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的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17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1

关键词:顿悟;思维方式;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B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63-02

“顿悟”一词源于佛教用语,按《辞海》的解释,它是指对佛教“真理”的顿然觉悟。禅宗六祖慧能在参禅悟道中所创立的顿悟法门,对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禅宗特别推崇“机锋”、“棒喝”等禅师接引弟子的独特方法,这些启人开悟的独特方式,能使僧徒们中断和改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迅速转向返求内心,从而唤起内在的觉醒,在毫无联系的事情之间看出联系并活动自如,从而破除妄念,觉悟真理。

在科研活动中,顿悟是指创造主体(科研工作者)对百思不解的问题突然明白,如“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等现象。所谓顿悟思维方法是指创造主体对探究问题达到顿悟能力境地的创造思维方法。在科研活动中,顿悟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顿悟的理论基础

所谓的“顿悟”就是灵感的产生,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豁朗期的产物。它是以禅宗的形式提出来,会让人觉得非常的抽象、空洞,甚至是纯粹意识的产物,没有逻辑性,毫无理论依据。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创造思维就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科学中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等等,都是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创造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一)准备期,顾名思义就是收集信息,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的准备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尽量地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这是产生顿悟、产生灵感的前提条件。

(二)酝酿期,这一阶段指准备期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难以产生有价值的想法之后,不是靠自己努力,而是等待有价值的想法。心象的自然酝酿成熟,产生出来。一般来说,你对一个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以后,要产生新的东西,往往要抛开原有的问题,而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这样反而能促成新想法的产生。陆氏鼓励学生下棋弹琴,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其实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的。

(三)豁朗期,也就是产生灵感、形成顿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出来,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便迎刃而解。陆九渊正是无意识地运用了这样的原理,很好地配合他自己的顿悟教学法,使学生在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产生顿悟。

(四)验证期,由于产生的灵感或观念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验证期就是对豁朗期提出的思想、心象给以评价、检验。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影响,而且同智力发展的关系也很紧密。兴趣、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追求真理。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都证明,愉快的事情记忆得最清楚,回忆的细节也要多,不愉快的事情比较容易忘记,细节也不容易被回忆。可见,情绪对人的学习和记忆有着重要影响。情感、情绪是人们认识活动成功与失败的信号,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积极的调节作用。同样,心胸开阔、乐观镇定,则有助于灵感的产生。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有碍于创造活动的进行,灵感也难以产生。所以,科研人员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对产生灵感、发生顿悟是大有裨益的,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二、顿悟的特点与思维机制

由于“顿悟”最初是以禅宗的形式提出来,会让人觉得抽象、空洞,甚至是纯粹意识的产物,没有逻辑性和理论依据。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在“顿悟”进行了一些科学、系统的分析之后,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论证。根据心理学的解释,“顿悟”被认为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一般认为格式塔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解释具有典型意义。格式塔认为“顿悟”指的是“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看来是突然来到的,俨如包含着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整个错综复杂的手段在内的一个新‘完形’,在动物的意识中突然出现;它确实好像随着顿悟一闪,而引起的适宜的动作”。换句话说,顿悟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对情境的全局或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

运用顿悟思维方法进行顿悟创造活动,这个创造活动表现出的思维机制是:问题——灵感——直觉——顿悟——验证——科学理论。这就是创造主体首先是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信息材料的积累和想象,由于触媒而诱发灵感,灵感爆发的“思想闪光”和“思想跃迁”引导进入直觉,通过直觉道路,即由灵感或直接经验通过直觉道路飞跃到顿悟,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顿悟发现一般原理(假说)接受事实验证,确立认识的真理性,获得科学理论,这是一个完整的创造活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动创新认识不断深化,促进科学发展。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2

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禅学思想讲求“体悟”,善于用简短的故事让听者自己领悟其中的禅意,因此,禅给人的最初印象是松散的、无序的、不可琢磨的。其实这只是禅给我们的表象。禅的中心思想体系还是相当明确的,并且这些思想对产品设计的启发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通过禅学的几个典型思想来分析一下它们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1.定与慧“定”与“慧”是禅学的主要思想之一,“定”主要体现在印度的禅学思想中,“慧”则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禅学思想中。据胡适考证,印度的“瑜伽”就是印度禅。“瑜伽”在印度出现得比佛教还要早,“瑜伽”在梵文中是“管束”的意思,就是说如何能把我们的心管好、训练好。它主要是讲一种苦修,修练方法有打坐等,打坐就是要人入“定”,“定”又名“三昧”,就是制心一处,全神贯注所观之境,不使散乱。因定心能启发智慧,故云:“慧依为业”。“慧”乃“睿智”的意思,就是正确了解诸法真象及契合真理的正确认识,有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中国禅注重一个“慧”,就是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运用智慧想出办法来。但“定”与“慧”在中国的佛学中是互相帮助的。胡适曾说,禅实在能包括定、慧两部分。因为要用慧来帮助定,定来帮助慧,所以有人合称慧定。一般的来讲,禅是先定后慧,就是说学禅要先进入定的状态,然后才能生出大智慧。“慧”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恶慧”中,作用强者称“恶见”,为五见之一。“善慧”又作“正见”、“正慧”。依俱舍论之说,“慧”系与任何心所皆有相连属之作用,为大地法之一,唯识宗谓慧为别境五心所之一。此外,“慧”与“智”为相对之通名,达于有为之智相称“智”,达于无为之空理则称“慧”。产品设计就是一个由“慧”到“定”的过程。“定”为一种状态,例如设计一把椅子,当你坐在一把舒服的椅子上时,你处在“定”,这个“定”是由你的内心给你的,因为你需要一个舒适的“坐”的状态。但是这个“定”是由“慧”来实现的,即通过设计的“慧”,选择最合理的形式来实现椅子的最终形态。所以我们在设计产品时要明确状态(“定”)和手段(“慧”)的关系。如日本建筑家坂茂设计的卷筒卫生纸就很好地诠释了产品设计中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卷筒型卫生纸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它的结构相当简单———圆筒型卷轴加缠绕在其上的卫生纸,我们几十年来一直接受这样的设计,很少有人对它提出怀疑或者有过改良的设计念头。卷筒卫生纸设计的目的是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抽取,这是它的“定”,而手段是通过卷轴滚动的方式,这是它的“慧”。禅学追求“定”与“慧”协调,只有协调了,万物才能顺畅发展。但是传统卷轴卫生纸的“慧”并不是最好的,我们在拉动卫生纸的时候经常由于不小心而多抽出很多,于是不得不一起用掉,从而造成浪费。坂茂的设计就是从这一点着手,重新定义了卷筒卫生纸的使用手段,他将卷轴设计成方柱状,这个小小的改良使卷筒卫生纸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有圆弧倒角的大方柱,这样在使用卷纸时不再是自由转动,而是“有阻碍地转动”———每转动90度都会被卡一下,并使卷纸盒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这就解决了我们一不小心抽出过多卫生纸的问题。目的没有变,手段发生了小小的改良,改变的却是“定”与“慧”的关系。卷纸从“不定”到“定”的转变,使它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从“不慧”到“慧”的转变。笔者在“慧”与“定”的关系探索中也做了一些设计尝试,电饭煲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款为国内某知名品牌设计的电饭煲样机,从外形曲线到操控方式上都与以往日常使用的电饭煲有所不同,其在使用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它有一个可滑动的顶盖。与传统的电饭煲相比,其顶盖采用了滑动设计,既保证了电饭煲的紧凑性,又使开盖过程变得轻松自然。用户每次打开电饭煲的过程都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滑开盖子即见热气腾腾的米饭,并且在滑动盖子的同时使用户能够清楚地体验电饭煲侧面优雅的曲线。每次开关顶盖对用户都是一次愉悦的体验,也是用户与电饭煲交流的过程,这种过程加深了用户与电饭煲的交流,也为“焖米饭”这件简单而无聊的工作增加了几分期待和乐趣。电饭煲的“开”与“关”的状态我们可以理解为禅的“定”,即我们想要的结果;而“滑动”的方式相当于禅的“慧”,即我们所选择的方式。

2.道不可道禅的传播方式是看破不说破,是不需言语的传述,即是中国人讲的“道不可道”,需要自己来领悟,在设计中用思想意念达到沟通的境界就是这一点的妙用———产品的外观和操控不需要太多繁复的说明,消费者能通过本能的感悟体会到产品所传达的使用信息,感受设计者的用意,通过产品来达到心性的沟通与交流,这便是好的设计。笔者2012年设计的一款汤碗,取名为“skirtbowl”即“裙碗”。这是一款传统的中国瓷碗,由骨瓷烧制而成,与普通的汤碗相比,它的碗肚部分多了一圈向外翻的窄边,很象是穿了一件超短裙,因此而得名。当然,这个裙边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有具体的实用功能的。我们在端热汤碗的时候为了使其不致烫手,常会把汤碗事先放在托盘上或者用布垫在手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端汤碗的难度,并且使端碗的过程变得复杂而无趣。“裙碗”的设计从碗的结构上着手进行了小小的改进,“裙边”的结构相当于在碗肚的部分多设计了一个碗口的结构,这种窄边结构既便于四指抓握,又能像碗口一样快速将热量散失,从而避免端热汤时烫手。这种设计是从禅学“道不可道”的思想出发而产生的,从外形和结构来看,“裙碗”并没有为了功能的增加而额外增加过多的附件和材料,新设计并未破坏中国传统瓷碗固有的简洁和优雅的气质,反而增加了情趣和韵味。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会自然而然地将四指放在“裙边”的位置,无需太多的说明和指示,当徒手端热汤变得轻松时,用户会由衷地对“裙碗”这个结构设计所体现的对用户的体贴而欢喜,就如深泽直人的壁挂CD机一样,用户在拉动开关绳子后,一切都变得那么自然,无需太多解释。碗与人的交流在一种自然的默契中进行并完成。产品设计过程是一个产品设计师通过产品同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过程,很多产品设计的着重点放在“这样最好”、“独一无二”的强烈归属感和拥有感上,通过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刺激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产品的浮夸造作气质,同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过度设计”和浪费。这种设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一度成为设计的主流,以至于1970年代,“设计”一词在美国具有一定的贬义,即“过度设计”———故意强调所谓的“设计感”,使产品失去个性,失去亲切感。从禅学的角度上讲,产品设计给消费者传达的应该是“刚刚好”的满足感。这就意味着,“刚刚”中所蕴含的“抑制”、“让步”以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理智态度,应该得到一个中肯的评价,所以说,“刚刚好”比“独一无二”更接近真正的自由价值。目前,由于面对消费群体的不同,我们周围的产品已经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以新奇昂贵的材料和夸张的造型来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和独一无二性,以限量生产来标榜品牌的价值,以创造出心甘情愿地接受其超高价格的忠实消费者为目标;另一种则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使用最便宜的材料,竭力简化生产过程,在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加工,竭尽所能地降低价格(很不幸,中国的制造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走的是第二条路线)。这两种形式都没有真正实现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前者过于强调产品本身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而后者则过分迎合成本的要求而牺牲了产品应具有的固有价值和魅力,牺牲了产品的最终属性。这两种形式的产品在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都会失去“道不可道”的意义,前者奋力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后者则将“廉价”写在脸上。朴实、亲切、自然、触摸的质感等产品设计信息都能在“道不可道”中找到切入点。笔者在设计实践中也在不断寻找最合适的素材、加工方式及商品样式,在“朴素”或“简约”中寻求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家用电剪刀设计,笔者从鹅卵石的形态和质感得到灵感,将传统硬朗理性的电动工具外形进行了颠覆性的设计。这款家用电剪刀没有多余的棱角和装饰,也没有粗大的散热孔和彪悍的开关旋钮,它的整体造型流畅自然,形态浑圆饱满,像河边的鹅卵石般细腻柔滑,握在手中让人产生信任与温暖的感觉,一改传统电动工具冰冷粗壮、专业性强的印象。当用户手握这把电动剪刀进行操作时,剪刀的曲线和手的曲线自然而默契地融合在一起,既能使操作过程轻松流畅,又能减少长时间工作的乏味感觉,有时用户甚至仅仅是为了感受一下它的手感,也会将其握在手中把玩一番。“苹果”总裁乔布斯说,人们对产品的喜爱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产品起外号,二是想要抚摸它。其中第二句是很具有禅意的,所谓抚摸,是人与物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禅中“道法自然”的体现,即通过自然的感觉和体悟来了解世界,不需要文字、语言等的说明和解释,也不用费心揣摩和练习。

3.顿悟禅讲求的是顿悟。那什么是顿悟呢?大约在9世纪初,神会(慧能弟子)的第四代弟子宗密把顿悟总结为4种方式,即顿悟顿修、顿悟渐修、渐修顿悟、渐修渐悟。第一种是不用方法的,是自然的形成,或者说是规律或者造化,是人力不可为的,在产品设计中能借鉴的不多。第二种是可能的,天份高的人会有顿悟的感受,譬如说,我们在学画画或者下围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你很喜欢画画,而且领悟得很快,这是顿悟,再通过后天的勤奋最后修成正果。很多产品设计师有这样的经验,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是头脑风暴式地发散思考,头脑中一闪的灵光在最开始都是平等的,都是瞬间的灵感体现,但是最终会有一个或几个脱颖而出,成为主导思维方向。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师进入“渐修”阶段,将这些思路进行细化、整合、取舍,于是这个最初的粗糙想法渐露端倪,成为最终决定方案的雏形。这就是设计师“顿悟渐修”的过程。第三种“渐修顿悟”便是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的,就像你做产品设计开发,画了上百个方案,突然有一天你有一个最好的方案蹦了出来,非常优秀,那是你前面积累的结果带来的。这一点与西方的设计教育方法是雷同的,西方有句谚语说:“发疯就是方法”(madnessismethod)。所谓“发疯”其实是量的积累过程,在积累的过程中渐渐向“悟”靠拢。产品设计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渐修顿悟”的过程,通过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断修习产品设计的方式方法,不断研究优秀产品案例的设计思路,不断体会消费者的使用感受和使用心理,不断通过设计实践检验研修成果等,这都是在进行研修,是为“顿悟”做准备。根据个人的悟性高低,有些人可能会比较快地“顿悟”产品设计的根本及方法,有些人可能要经过更多的“渐修”,但是这个过程是相通的。第四种“渐修渐悟”则是在不断地设计实践中进行思想的修复,一旦开始自己的设计生涯,设计实践会是极好的进行渐修渐悟的方式,通过不断地借助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流,设计师得到第一手反馈,这些反馈在随后的设计项目中会得到考虑和重视,从而为下一次产品的成功设计奠定基础。这样的不断实践、不断磨合就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设计本身有不断的新理解和感悟,这就是“渐悟”的过程。

二、结语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3

确实,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员工工作自觉性差的问题。企业管理者要么在员工面前摆谱,要么在员工背后使“大棒”。尽管如此,员工依旧是紧一时、慢一时,漫不经心,不思进取,徘徊不前,得过且过……

国外管理界有一句名言: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所谓觉悟,就是一个人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的效率和成果。因此,觉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在企业中,加强对员工的觉悟管理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管理之首、工作之本。

员工觉悟的力量

意识和觉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是由个体自身创造、外部环境驱使的主观能量。在很多情况下,觉悟比素质更重要,就如责任比能力更重要一样。员工觉悟越高,企业进步就越快。所以,员工能否自觉地改变工作面貌,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2012年,前程无忧一项“部门性别”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经济形势不够好的情况下,女性员工更受到欢迎。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女性的消费能力不仅对经济复苏有重大意义,同时其对安全天生的敏感度、忍耐力和纪律性在企业的运营中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大多数女性员工与男性员工相比,觉悟更高,索取却更低。确实,如果员工具有较高的觉悟,对企业来说可谓益处多多,这包括:

省心。一旦员工们提升了觉悟,那么企业内部就可以形成一片“自动自发”的工作景象。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博士在他的著作《有问题现场解决》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在丰田现场,看到丰田员工那么认真地对待工作,那么投入地致力于每一个细节的改善,的确使人深受感动,或者说,只有到了现场,你才会深深地感受到丰田员工身上那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就是丰田员工对自身工作职责的觉悟。

省时。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多种因素有关,诸如工作环境、管理激励、员工情绪等等。但是首要因素还是觉悟。只要员工有觉悟,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因为员工会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到最好。

企业管理者确实可以向“无为而治”的方向努力。“零管理”理念也好,“无为管理”也罢,本质都是“没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高级阶段,即能够实现将管理的强制性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更好工作效果的目的。当员工具有高度工作觉悟时,就会以“为企业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为理念,自动自发、迅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省钱。在《财富》2003年度全球五百强企业排行榜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以营业收入总额计算时,丰田公司排在第8位。但以实际利润计算时,丰田公司却排在第7位。数据显示,2003年丰田公司的利润总额远远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利润总和,比排在日本同行业第二位的日产汽车的利润高出一倍还多。调查显示,丰田公司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是由公司员工自觉节约下来的。当然,员工的利益也因为丰田公司利润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两者之间是成正比的。节约给丰田的员工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他们自觉自愿地为公司省钱,实现了公司与员工的双赢。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节约不仅仅是企业的事,还要依赖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随时保持利润意识和成本意识,增效节耗、开源节流,主动制止工作中的浪费,并努力降低成本。这样不仅能省出利润,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省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着重培养这种员工:只要告知他的工作对象及目标,他就能把工作做好。因为这类员工觉悟高,对工作有较强的统筹能力,一旦工作对象确立,他们就能自觉安排工作并投入其中,不但懂得如何工作,而且会思考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使工作变得轻松、省时、省力。对于这类员工,企业应适时放手,并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与平台,让他们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当然,放手并非放任,就管理者来说,需要知道这些员工处于什么工作状态,以便随时掌握他们的工作进度与成果。

九大关键觉悟

当然,做一个好员工靠的是觉悟和责任心。那么,员工应该具备哪些关键性的觉悟呢?

主动觉悟。工作是否“主动”,即能否做到自动自发,是员工工作觉悟首要而直接的体现,表现为有工作主动干、有困难主动上、有错误主动改、有建议主动提等方面。只有具备主动觉悟的员工,才具有思考力、创造力与执行力。

自省觉悟。自省能够体现高度的思想境界,是一种反思后的惊醒,一种内省后的明白,一种思考后的觉悟。丰田公司强调从容、内敛、自我批判与挑战的精神,把“做工作”和“将工作做得更好”当成同一件事,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把“问题”放在第一位,并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奉献觉悟。“打工心态”是员工最大的心理障碍,具有此类心理的员工喜欢斤斤计较、强调回报,甚至觉得投入越少越好、回报越多越好。实际上,这类员工缺乏奉献觉悟,没有认识到自己与企业的依附关系。格力空调总裁董明珠就曾指出:“从员工踏入企业的第一步开始,企业就应倡导员工要有一种奉献精神。”

参与觉悟。员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是一种主动融入、支持和配合企业的举动,同时,也有助于企业“融智”,即博采广大员工的智慧。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在公司内部全面开展了一项名为“群策群力”的活动,依靠通用电气公司员工的参与觉悟,发动全体员工动脑筋、想办法、提建议,以此来改进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好的成效。

学习觉悟。学习是一种觉悟,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未来的企业需要的是专家型员工,这种员工未必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勤奋、最善于学习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公平地给了每个人每天三个八小时,在第一个八小时里大家都在工作,在第二个八小时里大家都在睡觉,而人与人的区别则是在第三个八小时创造出来的。”

创新觉悟。创新是关系到企业生死成败的大事,但对于员工来说,创新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觉悟。在工作上早觉悟、早动手,就会更早地赢得主动。当然,主动创新行为是指员工着眼于未来,出于自我价值、意愿、目标认同而产生的自愿创新行为。诸如,海尔集团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是一种自主经营的核算关

系,每个战略业务单元都必须“留足企业利润、挣够市场费用、盈亏都归自己”,因此在新的市场法则下,每个员工都应自觉地从经营者的角度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执行觉悟。很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出差一周,回来时却发现临走前布置给下属的周工作量居然还没有完成。这说明员工缺乏执行力,尤其缺乏执行觉悟。执行觉悟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员工是否主动,是否具有时间观念、质量观念、成本观念、创新观念等等。

道德觉悟。企业道德是指在企业这一特定的社会经济组织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综合。企业尤为强调企业道德觉悟与职业道德觉悟,因为职业道德觉悟关系到工作质量与职业形象,而企业道德觉悟则直接关系到企业与品牌形象。

安全觉悟。安全绝对不仅仅是生产安全,还有采购安全、营销安全、资金安全、人才安全、信息情报安全等等。安全觉悟的本质,即要求员工从“要我安全靠约束”的旧有观念,向“我要安全是觉悟”的主动思维转变。

以管理创新提升员工觉悟

员工的自觉性,即在不被外力干预下,让员工通过自我调节的方法,做出符合公司价值观念的行为。员工的觉悟不能完全依赖于员工个人的自觉性,相反地,提升员工觉悟更需要企业教育、引导、规范、约束等干预行为。

总体来说,企业可通过下述措施来提升员工觉悟:

思想教育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要从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开始。企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企业制度,对员工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和企业所要求的品格。企业要加强教育、增进觉悟,把集中教育与平时教育、企业教育与自我教育、制度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员工觉悟的不断提升。

体验教育法。很多基层员工觉得上司整天指手画脚,甚至觉得上司不劳而获,靠“剥削”与“压榨”基层员工的日子过活。做上司其实并不容易,如果企业内部出现了对上司不满的情绪,不妨实行“领导轮换制”,让员工轮流体验一下做领导的滋味和难处。

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通过树样板、立典型的方法,可促进高觉悟员工带动其他员工改正工作上的不良习气。诸如通过评比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有效发挥其榜样激励作用;通过典型员工撰写心得体会、展开讨论等形式新颖的专题活动来提高员工思想觉悟。

制度约束法。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工作制度。有了规矩,员工才能够明确其职责和义务,并有效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制度面前,无论员工是主动服从,还是被动遵守,制度都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自觉性。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4

关键词:数学本质;感悟数学价值;哲学价值;精神价值

问题的提出

受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思想的束缚,重“教”轻“学”、重“练”轻“悟”的现象依然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被动的客体,部分教师依然负责填鸭式地讲授,学生负责被动式地接受,尤其是对数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度重视而忽略了数学的价值(特别是哲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对一些数学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等)呆读死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领悟数学的本质,更谈不上能够灵活应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从感悟数学哲学价值和精神价值两个层面培养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感悟数学价值

1.感悟数学哲学价值

m・克莱因说:“哲学思想就像云雾一样,凝聚成丝丝细雨,注入数学的溪流中”,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感悟数学哲学价值重点在感悟数学经验.数学经验主义认为,数学不过是又一个科学分支,所以得出结论:数学史直接与现实世界打交道.正如希尔伯特所说:“理论与实践、思维与经验最紧密地交织着,有时理论走在前面,有时经验走在前面,总是相互证实、相互补充、相互激发.”为了展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英国数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提出了拟经验主义的数学哲学观,数学是拟经验的,其理论是半经验的演绎系统,按照问题―猜想―证明―反驳的模式发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和其他学科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反映数学应用.”新课标中的“四基”目标已将基本活动经验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并重共存,充分体现了经验在数学教育中的哲学价值.波利亚认为:“我们是从经验里学习,或者更进一步说,我们应该从经验里学习.”马云鹏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如果把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看做是显性的话,那么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就具有隐性的特征.”

(1)感悟过程性目标

教学目标有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两类,结果性目标指向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过程性目标更多指向基本活动经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就标志着过程性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现.“数学是一种普遍的活动,也就是说,它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人类活动中.在所有的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数学的英姿,不管它是自发的方式还是有组织的方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所拥有的数学经验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数学经验,经历数学教学活动,感悟知识发生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丰富数学经验.

(2)感悟数学活动

学生通过感悟数学活动中的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抽象概括、知识构建,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经验.例如对数的概念,以纳皮尔发明对数的数学史为背景,先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猜测如何解决指数运算的逆运算,通过学生的疑问,提出对数的概念,再由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借助实际问题加深对对数概念的理解,这样学生会感到对数的概念不再空洞、枯燥,感悟对数的完善给数学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说:“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拿他一生中的工作多少来衡量的话,那么对数的发明,等于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进而体会数学符号语言所具有的抽象性、简洁性、严谨性、系统性、适用性.

(3)感悟经验的积累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需要积累,积累需要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经验的积累具有持续性,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而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应注意降低思维定式给经验作用带来的消极影响,例如学生会受a2≥0(a∈R)的影响而难于理解虚数单位i2=-1的事实;平面几何视觉经验上的思维定式也给立体几何中空间想象能力带来极大的阻碍.所以应以学生不断丰富的经验作为载体,发挥其“正迁移”的作用,建立起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过渡桥梁,实现活动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和谐统一.

2.感悟数学精神价值

数学家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数学精神分数学属性和精神属性两个层面,数学属性表现为数学是量的科学,在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将数学分为“纯粹数学”与“混合数学”,在17世纪,笛卡儿认为:“凡是以研究顺序和度量为目的的科学都与数学有关.”17、18世纪数学家的焦点在于运动和变化,因此,在牛顿和莱布尼兹制定微积分之后,数学成为研究数、形以及运动与变化的学问.直到19世纪,恩格斯认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学关系.”20世纪50年代,“现代数学就是各种量之间的可能的,一般说是各种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数学”,从20世纪80年代,数学被模式化,以揭示抽象世界中结构和对称性为目的.人的精神属性包括人特有的意识、思维、想象、目的性等,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感悟数学精神价值,转变过于强调“数学属性”的片面性,树立“数学属性”和“精神属性”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观念.

(1)感悟数学意识

从人的意识角度看数学,感悟数学的模仿意识、创新意识、应用意识.数学不局限于简单的模仿,还应在此基础上具有“再创造”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数学的应用.例如,解三角形部分是对三角函数的再一次升华,探究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处理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问题上的应用,通过训练,使学生感悟到它们是解决测量与几何有关的现实问题的一种方法,如测量山峰高度等等.

(2)感悟数学思维

从人的思维角度看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在促进理性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模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形成理性思维.例如新课标增加的算法初步内容,算法具有严格的序列性结构,即具有程序化、机械化、具体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精确性,能够引发学生对理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悟数学想象

从人的想象角度看数学,数学是想出来的,虽然一个东西在现实感观世界中的确存在,但是数学知识所依赖的数学概念是人为产生的,倘若抛弃原有数学理论而重新对数学进行研究,一定不会与现在的数学完全一样,这是由人的想象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因此,在数学中需要想象,通过感悟乒乓球、足球抽象出三维空间球的定义,而至于n维空间中的球,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更需要我们的想象.例如,高中阶段的空间几何部分重点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从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两个方面感悟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更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空间图形,为理解和掌握图形几何性质(包括证明)的教学提供形象的支持,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4)感悟数学目的性

从目的性角度看数学,公元前6世纪前,在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与中国发展起来的数学主要以计数、算术、算法以及几何为主,被视为应用数学,数学的最高目的也应该是为人所用,否则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5

【关键词】行动感悟;探索创新;生命课堂

当代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我们应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上。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教师,我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进“生命课堂”的构建,让课堂真正关注人的生命,还教育以本真的价值。

1正确认识“行动感悟”教学理念

“行动感悟”是对行动导向的一种肯定,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基础上对行动导向的一种深化。行动要有感受、有领悟、有提升才有意义,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进行总结反思,注意感受、注重领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评价者和成果受益者;教师要做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服务者、调控者和鉴赏者。

2积极实施“行动感悟教学”,打造生命课堂

职校的学生大多性格活泼好动、但注意力不集中,爱动手制作却不善于学习理论知识,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职校专业课教学。就计算机课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要将计算机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教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处理一段中文时,我先给他们看处理好的几个不同风格的文字效果,学生看到一段简单的文字竟然可以被处理得这么漂亮,都跃跃欲试,但自己做又觉得无从下手,我就把制作的过程和方法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解成几个小任务,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他们从最简单的任务入手――“先输入一段文字”。当这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就达到了,想再会一点?新的任务、新的目标来了: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输出?怎样插表格或图形?这样学生的兴趣慢慢被点燃了,通过一个个经过教师认真划分的小任务为导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以一种轻松兴趣的心态完成一个大的任务,大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着学习的快乐,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圆满完成了课堂任务。

3计算机课堂有效实施“行动感悟教学”的主要做法

3.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探究交流”、“实践体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应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学生,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设法“激活”学生的参与欲望是关键

3.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既可应用于整个教学内容,也可用于教学内容的某个部分;教学形式也可以以竞赛、辩论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因素,以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例如,我们在学习《海报设计制作》的“公益海报”时设计了模拟“闯关”的做法,设几个课堂环节:课前热身(为学习小组命名,激发团队精神)――勇闯三关(从易到难依次是“连线生活”、“创意比拼”、“效果实战”)――实战后的归纳自悟――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布置作业。整堂课学生都热情参与,学习气氛很浓。

3.2.2评价肯定学生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评价形式可以实行学生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等,不拘一格。但评价标准不要太高,以激励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审美能力欠缺,有的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较弱。在巡视课堂和督查过程中,我会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对稍弱的学生,学习中只要用心了,哪怕只有点滴进步,我也会加以表扬,帮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6

2013年河南省中招思想品德试卷,承载着对初中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体现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理念,引领着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同时也在字里行间传递着时代正能量。

一、关注发展,感知正能量

成立三沙市、向联合国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海监编队在中国海域开展全方位维权巡航(第2题),2012年“上天”“人海”、探微寻秘(第3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第8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第13题)等,这些试题中短短的几句话,引导考生关注国防强大、科技进步和家乡发展等成就。考生在思考、选择的过程中,感知的是维护领土完整、争取海洋权益的坚定信心,感知的是科技强国、领跑世界的豪迈气概,感知的是党和国家对民生的关注,感知的是家乡建设一日千里、追风逐日的奋进力量,一种自信、骄傲、昂扬向上的信念,在心中流转、升腾。

二、学习榜样,感受正能量

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感受。

第7题列举了邓州“编外雷锋团”数十载传递爱心;周口“党员奶奶”车轮下舍生救孩子;商丘姜德强为给素不相识的人送药奔波几百里;开封刘传真无偿照顾、辅导100多名农民工子女……这些好人善举,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这道题不仅向考生展示了家乡儿女的良好形象,告诉考生奉献爱心、舍生取义、无私付出、救人危难是难能可贵的优秀品德,更让考生感受到了友善和谐的时代精神和作为河南人的自豪感。

第9题,4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自立自强,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勇于创业、勇于担当,对于考生而言看到的是榜样,感受到的是力量、是勇气、是决心、是希望。

考试即教育,试卷中列举几个榜样虽然不会改变考生的一生,但是一个个榜样不断汇聚着向善的能量,在考生做题时所产生的“润物细无声”的正面引导,常常会轻轻触动一个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当考生走出考场,将目光投向身边,也许他们会多一点自觉,向榜样靠近,去感受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社会正能量。

三、辨别是非,感悟正能量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功能之一。考试即生活,试卷把考生的生活逼真再现,引发考生的情感冲突、思维碰撞,使其身临其境地认识、分析、解决真实的问题,去感悟一种时代最需要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产生基本的判断,形成对人、事、物的积极体验和感悟。

第1题让考生明白要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感悟宪法尊严;第4题让考生明白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不仅是法定的义务和经济上的照顾,更需要对老人进行精神上的慰籍,感悟到孝敬的真正含义;第5题让考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兴趣、行为等,从理性的角度去反思和选择,感悟健康生活的意义;第6题让考生认识到打击假冒伪劣、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性,感悟维护消费安全和诚实守信的重要;第9题让考生感悟成长;第10、11题让考生反思中华传统文化所受到的冲击,感悟弘扬和传承的责任;第8、12、13题让考生感受梦想的美丽,感悟奋斗的价值……

四、积极践行,传递正能量

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正确价值观不会自然形成,而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7

关键词:教材营造生命意识感应场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著名教育专家皇甫军伟说:“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得确如此,水质好了鱼儿自然肥硕,优质的土壤自然根深叶茂树旺,而一个人的心对了,他的世界自然也就对了。

由此想到,当代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是有目共睹的。可是,现实社会的功利导向性,中职学校教育趋于重技能轻人文,对学生的人格养成缺乏关注,导致道德败坏的事件,漠视生命存在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视他人的生命犹如草芥,这种种迹象表明了学校教育对中职生的生命意识教育的缺位。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格尔曾指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对于生命的关注,是用生命去感动生命,是用心去体悟生命,是一项构筑“心”的浩瀚系统工程。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我认为更应通过语文教育来营造中职生的生命感应场,让当代的中职生拥有一个滋生、培育、养护生命意识的天然良港。

什么是生命意识呢?概括地说就是指中职生对自身的生命有正确的认知,对生命抱有敬畏、欣赏的意识。

那么,怎样营造、构建中职生的生命意识的感应场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四点体会。

第一,从中职语文教材中挖掘关于生命的资源,为生命感应场注入养料。

泱泱中华,苍茫宇宙,从先秦诸子到唐诗宋词元曲,从《诗经》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古文化到当代世界文明……浩如烟海的文化宝藏,人类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载体,它们如同一条绵亘千古的生命长河,脉脉相承。这些生命源流为何能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人类的灵魂?就是因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生命素材文本,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是随处可见的,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采,去利用。

例如,中职语文教材古代作品《涉江》中屈原坚守自我,决不易节从俗的傲岸骨气;《岳阳楼记》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博怀;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对正义的崇尚、友情的注重……徜徉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到处都能发现那些辉耀寰宇的人物形象,屈原、司马迁、范仲淹、文天祥、鲁迅……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他们以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撞击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感动和顿悟。语文教师应浓缩、提炼文学作品中的文本资源,化作可饮可感可品的醇香的生命养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生命感应场,给学生生命之树成长的土壤注入优质的肥料,为学生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奠定坚实的精神营养。

第二,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命感应场中获取能量,内化心悟。

生命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生命意识更应强调学生深入体会,内化心悟。中职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语文课本中去领略朱自清的父子情深,老舍那让人怜爱的猫,壶井然的蒲公英的坚韧顽强生命;在屈原、文天祥和史可法等人身上去感悟“有重于社稷”的“匹夫”之责;在孙膑、左丘明、贝多芬等人的伟大壮举中欣赏生命的可敬可畏。我们借助这些语文教材中不同寻常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学,撑起一片生命感应场,体现了生命教育的别样功能,培养了学生对人世间活生生的事物的生命关怀,品悟生命真谛,传递文化精髓,引导我们当代中职学生到生命感应场中耳濡目染,让学生在感应场中获取能量,从而唤醒他们对生命的敬畏,点燃他们心中奋发有为的火种。

第三,中职语文教师应以自身高尚的德行营造一个育人无痕的生命感应场。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人们眼中被视为差生教育,那么,作为承载生命文化的化身的语文教师,更要有一颗生命之心,以高度的热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种选择。有这样的一句话:“教师这份职业是一片云牵手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呼唤另一颗心的职业”。作为载文传道一身重任的语文,更应让语文那丰厚的内涵融化到教师生命的血液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灵魂与灵魂的触碰,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生命与生命的牵手,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操守熏染学生,就如同那春雨般润物无声,育人于无痕之中……当一个语文老师饱含深情地欣赏学生的作文,倾听学生的心声时,怎能不感动学生也使他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呢?亲其师而重其道,语文课自然也会散发出悠远的清香来。

面对新时期的中职生,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学高为师”来“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漫步知识殿堂,更应通过自己的“身正乃范”来影响、感召学生的灵魂,用教师那高尚的德行营造一个可滋护、培育生命意识的育人之场所。

第四,中职语文教师应掌握手中的评价工具,为学生撑起生命意识的感应场。

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而评价工具的科学合理安排,在培护中职生对生命敬畏、欣赏意识中起导引与督促的枢纽作用。

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如今学校教学中太过注重选拔的功能,却忽略了激励与促进生命个体发展的功能。因而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不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过程,造成了只有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自信心得到激发,能够正确地认知生命,养成珍惜、欣赏生命意识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却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感应到积极的生命感应场,不利于个体生命的完善成长。

因此,我在教学语文的每个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学后反思与自我评价。让学生写一写:(1)学习本单元之后,你认为哪些内容最感兴趣?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写完上交,我及时在每个学生的自评后写上几句欣赏性的、期待性的、鼓励性的话。因为,学生在进行学后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了隐性的评价,所以,教师通过评价这个工具为学生营造一个唤醒生命意识的感应场,让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完善自己,从而珍惜、敬畏、欣赏自身及身边的一切有形无形的生命。

总之,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学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应认真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可加以利用开发的有效资源,营造一个具有丰富的养料的生命感应场,为学生撑起一个可滋育生命的场所,将学生的生命意识无限可能的唤醒,语文教师更应担负起教育学生“为人”的重任,教育学生成为新时代中有知识、高素养、懂技能的中职生,那么,我们祖国将来的一代会焕发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8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语文朗读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朗读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诵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著名的语音学家徐世荣先生说:“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这表明,书面语言有着严重的缺陷,而朗读却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朗读去感受语言的内蕴气势,去领略文章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走向,去畅听自身的审美体验,去积累丰富的词汇、句法和写作技巧,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清代唐彪曾这样形容反复吟咏朗读可达到的美妙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这就启发我们,语文朗读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教师讲解、范读的“中介”环节,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以改变教师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问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与能力,去确定文本的未定性内容,评价未定性人物,去填充文本留下的空白,以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自我理解和接受。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来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呢?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变“讲”师为“导”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边城》一课,教师可以一边用投影仪展示湘西风景,一边动情地引读,为学生解说画面中的风土人情,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湘西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下面这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茶峒山城的小溪边,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味,悟出文中的韵味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便自己找到最佳的朗读状态,这样来增长学生真实的本领。

二、适时示范,注重点拨,变听众为主人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掌握语气、节奏、音色等。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

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三、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变知识传授为人格塑造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情感,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立体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读不出自己的理解,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味道、富创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和人文素质,塑造健康人格。让学生通过朗读满足心灵深处的饥渴,满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获得精神享受和升华,达到读者与文本相融相生、“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与此同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得到更大发展和提高。

四、功夫过关,技巧到位,从主观评价到人性化评价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学习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过程中认识到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弄明白一个道理,即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新n程的核心,教师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德育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就是纯粹的道德知识输灌。作为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教育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人。笔者在多年的生活化教学尝试中,反思总结“生活化教学”的粗浅看法,请同行斧正。

一、生活化教学,教学理念更人性、目标更明确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以学生生活情境作为教学背景,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线,以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为依据的实施教学。

新课程是以不断发展的初中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的,融合着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综合性的课程。课堂上传递知识给学生,就应与学生进行互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乐于其中、悟于其中,有效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生活实践、认知、感悟,自主形成道德经验,提高素养,逐渐学会正确处理在成长中所要面临的各种关系,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形成知情意行统一的良好道德品质,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精彩

1.利用学生生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中,每单元都有一个学生实践探究主题,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实践作为课程线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但内容还是相对固定的,有的章节时效性不强,学生不感兴趣,也不易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师不能只教教科书,不是教材的宣读者,应当是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家”,更应当是一个文科的“杂家”。因为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是具有智慧和潜能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环境等,特别是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融入课堂,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理可辩,使课堂教学充满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当然,教师在补充材料时,要考虑到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注重细节,关注生活,关注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实现有效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作出正确的选择,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魅力所在。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性强,教师应考虑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把课程内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进行有效性整合,创造性使用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有效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感悟与体验,强化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生活化教学,教学评价更合理

工程造价的感悟篇10

“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引导学生去开启智慧之门,为学生拥有智慧的人生而奠基。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开启智慧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数学教师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合作共事的方式,学习数学,产生灵感。教师应从人格的角度、人道的精神、人文的关怀方面平等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真心赏识学生,尊重学生,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力,达到和谐呼应的感情共振。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到思维的源泉处旅行,增强数学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背景的积累;不要把学生思维的个别方面绝对化,把知识活动局限于感觉范围;要着力于数学文化的建构,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着一种数学学习氛围和乐趣。

在这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常被学生的创新思维所感动”。我们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感受知识的灵魂,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背景,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和创造的境界。让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生成智慧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即使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记忆型”的,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尽管他们走上社会以后,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那种铭刻在心头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式永存,它将长期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技巧。学校教育也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能用的数学知识,而数学思想方法却使人受益终生。

三、引导学生感悟,丰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