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44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1.护理诊断与美国护理实务分类系统

   目前美国护士学会(ana)已经认可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如下:

   1.1nanDa护理诊断分类系统。

   1.2lowa的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1.3Saba(Georgetown)的居家健康护理分类系统。

   1.4omaha的社区护理分类系统。

   1.5ozbolt's的病人护理资料分类系统。

   1.6手术室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其中,社区护理分类系统和居家健康照顾分类系统,应用于社区和居家护理的护理实务领域。nanDa的护理诊断和iowa的护理措施分类(niC)和护理结果分类(noC)则较多地在医院护理中应用。上述1.3、1.4、1.5、1.6的每一个护理实务分类系统,都包括了护理诊断分类、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

   iowa的护理措施分类(niC)有基本生理、复杂生理、行为、安全、家庭和健康服务系统这6个范畴,下属27个类别,共计433项护理措施。iowa的护理结果分类(noC)已经建立了190个评价项目,是一个对在护理作用下的病人结果的综合分类系统,每一个结果都描述为一个可以测量的动态概念,包括定义、测量表和参照基准。niC和noC都是已经相对应地和nanDa护理诊断进行联系的,使这3个分类系统可以相互接连,成为统一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由于不同护理实务领域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所出现的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护理诊断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群集”现象。也就是说,不同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包含了不同的护理诊断及其分类。例如,在美国的社区护理机构常应用的omaha分类系统分为4个范畴(domains),下属44个病人健康问题;居家护理机构常使用的分类系统HHCC分为20类,下属147个护理诊断。

   2.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Cnp)

   国际护士会(iCn)认为护理专业需要一种国际共通的语言,以求统一;1989年开始组织“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nursingpracticeiCnp)”的研究和发展。iCnp是包括护理现象分类(nursingphenomenaClassification)、护理行动分类(nursingactionsClassification)和护理结果分类(nursingoutcomesClassification)的统合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目的是用护理的专业语言叙述和记录临床护理实务,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础,同时它本身作为一套护理专业语言和分类系统,也便于将护理资料纳入当今健康服务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护理现象分类目前主要是指护理诊断分类。护理现象是一个外延比护理诊断更大的概念。人类之所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现实领域。疾病诊断和护理诊断这两个分类系统,分别描述了该领域中不同的健康问题,而且都处在发展的进程中。iCn认为,现有疾病谱尚未涉及的健康问题,都有可能属于护理现象,正等待着世界各国临床护士和护理科学家继续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科学认识。

   1996年的iCnp第一版本(alphaversion)发表后,在美、欧、亚共有19个国家给予了回馈和参与。目前,欧洲的许多国家正在加紧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分类研究。他们依据iCnp开发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以使欧洲各国的基本护理资料具有可比性。1999年新近出版了iCnp第二版本(Betaversion),iCn希望有更多的国家进行研究。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16岁,因“四肢无力1月余”于2013年2月26日以“格林-巴利综合征”收入。入院时意识清楚,言语正常,查体:四肢肌肉萎缩,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过低。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肺部感染”,医嘱予以调节免疫、激素、抗感染、化痰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于2013年3月8日出现呼吸困难、双肺呼吸音低,自身不能维持有效的呼吸,转入我科重症监护室行气管插管并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在重症监护室期间行血浆置换3次,于2013年18日先后成功脱机、拔出气管插管,患者呼吸平稳。2013年3月21日患者再次出现呼吸急促、咳痰费力,急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下叶大面积肺不张,即行气管切开,加强化痰、吸痰及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住院期间因患者病情复杂危重请全院会诊及全市会诊,多次调整治疗方案,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于2013年5月16日拔出气管切开导管。患者在我科共住院84天,因后期主要问题是加强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于2013年5月22日转我院康复理疗中心治疗,转出时患者意识清楚,呼吸平稳,气管切开处伤口愈合好,双上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Ⅱ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0级。

1.2存在的护理问题(1)低效性呼吸型态(2)清理呼吸道无效(3)躯体活动障碍(4)吞咽障碍(5)营养失调(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7)焦虑

1.3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尿量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做好气道护理。(3)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发生。(4)留置胃管、防误吸,加强营养支持。(5)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2.护理会诊程序及方法

2.1提出会诊申请由于该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虽病情一度得到控制,后又加重,护理难度大,根据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2013年3月22日我们向护理部提出申请全院护理会诊,会诊的目的:(1)患者呼吸肌无力、肺部感染重,已行气管切开,如何对呼吸系统相关护理问题进行更好的护理。(2)患者有“肾病综合征”,在饮食及护理方面需注意哪些问题。(3)患者体型极度消瘦,住院期间反复出现皮肤红斑,可自行消退,存在皮肤护理问题。(4)患者四肢肌力差,我科康复治疗师已行早期功能康复,护理方面应注意哪些早期康复问题。根据以上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我们申请呼吸科、肾内科、皮肤科、康复科护理专家会诊以指导解决相关护理问题。

2.2病情介绍,提出需解决的问题由护理部人员参协调会诊,专家到病房后,科室护士长主持会诊,责任护士按“九知道”内容汇报患者情况,提出需要指导解决的护理问题。

2.3查看病人汇报完病史后,护理专家到床旁对患者进行护理查体,了解患者情况。

2.4会诊专家提出会诊意见查看患者后,护理专家提出了各专科意见。(1)呼吸科:患者因疾病原因呼吸肌无力,肺部感染较重,已行气管切开,应严格按气管切开相关要求进行护理,注意、气道湿化、及时吸痰、加强口腔护理及翻身拍背。重点对气道护理进行了指导。(2)肾内科:患者诊断“肾病综合征”明确,存在营养失调、有感染的危险等问题,护理上要严密观察尿量,注意患者肢体有无水肿,加强皮肤护理、口腔黏膜及会阴护理等,防止皮肤和黏膜损伤。饮食上应给予优质蛋白质,记录进食情况,评估饮食机构是否合理,患者已留置胃管,建议请营养科会诊,调配饮食。(3)皮肤科:患者极度消瘦,应定时翻身防压疮发生。关于皮肤红斑问题,应保持被服清洁,擦浴时水温应适宜,避免用力摩擦皮肤,可根据医疗会诊意见适当用药。(4)康复科:该患者已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但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保持患者肢体的功能位。康复科护理专家在床旁进行了肢体功能位摆放演示。

2.5综合会诊意见,落实相关措施根据护理会诊专家提出的会诊意见,我们及时修订了护理计划及措施并按新的护理计划及措施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在该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3.结果

3.1护理效果满意,未发生护理并发症通过护理会诊,为患者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成功地拔出气管导管,呼吸平稳,皮肤完好,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会诊的方式及结果也非常满意,增进了患方与医护的配合及信任。

3.2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会诊专家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科申请护理会诊的患者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存在多学科的问题,护理会诊解决了该患者存在的跨科护理问题。护理会诊为护士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环境,相关科室及会诊小组成员之间跨学科的讨论,弥补了专业的局限性,提高了护士分析、组织管理、获取信息和利用工具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护理质量[2]。

4.讨论

通过该患者的护理会诊,提高护理资源利用率,帮助科室解决了受护理经验和水平限制影响导致护理效果的不足;为科室护士提供了学习机会,提高护士专业素质;针对多学科护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关键词】急诊科;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84-01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护理质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占重中之重。急诊科接诊的患者大多数为急腹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中毒、复合伤等危重患者;病人病情重、就诊环境陌生而心烦意乱,就诊者或陪送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患关系;急诊护士工作强度大,肩负责任重,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急诊护士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影响了自身生活质量及医疗服务质量;护士长期处在压力状态中,如不加以适当调节,将会给医疗护理质量带来不利影响[1]。本文对我院急诊科护士所产生的压力进行了原因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应激性高急诊护士每天要面对的多是情况紧急、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的患者,有时还要面对生死离别的场景;由于长期在这种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的工作,以致身体疲劳,心理负荷加重,影响自制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存在理解不够,稍有差池,患者及家属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有的甚至还会侮辱谩骂护理人员;久而久之,护士会认为自己是出气筒,而产生职业怠倦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部分传染性疾病在未明确诊断前,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急诊护士在临床第一线,对诊断未明确的患者必须进行必要的抢救及护理,经常面对各种传染源的威胁,职业防护有时也无法到位[2]。

1.2生理节律紊乱,生理机能下降急诊科工作紧张、繁忙,长时间、高强度脑力和体力劳动并用;突发事件多,工作无预见性及规律性;输液室输液量大,儿童输液占比例大,工作繁忙,感觉力不从心;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超负荷工作,疲劳得不到缓解,紧张不能及时释放,致身心疲惫;不规律地倒班,社交活动减少,与外界交往甚少,致心理郁闷、平衡失调。

急诊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得不到缓解,加上工作不定时,应激时间长,压力大、体力消耗多,吃饭不规律,易患慢性疲劳综合征,椎间盘脱出,胃病、静脉曲张等疾病。

1.3年轻护士业务技术能力、综合处理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成熟目前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大部分为工作在5年以下的护士,深造的机会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自信心不足,担心护理工作中出差错,年轻护士由于工作年限短,沟通能力和技巧欠缺,觉得人际关系难以处理,高、精、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感到专科知识缺乏;职业认同感差(以合同护士多见),护理工作是一项专科性很强的工作,护士的平均学历也远高于其他专职服务人员,而待遇却低于她们,这种反差使部份护士感到心理不平衡。

1.4社会心理支持不足护士充当着妻子、媳妇、女儿、母亲的角色,大部分护士因护理工作的繁杂和无规律的倒班而不能扮演好这些角色,得不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院领导对护理工作支持不足也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护理人员缺编、护士超负荷工作,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除执行医嘱,做好常规护理,接受各种考核外,还要花大量的精力提高自己,而待遇却很低,医护之间福利差异大,使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工作无成就感;社会对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肯定造成心理不平衡,觉得护士职业地位低下,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觉得工作没有前途,没希望,人生目标不明确。

1.5重复操作,工作兴趣低急诊护士整日面对病人冷淡的面孔,重复的病情观察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加药、输液等重复的护理操作,保证各种抢救仪器的正常运转;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要把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药品、不同剂量、不同点滴速度等诸多不同因素,用近乎完全相同的动作来完成,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在重复的操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责任心,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不稳定。

2对策

2.1制订急诊护士安全保障措施在急诊科设置24小时在职保安人员,并保证在岗在位,与警务之间合作,在事件高发期,有警务人员值班。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制订护士自我保护的相关措施,经常学习针刺伤等自我防护知识,定期为护士体检和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以避免交叉感染。

2.2加强对急诊护士心理素质的培训加强组织沟通,举办针对性心理咨询、减压活动使护士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融洽的同事关系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2.3加强护患沟通不断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减少因误解引起的各种冲突,有效地减少纠纷,降低投诉,缓解护患矛盾,防范护理纠纷。

2.4重视自我调节积极采取适应自己的放松技巧,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面对心理压力,可以采取旅游、运动、唱歌、倾诉等方式让压力得到宣泄。

2.5指导新毕业护士树立职业目标,建立职业自豪感,规划个人职业前途培养护士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的方式鼓励新护士提出疑问,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2.6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抢救成功率,急诊科集中了许多现代化的监测、抢救治疗仪,技术性强,工作繁忙,作为急诊科护士必须要有娴熟的技术,过硬的业务,才能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抢救,抢救室的合理布局,抢救仪器的配备,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障,有利于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

2.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抢救应急训练,如心肺脑复苏、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的配合、洗胃等。制定抢救流程,不会因技术生疏而手忙脚乱,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2.8护士长给予护士充分的关怀护士由于服务态度或工作有过错时,会产生怕上级领导批评惩罚,怕被同事歧视的心理压力。我们科的护士长能及时用鼓励性的语言与护士交谈,了解关心其工作、学习、生活及心理活动情况,使护士在科室工作中感到家庭的温暖,缓解心理压力[3]。

综上所述急诊护士因工作压力大容易造成身心疾病,应鼓励护士正确面对现实问题,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自尊乐观的态度适应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技巧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内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34-835.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功能恢复;生活质量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是与心脏病和恶性肿瘤并列的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软化,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患者的致残率却明显增加,约为86.5%[2]。国内相关临床研究认为[3],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对促进脑梗塞病人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效果更显著,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作者在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56例,以上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4],且发病至就诊均在48h以内的初次住院治疗患者,就诊时经Ct和mRi检查证实。上述患者入院后病情均无进行性加重,排除了短暂性脑缺血(tia)疾病,且患者均无器质性病变和严重基础性疾病。随机将以上患者均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28例采取各项专科护理措施,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6±8.2岁,平均发病时间21.5±8.6h;干预组28例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1.7±7.9岁,平均发病时间23.7±9.0h。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组成、平均发病时间、梗死灶的位置分别及梗死面积、疾病的严重程度、临床治疗方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活血溶栓药物治疗,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给予脱水剂治疗;若患者出现感染等症状,给予抗炎治疗。患者住院过程中,注意控制患者血糖和血压,并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常规组患者住院期间采取各项专科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即给予以下早期康复护理措施:⑴护理:入院后患指导患者或其家属采取健侧卧位或平卧位,每2h交替上述,同时加强对患侧的按摩与刺激;⑵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关节活动训练,按照由易至难、由大关节至小关节,由被动运动至主动运动的过程,逐步进行;⑶坐位训练:随着患者的逐渐恢复,指导患者坐于床边,缓慢进行膝关节伸直与屈曲运动,并逐步训练躯干前、后、左、右的旋转运动及其平衡锻炼;⑷站位训练:待患者病情有一定恢复后,指导患者进行站位训练,强化肌力训练,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在亲属的帮助下扶墙站立训练,逐步不扶靠站立;然后指导患者站位平衡训练,令患者扶住床尾,然后前、后、左、右摆动,下肢交替抬高练习;患者能保持良好平衡后,训练横向移动训练;⑸步行训练: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步行训练。先由亲属扶住患者的腰部,患者上肢扶住亲属肩部,由缓慢原地踏步训练开始,逐步变为亲属扶着患者缓慢不行,条件允许时最后变为患者独自缓慢步行。

1.3临床评价内容及其标准

在患者就诊时、入院治疗15d后及出院30d后,均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5]和Fugl-meyer评分方法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情况[6],将评分汇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以上评价标准所得的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使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以p<0.05计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及分析

2.1两组患者评价所得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就诊时Barthel指数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治疗15d后Barthel指数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30d后Barthel指数比较,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评价所得Barthel指数比较(±S)

组别例数就诊时

(分)入院治疗15d后(分)出院30d后

(分)

常规组2837.56±8.2845.23±9.4562.18±10.52

干预组2838.49±8.3658.11±9.7276.47±11.66

t值0.3071.7623.869

pp>0.05p<0.05p<0.01

2.2两组患者评价所得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就诊时Fugl-meyer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治疗15d后Fugl-meyer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30d后Fugl-meyer评分比较,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评价所得Fugl-meyer评分比较(±S)

组别例数就诊时

(分)入院治疗15d后(分)出院30d后

(分)

常规组2831.53±6.6239.62±7.9447.61±9.84

干预组2832.38±6.8348.77±8.4660.27±10.32

t值0.2861.7984.105

pp>0.05p<0.05p<0.01

3.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也是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生活质量的重大影响因素。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是康复工作者在疾病早期就应关注的问题[7]。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所造成的损伤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得以代偿:⑴没受损的系统通过“学习”代替受损的功能;⑵全脑分担了受损系统的功能。这种代偿可通过训练来建立,康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传入神经冲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8]。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病人早期应卧床制动静养,而近年来多主张脑卒中病人应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甚至有超早期治疗的说法。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功能重新组织和再建,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9]。朱镛连[10]认为,只要脑梗塞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赵利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11],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尽早介入,有利于预防并发症,预防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神经功能障碍。martineau等[12]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皮质主要感觉运动区发生功能重组和代偿,极大的发挥了脑的“可塑性”,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故早期康复能更有效的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这些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同时也能够及时的、正确的指导病人正确的训练方法,防止误用综合征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减少致残率。

作者通过对脑梗塞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发现,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入院治疗15d后及出院30d后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得到显著提高,与经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两组患者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患肢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脑梗塞患者,应在其病情稳定后,尽早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强,李铁山.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

[2]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9-13.

[3]肖玉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山西护理杂志,2000,14(3):122-123.

[4]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于兑声,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80-481.

[6]刘桂花.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影响[J].当代护士,2006,3:94-95.

[7]胡永善,朱玉连,杨培君,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45-147.

[8]邱亚华,高玲玲.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84.

[9]聂春梅,高亮.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2):108-109.

[10]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研究工作[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8,31(4):195.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留观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健康教育效果评估表,对176例急诊留观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调查分析。结果对留观病人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缩短留观天数,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结论对留观病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对策护理

急诊留观病人具有病情复杂多样且流动性快的特点,对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是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现将我科对急诊留观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实施健康教育的176例留观病人,神志清楚,存在沟通能力,能独立完成或在家属的协助下完成问卷。其中内科病人69例,外科手术病人107例;年龄18~71岁,平均(38.62±15.54)岁;留观时间1~9天,平均(3.69±1.75)天。

1.2实施方法留观期间,由急诊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护士长及科室负责人在病人出院时发放并填写健康教育效果评估表和影响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因素调查表。共发放问卷176份,回收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对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统一审核,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程度评价效果统计情况见表1。

表1176例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分析表(n)

2.2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患者及家属认为影响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因素认为规章制度不健全19人;护理人员重视不够37人;护理专业技能低31人;缺乏教育培训22人;健康教育内容乏味28;人员不足,工作压力39。

3讨论

在本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现状的主要因素。

3.1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急诊病人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个别护士认为健康教育对疾病的康复起不了多大作用,对实施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转贴于

3.2缺乏健康教育能力,本院低年资护士多,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对各专科知识、心理学、营养学、康复学等知识掌握不够。对一些问题不能深入浅出地宣教讲解。

3.3健康宣教不到位,时机掌握不准确,极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3.4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单一,缺乏对不同病人不同病情的针对性教育。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时多采用口头教育并且,互动成分较少。

3.5患者及家属接受知识受限,文化程度较高者具备学习和理解的能力;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及中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我们运用平时的宣教方式,患者不够明白,健康教育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4对策

4.1加强学习,端正健康宣教态度我们通过讲述具体事例加深印象,从思想上、观念上和行动上端正态度。

4.2确保健康教育有效性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评估工作,了解他所掌握的有关疾病的知识和行为,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并对其错误的观念及行为提出指导和纠正。

4.3丰富内容,方法形式多样化。

4.4把握健康教育时机与技巧正确把握健康教育时机,结合护理操作实施宣教。学会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4.5完善健康教育实施制度急诊护士从病人留观入院、留观期间、出院指导等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实施目标。护士长及科室负责人随机抽查宣教效果,发现不足及时有效地整改,不断完善健康教育制度。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产量高、效益高的保健措施,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科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的重要标志[1]。通过分析急诊留观健康教育的特点,总结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整改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性的健康宣教,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康复率,降低并发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还能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促使健康宣教工作在急诊留观护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护理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60例急性心肌梗塞死患者,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0例,选择对常规的护理方法加以运用;观察组患者30例,采取了一系列的急诊护理措施,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在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16.7%,其他患者经过合理的抢救及护理后,痊愈后康复出院,总有效率为83.3%;在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3.4%,其他患者通过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及急诊护理措施,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痊愈后康复出院,总有效率96.6%。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p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出现了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而引发的急性心肌部分坏死的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多为:胸痛、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心肌缺血、坏死及损伤等。该病的发病率极高,是一种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极高,容易出现心脏猝死等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的进行抢救及护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对恶性后果进行控制的最有效措施。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及价值,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际经验,及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的平均分为两组,在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龄在54-71岁,平均年龄为62.45岁,在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在51-72岁,平均年龄为63.45岁。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与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相关的软件处理技术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两组间的比较选择t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部位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急诊护理

2.1做好现场的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极为迅速,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必须做好相关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辅助医生快速的对病情作出判断,并适当的选择相应的急救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即刻让病人保持平卧状态,以免使病情得到加重,对于呼吸比较困难的病人取半卧位。遵照医嘱立刻给予患者吸氧治疗,以改善患者心肌出现缺氧的情况,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梗死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利于患者的康复[1]。同时,需要快速的打开患者的静脉通道,及时的进行有关药物的静脉滴注。尽量的缩短院前救治时间,快速的进入到治疗程序,避免猝死、室颤的发生,使病死率得到降低,保障后期治疗的顺利进行。

2.2院内的急诊护理

妥善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排床位,将其安排在iCU病室,减少对病人的搬移次数,以免使病情得到加重。嘱咐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的状态,避免进行过量的运动,并对患者及其家属友善的进行病情介绍,以减少其心理负担,防止出现不良的刺激反映,积极的配合各种治疗措施的开展。同时,立即开展紧急救治,对患者进行给氧治疗,分析检查患者的各项吸氧指标,适当的选择给氧办法,对氧流量进行调整和控制,防止出现休克或心律失常;迅速的建立起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留置针静脉的穿刺,并对滴注速度进行合理的把握,同时遵照医嘱对各种检查及化验项目进行检查,分析其各项检查指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对其进行心电、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的监测,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入院时需要进行全导联心电图的监测,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每两小时需要再次描记,特别是在对pCi术及溶栓药加以运用时,应进行全程监测,这样便可以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心律失常现象的发生,为抢救尽可能多的赢得时间[2]。

3.常规护理

做好上述的急诊护理工作以后,若患者的病情已趋于稳定,就需要注重对患者进行相关方面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常规的治疗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巩固和改善,有效的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通常情况下需要嘱咐患者注意饮食,所摄取的食物要清淡,尽量少食多餐,多吃富含维生素的瓜果蔬菜,活动量也需逐渐的进行增加[3]。同时,还需帮助患者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减少其悲观、恐惧及焦虑的心理,避免情绪出现过大的波动,加强与其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4]。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关键词:小儿;急性腹痛;观察;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对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腹痛患儿的护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31例,年龄为4个月~12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急性腹痛的诊断标准[2]。60例患儿中,有21例患儿诊断为急性肠梗塞、16例患儿诊断为急性胃炎、15例患儿诊断为急性阑尾炎、8例患儿诊断为肠穿孔。

1.2护理方法

1.2.1患儿入院时的观察与护理

首先对患儿的病史进行采集,之后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最后作出护理诊断。患儿入院时,医护人员应了解患儿的病史,比如,是否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尤其要询问患儿腹痛的具体情况,包括腹痛部位、性质、时间等,以此对患儿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3]。

1.2.2患儿腹痛的观察

引发小儿急性腹痛疾病一般在夏秋两季,引发因素主要为饮食不卫生导致的细菌感染,另外还包括腹外病变、腹内脏器病变等因素[4]。急性腹痛的患儿会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不良症状,给患儿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疾病密切的观察,具体包括:①腹痛的部位。通过腹痛部位了解患儿炎症侵犯的部位,其对患儿诊断治疗起着重要作用[5]。②腹痛规律:阵发性腹痛多为腔脏器出现痉挛,隐痛多为腹腔内炎症。③腹痛性质。腹痛的性质主要包括隐痛、刀隔性钝痛、持续性腹痛等,不同性质的腹痛,病灶及诊断方法存在差异。④腹痛疼痛程度。比如,腹痛程度较轻的一般为阑尾炎,剧烈的腹痛程度为肠热转等[6]。

1.2.3患儿消化道的观察

①恶心、呕吐:护理人员在观察患儿是否存在恶心、呕吐的症状时,应对呕吐物的量、颜色、气味进行观察;异性呕吐一般属于小肠梗阻病症;十二指肠下段梗阻患儿的呕吐物中一般有大量胆汁液。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对患儿呕吐的性质进行详细记录,以此为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②排便、排气:对患儿的大便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其中包括大便次数、性质、排气,以此更好的做出患儿腹痛的诊断护理。③血便: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血便,如果患儿大便为果酱样的形式,应考虑为肠套叠;患儿大便为脓性粘液带血液的性质,应考虑病症为菌痢[7]。1.2.4患儿一般情况的观察①对患儿的脸色神情进行观察,如果患儿生态较活泼,则病情较轻。②观察患儿是否存在焦躁情绪,且是否存在四肢乱动情况。③神志恍惚:观察患儿的神态是否出现呆滞现象。④观察口咽部:由于小儿疾病腹痛与患儿的口腔、咽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护理人员应观察患儿咽部是否存在充血、炎症等症状。⑤观察患儿体温是否升高,脉搏与血压是否正常。

1.2.5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①基础护理: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的病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由于婴幼儿无法表达自己身体症状,且有的儿童由于知识的缺乏,自我分析能力较差,无法正确的叙述自己的疾病症状[8]。因此,医护人员要耐心询问患儿身体的不适,比如,以往有无类似的腹痛发生、是否有恶心的症状等,以此为疾病的治疗奠定良好基础。②饮食护理:对于没有明确诊断的急性腹痛患儿,应对患儿进行严格的禁食。如果患儿因饥饿而哭闹,医护人员应当安慰患儿,同时争取患儿家属配合,在适当的情况下,给患儿流质食物缓解其饥饿。③用药护理:对于腹痛程度较重的患儿,可给予止痛药应用,在此之前,应了解患儿腹痛的性质、时间等,以此为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奠定基础[9]。对于未明确病因的患儿,医护人员不能轻易的给予患儿服用镇痛药物,其将会使得患儿疾病恶化。对于诊断明确的患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儿适当的止痛药。④心理护理: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患儿会出现抑郁、低落等不良情绪。为了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比如,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应当多鼓励、陪伴、关心患儿,拉近与患儿之间的护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从患儿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与患儿展开交流,以此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使患儿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⑤加强夜查房:为了提高患儿疾病治疗效果,应做好无缝隙化的管理,因此,加强夜查房十分有必要。护士长应当将夜查房工作落实到位,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为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奠定基础[10]。医院应当加强夜班值班护士的责任意识,使其认真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提升护士的安全意识,并让护士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实施操作,以此保证患儿的健康安全,提高患儿的治疗护理质量。

2结果

60例患儿中有42例患儿进行药物的保守治疗,18例患儿接受手术治疗。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5d,6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经过治疗后,所有患儿的病情均得到缓解直至出院。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中图分类号:D923.8;R749-01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6729(2013)005—0323—03

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这部孕育了27年的法律终于诞生。

全法七章八十五条,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为以下四点:

(1)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方针,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康复水平;

(2)切实保障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其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严格设置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条件和程序;

(3)服务与管理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救治救助服务和建立有序管理的制度,实现保护个人权益与维护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

(4)明确责任、综合施治,建立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分工合作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

1生命健康权是精神障碍患者的最基本权益

通览各类媒体有关《精神卫生法》的报道和评论,普遍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十条“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上炒作。包括个别主流媒体在内,其中不少的评论看似是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但实属片面的误读,背离了立法主旨,对民众产生误导。结果将是精神障碍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受到侵害,大量的严重精神障碍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益,没有生命健康权,其他权力均无从谈起。公民维护个人生命健康权一个最基本的途径便是通过疾病医疗来实现。但是,像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自己罹患精神障碍没有自知力。这些重性精神障碍的患者,有许多在疾病急性期不可能自己主动到医院就诊,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而是需要由他人协助就诊,才可能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针对这一特点,《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第二十八条还规定,“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此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中,精神障碍者的家人对其照料的方式和作用会有所不同,但在确保或提醒精神障碍者接受治疗方面是一致的。特别是当精神障碍者不能独立完成治疗计划时,家人在制定和实施治疗计划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将这一内容作为精神卫生立法的要点列入《wHo精神卫生,人权与立法资源手册》(《wHoReSoURCeBooKonmentaLHeaLtH,HUmanRiGHtSanDLeGiSLa—tion》),为各国精神卫生立法提供参考。精神障碍者的亲属送患者就医是在尽家庭成员的义务,是亲情的具体体现。按照《精神卫生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精神障碍者的监护人应当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第七十九条还规定,“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论表明精神障碍者应当住院治疗而其监护人拒绝,致使患者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或者患者有其他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情形的,其监护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依法制订和完善精神障碍的诊疗程序

《精神卫生法》第三章以“切实保障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其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严格设置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条件和程序”的法制视角,用29项条款的篇幅,针对精神障碍者诊断和治疗的原则、条件、依据、救济措施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明确了所有涉及精神障碍者诊断治疗的机构及其人员的职责。真可谓是面面俱到。对传统精神障碍的诊疗程序、技术规范以及行业习惯提出了一些挑战。这可以认为是我国精神障碍诊疗法制化进步的一个标志。对于本章部分内容虽然在法学界、精神医学界等专业学界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精神卫生法》已经我国最高权力机关表决通过,2013年5月1日实施。其严肃性、强制性毋庸置疑。所有从事精神障碍诊疗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均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医的理念,转变以病为本的观念。抓住《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的契机,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法律规定,积极适应新的变化,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诊疗制度,使精神障碍诊疗法制化落实到实处。

目前正处在《精神卫生法》实施的初期阶段,依照该法及《侵权责任法》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国精神医学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此期间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医疗机构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制定完善的诊疗规范和建立健全诊断异议复诊救济制度两个方面。

2.1诊疗规范

诊疗规范包括诊疗程序规范、诊疗技术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其中重中之重是制定诊疗程序规范。法律上非常注重程序规范,只有程序公正,才能保证实体的公正。这与临床医生的传统习惯正相反。临床医生往往只注重具体技术措施,忽视程序规范。《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技术上虽没有过错,但有违法违规情形的,推定医疗机构承担过错责任。这里的违法违规情形所指的就是程序不合法。回顾近年来发生的所谓“被精神病”事件,医院败诉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收治程序不规范。

由于《精神卫生法》将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自愿诊断与非自愿诊断、院外居家与院内住院治疗、自愿住院与非自愿住院治疗分别予以规定。故在制定诊疗程序规范时也应随之分门别类做具体的规定。即:在门急诊诊疗阶段需根据患者是否初诊、急诊,非自行就诊、家属代诊以及是否本地患者等情形制定相应的接诊、告知、会诊、转诊、留观等诊疗程序规范。

《精神卫生法》对非自愿住院治疗的限制条件作了严格规定。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多数重性精神障碍者住院治疗都是非自愿的。于是,医疗机构便处在一个法律规定与现实生活矛盾的尴尬境地。要摆脱这种处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制定、执行程序规范。要分别针对急诊与门诊转入住院、常规住院治疗与强制医疗、亲属送医与非亲属送医,医疗机构的客观条件等不同情形制定相应的接诊程序、告知程序、探视程序、出院程序等诊疗程序规范。

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除上述诊疗程序规范外,还应当建立健全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防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其中每一项具体措施都应当做到责任到人,行为到物。

为了适应《精神卫生法》的规定,诊疗技术规范不仅要包括传统的诊断标准、治疗指南、临床路径等内容,还应当包括病历资料的规范、证据保全等内容。适用空间也不应只局限在住院治疗患者的范围内,应当扩大至居家治疗和社区康复。

由于受我国传统生物一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有些医务人员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看病不看人。在精神医学临床工作中,只关注患者的病理性精神障碍,忽视其人格权、隐私权、通信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违背医学伦理实施某些实验研究、不必要治疗。由此引起的纠纷也时有发生。因此,应当针对精神医学的特点,依法制定精神卫生从业人员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作用,严格限制有创性诊疗技术的临床准人条件。

2.2建立健全诊断异议复诊救济制度

《精神卫生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本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患者和其监护人的救济权,但客观上会给医疗机构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此,所有从事精神卫生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都应当成立由多名高年资精神科执业医师组成的复诊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依法承担复诊工作。由于我国地区间医疗资源的配置、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法实施后,有可能出现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为了复诊而千里迢迢集中流向大城市高级别医疗机构的现象。为此,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有关复诊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程序规范。同时会同国家物价、社保等部门,针对复诊、鉴定进行成本核算,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和付费机制。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9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厦门市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抑郁症门诊复发性抑郁症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宣教和护理,干预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症知识掌握达标情况(92.31%)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护理干预;复发性抑郁症;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3(a)-0146-03

effectofnursinginterventiononoutpatientswithRecurrentmajorDepression

wUQiu-ming

outpatientDepartment,XianyueHospital,Xiamen,Fujianprovince,36101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nursinginterventiononoutpatientswithrecurrentmajordepression.methods104casesofoutpatientswithrecurrentmajordepressionfromJanuary2015toJanuary2016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with52casesineach,thecontrolgroupadoptedtheroutineeducationandnursing,whiletheinterventiongroupadoptedthetargetednursinginterventionaccordingtothespecificconditions.Resultsafternursingintervention,thedepressionknowledgemasterystandard-reachingrate(92.31%)vs(75.00%)SDSandSaSscoresintheinterventiongroupwereobviouslybett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nursingintervention;Recurrentmajordepression;effect

抑郁Y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其终生患病率约15%。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精神障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精神残疾的首要因素,也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根据厦门市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的门诊病种分析和排序[2],抑郁症就诊数位于各类精神分裂症之后居第2位。抑郁症如此庞大的就诊数和高的患病率给患者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不同层面的沉重负担。如何更好地帮助抑郁症患者更好的就诊和康复显得尤其重要。该文通过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到该院抑郁症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复发性抑郁症的患者当中选取104例患者并对其实施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干预对门诊抑郁症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在该院抑郁症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复发性抑郁症的患者当中选取10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入组标准:①复发性抑郁症诊断均符合《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2版诊断标准;②病史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门诊治疗期间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在每次复诊时进行一般宣教和服药指导。实验组除此之外由经过培训的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注重人文关怀,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由于担心隐私暴露,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患者求医时大多遮遮掩掩,分诊时避重就轻。护士分诊时碰到此类患者先引导到较安静地方,用专业的几个问题问诊,大概判断是抑郁症患者后带患者挂号并直接带到抑郁症门诊候诊。候诊等候显示屏隐去患者姓名的一个字,保护患者隐私。由诊室护士热情接待,介绍门诊就诊流程,门诊各科室包括检查科室的具置,消除陌生感。在保持一护一患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态,家属心理状态,以及患者和家属对目前疾病、服药、相关检查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时要尊重和理解患者的感受。

1.2.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疾病知识健康教育护士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文化层次采取不同宣教方式如图片,手册,视频让患者认识复发性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临床表现,病程,结局与复况,家庭护理复发性抑郁症的常识和技巧,抑郁症患者的婚姻,生育问题等。目前最新的抑郁症治疗方法和依据,服药过程中会有哪些副作用该如何应对,比如有的抗抑郁药物在服药初期会有加重抑郁症的情况,有的会增加自杀倾向,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复诊,家属也要加强护理。让患者和家属对抑郁症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悲观,恐惧情绪,明白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有一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配合治疗也能正常工作和生活。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消除一部分家属对患者的误解。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一些疑问。

1.2.3了解具体情况,协助解决具体困难抑郁症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对于经济有困难的该市患者告知本市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指导办理残疾证。充分利用政府的补助后自己所需支付的费用就很低了,避免患者因经济问题而中断治疗。路途遥远,出行不便的患者告知该院在厦门岛外的几个防治点的具置,接待时间,防治点的电话,让患者选择最近的防治点复诊。非该市户籍患者讲解异地医保的相关政策,或与监护人解释协商,对复诊和复查做出合理安排。

1.2.4多方协作,提供社会技能训练机会经过治疗病情恢复良好,稳定期患者经医师评估适合做社会技能训练的患者,由护士联系医院康复科和客服中心,对患者经过培训后在康复科做手工制作,或在客服中心为门诊患者服务,训练患者的操作能力、沟通交流技巧,与人相处之道等,以利于恢复社会功能。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后1个月填写自制的抑郁症知识相关问卷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前和入组后5个月的SDS评分以及SaS评分的差异情况,分别使用SDS量表以及SaS量表来进行测试。

1.4统计方法

在该次针对护理措施对于抑郁症患者起到的效果而展开的分析当中,结合数据类型,该研究将择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针对计量资料选择(x±s)进行表示,并行以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干预后患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u估对抑郁症的知识掌握情况都不容乐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分别接受干预后,对复发性抑郁症的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干预组知识掌握达标48例,不达标4例,达标率为92.31%;对照组知识掌握达标39例,不达标13例,达标率为75.00%;两组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6,p

2.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SaS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的SDa、SaS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自的干预后SaS评分以及SDS评分和干预前对比,均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说明常规性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而言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及干预组的效果理想。见表1。

3讨论

当代的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着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再向人文医学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就是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和服务意识,让病人感受到医学的温暖。护士自觉给与患者的情感付出,以及对患者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即人文护理[3-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优质服务的内涵也在逐渐扩大,加强护患沟通是改善和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5]。该研究护士在服务过程中理解患者患病后的感受,保护好患者隐私,尊重患者,热情接待,仔细评估,详细介绍医院科室位置和就医流程,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将人文关怀贯穿其间,有利于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获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对之后需要接受的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虽然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但是除了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之外,普通群众和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对抑郁症的识别和了解也是非常有限。有研究[6]显示中国某城市综合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为54.5%,低于英国的普通人群和葡萄牙年轻人对抑郁症的识别率。综合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了解况且如此,我国普通人群对抑郁症的了解状况就更不容乐观了。因此对患者和家属很有必要进行抑郁症的相关健康教育[7-8]。该研究对干预组患者和家属针对不同文化程度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和家属对抑郁症有深刻的认识,即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轻视,对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也给与充分说明,让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防止患者对治疗产生怀疑而放弃治疗,让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9-10]。该研究显示干预组接受健康教育后对抑郁症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这有利于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康复。

抑郁症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社会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11]。该研究对干预组患者病情稳定者尽量创造康复机会,让其参加手工制作和在客服中心为他人服务。在此过程中,患者既能锻炼操作技能,也能学习与人相处之道,提高与人沟通的技巧[12]。对手工完成的作品,为他人服务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感谢,患者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感。这让患者能体会到快乐,带动正性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减少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的发生。

在该次针对护理措施对于抑郁症患者起到的效果而展开的分析当中,经过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的患者在SaS评分[干预组:干预之前为(60.59±7.16)分、干预之后为(42.51±7.51)分;对照组:干预之前为(61.06±8.39)分、干预之后为(48.61±6.47)分]以及SDS评分[干预组:干预之前为(65.11±6.15)分、干预之后为(42.14±5.87)分;对照组:干预之前为(65.09±6.17)分、干预之后为(49.16±6.37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maoRR,tianm,XuL.DepressedBrain:theneurobiologyofdepressionandnewapproachestoantidepressant.ChinJnature,2009,31(3):148-152.

[2]赵振海.我国抑郁障碍的调查现状及展望[J].临床精神疾病杂志,2009(19):63-64.

[3]秦荣.谈整体护理与人文护理[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1):74-75.

[4]王娟,张惠蓉,张丽萍,等.护理人文在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中的体现[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0):170-172.

[5]宋述灵,张凤云,杨丽丽.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0,29(7):1069-1070.

[6]罗小阳,王绪轶,廖艳辉,等.综合医院医师对抑郁Y知识的知晓调查.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2):1-5.

[7]蒋菊芳,张紫娟,丁兰芬,等.护理延伸服务模式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4):4192

[8]郑晓晓.整体护理模式在皮肤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27):42-43.

[9]Zimovetzea,wolowaczSe,Classipm,etal.methodologiesusedincost-effectivenessmodelsforevaluatingtreatmentsinmajordepressivedisorder:asystematicreview[J].effRe-souralloc,2012,10(1):1.

[10]张鑫.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7):143-145.

[11]赵智娟,杨海英,黄成兵,等.健康教育对门诊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5,14(5):15-18.

[12]刘静,陶筱琴,祁佳,等.小组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情绪及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9):670-680.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0

关键词: 门诊患者;健康教育;对策;措施

健康教育是医院开展防病、治病的重要部分,可促使人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健康知识、检查设施,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门诊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窗口,针对门诊病人流量多、背景复杂,停留时间短暂等因素,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在就诊过程中掌握疾病的防护知识,提高自我调护和保健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门诊患者的特点

1.1门诊患者流动性大门诊是病人初次就诊和集中的地方,人流量大,医学专科门类多,就诊环节多,停留时间短。

1.2病人背景复杂门诊每个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种、预后各有差异,就诊者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等各不相同,对医疗的需求也不同。

1.3心理特征病人及家属来院时普遍存在急躁心理,希望得到立即诊治和最佳治疗方案,并非常关注自己疾病诊断,治疗用药情况,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孕妇,因需长期治疗,在固定择医的同时,他们对防病、治病有更高的要求,希望医务人员能多传授医学知识。

2对策

2.1充分认识健康教育在门诊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门诊是患者最集中的地方,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最好场所,特别是经历“非典”、“禽流感”疫情之后,人们更深刻认识到健康教育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手段。

2.2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健康教育能力患者的要求及咨询问题常是无法预料的,有护理也有医疗问题。为拓宽门诊护士的知识面,适应咨询、导医、健康教育的需要,门诊每周利用晨会组织学习医学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聘请相关科室专家讲授专科和检查相关知识;运用电视片指导护士进行健康教育[2];选派责任心强、有经验的分诊护士深入临床科室,观摩手术过程,参与外伤急救处理,提高分诊护士的应急能力[3],充分了解各科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

2.3主动热情服务患者推行运用“四性”(礼貌性、解释性、安慰性、保护性)语言和导诊岗位用语,主动热情迎接患者,在引导患者去诊室时介绍医院环境、当日专家出诊情况等,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将“有我在,就诊请放心”的门诊服务理念转化成护士的自觉行为。

2.4要因人、因病、因情况实施健康教育患者是求医而来,因而健康教育要伴随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应结合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季节病制定宣传资料和教育内容,内容精炼、新颖,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易懂的答复,让病人在短时间内接受最需要的服务。

3措施

3.1候诊教育在患者相对集中时,病人常因候诊时间长而产生急躁情绪和纠纷。我们利用患者候诊时间,一是在开诊前10min护士长到候诊大厅集中宣讲,根据疾病的好发季节、流行规律拟定宣讲内容;二是利用患者候诊时导诊员进行个别解答,向患者及家属传播卫生科学常识及自我保健措施,转移其注意力,既安定患者情绪,又可减少了患者候诊过程中的焦虑、紧张、烦躁心理,避免了医患纠纷。

3.2随诊教育在诊疗过程,针对患者最关心和需要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如对采集血样本患者,根据检验项目,如血脂、血糖,需核实患者有无进食,向患者讲解进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引导患者抽血。

3.3组织疾病专题讲座对长期就诊的慢性病人,留取电话,预约病人参加医院每月1次组织的慢性病专题讲座,让病人对所患疾病的治疗、用药、饮食预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恢复。

3.4赠送宣传资料和健康处方结合疾病特点,医院印发了防治疾病的宣传资料及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处方,置于门诊大厅,导诊护士根据病人患病需求给予赠送,或病人根据需要索取,提高病人自我调护能力。

3.5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在就诊大厅、诊室和病区的走廊,设置橱窗灯箱片、墙报、展板等载体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健康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它的最终目标是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的需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确选择最有说服力和教育作用的方法。本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针对医院专科特点和就诊人群的心理特征,采取以上多种健康教育形式,使病人在就诊中掌握了疾病的防治知识和自我调护,提高了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促进身体康复,并减少患者候诊时的焦虑、紧张、烦躁心理,密切护患关系,避免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陈新丽.设立门诊服务中心的做法和体会.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