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典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4:35:51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1

1、成语“凿壁偷光”出自匡衡的苦学故事。

2、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讲述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3、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

4、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因家境贫困,没有灯烛,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孔,引邻居光源读书,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匡衡学习刻苦,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后来匡衡通过甲科考试,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曾任平原文学掾。

(来源:文章屋网)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2

1、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3、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4、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5、无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6、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7、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8、囊萤映雪:形容刻苦攻读。

9、悬梁刺骨:形容刻苦学习。

10、以一知万: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11、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2、憎爱分明:憎:恨。恨什么,爱什么,界限清楚,态度鲜明。

13、勤学苦练: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14、刺股悬梁:形容刻苦学习。

15、知难而进:迎着困难上。

16、孳孳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7、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18、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19、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20、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21、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2、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23、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24、追根究底:追究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25、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26、自吹自擂: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27、枕典席文: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28、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29、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30、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31、专心一志: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32、学如登山: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33、左图右史:形容室内图书多。

34、自我陶醉:陶醉: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指盲目地自我欣赏。

35、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36、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7、争分夺秒: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38、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39、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40、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41、万世师表: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42、聚精会神: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43、质疑问难: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44、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45、笃学不倦: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46、通宵达旦: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3

这座位于长江北岸的“宝”寨,被重庆忠县人民视为掌上明珠,它的光华磁石一样深深地吸住了我。

它险峻秀美。石宝寨是一座十分罕见的木质结构,倚山而建,随山取势,造型奇特,令人叹为观止。它层层相叠,高耸入云。寨门上“小蓬莱”三字瓷嵌,醒目古朴,给人一种来到另一世界的感觉。由寨门到寨顶,是蔚为壮观的层楼飞阁。一条龙盘蛇绕蜿蜒旋上的转梯将此入口与寨顶紧紧相连,在每一层的石壁上都有古人留下的画像和墨迹,使人在缓缓攀爬中忘记了是在陡峻的崖壁上蠕动,而是在与先贤进行零距离的对话,不觉有全然不知今夕何夕之感。经过50多米气喘吁吁的登攀,终于将一览众山小的顶峰古刹揽在怀中。凭殿远眺,悠悠碧空,朵朵白云,滚滚长江,片片帆影,万千美景,扑面而来。更有山风飒飒,渔歌声声,几疑是与范仲淹同在岳阳楼上。

它底蕴丰厚。这个神奇的建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400多年来,官员商旅络绎不绝,骚人墨客云集而至,给这里的一切涂抹了浓重的人文色彩。女娲补天的大幅壁画,巴蔓子、张飞、严颜、秦良玉的群雄浮雕,将这座风景名胜浸于浓重的历史氛围之中,宛如一座经典的文化宫殿和藏宝楼。石宝寨原本为9层,因为按古代阴阳学说,9为最大阳数,取暗合“九重天”之意。顶上3层为解放后修缮时增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奇异建筑”之一。

它神秘诱人。此寨之所以能建,关键还在于它有一个能够成寨的核心,即“石”,这个石可非一般之石,乃“宝”石也。传说它是当年女娲补天所遗下的一块五彩石,这个来历和身世还了得吗?另外它也确实有“宝”的资格,高有十几丈,孤峰拔地,四壁如削,形如玉印。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石宝寨”从此得名。传说此寨原只有一条石凿的小径和一副铁链上下为路,险象环生十分不便。后有一巧匠,偶然看到一只山鹰环绕此寨盘旋上腾,他当即受到启发,以依山造型、外展空间、内架云梯、螺旋而上的方法,建成了这个巧夺天工的凌云飞阁。古刹后殿,有一石孔,其大如拳,叫做“流米洞”。传说这个石孔曾经每天都会流出一些米来,刚好供全寺食用。后来,有个寺僧贪心想让寺庙变成米仓,就偷偷地把石洞凿大,结果这个“流米洞”竟再也没有一粒米流出了。看来,《鱼夫和金鱼的故事》在哪里都会上演。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4

如今,科技发达。以前古人们所用的蜡烛早已“光荣退休”,取而代之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灯光的节能灯管。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现在的部分小孩却过分依赖高科技,变得懒惰起来。认为学习是件枯燥无味的事,因此不愿去学习。

古人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都坚持了下来,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却不能呢?所以,其实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应该向古人们学习。就像匡衡,他用功读书,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孙敬,他刻苦学习,后来就成为了一名通晓古今的大文学家;孙康,他勤奋学习,往后他就当上了一个大官;车胤,他好学不倦,以后继而也做了一个职位很高的官。这些人物都是来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而有着那么多古人勤奋学习的典故,无非就是想要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的高科技,同样也是因为以往的伟人们,他们发奋学习,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会有的。为此,人们如何能想象,如果没有了书籍,没有了知识,没有了这些人的贡献,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也许,这是无法想象的。但至少,我们知道结果一定是惨不忍睹的。因为,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没有了这些那怎么能行呢!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5

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古人在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抓紧时间,努力苦读,我们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晚上还有明亮的电灯,条件比古人好多了,可我们又有几个人珍惜这宝贵的时光呢?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惜时的名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梦醒,街前梧叶已秋声。”都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不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工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次与朋友预约,他站在桥头一边等候,一边在纸上急匆匆地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终于来了,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益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此时我又得到了一个出色的想法”

无独有偶,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王冕出身贫寒,家中无力供他上学,他只得到一个姓秦的人家放牛。王冕时刻想着读书学习,每次出去放牛,都借书本带在身上,有时骑在牛背上读书,有时牛在吃草,他就座在树下看书。就这样,王冕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靠自学学到了很多知识。后来他又刻苦画画,终于成了著名的画家。

我为爱因斯坦争分夺秒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精神深深感动,我对王冕孜孜不倦、利用点点滴滴勤学苦练的毅志由衷地敬佩。使我更懂得了珍惜时间。

是呀!时间是宝贵的,又是无情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在从我们身边匆匆流逝。能抓住时间并刻苦学习的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而不能抓住时间的人,只能是做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不断等待“明日”的蹉跎中,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6

各位朋友:

你们好。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离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我用这段时间,就莫高窟先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学说,弘扬民族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正如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说:“看了离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项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菲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由于敦煌自汉魏以来,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聚集杂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东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来往于丝绸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侣等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进入天国的投资。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

大家看前边有绿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

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延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我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现在我进入洞窟参观,首先我们去参观有名有“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有碑文载这一事实。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秘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无能加之王圆录的愚昧,使这些珍贵的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劫。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批文物。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盗走约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文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的世欲文书,它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

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密封的呢?一说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时为了保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神圣经典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坏而藏。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下面我带大家去参观328窟,这个洞窟的精彩所在为塑像,在进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几种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头搭架,上面缠上麦秆、谷草、芦苇、麻丝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绘画的。

塑像主要有四大类:(1)佛像,包括释迦、弥勒、药师、阿弥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萨像,包括观音、文殊、普贤及供养菩萨等;(3)弟子像,包括迦叶、阿难;(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罗汉等,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神兽等动物塑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风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吴带当风”等风格,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维。

塑像是石窟的主体,多为1佛2菩萨的组合,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到后期的清瘦。隋、唐以来出现了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现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两身长16米多的涅槃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时期的作品,其艺术风格也趋向雍容华丽,特别是唐代的许多优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给人的印象就像真实的生命体。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建筑形式为覆斗顶方形禅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莫高窟最早的一个有记年的洞窟。

南壁禅窟上面绘有《五百强盗在佛因缘》故事,讲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为盗国王派军队捕获,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他们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唤佛的名号,佛听到后,大发慈悲,用神通力使他们恢复光明,并现身说法,终于使五百强盗皈依佛门。画面非常写实,每个环节都作出细致的描绘,这则故事对今人同样教育意义,只要迷途知返,悬崖勒马,还为时不晚。

220窟是初唐开凿的洞窟。这个洞窟南北两壁面,原来被宋代的壁画覆盖,1948年已残损的千佛画被剥掉后,下面露出了初唐时代的壁画,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鲜丽,保存状态极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绘画的“阿弥陀净土变”,中间是栏杆环围的宝池,沙罗双树下的莲花台上坐着阿弥陀佛,以胁侍菩萨为中心,诸菩萨、飞天、伎乐天等众圣云集,场面非常壮观。宝池前有红、绿、黑、白颜色的瓷砖铺设的平台,正面舞台上乐师们在演奏各种乐器,平台中央有两个舞姬,在圆形的地毯上踏着音乐节奏立着脚尖跳舞,羽衣飘动,激烈欢快。英建筑艺术主要指洞窟的形制。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7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面貌日新月异,家乡的变化万万千千,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灯光的演变和发展。

记得儿时,奶奶和妈妈都有一只铜制的灯台,下面有底座、铜杆,铜杆顶端有一只灯盏,在灯盏里注以豆油或菜油,用灯草芯浸入油中作捻子。这是一种乡间随处可见的油灯,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灯具,灯光荧荧如豆,房间里什么都看不清楚。即便是这样的油灯,也不是家家都能享用得起的,奶奶纺纱的时候,为了节省灯油,就点一根香,借助香头上微光以照明。看过奶奶纺纱后,对史书中“凿壁偷光”、“映雪曩萤”诸多典故,就都可以理解了。

我小时候读书,用的是父亲自制的煤油灯,一只小玻璃瓶装满了火油,上面有一只盖子和一根灯头,用火纸卷成灯芯通到下面的油瓶里。当时的火油称之为“洋油”,是19世纪末西洋过来的“舶来品”,上世纪50年代传到我们乡下。火油比豆油价格贱,亮度也高一些,从小学到中学整整12年,我每天都在这种油灯下读书写作业。

20世纪60年代初,我到上海读书和工作,灯的问题彻底解>:请记住我站域名/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托邓小平老人的福,受改革开放之惠,农村里建起了电厂和水厂,家家用起了电灯和自来水,农民也开始过上了“点灯不用油,吃水拧龙头”的新生活。刚刚通电的时候,每家只装一两只15瓦、25瓦的蜡烛灯,十几户人家合用1只5安培的电表,每月为分摊几元钱的电费闹得不可开交。虽然如此,社会毕竟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本世纪初,我从上海退休回归家乡后,乡村完全实现了电器化,农村用电也已城市化,家家都有独户大电表,每个房间都有好几个插座,灯的品种五花八门。有日光灯、台灯、壁灯、吊顶灯、落地灯,天花板上还有装饰灯,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各种电器样样俱全,每月交几百元钱电费已经习以为常了。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8

大家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很多刻苦读书、崇文重学的故事,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这些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好读书、读好书已潜移默化地深深融入国人繁衍生息的基因之中。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犹太民族可谓是个酷爱读书,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涌现众多的知名文学家和卓越科学家。其中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犹太三伟人: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崇学"里的"崇"即重视、尊敬;"学",即学习。崇学,还具有精进好学和不贪图安逸的勤奋、孜孜以求和不闲散懒惰的主动、虚怀若谷和不骄傲自满的谦虚以及独立思考和不随波逐流的明辨等优良品格。

同志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岁月,无不珍惜时间读书学习。华罗庚曾说:"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党的十以来,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多次强调学习问题。最近丹麦女王访问中国时,女士会同丹麦女王给两国儿童朗读经典的童话故事。这无不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崇学、好学的优良传统。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9

56年前的1956年,重庆江津区中山古镇高滩村,村民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为躲避闲言碎语,两人携手“私奔”到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筑起“爱巢”。为了让妻子安全出行,刘国江在悬崖峭壁上凿出6000多级“爱情天梯”。虽然他们的孩子已经下山工作成家,夫妻俩还生活在这个地方。她喊他“小伙子”,他喊她“老妈子”。

2007年12月7日,“爱情天梯”男主人公刘国江因病去世;2012年10月30日,“爱情天梯”女主人公徐朝清逝世,享年87岁。两个老人的故事曾引起强烈反响,曾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还被拍成电影《爱情天梯》,艺术地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6000级“爱情天梯”,

见证姐弟恋人半世纪的绝世爱情

2001年中秋,重庆渝北区一队户外旅行者前往这一带的原始森林探险,在深山老林里走了两天两夜不见一人。

这天,探险队准备攀爬半坡头,发现竟有条人工修筑的石梯通向山顶,石梯上有新鲜的打凿痕迹,撒有新鲜的泥沙,却不见人。两小时后,队员们来到山顶,四周始终一片寂静,突然,密林中传出窸窸窣窣的响声。

探险队中一程姓队员回忆:“我们以为是野兽,吓得不敢动。”不一会,只见一男一女两个野人背着柴火从林中钻出来。“仔细一看,又不像野人,他们都很老了,分明是人的模样,穿着老式蓝布衫。”

得知队员们来自大城市,二人竟问了句:“他老人家身体可还好?”看到队员们拍照的闪光灯,女“野人”吓得直往男“野人”身后躲:“你那个恁亮,杀人血脉,莫整了。”

探险队很快知道,两位老人不是野人,是山下中山镇高滩村村民,女的叫徐朝清,男的叫刘国江。50多年前,19岁的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招来村民闲言碎语。为了那份不染尘垢的爱情,两人携手私奔至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远离一切现代文明,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为让爱人出行安全,刘国江在悬崖峭壁上凿下石梯,一凿也是半个多世纪,共凿了6000多级。

探险队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带下山,并给石梯命名为“爱情天梯”。从此,不断有人上山探望这对隐居深山半世纪的恩爱夫妻。

记者闻讯后赶到重庆中山去采访,见证了这个爱情传奇。穿过桫椤林,眼前就是上山的路,路越来越难走,到后来,需手脚并用才能前进。有的地方是松木搭的桥,走在桥上,头上脚下全是翻滚的云海,感觉像在天上行走。大多数石梯都建在悬崖峭壁上,路面不足一尺宽,有几处几乎是90度的垂直峭壁,行进时,上面的台阶快碰着鼻子。这些石梯硬生生嵌在巨石里,竖直向上延伸至一堆堆淡淡的云雾之中。

两个小时后,记者终于爬完这6000多级“爱情天梯”,来到了两位老人的家:一片菜地围着一幢低矮的土墙屋,一道山泉从屋前流过,屋顶上炊烟袅袅。一位老婆婆坐在屋前缝衣服,一位老大爷在地坝砍柴,一只大黄狗警觉地在屋前转来转去,一群鸡则悠闲地在菜地散步。若非亲眼所见,实在无法想象这样的深山中居然会有这等人间景象,宛若世外桃源,如诗、如画。

“小伙子,有客来了!”老婆婆率先发现有外人闯入,愣了一下便招呼老伴迎客。

山里没通电,大白天屋里也一片漆黑,借着煤油灯,隐约能看见有三间房屋。屋里只有一些简单的自制桌椅板凳和木床,粗糙但结实,桌上一本发黄的《语录》特别显眼。

二人都是满脸沟壑纵横,牙齿掉得一颗不剩,穿着洗得发白的“卡其布”(老式斜纹布)衫,裹着厚实的头巾,头巾边显出几缕青丝。互相称呼“小伙子”和“老妈子”时,两位老人竟有些嗲,恩爱之情溢于言表。

之前就听说徐朝清年轻时是方圆数里有名的美人,记者不由多看了几眼:清瘦的脸庞嵌着一双大大的黑眸,虽然已是八旬老人,但满脸皱纹和松弛的皮肤掩饰不住昔日的风韵。

和两位老人交谈很困难,他们听不太懂山外的话,不懂什么叫改革开放,不懂什么叫接触,不懂什么叫谈恋爱,只知道“两口子要团结,要讲情义”。说起往事,徐朝清还一脸羞涩,不时悄悄地和她的“小伙子”对望一眼,两人眼里尽是柔情。

心中圣女成了寡妇,

他们勇敢相爱“私奔”到深山老林

1942年6月的一天,邻村一位美丽的姑娘嫁到高滩村的大户吴家,6岁的刘国江和一群小伙伴一路追着花轿来到吴家看热闹。几天前,刘国江磕断了门牙。山里习俗,掉了门牙的孩子只要被新娘子在嘴里摸一下,新牙就会长出来,于是,刘国江比别的孩子更想见到这位新娘子。

在长辈带领下,小国江低着头来到轿子前。当一只兰花般的手从轿前的布帘边伸出轻轻放到他的嘴里时,小国江忍不住一滴口水流了出来。他怕人笑话,紧张的一吸,却不料紧紧的咬住了新娘子的手。新娘子紧张地用另一只手揭开布帘,小国江仰头一看,一个仙女般的新娘子正含嗔带怒盯着自己!轿子走远了,小国江还站在原地发呆……“发啥子癫,你长大了也要找个这样的漂亮媳妇。”一旁的大嫂大妈开玩笑。

这个新娘子就是徐朝清,她从此成了刘国江心中的圣女。岁月荏苒,漂亮的徐朝清生养着一个又一个的漂亮孩子,刘国江也在这一年又一年中长成了一个帅小伙。

1952年,徐朝清的丈夫突患急病去世,她一下子成了寡妇,独自带着4个孩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才1岁。

这一切,被正值风华正茂的16岁小伙刘国江看在眼里,可他只能干着急。他想帮她,但怕被拒绝,又怕被人笑话,再说,他也不知从何帮起。

一天傍晚,徐朝清背着最小的孩子到村东的飞龙河去打水,不小心掉进河里。刘国江家就在河边,他闻讯赶到,跳进河里把他们母子救起来,这也是他第一次正眼看徐朝清。

刘国江把他们送到家里,看着虚弱的徐朝清和可怜巴巴的4个孩子,刘国江想给他们弄点吃的,揭开水缸时却没有一滴水。他摸着黑担了水回来,给他们熬了锅稀饭。看着忙碌的刘国江,感激的泪水溢满徐朝清眼眶。

从此,刘国江常常主动上门帮徐朝清做些体力活:担水劈柴、锄草种地、照应家务。

一晃过了3年,两人都在对方的眼神中读出了些别样的东西。闲话很快传遍整个村子,不断有年轻姑娘找到刘国江,叫他别为了个寡妇耽搁自己的终身大事。吴家婆婆更是不高兴,常常指桑骂槐,甚至直接叫刘国江以后不要进她家门。

1956年8月的一天,刘国江在街上碰到徐朝清,他上前搭话,徐朝清却说了句:“寡妇门前是非多,你年纪也不小了,以后少到我这儿来。”就走了。

听了这话,刘国江站在街上,仰头望天,突然泪流满面。当天晚上,他偷偷摸摸地进了徐朝清家门,明确地告诉她:“我要娶你。”徐朝清哭了,望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10岁的汉子,再望望自己4个孩子,她痛苦地摇了摇头。刘国江急了,他一把抱住她,激动地说:“我说的都是真的!”他们哭泣着相拥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村里人发现徐朝清和她4个孩子不见了,一同消失的,还有刘国江。

“第二天傍晚,我们就到了这里,这个地方我以前打柴来过,知道有两间没人住的茅草屋。”说起当时的勇气,刘国江至今有些得意。

从此,和刘国江、徐朝清相伴的,就只有孩子及蓝天白云、大山荒坡、古树野猴,却没有了闲言碎语。

从此,他们把那两间茅草屋当成了他们的“爱巢”,后来又把它改造成了砖瓦房,还在房前屋后挖了几块菜园,分别种上了土豆、红薯、玉米。他们在这里又生养了4个孩子。

孩子多了,为了家庭生活所需,更为了妻子下山方便,刘国江便开始在青山白云间执着地凿着一条“天路”,这一凿就是半个世纪,当年的“小伙子”也变成了“老头子”。徐朝清曾经劝说刘国江别再修那路了,可“小伙子”不听。摸着老伴手上的老茧,徐朝清眼里流出了泪水:“我心疼,可他总是说,路修好了,我出山就方便了。其实,我一辈子也没出山几次。”

了却夫妻最后心愿,

他们“百年之后”被合葬在大山怀抱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闲话早已烟消云散,孩子一个个长大后也都下山读书工作成家了,可两位老人仍不愿下山。

因为儿女在山外,老两口近年来与外界接触多了些,但他们仍不喜欢外面的世界。住在山脚下的三儿刘明生有空就会上山帮父母干点力气活。“我多次让他们下山住,可他们说习惯了山上的生活。”

“她年纪大点,我能照顾她多久就多久。”刘国江曾经说,他们二人约好,谁先走了,另一个就将其葬在山上,然后下山和儿子住,死后要运上山和老伴合葬。

可谁也没有料到,2007年12月12日,比“老妈子”小10岁的“小伙子”却突患急病不幸去世,这令“老妈子”悲痛不已。

“你走了,今后我一个人怎么办?”低沉的旋律中,徐朝清不停重复这句话。徐朝清不时把脸贴在棺木上,用手抚了又抚。淌下的泪还挂在腮边,新的泪又溢出眼角。“要是不摔那个跟头……”徐朝清喃喃道。根据两位老人的约定,刘家把父亲葬在了山顶,葬在了“爱情天梯”的尽头。

送别了“小伙子”,“老妈子”徐朝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长期思念抑郁成疾。“妈妈老是反复念叨说爸爸要来接她了,说爸爸比她年纪小,为何要先走。边说边抹眼泪。”和徐朝清一起生活的儿子刘明生说,自从2007年刘国江去世后,徐朝清一直在想念他,常常说“小伙子”为她操劳了一辈子,还先她而去,她很过意不去,希望“小伙子”把她接走。2012年10月30日,徐朝清一天没有吃饭,又反复念叨“小伙子”要来“接”她了。全家人赶来陪伴母亲,晚上9时58分,徐朝清老人安详而去,刘家人顿时悲泪成河。

2012年11月4日,刘家人和当地政府为徐朝清老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遵照她的遗愿,让她永远沉睡在了相爱了一辈子的老伴刘国江的身旁。

凿壁偷光的典故篇10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欢迎大家乘船游览美丽的漓江。

漓江属于珠江水系,发源地在桂林北面兴安县境内的猫儿山。猫儿山是史称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海拔2238米,号称中南最高峰,漓江由猫儿山下的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兴安县境内至今还保留着秦始皇时期修建的“灵渠”,它是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史称“兴安灵渠”,它把漓江的水和湘江的水连接起来。湘江在湖南境内,属于长江水系。大自然赋予了它特定的方式。大家都知道,“世上无水不东流”是因为地球西部地形高,东部地形低所造成的,但惟有湘江的水是由南向北而去,漓江的水由北向南而下,所谓“湘漓分流”、“相离而去”,漓江故此得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另外漓江的“漓”字,在字典里面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大概也是漓江名称最佳的含义。漓江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作用,灵渠开凿之后,它沟通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对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以及对桂林乃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深刻的影响。

竹江景区

(群龙戏水)

在前面右侧临水的山壁,有几根悬垂倒挂的钟乳石柱,它们形态嵯峨,形神兼备,仿佛像几条饮江的巨龙,它们的身子,隐藏在山壁内,只有龙头向着水面。第当春夏水涨,龙头便会吐出雨露。

传说这几条龙是天帝派它们到漓江边来采集桂花香精的。很久以前这些山坡上长满了桂花,那冲天的香气直贯天宫,引得嫦娥也想偷偷下凡,天帝为之震怒,于是派来了这几条神龙,要把这桂花的香气全部吸尽带回了天宫。

谁知道神龙到了这时原形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它们不仅没有带走人间的桂花,反而引来了天庭的雨露,它们把雨露倾注在崖壁下的潭里,从此这个潭就叫沉香潭。沉香潭的水灌溉了漓江两崖的四方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的桂花树枝叶长得更加繁茂了,漓江八月两岸到处都是桂花香,怪不得人们都把这片地方叫桂林呢!

草坪景区

(锣鼓鸳鸯滩)

弯弯曲曲的漓江,有一个湾就有一个滩,有人数了一下,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程,共360.5个滩。滩头滩尾水比较浅,漓江从滩头上流过,发出淙淙的响声,这响声仿佛是天宫中的仙乐,听了叫人飘飘欲仙。

其实这哪里是仙乐,这是漓江的音乐,请大家看,左岸边有两块大石头,一个像圆鼓,一个像金锣,当地的村民们都叫它们锣鼓石。右岸边两座拔秀的小山柱,仿佛是一对锣锤和鼓棍,大家仔细听,仿佛还有一对鸳鸯在唱歌呢。

杨堤景区

(八仙游江)

右前方,山到了这里突兀而起,云到了这里虚无缥缈,给人以幻境的感觉。这一带山峦叠嶂,气势雄伟,前面一组8个山头,很像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个仙人,靠近江边头光光的是铁拐李,旁边的是曹国舅,下面戴帽子的是河仙姑,接下来的是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蓝采和、钟汉离,正好8个。

据说有一天,8位仙人各显神通,飘洋过海,结伴而行,他们来到了漓江边上,看到了美丽的漓江风光,这里碧水青峰,田园似锦,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这个景点取名叫“八仙游江”。

兴坪景区

(溯江鲤鱼)

前边有一个山峰又长又大,横亘在漓江边,整个山形很像鲤鱼,鱼头朝右,鱼尾朝左,鱼嘴跟右边的这座山峰相连,在高高的鱼背上有一组小山峰构成了鱼鳍,真是一条活灵活现的大鲤鱼,那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鲤鱼,谁也没有办法称它的重量。那鳍鱼又像一只小哈巴狗,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狮子狗,它的头部、眼睛、四肢都很清楚,真是可爱极了。

桂林山水有四大特点: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漓江除此之外还有瀑布、流泉、险滩、竹林四绝。有人说:漓江不仅仅有这睦,而且还有怪、迷、奇、绝四大特点,那就是古榕之怪,画山之奇,冠岩之迷,半边渡之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阳塑景区

(“带”字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