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治家格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4:17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1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钰;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3、家门和顺,虽饔餐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往。

5、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6、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7、勿持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8、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9、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10、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11、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12、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13、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14、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15、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16、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17、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18、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19、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20、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21、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22、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23、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24、毋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

25、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26、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澹康比棠腿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27、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2

中国历史上家教家风的故事很多,这里提到的是三个比较有名者。“孟母三迁”的故事见于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第一段:“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传说孟子小的时候,家在坟地附近,他在玩游戏时常常学别人哭拜,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再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见了非常生气,就把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给剪断了。孟子问什么要剪断?孟母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才能成布。你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被剪断的布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岳母刺字”的故事来自清钱彩的《说岳全传》。该书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训子”说:岳飞的母亲怕有不肖之徒勾引他,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先在儿子脊背上用毛笔书写“精忠报国”四字,接着用绣花针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了。”该回开篇有诗赞曰:“只看贤母精忠训,便识将军报国心。”

“画荻教子”讲的是宋代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教子读书的故事。据《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他的母亲没有钱供他读书,就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后人为纪念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在欧阳修故里建了一座楼房叫“荻楼”。人们以“画荻”为称颂母教之典。宋刘克庄诗:“分灯照邻女,画荻训贤郎。”明陈汝元《金莲记》:“膝下久离,徒且倚门之望;榜中双占,忝成画荻之功。”清黄轩祖《游梁琐记》:“辗转四年余,儿顿长,凤画荻教导,弥觉聪慧。”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故事与“画荻”相近。据《新唐书・柳仲郢传》记载:柳仲郢幼年时,其母韩氏用熊胆和制成丸子,在他夜晚读书时让其咀嚼吞咽以便提神醒脑。后人便以“丸熊”为母教的典实。明陈汝元《金莲记》:“但愿题名玉署,通籍金闺,庶慰丸熊,更消织锦。”清赵翼诗:“可怜一样丸熊苦,他课男儿此女儿。”后人还将“画荻”“丸熊”这两个典故组成一个词“画荻丸熊”,来称赞母教有方。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抑思善相夫者,何必尽识鹿车鸿案?善教子者,岂皆熟记画荻丸熊?”亦作“画荻和丸”。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像信陵君那样的人应该是有一位好的母亲的人……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候的事。”母教受到人们的崇敬由此可见一斑。

从“孟母三迁”到“画荻教子”,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古人留下大量家训,比较有名的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太宗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颜氏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著。南北朝是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南梁、北齐、北周、隋,三为亡国之人,两次成为阶下囚,可谓人生坎坷,历经磨难。晚年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教训撰写了这一训诫子孙的小书。《颜氏家训》共有七卷计二十篇,题目分别是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心、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内容涉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养生等。

《颜氏家训》自问世以来就备受推崇,历经千余年而不衰。里边有的语句被奉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例如:1.交友要有选择,与正人君子为伍:“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2.反对空谈,要有一技之长:“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3.人一生都要勤奋好学,不可荒废岁月:“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是明末清初昆山生员朱用纯,自号“伯庐”,其门徒称其为“柏庐”先生。这是朱伯庐以儒家伦理为家庭成员规定的日常生活准则。全文仅500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清代是最负盛名的家训,其内容几乎是家喻户晓,不少被收录进《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的经典语句如:1.勤俭持家,不可铺张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2.做善事要发自内心,不要到处宣扬沽名钓誉,做坏事遮遮掩掩怕人知道的便是真正的恶人:“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3.既要收宗敬祖,又要让子女读书明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句话被不少宗祠用作楹联。4.搞好卫生,注意门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5.做事要有计划,免得临时忙乱:“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还有许多句子对为人处世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如:“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除了《朱子治家格言》等著名家训外,在各家族的家谱、祠堂的祠规以及名人家书中,也保留有大量的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等,这些家规、家训,无不以家族法规的形式规范着族中子弟的言行。清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曾亲自撰写家训挂在堂屋:“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古代启蒙读物如《弟子规》《增广贤文》《名贤集》等,也多有教育子弟的名言、格言。如《增广贤文》:“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积德若为山,九仞头休亏一篑;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岳麓书社1987年版《重订增广》将醇亲王上述家训改动几个字以小字收录:“田也大,产也大,子孙出来祸也大。借问此理是何如?子孙有钱胆子大,破产行凶都不怕。田也小,产也小,子孙出来祸也小。借问此理是何如?子孙无钱胆子小,忍气吞声也过了。”再如《名贤集》中的警句:“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3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Χ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他们要有远大志向,戒绝欲望、心态平和,珍惜光阴、重视学习。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531-591),字介,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颜氏家训摘选

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

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朱用纯――“朱子家训”

朱用纯(1627-1698),字致一,号柏庐,江苏昆山县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著有《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等。清顺治二年,朱用纯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用纯侍奉老母,照顾弟妹,流离播迁,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所著《朱子家训》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成为家喻户晓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朱子家训摘选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4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7-0025-01

顽固性失眠是指以长期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笔者自2001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该病5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6例病例来自门诊及住院患者,男35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8.5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2月。轻者入寐不酣,多梦易醒。重者彻夜不寐,精神恍惚。

1.2治疗方法采用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基本药物组成:姜半夏15g,茯苓20g,生甘草6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夏枯草15g,珍珠母30g(先煎),石菖蒲12g,远志10g,郁金12g,丹参15g,生薏苡仁30g,合欢皮15g,夜交藤30g。加减:肝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麦冬、琥珀;心气虚者加党参;有痰热之象者加黄连,彻夜不寐者加蝉衣。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恢复正常,精神、生活、工作学习均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有效:睡眠每日在6h以上,精神好转;无效,服药1疗程后无明显好转。

2.2治疗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56例中,治愈32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

3 典型病例

马某,女,41岁,于2003年5月9日初诊,患失眠症已3年多,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甚则彻夜不寐。曾到多家医院诊治无效,一直靠服用安定片,方可微微合眼。近3月来,彻夜不寐。诊见:神情呆滞,精神恍惚,脘腹胀闷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微数,中医诊为不寐,证属痰热内扰,胃失和降。予以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药用:姜半夏15g,茯苓20g,生甘草6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夏枯草15g,珍珠母30g(先煎),石菖蒲12g,远志10g,郁金12g,丹参15g,生薏苡30g,合欢皮15g,夜交藤30g,蝉衣6g。服药3剂后,神情如常,语言流利,睡眠可达4小时以上,脘腹胀闷不适已除,舌苔黄腻已减,脉微弦滑,继服5剂,睡眠已基本恢复正常。上方去珍珠母,蝉衣,加柏子仁20g,麦冬12g,再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5

北斗光芒照九洲,丰功伟业写春秋。

风云叱咤三山倒,天地欢腾四化求。

改革成功开放好,宏图再展庆丰收。

同心共鼓东风力,昂首高歌壮志酬。

反腐唱廉有感

腐败必然群起攻,中央下令反歪风。

贪污行贿不知耻,浪费铺张损害公。

可恨党风遭破坏,须知国法不相容。

襟怀坦白求前进,磊落光明向大同。

金婚自勉

四十年来共苦辛,而今七十白头吟。

糟糠故事常回忆,苦莱生涯永记铭。

苦尽甘来非命运,天翻地覆是人民。

金婚永把金光闪,愿作螺丝不锈钉。

“有国才有家”是中华民族之灵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对其最到位的诠释。然而,特别是在太平盛世的(今天)历史时期,仅仅偏执于“有国才有家”这个单一的层面里就显得意犹未尽;因为“富民强国”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目标。于是,“家和万事兴”就成了家文化的传世经典。昆山人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顺乎历史的发展的潮流而被奉为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备受千家万户推崇求索,自然而然地被后人当作处世立身、为人做事、教育启迪警世后代的一面明镜。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这面明镜依然熠熠生辉,依然清澈照人,其影响和现实意义还是那么的明显重大。

“朱子治家格言”影响深远广大

“朱子治家格言”问世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即使用当今的眼光予以评论的话,其中虽有一些封建道德的东西;然而,这也无损于整体的内在思想,她好比一块玉,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并且,其影响深远广大。

一、妇孺皆知,代代相传

三百余年来,人们对“朱子治家格言”虽然说不能全文背诵,但至少可以说妇孺皆知,最为经典的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效应不仅遍及全国,而且影响到东南亚各国。只要我们稍稍注意,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放置“朱子治家格言”的全文,选择“朱子治家格言”语句装点室内文化氛围的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又据笔者所知,众多的家庭已把“朱子治家格言”作为了家庭教科书育人垂范,作为铭言律己律人躬行。

二、潜移默化,净化社会

“朱子治家格言”作为传统清廉文化的经典之作,其倡导的是勤俭、洁身、清廉、本分、爱国、孝道、和谐、自乐和和顺等等,这些精髓内涵自然而然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融合,人们必然地以此作为铭言律己律人躬行,并且,这种律己律人已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到了日常生活的言和行之中,从而对整个社会来说,或多或少地遏止了“持势力而凌逼孤寡、贪口腹而恣杀生禽”等的不良行为,从而起到了约定俗成、规范行为、净化社会和弥补法律不到位法律不作为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长效的自律的潜移默化的、这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强盛和社会的繁荣发展都是有积极影响的,如果说,中华民族能多一点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少一点没落的贪渎文化该有多好啊!

“朱子治家格言”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由昨天走向今天的,毋庸置疑,今天比昨天更加光辉灿烂,是因为聪明的人类传承了昨天的光辉灿烂,扬弃了昨天的糟粕污垢。但是,人类不是神仙,在传承和扬弃中不可能做到两个百分之百和尽善尽美,也就是说,传承还有不足扬弃还有不足。于是,在不断的传承和不断的扬弃中从昨天走向今天走向明天,当然,在传承和扬弃中要不断完善、提高,升华和创新,于是历史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话再说回来,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在转轨变型的今天,金钱地位越来越高,高出了金钱固有的意义,历史的沉渣余孽泛滥肆虐——拜金主义、诚信失缺、道德沦丧的痼疾日显抬头。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宏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扬弃糟粕污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进一步传承和宏扬“朱子治家格言”的精髓更有其迫切性和现实性。

一、是力戒“富不过三代”的良药

综观我国的历史,“富不过三代”成了中华民族家庭兴衰的历史规律和历史悲剧。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外因,即战乱、天灾、疾病和家庭财产得不到法律和国家的保护;其二是内因,即人祸。人祸有两种:传统的没落的腐朽的贪渎文化和好吃懒做。如果说,在当今社会里,要使“富不过三代”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务必要力戒贪渎文化和好吃懒做之风的滋生蔓延。个中道理并不复杂。在急剧地转轨变型的年代里,众多贪官落马。其根本原因是不能自律自重,大都深受贪渎文化的侵袭和影响。事实就是这样,这些贪官的家庭环境大都是妻子不贤或子女不肖,其背后不是有一个老婆或是有一个或几个贪婪的情人;或者是子女没有教育好没有出息,或放纵或依附在老子老娘身上搜刮民资民财,鱼肉百姓,坏事做尽做绝,直到把老子老娘彻底掏空,如此家庭不败才怪。至于好吃懒做,更是不言而喻,真所谓坐吃山空,所以说,“朱子治家格言”的精髓仍然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失为力戒“富不过三代”的良药

二、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

倡导和谐是“朱子治家格言”的重要思想内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单一停留在“家门和顺”这一层面,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其对应的语句有“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贪口腹而恣杀生禽”。这些缄言虽然时隔三百余年,仍然悦耳中听,一点也不觉得是陈词滥调,相反是掷地有声,切中时弊,与当今提倡的“八荣八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何其相似!因此,全面理解和传承“朱子治家格言”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有益的。

三、有利于家业的发展和厚积

“治家”是“朱子治家格言”的根本宗旨。当今,我国把“富民强国”定为国策。富民的真正含义是富家。富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靠一代又一代的累积。“治家”的核心是一代教育好一代,每一代都要“教子要有义方”。只有这样,家业才能一代厚实一代。过去,中国的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其周而复始从零开始,跳不出创业——败落——再创业——再败落的怪圈,世世代代停滞在起跑线上,或者是贫困线上。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昨天的可悲的家庭发展史必须划上句号。今天,我们的国家正逐步走上法治之路,私有财产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富民富家成了党和国家的核心任务。因此,治家不仅是单个家庭的重任,还包含了社会的重任、民族的重任。因此,只有把家治理好,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厚积,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强。所以,吸收“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真谛良方,并加以创新扩容、对家业的发展和厚积是十分有利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6

   俗话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对个人和社会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要继续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方针政策,全面落实上级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师德师风教育、人格美德教育为主旋律,全面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习惯养成为切入口,以校园常规管理为抓手,深化学生品德教育,以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厉庄镇小学的腾飞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培养新一代的“四有”新人走好每一步! 

   一、加强德育管理,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1、新的学校,要有新的生机,创造新的辉煌,但这些必须以人的思想素质为基础,要建立新的德育工作机制,所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我校以校长室为中心,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德育处,由学校德育处全面规划、组织实施全校的德育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及辅导员会议,明确每月德育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主力军的作用,形成学校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2、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主导作用的正常发挥。教师在平时行动中和教学行为中,应当特别注意检点自己,一言一行都应当是学生的表率,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威信才会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他的模范言行才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本学期要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认真学习“三风”,特别是围绕教风“三心”(爱心、专心、精心)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并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善待学生”为核心内容,开展“爱岗敬业,树立良好师表形象”活动。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3、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党性修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并将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党员教师座谈会,认真探讨当前我校党员教师如何发挥先进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学校班子凝聚力并带领全体教师以德治校。 

   二、加强德育科研,形成德育工作的新特点。 

   1、大力开展德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转变观念,认真上好思品课、健康教育课、班队活动课充分挖掘这些课的德育内含发挥其德育作用。按照教育目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初步形成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 

   2、学科教师主动承担德育教学。在制订各学科计划时,注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课堂、课后对学生行为品质的指导训练,随机渗透,充分做到知识与情感并行,强化德育功能。 

   3、加强德育研究。 

   学习并贯彻《公民首先建设实施纲要》,结合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开展“柏庐精神在我心”的小课题研究,并以此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德育教育。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德育工作新合力。 

   1、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业务培训。本学期通过“班主任学校”、“新老师徒结对”等形式,探讨“21世纪我们怎样当班主任”,通过授课、研讨、观摩、剖析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通过学习,要使班主任老师认识到肩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共2页,当前第1页1

   2、积极开展家访活动,本学期对二分之一的学生进行上门家访,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家长联系,做到“早、勤、诚、精、实”,使家访真正起到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家长及时与家长交流,更好的教育学生。 

   3、把“创建文明班集体”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切实从班级自身出发,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学会主动、科学、民主管理班级,抓好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认真上好班队课、专题课。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使班集体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一个理想的“家”。通过制订《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创德育工作新天地。 

   1、养成教育规范化 

   要加强校园常规管理与行为规范训练。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制定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六项评比”,加强学生礼仪规范的训练;通过对红领巾礼仪岗队员的培训与管理,培养学生生活礼仪,讲究家庭礼仪、懂得学校礼仪,学会社交礼仪。教育学生在家当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少年。 

   2、德育内容主题化,德育活动经常化 

   以“柏庐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加强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深化体验教育的意见”为基础内容,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好计划,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使本学校的少先队工作有一个新的开端。 

   3、社区教育开放论 

   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合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本学期,有组织地安排每个学生到一中心劳动基地参加一至二次活动。同时,与县关工委、城管局等单位挂钩,经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五、加强检验力度,凸现德育成效。 

   1、本学期中心小学将制定考核细则,检查各完小德育成效,并对全镇教师进行德育工作考核。 

   2、开展德育工作先进事迹评选活动。 

   3、期末在评选德育先进事迹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师德模范、文明班级、优秀少先队员。 

   4、做好德育工作经验总结,争取再创德育工作新境界。 

  

                                                厉庄镇中心小学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7

关键词:睦州诗派中晚唐诗人桐庐诗风继承新变

一、“睦州诗派”中今之桐庐籍诗人

唐朝统治阶层吸纳寒门士子入仕途,将天下读书人尽网入彀中。这使得读书风气在全国范围内活跃起来,即使远离京城千万里的偏远之地,也不断出现通过读书而获得功名或声名的人物,远离长安的睦州(今浙江钱塘江上游)到中晚唐时期亦如此。从元和到咸通年间,睦州相继出现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宋人谢翱的朋友翁衡将其命名为“睦州诗派”:“惟新定自元和至咸通间,以诗名凡十人,视他郡为最。施处士肩吾、方先生干、李建州频、喻校书凫,世并有集。翁征君洮,有集,藏于家。章协律八元、徐处士凝、周生朴、喻生坦之,并有诗,见唐《间气》及《文苑》诸书。皇甫推官以文章受业韩门。翱客睦,与学为诗者,推唐人以至魏汉,或解或否,无以答。友人翁衡取十先生编为集,名曰睦州诗派。”从这段文字可知,翁衡所云的“睦州诗派”包括晚唐的施肩吾、方干、李频、翁洮、章八元、徐凝、周朴、喻凫、喻坦之、皇甫湜十位睦州诗人。唐代睦州包括建德、寿昌、淳安、遂安、分水、桐庐六县,我们今天所说的桐庐与唐代的桐庐范围不一样,现今的桐庐下辖6镇:富春江镇、横村镇、分水镇、百江镇、瑶琳镇、江南镇,至少含覆唐代的分水与桐庐两地,“睦州诗派”中的十位诗人中有五位出生或居住在今之桐庐:施肩吾与徐凝都是唐睦州分水人,章八元是唐桐庐县常乐乡章邑里(今横村镇)人,方干本清溪人,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喻凫本为常州人,后寓居桐江。今桐庐这块风水宝地在睦州诗派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桐庐诗人追承主流诗风之表现

这五位中,只有章八元是中唐时人,其他四位皆已是晚唐中人。安史之乱之后中唐诗坛呈现了多元化走向,有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继承传统的京城山水派,有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世俗浅近派,还有以韩愈、贾岛等人为代表的求奇并最终形成了苦吟的一派。在当时属于贬谪之地的偏远的桐庐,这几位地方诗人又如何发展自身的、与功名相挂系的诗歌呢?

这几位中年代最早的是生活在中唐的章八元,章八元是唐桐庐县常乐乡章邑里人,章氏几代人均居于此,后来他的儿子章孝标、孙子章碣都居住在桐庐。章八元少年时曾随由盛唐入中唐的大诗人严维学诗,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云:“会稽严维到驿,问八元曰:‘尔能从我学诗乎?’曰:‘能。’少顷遂发,八元已辞家。维大异之,遂亲指谕。”八元后来高中进士,其集中有《题慈恩寺塔》诗,颇有春风得意之感。师生间的情感应该还不错,八元回老家的时候,刚刚和老师辞别就忍不住寄书信,其集中有《归桐庐旧居寄严长史》一诗。除了严维,八元还和刘长卿交往密切。刘长卿曾贬睦州司马,八元便有了机会与之交往,刘长卿有《月下呈章秀才(八元)》,表达了他被贬谪后的悲凉心情。而八元集中恰有《酬刘员外月下见寄》一诗以应之。严维、刘长卿的诗风正是与当时在诗坛上唱主流的大历十才子的诗风相契合,二人也常与十才子中的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人唱和。所以,章八元所采取的策略是追随正统的山水诗风,这一点从其集中的《新安江行》可窥一斑:“江源南去永,野渡暂维梢。古戍悬鱼网,空林露鸟巢。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自笑无媒者,逢人作解嘲。”这是诗人在新安江上所写诗,中间两联写景比较工整,特别是腹联“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用描写客观景物呈现画面效果的手法,正是王维以来的山水诗所大力追求的。其子章孝标当亦受此家传,其集中《归海上旧居》:“乡路绕蒹葭,萦纡出海涯。人衣披蜃气,马迹印盐花。草没题诗石,潮摧坐钓槎。还归旧窗里,凝思向馀霞。”亦为此种类型,此诗后被韦庄收入《又玄集》中,由此可见,孝标被时人所欣赏的就是这一类型的诗歌。八元追随正统诗风的策略,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带动了儿子。

徐凝,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徐凝在诗风上是学元白的,白居易十分欣赏徐凝的诗,唐代范摅的《云溪友议》记载徐凝、张祜曾同作牡丹诗以争高下。白居易判云:“张三作猎诗,以较王右丞,予则未敢优劣也。”又云:“《宫词》四句之中皆数对,何足奇乎?然无徐生云:‘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白居易的意思是说,从传承王维五言诗的角度,他不去判别谁优谁劣;张祜的《宫词》也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徐凝的七言绝句中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却是张祜不能及的。意即以徐凝的一首《庐山瀑布》便可分二人诗之优劣。可以说徐凝是以七言诗为白居易等人所赏识而出名的,他在诗中自己也承认:“一生所遇惟元白。”(《自鄂渚至河南将归江外留辞侍郎》)现存徐凝完整的91题102首诗歌中,像大历十才子那样的五言诗只有3首,其他99首都是五七言绝句或七律,而且七言绝句数量占80首。这说明徐凝在当时及后世所认同的诗主要就是与元白流俗浅近诗风的路数,如其《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在唐代时是文人向往的美景之地,徐凝这首诗将天下月色三分,其中二分归于扬州,成为后世歌咏扬州美景的征引频率极高的一首诗。他将扬州的美景说成是“无赖”,既可爱又拿其毫无办法,充满了世俗趣味。后来宋人苏轼的《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正是从徐凝的手法中点化而来。徐凝在其七绝中常常出现民间传说的意象,如其《七夕》:“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此诗是说常年漂泊在外的人,还不如牛郎织女能有一年一度相聚的机会呢,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衬人间离别之痛比传说更为凄惨。徐凝还有一首《莫愁曲》:“玳瑁床头刺战袍,碧纱窗外叶骚骚。若为教作辽西梦,月冷如丁风似刀。”莫愁是南朝时流传的民间女子,历代文人歌咏不绝,徐凝此诗想象莫愁独守空房的寂寞和冷清,其末句“月冷如丁风似刀”,连续用了两个孤清冷绝的比喻,画面感极强,虽然在内容上仍是继承前人的思妇主题,却将莫愁女心如刀割般的愁苦比前人更为深刻地刻画出来。

施肩吾是桐庐分水县桐岘乡人,与徐凝是同乡,二人经常在一起唱和,《唐才子传》卷六称徐、施二人“同里闬,日亲声调”。前文已指出,徐凝曾受知白居易,诗风近于元白的世俗浅近的风格,而施肩吾与徐凝“日亲声调”,同声相求,可知施肩吾在诗风上必有与元白相近的一面。观其诗集亦如是,其诗作中抒写男女情思的诗作很多,而且带有很强的世俗之乐的味道,如《戏郑申府》:“年少郑郎那解愁,春来闲卧酒家楼。胡姬若拟邀他宿,挂却金鞭系紫骝。”此诗是写给他的朋友郑申府的,诗人调笑说,如果酒家的胡姬打算邀请郑郎夜宿,那么郑申府一定会将其他大事放在一边而系马于胡姬酒楼之下,充满了文人之间相互戏谑的味道。其《望夫词》云:“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此诗是传统思妇诗,但诗人却不是写思妇无限高雅的思念与哀愁,而是对思妇的心理解读,该诗刻画出世俗女性的细腻心理:没有丈夫的消息,她不埋怨丈夫也不埋怨老天或官家,而是恨算卦的人没有给她算准,让她又失望了。一个街头巷里之世俗小家妇人的形象呼之欲出。再如《观美人》:“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爱将红袖遮娇笑,往往偷开水上莲。”此诗极写美人之美,但却不是以观仙子的高度仰视,而是以世俗男性眼光观其“长留白雪占胸前”,充满欲望与诱惑。接下来诗人又想象,这样一个美人,她心中也一定是充满情怀,希望能够偷偷地和心上人幽会吧。其诗作在语言上的浅近更是一望可知,如《感遇词》:“一种貌如仙,人情要自偏。罗敷有底好,最得使君怜。”几乎是以口语入诗,而且使用了“底”这样的俗语,生活气息很浓。诗人还用汉乐府中的民间美女罗敷作比,亲切爱怜之情顿出。其《词》云:“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此诗如话家常:我家六岁的女儿,竟然学着别人的样子拜月呢。铺叙而下,应该达到了白居易的“老妪能解”的水准了。今《全唐诗》及补编中存施肩吾诗作200余首,其中多数为五七言绝句(占到90%以上),可见他的诗歌为后人所称颂的诗歌便是这一类诗作。在张为《诗人主客图》中,施肩吾被列为白居易的及门,可见当时的人喜欢他的这类诗作。本文要强调的是,学元白可能只是施肩吾的风格之一,或者也是他心里极为认同和喜欢的风格;但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是考五律的,施肩吾乃是唐宪宗元和十五年进士,则其在大历诗风模式下的五律想必亦未少下工夫。

方干,字雄飞,号玄英。方干本睦州青溪(今淳安)人,后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也就是今桐庐县芦茨乡。方干年幼的时候大概比较聪明,为徐凝所器重,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方干,桐庐人也。幼有清才,为徐凝所器,诲之格律。干或有句云:‘把得新诗草里论。’反语云:‘村里老。’谑凝而已。”徐凝比较赏识方干,还亲自教方干作诗。但是方干好像不太喜欢徐凝的风格,大概是顽皮的方干用夸张的嘴脸做了一句仿徐凝诗歌风格的诗句:“把得新诗草里论”,做完后讥笑这类诗句是“村里老”,犹言“乡巴佬”、“俗不可耐”、“很土气的诗”等。本文在上文已经论及,徐凝在诗歌上是与元白一脉相承的,这一流派虽然在当时影响也很大,但是在正统观念中乃是世俗之曲,登不得大雅之堂,这个故事说明方干从小就不太喜欢元白的浅近风格。方干主动干谒过姚合,孙郃《方玄英先生传》云:“始谒钱塘守姚公合,公视其貌丑,初甚侮之。坐定览卷,骇目变容而叹之。”而姚合的诗风,是追随大力十才子而又融入自我风格。姚合晚年曾编写《极玄集》,他选的诗人是王维、祖咏、李端、耿湋、卢纶、司空曙、钱起、郎士元、畅当、韩翃、皇甫曾、李嘉祐、皇甫冉、朱放、严维、刘长卿、灵一、法振、皎然、清江、戴叔纶等21人,近百首诗,并在自序中夸这些诗人:“此皆诗家射雕手也。”他选这些人的诗是作为正宗的诗歌典范之作:“庶免后来之非”,以免后人为何种为正宗诗歌有所迷惑。方干主动去干谒姚合,说明其对姚合的诗风是比较认可的。章八元因爱方干之才而招其为婿,前文已论及八元之诗乃是学严维和刘长卿的,方干既果为婿,更说明了其在诗风上的价值倾向。观其诗集中诗作有370多首,承继大历十才子的五言诗的数量相当多。其集中亦有许多七言律和七绝,但在诗歌内容上基本上是以表达隐逸主题为主,与徐凝的诗歌的世俗倾向完全不同。

喻凫,本为毘陵(今常州)人,后寓居桐江,大概和方干住的地方不太远,二人常有往来唱和之事,交情颇深。在方干诗集中,写给喻凫的诗有6首之多,其《别喻凫》云:“知心似古人,岁久分弥亲。离别波涛阔,留连槐柳新。蟆陵寒贳酒,渔浦夜垂纶。自此星居后,音书岂厌频?”看样子方干几乎是将喻凫作为知己的,喻凫走了以后,方干还经常到离别的地点怀旧,而且觉得无论多么频繁的书信也无法表达二人的深情。喻凫死后,方干有《哭喻凫先辈》一诗悼念之。喻凫在诗风上是学贾岛的,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喻凫效贾岛为诗,人称之‘贾喻’。”生活中的喻凫大概和贾岛的生存状态也差不多,每日搜肠刮肚地苦吟五字句。除却残句,《全唐诗》存其完整的诗作63首,其中类于贾岛的五言格律诗占了54首。方干《赠喻凫》云:“所得非众语,众人那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月阁欹眠夜,霜轩正坐时。沈思心更苦,恐作满头丝。”方干作为好友道出喻凫做出好的诗句绝非偶然,而是冥思苦想、想得满头白发才苦得的。喻凫《献知己》自云:“昏昏过朝夕,应念苦吟人。”一己道明其类矣。

三、章碣在追承主流诗风基础上的新变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章八元的孙子章碣的诗作。八元乃中唐人物,而至章碣,已是晚唐之末,此时正是贾岛似的五言诗与元白浅俗的七言诗流行的时代。虽然章碣的诗作留下的数量很少,但是仍可看出其追随流行诗风的倾向。其现存二十六首诗中有二十五首为七言诗,《城南偶题》:“谁家朱阁道边开,竹拂栏干满壁苔。野水不知何处去,游人却是等闲来。南山气耸分红树,北阙风高隔紫苔。可惜登临好光景,五门须听鼓声回。”似此等诗无需加注解,便可知其义,“不知何处去”、“却是”、“可惜”、“好光景”、“须听”等词皆为日常用语,清白如俗语。五言诗仅存《旅舍早起》一首,诗云:“迹暗心多感,神疲梦不游。惊舟同厌夜,独树对悲秋。晚角和人战,残星入汉流。门前早行子,敲镫唱离忧。”从其中间两联工稳的对仗与练字来看,立即能感觉到其在贾姚诗风的笼罩中。这些说明章碣在时代风气之中,是与诗坛主流相吻合的。除此之外,章碣有一首变体诗:“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蔡宽夫《诗话》云:“碣诗平侧各一韵,自号变体。”此诗的奇数句和偶数句各押不同部韵,为章碣首创。可见章碣在追随主流的同时,亦有新创之变。此后,陆续有诗人相继效仿之。也就是说,章碣的变体诗也引发了一时的潮流。

综上所述,从中唐之后,章八元追随大历继承王维的正统诗风,施肩吾与徐凝追随元白的浅俗诗风,方干、喻凫追随贾姚诗风,这都说明桐庐在当时虽然地处边远,但是桐庐诗人始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自觉追随前沿主流诗风,这是对主流诗风的追承。另一方面,至唐末章碣之时,出现了“变体诗”,一时之间引领时尚,是在追承基础上的新变。晚唐五代的桐庐诗风,在追承之中有新变,未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宋]谢翱.晞发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清]彭定求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

[4][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唐]韦庄.极玄集.又玄集.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5][清]何文焕编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8

10月31日,是第八个“世界勤俭日”。勤俭是什么?是一种品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而现代工业的发展,也使各种资源日渐枯竭,因而节能减排刻不容缓。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的确立,即是世界对勤俭的一种呼唤。勤俭,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朝朱柏庐在《夫子治家格言》里说的这一名句我们当永远牢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更概括了节俭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

“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节俭不仅于国于家大有裨益,而且与个人得失也息息相关。近期,在网民有关呼吁遏制餐饮浪费的材料上批示,要求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回顾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等新中国的缔造者从自身做起,勤俭节约,将“一穷二白”的中国带入新的历史时期。可见,铺张浪费绝非小事。当前,我们的国家建设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关键的时刻,只有杜绝奢侈浪费,才能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共圆“中国梦”。

然而,在我们的周围,浪费现象依然严重:水龙头不关紧,白天亮着灯,丢弃没用完的纸笔……这让我们痛心。总理曾说,在中国,一件小事如果加上13亿人口就是大事。如果每人浪费一点资源,加起来就非同寻常;如果每人节俭一点资源,加起来就是一笔巨大财富。所以说,勤俭是一种美德,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

我们从小就知道,勤俭要从小处着手,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做起。但现在,勤俭有时被当做小气、贫穷,甚至被人笑话——我们需要在全社会扭转这种虚荣心理和浪费观念,进一步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勤俭不是小气,而是一种文明。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要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一旦勤俭之风盛行于世,将是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世界勤俭日”的确立,更是号召全世界的人们一起努力,珍惜资源,抵制浪费,创造新的物质文明。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9

果然,在1894年(光绪二十年)发生了甲午之战,总吨位仅有61300吨的日本海军,一举击溃了堂堂的北洋舰队,名舰如“来远”、“威远”、“靖远”相继沉没,丁汝昌自杀。次年3月,李鸿章去日本议和,签了《马关条约》,把台、澎割让给了日本。

读史读到这一页不禁在想:东乡的判断为什么那么准?照说,把衣服晒在炮管上也不会影响大炮的射程啊!栏杆扶手有一点不干净又有何妨?可是再往深处一推,觉得东乡确有道理,因为,这两件事明显地表示了清朝海军缺乏严明的纪律。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武器再精良,也茫不会打胜仗的。

多年以来,我常用这个角度来观察一个人、一个机关乃至一个国家。大体上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有效率的机关或国家是不整齐清洁的。“效率”有关人的部分,必然来自纪律;而长期、彻底地维持整齐清清,是形成纪律的不二条件。不信你看练兵的营房里,天天扫,天天擦,天天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不这样,纪律哪里来?

记得胡适在留学日记中曾写过这么一段:他每次洗完澡,一定把澡盆擦洗干净。这是西方的生活道德,因为这样做对下一位用澡盆的人才算公平。这已是60年前的事。如今大家都有了西式澡盆,可是懂得这类西式生活道德的人可以说是绝少的。我常注意许多富有人家洗脸盆上的水龙头总是脏的,不光亮。我在海外,就绝不住这类旅馆。有一年我去东京事先没订旅馆,只好投宿在赤阪的“新日本”旅馆,其水龙头、玻璃窗都不明净,我第二天就退房。果然,这家旅馆后来便以起火烧死多人闻名。

清洁是纪律之本,纪律是效率之源。世界上凡是生产精密、精致工业品的国家,很少有不干净的;不但瑞士与德国如此,丹麦、瑞典和挪威也是这样。

更妙的是,凡是政治安定、社会安宁的国家,大都也是整洁的(李光耀最懂这一套了)。其中除了外表的纪律,我想凡是长期生活在整洁环境中的人,久而久之,必然会培养出一份理性与爱美的情操。

朱柏庐治家格言篇10

先父蒋後璁(慰堂)时任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自抗战爆发,中央图书馆迁往重庆后,即不断接获沦陷区许多文化界爱国人士来信来电,谈到江南地区不少著名的藏书楼,如明朝范钦创建的宁波天一阁,1920年刘承干在湖州南浔创建的吴兴嘉业堂,江宁邓氏群碧楼,1888年瑞安城关镇孙依言、孙治让父子创建的玉海楼等,均遭日本帝国主义、美商觊觎,妄图破坏强行收购图书。这些藏书楼的主人生活窘迫,藏书困难,愿意配合国家尽陕收购以策安全。这些文化界爱国人士痛陈江南珍贵文献遭劫的严重后果,同时建议政府拨款积极抢救这批名族瑰宝。想到这些古籍面临散失和流落异邦的险境,先父也焦急万分,他即在重庆向时任中央组织部长兼任中英庚款会董事长、也是他在北大的恩师朱家骅先生汇报,寻求支持。

朱先生对他说:中英庚款会还存有支持中央图书馆在南京建筑馆厦的150万国币,现在抗战爆发,除了可在重庆先建分馆外,不如将这笔钱先拿出来,赶快去上海收购江南民间散出来的珍贵文献图书,以免物价飞涨下货币贬值,同时可为中央图书馆的藏书打好基础,一举两得。教育部长陈立夫先生对此也极为赞成,所以待庚款用尽后,他排除万难,由教育部上报行政院通过分批拨款支应继续抢救收购。

因为经费有了着落,故先父奉命于1940年1月由重庆出发,计划经香港秘密潜返上海。不料,抵达香港后,便被日本特务盯住,从安全角度而言他可立刻终止计划返回重庆,但他认为战时公务员既为战士,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光荣牺牲也是值得的,所以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前往上海。幸获驻港方面负责人高廷梓相助,预先购好了船票,于某日凌晨上船时刻机智迅速地摆脱了跟踪,神不知鬼不觉地登上了开往上海的意大利邮轮。

先父在香港期间,除了和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董事叶恭绰先生面商抢救收购古籍善本外,还特地专程去探望了母校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并向他汇报了这项重任,蒙其支持赞许。关于此事,蔡元培日记有所记载(1940年1月7日):“午前,仲瑜和蒋慰堂,愎璁来,慰堂在中央图书馆服务甚久,现在渝仍积极进行,此行由港往沪,拟收买旧本书,在港托叶玉甫,在沪托张菊生,闻瞿氏铁琴铜剑楼、刘氏嘉业堂、邓氏群碧楼之书均将出售。”两个月后蔡校长病故香港。所以这次见面犹如生死永别,先父不无感慨地说:蔡先生是中国文化教育界的泰斗,他的一生和中华文化的发扬是分不开的。

先父抵达上海后,化名蒋明叔,拜访了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先生,并会同“文献保存同志会”(由郑振铎等文化界爱国人士组成)的诸位同志密商各项重要事宜。大家团结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决定由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柏丞)负责经费收支;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咏霓)负责版本与价格的审定;考古作家郑振铎(西谛)负责与书商及藏书家接洽,并兼图书保管与编目;中法大学教授张凤举分管采访等具体事宜;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菊生)负责文献古籍的总鉴定;叶恭绰(誉虎)负责广东香港方面的收购,及主持由上海寄往香港精品古籍的转运事宜。而先父则坐镇重庆担任总指挥,与国民政府等相关部门协调,并和香港、上海书信、密电联络。

关于这段往事,郑振铎先生在日记中做了详细记录。如1940年1月14日记载:

“上午十一时许,柏丞先生来。说起蒋後璁来此,系为了我们上次去电,建议抢救、保存民族文献事,教部已有决心,想既在沪收购,以图挽救。拟推举菊生先生主持其事。惟他力辞不就,已转推张咏霓先生,此事必当进行,惟亦需万分机密,且必须万分谨慎,免得将来有人说话。我不想实际参与其事,但可竭力相助。当与柏丞先生约定,在后天中午,与蒋、张诸位在菊生先生宅商谈此事。”

1月16日记载:

“八时许,到校办公,清理积牍,晤柏丞先生,谈及购书事。已决定由菊生、咏霓、柏丞、凤举四位及我负责。下午回家一行,检出几部需用之书携带在身边。至中国书店,晤姚石子先生,谈甚畅。傍晚,至万宜坊蒋宅,访蒋後璁先生。我们第一次见面,但畅所欲言,有如老友。他说起这次战事中中央图书馆的损失,说起内地购书的困难,说起将来恢复的计划;说起内地诸人要他来此一行的原因,然后谈到我们的去电。予则谈起江南各藏书家损失的情形,谈起平贾们南来抢购图书的情形;谈起玉海堂刘氏,积学斋徐氏藏书散失的经过;然后说到我们发电的原因和我们的购书计划。最后说到我个人在劫中所得的东西。说到某某书、某某书失去了可惜。我们谈到九时许,竞忘记了吃饭。”

1月19日记载:

“正午,与柏丞同赴张宅。慰堂、凤举二位亦到。谈甚久。原则上以收购‘藏书家’之书为主。未出者,拟劝其不售出。不能不出售者,则拟收购之,绝不听任其分散零售或流落国外。玉海堂、群碧楼两家,当现行收下。我极力主张,在阴历年内必须有一笔款汇到,否则刘、邓二家书将不能得到。又主张,购书决不能拘于一格。决不能罗致大藏书家之所藏为限。以市上零星所见之书,也尽有孤本、善本,非保存不可者在。不能顾此失彼。必须仿黄尧圃诸藏家的办法,多端收书。但他们的意见,总以注意大批的收藏为主。最后一致同意,自今以后,江南文献,决不能听任其流落他去。有好书,有值得保存之书,我们必须为国家保留之。此愿蓄之已久,今日乃得实现,殊慰!凤举与余,负采访;菊生负责鉴定宋元善本,柏丞、咏霓则负责保管经费。”

为了躲避日寇的追踪,先父在上海期间的活动是十分秘密的,有很多事情必须借助家人的力量:如我舅父孙平沙及表舅父吴厚章(著名的眼科专家,解放后曾任上海市眼科防治所所长)出面购买从上海到香港的意大利邮轮船票,并开车上轮船码头掩护接送。我的伯母朱维瑰也多次代其出访,进行交通联络。先父的好友徐森玉(鸿宝)先生解放前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担任图书馆和古物馆长,是一位著名的文物古籍鉴定家,解放后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命为文管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博物馆首任馆长,又在北京出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其子徐伯郊为香港的银行家,解放后受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委托在港为国家收购了不少精品文物古董、书画国宝。

总理和元帅称颂徐森玉为中华文物的活字典。当年他也积极地参与了这场抢救搜购鉴定古籍的工作,两度从重庆赴上海、香港协助鉴定版本点收工作,并和郑振铎遍访江南刘氏嘉业堂、邓氏风雨楼、金宅海日楼以及李氏金山藏等藏家,选购了大批珍籍。

话说先父确定了安全可靠的收购计划后,已经临近1940年的农历春节。当时伯母和母亲带着我们子女住在上海万宜坊(今重庆南路邹韬奋纪念馆弄内),先父认为国事重于一切,顾不上与我们共享天伦之乐,立刻赶回重庆复命去了,他走后不到三天,汪伪特务、日本宪兵队就以查户口为名找上门来,幸亏先父当机立断先走了一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古籍收购行动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出资、中英庚款会拨出大量补助款,加起来近三百万元法币左右,经由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先生设法经香港的银行转汇上海。这是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抢救图书工作,收获也是最大的。在江南一带收购了八批,北方一批,广东方面三批古籍。从1940年4月开始,到1941年6月止,一共收购到江宁邓氏群碧楼、嘉兴沈氏海日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天一阁海原阁旧藏、庐江刘氏远碧楼、顺德李氏泰华楼、邓氏风雨楼、吴兴刘氏嘉业堂与张氏适园张葱玉善本一百多种,以及杭州胡氏、武进黄氏、番禺沈氏、聊城杨氏海源阁、吴县潘氏滂喜斋、江安傅氏双鉴楼的藏书。还从张元济处购得唐宋写本、刊本精品五种、宋刊春秋经传集解等六种,郑振铎处的明史图录、香港宝礼堂宋元本书目等等。计善本4864部,48000多册。郑振铎还从珍贵古籍中选取最精品82部,由沪港转运至重庆,由抗战时中央图书馆特藏组主任屈万里点收。重庆中央图书馆曾选若干孤本影印发行“玄览堂丛书”,先后出版三集,皆为当代重要史料。

当时这批国宝古籍一部分藏匿于上海的佛寺,因运费高昂,仅少部分运往重庆,大部分寄往香港,寄存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为方便识别,加盖了中央图书馆馆章。先父通报北大老师胡适(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相助,已谈妥拟暂时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放。不料尚未启运,即在1941年冬爆发了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这批宝书被日寇抢劫,运去了东京。

抗战胜利后,顾毓臻先生访日接收科技事项时,无意间在日本东京的帝国图书馆仓库中发现这批书。后经我国驻日军事代表团深入查证,幸有中央图书馆馆章为凭,这批宝书才失而复得。当年香港沦陷后,冯平山图书馆陈君葆馆长除了不卑不畏地和日寇周旋外,也曾将这批宝书中的小部分藏匿了下来。抗战胜利后如数归还中央图书馆。为此,冯平山图书馆档案中还保存着先父致陈君葆馆长的两封亲笔感谢信。

1948年冬,中央图书馆奉命将这批古籍善本随故宫文物一起,运往台湾。连同原来馆藏珍本共十四万册善本,现均安然无恙地保存在台湾的“国家图书馆”,向海内外的读者开放,为传播中华文化发挥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