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十篇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十篇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08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1

一、读书笔记能促进有效读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读书笔记是最能达到这种阅读要求的一种方式。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融通。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学生选择读物不再随性、盲从,而是有目的的选择优秀、经典的作品。学生阅读时也不再流于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中思考:或评点文中人物,或品析精彩字句,或为文章的思想情感所动,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找到言语生命冲动的感觉,激起言语创造的热情。这种写作的,可以突破命题作文的一些束缚,自由写作,让生命欢歌。

阅读的感受,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清晰深刻。写然后知不足,又会引导人们有目的地阅读和思考。而读书笔记正是能实现读写结合,使读、思、写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方式。

二、初中生读书笔记现状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在所教中学初一年级发出问卷433份,收回431份,就此对431份的答卷进行了统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从学生做读书笔记,和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写作三方面方面设置了15个问题,让学生无记名回答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首先,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做读书笔记这一方法的。但目前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现状是不得法、缺督促,令人堪忧。其次,学生的阅读处于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导致阅读的效能十分低下。再次,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太小,阅读效率低下。

三、以读书笔记促进有效读写的策略

根据对读书笔记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在初中学生做读书笔记现状调查的启示下,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以读书笔记促进有效读写的策略。

策略一: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笔者从常规写作和个性写作两方面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常规读书笔记。为了通过教来达到不教,从而提高读写的有效性,笔者将读书笔记的各种形式结合起来,设置了读书笔记的常规写法(以短篇文章为主,自由选择文章写),进行强化训练。

策略二:加强对课外读物的指导

书海茫茫,而中学生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较低。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将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积极引导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寻找优秀的课外读物。跟潮流,与时俱进。①历届中考卷或各地信息卷的现代文。②引导学生选读反映时代强音的读物——报刊杂志等。③关注时尚需求。学生也可以推荐,但要经教师审定。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可通过课内文章指导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课外书籍,力求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策略三:培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2

一、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虽然新课标出台已有好几年了,但依据笔者对所在学校各年级学生的观察和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兴趣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对考试知识的学习,不支持和鼓励学生花费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就压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其课外阅读兴趣的缺失。

2阅读习惯不良

很多学生阅读没有计划,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读,缺少深入地理解和整体的把握。这样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而且使阅读效率不高。同时,很多学生阅读都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据调查显示,65%的学生对课外读物只是粗略看一遍,不懂得精读和范读,更不去作读书笔记。

3阅读资源匮乏

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学校经费紧缺,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还十分有限,图书添置和更新跟不上学生阅读的需求,并且目前在学校图书室中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好书也不多。另外,由于农村家庭条件不好,很多家长没有多余的钱来为自己的孩子购买课外读物。

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为改变现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实际,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笔者在此提几点建议与大家商榷。

1指导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的要求之一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为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具体指导。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有浏览、略读、选读、速读、跳读和精读等,要使学生懂得在有限的时间里采用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成功的阅读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纯真的感情会随着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中,哺育他们健康成长。

(2)要培养学生做阅读笔记的习惯。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鼓励学生养成在阅读时勤于动笔的习惯。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随着阅读的深入和思维的碰撞,往往会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而这些东西的出现常常是混乱、短暂和零碎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要随时记录下课外阅读中瞬间产生的“智慧的火花”,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和妙句等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

2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制订计划,统筹安排。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强。进行课外阅读必须从农村中学实际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重点做到时间落实,列入课程表,雷打不动。还应把课外阅读计划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和作文配合,统筹安排。

(2)提高阅读认识。学生的课外阅读偏重于消遣类和中学生文选类的书籍。针对这种情况,或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行个别交流,帮助学生辨明几种关系,以提高认识:一是消遣和求知的关系;二是流行与需要的关系;三是习作与杰作的关系。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3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名人名言名列激发阅读兴趣。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还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2、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等,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推荐。对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水浒传》,可以介绍其中有趣的情节,如武松打虎;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诵优美的一段。用这种方式以唤起学生非睹不可的强烈欲望 从名著名篇入手,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每个中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他们这种心理,图书室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搜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

二、明确阅读要求

1、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应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底线是多少?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具体到每一天,每天至少阅读两千字以上。我要求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约10页),还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并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由于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工作,重点推荐课程参考书目、科普类、名人传记类、优秀报刊类、知识类、经典名著类等读物。

2、读写结合。课外阅读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数量多、随意性大。学生如不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很可能读了就忘,徒劳无益;同时教师如没有适当的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很可能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不予完成。因此,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必读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名著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

3、开展活动。为使读书活动顺利开展,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练笔交流会、办课外阅读手抄报等。

4、落实检查。课外阅读是否收到好效果,检查督促是关键。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等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精读与略读。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引领;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8-0006-02

Z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倘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学”什么,还要使其懂得如何“学”。教师要把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让他们去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越多,肚子里就越有料,那些平时喜欢读书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滔滔不绝……这就是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红利”。然而,在农村学校,由于受家庭条件、思想意识的影响,许多学生不喜欢读书,对书籍冷淡,课外藏书少,阅读量非常有限,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结果导致写作能力低,语文成绩不理想,“少、慢、差、废”成了语文教学久治不愈的“顽疾”和难以攻克的“堡垒”。因此,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农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享受阅读快乐,就成了农村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那么,激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初中生的素质极为重要。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爱阅读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积极创设情境,开展诗词朗诵大赛,讲童话神话故事比赛,成语接龙,展评摘抄读书笔记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利用晨读课、社团课或班会课等时间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学习的故事,如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映雪、孔子韦编三绝、侯宝林抄书、华罗庚猜书、闻一多醉书、高尔基救书等,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凡是一生有所作为,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名人,无不是勤奋学习、博览群书的典范。通过故事的形式,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不自觉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萌发阅读的欲望,然后付之于读书的行动。渐渐的,阅读成了让学生愉快的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形成。

二、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室内可悬挂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三、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摘抄经典的片段、名人名言,写读后感等。

2.指导学生多种读书方法

(1)泛读。鼓励学生对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2)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明白透彻,了然于心,以便吸取精华。(3)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即可。(4)批读。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其经历其实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书中的内容经过甄别、筛选,有选择性地接受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对书本内容的即时性理解或感悟,它需要学生及时把稍纵即逝的理解或感悟记录下来。此刻,手中有一支笔随时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读读、写写、圈圈、画画,能使阅读全神贯注,思维敏锐,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到阅读与勾、画、圈、点、批、注、析、评等相结合,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把书中精彩的内容、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力争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这样既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还可以扩大阅读量。

四、开展活动,促进学生读好书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学不提倡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要增加阅读量,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引导学生读好书。

1.讲

在多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每天坚持8分钟听说训练,把这8分钟交给学生,让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学生,交流近期在阅读中搜集的语言材料,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样,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了,词汇丰富了,说话妙语连珠,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

2.练

建议由3~5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自办手抄小报。小报主题不受限制,鼓励学生自由命题,可以传统节日、校园生活、环保教育、国家大事等为主题展开设计和编辑。如寒假刚好是传统节日春节,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办出了《金鸡贺岁2017喜迎新春》《春节小根》等小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比

笔者利用节日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有时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报告会、开展“小记者”活动等,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真正让学生想读、乐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学手段与方式不断更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充分发挥互联网、阅览室、电视广播等资源优势,优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参与,从而达到阅读教学最优化的境界。

综上所述,阅读就是火种,点亮人们心中的那一盏灯。当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以博学感染、引领学生多读书,让他们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阅读的快乐,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仕杰.丰实文本,让阅读教学厚重起来[J].艺术教育,2015(3).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5

论文摘要: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策略是:增强时间意识,制仃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www.133229.Com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将计划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如上面这位学生的阅读计划比较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制订出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二是让学生记录下时间。即每次阅读开始和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本适当地方分别写下具体时间,如12点30分、12点48分。让学生通过前后对照,清楚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指导学生适当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事先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在阅读时在书本上划画符号,做做批注,写写看法。这不仅有助于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监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让学生请他人(老师、同学或家长)帮忙监督提醒。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引导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课外阅读不受重视。调查表明:少数学生表示不愿意课外阅读。为什么有学生不愿意课外阅读呢?⑴这些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殃及课外阅读;⑵他们认为读书就是读课本,而没有认识到阅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汲取广博的知识精华;⑶学生看电视、玩电脑比阅读课外书更有兴趣;⑷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有力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2、课外阅读有盲目性。学生所读课外书籍涉及面很广,有小说、散文、诗歌、科普读物、报刊等。但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暴力、色情内容的非法出版物。造成这种危险状况的原因是,初中学生分辨能力不强,社会阅历不深,自控能力差,易受不健康读物的影响;缺乏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和引导,尤其是教师的指导。

3、课外阅读习惯欠佳。调查发现,按计划课外阅读的学生人数仅占37.6%。有62.4%的学生阅渎无计划,不懂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对阅读内容也缺少计划。调查也发现课外阅读时做读书笔记的学生电也很少。这说明不少学生在课外阅读计划、做读书笔记等方面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强化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1、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学校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并规定课时,以确保学生在校有一定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课外读物。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包括课内阅读学习,还有课外阅读学习,要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帮助,要学好语文,课外阅读是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学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

2、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⑴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⑵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⑶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⑷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⑸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⑹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

3、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⑴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⑵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⑶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学生要注意,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⑷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7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捐书,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如读书笔记展览,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同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全书共三十五章,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8

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在全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省各校在学生作息时间变动的同时,课程表变动亦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初中语文课授课时数有较大幅度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教学效益太低,是近几年来人们反思语文教育的共识。受现行教材体系限制,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普遍太少,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的规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在语文课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拓展教材外延,密切课内外联系,增加课外阅读量,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课外阅读,这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

一、增加阅读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作业负担重没时间阅读,不知道如何阅读,这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笔者根据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每周抽出1~2节语文课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由于学校图书馆存量有限,笔者便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借阅,并把学生的书籍统一组织起来,在教室内建立“读书角”,开展“献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资源共享,拓宽学生拥有精品的渠道,涉及书籍有优秀作文、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等。大家一起行动,读自己所喜欢的书籍,互相交流心得,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证学生阅读内容的丰富多彩,笔者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适当购买一些图书,同时笔者在图书馆借阅一些图书,做到“常读常新”。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笔者让学生把读物互换。这样在一些农村初级中学阅读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学生也有选择的空间,从而扩大了阅读范围,拓展了阅读内容。笔者平时尽量减少学生课本作业量,每天尽可能布置一些阅读性课外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笔者又让学生明确应侧重的阅读种类和阅读内容,以减少盲目性,尽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效果是较明显的。

二、自主与引导结合,提升阅读品味

新世纪语文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基础扎实、修养丰厚、思维活跃、志向高远、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型人才。他们应当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有丰富的人文修养,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自主自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个性品质。阅读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人文精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之一,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为了改变农村初中生阅读名著少、阅读量小的不良状况,阅读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开展阅读研讨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体验中,发展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习惯。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知名人,读名著”活动。鼓励学生收集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学生每天把自己收集所得在黑板上用粉笔字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感悟课外阅读的真谛在于: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品德,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

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畅销书籍,如《哈里波特》,感动中学生的百篇优秀散文、优秀小说,如于丹谈《论语》,刘心武讲“红学”……让学生结合作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如何读书。另外,结合课文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课外自读相关文章,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引导学生读散文《绿》《荷塘月色》和散文集《欧游杂记》,并作点评;学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组织学生欣赏《水浒传》,并向学生介绍电影导演吴子牛将在“水浒故里”山东郓城拍摄新版《水浒传》的进展情况,并要求他们作读书笔记。这样,读与写结合,读与评相融,既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品位,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学习过程。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这样就能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阅读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使课外阅读真正收到实效。笔者引导学生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法:对文中好的词句或段落,可摘录下来,反复揣摩吟咏,为我所用。(2)圈点批注法:对书中重要内容、精彩之处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对原文疑难之处可作出注释、阐发。(3)读书笔记法:对书中内容可全抄、可摘录、可写感想,可不拘一格,或分类摘录,或综合分析评价。(4)交流法:开展新书推荐、办班报活动。(5)读书活动法:学校或班级可定期、不定期举办征文、练字、演讲比赛、朗诵会等,鞭策、奖励课外阅读表现突出者。(6)自主选择法: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报纸、书籍,教师要多加指导。(7)多媒体利用法:有条件的学校和家庭可指导学生上网阅读,但对其阅读范围和内容要有所限制。如武打、言情、动画、侦破之类的书,大多属于通俗、平庸、肤浅之作,不要读;一些“名人”为追求“名利效应”而出的书,多粗制滥造,也应少读。

在阅读时,引导学生抓好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二是精读与泛读结合;三是在校阅读与假期阅读结合的模式。“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内阅读中,笔者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的作用,通过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通过泛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精读,培养学生的读书思考习惯,让学生学会感悟积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课内阅读获得的读书方法,阅读课外的相关文章。泛读和精读结合,要博览群书、广收信息,只求见多识广,可采用泛读法;要深入理解文章,感悟写作规律,提高鉴赏水平,可采用精读法。人类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学生的课外时间又极其有限。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阅读的精品,如何运用精读和泛读的方法去读这些“精品”。为此,笔者定期为学生提供精品目录,定期举行阅读精品研讨会,把握阅读方向。形成了精读与泛读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在校阅读与假期阅读结合的模式。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和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不断探索与研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阅读。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有较大提高。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9

1.自觉阅读和阅读反思的习惯

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阅读和课外阅读,培养他们形成以下自觉阅读的习惯:(1)形成课前自觉预习阅读的习惯,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现有发展区”;(2)形成课上合作研读,相互交流的习惯,共同解决“最近发展区”;(3)形成课后复习重读,归纳总结的习惯;(4)形成课外拓展阅读,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习惯。学生形成了这些自觉阅读的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个人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基石,经常反思自己的阅读方式、习惯、方法等,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写总结、谈体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当学生体会到反思的作用,认同反思的重要性时,就会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2.读思结合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考的前提,是探索的根源,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时只有不断的提出问题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才会使学习由浅层次、表面化逐渐向深层次、具体化转化。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中要学会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形成读思结合的习惯,才能读的明白、理解的透彻。那种漫无目的、不求甚解的阅读,是不可能有阅读效果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思习惯,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力,培养他们带着问题去读的习惯,引导他们读书时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学习生物的结构及生理过程时,可以从这样一些角度引导学生去提问:研究的什么结构?该结构由哪几部分构成?该结构的功能是什么?这个结构中能发生哪些生理变化?需要什么条件?该结构与其他结构有何联系?等等。另外教材中每节都有本节聚焦栏目,这里面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了本节中一些重要的内容,关注该栏目,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并逐步培养起阅读思考的习惯。

3.做阅读标记习惯

阅读时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如概念、原理、结论等重要语句做出标记,这样做即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今后的查找复习。做标记可分两步进行,即初读标记和重读整理。初读标记是指第一遍阅读时,对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疑点内容等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标注;重读整理是在初读完成之后,对初读标记的内容进行重点研读,对于原来标记不当的地方进行重新标记的过程。比如:经过再次阅读,仔细思考之后,原先有疑惑的地方很可能不存在了,或者经过思考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等,这时就有必要对原先的标记进行重新整理。对于做标记的符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只要标示清楚,自己明了即可。但所用符号必需能明显区分被标记的内容,且使用时要固定不变。如:对于疑点可用~~~~~?进行标记,对重点可用========进行标记,关键词可用做标记等等。

初中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初中阶段,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宝贵时机,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

新生事物对人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就是录音机,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课件制作合理地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和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当这些感观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必然会强烈地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调动了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利用多媒体上的第一节课是朱自清的《春》。一曲《春天的旋律》把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接着用多媒体播放《春》的课文朗读,录音、文字和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他们就如身临其境。当学生身心置于自然之春的意境时,听读结束,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他们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就能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复述出大师笔下春天的美。

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学生才会真正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快乐的事。可见,兴趣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生进行预习或课外阅读时必不可少的“老师”。在预习中遇到生僻的字、词、概念以及各种知识的归类时,都需要借助工具书。

预习文言文时,更离不开工具书。虽然课文中部分词语有注解,但要读懂文意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精读文章重点段时,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更是难点。有了工具书的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时,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优秀生要是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词、句、段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行文思路,那么在课堂上经教师的点拨后,必定学得轻松愉悦。

文言文中虚词、一词多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两种词在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要突破这一难点,工具书就是最好的辅助学习工具。它常常会在某一课的知识点中作归类,还有一定量的归类巩固练习。学习文言虚词、一词多义,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更需要强化记忆,在工具书的归类练习下,能加深记忆,又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有了利用工具书预习这一习惯,就能形成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可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

阅读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读书和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还要让学生从读中学写。阅读教学本身就兼具了指导写作的任务。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笔者都要求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比如,在学习孙犁的《芦花荡》一课时,文中就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明月清风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笔者要求学生先在文中画出这些写景的句子,并把它们抄在专用的笔记本上,细细品读、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自己家乡的景物。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笔者作适当的点评,并小结强调:阅读写景的文章,要注意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同时还要体会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中生如果要开阔视野,提高阅读水平,就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量。图书馆、阅览室书目数量的增加,学生个人读物的轮流阅读,改变了以前r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严重缺乏的现象。然而,课外阅读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数量多,随意性大。若学生不能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很可能读了就忘,徒劳无益。因此,笔者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初步要求是读写结合。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读随记,字词加圈点,重点句段加批注,疑难地方加问号,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也应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和使用。阅读名著时,可写读后感或评论等。课外阅读要获得较好的效果,单是学生努力还不够,还要有教师的及时检查和点评。只有在教师的督促和认可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习惯。

四、注重情感熏陶,增强学生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