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9:17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1

为了保障大型超限设备的运输及时性,考虑到大型超限设备的运输复杂性,公司对运输公司的信用程度采用“百分制考评”的方式进行考核管理,以单车为考核单元,以季度作为考核周期,以年度作为淘汰周期。每个季度5号前由运输办负责对运输公司进行信用评价考核。具体评价考核奖罚办法如下:

    1、如单季度综合评分总分低于80分,视季度信用等级为“严重违约”,暂停运输公司一个季度的运输招标资格;

    2、如果年度综合评分总分低于60分,视年度信用为“严重违约”,暂停参与下一年度的运输招标,同时淘汰运输公司的运输资格。

    3、运输公司出现等级为D的严重信用违约事件,我公司可另行安排其他运输公司运输设备;如一个年度内出现两次等级为D的严重信用违约事件,立即直接暂停运输公司的运输资格,废除运输公司前期中标未运输的运输标的,并保留追究运输公司的经济赔偿的权利。

    4、在年度考核中,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的运输公司,信用等级为“优良”;综合评分在80以上的,信用等级为“良好”;综合评分在70分以上的,信用等级“一般”;综合评分在60分以上的,信用等级为“待改进”;综合评分在60分以下的,信用等级为“严重违约”。

    5、每年12月底对运输公司进行年度综合评价考核,根据年度信用考核评价结果,在下一年度的运输招标与运输过程中,如遇到同等运输价格情况下和合同履约付款时,根据公司对运输公司的信用评价等级,优先安排信用等级优良、良好的运输公司。

    6、信用考核评价标准如下表:

序号

信用违约事件

违约等级

分值

1

运输公司中标后,因运费或车辆等其他理由,车辆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进厂装货

超期并在1天内

a

-2

2

超期并在3天内

B

-5

3

超期并在5天内

C

-10

4

超期并在10天内

D

-20

5

车辆进厂后,因车型不合适等理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将设备装好

超期并在2天内

a

-2

6

超期并在5天内

B

-5

7

超期并在10天内

C

-10

8

超期并在10天以外

D

-20

9

装车后,因运输公司不能及时办理《超限设备运输通行证》影响车辆出厂

超期并在3天以内

a

-3

10

超期并在5天以内

B

-10

11

超期并在10天以内

C

-20

12

超期并在10天以外

D

-30

13

车辆出厂后,因车辆故障、车辆被查扣等原因,导致车辆不能行使,超出合同约定时间

超期并在3天以内

a

-3

14

超期并在7天以内

B

-10

15

超期并在15天以内

C

-20

   16

超期并在15天以外

D

-30

17

悔标次数

累计1次

a

-5

18

累计2次

B

-10

19

累计3次

C

-20

20

累计5次以上

D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企业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是为了评估信息系统的利用率、工作性能以及技术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不断改善其经济效益等而设置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既衡量了系统性能,也为改善信息系统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而信息系统维护则是为了确保管理信息系统可与数据处理操作、用户环境及相关部门持续协调而进行的活动。

1.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设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为了准确的评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给相关部门及企业以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促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健全完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最根本的目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合理,才能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由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可以看出,该体系需要全面反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要求,并需尽量确保其科学合理,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且要保证相关部门及员工都可基本接受。因此,在进行设计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需要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研究,然后大概制定指标草案,再组织开会讨论,各专家针对草案进行深入交流沟通,给出各自的意见及建议,通过专家们反复的信息交换、综合归纳及统计处理,确定草案切实可行后,再最终确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需严格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1.1通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制定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有较强的适应性,简单地说,就是建立的评价指标可反映各行业、各类别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特性及共性,且评价指标体系还要具备发展性,也就是说,可按照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其信息化建设规律而不断调整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指标可被灵活应用;1.1.2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等特征的系统,通俗地讲,就是说指标体系包含的所有指标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特征,也不能杂乱无序,而是要紧密相连,以构筑形成一个整体,此外,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系统、全面,并能客观反应企业现状能否支撑企业信息化。1.1.3可比性原则。由于各企业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相关指标体系设计之初,就必须要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统计指标差异,且在进行具体指标的选择时,必须遵循各个企业共同的指标涵义,确保统计范围及口径尽量保持一致,以确保指标真正具有可比性。1.1.4主导性原则。企业管理系统信息化的过程中,设计的指标范围要较广,但不代表没有主次的包含所有方面,而是要通过仔细分析,以抓住问题的重点方面,而与运作可行性没有太大关系的方面,可予以省略或简化;全面性原则,指标的选择要涵盖参与评价的所有领域,使得指标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及全面性等特征。1.1.5科学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来源于实际和理论的有机结合,且可抽象描述客观实际,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及难点在于怎样在概括、抽象中紧抓最具调表性、最本质及最重要的东西,抽象描述的客观实际越简单、越符合实际,那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也会逐渐增强,此外,系统评估内容也需予以科学的规定,且各指标的概念要科学、准确,并对外延及内涵有精确的描述。1.1.6整体性原则。为了使设计制定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系统,就必须要合理构造指标数量及层次数量,且能无遗漏、全面的反映上个层次的指标或评价目标。1.2开发层面的评价指标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分析、实施及设计等评价指标,其内容包括计算机资源的有效利用、决策者期望、系统功能具有的可维护性特征及系统性能,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可扩充性及可靠性指标,并完成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分类,再由专家按照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的权重和分值。1.3建立系统用户评价指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用户评价指标主要是为了分析、规范用户评价行为,比如,准确、完整、系统及及时输出信息等指标。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2.1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系统的组成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特别重要,因为评估既可正确评估企业在信息系统方面的投资价值,还可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学习及反馈的重要作用,以便于企业及时发现潜在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不成功或成功的要素,并通过对信息系统过程和方法进行管理,以促使信息系统朝着预期方向快速发展,以此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无论评价何种问题都会涉及评价对象、方法、目标、原则及指标等基本要素,并且将这些基本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科学、有效的评价系统。2.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理论体系构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对相关评价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明确,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主体、信息系统客体、环境影响,其中信息系统的主体指的是信息系统开发的运行者,信息系统客体指的是直接使用信息系统的用户,而环境的影响指的是外部社会。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结构可用三层的同心圆来代替,从内到外分别为:信息系统开发的运行者、系统用户及环境。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由于环境具有较大的范围,那么信息系统对其可能会有无限大的影响,就时间及空间而言,亦是如此。2.2.1信息系统的帮能。就软件工程而言,信息系统帮助是必然存在的。如果系统帮助较为完善健全,那么企业就能快速熟悉并广泛应用此系统。2.2.2售后服务。信息系统用户的满意程度是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售后服务质量的衡量的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指导、各种培训及项目管理等。优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售后服务,加上实施专家的经验支持,有利于项目可尽早取得效益及其正常进行。2.2.3硬件配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一定要合理、正确的选择硬件,因为这涉及硬件匹配、软件需求及选择硬件生产厂家等问题。只有选择高质量的硬件生产厂家,才能确保硬件的性能,这样管理信息系统的性价比就较好。2.2.4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可移植性。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模块来满足各用户需求的,但其并非专属该企业,每个企业的现实情况及历史背景都不相同,这就要求管理系统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即便是专属企业的,也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局限性,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的可移植性不仅能充分利用、保护企业的现有资源,还可拓展应用领域的广度、拓展系统以满足企业的个性需求。以调研我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卫生局为提高我区新农合工作管理效率,方便农牧民报销,我区从2006年开始以旗县为单位进行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在使用过程中,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在线审核结算、实时监控和信息汇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但也有一些地区存在信息系统与当地新农合政策衔接不畅,运行中存在各种问题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新农合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减少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为下一步与自治区新农合信息处理平台连通打好基础,决定征集各地新农合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内容以更好的完善相应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原有的系统有良好的拓展性。

3.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评价分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研究其评价指标体系,再依据评价工作的各种设计原则,最后选取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评价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进行综合评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很难运用精确的数学工具来确定的因素,而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完成模糊表示、推理及判断过程,同时需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使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更吻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可定性描述,有些可定量描述,层次分析法是对信息系统中非定量的事件有效实施定量分析,而应用层次的分析法是进行评价半结构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因素,并建立aHp评价系统及管理系统性能;在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中广泛应用神经网络的算法及模型,在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经济评价的模型,使得经济效益、系统功能、系统性能的评价更加客观;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相关决策及支持系统。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系统开发技术、组织、过程控制、人员素质及设备利用率紧密相连,包括定量、定性、观念、艺术等在内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因此,研究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方法是一项繁琐、复杂的探索工作,且信息系统评价工作可促进我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快我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颖.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及体系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66-68.

[2]吴川.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绩效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技术

1.序言

目前在科技活动过程中,科技失信行为屡屡发生。这一方面浪费了有限的科技投入资源,加大了科技投入风险,另一方面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信用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科技信用缺失通常存在于科技项目立项、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项目实施、科研成果转让等整个过程中,剖析科技信用缺失现象,有利于全面治理社会信用缺失。

目前国内关于科技信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信用缺失现象的剖析、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规范科技信用制度和信息技术在科技信用中的应用四个方面。

2.科技信用缺失现象剖析

张明龙教授认为科技领域信用缺失,大多存在于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评估评审资料的失信现象,项目任务合同执行过程的失信现象,项目评审、鉴定过程的失信现象等。另外存在于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转让的全过程。就研究过程来说,主要表现为学术论著、实验报告、技术文件和情报文献造假。就开发过程来说,主要表现为技术鉴定和经济评价做假。就转让过程来说,主要表现为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咨询中的失信行为,以及用假冒的高科技产品行骗,窃取别人的科技成果等。治理科技项目失信行为主要措施是,制定科技人员信用规范,建立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构建失信行为惩戒机制[1][2]。

王明明,朱军,赵宝元在界定科技信用内涵的基础上,从申报者、评价者、管理者三类立项主体出发,探讨了科技立项过程中的信用缺失现象,并应用行为博弈理论深入分析了科技失信的原因,进而提出防范科技主体失信的主要措施[3]。

刘志辉,唐五湘以科技活动区别于一般社会交易活动的特殊性为切入点,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探究了科技活动中失信行为与现象出现的原因,得出科技计划管理部门与科技计划实施的相关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是科技失信的深层次原因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4]。

徐婷婷,贺建军从分析科技评估相关行为主体的诚信行为与利益博弈关系入手,分析科技评估失信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5]。

吴勇,朱卫东运用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在对科研失信行为等基本概念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深入系统的分析了基金项目负责人科研失信行为背后的制度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完善基金项目负责人科研信誉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以引导基金项目负责人的科研守信行为,约束其科研失信行为[6]。

3.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科技信用评价是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内容之一,如何建立科技信用评价体系是我国目前科研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徐华教授从科技管理的特点出发,分析设计了科技管理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阐明了其指标涵义和评价标度。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科技管理者的信用评价模型,提出了4级评价标准以及对应的物理意义[7]。从科技评估专家的特点出发,分析设计了科技评估专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科技评估专家的信用评价模型[8]。从科研活动的特点分析,设计了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阐明了其指标涵义和评价标度。采用德尔菲法获取了指标权重,建立了科技人员的信用评价模型,设计并明确了7个评价等级的划分标准以及对应的物理意义[9]。

陈玉忠,高卿,钱玉民依据《关于在国家科技活动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在分析国际和国内科技信用评价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科技信用管理与科技信用评价的特点,创新性地从项目承担机构、项目负责人与项目评审专家三类信用主体出发,研究并建立了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科技信用管理与评价工作,建立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

4.规范科技信用制度

现阶段我国科技管理中与信用相关的管理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应加速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科技评估的信用管理制度是我国科技评估制度建设过程中亟待完善的配套制度。

张明龙教授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系统考察了我国科技信用制度的演变过程:从科学基金领域构筑阻挡不端行为的“三道大坝”开始,到科技部牵头制定规范科技人员行为的政策法规,接着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是进一步健全科研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优化科技信用环境[11]。

蒋永真从高校科技信用管理的地位、原则、对象、内容、组织实施、评价与使用等方面阐述高校科技信用制度的内涵,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该项制度提出了七点思路[12]。

5.信息技术在科技信用中应用

刘燕妮将科技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技术实现结合起来,以探求建设高效、快捷、开发、共享的信息平台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关键环节,为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13]。

张琼妮提出基于webServices的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思想,方便地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集成。详细介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并探讨信用评估体系的确立[14]。

针对科技信用缺失现象,应健全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信用制度,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在治理科技信用缺失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龙.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6,03

[2]张明龙.审视科技信用缺失现象[J].科学管理研究,2004,04

[3]王明明,朱军,赵宝元.科技项目立项中的信用缺失及其应对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5

[4]刘志辉,唐五湘.信息不对称与科技信用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6,04

[5]徐婷婷,贺建军.科技评估信用管理制度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12

[6]吴勇,朱卫东.基金项目负责人科研失信行为的制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12(25)

[7]徐华.科技管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27)

[8]徐华.科技评估专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9]徐华.基于科技人员的信用评价模型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6

[10]陈玉忠,高卿,钱玉民.基于科技人员的信用评价模型设计[J].标准科学,2009,02

[11]张明龙.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纵向考察[J].科学管理研究,2008,04(26)

[12]蒋永真.论高校科技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福州大学学报,2004,04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机械加工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

由于机械加工企业具有生产周期长、产品种类多、生产流程复杂的生产特点,机械加工企业为了更为有效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广度日益加深,机械加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同行竞争和国际竞争。与此同时,机械加工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对产品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机械加工企业能够按时提供产品订单的比例仅为30%-50%,严重影响了客户的信任度和企业的库存管理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机械加工企业的库存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占用了大量的生产资金,极大地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长远发展。

鉴于此,本文针对机械加工企业在供应链库存管理方面存在的按时交付订单率低下、库存管理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增强企业库存管理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和研究资料。

1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都做出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国外关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国内关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以及研究评述四个部分,分别系统地介绍当前的研究现状。

1.1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绩效评价是指通过对任务发生之前的管控与指导、发生之后的考核与度量来判断组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的效率以及付出的代价。随着供应链管理在机械加工企业管理体系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库存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可以有效检验企业库存管理的整体效率水平和服务质量。换句话说,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既是提高机械加工企业库存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反映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由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特殊性,供应链库存管理并非所有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库存绩效总和,需要着眼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做出更为科学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1.2国内外关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创新国外学者vesnabosilj—vuksic提出了从组织方式的角度对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组织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指导方针;g.vardangalos则从客户满意度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客户与供应链库存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组织与个人相结合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与此同时,,ramaa.a.则站在微观流程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流程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分担。

1.2.2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研究国内学者骆品亮将委托理论与供应链库存管理相结合,提出主观绩效评价与客观绩效评价相互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天宝则运用不确定测度模型对传统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改进。

1.2.3绩效评价工具在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创新周红通过运用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解决了供应链成员之间库存管理协同的问题,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水平。楚金华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电子商务在机

加工企业库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具体应用。

1.3研究评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一是未能将机械加工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与绩效评价体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无法解决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库存管理效率持续低下。二是未能建立起更为完善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往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无法解决供应链全局利益与供应链成员局部利益的冲突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严重。

2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库存管理成本过高由于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环节复杂,生产周期过长,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确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加上,机械加工企业很容易受到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影响,库存管理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库存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常常因为商品滞留、材料短缺等原因,对机械加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2库存管理结构不合理由于库存结构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机械加工企业在库存结构管理上也具有很大的弊端。一方面,库存商品的所占比例上升,则会导致库存销售不太理想,直接反映出商品滞留的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材料挤压过多,占库存总量的比重提高,则会导致大量的生产资金被积压,影响资金的利用效率。

2.3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影响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又一重要原因就是库存管理的信息共享因素。只有实现信息共享、维护信息传递渠道的通畅,才能促使库存管理资源在整个供应链中得以有效整合和利用。然而,中国的机械加工企业在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的意识不足,信息共享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使得企业承担了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3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解决机械加工企业在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有必要建立一套针对性较强、适用性较高、结构简便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将着重研究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目标与方法以及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步骤三个方面展开。

3.1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实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有利于提高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执行效率。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3.1.2有利于全面了解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实际情况。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计量方法,准确评价和衡量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质量水平,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的可靠信息。

3.1.3有利于促进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信息共享。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解决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各个企业的库存管理信息得以共享,降低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3.2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与方法

3.2.1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本文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①全面了解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状况。通过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机械企业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自身的库存管理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以后的库存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②反映机械加工企业库存管理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可否认,信息共享已成为衡量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针对信息共享的现状,提出更为合理的改善意见。

3.2.2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本文采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能够将企业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分别从财务的角度和非财务的角度,综合评价和分析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现状。因此,

本文认为,平衡计分卡方法合适于本文的研究重点。

3.3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平衡记分卡方法分别从顾客、财务、业务流程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考核和评价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质量。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在顾客层面,本文采用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时间、库存交货准确率三个指标来评价。在财务层面,本文采用库存周转率和库存成本来评价衡量。在业务流程层面,本文采用库存物资供应率、收发正确率和仓库利用率三个指标来评价衡量。在创新能力层面,本文采用信息共享质量、信息共享速度和企业合作年数三个指标来评价衡量。

本文设计的机械工业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1所示:

参考文献:

[1]黄高余.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控制策略初探[j].中国市场,2010,

32:115-117.

[2]张晓东,韩福荣.因子分析在卓越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3(10):1117-1120.

[3]骆品亮.主观绩效评价与客观绩效评价的优化组合[j].系统工程学报,2001,16(2):100-105.

[4]文利,高天宝.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朱确知测度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32(5):983-987.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信息化政府信息资源规划GRp应用系统绩效评价体系GiRp

一、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概念及内容

⒈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概念

所谓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对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特定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某一组织一定时期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和信息化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信息化绩效评价应该是一个分析性的过程,通过该过程评价系统来反映it如何在组织的活动中实现组织赋予它的使命[1]。单纯评价信息化的结果本身的意义不大,除非它们能够和实现组织业务目标的使命联系在一起。绩效评价在有规划目标和期望结果的环境中才更加重要,通过了解信息化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的规划与组织、建设与实施、交付和运行等环节的实施情况,有助于对系统进行改善与控制,从而沿着预期的方向不断前进。

⒉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内容

信息化绩效的评价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信息化过程进行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再反馈给组织,实现实施过程的评价与控制;另一方面,对信息化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总之,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内容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信息化绩效评价内容

二、政府信息资源规划及GRp应用系统

⒈政府信息资源规划

所谓政府信息资源规划(GovernmentinformationResourcesplanning,GiRp),是指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之上,以整合和规划政府信息资源、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对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和控制活动,特别是与政府信息内容及其有关的资源(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等)的系统的管理。也可以说,GiRp既是一个管理理念,也是一个管理平台[2]。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构架如图2所示。

图2GiRp架构

⒉GRp应用系统

在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eRp)系统被广泛地推广和使用并给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服务观念的引入也要求政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所谓GRp是指政府资源规划(GovernmentResourceplanning),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合理配置政府资源为目的的管理系统。这是政府资源规划的一次革命,很多行政部门也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GRp系统,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完成GRp系统的搭建。实施GRp的过程是将先进的政府管理服务流程通过先进的软件在计算机中形成一套体系,只有各级政府机构对GRp的高度重视才能将陷阱的管理流程集成到计算机中,从而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通过GRp项目的实施可以将政府机构的各项数据进行共享,将原先手工处理的数据资料转换成电子文档,从而发挥了电子政务中电子的特点,保证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和准确性[3]。同时数据的安全性也是软件企业在实施GRp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电子政务涉及到国家各个政府行政部门,所以GRp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电子政务在政府机构实施的关键。GRp应用系统可以将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从审批流程和审批手段上进行科学的改进,从而提高行政机关的办公管理效率,增加了政府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同时也满足了市民、企业对于政务公开和政府办公效率提高的强烈要求。

总体来说,GRp系统是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正如eRp应用绩效被长期忽略一样,GRp的应用绩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建设可以看得见的网络系统、计算机平台,但是GRp的应用效果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为了能够科学地评价GRp应用绩效,本文将提出一个评价体系。

三、构建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

⒈构建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GRp应用的不断深入,应用GRp的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应用绩效评价工作。一方面,通过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科学地揭示GRp应用状况,促使政府能够从中分析问题,认识自我,持续改进应用水平;另外也有利于我国政府GRp应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高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构建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完善应用体系,提高应用水平。GRp系统在我国的政府部门的应用范围还不广泛,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完善该系统,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避免政府财政支出的浪费。

第二,明确应用目标,引入模式重组。政府流程再造是政府信息化和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有效方法,GRp系统在设计时将考虑到政府流程再造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式重组。这对于政府工作的改进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立足于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GRp系统的应用本身就是一次政府工作方法的创新与改革,而且应用该系统也可以促进管理创新,将更多的被企业证明有效的管理方法引入到政府中来[4]。因此,该评价体系也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第四,加大定量与非财务指标的比重。以往的政府绩效评价定性指标多于定量指标,而且评价系统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在这个新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将应用新的指标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第五,推动管理创新,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是GRp系统的最终目的,进行流程再造、模式重组都是为了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也是本文所提出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除此之外,该评价体系也应该和各级机关部门所使用的GRp系统密切结合,以适应个体需要。

⒉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整体,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3部分,即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指标体系。

⑴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由专家组和工作组两方面组成,大量数据的整理分析汇总都由工作组完成,专家组负责评价。在整个评价活动中组织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高效合理的组织才能为评价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由于在评价过程中将有大量的数据收集、分类、整理、分析工作,这些可以由有工作经验的工作组完成;而根据数据进行评价和得出评价结果,这样的工作则应该由聘请的专家来完成,这样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使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组织体系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是评价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⑵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由四个方面组成,即绩效评价指标说明、绩效评价标准值、评价方法和评价操作细则。这些都是从制度和评价管理方面来确保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些制度体系是评价的立足点,只有明确的标准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5]。制度体系对于整个评价体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⑶指标体系

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范围包括4个方面,首先是管理创新,主要是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特别是业务模式创新,体现在政府事务管理环节的方方面面。这些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在不同的政府机构中通过GRp应用,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6]。其次是政府部门的运作管理,包括该部门的服务的提供(为市民和企业等)方面。第三是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具体说来就是GRp的应用水平,应用状况。第四是财务方面的状况,包括该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状况、财政预算情况等。能否将有限的财政经费最大程度地为公众办事,是政府财政的主要目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GRp绩效评价指标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

①定性指标。由GRp应用状况、政府内部管理和政府对外形象(即公众满意度)3部分组成。

GRp应用状况包括系统目标,系统集成和系统运行三个指标。关键是系统目标要明确量化,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应用GRp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将被企业证明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入到政府的管理中。同时这个目标还要量化和可操作性。提出目标量化这个问题对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和部门来讲是一个挑战,是一个压力,应该是我们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对GRp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政府内部管理包括管理理念、协同服务、基础管理、公务员素质、数据共享五个指标。可以看到,通过GRp的应用,上至政府各级领导,下至服务的直接提供人员,他们都能不同程度地接受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并转变观念落到实处。通过信息化,政府的基础管理和公务员素质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提高表现在政府法律法规、工作文档、基础数据、个人的能力和行为准则等方面。

政府对外形象(即公众满意度)是整个评价的关键点。国家和政府产生的动力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是管理和治理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设立的。不论是古代政府还是现代用高科技武装的政府,其根本目的并没有改变,都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要,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政府的公众满意度对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GRp系统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因此公众满意度也是该绩效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7]。但是由于满意度或者说是政府的对外形象很难用一个定量的指标进行衡量,在该评价体系中采取定性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②定量评价指标。包括12个指标:政府信息管理成熟度、技术使用成熟度、信息化水平指数、政务公开程度、网上办公情况、网上采购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在线服务的深度、在线服务的广度、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政府信息管理成熟度。主要是指信息的电子化程度、互联互通和共享程度。这些可以通过集体的定量形式进行评价,具体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具体的得分规则。

技术使用成熟度。是指在GRp中使用的各种技术的稳定性、兼容性、可扩展性、集成性和安全性的程度。GRp系统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连接和兼容,是提高数据共享程度、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GRp的评价应该注重对技术使用成熟度的评价[8]。

信息化水平指数。这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这项指标的具体打分原则可以根据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的数据进行。

政务公开程度。具体包括公开政府公报、政策法规、政务新闻、机构设置与职责和办事规程等方面。

网上办公情况。指网上导航服务、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

网上采购率。是指网上采购额与总采购额的比值。

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指解答问题的及时性、能否参与决策和一站式办公的程度等。

在线服务的深度。指电子政务的开放性、反馈速度、内容的完整性和时效性等。

在线服务的广度。指政府机关内部、机关之间或机关对外的传统服务中已经通过电子化得以实现的比例。

直接经济效益。指由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减少政府机构和减少行政办公费用等支出而产生的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指应用GRp系统能够为企业、公众和政府节约的时间成本以及G2B、B2B、B2C的交易量。

社会效益。指通过GRp系统的应用所缩小的数字鸿沟和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程度。

上述问题正说明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缺乏有效管理这个根本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GRp应用直接解决的,有些问题必须是在GRp应用过程中同步或提前引入业务模式重组,以求标本兼治,全面解决。

四、结束语

GRp应用绩效评估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还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管理的变革,政府活动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使我们认识到,要想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水平,就应该与时俱进,对GRp这样的政府工作的辅系统的评价也要有新的要求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GRp的质量和可用度,帮助政府实现新型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仓定兰.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3(5):58-59

3雷战波,姜晓芳.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综述[J].情报杂志,2006,12(4):15

4赵杨.基于iRp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情报杂志,2006,5(3)

5DilulioJJ,GarveyG,KettlDF.improvingGovernmentperformance:an0wner’smanual[m].BaltimoreandandLondon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93

6吴爱明,王淑清.国外电子政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7哈拉契米a.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与经验[m].张梦中,丁煌,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8李绪蓉,徐焕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常永华.电子政务实施的绩效评估模型与案例[J].情报杂志,2005(11)

作者简介:

刘文远,男,1968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据库无环设计理论、基于超图和矩阵的数据库理论以及mRp、eRp网络应用研究。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assessmentportfolios;教学评价档案;过程性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00-05[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0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深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日益引起重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均指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质量控制的基础性工作,是沟通教师、课程教学、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是学校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存在几个问题:(1)工作信息化水平不高,采用网上评教加督导纸质听课表统计的半手工方式,操作效率低下。(2)侧重学生和督导为主的“他评”,容易忽视教师参与及自我反思的“自评”。(3)评价反馈滞后,针对性不强。学生网上评教的结果要在期末评价活动结束才反馈给老师,教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督导听课次数有限,与教师的交流时间不足;网上评教使用正方教务系统中集成的功能,不支持单门课程分析,教师看到总体评价分值,却无法知道具体某门课程的评价情况。(4)注重对教师的“教”评价而忽视对学生的“学”评价,学生网上评价容易变成对教师印象的情感态度调查,忽视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调查和验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笔者为所在学校于2007年至2012年期间设计开发并不断完善了基于assessmentportfolios,由“学生、督导、系部同行”共同参与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完善了评价工作管理机构的工作业务流程,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机制,为全校师生接受,并在同类院系中得到推广使用。

二.assessmentportfolios与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

1.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持续,面对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和变化,其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为了避免只关注结果,而不重视教学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有必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发展变化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基于assessment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

assessmentportfolios,可将其译为评价档案,是指依据预设的评价标准,例如评分指引、量表、清单和等级比例等系统地收集和评价学习者的工作情况信息(o'malley&Valdezpierce,1996)。评价档案的内容均按特定的规则评分,评价档案的使用也被认为是一种标准参照式的评价。assessmentportfolios是教学档案(teaching-portfolio)的一种类型,在本研究中,将其概念界定为针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基于一定的标准、量表和程序产生的评价结果及相关过程性记录的档案文件。

基于assessmentportfolios的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情况方面的评价信息档案,这些评价档案源于包括学生、督导、同行、教师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量表和调查问卷等评价工具在教学实施过程的不同时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记录,通过对评价档案的解读,综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一种评价方法。

基于assessmentportfolios的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具有如下优势:(1)在教学的过程中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作用,通过反馈使教学过程得到不断优化,结合量化和质性评价意见,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做出判断。(2)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综合多方观点和意见,评价的客体和主体共同参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3)提供及时的评价反馈机制,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优势,提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改进的机会。(4)从仅侧重对“教”的评价过渡到对“教”与“学”并重的评价。(5)发挥assessmentportfolios的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的功能,提供了具有时间跨度的持续性成长记录手段,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在国外,早在1980年加拿大大学教师协会就首次了教师档案评价指南,而目前它仍是一种评价教师的权威资源。在美国,教学档案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广泛使用,在州政府级别上教学档案是获得教师执照和换发新证的重要依据,在全国级别上,则用于认证高级教师(KenZeichner,Susanwray,2001)。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均使用教学档案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绩效和记录教师专业发展;斯坦福大学在其教师评价计划(teacherassessmentproiect)中采用“评价中心”及“教师教学档案袋评价”的评价模式,研究发现虽然教学档案有组织复杂、难以评分和不易解读的不足,但教学档案为学科教学与教师专业及个人发展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效连接,并能随着时间流逝记录教学(wolf,Kenneth,1991)。在国内,受到教育管理体制、教学评估工作体系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内高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理论研究上处于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发展和逐步过渡的阶段,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上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

综上,开展基于assessmentportfolios的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在适应现有奖惩性评价管理机制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过程性方法和发展性评价理念,使之更为科学合理,也有助于推动它走向更全面的发展性评价。

三.系统需求分析

1.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实施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过程性评价信息的记录与存储,即收集哪些可获得的过程性评价信息是研究的关键;二是基于过程性评价信息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三是通过多元评价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四是基于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连续的评价结果和数据的变化来展示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的成长过程。

2.assessmentportfolios的内容架构

从支持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反馈需要来看,评价档案应主要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1)课程信息记录。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学生专业、教学班级、学生人数等信息,为教学调查提供支持。

(2)教学反馈信息。由学生信息员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提交的关于教学情况的信息,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信息来源。

(3)多元评价记录。多元评价记录包括督导听课记录、督导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同行评教结果和自我评价反思。督导听课记录由督导听课后录入系统。学生评教结果由评价管理机构在每学期网上评教结束后导入系统,学生评教结果反映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基本维度的总体评价分数。同行评教结果由系部领导和本教研室教师现场观摩听课,综合一定比例折算成绩和给出质性评价意见。自我评价反思则记录教师对教学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4)教学调查数据。教学调查可分为前期调查和后期调查,前期调查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期望等。后期调查主要了解教学效果,包括对教学条件、教师教学态度、核心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教学设备、教材选用和教学效果的调查。教学调查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绩效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5)评价变化分析。评价变化分析提供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维度的分析图表。横向比较记录教师所获分值与系部平均分值比较以及所在系部和学校排名情况。纵向比较记录不同学期教师所获分值与系部平均分值比较以及所在系部和学校排名情况的变化情况。

3.不同类型的用户功能需求

(1)学院领导、系部领导可查看本人及权限范围内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分析报表及教学问卷调查结果。(2)督导可提交听课记录和指导建议,查看有关系部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3)教师可看到教学反馈信息,学生、督导、同行教学评价结果,并开展教学情况调查。(4)学生/教学信息员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提交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包括:质量、教材使用、教学满意程度等方面。(5)评价管理工作部门可设置不同类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元评价分值比例,管理各类型用户信息,设置督导与教学机构关联,导入,导出学生、督导和同行评教结果,导入/导出总体评价分值和排名信息,查看各类统计报表及设置系统各种参数。

四.系统设计

根据上述需求分析及实际评价工作中管理和具体实施的要求,形成的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分析,系统功能由用户管理、评价档案管理及系统参数管理三大模块组成。用户管理分为用户类型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和用户账户管理三个模块。评价档案管理分为课程信息记录管理、教学反馈信息管理、多元评价记录管理、教学调查数据管理和评价分析报表管理五个模块。系统参数管理则由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系部信息管理、督导系部关联管理及数据库配置四个模块组成。

五.基于assessment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模式

基于上述评价档案内容架构的分析和具体评活动过程的分析,笔者将基于assessment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分为准备评价工具、执行评价活动和过程性反馈、收集评价数据、处理评价数据、生成评价结果、反馈评价结果共六个步骤。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活动过程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督导和同行,此外还涉及学校的评价管理部门和各级领导。基于assessment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系统在评价过程中为评价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环境支持。整个评价活动的过程步骤、评价主体和产生的相关的评价档案信息如图3所示。

六.系统实现与应用

基于上述系统功能结构设计和评价模式分析,笔者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ssessement-portfolios的教师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系统,系统用C#语言开发,采用B/S结构在iiS+.net+SQLServer2005环境下运行,用户界面如图4所示。

教师教学评价分数变化如图5所示。

1.核心技术

(1)XmL支持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动态生成技术。为了减少数据库资源开销和提高系统性能,评价指标项目和分值比例的设定均在完成数据库写入后动态生成对应的XmL文件供页面读取。(2)基于开源.net控件ZedGraph的动态绘图技术。涉及评价分数的纵向比较时要基于数据集合使用ZedGraph动态生成折线图和柱形图。(3)数据库存储过程技术。由于进行评价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时涉及大量的数据读写操作,就要大量使用存储过程来提高运算性能。(4)数据交换接口与excel读写技术。在管理各类用户、导入/导出评价结果和教学调查数据时均涉及excel文件的在线读写技术。(5)调查问卷动态组卷技术。可根据需要选择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来组成问卷,并在后台记录和计算调查结果。(6)系统页面参数传递过程采用DeS数据加密/解密技术,在教学反馈信息提交过程中使用了脏字过滤技术。

2.应用情况

经过2007年到2012年共四个版本的持续改进,系统已在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得到推广使用。例如,从2007年至今(截止到2012年6月),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有8个系部,596名教师,42名督导和近1万8千名学生参与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与以前相比,使用系统后该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有以下改进:(1)本系统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软件支撑环境,方便了相关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据统计,7个学期总保存了2519条督导听课记录,2889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用户平均活跃度为83.5%。(2)多元主体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使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得到不断完善。评价管理机构、教师代表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了不同类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召开6次工作会议,将原来的单一标准改为包括公共课、理论课、实践(实训)课的多种标准,并对期末总分中的多元评价分值折算比例做出合理调整。(3)建立了教学信息员队伍,畅通了学生反馈教学信息的渠道。在系统使用之初,发现主动使用反馈功能的学生人数不多,在经过宣传及将反馈任务交由教学信息员来承担后,反馈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4)方便学校各级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质量情况,形成了师生教学座谈会的工作机制。根据反馈信息定期组织和召开有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督导委员和系部领导参加的师生教学座谈会可以及时地向系部反映系统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向学生做好解释工作,对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有明显的效果。(5)通过系统中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督导听课的方式由开始时全面铺开发展到重点帮扶和引导,提高了督导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6)开展教学调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高了教师改进教学的自觉性。例如,某系在2012年6月底使用问卷功能完成11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问卷调查分析,比起使用纸质问卷,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94.7%的任课教师表示,通过调查他们对任教课程中学生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自己教学实施过程的不足之处有了更深刻和具体的了解和认识。(7)系领导通过报表的比较,能了解上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水平和教学满意度的差异,对教学水平相对较差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与引导,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七.结束语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绩效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218

当前,我国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也存在档案管理规范化不足和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亟须进行档案管理的规范和提高。由于高校档案数量多、信息量大、使用频繁等诸多因素,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更为彰显。基于此,本文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如何建立评价体系的思考,以期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和效率化方向发展。

1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主体的确立

11内部主体

内部主体是指高校档案馆的管理人员,主要是对各类档案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的主体以及相关信息化管理的专门人员。由于内部管理和工作人员直接参与档案管理,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更为了解,更适合进行评估主体的工作。但如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评估工作全部由他们完成,那么很难对相关评价工作进行说服,或者确保评价工作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且单一主体的评价结果的信服力很有限。

12外部主体

档案信息化建设服务绩效评价的外部主体主要包括了各类使用高校档案的人员和相关学者专家,他们可以通过较为专业的眼光进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评价,对其效果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由于外部主体主要是档案信息服务的主体,无论是在馆内还是远程提供利用,利用者的观点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后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质量好坏均有参考价值。

2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绩效评价指标的遴选原则

科学性原则。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并能积极引导档案信息化工作向前发展。因此,它要求指标设置全面而有代表性,权重分配能准确反映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各部分相互关系。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各种指标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完整性,进而可以确保评价信息的综合反映。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指标设计中要进行层次设计,在层次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各分项的指标明细设计。

可操作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指标易于收集、计算公式简单、评价过程简单。利于掌握和操作。

22构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依据

要进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的评价,就必须有一个规则和内容,此规则和内容就组成了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系统评价是针对系统的功能、成本、可靠性、实用性、适应性、技术水平等因素,构成了描述系统的有序集合,可以根据系统所处的实际环境来安排他们的评价顺序,并根据各自的重要性赋予一定的权重,经过合成就形成一种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不能忽略某一方面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这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以下环节:首先,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全面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知识,并在该领域内有广度和深度,如此才能建立起完善、合理的指标体系。其次,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素养后,可以采用系统分析法来构造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为了评价的充分,一般都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确定两个过程。定性分析一般由系统分析人员和决策层根据评价的需要主观确定哪些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确定,一般指将一个众多变量的高维系统通过降维处理成最具代表性的若干指标以构成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建立起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指标体系,就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建立起的指标体系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特性的系统,有不同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因素的多少也有单因素和多因素评价等方法之分;这些不同的分类方法就决定了不同的数学模型,即构成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从评价的因素多少来分,可分为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评价。前者是只考虑一个因素的单变量数学模型,后者则是考虑两个及以上变量的多变量数学模型。

23指标的建立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可以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管理子系统中建立起各个一级指标,然后根据每个一级指标所评价的内容,建立起二级指标,在建立指标的过程中,决策层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领域专家均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指标体系管理子系统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对二级指标的说明。二级指标的说明在确定指标权重和各指标的评价等级时提供给参与用户,以便对各指标的评价范围和意义界定清楚,做到评价的准确、客观,这一功能由决策层或领域专家根据经验,通过指标体系管理子系统的添加二级指标说明和规范建议库实现。

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对策思考

31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绩效评价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较少,没有受到必要的重视,而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的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人力物力上给予相应的保障。其次,要依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要规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评价程序和过程,将绩效评价公开化,构建绩效评价结果问责制。否则对档案工作实施绩效评价将寸步难行,难以受到必要的重视,进而导致评价失败。所以,如何激励参与人的积极性,提高评价效果是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2档案管理部门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能力。首先,要加强和外部档案管理和使用部门以及单位的及时沟通协调,提升高校档案使用部门对其的认同度。其次,要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采用多种形式来拓展档案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采用远程查询系统以及协同案例系统,来提高高校档案信息化的使用效果,提供档案使用的共享程度。要逐步打破各个高校之间档案信息化管理相互分割的局面,建立起共同管理的平台,提高馆际之间的相互利用程度,拓展档案服务途径与范围。最后,要对档案用户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对不同大档案用户的需求进行了解,进而可以为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翔实的信息来源,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利用程序,提高档案利用的效果和效率。

33建立合理的动态协调机制

首先,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起和谐动态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投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进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进行必要的资源投入,因此档案部门“重投入”本无可厚非,但在进行投入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到量的问题,更需要考虑到质的问题,即优化投入的效率和可协调性。其次,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其使用的合理性。最后,需要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既熟悉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又务实勤于学习与钻研的团队。同时,提高合作力,不断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专职队伍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立军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2(4).

[2]潘稚巧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高校档案信息服务[J].档案学通讯,2008(1).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体系

引言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需要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进行全面而可靠的评价。绩效评价能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提出有效的决策与参考。就目前而言,我国进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时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仍然缺少相应的科学、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因此,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

通过人的行为,最终展现出来一种活动和结果,这便是绩效。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校通过信息化建设后产生的成果被称为信息化建设绩效。信息化建设绩效会对学习的各个层次造成影响,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力、学校领导的观念以及教学理念等。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就是对学校学生学习环境改变状况、教学资源利用情况、学校教学方式以及学校办公管理方式造成影响。以国家信息化指标的构成方案为评价的基础,并考虑中小学学校的特点,从这几个方面为突破口,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学生学习状况、信息化资源管理状况、学校管理水平以及教师教学状况等这六个要素进行评价。这六个要素组成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可以将学校信息化建设绩效直观地反映出来,方便做及时地调整。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原则

2.1注重评价主体的全面性

中小学档案信息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想要提高档案评价的绩效,就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通过各个利益关系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信息进行相应的收集,将其资料整体出来,最终得到全面、客观以及公平的评价加过。对于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主要的主体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档案管理人员,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应该确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主体的范围,从各个主体角度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加全面性的测评。

2.2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效率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时代更加重视工作的效率。在进行中小学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以及人力。所以,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提升效率,在资源有效并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减少档案管理所需的经费,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开展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将效率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在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与服务品质提升的之外,还需要充分地节约资源,减少资金投入。最终取得良好的信息化档案建设结果。

2.3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求做到定性与定量结合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是针对档案管理部门而言的一种评价方式,这也是档案管理绩效评价常用的指标。但是定性评价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最终会影响绩效结果评价的准确性,最终降低其可操作性。相对于定性评价而言,定量评价的方式更加准确与客观,它有利于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最终使得档案管理信息绩效评价更加准确。所以,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时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最终提升评价的准确与科学性。

3.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3.1明确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

在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信息化建设评估的主要内容。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分析,将利用者作为评价的导向,这有利于提升评价的准确性。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础网络的覆盖情况、配套的服务设施运行情况以及管理状况。(2)办公平台的建设具体状况,其中包括数字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评价、信息化档案储备的基本情况以及数字化系统的稳定性。(3)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档案数字化的工作程序、繁琐性以及效率,评价数据库建设是否合理完善,资源共享性以及操作程序是否简单可操作。(4)服务质量的评价。学校网站需求的全面性、服务系统的文星性以及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均属于服务质量的评价范围之内。

3.2为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以评价的内容为基础设置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中的内容包括很多个指标,一级指标为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设置二级指标,当二级指标都难以在具w量化的评价过程中进行的时候设置三级指标,同时具体介绍与量化设置三级指标。例如:一级指标中包括基础设施部分,而二级指标中涵盖着硬件软件、网络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部分,其中的二级指标具有不可测量性。主要的硬件设备,学校的硬件维护系统、教师以及学生的配置状况、学校制度管理、操作系统以及学校的数据库系统均属于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需要对三级指标进行进一步地量化处理,最终提升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其主要措施包括学校的具体情况决定,例如:学校硬件设施的性能标准需达到什么程度、可以接受多少访问量、学校需要配备多少台计算机、能否胜任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等。当对档案管理的绩效评价进行细化以后,需要采用量化并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对档案信息建设的合理性进行检查与评价。

3.3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权重设置

在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权重设置时需要学校的档案管理专家参与。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参与人员需要将各项评价指标清晰地罗列出来,并对功能进行详细地介绍,将档案管理的相关信息呈现给档案管理专家。最终专家在考虑之后对绩效评价权重进行设置,并进行相应的总结与整理,最终得出相应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嘀亍R灾副晏逑档娜ㄖ匚基础,建立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表,让各个评价主体收集与测试相应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与相关资料,最终进行评价并打出对应的分数。

3.4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对绩效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检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是否与先前的预期相符合,另者,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结果进行分析以后,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当评价流程都完成以后,对评价结果所处的角色进行分析具有较大的作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的领导人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对评价结果进行公平公正的分析与讨论。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找到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相应地提出整改的对策。在初步运行过程中,可能只会检测到信息化建设中的一点儿问题,所以,要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内容,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便需要积极地采取措施解决。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体系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学校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绩效评价,提升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视。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档案管理,明确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为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设置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权重。通过以上这几方面内容提升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促使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推动学校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朱丽梅.构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6.29(07):102―111

[2]安宝生,衷克定.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01):77―83

[3]米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市场,2015.89(01):56―63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9

第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以下简称企业信用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科学监管观为指导,以法定职能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引入信用管理理念,整合系统行政资源,通过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反馈、信用提示、信用培植、信用披露等方式,以激励、限制、惩戒、教育等手段,对企业的市场进入、存续、退出全过程实施信用监管,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制度。

第三条企业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和监管职能的拓展、深化与创新。各所、分局和各科室应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实施企业信用监管,逐步丰富企业信用监管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探索建立企业信用监管的完整体系。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应当遵循统一、客观、公正、效能的原则。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市局成立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确定企业信用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企业信用监管制度;协调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解决企业信用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信用办),负责组织、落实企业信用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行信用监管制度;了解掌握企业信用监管情况,协调解决企业信用监管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施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督查和考核。

第六条市局的企业注册、企业监管、市场合同监管、商标广告监管、经济检查、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科室,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工商业务软件,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负责企业信用监管在本业务范围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指导各所、分局、队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信息办负责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安全保障。

第七条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各所、分局在日常监管中,运用工商业务软件,根据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信用监管提示,实施企业信用监管。

第三章信用信息征集

第八条信用信息征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集、整理、记录、维护企业信用信息的活动。凡与企业信用状况有关的基础信用信息、信用积累信息、信用流失信息和信用能力信息,应当予以征集。

第九条信用信息征集,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实现;还可以通过与有关部门交换,组织企业自行申报等方式实现。

部门信用信息交换主要由信用办通过“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共享中心”具体实施;企业自行申报信用信息主要由各所(分局)利用“网上年检系统”征集。

信用信息的征集,尽可能通过网络实现,由信息产生者直接输入。

第十条按照谁办理、谁记录、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整、准确、动态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由工商业务系统形成的数据直接进入数据库;其他数据由业务经办人员录入数据库。

第十一条信用信息征集平台以省局软件为主,以区域性软件为辅。省局软件包括**省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系统,网上年检系统。区域性软件包括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网络经营行为监管系统和商标印制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等。

第十二条各所、分局负责录入的

(一)、市场准入系统中的由其办理的个体工商户的注册、变更、注销登记信息,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个体工商户验换照信息,市场主体年检、验换照时所采集到的各类信用信息,个体收费信息,数字证书申领;

(二)、日常查检系统中的日常检查、工作提示、督办下达模块的信用监管信息;

(三)、市场管理系统中的市场经营者管理信息;

(四)、案件系统中的案件处罚信息。

(五)、利用“网上年检系统”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

(六)、负责录入“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中的食品检测信息、食品安全监管情况,商品质量定量检测信息,

(七)、“网络经营行为监管系统”中的网络经营主体监管信息,

(八)、“商标印制企业信用监管系统”中的商标印制企业监管信息。

第十三条各业务科室负责录入本科室形成的与企业信用有关的信息,运用信用信息、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和监管类别,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指导基层各所、分局开展与本科室业务相关的信用监管工作。

(一)注册分局负责录入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信息,名称预先核准登记信息及到期处理。省知名商号信息;运用信息提示功能开展业务工作。

(二)企业监管科负责录入黑名单解除信息,监督信用监管提示信息的落实。

(三)经济检查科负责在案件系统中录入案件处罚信息。

(四)、消保科负责录入商品质量的抽查信息等。

(五)、市场合同科负责录入市场登记变更信息、星级市场信息、经纪人管理信息、合同管理信息、“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信息、抵押物登记变更注销信息、拍卖活动备案、格式条款备案及其他特殊行业经营企业的监管信息;协助省信用促进会开展工作,完成促进会交办的任务;帮助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建立信用评价和信用监管体系。

(六)、商标广告科负责录入商标印制单位及其信用信息、广告经营单位信息及其信用信息、企业的驰名商标信息、著名商标信息、知名商标信息和**市名牌商标信息。

(七)、信息办负责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安全保障。

(八)个民协、消费委、12315举报投诉中心负责录入各自工作职责内的有关信用信息。

第十四条业务科室和基层单位在信息录入有冲突时,由信用办作具体规定。

第十五条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只用于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不得擅自对外公开。

第十六条各所、分局、队经办的对不属于本市登记注册的本省内的市场主体做出行政处罚的,应将处罚文书上报经济查检科,统一抄送该市场主体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十七条各所、分局和业务科室应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录入、校对、确认制度,业务科室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的督查、考核,保证信用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个人非依权限、程序规定的,不得擅自修改、增删企业信用信息。各所、分局的公共帐号只保留查询。

第十九条不同单位、部门提供同一内容的企业信用信息,属于基本信息的,采用登记部门、审计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荣誉性信息的,采用授予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处罚性信息的,采用处罚机关提供的信息。

第四章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实现信用分类监管,以企业行为规范信息为主,信用能力信息为辅,对企业信用监管状况进行的综合量化评价。

第二十一条我局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标准按省局制定的标准执行。

第二十二条辖区外的企业设在辖区内的分支机构,应当参加企业信用监管评价。辖区内的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单独进行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三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由计算机根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和信用监管评价标准,自动生成评价结果。

第二十四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分为aaa、aa、a、B、C、D六个等级。aaa级表示信用优异,aa级表示信用良好,a级表示信用稳定,以上三级用绿色表示;B级表示信用波动,用蓝色表示;C级表示信用低下,用黄色表示;D级表示信用丧失,用黑色表示。

第二十五条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应当作为对企业开展信用教育、赋予信用资产、实施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确定监管类别、进行日常检查等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市局信用办在每年11月30日,对全局登记注册企业的信用监管状况作出年度评价。并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长期保存。

第二十七条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各所、分局和各业务科室发现并经证实企业在评价年度内有未记录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上报信用办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重新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重新评价结果作为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二十八条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各所、分局和各业务科室发现企业有新发生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即时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即时评价结果仅作为调整监管类别的依据,不影响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五章信用反馈

第二十九条信用反馈是将年度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相关情况形成的信用评价报告内容告知企业,并据此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信用自律教育。

第三十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主要记载被评价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包括企业信用监管等级、各项得分情况、主要信用积累情况、主要信用流失情况,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提示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只向被评价企业反馈,供被评价企业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不向其他单位、个人公开;但被评价企业同意公开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信用反馈的方式,可以是书式邮寄,也可以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传送。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以书面形式反馈的,加盖实施评价机关的公章。

信用等级为aaa级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反馈;信用等级为aa、a、B、C、D级的,反馈形式不限。

反馈结果在7个工作日内录入。

第三十三条提倡采用短信平台进行信用反馈。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手机号码征集,建立完整有效的企业负责人手机号码数据库。

第三十四条企业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各所、分局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拥有数字证书(Ca)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

第三十五条企业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无差错的,不予重新评价;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有差错的,且非企业责任造成的,企业可以重新提供同期、有效的信用数据,经有关业务科室审核其真实性、准确性后,予以重新评价,并调整企业当年的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六章信用监管提示

第三十六条信用监管提示是利用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和其它信用信息,依据特定规则由工商业务系统软件产生,指导和提醒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对相应企业予以注意或者采取相应措施的工作信息。

第三十七条依据省局制定的信用监管提示目录,信用监管提示分为关注提示、警示提示、限制提示三种类别。

关注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予以注意或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予以重点审查。

警示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情况,采取不予办理、巡查、告知、告诫、立案、予以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或取消已获得的信用资产等具体措施,并将处理情况予以记录。

限制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进行严格的限制,不予办理相关的手续。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在相应环节依据内容自动控制操作。

第三十八条信用监管提示信息,不能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的,根据信息类型,由相关业务科室负责录入、维护。

第三十九条可以办理的信用监管提示信息,管辖单位在一个月内予以办结。

第七章日常检查

第四十条各所、分局根据年终信用评价结果,合理设置监管频率,在每年12月30日前,制定下一年度的年度监管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运用信用提示功能开展日常检查,完成上级局交办的其他企业信用监管事项。

第四十一条各所、分局根据企业的监管类别、本单位的人员状况、管理区域的实际情况等,结合《**市工商局片区监管责任制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制作每周片区工作计划,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日常、专项和特殊检查。

无巡查户口或巡查结果的工作计划视为无效。

各所、分局的工作计划者应及时关闭或结转超期的工作计划。

第四十二条新增户口建档时限为三个工作日,因区域划分等原因需重新建档的时限为一个月。

第四十三条企业的监管类别,以信用监管评价结果为基本依据,综合行业特点、经营特点和其它监管要素确定。

按照监管要求的不同,监管类别分为a类监管、B类监管、C类监管、D类监管。

a类监管。实施低频率监管。适用于信用等级为a级以上、且未列入一级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重点检查亮照经营、证照有效期、登记事项执行和变动、年检申报、被举报事项等情况;主要帮助企业提高遵法守信水平,获取更多信用资产;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aaa、aa级企业,实行重点企业走访制度。可实行跨年度检查。

B类监管。实施较高频率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B级的企业、当年新设立的企业等。除a类监管的检查内容外,重点是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新办企业的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登记事项的执行情况等。一般每年检查不少于一次。

C类监管。实施高频率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C级的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和投资设立的企业、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属于一级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等。除a、B类监管的检查内容外,重点为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整改情况、需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等。一般每年检查不少于两次。

D类监管。实施按需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D级的企业。主要内容是吊销营业执照后,是否依法停止经营,是否依法办理相应事项等的后延监管。根据需要随时检查。

第四十四条日常、专项检查完毕,各所、分局检查人员应当根据检查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置,将结果及时、准确、正确录入相应业务系统;一年检查2次,上半年必须完成任务50%。其中C类监管企业上半年必须检查一次,新设企业成立6个月内必须检查一次。

第八章信用奖惩和服务

第四十五条根据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予以信用奖惩措施。

信用奖励措施包括: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a级以上的企业要优先赋予信用资产,多方宣传信用形象;其中aa级企业可申请年检免审查,aaa级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给予年检免审查。

信用惩罚措施包括: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等级B级以下者,在下一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产生之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主管的各类社团组织不得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广告信用单位等信用资格,或者知名商号、著名(驰名、知名)商标等信用资产;办理各项工商业务时要重点审查;其中C级以下的,已经获取的相关信用资格要取消;D级企业要予以公示。

同时,我局要通过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荐、建议等方式,扩大信用奖惩机制的应用范围和影响。

第四十六条各所、分局要采取教育、引导等手段,帮助有违法失信行为的企业重建信用。并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企业信用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九章信用修复

第四十七条企业信用修复是指因非主观故意因素,致使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降低,在一定期限内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重建信用的企业,按一定条件,经规定程序,获准消除本评价年度违法失信行为对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的影响的过程。

第四十八条申请信用修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根据其违法失信行为制定、落实相应的整改方案,并有明显成效;

(二)自企业提出申请之日起,整改期限不少于三个月。

(三)企业在整改期限内未再发生违法失信行为;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信用修复:

(一)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D级的;

(二)本评价年度内具有严重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

(三)本评价年度内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罚两次以上的;

(四)进入破产程序的;

(五)距上一次信用修复时间不到三年的;

(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不宜实施信用修复的其他违法失信行为。

第五十条信用修复的程序:

企业向所在地工商所、分局提出书面申请;

企业所在地工商所、分局审查企业信用修复条件,并提出意见,报送市局企业信用办;

由市局企业信用办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确认,并实施信用修复。在数据库保存违法失信记录的前提下,提前解除信用提示,同时相应调整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和日常监管类别。

第十章信用披露

第五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公开披露企业的信用信息,加强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信用自律。

第五十二条公开披露的信用信息包括:

企业基础信用信息:企业注册登记信息、企业年检信息。

企业良好信用信息: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广告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知名商号、驰名(著名、知名)商标。

企业不良信用信息: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D级、严重违法处罚信息。

第五十三条公开披露之外的信息为限制披露信息。

我局与政府相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在内部互通信息,不属于公开披露。

限制披露信息,当事人同意披露的,可以公开披露。

第五十四条各所、分局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办事大厅、所(分局)办公场所等设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设施,方便查询公开披露信息。

市局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方便查询公开披露信息。

市局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公开企业良好信用信息、企业不良信用信息。

第五十五条每年度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后,市局相对集中地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公示。

第十一章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

第五十六条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是对个体工商户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各所、分局要结合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的要求,应用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全面开展个体工商户的信用监管。

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评价由市局企业信用办负责实施。

第六十七条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是市场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各所、分局要充分调动市场举办者的积极性,在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市场,大力推行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

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评价由市局企业信用办负责实施。

第六十八条在市场内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不实行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评价。

第六十九条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评价以市场为单位进行。在市场内经营的企业、外地企业设立在当地的分支机构,除实行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外,同时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本地企业在市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

第七十条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采用全省统一的评价模型。信用监管评价的具体指标内容及分值,除省局统一规定的以外,市局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监管重点增加信用评价指标,并按规定向市局信用办备案。

第七十一条对查无下落的个体工商户,当年的监管类别列为D类。

第七十二条对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日常、专项检查,参照企业执行。

第七十三条对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评价结果的反馈形式参照企业执行(除书面形式外)。

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修复制度,参照企业执行。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七十四条本实施细则未提及到的信息录入时限,由各业务科室根据市局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要求作出具体规定;各业务科室要结合本年度的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检查考核本实施细则所涉及的各类信息。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篇10

1.1全国R&D经费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不断增加

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本国科技发展目标及规划时都要把这一指标作为重要的参量。R&D经费投入分为两大类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即R&D经费投入的金额,相对指标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以来,全国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到2012年总支出为10298.4亿元,突破万亿元,增长了11.5倍。近十年来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00年1%,到201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一般认为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说明该国R&D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在1%到2%之间,则说明该国R&D处于中间阶段;大于2%的,则说明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比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强国,R&D经费投入强度美国由2001的2.64%增长到了2.79%,日本由3.07%增长到了3.34%,德国由2.47%增长到了2.92%。虽然我国与上述这些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年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1.2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目前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等环节均由行政部门主导,项目进程几乎完全按照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由财务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经费使用效益低下,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巨大浪费。

(2)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

课题负责人缺乏一定的财务预算知识,课题组也缺少会计专业的成员,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经费预算常常超过项目实际完成需要,或不足以支撑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课题立项评审专家往往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预算审定不足。

(3)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往往项目开展与经费使用的进度不一致;科研工作者的“马太效应”造成一个科研团队可能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造成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4)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独立。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是项目承担单位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划分明确,导致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对于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不足;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管理的相关规定不熟悉,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无法判断费用使用是否具有效率。针对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科技主管部门应配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检查队伍,不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实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数量非常巨大,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达到34958项,此外,“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一系列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每年累计批准资助高达数十万项,要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全部进行监督检查是不现实的,必须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各个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互信的承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进行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把审计检查部门的职能与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

2国外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借鉴

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科研经费分配的规范性,保证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都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例如,德国的法律、各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机构的各种规定及管理条例都强调科研人员的“良好科学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并取得最佳效果;美国卫生部的总检察长办公室工作计划中对卫生部主要政府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对信用差的经费使用单位进行重点监督。美国则非常强调科学法治、责任性、科学诚信和透明度等科学道德信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现实运作,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主要围绕预算诚信、金融诚信、管理诚信等,每年nSF必须遵循联邦政府的有关法令,定期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关报告。比如,涉及管理诚信方面,nSF的首席运营官(Coo)在首席财务官(CFo)行政秘书支持下,对管理控制方面的结果进行调查并提供评估意见,然后上报基金会主任;由CFo领导的高级管理诚信小组(theSeniormanagementinte-grationGroup,SmiG)就机构运营的概述性情况提供财务和管理控制报告,并由主任助理和员工办公室主任就机构的内部管理控制情况提供申报报告。国外政府注重以正确的理念引导科学家的理性选择,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并加强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的信誉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家信誉制度,对于信誉好的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减少监督的频次和力度,对信誉不好的重点监督。由于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信用评估、信用监控、信用风险和信用惩罚4个方面已经深入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过了科研经费信用管理这一阶段,而中国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

3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研究内容呈现出三维结构,涉及信用管理的主体,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中介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包括申请阶段、评审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信用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相关科研经费信用信息采集阶段、信息分析及对主体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流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工作。因为信息采集是进行后期信用评价,进行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人员组成信用信息征集管理机构。选择合适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方法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评价。参考国外信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被评主体的信用状况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其等级。分析评价阶段包括定量指标的初步评价、定性指标评价、撰写信用评价报告等。审核公布阶段,对各相关主体信用记录的信息和进行信用评级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使得科研经费相关主体的失信信息迅速传播,接受全社会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满足科技交易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减少科技活动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除了上述的信息采集阶段、分析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外,还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成立评价专家组和工作组、制定信用评价方案、信用评价通知等。动态跟踪阶段是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定期跟踪被评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动情况。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需要定期对管理主体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补充更新相关信用数据,重新进行信用评级。

4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设计

国家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是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有效进行的手段和条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以及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4.1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法律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对科研经费进行信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为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评价和记录的信誉度,作为今后项目申请及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虽然,已经有不少文件涉及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相关内容,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足,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统筹规划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此外,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协调和衔接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本身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制度的设计要具体和明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

4.2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中,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是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设计和确定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多个层次,其中指标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科学、实用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与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文件内容相符合;二是一级指标应能适应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特点;三是二级指标包含的要素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科研经费信用状况;四是要求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按照评审对象的不同,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大板块,即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众所周知,项目承担单位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更是科研经费的主要使用者,是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过程都是围绕其展开进行的。为了能让每一个科研项目都分配到适合的科研承担单位之上,我们从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组织声誉3个方面着手,设计了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费预算包括预算栏目是否全面细致,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假承诺,自筹经费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科研经费年度预算的执行效率。经费管理包括对项目经费是否进行单独核算;对各项目经费审查的胜任能力;对各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能力;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科研经费结存结余情况。组织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次数。该体系可以全面衡量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过程中,是否遵循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则、程序和办法。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评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极其强调创新性,其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只有内行的项目负责人才能够很好地在监督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为了促进创新,项目负责人的权限往往较大。对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包括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经费验收,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经费预算包括是否编报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经费管理包括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经费验收包括是否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是否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是否发生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是否发生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职业道德包括是否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发生的次数。项目评审专家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广泛涉及到科研经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信息的处理,任何单一层面的评价都不能反映两者的科研经费信用,从评审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关联信用3个层面来评价。评审胜任能力,包括对科研经费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熟悉程度;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与评审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职业道德,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关联信用,包括对评审项目科研经费信息的保密情况;经费评审的客观公正性;与被评审对象的关联性。对于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主要从机构声誉、金融信用、审计信用3个方面来考察。机构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金融信用包括机构的财务状况;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审计信用包括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3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

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包括建设和完善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统一标准是科研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并逐渐成熟的全国征信系统有11315企业征信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科研经费征信系统。为了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而有效的监督,全国范围内对科研项目经费信用进行征信势在必行,信用数据库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建议有关部门按照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记录、整理、使用的要求,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总体方案,构建总体框架,设计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全国统一标准。

(2)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

科技经费主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信用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信用信息共享的作用。应把信用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仔细查询相关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确保经费信用管理贯穿于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预算、实施、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

4.4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评级和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根据相关主体科研经费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对相关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收集,对收集到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则由聘用的专家进行评价。进而对相关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评级分值按100分计,结合国际上对信用的5级划分法,将科研经费信用等级分为5类,即aaa、aa、a、B、C。信用评价分值90~100的信用等级为aaa,80~89的为aa,70~79的为a,60~69的为B,60以下的为C。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经费监管模式,分级管理,重点监督,准确评定其信用等级,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等级越低监管越严,应该对相关主体信用等级为a、B的,加大重点巡视检查的力度;而对于信用等级为aaa、aa减少巡视检查或抽查;对于信用等级为C,一般不予立项资助,直至整顿整改,信用等级提高。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