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20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1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目标定位;市民化;现代化

作者简介:张琳琳(1980-),女,辽宁抚顺人,大连教育学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4-0038-04

新生代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但对城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十分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的转移不仅表现为“离土”、“离乡”,更表现为“离坟”。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与诉求,面对这些变化,教育与培训必须及时做出调整,而调整的首要环节就是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进行深入剖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因其教育对象指向明确,只针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作的劳动人群,所以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来看属于第二层次的培养目标,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目标。所谓“定位”即确定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则是指在我国教育目的指引下,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教育与培训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什么样的人。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是有效开展教育与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明确了“把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什么的样人”的问题,对进一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选择和组织教育与培训内容,选取教育与培训方式和方法,实现既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具有定向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对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以明确指向,使整个教育与培训活动都能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一方面教育者能够在目标指引下组织、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使达到预期目标和培养规格成为教育活动的终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在目标指引下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新生代农民工一旦明白自己的培养预期和规格要求,会自觉朝着目标的达成方向而努力,把目标的实现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于教育与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教育与培训内容源于人类文化,而人类文化成果的多元性和广博性决定了教育与培训内容可选择的范围很大,有了明确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选择才有了依据。只有那些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需要,并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与培训内容,才能够被纳入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之中,而那些不利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容则被排斥于教育与培训内容体系之外。有了科学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选择了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就可以在二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受教育者自身状况、服务于目标定位、符合教育内容特点的教育与培训方法与手段,使教育与培训的方法和手段能够真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作技能的掌握、城市适应性的增强,实现其市民化、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于教育与培训活动开展的结果具有评价作用。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规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预期规格和发展方向,对于整个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具有定向作用,整个教育与培训过程都要围绕这一目标选择内容、方法、手段,并不断修正工作的开展方向和具体举措。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实施后,可以参照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对教育与培训的结果加以评估,倘若没有达到目标预期的结果,就必须对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达到目标定位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活动,其具体实施举措才是有效的。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

(一)终极性目标取向

从要求的特点来看,教育与培训目标可以分为终极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活动应达到的终极性状态和结果的规定与判断,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终极性目标取向。从终极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关系来看,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具有发展的终结性,对各阶段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性和发展的指向性。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是发展性目标的根本性依据,是确立发展性目标的指导思想。发展性目标是实现终极性目标的必经之路和具体策略,是终极性目标的具体体现[1]。发展性教育与培训目标虽然不可或缺,但只是教育与培训在某一阶段要达成的目标,不具有宏观指导性。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阶段性目标作为整体发展指向,用阶段性目标代替终极性目标,忽视了终极性目标的确定与具体化。如果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仅定位在阶段性发展高度的话,那么将无法解决超越这一阶段后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如果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仅定位或停滞于解决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就业这一高度,那么教育与培训将只能解决他们从“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以及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初始阶段遇到的问题。对于超越个体就业之上的可持续发展、全面适应问题,教育与培训将无所适从,这必将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后续发展,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进程。另外,对于不同个体而言,由于转移状态和素质结构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已经开始从“农民工”向“市民”转变,如果我们仍然把教育与培训目标仅停留在实现转移劳动力就业这一初级层面,那么必将使教育与培训落后于转移劳动力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群体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进行反思与建构。当然,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完全确定的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终极性高度,也不过是相对性的确定而已。

(二)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目标取向

确定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时候,人们总会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选择、确立与取舍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们不同的价值追求。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作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根本。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正好相反,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两种价值取向都能够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提供一定启示,但绝对不能以其来简单代替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依据,因为这两种主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既要考虑人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发展。

在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方面,无论是国家整体教育的发展定位,还是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在价值取向方面,都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根本价值取向,既要促进个人的发展,又要利于社会的发展,使人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无论教育与培训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价值实现的着眼点必须都落在人的发展上,没有人的发展,教育的社会价值也难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发展实现其有序转移作为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双赢目标的基础,把人发展的方向、教育与培训目标的指向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只有把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才能真正符合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和群体的需要,促进其顺利转移和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两个层次

(一)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市民”是指在城市地区,在社会身份上根据户籍制度被划为城市户口,而在职业身份上没有明确限定的劳动者。由于目前户籍制度对其社会身份的限制性依然存在,因此对于农民而言,不论其目前工作领域是否处于第一产业,都脱不掉“农民”头衔,即使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依然被称为“农民工”或“民工”。相反对于市民而言,无论其在城市进行生产、经营或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只要其具有了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市民身份,他们就始终具有市民的社会身份,享有市民权利,其中既包括经济权利,也包括政治权利。理想型的农民和理想型的市民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的两个端点,从农民走向市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进程,更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必然。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已经进入城市,未来还将以每年大约850万人的速度继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意味着生活和工作地域的变化,而且将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满足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要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发生转变,实现市民化。市民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从结果来看,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实现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Farmer或Cultivator)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向“市民”(Citizen)转变,从而实现其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另一方面要使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各种因子,实现个人知识、技能、观念、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与提升。“发展出相应的能力(capability),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利用自身的市民权利,完全融入城市”。[2]具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和角色的转型,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二是在实现身份和角色转变的同时,通过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适应城市,成为合格的新市民。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非农化,但无论是城市化还是非农化,农民在本质上都进行着市民化。“城市化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市民化的外部环境”,“在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民与现代城市因子相遇,已经开始在为全面的市民化做准备”[3]。无论是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还是他们的非农化,都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市民化才是发展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应定位于实现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发展。

(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不仅意味着他们要在流入地获得市民身份,具备市民素质,成为城市平等的一员,从人与社会发展的更高层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从相对传统的农村社会转移到现代城市社会,还意味着他们要与城市人口一起面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挑战,必须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实现市民化基础上人的现代化发展。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现代化的承载者,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性使然,更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人的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过程现代化以人的转变、人的发展为线索,强调人的传统性向人的现代性转变,这种转变过程是人的现代化实现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同时,人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结果,即实现人的素质全面现代化,达成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一方面要使与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各种知识、能力、观念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人生存素质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发展素质的现代化。生存素质现代化可以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知识、能力和观念的适应性与现代社会条件的协调性。发展素质现代化可以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开放、市场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观念意识的超越性,即能够伴随并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4]。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从较为封闭和传统的农村社会进入更加开放和现代的城市社会,必然要在转移过程中面临来自工作与生活多方面的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素质与市民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问题,而且要与城市人口一起面临社会现代化发展给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所带来的挑战。对于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不仅要通过教育与培训使自身素质在文化知识、工作技能、生活观念等多方面尽快适应现有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其在转移城市的基本生存,达成个人素质的初步现代化,而且要随着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时间的延长、工作和交往范围的扩大、认识和适应能力的加深,最终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个人发展素质现代化和素质的全面现代化。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还应在市民化基础上,更高定位于实现转移人口的现代化。

(三)市民化与现代化两个目标定位层次的关系

市民化和现代化虽然都蕴含着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但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现代化这两个目标定位层次的关系来看,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是对市民化目标定位的深化和发展,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市民化和现代化两个层次是递进和加深的关系[5]。

其一,从内容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是其市民化的深化和发展,是其本质的完善。虽然教育与培训目标在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和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上都囊括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并都可以通过外在教育和教化以及个体认识和内化来实现,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体现的多是对外在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则要求人有更高的追求和更新的目标内容,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要富于创新和开拓,既要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又要具有超越精神。市民化目标定位的内容相对简化,它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取得市民资格的基本素质要求,而现代化目标定位的内容相对丰富,它是超越传统并获得现代人素质的更高要求。

其二,从实质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是他们获得各种社会本质特征,即获得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意识性、自由性等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实质与市民化实质相联系,是市民化实质的深刻化,如果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建立和初步实现,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完善和进一步实现,人的现代化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人只有达到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占有和实现人的本质。

其三,从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结果是他们获得市民性、社会性,具备现代市民素质,成为合格的现代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的结果是他们获得现代性,实现素质的全面现代化。从市民化与现代化的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市民化不等于现代化,现代人高于一般社会人。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在获得市民性、社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现代性,才能成为现代人。

其四,从作用来看,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发展,就可以使他们普遍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能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使社会正常稳定地运行和发展。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使其普遍成为现代人,就能进一步有效推动、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显然,这两者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都必须拥有绝大多数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才能在稳定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基础上,将众多市民进一步培养成现代人,则能大大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

总之,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其现代化的前提、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是其市民化的深化、发展。教育与培训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使其能够适应城市社会的发展,成为城市中的合格市民,更要培养这些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一员,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3-67.

[2][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04).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2

关键词:项目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一、引言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从业者。目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大类。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概念以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在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其视作提升农业发展内在动力、推进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党的“”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经历了从政策提出到实践探索的过程,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结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学术界对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也深入开展。截至2018年7月1日,在网络上共检索到552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着农民培训积极性低、培训协调机制不足等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基本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并没有提出系统理论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此,十分有必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理念,以项目管理的优势来填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相关漏洞,让政府在公共治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高效开展培训工作。

二、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一)项目简介。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项目,主要是以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农村局为负责单位,以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支撑,利用竞争性磋商方法进行综合评分选出培训负责机构,再由选出机构开展培训,政府辅助监督的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以2019年为例,在准备阶段,该项目预算投资额13.95万元,主要用于培训机构支出。在实施阶段,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53人,培训时间累计14天,其中包含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参观考察。在总结阶段,结束后对培训机构进行验收,合格后通过电话问询或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后续跟踪服务。在通过实地走访政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相关管理人员,了解学员反馈后,发现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培训机构选拔、课程安排方面做的比较好。同时,培训工作仍具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普遍代表。(二)雅安市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1、重点不突出,培训专业性不足。培训内容应符合培训对象,加强培训专业性。雅安市培训工作没有细分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领域,而是开展普通培训。培训农民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接受信息较少,对于公共领域知识的接受兴趣又不高,最终便造成了重点不突出、培训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如,在参与培训农民的筛选方面,上级政府下发培训通知后,各乡镇政府转发通知并让有意愿的农民上交报名表审核,在此过程中并不对培训农民的专业领域进行初步甄选。最终,参与培训农民的行业涉及茶叶、猕猴桃、生猪、石蛙等多个领域,对此培训机构并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和专业深入。2、供需不平衡,农民培训积极性低。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报名人数呈递减趋势,已由以前的一百多人递减到现在参与培训的几十人。按照当前相关政策要求,已参与培训农民不能再次报名,若农民想要转型也不能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培训。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的供需不平衡,极易挫伤部分转型农民的培训积极性。就培训安排分析,造成农民培训积极性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培训时间安排问题;二是培训内容安排问题。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民所从事的农业产业、生产时间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存在差异。雅安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上没有考虑农业产业差异、劳动时间差异以及农民素质差异、技能差异和观念差异,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参与的积极性。以茶农为例,若培训时间集中在茶叶采摘阶段,即使茶民有很强的意愿参与培训也会因时间冲突而放弃。目前,雨城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14天为单位培训周期,同时培训必须到城区参与,考虑农村交通便捷性及长达半月农民不能管理家庭农业发展等问题,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培训报名的积极性。此外,在培训开展中培训内容过多过杂,也不符合农民的相关特殊需求。3、资源配置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全。一项好的培训工作,需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保障培训效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培训教师和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各方积极通力合作才能成功推进。在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对各方的激励机制是较为不足的。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现有激励措施只是在所有培训项目合格后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据统计2018年雨城区共发出新型职业农民证书106份)。对于培训机构,面向它的激励是暂缺的。虽然政府针对培训机构设计了相关的考核评分标准,但这更偏向于监督,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对于政府,下级政府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时更具有机械性,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当然这和基层政府的任务繁重有一定关系。

三、项目管理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

(一)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管理,是指通过项目单位的努力,将知识、技能等应用于项目活动,对项目及资源进行管理,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模式。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培训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目标优化、过程管控、效果评估,进而有效提升培训质量。项目管理包含五大组织过程,包括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一个项目循环过程中的五个实际管理过程之间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活动,它们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各个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互相重叠。例如不一定是一个阶段完成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而是各个具体阶段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互相重叠,造成跨越阶段的相互影响。项目管理是一项十分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它的9个知识领域包含了39项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分布在5个过程组中。其中9大知识领域基本囊括了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关键要素,如时间、费用、人力资源、质量等。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中,也应更有侧重的关注质量、时间和费用等关键要素,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项目管理理论。表1为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表1)以昆明市杨林镇失地农民订单式培训为例,该地政府借鉴项目管理理论中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五大过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培训模式中,把杨林镇失地农民订单式培训工作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操作和管理。这不仅为企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员工,同时也很好地解决附近企业“招工难”和失地农民“就业难”的这两个主要矛盾,对政府、企业及失地农民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将项目管理理念实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进行系统性科学化的管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提供有效参考。(二)项目管理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计与应用。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做好培训工作,从中央文件下发启动,到培训设计规划、培训执行,再到培训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及最后的项目验收反馈,都可应用项目管理的五大组织过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管理流程的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接下来便结合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应用项目管理知识,抓住各阶段的核心点,对培训工作给出一定的参考对策。(图1)1、启动阶段:培训需求分析。项目启动阶段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第一环节,需求分析是培训全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培训项目系统的根基。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供需不平衡,农民培训积极性低。因此,政府应该从政府、培训组织和新型职业农民三个分析对象出发,充分利用好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需求分析,保障培训效果。2、计划阶段: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计划阶段需要完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及拟定培训流程等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项目时间管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时间冲突的实际情况,做好项目时间管理工作要充分应用子项目和周期培训理念。依据项目管理理论,将长期培训项目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短期培训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按计划完成预期目标,综合达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结果。同时,坚持“化长为短”、固定总时间和灵活调整相结合的周期培训原则,尽量化解培训与农民时间冲突问题,保障完成培训项目和提高培训质量。3、执行阶段:项目质量管理。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在执行环节要做到质量实施保证,为此需要有合理的质量评估方式及先进的管理方法。目前,雅安市政府针对此问题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农民制定了相应的职责和守则,如职业农民培训台账、签到册、成绩登记表等,落实下去都可一定程度保障培训质量。此外,可实行培训与技能考核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保障机制,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起到整体规划、督促完善作用。要想有效提高项目培训质量,政府也应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扮演好协调者角色,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保障质量提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可以有效引入互联网因子,构建“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推荐购入相关学习平台,让农民根据自己需求进行学习,在满足部分农民特殊需求的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受众面。4、控制阶段:项目费用管理。培训项目费用管理,主要便是费用预算和费用控制,培训中做好费用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跟踪和捕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费用使用信息。费用预算方面,通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若经费不足,政府在进行培训经费筹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部分地方财政参与,或是接受社会力量的资助。同时,政府可以遵循“政府出资、项目管理、个人配套、社会实施”的原则,也就是政府的农民培训资金主要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分配和管理,通过培训项目来调动社会培训资源和个人配套资金。这不仅可以扩大经费来源,而且可以通过项目形式有效利用资金。费用控制方面,政府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可以设置独立的监督专员,实时跟踪经费使用情况,若费用使用异常则立即进行资源调配,以便将资金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如解决农民的特殊需求及激励方面。5、收尾阶段:项目评估。收尾工作是项目管理的最后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进行评估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评估,应该以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为评估对象,采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流程上,应按科学程序对评估信息进行分析、测量、整合、评定,对培训状态和价值进行判断,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如在内部评估方面,政府应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多条渠道多种形式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以评估标准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对培训机构和农民进行评估。以雅安市为例,政府可利用互联网、线下问卷等渠道,对培训满意度、培训技能收获等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培训项目存在的优缺点,进而为来年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外部评估方面,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使其独立于政府和培训机构之外,加强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李克强曾经强调过,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政府简政放权的趋势,以市场化模式运行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弥补内部评估的不

四、结语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3

2015年,洪泽县立足早谋划、早动员、早培训、早鉴定,农民培训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又掀开新的一页。这一年,全县开展省级新型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2500人的培训任务;全年开展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4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0人,超额完成部级培训指标34人;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261人,鉴定人数比例达10.4%,培训农民满意度接近95%。洪泽县“四早”培训举措,为洪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跑全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度领跑全少

2015年全县省级农民培训任务为2700人,至11月底全县已开展省级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圆满完成全年省级培训目标任务。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农民2593人,占目标任务2520人的102.9%;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2期,培训农民194人,占目标任务180人的107.8%;全年完成农业职业技能鉴定261人,占目标数2520人的10.4%。

与此同时,我县2015年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为416人,未进12月全县已培训农民450人,圆满完成全年部级目标任务。其中举办生产经营型培训班1期,培育家庭农场主163人;举办示范班2期,培育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农民231人,合计39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360人的109.4%。组织6名青年农场主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组织渔业类培训班1期,培育职业渔民50名,占全年目标任务50人的100%。

2015年全县完成省级农民培训2787人,部级农民培训450人,县委农工部扶贫培训300人,县妇联妇女技能培训300人,县农机奖补获证数116人,涉农中专县农广校336人,职中87人,技校1125人,合计持证人数为5501人。全县2014年农业从业人员6.162万人,全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度新增达8.93%,累计达32.19%。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领导同行

2.1研读实施方案,培训目标更加准确。

根据省、市级文件要求,充分领会文件精神,梳理培训思路,定位好培训专业和内容,合理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对培训课程、时间、地点、参训对象、师资等做好合理安排。全年的培训方案经县农委确认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方便社会监督和省市管理机构实地检查。县农委与培训单位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职责,为圆满完成全年培训任务提供保证。

2.2服务区域发展,培训内容更加实用。

一是以稻麦为主的粮食高产技术。我县是以稻麦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稻麦也是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培训中以稻麦高产创建为重点,内容包括稻麦高产高效栽培、超级稻超高产精确栽培、稻茬小麦抗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及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农药减量使用与绿色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等重大技术。

二是以水产、畜禽养殖为主体的生态养殖技术。我县位于洪泽湖东畔,肩挑两湖(洪泽湖、白马湖),四面环水,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县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55%,我县是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30个水产品、7个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在农民培训中我县以生态、环保的养殖理念为中心,内容包括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技术及以龙虾生态养殖技术和大闸蟹健康养殖技术、畜禽养殖等以地方品种为主的主导品种养殖技术。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洪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知识、稻麦和蔬菜无公害生产、秸秆还田、生态养殖等内容作为农民培训的重点。

四是更新农民市场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商品化速度,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培训中以农产品经纪为重点,内容包括: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和实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建设等。

2.3融入农村实际,培训方式更接地气。

一是集中授课与跟踪指导相结合。培训班除做好课堂理论授课外,还组织洪泽县农技部门的专家对所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指导服务。由于今年11月下旬突遭冷空气袭击形成霜雪冰冻天气,田里的稻子虽已成熟却无法按时收割,农户焦虑之余,担心会造成小麦无法正常播种甚至减产。针对这一特殊情况,跟踪指导的农技专家们对农户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天气,在如何选择小麦的品种、播种方式、播种量及施肥计划上做了指导安排,农户在与专家们的交流中学习到不少知识,深深体会到在县强大的农技技术团队人员的指导下,象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下一季的小麦种植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是情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组织培训班学员到县农业园区、市农委、省农科院参观学习,学习其他县市农业先进的设施和种养技术,由被参观基地的具体负责人介绍基地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创业经验、项目前景、人员组成、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通过实施情景教学手把手、面对面地讲解、示范,使学员耳目一新,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指导了学员的生产,同时增强了学员想自我创业的信心。

在今年的9月23--24日,我县组织了约160名学员代表到江苏省农科院进行参观学习。两天的时间里,学员参观了南京汤山翠谷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农科院水稻试验及新品种展示基地、部级桃资源圃、六合高效农业示范点及种植基地、循环农业养猪场、养羊基地等。

南京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建设依托"汤山温泉"的知名品牌,将温泉与园区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科技农业项目,打造出一个集高科技农业、休闲疗养度假于一体,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参观学员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要发展家乡洪泽的经济,一定要多努力学习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除了发展好本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的两大优势以外,还要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出一个集高科技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现代文明县。

三是专家授课与现身说法相结合。聘请名家名师登台培训是我县农民培训的一贯做法,多年以来我县坚持聘请省、市级相关部门及院校、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授课,此举获得农户的一致好评。2015年我县先后邀请了省农科院、省淡水所、淮安市农工部、淮安市商务局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多位专家教授为参训农民讲授螃蟹高效生态养殖、龙虾健康养殖、设施蔬菜栽培、葡萄栽培、蔬菜保鲜技术、设施蔬菜水旱轮作技术、养猪生产及猪病防治、农产品电子商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知识;同时还邀请学员代表与培训学员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生产心得体会。各位专家授课图文并茂,种养能手现身说法,受训农民全神贯注,培训现场鸦雀无声。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与各位专家的互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表示此类农民培训给农户带来的实惠,是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最好的诠释和体现。

2.4严格过程管理,项目实施更加规范。

一是实行项目合同制。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5年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任务与资金计划的通知》(苏农计[2015]52号)和2015年省级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县农委与县农广校签订《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培训合同书》、《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培训合同书》和《2015年洪泽县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合同书》,明确了各自职责,为规范完成全年部省级农民培训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二是实行网上申报制。每期培训班开班前一周,及时在江苏农民教育培训网上申报培训计划;培训结束后,将培训班的教师、学员及培训班活动等相关信息及时到网上,便于省、市开展监管。

三是实行督查检查制。2015年7月16日,省校陈光亚副校长来洪参加我县部级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开班典礼,对培训单位和参训学员提出具体要求;2015年10月12-16日,省校陈光亚副校长到我县岔河镇开展“三解三促”现场调研活动,同时到我县部级专业技能型培训班和专业服务型培训班现场,检查指导我县农民培训工作。陈校长一行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塘口,先后随机走访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农资营销户及普通农户代表,询问他们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参训情况。2015年10月16日,省校蒋平科长和王汉林研究员来我县检查指导农民培训工作;2015年7月19日、10月17日,市农广校邢国文校长来洪,分别到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高良涧街道专业服务型培训班现场,督查农民培训工作。每次办班我县都主动向县财政局汇报,接受财政部门的检查;县农委在每期培训班开班后都派督查人员到培训现场就培训情况进行核查。

四是是实行资金报账制。2015年省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经费151.2万元,实际支出111.2万元,余额40万元正在报账中;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60万元,实际支出33.8万元,余额26.2万元正在报账中。

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领先全市

3.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完成率100%,合格率90%以上。2015年全县省级农民培训任务为2700人,已开展省级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圆满完成全年省级培训目标任务;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为416人,目前,全县已培训农民450人,圆满完成全年部级目标任务。培训任务完成率100%,培训学员合格率达100%。

3.2主管部门与实施单位合同签订率100%以上。县农委与县农广校签订《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培训合同书》、《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培训合同书》和《2015年洪泽县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合同书》,确保我县2015年部省级农民培训项目顺利实施。

3.310%以上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学员参加技能鉴定。组织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艺工121人、农产品经纪人140人,累计261人,达全年省级培训人数2520人的10.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4

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

培训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训者立竿见影。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造成“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

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缺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培训。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培训内容多侧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但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涉及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培训资金方面的问题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想培训和被培训的瓶颈问题。当前培训资金分配在各个部门,导致各自为政,使培训形不成合力。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20__~20_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现实中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则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要增加培训投入,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目前看来仍显不足。在一些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贫困县的财政收入50%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根本无力划拨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形式走过场。

农民感觉培训费用太多,“不划算”。农民工要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

培训资金分散,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同一培训科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使农民工培训的效率很低。另外政府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农民工职业培训,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很严,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一方面失业者急需帮助,另一方面又有资金结余过多的现象。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职业教育又是弱势中的弱势。农业职业院校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师资来专司此项工作,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时间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个月的培训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培训效果。

培训观念方面的问题

有些地方仍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的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

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农民工自主参加就业培训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底子差,学起来很费力,很多人常常因为没有信心半途而废。

一些地方政府以为将农民工送进培训班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培训能让返乡农民工有一个地方呆着,不闹事”就行了。

培训体制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

在培训中没有很好地调动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积极性。企业培训对农民工提高实用技能、增强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现象。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督机制,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由于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点)存在学时不足、学员流失、有少数冒名顶替现象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

对策措施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5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2013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农办财〔2013〕36号),给我省下达了13.4万人的培训任务。主要按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即农业专项技术培训7.6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5.6万人、农业创业培训2000人。

一层次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培训。一是培训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骨干农民。根据2012年国家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域分布,每个示范片培训骨干农民100人左右。全省共培训40600人。二是培训“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骨干农民。根据《全国蔬菜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吉林省15个蔬菜生产重点县,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县、伊通县、吉林市龙潭区、舒兰市、磐石市、前郭县、扶余县、长岭县、大安市、洮北区和洮南市,每县培训骨干农民500人左右,全省共培训4500人。三是培训肉牛、肉羊、奶牛、生猪生产大县骨干农牧民。根据《全国肉牛、肉羊、奶牛、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从列入规划的吉林省19个重点县中选择50%的县,德惠市、九台市、公主岭市、双辽市、桦甸市、蛟河市、东辽县、柳河县和通榆县等9个县,每县培训骨干农牧民200人,全省共培训1800人。四是培训渔业生产大县骨干渔民。根据2010年主要渔业统计指标,从本省年产1万吨以上水产品的渔业大县中选择50%的县,培训任务由省水利部门培训基地完成。各项目县还可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安排培训科目,培训28600人。农业专项技术主要全省53个项目县分别认定培训基地,组织农民根据农时和生产中问题开展培训。

二层次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开设的培训科目有6个方面。一是种植业生产服务人员。包括病虫害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蔬菜园艺工、果桑茶花药园艺工、种子经销员、农药经销员等。二是畜牧和渔业生产服务人员。包括畜禽繁殖员、畜禽养殖员、兽药经销员、渔业船员、水产养殖员等。三是兽医服务人员。包括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等。四是农机服务人员。包括农机操作员、农机维修员等。五是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人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信息员等。六是涉农企业从业人员。包括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工人,乡村旅游服务员等。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6

(一)农民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度明显,土地农转非增速,土地征占规模不断增大。相应地,农村失地农民人数激增,这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问题。然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却较短,他们较低的文化素质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农业或者城市生存的发展要求。最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农民严重缺乏职业技能,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有很好的就业机会,其职业技能也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相当一部分农民处于失业状态,失业农民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即使在政府扶持下,一部分农民勉强实现就业,但大多也是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行业,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工资待遇低且工作稳定性差。因此,农民亟待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创造和把握再就业机会。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现状

1、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条件差。目前,农民职业培训主要是政策导向性,一些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简陋,培训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象征性地完成培训,培训效果不理想。虽然国家对于农民培训方面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设施建设需求经费巨大,这些费用远远低于实际需求。

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稳定。目前,大部分农民培训教师缺乏相关信息技能培训,教育观念较为陈旧,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够,缺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培训工作所需的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政府部门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农民培训教师工资拖欠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3、网络培训资源分散且不足。目前,针对农民培训的网络信息体系还不完善,符合农民需求的培训少。目前,农民培训对象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在家务农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是新农村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二是打算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户籍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打工为主要收入的农村劳动力;四是从事农、林、渔业、种养殖为生的农村居民。在对农民实施培训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和已有技能基础等个体特征而采取相应的培训策略。培训课程也没有根据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分类,导致农民培训项目基本雷同,均是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烹饪等脱离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与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

在农民培训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新的探索,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应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合理安排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用到的相关硬件环境、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问题。政府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省农、林、渔业等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同时,整合农业职业院校、乡镇成人学校、农民培训机构等培训资源,在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乡镇农民培训机构中开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农民培训班。应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农民培训效果建立奖励与考核制度。强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农民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跟踪工作,加强培训的督查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二)建立农民培训专项基金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培训需要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及网络设施,而这些设施配备需花费较多的经费。参加培训的教师也需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这些都取决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支持力度。目前,国家对农民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地市级政府部门以及个人参与到农民培训项目中来,从而保障稳定的经费来源。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可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资金投入。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进一步鼓励企业、民间团体作为培训主体,参与培训实施的全过程,以保障农民培训中现代教育技术人力、物力的充足供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河南的农民培训主体除公办培训机构外,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按国家规定也可参与农民培训,因此,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培训教师包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总的来看,教师层次良莠不齐。因此,应该加强培训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以及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应多渠道广泛吸收培训师资,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等兼任培训教师,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

(四)重视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民培训课程的有机整合离不开农民培训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农民培训内容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农民工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安排培训内容,并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针对培训内容开发多媒体或网络教学资源。此外,还应开发适用于小组协作学习及个人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

(五)加强农民培训的个性化与互动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网络的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对农民进行培训是农民培训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对农民进行培训,应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体现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参加培训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以及培训需求来选择相应的网络培训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追求个性的同时,农民学员还应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意识,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相互配合,不断调整合作方式以改善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化职业需求。另外,网络培训平台还应开发网络辅导答疑系统,鼓励农民应用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博客等进行聊天、文件共享、文件传输等,随时与其他农民进行广泛交流,让农民通过电脑网络或手机网络随时都能方便接受到专业的答疑。

(六)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7

关键词:协调治理;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16)01-0090-05

农民教育培训历来受世界各国重视,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已有近三百年的历程,各国业已建立起独具本国特色的培训管理模式。其中,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西欧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较为典型。[1]二战以来,日本大力支持农民培训,先后颁布了《社会教育法》《青年学级振兴法》;1969年,联邦德国通过《职业教育法》形成了“双元制”的农民学历教育体制,欧洲各国政府也都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管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美国政府在《莫雷尔法案》之后逐步强化农民教育培训,设立了农业合作推广局,并在各州设立推广服务中心,乃至各县(郡)也有相应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推广顾问委员。[2]这些都极大的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为国家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巨大发展,呈现出从以“知识技术”传播为指向过渡到追求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培训价值诉求。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逐步丰富,培训规模逐步扩大,受益农民越来越多。从1989年,农业部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开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工程。2007年并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以看出,政府的强力推动,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对新型农民培训政府管理体制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经济发达、中等、落后的跨越两省的三县作为调查地,通过对中部经济落后X县和东部沿海省份经济较发达的Y县以及经济中等的Z县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当地农民、学校及政府人员,了解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状况,分析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实,探索促进新型农民培训体制改革发展的思路。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体制现实矛盾

农民教育培训在整个农村地区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更倾向于后二者。因此,受宏观领域我国职教体系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大背景的影响非常深刻,农民教育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依然存在政出多门、错位严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难以有效统筹等问题。要真正实现国家农村教育“三教统筹”的战略目标,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改革便成为重要一环。在实地考察中,对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安排的分析,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既从政府管理的静态结构层次、体制构架方面发现问题,又从动态的机制运行层面深入挖掘,探索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矛盾。

(一)农民教育培训部门结构失衡

农民教育培训的管理主体依托于其实施主体,各实施主体的结构反映了不同部门在管理体制中的地位与权责。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部门结构的失衡尤为明显,呈现政府包揽,社会力量弱小现状,表现为实施机构的官方性质过于浓厚,来自社会团体的力量较为薄弱。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使得农民教育培训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在农民教育培训的资源分配中,依托政府部门的培训主体能够比较容易拿到培训项目指标,相反民营学校或社会团体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承担任务的范围被无形中挤占。根据调研情况统计,X、Y、Z三县主要以政府部门主办或者归属政府部门的培训机构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任务。从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举办者的性质来看,社会力量较为弱小。如Y县,所属政府部门的培训机构众多,而获得资质的民营学校数量相对较少。2013年Y县农办确定具备培训资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任务的民营机构仅9所。此外,通过对农民走访发现,目前农村地区青年人外出打工较为普遍,呈现“老人农业”现象,而政府推动的农民教育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没能适应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无法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访谈中,Z县某村支书曾表示,“管理培训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局,农业局每年会下发一些项目,这些项目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师资安排上都是由农业局统一安排,村里只负责组织村民,提供场地。最大的困难就是在人员组织上,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如果县里能够组织一些发展观光农业方面的培训,增加农民收入,效果会更好。”农民教育培训中,重复培训,低水平培训,专业设置面较窄等问题,造成培训与需求脱节,培训内容多是“大路货”,无法满足农民个性化的需求;上课内容“炒冷饭”,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与农民生产需求不相吻合导致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5]

(二)农民教育培训政府体制错位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政府行政体制镶嵌于“条块结构”的行政系统之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内部农业、扶贫、劳动、科技、教育等多个部门均承担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诸如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名目繁多的培训工程散落在不同部门之中,使得整个农民教育培训行政系统表现为多条串联、条块分割的状态。这种以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相结合为基础的“条块结构”,导致基层地方农民教育培训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难以有效统筹协调,呈现压力型行政系统。也出现了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等弊端。以X县为例,全县农民教育培训没有设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分别由县农业局、县扶贫办和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Y县对全县农民教育培训也没有设立统一的领导机构,由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教育局和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Z县以县农办为统一领导机构,县农业局、县教育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同组成一个领导小组配合农办开展工作,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然依托各部门或其所属的机构开展实施。此外,以条为主的培训管理框架,使得培训项目自上而下指定完成,就产生了上下层级政府之间的“压力型”行政运行模式。以条条为依托,上级政府将任务分解下派给下级政府主管部门,下级政府在这种压力之下,很难发挥优势,结合本地区实际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重复培训,无法满足农民素质提升实际需求的状况,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便难以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更为严重的是培训实效的问题。由于层层组织都是为了完成指标,难免应付了事、甚至弄虚作假。例如,X县全县有20万左右的农民劳动力,其中10万左右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部分大多属于老弱病残人士,然而真正要培训的对象却是那些出去打工的青壮年人,却也要完成培训指标任务,导致培训工作无法产生好的效果。培训学校同时也要应付几个管理部门,正如Z县一位培训学校校长所言:上面几条线,下面几盘棋。

(三)农民教育培训动态调控滞后

农民教育培训经费除了国家下放的各类培训项目专项经费之外,以县级财政为主。县级财政的紧张,使培训资金更加紧张,造成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各类项目经费的使用又散落在不同政府部门,便出现培训经费来源多元性与经费使用分散性等问题,导致供需矛盾突出。X县,上级下拨的农民培训经费要分为三块,拨至农业局、扶贫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经费分配不均,且每一块经费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本身来说都不够。由于财政紧张,很多工作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三个政府机构都要组织和管理农民教育培训,花费大量人财物,而三个政府机构所进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其实都大同小异,造成资源浪费。经费来源不稳定的矛盾在培训机构表现更加明显。以X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例。虽然政府有一定资金补助,而且通常情况下2/3的资金用于培训,而1/3的资金则用于添置多媒体设备等,但是依然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如没有足够资金去请教师;如果培训涉及实训的相关内容,就会出现费用更加不够的现象。再如,一些开课村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由于经费问题,教师的补贴较少、甚至没有,使得一些优秀教师望而却步。在动态运行中,管理的适切性不高。管理实践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导致培训一成不变,流于形式,脱离实际,集中表现为指标下达脱离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过分追求项目任务完成。政府只考虑自身要完成的培训指标,不顾培训的实际时机。在Y县,白茶采摘3月就开始,且工期很短,而县农办或县农业局4月份才下达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接到培训指标任务组织采摘技术培训时,已过采摘期,农民自然就没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的价值导向

农民教育培训是整个农村地区“三教统筹”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而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又是促进农村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不仅需要加大多农村投入,更应从农业、农村、农民自身实际出发,增强农民自身能力,提高农民素养。政府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切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时间不长的现实特性,关键还在于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价值导向,这是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体制的出发点。

(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实特性

首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具有补偿性。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教育滞后,农民文化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教育“欠账”较多,与城市市民教育极不平衡。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是社会现代化进程要求的一种补偿,是保障农民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加大其投入力度,不仅是对农村地区实物投入的补偿,更是一种智力上的补偿。其次,公益性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又一特征。农民教育培训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需要坚持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承担起规划、管理、组织、实施、评价的任务,力图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普惠性”。再次,发展农民教育培训还应树立社会性的全局观念。发展农民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建立社会化的教育体系,并广泛集聚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发展。[3]

(二)协调治理的价值导向及其特征

从词义上看,“协调”是指事物间关系的结果,是一种静态的状态,与“和谐”一词接近,从过程上看,是指实现事物间“和谐”状态的行动及过程,可以理解为使得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4],强调政府内部的协调。治理注重政府力量和市场、社会力量的互相弥补,坚持公平又强调效益。协调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多元性、过程互动性以及部门协调性,不同于政府自身内部狭义的行政协调。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层面协调治理的外延更加宽泛,既包括政府自身府际间的协调状态,还包括政府同各参与主体间的协调与联动。治理是一种现代政府管理的新向度,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协调治理是政府管理运行的一种新型价值导向,不同于以往单一的、以行政性决策为主导价值的政府管理模式。由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实特性可以看出,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公司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群众团体等各部门主体的共同参与,从多方面筹集经费,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又需要各个部门、各类主体、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这与治理理念不谋而合。农民教育培训中坚持协调治理的价值导向,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协调行为的互动性,以实现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整体协调为目标。协调治理的价值导向就具备三大特征:一是整体性。在农村地区教育中,政府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实现农村地区“三教统筹”,注重的是农村地区各类教育的整体合力,不应偏向于一方。协调治理追求农民教育培训参与主体之间协调的同时,也强调农民教育培训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协调。二是有效性。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层面的协调治理既强调参与主体结构的协调,又强调政府管理运行方式的协调,以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治理。三是发展性。不管是实现农民教育培训参与主体协调,还是农民教育培训在农村教育中实现功能协调,最终是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协调治理下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提升路径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长期处于政府强势之下,政府、市场、学校、社会自组织之间并非平等的合作关系。但市场、社会自组织的发育并不健全。在农民教育培训中,依然需要政府发挥权威领导的角色,探索协调治理的有效运行方式。协调治理理念为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基于当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治理理论改进制度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协调。协调治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区域不均衡,协调治理农村各类教育,实现农村地区“三教统筹”,协调治理政府自身各部门、政府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分割对立,协调治理供给与需求的偏差,实现目标规划与功能定位符合农民实际。

(一)构建政府协调为主,多方参与的多元治理结构

农民教育培训的公益性,需要发挥政府在宏观协调治理结构中的主导作用,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公共牧地”的悲剧。同时,政府为农民教育培训市场的良好运作创造条件,扶植各类私营学校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在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参与主体尚未形成的背景下,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应当实现管办分离,加强考核与激励,盘活现有公办培训机构的活力,提高公办培训部门的办学质量。第三部门的崛起是伴随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兴起,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还不成熟,因此,非营利部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亦是游弋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边缘地带,无法成为培训供给中有力的一极。这就需要政府扶植社会团体、公益团体的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而事实上,早在1917年黄炎培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群众团体的力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199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实施的以职教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温暖工程启动,运用社会捐资形式,面向一百个欠发达县,资助一百万农民接受培训并实现就业转移。据2013年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温暖工程18年来累计帮助了320万人实现就业。

(二)消除部门分割、多头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系统有效协调

造成农民教育培训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是条块分割与多头管理的行政体制。目前,农民教育培训行政系统处于“条块结构”之中。职责同构的纵向政府职责配置表现明显。所谓“职责同构”,是指在政府间关系中,不同层级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高度统一一致。[6]各级政府均涉足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一方面,很容易出现上级政府越级干涉下级政府,使得真正组织管理农民教育培训的基层政府无法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培训,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将培训任务分解摊派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为完成任务,造成压力型的运行模式。在横向结构上,各行政部门为实现培训政绩,“争抢”权力,导致重复管理、分工不明,加剧了政府自身矛盾。理顺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是构建有效协调机制的核心。首先要深化体制改革,准确定位各级政府职能。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中,应坚持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发挥中央、省级政府合力,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发展。中央、省级政府权限侧重于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领导和宏观管理权,通过规划和立法、投资与拨款、评估和监督等手段,发挥调控职能为主。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侧重于具体协调和服务层面。通过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各种创新体制等方式构建服务型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服务于本地区农民教育发展。其次做到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同步,打破职责同构,实现责权合理配置。同时,创建统一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组织,将分散在政府条块结构中的培训职能整合,总体上发挥地方农民教育培训统筹管理的职责。

(三)结合地方实际,拓宽资金渠道,改变运行模式过分依赖项目

地方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中过分注重自上而下的各类“工程”“项目”,没有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造成重复培训、培训内容“炒冷饭”的深层次原因。而“项目运行模式”的过分盛行源于培训资金的紧张。近年来,中央政府财政加大支农力度,各类农民培训学校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经费投入的不足仍是制约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打破地方过分依赖项目资金来源的状况,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除了进一步加强中央与省级政府的专项投入之外,地方可以根据实际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伴以市场化筹资为辅的方式建立农民教育培训资金保障机制。例如,2003年,浙江衢州市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民培训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011年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的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省级财政部门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教育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教育,而资金使用范围并未明确提及农民教育培训。可见,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来源的制度化建设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刘双双.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有效途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7):20-21.

[2]赵正洲.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特点[J].世界农业,2005(6):51-53.

[3]高学贵.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12.

[4]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89.

[5]李松,魏董华,张志龙.“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计划”[n].新农村商报,2014-8-20(B06).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8

一、广东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总体情况和成效

2010年,广东省共有乡镇从业人员3425.2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包括初中)占78.1%。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以农业(43.6%)、制造业(22.0%)、批发和零售商贸(7.1%)、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6.6%)为主。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9.6%,约1014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以男性青壮年为主,男性占61.4%,16―35岁年龄段人员占85.8%。

近年来,广东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着手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一是初步建立了组织管理架构。组织主体包括以省农业厅为主的各级农业部门,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为主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省科技厅为主的各级科技部门,以省科协为主的各级科协,以团省委为主的各级共青团组织和以省委组织部为主的各级组织部门等。二是不断完善政策保障。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实施的培训项目,制定出台政策文件指导自行组织的培训项目。三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于中央推行的培训项目,省财政严格按照配套要求落实培训资金,市、县也按实际财力支持培训工作。对于自行组织的项目,资金保障更是充足。四是初步形成了实施体系。针对农业专业的技能培训,主要依托农科院、农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等机构以及龙头企业进行;针对农民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主要依托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认定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进行;针对农民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主要依托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进行;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主要依托学历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五是形成了有效的项目抓手。培训主要由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10多项具体项目组成。每个培训项目都建立了包括目标要求、工作制度、评价监督在内的管理体系。具体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班、专家讲座、入户培训、现场指导、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远程教育、发放技术手册、光盘等等。

广东省农民培训的主要做法可归纳为三个“着力实施”,即着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着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一是促进农民素质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过培训,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截至去年底,全省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1个,面积37.8万亩,园区总产值63.67亿元,实现利税5.1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00多家,总产值超过2100亿元。二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有力地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近三年来,全省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66.6万人,转移就业469万人,对外省劳动力依存度降低,劳动力本土化程度提高,劳动力结构逐渐优化。与此同时,农民工通过培训,从业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不少达到初级或者中级职业技能水平,部分实现了由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的重大转型,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促进农民收入提高,有力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过新型农民培训,广大农村留守农民和农民工增收致富能力不断提升,收入不断增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8年的3685元增长至去年的479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个百分点;近17万户以农户为主的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培训转移实现脱贫。全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7年的0.721缩小到去年的0.633,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15∶1缩小到3.03∶1。

二、广东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一些基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上存在“重工轻农”或“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业和第三产业上,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高,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或只重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对农民整体培训认识局限。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训费时费力耗财而效果有限,不如拉几个大项目合算,舍不得在农民培训上加大投入、花大力气,对组织农民培训工作热情不高,属于典型的“喊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另一方面,农民自身对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以及“工学矛盾”的影响,部分农民目光比较短浅,认为参加培训影响赚钱,宁肯用老办法务农或打工,也有部分农民安于现状,止于惰性,不愿花精力学习,得过且过。这些认识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是培训基础不坚实。从培训对象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广东省农民文化层次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人数总数的近80%,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的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6.4%,且大多数农村留守或务农人员以老人、妇女为主。他们思想相对封闭、视野较为狭窄,难以适应外向型、效益型、集约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经济较强、交通便利的地区;而经济较弱、地处偏远的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农村人才相对较少。从培训队伍看,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21%,大专以下非本专业学历的近80%。

三是培训内容安排不科学。目前农民培训工作普遍存在重一般技能培训,轻核心技能培养;重一技一能培训,轻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重眼前技能培训,轻长远能力培养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基本素质的培训不够,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训单一等方面。

四是培训资金投入不充足。在省级层面,除了国家少量项目资金外,省级财政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投入不均匀,目前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而对农村留守农民的培训投入不多。在市县层面,地市普遍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专项预算,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省实施的劳动力培训转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等有关项目资金,投入不稳,持续性差。

五是培训部门多,协调不够。各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机构除了农业部门外,还有劳动保障、教育、科协、民政、妇联、共青团等多个单位。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部门间的协同作战有利于加大培训力度,但职能的交叉加大了统筹难度,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培训过程中,各部门普遍局限于一时一事,缺乏规范、合理、系统的规划。管理的无序直接导致培训内容雷同,空白点多,最后是“资金花了,培训做了,时间耗了,收获少了,农民烦了”。

六是考核评价不完善。在考核评价方面,缺乏科学完善的农民培训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使现有的农民培训项目监督管理更多地注重对培训农民的人数、场次等一些简单的数量指标评价,忽视对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主张、培训后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等质量方面的综合考评。

三、广东省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围绕构建资源整合、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持续有效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这条主线,不断完善培训机制,科学规划和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区域的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和效果,为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文化农民、市场农民、技能农民和创业农民。

(二)培训目标。一是文化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争取到201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相当于初中三年级文化程度,30岁以下农民基本能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即至少12年的受教育年限。二是技能农民。要求农民要有一技之长,不管是留守农民,还是转移农民,应在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管理、经营、服务、金融、信息、教育、医疗等某一方面具有一技之长。三是市场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必备意识,即财富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不管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从事非农产业经营,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作为生产、经营和增加收入的行为导向。四是创业农民。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规律,经受市场考验,承担市场风险。

(三)主要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成立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新型农民培训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全省认可的农民培训证书、学位框架体系,使农民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贯通,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评定相连接。二是兼顾城乡,分类培训。根据农民致富增收的不同需求,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四是保证重点,以点带面。政府投入农民培训的经费使用必须坚持“保证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各地可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培养土专家、小能人、农业企业家等起带头作用的骨干人才,争取做到“培训一个成材一个、成熟一个带动一批”,实行滚动式发展。同时,以政府经费为“点”带动社会经费的“面”,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民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从而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企业资助、社会捐赠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五是共建网络,资源共享。完善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信息服务网,通过对各市劳动力资源的总量、地域分布、结构状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起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意向等资源档案,及时农民培训信息,广泛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并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平台进行定期不定期,保证信息在培训组织、培训对象、培训机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和驻外就业服务机构之间的互通,形成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供求资源网络。

四、广东省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组织领导体系。一是设立新型农民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议成立由分管副省长牵头,农业、教育、劳动、科技、卫生、水利、林业、国土、科协、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和协调全省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好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培训规划、落实资金、监督检查等工作。市、县政府也要相应成立类似机构。二是制定新型农民培训规划。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科学制定全省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省统一规划指导下,各市、县以及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编制本地区、本行业的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形成统筹高效的运行机制。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尽快整合各相关部门掌握的新型农民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高效畅通的农民培训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着力营造全社会真正抓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推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出台新型农民培训政策措施。省、市、县各级政府要研究出台促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二)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学体系。一是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校+基地+公司+农户+市场”培训模式。以农户为基础,以产教结合为载体,学校将主要专业的校内基地办成开放的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和生产经营基地。在此基础上,联合周边地区的相关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建立经营性公司,直接面向市场,形成集培训、生产、实验、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同时,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培训机构要以市场为方向,及时了解农民和市场的需求,使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把培训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农民就业的结合点上。此外,探索建立“农业技术家教”培训模式。统筹安排培训力量,把培训的工作重心下沉、培训关口前移,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二是科学制定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农民培训对象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对于农业主体劳动力的培训,要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科技培训;对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要加强对他们在种养、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要依据全省及各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法制意识和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适应城市生活的现代产业工人;对于回乡创业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技术培训、管理知识培训和市场知识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素质,为他们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对于农村社会化组织人员的培训,除了所经营农产品的特性等技术知识的培训外,必须侧重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产品营销以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队伍,使之成为广大农民联系市场、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三是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一方面,大力运用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印刷媒体(报纸、杂志),以及现代的网络媒体(因特网、卫星网)等技术手段,将广大农民急需的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媒体化,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以快捷、有效的手段实现农业科技和信息的进村入户。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具体技术信息进一步组装,形成具有基础性、系统性、普及性的农民岗位培训课程,以大容量、广覆盖的远程教育手段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跨越式发展。四是注重提升培训机构质量。严格准入制度,对承担政府主导性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必须对其基本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和师资力量等提出明确要求,实行公开招标,保证新型农民培训只对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开放。突出扶持重点,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和专业优势的培训机构,在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重点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增强师资力量,通过提高一批、引进一批、聘请一批、兼职一批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多元投入体系。一是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划分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把新型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范畴,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粤东西北地区农民培训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间农民培训资金的合理调配。二是加快推动企业和社会多元投入。利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手段,促进企业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完善农民培训金融政策,调动金融机构出资积极性。完善社会投入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三是鼓励农民加大对自身教育培训的投资。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及时调整广东省“双转移”政策规定农村劳动力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的制度,扩大受训农村劳动力的范围,突出普惠,提升层次。探索实行“培训券”制度,受训农民领取培训券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终身不断参加培训。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与培训并获得有关证书的农民给予奖励,以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9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

法国只有2800万公顷可耕地,目前每年大约能创造700亿欧元的农产品总值,其中农产品附加值约占一半,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l%。法国能有如此高效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国的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在法国有70%的农民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业知识丰富、生产技术过硬的农民通过农业创业和生产推动了法国农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大学生村官相对法国农民具有同等或更高的学历,可以借鉴法国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模式和经验,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一、法国农民创业培训的环境

(一)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扶植,使农民享受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农业知识技能的培训。1960年,法国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了政策制度保障、机构设施齐全、培训内容完整、培训方式多样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政策制度上,政府规定:凡18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需参加为期一年(可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对18岁以下者要求更为严格,须先培训三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后经过考核,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只有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的准入制度;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成人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教育中心一体化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同时重视社会和企业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并存、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社会组织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式农民教育培训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法国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科技兴农和农民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的农民创业政策支持

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创新发展,在融资渠道、财税政策、创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积极给予农民创业者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见表1),法国农民创业培训除向农民少量收费及由大型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给予部分支持以外,绝大部分费用由国家承担,以培养农民创业热情,激励农民积极创业。

(三)浓厚的社会创业教育氛围

在目前就业率低下、市场缺乏实体基础的“后危机时代”,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开展。2000年,CpU年会指出:“法国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依赖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新产品和新的服务类型的能力。”法国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积极组织创业教育培训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CepaC、aFpa等创业培训机构以辅导、培训创业者积极参加创业教育,法国政府和教育科研部门不断丰富创业教育活动,举办法国青年挑战计划、国家技术创新型企业创业大赛等创业活动,浓厚的社会创业教育氛围和丰富的创业活动,鼓励了社会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的认可,提升了创业教育内涵和社会创业激情。自20世纪80年代,法国农民自发组织了1300多个“农业技术研究中心”,法国政府设立了“全国农业进步基金”,成立了“全国农业推广和进步理事会”及各省的委员会,以鼓励农民学习、改进和创新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农业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国农民创业培训的模式

(一)理论+创业计划培训内容相结合

法国农民创业教育培训注重农民创业的实效性,创业培训内容方面,一直围绕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创办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并针对学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辅导。所有课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教会农民创业者掌握经营技巧、新技术应用和使用适当方法去合法经营,赚取应得的利润。例如CepaC、aFpa中心要求每位学员从人学开始就要做创业计划书,尽管这时的计划书很不成熟,甚至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但在培训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师,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指导学员完善创业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在讲授市场营销时,教师就会要求学员做拟开办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调查,并完善论证创业计划的相关内容。因此,学员接受理论培训和完善创业计划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创业的模拟和准备过程。

(二)多层次+多方位的创业培训模式

法国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实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模式,机构分工明确,培训内容全面。大约有42%负责粮食、蔬菜、葡萄种植和畜牧等方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6%负责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34%负责培养和培训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物资和农产品流通人员,18%负责国土整治、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和在职培训。同时,民间组织利用农闲时间,依托农业行业协会组织或私立培训学校,凭借当地农场或农业企业提供的便利场所,对农民创业进行便捷高效的培训。

(三)课堂授课+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

法国农民创业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的创业培训,培训期通常为两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雇主农场实习,三分之一在农业创业培训中心学习。另一类是成人和离开正规学校的成人农业创业的培训,创业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实习,20―120小时的实习为短期实习,目的主要是丰富农业生产者的知识,120小时以上的实习为长期实习,通过课堂讲授先进的农业创业和技术的理论知识,使农民掌握科技含量更高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提供农业企业的创办流程、最新的农业创业技术信息和创业项目选择等相关服务;利用农场和农业企业的现场跟踪实习,指导在职农民全面理解科技含量更高的农业生产或加工技术及企业运作流程。法国未来农民创业培训的发展战略目标集中于两个方面:使农业教育和农民创业培训更加适应农业当前与未来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就业创业;农民创业培训的重点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农民创业培训的主要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快速、便捷的方式推动农民创业。

(四)证书+职称晋级的创业保障制度

法国的农业从业准入制度为法国农业创业培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法国,只有获得农业技师级以上证书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而获得农业技术以下证书者只能当农业工人。职业准入制度、农民职称晋级制度和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市

场竞争,有效地促进了法国农民对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进而促进了农民创业培训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形成了农业市场竞争有序、政府鼓励科技强农、农民重视创业教育培训、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的良性循环,为法国农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可靠的创业保障。

三、法国农民创业培训对我国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启示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的开发力度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的创业培训模式,这些讲座只是针对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领域进行讲授,且大多数主要集中在创业意识的激发方面,相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只有将创业需要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一种是采取原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创业培训模式,这种对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创业能力培训模式,结构体系比较完善,但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等层次的培训对象,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显得过于简单,知识层次不高,与大学生的农业创业项目不够匹配。根据《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8年度)》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生产技术、缺乏经营管理和缺乏资金支持,所以,应借鉴法国农民创业培训的模式和培训内容的体系,加大力度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课程内容、创业培训模式和创业培训服务体系进行开发,重点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所需的农业技能、市场经营、企业管理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的培训。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农业创业政策和跟踪服务的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扶持政策,实现有效对接,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在项目选择、政策咨询、项目注册、技术服务、银行贷款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实行税费优惠激励。对大学生村官创办企业,按最低标准收费。在项目建设阶段,除国家规定必须收取的相关费用外,不再收取其他行政事业性费用;自投产之日起,前三年其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各镇乡(街道)要全额返还。二是实行政策优化扶持。在项目的申报和证照办理上,要求相关部门特事特办,以优惠于其他同等项目的条件给予及时办理。在资金扶持政策方面,要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基金,以无息或低于贷款利率的方式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可行性项目,审计或银行部门要免费提供创业风险预警信息,提升大学生村官规避风险的能力;工商、税务、土地、规划、电力等部门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优先安排。同时,在项目土地的使用或租赁条件上,享受所驻村村民的同等待遇。三是涉农部门跟踪服务。县涉农部门要积极为大学生村官争取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发展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县农办、农业局、林牧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抽调技术骨干,定期到大学生村官创业点进行技术指导。建立农业专家、企业老板、高校教授与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制度,帮助解决创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农民培训的目的篇10

关键词: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分析

作者简介:李军刚(1974-),男,吉林农安人,法学博士,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王巍(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1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公正与农民工权益制度保障研究”(项目编号:11YJC810021),主持人:李军刚;并受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512413。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42-03

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实施后,推动了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减少了农民工职业病的发病率,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但是也存在着政府部门之间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协调不够、企业安全培训资金不到位、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影响了农民工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进一步分析并完善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

一、加强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体系的完整性

国务院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特别是安全教育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农民工培训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培训规划、培训机制、资金管理、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绩效评估、组织保证等方面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根据国务院农民工教育培训基本精神,农业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2003~2010农民工培训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并且与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委制定了《关于中央企业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工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推动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安全素质,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据统计,我国各有关部门开展的“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计划”、“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共培训农民工23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2亿[1]。国务院各部门职能定位、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不同,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也有所区别,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农民工就业培训、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培训[2],国家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农民工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培训检查、规章制度建设等,部门分工促进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安全教育的专业化、精细化,但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安全教育管理的难度,分散了农民工安全教育资源和力量,以至于目前农民工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环境还存在着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突出问题。据中华全国总工会调查显示,36.5%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41.3%的人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人工作环境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为34.7%,但是用人单位为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重偏低,保护条件堪忧,职业病检查、安全培训落实较差[3]。

加强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安全意识、安全保护和救助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减少事故伤害,是国务院和各部门制定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和完善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国务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发挥各个部门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农业部门要了解和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分布,做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政策引导、跟踪服务等工作,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动员和领导水平,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和安全教育创造良好前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组织人员编写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大纲、教材,培育、审核并管理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建立健全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及职业安全教育证书制度,指导并管理各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部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从源头上改善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环境;财政部门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经费收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全国统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经费。国家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安全生产标准与条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充实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加大对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和安全生产制度的检查力度,坚决取缔未经安全教育培训就上岗的违法行为。总之,改善安全生产形势,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必须加强国务院各部门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促进,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的整体合力。

二、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规划,增强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规划是实现安全教育培训目标、减少安全责任事故、保护农民工身心健康的客观需要,是合理配置安全教育培训资源、突出安全教育培训重点、解决安全教育培训难点的基本前提,是落实国务院各部门安全教育政策、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措施。《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实施后,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力度不断增强,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政策、奖励政策、就业准入政策等得到完善,农民工培训的范围和人数不断扩大,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提升。按照培训规划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大纲》,组织人员编写了《农民工安全生产指南》、《安全生产普及知识百问百答》、《新工人入厂安全教育读本》、《农民工艾滋病防治教育30问》等一批农民工培训教材,提高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农民工初步掌握了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提高了农民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职业素养,并且得到了国务院各部门、农民工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新一轮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抓好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且要求新一轮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制定要遵循我国经济发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的客观规律,要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布局调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要求,要加强对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农民工的安全技术培训,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相关制度。

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规划,要与农民工外出就业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规划结合起来,要在设置和编写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大纲、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的同时,增加农民工职业安全教育培训目标、大纲、教材等内容,使农民工了解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安全设施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个人防险、避灾、自救方法等基本知识,要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分别发证制度。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规划,要突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煤矿生产等高危行业全员培训,建立健全高危行业安全培训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高危行业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按照《特种作业范围》、《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特种作业人员行业准入、在岗培训、安全考核、目标管理,要制定《安全生产培训监督检查办法》,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制度化水平,并把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制度与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年审制度结合起来,强化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规划,要体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原则,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技工学校或职业培训学校,加强对本单位准员工和在岗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鼓励政府部门或社会力量创办农民工安全教育联合培训基地,对缺乏自主培训能力的民营小煤矿、小矿山、小化工等中小企业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鼓励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力量通过组建讲师团“送教上门”、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康杯”知识竞赛活动、制作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专题影像教材等形式,运用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多种载体解决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难的问题。

三、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责任,保证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落到实处

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涉及到国务院、各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工会以及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并且不同部门和单位在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要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并安排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执业准则,接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4]。尽管法律法规对政府部门、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教育职能和责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农民工身体健康、安全培训监管力量不足,生产经营单位招工难、利润低、不愿承担培训成本,农民工重视眼前经济利益、安全培训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很难落到实处,安全生产事故经常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伤亡事故,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80%以上发生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小企业;每年职业伤害、职业病新发病例和死亡人员中,半数以上是农民工[5]。

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落实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政策,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必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安全教育领导责任和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责任,使政府部门和企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形成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的合力。政府作为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一定要把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按照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协调安全监管、劳动保障、工会、农业、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统一管理本地区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政府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建立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奖励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处罚农民工安全教育不达标单位和相关责任人;政府部门要健全安全生产三级培训制度,实行安全教育培训与证件考核发放分离,保证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安全员的培训时间,提高安全教育三级培训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企业作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责任主体,担负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培训活动、筹集安全生产培训资金的任务,一定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培训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纳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积极组织或选送农民工参加有关安全生产培训,并给予适当补贴;一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安全生产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参加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安全生产培训,并且根据农民工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民工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之关注农民工专题[eB/oL].省略/index_lm/2010-03-08/news1268011055d1062868.html2012-1-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省略/zwgk/2010-01/25/content_1518915.htm2012-1-17.

[3]全总调查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薪1747元[eB/oL].news.省略/politics/2011-02/21/c_121102697.htm20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