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38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1

一、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与监督相比,熏染的力量更大,当一个人好学的时候,就能够带动起身边很多的人热爱学习。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特困生而言,教师要努力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从而带动特困生热爱读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多接触课外书,例如一些童话、寓言以及趣味小故事等,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使其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演讲内容设定为学生曾经读过的课外书中的文章,让学生谈谈个人在阅读后的收获以及感受。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演讲活动当中,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样,在十分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中,学困生就能够很容易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困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有效地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教学的实际状况,借助于多种方法与渠道,例如交谈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与了解,从而掌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并且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最关注的事情,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其喜爱的书籍。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观点以及看法表述出来,帮助学困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除此以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渐渐开始喜欢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与指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鼓励其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其他学生提出异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讨论,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讨论情况。在班级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帮助学困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不断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三、家长支持,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2

>>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活动设计探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计划制订的指导策略探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初探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几点思考浅析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浅谈初中英语课外阅读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推进策略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方法初探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策略初探初中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英语课外自主阅读指导“i+1”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初中英语课外阅读要重视阅读效果《新概念英语》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刍议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的分析\思考和实践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1英语网(http://)等网站,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素材。并定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和句子以板报形式与同学分享。

4.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喜欢指读,有的学生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学生咬文嚼字,边读边查词典;有的学生回视情况严重。我们应帮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通过有效的训练方式帮助他们减少停眼次数,扩大视幅范围,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

(2)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关键词。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和通过构词法来猜测生词的含义。

(3)指导学生建立英语阅读记录卡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知识面;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读能够增加初中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然而,初中学生的时间比较宝贵,初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否则,课外阅读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而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因此,本文将分析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常常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一、课外阅读对于初中学生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初中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进他们对各个领域的了解,从而丰富初中学生的知识系统,让他们产生新的思考和想法,用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初中学生的知识量比较有限,个人阅历不足,因此,也要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自觉地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知识营养。

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常常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阅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许多初中学生只知道自己需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书籍琳琅满目,让学生觉得无从选择,学生便会根据书籍的封面设计随便挑选一些书籍,而这些书籍并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据家长的意见,买回来一些比较难懂、深奥的书籍,后来因为看不懂,就对课外阅读望而止步。比如,有些初中学生因为听从他人的建议,买回《红楼梦》的原著来看,后来因为看不懂,所以索性不看,对《红楼梦》完全不感兴趣了。所以,初中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和能力来选择读物,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小的改编版本。

(二)阅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一些初中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地挑选一些书籍,增加自己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而只是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自己喜欢的书籍,他们就买、就看,而对于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但有很大知识价值的书籍,他们却连翻都不翻。比如,一些初中学生喜欢看一些比较浅显的幽默故事集和连环画,并且乐此不疲,这些书籍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只是能够起到一定的娱乐作用,它们还会使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正式的书籍不感兴趣,所以初中学生应该尽量少看这类书籍,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选择一些其他类型的、对于自己帮助作用较大的文章和书籍来看。

(三)阅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许多初中学生阅读没有一定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只是随意地浏览一下,而并没有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所以这样的课外阅读并不能帮到他们的学习,只是作为他们的一种消遣方式而已。

三、提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

针对上文提到过的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将从阅读的题材选择、阅读方法的培养和阅读后的巩固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语文老师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课外书籍的名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进行阅读。其次,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不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向不同的学生推介一些不同的书目,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某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变得更加全面、更加系统。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介一些适合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健康的语文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和《语文学习报》等,让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加强对一些富于哲理性的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感悟能力。

(二)阅读方法的培养

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只有阅读材料,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根据书籍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一些文笔非常优美的文章,要采取精读的方式,努力学习作者的语言手段,感受文中的语言魅力。对于一些哲理性的文章,重在感悟文章的哲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感悟能力。对于一些感情丰富的散文,重在体会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猜想自己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一些科技知识之类的说明文,要重在获取文章表达的科技信息,选取文章的重点段落来读。所以,初中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节省阅读的时间,减少做无用功。

(三)阅读的后续工作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课外阅读之后能够有所收获,学生还必须做一些阅读后的巩固工作。在阅读之后,学生要对一些优美的句子做好记号,在文中用笔划出来,然后将其写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当地将一些优美的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否则学生读过之后,就忘记了,起不到阅读的效果。学生在闲暇之余,一定要时不时地将笔记拿出来,记一记、背一背,然后再进行改写、仿写或扩写,增加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起到好的阅读效果。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教师指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而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一)初中生课外历史阅读的必要性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涵盖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又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博大精深。而初中三年的历史课程安排,只能是精炼抽象、非常浅显的学习人类发展轨迹的轮廓,从中领略一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历史课堂的讲解,对学习初中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加大历史课外阅读的容量,扩大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历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新课标把“文字资料”,包括教科书和其他各类历史书籍认定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阅读时间、阅读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可以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较差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课外书籍中记载着大量的朝代兴衰更替、历史人物的崛起浮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阅读到这些内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依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很多学生每天要应付课业,忙于作业,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即使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阅读的娱乐化倾向也非常严重,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放松,他们没有认识到有益的课外阅读对于促进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业的关系,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发挥课外阅读的功效,是值得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需要历史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

(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课外阅读有了兴趣,很自然地就转化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去,能自觉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古代希腊的文明”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提出问题:“你更愿意生活在古代的雅典还是斯巴达?”来激发学生对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著名城邦不同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而后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对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向往,或者对古代斯巴达崇尚武力、报效祖国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学习兴趣。

2.方法指导。虽然历史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会读、读得好、读得深。

(1)推荐与历史课程有关联的、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课外书籍。历史学科的课外读物浩如瀚海,一个人穷其一生都难以读完,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会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一定要跟历史课程有关,如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学术性太浓。学术性太浓,学生会感觉枯燥、读不懂,从而丧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初一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看《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初二可以阅读的书目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长征故事》、《鸦片战争》等。总的说来,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学生到了初三以后,历史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少些,因为学习任务紧,其目标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阅读的课外书目有《两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欧洲历史名人》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有助于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精读和略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阅读内容等灵活使用阅读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由于受阅读时间的限制,略读是历史课外阅读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内容比较浅显、阅读目的在于拓展教材知识的历史读物,可以快速阅读,在阅读中要能抓住关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阅读重要的史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精读法,“如要重视史料的来源和作者,认识史料的性质;学会认读和解读史料,把史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在精读课外历史读物时,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的关系。首先,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把历史课外阅读等同于历史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教师要不断地从教材中挖掘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密切相关的阅读主题。其次,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历史课外阅读必然会有无数的线索与其他学科相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突出历史学习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外阅读中逐步提高历史学习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课中的《马可·波罗行纪》这个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马可·波罗究竟是如何描述东方的,是否真的把东方描写成遍地是黄金?一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其他同学阅读,并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分析材料,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理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去阅读并促进教师指导策略的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外阅读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从多方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督促评价,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知识竞赛,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或是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评比,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也可结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有意识地在试题中选用历史读物材料,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和年级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学生每年都有历史小报设计评比、优秀历史读书笔记展出,初二学生的活动则为课外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讲坛等,初三则是请学生根据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命题,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目前,初中历史课程设置时间较少,只有两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学生阅读的背景知识点较低,升学考试制度等等都影响着历史课外阅读的开展。但只要历史教师与学生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能实现历史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梁琼珍.《走出盲点,关注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杜芳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小茹.《谈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7期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5

【摘要】

新课改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但由于新课改涉及范围广、程度深且实施时间较短,许多语文老师对新课改还认识不足,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有大量问题存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误区;建议

新课程改革纠正了传统阅读教学中依赖工具太过的偏差,更加强调了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初中生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他们多元化、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方式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量大大减少、阅读质量较低以及阅读兴趣通俗化等。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过程本身和基本观念的根本转变,以适应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新课改在遵循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和个性化原则的基础上,分别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方面全面进行改革,从只注重知识传授到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从只注重文化课到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实现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全面发展,从只注重“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到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从只注重甄别与选拔的评价到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而评价,从只注重国家统一课程教材到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误区

新课改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角度、创意性的阅读逐步培养初中生探究性、创造性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在实际阅读教学实践中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也存在较多的误区。

(一)教学目的偏向考试,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中考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至关重要,而中考的升学率严重影响着学校的阅读教学方式,新课改下初中阅读教学迫于中考压力基本上还是属于应试教育。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仍然跳不出功利化的限制,并不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中考而服务,为了考试而阅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过分关注解题技巧,教学方法单一化、模式化和标准化,未能辅以相关画面,大大降低了初中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削弱了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不少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理念相对陈旧,阅读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新课改涉及范围较广且实施时间较短,许多语文老师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仍然固守老套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这就导致阅读学习变成了学生死板记忆优美文句和标准格式的枯燥过程,而完全忽视了其中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理解的重要性。由于“应试教育”的广泛存在,部分初中教师仍然把阅读教学课变成分析鉴赏课。在课堂上教师枯燥无味而繁琐的讲解分析根本提不起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没有自主思考,也没有发散式的学习思维方式,学生阅读量少且质量不高,只是单纯的注重如何在阅读考试中取得高分,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就目前初中阅读教学的现状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讲解为主的奇怪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很多初中阅读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传授解题思路和技巧的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初中生缺乏自主思考时间,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语文阅读兴趣不高。

(三)阅读时间较为匮乏,课外阅读数量有限

初中时期学生课业相对繁重,又面临着升学压力,课内讲解和应试训练花费时间较多,学生课上自由阅读时间较少;课后作业和课外数理化练习较多,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另外,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错误的认为阅读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语文成绩提高影响不大,阅读的积极性不高,且多看一些武侠、言情等类型的小说,出现阅读量大大减少、阅读质量较低以及阅读兴趣通俗化等问题,阅读能力和自身文学素养提高有限,大多达不到新课改的标准要求。

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误区的原因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既是中考考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误区的原因。

(一)学生教学空间封闭,教学阅读材料枯燥

新课改后,原有的初中阅读教育模式发生了一定改变。但仍未能打破目前教学空间狭隘,课堂气氛沉闷的现状。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教学成果不明显。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仅仅依靠课本进行教学,一切以课本为中心,对课本中存在的错误不能及时正确的进行处理。甚至于越来越多的老师把教材或者部分教学资料当成范本,习惯照本宣科。如此保守而陈旧的教学方法势必会限制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性的思维,降低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二)学生阅读兴趣缺乏,教师阅读评价缺失

教师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对初中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过分关注解题技巧,教学方法单一化、模式化和标准化。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标准就是掌握好基础知识,只要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高分就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只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而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而且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大多未能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指导,导致初中生阅读兴趣日益丧失。

(三)新课改进程推进有限,教师阅读教学认识不足

新课改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但是由于改革范围较广且实施时间较短,传统教学的弊端无法快速根除。且很多语文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足,仍然注重记忆、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培养。阅读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对学生灌输所谓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新课改背景下改善语文初中阅读教学的建议

新课改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新课改的错误理解严重束缚了新课改下现代新型阅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面对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建构适应时代潮流的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注重培养阅读兴趣,强化主体地位

真正科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才可称之为成功的教学

学,而非灌入式的强制教学。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科学有效的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充分挖掘文章,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读书活动,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项兴趣和习惯。

(二)推进教学理念转变,创新教学方式

大部分初中学校的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即教师组织教学,进行讲解分析并巩固练习,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单一枯燥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的双向交流,而不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学生的单方面接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理解感受;教师要认识到不同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性格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有选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而不是用相同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以引导为主;改变原有的落后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听学生讲讲他们心里的想法和感悟。在我看来,建立阅读小组等方式就是不错的创新途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阅读活动的发展。

(三)深化语文课内阅读,拓展课外阅读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应该只含有枯燥乏味的文学分析和阅读训练的阅读教学,教师还应给阅读课堂加入多种元素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背影》时,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畅谈自己和父亲之间的点滴,对比感悟作者笔下父亲背影中传达的感情。此外,课内阅读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要想得到全面提升,就必须要加强课外阅读量。初中生由于课程紧张,课业压力比较大,造成课外阅读时间有限,教师可以从初中语文选修中选取些优秀文章让学生阅读,在减少学生选择压力的同时,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五、结语

新课改全新的教学模式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但由于新课改涉及范围广、程度深且实施时间较短,许多语文老师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在初中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中仍然有大量问题存在,只有有效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与新课改背景相适应。本文旨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现状说起,重点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及误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给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曹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3):7-8

〖Jp3〗[2]韩.初中语文阅读要重视语感教学[J].考试周刊,2009(14):16-18〖Jp〗

[3]马水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5):56-61

[4]米丽霞.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科技信息,2009(1):15-17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6

关键词:初中生困境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段,好奇活泼,求知欲强,接受事物快,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观察中发现,这些初中生获取外界知识的阅读方式出现了问题,陷在一种困难境之中。

一、初中生阅读的困境

由于初中生年龄小,辨别事物的能力差,再加上手机、电视、电影的影响。造成了好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盲目,不喜欢读书,甚至不读书。

1.无书可读,不知道读什么

书店里的大量读物虽然印刷精美,但内容上符合初中生的少,好多学生不知道选那些书读。不少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虽然也比较多,但学生喜欢的新书并不多,再加上学生阅读时间安排不固定、不集中,这就激发不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家长也没有引导孩子读书的意识,家庭缺少文化氛围。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阅读的盲目。

2.学业负担重,不允许阅读

由于学生学习紧张、课业负担过重,课余时间大部分用在作业上,几乎没时间课外阅读。另外,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以及家长不让孩子课外阅读,怕阅读影响成绩。甚至部分学生本人对课外阅读也冷漠,原因就在于怕课外阅读占用了学习时间,影响成绩。

3.不喜欢阅读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初中生普遍存在浮躁习气,他们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外部世界,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网络及影视作品的刺激,追求游戏的自我陶醉,对于严肃的人生读物或文学经典觉得很远、很难,读起来费劲,没有兴趣。

二、解决初中生阅读困境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办法有:①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介绍身边一些学业有成的人的读书事迹,树立起榜样,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②举办读书交流活动,激发阅读热情。要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展示阅读成果,获得成就感,获得启发,拓展思维。③突出阅读的个性化特点,放手让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让他们释放个性、张扬个性,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审视文学作品,表现自己的评价与思索。

2.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好方法。在班中可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举行报告会、故事会、朗读比赛、知识竞赛、读书心得、办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经过交流,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在课外自己阅读。如精读法、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另外,要教学生学会摘抄、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剪裁收集等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等方式方法积累知识,把零碎的知识集中到自己归纳的知识体系中去。

4.精心挑选书籍,推荐给学生

学生到底应该读些什么课外书呢?我J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有计划地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我把推荐给学生读的书分为以下几类:

①优秀报刊杂志。如,《青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写作报》《中学生学习报》《学习方法报》《科学画报》《世界知识画报》《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科幻世界》《中学语文园地》《我们爱科学》《校园文学》等,每位学生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来读。

②优秀电视节目。这一般在周末来看,如《新闻周刊》《新闻调查》《中华诗词大会》《汉字大赛》《一站到底》《电视大专辩论赛》等,这些视频能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新闻热点,让他们关注社会民生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国学经典及古典诗词。如,《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庄子》《老子》《孙子兵法》《唐宋词选读》《红楼梦》等。

……

5.保证时间,解决矛盾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主要时间在课余、假期,但这远远不够。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就要解决阅读时间的问题。我指导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只要一有时间,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要把抓住,天天如此。另外,我还让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让学生可以尽情地遨游在书海中。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7

一、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一些有品味,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等,交流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乐趣,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可见,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学习语文离不开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目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我就此对我校初巾学生作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初一、初二、初三各三个班级,他们都属于同年级中课外阅读状况不同的班级,所以这次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我对这次课外阅读的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

(一)课外阅读不受重视

调查表明:少数学生表示不愿意课外阅读。为什么有学生不愿意课外阅读呢?一是这些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殃及课外阅读。二是他们认为读书就是读课本,而没有认识到阅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汲取广博的知识精华。三是学生看电视、玩电脑比阅读课外书更有兴趣。四是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有力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二)课外阅读有盲目性

学生所读课外书籍涉及面很广,有小说、散文、诗歌、科普读物、报刊等。但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暴力、色情内容的非法出版物。造成这种危险状况的原因是,初中学生分辨能力不强,社会阅历不深,自控能力差,易受不健康读物的影响;缺乏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和引导,尤其是教师的指导。

(三)课外阅读时间不充裕

除了26.8%的学生每天用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课外阅读。而60.3%的学生几近没有课外阅读。原因是有68.4%学生感觉课业负担重,另有24.8%的学生告之“老师家长不支持”。因此可以说,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与学生的课业负担及升学的压力有很大关系。课业负担重则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就少。这说明,理顺课外阅读与学业学习的关系至关重要。另外,还有18.9%的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因而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课外阅读习惯欠佳

调查发现,按计划课外阅读的学生人数仅占37.6%。有62.4%的学生阅渎无计划,不懂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对阅读内容也缺少计划。调查也发现课外阅读时做读书笔记的学生电也很少。这说明不少学生在课外阅读计划、做读书笔记等方面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强化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一)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学校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并规定课时,以确保学生在校有一定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课外读物。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包括课内阅读学习,还有课外阅读学习,要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帮助,要学好语文,课外阅读是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学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慎重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既要考虑阅读材料本身的价值,又要充分顾及学生的特点。最为理想的阅读材料应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阅读能力的文质兼美、语言规范的阅读材料。一般来说,初中学生阅读以《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各类图书。这些阅读材料包括: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三)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

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要求学生在不同时间阅读不同书籍,提高阅读效率。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四)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根基也是基础,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初中语文教学中过多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听讲,教师成为了课堂主导,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降低了整体教学效果。由此,为使学生阅读量增加,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将“课内课外互助”阅读模式引入,将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写作能力。

1应用“课内课外互助”式教学模式的在重要性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过多依赖教师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尤其是在阅读学习中,最常见的就是让学生背诵课文、听写词语,认为学生暂时记忆了课文内容,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种做法虽然是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也能提高学生分数,但机械化背诵,不仅给学生带来负担与担忧,更会养成机械化学习习惯,不利于创新思维与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且阅读需要有兴趣支撑,让学生丢掉阅读兴趣,不管如何记忆都会很快忘记[1]。由此,将“课内课外互助”式教学模式引入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将学生课业负担减轻,还能为学生独立学习创造条件,提供足够的自由阅读时间,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也开始渗透到教学中,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探寻阅读乐趣,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够加深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变了过去死读书的习惯,善于融会贯通、理解文章内涵,在写作时将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模式,找到更多角度。从教师角度看,使用“课内外互助”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减轻教学负担,只需要运用有效方法辅助学生阅读,做适当指导就可以,可以利用其它时间收集阅读资料、研究阅读方法[2]。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将课堂内外结合

2.1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习惯则是根基,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丰富的知识,迅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对文章的领悟能力与判断能力,知识获取量将远多于教师讲授的知识。由此,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扩充知识面、将阅读量增加,少做题、多思考、多阅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勤于督促,学生要有自觉性,家长也要认识到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看管。

2.2重视课外阅读的辅: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非常多阅读材料的支持,在相关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九年制课内外阅读量要达到300万字以上,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基础与文字处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对课外阅读量扩充,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领域书籍,逐渐加深阅读内容的理解,将整体阅读能力增强[3]。

2.3课内外互助:

“课内外互助”阅读模式重点突出课外阅读,旨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提升综合阅读能力,有利于初中课外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外互助”模式的应用方法

3.1将课程大纲为实线,贯穿“自我为中心”作为阅读主线: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规定,要明确教学目的,对教学课程合理安排,编写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构建出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阅读教学模式。将“自我为中心”作为主线,目的是将学生主导地位凸显出来,将语文课堂变为阅读的课堂,由过去的依赖教师转变为学生间的互动探讨式学习。比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作者思乡之情,可以让学生相互描述自己独自在外的真情实感,起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以苏轼的这篇诗歌为起点,带着同样的情感去阅读类似的诗歌或者文章,感受其他作者的所思所想,当写作类似文章时能将这种情感运用其中,增强文章感染力[4]。

3.2将媒体作为虚线,教师引导为分支:

初中生大部分是青少年,对很多课外知识都有猎奇心,男生对运动、球星、游戏感兴趣,而女生则对时尚、美食、旅游较关注。由此,教师要分析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对学生阅读提供一些建议与指导,始终围绕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喜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资料。比如,《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有很多引入深思的文章,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将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还扩展了视野,培养了阅读兴趣。

3.3网络阅读,将学生阅读范围扩宽:

网络、手机是信息获取与共享的重要平台,在信息传播上非常便利。

可以建立课内外阅读兴趣群组,在群组中共同分享好的阅读资源、相互探讨阅读心得,分享阅读经验,享受课内外互助式阅读带来的乐趣[5]。比如,《红楼梦》是初中生必读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学生鉴于文章晦涩难懂,很难提高阅读兴趣,但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剧或者话剧了解人物关系、事件、表达中心思想等,然后再结合电视剧内容阅读名著,将对阅读有一定帮助。

3.4情境式教学,强化对阅读的感受:

通常,教师对教材过于依赖,使课外阅读兴趣缺乏,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增强阅读真实感。比如,学习《安塞腰鼓》时,学生对各民族习俗文化较陌生,很难真正了解文章内容,但教师可以播放资料片或者图片让学生感受舞蹈的震撼效果,带着这种情感阅读,会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课内外互助”教学模式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相适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了过去被动式学习的局面,形成了“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高文君,韩联郡,高红伟等.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及数学阅读教学的原则[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4):71-72.

[2]宋永宁,杜晓新,黄昭鸣等.组织策略及其对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2-25.

[3]段双全.运用桑代克联结理论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6):102-105.

[4]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等.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6):116-121.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9

一、得道于课内——传授阅读技能,掌握阅读要领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最基本的语文课堂学习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阅读教学的新观念。课堂学习不应成为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知识的熔炉,学生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主动学习的技艺与方法。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因此课堂教学要改变“重讲授,轻技能”的教学模式,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阅读技能,让学生掌握阅读要领。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培养意读。朗读是一种把脑、眼、耳、口等各种生理器官都调动起来的学习方法,它“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能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通过有声的朗读,学生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更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质。朱自清先生提出的朗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朱自清先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而且要能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也可主读全篇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如教学课文《草原》时,老师不必多讲,只要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等反复朗读,便能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什么是意读?意读就是通过阅读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所谓“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的要求,朗读和意读契合了这一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可本末倒置,以讲代读。而是要让学生加强朗读,课文讲解以后,还要鼓励学生再朗读,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与意读中辨析、品味,加深体验与领悟,不断增强自己的感悟理解能力。

其次,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问导读”的意识。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时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生发出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巧设问题来达到激起兴趣的目的。同时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以读导问”的意识。“读”是“问”的基础,只有充分阅读了材料,才能逐步推敲,层层深入,从而达到理解全文,感悟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读”,不能读得肤浅,更不能怕花时间,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不阻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正当的体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脑海中逐渐形成高质量的问题。

二、得益于课外——指导课外阅读,享受阅读快乐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不是最终目的,课内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激发阅读兴趣、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课外阅读较之于课内阅读,它有更大的自主性。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且给出了推荐篇目,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初学生阅读的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等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当代的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那么,怎样避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呢?

首先,学生面对浩瀚的书海,精力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对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所以,必须掌握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读书技巧。泛读就是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和应用范围,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什么是精读呢?精读就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研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特别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这种读书方法既是课外阅读的技巧,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又能增加阅读的深度,理解前人的思想精髓。此外,除了泛读与精读,还要注重写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是很多人的读书经验,伟人就极力推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特别是处在长知识阶段的初中生,仅有课堂笔记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也要有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其次,作为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例如,我们可以每堂语文课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朗诵展示,《每周一诗》或者五分钟演讲,也可以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朗诵会、故事会、名人名言交流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例如学校开展的“古诗文朗诵比赛”活动,学生们为了能参加此次活动,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搜集相关读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背诵,校园里玩耍的少了,到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问题;意义;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45-01

深入开展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效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具备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培养现代人的语文素质,学好其他各门功课,陶冶高尚情操,发展智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为社会造就大批优秀人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承前启后,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延续,又为进入高中继续深造

奠定基础。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是一种阶段教育的能力,它必须而且应该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它高于小学的阅读能力,低于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层次难以划分,分寸难以把握。叶圣陶认为,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标准阅读程度是“比较难以捉摸的”。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标准,描述它的程度:“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1](p58)这是阅读能力所达到的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考试说明”,围绕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总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

按照《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阅读文学作品、科技作品和简单的议论文的要求,从词句理解、文义把握、要点概括、内容研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考查。

对初中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一定的语文积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能背诵优秀诗文。

二、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据《教育时报》2008年3月26日报道:“地处豫鄂交界的新野县新甸铺镇第二中学,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中学。学校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拥有课外书的数量很少,18.1%的学生没有一本课外书,拥有1――5本的占57.9%,拥有10本以上的仅占8.6%”。这些学生的课外书大部分是一些零碎的期刊,成部成本的课外书籍少得可怜,甚至连中学课程标准里推荐的书籍亦是罕见。

对于同学阅读问题,林语堂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读非书,无书可读,不许读书,书读不好。”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的简明扼要的总结与概括。“所读非书”就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是些零碎的期刊报纸,成部成本的课外书籍少得可怜,或根本没有,甚至连课标推荐的书籍也很少见。“无书可读”是书贵难买,学校图书室社会图书馆难以对学生全面开放,使学生除了几册课本外,课外根本无啥书可以阅读。“不许读书”即一些教师家长一心是想让学生升学,生怕学生因阅读课外书籍而影响学业,耽误升学,对学生阅读课外书大加干涉,进行种种限制,当然也有些师长担心孩子阅读了不良书籍误入歧途。“书读不好”即是初中学生们对书籍阅读缺乏兴趣,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学生没能强化基础知识,发展智力,掌握阅读的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不用说一般的初中学生,即使能苦读三年,有幸参加中考的所谓“精英”,“考生的阅读能力与其他各项相比是较差的,大约只有30%的人合格”。[2](p51)

三、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问题的对策及方略

要加强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除了我们要对初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及要求了然于心,依据目标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外,其次还要善于发现在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进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才能根据培养的目标要求和问题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初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卓有成效,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欧美各国都把推广阅读活动作为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必须重视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需要并养成习惯,可以影响人一生。

3.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社会公共图书馆、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流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功效,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体系,彻底解决中学生“无书可读”或“所读非书”的问题。

4.改进初中语文教学,发挥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1](p492)使学生认识培养阅读能力的意义,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及特殊规律,会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处理不同的阅读材料、获得新知。

5.增开语文阅读课程,增加选修课,加强对阅读的指导,树立“大语文”观念,提升综合知识水平,建立多科协作系统,促使初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

6.在课内教给学生阅读各种文体的知识与方法,依据大纲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年段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加强对中学阅读能力培养问题的评估,以评估促教学,以教学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水平的提高。

7.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师、家长与学生要一起阅读,积极交流阅读的体会感受,促使阅读活动的开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既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应从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出发,发挥政府的主渠道作用和教育部门的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环境,不断创新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法,改进服务流程,向广大师生及时提供先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广大师生对图书和最新信息的渴求,让城乡师生共享优质图书资源,充分享受阅读的荣光,享受阅读的滋养,提高精神境界,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让广大初中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激发兴趣,改进学法,强化技能,建立起更加广阔的智力背景,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3

[3]朱绍尚.美日苏语文教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4]邢宇皓.阅读危机源自教育缺失[n]三门峡日报.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