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00

食品安全内涵篇1

例题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传统节日文化是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

(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

解析初读材料,有的同学会觉得茫然,不知道材料的主题是什么,哪些是关键句,可以引申出相关的哪些哲学原理,只能围绕材料句子“绕”,就事论事,也就是犯了所说的“空”;在审题时有的同学意识到了抓住“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原因”等是做好本问的关键。在遇到需要运用相关哲学原理解题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记忆相关的哲学原理,却忽视与材料相结合,就会犯上述的“虚”;由材料中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缺乏现代元素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节日缺少文化内涵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一些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我们得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影响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重要原因。从经济生活角度主要是发挥财政的作用,发挥市场的作用,从政治生活角度则需要政府履行好文化职能,实行民主管理,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只有像这样理清逻辑思维条理,才能将问题答得透彻圆满,从而避免犯了“乱”与“寡“的毛病。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文化缺乏现代元素,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产方式下人们的文化诉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致使人们对节日文化的价值缺乏全面认识。

(2)政府要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充分发挥财政对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支持作用。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企业开发具有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产品,加强节日文化的传播。城乡基层自治组织通过民主管理,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

点拨由上题我们可以得出解答综合探究题的一般思路:

(1)看清角度:综合探究题都有几小问组成,强调综合意味着要注意每一问的知识范围和设问角度。

(2)三个联系:联系社会热点(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联系背景材料;联系实际。

(3)回归书本:综合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但我们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书本知识。

总之,解答探究性试题,夯实应考基础知识,掌握解答探究题的方法,增强思维的拓展性,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2012年3月15日,中国迎来第3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为“消费与安全”。某校高三(1)班同学决定开展以“让我们的餐桌更安全”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几个环节。

追问食品安全

同学们了解到,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仅2011年就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案件2万多起,由此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批评和担忧。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消除恐慌心理

在调查中,同学们了解到,某省2011年食品类商品合格率达到92%以上,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也超过了同期其他商品的平均合格率。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局部或较小范围内。同学们还发现,许多老百姓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担忧过度。如在食品添加剂问题上,有人认为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它惹的祸,所以必须禁止使用。食品安全知识告诉我们,食品添加剂不能等同于非法添加物,它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怎样正确看待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以消除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紧张焦虑。

维护餐桌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同学们认识到,食品领域涉及公共安全,关乎民生大事。《食品安全法》对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在法律上得以明确,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网已颇为完备,但是,徒法不能以自行。

(3)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食品安全。

1.(1)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市场监管疏漏、执法还不严格(或: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高);②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有待提高;③我国现阶段,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

食品安全内涵篇2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因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其安全性在近年来倍受关注,这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方面,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却借此大做文章,在国际贸易中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各种超越安全需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标准,阻挡他国食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就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食品的内涵

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来进行。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许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的这些基本特征来为其进口产品设限,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利益。

2.绿色食品的内涵。绿色食品是经

3.检验认证程序繁琐。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必须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面对繁杂的程序,我国能达到要求的企业还不多。

4.实施食品安全检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范围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

四、我国绿色食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重点围绕我国优势主导产业和外贸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各成员方wto/tbt咨询信息与数据的交换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贸易壁垒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构筑预警模型,初步建立跟踪全国重点出口企业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通报途径,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造成的障碍。

2.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1)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生产商应从有害物质材料测试、建立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等方面加强产品绿色预警能力。

食品安全内涵篇3

【p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解决对策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发展现状: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的内涵即食品数量安全与食品质量安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食品数量安全来看,由于粮食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根据我国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来分析我国食品数量安全的问题。通过对2003年到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以及人均粮食产量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粮食产量以及人均粮食产量都在呈现增长趋势,中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因此,我国的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解决,所以我们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指的是食品质量安全,因而在本文中主要分析的是食品质量安全。

现阶段我国所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大量使用农药,过多的使用添加剂以及滥用激素等。第一,农药的大量使用。2015年,我国农药的使用量达132.8万吨,比上一年减少了12%;第二,过多使用添加剂。适当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而且可以促进食品中营养的吸收,但是为了某些利益,许多商家会过度的使用添加剂,从而对人的身体产生危害;滥用激素。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获取较大利益,会在食品中添加激素来增加食物的产量。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国内消费者对我国的食品逐渐失去信心,而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组织机构职能不明确以及对食品安全标准较为落后。

首先,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却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说在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在09年颁布实施外,其他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的的颁布时间都比较早,不论是在监管内容还是在惩处力度方面,相关的规定都比较落后。

其次,食品安全标准落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标准在内的体系。虽然目前我国食品体系已较为完整,但是在现有的体系中有些标准已经不适应目前的需要,应该对其进行修改。我国现行食品卫生标准的覆盖面总体上达80%,但仍然有20%的食品无国家标准及相应的检验方法,有的食品种类的覆盖率仅达50%。

最后,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存在大量无照经营的小商铺,而这些小商铺的规模通常比较小,生产设备想对简陋,原料进入门槛较低,在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存在许多漏洞,且卫生环境极差,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由于这些小商铺分布较广,大部分是在农村,职能管理部门往往不重视,很多的食品小商铺很难找得到,监管存在盲区。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政策建议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为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做出贡献。

首先,应完善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存在某种交叉点或者是空白点,从而使食品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其次,明确部门职能。我国虽然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是质检总局和农业部等部门也可以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有可能会导致重复执法。因此应该对各部门进行分工,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以及出口等环节进行把关。最后,对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修改,在制定标准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

[2]刘锐萍.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标准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07,(10).

[3]张守文.当前我国围绕食品安全内涵及相关立法的研究热点――兼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9).

[4]李哲敏.食品安全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

[5]刘录民,侯军歧,景为.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论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

[6]陈晓雯,方菁,周洁.我国农药使用状况和农药对健康的影响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6).

[7]辛志强.浅析我国食品监管体制的问题及对策[J].品牌与标准化,2012,(6).

[8]尤玉如.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9]程言清,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3,(1).

[10]肖进中.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2,(6).

[11]杨永华.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甘肃理论学刊,2009,(2).

[12]任智华.日本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食品安全内涵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法律

作者简介:金明(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学;

栗晓宏(1964-),女,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F203;C9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05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12-04

一、食品安全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为食品生产企业在追求营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平衡,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依据。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涵盖股东在内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社会契约责任,包括了企业法律责任和企业道德责任①,其内涵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对社会应履行的义务或者应承担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关注人的价值以及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二)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食品安全的特殊性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上看,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不仅仅需要为股东创造利润,还需要对员工、消费者、社会、环境作出贡献。而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追求盈利的同时还必须兼顾社会利益,食品安全权在企业社会责任中更多体现出的是生命权和健康权的基础,安全权的基本属性是法律责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应为法律责任,食品生产企业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首道防线,首先应当承担法律义务。其次,科技的发展令生产企业的行为难以识别,科技含量的日益提高,使得食品安全因素融入了更多的科技意味,食品生产商不仅要遵循法律义务,更要超越法律层面而作出对更高程度的伦理、道德层次的回应。因此,食品生产企业是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承担法律和道义责任便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尽管食品安全问题是相当重要的,但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众多,瘦肉精、毒大米、苏丹红、毒奶粉等等事件层出不穷,影响越来越恶劣,事态越来越严重。究其根本,我国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在体制、企业、法律三个方面有着直接的原因。

首先,在体制方面:第一,分段监管导致分工合作混乱。我国的食品监管思路是将食品监管分为四段:田间、加工、流通、消费分属四个部门监管,很容易引起监管盲区、分段监管导致监管重叠。第二,监管主体权力和责任错位。《食品安全法》第92条至94条规定:“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造成后果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其缺陷表现在没有对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进行追究,仅仅对工作人员进行行政处分,且不涉及刑事责任,处罚较轻,无法引起法律震慑。第三,行业协会弱势。我国的食品行业协会属性定位不清、法律没有给予相应地位、无法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和形成监督制约的机制。

其次,企业自身也存在原因:第一,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清,很多企业认为赚钱就是最大的责任。第二,行业潜规则。由于法律监管和执行不到位,导致有些食品企业钻空子,非法添加化工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合法经营的企业因为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而非法企业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在“潜规则”纵容下,整个行业走向深渊。第三,经济利益驱动。有些食品企业是当地的纳税、吸收就业人口的大户,一些执法部门和当地的公务人员为了保住地方经济增长,纵容其违法。

最后,法律上的原因:第一,立法不够系统全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在我国并不够系统,《公司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中规定了相关条款,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法律解释,造成了很多领域存在着法律盲区。第二,立法理念落后。法律法规的设计中,权力和义务不协调。例如《食品安全法》第85、86条对违法行为处以“两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此大范围内的处罚,给实际执法者留下了巨大的自由裁量权,进而通过其获得寻租空间。第三,执法机构设置不合理。鉴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组织结构不科学,食品安全事件中容易出现执法漏洞,导致企业的法律风险成本过小,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②。

三、国外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规制的立法现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在企业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上也曾走过弯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法律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主要通过立法、维护消费者权益、制定相应管理体制来保障食品安全,值得我们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迅速波及全球。西方各国通过各式法令,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竞争方面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助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例如,美国修改了《公司法》的内容,允许慈善捐款抵扣税额,经济上推动企业促进社会责任的履行。英国的《公司法》则强制规定了公司对道德、社会和环境事务的报告。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将社会责任纳入到公司法律相关内容中。西方各国除了直接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外,也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框架,围绕着劳工权益、人权保障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开展立法工作,有效地维护了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③

欧美国家虽然没有专门设有负责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范,但是他们始终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作为执法的重要判断标尺。美国的肯尼迪和尼克松总统先后提出了消费者的五大权利:安全、了解、选择、倾听、索赔。美国的民间和官方的消费者维权组织一直十分强势,在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又推动了消费者保护的立法行动。英国法院的裁决倘若在法律不明确的情况下倾向于消费者。欧洲各国则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优势,通过消费者保护协会的作用,加强协会间、协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网络,通过网络体系有效监控企业的经营和履行社会责任。④

在制定相应管理体制上,主要通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追溯监控机制、预警制度四个方面来确保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社会责任的履行。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法规来确保食品的安全。例如:1890年,美国制定《国家肉品监督法》,1939年制定《联邦食品药品法》。1955年,英国制定了《食品法》。2005年9月7日,德国为了执行欧盟178/2002号法令,制定了《食品和饲料法革新法》(LFGB),浓缩了其先前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如《畜肉卫生法》、《禽肉卫生法》等,使食品安全法得到了统一和加强。在东方,日本则统一在《食品安全法》管辖下,涵盖包括:《食品法规》、《食品添加剂法规》、《食品法规标签要求》、《食品及农产品进口法规(其它法规及要求)》、《农药和其他污染物规定》、《包装及容器法规》、《食品及相关产品进口程序》和《食品废弃物再利用法》等等。在食品追溯和监控机制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召回和追溯机制。例如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每批产品从原料到成品都必须完整记录,一旦发现有问题,可以在十分钟内界定产品的批次,短时间内可以确定原因和受影响的产品⑤。欧盟在《食品法》中明确规定生产、加工、流通各个阶段必须建立可追踪系统。尽管各国各地区的主管机构有所差异,召回和追溯方式各异,但是在实践上还是非常有效地防范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还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监控和举报制度,明确部门间的权利和责任,整合执法力量,加强检验检测体系。西方各国积极引入风险管理、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体系制度,通过这种体系应用于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可以有效合理地识别危害、评价和控制风险。同时,不断完备食品企业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发达国家在日常企业管理中都有比较完备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执法过程中也能充分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

四、我国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规制对策

(一)明确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和归责原则

企业作为经营组织,要创造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大价值。然而,不能以利润作为唯一的追求,需要丰富社会责任的内涵,以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更高的境界。

首先,在法律对策上,必须要明确我国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为企业,其主体地位不容置疑。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意义深远,该法首次通过法律明确了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社会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食品安全法》第三条指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和承担社会责任。”凸显社会责任的主体是企业。

其次,要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归责法制化。我国《公司法》的第五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但现今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有限,导致政府的执法难度加大。建议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围绕着《公司法》,以《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补充,多层次、全方位的构建归责的法律体系,明确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应要求和责任。

(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瑕疵食品召回

首先,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食品追溯和召回体系,即有效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控制食品引发的疾病病毒危害,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追溯体系。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有实施追溯系统的法定义务,以确保快速对产品的下架和召回,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品召回的影响,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条件和运送效率。提高物流过程中的透明度,最终实现对企业品牌和食品安全的保护。⑥

其次,利用公司法配套的法律法规落实责任追究制,在明确食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经营主体、监管部门之后,通过产品追溯体系确立相关人员的责任,一旦出现事故应当积极补救。再次,应当加大力度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处理。目前《食品管理规定》的处罚金额最高仅为3万元,对于一些大企业难以起到震慑作用。与法国相比,其视假冒伪劣商品等同于军火走私;⑦与美国相比,其最高罚金达25-100万美元,我国的处罚力度真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只有从法律层面上加大处罚力度,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后,应当立法鼓励企业实施主动召回。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应当建立诚信档案,如果出现主动召回的情况,应当予以告知,便于公众对企业产品的了解。

(三)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立法构建和完善,是最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内部、社会大众三方的齐抓共管,“三足鼎立”才能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

1、政府监督。

首先,政府应当作为主导,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培训和指导,对地方管理部门的公务人员进行社会责任的培训,帮助企业建立企业内部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其次,政府部门应当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完善相关标准和认证。强化和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依托法律上的规范。立法的目的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考虑到伦理方面的要求,明示化地指导企业的行为规范。不断加大食品企业生产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的力度,建立统一的国内质量认证标准和体系。

最后,要强化地方政府部门的执法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第5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将特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上升为一种企业的法律义务,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执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监管职责,如发生事故,生产企业和行政机关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企业内部监督。

首先,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从食品企业的角度出发,树立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经营的观念,每名员工若能把消费者视若自己的亲人,将他们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食品企业守护的基本责任。那么一旦出现生产中危及食品安全的事件,作为生产一线的员工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干预,避免危机扩大化。

其次,企业内部要建立监督应急机制。企业应设立食品安全管理组织,面对突发的食品安全事故,能第一时间处理和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不仅体现出企业的道德水准,更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大众监督。

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对不法分子坚决予以曝光;引导消费者消费,保护和宣传守法经营的企业,防止少数新闻媒体恶意炒作误导消费者。通过媒体的正确引导,让消费者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让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全社会责任的管理中,最终使得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厂家失去市场自寻灭亡。同时,还要降低社会大众的监督管理成本。2011年9月,河南洛阳电视台记者因为报道了地沟油事件,惨遭当地恶势力的杀害。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监督成本极高,获益与监督的成本不成正比。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通过立法手段,广开渠道,一旦接到社会大众的通报线索,限时督办。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要基于法律,依赖法律,更要超越法律。如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很多食品安全保护因技术和法律因素的影响而缺失,作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层面,更要包括法律底线之外的道德责任,确保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的安全,这才是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注释:

①Risakomorimom,Johnash,ChrisHope.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udit:Fromtheorytopractice[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5)62:315-325.

②吕军书.食品安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思考——兼论三鹿毒奶粉事件[J].前沿,2009,(09).

③张云.食品召回制度之法社会学证成[J].学术交流,2011,(03):23-28.

④李长健、张锋.我国食品安全多元规制模式发展研究[J].河北法学,2007,25(10):104,108.

⑤石东玉.我国食品安全与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建构[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1.

食品安全内涵篇5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

近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开发并使用于人们的食物中,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引起了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内涵以及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内涵

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营养强化剂不同,一般没有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2009年6月1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中对食品添加剂作出了明确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或满足食品保鲜、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物或天然物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也对食品添加剂作出了明确定义:有意识地添加于食品中的少量的以改善食品的组织结构、风味、外观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2.食品添加剂的内涵

从营养价值角度来说,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有巨大的区别,人们并不是一定要食用食品添加剂;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企业为了满足食品加工、食品资源开发和增强食品吸引力等方面的需求,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但消费者在主观上并不愿意直接食用,很多时候都是被迫或无奈地食用了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的区别还在于,食品添加剂有比食品更严格的使用标准,包括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目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限量。使用限量是使用标准的主要数据,用aDi值表示。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较低时,aDi值低于食品,就会产生很明显的效果;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超高时,aDi值高于食品,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要尽量减少食品添加剂的用量。食品添加剂在技术上应当明确有必要添加,而且还要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其安全、可靠。

二、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1.食品添加剂是否直接影响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并非一定会影响食品安全,只有当食品添加剂超过使用范围和使用限量,或者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时,才会直接影响食品安全。

1.1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区

首先,消费者没有对食品添加剂的内涵和功用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误认为凡是含有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安全,食用后都会危害人体健康,并且,某些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认识误区,大肆宣扬他们的产品都不含有食品添加剂,更加深了消费者的误解。

其次,消费者不能正确分辨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的区别,很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一些不法商人将非食用物质添加到食品中,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误把责任归咎于食品添加剂,误认为食品添加剂危害人体健康。

1.2规范、科学及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1.2.1相关人员都会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进行严格的检验,并通过一系列毒性试验来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充分的评价,确保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1.2.2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进步。食品添加剂不仅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易于管理、使用方便,既有助于改变食品的色泽、增强食品的风味,又有助于改善食品的加工工艺、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还对食品的保质、保鲜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和食品工业的需要。

1.2.3国家明文禁止添加非食用物质到食品中,比如三聚氰胺、吊白块、苏丹红等,非食用物质并不是食品添加剂。

1.2.4某些食品添加剂本身也是一种营养物质,例如,我国已研发出一种名为乳链菌肽的新型防腐剂,它既能很好地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又因为是一种氨基酸而能强化营养。

2.食品添加剂对提高食品安全的作用

我们对食品添加剂问题的讨论,最终目的就是要落实到食品安全这一视角。我们应该看到,食品添加剂功效齐全、种类繁多,如果缺乏食品添加剂,我们就只能食用保质期和保鲜期短的食品,并将面临因为食物变质而可能导致的病菌繁衍等更严重的不安全因素,影响食品的安全,危害人体的健康。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助于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2.1防腐剂对提高食品安全的作用

防腐剂是一种防止食品变质、腐败,延长食品保质期的物质。最常见的化学防腐剂有山梨酸及其盐类、苯甲酸及其盐类、丙酸及其盐类、双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等。化学防腐剂能够防止食物因微生物滋生而引起的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在自然条件下的保存期,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2.2抗氧化剂对提高食品安全的作用

同防腐剂一样,抗氧化剂对提高食品安全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氧化剂能够防止食品因分子氧化而引起的脂肪氧化,防止食品油脂发生食品酸败,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贮存期,从而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国目前规定可以使用的食品抗氧化剂有生育酚(Ve)、异抗坏血酸钠、植酸(肌醇六磷酸)、抗坏血酸茶多酚、甘草抗氧化物等14种。按照性质划分,我们可以把抗氧化剂划分为水溶性抗氧剂和脂溶性抗氧剂。水溶性抗氧剂多用于减缓或消除水果、蔬菜因氧化而导致的变质;脂溶性抗氧剂多用于避免食品中的脂类物质在使用和加工过程中因被氧化或超氧自由基而导致的分解或酸败,防止食品变质、变味。抗氧化剂也可消除人体产生的内源性活性氧自由基,从而阻断自由基对人体细胞膜和大分子如Dna、蛋白质的损伤,防止恶性肿瘤及炎症的发生。

3.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3.1护色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护色剂是指能与肉制食品里的呈色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种食品添加剂,能够保护食品的色泽不被破坏,从来源上看就是硝酸盐。护色剂能够降低腌制的食物导致的中毒风险,能够增强肉质食品的色泽,能够防止果蔬的褐变等。但是,过量的护色剂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的甚至会致癌。

3.2漂白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漂白剂是指,通过还原、氧化等化学反应,破坏或抑制食品中的氧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还原型漂白剂,还是氧化型漂白剂,对人体都有毒性。

3.3合成色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合成色素多为偶氮化合物,不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人体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合成色素可能引起致泻、致畸、致癌等病变,其中还有很多危害人体健康的副反应发生。

3.4人工合成甜味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甜味剂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主要有营养型和非营养型两种,营养型甜味剂主要有庶糖、麦芽糖醇、甜菊甙、葡萄糖浆等;非营养型甜味剂具有一定的甜味,但不含或含有少量热量,是一种无营养、低热量的甜味剂,主要有糖精钠、甜蜜素、木糖醇、安赛蜜、阿斯巴糖等。人工合成甜味剂对婴儿、老年人、肝肾功能较弱的人群危害很大,甚至有致癌作用。

三、结语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曝光了一大批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食品添加剂有很深的误解,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不同,对延长食品保存期,提高食品安全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消除误解,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参考文献

[1]王明强,陈顺浩,浦绍飞等.预防和控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防止对策[J].中国调味品,2012,37(4):14-19,23.

[2]凌关庭.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J].粮食与油脂,2004,(6):32-35.

[3]陈锡福,陈生男,韩宏等.浅谈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17(6):593-596.

食品安全内涵篇6

动态监测的计划由南通市食安委制定并下发,围绕“关注热点、突出重点”的要求,监测品种涵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食品;监测项目突出重要食品污染指标;样品的采集、送检、分析结果以及公告等由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完成。

1.1监测品种及来源动态监测按月组织实施,全年计划监测样品2000多份,以农副食品为核心,结合季节特征、消费特点和食品类型,涵盖了大米、食用油、水产品、畜禽肉、蔬菜、调味品、速冻食品、儿童食品、节日食品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60多类食品。此外,针对国内外发现的存在风险食品组织开展专项监测,如“工业明胶事件”后开展的明胶类产品专项监测等等。采样区域覆盖南通市区,以主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为主,兼顾城市边缘区域。被采样单位包括大、中、小型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

1.2采样方法及监测项目样品的采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并按规定实行买样制度;在采样单位的选择上注重兼顾大、中、小型单位;在同类产品的采样中注重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类型的分布。监测项目包括铅、砷、汞、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以及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

1.3结果评判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235号公告)等。

1.4开展风险评估按月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样品的来源,判断不合格样品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通过《南通日报》等媒体对外公布风险评估的结论,消费预警。

2动态监测的创新举措

为了确保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在动态监测实施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开拓思路,逐步完善动态监测体系,提高动态监测覆盖率,提升动态监测效能,实现了多项创新举措。①制定动态监测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监督抽检的规定,运用HaCCp理论和方法,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对动态监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标准操作程序,建立了采样、送样、留样、样品确认、结果分析评估以及采样经费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制定了动态监测工作流程,确保动态监测程序合法公平、样品代表性合理科学、监测结果客观公正。②组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中心涵括了南通市疾控中心、南通市质检所以及南通市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检测中心等多家食品检验资质机构,为动态监测样品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所采样品中,大米、蔬菜、水果等由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水产品由市水产品检测中心检验;畜禽肉产品由市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其它食品由市疾控中心、市质监所检验,通过分工合作、统筹安排,提高了样品的检验效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③开发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南通市食安委率先开发出“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该平台由样品检测、检测查询、统计查询、统计报表、数据维护等模块组成,实现了从样品信息录入、送检登记、检测受理到结果录入、报告签发、数据分析等全过程网上流转,解决了监测部门、检验部门、监管部门等不同部门间数据资源共享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动态监测的数据利用率,动态监测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3动态监测的成效

自开展动态监测以来,累计监测食品样品8000多份,开展重点食品专项监测10次,在《南通日报》发表《动态监测结果公告》48期,公示2000多份不合格样品信息,风险预警、消费提示400余次;经南通市食安委办办公室综合协调,通过相关监管部门,责令下架停售20类40余批次产品;形成《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评估报告》48份,每份报告均从抽检品种、抽检指标、被监测单位等方面对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累计提出监管建议200多项,为保障当地食品消费安全,提高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动态监测的作用

4.1建立预警机制,发挥预警功能动态监测借鉴风险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通报的方法,建立了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对不合格食品、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形成消费预警,及时以公告的形式发挥出预警功能,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而且发挥出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借助风险预警,消费提醒,指导消费者合理、健康消费,有效规避和降低了食品安全消费风险,如农药残留的去除方法、食品的选购方法、食品的贮存方法、食源性疾病防控方法等等。

4.2积累基础数据,提供技术支撑动态监测作为南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新举措,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水平,为食品安全督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也为有效制定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技术依据。此外,多年积累的基础数据,为制定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如在水产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食水产品江苏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修订项目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多年积累的水产品监测数据,为技术指标的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

食品安全内涵篇7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1.2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1.3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1.4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2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2.1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2.2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2.3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2.4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食品安全内涵篇8

1.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问题。也是政治和国际问题,没有一个国家不对本国的粮食安全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发生粮食安全问题。经济越是开放,就越要加强粮食安全监管。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过千万亿斤,连续十一年居全国第一位,用全国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每年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其制成品,大量的蔬菜、瓜果、肉蛋奶等副食品走出河南省,走向世界。从短期看,国际粮食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粮食安全,国内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是一个比较效益不高的传统产业,河南省目前的粮食产量1100亿斤,产值大约是1100亿元,相当于几个大型企业的产值。从中期看,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安全的任务日益严重,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中央要求稳定在1300亿斤。从长期看,耕地刚性减少,人地矛盾,水资源匮乏,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农业科技,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粮食产销服务体系,消除粮食安全的长期隐患,达到粮食安全。

2.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包括农村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规模经济及集中化等,核心是结构优化和升级。与经济增长相比,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基本趋势,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协调农产品的供需关系,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使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力争基本平衡,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在变化上保持协调。科技创新、农民增收渠道和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绿色生态安全、粮食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赋予农业结构调整新的内涵,达到粮食安全。

3.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主要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不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不低18%的粮食储备率;年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和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才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也是衡量粮食是否安全的指标内容。我们必须建设高标准的粮食安全体系,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和方法,机制和动力,可持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安全。

二、稳定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

1.有效配置农业资源,通过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开辟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把河南省7500万亩耕地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现集约化、内涵式增长,构建现代农业作物体系,整合农业资源,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

2.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产品差异占据市场,避开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争夺市场。把追求粮食绝对数量为主的“增产”战略转向追求粮食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主的“增收”战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统一制定农产品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调整农业产业层次的结构。不断地调整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的产业构成,扩大市场需求大的产业的生产规模,缩小市场需求萎缩的产业的生产,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联动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4.调整产品层次的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避免单一因素造成市场风险。在产品品质多样化、优质化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专用化、精细化、功能化、营养化、有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抓龙头、建基地的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强化服务功能,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壮大农产品企业,走“公司+农户+市场”的企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6.科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托。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名牌战略。强化农业标准化信息网络化建设,搞好品牌效应,促成名优产品+龙头企业+农户以及标准化+协会+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协会的技术优势和指导带头作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由政府牵头,职业院校发挥主体作用,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农民受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三、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1.粮食安全风险防范监测指标和实施手段。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以最小限度的效率损失为前提,追求的是一定安全水平下的最小效率损失或一定效率损失下的最大安全水平。粮食贸易中的风险防范是粮食安全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安全体系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风险防范机制应尽可能与国际多边协议相一致,注重对影响粮食供给和进口能力的因素的控制。将贸易依从度作为监测和控制指标,将使得风险防范机制滑向单纯对粮食进出口规模的行政干预。

2.预防或减轻国际政治关系恶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粮食贸易依从度控制在8%以内,控制耕地面积的非农业占用,利用国际双边和多边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进出口关系,分散粮食进口的政治风险,建立粮食贸易伙伴关系,对进口粮食所需外汇用量进行监控,建立高效的粮食储备系统。

3.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粮食安全创造条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农林畜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稳定河南省粮食安全,推进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1.农业结构战略调整。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手段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制定分行业、分品种、分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2.产业化发展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区域化发展的经济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建设,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规模发展。

3.粮食主产区灾情农险。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业保险在农业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关系,以及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作用,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安排。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体系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巨灾风险损失补偿体系,构建巨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抗御巨灾风险的能力。

4.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保护耕地,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和规模化种植。加强生产、储备和统筹调度,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电力、水利等物资需要。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治理行动。

5.核心农业产业区。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整乡整县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推广增产增效技术。

6.粮食经济政策和粮食生产贸易管理。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协调配合和督导检查,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纽带,发展粮食经济的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

食品安全内涵篇9

[摘要]本文从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食品的内涵入手,阐述了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起到一些借鉴作用。【论文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因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其安全性在近年来倍受关注,这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方面,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却借此大做文章,在国际贸易中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各种超越安全需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标准,阻挡他国食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就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食品的内涵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来进行。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许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的这些基本特征来为其进口产品设限,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利益。2.绿色食品的内涵。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国际上多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或自然食品。称谓虽然不同,但都是为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而生产的食品。现在我国将绿色食品分为a和aa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农药、合成添加剂等;aa级绿色食品是指吸收了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绿色食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符合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着未来农业和食品发展的方向,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绿色食品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我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并正式出口绿色食品,并于2000年绿色食品aa级和a级标准,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市场遍及日、韩、俄、欧盟、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绿色食品出口结构上来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现已形成了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品类为主,各类初级、加工产品均有出口的基本格局。另外也应看到,目前出口的绿色食品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为主,而占绝对数量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而难以被国外视为有机食品接受,致使我国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很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较少。从绿色食品出口区域结构上来说,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又以山东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出口规模最大,两省绿色食品出口量之和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成为稳定的aa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其规模还在继续稳步扩大。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大约只有10%属于aa级的绿色食品,才能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领取“绿色护照”使其出口受阻。可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发达国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通行证”,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在成本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技术难度大大提高。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而欧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2002年初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含量是200mg/kg氯霉素,而这个检测数据在国内是无法检测出的。3.检验认证程序繁琐。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必须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面对繁杂的程序,我国能达到要求的企业还不多。4.实施食品安全检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范围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四、我国绿色食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重点围绕我国优势主导产业和外贸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各成员方wto/tBt咨询信息与数据的交换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贸易壁垒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构筑预警模型,初步建立跟踪全国重点出口企业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通报途径,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造成的障碍。2.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1)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生产商应从有害物质材料测试、建立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等方面加强产品绿色预警能力。3.健全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我们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应积极制定有关防止化学品污染、生物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农药环境安全、转基因生物体进出口管理等环保部门规章。根据世贸组织要求,提高我国环境政策法律的透明度,及时全面公布相关法规,使环境管理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上。4.充分利用wto规则,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并掌握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重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技术规定和检测标准及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充分利用市场准入规则,吸引国外著名的农业公司到中国来组织生产绿色食品,从而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借助国外公司的网络和市场品牌,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保护框架,为促进绿色食品出口创造条件。业,2005,12陈和午: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和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4,10张坤:中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和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张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徐文燕徐立新:绿色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2常进雄张德远: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J].科技导报,2004,11

食品安全内涵篇10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因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其安全性在近年来倍受关注,这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方面,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却借此大做文章,在国际贸易中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各种超越安全需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标准,阻挡他国食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就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食品的内涵

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来进行。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许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的这些基本特征来为其进口产品设限,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利益。

2.绿色食品的内涵。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国际上多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或自然食品。称谓虽然不同,但都是为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而生产的食品。现在我国将绿色食品分为a和aa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农药、合成添加剂等;aa级绿色食品是指吸收了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绿色食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符合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着未来农业和食品发展的方向,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绿色食品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并正式出口绿色食品,并于2000年绿色食品aa级和a级标准,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市场遍及日、韩、俄、欧盟、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绿色食品出口结构上来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现已形成了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品类为主,各类初级、加工产品均有出口的基本格局。另外也应看到,目前出口的绿色食品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为主,而占绝对数量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而难以被国外视为有机食品接受,致使我国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很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较少。

从绿色食品出口区域结构上来说,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又以山东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出口规模最大,两省绿色食品出口量之和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成为稳定的aa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其规模还在继续稳步扩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大约只有10%属于aa级的绿色食品,才能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领取“绿色护照”使其出口受阻。可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发达国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通行证”,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在成本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技术难度大大提高。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而欧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2002年初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含量是200mg/kg氯霉素,而这个检测数据在国内是无法检测出的。3.检验认证程序繁琐。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必须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面对繁杂的程序,我国能达到要求的企业还不多。

4.实施食品安全检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范围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

四、我国绿色食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重点围绕我国优势主导产业和外贸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各成员方wto/tBt咨询信息与数据的交换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贸易壁垒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构筑预警模型,初步建立跟踪全国重点出口企业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通报途径,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造成的障碍。

2.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1)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生产商应从有害物质材料测试、建立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等方面加强产品绿色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