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8:02

巴黎协议篇1

[主要内容]商标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tRipS协议为世界贸易组织中最重要的协议,商标权保护是知识权保护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商标权的国际保护呈不断加强的趋势发展,其对商标权的保护有哪些新的变化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正文]

一.商标权在tRipS协议中的地位

在tRipS协议中,协议第二部分第二节对商标权的保护作了专门的规定,从体例上来看,其位于著作权之后,置于地理标志、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和专利权之前。而在《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以下简称巴黎公约)中,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分节次的排列在一起的,各种不同权利类型之间的规定并非截然分开的,有些条款还将几种不同的产权放在一块共同规定,而且,很明显的一点是,商标权是位于专利权和工业产品外观设计之后的。对此,笔者认为,tRipS协议的规定有着更为清晰的逻辑结构,而且,商标权排列位置的变化,也反映了该权利在所有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重要性的提高。

从内容方面来看,tRipS协议对商标权的保护本事却并非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协议,他是对巴黎公约中关于商标权保护内容的补充性规定。协议的第2条就明文规定“关于本协议第二、第三及第四部分,各成员方应遵守《巴黎公约》(1967)第l条至第12条以及第19条规定。”“本协议第一至第四部分的所有规定均不得减损各成员方按照《巴黎公约》、……而可能相互承担的现行义务。”既然完全遵守巴黎公约,就意味着tRipS协议中关于商标权的规定不会做出与巴黎公约重复或相左的规定,也即把公约实施的基础建立在巴黎公约之上了。然而,鉴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与巴黎公约成员国不尽相同的情况,协议的规定无疑又是把巴黎公约的使用扩大到非巴黎公约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中,从这一点意义上说,巴黎公约关于商标权的规定是tRipS协议中商标权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原则适用方面,在tRipS协议中,商标权保护不仅仅适用于“国民待遇原则”和“优先权原则”,而且还适用于协议所确立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而后者是巴黎公约等有关商标权保护公约中所不具有的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可以让成员国的国民或在成员国有居所、营业地的国民互享各国对于本国国民在商标保护方面的待遇;而“最惠国待遇原则”,又使得某个成员国对某另一成员国的最惠待遇迅速普及到其他成员国。“优先权原则”则尽可能地给予先注册商标以最有利的国际保护。

二.tRipS协议对于商标权的具体保护及评议

那么,在具体的制度、规定方面,比之于巴黎公约,tRipS协议对商标权的保护又有哪些体现和不同呢?通过对tRipS协议规定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可保护的客体方面。

tRipS协议规定任何能够将一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的标记或标记的组合,均应能构成商标。这一概念界定中,一改巴黎公约中的模糊性规定,明确了商标认定中主要标准——标记的识别性。显然,商标的最基本功能便是区别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使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不同的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不至混淆。为此,协议还特别说明,如果符号本身不能区别相关货物或服务,成员亦可根据使用而获得的识别性来确定其是否可以注册。意即当标记和商品或服务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时,申请注册人可以通过商标的使用使公众对标记所标示的商品或服务产生识别,从而获得注册。同时,考虑到大多数国家的现状,协议未对商标客体的范围加以强制要求,而是允许各国可以“以视觉上可感知”作为注册条件,掌握了一定限度的灵活性。

在商标使用范围上,tRipS协议的定义又将其扩大到服务领域,规定服务商标应与商品商标受到同样的保护。较之于巴黎公约“不应要求本联盟各国对此相商标(服务商标)的注册做出规定”而言,对于服务商标的肯认,tRipS协议不是由各个成员国自由认定,而是将商品商标的规定原则上适用于服务商标。这意味着,tRipS协议中适用于服务商标的规定,各成员国有义务遵守。反观其原因,不难发现,巴黎公约的最后修订是于上个世纪60年代完成的,此时世界各国的第三产业尚不发达,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是刚刚处于兴起阶段,对商标的保护自然主要限于商品商标。而tRipS协议的签订则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西方各大国尤其是对协议签订起重要影响的美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最大比重,对服务商标的保护自然也要求进一步提高,上升到与商品保护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商标注册方面,协议的新规定包含三点重要内容:一。成员可将商标的注册取决于使用,但不得将实际使用作为申请注册的先决条件,不得仅仅以在申请之日起3年内未实现使用意图而驳回申请。其意义在于,未经使用的商标也可用于申请,只要其以使用为目的即可;商标能否注册与其使用达到的效果无关,仅仅因为未达到使用目的而不予注册,有悖公平。二。使用商标的商品服务的性质,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成为商标注册的障碍。本条意指,成员国注册机关不得因商品或服务本身的情况而阻止申请标记成为商标。例如在商品或服务与申请标记本身没有内在或外在的关联时,申请标记若符合法律的规定,便可成为商品或服务的商标。当然,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此处的商品或服务应当然理解为为法律和公序良俗所允许,否则,商品、服务的本身即为法律所不允,又何谈商标注册?三。规定了商标注册前后的公告和提供撤消注册和提出异议的合理机会。这一条款,承接巴黎公约中对无权人或代表人申请注册商标侵害真正所有人利益时的补救措施,并扩大了其适用,对于恶意注册等其他有害真正权利人利益的行为进行预防和补救。同时,商标注册的独立性原则也由于对巴黎公约的遵守而当然地承续下来。

(二)对权利本身的保护

tRipS协议将商标权界定为商标专有权,这是一种不同于所有权而又类似于所有权性质的权利。强调“专有”说明其不像所有权那样可以通过对具体有形物的占有来享有权利,它意味着,并不是占有了商标就可以享有商标的权利,其权利只能由申请注册人或受让人垄断性地享有。其类似于所有权,意指其所有人可以像行使所有权那样对其商标专有权进行使用、收益、处分,并得以排除他人的妨害。尤其是对于商标权的处分方面,协议对强制许可进行了限制——“成员可确定商标的许可与转让条件”,但“不得采用商标强制许可制度”,并给予权利人自主转让的自由,亦是对协议第一部分“知识产权是私权”的确认。

此外,对于驰名商标,由于其包含着商标权利人较多的经营劳动和商誉等无形财产,也凝聚着更多的消费者的信赖,故各国际公约均对其实行特殊保护。又由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往往涉及各国民族产业的利益,故各国往往对其采取有利于本国商标的作法,尤其是在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上。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只是笼统地规定了由注册国或使用国主管机关认定,这就难免出现标准不一的情况。对此,tRipS协议虽然也未能给出统一的标准,但其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顾及有关公众对其知晓程度,包括在该成员地域内因宣传该商标而使公众知晓的程度”,显然,这一标准是作为成员国必须遵守的标准提出的,这就大大减少了认定驰名商标中的不确定因素。此外,在商标确权方面,tRipS协议增加了提供司法机构或准司法机构复审机会的规定,尽管这一规定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而,毕竟为当事人多提供了一条救济途径。

在权利保护的程度上。tRipS协议给出了假冒商标的定义,只要使用了与有效注册的商标相同的商标,或者使用了其实质部分与有效注册的商标不可区分的商标,即构成假冒商标,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则更进一步加大:首先,驰名商标不经过注册也能受到保护,而且是按照比普通商标更高的标准进行的保护。其次,对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不仅包括了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的保护,而且还扩大到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这比以往任何公约的保护力度都为强大。究其原因,乃当今世界,企业经营多元化成为潮流,资本流动异常活跃,即使是在与原商标所标示商品或服务不相同的商品或服务上,仍足以让消费者产生误解,造成对原驰名商标淡化的危害。因此,tRipS协议的这种加强保护的规定是完全必要的。

另一方面,在对侵权责任的追究方面,tRipS协议的制度设计也更为完备,有一整套的民事、行政、司法救济程序,包括刑事程序的严格保护:“全体成员均应提供刑事程序及刑事惩罚,至少对于有意以商业规模假冒商标或对版权盗版的情况是如此。可以采用的救济应包括处以足够起威慑作用的监禁,或处以罚金,或二者并处,以符合适用于相应严重罪行的惩罚标准为限。”

在保护的期限方面,tRipS协议第18条规定,商标首次注册以及各次续展注册的期限,均不应少于7年,且商标注册可以无限次续展,这一规定,是原有国际公约中皆未有规定的。协议中,公约对于“7年”注册或续展期限的规定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各国可以根据情况制定比此更高的标准;而相反,若是低于7年的期限规定,则是违反应当承担的公约义务。不限制续展的次数亦符合了商业经营活动中商标经营和使用的要求,利于商标品牌的培养和商标价值的利用。在三种知识产权中,一方面,商标权的保护期限最短,另一方面,又只有商标权可以无限次续展。协议之所以如此规定,乃考虑到商标的存续往往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企业经营状况复杂多变,过长的期限实无必要。

(三)其他保护措施

对于合法产生的有效商标,协议还规定了一些对于保障其存续和自主使用的要求,要求各成员国遵守,包括以下两点内容:

一.对撤消注册的限制。对于以使用作为保持注册前提的国家,“则只有至少3年连续不使用,商标所有人又未出示妨碍使用的有效理由,方可撤销其注册”。其中,期间限定在“至少3年”范围内,且以“不连续使用”作为必要条件;在上述条件下,若当事人有“有效理由”存在,还可排除以上的规定,直接不予撤消。并且,协议紧接着将“因不依赖商标所有人意愿的情况而构成使用商标的障碍”解释为不使用的有效理由。使用的主体也不仅仅限于所有人,商标受所有人控制时他人的使用亦认为是保持注册所要求的使用。这些规定大大排除了非出于权利人本愿而使商标归于无效的情形。

二.商标使用不受不合理的干扰。商标在贸易中的使用不得被不合理的特殊要求所干扰,诸如要求与其他商标共同使用、以特殊形式使用或以不利于商标将一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区分开的方式使用。这一规定在保障商标自主使用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保护发展中国家商品、服务的品牌,同时也断绝了他们借助他国驰名商标闯自己品牌的道路。当然,协议并不排除当事人自愿增当时用的与其他商标共同使用等,只是禁止成员国以法律的形式干涉商标权人正当使用的自由。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资本和商品、服务市场亦将日益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商标冲破地域性的限制,走向了国际市场,国际之间的商标冲突也日益纷杂。商标保护的要求亦将随之不断得到加强,可以预测,未来的商标权保护,亦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加强。然而,无论商标权的国际保护呈现怎样加强的趋势,商标的所有人都只有在将自己的标记或商标纳入法律划定的保护范围内、满足法律规定的要件时,方能使自己的权利得到真正的维护,否则,无论保护加强,都难以避免我们在商标问题上的吃亏受损。因此,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欲走向或正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而言,树立商标保护意识,重视商标保护更是不容忽视。

参考书目:

1.《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2.《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

3.《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唐广良 董炳和 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巴黎协议篇2

巴黎大会为何会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

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会议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目标――制定一份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协议,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并明确2020年后国际社会如何分担责任,避免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巴黎大会被普遍视为“勾画未来气候变化国际新治理体系的里程碑会议”,是一场各国领导人都极其重视的会议。据法国政府统计,出席巴黎大会的各国领导人超过150名。相比之下,出席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领导人只有85人。

由于谈判结果关乎各国切身利益,国际社会时刻关注着巴黎大会的进展,这其中,各国能否达成新的“巴黎气候协议”尤为引人关注。

在众多分析人士的眼中,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框架自《京都议定书》后并没有明显的进展,巴黎气候协议理应推动全球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框架。但现实是,巴黎气候大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各国之间缺乏互信以及协议的法律效力等多重挑战。

在当日的开幕式发言中,各国领导人纷纷表示了对“巴黎协议”的希冀及对气候治理的建言,全面、公平、有效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气候变化会议进入巴黎时刻,能否开辟全球气候治理的新纪元?中国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巴黎大会:呼唤有效的全球治理

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生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从1995年开始,联合国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气候大会,主要就《公约》执行情况做总结,通过决议确定规则以及就新的承诺进行谈判。

自此,世界各国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进行了长达20年余年的谈判。然而,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机制,国际气候谈判可谓一波三折,进展缓慢。

在历次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是阻碍广泛协议达成的主要矛盾所在。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究竟应该如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上难以达成共识。在这一问题上,是不分发展阶段都应遵守同样的义务来减排和提供融资,还是坚持各国需按照历史责任和目前发展水平,承担不同义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立场截然不同。

此次巴黎大会就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未竟之业”,6年前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安排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巴黎大会的首要目标是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并适用于各方”的全球减排新协议,将确定2020年后国际社会如何分担责任。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即2020年前每年共筹集100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

因此,巴黎大会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各缔约方十分关切。据新华社消息,在大会开幕前,超过160个国家提交了自主贡献文件(inDC),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国家都提交了报告,提交报告的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碳排放的90%。

但博弈仍将激烈进行,巴黎协议的成功仍面临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歧、资金技术支持、协议的法律效力等种种挑战。

这些挑战将如何被克服?谁又能引导议题打破谈判僵局?作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历史性地站到了这一舞台的中央。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为巴黎大会增信心

中国政府对巴黎大会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当地时间11月30日,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主席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主张和立场。他指出,巴黎大会要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协议应该遵循公约原则和规定,推进公约全面有效实施。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

主席还表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中国是最早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做了非常多的贡献和外交努力。这也成为本届气候大会被国际寄予厚望的关键因素。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新能源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6.1%,比2010年累计下降了15.8%。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比2005年水平下降40%~45%。2014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于随后在向巴黎气候谈判提交的文件中做出正式承诺;美国则承诺,到2025年碳排放将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至多28%。

11月2日,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期间,主席同奥朗德共同发表了《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表明中国支持巴黎气候大会的立场,坚定支持达成一项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国际协议,构建2020年后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据报道,11月18日,《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在德国伯恩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令人印象深刻,可称榜样。

她说,作为一个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国采取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在正式提交给联合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确定将使温室气体排放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

应对气候变化对接国内发展目标

中国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坚持,正在凝聚共识。有评论指出,随着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国内的发展议程从此将与全球发展议程实现完全对接。

今年6月12日,国务院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指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我国保障经济、能源、生态、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关键是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提质升级发展,拓宽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制定长期低碳发展路线图。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应对气候变化亦应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持续推动力。而中国在巴黎会议上的承诺,也将助力中国进一步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能源领域的改革。

巴黎协议篇3

按计划,本次会议应当达成自《京都议定书》签订18年以来首份全球气候协议。

作为东道主,法国希望达成一个富有雄心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开幕式上表示,气候协议必须是“普遍、具有约束力和差异化的”。但即使得到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支持,为期两周的巴黎谈判究竟能否达成一项强有力的协议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美国国务卿克里此前就称,巴黎气候谈判不会达成一份类似京都议定书那样带有约束性减排目标的条约。对此,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在会前对记者表示,巴黎协议不一定要成为条约,可以有其他形式来确保其具有法律约束力。

顾山在大会前强调,中国在此次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桥梁”。在过去一年,法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磋商。在奥朗德访华期间,中法元首就气候变化发表了联合声明。顾山表示,这份联合声明包含的内容涵盖了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目标。

法国还希望在巴黎达成的协议包括监测机制,每五年对各国自主决定的减排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审议。法国希望这一机制是集体的、非干预性的,以激励而非惩罚的手段来促使各国实现承诺。“如果最终协议不包括监测机制,那会是一个大问题。”顾山说。

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到,双方同意巴黎协议应规定缔约方制定、通报、实施并定期更新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双方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盘点实现经议定长期目标的总体进展。盘点的结果将为缔约方以国家自主决定的方式定期加强行动提供信息。

德国环境部长芭芭拉・亨德里克斯近日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也表示,德国希望这次气候谈判达成的协议能够将监测机制包含在内。“国家自主贡献都是自愿提出的目标,因此我们亟须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机制。每五年进行一次检查并提供加以改进和制定下一步措施的可能。”

截至目前,已经有171个国家提交了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方案(inDC)。针对各国减排方案进行的统计显示,目前仍无法实现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

巴黎协议篇4

媾和会议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会议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会议由美、英、法、意、日5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十巨头”会议)控制。3月25日,决策的10人会议缩减为“四巨头”会议: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实际上,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三国代表决定。

(来源:文章屋网)

巴黎协议篇5

11月4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下简称《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世界目光将投向“落实行动”,全世界范围内将迎来考验各方能否兑现承诺、积极推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现的新阶段。这份协定事关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安排,它的生效将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步,同时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此表示:“曾经难以想象,现在不可阻挡。”

2015年12月12日晚,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这项新协定即被称为《巴黎协定》,它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包含有法律约束力的“决定”和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两部分,涵盖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等各个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巴黎协定》被称为继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之后,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又一实质性文件。

作为巴黎气候协定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全国政协资环委副主任的解振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之路。在11月5日举办的“2016泰山论坛暨《巴黎协定》实施研讨会”上,解振华以“巴黎气候协定与中国能源产业发展”为主题作了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政府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侯变化方面已经在做和将要做的各项工作,以及这些工作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创造哪些巨大机遇。

已有成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全国政协资环委副主任解振华

谈及目前我国目前已为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贡献时,解振华以一些数据作出说明:截止到2016年9月,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达到1.2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超过了32亿元人民币。这些进展彰显了我国以实际行动应对气侯变化的决心。

解振华表示,2015年底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在全球气侯治理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巴黎协定》提出了全球实现低碳、气侯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重申了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长期目标,同时注意到实现1.5摄氏度目标的重要性,全球排放应尽早达峰、本世纪下半叶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相平衡的中长期目标,鼓励各方制定到2050年的中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巴黎协定》明确了2020年后继续加强公约的实施,遵循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2015年9月联合国举行的历史性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于今年1月1日启动实施,反映了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未来的趋势,标志着人类社会就发展的观念和理想目标达成了最新的战略共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议程在发展、社会和环境三大维度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倡导综合、包容、共享、绿色的发展理念,涵盖了包括气候变化的17个具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支持实现这些目标和融资、体制和政策改革等提出了倡议,其内容是一张旨在结束全球贫困、为所有人构建有尊严生活、不让一个人被落下的路线图。

今年9月由中国作为主席国在杭州召开的G20首脑峰会上,首次将有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组成的G20峰会的使命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短期应急政策协调转向,将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长期发展战略问题纳入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协调与合作范围,致力于更加综合与长远地探索全球走出历时已久的衰退、走向可持续繁荣的发展道路,促进全球经济的长期复苏。这次峰会在倡导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千秋气候变化挑战、号召创新增长方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对指引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峰会期间,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中美两国参加巴黎协定的文书,进一步发出了中美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碳排放国携手落实《巴黎协定》、共同推动低碳发展的积极信号。在中美的带动下,主要经济体纷纷加速批准巴黎协定,欧盟更是创造性地改变了内部法律程序和议事规则,在成员国全部批约前完成并交存了批约文书,使《巴黎协定》与今年10月5日达到了55个以上缔约方批准、占全球排放55%以上的双“55”生效门槛,于11月4日也就是昨天正式生效。巴黎协定生效速度之快在国际法领域史无前例,创造了全球治理中的一个奇迹,同时也反映出全球向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各国都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道义制高点,积极承担责任,主动做出贡献。

11月8-17日,在马拉喀什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是《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会议以落实巴黎气候协定为主要任务,对进一步谈判《巴黎协定》落实涉及的机制和细则做出安排,并已加速落实各方已经作出地2020年前承诺,为2020年后落实《巴黎协定》、加强气候行动奠定互信基础。马拉喀什大会进一步鼓励城市、企业、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动员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目前,各国都在采取措施、行动落实“协定”和“议程”。全球已有190多个国家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各国也都在奇偶及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政府也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家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创新与选择的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源于发展,最终也只能通过发展路径和增长方式的创新加以解决。18世纪中叶爆发工业革命以来,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并大量投入资本和劳动力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采用的是外延式发展模式,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但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进程表明: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后,经济结构、产业定位、经济活动等内容都发生了具有规律性的变化,增长的动能在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分布,更加向后者倾斜,这相应带来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能源资源使用效率的持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持续上升并会超过制造业的占比;与投资相比,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占比显著上升;能源消费、局地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分布也将从以重化工业部门为主逐步转移到建筑、交通比重大幅上升的格局;在收入分配格局上中等收入人群占比将大幅上升。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还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例如人均GDp达到2.0-2.5万美元时,能源相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在人口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相应排放总量也将达到峰值。但不发达国家也呈现了不同的路径,即达到相似人均收入水平时人均排放的差异较大。

美国达到排放峰值时的排放水平是人均超过了20吨二氧化碳,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都在人均18吨左右,德国接近15吨;而日本和欧盟水平则在10吨左右,法国和意大利的人均峰值水平则不到10吨。这些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我们构造一个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与气候治理体系,能够在发达国家率先强化减排并对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后期发展中国家将可能以相对较低的人均排放水平达到与发达国家相似人均收入水平。如果是实现了这一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就实现了发展路径创新,从历史的观点看,发展中国家可以比发达国家做得更好,这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做出历史性的贡献。结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从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看,温室气体排放与收入水平具有对应关系,我们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在促进收入不断提高、提别是促进实现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教育等目标的前提下,探索更为智慧、更为有效率、更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发展路径,寻求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的创新,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也面临着通过发展路径创新解决恢复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机会、加强经济安全和改善民生的任务。由此看来,“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之间的协同落实十分重要和紧迫。它不但将发展、环境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还是系统解决全球、区域环境困境的有效方法,在未来必定会带来全球经济和主要国别经济全新的面貌,对于全球经济走出萧条、确定新的结构调整方向、形成新的增长动能、重新走向可持续的繁荣意义重大。经过各国艰苦努力、充分协商取得共识,达成协议,明确了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通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和气候安全、确保所有人共享繁荣的共同目标。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实践清晰地描绘出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轨迹和蓝图。我国2009年和2015年分别向国际社会承诺了2020年、203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以2005年为基年,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2030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20年达到15%左右,2030年达到20%左右;森林储积量2020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30年增加45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峰值等自主贡献目标的确定,实际上建立了中国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倒逼机制。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显著的成效,经济上翻番,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碳排放强渡大幅度低,非化石能源利用快速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下降,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没有随GDp同步增长,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发展的轨迹逐步绿色化、低碳化。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其结果必然是碳排放与GDp增长逐渐“脱钩”,在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实现脱碳发展。同时,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投资政策支持“组合拳”,仅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节能环保支出就达到4818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6%。

尽管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发展潜力。解振华指出,“据世行报告,近20年中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52%,但2014年我国单位国内什么总值按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1.7倍,远高于发达国家。”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水平和电机系统平均运行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节能潜力仍然巨大。水资源产出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62%,约是英国和日本的6.5倍。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一位,接近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排放量的总和;人均排放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虽然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仍只有12%,而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有1/4的能源消费来自于非化石能源。主要资源产出率与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建筑、交通、农业、消费等领域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市场空间

资源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必须坚持创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才能补齐短板,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确保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快转型升级,继续深化节能减排、提高效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等政策措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我国已经确定自主贡献目标,实际上建立了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倒逼机制,也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投入来看。据有关研究机构初步估算,按2010年价格计算,从2005年到2030年,我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任务,大约需要投入4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6.7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已投入10.4万亿元,未来15年代还将投入约30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每年平均超过1.5万亿美元,大约是美国的4.4倍。

从产业规模来看。绿色低碳产业目前就业人数为2400万人,未来15年还将吸纳4500万人就业,总计吸纳6900万人就业。

巴黎协议篇6

会议的筹备

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后,豪斯到达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会议的机构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

①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兰辛、英国劳合·乔治和贝尔福、法国克里孟梭和毕盛、意大利奥兰多和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一时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

②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6次,止于形式。

③和平正式会议,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和约。

④委员会,和会附设有国际联盟、赔偿、领土问题、条约起草、战争责任、国际河港铁道等专门委员会52个。

会议的经过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区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不得不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

中国代表向巴黎和会提出希望条件七条:

1.废除势力范围

2.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3.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4.撤消领事蚕裁判权

5.归还租借地

6.归还租界

巴黎协议篇7

背景介绍

中国平安高调入主富通集团

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Group)9501万股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这一收购名噪一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保险公司首度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也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机构保险资金运用的经典创新。

平安保险参股时的富通集团业务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个部分,与平安的保险、资产管理和银行三大业务支柱架构相吻合,便于平安借鉴富通综合金融平台的经验。此外,富通集团拥有323亿欧元的市值(截至2008年2月29日),是欧洲前15大金融机构之一,在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列位第14,在商业及储蓄银行类别中更高居全球第二位。

平安保险集团在参股富通集团后表现非常活跃,2008年4月平安保险集团与富通集团签署协议,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资产管理公司。但最终由于市场环境及其他状况影响,这桩交易胎死腹中。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平安持有富通股份总额为1.21亿股,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

然而好景不长,金融危机下平安保险集团所加盟的富通集团成为受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中国平安自从2007年斥资18.1亿欧元收购了富通集团4.99%的股权以来,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表出现净亏损人民币78.1亿元,而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6.2亿元。导致平安集团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针对富通集团的投资计入人民币157亿元(合22.7亿美元)的减值准备。这一笔让中国平安当初为之兴奋的海外投资,目前已经宣告彻底失败。

富通集团股权重组一波三折

作为金融危机首轮波及的金融企业,富通集团的股权出售方案一波三折。2008年9月29日,富通集团宣布,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政府为挽救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49%的股份,以增强富通集团的资本实力,三国政府同时为富通集团内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2008年10月份比利时政府控制了富通集团,以避免其陷入破产。同时在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政府牵线下决定将富通在荷兰的分支机构出售给荷兰政府,将比利时部分资产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作价200亿欧元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根据协议还将创建一个控股公司吸收富通的问题资产。

这一做法产生的后果是根据交易协议,富通估价仅为每股1欧元(1.29美元),远远低于2007年同期14欧元的股价。交易后的富通将给股东们留下一个穷困潦倒的控股公司,持有小规模的国际保险业务、现金和不良资产。因此这一决议遭到了股东们的激烈反对。2008年12月,比利时法院裁定富通的交易重组必须进行特别股东表决。而且比利时调查法官怀疑时任比利时首相的莱特姆涉嫌秘密向法官施加影响,在公众压力下,莱特姆首相被迫于2008年12月辞职。2009年1月,比利时政府就交易重新进行谈判,允许富通保留在比利时银行和保险业务的股份。

2009年2月11日,富通集团股东大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这次股东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对比利时政府处理富通股权的议案进行表决。最后富通集团的股东们以微弱的优势否决了比利时政府作价200亿欧元将富通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的交易,迫使比利时政府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这才有了3月7日比利时政府和富通集团就分割富通资产与法国巴黎银行达成的新协议。

中国平安海外战略遭到重创

富通集团股权重组中各个股东之间的较量实质上是比利时政府和其他股东之间的博弈,其中也包括富通集团的大股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自2008年9月以来,富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比利时政府主导的。其实,摆在比利时政府面前只有三种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让富通自生自灭;第二个选择是注入更多现金将其收归国有;而第三个选择便是与法国巴黎银行重新商谈交易,给富通股东更好的收购条件。由于富通背负了太多债务,如果任由其自生自灭,富通破产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富通股份为比利时普通投资者所广泛持有,出于稳定民心的考虑比利时政府不可能采纳第一种选择。而第二种选择将富通收归国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较冒险,而且在市场自由化的经济大潮下大有违反经济规律之嫌,因此比利时政府最愿意看到的境况就是第三种选择,即推动富通集团与巴黎银行的联姻。

从比利时政府与法国巴黎银行几次达成的协议看,比利时政府的意图在于将富通集团下属的富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转让给法国巴黎银行,同时以捆绑的形式再将富通剩下的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尽可能多地抛售出去,通过这种方式寻求自己在金融危机下的脱身。最有可能帮助比利时政府实现这一意图的便是法国巴黎银行,因为通过收购富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便获得了富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法国巴黎银行可以将吸储业务扩展到比利时和卢森堡,从而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银行。而且对于比利时政府捆绑出售富通集团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的交换,比利时政府势必还将对法国巴黎银行控股下的富通银行提供担保(例如目前协议中对持结构性产品的最终损失提供最高达15亿欧元的担保)或者其他方面的便利(比如目前所承诺的允许富通银行在未来3年内发行由比利时政府承销的高达20亿欧元的股票)。

如果该协议得以实现,那么富通集团业务将由原来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个部分缩小成为仅剩下保险业务。平安保险集团先前计划的通过购买富通股权实现与富通集团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实现互补的算盘彻底落空。而且,即便重组后的富通集团仅剩下保险业务,这一业务也面临着仅剩杯羹的危险。因为富通比利时保险公司计划与法国巴黎银行控股下的富通银行签署有效期到2020年的分销合作协议,这使法国巴黎银行和富通集团在汽车和住房保险领域的合作可能性增加,富通的保险业务未必能做到独挡一面。

反思与选择: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企业海外拓展策略

毫无疑问,平安保险集团投资富通集团已经为一个失误的投资决策。鉴于平安在富通的投资大部分已被冲销,该公司在这桩投资上已没有多少可再失去的了。要想在同比利时政府的博弈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平安必须认真地分析比利时政府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据此找出切入点以提高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筹码。其实,除了在重组计划中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平安也可以适当地寻求比利时政府的经济补偿。此外中国平安要从富通投资案中摆脱出来的急迫心情令人理解,但是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展现出自己的冷静和耐性,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

平安集团在2009年2月份的富通集团股东大会上已经通过投否决票反对比利时政府处理富通的协议,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强调公司治理的欧盟国家,许多制度都强调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加重了股东、董事和管理层等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公司董事、审计师和法律顾问等在公司的监督管理、制约管理层方面发挥更大、更直接、更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平安集团必须重视利用各项法律或者公司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通过运用股东诉讼制度中股东直接诉讼(股东直接诉讼是指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基于股份所有人地位向其他侵犯自己利益的人提起的诉讼。此处侵犯自己利益的人包括股东所在的公司及董事或其他股东)和股东代表诉讼(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怠于通过诉讼手段追究有关侵权人员的民事责任及实现其它权利时,具有法定资格的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依据法定程序代公司提起的诉讼)等等工具为自己维权。

透过平安集团投资失误的案例,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国金融企业的海外拓展策略。金融公司海外投资的类型包括海外实物资产投资和海外金融资产投资。海外实物资产投资是指金融企业通过购买海外的土地、房产,设立或者购买企业等实物资产的方式进行投资,通过开发或经营获取投资收益。海外金融资产投资是指金融企业通过投资海外的传统金融工具(外国政府国债、公司债券、与国外保险同行进行资金拆借、股票等等)和衍生金融工具(远期合约、期货期权合约、资产支持衍生债券等等)获取投资收益。由于每一种投资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金融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应当认真论证投资项目的安全性、收益性、多样性和流动性。简单地说,参与海外投资的时候对金融企业而言安全性是出发点,流动性(投资项目的变现能力)是基础,多样性是手段,通过保持金融企业资金投向的分散性和资金运用的多样性来降低海外投资的整体风险。在满足安全性、流动性和多样性以后,金融企业再去考虑收益性,做到先求资金保值,再求资金增值。

巴黎协议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商标权保护国际条约

一、有关商标权保护的国际条约概述

商标权(Rightoftrademarks)在我国的法律文本(《中国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称为商标专用权(theexclusiverighttotheuseofatrademark)或者注册商标专用权(theexclusiverighttotheuseofaregisteredtrademark),同著作权(Copyrights)和专利权(patents)等构成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商标权保护的国际条约主要包括:

1.《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Conventionestablishingthe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

2.《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parisConventionfortheprotectionofindustrialproperty)

3.《制止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记马德里协定》(madridagreementfortheRepressionofFalseorDeceptiveindicationsofSourceonGoods)

4.《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LisbonagreementfortheprotectionofappellationsoforiginandtheirinternationalRegistration)

5.《保护奥林匹克会徽内罗毕条约》(nairobitreatyontheprotectionoftheolympicSymbol)

6.《商标法条约》(trademarkLawtreaty)

7.《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madridagreementConcerningtheinternationalRegistrationofmarks)

8.《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protocolRelatingtothemadridagreementConcerningtheinternationalRegistrationofmarks)

9.《关于供商标注册用的商品和服务的国际分类尼斯协定》(niceagreementConcerningth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GoodsandServicesforthepurposesoftheRegistrationofmarks)

10.《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rnationalpropertyRights)(简称tRips协议)

上述有关商标权保护的国际条约,除tRips协议由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管理外,其他国际条约均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简称wipo)管理。上述条约中我国现已加入的有:《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关于供商标注册用的商品和服务的国际分类尼斯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二、对有关商标权保护国际条约的内容与特点的简要分析

上述有关商标权保护的国际条约彼此之间相互关联,但又具有各就某特定方面做出特定规定的特点,各条约具有总体上的相关性,但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例如:

《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是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构建所作出的一般性或宪法性(constitutional)规定,具有总条约的性质,其并未就各类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作出具体、细致的规定,因此,该公约在教学工作中的实用性并不强。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parisConvention)就工业产权的保护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该公约共有30个条款,其中涉及商标权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六条至第十二条,具有很强的法律适用性和教学的实用性,因此,该公约在有关商标权保护的国际条约中是重点介绍的内容。

《制止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记马德里协定》、《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保护奥林匹克会徽内罗毕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及《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关于供商标注册用的商品和服务的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条约分别涉及商标权保护的某些具体、细致的方面,有的涉及商标的国际注册,有的涉及申请商标国际注册的商品及服务分类标准,还有的涉及某些具体国际性标志的保护等内容,这些规定因其细致具体,故而也具有较强法律适用性和教学实用性,是学生了解商标权国际保护必须学习的内容,而且各条约之间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合和冲突。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是wto的重要协议,其与货物贸易协定(Gatt)及服务贸易协定(GatS)同为wto的三大支柱协议。tRips协议签署于1994年4月15日,于1995年1月1日生效,是迄今为止最具综合性的知识产权多边协议。我国政府已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同时成为tRips协议的成员国,因此,该协议是向学生介绍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包括商标权的国际保护)时必须重点讲解的内容。该条约和巴黎公约

(parisConvention)在内容上具有诸多交叉重合。

三、选用有关商标权保护的国际条约作为教学材料时应予注意的问题

针对商标权保护国际条约在内容及法律的适用性、教学的实用性等方面的相应特点,本文作者认为,在选用有关商标权保护的国际条约作为教学材料时应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遵从教学规律的角度出发,选择具有较强的法律适用性及教学实用性的相关国际条约作为教学材料使用,应选择重点条约作重点讲解,一般材料作简要介绍或指导学生自学等方法分别对待,切忌不分重点的眉毛胡子一把抓。

巴黎协议篇9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系列活动6月29日在中国北京举行。12月25日,该协定达到生效条件,亚投行正式成立,预计明年开始贷款。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有57个,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拉美地区,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亚投行股本1000亿美元,中国是筹建亚投行倡议发起方和亚投行最大股东国,认缴股本比重达到30.34%。

2.核问题解决,伊朗频收经济邀约

当地时间7月1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在奥地利维也纳达成了历史性的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从而为解决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达成了政治共识。按照协议,伊朗重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寻求、开发和获得任何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实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后,联合国、美国以及欧盟将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

3.重开大使馆,美古经贸任重道远

当地时间8月14日,美国驻古巴大使馆在哈瓦那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这标志着美国驻古巴大使馆正式启馆。7月20日,古巴驻美大使馆已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馆。在美古两国大使馆重新开放后,美古展开了关系正常化谈判。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9月份宣布实施新举措,为赴古巴旅游提供更多便利,并扩大涉及古巴的电信和网络服务的许可范围,允许个人在古巴开设银行账户、设立办事处等机构。

4.难民潮涌来,欧洲多国财力难捱

当地时间9月2日,来自叙利亚年仅3岁的艾兰・库尔迪随家人乘船从土耳其偷渡前往希腊,船只由于严重超载而倾覆,造成10余人死亡,小艾兰的遗体在土耳其南部海滩被发现。随后,事件图片迅速传遍全球,并引发欧洲各国重新考虑难民接收问题。由于部分国家开始对接受难民放宽条件,这让来自中东、北非的大批难民进入欧洲。一时间,从南欧的意大利、希腊,到北欧的芬兰、瑞典,难民潮席卷整个欧洲。

5.tpp达成,区域自贸标准跃升

当地时间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tpp谈判涉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全球40%的经济产出,其贸易规模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7.64%。tpp协议包含投资、服务、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30个章节。该协议将在相关各国批准后生效。

6.巴黎遭恐袭,反恐增加经济压力

当地时间11月13日,法国巴黎遭遇连环恐怖袭击,造成132人死亡。随后,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极端组织“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iS)宣布对此负责。为稳定局势和抓捕嫌疑人,法国11月13日晚宣布本土及科西嘉岛进入紧急状态,并对极端组织进行反击。11月15日晚,法国国防部公报说,法国战机当天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目标实施空袭,摧毁该组织一个指挥所和一个训练营。

7.共同体建立,东盟经济全球第七

当地时间11月22日,东南亚国家联盟10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了成立共同体公告,宣布在今年底正式建成东盟共同体,承诺未来10年继续完善共同体建设。东盟共同体包含政治、安全与社会文化方面。目前,东盟地区拥有6.25亿人口,经济总产出为2.6万亿美元。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占世界GDp的3.4%,居全球第七,贸易额大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

8.减排获承诺,绿色经济望结硕果

当地时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一致同意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作出努力。

9.部长会落幕,世贸框架成果丰富

当地时间12月15日―19日,世贸组织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会议通过《内罗毕部长宣言》及9项部长决定,承诺继续推动多哈议题。会上,世贸组织成员首次承诺全面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并就出口融资支持、棉花、国际粮食援助等方面达成了新的多边纪律;达成《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协议;在优惠原产地规则、服务豁免等方面切实给予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正式批准阿富汗和利比里亚加入世贸组织。

巴黎协议篇10

在法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parisn'apasétébatienunjour)。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另一句类似的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wasnotbuiltinoneday)。但遗憾的是,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遗迹。而拥有时尚之都、浪漫之都等多项桂冠的巴黎,依然向全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一切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要知道,直到19世纪中叶,巴黎还根本与繁华、浪漫无缘,而是脏乱、污浊、拥挤、危险的代名词。但是,自从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于1848年12月20日就职法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后(几年后他发动,成为法兰西第二位帝国的第一位国王――拿破仑三世)的20余年间,巴黎完成了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城市改造工程,转身成为璀璨辉煌的世界之都。我们今天所见的繁盛巴黎,绝大部分来自于拿破仑三世规划的美好蓝图以及他所任命的塞纳省省长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强悍无敌的执行。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一城市改造的伟大奇迹也正是领导力的伟大奇迹。奥斯曼男爵所承担的巴黎大改造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潜藏着无数的阻力、困难,甚至还有不怀好意的攻击,陷阱。

但是,奥斯曼男爵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狡黠灵动的机变,粗暴无礼的气势,突破了重重限制,最终将拿破仑三世的蓝图变成了现实。

而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奥斯曼男爵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又能给我们今天同样有意开创奇迹的领导者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大略而言,奥斯曼男爵突破了三大类的限制。

第一类限制:资金限制。

可想而知的是,巴黎大改造是一项耗资巨万的工程。而在此之前,巴黎的起点实在太低了。俄国作家果戈里在巴黎之行后写道:“关于巴黎,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巴黎的污泥特别多,走路都无处下脚。”维克多・孔西德朗在1845年则写道:“巴黎是一个巨大的腐败车间,苦难、害虫和疾病一起出动”史蒂芬・柯克兰在《巴黎的重生》中总结道:各种各样的人都希望巴黎实现现代化,他们多次提及,巴黎是一个悲惨的贫民窟。

奥斯曼男爵的前任――伯格省长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一再坚持巴黎的预算有限,无法承担大额的新增开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这并不能算是错误的观念。所以,伯格省长并不赞同拿破仑三世改造巴黎的伟大构想。伯格在多次坚持自己的保守想法后,终于被忍无可忍的拿破仑三世撤职。奥斯曼男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853年7月走马上任塞纳省长的。

伯格的经济困境同样摆在了奥斯曼男爵的面前。就在7月,巴黎市议会要审议已经由伯格准备好的预算方案。奥斯曼严厉批评了伯格的财政管理体系,毫不犹豫了伯格的方案。5位市议员拒绝接受奥斯曼的激进财政政策而提出辞职。这对于新官上任的奥斯曼无异于当头一棒!但奥斯曼却没有一般人的沮丧反应,反而将其视为重新挑选战友的良机。

此后,奥斯曼向拿破仑三世提出了增税的建议。这是解决建设资金的有效捷径。但拿破仑三世却坚决否定了这一提议。

对奥斯曼男爵来说,这简直就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但是,奥斯曼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找到了开创性的融资之道――金融工具创新与特许经营。

当时,世界博览会将于1855年在巴黎召开。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全新的巴黎,尽管有许多城市改造项目不可能完成,但至少需要完成一个项目,让人们大致了解巴黎未来的样子。里沃利大街中选这个意义非凡的机会。当时,里沃利大街已经基本建成,但街道两旁却没有富丽堂皇的建筑。所有的开发商都没有兴趣来做此投资。到了1853年年底,奥斯曼手上还有15800平方米的土地尚未开发。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土地位于卢浮宫对面的黄金区块!

按照法国的传统,银行都是家族企业。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法国“高特银行家圈子”的运作模式都是自有资金。但佩雷热兄弟却成立了一家股份制银行。奥斯曼大胆突破传统,向佩雷热兄弟求助,并施以“特许经营”的诱惑。

佩雷热兄弟动心了,他们同意购买里沃利大街两旁的土地,并承诺在世界博览会开幕时开发完成酒店等项目。后来,卢浮大酒店如期完工开业。这家酒店及其周边的物业成了佩雷热兄弟金融帝国中利润最高的项目。一本美国出版的《巴黎指南》这样称颂道:“卢浮大酒店环境宜人,楼内的娱乐设施多种多样,令人根本不想走出酒店。”

佩雷热兄弟赚得盘满钵满,而奥斯曼也赢得满堂喝彩。里沃利大街作为巴黎新形象的象征展示在全世界的游客面前。这是奥斯曼突破资金限制的一次辉煌胜利。在此之后,奥斯曼不断推陈出新,多方设法,强悍而有效地解决了改造巴黎的巨大资金缺口。

在奥斯曼担任塞纳省省长并承担巴黎改造重任的17年间(1853-1870),总共消耗了高达25亿法郎的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资金,而同一时期,法国全国的年度总预算也只是在21亿法郎到24亿法郎之间。

这是一个再怎么夸耀都不为过的金融奇迹,尽管很多筹资融资方式因为太过离经叛道而让奥斯曼遭致了极大的非议与质疑。如果奥斯曼在资金障碍前停步不前,缺乏突破限制的勇气和智慧,法国怎么可能拥有巴黎?世界怎么可能拥有巴黎?

但这仅仅是奥斯曼突破的第一类限制。

第二类限制:权力限制。

奥斯曼作为塞纳省长,主管首都巴黎的改造,但他的职位在整个帝国行政体系中却不足以让他拥有改造巴黎所必须的所有权力。按照规定,奥斯曼必须向内政大臣(类似于总理)汇报工作。但事实上,奥斯曼经常越过内政大臣,直接向拿破仑三世汇报。内政大臣对此极为不满,屡屡要求奥斯曼遵守规则。奥斯曼作为反击,竟然异想天开地向拿破仑三世提议,让他任命自己为巴黎部长!

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可能都是绝无仅有的。试问哪一个国家首都的行政长官会这样做呢?请问你听说过伦敦部部长、莫斯科部部长、北京部部长吗?

但是,在奥斯曼不受约束的词典上,任何新名词都有可能出现,只要它有助于他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奥斯曼甚至威胁国王说,如果他不许可,不管当时正全力进行的巴黎大改造的结果如何,他都会选择辞职!

奥斯曼的破釜沉舟打动了拿破仑三世。但是各位部长纷纷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担心设置巴黎部长一职后,自己的权威在首都就会荡然无存。

最后双方妥协的结果是,奥斯曼没有得到巴黎部长的头衔,但却提高了自己的权力,获准参加部长理事会。奥斯曼的目的其实还是达到了。因为此后,凡是讨论和巴黎有关的议题,奥斯曼都有权参加国家议会会议。任何人都不能背着他决定对巴黎改造不利的事项了。这对于奥斯曼铲除一切阻力,大力推进巴黎改造当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第三,权威限制。

虽然奥斯曼雄心勃勃,但他显然不是建筑学上的权威。不过,任何权威都不能阻止奥斯曼的宏阔构想。

雅克-伊克利斯・希托夫是拿破仑三世钦定的著名建筑师,比奥斯曼年长16岁。但是,丝毫未接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奥斯曼却敢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这位深得国王欣赏的建筑权威。

有一次,希托夫拿着通往布洛涅森林公园大道的设计方案找到奥斯曼。他所设计的这条大街宽40米,已经比当时建成的林荫大道还要宽了。而且,道路两旁设计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并种有两排遮荫树。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设计方案了。但是奥斯曼却咆哮着否定了他:“你真的认为40米就可以让国王陛下满意了吗?国王是希望从布洛涅森林向巴黎修建这样一条大街吗?40米!不,先生,我们需要的是两倍,甚至是三倍的宽度!希望这次能够获得国王陛下的批准!”

奥斯曼就像对待一个小小绘图员一样的态度来对待著名的建筑师希托夫,他口口声声说要让国王陛下满意,其实根本上是想让他自己满意。虽然他的态度蛮横无理,但若非如此,恐怕也不能如愿以偿地突破权威人物的限制。站在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不得不说,奥斯曼是对的,他当时惊世骇俗的想法更具前瞻性,更符合未来的发展愿景。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回顾奥斯曼用17年光阴完成的伟大工程,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对一切阻碍目标实现的限制性力量的极端蔑视和强力突破。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所谓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对种种限制性信念的剧烈反动!

这个世界当然不可能事事均如人所愿。但是,任何一个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者,决不能因此就轻易妥协、黯然放弃。要知道,一切的规则、惯例以及资源匮乏都不是铁板一块,只要领导者能够消除内心的自我设限,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往往能够发现曲径通幽的解决之道。

正所谓“行至山穷水尽处,坐看风起云涌时”!让我们都记住这句话,并在探索前行中与曾经开创伟大奇迹的奥斯曼男爵一路共勉!

【延伸阅读】

如何成为伟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