首页范文微观经济学小故事十篇微观经济学小故事十篇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3:02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案例教学法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或历史事件带到课堂之中,并利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原理分析生活事例和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某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1]。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案例评审型,就是给出案例中的问题及问题评审的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分析;二是讨论分析型,就是只提出问题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对老师有很高的技能要求,对学生也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聆听者。比如在案例讨论中,老师要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据笔者自身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经验,总结了以下两种主要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形式。一种是现实性教学案例,即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以及有关经济的时事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经济事件掌握经济学知识。另一种是历史性案例,即通过对历史上所发生过的经济学领域的事件进行学习和讨论,理解经济学原理,比如在讲完赋税的归宿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1990年,美国国会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皮衣、珠宝和豪华轿车这类物品通过了一项新的奢侈品税[2]。这两种教学案例应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二、案例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总结以及与其他经济学专业老师的交流探讨,发现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用不当

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片面的认为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入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讲解就是案例教学。然而案例教学不仅仅包括举例教学法,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还包括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和讨论,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独立思考,并非仅仅只是举例子的教学手段[3]。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平衡,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问题:一种是过分强调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相对其他学科理论性较强,涉及到大量图表和公式的推导,这使得理论知识讲解占用了较长时间,压缩了案例教学的课时。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案例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占用的时间过多,使得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的时间被压缩。教师把握不好案例教学的环节。在案例式教学环节将主动权都交给学生,使课堂处于“放羊”状态,这种脱离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弊端,使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出现的偏差。这两种倾向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2.案例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案例的选择、整理和分析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缺陷,例如案例的选择没有与最新经济动态和政策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不能达到协调适应。案例的选取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等的内容,缺乏专业性的审视和洞察。二是教师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直接使用国外相关案例,比如在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讲解时,大多数老师都会引用吃馒头解饿程度的例子,随着吃馒头数量的增加,所获得的解饿程度也就逐渐减少,这样的案例比较陈旧,很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

3.本土化的案例少

在我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学案例几乎都是基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微观经济实践编写的,还没有形成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的教材,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大多都来自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这些案例虽然都能很好的反映相应的经济学原理,但是由于文化底蕴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难度,这就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4]。比如对经济资源稀缺性进行讲解时,多数教科书上直接引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这两种商品虽然能够说明相关原理,但大炮和黄油不切合生活实际,这样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有充分的主导地位,在案例的讲解、问题的提出以及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状态,虽然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实际案例,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来,从而没有完全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2)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首先,教学案例过于陈旧,或者完全引用国外案例,使得学生不能切实感受到该经济现象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从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束缚性。案例教学法并不只是教师对于某个现实案例的讲解,而是需要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主体;最后,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真正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的总是固定的一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从案例的选取、分析和总结都由小组中某一个或几个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三、案例教学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性,因此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没有投入相应经费保障和网络服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教学文件对案例教学予以支持,进而导致案例教学的相关设备投入不足。一般来说,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多媒体的应用,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运用经济学软件,也需要对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但是由于学校对于案例教学法资金投入有限,导致相关设备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我校教师讲课用的电脑不能访问互联网,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质量。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较其他教学方法而言,比较费时费力,加之学校没有相关的考核政策,因此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的积极性会受到限制。

2.经济学案例教学团队经验不足

微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相应的现实案例完美结合起来,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效果的能力。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微观经济学讨论式案例的编排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比较费时费力,这也是阻碍案例教学法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3.微观经济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度不强

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面临着与现实中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面对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教师在授课方面有一定难度,既要让学生记住相关图表公式,又要通过一定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其实际应用,在这两者的权衡过程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5]。并且在上课时所列举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做出理论上的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经济学案例素材,但是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现象的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当加强关于中国本土化的微观经济学案例研究,使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四、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手段

1.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

(1)故事性案例。故事性案例是指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某个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某章的开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章节的讲解,也可以穿插在本章重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强化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需求的价格弹性时,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说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没有用我们生活中十分形象以及实实在在的例子即现实性案例来说明,学生就可能会理解不透彻,感觉生涩难懂。到底什么是需求的价格弹性呢?比如现在风靡全国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活动,这个活动想必大家都会在淘宝上购物,而在“双十一”这一天最大的消费人群是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抛出问题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案例的讨论中来)?大学生是没有收入又有很强的消费需求的人群,因此他们更加关心商品价格的变化,他们会在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增加购买量,而在价格上升时明显减少购买量,也就是说大学生有很高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在“双十一”商品价格相对优惠时,大学生就成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主力军。另外,通过经典的经济学小故事和历史故事来讲解经济学相关原理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通过为什么会产生“口红效应”来说明,“口红效应”是说在经济有下行压力时,口红的销量反而比正常年份增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讲解均衡价格形成时,可以引入黄牛票贩子的案例,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同时价格又受到管制,实际交易价格低于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从而催生票贩子的产生。故事性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但这种教学形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故事性案例的引入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但是课堂以教师为主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2)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是指教师在讲解了某个知识点之后,通过将现实中存在的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并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给出最终的解释或解决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将案例材料及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课下的讨论和准备,将最终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在讨论式案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把控,将主导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述了价格弹性的相关概念之后,可以通过国家限电方案来讨论为什么国家在过年等节假日用电高峰期控制居民用电量时,不需要其他限制用电量的手段,只需要适当提高电价即可达到限电的目的,这是因为居民对于用电量的价格弹性加大,适当提高电价,会使居民在保证正常生活的用电情况下减少电量的使用。通过讨论式案例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价格弹性的理解。在讲到税收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我国营改增给各行业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3)辩论式案例。要全面掌握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可以采取辩论式案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案例相对于故事型案例和讨论式案例来说,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首先,辩论式案例的开展需要建立在知识点较为综合的案例之上,选取合适的案例之后,学生需要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最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使学生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能够增强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不同市场的类型时,可以让学生探讨2007年发生的兰州拉面涨价事件,拉面行业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但同时对于兰州人民来说拉面是每日不可或缺的主食,提价会带来重大的民生问题,不提价又会扰乱市场秩序,那么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兰州拉面价格呢?通过抛出问题让同学在探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但是辩论式案例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适合辩论的素材,还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另一方面,辩论式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花较大精力做准备[6]。因此,辩论式案例教学可以在微观经济学的所有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组织一次,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案例的编排

(1)可以将故事型案例安排在每章的开始,用来引导学生进入本章正式内容的学习,由于是导入型的案例,因此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贯穿全文。要通过导入式的故事型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本章要讲的内容与哪类经济现象有关,并且要涉及到本章的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了让学生巩固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可以在每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到两个故事型案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之后,用与相关理论知识对应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要注意主次,引入的故事性案例的数量要适当,太长或太多都会对理论教学时间造成影响。(3)在每章内容讲解完之后可以编排一个讨论式案例,增进学生对于整章内容的宏观把握和理解。讨论式案例要与本章的重点内容紧密联系,并且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密切关联,目的是让学生培养运用本章知识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大作业的形式编排一个辩论式案例,将经济问题引入到课堂讨论中,老师也应该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五、案例教学法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案例素材的收集过程中,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并且要能够反映当前国内国外经济发展热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经济动态[7]。在确定案例设计方向之后,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所对应的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设计,清楚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适量原则。也就是说要把握好理论教学时间和案例教学时间的度,要明白案例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因此在案例设置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质量,而不是案例的数量[8]。(3)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与相应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并通过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完理论部分后,可以利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截取相关视频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观看,如央视《经济半小时》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新闻。在播放前,先提出几个与本节课所讲相关的问题,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综上所述,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应该针对不同的经济学原理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并能够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各个方面充分考虑,才能够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科学应用到《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2]符晓燕.关于《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95-95.

[3]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

[4]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6):107-110.

[5]符晓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时代金融旬刊,2016(5):332-342.

[6]王业雯.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旬刊,2012(8):104-104.

[7]徐小飞.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166-168.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2

【关键词】农民工;事故;建筑安全;对策

1、引言

建筑安全事故是指在建筑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的事故,建筑安全事故自建筑行业出现之时就随之产生。据统计英国平均每周有1名建筑工人死亡,美国平均每天有2名工人死亡,在我国具不完全的统计每天有3名建筑工人死亡,其中90%为农民工[1]。随着我国建筑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安全事故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政府通过比较引进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学者们通过对建筑安全事故的分析,针对建筑安全事故的高发人群——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加强农民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农民工素质,施工单位的安全保障和安全管理等宏观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很少有学者从农民工自身出发进行建筑安全事故的研究。

2、农民工安全事故微观研究

(1)农民工更倾向于工作量大、疲劳度大的工作

农民工大多出身于农村家庭,是家庭中重要的经济来源。一个人的收入带动着整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作为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使得农民工不得不努力工作,而在对河南省的农民工施工现场的调查中发现,技术工种工作一般可以分为:包工和点工两种。包工即为多劳多得,工资按照每天的完工工作量计算,点工即为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不管做多少工作量都是按固定的工资进行计算。而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更倾向于包工,这样既可以加速工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自己的员工工作。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当自己达到包工的技术条件要求时,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大部分的人也倾向于包工。即当两者达成共同的意愿或者倾向时,这个意愿或者倾向将会得到发展。这样农民工就会工作会时间更长,工作量更大。这样就出现了在工地上技术工每天拿到400甚至更高的工资。受到经济的压力,更多农民工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投入到了劳动强度,疲劳度都高的工作中。这样就给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了很大的隐患。而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单靠安全教育所能改变的,安全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只能改变意识,但受于经济的压力更多的人倾向于这样高薪的工作。只有当农民工的实际生活条件改善后,这样的现象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因疲劳而产生的安全事故才能得到切实的改变。

(2)农民工更倾向于逃避安全教育

根据《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新进场工人保证50个学时的进场安全培训,但是培训期间没有相应的工资发放。根据河南省现在农民工的收入行情,有技术的农民工一天平均可以得到200的工资,有的甚至更高。大约一星期的安全培训时间,使得农民工浪费了上千的工资。同样,由于农民工的教育水平较低,对于书本化的东西具有天生的厌倦心里,有的甚至连小学都没上完。调查统计显示,小学初中水平的农民工占农民工的绝对比例[2]。在这样的人群中,对于我国现在主要靠演讲式的安全教育,农民工更倾向于逃避安全教育。同时,由于安全事故并不会在所有人的周围发生,这就使得很多人认为安全教育更没有必要性。

(3)农民工生活条件简陋使得农民工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农民工虽然大部分为素质较低的人群,但是,他们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同时又由于他们工作一般都在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的所有参与者中,工作量也是最大的。而他们的居住生活条件也是最差的,劳动一天却没有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经常看到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很小的房间里,甚至是在还没围护结构的框架楼里。也正是由于农民工的素质较低的原因,并没有对施工单位用辩论或者投诉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国家出台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的规定,但是由于受害人群的不了解,缺乏监督人员,也使得国家的相关规定不能有效的实施。

(4)农民工更倾向于高危险、高伤害的工作

一般情况下,高危险、高伤害的工作是没有人愿意承担的,但是由于高危险、高伤害的工作具有更大的收益。而现实施工工程中,还没有出现一种能代替人去做高危险工作的发明。这就使得必须有施工人员进行操作,当然有文化的人员知道危险发生后的严重性,只有农民工为了能多得到报酬选择了做危险的工作。而且由于施工现场危险作业有临时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使得农民工不能很好的运用以往的经验来应对这种作业。同时当某人在做高危险工作时安全的完成的时候,周围的人会形成一种羡慕的感觉,其中大部分的农民工会选择下次也做高危险的工作。这种现象使得本来安全保护意识就不强的农民工的施工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5)农民工在受到安全事故伤害时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当安全事故发生时,有一部分农民工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自己感觉还能工作的话,很多人选择不去救治在现场继续工作。在施工现场中,曾经出现过一位农民工由于施工脚手架倒塌,自己整个身体全部砸到地上,但是当时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自己身体不适,于是就继续工作,到了晚上身体出现了一些不适,等到第二天整个身体都没法动弹,又过了几天整个身体直接没有了直觉,现在变成了一个植物人。这位农民工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在他发生这样的事故后,家里就没有了收入,而且他自己也成为家里的负担。这样的悲剧发生在笔者身边,这个例子也说明:农民工处于对工作家庭的考虑忽视了对事故发生后的严重性,但是作为有相对文化素质较高的施工企业却没有制止农民工的错误反应,这也说明农民工的劳动安全保障状况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善,相比于国外一些国家安全事故发生后都必须进行身体全方位的检查,我们国家这方面还是有待提高。

3、微观下农民工安全问题的改善措施

(1)农民工过度工作问题

由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低,除了打工挣的钱就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而且在农村的家庭结构中往往至少有4名成员组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农民工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往往会在工作中以过度的劳动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但是,增加收入的同时,自身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切实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的确能改善农民工过度劳累的现状,但是在我国对超过千万的农民工的生活改善是不现实的。如果通过盲目地减少农民工的工作量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使得还有能力工作的人造成了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建立一种疲劳度测量制度[3],即根据农民工几项状态来简易计算出来农民工的疲劳程度,从而测试出农民工的剩余工作能力。使得农民工在超过规定的疲劳度是就必须停止工作。当恢复体力的时候可以继续工作。这样既能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又能在最大的限度内使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2)农民工安全教育的问题

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大部分人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有更高的收入。但是,由于安全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收入,这个因素也是农民逃避安全教育最大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可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进行补助。另外,由于现行我们国家安全教育形式主要是以演讲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教育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来说几乎是很难行得通的。在我们国家可以适当使安全教育多样化,将建筑安全教育做成电影性质的视频或者在施工现场进行教育等方式使农民工更容易接受,也可以丰富农民工的娱乐生活,这些方式具有更好的接受性。

(3)农民工的居住环境问题

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休息状况,好的居住环境更容易使人们恢复疲劳的状态。而作为具有高劳动强度的农民工,却在工地上具有最不好的居住环境。国家出台相关的规定也由于施工企业的操作变成了空头文件,国家出台相关的文件还不足以保证农民工的亲身权利得到保证,国家还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切实保证农民工的权利得到实现,这样才能给农民工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进而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

(4)农民工高危作业的问题

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能替代人类的工具还没有切实的推广。而建筑行业作为事故高发的行业之一,其高危险、高伤害的工作主要还是有农民工来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应该建立培训具有高危作业的专业人员的制度,或者对事前从事高危作业的农民工进行安全操作工作的普及。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高危险和高伤害作业的出现,通过适当增加防护措施使高危险高伤害的作业尽量转化为低危险低伤害的作业。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4]。

(5)安全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问题

由于发生事故时,事故对人身体的伤害可能具有滞后性的因素。使得受到经济压力,出于对工资的考虑,农民工在面对不缺工和缺工检查治疗的选择情况下,更倾向于不缺工继续工作。而这样的情况往往加大了事故发生后的后果严重性。基于这种情况,在使农民工了解到事故发生的危害的同时,我们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严格监督和管理相关单位对事故发生后的受害人员的治疗情况,做到事故发生后对受害者的检查和治疗的跟踪管理。

4、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对建筑安全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在宏观方面对建筑安全界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成熟。不但要加强农民工群体的素质,提升农民工的安全教育水平而且还要从建设各参与方的角度切实保证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在从宏观角度研究农民工建筑事故安全管理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的情况下,转换思想从微观研究农民工建筑安全管理。微观包括:农民工的日常生活细节中,生活习惯和生活状况等方面。这需要我们切身融入到农民工的群体中,切身感受和聆听农民工的心声。从农民工成为建筑安全事故高发群体的本质看农民工的施工安全,这样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农民工的现状,更容易提出更为有效的措施管理农民工的施工安全。

农民工的数量在建筑施工现场参与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且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这一比例将还会得到增加。切实做好农民工的建筑安全管理才能把我国建筑安全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秦林.青海省建筑施工现场农民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王青.建筑业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问题分析及机制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3]柴冬梅.基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2

[4]何红晶.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工程科技,2011年,12期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3

一、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一)独特的叙事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一部普通的传统电影大多90分钟左右,在这样的时间段里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方法,把故事讲述出来,所以在故事导线上可伴随着一条主线,再辅助几条隐线,甚至可通过细腻的场景与人物刻画,突出主题,让故事更加精彩吸引观众。而微电影则不然,由于时间的限制,决定了微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的简练,叙事言简意赅,故事情节高度浓缩,并能在极短时间内,采用恰当卖点吸引观众注意,调动其情绪融入电影中。从叙事层面来说,好品质的微电影比传统电影的要求更为苛刻,例如:吴彦祖为凯迪拉克汽车公司拍摄的《一触即发》,全片大约90秒,片中直接单刀直入,讲述吴彦祖所扮演的男主角与女主角联手突破重围,把新科技安然送到的故事。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通过完整对话和人物性格塑造来表现故事情节,片中采用了快速转换场景,以主角完成任务为主线,简要直接地把故事叙述出来,为能在极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激发其兴奋点,在对白上力求简洁明了,并辅以精美的动作表演和情节设置,使整个电影虽小但精致且气势不凡,实现了电影诉求,同时也吸引了观众。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微电影的发展之初,可追溯到网络视频短片,最初能在网络上兴起,跟网民们自发参与密不可分。只要没有触及国家法律与法规底线,在这种包容性较强的网络平台上,网民们通过拍摄身边的故事,自娱其中,并吸引大量的人群参与,相互共享、相互探讨。正是这样没有过多的禁忌和苛刻条件,成就了今天的微电影。所以,从整个发展历程上看,不难看出微电影的内容题材上是多形式的,无论写实、魔幻还是穿越,很多来源于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尤其是实时性的社会事件,都会被好事者改编成视频上传到网上,在大家莞尔一笑之余,唤起对社会事件的关注,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评判。在这些众多的微电影中,有制作精良的,有制作简单的,但贴近人们现实的生活,能唤起大众的情感共鸣。时常会看到一部不起眼的微电影,火爆网络,超过千万的点击率,这和那些动则上亿元的巨资制作大片,在实体院线中仅少数人观影形成极大反差,这充分体现了微电影的生命活力和潜在发展空间。

(三)实时性与交互性的糅合微电影与互联网有着紧密的联系,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的人群可以在不同的地域,同一个时间下了解实时的相同信息,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实体传播媒介的,微电影为何能在网络媒介下风生水起,跟它极短的制作周期是分不开的,由于制作时间缩短,能够很好地把实时现实事件提炼到电影情节中,给人们极大的熟悉度和认同感,唤起观众的共鸣。而实时性的特点,为微电影的交互性做足了前期铺垫,例如:2010年在网络上火了一把的《私心门》,这部微电影是威尔瑞公司拍摄,以一起新浪微博私信泄密为主题的情感故事,这个电影本是公司年会型自娱自乐的微电影,不想由于所选择题材与当前的微博泄密的社会事件切合,同时,所拍摄穿帮镜头众多还有结局的不确定性给网民留足了口实,从而频频在网上驻足,成为当年最受热捧的微电影之一。在这个事例中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制作后期发现片中存留大量穿帮镜头,公司并未删减处理,而是直接公布在网络上,让公司员工自己挑出穿帮镜头,这个无心的自娱事件在网上曝光,引来众多的网友参与其中,进而触发了观者与电影、制作公司的交互行为,与该片的受捧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体现了微电影与传统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区别所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更大层面是静态的展示,观众是被动地接受,而在网络平台下的微电影则已跨越了这个界限,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引入制片方所营造的情景中,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电影中来,不仅可以左右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还能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中,激发起观众的参与欲望,这样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其潜在的领域,是广阔而多维的。

二、微电影的发展

(一)微电影市场广阔,竞争激烈,蓄势待发纵观目前国内微电影的发展格局,有两大类型在微电影中占据主流位置,一类是以做网站起家的视频网站,他们以得天独厚的网络技术实力为大量原创微电影提供平台,同时随着微电影的发展,这些企业意识到其潜在经济价值和微电影的品牌市场,也逐渐投入资金拍摄制作微电影。例如:搜狐、优酷和腾讯等旗下的视频网站开发了诸多拍摄微电影合作平台,投入重金与影视公司和企业合作建立了许多微电影项目,如腾讯与湖南卫视合作拍摄的《快女微电影》等,另一类则是资金雄厚的产业资本公司,受到网络经济的吸引也投入其中。如:盛大集团,这个具有敏锐嗅觉的产业大鳄在微电影风起云涌的市场里岂能袖手旁观,它旗下的“华影盛视”推出了“你来写,我来演,

他来拍”的新型的交互性微电影拍摄模式,紧扣微电影的本质特点,在内容要求原创性的基础上鼓动普通民众参与进来,实现互动。这是对传统电影制作的彻底的颠覆和挑战。(二)发展用户体验型微电影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对强化产品的用户体验是获得更多用户信任的保障,电影也不例外,那种传统的曲高和寡,自以为是的闭门造车制作方式势必无法获得大众的支持和共鸣,尽管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片高歌,但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电影大鳄们垄断了大部分份额,过高的票价以及华丽而泛泛的大片吸引到实体院线观看电影的观众实为少数,大量的人群被隔离于影院大门之外,而互联网却实现了日平均过亿的点击率。微电影恰恰弥补了传统电影的不足,投资小,制作周期短,能够很好地与大众进行实时互动,这都为开创新型的电影模式开辟着前所未有的道路。有人认为微电影要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必然要回归传统实体院线,然则笔者看来这样的想法显得过于局狭,更是一厢情愿。微电影发展始于普通大众的自娱自乐,其草根性是无法与其割裂开的,这里的草根性具体表现为微电影题材的现实社会性、通俗性和低成本性,这些涵盖了国内微电影的内涵,失掉草根性,就意味着失去广大的观众的支持,如果微电影最终脱离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重新回归实体院线,微电影的优势荡然无存,更不可能希冀上亿的观众24小时地购买着高价票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所以,要发展微电影市场,必然要根据微电影的本质特点,研究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新型电影模式。强化用户体验的植入不失为策略之一。加强用户体验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受众群,留住老用户的商业策略之一,微电影自身短小的特点,无法像传统电影大片那样通过大量的排山倒海的市场推广宣传,准备较长时间制定档期,申请审批,最终再放映。微电影则更具备互联网产品的特点,以电影自身为卖点,通过吸引流量开发其周边产品的模式,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换。

(三)借鉴游戏多结构非限制性模式,提高人与影片的多维交互电子游戏在近十年发展蒸蒸日上,其虚拟现实的交互性吸引了众多玩家欲罢不能,其突出优势,就是游戏情节与玩家的高度交互。电子游戏与电影有许多相通之处,当下国内外有不少由著名游戏改编的电影,也有不少优秀影片改编的游戏。例如:《古墓丽影》《哈利•波特》《三国演义》等,较好游戏的关卡设计是非限制性的,给玩家许多自主空间,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得到角色扮演的体验,根据不同玩家的个性特征会产生不同的结局,从而形成游戏多结构的特点,这也是游戏吸引玩家所在。微电影短小,在制作中易于调整,根据观众的意愿设计不同的故事情节发展是能够实现的,通过鼓励观众的加入,提高交互性,从而实现观众的持久性。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4

宏观经济报道要有正确的宏观意识

过去,宏观经济被认为和普通生活有相当的距离,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经济生活范围的扩展(如个人理财渠道的增加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调整等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宏观经济报道不再被看作仅仅是政策的宣传,而是要将宏观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切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去进行报道,在报道中做到有宏观思维、宏观意识。宏观思维和宏观意识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对经济报道尤为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经济事实的感受和宏观经济报道之间是有差别的,经济事实在生活中是复杂且零碎的,而宏观经济报道的责任则在于把读者感受到的复杂、零碎的经济生活变成全面的、整体的,即是从全面和整体的高度,向读者解释他所感受到的复杂、零碎的经济现象,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例如,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多方面影响,各地的物价普遍上涨较快,老百姓在生活中都在抱怨物价变动,这种感受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却又是零碎的、不全面的,仅以个人感受为限。究竟物价的形势是怎样的?这就需要用宏观经济报道来回答,宏观经济新闻要从整体上报道物价,说明物价形势,以及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记者必须要掌握宏观情况,从宏观层面作出判断,进行报道。宏观经济报道既要回答人们遇到的问题,又要告诉读者一些个人感受之外的宏观信息,有效地引导舆论,发挥媒体的作用。

当前的宏观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宏观意识,而是对宏观意识的误解,导致了宏观意识和百姓的日常感受成两条平行线运行,造成宏观经济报道落入普通人看不懂,专业人士又不屑于看的现状。创新宏观经济报道必须要有正确的宏观意识,正确的宏观意识在宏观经济报道中表现为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整体性是指记者擅长从各个方面认识事实,报道新闻。在重大选题的报道中,比如当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政策出台时,要从整体的角度,从各个层面来选择题目,保证政策阐释的完整。另外,整体性还指记者在报道一个事实时,把它与同类事物联系起来,通过纵向比、横向比,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例如,2004年中央出台了新的“一号文件”,是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日报》刊发了《走东南西北话农民增收》系列报道,通过东南西北4个村庄的变化,来探讨农民增收问题。2005年、2006年中央又相继出台两个“一号文件”,也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在解释这些新政策时,该报组织了“建设新农村四地重访”,让记者回到两年前报道的4个村庄“回头看”,在对比反差中报道主题自然而然就凸显出来,很好地阐释了相关的“三农”政策。层次性简单说就是记者既要深入实际,又要能“跳出来”:一个是能站在更高层面上看事实,翻开报纸我们经常能看到宏观经济报道往往变成了简单的政绩罗列,引起了读者的反感,原因就在于记者没有站到一个带有全局的高度,以生动事实回答普遍面临的问题。另一个是从更高层次看细节,采访细节是报道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记者必须擅长观察细节、认识细节,分析细节背后的意义,这都需要有正确的宏观思维意识。

转变宏观经济报道方式――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

宏观经济报道的微观化是经济报道贴近读者的需要。而通过微观来反映宏观,也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日报的特长,做好经济报道。我们说当前宏观经济报道应该抓住当今经济体制转换的时代特点,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要与体制转型直接联系起来。由于经济现象大部分在微观领域,因此宏观经济报道应从具体的经济现象抽象出一般的道理,要以小见大,由现象到本质,由微观视角透视宏观问题。

宏观经济报道很多都是关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多是由数据和现象组成,而最终能给读者留下印象的只是一些故事,首先记者要善于发现故事,即从微观上来观察、体现宏观经济变化。例如2006年9月,《钱江晚报》刊发了一组关于杭州人居住幸福感的主题报道,通过生活幸福感的变化来表现经济发展带给整个社会的变化,这么一组反映宏观社会的报道却通过杭州人关于幸福生活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而成,读来饶有趣味,让读者在具体的故事中感受政策的变化、经济的开放等宏观调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变。其次,记者要会发现数字背后的故事。数字在经济新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宏观经济报道中数字的运用却落入了一个过于专业化的地步,如何将这些数字转化为一个个可以感知的故事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个专有名词很多人都听说过,却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指数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意义,《钱江晚报》在2003年就为解释这一专业术语组织了一组《我们钱包的真实价值――新财经时代解读》,通过解读故事让读者知道数字是怎样说话的和指数是怎样反映我们钱包的厚薄的。

创新宏观经济报道的写作角度

当前地方综合性日报宏观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困境一定程度上也是写作的刻板枯燥、程式化造成的。必须要改善宏观经济报道的写作方式,才能提高宏观经济报道的传播效果。首先,应该让经济报道跟着人走,通过人来反映经济问题。现在宏观经济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通篇新闻稿不见人,都是记者在大段地叙述,让读者觉得乏味。改善的途径可以将经济报道中的数据尽可能渗透到事情和人物的言行当中,让读者从人物的活动和语言中发现、掌握经济运行规律,这才是成功的宏观经济报道。例如:美联社记者Vivianmarino在报道退休人员财务问题时并没有直接阐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足,而是通过一个名为Richardwalters的60岁老工人在退休之后又四处奔波找工作以维持生活的真实事件,以此来反映退休金不足以维持退休人员日常生活开支这一社会普遍问题。整篇报道以walters找工作的艰辛,将问题逐一展现出来,引人入胜。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不能因为强调宏观经济报道内容的深度而忽视了人的作用,经济生活是人的经济生活,在报道过程中应注重引入相关的人物表现。

其次,学习《华尔街日报》的“钻石体新闻”,钻石两头尖中间大,该报的经济报道之所以被称为“钻石体新闻”,是因为这类报道开头均是关于普通人的生活情景,具有穿透力,很容易将读者引导到他们熟悉的情景中,然后由这样的生活故事转而讲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结尾再次进入另一个相近的生活场景,与开头首尾呼应。读者只要想到这类生活场景,就会想到这类情景说明的经济现象。其写作特点就是“感性――理性――感性”。宏观经济报道应该学习这种写法,让读者明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宏观调控给日常个人经济生活带来的变化。

可喜的是,当前地方综合性日报都已经意识到宏观经济报道在读者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党报的宏观经济报道正在力争走出刻板的程式化政策宣传,都市报和晚报也在加大宏观经济报道的分量,力求满足读者的经济生活需求。

(本文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创新报纸经济报道服务广西建设的研究”成果论文。)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5

【关键词】公益微电影;企业定制;价值优势;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43-02

公益微电影旨在从社会公众利益出发,提高社会道德风气,提醒公众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影视叙事程式和其植根网络的文化定位,以艺术的形式诠释着公益性的本质。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作为“互联网+”时代下塑造企业形象和进行公益事业传播的利器,成为了企业品牌宣传和推广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价值优势

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从创作之初便结合企业文化、企业商品等元素进行创作,在宣传公益的同时也宣传了企业形象,改变了以往后期广告硬性植入而导致的观众抵触情绪。企业定制与公益微电影的联姻更加生动丰富地表现了故事情节,通过公益的宣传更能吸引观众眼球,这样企业既收获了名声又赚了收益,这是目前微电影市场火爆的主要推动力。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有如下几方面优势:

(一)成本低,广告效益好

相较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微电影具有时间短、主题明确、周期短的特点,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公益微电影旨在宣扬社会道德、呼吁人们关爱环境、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制作主题鲜明,整体内容和情节容易引起受众共鸣。企业通过定制公益微电影既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又宣传了企业品牌,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企业文化进而接受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此外,面对传统媒体逐年攀升的广告费和电视媒体天价的广告时段,众多企业不得不另谋他途。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相比企业投放的平面广告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公益微电影的互联网传播是一种低成本、高效果的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便捷性、灵活性的特点,以点击率作为收费标准更增加了受众的准确性。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这种受众主动性强的广告形式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和参与,企业定制微电影与公益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以公益为主导,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

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其实就是企业依托公益微电影宣传的一种广告形式。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避免了说教式、煽动式的直接宣传,也不像传统的植入式广告般生硬,它淡化了企业色彩,把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和产品巧妙地融入到具有公益性质的故事情节中,通过波澜的故事情节,让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接受,具有生动性和观赏性,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品牌形象与价值。

传统广告主要依赖视觉上的冲击,通过重复播放增加品牌知名度,但当企业打开市场后它们需要的是美誉度和忠诚度,需要和消费者进行情感层面的沟通。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通过一个完整的公益故事,逐步渗透进品牌的精神和信息,将产品特于情节、服务于正面人物,通过阐述述品牌故事让受众更易于接受,潜移默化地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关系,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三)互动性强、传播性广

统电视广告单向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使观众与广告之间缺少互动性,观众只能作为“客体”被动接受。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传播,观众自主地选择看与不看,在收看后可以选择“顶”还是“踩”,这些都是靠观众自主的意识。新媒体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直接连通成为可能,观众观看公益微电影能引起心灵的共鸣,激发正能量,引起观众的自觉转发和评论,这样就增强了公益微电影的传播速度,达到企业最好的收益。

二、目前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现状

(一)过度商业化忽视了公益本质

近几年,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但公益微电影中过度宣传企业文化和产品导致部分公益微电影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重,偏离了宣传社会公益的目的。公益微电影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企业财力支持,但一些企业过多地植入自身内容势必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在众多企业定制微电影中,支付宝拍摄的《郑棒棒的故事》是企业定制微电影成功的典型。《郑棒棒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重庆“棒棒”与货主走失之后历尽千辛找回货主的平凡经历,该片在新浪微博短短6天内就突破100万的播放量,以“支付宝广告”、“郑棒棒”为关键词的不完全搜索超过13,000条,其传播效果出人意料。《郑棒棒的故事》树立了支付宝的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进一步夯实了支付宝的基石,同时也实现了用户对支付宝品牌的全面认知,赋予了支付宝品牌的人文情感。

(二)审查程序缺失引发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良莠不齐

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具有时间跨度短、制作周期小的特点,加之准入门槛较低,众多企业纷纷涌入,使得许多微电影质量不高。“目前各大视频网站积极推出自制内容,视频网站不仅能够提供大部分热播电视内容,而且由于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网络视频在题材内容和地域来源上自由度更大”。很多微电影镜头大胆、画面低俗,有些则充斥着明显的性暗示,自由程度比较大,这样不仅会导致行业的无序竞争,失去其公益性的初衷和背景,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三)部分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急功近利

部分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认识不够清晰,单纯为了获取品牌效益和经济价值,而缺少战略性的规划和思考,盲目投资,对微电影效果期望过高。企业应该清楚认识到公益微电影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影响消费者到消费者认可、购买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需要根据消费者自身的情况来决定。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应以弘扬公益、关注弱势群体为出发点,注重微电影的长效影响,切忌急功近利,从而实现社会公益性与营销目标的双赢。

三、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要保证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需要尽快制定微电影传播平台和网络监管机制,严格审核微电影质量;微电影投资和制作方必须提高企业定制微电影的质量,发挥其正面引导的作用;受众要提高自身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选择有社会积极意义的公益微电影,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一)提高制作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门槛,加大监管力度

在“互联网+”时代,微电影大多是借助电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免费传播的,而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严格的微电影监管机制,使得许多企业为了增加点击率在其中加入低俗、暴力、恶搞的元素,影响了微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发展,成立专业的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管理体制,协调供需双方关系,提高企业定制微电影的管理门槛和监管力度,在保障定制方企业利益的同时,也要保障公益微电影的社会效应。同时,也要求公益微电影广告的制造商、广告主注重公益微电影广告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对拍摄设备、技术的要求也应当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受众对于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喜爱。

(二)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需淡化广告,突出电影与公益

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是当下企业所追捧的广告形式,它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广告模式,影响着广大受众的消费行为。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公益微电影的市场定位是大众流行的消费产品,通过品牌效应将带来更长远的收益。碎片化时代下的受众已被广告味十足的传统广告轰炸多年,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更好的品牌价值与经济价值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方式,注意公益微电影广告的植入,突出品牌、突出公益性,将广告信息的“软传播”与社会公益性相结合,用公益性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新媒体技术手段吸引观众,让观众在无形之中受到企业品牌文化的感染,以公益性和电影的特征来打动观众,进行品牌宣传。好的企业公益微电影的传播必然会感动消费者,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对受众产生心灵触动,这是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王道。

(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公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共赢,企业要想达到双赢就必须在公益的指引和引导下注重投入,严格控制质量,淡化广告,突出品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会加大对公众利益的关注,这样公益微电影的主题也在不断地扩展,凡是树立新风、疏导社会心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运转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公益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公益微电影作为公益营销的一部分,可以借鉴企业电影的创意方式和表现手法,通过受众对一部公益微电影的欣赏,引导人们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

虽然企业定制的公益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企业定制的公益微电影质量与效果良莠不齐,但纵观公益时代的要求和影视广告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在未来存在着无限发展空间。大力发掘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市场,积极尝试不同的营销策略,进行跨媒介合作,整合产业链等都将有利于企业公益微电影的发展,也有助于品牌商借助企业微电影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产品推广和品牌营销。随着企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迅猛发展,将来会出现更多形态的优秀企业公益微电影作品,促进品牌的推广,形成一个明晰、广阔、美好的公益微电影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1-16.38-40.

[2]匡文波.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尚云龙.浅析公益微电影的修辞现象[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

[4]张恒玺.我国电视公益微电影商业定制的特征及表现形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2(03).

[5]李哿.中国当代微电影研究[J].电影世界,2013(05).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6

关注就是力量:中国法治在“微时代”推进

骆兰兰李铁柱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的巨大影响力,在一次又一次重大法治事件中得到印证,成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从“微博打拐”开始,诸多新闻事件中,微博显现的推力令人难忘。中国法治也借助这种“微力量”,迎来“微时代”。

微言法治:以“围观”参与法治建设

不久前的《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称,截至11月底,微博用户已增长到3.2亿,微博每天和转发信息超过1.5亿条。是真正的“微博应用元年”。

3.2亿,占中国网民数量(4.85亿)的66%。这3.2亿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几乎“围观”了发生的每一起法治热点事件,或信息,或评论,或质疑,然后借助舆论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推动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微博质疑,考验行业公信力。一个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年轻女孩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于是“炫富”与“慈善”瞬间冲突,引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乃至整个中国慈善行业的信任危机。中国慈善行业和有着百年历史的红十字会开始了反思现有的慈善体制和机构。慈善立法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微博传播,事故真相第一时间抵达受众。“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第一条求救微博在事故发生后的10小时内被网友转发10万余次,为事故伤员献血的动员微博在12小时内被转发17万余次……无数网民通过微博追寻真相,传递哀痛和关注。网民对事故真相的追问,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随即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

微博关注,推动相关制度建设。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校车安全问题立刻在微博上发酵。随着事故原因调查的深入,舆论也从关注甘肃校车事故这一个案转向关注中国校车制度建设上来,最终促成相关部门加紧制定校车安全条例。

回顾这些法治热点事件,正是由于微博的存在,为公众参与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并由此极大地提升了民众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热情和程度。那些曾经在微博上被快速传播和放大的事件或者人物,经过网民评论、转发,在不经意间开启了民智,推动了中国法治的进步。

政法微博:搭建创新社会管理新平台

在媒体盘点的政法工作亮点中,政法微博赫然在列。

9月27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法院开通官方微博,由此迈出了政法机关利用微博亲民互动的第一步。

截至目前,短短两年间,公、检、法、司政法机关和政法官员仅在腾讯平台开通官方微博就达7101个,微博132万余条,粉丝超过2.1亿余个。政法微博呈现出一种方兴未艾的趋势。

这些政法机关、政法官员或利用微博线索执法办案,或通过新媒体手段提升政法机关的网络公共形象,或与草根网民、社会精英在这一新媒体平台上激烈论争、平等对话、公开交流,全方位铺陈出web3.0时代官民互动、凝聚共识的全新网络政治图景。微博为政法机关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安徽省阜阳市公安局模仿《见与不见》的文体在微博上的敦促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通缉令《逃与不逃》,让众多网友耳目一新。此后,各地公安机关的微博通缉令相继出现了“淘宝体”、“三国杀版”等多种形式。政法机关在微博平台上采用多种形式信息,一改刻板、严肃的传统形象。

微博自首事件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山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中山”收到网友私信,称想了解目前网上追逃人员自首的有关政策,并且询问:“这种情况,如果自首能否取保候审?”中山警方对这则来自微博的自首信息高度重视,并积极动员其尽快自首。在得到“平安中山”的答复后,该网友很快就“主动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在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网络舆情方面,微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对“女狱警殴打修车老人”事件的应对堪称经典。8月,山东济南发生了一起女狱警伤人事件,济南警方迅速通过官方微博公布大量现场细节,并对动手打人的女狱警及时作了处罚。事态很快得到平息。

“微博为政法机关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这个渠道可以让政法机关能够迅速、快捷地了解到突发事件现场不实的言论,并准确、及时地对不实言论进行引导。”济南市公安局宣传处处长侯长峰认为。

此外,政法机关在利用微博公开部门信息、服务民生、宣传公共形象、普及法律、执法办案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这些探索积累起来的经验将为政法机关观察社情民意、推动网络问政、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如果没有微博,我们可能达不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最大程度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目标。至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工具可以代替微博。”江苏省徐州市司法局矛盾纠纷协调处处长李健说。

舆通政和:重构官民互动依法执政新生态

如果说微博给政法机关带来的是全新的执法手段、执法理念,那么当我们将视线再深入一点,微博或许正在改变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正在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官民互动形式。

“微博的崛起,对中国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国家

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说。目前,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课程表上,“提高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等课程已经开设,微博等新媒体已经被列入中央党校的培训课程,微博的作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政府官员的重视。

的确,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借助微博信息、提供服务,微博逐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便捷平台。同时,微博也为公众监督政府依法执政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公众可以通过微博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1月17日,“北京微博厅”在新浪上线运行,首批20个北京市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加入这一平台,成为全国首个省市级政务微博群。“北京微博厅”除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最新政策法规、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最新的工作进展情况外,还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此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实名认证的“上海”微博平台也开始“发声”,不到10天时间,“上海”粉丝数量在新浪网上已突破36万,在腾讯网上突破64万。

“政务微博开通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座里程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廖圣清说。

对于政府部门和官员纷纷开通微博,网民则报以热烈的回应,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官民之间良性互动日渐增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因开通微博而成为网络红人,拥有数千万粉丝。微博在畅通官民对话渠道、拉近官民距离、塑造政府机构亲民形象方面所产生的巨大无形收益正在凸显。

在很多人看来,微博带来的或许并不仅仅是传播手段的创新,更重要的还在于促进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微博只是一种形式,在微博推动下,发生变化的将不只是公众打开电脑之后看到的内容,还将是政府为公众服务模式的巨大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令人欣喜的是,客观、公正、理性的声音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微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微博实名制。公众说话的勇气与信息传播的责任,由此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出建设性的声音,助推政府提高执政能力。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7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特点和命题趋势来看,本专题在高考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尤其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较多。试题的特点主要以国内外重大经济事件及现实经济生活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涉及的考点有: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扩大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观,三农问题等。从形式上看,高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从内容看,既有模块内综合,也有模块间甚至是学科间的综合。依据考试说明,联系当前重大时政热点,2013年高考备考复习要注意:①运用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正确性及其具体运用。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理解“五个统筹”。④联系经济全球化趋势,理解“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宏观战略和工作部署;认识入市10周年应对贸易摩擦和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必要性。

二、透视考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市场:①市场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之一;②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③市场如何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2)重点:市场调节的弊端:

(3)市场秩序:①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②市场规则的内容;③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④应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分析其必要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基本特征:基本标志、根本目标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分析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

(2)必考点:我国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的。②主要目标。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其含义和常用的具体措施来加以区分。④易错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国家宏观调控。

(3)运用这一部分理论知识,分析重大经济事件、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等;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奥运会和神舟七号飞船的成功,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小康社会: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注意结合党的十的新表述理解。

2.必考点: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1)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GDp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注意对“统筹兼顾”的内容。

(2)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三)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1.重点:经济全球化

①含义及其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②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透过其实质,分析其消极影响;还应看到其积极影响。③如何应对: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勇敢地迎接挑战。④根据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的影响,即如何积极应对,保护我国经济安全。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国际经济组织:三大经济组织,重点是加入wto10周年,与选修三相结合。

(2)重点: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

①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③“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引进来”的必要性及新形势下如何引进;“走出去”含义、主要内容及主要措施。④结合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如何扩大出口,拉动内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三、体验高考真题

1.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例1(2012年高考安徽卷)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且表述正确的是()

a.运用经济手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为7.5%

B.运用行政手段――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C.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D.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宏观调控手段的知识。调控经济增长目标属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调节经济活动,属于经济手段,故选a项。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属于经济手段中的货币政策,故B项错误。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属于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故C项错误。税收优惠政策属于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a

例2(2012年高考江苏卷)一台电脑由数以万计的人参与制造,他们当中大多数互不相识,让电脑得以形成的无数行为更没有任何人规定或指挥。从电脑的制造中可以看出()

a.企业联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社会道德在市场中起支配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题干的意思是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在协调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运行,说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选C。社会道德在市场中起规范作用,D错误。其他说法不符合题干的主旨。答案:C

例3(2012年高考安徽卷)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网友声音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近年来,食品药品等一些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此,政府重拳出击。网友呼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角度进行。首先,“为什么”就是要回答诚实守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诚信缺失的危害;其次,“怎么办”就是要回答如何加强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诚信建设,可以从国家、企业经营者、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角度回答。

答案: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干扰了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维护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例4(2012年高考福建卷)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下建议符合上述要求的有()

①重点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兴产业

②实验区建设以开发为主,注重经济效益

③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风力资源,发展风电产业

④把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作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故①正确,④错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故②错误。发展新兴产业和风电产业,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故③正确。答案:a

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例5(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2011年11月,美国发起了针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2012年1月,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风力发电设备――应用级风塔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主要是因为()

a.美国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扶持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

B.新能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需要其提供就业岗位

C.美国需要通过减少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口才能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

D.美国的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不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相关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际贸易摩擦的认识。美国之所以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主要还是为了支持本国的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新能源产业应该是技术密集型,B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与事实不符。答案:a

例6(2012年高考四川卷)2011年,中国非金融领域对外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176.3亿美元上升到600.7亿美元,今年一季度达到16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5%;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额1160.1亿美元,今年3月外商直接投资比去年同期减少6.4%,已连续5个月减少。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在趋于平衡

②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不断创新

③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④我国的资本国际化不断加快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关内容。从我国非金融领域对外投资总额和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资本国际化不断加快,③④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我国对外贸易正在趋于平衡和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不断创新,故排除①②。答案:D

例7(2012年高考山东卷)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01年和2011年中国出口商品情况图。

材料二2012年国家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等等。同时,国家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国家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采取的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第①问通过对2001年和2011年中国出口商品情况比较,得出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增加的结论。第②问,首先找准经济措施,然后回想教材相关知识,对号入座,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与2001年相比,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8

[关键词]手机动漫;文化产业;精神经济

一、文化资源产业化必须准确把握住时代变化

1、这是一个文化的时代

对于21世纪的今天,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这样描述“人们的感情倍加激动,变化的速度加快,知道的事情增多,因而我们不得不重省自身,再悟自己的价值观和传统习惯。”的确,在今天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新、奇、美成为人们追寻内容,人们逐渐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目光聚焦到精神领域,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文化时代。

2、这是一个精神经济的时代

顺应文化内容的发展,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精神经济的时代。我国学者李向民提出的“精神经济”是指物质财富的生产对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日渐饱和后,精神产品生产再生产的规模吸引了更多资源,主导力量成为智慧、知识和情感,形成了以精神产品生产为龙头的新兴产业。

精神经济时代的文化与商品是紧密相连的,文化资源也可通过人类的生产加工,赋予其具体的产品属性和更高的附加值而成为文化产品。人类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对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便形成文化产业,因此要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面向市场,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且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为这种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四川的文化资源也必须通过与现代科技融合,转化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实现其产业化经营。

3、这是一个“微时代”

近年来,越来越多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到微电影、微小说,微旅行。“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进入一个“微时代”。

“微时代”,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将大行其道,他们的体积将大大缩小,屏幕等信息展示框的面积将相应变小。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显示屏为13英寸,而一部手机的平均尺寸为100mmmmmm。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传播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迷你的传播内容将备受青睐。

二、“微时代”引来的“微消费”

1、消费趋向的高情感性

科技浪潮的迅猛发展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市场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节奏快,变动多,竞争加剧,人们的情感需要日趋强烈。在消费领域中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趋向。在感性消费时代,他们购买产品是为了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者是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自我的吻合。在消费中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和感情的满足等高层次需要的突出反映。

2、消费时间碎片性

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

3、消费内容的迷你性

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或是小说。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而沉重的内容。比如农场偷菜、愤怒的小鸟等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人们喜欢通过虚拟的小行为获得减压的小满足。

可见,微时代的消费特点决定了我们在生产文化产品的时候应该选择的形式和传播路径。

三、四川特色文化资源中微动漫可以演绎的部分

四川特色文化资源是指是指富有四川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四川特色文化资源包括:古蜀文化资源:三星堆、金沙遗址;三国文化资源:武侯祠、张飞庙、翠云廊;名人文化资源: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三苏”、郭沫若、巴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藏羌彝走廊”;宗教文化资源:鹤鸣山、青城山、峨眉山、观音故里;民俗文化资源:川西坝子、田园风光、天府古镇、民族村寨子和客家文化;饮食文化资源:川菜、川酒、川茶;红色文化资源:伟人故里、长征路线等等。

可以用微动漫来演绎的文化资源必须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可以提取出一个个小亮点。二是每一个小亮点都有课挖掘的小故事,根据这种特质要求,我们认为可以用微动漫来完美演绎的有民俗文化资源和饮食文化资源。

四川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藏、彝、羌等民族各有特色的居住、饮食、服饰、婚嫁、节庆等传统习俗,加上织锦、腊染、灯彩、糖画、剪纸、年画、龙灯、风筝、竹丝画帘、龙舞、刺绣、石雕等民间艺术,“变脸”、“喷火”、“水袖”等川剧绝技,以及杂技、木偶、皮影、傩戏等,这里每一个小节都可以采用微动漫的形式来演绎。

四川饮食文化资源也闻名中外,川菜在我国菜系中名列第2位,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等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川酒更是中外驰名,有五粮液、剑蓝春等中国名酒”六朵金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泸州市泸州老窖池、成都全兴酒遗址,更有中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川菜川酒独具特色的各色饮食程序、方式、规则千姿百态。名菜,名酒背后的故事,都可以相对独立地在一集集“微动漫”中层层揭秘。

参考文献:

[1]周著,地域民间文化符号的数字化生存与创新,前沿,2010年第1期,总第255期.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9

一、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可替代性与不可替代性

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市场调控机制,其作用基点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的独立性、差异性;调控信号是包括工资、利率、产权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与产品价格等在内的一系列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信号;调控方式是各微观经济主体在获利目标的驱动下,根据变动着的价格信号所提供的市场供求信息,对自身经济活动作出调整,进而引起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流动,使经济资源的宏观配置趋于均衡。简言之,市场调控机制作用的本质在于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与相互协调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合目的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调控机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种内在的、自动的自我调控机制。由于价格信号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往往是即时信息、短期信息,便决定了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控结果具有即时均衡、短期均衡的性质。

政府调控机制,其作用基点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调控信号是政府、各级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计划部门发出的各项行政指令与法律部门的各种法律条文;调控方式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出于对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认可与维护,按照政府部门的指令、指向及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对自身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进而引起各种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流动,使经济资源的宏观配置趋于均衡。在政府调控机制下,政府是作为一个凌驾于一切微观经济活动之上的国民经济总体利益的代表者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协调与控制,因而政府调控机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内在的自动的自我调控机制,而是一种外在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非自我调控机制。经济资源宏观配置趋于均衡,在政府调控机制下,使经济资源宏观配置趋于均衡,则必然离不开事先设定的调控目标。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调控是一种事先的自觉调控。由于政府调控目标是事先设定的,这一目标不过是作为调控主体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及其长期变动趋势的预测与自觉意识的外化,故政府调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调控,而非即时调控、短期调控。

市场调控机制本质上是各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经济资源宏观配置均衡是这种机制运作的必然结果,因此,市场调控机制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其存在的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政府调控机制,虽然伴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市场调控机制的完善,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曾一度减弱,并退居为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但不能由此得出市场调控机制可完全替代政府调控机制的结论。历史的辩证法是: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阶段的发展,市场调控机制的缺陷、局限性正在充分地暴露出来,而政府调控机制得以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条件与手段却日趋成熟。人类的经济生活正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补充,从而实现二者有机的辩证的融合。二者的相互补充性,也就是二者的非相互替代性。从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二者作用的最终结果看,二者都是实现经济资源宏观优化配置的方式、手段,故表明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不可替代性,才决定现代经济的调控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也正是因为两种调控机制具有可替代性,才存在一个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与配置问题。因此,对市场调控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选择,不可能是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选择,而只能是二者不同组合的选择。

二、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选择与配置的标准

对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依据的标准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必然存在差异。我国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推崇政府调控机制,贬低市场调控机制,其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经济调控机制的评价与选择,依据的不是经济标准,而是政治标准或伦理标准,认为市场调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有悖于广大劳动阶层的利益,故必须摒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对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必须符合经济的本性及其发展要求,依据政治标准或伦理标准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选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由此人们开始从对经济发展利弊得失分析的角度去寻找选择经济调控机制的依据。这种做法显然是正确的。但由于这种利弊得失的分析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次,未能深入到定量分析层次,故仍难为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提供科学明晰的依据。

笔者认为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的依据,只能从经济调控活动相关的成本与收益量的对比分析中去寻找。人们要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均衡,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宏观经济效率。由经济调控活动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可视为是经济调控活动的产出或收益。进行任何经济调控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投入,这种投入是为获得经济调控收益而支付的经济调控成本。经济调控收益扣除经济调控成本后的余额,即为经济调控净收益。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的实质,就在于找到一种经济调控机制组合,通过其运行,使所获得的经济调控净收益最大。

为了进行经济调控成本与收益分析,有必要引进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市场调控收益与政府调控收益、等调控成本线与等调控收益线三对范畴。

市场调控成本,即采用市场调控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所付出的代价。由于市场调控机制的本质在于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相互作用,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均衡不过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市场调控成本必然包括各微观经济主体间的交易成本(比如纯粹流通费用、信息费用与契约费用等)和市场调控损失(比如由信息的不完备性、短期性与调控时滞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波动性损失,由市场的过度竞争所导致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等)。

政府调控成本,即采用政府调控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所付出的代价。政府调控活动是一种通过行政指令而实施的调控活动。就某一调控活动的全过程而言,政府调控成本包括指令的拟定与费用;指令的传递与接收费用;对指令执行的监督、协调控制与激励费用;指令执行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费用四大部分。政府调控成本还应包括政府调控损失,比如由于政府官员的主观原因或决策信息的不完备而错误指令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指令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或不能正确地被理解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指令的强制性而对指令执行者创造性、主动性的抑制所造成的经济效率的损失等等。市场调控收益,即采用市场调控机制对实现经济调控总体目标所作的贡献。

政府调控收益,即采用政府调控机制对实现经济调控总体目标所作的贡献。

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之和为经济调控总成本。在经济调控总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市场调控成本、政府调控成本分别与市场调控力度、政府调控力度正相关,故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的此消彼长,便意味着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此消彼长。假设总调控成本为e,市场调控力度为X,为维持单位市场调控力度的成本支出为a,政府调控力度为Y,为维持单位政府调控力度的成本支出为b,则Z=aX+bY。等调控成本线就是Z=aX+bY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投影,亦即经济调控总成本既定前提下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不同组合的轨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有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等调控成本线,等调控成本线越远离原点,总调控成本额越高;反之,等调控成本线越接近原点,总调控成本额越低。

市场调控收益与政府调控收益之和为经济调控总收益,即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综合运行对经济调控总目标实现所作的贡献。等调控收益线,就是在总调控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经验事实表明,市场调控收益(或政府调控收益)与市场调控力度(或政府调控力度)呈非线性相关变动。具体说来,随着市场调控力度增强(在经济总调控力度既定的情况下意味着政府调控力度减弱),其边际市场调控收益递减(边际政府调控收益递增);反之亦然。故此,等调控收益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这条曲线的斜率-family:"timesnewRoman"">ΔY-family:"timesnewRoman"">ΔXΔY表示政府调控力度增量,-family:"timesnewRoman"">ΔX表示市场调控力度增量)是处处不相等的。它表明对应于不同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组合,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具有不同的相互替代率。随着市场调控力度(或政府调控力度)的增强,单位市场调控力度可替代的政府调控力度(或单位政府调控力度可替代的市场调控力度)越来越小(越来越大);反之亦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同样可以有无数条互不相交的等调控收益线。等调控收益线越远离原点,总调控收益越高;反之,等调控收益线越接近原点,总调控收益越低。

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最佳组合。所谓最佳组合,或者是可使获得等量调控收益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最小,或者是可使支付等量调控成本所获得的总调控收益最大。根据等调控成本线与等调控收益线的关系,可找到这一最佳组合点。经济调控目标一经确定,所要获得的调控收益值及等调控收益线也就随之确定。这条等调控收益线必然与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无数条等调控成本线中的一条相切,其切点就是使既定经济调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最佳组合点(见图3)。

在图3中,R为等调控收益线,它与等调控成本线C1、C2分别相切与相交。e2与e1点由于位于同一条等调控收益线上,故其代表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两种组合均能实现所设定的调控目标,但e2组合所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无疑高于e1组合所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e3与e1点由于位于同一等调控成本线上,故其代表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两种组合所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是相等的,但e3组合所获得的调控收益却低于e1组合所获得的调控收益。唯有等调控收益线R与等调控成本线C1的切点e1所代表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组合,才是以最低的调控总成本实现预定的调控目标的最佳点。设市场的边际调控成本与边际调控收益分别为mCm与mRm,政府的边际调控成本与边际调控收益分别为mCG与mRG,维持单位市场调控力度所需支出的成本为aCm,维持单位政府调控力度所需支出的成本为aCG,总调控成本为C,则最佳组合点e1满足下列条件:aCmX+aCGY=CmRmmCm=mRGmCG线性也就是说,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最佳组合点是在总调控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增加支出一单位货币所获得市场调控收益与政府调控收益相等的点。

在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注意由于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类型经济活动因其自身的性质与所依存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对同一力度的市场调控或政府调控,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换言之,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类型经济活动的等调控成本线与等调控收益线是各不相同的,进而两种调控机制调控力度的最佳组合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鉴于此,在对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作用的利弊得失进行评价与对其组合作出选择时,切忌一概而论,而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或同类型经济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作出具体分析。

三、几点结论

1相对现代经济活动而言,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是两种既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又不可完全相互替代的经济调控机制,因此,对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选择,就不是一种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互斥选择,而只能是对二者调控力度最佳组合点的确定。

2无论是市场调控机制,还是政府调控机制,都有其利弊得失。它们既不是只获益无需支付成本代价的,也不是只有成本代价而无益处的。因而,对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应树立经济观念,严格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的依据只能是使达到既定的调控目标所付出的成本代价最小,或支出既定的成本代价所获得的调控收益最大”。背弃经济合理性原则是不科学,不足取的。

微观经济学小故事篇10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出自《韩非子·喻老》中的一句话,后来广为流传,并演变成为今天的一条哲理成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会因为一个小小蚁穴而崩溃的道理。更是警示我们世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当存在微小的安全隐患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及时处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及时处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或灾难的发生。众所周知,2003年8月15日发生于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部分地区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就那次停电事故,对美国及加拿大的航空和陆路交通,正常科研,生产与居民生活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美国国家秩序的稳定,成为当时震动世界的大新闻。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美国那次历史上最大的停电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天高达300亿美元。作为世界上头号超级大国,美国的电力设施也堪称是世界一流的。如果把它的电网比喻成千里之堤,也可以说是铜墙铁壁铸成的长堤。然而,就那样一个世界一流的大电网,由于对预警迹象的不够重视,致使电网陷入了大面积瘫痪的状态,真是应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这句中国老话。

距离美国大停电仅半个月的一个傍晚,国际大都市伦敦也遭遇了大面积停电的厄运。而引起停电事故的原因,仅是工作人员麻痹大意,安装错了一个保险丝。类似的事故案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也都是那一个个小如“蚁穴”般的原因。纵观历年来的各种事故,至少应有九成以上的事故应该说能够避免。然而,就是因为部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心中抱有“小小蚁穴,微不足道”的侥幸心理,才发生了许多本不应该的悲惨事故。从而给国家、企业、家庭及个人带来了重大损失和无比伤痛。如果把生命比作长堤,监护意识的淡薄就是生命长堤中的蚁穴。其实,蚁穴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把它与长堤联系起来。如果单说违章操作的那个分解动作,本身也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把那个动作与电网联系起来。就象饮酒一样,饮酒本身是生活的一项乐事,但是要把饮酒与驾驶联系起来,生命之堤还能牢固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穴之不除,堤将不存呀!希望我们的司机,我们的每位同志都要牢牢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让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生命变成坚不可摧的金刚之堤,让小小的蚁穴永无藏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