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健康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57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1

【关键词】社区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老年;健康护理方法

高血压、糖尿病均为常见多发慢性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其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提高跟遵医行为和健康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社区管理可通过实施一系列健康护理,达到上述效果[1]。本研究分析了社区管理中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健康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各60例。乙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34±3.88)岁。甲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13±3.8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从医疗机构出院后单纯给予出院指导并定期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复查。乙组在甲组基础上给予社区管理健康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多数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因病程长,容易出现悲观和焦虑情绪,需通过心理疏导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做好终身用药准备[2]。②饮食教育: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食盐每天摄入在5g以内,少食多餐,减少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适量摄入蛋白质,避免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戒烟戒酒。③运动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有氧运动,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慢跑、散步和踩单车等运动形式。④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避免漏服、加减用药量,根据血压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并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如磺胺脲类降糖药需在睡前30min口服;二甲双胍一般在饭中或饭后口服。⑤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劳逸结合,保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以提升睡眠质量[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疾病控制情况[达标:血糖、血压达标;改善:血糖、血压改善但未达标;未改善:血糖、血压未改善,总有效率=(达标+改善)/总例数×100%];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价,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等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越好);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患者血压和血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

6个月疾病控制情况比较出院6个月,乙组患者疾病控制总有效率93.33%优于甲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

6个月血压、血糖情况比较出院时,两组血压、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血压、血糖均明显改善,而甲组血压、血糖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乙组血糖、血压均明显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出院

6个月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比较出院6个月,乙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疾病发病和血脂水平过高,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不良、缺乏运动等密切相关,正确控制血糖和血压,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意义重大[4-6]。社区管理健康护理的实施可为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提供生活上和用药上的指导,并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加强家庭对患者的支持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保健意识和遵医行为,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7-10]。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6个月,乙组患者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甲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血压、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血压、血糖均明显改善,而甲组血压、血糖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血糖、血压均明显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乙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出院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情绪评分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社区管理中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护理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提高遵医行为,保持良好心态,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小云.南通市崇川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交通医学,2014,28(2):187-188.

[2]杨艺,安芳梅,王立忠,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高血压自我管理效果评价.宁夏医学杂志,2012,34(7):634-636.

[3]张蓉,孙芸.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护理杂志,2014,31(4):27-29.

[4]许寒冰,史建国.高血压患者社区自我管理模式效果分析.职业与健康,2010,32(2):2297-2299.

[5]张会敏,张海洋,唐四元.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广东医学,2014,35(17):2801-2803.

[6]宁晓东,郑翠红,李华萍,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11,11(5):36-38.

[7]李志新.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中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对策.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3191-3192.

[8]谢少飞,李华萍,宁晓东,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增强干预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25-27.

[9]李雷.浅谈全科医疗模式防治社区慢性病的效果.当代医药论丛,2014,5(2):16-17.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2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名;

2、对至少×××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名;

2、至少对其中×××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名,每年至少测×××次血糖的比例达×××;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八、督导和考核

(一)、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

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6、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3

为推进社区慢病防治工作,探索慢病社区干预模式,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笔者将高血压、糖尿病作为该社区优先干预的疾病,探索以社区为平台,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基本手段,以个体化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为主要措施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模式。现制订社区高血压病、糖尿病干预方案。

1目标

1.1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提高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改变率,增强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效果,降低高危人群中危险因素水平。

1.2积极开展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筛查,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高高血压病、糖尿病筛查和早诊早治疗的比例。

1.3提高社区医务人员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理论和技能,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随访管理,控制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体重增长,提高高血压病、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和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检出

2.1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量血压各科门诊对首诊就诊的35岁以上患者测量血压,以早期检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

2.2人群血压普查,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开展辖区人群高血压普查,检出辖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无症状高血压患者。

2.3健康体检组织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健康检查时检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无症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3社区高血压病、糖尿病干预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高血压、糖尿病干预分为非药物干预和药物干预。高血压糖尿病的非药物干预主要通过改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不合理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的目的。

高血压、糖尿病非药物干预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质量,体育锻炼、戒烟、平衡心理等内容。具体措施为:

3.1合理膳食①限盐:提供定量盐勺,每人每天食盐量不超过6g;②限制饮酒:提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戒酒;③多吃新鲜蔬菜、水果;④增加食物中钾和钙的补充;⑤减少膳食脂肪,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鱼类、禽类。

3.2体育锻炼增加日常活动量(多步行、骑车、爬楼梯),指导患者规律运动(每周3~5d、每天≥30min),帮助患者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3.3控制体质量监测体质量变化,规律运动,减少食量,少吃肥肉、含油脂高的食品和零食。制定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方案。

3.4戒烟帮助戒烟者制订戒烟计划,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创造戒烟环境,防治复吸。

3.5平衡心理根据患者性格特征,提出适当的建设和措施,使患者少生气,多交流,保持心态平和。

4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干预的工作措施

4.1每半年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举办3次高血压病、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由社区医生等专业人员讲授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播放高血压、糖尿病健康教育录象,重点强调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规范用药和血压、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等。

4.2设立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健康宣传栏(4期/年),发放宣传材料。宣传合理膳食、适量锻炼、控制体质量、心理平衡及戒烟知识。

4.3给每位高血压患者提供定量盐勺和戒烟戒酒药物等适宜技术。

4.4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及药物治疗对每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定期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管理,认真填写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卡并随时记录和更新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指导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4.5评价与考核

4.5.1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发现①有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摸底调查表;②有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登记表;③建立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量血压制度。

4.5.2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①社区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建档率>95%;②《高血压患、糖尿病患者管理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卡》做到人、卡相符,项目填写完整、齐全。要求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并建立完整记录;③建档管理对象开出健康教育处方达到100%。

4.6干预过程评价①举办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至少1次/月,要求有讲义及相关记录;②设立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宣传栏4期/年,要求有宣传资料、照片或相关记录;③参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档管理的人数每年有一定数量的递增。

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不仅能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而且也保证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4

肖冰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成立糖尿病健康管理小组对提高糖尿病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本社区建立健康档案的14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配合糖尿病治疗基础上,成立糖尿病健康管理小组,由全科医生、护士进行全面综合管理。观察3月、6月、9月、12月后,患者的合理运动、饮食控制、以及血糖的控制情况,并与管理小组成立前进行对比。结果成立糖尿病健康管理小组后,患者能够合理运动和控制饮食,血糖明显降低,与规范管理前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管理;社区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3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91-02

全世界每年约有420万人死于糖尿病,约80.0%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约50%的糖尿病死亡为70岁的人,55%的糖尿病死亡为妇女[1]。随着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逐步发展和慢病工作的不断深入,针对日趋增加的糖尿病患者人群,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日渐渗入,在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成立糖尿病健康管理小组,是一种逐步完善的慢病管理模式,通过健康管理小组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从而使血糖得到控制,达到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的目的。现将糖尿病管理小组的措施和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底,将社区建立健康档案的142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64例;所有142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规定的Ⅱ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年龄在65岁以上的79例,45-65岁的59例,45岁以下的4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92例,小学至初中学历48例,文盲2例;同时患有高血压的35例。

1.2方法糖尿病管理小组实施健康管理的措施包括:设立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心,由全科医生、护士随时提供糖尿病健康咨询服务;开展健康授课,由管理中心医生或相关专业如:心血管科、眼科、营养科等医生每月进行授课;开展健康沙龙活动,每周固定时间确定为活动日,以糖尿病相关内容为主题,进行患者之间的交流活动,或由病程长、血糖控制稳定,擅于演讲的患者介绍经验;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由管理中心医务人员每两月一次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充分发挥家属的积极作用,指导家属对糖尿病人给予有效的关怀和帮助,督促患者形成良好的从医性,促使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施密切关注的管理办法,对糖尿病管理小组的人员,要求每月至少参与活动或沟通一次,对l月内无任何联系的成员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

1.3观察指标成立糖尿病健康管理小组前、3、6、9、12月后分别由健康管理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合理运动、控制饮食、血糖监测情况及其他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GLU)、餐后2h血糖(2HGLU)、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CH)及糖化血红蛋白(Hbatc)。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得计量数据整理后,输入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142例糖尿病管理小组成员接受管理前后合理运动和控制饮食对照见表1。

2.2142例糖尿病管理小组成员接受管理前后血糖检测对照见表2。

3讨论

2012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认真抓好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径[3]。在社区成立糖尿病健康管理小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者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4]。糖尿病健康管理小组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提高病人和家属共同参与管理的能力,从而使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互相沟通和信任。

参考文献

[1]周薇霞,李祖胜,姜永乐,等.社区2型糖尿病强化健康教育模式对控制血糖及并发症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785.

[2]刘大维.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3,04(上).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5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

有关调查指出中国有九千多万成人患有糖尿病,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9.7%[1]。尽管糖尿病患者确切数字目前尚未得到,糖尿病发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不容否认的严峻事实。健康教育被公认为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而社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圆心所覆盖的地理性及功能性范围)作为医疗机构与患者、患者与患者、患者与社会之间沟通最密切的场所,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社会性和专业性的双重支持,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为这一流行性疾病的有效控制带来更好的控制方法。为此,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问题进行了随访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区域内30岁-70岁年龄段的400名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2004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病例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n=200),对照组仅予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为期6个月的系统健康教育。

1.2具体措施

1.2.1举办学习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成立糖尿病群组管理中心,医务人员均接受专业培训,负责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及评估。医务人员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统筹安排健康讲座,讲座内容注意循序渐进。内容包括:①糖尿病概述②糖尿病饮食治疗;③口服降糖药护理;④胰岛素的使用及注射技术;⑤糖尿病运动治疗;⑥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监测;⑦糖尿病血糖管理及糖尿病家庭护理;⑧指导患者如何建立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等。

1.2.2召开座谈会组织社区糖尿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经验交流、糖尿病知识竞赛、胰岛素注射技术演示等,鼓励患者加强沟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针对性教育依据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不同水平,分别实施“个体化”的教育和治疗,并定期随访患者,为患者提供面对面的健康咨询,指导其正确的服药方法、注射技术、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1.3评价方法血糖控制理想参考范围为非空腹血糖4.4-8.0mmol/L空腹血糖、4.4-6.1mmol/L,血糖控制率=血糖控制理想人数/总人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进行t检验,ɑ=0.05为检验水准。2效果

2.1血糖水平及血糖控制达标率实施社区健康教育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较健康教育前及同期对照组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血糖控制达标率(62%)明显高于对照组(4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3.1糖尿病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分析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并导致死亡的重要病因[3]。因此,延缓和阻止糖尿病病程进展对保障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坚持150min/周以上中等强度(50%-70%的最大心率)的有氧运动。研究显示,在运动三个月后[4],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空腹血糖、甘油三酷、糖基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明显下降(p

3.2社区教育及护理在糖尿病治愈中的作用社区护理干预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延续,在慢性病病情控制上已取得较多成果。wHo相关报道指出,社区护理服务是糖尿病三级预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糖尿病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及阻止因并发症所导致生存质量的下降均有较好效果[5-6]。本文随访观察结果也证实:对出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后,患者血糖指标明显降低,血糖控制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社区健康教育是配合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祥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治疗原则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4):481-482.

[2]张晓娟,刘玉花,蔡抒轩,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现状调查[J].北方药学,2013,10(8):142-143.

[3]崔英.糖尿病专科护士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7):40-42.

[4]邹建琴.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4):438-439.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6

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内分泌科门诊治疗的10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

结果:系统性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空腹血糖、血压、LDL―C及Hbalc均明显改善,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系统性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关键词:系统性健康教育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医疗费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76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8-02

现阶段的糖尿病治疗不仅需要昂贵的医疗经费,而且大多数患者不能长期坚持良好的代谢指标控制,对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而系统性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目的,以有针对性的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2]。本研究探讨了系统性健康教育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年龄≥6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采用药物治疗;糖代谢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7.8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其中6o~69岁62例(占57.4%),70岁以上46例(占42.6%);病程3~16年,平均(7±1.2)年;合并高血压病15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2例,并发糖尿病性眼病13例、周围神经病变6例、微量蛋白尿7例。

1.2方法。

1.2.1系统性健康教育的形式。课题组经过选拔和培训,设立若干名糖尿病教育专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性、一对一的指导。

1.2.2系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糖尿病相关知识,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低血糖及并发症的防治,尤其是饮食指导和运动指导,如指导患者如何选择慢走、跳舞、骑车等不同强度的活动方式及适当的活动时间[3]。

1.3观察指标。分别于入组时及入组后1年对108例患者进行代谢控制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的评价。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系统性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各项代谢指标的比较从表1可见,系统性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空腹血糖、血压、LDL―C及Hbalc均明显改善,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系统性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各项代谢指标的比较(n)

2.2年均医疗费用支出。干预前患者年均医疗费用为(4188.08±2852.32)元;接受系统性健康教育期间,医疗费用为(3458.97±2074.2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

3讨论

3.1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健康生活的信心,掌握健康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依靠自己解决糖尿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躯体和情绪方面的问题。本组患者的资料表明,通过系统性健康教育,教会了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并取得了患者家属的支持,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依从性,使患者能够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承担起对自身疾病的管理与控制。由于我们的干预和观察周期仅为1年,尽管患者在行为方式上有了明显的转变,Bmi≤24者也有所减少,但尚未能显示出统计学意义。

3.2系统性健康教育可减少并发症发生。老年2型糖尿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和发生并发症。本组患者在接受系统性健康教育后,在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各项生化指标控制方面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预防干预的重要方法。方面增进了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掌握了疾病防治知识,能够做到自我检测病情和合理用药;另一方面,通过健康行为的养成,合理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更好控制血糖、血压、LDL-C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这与Baradaran的研究结果一致。

3.3系统性健康教育可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系统性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与治疗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仅保证了科学治疗,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医疗费用支出是否合理。从本组资料看,经过系统性健康教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均医疗费用支出减少了21%Duncan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通过积极开展糖尿病教育,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而系统性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其疾病控制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谭安隽.老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e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3B):253―256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管理;社区;干预

[中图分类号]R781.6+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137-02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病因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人均寿命的延长及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糖尿病患者也在不断增加[1],有必要对社区居民糖尿病患者非住院病人介入科学、规范、连续的管理,制定有效可行的干预方案。在糖尿病患者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服从治疗的依赖性和生活质量[2]。患者积极参与维护健康,对控制血糖,减少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8月本院对本辖区内60岁以上常住人口居民进行登记,对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非住院患者,其中包括60岁以前确诊糖尿病延续而来的和60岁或以后确诊的患者(其中同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80例)收集个人信息资料,建立健康档案。其中男45例,占40%,女66例,占59%。

1.2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是记载有关患者健康的系统资料: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职业、婚姻状况等;健康行为,如吸烟、嗜酒、饮食习惯、性格、心理特点;既往史包括曾患过的主要疾病情况、曾发生过的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失业、遭遇自然灾害疾病的自然史),现病史如自觉症状、糖尿病发现时间、诊断及治疗经过和治疗结果、检查记录如血压、血脂、血糖等状况以及个人和家庭的有关情况。健康档案为全科医生更详细地掌握自己所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现状,为有计划地为服务对象开展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提供依据。

1.3健康档案信息的利用

健康档案在法律上与医院的病志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首先在管理上应该严格,非患者本人及医生无权查看其内容,而且在内容记载上应全面具体,及时总结健康档案的内容,动态观察所记载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用药效果,阶段性地对病情进行评估等,同时社区医生在记载健康档案时,需要详细了解病情和一切与健康有关的具体事件,这样的过程是社区医生与服务对象加强联系的平台,既可以固定医患关系,更可以方便社区医生提供主动服务。如根据健康档案的记载对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系统干预,详细观察血糖控制水平,及时提醒患者按时监测血糖,按时、按规定用药等,健康档案建立起来,就成为社区居民糖尿病人群监测的资料。

1.4综合防治策略

1.4.1健康教育通过专家讲座、小组教育、群体教育、个别指导、义诊咨询、电话咨询、宣传栏、小册子、播放录像等多途径多形式传播糖尿病相关知识,其目的是使患者自觉参与到维护健康队伍中来。客观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糖尿病的症状、诊断标准、分型、危害性、并发症出现的特征、诱发因素,糖尿病与家庭社会因素的关系等问题。提供心理支持,教授自我管理技能,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实行合理的饮食结构、有规律地运动、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尿蛋白等情况,即使未能做到也在反复强调,使其基本做到和完全做到。提高防治意识,树立治疗疾病信心与恒心。

1.4.2合理膳食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素的负担、减肥、降低餐后血糖,有利于预防和治疗急、慢性并发症。根据《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患者每天的摄入总热量,按早、中、晚三餐分配为1/5、2/5、2/5,成分比例脂肪占20%~25%,蛋白质每公斤体重1g左右,其余为糖类,要多元化饮食,合理补充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避免过度进食、酗酒、高脂、高盐饮食。

1.4.3运动疗法根据糖尿病患者身体情况制定运动处方,其目的是通过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增强机体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改善糖代谢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在血糖正常范围、无蛋白尿及尿酮,无心功能异常时可适当运动。老年人心肺功能下降,不宜剧烈运动,宜选择轻、中度运动如散步、快步走、太极拳、保健操等,饭后1~2h进行,每周3~4次,每次10~30min视个人情况而定,运动后监测心率,防止过量过度运动及运动时低血糖、运动损伤等,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最好有家人陪同下进行运动。

1.4.4药物治疗通过一段时间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后,血糖水平仍未能良好控制,则选择降血糖药物。如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刺激胰岛素分泌药物及胰岛素治疗等,老年人适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适宜量。

1.4.5自我监测监测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微尿蛋白等对用药疗效、对自身的行为改变有良好的约束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要治疗糖尿病,最有效办法是靠健康教育来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配合用药,而不是单纯依赖药物。教育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健康行为,掌握自我监测技能。让患者掌握更多的药物知识,使用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用药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而且还能增强疗效,减少费用。

1.5个体化现患管理

本院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优势与平台,通过社区控制及监测发现患者并及时登记,建立健康档案。对糖尿病患者在综合管理的同时实行个体化管理。由医院各科室成员组成十一个团队(每个团队包括有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物财资源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医疗团队每周定期下社区,深入居委服务居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种多样的卫生服务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健康干预,必要时调整原个体化治疗与保健方案,使糖尿病患者管理更有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

2结果

通过对社区非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建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111份。对患者管理前后的生物学指标和行为改变作对照,见表1、2。由上表可见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参加适宜运动及服药依从性改善较为显著,血糖血压的控制也有一定的成效。

3讨论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尿病管理包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教育,帮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巧;对糖尿病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监测及治疗等[3]。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4],国际上糖尿病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两个中心问题。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和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是严格控制糖尿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5]。本院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物资源、面对社区居民的优势,深入居民家庭,开展健康调查,目标人群筛查,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如中老年人、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及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高危因素重点检查,开展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建立糖尿病管理档案,并进行连续、规范、科学管理取得很好的成效。已有研究表明,社区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通过社区的医患服务平台,有利于近距离。面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掌握糖尿病系列知识和健康信息,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杀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过程漫长,晚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不可逆转、致残率高;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不断上升,这些并发症多数累及心、脑血管和视网膜、肾脏、神经病变等主要脏器,这些患者需要终生带病生存。慢性病虽无法治愈,通过干预多数可以预防,有研究表明,社区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通过社区的医患服务平台,有利于近距离面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掌握糖尿病系列知识和健康信息,提高治疗效果[6]。可使慢性病在社区获得良好的诊治和预防机会。医疗团队介入干预、监控,在社区是可操纵的、有效可行的糖尿病管理方法,与综合医院相比,社区医疗机构存在着三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国家政策主导,明确实施社区服务”六大功能”、“社区公共卫生九大服务包”,为社区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服务定向优势,社区服务经过多年的运作,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其独特的工作职责和服务范畴,决定了其功能和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取代的;三是社区人群优势,其服务的对象,无疑是一个相对固定又较为庞大的服务群体,服务和被服务者互相间熟悉、了解、信任,并建立了亲切友好的服务信誉。社区卫生服务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贴近需求的基层服务,这是一种双赢的健康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谢海宝,金宏义,王临虹,等.重点人群保健老年糖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3-259.

[2]常仁翠,高辉,井月秋,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组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7,22(5):358-360.

[3]钱荣立,项坤立,尚红丁,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60-80.

[4]贾伟平.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J].上海医学,2005,28(1):1-3.

[5]杜艳,郭雅娇,李碧华,等.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17):64-65.

[6]郭锡明,陈建荣.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作用[J].实用全科医学,2006,4(4):469-470.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8

[关键词]糖尿病;全程健康教育;血糖控制;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及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病的好发人群为年龄在35~40岁之间的中年人。该病患者可因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出现血糖异常、视力障碍、多尿及疲惫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其血糖控制的效果,增加其糖尿病相关的知识,提升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本文对2013年5月以来在绵阳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其病情均符合201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3)具备初中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独立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2)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1.2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绵阳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患者。将这96例患者分为全程组与普教组,每组各有48例患者。在全程组患者中,有男26例、女22例;其年龄范围为35~65岁,平均年龄为(49±2.5)岁;其病程范围为1.9~9年,平均病程为(4.5±2.6)年。在普教组患者中,有男25例、女23例;其年龄范围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50±0.5)岁;其病程范围为2.3~7年,平均病程为(4±3.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对普教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嘱患者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及增加体育活动等)、控制其血糖值、延缓或避免其发生并发症等。在此基础上,对全程组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具体的方法为:1)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每天进行血糖检测,并详细记录每次检测的时间、血糖值、检测时的具体情况(如是否进食了特殊的食物或进行了运动),以便在就诊时供医生参考[1]。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运动的强度应以患者自我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每周可进行4~5次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未按照规定进餐或不进餐都可导致血糖值出现波动,故应保证饮食的规律、合理,注意食物的种类与分量。2)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定期参加体检,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血管功能、心功能、肾功能、血压及血脂等。患者若患有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疾病,护理人员在为其制定自我管理计划时,必须将其所患的其他疾病考虑在内。3)护理人员可通过开展糖尿病专题讲座、发放糖尿病宣传手册、在病区播放与糖尿病相关的视频,使患者全面地了解与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包括糖尿病的诱因、进行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糖尿病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用药方案、饮食及运动禁忌等。护理人员应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善其生活方式,使其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从而达到控制其病情的目的。

1.4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自我管理的达标率。1)通过监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与餐后血糖值来判断其血糖的控制情况。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为3.9~6.1mmol/L,餐后2h血糖的正常值为<7.8mmol/L。2)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指患者是否自愿进行饮食控制(包括忌食糖、胆固醇、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是否自愿每天进行合理的运动(包括晨练、散步及打太极等)。3)采用自制的糖尿病健康知识评定表调查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满分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说明其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2]。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率的对比

在进行护理后,全程组有46例(46/48)患者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其血糖的控制率为95.83%;普教组有32例(32/48)患者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其血糖的控制率为66.67%。全程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达标率的对比

在进行护理后,在普教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自愿进行饮食控制,有9例患者自愿每天进行合理的运动,该组患者自我管理的达标率为64.58%;在全程组患者中,有33例患者自愿进行饮食控制,有12例患者自愿每天进行合理的运动,该组患者自我管理的达标率为93.75%。全程组患者自我管理的达标率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的对比

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后,全程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因此,提高该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其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提高其血糖控制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程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与以往“被动护理”的护理模式不同,其目的是使患者掌握专业、合理、行之有效的自我护理方法,从而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3]。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是指从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遵医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以提升其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其糖尿病相关的知识,进而提升其血糖控制的效果。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全程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其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其自我管理的达标率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其血糖控制的效果,改善其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1):77-79.

[2]陈莹莹,王琼琼,吴鸿珠.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相关因素及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效果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9):153-156.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9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5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已迫在眉睫。通过卫生部门与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协调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活动,从而达到对慢性疾病进行社区管理的目的,降低医疗费用。目前,社区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已经成为对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进行抑制的一种主要措施[1]。在本次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社区人群健康档案,做好疾病分类,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防治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慢性疾病管理,通过追踪观察管理效果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社区管理下高血压患者225人及糖尿病患者90人,在高血压患者中,男性134人,女性91人,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1±7.5)岁。在糖尿病患者中,男性49人,女性41人,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65±8.5)岁。

1.2方法在该社区,开展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100%。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师每月1次发放宣传资料、更换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播放DvD,有针对性地举办每月1次、每次2小时的高血压、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和个体化面对面宣传指导等;发放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宣传手册,基本做到社区人手一册,举办社区慢性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科学的用药指导及行为和心理指导;对长期卧床不起、行动不方便的居民采取入户服务;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内容问卷调查。

1.3控制标准高血压控制率=社区内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内已知高血压患者数×100%;控制优良: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血压记录140/90mmHg以下;控制尚可:全年有二分之一以上时间血压记录140/90mmHg以下。血糖控制率=血糖控制理想和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总数×100%。控制理想: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空腹血糖4.4-6.1mmol/L,随机血糖4.4-8.0mmol/L;控制良好: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0.0mmol/L。

2结果

在该社区中,总人口1973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98人,占总人口的15.10%,高血压患者225人,患病率为11.40%;糖尿病患者90人,患病率4.56%;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者21人。在社区全科医师的管理下,高血压患者治疗人数209人,治疗率占92.89%,服药控制人数135例,控制率64.59%;糖尿病患者治疗人数为82例,治疗率91.11%,服药控制人数为34例,控制率41.46%,见表1。

3讨论

社区管理是防制慢性疾病的根本性措施,绝大多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均高度重视服药对疾病进行治疗以及控制的重要性。在本组观察资料中,超过90%的患者选择坚持服药对疾病进行控制。这一结果说明在社区对患者展开慢性病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使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及危险因素明显提高。有文献报道[2],通过社区管理,使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服药控制率达69.16%,本组资料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达64.59%,与该文献报道相似。通过本组观察资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患者通过社区管理在病情控制、健康知识水平、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

对于社区医务人员而言,要尽量采取一些个性化的管理措施,在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方面,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社区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健康教育能力,合理指导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安全用药,对老年患者而言,进行适当的锻炼指导则特别的重要[3]。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社区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有助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

参考文献

[1]陆勇,季正明.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慢性预防与控制,2009,14(11):273-275.

高血糖健康管理篇10

关键词社区老年糖尿病知己健康管理探索

糖尿病是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膳食不合理、体力活动不足、吸烟等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的特征人群不断增加,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糖尿病是终生性慢性疾病,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必须通过综合干预使患者掌握防治知识和技能,积极加强自我护理能力。2010年4月~2011年4月着手对34例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引用知己健康管理实施综合干预,探索社区糖尿病患者行为生活方式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现将干预情况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34例本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其中女19例,男15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7岁。34例糖尿病患者通过我中心动员招募后自愿报名作为此次综合干预的管理对象,签定健康管理知情同意书,依从性较好。

成立工作团队:中心抽调社区护士5名、全科医生1名、公卫医生1名,组建健康管理工作团队,明确责任和要求。团队主要工作内容为:①组织社区老年糖尿病人健康体检和基线调查,完善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从中招募干预对象,确定样本人群;②分别在干预实施前、后对确定的3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③对3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干预;④对干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巩固提高、探索糖尿病干预新技术。

明确工作步骤:2010年4月起,在社区通过宣传栏、宣传横幅、组织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5月对管理团队医务人员集中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知己健康管理系统管理流程培训;6~8月对社区老年糖尿病人群开展基线调查工作;9月进行信息完善核实,筛选出样本人群;10月发动招募干预对象34例,签定知己健康管理知情同意书;2010年11月~2011年1月为管理对象实施强化干预;2011年2~4月干预对象进入巩固阶段。

干预过程:①基线调查:2010年4月~8月采用走访入户招募确诊糖尿病患者作为预备干预对象,对120名糖尿病患者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查,采集详细的家庭和个人信息,建立规范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血生化检查项目有:空腹血糖(mmol/L),血清总胆固醇(mmol/L),血清甘油三酯(mmol/L),高密度脂蛋白(mmol/L),血清尿酸,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对基线调查项目内容录入知己健康管理软件系统,在以上预备干预对象中随意抽取34人作为首次干预对象。②信息采集:2010年11月起,中心在健康管理室添置好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安装知己管理软件,管理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对签定知情同意书的34例糖尿病患者发放知已能量监测仪并指导病人正确佩戴使用、准确记录膳食日记。能量监测仪,像个Bp机,挂在腰间,起床时戴上,睡觉时解下,掌握自己的活动量;膳食日记,每个礼拜选2天,记录下全部吃的东西,同时每人发一个厨房秤、油壶、盐勺,帮大家来定实物的量,掌握自己的饮食情况。③强化干预:2010年11月~2011年1月为强化干预期,第1个月初访、随访,每周1次,共4次;第2个月每2周随访1次共2次;第3个月,每2周随访1次,共2次。每次随访时,医务人员将知己能量监测仪中的个人运动信息和膳食日记中的膳食种类、数量输入电脑知己健康管理软件中,结合个人健康档案中不良生活方式集中进行分析、指导,对干预对象进行管理:一是分析运动、膳食情况,找出不合理的问题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二是制订个体化、量化的膳食、运动指导方案,给予全程指导帮助。三是对管理情况定期进行总结、评估。分析运动情况主要是分析哪些为有效运动、哪些为无效运动,即动多少、动什么、怎么动;分析饮食情况主要是哪些为可吃饮食、哪些为不可吃饮食,即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

结果

干预前后血生化指标均值比较:3个月强化干预后,对34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生化检测,除高密度脂蛋白上升以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空腹血糖下降率13%,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率9%,见表1。

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比较:干预后,血糖达标(空腹血糖<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率明显上升,见表2。

表234例指标达标人数干预前后比较[例(%)]

干预前后自我行为改变情况比较:通过干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得到了纠正,近50%的患者膳食结构趋于合理,近80%的人坚持不同程度的锻炼,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见表3。

干预巩固:中心通过系列措施对上述对象长期动态管理,巩固干预效果。一是成立糖尿病俱乐部,定期组织联谊活动,相互交流干预体会、传授好的运动、饮食方式方法;二是建立居民“健康小屋”,免费提供卫生保健书籍借阅、定期组织健康体检等;三是在社区居民中招募健康促进志愿者,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四是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进社区,通过义诊、咨询等途径发放糖尿健康教育处方等。

参考文献

1朱兰,凌枫,刘德安.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4):296-299.

2章庆红.我国各地糖尿病发病趋势.河北医药,2005,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