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康复锻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27

语言康复锻炼篇1

摘要目的:探讨图谱式宣教对脊柱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的效果,为今后更好地实施术后宣教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94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按常规口头讲解式术后宣教,观察组给予口头讲解加图谱式术后宣教。分别于术后24,72h及1周进行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锻炼效果、患者满意度和锻炼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锻炼方法掌握、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锻炼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图谱式宣教对脊柱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的效果明显,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脊柱术后;图谱式宣教;功能锻炼;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2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加,因外伤引起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普遍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但术后的康复训练由于住院时间短,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少,在我国社区康复开展滞后。因此,采取有效的功能锻炼指导方式对脊柱术后患者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1]。临床上,功能锻炼指导方式常以语言指导为主,辅以示范性指导,通过口头宣教及书面资料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2],患者常常由于年龄、地域、文化、受伤程度等不同,不能完全理解掌握锻炼的方法,护理人员常需反复多次宣教[3]。我们受此启发,将功能锻炼的方法以图片分解并配以文字说明,然后装订成册。利用图谱和语言沟通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指导,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骨科2011年3月~2012年12月行脊柱手术患者94例。入选标准:(1)经临床诊断为颈、胸、腰椎体骨折行手术者。(2)年龄18~70岁。(3)神志清,无精神障碍者,有阅读理解能力。(4)愿意参加此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4例。试验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2~70岁。对照组男31例,女13例;年龄25~7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口头讲解式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1.2.2试验组术后24h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告知患者锻炼时须注意的事项,询问患者锻炼后的感受,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并发放图谱式功能锻炼宣教手册。包括:(1)握力器的锻炼。适合人群:颈椎前、后路手术。目的:锻炼手的握力。方法:根据自己的握力,准备弹性适中的握力器,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练习。每日3次,每次10~20回,之后逐步增加。(2)对指锻炼法。适合人群:颈椎前、后路手术。目的:锻炼手的灵活性。方法: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练习。以拇指-示指,拇指-中指,拇指-无名指,拇指-小指顺序练习,每日3次,每次10~20回,之后逐步增加。

1.3评价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掌握功能锻炼方法、功能锻炼时间、锻炼依从性等3项指标内容。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2个维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每天功能锻炼时间比较(表1)

2.2两组掌握锻炼方法、依从性及满意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3.1图谱式功能锻炼指导方法对脊柱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积极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椎体骨折复位及腰背肌功能的恢复,改善局部血运,促进组织修复,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预防并发症发生,增强手术效果[4],脊柱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赖于患者早期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5],可患者由于对康复知识不了解,导致康复时间延长或并发症发生。发放图谱式功能锻炼指导手册满足了患者对康复知识的需求,帮助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从而预防并发症,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2图谱式功能锻炼对脊柱术后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针对脊柱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需要,我们采用了图谱式功能锻炼指导方式并进行出院患者电话随访。为保证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和准确性,将功能锻炼步骤拍成彩色图谱,利用图谱和语言沟通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宣教指导,使患者易学易懂,便于掌握和记忆;口头讲解、示范是护士进行功能锻炼指导的常用形式[6],其优点在于简明扼要并易于开展,但对患者而言比较抽象,有时因护士的表达能力差而影响效果。而利用图谱和语言沟通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宣教指导,因图谱直观易懂,易被患者接受理解,让患者更好地掌握锻炼的方法,增加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及对护士的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小结

功能锻炼是治疗脊柱骨折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通过本次研究得出采用图谱与语言交流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指导,能帮助患者增加康复知识,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坚持功能锻炼,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锻炼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让患者能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林新平.早期功能锻炼对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8):57-58.

[2]张春仙.骨科病人护理中如何实施健康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24-25.

[3]刘华易.对骨科患者功能锻炼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789.

[4]张娟.髋关节置换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B):69-70.

[5]钟伯利.阶段性功能锻炼督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杂志,2012,11(4):391-392.

[6]何春红,钟小芳.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2009,3(6):99-100.

语言康复锻炼篇2

【关键词】脑干梗死;康复护理;康复锻炼

脑干梗死常导致患者的意识、语言、吞咽及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本研究在临床对脑梗死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的康复训练护理,明显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康复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干梗死的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和观察组(康复护理组)。对照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62.18±6.34)岁;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3.05±5.82)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脑干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早期的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2月康复训练后观察疗效。

2康复护理

2.1心理康复护理。

脑梗死后与发病前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有较大差别,有些患者甚至出现失语或肢体偏瘫不用,突入其来的变化使脑梗死患者从心里不能接受。所以护理人员应积极热情地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1],并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脑梗死的疾病发展过程,使患者对本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2.2床上肢体康复护理

早期患者可以在床上进行训练,不能主动运动的,家属可给予被动运动锻炼,定时给患者进行翻身,对肢体肌肉进行按摩、揉捏,对关节进行被动屈伸锻炼,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痉挛、僵直等的发生,被动运动的原则是先上肢后下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幅度由弱到强,运动时间由短到长[2]。如患者能进行主动运动,可使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自行翻身,保持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并定时更换,并主动移动及屈伸关节,进行躯干运动,逐步加大运动锻炼量,从卧位康复训练逐渐转为坐位康复训练[3]。

2.3床下肢体康复锻炼

患者能下床时,鼓励患者进行床下康复训练,开始患者可以在床边进行简单的摆臂、站立、步行训练,指导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运动,上肢带动患手做Boboth握手,即嘱咐患者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举至头顶,使肩关节充分前伸,之后指导患者自行锻炼;可以在床边进行行走训练,开始可在家属的搀扶下或拄拐进行行走训练,行走训练时指导患者健侧肢体先向前迈步,然后患侧肢体再向前迈步,迈步应小,速度应慢,以防止摔倒,当独立行走稳定后,再进一步锻炼较复杂的步伐,如绕圈走、上下台阶或楼梯、跨越障碍物、转换方向等[4]。床下康复训练要遵循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2.4语言康复护理

根据脑干梗死后患者所出现的言语障碍不同而制定相应的语言训练计划,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自行说话,指导患者开始进行简单的发音及单字练习,并耐心纠正患者的发音,之后由单字逐渐进行短句及长句说话训练。

2.5吞咽康复护理

脑干梗死后有大约一半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吞咽障碍,吞咽困难可引起诸多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患者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患者进行早期吞咽功能锻炼。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口腔面部肌肉训练、面颊部肌肉训练、舌肌训练、咽部肌肉冷刺激训练等[5]。训练时使患者取卧位,头向一侧偏斜,并头部前倾进行进食吞咽训练。进食训练应有少到多,有稀到稠进行锻炼。

3疗效评定

痊愈:生活自理,独立生活,恢复或部分恢复劳动能力;显效:生活部分自理,基本独立生活;有效:生活部分自理,需要人监护;无效:不能自理,完全需要他人照顾。

4结果

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74.3%,观察组痊愈9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94.3%;两组总体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χ2=5.29,p

5体会

脑干梗死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有动脉硬化、痉挛、动脉血栓等导致血管官腔狭窄、缺血引起的循环障碍,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发病较急,常引起患者意识障碍、偏瘫、吞咽及发音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后功能恢复。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障碍,早期康复锻炼可使使缺血半暗带稳定并向正常组织转化[6],因此我们应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本次临床护理观察显示,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的心理、运动、语言、吞咽功能康复护理,明显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以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义兰,周信平.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42-43.

[2]郭春玲,高丽静.脑梗死康复护理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0):117.

[3]李雪梅,李松奎,李德香.脑干梗死早期康复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5,l2(8):2300-2301.

[4]刘爱云,胡琳洁.早期功能锻炼对于脑梗死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1):82-83.

语言康复锻炼篇3

【关键词】不同年龄;脑瘫患儿;语言康复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78

脑瘫为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多合并行为异常、精神障碍、视听觉、语言障碍、智力缺陷等。其中语言障碍为脑瘫患儿的常见并发疾病,会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学习能力[1]。为研究不同年龄脑瘫患儿的语言康复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分别给予不同年龄的脑瘫患儿实施治疗,总结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118例脑瘫患儿,所选取的脑瘫患儿经专科检查诊断分型,排除合理听力障碍者。男70例,女48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2.0±0.2)岁,<1岁57例,1~3岁32例,3~6岁29例。所选取的患儿均根据标准构音障碍检查表以及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表分型,语言发育迟缓70例,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30例,运动型构音障碍18例。

1.2方法将语言训练时间设定为上午,因该段时间患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约训练0.5h/次,1~2次/d,训练地点设定为家庭,具体方法为:①注意力集中训练,指导患儿进行串珠子、搭积木以及画画等训练,并根据患儿的具体训练情况而将锻炼时间不断延长;②口腔知觉训练:采用不同形状、软硬、味道不同等对患儿的口腔以及舌进行刺激,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口腔知觉。③构音器官运动训练,调节患儿的不同,让患儿的器官处于灵活自如的状态,指导患儿进行唇舌的灵活训练,嘴唇进行前突、张开、闭合、回缩训练。④增进沟通交流训练,在患儿游戏过程中通过与患儿进行目光交流,在游戏过程中可通过争夺患儿注意物,锻炼患儿张口说话;⑤理解能力锻炼,将一些常见的物品画在图片卡上让患儿识别,让患儿对基础事物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⑥表达能力训练,指导患儿先进行简单的双唇发音练习,并逐步过渡到较难的发音,单词甚至是完整的句子。

1.3效果评价标准[2]评价三个年龄阶段患儿语言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构音障碍患儿可清晰发音,语言发育迟缓者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与治疗前后1个阶段相比,均有明显提高;改善:构音障碍患儿构音器官运动情况改善良好,语言发育迟缓者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明显改善;无效:患儿的语言以及构音情况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著改善+改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显示,<1岁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2%,1~3岁总有效率为87.5%,3~6岁治疗总有效率为58.6%,其中<1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优于1~3岁、3~6岁,1~3岁总有效率优于3~6岁,三个年龄段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也可称为脑瘫,是出生后30d内脑发育不成熟阶段,因进行性脑损伤而导致表现为各运动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该病变主要发生于脑部,会累及四肢,多合并行为异常、癫痫、智力缺陷、精神障碍以及语言障碍等症状[2,3]。如何最大程度预防脑瘫发生,减少残疾,是当前临床治疗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语言障碍为一种脑瘫患儿常见并发疾病,主要是因大脑严重受损,多数患儿的语言输入以及输出系统合并不同程度的障碍。据统计,脑瘫患儿的大脑中枢神经一旦受到非进行性损伤,极易出现全身运动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患者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导致患儿发音时出现声音异常、节律失常、构音异常等。语言障碍存在不仅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同时还会让患儿的心理受到较大的创伤,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对于治疗患儿的身心健康是相当重要的[4]。本次研究中,给予收治的患儿根据年龄不同实施语言康复治疗,包括引导患者进行口腔知觉训练,构音器官运动锻炼,促进交流锻炼,理解以及表达能力锻炼,结果显示,年龄越小的患儿的治疗效果越显著,<1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1~3岁患儿、3~6岁患儿,且1~3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3~6岁,三个年龄段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主要是因患儿年龄较小时损伤容易恢复,其运动模式以及异常姿势等不固定,此时实施早期治疗有利于受损脑组织功能恢复,减少细胞死亡率,建立起轴突、神经细胞树突之间的联系促使其发挥作用,有利于早日恢复兴奋神经传递,起到较好的代偿作用[5]。且在临床治疗时,一些患儿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重视给予患儿实施肢体功能障碍锻炼,并未重视对患儿进行语言功能锻炼,导致最佳治疗时机延误,不利于患儿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6]。因此,脑瘫患儿一旦确诊后,应早期实施有效治疗改善患儿的语言功能障碍,可显著提高患儿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薛超,孙家强,侯晓燕,等.青少年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理解能力康复效果评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3):300-302.

[2]周亮,叶祥明,李厥宝,等.汉语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治疗前后n400变化的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2):1152-1154.

[3]邹林霞,宋雄,蓝颖,等.口肌训练对智力低下儿童语言康复的作用探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3):267-268.

[4]姚宝珍,凌伟,夏利平,等.脑性瘫痪患儿语言障碍的综合治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3):192-193.

[5]常静玲,高颖,李胜利,等.针刺配合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58-59.

语言康复锻炼篇4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性化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也在改变。近年来,人性化的概念正在深入护理的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正深深地渗入护理工作者的心中。自从2003年以来,本院骨科病房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要求,结合骨科患者的特点,深入开展人性化护理取得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教育

要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只有充分了解了什么是人性化服务,才能在骨科的护理工作中自觉地开展人性化护理。为此,我院特别开设了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护理相关的课程,让每1个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护理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和要求,为在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同时,还请了专业礼仪老师进行护理人员的行为和语言培训,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标准。

2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的体现

2。1入院时人性化护理骨伤专科医院收治的患者多数有骨折,入院时,患者承受着疼痛的折磨,来到1个陌生的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有些患者入院后就进行骨牵引或石膏、夹板外固定,这些操作会增加患者的恐惧感。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和安慰患者,视患者如亲人,做到换位思考,设身为患者利益着想,用亲切、热情的态度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做好定餐等工作,并让患者了解到主管医生有丰富临床经验,1定能帮助其解除病痛,减轻思想负担,产生并增强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安心地接受治疗。患者常主诉疼痛,护理人员要主动安慰患者,注意疼痛的性质、部位及进展,患肢肿胀、末端血运、指(趾)活动、感觉情况。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规律性。让他们心情放松、注意力转移,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

2。2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

2。2。1术前护理在手术之前,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克服术前的恐惧感是非常必要的。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稳定情绪,可以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1]。因此笔者耐心、细心地向他们介绍将要进行手术的情况,尽量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让患者获得健康知识,同时可以适当运用镇静药物来帮助他们渡过这个时期。主管护士向患者做好术前宣教,解释术前做好皮肤准备的重要性,术中如何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在做术前准备时,动作尽量轻柔,避免术前准备工作引起的不适导致患者情绪的变化。

2。2。2术后护理手术之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回到病房,护士要及时到床边,跟麻醉师做好交班。主动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说明手术已做好了,让他们知道手术是成功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始终保持微笑,以端庄的仪表,关怀性的语言,热情、诚恳的态度,来缓解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通过关心、尊重患者来达到减轻痛楚和增强康复的信心;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的情况,使用止痛药物及其他方法来缓解术后疼痛。2。3人性化护理与功能锻炼术后的功能锻炼对骨科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日常护理课程的授课,让每1位护士了解到骨科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各种骨折后的功能锻炼的方法。同时,也要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必要性。护士要用激励的语言来鼓励患者克服疼痛,正确地运用功能锻炼的方法,来配合医生的指导,争取早日康复。如膝关节全膝置换术后,膝关节需要进行屈曲功能锻炼。患者进行屈曲锻炼是比较痛苦的,这时候,护士要发挥其优势,通过日常的沟通及教育,让患者了解术后进行屈膝锻炼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鼓励他们忍受痛苦,配合锻炼,争取早日康复。护士要掌握人体机能解剖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熟练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正确选择和应用运动疗法或其他疗法。这样,骨关节的康复治疗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2。4护理人员的人性化语言艺术护士的语言行为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必须注意到语言的双向作用。温柔、亲切的笑容,鼓励和激励的语言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减轻其思想负担,起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反之,粗鲁、生硬的语言则可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甚至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3]。笔者的做法是: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使用礼貌性的语言;当患者遇到疼痛或者缺乏自信时,运用安慰性及鼓励性的语言;当患者紧张时,采用引导性的语言,使患者放松。避免使用生硬的语调,以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2。5人性化护理在患者家属中的运用当患者因骨科疾病住院时,家属同样有急切的心情,此时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疏导。笔者的做法是: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同时,主管护士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如年老的卧床患者,预防3大并发症的重要性;术后患者的营养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早、中、后期中医饮食调护;并及时将治疗的情况告诉家属,让其了解治疗的目的。达到家属支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目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化管理指在管理活动中把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指导思想,坚持1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4]。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是必要的[5]。护理人员承受较大的压力,日常工作繁重,患者与社会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我院对广大护理人员采用理解、激励、赞赏的方法,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及时发现她们的情绪变化,尽快帮她们找到心理宣泄的途径,让她们轻松地、主动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研究每1位护理人员的特点,根据她们各自的优势来安排工作。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极大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精神面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需要。我院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以病人为中心,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增加了我院的经济效益,提升了社会效应,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发展。

语言康复锻炼篇5

【关键词】急性缺血;心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8-0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时间窗内(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了2008年9月——2011年9月来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0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诊断标准,而且经Ct检查诊断证实。将入选的102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时间窗组(24h),其中,时间窗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在42-85岁之间,平均年龄66.4岁,对照组52例,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在40-87岁之间,平均年龄65.2岁。病例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入院24小时内昏迷患者;②心肺功能衰竭,心功能2级以上患者;③痴呆,不配合康复锻炼患者。2组患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及评判标准2组患者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原则给予抗血小板,脑神经营养,监测血压,神经康复等治疗,基础用药均为注射用血塞通40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脑蛋白水解物6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以上药物均为1次/天;连用3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所选病例均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治疗,时间窗组患者从发病至24h接受功能锻炼治疗。此次功能锻炼以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为例,具体开展方法如下:

1.2.1肢体功能锻炼锻炼方法:①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适当,防止关节畸形等不良后果。患者保持仰卧位,尽量让瘫痪肢体处于正功能位置,标准是:肩外展50°,内旋50°,屈50°,上肢搁放在衬垫上,肩稍内收,上肢肘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健身球或纱布卷,患者下肢及膝关节略曲;②间歇性的为患者翻身变动,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轮流跟换,要保证更换后患者的肢体仍旧处在功能位上;③适当进行床上被动运动。根据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活动的标准是: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要把握好关节方向活动度,活动量大小依病人情况而定;④按摩:按摩部位主要是患侧上下肢以及胸大肌,目的是让肌肉放松;⑤系统功能训练:系统功能训练内容较多,包括拍打按摩、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左右侧翻身、矫形运动以及坐、起、立、走、转、跑等,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匹配相应的训练内容。

1.2.2语言训练对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训练,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是教会患者通过口形及声音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尽快让患者恢复语音功能。具体做法是:①让患者用喉部发“啊”音,也可以借助用嘴吹火柴诱导发音来配合。②与患者进行常用语句的简短对话。③如果患者可以自己发音,可以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医务人员要从旁矫正错误的发音口型。④语言刺激疗法。将生活中常用的语句录制成磁带的形式,让患者跟读训练。

1.2.3观测指标及判定对2组入选病例均在入院时及住院治疗第三周末各进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各1次,我们将所得的评分数值统计分析。判断标准:参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⑥死亡。

1.3统计学处理方法利用SpSS12.0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记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治疗结果见表2。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会导致患者脑损伤,严重的会造成患者死亡,而且死亡率很高,能幸存的患者也很可能会出现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甚至终身残疾。所以,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时间窗期进行功能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的研究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功能锻炼的患者的总治愈率达到了84%,不仅提高了功能锻炼时间的准确率,而且还为缺血性脑血管痊愈、好转和改善程度,为预后的判定、康复措施的选择和疗效的等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时间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从中可以看到时间窗肢体正确姿势摆放预防患者出现肌肉痉挛,时间窗肢体、关节活动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作用机理是:通过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可以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促使对侧大脑半球的运动功能代偿、重组和支配可起到良性刺激和促进作用。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肢体的协调性,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反过来又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运动和皮肤感觉的冲动输入,有可能帮助病人有效地发挥异化作用,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疗效果。总而言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间窗功能锻炼可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加快神经功能恢复速度,减轻废用性萎缩程度,临床医师要重视该治疗方式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许学明,樊庆胜.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07).

语言康复锻炼篇6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期;临床护理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胁中老年人的生命与健康。笔者对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53例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2005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64例,女性42例;年龄45~78岁,平均61.4±12.6岁。将患者平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53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伴发疾病、病情程度及既往史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①经过脑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塞;②患者为首次发病;③起病急骤,24h内入院。并排除处有以下情况的患者:①既往有急性脑梗塞病史的患者;②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其中偏瘫患者61例,偏瘫合并有失语患者30例,意识障碍患者15例。

1.3护理方法

1.3.1用药护理

急性脑梗塞由多种病因引起,只有针对根本的病原用药,才能有效的对脑血管的栓塞及动脉硬化起到预防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的复发,还可以明显改善因脑缺血造成的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1.3.2并发症的护理

肺部感染的预防,急性脑梗塞患者多为老年人,呼吸功能较弱,患者的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呼吸道分泌物滞留较多,易发生肺部感染,护理人员要帮助有意识患者进行咳嗽,并对无意识的患者进行吸痰治疗,部分严重的呼吸困难患者可以行气管切开术。

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有尿管导尿的患者,在尿管留置期间,用庆大霉素每日进行膀胱冲洗,并保持会的清洁,定时留尿送检,防止泌尿系统的感染。

褥疮是预防,褥疮是所有卧床患者的常见病,急性脑梗塞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很易发生褥疮[2],保持患者的床铺清洁、干燥等可以有效的防止褥疮的发生,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身体的擦洗,保持皮肤干净,定期为患者翻身,或在患者身下放置防褥疮垫,以防止褥疮的发生。

1.3.3语言功能的锻炼

语言功能锻炼从最简单的发音开始,逐渐进展到绕口令的练习,可以有效的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肢体功能锻炼[3]:早期对患者进行被动的按摩和关节运动,然后练习主动和被动翻身,促进患者肌力的恢复,待病情好转后,进行站平衡和行走的锻炼,平衡训练从双手扶杆至单手扶杆,最后到不扶杆站立,行走锻炼从原地踏步开始,行走时由慢到快,逐步进行[4]。

1.3.4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后要对患者做到细致全面的出院指导,加强脑梗塞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塞发生中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积极治疗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病,包括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同时嘱患者积极戒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指导患者出院的在家进行合理的锻炼,向患者讲解患者自己锻炼的方法、注意事项,并且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并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并要嘱患者按时、按医嘱服药;出院后要定时复查。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说明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但两组间相比,护理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预后是临床上主要观注的重点,如何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是治疗的主要目的。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肢体及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及语言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2):200-201.

[2]赵岩,吴坤艳.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9-10.

语言康复锻炼篇7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76-01

康复护理是帮助护理对象由疾病向健康转化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1]。而脑出血病后生存者60%-65%留有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康复除采用必要的医疗手段外,运用适宜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促进早期康复的关键。我院自2002年3月-2006年1月对47例脑出血患者实施康复护理,重视早期锻炼,取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47例脑出血患者,男29例,女18例,年龄38-69岁,平均57.4岁。均经Ct确诊为急性脑出血,其中伴意识障碍者39例。

2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程度和肢体功能障碍情况,采取分期针对性康复护理。

2.1超早期

发病<24h,监测及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同时保持良好的肢置,如仰卧位时用康复小枕垫于肩、肘、腕、髋、膝及足底等处,使肩处于稍屈曲、外展位,肘伸展,腕背伸,髋关节伸直防止内外旋,膝稍屈曲,踝中间位,防止足下垂;侧卧位时注意患者肩及髋不能压在身体下面。每2h更换,防止褥疮发生。

2.2早期

发病1-7d,脑水肿高峰期,此时颅压高,并发症多的患者暂不能进行被动运动。待脑水肿控制,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进行肩、肘、髋及膝等关节的上下抬举和屈伸等活动。幅度从小到大,用力适宜,每次10min,2-3次/d。

2.3稳定期

发病7-30d,患者若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2.3.1卧床期功能锻炼鼓励做主动活动,用健肢带动患肢的活动。床尾拴根绳子,拉住带子协助抬起上身进行床上操作,如举臂、抬腿、抬足,抬至力所能及的高度,但不能过度疲劳,1-2次/d,每次20min,并主动或被动加强掌指关节活动与拇指的对指练习,以促进手功能康复。

2.3.2坐起及站立锻炼先抬高床头,从30°开始逐渐增加高度,如无不适,可在帮助下坐于床边,两腿下垂,这可锻炼脊椎骨及髋关节的功能。起床时动作要慢,不宜过猛,因为快速坐起血压可骤然下降2.67kpa(20mmHg)或更多。逐渐抬高床头对建立血管收缩的紧张度是有利的,并可避免引起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坐在床边如无不适,即试行站立,主要目的是锻炼下肢肌肉的协调作用。站立时间由几秒钟逐渐延长至数分钟,站立时护士应站在患者之患侧,开始让患者在有依靠下站立,如背靠墙,扶拐等。同时指导坐站练习、登台阶练习,以期改善下肢肌力。起初最好由两人搀扶,行走时嘱咐患者抬起头,眼睛向前看,在锻炼中要注意安全,选择合造的布底或胶底鞋以防滑倒。

2.4语言康复训练

2.4.1采用渐进教学法,从发音器官训练开始到发单音节、单字、单词,以及人、物品名称,反复读、认以巩固效果。

2.4.2利用各种刺激法,强化患者的应答能力,根据不同失语的类型及程度,给予针对性指导,嘱家属耐心协助,不宜过急,并给予适时的鼓励。

3体会

脑出血早期患者从神经发育学基础认为,中枢神经损伤后是可能恢复的,因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指其有适应能力,可在结构和功能上修改自身,以适应损失后的客观现实,主要表现为功能重组和功能训练等[2]。早期康复护理:发病后30d内进行康复护理均为早期,但以尽可能早进行为好[3]。疾病急性期过后,一般病情已基本稳定,而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则成为主要问题,此时康复护理成为关键。①对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早期锻炼和活动,可以促进其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和推动静脉回流,增加神经功能,使肌腱灵活,防止关节强直。锻炼的成效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以致使后遗症减少到最低程度[4]。②重视心理护理,取得患者配合。脑出血后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表现为情感失控,丧失信心,卧床不愿活动等。此时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耐心说服教育,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加以鼓励,切忌急于求成,并做好康复评价,以促进各项功能的早日康复。③预防并发症与意外,如跌倒、受凉等。患者在康复期避免剧烈活动后出现受凉,气候变化应增减衣服防止感冒。康复活动要有陪护,并尽量少去拥挤人多的地方,以防跌倒。④防止再次脑出血的发生,严格控制及监测生命体征,防止情绪剧烈变化。

我们认为正确合理的康复护理,可大大降低脑出血的致残率,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贾宜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期功能锻炼[J].浙江临床医学,2001,2(3):139.

[2]南登昆.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3]杨金龙.脑出血急性期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7):946-947.

[4]张德华,周美香,邱凤杰.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19(2):47.

语言康复锻炼篇8

长春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吉林长春130061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和应用。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脑瘫患儿2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采用行为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102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评分方面,两组患儿护理前无差异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在心理、认知、知觉、语言、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降低残疾发生率,在改善患儿生存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http://

关键词行为干预;小儿脑瘫;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1(a)-0149-03

[作者简介]刘春雨(1973.4-),女,吉林榆树人,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小儿呼吸及神经内科方面的临床护理。

小儿脑瘫(Cp)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于婴儿出生前或出生后一定时期内脑组织发育受到损伤从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语言障碍、运动异常的主要疾病。病例分析表明[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脑瘫的主要原因。国外资料报道[2],美国每年出生5万体重不足1500g的早产儿,在85%的存活者中,5%~15%患大脑性瘫痪,25%~30%出现学龄期精神障碍。据我国资料报道[3],我国脑瘫患儿的发生率占新生儿的2.8%~4.0%,其中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为29.13%。目前,小儿脑瘫已成为社会和医院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小儿智力、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3例脑瘫患儿进行行为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瘫患儿205例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符合2006年第2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9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上通过的《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4],其中,早产儿97例,低体重产儿77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1例。经患儿家属同意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3例,男58例,女45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34.5±3.4个月;脑瘫分型:不随意运动型27例,痉挛型21例,共济失调型16例,肌张力低下型10例,强直型9例,混合型20例。对照组102例,男55例,女47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35.8±4.1个月;脑瘫分型:不随意运动型19例,痉挛型23例,共济失调型14例,肌张力低下型16例,强直型8例,混合型22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心理、药物、饮食、功能锻炼等常规护理方法。

1.2.2观察组给予行为护理干预措施。针对患儿脑瘫的程度如智力、视力、营养、肌张力、神经发育程度、运动能力发育程度等,对患儿进行有效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科学、完善的行为护理干预计划。

(1)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脑功能受损,没有正常儿童生长发育的体验,会出现情感、行为等障碍,常表现爱哭、情绪不稳、孤僻、自卑等,患儿家长也会出现悲观、烦躁、苦闷等心理[5]。护士应充分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多于患儿进行沟通,指导其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向患儿家属讲解脑瘫发生的原因、发展、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及预后,告知家属患儿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治疗和心理,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支持孩子,并在患儿周围播放愉快、轻松的音乐、儿歌、故事,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最大程度的配合治疗。

(2)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进行饮食干预。脑瘫患儿多为早产儿、低体重产儿,在加上其喂养困难,容易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营养的摄入和均衡最为重要。婴儿期应给予母乳喂养,配合高配方奶粉,适时添加辅食;1岁以上患儿要根据所需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以及时补充营养成分,增强抵抗力,同时促进脑组织修复;对吞咽困难患儿应进行流食或半流饮食,喂饭时用将大拇指放在患儿耳前下颌关节,食指放在下唇与下颏后以稳定嘴部,用浅平勺喂入口中。注意要少量多餐,避免难以消化和皮蛋等含铅类的食物,以免损伤脑部发育。

(3)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时应根据患儿年龄、身体情况进行训练,6个月下患儿运动30min/d,每项运动3~5min;6个月以上患儿可运动2次/d,30min/次,每项运动3~5min。功能训练连续进行6个月。功能训练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认知功能训练:引导患儿认识周围环境、事物,带领孩子去了解和区别不同事物的特点或颜色,如用带有颜色的圆球和正方形让孩子认识、说、拿、玩等。

二是知觉功能训练:用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对患儿进行定时刺激,如用冰块、热水被等刺激患儿皮肤,逐渐让患儿分辨不同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等。

三是语言功能锻炼:指导患儿通过口型和声带进行发音训练,让患儿通过观察自己的口型进行张嘴呼气、吸气、卷舌、模仿简单的发音等缓慢的熟练发声,及时纠正错误,利用手势、表情与患儿进行日常交流,让患儿多练习,在训练中适当给予轻柔舒缓的音乐,改善患儿不良心情,并利用听觉、感觉刺激促使其正确的发音。语言锻炼应从单音开始缓慢过度到复杂,单字过度到词语再到语句。

四是肢体功能锻炼:肢体锻炼可有效防治患儿肌肉挛缩,缓解肢体发生痉挛、强直。应根据患儿的年龄、配合能力、病情改善情况进行锻炼。锻炼时应遵循从上到下,幅度从小到大、强度从弱到强,保证肢体在无痛的范围内进行;从上肢肩关节-肘关节-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依次进行活动。对肌张力偏高患儿给予牵拉训练降低肌张力;肌张力低患儿给予叩击、挤压关节肌肉训练增加肌肉紧张感[6]。运动时对患儿进行按摩,15~30min/次,增强患儿肌肉的舒长性,逐渐增强其缓慢主动运动的能力,维持肢体正常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力,预防关节发生变形和挛缩。其后指导患儿进行站立、平衡、步行、蹲起、卧位等训练。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情绪、智力、肌张力和生活自理情况等。

1.4效果评价

根据患儿治疗情况进行评价[7]:显效:患儿肢体运动、智力发育、语言表达明显改善,肌张力恢复正常,无姿势异常,基本与同龄儿童相同达正常水平或稍低;有效:患儿肢体运动、智力发育、语言表达较入院有改善,肌张力有所恢复但为达正常水平,异常姿势减轻;无效:患儿肢体运动、智力发育、语言表达等无改善。总有效率=100%×(显效+有效)/总例数。患儿康复评分标准采用该院制定的《功能锻炼评分表》,设定6个项目30个内容,满分为100分。

1.5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采用χ2验。

2结果

2.1两组护理后效果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后康复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前康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在心理、认知、知觉、语言、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智力发育和残疾的主要疾病,其治疗和护理需要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据报道[8],随着我国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机率逐渐减少,但脑瘫的发生率并未有减少趋势。经临床证实,孕妇孕期感染、中毒、难产、脐带绕颈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疾病等是发生脑瘫的高危因素。脑瘫的发生不仅给患儿生活质量带来影响,还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导致患儿产生抑郁、自卑,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该院通过对脑瘫患儿采取行为护理干预,从心理、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入手改善其预后,减轻患儿残疾程度,增强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经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在患儿康复评分方面,观察组心理功能(80.6±3.3)分、认知功能(86.1±2.5)分、知觉功能(83.4±1.9)分、语言功能(82.6±2.2)分、运动功能(78.8±3.6)分、关节活动(79.6±1.9)分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春花[9]研究表明,对患儿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降低致残率;秦雪梅[10]研究也表明,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动作发展与个体认知、心理、社交等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对患儿进行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及与其家庭接触、交流,能有效增强患儿心理承受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对本组病例的研究,本人认为,对患儿进行行为护理干预,在心理方面改善了患儿及其家属不良心理负担,使其最大程度的配合治疗;在饮食方面保障了患儿各种营养摄入和均衡,减少了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发生;在功能锻炼方面提高了患儿的语言、感觉、运动能力,为其智力发展和身体、语言的调节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其在日后自己生活自理和生存能力提供重要保障。总之,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降低残疾发生率,也使患儿心理、精神、情绪、功能活动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在改善患儿生存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http://

参考文献

[1]刘爱斌.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2012(5):16-17.

[2]ermellinaFedrizzi,emanuelapagliano,elenaandreuccr,etal.Handfunctioninchildrenwithhemiplegiccerebralpalsy:prospectivefollowupandfunctionaloutcomeinadolescne[J].Developmentalmedicine&Childneurdogy,2007(2):85-91.

[3]越敏.护理干预在脑瘫儿康复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2(5):474-475.

[4]宋道岚,刘苓.综合支持干预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77-78.

[5]陈维华.心理干预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X):344.

[6]禹德辉,李秀丽.立位促通训练在脑瘫儿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2013(3):141-142.

[7]李丽.护理干预在控制脑瘫康复患儿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1245-1246.

[8]HackerJuergen,LadinigUrsula,wagnerJohanna,etal.inflorescencesofalpinecushionplantsfreezeautonomouslyandmaysurvivesubzerotemperaturesbysupercooling[J].plantscience,2011,180(1):149-156.

[9]罗春花.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小儿脑瘫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4(20):311-312.

语言康复锻炼篇9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痴呆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将2008年2月-2010年2月因脑梗塞痴呆就诊与我院的280例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预防脑梗塞痴呆导致的各种障碍给予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痴呆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各种预防干预后,患者的疗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保证临床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础上,积极对患者进行卫生宣教及康复指导等护理工作。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采用如下的护理干预措施:

1.2.1、加强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1)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的变化情况

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两大主要原因,控制高血压是临床预防脑梗塞发作的重要措施。为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尽可能的消除引起患者血压升高的因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情况,一旦发现血压升高或不稳,及时转告相关主管医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2)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

为了降低患者的血脂粘稠度,加强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粗粮等,使患者的血脂降低到正常水平,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

(3)加强患者人身安全的护理

老年脑梗塞痴呆患者可产生怪异的日常行为,对患者自身或他人造成危害。在日常护理工作,尽可能的使电源、火柴、药品等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并将写有具体联系方式及家庭住址的卡片放置在患者身上。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够的耐心鼓励患者多参与日常活动,增强患者生活的自信心。

1.2.2、采取的特殊护理干预方法

(1)加强皮肤护理,增强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脑梗塞患者多伴有肢体的瘫痪,部分患者长期卧床,甚至大小便失禁,为防止患者褥疮的发生,应保证患者的床铺清洁、卫生,并每隔2~4小时为患者翻一次身,必要时对患者长期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及消毒,以防止褥疮的发生,促进患者瘫痪肢体的康复。对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应尽早开始,当患者出现主动活动后,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反复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达到患肢功能的恢复。

(2)加强患者语言功能训练

脑梗塞患者可表现为:言语不利、表达异常甚至失语。因此加强患者语言功能的训练不仅能够缓解患者自身的心理压力而且能够增进患者及人们的交流。临床常用的加强患者语言功能训练方法有:刺激患者唇、舌、软腭、喉部及其它部位肌肉,协调相互间的运动;耐心的为患者示范发音及口型,矫正患者发音;反复锻炼患者的听力及语言训练,由简单的数字开始,由浅入深反复训练。

(3)加强对患者及家属有关老年脑梗塞性痴呆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由于脑梗塞对患者的影响较大,且患者康复较困难,因此加强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是关键。因此向患者及家属积极进行健康知识的宣讲,指导患者及家属从入院治疗到出院康复锻炼,有了正确的指导,从而有效预防及减少脑梗塞性痴呆的发生,及促进患者的康复。

1.3、护理疗效的评定

临床上,根据智能障碍程度和表现症状不同,把脑梗塞痴呆分5级。经过上述的有差别的临床护理后,将患者的护理疗效标准定义为:

显效:痴呆状况改善达到2级以上的患者;

有效:痴呆状况改善达到1级的患者;

无效:痴呆状况在护理前后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或死亡的患者。

语言康复锻炼篇10

【关键词】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45-01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有些病人经过抢救虽幸免于死亡,但是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2009年1月--2009年6月对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6例中难48例,女18例,年龄38-93岁,平均年龄63岁。均有头痛,呕吐或和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往均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后经Ct检查确诊内囊出血38例,小脑出血10,脑室出血18例

2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后其肢体、语言功能障碍,容貌形态改变在短时期内难以恢复,会使患者产生苦闷、抑郁、悲观心理。表现出烦躁,羞于见人等行为特征。护士应尽量体贴、关心病人,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并介绍一些功能恢复较好的病例,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根据病情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如看电视、下棋、听广播使患者感到生活充实,消除寂寞感,从而坚定战胜伤残的信心,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1]

2.2饮食护理脑出血患者恢复期的饮食应予以清淡、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少食多餐,不可食用动物内脏,动物油类,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多吃蔬菜、水果。对于面瘫病人、咀嚼功能失调、舌活动不利,应协助进食稀软饮食,动作宜慢,量要适当减少,避免发生呛咳或食物阻塞呼吸道而窒息。

2.3功能锻炼

2.3.1面瘫的功能锻炼用拇指自两眉之间经眉弓,经太阳穴到目内眦,再下经鼻翼旁、鼻唇沟、嘴角至下颌角,缓缓按揉,直到发热发酸为止。

2.3.2语言功能训练要耐心细致地一字一句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力要集中,情绪要稳定,说话节奏宜慢,先从简单的单字、单词练习。鼓励病人大胆与人交谈,也是一种语言锻炼的方法。

2.3.3半身不遂功能锻炼坐卧练习:由家属扶病人反复作起坐、躺下动作;或在床的脚端拴一根绳子,让病人健康的手抓住绳子自行作起卧训练。

2.3.3.1上肢锻炼经常按揉患肢,再作外展内收及肘关节伸屈,内外旋转运动。

2.3.3.2下肢锻炼病人俯卧,家属用手背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按揉,如此反复数次。也可让病人坐在凳子上,肢踩竹筒来回滚动或进行行走,搀扶病人上下楼梯练习也可促进功能改善。[2]

2.4控制血压,预防再次出血

脑出血患者恢复期要定期检查血压,使血压保持在18/11.5Kpa左右,坚持正确服用降压药,不可骤停和自行更换,亦不宜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避免血压骤降或过低致脑供血不足,戒除烟酒,勿过度劳累,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以免使血压骤升骤降而危及生命。

2.5针灸

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和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行穴位封闭[2],1次/日,14天为一疗程,一般需要二个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间隔一周再行第二疗程,常用穴位为:合谷、曲池、足三里等。[2]

2.6加强基础护理和卫生宣教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各种用具要方便患者拿取,物品放置要牢靠,防止跌伤、烫伤、碰伤等意外伤害。大小便失禁者应照料好大小便,每日清洁外阴1~2次,保持被、裤清洁干燥,长期卧床者,要经常帮助翻身,按摩骨突出受压部位,以防褥疮的发生。

3护理体会

3.1真诚、耐心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脑出血患者获得良好康复的关键。护士通过科普宣教及心理护理使患者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疾病,密切配合康复训练。

3.2把握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训练最佳时机,是提高康复效果的重要环节。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最好效果时间是发病后11周内。加强这一时期患者的康复训练十分重要。通过详细的指导和帮助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能,进行功能锻炼,不但使患者的偏瘫减轻,肌力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而且使患者能逐步地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或部分协助护理,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

3.3针灸治疗是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必要手段

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液针灸可改善瘫痪肢体组织细胞代谢,增加血流量,提高神经敏感性,对患肢的康复起促进作用。

3.4系统的教育和卫生宣教是脑出血患者康护理的重点内容。

护士针对不同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系统、动态的健康教育指导,使患者及家属都能正确掌握其生活起居、饮食原则、家庭医学和预防再次脑出血的一些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徐瑞琴.浅谈康复护理与伦理道德.护理杂志.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