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专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1:14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1

也谈高职专业开发——从生源调研谈起

一、引言一个完整的专业开发过程有三个环节:专业开发、专业实施和专业评估。在进行专业初步开发后,就进入了专业实施环节。专业实施是专业开发的落脚点,是专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招生是专业实施的基础,没有学生就无法进行专业实施,更无所谓专业评价,前期的专业开发也就成了做无用功。目前,正值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时期,高职院校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近年来电子电气类各专业招生规模持续萎缩,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为寻找原因,寻求对策,我们成立了《关于高职电子电气类专业开发的研究》课题组。本文拟结合该课题组的研究实践,谈谈我们对专业开发的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二、生源调研和我院2006年实际招生情况(一)、生源调研课题组成立后,首先就高职电子、通信、自动化类的30个专业开展了一次生源调研。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我们要求调研时老师们不对学生进行专业宣传,不做任何倾向性介绍,我们希望能从中发现些有用的东西。通过对湖南和湖北省内26所高中1333名高三学生的调查,我院开办的相关专业的一、二志愿数及它们在全部30个专业中按一、二志愿之和的排名情况如下:序号专业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合计排名1移动通信技术829717942应用电子技术1334317653机电一体化技术314677154电气自动化技术242448205电子产品质量检测23184123

(二)、实际招生情况我院采取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招生政策,学生报到时可以在全院范围内任选专业。2006年,我院上述五个专业三年制高职的招生结果如下:序号专业实际报到人数1电子产品质量检测1522机电一体化技术1163应用电子技术904电气自动化技术535移动通信技术51

三、现象分析与结论(一)现象1、学生志愿调查中的“热门”专业,招生人数不一定多。如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志愿总数在我院招生的五个专业中名列第一,但实际招生人数最少。2、学生志愿调查中的“冷门”专业,招生人数不一定少。如在我院招生的五个专业中分别为倒数第一、第三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但实际招生人数却排名第一和第二,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达到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数的三倍,这还是报到后期限制该专业人数,尽量动员学生选择人数少的专业的结果。3、宽口径专业招生人数有多有少,窄口径专业招生人数也如此,没有明显区别。4、新专业招生人数总的来说相对较多。(二)原因我们仔细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学生报到时即可与学校、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上明确该专业学生经考核合格的,毕业后全部对口就业并确保月最低收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也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2、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后所开发出来的一个新专业(目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较好的发展前景。3、由于有联合办学的背景、学生就业有保障及学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学校的老师们在招生时进行了大力的宣传。4、我院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定位在移动通信终端,主要培养移动通信终端的检测、维护和增值服务人才(如移动通信终端智能开发)。但很多学生认为就是学习手机维修而已,而目前手机已相当普及且价格较低,单纯的手机维修已没有多大发展前途。5、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没有联合办学的背景、同时也没有较好的行业背景。而在株洲有还有另外四所高职院,它们都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并且其中两所学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都有一定的名气。(三)结论从上面的事实和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开发时我们要注意:1、专业开发要有一定的企业背景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专业开发要有一定的企业背景,高职学校应努力开辟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这是办好高职、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校企联办,依靠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技术指导力量、现场工作氛围,即可解决学校办学资金短缺、实训条件不足等困难,又可为学生提供在实际职业环境中锻炼的机会,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一个互相了解、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技术力量进行产品开发与优化。对有较好的企业背景和行业背景、就业有保障的专业,学生和家长普遍认同。2、专业开发要求新求变高职要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在专业开发上还必须求新求变。求新,就是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发现新的职业与岗位,并开发出有前景的新专业。求变,就是专业内涵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传统上为同一专业,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的变化冠以不同的专业名称,专业内涵也应该不同,即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不同。3、专业开发要定位准确高职教育姓“高”,同时也姓“职”。我们在进行高职专业开发时要兼顾“高”与“职”两个方面,既突出高等教育的要求,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既要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又要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专业定位准确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定位不准,不仅会影响到专业的生源,影响到专业的发展规模,导致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将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毕业生。如我院中职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移动通信终端的维修,若高职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还定位在移动通信终端的维修,那就不合适了。4、专业开发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专业开发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行业或地方的需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不能搞遍地开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专业开发的重要原则。要客观地分析学校的特点、优势、现实的专业条件及可能的投入,实事求是地确定几个重点专业,切忌贪大求多。高职学校应努力开辟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途径,这是办好高职、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如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专业与深圳毅俊公司联合办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株洲汽车齿轮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效果甚佳。5、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是搞好专业开发的前提搞好专业开发,不仅需要具有敏锐的教育家的职业眼光,更要时刻跟踪市场。可以说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是搞好专业开发的前提。只有深入社会,特别是企业,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就业环境、行业范围的企业类型、一般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量及生产状况、企业对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才能为专业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开发的调研一般应有来自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调研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也可以是新技术应用部门和教育部门。6、加强高职招生指导是专业开发成功的保障为了保证专业开发的成功,还必须加强招生指导。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考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对专业的内涵及就业前景并不太了解,选择专业大多是赶热门,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很难保证热门专业的质量,又浪费了其它专业的教育资源,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对学生、学校、社会都不利。因此高职学校要加强专业选择的正确导向,使学生选到真正合适的专业,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2

两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都是可观的。

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与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升温,土木建筑就业前景非常好,就业形势近年持续走高。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其行业薪酬水平近年来更是呈现出管理高于技术的倾向,而从技术转向管理,也成为诸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的瓶颈。

通信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无论是移动通讯、固定电话、网络、卫星等通信系统,还是手机制造商等通信产品制造企业,或是民航、金融等需要建立大型内网的服务型企业,还有众多的科研单位,只要有信息和通信电子技术的地方,都需要通信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3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国家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被提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win8系统的禁装,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类专业生源数量、质量的大幅下滑,所有这些因素都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类专业的生存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会深入分析,为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提出基本策略。

关键词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win8系统;软件技术

0 引言

随着高招规模的扩大和生源数量的逐步降低,全国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面临着生存压力,生源质量已经不是考虑的首要问题,部分专业停办、淘汰也成为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软件技术类专业作为以前的时髦专业,还能否在高职类院校里存在,形式逼人,且就发展趋势来看不容乐观。

1 “金蓝领”的春天

“蓝领”作为一个概念,是美国五十年代进入信息化时代提出的,被称为白领的相对一族,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如一般工矿工人、农业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仓库管理员等,蓝领属于社会上的中等收入群体。“软件蓝领”既从事软件开发行业底层编码工作的技术工人,这批人的收入在社会上实际是大大高于一般的体力劳动工人的,所以他们还被称为“金蓝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出现很多很软件技术相关的专业,当然由于各个学校情况不同,专业的具体叫法稍有区别,但课程设置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曾经很多专科毕业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社会上叱咤风云,收入颇丰,让很多名校的毕业生,甚至外专业的博士硕士都嫉妒不已,时过境迁,当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分数越来越低,低到不需要分数就可以就读的情况时,软件技术相关的这些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将就此从各方面做一个深刻分析。

2 专业发展前景的基本影响因素

2.1 国家信息安全观的强化为it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2013年6月“斯诺登事件”爆发,11月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国家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被提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从当今时代的全球热点问题来看,信息技术都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脸书为诸多国家的颜色革命者提供信息互动的平台,一个谷歌在世界上到处为美国政府收集地理情报,一个思科,互联网上近80%的信息流量经由思科系统公司的产品传递,微软的操作系统平台,其庞大的用户基数让windows稳坐市场占有率第一,ioS和android在移动通信市场快速增长,而所有这些核心的信息技术平台无不是掌握在他人之手,所以不管你在这些平台上跳多高,下名的那双眼睛都会看的清清楚楚。

2014年5月20日,中央机关采购计算机禁止安装win8操作系统,中国在新系安全领域的反击战终于拉开了序幕,当然万里长征,这仅仅是第一步,但就是这一小步,仿佛给平静的湖水投下一粒石头,底层平台如果要变,应用层的开发技术肯定要随之而变,在高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java和.net一直扮演着主流角色,如果java具有平台移植的优点,但是作为微软的技术平台,.net的发展前景如何,高校的教学是不是要带来一定冲击?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出中国自己的软件开发平台,但这首先取决于底层操作系统的变化而定,而这个变化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都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而不能自己决定。总之,win8禁装事件给大学软件技术的教学教学内容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正是这样一个因素,也为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带来了模糊的成分。

2.2 学习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需要和学生现状的矛盾

“软件蓝领”,虽名为蓝领,但是软件编码人才的培养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却远非培养一般蓝领技术工人需要的基础知识可比,英语基本功,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一不可,五年前,中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在总分750的情况下,还需要四、五百分可以接受的程度,应该说,这些学生所具备的英语和数学基本功还是可以基本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基础要求的,但是,现在,就河南这个高考大省来说,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降到了200以下,其他省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施行注册入学,相当部分学生不要说基本的学习技能,有的甚至连初中一年级的英语单词都不认识,面对着上万行的程序代码,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学生们的感觉,我们不能说这些学生对社会没有用处,本着因材施教,我们是不是应该量身定做一些对他们来说可以学会的东西,来训练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呢?如果高职院校的入学分数线持续下降下去,软件技术类相关专业在高职类院校里消逝几乎是为时不远。

2.3 高职院校发展的国家规划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工科技术类教育也或说职业教育的比例都是大于普通的学历研究性教育的,从事职业教育的大学的国家定位有的几乎相当于我们的清华北大,反观我们则正好相反,当然国情不同,不可照搬,但近几年来普通本科生的就业率低于高职类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当部分不适应社会需求,诸多现象大家几乎是有目共睹,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也会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高等职业教育似乎迎来了春天,但是对现存的高职院校来说,却非喜讯,部分本科教育转职业教育必将给现存高职院校的生存带来更大的压力,从高职院校变成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毕竟只是极少数高职院校的事情,对于这少部分学校来说,软件技术类专业必将生存下去,并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但是没有机会升本的高职院校,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原则,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彻底的转型,多讲软件使用技术,少讲或不讲软件开发技术。

3 结论

软件技术类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每一个高职院校都要做两手准备了。随着学校整体生存压力的加大,学生知识基础的下滑,对升本无望的学校来说,为学生计,为学校计,迟转不如早转。对于升本仍有一搏的高职院校来说,软件技术类专业的发展定位要考虑大环境,考虑社会因素,不能一条道跑到黑,毕竟软件开发技术的更新,一直以来都很频繁。

参考文献

[1]王瑞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黄日涵,张莉.全民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2(1).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4

关键词:it运维;调研分析;建议

1调查背景

it运维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业界对于it运维的共识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整个网络处于运行状态,it部门采用相关的管理方法,对运行环境、业务系统等进行维护管理,是网络管理、应用服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综合。it运维管理的作用是保障系统得到最充足的运行、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目的是做到网络不断、系统不瘫、数据不丢――这是业务部门最基本的要求,重点是保障it数据、业务数据的正常存储,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北京产业研究院的《2010―2015年中国it服务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1],2010年中国经济将全面复苏,伴随工业等主体经济的发展,it服务产业将在2011年恢复高速增长,2011年以后产业将进入成熟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工作组目前正在积极组织相关国内龙头企业及产学研用多方编写制定it运维服务标准,近期有望推出[2]。

为全面掌握珠三角地区it运维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更好地改进it运维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三家it运维企业进行调研,包括一家it运维龙头企业,该企业有关负责人参与了it运维服务标准的讨论与编写工作;一家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it运维公司和一家正在进入it运维行业的信息技术公司。这三家企业正好涵盖了it运维发展的各个层面。在调研过程中,通过真实案例介绍、座谈、参观等方式,了解it运维行业发展状态、前景以及企业对于it运维人才的需求和期望,同时对it运维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份《it运维发展及技术人员情况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2份。

2调查问卷设计

本问卷设计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为it运维技术人员调查,设置了8个子问题,从中可以了解到技术员工从事行业的年限、学历、薪金、服务台业务以及对it运维行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其二为企业发展调查,设置了13个子问题,涉及企业目前的资质认证、it运维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及it运维产业发展的趋势等内容。通过调研,可以总结出企业对于it运维人才的岗位、专业、学历及技能的要求,同时对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方向和依据。

3调查结果分析

3.1it运维技术人员调研结果分析

3.1.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的技术人员中有55%参加it运维工作时间不到3年,从事it运维行业超过5年的为36%。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技术人员目前的最高学历中,50%为大专及以下,50%为本科。如图2所示。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目前it技术人员进入行业的时间都不太长,且大专生占据半壁江山。在调研中进一步了解到,it运维行业的员工以前都是学习或从事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如软件设计、网络技术等,在进入it运维行业后,需要接受运维专业培训后方能上岗,并且是在实际岗位中通过学习、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基于it运维行业的特性,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较高,三家企业都设立了“it运维服务实训基地”,以培养、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类似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室。

3.1.2调查对象的薪金状况及对于行业前景的态度

参与调查的技术人员目前的薪金水平大多处于1500元到5000元之间,其中1500~3000元的占到54.55%,3000~5000元的占到27.27%。如图3所示。

从图3、图4可以看出,对于新员工而言,it运维行业的工资待遇并无太大优势。在进一步调研中了解到,it运维行业发展较快,属于朝阳产业,员工晋级较快,待遇也能相应提高。一般从事it运维工作三年以上的优秀员工,就可以成为项目主管或经理,月薪可达5000元或以上。

参与调查的技术人员对it运维行业发展前景态度比较积极,在4个选项中,大多选择“充满信心”,准备大干一场,占到被调查人员的比例为64.64%;其余员工选择it运维行业“有前途”,但对于行业的发展状况还有一些疑惑,有时会感到迷茫;而选项“不清楚,观望”和“前途无望”则无人选择。

对于“大概有多少问题可以在服务台解决”的调研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服务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有68.18%选择不到40%。具体分布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目前国内it运维公司服务台解决问题的比例较低,一线解决率是衡量服务台运营质量的重要指标,成功的服务台其一线解决率会达70%以上。在调研中了解到,服务台解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台工作人员大多属于职能型:记录客户要求、安排现场工程师处理以及服务跟踪评价,缺乏专业背景知识,许多本可以在服务台解决的问题,却需要工程师到现场解决,增加了现场工程师的工作负担,延误了客户工作效率。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到,it运维公司急需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技能型服务台工作人员。

3.2it运维企业发展调研结果分析

在调研中了解到,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和iSo9001认证是it运维企业所必须拥有的。如表1所示。

从表2可以分析出,it运维行业主要业务偏重于应用、管理,软件开发所占比率不高,这和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较为相符,因为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3]。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适于it运维行业员工的基本要求。

在调研“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的趋势?(多选)”问题中,选择“全球it服务由发达国家加速向新兴国家转移”比率为28.57%;选择“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新空间”比率为48.57%;选择“铁路、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投资高峰期的到来所带来的发展机会”比率为22.86%。

在调研影响it运维行业发展关键要素中(多选),企业较为认同人才、资金、技术和行业标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表3所示。

it运维能够帮助企业控制人力成本,保证it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保障信息系统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并能提升信息化运维管理水平,市场前景广阔。2009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4]提出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及相关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或课程、受企业委托开展定向培训或为企业职工开展岗位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还未有一家成立it运维专业,仅有几家高职院校设立专业方向。

4对于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对于it运维课程体系及从事it运维行业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等提出了若干

意见,结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it运维管理方向现有的课程体系,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归纳、总结如下: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5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电路识图与绘图、pCB版图绘制与制作、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单片机等智能电子产品软硬件开发能力,从事现代电子产品设计应用、电子产品安装调试与生产管理、设备维护、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据调查,现阶段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应用电子技术”的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

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6

关键词: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黑龙江垦区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85-03

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有经济区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垦区农民希望学习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知识,然而通过报纸或书刊、影片或电视演播等形式的科普教育无法实现公众的主动参与。现在互联网迅速普及,把科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是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设计顺应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展示科普知识,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可以更直观、更迅速、更形象生动地把实时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传递给广大垦区农民。

1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在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保证平台各模块间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能统一各个系统模块内数据的定义,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定义管理功能。建设农业数字科普平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为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普通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以此平台要力求操作导航清晰,检索查询快捷方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实现农技知识的形象模拟展示,建立专家系统为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提供专家服务。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推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工作。

2系统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在农业领域中,原理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比较多,而系统主要是面向垦区农民,要求系统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要形象,易理解。所以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各类实用的农业技术,根据农业技术知识设计了图、文、声并茂的网页,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能够得到专家的知识指导,远程用户通过internet输入本地的基本生产数据,推理引擎从知识库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规则,对已有事实进行匹配,完成专家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步伐[1]。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三层结构[2],如图1所示。其数据库为数据层,完成各种数据存储、提取和更新操作;服务器为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与逻辑相关的服务构件,完成数据的、查询、分析处理等事务;浏览器为用户层,主要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包括新闻动态、科普教育、成果展示、农作物专家系统、农技推广、景观展示、休闲娱乐、科普论坛8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新闻动态模块:主要是把最新的有关农业的政策方针、市场动态、农业科技知识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让他们能够实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成果,以及最新的市场走向,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产品种植和销售。

科普教育模块:主要是把一些农业常用的知识呈现给广大群众。有些词汇比如现在流行的精准农业,若仅仅使用文字来表述,可能不容易理解,若使用动画的形式表述,则很容易被接受,并且更容易记忆。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都吃过大米、猪肉,但是没有见过水稻的成长过程以及真实猪的样子,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把垦区所包含的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用虚拟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大家了解和学习。

成果展示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成果和农业机械,以图片、虚拟动画的形式展示垦区获得的优秀农业成果,使用户感受到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大的农业机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到现场去看,所以使用3D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虚拟仿真,让广大群众对实物的认识更直观,对农业科技的感知更深刻。

农技推广模块:包括畜牧业知识和种植业知识以及农机、农具的推广。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更多的也是服务于垦区的农民,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把正在应用推广的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成果(比如黄瓜冬春茬生产实用技术、温室生产管理中利用精准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及变量施药的过程、八跨自走式灌溉控制机作业、带aFS系统可自动生成产量图的联合收割机作业)传递给他们,此系统平台使用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景观展示模块:主要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科普基地的精神面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垦区。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使人们能更清晰、更直观地看到各个基地的场景,并且生成的文件较小,系统又增加了用户的自主选择,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农作物专家系统模块:主要是总结和汇集农业专家先进的知识以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建造有关农业的计算机智能软件系统,能结合用户提供的信息,模拟农业专家对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给予解答[3,4]。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开发水稻、大豆、玉米等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休闲娱乐模块:在此模块中设计一些与农业相关的Flash小游戏,通过游戏,用户不但能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科普论坛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提出在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农业专家登陆系统后,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在线解答。并且在此模块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有关农业知识的多媒体作品,经评价效果好的可以到农技推广、科普教育、成果展示、景观展示相应的模块中。

整个平台提供细粒度的用户权限管理,能够对数据访问实现权限分级控制,在关键的业务数据访问上提供可靠的授权设计,并具有数据备份、还原的功能。

3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的优势

3.1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用户身处在地广人稀的北大荒,还是发达的一线城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科普平台,及时找到所感兴趣的知识技术。

3.2传递信息的及时性

农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农业的前端领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产生,这些成果不应只保存在科研单位的档案库里,而应该及时地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所了解。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把农业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给普通民众,为不同人群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

3.3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此平台展现信息的形式丰富多样,使用图片和文字展现一些活动资讯、科普资料,利用Flas形式展现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温室施肥打药一体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等最新技术,使用3D技术展现农机展品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操作技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农场景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引入,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科普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3.4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交互性

通过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控制某个项目的展示路线,在专家系统中根据农业实际生产过程选择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结论,并且广大群众可以对某项技术与专家进行探讨,或者对某项技术的多媒体展示进行评论,这样有助于科普创作作品的进一步提高,增强科普工作的效果。

4关键技术的实现

4.1数据缓存的实现

为了使用户在访问平台时web服务器能够及时响应,及时把页面和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系统平台采用了缓存技术,引入了SqlCacheDependency特性,对Channels、SoftChannels、SoilDetection数据表对应的缓存实施了SQLCacheinvalidation技术。为了保证整个架构的可扩展性,也允许设计者建立自定义的CacheDependency类,用以扩展缓存。

在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中,利用了配置文件和反射技术来实现工厂模式。命名空间CacheDependencyFactory中,类Dependencyaccess即为创建对象的工厂类。

4.2知识库的设计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它相当于专家的大脑,有关农业的专业知识都被抽象化地存储在知识库中。本平台采用产生式规则来表示知识。为了有效地存储有关农作物知识库中的各种规则知识以及诊断方法,采用XmL文档来存储规则知识,将产生式规则的模型转换为XmL的数据模型,设计XmL文档结构,然后把定义好的XmL文档作为最基本的存储单元进行管理,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5,6]。

4.3推理机的设计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模拟专家的思维,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出相应的结论。推理机的实现首先是根据决策建立相应的推理模块,输入条件、知识定义、前提条件的可信度、规则强度以及事实数据,计算机进行动态编码[7,8]。当用户使用时,输入自己的事实数据,就会产生相应的推理结果,当原有知识不能满足要求时,推理机可以随时修改事实数据。系统平台推理部分的结构如图3所示[9]。

5结语

科普兴农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科普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快农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垦区,减少农业领域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成本,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离庆.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化农业信息平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2]杨悦欣.基于XmL技术的设施农业信息平台的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06.

[3]孙妮娜,秦向阳,杨宝祝,等.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436-440.

[4]石琳,陈帝伊,马孝义.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11,33(1):215-218.

[5]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等.贵州天麻种植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190-192.

[6]赵文忠.基于mVC机构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8):78-80.

[7]刘明辉,沈佐锐,高灵旺,等.基于webGiS的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7):180-186.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7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筑项目(现在泛指工程项目)的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及支持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及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方法或过程。Bim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它使得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不但能模拟设计出真实场景的建筑物模型,还可以模拟不能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操作的事物。单体建筑的Bim技术及其应用已趋于成熟,但铁路工程Bim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整体上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软件可以使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业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和广泛,有关部门已开始大力推进Bim技术在我国铁路工程的开发与应用。今后工程设计单位除了提交设计图纸外,还需要“传模型”,没有用Bim设计能力的单位将失去竞争力,铁路工程设计Bim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迫在眉睫。Bim时代已经来临,这是设计手段上的一次革命。首先,是在设计观念和习惯要改变。过去设计人员只能用绘图这种二维的手段来反映现实的三维工程项目。随着Bim技术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今后设计人员将逐步过渡到直接用虚拟的三维模型来反映现实的三维工程项目,用数据库来代替绘图。通过建立基于Bim技术带状的铁路工程真实场景模型协同设计平台,实现各专业在同一个全线真实三维场景模型下的协同设计,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工程信息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高效的应对,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根据目前铁路工程Bim技术火热的发展势头,在未来三五年内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2铁路工程设计Bim技术的差异化

铁路工程项目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投资规模大、技术性强、专业分工细、参加单位多、流程复杂等特点,有的工程还涉及运营中的即有线改造。一条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从勘测设计、施工到交付运营将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既有严格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协作,同时又相互制约。铁路工程与一般工民建筑的Bim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差异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工程呈带状分布,沿途地理环境复杂

全线工程的作业面呈带状分布,每个建设项目长度延绵从几十公里到上千公里,沿途穿山、越岭、跨河,工程地质、地形和环境复杂多变;而一般的工民建筑只是相对集中布置在一个区域,大部分工点是建在已经完成“三通一平”的简单地形上,地质和周围环境相对单纯。

2.2工程数量巨大,数据海量

通常一条铁路的建设投资都在几亿元以上,有的多达千亿以上。项目常常被划分成数个甚至数十个标段,工点数量更是巨大。无论是工程建筑信息还是工程地理信息数据都是海量的,这样的海量数据将需要一个有效的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管理模式来管理。

2.3参加专业众多,需要协同设计

在一个铁路项目的设计中通常需要有众多的专业协同工作,如:经调、行车、测绘、地质、线路、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站场、机务、车辆、给排水、通信、信号、信息、电力、电化、房屋、暖通、环保、工程经济等专业。随着技术进步和建设标准的提高,这些专业不但技术上要求高,而且需要多专业间的密切配合协同设计,平行交叉作业繁多。

2.4工程属性差异大,不易开发通用软件

由于各专业工程内容的属性不同,其设计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土建工程中设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几何结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四电工程中除了视觉层面的外,在设计上更多的表达方式是逻辑关系、负荷计算、信息规则;而对于轨道、路基、隧道、接触网等工程为沿线路走向连续延伸。因此,采用或开发一个通用的软件来解决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

2.5专业间存在“信息孤岛”,现用软件大部分没有Bim接口

在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开始各专业都是本从本专业的需求出发,对勘察设计的软件和设备进行引进、开发或升级换代,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本专业的数据标准格式。这些专业数据虽然能满足本专业铁路勘察设计的业务需求,但是下游专业开展设计时常常需要先经过二次转换或重新录入,才能使用上游专业提供的数据,数据跨专业使用的效率较为低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各设计专业也在逐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数据库,加强了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但没有从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规划和协调,使得各专业信息化的程度越深,专业间“信息孤岛”的现象越严重。另外,由于铁路工程Bim技术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各专业正在使用的辅助设计软件在开发时大部分没有考虑与Bim软件的接口问题。

2.6部分专业和设计不宜采用Bim的表达方式

虽然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等特点,但不是所有的设计阶段、设计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可以用Bim的方式来表达,如:方案研究阶段、预可研阶段,以及经调、行车的分析计算等,Bim并不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3解决方案

带状大范围工程设计三维真实感场景技术的研究成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铁路工程设计应用Bim技术途径。从真实场景模型上不但能量测对象的三维位置信息,而且还能反映对象的属性信息,如房屋的层高和新旧、地表植被类型、地土壤类型等。对于地质专业的不良地质、滑坡、断层等信息,从航空的角度更容易判释。真实感场景不但为设计提供了基础信息来源,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空间平台,使得地理、地质、水文、城市规划、线路设计走向等各方面的空间数据,可以在统一的地理空间上同时表现出来。线路、地质、路基、桥梁、隧道、站场等多个专业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进行信息获取、信息挖掘、辅助设计、方案对比等工作。同时,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生成的Bim模型作为一种三维信息模型,也可以在真实场景模型中呈现。使用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由计算机生成与现场一致的的三维真实场景模型,将各专业的分析与计算、图形与信息交互、设计效果呈现等数据,按照里程坐标集成在一个带状连续的真实场景中,在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模式下,实现各专业在真实三维场景模型下的协同设计,既建立一个各专业在三维真实场景下同时开展设计工作的大平台,如图1所示,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3.1平台组成及分工

大平台由若干个专业Bim设计平台和一个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组成。由于各专业的设计内容和流程十分复杂,每个专业需要建立自己相对独立的专业Bim设计平台,主要解决本专业作业中的分析与计算、模拟与仿真、族库的建立与调用、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的生成、设计效果呈现等纵向问题,针对每一项专业性强的设计内容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设计子系统;同时还要考虑施工、运营维护等工程全生命周期Bim的条件。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上主要摆放各专业上下游互提资料及设计效果呈现等数据,主要是解决数据共享、设计协同及视觉上设计效果呈现等横向问题。各专业的数据在本专业Bim设计平台上“重量化”,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上“轻量化”。

3.2各专业Bim模型在平台上的呈现方法

铁路全线工程设计是以线路里程为基础的设计模式。建立Bim单体模型坐标与里程坐标之间的转换,将各专业的Bim模型以里程坐标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这个统一的地理空间中进行套合,解决单体Bim模型孤立存在的问题。采用地形重构技术,对各专业要放置的三维模型与地形进行融合处理,保证模型按照给定的设计高程、地理坐标及其他规则放置后表面与结合处地表一致,实现地形与三维模型之间的无缝套合。同时,制定各专业放置在三维真实场景平台上模型的比例尺、坐标系标准及模型族库建立规则,确保提交的数据准确融入系统和Bim的模型与模型之间无缝贴合。

3.3数据库管理方式

针对铁路工程数据量大及专业相对独立的特点,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结构。该数据库由全局数据库和若干个专业数据库组成。全局数据库存储项目、方案、坐标系、专业、设计人员、规则等具有全局性的数据,以数据索引统领各专业数据库,形成联系。各专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存储本专业的数据,并将数据索引信息注册到全局信息库。各专业的数据按照接口标准放到数据库中,以完成数据,专业间通过接口标准及权限来获取各自所需的信息。

3.4现用专业软件上传数据库的途径

对于各专业目前使用的独立软件,无法直接连接到数据库上,可按下列三种途径来解决,如图2所示。途径一:通过编写数据转换程序和本地数据管理程序,完成专业软件与协同设计平台的连接。数据转换程序将各专业的专业数据转换为标准接口数据,并存储到本地数据缓冲位置;本地数据管理程序实现对本地缓冲数据的。途径二:修改现有软件,增加标准数据输出接口,通过数据管理程序数据。途径三:重新编写专业软件,软件直接以标准接口输出数据,再由数据管理程序负责。甚至可以将程序直接写入专业软件,直接由专业软件。如果现用专业设计软件能进行二次开发,则通过途径二进行软件改造,增加新的接口是最理想的方式;否则就应选择途径一编制新的转换程序,将数据按接口进行转换;而途径三由于要对既有软件进行更新换代,代价太大,不宜采用。

3.5中间互通软件和接口的选定

由于各专业的工程内容属性不同,其设计的表达方式也就有所不同,适合采用的Bim软件也就不一致。在专业互提资料中,每个专业的上下游专业通常也有好几个,如果没有一个通用的中间互通接口和标准,将导致接口过于复杂和接口设计困难。鉴于铁路工程设计中一直采用的是autoCaD系统,各专业在该平台上开发和积累了大量的应用软件,设计人员对该系统也很熟悉;因此,为了使数据接口尽可能的减少和简化,各专业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属性采用个性化的Bim软件,但在进入三维真实场景平台互提资料和设计效果呈现时规定统一采用autodeskRevit格式。这样,不论各专业采用哪种Bim软件,只需开发该软件与Revit的接口即可。同时开发Revit格式的三维模型数据与三维GiS模型数据的交换软件和制订数据接口标准,使Revit格式的三维模型数据导入之后能够完整保留其原来的各项属性,实现在三维真实场景平台上对各专业的三维模型属性进行查询、调用、编辑、增加、删除等操作。

3.6平台初期拉通的原则

鉴于铁路工程Bim技术才处于起步阶段,要求开发人员不但要有软件开发技能,还要熟悉设计流程,同时还需要有专业人员的配合;而刚开始对有些知识的认识是模糊和不完整的,通常是在开发过程中逐渐了解和掌握,并加深理解的;有的是随着项目的推进,被细化或变更。因此,在现阶段各专业仅适合在视觉和几何形状层面上进行初步拉通。随着项目的推进和认识不断深入,专业间的不断磨合,以及规则、标准的逐步制订和完善,再加载物理属性信息和分析计算功能,即实现各专业这个阶段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上统一摆放的是Revit格式的三维模型。

4结论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8

关键词:电力信通调控;界面整合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我国电力公司的通信管理系统由综合监控、资源管理、运维管理、通信网管理组成,信息管理系统由计算机技术监管、计算机技术服务、信息网管理组成,这些功能在信息和通信的运行、对通信的调控过程中使用频繁。随着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我国电力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行业的通信网络规模逐渐扩大,信息和通信两个专业出现融合的趋势,对电力信通调控的监管不仅要对通信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要还对电力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负责。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力公司的信通调控仍然使用独立的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配合使用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系统在切换时的操作较为复杂,信通调控工作人员的负担和压力,所以电力公司应该采用界面整合技术[1],将两种主要应用系统的运行界面整合在同一个大屏幕上,综合显示不同信息,能够达到同时期的使用和监管目的,提高了电力信通调控的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信息和通信两种专业的技术融合提供了借鉴和保障。

一、电力信通系统界面整合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信通调控界面整合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对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门户规范和界面布局,重新对界面进行开发和设计,这种方式的界面整合效果良好,促进信通系统发展的规范化,但是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工期较长,一般情况下,电力企业的信通系统不是自建的,而且并不具备专业的开发条件,所以实施难度较大;第二,利用HtmL框架技术,部分应用程序是以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的,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利用该技术被嵌入到浏览器窗口中,在一个浏览器布局框架内显示多个应用程序界面,这种整合方式不支持客户端的整合,只是部分整合,还可能出现不兼容的问题,起不到完全整合的技术增强效果;第三,使用矩阵服务器,将多个显示其组合到一个大屏幕上,这种方式对硬件设备的投资金额巨大,而且不同系统的客户端只能安装在不同计算机上,操作人员需要同时操作多台计算机,实用性不强。

电力企业对以上界面整合方式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方式都不能满足电力企业的需求,所以通过微软系统的窗口管理技术,利用专业的软件对多个不同结构应用系统的界面布局进行控制,实现了信通系统的界面整合。其中界面布局的总控程序可以控制其他应用程序的客户端,对其进行模块的调度和界面拼接。

二、界面整合技术在电力信通调控中的具体应用

1、界面整合的总控程序

总控程序要依据不同用户使用的工作场景,启动对应的应用程序客户端,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对客户端窗口进行布局,利用具有自动收缩或隐藏功能的菜单和快捷键对场景进行切换,场景布局器可以自动生成配置信息,不同身份的用户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相应的布局方案。

场景布局器要先对工作的解决方案进行定义,解决方案是按照用户的岗位职责设计的,解决方案决定物理屏幕的使用特性,包括占有几个屏幕;其次要对工作区域和显示特征进行定义,工作区域对物理屏幕实施二次划分,使其成为能够独立使用的虚拟屏幕。而且解决方案还对系统可操作的屏幕尺寸进行了定义,工作区域对屏幕相对尺寸进行了定义,能够将两个显示屏幕划分为三个逻辑屏幕;再次,在工作区域内对工作场景进行定义。工作场景是一种功能模块的组合,这些模块相互关联,为同一个工作任务和目标进行服务,且必须同时使用,电力信通调控中经常使用信通监控场景。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需要布局建模,划分不同模块在同一空间的布局,工作场景的尺寸就是逻辑屏幕的分配尺寸。场景布局器在这个环节的功能是,控制并保存显示方案中的相对或绝对尺寸,能够在布局运行的过程中执行动态的设置和调整;最后,调用功能模块是要采用动态调用的方式,工作场景中首先使用需要加载。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不同场景中共用同一种模块,或者独立使用不同模块。利用omL脚本语言对工作场景进行定义,功能得以扩展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还能移植不同工作平台。控制器对模块进行调度、装卸,使用动态插件使模块的布局和装卸更加简便,同时运行中的场景则能够预览其微缩画面,用鼠标点击或者使用快捷键即可实现场景的任意切换。

2、窗口控制技术

在窗口控制下的模块包括Com、DLL、oCX等。不同的模块类型决定了需要使用的处理方式不同。

2.1DLL和oCX(Qt类[2])类型模块,本体具备容器窗口特征,需要把控制器的容器设置成模块的父窗口,模块窗口尺寸和位置会随着容器尺寸和位置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2.2普通DLL类型和Com组件类型的模块,要调用windowsapi[3]函数,将模块嵌入窗口,并使模块在嵌入之后能够与控制器的调整一致。

3、模块通信技术

总控程序在电力信通调控中具有消息总线的作用,消息总线能够在不同模块之间传递信息和数据。传递消息时可以利用服务器的推送技术,降低了电力企业内部往来的负载。消息模块在具体应用时,能够利用消息监视器查看哪些人员和订阅了当前消息,并对某些订阅消息进行强制中断。

三、界面整合技术在电力信通调控中的应用效果

电力企业把界面整合技术中的布局控制器应用到电力信通调控之中,在信通调控的大屏幕和组合屏幕上,可以对信通调控进行整体的规划,对电力运行的检修工作进行监控,对通信故障进行分析,大屏幕上能够显示出信通系统运行的全景和每个工作场景,使信通调控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更加高效、规范。

对同一个大屏幕上显示的多个工作场景,信通调控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对工作现场进行监控,使用快捷键随时切换工作场景,不会发生窗口混乱的场面,操作人员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和屏幕布局情况,对不同业务的电力工作人员进行授权,允许他们自行调整界面布局。

四、总结:

综上所述,界面整合技术能够有效推动信通调控的融合,提高电力企业运行管理的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电力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还需要对界面整合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杨,郑逢斌.基于maS的智能用户界面建模[J].计算机工程.2008,34(18):251253.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9

信息化教学是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资源,特别是特定网络环境下的技术条件,开展的双边互动性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是当下教学过程创新中的盛行模式。实施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为教学活动组织,将教师“教”的角色转换为引导者、管理者、监督者和评价者。

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中有其特殊性:灵活、丰富和前沿。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仅仅局限于书本和黑板,无法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基于湖南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以《旅游客源国及目的地概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简单分析信息化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旅游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旅游客源国及目的地概况》中瑞士的相关知识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各国旅游资讯具有浓厚的兴趣,因而具备学习的动机和主动性。第二,他们之前学习了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等相关课程,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的优势。当然,作为在校学生,他们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不具备境外景区实际考察的条件,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深刻体会旅游资源。

二、课前准备的信息化技术的使用

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瑞士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特色旅游商品,能对瑞士专项旅游进行深入地观察和操作,并达到对自然美景和艺术风格的切身体验。

教师提前一周在大学城空间布置三项任务,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初步的了解。任务如下:

任务一:在网络课程中观看视频《瑞士旅游宣传片》。

任务二:阅读该课程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献资料。

任务三:教师在大学城空间设置投票项目,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投票选取其中3个瑞士学习内容,通过计票得出最终4个学习内容。这种方法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综合考虑每个人的意见,有利于决策出大部分学生具有兴趣点的学习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手段运用

课题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要部分,根据知识层次结构和能力递进原则,课堂教学分为走进瑞士、体验瑞士、虚拟旅程、项目拓展4个环节。

(一)走进瑞士

教师通过Flash图片展示瑞士的地形结构。通过视频资料《走进瑞士》,使学生了解瑞士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特色旅游产品。观看视频前,教师提醒大家随手记录视频和图片中的关键词。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归纳出瑞士的旅游资源特色。

(二)体验瑞士

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介绍伯尔尼等常规旅游城市的景观特色。本环节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图片信息,在视觉上体验到瑞士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掌握瑞士主要的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

(三)虚拟旅程

教师在大学城空间布置课堂作业――瑞士线路设计,准备3张任务单,任务单包括不同的客户群体、行程天数、行程要求等。团队代表抽取和填写任务单,设计瑞士的行程线路,在GooGLe地图中标注出行程路线,用虚拟旅程软件演示线路设计成果。最后,将成果提交在大学城空间的课堂作业。

(四)项目拓展

旅游资源是自然美景和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学生通常生硬的记住景点,却缺乏对旅游资源的领悟和理解,造成旅游行程拼凑,缺乏情感和精髓。本环节教学要求学生以铁力士山户外旅游天堂为例,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构建立体的场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理解自然和人文的美,用简短的语言做到审美表达,解决教学难点。

四、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教学效果

教学单元将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资源贯穿于教学过程,利用了网络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大学城空间、音频、视频等数字化资源,运用flas、Google地图、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技术,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立体,解决了本课程的教学难、重点。同时,丰富的实操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而教学单元的评价体系打破了“一纸试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和远程点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与练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信技术专业前景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旅游专业专业技能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0.019

ResearchontheimpactofnewmediaontheteachingReformof

tourismmajor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SUFei

(Schoolofmanagement,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Xuzhou,Jiangsu221008)

abstractthispapergivesabriefintroductiontotheinfluenceofnewmediaontheteachingrefor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analyzes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broughtbytheeraofmultimediateachingreformoftourismSpecialt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putsforwardsom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andwaysofteachingreformoftourismSpecialt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hichmakesthetourismprofessionalhighschoolstudentswillbeabletomeetthemarketdemand,thusimprovethestudents'employmentrateandestablishagoodbrandimage.

Keywordsnewmedia;tourismprofessional;professionalskills;reformpath

1当前新媒体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

1.1改变了高校教学信息传播方式

教学内容的创新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高校教学活动均会应用到新媒体技术,尤其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及渠道正是现代教学改革所需要的。这是因为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其信息量极其丰富,并且信息形式的多样化是满足当前高校教学基本需求的。因此,教师在获取教学信息时会首选多媒体技术。另外,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其可以综合多种信息形式,例如:视频、图片、文字以及动画等,从而使得信息接受者可以通过这些而获得前所未有的立体信息资源,这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信息资源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效率。

1.2改变了高校教学整体运行方式

高校教学改革活动中,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加以改革与创新,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活动可以从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过程中获取相关资料,从而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多项选择。第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得以改革,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效率。第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还有效实现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多媒体技术背景下更好地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效。第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高校教学的空间及时间得以有效延伸,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下的网上作业、资源共享以及虚拟社区等应用,学生们的学习视野得以开阔,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得整体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1.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新媒体技术时代到来前,学生的学习仅仅来源于教材,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存在局限性,不利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而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网上作业以及资源共享来开展。另外,3G手机、4G手机等广泛应用,使得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应运而生,使得学生们随地随地通过手机获得教学服务,并且可以应用网络搜索功能来获得相关信息,由此以解决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形式得以丰富,学习渠道得以有效拓展。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显著提升,其会依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技术而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而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高。然而,多媒体技术下所传播的数据与信息具有海量性特点,学生仅仅依据自身喜好而获得的零散信息是很难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的,并且单一的网络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坚持部分传统内容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多媒体技术,从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而实现高校教学改革。

1.4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停留于“面对面”,而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借助QQ、微博、微信等媒介而实现互动,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认知更加全面,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另外,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媒介而了解各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为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的实施而提供有力依据,由此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在多媒体互动平台上,学生与专业教师均建立起平等的互动关系,使得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由此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2.1需要转变育人理念

由于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所有参与者均是传播主体,因此,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学环节均是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的,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够从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中获得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增强其专业技能,尤其是其自我意识的培养,而且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在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并且还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成效。

2.2需要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够有效满足高校旅游教学活动开展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布置作业的功能,来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辅导。

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3.1将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通过将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能够使得旅游教学改革走在时代前沿。高校旅游专业学校可以在新媒体技术条件背景下设计相关研究项目,从而针对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旅游专业教学的规律进行研究,由此为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此外,高校旅游教学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而获得相关旅游专业信息资源,并且实时关注当今旅游行业以及旅游市场人才需求标准,由此对当前的旅游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调整,从而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市场人才需求标准。

3.2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旅游教学模式

高校旅游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视频及声音等功能而为学生们呈现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由此可有效培养学生们的旅游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而为学生们提供实践性教学服务,使得学生们在虚拟现实情境中培养其专业技能,由此促进其全面发展而适应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发展。例如:在校内安排学生进行旅游实习,通过对学校一草一木,一花一景的介绍,锻炼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综合能力。

4结语

本文主要简述当前新媒体对高校教学改革方面的影响,并且分析多媒体时代给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针对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而提出了几点有效对策及建议,从而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由此提高学生们的旅游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炯华,丛丽,宋洪波.基于CBe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2.

[2]史梁,董丽莎.高职院校嵌入式系统与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与研究――以《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3]胡邦曜,梁将.紧贴企业需求探讨职培途径,创建职业院校服务企业新模式[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12.

[4]郑贵洲,吴信才,晁怡,黄菊.面向异构环境的GiS课程教学团队构建[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