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5:43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

(二)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四)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协调机制。行政机关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行政机关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

第八条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 公开的范围

第九条 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第十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四)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五)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六)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七)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八)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九)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十)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一)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第十一条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

(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三)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四)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其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四)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五)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六)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七)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八)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第十三条 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第三章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第二十一条 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

(一)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四)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

第二十二条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二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八条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阅读困难或者视听障碍的,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四章 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第三十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第三十二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二)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三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附

第三十六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2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

(二)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四)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协调机制。行政机关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行政机关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

第八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公开的范围

第九条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第十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四)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五)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六)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七)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八)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九)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十)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一)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第十一条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

(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三)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四)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第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其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四)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五)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六)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七)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八)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第十三条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第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第三章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十七条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第二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第二十一条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

(一)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四)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

第二十二条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第二十四条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第二十七条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八条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阅读困难或者视听障碍的,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四章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第三十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第三十二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二)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三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四条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五条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七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制定。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4月25日《人民日报》)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3

“早在18世纪,瑞典就提出官方文件应向1人民公开,这被认为是‘公开原则’的最早表述。它与‘知情权’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兄弟。”李刚说,而在中国,一切才刚刚开始。

李刚,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是公益诉讼的倡导者之一。前不久,他看到国家审计署一份名为《18省市收费公路建设运营管理审计调查结果》的报告,有些不满:“应该公开的信息却被隐匿起来,有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是,他将国家审计署告上法院。

李刚并非孤例。自从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中国很多地方陆续出现类似诉讼案件。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条款,这只能通过个案的诉讼来予以澄清或给予明确”。李刚对《新世纪周刊》说,这也被有关法律专家称之为“用司法诉讼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模式。

“然而,践行这一模式,并不是走在一条桃花盛开的路上,类似的个案官司很少胜诉,意想不到的麻烦总会不期而至。”

李刚审计署

李刚最初看到国家审计署的那份报告,是在今年的2月2了日。

“那是国家审计署今年的第2号审计结果公告。”李刚说,这份公告透露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早在2006年,国家审计署便着手对中国18个省市的收费公路(包括政府还贷公路、经营性公路)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

李刚意识到,这个包含了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和区域的大规模审计,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可以解答公众心中一直存疑的很多问题。

“报告揭示了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建设大量收费公路,超出自身财力,增大了偿债风险:违规设站收费、提高收费标准、延长收费期限:部分收费公路经营权转让不规范、管理问题突出等。”“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是大而化之的概述。”李刚认为,“结果自然重要,但过程和细节更为重要。”

“很多信息细节,事关社会公共利益,怎么能不详加披露?”李刚说。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今年正式实施,但去年就已经公布,这实际已经留出了很长的时间让政府机关转变观念,践行一个责任政府该有的行为准则。”李刚看到审计署依旧只是公布了一份笼统的调查结论,他“坐不住了”。

今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李刚决定,“检查一下这部法规是否好用”。

5月4日,李刚向国家审计署递交了《申请公开信息申请表》。“我以一个公民的身份,提出12个问题,都是审计署应该公开而尚未公开的信息,我请求予以披露。”

“公路收费问题,近年来一直都广受争议。”李刚说,他首先就提出,审计署应该将所调查审计的18省收费公路的名称及道路级别、全部收费站点的名称及间距,收费起至年限。贷款金额和建设成本悉数公开。

李刚很早前看过一个数据,“中国公路上的收费站密度全球最大,不可思议。太多的收费站,将影响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效率。”因此,他提出“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违规设置的收费站,违规提高收费标准或延长收费年限的收费道路(包括应当收费的标准、年限和实际收费标准和年限),截止审计时每条违规道路已经收费金额及多收金额、还将多收费金额等等,都应该公开。”

在李刚开出的那份长长的要求公开的信息清单里,提请审计署公开的还有:“公路收费人员收入过高的情况,公路名称、实际支付工资。”“收费公路管理人员、职工无偿利用收费公路的服务设施、广告进行经营的情况,公路名称、‘闲置’在这些经营实体中的资金数额”等等。

审计署收到李刚申请后的第17天,即5月21日,以“第1号《政府信息告知书》”的形式,回复了李刚。

针对李提出的12项信息披露的请求,审计署仅公开了1项信息(首都机场高速公路1993~2005年间的通行费收入),其余11项信息则以“不属于审计署公开的范围”或“不能提供”为由拒绝。

“审计署的态度应该说很不错,接到我的申请后,就有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进行初步答复。”李刚对《新世纪周刊》说,但由于众多信息仍没有公布,且他认为这是属于审计署应该公布的信息,因此于6月10日将国家审计署至北京一中院。

以网站为阵地

李刚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清华大学,2004年获得清华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题目为《公益诉讼研究》。

2005年7月6日,李刚以天津市市政工程局收取“进津费”违法侵害自己合法利益为由,向天津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一年的11月1日,李刚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对外埠车辆收取“进沪费”行为,向上海声;弯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而与全国牙防组的那一场公益诉讼的“有限”胜利,更是让李刚记忆犹新。

如今,李刚独立建设了一个网站,名为“中国公益诉讼网”。

中国公益诉讼网筹划于2004年初,于2005年5月正式开通。

李刚很自信:“我想将这个网站做成维护和促进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公共平台。”

令他欣慰的是,这个网站如今已经小有知名度,聚集了一批热心公共利益保护问题的青年学者、法学院在校学生,和愿意为公益诉讼提供无偿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政府信息公开事务引发的诉讼案,在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逐渐增多。

“上海记者市规划局信息不公开”,“罗秋林向衡阳市国资委主张公民对国有资产的权利”,“查询资料屡遭拒绝,为讨知情权郑州市民打官司”,“法学教授致信交通部长建议公开养路费征收数额”,“广州26人状告劳保局要求公开政府文件被驳”,“浙江村民状告国家发改委公开信息,一审胜诉”,“上海市政府拒绝公开公务员上m3a班学费情况被”,“清华学者申请公开汶川地震烈度信息”……

今年5月底,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沈岿、陈端洪三位教授,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交通委、“首发公司”提出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的“投资总额、收费依据、收费总额及其去向”等信息。

北京市发政委、市交通委分别以挂号信方式寄出了《信息告知书》,但没有就三位教授提出的核心问题给予答复。

这些情形各异但主旨相同的个案,都被李刚一一收集到网站上。

“没有法律保障,一些挥舞着公益诉讼旗帜的个人犹如堂吉诃德,他们具有骑士般的英雄主义精神,以个案的影响唤起我们对一种新的制度的关注。”李刚说。

2008年7月12日,李刚又在网站上发出“征集信息公开申请书启事”。

李刚说:“政府新信息公开条例自08年5月1日实施以来,已经有许多公民向各级政府

提出公开某方面政府信息的申请,部分申请人也已经得到答复,有的还进入了诉讼程序。政府机关对信息公开请求答复的时效、内容、质量,以及法院对保护公民知情权的态度,无疑是检验这部法律的可用性的量化指标。”

他的最大期望是,通过“中国公益诉讼网”这个阵地,“征集到的申请案例的观察,帮助公众了解这部条例的执行动态。”

在李刚的这份征集启事中,他表现出了一个律师的严谨和细致,他期望,那些填写了指向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申请表的民众,向他提供完整的申请书或申请表,同时务必注明申请提交的时间和方式――信函、传真还是电子邮件?这些申请人是否接到了相关部门受理申请的回执?这点在李刚看来非常重要,“电话或信函回执还是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收执?回执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交申请后是否与政府机关进行过沟通?何种方式?哪一方主动沟通?次数?政府机关是否做出书面正式答复(告知书)?告知书答复内容、格式、时间各是什么?是否告知诉权?是否超过答复期限未收到答复?”

“对政府机关的答复不满意是否提起了诉讼?如有请提供完整的诉状……”李刚说,之所以如此细致,甚至有些繁琐,就是为了更好地收集个案,最终更好地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法律条文。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规定,同一个法律条款,不同的人士都能作出两种不同的理解。”李刚说,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个案诉讼,可以对相关条文予以澄清和明确。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王锡锌对《新世纪周刊》表示,他们三位教授此次提出的“首都机场公路”相关信息的公开请求,就是一次“从技术的角度”推动中国一些政府部门及具有公共职能的公司公开相关公共信息的尝试,并观察相关制度的运行情况。

践行之难

“现实法律世界是一个权利相冲突的世界,就行政信息公开制度而言,其可能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行政过程等等发生冲突。”李刚承认,这些是通过公益诉讼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路上的一道道难关。

王锡锌说,在某些情况下,知情权的行使可能会和其他重要的利益相冲突。知情权的公共利益必须和不公开的公共利益相平衡。

类似的难题不仅出现在中国。“1966年《信息自由法》生效的美国,1996年通过《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的韩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在许多情况下,即使申请人能够提出申请的正当理由,政府部门仍然大量引用‘公众利益的需要’以及‘国家安全’、‘政府机密’等含糊、笼统的理由拒绝相关信息资料的公开。”王锡锌教授说。

无论是李刚还是王锡锌,都在前不久遭遇了相似的拒绝,“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行政当局常不能及时从过去的保密惯性中摆脱出来,存在着较大的抵触情绪”。

中国规行的《保密法》是1988年制定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曾有人质疑,国家秘密的等级分类过多,容易造成国家秘密的泛滥。

“中国保密法所规定的国家秘密的范围,并不比其他国家更为严格。然而在对公共信息进行保密的具体实践当中,保密范围却要广泛得多。这讲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下位法修改上位法,行政规章修改国家立法的问题。在实践当中,大量的行政规章甚至不是规章的一般规范性文件任意扩大国家秘密的范围,将一些本不是国家秘密的事项归为国家秘密。”

主锡锌认为,一个“国家机密”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口袋,可以将任何行政机关不愿意公开的信息装进去。以此类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都可以成为行政机关利用的工具。

政府在依自己意愿进行选择公开时,对负茴信息往往以“保密”、“维护社会稳定”等为名将其控制在政治系统内部,俗语“报喜不报忧”反映了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模式。

“这是个现实难题。”王锡锌说,但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4

根据这一条例,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

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协调机制。行政机关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条例同时规定,行政机关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公民权利:

公民有权要求对关涉自身不准确政府信息记录予以改正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

这是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出的明确规定。条例同时规定,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根据条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公民可主动向政府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量大面广,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政府信息只涉及部分人和事。基于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主动向政府申请获取所需要的政府信息。

这部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法规规定,除了条例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根据条例,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条例规定,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根据下列4种情况分别作出答复: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

条例特别规定,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条例同时明确,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根据条例,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条例还规定,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公开政府信息应通过政府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方式进行

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根据条例规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条例还要求各级行政机关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条例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知情权被侵犯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如果发生公民合法知情权被侵犯的情形应该怎么办?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设置了有效的救济渠道。

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条例对未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条例还明确,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重点内容:

4类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4类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条例明确,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对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条例要求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具体内容的同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条例同时规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国务院立法明确政府信息公开三类主体

哪些单位应当公开政府信息?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承担者。

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的规定,能够成为行政管理主体,独立行使行政权力,承担行政责任的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因此,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这位负责人说,这两类主体是政府信息的拥有者,也是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承担者。此外,教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公共交通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也制作、获取了大量的社会公共信息。公开这些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信息,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合法权益。

为此,条例也将这部分公共企事业单位作为信息公开的主体,纳入调整范围。同时考虑到这些公共企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机关,条例特别规定,上述单位应当参照本条例,公开其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制定。

行政机关不得通过中介有偿提供政府信息

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行政机关不得通过中介有偿提供政府信息。

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条例还明确,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为了切实做到依法收费,条例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把政府信息公开的税费及减免情况列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中。对于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将定期考核评议

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根据条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条例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这是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出的规定。

但条例同时规定: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条例强调,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乡镇政府: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情况等8类信息须重点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5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档案法

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档案法》的联系

第一,从作用对象来看,《条例》和《档案法》的主要作用对象是文件、档案。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因此,文件作为的办事工具和载体之一,记录着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活动的信息,就成为了反映政府部门为民众服务及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民众了解政府行为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在国家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时,文件理所当然地成为信息公开的主角。而作为文件归宿的档案同样也具有与文件一样的功能——信息公开。

第二,从执行者来看,各级综合档案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行为主体,是《条例》和《档案法》的执行者。由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对象是文件及档案,而档案馆作为文件的最终归宿和档案的所有者,是社会和公众利用政府政务信息的主要场所。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各级档案部门正在全力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民主进程的开展献计献策。因此,把档案馆及各级档案部门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行为主体是合理、合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实践中,档案馆也逐步开始成为信息公开的行为主体。

第三,从“依法治档”的角度来看,档案部门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执行《档案法》,同时也应贯彻落实《条例》的精神。各级综合档案馆在取得政府信息公开的行为主题地位后,必然要积极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下,如果档案部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的活动缺乏《档案法》、《条例》及有关法规作为法律依据,诸多档案工作中的问题因无法可依而草草了事,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也必然会受到阻碍。

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档案法》的冲突

第一,从时限上看,矛盾主要体现在《条例》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与《档案法》部分规定公开档案年限的滞后性。《档案法》第四章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以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根据此条规定,无论档案密级,凡是未满三十年的档案,绝大多数都是不予公开的。而《条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这实际上是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公布可以公布的信息,显然,《档案法》对档案开放利用的时限远比《条例》要求的长。

第二,从内容上看,矛盾主要体现在《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全面性的要求与《档案法》部分规定的限定性。《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之后又分别在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列举了县级、区级、乡镇人民政府应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内容广泛。

第三,从对待公众的态度上看,矛盾主要体现在《条例》的“亲民性”与《档案法》相对的“保守性”。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解决信息获取中的不平等问题,让政府和公民“亲密接触”,及时沟通。与之相适应的,《条例》中多次提到“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而《档案法》中对开放档案期限、档案利用者身份、利用目的的告知、利用范围、利用手续等一系列的限定,与信息公开所要求的“亲民”、“开放”的目的不符。虽然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及时全面地公布信息是必要的义务。但是《档案法》这种保守的规定,给信息公开造成了不小的障碍。由部门规章、内部规定、特权意识等组成的“玻璃门”已经挡住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档案法规就是主要的“玻璃门”之一。

三、对《档案法》的修改建议

第一,应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利和国家损害公民知情权的救济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档案法律法规实施的过程中有力地保护公民的知情权。根据《档案法》规定,许多档案虽然达到开放期限,但因为特定原因依然不能开放。由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这些“特写原因”的范围及开放期限,就使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已经达到开放期限的档案是否应当解密或仍不得开放的理由及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拥有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利的无限制必然会损害公民的知情权。

第二,应明确规定关于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件和档案的信息公开的事项。信息公开一类的法律法规被统称为“阳光法案”,可以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国对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是,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关的,《条例》采取列举法,在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分别列举了政府信息应该公开的范围。《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为了与之相适应,建议将《档案法》第二十条改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利用大难关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已公开的政府信息档案不属于未开放档案,可以随时查阅、利用。”

第三,应建立公共档案馆现行文件服务中心,让公共档案馆担当现行文件公开审查的职责。公众在提出信息开放申请过程中,究竟向何种政府机构提出申请,以及如何让政府机关接受这些信息是可以公开的就成为公民申请的关键。此时,档案馆现行文件开放中心可以针对公众的利用特点和需求,协助公民明确信息需求的种类与数量,防止公民因不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导致申请过多,加重政府机关的工作负担。

第四,应在法律中规范政府机关提供档案的手续。据统计,我国目前80%的公共信息都控制在政府手中,这些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同时,这些依靠行政权力收集起来的信息资源,应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这些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公益性作用。但现实中,公民利用档案需要收到重重审核的制约。建议《档案法》的修改借鉴《条例》的法律救济渠道,分调查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三个步骤,保障公民的合法利用档案信息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朱玉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档案法制建设.四川档案,2001(3)

2、黄禹康.略析档案法规体系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矛盾.档案与社会,2009(1)

3、陈楠楠.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的修改.档案与建设,2009(3)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6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实施《条例》及“四项制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大决策。省政府制定实施行政问责办法、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推行“四项制度”有利于各级政府、各部门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广大公务员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改进作风;有利于提高公务员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四项制度”对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州政府高度重视《条例》及“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全州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及推行“四项制度”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条例》、制度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扎实稳妥、开拓创新,认真做好《条例》及“四项制度”实施的各项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务公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特别是德宏州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依托网站这个平台,开辟政府信息公开开栏目,把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及时向社会公布;开展“百件实事网上办”活动,使人民群众能更方便快捷地知晓到政府机关办事的程序,开通“书记州长信箱”,进一步畅通了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机关的渠道,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这次为了做好《条例》的贯彻执行,省政府已将我州列为政府信息公开试点州,要求其他州市借鉴、学习我州成功的经验,这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肯定、鼓励和鞭策。但同时也要求我们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必须完成宣传培训、考试、目录和指南的编制及公开资料的上传工作,要完成这些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市政府、各部门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按照《条例》相关规定及州政府的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公开任务。推行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而且“四项制度”已于3月1日开始实施,我州的相关工作已滞后。各县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按照《条例》和“四项制度”的相关规定,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宣传要到位。各县市政府、州直各单位要制定宣传计划,重点宣传《条例》和“四项制度”的主要精神、基本内容、重要意义。要通过各种渠道使群众了解《条例》和“四项制度”的主要内容,营造贯彻实施的良好氛围。州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先进经验、典型做法的宣传报道,特别是要加强对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群众关心政府信息公开,依法有序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四项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使“四项制度”家喻户晓,让全社会都参与到贯彻落实“四项制度”中来,通过社会监督切实提高各部门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意识。二是培训要到位。贯彻落实《条例》和“四项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次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各县市、各部门选派的业务骨干和师资力量,大家要集中精力参加好这次培训,全面理解《条例》和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政府信息指南和目录的编制方法、要点,为各部门编制好指南和目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训结束后各县市、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结合实际,抓好各县市、各单位的学习培训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条例》和“四项制度”的顺利实施。三是基础性工作要到位。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基础。各县市、各部门要将《条例》的要求贯穿到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工作中,要加快本单位政府信息的清理,在对行使行政权力办理的各类事项进行逐项审核,明确合法授权依据的基础上,务必在5月1日前完成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工作并将资料上传到网站上,为《条例》在我州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机制,及时更新内容,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的维护。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场所,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各级政府、各部门领导既是行政问责的重点对象,又是落实“四项制度”的责任人。各县市、各部门要把贯彻“四项制度”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以贯彻实施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为契机,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四是制度规范要到位。按照《条例》的规定,各县市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保密审查制度,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监督、考核、奖惩等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体系,为《条例》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我州现已制定了《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州政府部门及县市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各县市、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贯彻“四项制度”的实施意见,要从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入手,从关键环节抓起,着力制度建设和落实,达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能、提供良好服务的目的。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保障《条例》和“四项制度”在我州的顺利实施

做好实施《条例》的各项准备工作及全面推行“四项制度”,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政策性和业务性都非常强。各县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条例》及“四项制度”在我州顺利实施。一是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州政府为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及“四项制度”的落实,已分别以德政办发[2007]209号及德政办发[2008]43号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各县市政府、各单位也应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责任和义务,将工作分解到人,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在贯彻实施《条例》及“四项制度”中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最广泛、最基本的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公共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及时地各类政府信息,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知晓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规章,从而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我州的各种新闻媒体也应当积极发挥自身时效性强、传播面广、信息容量大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合法、正确地公开政府信息,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切实把新闻媒体作为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三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条例》和“四项制度”的实施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各县市、各部门要将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日常业务工作同安排、同监督、同考核。要将实施工作情况纳入日常检查、考核和评估体系,作为部门和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推动《条例》及“四项制度”在我州的顺利实施。要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并指定机构和人员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理顺内部工作机制。各行政机关要通过实施《条例》和推行“四项制度”达到行政机关办事程序进一步透明;机关作风和形象有明显好转;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的制度和机制有明显改进;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依法行政、诚信服务的能力有较大提升;机关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有较大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有较大提升。四是要强化监督检查。各县市、各部门要对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实施《条例》及“四项制度”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查,发现问题,要立即进行纠正和改进,督促《条例》和“四项制度”顺利实施。州政府信息公开及“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对各县市、各部门实施《条例》、“四项制度”工作情况的开展指导、协调和监督。在适当的时候,要对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存在问题的县市和部门,要责令整改,对整改不到位、不及时,给群众切身利益造成损害的,要按照问责办法,追究责任,切实维护好《条例》和“四项制度”的严肃性,确保顺利实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7

论文关键词:信息公开;公共信息;政府条例;民主法制

民主法制既是和谐社会的标志、条件、基础,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是消解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关键是要提升国民的民主法制素质。[1]政府部门产生和收集的信息作为社会管理和公民生活的信息需求主体组成部分,在整个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公民行使和维护合法权宜的基础,又是政府接受监督、提高效率的前提。政府信息面向社会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主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也体现着法制建设的前进步伐,对国民和相关部门的法律意识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文明的发展各具特点,现阶段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总结经验,把各方面经过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准则形成制度。[2]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于这部规范政府自身行为的重要行政法规,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曹康泰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对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都有重要意义。”[3]《条例》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却并非都很清晰,有的甚至极为复杂。

一、《条侈》实施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一)影响因素

从思想认识来看,公民权利意识的醒悟与提高促进了参政、议政愿望的增强,服务型政府观念的树立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执政方式的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政府信息的公开,可以归纳出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首先是传统政治文化的羁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思想在不少官员中根深蒂固,正如马克思所言:“官僚机构的普遍精神是神秘,是奥秘.…..公开国家的精神及国家的意图,对官僚机构系统就等于出卖它的秘密”。[4]在我国,政府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保密”状态,即使在政府内部,信息知晓程度也是按级别设定的,公众所了解到的信息大多是经过研究、调整后的被“过滤”的信息。其次是官员私利与信息公开的冲突。信息开放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来看非常重要,但从地区经济的短期增长则看不出明显的效果。目前的干部管理、绩效评估、提升尚未将政府信息开放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尚不足以引起大多数干部的重视。另外,信息封闭给一些干部或部门留下了从中获利的机会,“保密法”对官员的长期影响也使得信息公开蕴含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再次,成本成为容易忽视的问题。对杂乱的政府资料进行整理、组织、核对、公布等加工处理的成本远远超出常人的估计,如2002年美国所有联邦政府部门的相关活动总成本是2.53亿美元,2004年上海市用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费用达2578万元,平均每个区县支出55.5万元。『5]

(二)实施条件.

对于《条例》实施的社会条件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认识。首先是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前者建立在大量的信息化工作基础之上,包含了公民信息素养的普遍提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力倡导;后者则以“十七大”报告对社会进程的明确规划为宏观背景,体现在党和国家对深化改革的决心和行动之上。另一个层面可以分为“硬条件”与“软条件”,前者包括针对《条例》实施而进行的政府机构及人员的设置、社会相关机构的完善、互联网络的普及等等;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公民的信息需求与权利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一系列转变,促使占据社会信息资源很大比重的政府信息向着更广泛的利用空间发展演化。除了以上有利的条件,还应看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城乡之间的差异,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区别,相关法规的配套完善等等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和繁重的后续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言,理想的条件并未完全具备,尽管《条例》从颁布到实施已设置了整整一年的准备阶段,但要真正地实现政府信息的顺利公开并确保其高效的利用,今后无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制度落实的过程中,在根除封建残留意识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政府工作人员的利益,设计激励机制,将信息公开由利益单向转移的强制行为改造成多方共赢的社会自觉活动。另一方面,经费的保证则不应忽视非政府组织与个人的积极作用,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无疑是降低信息公开成本的有效手段。

二、《条例》实施中的角色问题

政府信息的公开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其中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及至全体公民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不尽相同,随着信息公开的进程,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侧重,值得探析。

(一)横向视野中的角色

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如果说公众的信息意识是外驱动力,那么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则是内驱动力。因此,树立新的管理或治理理念,消除权力本位和特权意识,培养自觉护法守法、自我规束、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是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逐渐形成公开政府信息是其义务和职责的观念,明确自身定位,塑造便于监督的服务型政府。在政府机关之外,健全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化营造坚实的社会基础。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的基本经验体现出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作用,而我国虽然一些社会成员想通过行政信息公开来满足自身执业或生活的需要,但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利益集团表达机制的匮乏使得他们很难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信息公开的法治化也会因此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而停滞不前。与此同时,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和审稿权应得到应有的完善和保护,以便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并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考虑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激励机制通常会优于政府的运作,可借鉴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利用外包、企业投资、委托运行等多种方式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让公众多收益、早受益。我国已有学者提出对于一些增值性强又不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机构,为了增加信息传播的激励,可将其转制为企业化经营,进行收费服务,[6]这也不失为一种角色转变的探索和尝试。

(二)纵向视野中的角色

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功能发挥,可以将《条例》的实施划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角色的作用,公民既是服务对象又是参与角色,非政府组织应当积极宣传、配合协助,以图书馆、档案馆为主的公共信息事业部门则应发挥主动介入的作用,除《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积极发掘其他的用武之地,如利用专业特长、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优势,通过编制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进行公民信息素养培训、协助加工初始文档等活动扩大自身影响。

推动信息公开。第二阶段要调动公民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强化服务对象的主导地位,强调政府与公民的共同主导,以此促进《条例》的高效实施,奠定民主政治的基本保障。第三个阶段形成社会各界的互动平衡,如信息公开的监督职能承担者由最初的政府自身向社会公众转移,非政府组织也将发挥更大作用,政府信息在社会各阶层群体的自觉行为中形成采集、管理和传递的良性循环。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既要求政府制定切实合理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又要求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都具备应有的参与意识,在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的民主政治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协作互动中谋求共同的发展。

(三)角色之间的关系

从委托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政府部门是作为理性人存在的,必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公众在信息公开中则处于分散化的存在状态,对于监督政府行为存在有限理性。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政府信息资源是存在委托人的缺位的。同时,政府信息资源的真正所有者是社会公众,实践当中也存在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由此,在政府信息资源所有权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其他权利如使用权、收益权与转让权又如何分配?这就决定了公众必须让渡一部分利益到政府部门,这样既能刺激政府部门的运作效率,又能方便自身更便捷的获取与使用政府信息资源,体现出一种民众的政治参与力量与政府的控制管理力量的博弈。

政府信息公开这个对公共信息文化发展而言的巨大契机包括相关机构的扩展服务领域、扩大社会影响、争取社会重视、改善服务条件等等。因此应该注重有效整合,发挥整体性的服务优势,避免单个个体和旧有体制僵化运行而导致的力量与话语权的薄弱,系统化的实施体系所代表的社会力量以及实现的功能将极为巨大,涉及到的相关角色关系也将趋于合理和高效。 

三、《条例》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问题

对于《条例》实施的研究,首先应该掌握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其中包括依法实施的法律性,相关要素的系统性,阶段分层的复杂性,持续发展的长期性,以及切合现实的文化性。具体而言,《条例》实施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冲突会涉及公开与保密、公开与安全、需求与提供、数量与质量、主体与客体等方面。在公开的主导方向下,应该重视协调好从国家到个人的机密和隐私的保护问题,切实保障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并促使公民的信息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在强调信息提供数量的同时也具备质量的保证,力争信息资源获得充分的开发利用。

处理好公开与安全的关系将是《条例》实施过程中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意识、技术和制度方面保证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建立专门审核机构负责处理相关的申请和诉讼,都需要不断地摸索。要防止片面的信息公开,仅把信息公开当作目的,而忽视信息安全,国家安全。“9.11”以后,国外发达国家认为公开的信息对于恐怖组织获取进行恐怖活动所需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因此对信息自由法案进行再思考,反信息公开之道而行之,对信息公开设置种种障碍,先后颁布多种法令以图解决国家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威胁问题,这也是信息公开进程中值得关注的一种前沿动向。

(二)现实国情中的特殊性问题

在我国的现实环境中,《条例》的起草编制历经波折,贯彻实施更将任重道远。第一,作为对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自我规范,《条例》目前构建的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内部约束机制,而信息公开法制化的进步程度却取决于社会的推力,因为民间的力量往往比官方的更具主动性。公民如果不善于利用架构好的制度,将会形成一种新的资源浪费。第二,国外的成功经验多是经历了从传统信息公开到电子信息公开的道路,我国《条例》的实施却很大程度建立在1999年中央各部委及“两院”和“人大”全面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之上,在一个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国家开展有效的信息公开,切实的途径和方式尚待摸索。第三,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省市乃至部分乡镇政府都制定出台了各自的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或办法。中央政府的《条例》是否优于所有的地方法规?是否能兼顾适合差别明显的地方特色?对此,不同级别的人民政府拥有各自不同的信息公开重点或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第四,无论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发展到什么阶段,监督与保障均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条例》中提出的“社会评议”突破了政府自我评定的局限,但评议指标却亟待研制,在此方面,图情界无疑具有学术优势,有责任为评议体系的构建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政府信息公开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即将面临的问题还会包括领导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信息设施是否完善?政府机构的执行力和人员素质是否有保障?公民的信息素养是否具备?参与意识和信息需求是否得以体现?信息法律伦理是否依然滞后?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是否得到改善?政府网站的质量是否得到提升?实施反馈工作是否有效开展?公开评议活动是否全面落实?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决定着《条例》的实施成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8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54号),省政府办公厅也先后制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意见》(川办函[*]241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编制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54号),并召开了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培训会,开发了编制公开目录和指南的应用软件。我市对实施《条例》各项准备工作也做了全面部署。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施行《条例》的准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的各项准备工作与国家和省上的要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组织专门力量,集中一段时间,狠抓进度成效,确保在《条例》施行前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做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明确施行《条例》准备工作的重点

今年1月17日,*总理在审议《条例》时:“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条例》的颁布实施,是继《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后政府的“又一次自我革命”。《条例》于今年4月5日经*总理签署颁布,明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颁布到实施有1年的时间跨度,由此可见准备工作的艰巨性和庞杂、繁重程度。随着正式实施期限的临近,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切实做好施行条例的准备工作,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长期化,必须着重解决两方面问题。

第一,要高度重视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工作。

长期以来,政府信息公开随意性较大,《条例》的颁布,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是监督信息公开全面性、完整性的最有效途径。同时,依据公开目录和指南,可以实现按图索骥,方便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另外,依据目录和指南,也使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更加便利,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对于消除信息孤岛,解决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瓶颈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和关键,各地各部门务必要认真对待,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信息,力求编制的目录和指南准确、全面,切实将政府信息公开纳入依照《条例》公开的轨道。

第二,要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多种多样,相对于传统模式,政府网站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约束访问信息的能力,最能保证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存储信息的丰富度,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使用信息受众范围的广泛性,加之全市不统一编制纸质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各查询场所提供的查询都将以政府网站为支撑,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建设,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切实将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各地各部门要摒弃惯性思维,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采取有效措施,使网站上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及时性得到有力保证,使各级政府网站真正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渠道。

二、加快部署,将施行《条例》的准备工作分解落实到位

(一)全面梳理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分散在政府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将本地区本部门信息全面整合是做好《条例》实施准备工作的难点。为了便于梳理整合信息,全省制定了《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分类规范表》。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全省总规范的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梳理出各自需要公开的《规范表》,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人。在做好行政机关信息梳理的同时,还要做好指导本地本部门中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梳理工作。

在梳理过程中,要把握“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各地各部门首先要全面收集信息,再逐条进行梳理,不公开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全市检查时将重点检查这项内容。梳理时要注意把握三个要求:一是时限要求。此次集中梳理要在十一月中下旬全面完成,以重点梳理本届政府以来的信息为主,并由近及远,有条件的,可逐步向后梳理历年信息。二是内容要求。要将梳理的重点放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涉及政府部门职能、业务事项上,着重梳理政府重大决策、重要决策、重大事件和事项、重大、重要政务会议的信息;行政执法、审批、核准、登记、办证、收费等直接涉及群众利益和关系政府形象的事项信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事权、财权、人权等重要决策过程以及决策执行情况的信息,尤其是对土地出让、政府采购、政府出资的项目建设、政府管理的资源分配等行政资源和公共资源配置的信息;教育、卫生、供水、供电、供气、公交、电信、环保等公用事业单位办事的信息。三是保密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依据《保密法》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梳理政府信息,科学界定公开和不能公开的政府信息,切实做到“该挡的要挡得住、该透的要透得出”。

(二)抓紧编制《指南》和《目录》。

按照国家和省上的要求,我市将采用统一的规范格式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指南》和《目录》,暂不具备条件的县、乡级政府和部门应在上级政府网站上统一公开。省政府网站研发了编制《指南》和《目录》的应用系统,县市区政府可以直接免费下载使用。利用这套系统,各级部门对梳理的信息进行填报后,需要公开的信息就会直接在各级政府网站向社会进行公示,各级部门还可以将相关的信息链接回各自的网站上进行再利用。各级政府办公室和信息公开技术负责机构要指导本级部门和下级政府做好信息的填报工作,对于填报的信息,要按照“谁提供,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审核把关。各地、各部门要在11月20日前将梳理的内容填报完毕,并最迟于11月30日前将编制的《目录》和《指南》上网公示。之后,要采取网上调查、召开听证会或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做好政府公开信息及《目录》和《指南》的调整、充实、完善工作。整项工作必须在*年2月底前完成,并在政府网站和相关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公布。

编制《指南》和《目录》,是做好施行《条例》最急迫最关键的准备工作,是施行《条例》的核心保障。从今天起,各地、各部门要将这项工作作为施行《条例》准备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抓紧进行《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工作。各级政府办公室和信息公开技术负责机构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职责,及时了解工作动态,掌握工作进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市政府办公室要组织检查并将定期通报编制《指南》和《目录》的进展情况。

三、立足长远,切实建好施行《条例》的平台和机制

(一)深入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宣传培训。

政府信息公开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对政府工作方式转变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地各部门要把《条例》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既要抓好全社会的宣传,更要抓好特殊群体的培训,要让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一种习惯,要让公开的理念入脑入心。一要抓好全社会的宣传。各地、各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条例》,引导群众关心政府信息公开,依法有序参与政府信息公开,运用《条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要抓好特殊群体的培训。首先,要抓好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加强对《条例》实施工作的领导;其次,要抓好对公务员政府信息公开基本规范的培训,真正树立起“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新理念,努力把《条例》的要求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自觉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同时,要抓好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深入学习《条例》内容,努力掌握政府信息公开的业务知识,全面提高执行《条例》的能力。

(二)不断加快政府网站建设。

各地各部门要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完善政府网站,真正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的作用。一是要强化政府网站群的功能,形成以*市人民政府网站为龙头、各级政府网站为中心、深度整合部门网站、层级之间资源共享的政府网站群体系,使公众能通过政府网站了解所有需要公开的政府信息,充分享受到*政府网站群所带来的快速查询和便捷服务。二是要加强网站内容建设。要以施行《条例》为契机,公开信息为基础,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中办发【*】12号)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网上办事咨询受理办法,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交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努力实现“一站式、一体化”、“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网上办事,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三是要深化公众参与功能。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把公众参与作为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了解、听取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建立网上依申请公开办法、意见处理反馈办法,大力推行网上监督、网上评议等,扩大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政治文明程度。四是要认真做好监督监管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网站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网站管理机制,加强交流和检查,充分利用绩效评测的手段,推动网站建设。同时,各地、各部门要时刻绷紧安全弦,千方百计确保政府网站信息安全。

(三)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市政府办公室是*市政府信息公开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尽快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机构,明确分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11月10前报市信息中心。二是措施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制定做好施行《条例》准备工作的具体方案,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受理制度、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制度等相关制度。市政府办公室将成立政府信息公开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对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三是经费保障。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在年度财政预算中统筹考虑,切实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所需的经费。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9

一、概述

《条例》自*年5月1日施行以来,*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条例》的各项要求,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镇领导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充分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详细安排和部署落实我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确定*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作为全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全力推进*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明确重点,坚持原则。

依据《条例》和市政府信息公开有关文件要求,编制了《*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明确我镇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内容、形式和公开、受理、回复的反馈机制。严格遵循政府信息公开基本原则,本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公开不,不公开”的信息公开要求,做到“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监督”。

(三)结合实际,督促提高。

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过程中,我镇做到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提高依法公开水平,严格依法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监督,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强化责任,严肃纪律,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连续性。积极贯彻实施信息督查检查制度,严格把握公开程序,边学习、边修改、边完善,广泛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我镇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严格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妥善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合理界定信息公开范围,做到积极稳妥,及时准确,公开、公正、便民。*年重点公开了以下政府信息:机构职能、政策法规、政府文件、计划报告、工作总结和要点、统计数据和分析;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依据、标准;行政许可的项目名称、政策依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方式、办理时限,有关民生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监督、检查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行政复议诉讼事项、政府集中采购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情况;*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等内容。*年公开各类政府信息300多条。

三、依申请公开信息办理情况

*年,我镇没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事项。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我镇认真按照《条例》的规定公开政府信息,没有收取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任何费用。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诉讼和申诉的情况

*年,我镇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公开政府信息,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诉讼和申诉的情况发生。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年,我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上级和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条例》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不够“实”。部分信息公开义务人对学习培训不重视,只是简单学习,没有深学弄通。二是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意识不够“强”。按照《条例》规定,绝大部分政府信息要主动公开;但仍然有部分单位认为自己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是保密信息,不愿意公开或者是不及时公开。三是公开的形式不够“多”。各信息公开义务人比较重视通过网站公开政府信息,但真正通过网站获取信息的群众却较少。四是公开的长效工作机制建设不够“全”。

2009年,我镇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继续大力推进全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以全面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自觉地把政务公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体系中。充分发挥各工作机构的作用,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进一步做好《条例》实施工作。围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利用多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向社会和广大群众深入宣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的重要意义,诠释解读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努力形成各级干部认真抓好政府信息公开、群众积极关心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氛围。探索更多地采用适合社区、适合农村,并方便人民群众容易获取信息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内容。进一步挖深度,拓广度,再作延伸,努力从多个层面上实行全方位公开,尽最大限度地实行公开,特别是在对内公开上下功夫,做文章。认真抓好新拟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篇10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市司法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和《规定》,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办法进一步明确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工作措施,坚持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及时准确的公开政府信息,确保了公开内容的全面具体、公开程序的严密规范、公开形式的方便有效,不断提高了司法行政工作的透明度,有效促进了依法行政,充分发挥了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为建设公平、阳光、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工作概况

2009年是施行《条例》的第一年。我局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

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认真执行《条例》及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加强领导,初步建立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根据《条例》和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确定由局办公室牵头负责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并指定专人负责,加大推进和协调工作的力度。

(二)认真完成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工作。我局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了《市司法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市司法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通过我局外网网站对外。

(三)建章立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章制度。我局制定了《市司法局政府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市司法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规定(试行)》,明确、细化局机关各处室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分工和职责,建立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受理机制、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监督通报、档案管理一系列制度;同时,根据本部门实际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规范了市司法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内部处理流程,明确了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和办理时限,并印制了相关文书。

(四)加强宣传,扎实开展培训工作。通过观看录像、邀请专家讲解、以会代训等形式,分批次、分层次,就政府信息公开《

指南》和《目录》的编制要求和规范、政府公开信息的梳理填报等对全局干部和各部门具体经办人员进行了培训。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我局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运行正常,自《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申请以及答复工作均得到了顺利开展。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的内容方面,我局按照要求将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制作或保存的政府信息共247条进行了主动公开。其中:机构职能类信息10条,占4.04%;政策法规类信息95条,占38.46%;司法动态及公告类信息127条,占51.42%;其他类信息15条,占6.08%。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截至12月31日,我局接到依申请公开申请8件,均已按《条例》及《规定》有关规定给予了答复处理。

四、收费及减免情况

因广东省暂未出台相关具体收费标准,我局暂未对申请人进行行政收费。

五、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09年因回复依申请公开的途径问题,发生一件行政诉讼,当事人在福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经审判,一审我局胜诉。

六、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2009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信息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制度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推进。下一步,我部将严格按照《条例》要求,紧密结合我

局实际情况,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意识。继续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教育,认真学习《条例》及相关文件,学习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知识,切实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重大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公开理念,增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健全主动申请和依申请公开等工作细则,加大落实政府信息协调机制、保密审查机制、年度报告制度、监督和考核机制等力度,不断提高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