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9:56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1

关键词唯我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启示

中图分类号:B516.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3.059

abstractSolipsismistheGermanphilosopherSchopenhauerthoughtimportantpart,isthestartingpointofSchopenhauer'svoluntarismphilosophysystemandanimportantfoundation.inaverylongperiodoftime,Schopenhauerphilosophysolipsismareseenasamanifestationofidealism,butinrecentyears,moreandmorescholarstoSchopenhauersolipsismwasre-interpretationandanalysis.ibelievethat,atthetimetoexploreSchopenhauersolipsism,ifnottobeswayedbyidealisticormaterialisticstandpoint,ifwecantemporarilystrippedoftheiridealismlabel,fromdifferentanglestointerpret,maybeabletoanalyzetheideologicalsolipsismthemorebeneficialingredients.

Keywordssolipsism;worldview;epistemology;revelation

1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是西方哲学中颇具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他被视为唯意志主义这一哲学流派的开创者。在通常意义上,唯意志主义认为意志应当被置于理性之上,这也是唯意志主义被视为唯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唯意志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并没有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学派,其名称也是后人在归纳和总结了唯意志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之后而确定的。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唯我主义的世界观、唯意志主义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唯我主义是重要的一环,是其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是叔本华关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表述。叔本华认为,在他以前所有哲学的出发点都存在着错误,这些哲学要么是把主体当作出发点从而引出客体,要么就是以客体为出发点从而引出主体。叔本华从表象出发,指出:“世界是我的表象。”①叔本华认为,对于人来说,“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②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围绕着他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③叔本华的唯我主义思想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命题出发,阐述了任何事物都是以主体为条件而存在的,同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必然有着为主体而存在这一特性。主体可以认识一切事物,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认识主体。“当我说到这个世界时,它必然是对我而显现的,以我的认识为前提的。”④对于人这个认识活动的主体来说,世界是唯“我”为转移的。

2对唯我主义思想的理解

从表面看叔本华的唯我主义是关于世界观的论述,“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在论述世界在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叔本华的唯我主义不仅仅是对于世界观的表达,更是关于认识论的表述。叔本华的唯我主义向人们表明了认识论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应该怎样认识世界、人所认识的世界与人本身是什么样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哲学应该转向人类自身,应该把研究人的存在、意义、价值、本质,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等人类自身的问题作为中心”,⑤叔本华的唯我主义使西方哲学摆脱了近代以来把认识论作为研究重点的倾向,使西方哲学开始真正重视对于人本身的研究。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所偏颇的。认识论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认识论的研究本身就体现了对于人本身的研究。叔本华的唯我主义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认识论,论证了人应该怎样认识世界。“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人作为主体对于世界这一客体进行认识活动之后的结果。叔本华的唯我主义中对于认识论的研究和对于人本身的研究是相融合的。因此把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看成是西方哲学研究重点的转移是不恰当的,把叔本华的唯我主义当作人本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更是有所偏颇的。

唯我主义作为叔本华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之一,包含了叔本华很多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唯我主义不仅体现了叔本华的世界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也体现了叔本华关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观点。仔细分析唯我主义思想,可以发现唯我主义的另一方面的含义,即唯我主义体现出叔本华对于事物的价值的观点。在叔本华看来,整个世界都是我的表象。这并不意味着“我”是世界的创造者,不是说世界中除“我”之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我”的存在而存在的,更不是在说明“我”是世界的本源。对于叔本华这样一位在西方哲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来说,如果把“世界是我的表象”简单地理解为是“我”创造了世界,其实是对叔本华的不尊重,也是对哲学的不尊重。同样,对于叔本华的唯我主义,我们也不应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是关于世界观的思想,更不应该不假思索地就把唯我主义看成是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在唯我主义中叔本华不仅是在阐述世界观,也是在说明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如果排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框架,通过对唯我主义进行另一种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唯我主义体现了叔本华关于事物及现象的价值的观点。

叔本华的唯我主义思想在论述世界如何存在时,提出世界是唯“我”而转移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世界上如此众多的事物“我”不可能一次性全部认识到,“我”能够认识到的事物对于“我”来说才是从存在的,在“我”的认识里与“我”相关联的事物的存在对于“我”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在“我”认识到的事物中不可能所有的事物都与“我”有关联,只有那些与“我”相关联的事物及现象才和“我”共同组成了“我”所认识的世界的核心部分。对于那些“我”没有认识到的事物或现象,唯我主义并不是在否认它们的存在,它们存在于“我”的认识之外,没有被“我”认识到,不存在于“我”的世界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对于“我”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是唯我而转移的。同样,对于那些与“我”没有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唯我主义也并不是在否定它们的存在所具有的价值,它们或者暂时与“我”没有关联,或者与“我”不会有关联,这些事物和现象不会对我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此它们对“我”来说是没有价值的。那些与“我”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或者对于“我”更好地认识世界以及更好地实现某个阶段的目标起着促进作用,或者对于“我”认识世界及完成目标起着阻碍作用。对于“我”来说,在我的世界里与“我”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的这种促进和阻碍的作用集中体现了事物及现象的价值。叔本华的唯我主义中体现出的关于事物及现象的价值的观点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态度,同时也向我们提示了一种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的价值的方法。

3唯我主义思想的启示

叔本华作为西方哲学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的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脚步,其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很多思想对后人也有很多的启示。叔本华的唯我主义思想中除了对世界的看法、认识世界的方法、关于价值的观点之外,依然包含了众多的其他内容。但是笔者认为,在叔本华的唯我主义思想中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启示更为深刻。

通过对唯我主义中体现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叔本华首先向我们提示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突破现有框架和既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对事物、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才有可能解读出我们所面对的事物和现象以及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方面。叔本华的唯我主义向我们说明了如何看待世界上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即“我”所认识到的事物和现象在“我”的世界里才会被看成是存在的。同时,唯我主义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态度,即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世界。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总是会有在“我”的认识之外的,它们暂时在“我”的世界之外,“我”并没有认识到它们的存在,但是“我”不否认它们的存在。随着“我”的认识的发展,这些我之前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也会逐渐地存在于“我”的世界。

关于如何看待事物和现象的价值的问题,唯我主义也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对于价值的判断,应该以“我”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与“我”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对“我”来说才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体现在这些事物和现象对于“我”的目标有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正是这种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彰显了与“我”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在“我”的世界中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判断事物及现象的价值时,应当重视关联性和目标的导向作用。

注释

①②③【德】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95:25.

④黄文前.意志及其解脱之路――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55.

⑤尹星凡,詹世友,黄承烈等.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4.

参考文献

[1]袁敏.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评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4-5.

[2]谈寂.论叔本华的意志哲学[J].鄂州大学学报,2007(3):13-15.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2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64

西方传统哲学家常把人看成理性的动物,而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意志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无法满足的欲求是痛苦的,所以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的。“生活是一件悲惨的事情,我将用一生来思考它”。叔本华是一位用悲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的哲学家。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思想背景

19世纪的欧洲是理性主义的王国,而主张非理性主义的叔本华哲学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排斥与质疑。但这仿佛在叔本华的意料之中。他说:“人生过得很快而了解得慢,因此,我不会活着看到我的声誉。我们常听说‘学术共和国’,但还不曾听说过‘天才共和国’”。

我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叔本华原本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但是1805年其父亲去世,叔本华与母亲的关系也一直不睦,之后与黑格尔同台竞技的时候受到了无比冷漠的待遇。所有这些悲痛的经历更促使叔本华进行更深入的哲学反思和探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总体的思路就是人受意志奴役,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而人的一生无论欲求什么,到头来都是虚空。人不停的重复和上演着上一代人的悲剧,人生就是无限的悲剧循环,所以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一场苦难。根据叔本华的痛苦人生观,痛苦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无论任何阶级,无论任何种族。人的命运就是困乏、痛苦、哀怨、折磨和死亡。

2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

人的一生是欲望的一生。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而意志又是与理性不符的。人的一生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欲望没有终点,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不满足的一生,而实现欲望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无尽的坎坷与磨难而这些荆棘又给人的心灵带来创伤。快乐只不过是一时的假象,而痛苦才是对人一生的诠释。而叔本华又进一步提出,人之所以有无穷无尽的欲求,是因为人类有无尽的需要,所以人的一生也是欠缺的一生,所以说人生是痛苦的。有人对叔本华的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人的欲求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叔本华说:“人因为他易于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即使欲望可以得到满足,那人生也是痛苦的,就像现在蔓延的虚无主义一样,充斥着无聊和空虚,这是一种更加深刻的痛苦。虽然叔本华本人并没有直接指我的哲学就是悲观主义哲学,但是就像尼采说的那样,叔本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痛苦和悲伤。

叔本华说人出生的时候就在哭泣,这就好像在宣布人的一生都是痛苦的。人生而有罪,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没有生活的意义了。求生的意志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人还是可以想办法免除痛苦的。叔本华的观点是既然人的痛苦来源于人的无限欲求,那只要抛弃欲求,就可免除痛苦。叔本华提出了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暂时的,就是借助艺术的观审法;另一种就是通过禁欲来求得永恒的解脱。叔本华认为在艺术的殿堂里人能获得一种慰藉,能安慰我们的痛苦。而艺术是超功利的,在这种暂且摆脱了现实欲求的境况中,人能够暂时避开痛苦。可是,这也只是暂时的,人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的欲望世界中,还是会沉浸在无边的痛苦中,要想使人生远离痛苦,就要放弃一切欲望,从有欲过度到无欲,人无欲也就没有坎坷,没有失望,没有痛苦。这就是叔本华禁欲的真正内涵。

3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许多人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评判为消极和落后,认为他的痛苦人生观是与我们生而愿意追求幸福快乐是背道而驰的,是不相符的。我们不能随意将叔本华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重新审视他的哲学思想,以科学的意味来探究其思想价值。叔本华的思想不是不找边际的空想与感伤,而是针对现实的。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视野。因为我们看得更远,所以需求也就更多了。许多欲望就像天方夜谭一样遥不可及,这也就增加了痛苦,所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思想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对我们自己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具有反省人类自身、揭示人性自身局限,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的功能。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竞争激烈,攀比之风屡禁不止,有些人基于现实的无奈,得不到自己欲求的东西就埋怨父母甚至报复社会。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就是要让我们分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以一种更客观更真实的角度去看待自身,看待他人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叔本华试图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一致的。

我想我们不必过多的苛责叔本华的悲观与片面。他表明人生是痛苦的,不是要我们消极避世,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个先来临,我们能做的只有认清事实,更加冷静的面对人生,面对每一次的困境与挫折。叔本华带给我们的是更坚强的内心和更舒适的生存状态。

叔本华提出的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是禁欲。而我们平常讲人有七情六欲,我们无法做到完全的禁欲,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欣赏或者认识欲望而控制欲望。不做欲望的奴隶,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终结的欲望所以要一直前进,清醒理智的面对人生困境,而不是自欺欺人,盲目的快乐,也不是消极避开困难与痛苦。叔本华的思想有其局限性,但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与现代人以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对于人生,更清晰的了解其实质不是为了结束人生,而是寻找适当的生活方式,成不喜败不忧,胜不骄败不馁,达到一种达观的生活状态。这对于我们来说无不是精神的宝藏。

叔本华有着极大的勇气和意志,敢于向传统理性主义挑战,以犀利的眼光看待世界、人生。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也使他排斥历史乐观主义。这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意义也非常巨大。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这些现象也是我们过度的欲求造成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尽最大努力避免过度的欲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困境。

叔本华说:“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现在,包括最平凡无奇的,我们无动于衷地听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发掉的日子。”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一个大学生,我经常通过打游戏,看泡沫剧,睡大觉的方式来打发时间,也感觉无聊,但是又找不到更有趣的事情。叔本华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即使最平淡无常的一天也应该好好珍惜,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使每一天能变得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刘景泉.从康德到叔本华[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1990.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李瑜青.叔本华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5]黄文前.意志及其解脱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陆杰荣,王本浩.从痛苦到超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7]毛瑞芹.试论叔本华的痛苦观[J].作家杂志,2009,(6).

[8]Bryanmagee,thephilosophyofSchopenhauer[m].oxfordUniversitypress,revisededition,1997.

[9]王建伟.叔本华的人生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8.24.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3

论文答辩自述部分写作技巧有哪些

一、开篇介绍

首先,要先向在场的老师问好,讲述自己的姓名、班级、专业以及论文题目。再者,要讲述论文的指导老师,并对老师的指导工作表示一定的感谢。

你可以这么说:“我是来自XX专业XX班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本篇论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X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二、文章的研究意义

选择一个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应当是有据可寻的,在这个部分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参考的资料数据,以及自己的观点,大致描述出选择这个视角来作为论文题材的原因,让老师感觉到这确实是篇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同时也感受到你付出的努力。在开头你可以这么说:“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三、分析文章结构及内容

1.从已经做好的网页上复制内容,会引起格式的问题。

2.从编辑器复制内容到编辑器,也是会有问题的。

3.所以必须保证从秀米复制到编辑器。

4.正文里面出现例如超链接,会过长引起问题,需要自己手工再调整。

四、谦虚结尾

不要忽视这个小结尾哦~不论是从知识层面,或是生活经验来看,我们看待问题的程度肯定都是不及老师的,因此要说出自己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让老师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场论文自述,而是你在抓住机会学习。

你可以说:“在这篇文章中虽然……但是还有……的不足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级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是在袁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大力帮助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袁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向现场的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从课题选择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的热情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在最初试图以《金融企业上市的意义》为题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院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与老师商讨,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袁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确定中心思想,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12年2月20日正式定稿。

下面我将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助推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该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总体思路第二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通过分析融资渠道,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来源,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并且重点研究融资现状,包括内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该部分分别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内部的问题所在,比如缺少抵押担保资产、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低、信用等级偏低等。外部的影响,比如银行、政府、担保机构的不支持等。

第四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解决对策;包括:整顿与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完善法律体系等。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存在的不足。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在遣词造句上,虽然我对全文做了细致修改,但个别语句语序凌乱、语句僵硬、口语化的问题依然不可避免。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

谢谢大家!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XX科技学院中文系03汉师(1)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何清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礴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五部分,大部分都是毕业论文结束语。例如: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何清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XXXX》,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本论文是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再次谨向X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中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我,切实增强自信与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育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为研究者、行政管理者和教师培训者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使之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问题的探讨,有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对我国教师进行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中既有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结构及与学校因素的关系的探讨,还有对专家、新手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但是,关于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匮乏。

因此,我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考察该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状况及其特点,并分析了自我效能感与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并结合调查研究,提出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给小学教师建议与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概述、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策略和结论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作用,旨在增加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XX市为例阐述了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而分析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状: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在个人教学效能感方面有显著差异;学历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显著;教学效能感与教龄间有密切关系;与性别间有显著的相关存在,并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策略:教师方面,培养教师角色意识;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学校方面,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额外的工作负担;消除城乡教育的差距;改革现行学位要求,强调综合素质。

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语,是对整篇论文主要观点的概括。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XX市部分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比较早的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第一次对存在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个地区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并受条件限制,尚未采用问卷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待在今后进一步改进与验证。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4

这阕词上片布景,下篇说情,正是宋词正体。坡在赴任途中,将胸中情意化成词作,寄给弟弟苏辙。世路与人生中,抱负系于家国;用舍与行藏间,情状归于一心。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炉,乃是东坡本色,也只有东坡居士这样的艺术天才,能将经、史、诗、文谱入曲牌。比如这首《沁园春》的前三句,正是从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化出,却丝毫不着痕迹,的确令人神往不已。

然而近百年中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其艺术成就即使与坡相比,也不遑多让。只是他毕生竟然不以艺术名家,更难得的是其对佛学与坡一样,浸渍甚深。但是他的佛学识见犹在东坡之上,并最终从在家居士遁入空门,终成一代高僧。

他就是弘一法师,俗姓李,名叔同,乃是世人推崇、敬重的艺术家、教育家。脱俗:清风不染半点尘

张爱玲说在他寺院围墙的外而,选择谦卑的心。丰子恺则对他一生的行谊,始终为之倾倒并恭敬。就像鲁迅与林语堂这对性格迥异的文豪,也都对他称誉心折。总理也曾这样叮嘱曹禺说:“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在绘画、音乐、戏剧之外,李叔同先生的书法、诗歌、文章皆入上乘,或许是先生高绝神妙的艺术修为,令他出家之后,所受关注有别常人。

然而李叔同先生在家时的成就,又如何能够说清?

李叔同头角峥嵘,少年时代,诗文已为长辈惊异奇佳。李叔同才华出众,留学日本饰演话剧,让日本人自愧不如。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是其皈依佛门之后,唯一没有搁置的艺术追求。先生少年时师从天津唐静岩,习练秦汉以降小篆碑刻、汉隶石刻,后入楷、行、草体。一代鸿儒马一浮先生称其书法是“精严精妙”的“逸品”,“刊落锋颖”而“一味恬静”,又以道宣律师文字相比。道宣律师乃唐代高僧玄奘弟子,集律宗之大成。马一浮先生以为李叔同书法乃内化之力自然流露,故而与道宣律师有内在精神之契合。弘一法师与道宣律师同是精研戒律,然而一次在湛山寺主讲律学,半小时的课程,他竟然足足准备了七个小时。

丰子恺回忆李叔同先生在学校上课时也是一样,为了充分讲解五十分钟,李叔同先生准备时间就要半天,甚至将两大块黑板的板书写好,上课随着时间精密地进行,分秒也不浪费。李叔同先生这种认真,实为一种生活态度,专注所以通微,纯粹以故脱俗。弘一法师曾说:“弟子在家时,实是一个书呆子,未尝用意于世故人情。”一语平淡,却道破天机。李叔同先生的生命,不染半分俗气。他忠于自我的灵魂,在精神世界精益求精,绝不虚掷光影于半点无聊。

超越:人间翩翩一公子

冰心一片,不轻光阴。李叔同先生的艺术造诣,固是天分使然,然而为人治学的上下求索,才能成其精湛而渊博。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刘质平,在跟随先生学习音乐后。创作了平生第一首曲子,将作品送至先生面前,等候指点时。只见先生沉默不语,若有所思。忽然开口说道:“今晚8时35分到音乐教室来,有话要讲。”严冬时节,风雪刺骨,刘质平来到教室外时,室门紧闭,里面无声无息,走廊上却已有了脚印。刘质平随即站在廊前,于风雪间伫立等候。

十分钟后,教室里忽然灯火通明,门声一响,李叔同先生缓步而出,轻声说到:“你已经赴约,且又尝到风雪的滋味,可以回去了。”李叔同先生考察弟子的方式,其实是自身志学不厌的写照。先生深深知道,一门学问若想有成,其间艰苦非外人能知,全凭一份坚韧意志。后世认为李叔同先生若在艺术上继续努力,演剧将不亚于梅兰芳,绘画将不亚于徐悲鸿,诗文则不弱于苏曼殊,教育亦不会低于陶行知。就可惜人间少了一名奇士,可喜禅门多了一位宗匠。然而无论奇士高僧,却是一般脱俗的内心,一样超越的灵魂。

若说李叔同先生志学的意志,是他的自强之道;那么先生超越的精神,则是不息的体现。“自强不息”,是周易指导人生实践的至高纲领。李叔同先生对艺术境界的不断超越,可谓是其完满体现。先生练字,先明秦汉,后习三国,每日练字五百,揣摩笔画来历,欲求溯本追源;先生演戏,挖掘资料,注重形体,自备装扮,对镜演练,定要惟妙惟肖。先生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生实践,必然含纳百川之东流,博厚高明;有如圆月光耀于天心,妙悟神理。是以没有李叔同先生的孜孜不倦,何来廓尔忘言的弘一法师。

应运:大事因缘降出世

廓尔忘言的弘一法师有“三不”:一不做住持,免去俗务而尽心修行;二不开大座,纵讲律法亦便宜行事;三不要闻名,只做本分和尚。然而日军侵华,弘一法师潸然泪下,自谓所食中华之粟,所饮温陵之水,国难当头而一无所用,何能无愧于心?

先生少年诗作:“故园荒凉剧可哀,千年旧学办尘埃。沉沉风雨鸡鸣夜,可有男儿奋袂来?”并观二事,则先生忧怀国族之情,真真切切,令人动容。

国是、身世,人生大事。人事、天命,因缘所系。人生之不幸,莫过生于乱世,颠沛流离。先生之大幸,乃身世所愿之志向,有助国族未来之希望。李叔同先生,致力于教育,传道树人,为国育才;弘一法师,皈依在佛门,布道修行,行为世范。李叔同先生任教时。曾有一位顽劣非常的学生直言:“我情愿被夏木瓜(夏丐尊的绰号)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可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先生德行纯厚,教化之功,可见一斑。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回忆了弘一法师对自己的教导,也是两位唯一的“一面之缘”。当年不满17岁的黄永玉,在山庙玉兰树下摘花,见一老僧问询他何以摘花。少不更事,黄永玉开目答道“老子高兴”,“还要再来!”没想到老僧不急不怒,竟邀他至禅房一叙。黄永玉在老僧面前夸夸其谈,说自己画画、唱歌、打拳、写诗、演戏、打枪样样精通。没想到老僧言谈十分渊博,待知道老僧身份,黄永玉即向法师求字。弘一法师让他四天后来取,没想到竟成永诀。

后来黄永玉看到弘一法师为其所书条幅,有两句一共十四个大字:“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此事虽小,然而对黄永玉启迪非小,震撼巨大。不知弘一法师在当年那位顽皮的孩子身上,是否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看清了这个小孩子,有朝一日会成就一番艺术事业。人生轮回,起步到终点,原始到目的,总像有着禅机无限,也似冥冥中早有安排,却又难以言表。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5

姚华身后寂寞,他在古文字学、声韵学方面造诣极高,也发表过一些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研究成果,但只见于他的文集《弗堂类稿》,他的《黔语》在方言研究领域别开生面,但直到1988年才问世,而且不是单行。他没有出版过一部有一定规模的专著,因而容易被人忽略。他的戏曲论著,如果未被任二北收入《新曲苑》,恐怕也难逃湮没无闻的命运。他的山水画表现了贵州山水雄、奇、险、秀、幽五美兼备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当时山水画坛或单凭臆想或临摹古人陈陈相因的状况。但是他还是用了细笔山水的画法,和齐白石等人大写意花鸟的奔放的画法相比,明显地缺乏视觉冲击力。茫父先生在山水画内容上的创新,被传统笔法湮没,所以显得孤独,没有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那样抢眼。郑天挺先生说“贵筑姚先生以文章名海内三十馀年,向学之士莫不知有弗堂先生。”

在茫父的社交圈中,均受到他的师长、朋友和学生们的敬重,这足以说明他的人品和他的成就都有过人之处。古人说“不知其人,视其友”。现在把姚华的朋友作为评判姚华的参照系,下面以师、友、学生这个次序,介绍几位茫父的朋友。

严修

1894年任贵州学政的严修,因请开经济特科一事声名大噪。严修一生致力于发展新式教育,又有一颗为杰出人才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的公心。1895年姚华中秀才,陈叔通说:“天津严先生修提黔学,诧为奇才,拔置县学第一。由是博涉群书,凡辞章、考据、义理靡不纵览。”(据邓见宽《姚华年表》引《家献续编》)严修知道姚华家贫无书,就把自己带来的14箱书借给他读,使姚华打下了扎实的学问根基。姚华50岁生日,严修赠诗云:“我忝(辱,谦词)名修愧欧九(欧阳修),君生丙子比苏髯(苏轼)。出人岂止一头地,书画诗文绝过三。”对姚华的成就,赞不绝口。1926年茫父中风,严修讯问病情,茫父《答严范孙夫子》二首之一说“孑遗晚年师弟,病同骨肉关情。”其二说“一经《谷梁》未熟,偏教废疾先撄。属籍郑门能起,临风稽首康成。”此诗化用东汉郑玄(康成)批评何休《谷梁传》注失误的《起废疾》书名,说老师给了自己与病魔抗争的力量,也表现了他藐视病魔的乐观精神。他的《代笺呈严范孙夫子见讯病况》也说“暮年师弟关骨肉”,再次强调师生之情堪比父子。

梁启超

梁启超恐怕是茫父朋友圈中当代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名字,因为中学历史课本要提到他。我们谈到两个人交情的深浅,有一个标准就是他们对彼此的日常生活状况了解多少,在姚茫父50岁生日的时候,梁启超写了一首祝寿的诗,其中说:

……半秃笔几管,破碎墨几块。挥汗水竹石,呵冻篆分隶。弄舌昆弋黄,鼓腹椒葱豉。食擎唐画砖,睡抱马和志。校碑约髯周,攘臂哄真伪。晡饮来跛蹇,诙谑遂鼎沸。烂漫孺子心,谠荡狂奴态(狂放不羁者的老脾气)。晓来揽镜诧,五十忽已至。……

梁启超用诙谐的口吻,生动地描绘了茫父的生活状态。茫父的答诗则表现了不服老的意气:

……不信五十年,曰艾(老也)艾犹未,皇皇仓籀业(指古文字研究),董理非细事。请于十年役,为除群言蔽。发愤今以始,石田有良岁。……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公祭梁任公先生文》是茫父的手笔,因为是“公祭”,当然要表达社会人士的共同看法,因为由茫父命笔,自然也熔铸了茫父个人的感情。祭文说任公“应运而生,为国之宝。”说任公的功绩,是“开群氓之塞,导众智之(才智)。”说任公的文章,“钩深致远,用心之周;又温故知新,肆力之勤;沟纳众流,吞吐群伦,故能佩实成秋,风人逾春。”说任公的修为,达到了“忧患而不以为困,推崇而不以为誉”的境界。以上诗文,表现了二人相知之深,友情之笃。

陈师曾

陈师曾名衡恪,号朽道人,朽者,室名槐堂,他和姚华都生于1876年(丙子年),有同庚之谊,既同岁,又有共同的爱好,当然感情更好。陈师曾出身名门,祖父陈宝箴曾入湘军曾国藩幕,光绪年间当过湖南巡抚,在湖南推行新政,卓有成效。后因保荐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而免职。其父陈三立,是著名诗人,他弟弟陈寅恪是著名学者。师曾夙承家学,又曾留学日本,以书画篆刻名播海内外。梁启超说师曾以字作画,画中有篆,有隶、有楷、有行、有草。他的画放纵而有法度,他的篆刻尤为世人看重,早年学吴昌硕,故以“染仓”名其室。1918年以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常与齐白石切磋,故齐诗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之句。师曾亡后,他的学生王友石先辑《槐堂画语录》,后述《槐堂摹印浅说》,齐白石为《槐堂摹印浅说》作序,说师曾的篆刻,刀法篆势,苍劲超雅。

茫父40岁生日,师曾画一山水扇面,并题诗一首为贺,诗云:“四十浮沉我似君,不如意事日相闻。何如此老山中住,步出柴门闲看云。”他又有一首《题姚重光山水画》诗,云:“好山到眼散千忧,草稿真能尽意搜。此境旁人不投足,荒湾野水似同游”。并有小注,说茫父画山水“孤峭生硬,与我同趣。”茫父为师曾的画题诗更多,当时甚至有“陈画姚题”之说。其中《题朽道人京俗画册十七阕》和《续题朽道人京俗画册十七阕》这34首词,尤其脍炙人口,画和词互相补充,不但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师曾死后,茫父把师曾《京俗图》和自己所题的34首词合在一起,题为《猗室京俗词题朽道人画》,由琉璃厂淳清阁影印问世,作为二人生死不渝的友谊的纪念。

得到师曾亡故的消息,茫父写了一首七律《哭师曾》,其中间四句说:“一死成君三绝绝,几人剩我五穷穷。清秋湖海添新泪,隔代文章见故风。”三绝指诗书画,是用《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传》的故事,其实还应加上“印”,为四绝,“几人剩我”是说连师曾在内,这一年有三位同庚去世。“五穷”是用韩愈《送穷文》的典故,说自己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意思,实际上不仅是说自己,也包括师曾在内。“隔代文章见故风”,是说后人看到师曾的著作,可以想见前辈的风范。

陈叔通

陈叔通,名敬第,也是茫父的同庚之一。他是清末翰林,留学日本时,与茫父是东京法政大学同学,归国后,二人又与邵仲威等人创办私立法政学堂,后又与另一同庚好友范静生等人建尚志学会。辛亥革命后,姚、陈都被选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陈叔通与梁启超是好友,政见亦同,所以在戊戌维新,反对袁世凯称帝等斗争中,他都积极参与。后来,他投身实业,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抗日战争中,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内战,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界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茫父与陈叔通情同兄弟,茫父50岁生日,叔通赠诗,茫父答诗有“年来兰玉多摧折,益感南飞失雁群”之句,说近年老友离世者多,自己更想念叔通。《六月十八日叔通50岁生日,依前韵寿之》第四首说:“最羡徐陵南去好,兰成老矣更何群。”兰成是南北朝大作家庾信的小名,庾信为南方人,而晚年滞留北方,茫父借指自己,说老朋友逐渐凋零自己更觉孤单,含蓄地表达思念之情。

新中国建立之初,陈叔通主持出版了《姚汤杨三家书画集》(选茫父、汤定之、杨无恙三家作品),陈叔通在“序”中说:“读斯集者犹可想见其为人。茫父泽古深,随意抒写而书味盎然。颖拓是其创作,惟妙惟肖,不涉纤巧。”1957年,陈叔通又编成《贵阳姚茫父颖拓》一书,征集名家题词。经他的努力,茫父的美术作品得以广泛流布,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徐志摩

徐志摩非常欣赏茫父的《五言飞鸟集》,因此愿意为它的出版奔走,茫父自己也很在意这本书能否早一点出版,就在这篇序里,徐志摩说茫父“去年(1929年)曾经一再写信给我问到这件事”。

徐志摩在给茫父演绎的《五言飞鸟集》写的序里说:“茫父先生在他的诗里,如同在他的画里,都有他独辟的意境。

……茫父先生下笔的胆量正如他运思的巧妙,他可以不断的给你惊奇与讶喜。……一枝花、一根藤,几件平常的静物,一块题字,他可以安排出种种绝妙的姿态。茫父先生的心是玲珑的。

他又说:文字只有在诗人的手里是活的。……文字本是一种多少的障碍,一种不完全的工具,诗人就能使那一重障碍微薄得像一层轻纱,他使你不但在一瞥间望得见实在世界(那就是理想的世界)的本真,他还渲上一些他的人格的颜色……因此关于他的翻译是分外的难。难不在文字,而在你译的人能否完全的体会到他那时的一点极微妙但极真实的灵机。”

徐志摩与茫父可称是忘年交,徐志摩有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他对《五言飞鸟集》的评价,反映出年轻一代对茫父诗歌艺术的认同和接纳。

梅兰芳

茫父研究戏剧,在戏剧理论和戏剧史方面都发表过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且审音协律,在传世剧本的校勘上也下过很深的功夫。他的好友中也很有几位戏迷,如罗敦砘剐垂不少剧本。那时一般研究戏剧的人,多少都能唱几嗓子,梁启超《祝姚茫父五十寿》诗,有“弄舌昆弋黄”之句,大概茫父于昆曲、皮黄(京戏)都能哼上几句(“弋阳腔”到清朝已融入其他剧种),因此,茫父与菊部人士多有往还,也是很自然的事。何况当时的京剧名角业馀多喜欢学画,像梅兰芳的师辈如王瑶卿,就是茫父的画友。

梅兰芳是程砚秋的老师,但两人都是茫父的徒弟,梅兰芳在《忆泰戈尔》一文中回忆,泰戈尔问他:“听说梅先生对绘画曾下过功夫。”梅兰芳告诉泰戈尔:“那天出席的画家如齐白石、陈半丁、姚茫父……都是我的老师。”并且指着茫父先生说:“我爱画人物、佛像、曾画过如来、文殊、观音、罗汉像,就得到姚先生的指导。”茫父对梅兰芳的画,也赞赏有加,他的《减字木兰花》下片说梅兰芳所画山茶腊梅“秀才风味,浅墨轻红都雅致。”余时先生在《姚茫父与梅兰芳》一文中说:“‘秀才风味’实指无匠气和庸俗,应该说评价相当高了。这种画格同梅兰芳的台风也是有联系的。梅兰芳在舞台上创造的角色雍容大度,典雅非凡,这与他台下的艺术爱好不无关系。”姚华偏瘫后,梅兰芳前来探望,姚华作《喜缀玉见候道故》二首,其二云:“风云无端变态,死生有样交情。二十年来旧事,尔我相看泪倾。”可见二人交谊之深厚。

程砚秋

程砚秋不但跟茫父学画,也喜欢收集老师的作品,茫父称赞程砚秋的表演,着眼点也在高雅,他在《赣馆观艳秋〈思凡〉即事柬锒》诗中说:“又系风怀哀窈窕,未随时眼买胭脂。”(锒即罗敦恚┞薅砗兔8冈谇宄末年都在邮传部供职,又都爱好戏剧,都欣赏程砚秋的才艺,共同操持让程砚秋拜梅兰芳为师,成就了一场艺坛佳话。程砚秋也不负众望,终于成为“四大名旦”中的第二名(第一名是梅兰芳)。罗、姚二位提携后进,成人之美的精神和作为,也是艺坛佳话。

受业弟子之一――王伯群

茫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赴京会试落弟,回乡从事著述。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在贵阳讲学。次年,应刘显世之聘,赴兴义县,任笔山书院山长(即校长)。与他的学生王伯群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王伯群,名文选,兴义县人,贵州兴义系军阀刘显世的外甥,18岁丧父,入笔山书院。后留学日本,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他与梁启超、蔡锷等人和他的胞弟王文华策划组织护国军,武装起义反对袁世凯。袁世凯后,王伯群出任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大总统参议。1923年参加,1924年捐资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夏大学,1926年随军北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王伯群任交通部长。

王伯群与茫父的师生情谊,数十年如一日,王伯群每到北京,一定拜望老师,王伯群为茫父刊行了《弗堂类稿》三十一卷,在《姚茫父先生类稿序》别强调茫父“为教必迎机而道,要于学行合一”。赞扬茫父“行洁而品峻,尤异乎今之人。”

受业弟子之二――吴宓

1911年3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学堂监督范源濂与茫父同庚,又同是梁启超的好朋友,而且在殖边学堂共过事,范对茫父非常了解,所以请35岁的茫父到清华教书。当时,17岁的吴宓是清华学堂的学生。《吴宓日记》中记载了吴宓认识茫父的过程:1911年4月6日所记:“国文教员姚,腐败非常,胸中毫无宿学”;4月18日所记:“姚亦有可取处,盖其人喜为新异之议论,其评文也亦如是,比之迂儒殊有间也”;到9月30日,就连称呼都变了,开始称为“姚重光先生”,随后所记的是“其学问如何博精,其议论如何明通,其于文之道实真有所得,讲授至详且醒,岂杨所能及其万一者乎!”1916年吴宓赴美留学,与陈寅恪、汤用彤有“哈佛三杰”的美誉。1925年,出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

吴宓于1935年发表的《空轩诗话》说:“贵筑姚茫父师,辛亥在清华授宓等国文,以书画、金石、诗词名于世。”他引用梁启超《寿姚茫父五十诗》和茫父答诗后,说“两诗谐谑天真,谁谓典雅之文言文、有音节之旧体诗不能描写实际之生活哉!”茫父的诗词赋等,就经常在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发表。

1949年以后,吴宓留在大陆,1950年起在西南师范学院任教授,当过四川省政协委员。吴宓在美国学的是比较文学,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开创者。

受业弟子之三――郑天挺

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课外到莲花寺听茫父讲学。郑先生和他的同学把听课的笔记校补订正,整理成完善的本子,命名为《弗堂弟子记》。

郑先生早年成名,不但学术精深,而且行政能力很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郑先生当时担任北大国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抗战胜利后,协助傅斯年接收伪北大。全国解放后,高校院系调整,郑先生调到南开大学,他的最后职务是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副校长。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6

程志峰

大河沿火车站座落在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环目四顾,觅不到一丝大河的踪影,觅不到一颗树,甚至觅不到一颗草,这里一年四季只有大风不住地吹,吹得戈壁滩上空旷旷、平展展,只有锃亮而又冰凉的铁轨长长的铺陈而过。火车进站时的鸣笛声已经远去,我站在几位解放军战士中间,刺骨的北风似利刃吹括着脸般生疼,几天前我还站在绿意盎然的江汉平原,现已置身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无端的寂寞从内心油然而生。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我随在新疆铁道师服役的郭华堂叔叔从湖北来到了新疆。他探亲假期间,受领了家里人托付的一个任务,归队时将我从沔阳徐鸳送到在新疆和硕工作的父亲那里。南疆铁路施工的枢纽工程,在天山大峡谷,他首先需归部队,然后等待机会送我到父亲那里。我在暮日的光线中,眺望远方隐隐约约逶迤的天山山脉,我心中构起一番遐思,让袭袭彻骨的寒冷,渐渐融化在对新的生活的火热期盼中。我在新疆出生并在此度过了童年时代,但没有一处戈壁滩的景象如眼前这个地方荒秃的寸草不生,在湖北江汉平原绿色怀抱生活七年的我,重返故地,恍若隔世,心里飘渺起无以名状的陌生。

夕阳落山时,朦朦的天空不见绚丽的晚霞,满地黑褐色的戈壁石透着丝丝寒气,我看见了大河沿兵站一排排的“解放”牌军用卡车。在稍远的一个兵营,十来个新兵拿着木棍在练习刺杀动作,“一、二、三,杀”声震入耳,我当时有点纳闷,解放军的枪支不够用吗,还拿木棍代替枪。

我们坐上兵站的两辆军车出发了,由于驾驶室已无座位,我和华堂叔叔及另一位当兵的扑在装满煤的车厢里,只不过我们的身体下铺着军皮大衣,上身裹着军皮大衣。

感觉汽车缓慢的进入爬坡状态,我掀开头顶大衣一角,已是满天星斗,山谷、山腰一片灯火辉煌,呈星星般闪烁。华堂叔叔告诉我,这是南疆铁路在天山峡谷的施工现场。汽车行驶几十公里了,山谷里的灯火随着公路而延伸,如果没有谁告诉我这是天山峡谷的铁路施工现场,我还真以为是繁华都市的万家灯火。

次日拂晓,我蜷缩的身体在皮大衣中脱离,随即从车厢下到了地面。这是天山山谷深处一个稍为开阔点的地方,两山之间最宽处约半里,东边高高的山峰遮住了太阳的光芒,山峰的背面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一辆未带军用牌照的汽车停在公路边,两个头裹花色头巾、身穿蓝色大衣的女子观望着远处的山谷,我此时感觉在荒僻、寒冷山谷中的窈窕淑女的倩影,不失为一道动人的风景线。我没有从近处观察她们,她们是大我许多的大姐,她们也正处于一个寒冷的旅途。

我们的汽车停歇处是一长溜军车,刺骨寒风中,几个着厚棉装的战士躺在汽车底下用吐着蓝色火焰的喷灯为发动机加热。

汽车沿着山谷右边一侧继续前行,公路似一条葡匐的黑带沿着山谷起伏延伸,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似一把横卧向天空的长刀刀刃的寒光。山上怪石嶙峋,光秃秃一片,只有窄窄宽宽的峡谷中生长着稀稀疏疏的山松,一条溪流闪着晶莹的光蜿蜒在山谷中央,看得见结冰的冰面中间还有一条细流在泊泊流淌。

下午太阳落山时,汽车在峡谷较宽阔的一个地方停下,我跟郭华堂叔叔到了公路边修理连的营地。从昨晚天黑进入峡谷,已经用去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而我们所在位置只是天山大峡谷的中段。我的到来引起了战士们的兴趣,逗趣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一个胖乎乎的四川兵总和我逗笑。

营房是用新疆的大土砖砌起来的,房顶的房梁是铺设铁路用的铁轨,屋门处挂着厚厚的棉帘,屋内非常暖和,而且战士们的铺位非常整洁,被子叠得四四方方,床单铺得平平展展,床头墙壁上挂着的帽子也是整齐划一,一个班的战士正好十二个铺位。连队一日三餐都是馒头加白菜炖豆腐,一星期才吃一次米饭,这样的生活我听不到一个战士抱怨。开饭时华堂叔叔给我打来两个馒头和一碗白菜炖豆腐,我倒还吃的爽口。

来到山谷中间的山溪边,站在溪边一块大石上,看白冰中央清冽的溪水湍急的流着,浅水处累累丸石清晰可见,溪边枯萎的草叶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一颗掉光了叶子的山树立在岸边,日日夜夜陪护着山溪的流淌。我捡起一颗石子,掷向溪中的冰层上,石子只砸了一个浅浅的白痕,弹向岸边后又弹回流水中。我看东边的山,看见山腰中的铁路施工现场,这时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开山炮声,声音沿着长长的峡谷回荡,一只山鹰在山谷的上空缓慢的盘旋着,在山鹰的上面是缓慢飘动的云朵。

我终于踩着溪中的几块大石上跨过了山溪,一步步向峡谷东边山间的施工现场走去。

我爬上了半山腰的一个正在掘进的遂道口,在洞内见到了一位被几个人簇拥着的戴眼睛的女工程师,她头顶安全帽,身穿蓝色的工作服,神情专注视察遂道的工程情况,根本末睬我这个少年一眼。我久久地注视着这位上了年纪还有点胖的女工程师,不禁对她肃然起敬。南疆铁路原规划走托克逊、和硕一线,因为太靠近和硕马兰核试验基地的原因,才改道走地形复杂的天山大峡谷。铁道师在天山大峡谷全线施工,在峡谷东边山腰辟山开路,一个遂道连着一个遂道,一个桥梁连着一个桥梁,工程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我偿试着爬上了修理连营房西侧的一个不算高的山头,由于太阳直射的缘故,山头已没有了积雪,我看下面的营房,营房已经变小,看山头上面更高的山头,我打消了向上爬的念头,因为山头的形状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对山头只能以秃、枯、硬来形容,看不见一根草,看不见一颗树,看不见一只鸟。现在想起来,也许我们曾经为了达到一个高度而倍加努力,而我们到达这个高度时,而这个高度并非我们原先想象的那么美好。

听说修理连来了一个小老乡,汽车连的湖北籍的当兵的将我接过去玩。汽车连的驻地在离修理连不到半里的位置,当我坐着修理连老乡的汽车到达时,不少毛嘴籍的战士簇拥我亲切的问这问那,没有一个战士逗笑。汽车兵是比较舒适的兵种,战士们也比较欢快,汽车连的湖北籍战士不少,湖北兵聪明、心眼多,活泼、调皮,学什么都一学就会,来自毛嘴文庙村的杨明俊很喜欢我,他是汽车连的汽车教官,他对汽车新兵较严,口气严厉,动辄就训人。一转脸对我则是笑吟吟的。他长得英俊潇洒,一手钢笔字写得龙飞凤舞,还爱好读书,他的床头放有一本厚厚的《红楼梦》,他推荐我看看这本书:《红楼梦》值得一看,什么禁书不禁书的。我第一次接触《红楼梦》的情节,并被故事人物所吸引。

见我读的如此认真,他说还有一本书比《红楼梦》还好看,我问是什么书?他笑咪咪的不吭声,我急着催他,他才告诉了名字是《海棠花盛开的时候》,其实是是我早有所闻的黄色手抄本《少女之心》,他从床铺底下木箱中拿出一个笔记本在我眼前晃了晃,我上去搬住他的胳膊,他迅速将笔记本转到另一手上,我不住地努力去夺,口里不停的哀求,他才提出条件说:要偷偷看,一晚上看完,这种手抄本部队要查缴的。我立即答应,他将笔记本给我就出去了。我立即扑在他的床铺上看了起来。一口气看完后,我兴犹未尽的又重看了几处****性的情节,对处于少年期的我,纯碎是一种好奇,也对过去处于封闭状态的生理知识有了一点了解。

汽车连的湖北籍战士都有些才艺,有一个忘记了他的姓名的叔叔,饭后拿出一根竹笛吹乐曲,他看我听的入神,便问我会不会唱歌,我说不会,你唱一首歌我听吧,他拿出一个抄满了歌曲的本子摊放在我面前,唱起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红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

他的歌声轻柔动听,是男声里细低音那种,我陶醉了,我的心随着他的歌声飞向那电影画面中的大草原,这个歌直到今天仍是我最爱听最爱唱的歌。

在继续等待南去汽车的时间里,我又见到了一个老乡叔叔,他的名字叫章友谅,在铁道师师部任参谋,他乘师部的一辆吉普车沿着天山大峡谷公路前往乌鲁木齐时,吉普车坏在峡谷中途,他到修理连看望湖北老乡,正碰上了从汽车连回来的我,他半严肃半恢谐的样子,使我一下子喜欢上了他,他不停的和我开玩笑,我也和他嘻皮笑脸,不苟言笑的郭华堂叔叔温柔的对我说:不要和章叔叔乱来,他是师部参谋呢。他说:不要紧,我就喜欢他这个样子。他又要我随他一道到乌鲁木齐去,我当然不能去,可惜不同方向。他最后是乘坐了一辆到乌鲁木齐的军用卡车出发的,他离开时与我亲切挥手告别。二十多年后,我到仙桃市社会保险局办母亲的一个手续,到局长办公室签字时,我看这个人有点面熟,回去后越回忆越象在天山峡谷见到的他,于是我向熟人打听这个市社保局的章局长是否在新疆铁道师当过兵,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毛嘴文庙村人,他的父亲在毛嘴食品所当过多年的主任。尽管如此,我始终没有去向他提起往事,我不愿打扰在一定位置上的人,但他的确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

我又被接到团部卫生队的彭友林叔叔哪里玩。团部在大峡谷与小峡谷分叉处,是一个开阔区域,周围有三三两两的蒙古包,不时有蒙古人骑着马到团部门市部买白酒,我到卫生队当天,见到一个喝得醉酗酗的中年蒙古人,因为买酒不满意发牢骚,几个解放军战士耐心给他解释,部队买酒有规定,不能过量。团部全是砖房建筑,卫生队、文艺队、招待所、门市部等等都看得见。彭友林是毛太河村人,他的湾子在我们蒋家河村前面,隔一条小河,是我最近的老乡。他对能在新疆天山大峡谷深处见到来自老家的小老乡格外惊喜,我在他一人住的房间玩了两天,餐餐吃红烧牛肉、肉松罐头和大米饭,比在连队生活好多了,他是一位军医,也是卫生队队长。

他突然问起我们村四组的毛杏美,我回答她是蒋家河村的妇女主任,人很亲和。他问我你知不知道毛杏美有一个妹妹,我说不知道。他告诉我毛杏美的娘家是毛太河村,她有一个妹妹长的很漂亮,在毛太河村卫生室当卫生员,经媒人先生介绍和他订了婚,去年他回家探亲时,听说她和别人睡过觉,还括过宫,归部队后,他向她写了一封长信宣布绝交,家里人来信告诉他,她最近想不通喝农药寻了短见。我不免觉得可惜,问彭叔叔:你没有问问她,是不是有这事。彭叔叔说:我问过,她当然不认有这个事,我调查了一番,和某个人,有名有姓,我不会冤枉她的。我只得说不了解她这个人。彭叔叔将女子的贞操看得太重了,那个年代哪个人不将女子的贞操看得很重呢。

对这位女子的姐姐毛杏美,我对她再熟悉不过了,按照辈份我这个小孩将她喊姐姐,她是天生丽质的那种,待人和善,口齿伶俐,悟性和记性极佳,她背诵毛主席语录,一段一段的谁也比不过她,让人心悦诚服。她对我很好,每次见到我都夸奖我优秀。她是大队的妇女主任,仍然和和其他妇女一样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她的妹妹应该也是不错的故娘,唉,只能说红颜薄命。我参加工作后,打听过彭叔叔的情况,他后来转业到襄樊,妻子是襄樊人。

我在卫生队看到了因伤病住院打针的解放军战士,他们表情显得疲惫不堪,听彭叔叔说铁道兵里最辛苦的是开凿遂道的战士,一根根钢纤,一把把大锤,付出了千辛万苦。我短途跋涉来到遂道施工现场,目睹了解放军战士在遂道施工的情景。遂道内灯火通明,穿厚棉军装的战士戴着白手套扶的扶钢纤,抡的抡大锤,大锤砸在钢纤上,纤头在石头上迸出火花,石块飞溅。我出了遂道,听到远方传来隆隆炮响,那是铁道兵战士进行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工程爆破的声音。

站在遂道口看峡谷,峡谷曲折蜿蜒,山溪的冰层闪着银色的光,山溪的流水激起一阵阵波浪,浅滩上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峡谷公路上的汽车卷起一条灰尘长龙。看峡谷外,山外有山,崇山峻岭,莽莽苍苍,白雪皑皑,白云连着白雪,白雪连着白云,在处于严冬的天山深处,我感到世界的壮阔和辽远,而不感到丝毫的惆怅和狭促。

经过一段时间的逗留,我和华堂叔叔坐上了一辆开往焉耆的空车,坐在驾驶室内自然比扑在装贷的车厢上舒服多了。我们继续着穿越天山峡谷另一半的路程,我俯看窗外连绵起伏的山脉,看在我们前面延伸的长长峡谷,渐生起不舍恋意,全无枯燥、单调和寂寞的感觉,我不畏惧山谷无休止的延伸,那蜿蜿起伏的山脉给了我一种磅礴的气势,群山屹立千年且沉默无言,人又为什么耐不住寂寞呢。

驾驶员是个不爱说话的战士,年龄和华堂叔叔相仿,应该是快到了复员期的战士,他和华堂叔叔的对话很简短,一句话不超过五个字,华堂叔叔本是不苟言笑的人,但他说话轻柔、中肯,从无笑话、废话,驾驶室内更多的是沉默。

峡谷的这段公路是保养较好的柏油路,汽车开得较快,也见到了不少地方上的蓝色汽车,这时我突然看到了右边窗户外峡谷大开,呈现一大片开阔地,向内纵深很远很大,是一处长着枯草的牧场,一群羊正悠然的啃着枯草,附近还有平房。我看的很惊喜,天山深处有人家,天山深处有羊群。

瞬间这个开阔处一闪而过,右窗坚硬连绵的山体重新跃入视野,就是这一瞬间的景象,却给了我难以被时间磨灭的印象,给了我后来与人生相联糸的想象,步入中年的我烦闷的时候,不止一次次想到能到天山深处这个桃源世界居住生活,不失为人生乐事。春天的季节,清冽的山溪边会盛开鲜艳的花,绿色的草场上空气清新,雄鹰会在草场和山峰之间飞翔,淳朴的牧民会和你友好相处,没有人群之间的尔虞我诈,没有物欲的恶性膨胀,没有灯红酒绿的醉生梦死。人最简单的生活就是返朴归真,很少有人做得到,做得到的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我能做得到吗,我麻痹着自已……

峡谷里的树多了起来,山溪里的水流也宽阔起来,看到了山溪两边三三两两啃草的牛羊,当汽车行驶到更宽阔的地段时,看到了远方一片建筑群,行驶到这片建筑群时,才看到天山大峡谷内第一个标注的地名:巴伦台。看到了一个工厂的大型设施,标牌上写着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巴伦台钢铁厂。驾驶员告诉我们,过了巴伦台,再行驶一会就要驶出天山峡谷了。

峡谷再次变窄,但两边山势已由高峻变的矮小,当峡谷再次变宽时,山溪已成了一条奔腾的河,它在峡谷长长的奔流中容纳了无数细流。汽车一个转向沿着着公路拐出了峡谷,我们离开了伴随的山,从峡谷内流出的河流跳跃着浪花向东流去。我在心里说:再见了,天山峡谷。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7

到家以后,准姐夫要和我们道别,母亲一反常态,对他很不耐烦,以前她总是把准姐夫送到门外,可今天却没有,还嘀咕:“这个乡巴佬,今天跟着我们玩了一天,花了我们于勒那么多钱!”“没事的,嫂子,他也是我未来的侄女女婿嘛!”叔叔笑着说。”“好了,好了,亲爱的于勒,我的小叔子,累了一天了,我把你的房间收拾好了,快去休息吧,不然您娇贵的身体可受不了。”母亲满面笑容地对叔叔说。我听了有些恶心,这可是她平生第一次用“亲爱的”这个词,而且是用在了以前被她叫做流氓的叔叔身上。叔叔把外套脱下,母亲赶紧双手接过,叔叔对我们说:“晚安,宝贝儿们。”母亲说:“小叔子,祝您做个好梦!”母亲看了看叔叔的外套,天哪,阿迪达斯的,名牌!在哈弗尔还没有一个人能穿得起。她又到门口看了看叔叔的鞋,哎呦,361度的,天哪,他真是一个大款!主啊,我太感谢你了!

母亲来到父亲这儿,她喋喋不休地和他谈论了半宿,她睡下后还呓语着:“于勒,正直的、善良的、尊敬的于勒……”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母亲脸上时,她就起床了,她要给叔叔做早餐。第一天,我们的早餐是西冷牛扒外加一杯卡布其诺。这本来要在父亲80大寿时吃的,没想到由于叔叔的到来,提前了40年。母亲让我去叫叔叔:“若瑟夫,你去叫叔叔时,记住一定要有礼貌……”“知道了,这是您教我的第n遍了!”我刚说完,就听到叔叔的门响了,他已经下来了。

吃早餐了,叔叔一看,眉头紧锁了1秒钟,随即舒展开了,除了我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姐姐们吃西冷牛扒时狼吞虎咽,叔叔却极不情愿。我跑到厨房拿来了泡菜和面包,叔叔笑了,抱着面包和泡菜大口大口吃。吃完了道:“妙啊,好久没吃到家乡菜了,还是家乡菜好吃啊!”母亲听了愕然无语。我们早餐刚结束门铃就响了,打开门是3个邮差,身后放了一堆东西:“请问于勒·司达尔芒在这里吗?”叔叔伸出头来:“是的,噢,我的行李,都运来了吗?”“是的,先生。”“请麻烦你们帮我搬到2楼左边屋子里,谢谢!”“好的,先生。”半小时后,才搬完。我真怀疑叔叔在哪里弄这么多东西。当3位邮差气喘呼呼地从楼上下来时,叔叔拿了30法郎小费在楼下等候,他把小费给了邮差,邮差说了声:“祝您愉快!”高兴的走了。母亲看呆了,30法郎,这样爽快。

“若瑟夫,叫上你姐姐到我房里来!”叔叔说。我和姐姐们上去了。天啊!行李把我们家最大的屋子占的满满当当,叔叔正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箱子中穿梭。“哦,找到了,若瑟夫!这一箱子东西是给你的!快来看看喜不喜欢!”天呐!箱子里有最前卫的衣服,男孩子应该有的玩具,太多了!叔叔又找了几分钟,找到了给姐姐们的东西,是漂亮的衣服、帽子、围巾、饰品,还有首饰、洋娃娃,应有尽有,太多了!姐姐们眼都直了,这些东西是她们一辈子也没想过的。太华丽了,她们终于可以在贵夫人面前炫耀了。叔叔给了父亲一盒钻石扣子,一身阿迪达斯休闲服;给母亲了一盒发饰,几身中等衣服。我们各自沉浸在高兴之中。

接下来的几天中,有好多求婚者登门拜访。姐姐们没想到叔叔的到来竟使她们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后来母亲退了二姐与那位公务员的婚事,二姐嫁给了哈弗尔最有权的人家的“花花公子”。大姐也找了一个很有头脸的商人嫁了。叔叔帮她们办了很多嫁妆,母亲的嘴笑到了后脑勺。大姐二姐都不大情愿,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母亲却说:“你们懂得什么,人家很有钱!”我很生气,回了母亲一句“钱不是万能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小子,大人说话你少插嘴!”正如姐姐们所说,她们结婚后只见了丈夫一面,只听到了丈夫一句话,不是“iLoVeYoU”而是“你叔叔死后的那笔钱,比天下任何美女都漂亮!哈哈……”

父亲的工作也做了调整,现在他每天都会得到好多哈弗尔名人的邀请,参加舞会、鸡尾酒会,像个快乐的陀螺转过来转过去。母亲终于如愿以偿地与阔太太们一起谈笑风生了。而我,仍旧和以前一样呆在家里,不同的是现在有了于勒叔叔陪我。他告诉我他厌倦了有钱人的生活,整个世界他都去了,没有一个地方让他满意,最后他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哈弗尔。他本来以为这儿会是一片净土,可没想到人与人也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不过还好,还有我陪他。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父母亲由于钱的滋润越来越年轻,而叔叔却一天天在变老,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眼看叔叔去期将至,双亲都在想着叔叔的那一笔不为人知的财产。叔叔无配偶,无子女,无父母,只有我们是他的亲人。母亲认为那笔非同小可的财产非她莫属了,整天高兴的合不拢嘴。

叔叔只有上半身可以动了,他想让父亲来照顾他,父亲推托忙。让母亲照顾他,母亲害怕叔叔那人之将死的样子,推托说她腿脚不好。我讨厌他们这样忘恩负义,是叔叔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改变,如今叔叔需要他们了,他们却……我自告奋勇说照顾叔叔。

一个月后,我的叔叔于勒离开了人世,他死前没有提到遗产的事。母亲很失望,愤愤地喘着粗气:不可能!他有钱!他这个流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个星期后,哈弗尔最正直的律师来了,带来一封叔叔的遗书。天呐,他还有遗书,我们没有想到。母亲说:“我就知道,聪明、善良的于勒是不会什么都不说就走的!”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8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学校长离任并发表离任演讲,为什么唯独“根叔”(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的“遗憾”体演讲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事实上,“根叔”一举成名源自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致辞,短短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事、校事以及俯卧撑、躲猫猫、蚁族等网络热词融合在一起,划时代地改变了校长演讲的刻板印象,也给公众留下了温馨的记忆。也因此,“根叔”体毕业典礼致辞一时间被很多校长模仿。2014年3月31日,“根叔”在卸任校长职务的离任演讲中,一口气讲出了19个“遗憾”。“根叔”一反官话套话的“遗憾”体离任演讲,再次受到公众关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此,社会舆论普遍给予了赞誉,许多人认为,“根叔”的19个“遗憾”是自己的遗憾,也是大学的遗憾,更是高等教育甚至是社会的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因素有个人的,也有教育体制的,还有社会环境的……笔者倒认为,“根叔”作为校长的“遗憾”体离任演讲的背后,有需要深入解读的五味杂陈。如果任由“遗憾”体离任演讲成为校长模仿的时尚,那才是我国大学甚至社会的最大遗憾了。

一、壮志未酬留“遗憾”

“根叔”的“遗憾”是个人的遗憾还是职责的遗憾?“上任之初,曾对几位资深学者和老领导说到,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在任期内能使学校的风气变得更好一些。希望在我们的校园里充满学气,有简单的文化,遗憾的是我没能做到这一点。在这个校园里还是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学气。”尽管“根叔”表达了个人心愿未了的“遗憾”,没有涉及校长职务职责之类的官话,但作为官员的“根叔”显然实现了任期目标,应该没有什么遗憾可言。如果“根叔”因个人原因未尽职尽责,那就是失职,早被问责而无机会表达“遗憾”了。

“根叔”的“遗憾”也不是毫无个人原因的,如在自由、良知被某些僵化意识所遮蔽时,仍不闻不问,即便对于希望有一点涂鸦自由的学生,也没有公开发出任何声音。但是,更多的还是一种传统惯性使然,背后是各种各样一时难以改变的体制积弊在作祟。也就是说,“遗憾”的根源深藏于大学积弊之中――大学行政化、教育功利化、学术浮躁化、学位商品化,以及体制的僵化、现实的困境……这些都不是仅凭校长尽职尽责所能改变的。“根叔”问得好:“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保守的那块领地――教育,即将告别什么?中国的教育将抵达何方?”

“根叔”作为校长,他试图壮大薄弱学科、让教师更有尊严、扫除校园官僚积弊、去行政化、革新课堂、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可这些或宏观或具体的愿望,在面对无处不在的权力、盘根错节的利益、保守僵化的传统时,不得不为协调利益关系而奔波,不得不将所有的努力和精力耗尽在“无谓的微妙”之中。“根叔”的这些“遗憾”何尝不是大学人的愿望,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的殷切期盼?面对我国大学改革中的重重困境,不是迫切需要更多既勇于表达又敢于实践的睿智校长吗?

二、责任担当表“遗憾”

“根叔”坦诚地说:“我感到遗憾,大学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当有些人不得不去琢磨、窥视甚至制造微妙时,多少精力、努力都耗散在那些无谓的微妙之中。”从这些“遗憾”可以看出,作为校长的“根叔”不犬儒、不媚权,更不以官员的行政思维反省大学的问题,却积极倡导大学要有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出实际意义的努力。当自由、‘实事求是’的欲望和良知被某些僵化的意识所遮蔽时,作为校长的我还是不闻不问”。这是直抵灵魂反省大学,也是负责地告诫社会。

虽然“根叔”的“遗憾”是在反省大学,但更多的是关乎教育思想,狠狠地击中了我国教育的弊病。这是“根叔”的清醒之处、可贵之处。“根叔”希望学生“真正地思索人的意义、民主的意义、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意义!为了未来,学子们需要何种思想前瞻?需要怎样的思想储备?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实中的或者当下流行的价值观。在对过去与未来的责任这一点上,我做得太少,于此只能感到遗憾”。事实上,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不是“根叔”一己之力所能及的。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有赖于“根叔”式的反省精神。

“根叔”以校长身份敢于揭示这些“遗憾”,是对知识分子的担当与人文情怀的诠释。“有的人做学问,行忽悠之能事,或应景,或奉命,有奶便是娘;有的人风骨全无,媚态几许;极少数人甚至违规违法。在他们那里既没有学者的斯文,更无士人的高贵与尊严。所有这些趋利而忘义的现象虽发生在少数或个别人身上,却并不鲜见于我们的校园。我看到了,却无良策,惭愧啊!”大学校长对于大学问题的认识之深,远超社会公众对大学问题的认识。即便“根叔”凭借一己之力不能作出什么改变,但能够坦诚地告诫社会,也不失为改革积累共识之举。

三、仰望星空度“遗憾”

“根叔”在任校长时的2013年5月16日,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我心目中的大学》。该文认为,大学教育者要真正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心灵开放,让学生自由发展,让学生“成为人”。欲使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先得自由发展,还要多几分斯文、几分学气。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根叔”的“遗憾”更多的是,他个人基于对大学理想而发出的现实感叹。如果说以主流形象示人的“根叔”,代表了体制内大学校长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遗憾”则能度量出大学改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根叔”在任校长时的2014年1月6日,曾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人的现代化是教育永恒主题》。文章认为,大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今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沙粒化迹象是令人担忧的。这些学生仅仅只是关注自己的未来,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麻木不仁,蜷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有学者则认为,对于体制内拥有行政权、学术权的校长来说,一边质疑大学存在的问题,一边任由问题继续存在、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问题。

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想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根叔”说:“很多教育家和社会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大学该有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我很赞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做出有实际意义的努力。”面对教育体制与现实困境怎么办呢?“根叔”给出的答案是:“其实,要改变这一现状无关乎意识形态,只关乎实事求是。”有学者认为,面对大学的现实困境,那些只矫情地表达内心遗憾而缺乏行动者受到赞赏,才是大学甚至社会的最大遗憾。

四、脚踏实地识“遗憾”

事实上,一所大学乃至一个社会的文脉,会在大学校长身上得以集中体现,他们不单纯是管理者,更具备精神纽带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的知名大学校长,往往是被放在思想文化历史的意义层面来书写的,正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这些名字蕴含着深邃的历史记忆。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乏优秀校长的个人努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难以常态延续,因为当今充满热情投身教育改革者寥若晨星,而讲为官之道致力于仕途升迁者却大有人在。

“根叔”在任校长时的2012年5月28日,曾在《光明日报》在发表《予大学以更大担当》。文章认为,近年,国家希望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大学理应多方位引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熊丙奇先生认为,大学的问题不会因“根叔”个人的认识与演讲而减少,大学进步的关键是大学校长的自觉自强。如果很多校长在任难有建树,却在离任后表达遗憾的状况不改变,大学必然平庸和堕落,进而会使整个社会了无生机。校长其实是推进大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只有在任上积极作为负重前行,才能减少离任时的遗憾。

“根叔”任校长9年,不仅在华中科大留下了深刻的个人烙印,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影响。“根叔”的“遗憾”大多是我国大学以及教育的共性问题。一些“遗憾”可以由更多的“根叔”或“根叔”的超越者去弥补,而一些“遗憾”只能留待教育体制层面的革新去消解。“根叔”说,“我得继续求索,未来我将与大家一起,为崛起的华中科大,为独立、自由、责任的华中科大而祝福”!接过“根叔”的“遗憾”,为减少“遗憾”而行动起来,这是我国大学校长的担当,也是社会的期盼。

五、继往开来话“遗憾”

“根叔”说:“纵然过去的几年留下诸多遗憾,但未来国家及其教育的深化改革使我们充满希望,新的领导班子也会带来新的活力与气象。我完全相信,新班子会很快地消除因为我的能力问题给学校带来的遗憾。就让你们的遗憾随培根而离去,让你们的希望随新校长而到来!当然,我更希望,党和政府能够逐步消除并非仅存在于华中科大中的那些遗憾!”“遗憾”是“根叔”离任留下的未竟之事业,也寄托着“根叔”与公众对于新任校长的期待。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9

关键词:凌叔华;五四女性;隐喻;闺怨

凌叔华,她出身于名门望族,不必为生计和前途而担忧,她是一个从未吃过苦的女人,而我认为她最突出的是作为五四时期新一代女性作家的代表,她淋漓尽致地书写深闺女子的寂寞与新旧潮流的撞击,表现了五四以后中国女性形象和心里创作的空白,走出闺房依旧集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境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女性世界。

一、浪潮之后的汹涌澎湃

凌叔华的小说集中于1925年左右,甚至于1928年1月,小说集《花之寺》才正式出版。而这个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隔数年之后,或者说是呼喊解放自由的浪潮已经消减不少以后,人们呐喊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我是我自己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已出现,凌叔华时隔几年再次接续,这其中原因很值得深思。

鲁迅曾这样评价她“她恰和冯玩君的大胆、放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中的婉顺女性.....是我们看到和冯玩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这里描写十分合适,凌叔华所描写的世态一角,不仅仅是“一角”了,更是女人生存境遇下时代过去的生命,是让的曙光照耀在寂静落寞闺怨之中。

那些只是关注反封建反礼教的作家们,他们似乎忘记了居于封建的那一部分依旧怀有过去的浪漫,而不是一概而论全都一棒子打死,其中的精华与善良,美好与纯真,这些不应该被批判被讽刺的部分被凌叔华所延续,她做到了,去反映历史,更贴近真实和本相。“她把女性的经验从一种小问题,一种呐喊,变成了一种艺术”。我想,这便是五四浪潮之后的凌叔华让女性文学更加汹涌澎湃的诠释了。

二、隐喻之后的闺怨情愫

凌叔华以《绣枕》、《吃茶》、《茶会以后》、《女儿身世太凄凉》、《有福气的人》等作品完整地描摹了一组从“待字闺中”的小姐到人到中年的形象,最终成为子孙满堂自认为是“有福气的”老太太,这样的跨越了早中晚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生状态。在内容大致上分为了三类,有的是女人欲想打破死寂闺房的追求,有在新旧浪潮冲击下的女性,有新式女性为追求婚后幸福而自我探求等等。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有内容上都一反传统,找出了更为贴近现实的女性。以经典的《绣枕》为例,描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大小姐为编制一个婚姻梦而破灭的故事,大小姐在父亲安排下给白总长家绣一对靠枕给二公子以成为亲家。她拿出近似一生的命运绣了起来,“说那凤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种线”“那乌冠子拆了又拆,又是三次”......就是这样绣了半年的心意却被白家客人弄脏赐给了下人。长居深闺中的女子关乎她一生幸福的婚姻梦破灭了。这是何等悲哀啊!

用这“绣枕”去隐喻大小姐这样的闺房女子,典雅大方,手巧娇美,却最后成了一种让人随意玩弄,弃之无视的“”。“隐喻是在一种特殊意义上使用的词”它为本质不同,却有很多相似点的两事物。像大小姐一样的就成为了“绣枕”去隐喻的对象。不得不承认,凌叔华发现了“传统闺秀们美丽神话之下的另一面,那神秘,灰暗与无意义”。而《吃茶》《茶会以后》《女儿身世太凄凉》也无不体现了绣枕隐喻之下的闺怨情愫。

三、凄凉之外的探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女性必须遵从“三从四德”的古训,“三纲五常”的标准,地位始终是底下的,凌叔华最早的作品《女儿身世太凄凉》就描写了三个女人各自不同的婚姻故事,继而在文章结尾发出感慨“呸,人为万物之灵,女子不是人吗?为什么自甘比为落花飞絮了呢”。于是乎,就产生了这样一系列作品,以《花之寺》、《酒后》《他俩的一日》为代表的,写已婚妇女为保持婚姻的新鲜,以为和谐调节夫妻关系而大胆对进行探索的作品。

《酒后》写了妻子与丈夫和一个好朋友都喝醉酒后发生的故事,妻子在征得其丈夫同意下去吻她那位迷恋已久的醉酒男子,最后又“不要kiss”了;《花之寺》写了妻子匿名以小女生的身份给自己的丈夫写了一封情书,约他到花之寺赴一场“桃花宴”;《他俩的一日》写了妻子把丈夫当做孩子一样表达,一日闲游,调情爱昵,不过又因为聚合问题而产生分歧.....

这些作品不仅内容超脱和以往女性话语抒写情况不同,她展示给大家主动要求和多面性的婚姻女性,似乎这些内容有些还带着些许幽默和肆谑的氛围,情趣充满了话语之中。同时,也不难发现《酒后》、《花之寺》里面存在一个“第三者”的成分。无论是虚拟信中的“我”还是真实存在的那个友人,都作为一个“第三者”来激活婚姻中的活力,并且加入从未有过的新鲜。这好像是借助了某种虚拟化的工具,一种技巧,是她们对于婚姻的探索。

后记:

凌叔华用闺秀式的格调,娓娓地叙述时代的风云变幻,从而显示出一种冷静的、温和的却又是深邃的斗争。“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她所表现平淡无奇生活中微妙的心里骚动和对女性反思与审批,是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作家们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m].人民出版社,2007.

叔本华思想随笔篇10

关键词: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泛化

一、引言

在语言使用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邻里之间,一般会称呼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为“仁兄”或“嫂子”,晚辈称呼长辈为“叔叔”或“阿姨”;在马路上,年轻人向老人问路,一般会说“大爷(大妈),去XXX怎么走啊?”;在菜市场,一般会听到“大姐(大哥),XX多少钱一斤啊?”这种语言现象不仅出现在汉语中,日语中的“おじさん(叔叔)”“おばさん(阿姨)”,韩语中的“??/?(哥哥)”“??/??(姐姐)”等用法与汉语类似。这正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亲属称谓泛化现象。

亲属称谓是体现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的、以血缘为基础进行划分的称谓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则是指把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用指称亲属关系的称谓来称呼和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或陌生人的现象,可以说是亲属称谓功能的延伸化、对象的扩大化。

二、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

关于亲属称谓的泛化研究,潘攀(1998)总结归纳了16个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为较为定型的亲属称谓,分别是“(~)爷、(~)奶奶、(~)伯、(~)叔、(~)伯母、(~)妈、(~)娘、(~)婶(儿)、(~)姨、(~)哥/兄、(~)嫂、(~)姐、(~)兄弟、(~)弟、(~)妹、(~)姑娘”[1]。然而,笔者查阅资料发现,距离潘攀的研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在这期间,亲属称谓的泛化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变化,有些情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了。例如,表示晚辈的“姑娘”一般很少作为泛化的构词语素使用;而“哥、姐、叔、妈”等的泛化作为主要构成语素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频率明显较高,尤其是受到网络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用法。

新的化主要表现在:1.“哥、姐、叔、妈”这类亲属语素的语义特征逐渐虚化,其语义成分中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辈分关系以及区分年龄特征的意义不再明显甚至有所丧失。例如“大衣哥”“淡定哥”“草帽姐”“房叔”“鸟叔”等,这类词语在使用时几乎不再区别年龄,社会成员无论长幼,都可以广泛使用而且不会感到尴尬。2.在一些亲属语素构成的词语中,出现了性别特征不明晰的特点,即有些用于表示男性或女性的亲属语素,不再单一地指称男性或女性,产生一种性别错位现象。例如:演员范冰冰由于气场强大而被称为“范爷”,歌手李宇春、曾轶可由于着装、性格接近男性而被称为“春哥”“曾哥”;一些着装打扮或个性气质接近女性的男性则被称为“伪娘”。由于社交意义较多地参与这类亲属语素的构词,这类拟亲属称谓不再仅仅用来区分性别,而逐渐成为个性化的代表。3.受到社会文化开放性、网络语言多样化的影响,许多亲属语素自身所带有的传统文化中的权威性、严肃性的特点慢慢淡化,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娱乐性。例如“爷”“哥”等男性亲属语素,原先受到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大多给人以威严的感觉,而“烧烤爷”“大衣哥”这些创造性用法的增多,赋予其更多的娱乐性,被现代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4.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亲属语素在构词上也表现出一定的仿拟特征,通过类推机制构词,使语言表达更简洁形象,具有较高的能产性。例如:由“~哥”衍生出“犀利哥、大衣哥、淡定哥、红薯哥”等。

下文从辈分、长幼、宗族、系属等方面对这些亲属称谓的义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其主要特点。上文提到的“姑娘”由于使用较少,这里不再研究。

爷:[父系;宗亲;直系;血亲;长辈;面称]

奶奶:[父系;非宗亲;直系;血亲;长辈;面称]

伯:[父系;宗亲;旁系;血亲;长辈;面称]

叔:[父系;宗亲;旁系;血亲;长辈;面称]

伯母:[父系;非宗亲;姻亲;长辈;背称]

妈:[父系;非宗亲;直系;血亲;长辈;面称]

娘:[父系;非宗亲;直系;血亲;长辈;面称]

婶(儿):[父系;非宗亲;姻亲;长辈;面称]

姨:[母系;非宗亲;旁系;血亲;长辈;面称]

哥/兄:[父系;宗亲;旁系;血亲;平辈(长于己身);面称]

嫂:[父系;非宗亲;姻亲;平辈(长于己身);面称]

姐:[父系;非宗亲;旁系;血亲;平辈(长于己身);面称]

兄弟:[父系;宗亲;旁系;血亲;平辈(幼于己身);面称]

弟:[父系;宗亲;旁系;血亲;平辈(幼于己身);面称]

妹:[父系;非宗亲;旁系;血亲;平辈(幼于己身);面称]

通过对这些义素分析进行量化分析,笔者发现亲属称谓泛化使用具有以下特点:

1.亲属称谓的泛化有选择性

人们在交际中选择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目的在于缩小与交际对象的距离以表示亲近友好。汉语亲属称谓分类具体明确,亲疏关系分明,父系亲于母系,血亲亲于姻亲,直系亲于旁系。需要注意的是,夫系和妻系亲属不用于泛化,因为夫妻关系建立在婚姻关系的基础上,受法律保护,不可随意改动。一般不会在交际中随便称呼他人“老公、老婆”。直系血亲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孙子”等一般也不泛化使用,因为“爸爸、妈妈”这类称谓代表的是具有生育关系的一层亲属关系,表示最为亲密的关系,一般不会泛化使用而称呼他人为“爸爸、妈妈”。当然,近年来在人际交往甚至新闻媒体中出现了一种新用法,称呼国家主席及其夫人为“、”,这体现了群众对他们的尊敬与爱戴,拉近了距离,显得更平易近人。而在汉语中直接称呼他人“儿子、孙子”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分明,父系亲属亲于母系亲属,血亲亲于姻亲,因此,人们在交际中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时,往往使用关系更亲密的父系血亲称谓,来拉近与交际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普及,人们的宗族意识逐渐淡化。从年龄上看,15个亲属称谓中属于长辈亲属的有9个,属于平辈的有6个,泛化多发生在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中,由此可知,辈分是影响亲属称谓泛化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除“父亲”“母亲”这两个直系血亲称谓以外,称呼长辈和平辈的亲属称谓基本均可泛化使用。例如,称呼父亲的朋友可以用“伯伯”“叔叔”等,但是长辈称呼晚辈时,一般直接称呼姓名,不使用“儿子”“孙子”“侄子”“外甥”等晚辈称谓。如果交际双方辈分相同,一般根据长幼原则,使用平辈称谓。

由上可知,这种亲属称谓泛化使用的选择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制度以及长幼尊卑观念,也是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亲属称谓上的反映。

2.亲属称谓的泛化结构多带有标记成分

亲属称谓的泛化并不是单一的,泛化后的亲属称谓在形式、语义上大都发生了改变,除了少数是直接使用(如直接称呼非亲属的长一辈年轻男子/女子为“叔叔/阿姨”),多数是在保留原有亲属称谓中心词的基础上,辅以标记成分,形成诸多变体形式。带有这些标记成分的亲属称谓泛化为非亲属称谓,其语义内容发生了改变,义项有所增加,主要作用是区别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表明交际双方无亲缘关系,是亲密义、尊敬义的体现。根据相关研究(潘攀,1998),这些标记成分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专门的泛化标记,即“大、小、老、阿”4个前缀。在基本亲属称谓前面增加前缀,更能体现其泛化意义,如“老大爷、老大妈、大妹子、小兄弟”等。其二,被Q呼者的姓和名字,即在基本亲属称谓前面增加被称呼者的姓或名字,如“刘叔叔、张奶奶”或是“大明哥、迎春姐”。对于女性对象,如果是未婚女性,可以用姓氏或名字,如“李姐”;如果是已婚女性,则可以用其本姓(名)或夫姓(名),如“徐嫂子”“祥林嫂”等等。其三,说话人的子女/孙子(女)的名字,主要表现为从儿称谓和从孙称谓,其基本形式是“说话人的子女/孙子(女)的名字+他/她+亲属称谓”,如“小明他妈”“小丽她奶奶”,这样称呼的目的是站在子辈或孙辈的角度考虑,以示亲近。

3.对于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阶层性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同,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体现在地域上,主要是农村和城市的区别。一般而言,在农村地区,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在城镇或城市,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则相对较少。对此,许之所、车静在《论农村与城市亲属称谓的泛化及差异》一文中做过调查,他们对武汉市内城市人口和周边及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关于在不同的交际目的下使用怎样的交际称谓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使用拟亲属称谓的比例分别为63%和34%[2]。农村人口普遍认为使用拟亲属称谓显得更亲切,因此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社会称谓;而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重影响,城市人口趋于选择社会称谓。在经济相对落后、思想较封闭的地区,使用拟亲属称谓较多;而经济较发达、思想较为开放的地区,则较少使用拟亲属称谓,以社会称谓为主。

就阶层性而言,文化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使用拟亲属称谓较多,而文化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较少使用拟亲属称谓。就社会成员而言,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使用拟亲属称谓的频率也是不同的,一般在儿童阶段对长辈多使用拟亲属称谓,在成年以后的社会交往中多使用社会称谓。当然,这也并非绝对现象。

此外,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还受到一定语境的制约。在交际中一般根据交际对象的年龄、职业、身份特征等选择恰当的称谓。如果交际对象是和自己同辈分的中年女性,一般使用“大嫂、嫂子、姐”等长于自己的称谓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果使用“阿姨”则十分不妥,不但没有拉近距离,反而易引起对方的不满。如果对方是一名年老的长辈,应该称呼“爷爷”,但若称呼其“大叔”,则可能使对方感觉辈分降低,有不敬之意。

三、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原因

汉语是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汉语的亲属称谓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族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如前文所述,日语、韩语、英语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用法,这是在语言使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然而,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泛化用法更为突出和普遍,且数量丰富,形式也较为多样,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亲属称谓泛化系统。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与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下文中笔者就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泛化背后的原因进行简要探究。

(一)历史文化因素

1.宗法文化的浸润

每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民族政治、精神、历史的基础,民族的观念文化都由这一基础决定[3]。封建宗法制作为古代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以及人的思想影响深远。宗法文化非常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尊卑等级、长幼次序、嫡庶区别,通过区分度明确的亲属称谓,将家族中每一成员确定在错综复杂的家族网络中,明确了个人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行为规范,建立封建的伦理道德,以此维护家族乃至社会的秩序,这是它的本质内涵[4]。

虽然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宗法制的本质已经渗透进整个社会,浸润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世代沿袭,传统伦理文化对人的影响逐渐沉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亲属称谓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无意识地为自己构造一个家族关系网,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都纳入这个关系网中。

2.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受儒家文化熏陶,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色彩,这些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它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个人长期受到家庭观念的束缚,把社会当作家庭,进而将传统家庭伦理模式推而广之,运用于社会交际和人际交往,用晚辈对长辈的亲属称谓或是同辈之间年幼者对年长者的称谓来称呼非亲属成员,既体现了对交际对象的尊敬之意,也表达了对对方的友善之情,具有良好的交际效果。

(二)现实因素

1.礼貌原则

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人所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

言语交际中,要使交际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的,需要遵循“礼貌原则”,这实际上是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在社会交际中的体现,即为人处世,适中得体,讲求谦让。在日常交际中选择称谓语时,以礼敬人,遵循“卑己尊人”的道德准则,有意贬低自己,抬高对方,以表现对交际对象的敬重与重视。亲属称谓的泛化侧重于使用敬称、尊称,将交际对象置于“长者为尊”的位置上,使对方感到备受尊重,而自身言行也符合君子之道,有助于顺利实现交际目的。

2.社会交际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跨越地域、文化、年龄、性别的人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人际关系逐渐多元化,加之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原有的社会称谓已经无法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很多情况下人们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词来称呼交际对象,出现称谓选择的困境,造成交际障碍,这种现象是社会称谓的缺位现象。这使得人们需要寻找补充或替代的称谓来称呼交际对象,而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正是适应现代社会交际需要的产物。亲属称谓能够传递亲密之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且具有简洁、经济、适用等优点,因此泛化以后被广泛使用。

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缓解了社会称谓的缺位现象,为人际交往的称谓选择提供了广阔空间,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在交往中产生了积极作用。

3.新媒体的传播效力

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蕴含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当代社会群体的心理反映。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也有了新突破,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媒逐渐多样化,新媒体层出不穷,各种新闻消息夺人眼球,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各种亲属称谓的泛化形式不断增加,并产生了诸多变体。例如“凤姐”“犀利哥”就是在网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亲属语素构词现象,具有一定的娱乐色彩。人们在交际中追求语言的经济性、简洁性,同时也希望尝试新颖奇特的用法,而亲属称谓泛化所使用的基本词汇是人们熟悉并常用的亲属称谓,不会增加交际者的使用和理解难度,因此,其泛化用法逐渐增多,并凭借媒体的传播平台,影响力逐渐增大,产生媒体效应,获得越来越多的使用群体。

注释:

[1]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2]许之所,车静.论农村与城市亲属称谓的泛化及差异[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冯天瑜,周积明.中国古文化的奥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