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13

通讯技术培训篇1

按照采油厂关于岗位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搞好现役电力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同时针对目前我厂电气运行人才储备缺乏,动力装备日常工作中凸显的理论基础薄弱、维修技术经验欠缺等问题,6月24日,动力装备科在办公楼一楼电教室举办了为期10天的电力技术培训班。

培训开展前动力装备科召开专项会议,科长全面安排部署了各项准备工作。5月底,动力装备科按照厂内培训管理的要求办理了相关手续,并及时向各相关单位培训,同时诚挚邀请机电工程学院的老师来我厂授课。6月20日,动力装备科向参训人员所在单位发出通知,详细说明参训时间地点及具体要求。

6月24日,培训班正式开课,授课老师根据我厂实际情况科学拟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分别从电力安全知识、电工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教学授课,使培训人员从基础理论入手,打好了实践操作的坚实基础。7月2日,课程学习结束,动力装备科组织了严格的理论和实操考试,57名参训学员均以合格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培训期间,动力装备科派遣专人进行日常管理,负责学员的考勤、作息、课堂纪律等管理工作,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积极配合授课老师的教学工作,确保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我厂电力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参训人员掌握了初级电工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独立上岗,完成一般电气线路及常用电气设备的安装、维护与操作。同时此次培训对提高我厂电力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保障采油厂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通讯技术培训篇2

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融合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学院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广泛合作,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立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和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混编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的教学团队,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双证融通、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效.

关键词:

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随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潮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9].依托一家,就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家,就是与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如兰州电信、兰州移动等;服务百家,就是最终服务于上百家相关企业.

2.1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建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兴公司给予学校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指导;学校给予中兴公司以学校化管理指导.校企相互配合,共促合作.在教学方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遵循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准职业人的导向训练、职业定位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2.2共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公司联合建设iCt行业创新基地.校方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企业负责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基地以通信运营商的商用系统为标本,以通信行业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高度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固网实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实训基地、移动通信实训基地、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和管理系统,总价值达1032万元,成为甘肃省高校通信技术专业中设备最全、仿真系统最多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于2014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0].实验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全天候学习实践方式,建立了设备高效率使用机制.实训基地在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有关部门及行业密切配合,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师资培训、学生技能集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混编师资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参与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群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以教师的“增值”实现学生的“增值”.在团队的具体分工上,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中兴公司派遣资深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学校师资办理入职备案,学校原有师资在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入企业师资团队.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塑造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老中青搭配、“三师”(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结构优化、开放进取、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体,获得了学生和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以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教学规范和人力资源需求,以通信和iCt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与学校专业负责人联合制订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引进企业的培训教材,实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11].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学校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坚持每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落实“双证书”建设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在内部营造了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切实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以通信工程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采用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工程项目的交付过程搬到校园内.课程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导入学生职业化管理、工程师自主教学、按需培养、mimpS(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业服务体系等,面向通信行业内的设备生产企业、工程外包商、运营商和代维公司等,培养即懂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12].

3.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企业化办学氛围,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和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变教师主动教学为受邀指导,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学院每年投入经费近5万元,用于开展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完全模拟iCt企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学生完全主导的iCt虚拟公司.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公司顾问,并在资源和运营方面给予协助,而iCt虚拟公司的日常管理均由学生独立负责.结合企业运营实践,引入了Kpi管理考核体系,组建专业的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3.4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紧密融合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模式.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iCt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无线技术工程师(分为Lte、wCDma、CDma2000、GSm、网规网优等方向)、交换技术工程师(分为程控交换、nGn等方向)、传输技术工程师(ptn方向)、数通工程师(路由交换方向)、接入网技术工程师(xpon方向)等.

3.5依托企业就业联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选择通信行业适合学生创业的机会点,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思路和基本技能.依托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和人才就业联盟企业分布在全国的行业商和分销商,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几年内,在保障本专业学生100%就业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升迁率.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全员、全程、全面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准职业人导向训练,对二年级学生分别实施职业定位和发展训练,以及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在网络学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双证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6G89.

[2]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69G172.

[3]王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国希斯公司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142G143.

[4]史红彦.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1G32.

[5]陈健,唐彦儒,刘昊.浅析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J].才智,2016(1):136.

[6]齐俊峰.浅谈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9):26.

[7]张士辉.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G190.

[8]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60G63.

[9]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2G135.

[10]周祖才,胡佳.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166G168.

[11]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G51.

通讯技术培训篇3

一、培训方式和要求

1、安全培训。每周三下午进行2小时。

2、技术讲课。举办培训班,针对生产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技术和薄弱环节对全体或个别班组进行讲解;由分场人员和各班长进行有关专业教材的讲课;聘请设备厂家技术人员来厂进行新设备、新技术的讲解。全年共进行2次以上,每次4学时。

3、技术问答栏。各班每月进行一次,全体人员参加;班长、技术员由分场出题。

4、规程考试。分场按照安培部要求,进行《安规》考试和检修、运行规程的考试。

5、其他培训。参加上级单位和厂里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培训班等,力争组织人员参加设备厂家举办的培训班。

6、生产人员技术培训时间全年每人不低于40学时。

7、分场总培训率不低于80。

8、各班组要根据分场培训计划制定本班的年度培训计划。各班技术员要协助班长主抓好培训计划的落实。

9、本计划是分场总体培训计划,每月具体培训内容分场按月下达,各班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二、培训内容

1、交换机班培训计划

交换机硬件结构、各种电路板类型、作用、交换机软件的基本特点;现代通讯新技术、新知识;通信不停电电源;重要配、跳线方法;话务台启用;iSDn接口通路及用途、基本接口采取的传输方式;电话线路诊断;计算机知识和操作;配线架配线情况;光纤通信原理;模拟、数字通信原理;值班员熟悉掌握用户电话号码。

部颁《通信规程》、《电力通信服务质量标准》、《哈三发电公司通信服务质量标准》、《防止触电伤害》、《触电现场急救》、《心肺复苏》、《安全生产法》、《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安全生产工作规程》、《通讯线路规程》、《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安全生产奖罚规定》、《防止人身伤亡事故重点规定》、其他重要规程规定制度。

2、微、载波班培训计划

模拟、数字通信原理;SDH数字微波原理及其运行维护知识;10G光端机原理及其运行维护知识;现代通讯新技术、新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学习选频电平表、振荡器、光功率计等检修仪表的使用方法;学习心肺复苏法等安全知识。

《黑龙江电网通信运行管理规程》、《电网光纤通信运行管理规程》、《电网电力线载波通信运行管理规程》、《电业安全工作规程》、部颁《通信规程》、《通信线路规程》、《电网微波通信运行管理规程》、《电网继电保护及安全稳定装置通信通道管理规定》、《电网电能测量及电力考核通信通道管理规定》、《二十五项重点反措》、《安全生产法》、公司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三级控制措施、本单位和兄弟单位发生过的事故、障碍和反事故措施;其他重要规程规定制度。

3、外线班培训计划

检修工器具、仪表的使用方法;现代通讯新技术、新知识;模拟、数字通信原理;电缆接线方法;电话机原理与维修;掌握线路故障处理方法;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光纤通信原理。

组织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安全规程》、部颁《通信规程》、省公司颁《通信规程》、《通信线路规程》、《二十五项重点反措》、《安全生产法》、公司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三级控制措施、本单位和兄弟单位发生过的事故、障碍和反事故措施、其他重要规程规定制度。

4、检修班培训计划

通讯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基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66-03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服务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行业企业联动,打造服务企业产品升级的研发中心、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中心、企业运行和售后服务的保障中心,以及市场推广的交付中心、实践教学的示范中心,努力成为促进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将企业的业务发展与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的附加值相结合;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提供最好的社会公共服务,给企业带来价值。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和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1]。曾文权研究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2]。蔡春红研究了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迟俊探索了高职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4]。

在示范建设的后时代,许多示范院校也在探索新的合作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与中兴通讯公司共同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在全国遴选了18所高职院校建设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通过优质高职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基于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服务,提高高职院校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服务的附加值,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探索合作的新空间。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幸成为其中的一所,积极探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现状

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紧紧围绕湖北智能交通建设开展专业建设,与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心、省内各高速公路管理处、武汉市地铁集团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计划,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毕业生供不应求,遍布全省高速公路、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与维护等生产一线岗位,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2%以上。

多年来,专业群加强企业需求调研,密切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引入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烽火通信集团、赛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校企共建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四个,硬件加工生产、芯片维修中心、智能交通研发等具备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及中心三个,学生创新工作室三个。通过对接企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建成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逐渐形成良性的合作办学机制。专业群与智能交通行业对接,被确定为省交通运输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专业群与信息技术行业对接,被联想集团确定为华中地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运营部。对接产业,深化校企合作,智能交通类专业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学院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并将在湖北省内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2合作框架

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以湖北交通职教集团的平台为基础,进一步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方式,与中兴通讯共同成立“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将“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建设成为中兴通讯在高职层次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全国示范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湖北地区智能交通、物联网、网络、通讯行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以及基于中兴通讯产品的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创新和试点示范的研发基地。

以教育部――中兴通讯iCt基地为基础,以“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为纽带,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素养提高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智能交通产业,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开启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合作框架如图1所示。

3合作模式与内容

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运营等合作模式为依托,进一步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市场资源,创新“校企双主体、产学研驱动”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开展技术研发,实现互利共赢,确保校企合作深入性、长效性。

合作共建“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旨在打造符合交通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招生。学生选拔施行高考分数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最后择优录取。

2)教师构成。学院教师施行学院与中兴共同建设混编团队,团队教师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学院教师必须是双师

型,必须有交通行业企业实习或学习背景;企业教师需具备丰富的行业工作背景、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一定的讲课资质。

通讯技术培训篇5

通过校企合作,可建立涵盖数据通信、光传输、程控交换、移动通信、下一代智能网(nGn)等商用设备组成的现代实验中心,可借鉴大型通信企业岗前培训的成熟模式和教程,置换掉大学教学中一些不合时宜的课程,以满足通信企业的人才需求。其意义如下:(1)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2)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强化高校办学实力。(3)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的实践和锻炼,学生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从而能更加充分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自觉查找自己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其次,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践,能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树立创业意识。(4)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动态,从而明确改革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方向,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平台,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5)扩大高校的办学面向与视野。校企合作需要高校走出校园,把专业发展和企业、行业融合在一起,主动寻找本专业发展的土壤,更好的适应国家、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校企共建实验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共建实验室首先要考虑自身的专业优势、拟发展的专业覆盖区域的工业环境和人才需求情况,其次要分析拟合作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源优势和合作的切入点,第三要思量自身师资条件能否支撑拟建平台的课程开设,第四要保证建立的实验平台能在硬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通信设备实际维护能力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1.与思科公司合作建设数据通信网络实验室

与思科公司合作建设实验室首先得从思科的捐赠战略说起。1997年思科公司针对全球网络技术人才短缺,制约着互联网和it业的发展的现状,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课程,进行网络管理的培训和认证即思科网络学院项目。这是思科公司利用自己独有的资源和专业,以及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创建了一个慈善项目。思科公司还为网络学院的毕业生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就业机会数据库,创造出一个更具效率的就业市场,这给思科所处的组群、毕业生本人和他们所生活的地区都带来了好处。通过切切实实的改善竞争环境,而不只是简单地捐钱赠款,思科在国际上赢得了对该项目的肯定,在员工中激发了由衷的热情和自豪感,在合作伙伴中得到了良好的商誉,在慈善事业中奠定了领导者的地位。

了解到思科公司上述战略意图,2005年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刚成立,我们就开始与思科公司洽谈申办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事宜,2006年5月长沙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同时获得了思科公司的实验室设备采购优惠,其中设备价格优惠30%,国家税收优惠15%。当时我们采购了部分安全路由器、语音网关、语音服务器、交换机、无线交换机、无线路由器、防火墙、安全自适应模块、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为学院节省了大笔开支。2007年我校成为思科网络通信设备在湖南地区的首家受赠高校,其中受赠的硬件设备有6台路由器,6块广域网模块,3台交换机,2台无线路由器等,市场价值2.9万多美元;受赠的软件授权有中文电子教材、辅助教学软件、项目支持、认证费用、教师培训费用等,价值10万美元。

思科数据通信实验室的建设和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的引入,为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与中兴公司合作建设在局运行通信网络实验平台

2006年6月,中兴通讯学院成立了近30人的网络通信(nC)教育项目组,开展了促进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改革的nC教育研究探索,专门面向高校通信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兴通讯nC工程教育”。中兴致力于同高校合作开展专业共建,向高校输出中兴通讯学院的企业培训资源,实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企业化训练过程。

中兴推出的在局运行通信网实验平台选择了大规模的程控交换机,GSm、3G移动通信设备,SDH光网络传输设备、智能网设备等。这些设备充分结合了当前主流通讯技术及典型工程应用,模拟了真实的在局运行环境,能够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工程教育。该实习平台在“程控交换”、“网络交换”、“智能网”、“传输网”、“移动网”等方面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实践环境,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

我们抓住中兴通讯大力推行中兴nC工程教育的机会,根据学校实验室建设情况和建设规划于2007年先期建设了光传输实验平台和程控交换实验平台,获得了中兴设备优惠和部分nC教育资源。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局运行通信网络实验平台的实习,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在实习过程中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最终达到了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了针对此类系统的上岗工作能力。下一步我们还将建设智能网实验平台和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二、请企业培训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教师拥有企业培训师不具备的卓越授课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修养,但企业培训师有大学教师需要学习和转化的特质: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大学校园里的企业训练是工程教育的最高境界。现代工程教育改革中,师资和设备平台是两个基础要素。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够开展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和设备投入相比,师资培养的投入产出是最高的。

自本专业成立起我们就非常重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师资,大力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2005年有2名教师去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参加思科网络工程师培训,2006年有1名教师去中兴通讯学院参加程控交换培训,2007年有1名教师去中兴通讯参加督导师培训,2008年有2名教师去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参加思科网络工程师培训,2名教师到中兴通讯学院学习光传输和程控交换技术,2009年又派出2名教师到中兴通讯公司学习3G移动通信技术。培训归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三、引进企业教材和教学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些知名通信企业有很好的企业培训资源包括反映通信前沿技术的课程,先进的教学、实验方式和具有学习、作业、在线考试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他们合作可以提升教学总体水平。

1.引进思科公司企业教材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是思科公司集结世界顶尖网络技术专家和资深教育家共同开发、编写和制作的,而且每三个月更新一次,以适应数据通信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思科公司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网络教学体系,既有网络教材,又有现场指导的教师,完善的互动功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

2007年我们将思科公司的网络技术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的选修模块,并且使用了思科公司的学习、作业、在线考试和质量监控模块: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们把学生注册进他们公司的教学平台,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在网上完成思科公司提供的一整套教学训练,有理论的也有在线的实训,还可以在网上参加在线课程的学习,进行相关资源的下载等。通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引进形式对学生的帮助很大,他们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积极性高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幅提高。

2.引进中兴公司企业教材

在校企合作中,中兴通讯nC教育吸收教师进入中兴通讯nC课程开发团队,开展适合本科和高职高专的nC教材编写合作;提高教材的职业针对性,在知识架构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知识教育和足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专业教材的技术性,大幅减少技术理论和概述性介绍,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理论够用原则”从2007年开始实施模块化的课程设计,目前新课程的开发平均仅需不到1个月的时间,保持教材内容对新技术的跟踪性,有效解决讲述前沿技术的难题;开发的教材具有很好的可读性,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率,课程体系反映了专业技术体系,而不搞人为割裂。

2008年我专业开始在光纤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课程教学中部分讲授中兴公司的企业课程内容:2010年“SDH原理与技术”、“程控交换”这两门课程,全部使用了中兴公司的企业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企业教材的引进,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参加思科公司的CCna认证和中兴公司的nC认证等职业资格认证。

四、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就业岗位适应能力

实习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的质量保证,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我们与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湖南思科系统公司、曙光集团等签订了长期毕业实习协定,实现了顶岗实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强化职业工程教育,有效利用各方资源,开展了多模式的校企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与思科公司合作,建立了思科网络学院,获得了思科公司上百万元的软硬件捐赠及思科公司的网络教育资源。

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建设了光传输、程控交换等通信工程综合实验室,获得了中兴公司的设备采购优惠和中兴nC教育资源,大大加强了通信工程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了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就业岗位适应能力。

教师通过企业培训成了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本专业现有5名教师获得中兴公司的nC认证证书,2名教师获得了思科公司的CCna认证证书。

通讯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职教变频器通讯技术开发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60-06

当前的工业控制自动化正逐渐向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而当前的工业控制技术方面的职业教育仍然停留在单机控制及通过外部端子(或i/o点)控制的层面上,使得控制系统之间的连线较多,自动控制的核心器件pLC及计算机既不能完整地监控驱动设备的状态,也不便于控制过程数据的存储。目前工业自动化控制已走向网络化控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跟不上,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术不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开发工业控制通讯技术方面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开发的思路

开发一个课程除了要能够满足未来学生工作及现在职工培训的需要,还要考虑前瞻性、多样性、代表性、实用性、难易程度、教学培训设备成本等几个方面。

(一)满足学生就业工作的需要

现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招收员工要求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独立工作,同时要求,当进行设备更新时,员工能马上熟悉新设备的使用、维护及改造。即要求学员不但要学得企业需要的技术,而且要不断地跟上科技进步与产品更新的速度,所以,开发的课程要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发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与吸收新技术。

(二)满足职工培训的需要

当前,企业中的新技术、新设备只掌握在少数技术人员手中,可是这些设备中的大多数却需要一天24小时运转,必然地要求当班的技术工人要学会能够及时地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护,所以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掌握这些新技术、熟悉新设备的使用。这样,开发的课程一定要有实用性,要满足现有职工的技术需求,使其学完即能用,同时要提高职工参加培训的热情。

(三)难易程度要适合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及普通技术工人的学习

开发的课程要使职业中学的在校学生及普通的技术工人学得懂、会使用、能使用,因此不能涉及高深的理论,重在方法,偏向实践。

(四)课程内容要有多样性和代表性

开发的课程不能单一,因为授课的对象来自各个单位(或将要到各单位工作),面对不同的设备。这就要求开发的课程要有多样性,并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以解决教学内容不能涉及到所有的设备产品满足所有学员的需要的矛盾。

(五)教学设备投入少

新课程的开发力求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又要在原有的pLC、变频器、计算机设备上不用增添太多的资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功能,挖掘设备可使用的潜力。比如利用设备原有的通讯口,在程序的设计、参数的设置上下工夫。

二、课程开发

开发的课程中,除了有同品牌之间的pLC和变频器的通讯,还开发了不同品牌之间的pLC和变频器。

课程开发选用各大企业运用较广的三菱pLC、变频器和西门子的pLC及变频器。改变传统将原有的变频器通过外部端子和pLC连接的控制方式,采用pLC及变频器的通讯口进行通讯的控制方式,减少系统布线,降低故障率,使监控的过程控制量更加广泛。比较如下图。

传统课程采用的控制方式(图1)

图1

开发的课程采用的控制方式(图2)

图2

(一)三菱FX3U系列pLC与三菱a700系列变频器的RS485通讯

三菱FX3UpLC与三菱a700变频器采用RS485无协议通讯。pLC则需安装FX3U-485-DB模块。接好通讯线后,设置变频器参数为RS485通讯,pLC中设置成RS485通讯,然后设计编辑程序,下载运行。

1.三菱FX3U系列pLC与三菱a700系列变频器的RS485接线

采用RS485三线式接法(包含地线),其中,发送、接收共用一条连线。接线安装如下图(图3)。

图3

2.变频器设置

设置参数前先将变频器进行复位,然后再设置变频器的参数。先设置变频器所带电动机的参数(电动机的参数根据实际设置),再设置变频器的通讯参数及控制方式。通讯部分的具体参数设置如下表。

变频器通讯部分参数设置表

参数设置值参数设置值参数设置值

pr791pr3351pr3400

pr3310pr3369999pr3411

pr33296pr3379999pr5490

pr33310pr3380pr5509999

pr3342pr3390pr5511

设置完以上参数后,变频器重新上电,按面板切换到pU模式,这时候即可以用pLC通过RS-485通讯控制变频器。

3.pLC设置

新建工程时选择实际通讯所用的pLC型号FX3U,双击“pLC参数”,在出来的窗口中做如下设置(图4)。

图4

4.设计程序

设计程序,使pLC能够控制变频器的正反转、高低速切换,并能把变频器的工作状态反馈到pLC端(本程序监控变频器的输出频率、输出电流),从而可以在计算机监控界面中进行监控。程序如下(图5)。

图5

(二)西门子S7-200系列pLC与三菱a700系列变频器的moDBUS通讯

西门子S7-200系列pLC最近几年出厂的产品都带有port0口port1口,我们利用port0口对pLC进行编程及监控,利用port1口作为与变频器的通讯口,与变频器的RS485口接连,用moDBUS协议进行通讯。

1.pLC与变频器的连接

本课程用西门子S7-200pLC的prot0口作为编程口,使用pLC的ppi和计算机通讯;用S7-200pLC的prot1口作为moDBUS通讯口,S7-200pLC为moDBUS主站,三菱a700变频器为moDBUS从站。通讯线路接线如下图(图6)。

图6

2.变频器的设置

变频器通讯部分的参数设置如下表。

变频器通讯部分参数设置表

参数设置值参数设置值参数设置值

pr790pr3369999pr5399999

pr3312pr3379999pr5491

pr33296pr3380pr5501

pr33310pr3390pr5512

pr3340pr34010

pr3351pr3411

设置完以上参数后,变频器重新上电,按面板切换到net网络模式,这个时候可以用pLC通过RS-485用moDBUS通讯协议控制变频器。

3.moDBUS地址对应关系

本例程程序中S7-200pLC与a700变频器地址对应关系如下图(图7)。

图7(1)

图7(2)

4.程序设计

S7-200pLC与变频器采用485通讯时,读和写是采用轮询的方式通讯(即读的时候不写,写的时候不读,同一时刻只能读或者写),控制程序如下(图8)。

图8

通过以上程序,当把变频器的控制字传输到pLC的Vw100,把变频器的给定频率传输到pLC的Vw110时,即可控制变频器的运行。读取pLC中Vw200~Vw210的数据,即可监控变频器及电动机的运行情况。

(三)西门子S7-200系列pLC与西门子mm440变频器的USS通讯

西门子S7-200的pLC与西门子mm440变频器通过RS485口用西门子的专用协议USS协议进行通讯,这种技术应用在小型自动控制系统中。因为USS协议采用轮询方式通讯,所以pLC所带的变频器不能太多,否则会因为超时而造成通讯失败。另外,采用mm440的RS485接口(即端子板上的29和30脚)通讯时,变频器上不能安装pRoFiBUS-Dp通讯板。

1.通讯接线

用S7-200pLC的port1口带5台mm440,用USS进行通讯控制,所以要把pLC的port1口的3脚、8脚及DB9接口的外壳引出线分别接各变频器的29,30,28脚。如下图(图9)。

图9

2.变频器参数设置

p0700=5控制由USS控制

p1000=5频率由USS控制

p1120=2秒加速时间设置成2秒,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p1121=2秒减速时间设置成2秒,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p2009=0设置USS规格化

p2010=6RS485通讯设置成9600波特率

p2011=0变频器号(USS地址),其它的变频器分别设

置成1,2,3,5号

3.控制程序

由于本例采用pLC的port1口进行USS通讯,所以通讯程序块选择库里USSprotocolport1下的程序块。

在设计程序过程中,激活变频器地址的设置若是采用十进制或者十六进制较容易搞错,应该采用二进制的数据。在二进制的数据中,每一位代表一台变频器,若该位为1则表示该变频器激活、若该位为0则表示该变频器没有激活,如下图10中所示。

图10

以下程序中,pLC运行,则Sm0.0一直接通,执行USSCtRL指令(每台变频器要执行一个USSCtRL)。只要i0.0接通,则0号变频器运行;i0.1接通,变频器按自由惯性停车;i0.2接通,变频器快速停车;i0.3接通,变频器故障复位;i0.4接通,变频器输出所带电机反转;要控制变频器的转速,则将速度传输到VD10中(见图11)。

图11

其它站号的变频器控制与以上类似,每台变频器要执行一个USSCtRL程序块。

(四)西门子S7-300/400系列pLC与西门子mm440、6Se70变频器的pRoFiBUS-Dp通讯

pRoFiBUS-Dp通讯为西门子公司创立的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其通讯速率快、传输距离远,目前以此作为国际通用标准。变频器要采用pRoFiBUS-Dp通讯必须安装pRoFiBUS-Dp通讯模板,用专用的pRoFiBUS-Dp通讯电缆及接头与pLC进行连接。

1.变频器参数的设置

(1)mm440变频器参数的设置

p0010=1启用快速调试方式

p0304=380V设置电动机额定电压

p0305=1.8a设置电动机额定电流

p0307=0.5Kw设置电动机额定功率

p0700=6控制信号由pRoFiBUS-Dp提供

p1000=6频率由pRoFiBUS-Dp提供

p1120=5S加速时间

p1121=5S减速时间

p0918=3设置变频器Dp地址

(2)6Se70变频器参数的设置

p368=6由pRoFiBUS-Dp控制

p370=1启动简单应用的参数设置

p53=FF参数化的接口

p734.1=32pZD1反馈状态字

p734.2=148pZD2反馈频率

p734.3=22pZD3反馈电流

p60=5进入系统设置菜单

p918.01=4pRoFiBUS-Dp地址

2.程序设计

以mm440为例说明。

(1)硬件组态(见图12)。展开硬件信息栏的“pRoFiBUS-Dp”―“SimoVeRt”,先点击pRoFiBUS-Dp网络,再双击“pRoFiBUS-Dp”―“SimoVeRt”栏下的“miCRomaSteR4”选项挂载mm440变频器,然后再选择该选项栏下的“ppo1:4pKw/2pZD”选项。

图12

(2)程序块的调用及设置。展开“程序元素”栏的“库”――“StandardLibrary”―“SystemFunctionBlocks”,在该栏目下找到读取Dp从站的指令SFC14及写Dp从站的指令SFC15,将这两个程序块放入程序中,如图13所示。

图13

关于上图的程序解释如下,把变频器上地址为十六进制的108(即十进制的264)开始的两个字的过程控制的数据读取到pLC,并存放到pLC上以地址DB1.DBX8.0开始的四个字节中(即存放到DB1.DBw8和DB1.DBw10中),同时,把存放在以地址DB1.DBX20.0开始的四个字节中的数据写入到变频器中,如图14所示。

图14

再在后续的程序中完成变频器控制字及运行频率的传送,即可完成变频器的控制,再把从变频器读回的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变频器的运行频率。

(五)课时分配

由于该课程是在学习了pLC基础知识及变频器基础知识后学习的,所以相应课时可以安排较少,建议以51课时为宜。其中三菱FX3UpLC与三菱a700变频器通讯安排12个课时,西门子S7-200pLC与三菱a700变频器通讯安排9个课时,西门子S7-200pLC与西门子mm440变频器通讯安排12个课时,西门子S7-300/400pLC与西门子mm440、6Se70变频器的pRoFiBUS-Dp通讯安排18个课时。由于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理解能力欠缺,作为在校学生的教学课时可以适当延长。

三、课程的应用及效果

该课程在本校2008高电班、2008电技师班、2009高电班试运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觉得能用计算机通过pLC控制变频器带动电动机运行并能把变频器的状态、电流、频率显示在计算机中感到非常神奇,纷纷为能学习到一门现代工业自动控制技术而激动不已,教学效果显著。

该课程也应用在2009~2014年的柳钢职工培训中,参加培训的职工反映,该课程实用,所学知识、技能能运用在生产工作中。

该课程经过几年的试运行,证明实用性很强,满足了企业员工对新技术培训的需求,适合在职业教育中作为工业自动控制内容之一使用。

【参考文献】

[1]三菱公司.a700使用手册(应用篇)[Z],2005.12

[2]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自动化与驱动集团.mm440使用大全[Z],2003.12

通讯技术培训篇7

“我们有一支精益求精的培训团队,这是让我特别自豪的事情,大家一致认可‘用户理念’,孜孜不倦地在培训这项事业上追求专业度。”马永武说。

当下,腾讯公司除了要做纯互联网的技术产品,还启动了“开放战略”,希望通过打造互联网开放平台,来支持和推动各个传统领域与行业的互联网化。这对培养员工更开放的心态、更强的战略合作意识和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马永武在tStD大会上指出,十多年来,腾讯在培训方面取得一次次突破,但人才发展始终“跑不能停”,应不断思考未来怎么跑,往哪儿跑。

《培训》:腾讯今年获得了三项atD大奖,在去年也荣获atD提名奖,您认为腾讯的人才发展之所以能持续受到外界的认可,原因何在?

马永武:这次获奖其实不只是对腾讯学院的认可,更是对腾讯公司的认可。公司长期以来对人才发展的财力与物力支持,以及高管们的身体力行,才使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把培训做下来。

腾讯这么多年做培训的心得主要包括三点。首先,要有持续性,这体现在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我们此次获奖的“飞龙计划”已经在做第12期,而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专家的“攀登计划”也已经做了10期。其次,真正尊重用户,基于用户需求与体验不断完善我们的产品,并得到用户的认可,是我们最重要的体会。最后,敏捷迭代,无论是项目设计还是课程开发,我们每年都在不断迭代、积累、优化。

《培训》:腾讯的员工特点鲜明,您站在培训设计者的角度看,腾讯学院在开展培训工作时应注意哪些方面,进而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与学习产品?

马永武:腾讯学院的很多培训工作都是围绕“4+2”展开的。“4”是指我经常提及的轻量、有趣、个性、社交,唯有如此,才能具有吸引力。

“2”包括两个小点,一是思考培训活动的目的或效果是什么,这既不能看评分,也不能仅看别人的赞誉,而要看别人赞誉的地方与你当初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否一致;二是HR要从业务视角看用户碰到的问题,然后再谈问题的解决。所以,我经常建议做培训的同事去兼岗Bp或其他业务岗位,会发现很多领导力与管理问题都不是单一的能力问题,而是包含多方面的综合问题。

腾讯不会过分强调培训体系的完整,而更注重解决问题。跟随培训行业的发展,我们希望所有培训解决方案及其推广形式都符合腾讯范儿,具体到培训项目,如项目的体量、所使用的案例、解决的挑战与问题都应具有针对性。

《培训》:为配合业务发展,腾讯学院拥有海量的课程资源,而且90%以上的课程均为自主开发,积累了大量课程开发的经验。腾讯学院的课程开发主要流程是什么,其中包含了哪些原则?

马永武:腾讯学院有3000多门线上课程,300多门线下面授课程。我们在开发课程时,会坚持四个原则。

第一,基于业务需求开发课程,抓住业务痛点。明晰开发什么,不开发什么,优先开发什么,后开发什么。

第二,注重形式的丰富性,避免课程的单向性。一般的面授课程除了方法论,也都会选取场景化的案例、优质的讨论与互动形式。

第三,更强调合作开发。合作开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腾讯学院和业务部门的专业员工或经理一起开发,二是我们会邀请外部商学院共同开发案例,开发的版权归腾讯所有。

第四,课程开发的发起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的结合。单纯地遵从某一方向都会存在弊端。

课程开发流程可以分四个步骤,只有经过以下四个流程,课程才可以投入到使用中。首先,制定选题,我们会根据公司年会上提出的战略、能力模型、业务需求的变化,制定至少半年的课程开发计划;其次,具体到每一门课程,会调查学员需求,然后搭建课程框架与方法论框架;接下来,便要搜集相关的腾讯案例与最佳实践,进行完整的课程写作与课件整合;最后,进入验收与试讲环节,进行课程评审。

《培训》:近来,腾讯学院在为业务小伙伴提供服务时,很强调要思考清楚“培训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不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马永武: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培训应在组织能力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起协同作用。培训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之前要先诊断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通过诊断之后,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是培训能解决的,有些不是培训能解决的。但是,并不是说培训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跟学院没关系,我们会整合、协调资源,协同Bp、oD、HRD一起解决问题。

腾讯从去年到今年讨论度比较高的一个话题是:“像顾问一样思考。”我们希望每一个人在诊断出问题以后,要像咨询顾问一样思考――如果是招聘的事儿,我们就靠招聘解决;是激励的问题就靠激励解决;我们希望每位培训人像咨询顾问一样,思考清楚到底是组织架构的问题,还是能力提升的问题。

《培训》:腾讯的人才发展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公司高管对培训还有哪些期望,您认为腾讯学院应如何去满足这些期望?

马永武: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完全满足高管的期望,公司高层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的期望都很高,也非常信任我们。对于腾讯学院而言,并不存在培训预算的问题,更多是能不能把资源用好的问题。

为此,我们的培训首先要有腾讯特色。腾讯是很务实的公司,并不太在意你用了哪些全球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而关注到底有没有抓紧腾讯的用户需求;第二,由于公司在不同阶段对领导力或员工的培训要求不同,因此要与时俱进;第三,除了服务于业务之外,高管期望我们能够对公司的人才发展趋势、人才储备进行前瞻陛的分析,预测公司未来两三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从现在起开始做人才储备工作。

另外,腾讯学院一直强调“泛培训”,也就是要将人才培养的范畴扩大,与盘点、整个组织能力提升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同时,培训同事对业务的理解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前我们谈业务是谈产品、平台,现在是谈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生态。为此,培训应面向公司业务当下面临的挑战,真正做到培训与业务的匹配。

《培训》:要与时俱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产品与解决方案,离不开培训创新,腾讯学院如何将创新精神融入学习与发展?

马永武:其实创新在互联网行业或在腾讯公司是―个共识――大家在业务上一直在做创新,而我一直认为腾讯学院也是腾讯业务的一部分。创新的目的应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培训的效果或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尽管我们很注重创新,但并不会为创新而创新。

腾讯学院的创新体现在两点,一是要从业务需求出发,一切围绕解决问题;二是“要多否定自己”。例如我们在第12期飞龙计划开启之前的两个月,就会复盘上一期飞龙计划,大家在总结的时候,几乎很少谈及成绩,而是挑自己的“毛病”,找出可以创新之处。领导力中心还提出一个创意:“请你把飞龙计划取得的成绩全部忘掉,假使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项目,你会怎样设计?”我们甚至让刚刚入职半年的同事提出建议,跳出以往的框架与思路进行创新。

《培训》:腾讯学院很重视面向未来做培训,那么在VUCa时代,您认为腾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马永武:VUCa时代下,我们希望未来能跟随公司的变化,始终抓准组织对人才(包括技术人员、管理者等)的要求――这是所有培训设计的基础。由于变化是动态的,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个方向就是像顾问一样思考。腾讯在不同的阶段对培训人的要求不同,第一阶段的要求是会开发以及讲好课程;后来要求搭建培训体系,设计混合式学习;现在,我们比较关注微课和开展社会化学习,青睐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来互动。在未来,我们的―个努力方向是像顾问一样思考,成为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通讯技术培训篇8

通讯分场今年要以厂职代会工作目标和安全生产目标为指针,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和华电集团会议精神,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各项生产活动。紧紧围绕我厂的生产中心工作,严抓各项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保证全厂和系统通讯的畅通。主要工作如下:

一、以安全生产为中心,保证全厂通讯畅通

1、以厂年度计划为目标,完成厂和上级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维护全我厂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为生产调度提供必要保障,为职工家属提供方便。[文秘站网文章-]

2、保证通信电源运行可靠,交换机、光端机、微波、载波、图传等设备的运行率达99.999%以上,达到省局通讯标准。完成对全厂生产、家属区电话和线路进行检修、维护,重新跳线等基础工作。

3、利用“春检”、“秋检”“安全活动月”等全厂安全大检查的时机,对微波、载波、交换机、光端机、图传及电源设备和通讯线路进行全面认真地检查,找出缺陷及时进行处理;对现场的通讯设施和线路进行检修和规范。

4、加强通讯专业防雷、防汛工作的管理。春季对设备接地、避雷装置等防雷措施进行详细的检查,加装防雷接地的环地母线、压敏电阻;测量各设备的接地电阻,对不合格的进行处理。确保在雷雨天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汛期重点检修厂区到江岸的老化通信电缆,并经常对通讯线路进行巡视,维护生产调度的正常进行。

5、配合电网调度中心进行电力通讯系统的安全性评价工作,消除设备缺陷,提高安全水平。

二、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

1、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借鉴现代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在强化劳动纪律管理上和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上做文章。以“生产管理考核细则”、“通讯工作标准”“通讯承包考核规定”等全面考核职工,对后进职工起到约束作用。加强对办公费用的管理,厉行节约,使通讯分场各项经济指标照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要开展好安全学习和教育活动,认真做好春、秋检,定期维护设备,做好记录,保证通讯的畅通。

3、加强对软件的管理和建设。从分场到班组,对各种设备台帐、检修记录、运行记录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华电公司优秀企业”标准进行整理和完善。

4、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使之熟练掌握设备维护、测试技能,保证脱离省公司后,具有一定独立处理故障的能力。加强职工对新的电信技术的学习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使职工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

通讯技术培训篇9

为何成立中美合作所?

有关这样的中外军事合作机构,不是独此一家。譬如设于重庆的中苏情报合作所,就是由苏联驻华大使馆提出,苏军总参谋部与国民政府军令部协商建立的,所长由军令部第二厅厅长杨宣城兼任,军统局具体操作,合作所主要负责侦收和研究日军电讯密码。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无暇东顾而很少问津,军统局也渐失合作热情,3年后撤销。还有1941年9月在重庆沙坪坝建立的中英特种技术合作所,后因在援助及训练等问题上双方意见相左,也就不了了之。1942年,流亡英国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曾派代表来中国与军统局商谈建立中法特种技术合作所,主要是为了侦译法国维希傀儡政府的密电,但法方代表不擅此道,而军统方面亦不屑一顾,最终谈判未果。真正合作成功的就是中国与美国联合建立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结盟,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反法西斯战线。中国战区随之成立,为统帅,美军将领史迪威任参谋长。随着战局的变化,美国加快了与中国之间合作的步伐,有意在对日军的电讯侦译技术研究,搜集日军在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及中国海岸的陆、海、空军事情报,以及获取这些地区的气象、水文资料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中国方面当然希望与美国进行对日作战的情报交换,并在对日心理战宣传和在敌占区进行破坏活动等方面接受美国的训练,同时得到美国提供的先进电讯器材、武器装备、运输工具等,以襄助中国抗战。

1942年4月,美国海军部派出海军中校米尔顿・梅乐斯以观察员的身份率驻华海军小组,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副武官、军统局美国情报站站长肖勃的陪同下来到重庆,会晤军统局副局长戴笠,表明美方有意在气象、无线电解码以及在中国沿海各重要水域布设水雷等方面与之合作,随后又深入福建、浙江沿海等地考察。回到重庆后,梅乐斯决定与军统联手,先期由美国海军部派遣训练专家到重庆对军统人员进行训练。当年12月底,梅乐斯起草了一份《中美友谊合作计划》,报经美国海军部批准并分别征得罗斯福总统和的首肯。外交部长宋子文提议给该合作组织命名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获得美方认可。

主要任务和职责

1943年4月1日,《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签字仪式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外交部长宋子文和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分别代表中美两国签字。自此,由中美两国军事情报机构联合组建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宣告创设。

根据协议,中美两国为了早日战胜共同的敌人,愿意进行有关对日作战情报的交换与心理作战宣传,以及在敌占区进行游击破坏等方面的合作;美方同意向军统提供武器及其他电讯、气象、交通、医疗等器材和装备,训练5万名军统人员;在对日作战期间,任何一方不得终止此项合作,若有改变须提前半年通知对方,并负责保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组成人员由双方共同派员协商解决,各部门原则上由军统派正职负责人,美方派副职,对外一切行文由正副主任共同签署;双方工作人员的待遇由各方自行支付;对日作战结束,中美合作所即告结束。从内容而观,该所是一个以打击日本法西斯为目的,组织上以中方为主、以美方援助形式构建的跨国军事合作机构。

7月1日,中美合作所于重庆歌乐山下的磁器口正式成立,戴笠任主任,梅乐斯为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其主任秘书分别由潘其武、艾奇逊(美)担任;参谋长则分别由李崇诗、贝乐利(美)担任。总办公室之下又设机要股、总翻译股、秘书股、文书股;其具体工作的实施,则主要通过内勤、外勤两大部门进行,内勤又设人事、情报、作战、气象、侦译、特警、通讯、会计、医务、总务、研究分析、心理作战、秘密行动、供应、编译等共计15个组;外勤则主要包括设在各地的训练班、办事处等。中美合作所成立之后,很快又拟定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工作计划纲要》共34条,详细规定了其工作步骤、范围、目标、方法等具体问题,经核准实施。

中美合作所在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收集与交换情报,分呈两国最高统帅部参考;严密布置东南沿海的敌后情报网,准备策应美军登陆;布置中国各地的气象网,制定气象预报,提供美国海、空军参考;侦讯敌方电讯,研究敌方动态;加强情报通讯,提高情报时效;扩大特警训练,维护治安安全;加强对敌心理攻势,开展心理作战;加强秘密破坏工作,摧毁敌人的军事设施和军用物资。除了上述多方面的工作外,中美合作所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为中国训练、装备了数万敌后游击部队。

在抗战中的作用

为加强对军统人员的培训,中美双方于1944年秋又签订了第二次合同。美国战略情报局局长多诺万、军统局副局长戴笠以及中美合作所内组长以上、军统局各处处长以上30余人出席了签字仪式。其主要内容有:在重庆军统局本部成立特种警察人员训练班,任务是培养刑事警察,由军统选调培训人员,培训所需房屋和经费由军统负责,培训所需设备器材、技术训练工作以及培训教官等则由美方负责;增加美方供给中美合作所运输工具的数量,其中十轮大卡车由原来的500辆增为2000辆,中小吉普车由原来的50辆增加到200辆,并供应全部车辆的维修设备和可供3年使用的各种备用器材;美方供给军统医疗器材、设施增加到可供1000张病床使用的全套设备和医药;美方为军统培训高级特务40名,受训期为一年,受训人员在美的一切费用由美方承担。

当年9月,中美合作所“特警班”成立,戴笠、梅乐斯分别兼任训练班正、副主任,美国人怀特任总教官,另有50余名美国教官在特教班任职。但凡特教班的技术课,均由美国人按照他们训练特务的方式进行。训练分刑事警察和保安警察两大类,其主要内容除了侦察、审讯、指纹、痕迹、犯罪心理、化装、警犬使用、拘

捕外,还要进行各种实习如刑事实验、手枪射击、机动车驾驶、爆破等。与此同时,还相继在全国其他地方设立近20个“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涵盖了气象、情报、行动破坏、电讯、医务、外语、保管技术、特警等诸多领域,利用美国的技术和器材培训中国的相关人员,为敌后游击战和中美联合作战服务。先后有4万余人接受培训,提高了他们在敌后作战的能力。所组成的中美联合游击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实施各种破坏活动,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

中美合作所在抗战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美国空军击落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就有中美合作所的军统局人员在电讯侦测和密码破译方面的功劳。其建立的若干为美国海、空军提供气象情报的气象情报站、观测哨等,对美军在太平洋日占岛屿展开逐岛进攻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美国海军部的一份报告给予其高度评价:中国方面通过中美合作所向美国提供的日本占领区军事及气象情报,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和中国沿海的美潜艇攻击敌海军的重要情报来源。除了军事行动外,中美合作所还在第二战线上展开积极活动,包括收听日伪电台广播并用秘密广播进行干扰和反宣传,展开宣传攻势瓦解日军士气,在日伪军中制造恐慌情绪,鼓舞敌后抗日军民斗志;印制汪伪储蓄券假钞偷运到沦陷区,扰乱日伪金融,并大量收购日货与沦陷区物资运回大后方……所有这些,对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多有裨益。

抗战胜利后撤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美合作所已无存在的必要。在美方贝乐利和中方潘其武的主持下,双方于是年冬签订了第三次合同,其主要内容是处理中美合作所撤销后的善后工作。决定将中美合作所内的所有剩余物资,均不计价交给军统;其他物资凡已启运来华者,均按已启运数量供应,未启运者不再供应。双方还商定了结束期间若干业务继续合作的过渡性办法,其重要部分有:气象、情报及通讯安全工作,仍保持局部性的合作;原属中美合作所之美方物资,尚未运到者,由美方负责续运上海,交军统局使用;美方继续协助训练通讯人员,并在上海设立通讯训练班,由美方派遣教官、供应器材;美方继续协助训练中国特种警察;中美合作所原有医务计划仍照旧进行,并由美方供应足够600个病床之用的全部医疗设备,在上海、北平、汉口分别设立医院;建议中国政府设立统一的中央气象局,并将气象情报供给中美陆、海、空军和民航公司使用;遴选中美合作所有功之中方人员赴美受训,经费由美方负担;曾在中美合作所受训之游击部队,俟新的合作协约缔结后,酌情予以改编。1946年1月,按照成立之初的规定,中美合作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宣告结束,美方人员随后分批回国。

通讯技术培训篇10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腾讯学院在培养人才的内容及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将业内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培养项目中。例如,行动学习、评鉴中心、产品体验、管理实践、主题研讨等等。腾讯的“t族基干领导行为落地项目”和“飞龙项目”就是腾讯学院在新技术影响下对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实践。

案例一:t族基干领导行为落地项目

项目缘起:腾讯公司于2008年制定了“基层管理干部领导力素质模型”中的7项素质及相关的“关键动作”,并且积极展开推广及落地工作。

经过4年的实施,根据多方反馈,腾讯学院认为有必要检查基层干部领导行为的落地情况,并据此对其进行优化、更新,最终助力提高基层干部管理能力的成熟度和组织效能。因此,在2012年底,腾讯学院与顾问公司合作,启动了“基干领导行为落地项目”。

项目范围:本着“落地需要贴近族群工作特性”的原则,根据腾讯业务的特性和群体分布,将此项目聚焦在“t族基干”,即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族群基层干部。

方案设计:通过对前期大量有针对性的问卷及访谈进行分析,秉承贴近实践、贴近专业、贴近绩效的原则,第一步,先是输出了新版的“t族基干”优秀行为特征及需提升的方面。例如,团队合作、目标管理,以及在团队管理中如何对待绩效不好的下属等方面。

与此同时,将前期的访谈内容总结成35个最佳实践和27个标杆故事,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建设提供素材。另外,在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培养方案采用“线下学习与线上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线下:通过“赶集场”,共同研讨,分享最佳实践,解决个人困惑;线上;通过web和app进行情境练习、阅读与讨论,影响参与者的认知,鼓励他们采取行动,提升自身能力,达到领导行为落地的效果。

培养方式创新,新技术的应用

线下“赶集场”。针对3个待发展主题,共计开展5场“赶集场”活动。所谓“赶集场”,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学习,它更多的是个性化问题分析与解决工作坊。

针对每期的主题,每个学员将他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张贴出来,通过同伴的回帖得到解决办法,并辅以小组会诊、最佳实践、案例研讨、标杆分享等环节,达到“几十个老师教一个学员”的效果。“赶集场”可以达到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的效果。

线上情境模拟。针对待发展主题,共设计了18个与腾讯干部工作环境有关联的管理情境及模拟练习。其素材均来源于前期访谈时整理好的绩优基层干部的标杆故事。每一个情境都带有需要对情境关键冲突点做出判断的选项。这些选项的设计体现了多元的思维及对策,具有在多种情境下存在的真实感。学员参与完毕后,公布专家观点,并附有所有选项可能带来的影响,以此给予学员更多借鉴和思考。另外,每个情境还配有两篇相关阅读,以拓宽学员的视野。

移动学习嵌入。18个情境设计完成后,我们尝试开发了两个不同的线上载体,一个是传统的pC、web端,一个是新兴的移动终端app。我们和顾问公司一起,把这个线上网络社群学习系统命名为“蜘行”。

“蜘行”开放后,我们设计了为期9周的运营活动,每周初面向学员2个情境。在情境后的3天内,学员可在任何空闲时间、任何地点登陆网页或手机版页面,玩情境,想答案,做讨论。3天后,公布专家观点和好文推荐,以此对比碰撞,引发思考。

从上图可以看出,移动学习(m-learning)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学员的参与方式,提高了参与率,使学员获得了更自由的学习方式。

在9周的运营时间内,我们还设计、安排了两次活动:一次是邀请知名学者黄铁鹰与我们的数百学员一起在微信群里进行了将近2小时的问答交流;另外,还开展了“管理之痛,你问,我们答”活动,邀请了原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孙振耀与腾讯的Cto张志东与学员进行现场对话。该活动还通过腾讯公司e-learning学习平台的直播课堂进行了现场直播,效果非常好。

混合式学习价值凸显。基层管理干部在公司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执行力。由于工作职责的复杂多样,他们对知识层次的需求也较高,但现有的培训方式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们结合基层管理干部实际情况,探索除了混合式培训方案,即利用线下“赶集场”、web端情境体验、手机app移动学习、线上管理大师微访谈、外部专家对话腾讯高管管理论坛等方式,让基层管理干部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自主学习,效果非常好。

学习体会

广义的m-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的时间、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短、平、快”地进行学习。除了我们常说的培训之外,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账号、手机微博、新闻类app,都是m-learning的途径。

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永远在线、主动推送、便携易带的先天优势将重新定义学习的未来。但问题是,只是把线下的课程录制剪辑放在网上,或者是制作一个在线点播课程的app,就是未来的移动学习方式吗?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

首先,m-learning≠e-learning。事实上,m-Learning比传统的培训教学设计要复杂得多。一款成功的移动学习产品必然是从用户体验场景入手进行设计。那什么场景可能会使用m-learning呢?

主要有两大场景:第一种是无聊的时候,例如等车、等人的空闲时间。因为是相对无聊、较短的时间,专注力较弱,所以理所当然希望看到的是碎片式、一下能抓住眼球的“干货”。第二种场景就是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例如,团队目标一改再改,如何让团队成员接受?团队中有一位绩效很好但不受欢迎的员工,要如何处理?此时,作为学习者,非常希望能够马上找到答案,或者有专家进行回答。

此外,m-learning不仅注重交互体验、社区化和游戏化,而且注重“内容为王”,即内容上要满足企业定制化、针对性、实用性的要求。

m-learning与e-learning相比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征,但不是简单的移动化。m-learning是e-learning的一种形式,当腾讯在混合式学习中运用m-learning这种方式时,会面向服务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为解决基层管理干部的实际问题而开发的常见工作场景,我们称之为“pull”。而在移动学习兴起的初期,大部分m-learning只是简单堆砌学习资源并进行推送,由用户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我们称之为“push”。显然,两种方式在人才培养中的效果差异显而易见。

首先,对于不同层级的管理干部,m-learning所起作用也不相同,越往高层,其管理越复杂、决策点越难把握,所以,对他们的培养仅通过m-learning是不足以达成的。

其次,新技术的引入需谨慎。m-learning对于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支持不用多说,如它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学习以及培训管理的效率等。但也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新技术搭建的只是一个移动式便捷平台,其内容要如何开发,如何持续更新,能否满足企业自身的学习需要,和线下学习如何结合,还必须进一步细化;

2.前期投入成本高,维护难度大;

3.员工是否愿意使用,如何吸引学员持续学习。

案例二:飞龙项目

项目背景:飞龙项目是腾讯公司为了支持公司的持续发展,加强干部培养,而针对“后备中层管理干部人员梯队”进行的加速培养项目。采用集中面授、管理沙龙、行动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辅以测评工具等形式来帮助学员全面认识自我、增强人际交往与横向分享、加强与公司高管交流等等。一般的学习周期为半年左右。

评鉴技术,为领导力做“体检”。腾讯学院评鉴中心秉承专业、合适、结合三大原则,对人才进行科学、客观、全面地测评,为企业选择和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更有效地识别和发展人才,我们将评鉴技术广泛应用龙项目中。项目对学员主要有线上测评和线下测评两个方面。线上测评重点关注被测试者的领导力风格,线下测评主要基于对工作场景的情景模拟,通过受测者在模拟场景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其能力现状。

飞龙项目引入评鉴技术遵循了三个大原则:

1.专业的外部顾问及内部测评团队;

2.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最具有针对性、最合适的案例和评鉴工具;

3.评鉴报告需与360度反馈、性格测试、绩效结果等结合起来一起评估被测者,不能孤立地看评鉴报告。

这样,才能把评鉴中心和企业领导力发展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的核心人才在发展时更加有的放矢。作为飞龙项目混合式学习中的一环,评鉴中心结合面授课程、产品体验、团队建设、行动学习、毕业反馈等方式共同作用,提升干部领导力。

以上两个项目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混合式学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t族项目中最终实现了线下“赶集场”的面授辅导、web端的情境体验、手机端的app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更创新引入“微访谈”,为学员提供与管理大师在线交流的平台,有效满足学员培训需求。

飞龙项目集传统面授课、行动学习、评鉴技术等培养方式于一体,践行并继续优化着混合式学习。

新技术专业探索―m-learning移动学习

手机app应用的开发成功,使大批学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移动式学习初见成效。

游戏化学习的广义培训克服了传统学习形式收效不足、行动学习类资源受限等培训瓶颈。

移动学习配合线下强化辅导,促使学员逐渐养成学习习惯。

内容建设――精准的学习内容

线下“赶集场”输出的案例反哺线上情境练习,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