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律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55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1

一、课前情境导入,激发小学生法律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尤为重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导入,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激发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小学生融入情境教学中,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且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法制教育,如果单独教授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因此,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从网上搜集黄河变化的相关图片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在上课时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小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黄河的变化,从内心更容易引起共鸣,借此教师抓住机会,向小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图片中人们砍伐树木的行为对吗?森林被毁灭了,草原被破坏了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呢?作为一位我们国家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对待森林和草原呢?让小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学习本节课文,进而向小学生提出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小学生明白要爱护环境,不能随意破坏森林树木和花草,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这样的教学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法律意识。

二、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放过每个法制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文中涉及的法律常识,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学习法律知识,慢慢形成一种法律意识。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在文章内容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在词组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在讲到文中小姑娘“输血迫在眉睫”“医生问几个孤儿是否有人愿意献血?”时,老师可以先向小学生提问“如果你是这几个孤儿中的一个,你愿意为小姑娘献血吗?”“大家见过献血车吗?”“知道我们国家相关的献血法有什么规定吗?”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提问,然后顺势讲解法律知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文中的阮恒那么小就会为自己的朋友献血,那么我们呢?我们国家的献血法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就是我们自愿献血而不要求任何回报,且等我们长到18岁以后就可以献血了。献血车、献血站的医生都是把采集的血用于像文中的小姑娘受伤生病的时候的,都是为救命治病的,而且献血对自己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因为献血对于小学生来讲,相对比较遥远,所以教师不用过深讲解,让小学生明白献血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即可。

三、课后实践活动,深化小学生法律意识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教育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17-02

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是指中小学教师在其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依法执教能力的综合反映。2012年,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提出“卓越教师”计划,其中着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是教育部工作要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今是法治社会,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理应成为优秀教师、卓越教师的标准之一。但是,当前某些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质状况是令人堪忧的,如不警钟长鸣,防微杜渐,造成的不利影响将是恶劣的、长远的。

一问题的提出: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指引人生的方向、承担着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责任。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教师违背职业道德,不依法执教、侵犯学生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常见的是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体罚,甚至侮辱学生,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等,严重的如、伤害等构成犯罪。这些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频发的中小学教师的侵权为对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培养模式是一个强有力的批评。

除了对学生的侵权之外,一些中小学教师由于自身法律知识的缺乏,维权意识缺乏、维权手段过激,在其自身权利受到侵犯后,不能通过正常的救济渠道进行维权,而是采用如上访、罢课、将压力转嫁给学生等方式来达到目的,这些不合法的手段和做法非但不能维护自身权益,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秩序,也有损教师的良好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中小学教师的授课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缺乏基本的法律判断和保护能力,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小学教师犯罪、不依法执教的行为,不仅引起公众对教育的质疑,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授课对象的身心健康。频频见诸报端的中小学教师的违法犯罪行为,又将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形象和声誉,影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侧面地反映了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其实效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及改进。

二反思: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低下的原因透视

1.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不强

依法治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和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教育立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中小学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目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核心的教育法规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这为依法执教提供了制度前提。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依法执教并没有引起其足够的重视,致使大量侵权、犯罪行为在教学中屡屡发生,败坏师德、触犯法律。

法律意识是依法执教、合法行为的基础。教师具有法律意识,才能对自身行为是否合法以及行为是否侵害了学生的权益进行正确判断及评价;有了法律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依法维护自身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2.法律教育内容局限且流于形式

随着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地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急迫性,从各个层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对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法律课程设置、岗前培训、在职教育等各种方式进行普法,但是更多的只是形式主义。过于形式的培养模式不能够起到真正提高教师法律素质的作用。

同时,在法律教育的内容方面,更多的是注重教育法律法规的介绍,而忽视其他法律如刑法、民法等法律知识的普及,导致一些中小学教师不知道何为犯罪、不知其行为已造成侵权。如体罚致学生受到伤害是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侵权现象,不仅违法教育相关法律,也符合民法中的侵权行为,甚至构成犯罪。法律知识的欠缺,使得很多中小学教师成为“法盲”,法律素质自然不高。

3.教育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目前,一些涉及中小学教师的违法犯罪案例,教师的侵害行为多达数次,甚至长达数年,这不得不引人深思。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1)教育执法不严。对一些违法行为,基于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及私利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对此却视而不见,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违法不究(或缓究),造成这些教师藐视法律、肆意妄为。(2)监督不力。我国目前缺乏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违法犯罪行为不能被及时地发现,致使该行为屡禁不绝。

教育执法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不依法执教及犯罪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地惩治,违法成本低,因此一些存在侥幸心理的教师会“趋利避害”,选择违法。因此,不难理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因何出现诸多违法犯罪案例了。如不严格执法、有效防范监督,提高违法成本,体现依法执教的价值,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提高将成为空谈。

三理性探究:构建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教师提高法律素质的新机制

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引导其自身提高法律学习觉悟、增强法律观念,还需要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实现机制。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模式,

1.引导:以加大对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为常态

教师具有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执教的理念是其有良好法律素养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个理想,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也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依法执教的法治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思想灌输和知识传播过程,要想将依法执教深入“教师”心,必须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法律教育和宣传作为常态机制,引导教师学法、懂法、用法。通过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依法执教环境的影响来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观念。

第一,强化教师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高低,因此必须重视其法律知识的学习。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要重点组织学习,而且要掌握及理解其理念及精髓。除此之外,对刑法及民法、行政法等和教师息息相关的实体法也要学习,至少要明确何为犯罪、何为侵权、权利救济渠道及法律责任的承担等内容。

第二,加大法律宣传力度,营造依法执教氛围。依法执教教育氛围的营造,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协作。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重视对中小学教师法律教育和宣传,确立本辖区中小学教师法律教育目标及宣传计划;其次,中小学校教育主体要将教育和宣传落实到位。在阶段性培训的基础上,扩大法律教育与宣传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宣传栏、校园媒体、QQ群、微博、短信等各种方式,利用教师会议、座谈等时机,适时的进行普法教育和宣传。再次,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也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利用舆论工具,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通过多种措施,促进教师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使其能够依法执教,同时,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也能选择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权。

2.管理:以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为重点

法律意识的提高关键在自身觉悟的提升,但并非每位教师都能达到这个状态,还需要从外部进行管理、约束,以管理促发展。要重点完善监督机制,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有效运行的监督机制,一方面能够通过监督,对教师的违法行为进行防范,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其违法行为,采取措施防止侵害后果扩大。教育行政部门可设置专门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的监督机构或监督专员,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直接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对构成犯罪的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校长、教师之间也可进行内部监督,社会、媒体进行社会监督。同时应畅通热线、短信、网络等多种渠道,使家长、学生及其他主体能够无障碍地将教师的违法行为进行反馈。

3.评价:以强化教师法律素质考核为手段

每个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维护者。在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质的培养中也需要将其法律素养和其利益相结合,即在业绩考核中强化法律素质的地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其法律知识学习的考核。可以通过考试、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掌握其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把该考核成绩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评价教师的一项依据。换个角度讲,这也是督促其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法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对其依法执教的考核。构建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依法执教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依法,把此结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与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挂钩。当法律素质的提高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时,教师自然会选择最优——学法、懂法、用法,其法律素质自然得到提升。

4.惩治:严格执法,以法律责任的承担为震慑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针对媒体报道的几起教师侵害学生的恶性犯罪案件指出,“对教师中的这些败类坚持‘零容忍’,对个别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通过严格执法,依法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行为,让相关责任人承担法律责任,树立法律权威,以儆效尤,给其他教师以震慑和警示,认识到不依法的严重后果,使其不敢违法,利用反面实例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

总之,法律素质的提高并非旦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才会见成效,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依法执教的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新.中小学青年教师要具有法律素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

[2]董爱玲.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08(8)

[3]蔺艳娥.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推进中小学校依法治教——基于陕西省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类法律素质的调查[J].教育探索,2011(4)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3

(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摘要: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助于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对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基本法律知识缺乏,法律信仰缺失、自觉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等。通过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成因,提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74-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态度和践行效果,对良好法治环境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法制教育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失踪遇险遇害等案件频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笔者以河套学院大一到大三非法学专业学生为主体,调查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及高校法制教育状况,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结果统计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态度。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指大学生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评价,对基本法律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知,对社会法律现象的心理判断以及法律信仰的形成情况等。围绕以上内容,本次调查从基本法律知识、法律运用能力、法律心理认知等三方面进行,调查以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被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占27%,大二学生占38%,大三学生占35%,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有效问卷6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

(一)基本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基本的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树立良好法律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本次调查主要对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对法律法规的关注度、自身权利义务及个别具体法律知识等方面进行了解。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了解法律知识。其中媒体宣传是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对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的关注度并不高,选择经常关注的只占11%,关注过的占71%,还有18%的学生选择了从不关注。关于自己的权利义务,只有25%的学生选择了知道,63%的学生选择了大体知道,10%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还有2%的学生选择了权利义务无所谓。在回答“被告是什么人”这一基本法律知识时,只有45%的学生作出了正确选择;有37%的学生认为被告是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有16%的学生认为被告是打官司中理亏的一方;还有2%的学生认为被告是被诬陷的一方,可见,学生对于“被告”这一常见法律主体的概念很模糊。

(二)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统计

提高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要目的,也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高低和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在调查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见表1:

从以上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识别权利与义务,对保安搜身等明显的侵权行为,由于涉及切身利益,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权,但对索要发票这种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行为却缺乏明确的认知,所以7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或很少索要发票,只有42%的学生在商家拒开发票时选择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自己作为消费者在发生纠纷时正常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也给经营者提供了趁机逃税的机会,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

(三)法律心理认知情况统计

大学生法律心理认知特指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和体验而形成的对于法的感觉、情绪、愿望和要求。笔者在这部分设计了三个问题,见表2:

从上述统计情况可见,58%的多数学生选择对法律保持信任,66%的学生在认为法律不公正的情况下能够选择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法律持消极态度,甚至在法律与权力关系的认识上模糊不清;有33%的学生在法律有失公正时选择被动遵守,还有1%的学生选择可以不遵守法律。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能够判断一些简单的权利义务关系,对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也有运用法律维权的基本意识,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基本法律知识掌握不够。由于接受法制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所限,大多数学生对法律部门的划分、基本法律概念、诉讼制度等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对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缺乏关注,对自身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不清。二是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由于法律知识储备不够,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权利意识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思维和手段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对法律的心理认知不足。大多数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思考,部分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果没有客观的认识,对法律的公平正义理解不够,对法律的信赖程度仍需提高。

调查结果与被调查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自我评价基本吻合。对自身法律意识水平的自我评价中,14%的学生认为较高,74%的学生认为一般,12%的学生认为较差。同时,77%的学生能够意识到法律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88%的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想到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对于“大学生在法治社会中担当的角色”,40%的学生选择做法治社会前进的推动者或建议者,27%的学生选择做守法者,26%的学生选择做法律知识的传播者,7%的学生选择做法律的完善者,不难看出,大学生希望自己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并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有所作为,但他们现有的法律意识水平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无论从客观要求还是大学生的主观愿望,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三、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学、家庭及社会法制教育的缺失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一学生相对大二、大三学生法制意识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小学、家庭及社会法制教育的缺失。中小学虽然也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一些机关团体也组织法制教育进校园等活动,但大多数内容以安全教育为主,又受升学影响,这类课程或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提升学生法律意识水平意义不大。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长自身法律意识水平不高,缺乏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意识,有时“教育”甚至适得其反。社会法制宣传大多以大众普法教育为主,对青少年缺乏针对性。

(二)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不强

中小学、社会及家庭法制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入学前法律意识水平普遍偏低,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任务。高校的法制教育应该通过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价值观。当前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主要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而该门课程法律部分的内容只有两章,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对法律知识的讲解只能泛泛而谈,也很少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同时,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大多缺少法学专业背景,本身对法律的研究和理解不够深入,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还有许多局限性,极大地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背景下,大学生不学法、不尊法、不用法、不守法,不仅直接影响其自身权益,还会侵害社会和他人合法利益,对营造法治环境产生消极影响。法制教育对学生在校期间、毕业以后的学习、就业、生活及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现实中大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度并不高,没有将法制教育与自身的权利义务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大多存在应付心理,不能自觉地把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和准则,也不能有效地运用法律。

(四)社会法治环境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法治建设还存在立法滞后、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现象,这也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和进程持怀疑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

四、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阶段法制教育,为大学生形成良好法律意识奠定基础

法制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在中小学阶段了解与自己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大学阶段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奠定基础。因此,中小学应当开设相应的法律课程,并邀请专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以便教师和家长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相关行政司法机关也应配合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体系,使法制教育伴随青少年的成长,帮助他们从小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思想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将其培养成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当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一是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开设法制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首先要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并结合专业特点,增设劳动法、经济法、环境法、婚姻家庭法等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法律知识面,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二是要创新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法律知识实用性很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诊断式等教学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加强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是要组织开展丰富的法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用法的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鼓励指导学生成立法律社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竞赛、辩论会、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法律咨询等活动,构建起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提高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形成学习、传播法律的良好氛围。四是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高校应尽量选派具有法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承担相应教学任务,非法学专业教师应通过学习培训,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法律实践能力,保证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构建良好法治环境,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创造条件

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法治理想信念,为提高法律意识水平创造条件。从国家层面而言,必须维护宪法权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公平,全面加强法律实施,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从社会层面而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从学校层面而言,要提高依法治校水平,以学校章程为指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权益,为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水平创设校内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张家宇,李子煊.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北华大学学报,2014(4).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4

一、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主干课程,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作整体设置,既要坚持各个学段法制教育的一以贯之和相互衔接,又要根据各个学段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需求,体现不同学段法制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螺旋式上升,避免不必要的简单重复。

中小学主干基础型课程法制教育的内容如下: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着重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

一至二年级

1.法制教育目标

使学生具有规则意识和初步的法律意识;了解国旗、国徽、国歌是法律规定的国家的象征;掌握一些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社会生活有规则

知道集体生活有规则,遵守学校制度,遵守班级公约。

生活中恪守诚信,不说谎,有错就改。

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初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2)初步了解国家的法律

知道国旗、国徽与国歌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国家的象征。

懂得升国旗唱国歌时要肃立,要爱护印有国徽的物品。

(3)学习一些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

初步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和活动安全。

初步了解居家安全的常识,不玩火,防触电,防煤气中毒。

了解一些常用的紧急求助电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会拨电话求助。

三至五年级

1.法制教育目标

初步懂得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知道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知识,具有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遵纪守法是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

了解与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了解和遵守公共场所的法律规范,爱护公共设施。

了解和遵守市民“七不”规范。知道要遵纪守法,远离。

(2)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

了解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知道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初步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初步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知道宪法和法律关于未成年人权利的规定,初步了解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休息权、隐私权、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3)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

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出行安全。

学习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规范自身行为。

知道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

(二)初中《思想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要在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六至七年级

1.法制教育目标

主要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懂得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懂得学校生活受法律保护,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懂得家庭生活受法律保护,知道家庭成员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懂得公民在享有法定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不承担法定义务或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

(2)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

懂得未成年人权益受到国家保护,知道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

掌握自我保护和维权的方法,学会采用诉讼或者非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八至九年级

1.法制教育目标

主要学习与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政治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知道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提高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增强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初步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行为习惯。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社会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

懂得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了解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法律规范。

懂得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离不开法律,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2)违法犯罪及其法律制裁

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危害,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知道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懂得未成年人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知道揭发检举、及时报警、正当防卫等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效手段。

(3)国家政治生活的法律规范

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了解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规定,理解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

懂得要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三)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要在初中法制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有机渗透法制教育,促进学生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的进一步提高。

1.法制教育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结合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着重增强学生的宪法观念,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行为习惯,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

2.法制教育内容与要求

(1)经济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理解我国宪法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规定,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

了解规范我国经济生活方面的主要法律。

懂得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消费者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

懂得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

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要自觉依法纳税。了解我国批准的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公约。

(2)政治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理解宪法关于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的规定。

了解宪法关于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的相关规定。

了解规范我国政治生活方面的主要法律。

了解宪法关于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定,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法律,理解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权利,以及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懂得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批准的重要国际公约。

(3)文化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理解宪法关于必须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规定。

了解规范我国文化生活方面的主要法律。自觉遵守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二、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主干课程实施法制教育有多种途径。要把中小学主干基础型课程的法制教育与拓展型课程中的法制教育选修课相结合,与法制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课外活动相结合,发挥各种法制教育途径的优势,形成法制教育的合力。

1.中小学主干基础型课程

中小学主干基础型课程是学校主干课程的主导渠道,也是中小学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切实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基础型课程的法制教育,努力发挥法制教育主干课程的作用,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2.中小学主干拓展型课程的法制教育选修课

根据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分别设置法制教育拓展型课程,作为法制教育指定选修课。初中法制教育选修课以依法维护社会秩序、依法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禁毒和禁赌为主要内容,高中法制教育选修课以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为主要内容。

3.法制专题教育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专题教育,包括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环境、国防、交通安全、知识产权教育等。中小学主干课程的法制教育要与法制专题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

4.法制教育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法制教育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如学校法制专栏、班级法制园地、法律知识演讲或竞赛、法制宣传周活动、法制主题报告会、法律辩论会、法制研讨会、法制教育小论坛等。要重视整合学校的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

三、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

中小学主干课程实施法制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和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有机结合。要根据各个学段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法制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主课堂教学以外,中小学主干课程法制教育活动具体形式可以采用:

1.运用说、唱、演等形式,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

2.参加学校值日执纪活动,观察、分析违纪违法现象,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

3.榜样示范,交流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

4.模拟场景,进行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如学会拨打110、120、119电话)。

5.收集典型案例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分析,举办以案说法主题演讲。

6.组织法制小品表演、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

7.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了解和分析真实案例,根据相关法律知识撰写模拟法庭判决书。

8.收集法律案例和有关资料进行探究活动,开展小组交流或班级交流。

9.开展小课题研究,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或出一期黑板报。

10.围绕某一主题开展遵纪守法情况调查,在整理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撰写小调查报告,或将调查过程中拍摄的相关照片加以整理,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摄影展览。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5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对策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法制体系的建设在不断加快,法制观念开始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一个完善法律制度的保障,由此也就彰显出了培养庞大高中生群体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就目前来看,我国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法律不是十分了解,导致其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常常会因为对法律缺乏足够的了解而犯下许多错事,给高中生的成长生涯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正视当前我国高中生群体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让高中生在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再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法律意识,从而为高中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1]。本文就是关于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相关分析。

一、高中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对于我国高中生来说,虽然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却不知该怎么践行所了解的法律概念,在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庄严等方面更是置若罔闻,整体法律意识非常薄弱,难以适应当前我国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要求。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其遇事非常冲动,常常都是主观行事,做出了许多过激行为,没有意识到法律是可以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难以将法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犯罪几率逐渐升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更加发达,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不少高中生都过分注重物质享受,不仅自我中心意识十分强烈,而且对于权威都是持着一个蔑视的态度[2]。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中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无视规章制度,抢劫、打架、偷窃等直接触犯法律的行为在高中生群体中经常发生,不仅影响到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必须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在思想上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引起重视,不断加强高中生的法律教育

虽然当前高中学校的教育中也包括了法律教育,但是受到应试观念的深刻影响,由于法律课程在高考中不会涉及,导致本该得到重视的法律教育工作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不仅没有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已经进行的法律教育活动上更是片面注重爱国教育与道德教育,关于基本法律条文、法律常识的教学活动少之又少,严重阻碍了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有效提高。对此,也就要求高中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观念上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引起重视,对法律教育的课程与课时进行合理安排,从德育课中将法律课抽离出来,让法律课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从而突出法律课具有的重要地位,让高中生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为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3]。

(二)使用新颖的材料,引起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法律是没有温度的,法律课程所涉及的都是残酷无情之事物,这样一门冰冷的课程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影响到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此,也就要求要采用生动新颖的法律教育材料,对法理学与法律法规、民法与刑法、私法与公法等内容的教学进行合理分配。虽然这样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出长远的发展目光,但是在这种教学下,能够使高中生对当前全国通用的法律条文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从而才能够不断帮助学生对这些法律理论进行深入了解[4]。也就是说,如果不采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材料,也就无法让高中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高中生也就会对法律知识的教育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要想提高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也就成了空话。

(三)对法律学习手段加以创新,不断增强法律学习的趣味性

首先,在进行法律学习的时候可以将一些真实的案例加入进去,在生动真实的案例学习中,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到法律具有的约束作用,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对各种法律条文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避免了法律学习的乏味与枯燥。其次,还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条文规定的好习惯,让其感受到法律对于公平正义具有的强大约束力,让其从内心深度对法律产生一种敬畏之心[5]。最后还可以创建法律宣传小组,让高中生成为法律的传授者与宣传者,通过转化角色使高中生对法律的重要性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促进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我国正处于加上你和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我国高中生数量十分庞大,其作为构建法制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高中生所具有的法律意识强弱将会给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今后必须要更加重视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社会各界都要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增加新鲜材料和创先法律学习方式等措施,让高中生形成一个更加科学的法律意识,从而为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秀梅,刘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相关性研究———对济宁学院2007级大一学生的调查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141-145.

[2]刘艳艳.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24:413.

[3]黄艺博,徐韦钰,姜昱,王誉臻,夏一帆,姚正帮.中学生(高中)法治意识和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229-231.

[4]李小龙,刘文峰,赵常昊,王永辉,邹烨.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暴力调查与研究———以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两所中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21:288-290.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6

一是从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法制意识也逐渐增强,知法、懂法和用法意识不断提升。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启蒙阶段。只有树立初步的法制意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懂得将法律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去为人处世,成为遵纪守法的人,才能达到教育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阶段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狠抓落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让学生懂得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的道理。二是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犯罪的重要保证。任何一种不良思想和习惯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经历而慢慢养成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十分普遍而严重的网络毒害问题。很多小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受到暴力、色情等网络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的影响,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及时有效地干预、疏导和矫正,小学生在坏人的唆使下,就很容易被人利用,可能染上、打架斗殴等恶习,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语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典型的课文、故事和案例,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道理,了解必要的法律常识,养成遵纪守法、知法用法的好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挖掘课文内容,增加学生法律常识

现在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长宠爱的对象,放纵溺爱的多,严格要求的少,加上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致使他们从小就我行我素。如果再接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养成目无法纪的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仅仅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达到目的了。实则不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利用一些与法制教育相关的课文题材,切实落实好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可供进行法制教育的相关题材。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句话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教师可以提问“这里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当地的农民不允许人去捉鸟,才使得这里成了鸟的天堂。接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法律常识教育,让学生明白:爱鸟护鸟,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可以将“爱鸟周”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开展“写爱鸟温馨提示语”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鸟类的自觉意识。又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后,由此可以引出一些保护动物的法律常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恶意捕杀野生动物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肆意猎杀野生动物,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动物等环保行动中来,将法律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觉守法的行为。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法制教育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受到法律常识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二)充分利用习作教学,提高学生法律认识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可以布置写长辈亲人之类的写人作文,除了让学生受到道德层面的感恩教育外,还应该以法律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白子女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法律责任,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写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习作,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譬如在写好人好事作文时,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拾金不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拾金不昧的人是非常傻的。针对这一错误认识,笔者播放了拾到东西不归还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新闻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拾到东西应该归还给失主或上交国家,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拾到东西拒不归还,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习作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写作素材,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法律常识,其法律观念也进一步增强。第三是通过写日记渗透法制教育。作为语文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切实利用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如开展“诚信”演讲比赛,全班学生就这个话题收集大量的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三、结语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7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生培养法律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如何利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充分挖掘、利用教材文本内容

教材中就有许多直接涉及到法律法规内容的条文或者故事的,这些内容就是很好的法律教育的题材。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我不耍赖皮》这一课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集体生活中的规则,课前导入的“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的两幅图片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游戏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就问学生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呢?你们平时把这行为叫什么?(耍赖皮)从而引出要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快乐地游戏,才能游戏得快乐。让学生把自己和文本中的学生进行比较,提高其认识水平,树立正确观点。如四年级上册的《聪明的消费者》一单元是介绍怎样维护作为消费者的权益的。学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条文,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权利和责任》明白公民的概念,学习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懂得公民在行为选择时,要依法行事,依法行使权利,否则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了解一些保护未成人的法律法规,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成长。等等这些内容就是很好的法律材料,涉及学生生活的各方面,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作用很大。

二、充分开发、开展课内外活动

(一)课前小调查:课前的小调查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按调查的一般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的要求;其次,编写调查提纲,使学生在调查前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周密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最后,认真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概括,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进入《我不耍赖皮》一课的“小小辨论赛”环节前,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父母上下班的时间,以及他们的请假手续。以及不遵守单位的工作制度会有什么结果?以使其体验规则的两面性,体验规则之美,认识到遵守规则虽然对于个体来说可能会有一些麻烦,但遵守规则却能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在教学《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时我让学生在课前了解调查并记录,周围的人有没有像“王爷爷的苦恼”中的王爷爷那样的老年人,他们平时是怎么办的?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我让学生调查班上同学对“家长未经过我的统一看我的日记、信件,合法吗?”的看法以及平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做法。这样以便在课堂上适时交流、讨论。不但能让法律条文的有关规定铭记于学生心(懂法),更能让学生学会用法、守法,学会依法办事。有了课前的小调查后,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话可说,有了课前的小调查后,学生就会想发表自己对调查的看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同时可初步体验自己调查带来的快乐,更乐于去主动参与调查,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的教学,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二)课堂小表演:这个环节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课前调查和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后,孩子们总是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如在《平安回家》教学中,让学生做小交警来指挥交通,孩子们争着当小交警,其他的孩子也很配合地听从小交警的指挥,如:看红绿灯、避开汽车、走人行道等,几乎每个孩子都很投入,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在生活中自觉做个守法的公民。再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我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书上的3幅图自己总结规则,并进行了相应的表演。几乎每个孩子都很投入,用所学理念指导了自己。并让学生举例说出身边有哪些需要用法律武器去解决的事,你打算如何去依法解决等。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8

关键词:法制教育政治教学相互渗透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各项犯罪也在升级,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升高的趋势更是严重,而青少年犯罪也是越来越智能化、科技化、隐藏性比较高,然而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造成了很多的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已经是一项当前学校的重要任务了,这也让社会、家长、学校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呢?在这时中学时代的政治课本,政治老师被各界关注起来,人们越来越觉得政治教育中渗透法律知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非常必要的。[1]

一、中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的阐述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在学校不断的出现,由于法制教育的缺乏很多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据统计在各类的犯罪比例中青少年的犯罪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且犯罪的手段更是智能化,多样化。而年龄的层次是越来越小,手段则是越来越残忍,所以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非常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趋势在中学时期普及法律知识是很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还需要很多的改善,所以难免在法律教育方面有所不足,这也亟待在中学的老师们去改善这些,在课堂上普及法律知识,尤其是在政治课堂上给同学们渗透法制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是非常的重要,其实不仅是学校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引导,社会乃至是家长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来改善现在的社会环境。

二、中学老师在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的实例

我国是一个法制的社会,那么法律知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当代青年犯罪的数量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学生中间普及宣讲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老师的教学中应该时不时的给同学们讲解一些法律知识,我们时常在生活之中可能碰到一些例子。[2]

自从小张考取了驾照后,从此就成为了一个出门都是以车代步的骑车族,平时出门,只要没下雨,无论是10分钟的路或是1个小时的路程,他都基本上是以车代步。5月11号这一天,天下着倾盆大雨,因此小张今天就没有办法骑着车去上学了,只能自己去里屋带上雨伞,然后搭车去上学。在中午休息的时间里,小张发现下午需要提交的实验报告竟然忘在家里没有带出来,于是他便决定回家一趟。小张习惯性地走到自己经常停车的地方,找了半天没有自己的车子,才想起来今天自己没有骑车到学校。这个时候小张发现有一辆摩托车的钥匙还插在车上,没有被取下来。小张小心地把钥匙取下来,原本想马上把这个摩托车的钥匙交到学校的警务室去,但是他想到自己要回家一趟去拿自己的实验报告呢,正好今天又没有骑自己的车,那就借用一下这辆摩托车吧。反正又没人知道的,因为自己平时就是开车的所以他很清楚从家里到学校往返时间,大概在半小时以内就可以回到学校了,到时候再把这钥匙交到警务室,说不定到那时车子的主人发现自己的钥匙被好心人捡到的交到警务室了,说不定到那个时候他还要感谢我呢!甚至不知道他的车子曾经被人偷偷的借去骑过呢。在小张骑车回家的路上,刚好碰到警察巡查,警察要小张出示自己的驾照,此时没有驾照的小张慌忙地向警察解释事情的原委,他其实只是想借用一下这辆摩托车而已,根本就没有要偷窃的意思。但是小张的这个说法没有切实的证据表明他不是偷窃的,所以即使是本意根本就没有偷窃的意思,但是他的行为却已经是构成了偷窃的罪行。在法律面前一切讲究证据。没有证据,自己只能是寸步难行,随时都难逃法律的制裁。

其实有很多时候自己觉得可能别人不会发现,抱着一种侥幸的心态然后就偷偷的去做了一些事情,孰不知自己当时已经触犯了法律,在法律面前讲究的是证据,当自己说不清的时候,那就是只有两个字:“后悔”。在很多事情的面前都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所以我们只有认清楚什么是犯罪,我们要做一个知法懂法的公民,就必须学习法律知识,不要到了被告上法庭的时候都还不清楚到底是犯了什么罪。那么在中学期间进行法律教育是尤其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法律知识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才不会在青年时期不了解的情况下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青少年也要不断的去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尤其是在政治课程上面,老师会尽量多的宣讲法律知识,不要当政治课程是一门杂门课程,自己更应该重视起来,积极的配合老师学习了解法律知识。不断地使自己成长成为一个优秀良好合格的公民而努力。

三、政治老师进行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互相渗透

政治教育在中学时代是一个很好的给中学生正面讲解法律知识机会,所以政治老师应该把握住教学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灌输,那么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做到把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利用政治课本上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例子,进行比较教育,政治老师要根据政治的基本特性,在政治课堂上要结合课本的实际例子挖掘其中的法律道理,然后对学生们进行因势利导,一步步的对学生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切实的让政治教育成为中学时代法律知识的大讲堂,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把学生们培养成积极的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保护集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利益,养成一个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良好公民形象。[3]

四、总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更是中华文明传统的继承人,不光要继承历史的使命,也要继承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中学时代进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尤其是中学时代的政治教育很合适向学生们们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自己的法制知识,老师要找准课本上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相结合点,从不经意间就能宣传到法律知识。[4]

参考文献:

[1]杨为民.如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no.63410:65.

[2]周浩.如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no.64012:21.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9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过程中,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教育青少年遵章守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教书育人为天职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更应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利用学科渗透,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少年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政治学科;渗透普法;教育

一、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师必须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新课改后,在我们的政治课教材中,涉及到了很多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连的法律知识,如教材中有关未成年人的教育权、隐私权、财产等权利的法律保护,依法进行网络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法律内容等。因此,要想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知识,我们政治教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用这些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规范自己的行为,才有可能教育学生学法守法。与此同时,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知识,增强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意识,仅有空洞的理论说教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讲解。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十分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贴进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和材料。我们可以把这些案例、材料制成电脑课件,在教学中以案说法,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法制宣传教材。这样不仅遵循了教学中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而且也使我们自身素质提高了,在处理师生冲突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学成绩进一步提高,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树立守法榜样,做好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身教胜于言教。如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杜绝教育教学过程常有违法违规现象发生,私拆学生信件、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等,这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学法懂法,依法施教,做守法的模范,以自己的正确行为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只有这样,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才能潜移默化,水到渠成。总之,只有教师守法为先,才能身正为范,法制教育才会点石成金。

三、注重课堂体验,落实法制教育

将法制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丰富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政治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空洞的理论说教,不能真正落实法制教育。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2011年9月,具有超常的程序能力被誉为“电脑天才”的吴盛宇戴着刑具走进了监狱。身为中学生的他,因为编写“木马病毒”,成为以新罪名“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获刑第一人。某白领孙俪按照收到老板QQ要求,在指定的账户上汇去现金1.1万元,而老板根本不知此事。警方经调查,孙俪老板的QQ遭到了“木马病毒”的袭击,已被盗号。警方根据对方的银行卡账号顺藤摸瓜,很快锁定了广西的两名诈骗人。诈骗人落入法网后,供述了“木马病毒”的来源,制造“木马病毒”的吴盛宇也落入了警方的视线。当吴盛宇获知自己开发的“木马病毒”成为骗子作案的工具时,他后悔不迭。吴盛宇正是由于不懂法律才身陷囹圄。在教学中,我将此案例运用于《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中,学生反映强烈,在为之惋惜的同时从网络的利与弊、如何正确上网、安全上网、遵守网络秩序等多个层面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法律觉悟。将生动的案例融入教学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又可以法律知识“润物细无声”的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田里。

四、抓住小事契机,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生法律意识篇10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形成。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强化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初中政治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如何在政治课中更好地强化法制教育,是我们政治课教师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思考和关注的。

一、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

我们应该如何与中小学生谈法治?现代法学门类众多、体系庞杂,中小学生的教材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知识内容,按照课标要求选择那些最基本、最易懂、最关键的知识就十分重要。思想品德课教材在初中不同年级都有法制方面的内容、图片、案例、链接等素材,这些素材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接受和自觉认同一些浅显的法律知识,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便利。但教材不是教学的字典,其中素材并不是唯一的经典!我国地域广阔,教材有相对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我们要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以弥补滞后性和局限性。

例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中,由于本课的内容多属于法理的范畴,有一定的理论难度,若是采用传统的一“讲”贯到底的做法,学生定是机械理解、似懂非懂。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新整合,围绕教学目标,以“自主学习”“自行感悟”“自行分析”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图片、漫画、视频、动漫、文字材料,将晦涩难懂的法律观点直观、直白地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对宪法、权利、程序等价值的通俗阐发,在孩子们稚嫩的内心里播下一颗法治的种子,但宪法的精神、宪法对于每个人的关怀、宪法对于权利尊严的彰显,这些都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灌输的。好的教育需要每一个具体的人与宪法文本之间建立感性关联:社会上的人从何而来,为什么能够彼此安分守己,政府为何建立?只有通过深入浅出地讲故事,使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情感,这也体现了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内容,教学是教材的生长与延伸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让未来的国家公民从小形成对宪法的良好印象,从而养成公民责任意识。

二、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和法律情怀

法制教育即将系统而全面地走进小学初中学校的课堂,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任务。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储备,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法制教育走进课堂就没有现实基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分享感悟”“合作探究”“创设情境”“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等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一系列活动,把法制教学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情境设置,“辩论赛”“我做小法官”“模拟法庭”等形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参观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光盘、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

三、善于抓住小事契机,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渗透教育

教育就是从改变不良习惯和不拘小节开始的,要想减少青少年犯罪就要从预防入手,让他们明白不良习惯、不屑的小错积少成多,也会铸成大错,让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远离罪恶。做到防微杜渐,法制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未成年人,需要教师善于抓住小事契机,适时利用板报、墙报等形式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法律知识和案例资料,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小事,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大量存在于各学校的学生上学迟到、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现象,属于不良习惯和细小错误,但危害不容忽视,帮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认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危害性,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实践,拓展法制教育内容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

五、在法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原则

今天权利观念与法治话语的崛起,令新的时代萌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政治课堂上想必也应当充满活力。将小学、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今后中小学政治课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科任老师积极准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全方位、多角度教育青少年学法、遵法、守法,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把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