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10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新形势;少儿艺术教育;建议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艺术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越发感到艺术教育在少儿成长中的作用。纵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艺术教育仍然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端正和提高。笔者在群众艺术馆从事少儿艺术培训工作,有责任、有义务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儿艺术教育,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

一、应以战略思维面对少儿艺术教育工作

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今天的少儿,明天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少儿艺术教育、少儿文化事业是造就人才的千秋大业。”“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了少儿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长远的战略思维理念面对少儿艺术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一代新人。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艺术课程教育,而且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业余文化活动和校外文化活动。文化(艺术)馆,应抓住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少儿艺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一是审美功能。艺术教育能培养少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使正处在成长期的少儿直观接受美育教育和美的事物。二是教化功能。艺术教育对培养少儿道德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面教育,产生正能量,直接影响其今后世界观的形成。三是认知功能。艺术教育可以开阔少年儿童的视野,发展少儿智力。使渴望求知的少儿,通过艺术教育开发智力潜能,丰富形象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更多的了解社会认知世界。所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环节、基础内容和主要途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促进少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这是任何教育途径所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馆、站应主动作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全力抓好少儿艺术教育工作。

二、当前少儿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是少儿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端正。当前,一些人错误的认为少儿艺术教育就只是学唱歌、跳舞、画画。怕孩子“玩乐”多了影响主科成绩;另一些人则狭隘的把少儿艺术教育当做日后谋生手段,强制学习,孩子负担太重。二是少儿艺术教育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少儿艺术教育“成人化”缺少或没有注重区别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教学。在教育方法上图简单、省事,受利益驱动而缺少责任心。三是少儿艺术教育缺少特色。在教学内容上有的追求形式忽略深度和质量;在活动规模上追求声势,忽略活动的经常性和灵活性,缺乏脚踏实地办出特色、创出品牌的良好实效。四是有的学校艺术教育被忽略或与社会少儿艺术教育脱节。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没有形成紧密联系而“单打独斗”,缺乏教育工作的社会合力。五是少儿艺术教育“市场化”倾向严重。社会办学五花八门,资质参差不齐,有关部门管理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现象。这些亟待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三、关于进一步抓好少儿艺术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指导思想,遵循教育宗旨

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指导思想是:提高广大少儿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少儿艺术教育要从全面培养少儿的综合素质出发。不仅要通过艺术教育给予少儿以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技能知识,更要重视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少儿的良好品德。寓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于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培养少儿从小就要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不怕困难、勇于创造、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为“百年树人”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教育

少儿艺术教育必须有利于少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符合少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我们需要的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为少儿所喜爱,并易于接受的艺术教育。它要有民族的、时代的特色,和符合不同年龄段少儿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克服“成人化”的作法,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同时开展活动要适量,避免给少儿造成过重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少儿艺术教育要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学校要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合理安排艺术教育课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机构和文化等有关部门在开展阵地性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为学校开展活动提供有利条件。既要对多数有各种艺术兴趣的少儿加以辅导做好普及工作,又要对少数有艺术特长的少儿加强培养做好提高的工作。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加强少儿艺术教育一个重要途径。文化部门和校外教育机构要积极配合学校在校内的艺术教育活动,抽出一定力量走进校园进行辅导,送文化艺术到学校。组织艺术表演,美术采风和音乐欣赏等活动。实行校内校外联手,形成对少儿艺术教育的强大合力。

(四)艺术教育要讲求实效,办出特色

少儿艺术教育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扎扎实实。提倡以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活动为主,避免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不讲实效的倾向。要根据本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特长和不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搞出自己的特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市场化管理,创造健康的少儿艺术教育环境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年来,由于重视度不足,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相当多的学校仍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认为艺术课程可有可无,忽视了艺术教学在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www.lw881.com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回归生活;少儿舞蹈;必然性;教学路径

一、少儿舞蹈教学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所谓回归生活的少儿舞蹈教育,就是指在进行少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少儿所生活的世界作为教学背景,将少儿在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将少儿所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内容,从而进行的一种艺术教学的活动。

(一)回归生活是改革教学模式的主旨,是少儿舞蹈教育的基本内容

最新的少儿教学模式的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专注少儿的生活,使教学的过程充满对少儿人文主义的关怀,并且赋予原本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灵动的生命力。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总会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人的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少儿的艺术教育事业中任然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首先过于重视对少儿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原本应有的对生活的体验;其次教师的成人思维使少儿的艺术教育变得概念化,少儿岁呈现的艺术作品大队整齐划一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最后对名利的追求偏离了原本艺术教育应有的教学宗旨。舞蹈作为少儿艺术教育中的一项当然也无可规避地存在着这些问题,如何使少儿的舞蹈教育回归原有的生活也成为了教育界以及人们的热议话题。因此,社会应当呼吁让艺术教育事业冲破固有思维和名利的枷锁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赋予艺术教育原本应有的生命力,为少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生活世界是少儿的乐园,是赋予少儿舞蹈教育生命力的源泉

舞蹈大多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的一种表现。少儿周围的人和事构成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并且作为少儿教育的理想场所使少儿对生活经验的获得更加方便快捷。少儿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使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因此,回归生活的舞蹈教学可以使少儿充满兴趣并且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少儿舞蹈其实与任何类型的艺术形式一样,其舞蹈动作往往都源自于人类的生活,脱离了少儿生活的舞蹈教育使少儿难以理解,因此会使舞蹈的呈现过于表面形式化,而缺乏内心情感的共鸣。所以,舞蹈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选用与少儿生活相贴近的,能引起少儿情感上共鸣的舞蹈教学方式,来促进少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少儿舞蹈教育回归生活的教学路径

(一)教学模式由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感知体验传授

艺术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审美,而审美则是人类对世界进行感知的一种方式,以体验的形式存在。人类在进行艺术感知时通过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的状态,并使人类的情感表现出独特性、真实性。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少儿的舞蹈教育模式总会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舞蹈本身的情感体验,这种停留于表面的舞蹈教学,使少儿所呈现出的舞蹈通常只有其形不具其意,少儿仅靠单纯的模仿所表现出的舞蹈动作没有与少儿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在情感体验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而这种脱离了生活实际,仅仅只有表面舞蹈技能的表现也是我国先进少儿舞蹈教育所存在的致命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文主义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舞蹈的感知体验在舞蹈学习挣得重要性,因此更加突出要求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少儿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个性、气质的生命体,并且对事物拥有于他人不同的感知体验,而他们对于这些感知体验以声音、动作的方式的表达都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历。要将传统的重视知识技能的舞蹈教育转变为少儿对舞蹈的感知体验,就必须结合少儿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以少儿所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丰富自身的艺术感知,并学会用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能够学会通过舞蹈来表现自我。

(二)将舞蹈教育与少儿所喜爱的游戏相结合

少儿由于年纪的原因而决定了他们对游戏的喜爱,而舞蹈教育也可以作为一种高级的游戏形式,让少儿在心理上接受。活泼好动是少儿的特性,因此以游戏形式的舞蹈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是少儿与舞蹈成为很好的“朋友”。少儿喜欢通过各种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情绪,而对于年纪幼小的儿童来说,最初的舞蹈学习与游戏本就何以合二为一,让他们让舞蹈中体会乐趣,并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除此之外,游戏也是一种无功利性的活动,可以使人放松心情的投入其中,并表现出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从而体会舞蹈这一艺术行为中的情感真谛。因此,舞蹈教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少儿所喜爱的生活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组织和设计舞蹈的活动,并且鼓励他们将自己真是的感受融入其中通过舞蹈动作呈现,使他们更加感受到舞蹈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并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

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的文化发展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逐渐往同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来势汹汹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文化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并且不同的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特殊的价值,是一个民族或地域风土人情和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表现,而蕴含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也是非常重要的少儿舞蹈教育资源,因此,回归生活的少儿舞蹈教育也可以从当地的传统文化中提取重要的艺术资源,这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参考文献】

[1]卢长娥.“回归生活”视野下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1)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一)

少年儿童是人的一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模仿性、可塑性、认知性都具有极强的潜在能力。少儿艺术教育是人的一生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步骤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时下,少儿艺术教育在全国如火如荼。从钢琴、萨克斯到琵琶、二胡;从舞蹈、朗诵到绘画、模特表演,每一个城市都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在走出学校校门之后,便走进各种各样的艺术班。各类名目繁多的少儿比赛也在全国各地越办越火。少儿艺术表演已在神州大地百花齐放,五彩斑斓。

许多专家认为,少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少儿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而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家长和从事少儿艺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艺术门类,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天性和创造力。家长和老师应更注重艺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技巧固然重要,但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更重要,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和享受。”专家的话无疑道出了艺术教育的精髓。艺术考级和各类大赛、招生加分确实促进了业余艺术教育的兴旺,也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但倘若技术与艺术本末倒置,让孩子不快乐地学习,也就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本来目的。其次,少儿艺术教育需要学校的充分重视和参与。发达国家普遍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制订课程计划时充分考虑,并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彩的、适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方式。许多艺术界人士提出,应改进学校的艺术课教学,提高艺术教师的水平和地位,教材应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应更丰富些,而且应重视艺术基础知识的培养。

少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整合社会、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强化对各类艺术班的管理,有关部门应对少儿艺术教育的从业教师进行资格认证和定期考评,以保证办班的质量、培养有艺术天赋和才能的孩子。

艺术院校应与各中小学密切联系。抓好专业设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狠抓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环境。现在,我们大部分教学机构,都是利用成人教学的场地为少儿服务,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因而,必须创造条件,筹集资金,建立适合少年儿童培养训练的艺术教育基地。着手编制少儿艺术培训大纲,编写各类少儿艺术教学教材,使之科学化、规范化、正规化。在教学上既要求共性,也提倡个性。如按地域可融入一些体现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如民歌、民族民间舞蹈、民间工艺、地方戏曲等。这些既可以办成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独特品牌;也可以催生出一些艺术新苗,参加省、市乃至于全国性的少儿艺术大赛,如歌舞比赛,中国戏曲小梅花奖,桃李杯舞蹈大赛……等。同时,在常规教学的前提下,可以组建少儿艺术团,通过舞台实践和参加各种演出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这样既加强少儿艺术的实践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提高了培训中心的知名度。总之,少儿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是艺术精英教育。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基础设施,举办面向学生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观摩、欣赏、表演和展示,并在其中体验艺术的魅力,培养美好的情操。

(二)

成人教育是一个大的板块,要科学地、有机地进行整合,要通过各种媒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和吸引广大的中青年加入艺术教育培训的行列,使他们成为终身接受艺术教育的一员。成人教育的年龄跨度较大,可以从16岁延伸至老年。学习的方式是专业和业余并存;业余的(更多的是兼职者)占大多数。一些有志于艺术事业的青年,当他们步入成年而发现自己具有某一艺术专长的时候,他们会积极地去报考艺术院校,进行深造,踏入艺术的殿堂。而有更多的从事和热爱艺术的人们,他们会通过函授、夜大、电大、媒体、网络、短期培训等方式,来完成他们的专业和对艺术更高层次的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艺术大赛,电视综艺栏目,蓬勃发展。如全国性的职工和农民的文艺会演,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京剧大赛及票友大赛,“戏迷俱乐部”“过把瘾”……还有美术书法大赛及各种艺术门类的大赛等;还有中央电视台的金光大道、梦想剧场、神州大舞台……湖南电视台“明星学院”“超级男声”、“超级女声”、“花儿朵朵”等等,都是为了参与和展示各自的艺术才华,就连《开心词典》、《非常6+1》、《超级英雄》这类知识性能力型的栏目为了增强观赏性和互动性,经过调整改版后,也为参与者提供了展示各种才艺的机会。他们不是影视明星,也不是专业演员,都是清一色的普通群众。历届歌手大赛涌现出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级的著名歌手;模特选美大赛,让一批新星脱颖而出,蜚声全国,走向世界。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足以证明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也足以证明开展终身的艺术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取之不尽的源泉。当前,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各项工作正处在转型期的攻关阶段,人们面临诸多的压力,如求学、求职、就业等。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吸引人们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类艺术教育,享受高雅艺术的薰陶。我们主张“博雅教育”,但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各个教育领域要把“精神成人”教育置于重中之重。

谈到老年的艺术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现在的生活条件,男60岁,女55岁退休后,精力仍然旺盛,有的因工作需要,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但大部分人员闲散下来,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很多同志“老夫聊发少年狂”,有唱戏的、跳舞的、画画的、写字的、操琴的、打腰鼓的……有的大器晚成,通过几年的孜孜追求,在进入古稀之年时,已经堪称某一门类艺术的专家了。我们的教育机构要为这些老年同志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场所。

(三)

2004年中共中央第一号文件就是为解决农村问题而发的,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是农村问题。特别是、等其他中央领导历年来多次深入农村考察,亲自着手解决农村“三农问题”,颁发了一系列优惠农村的政策,全国农村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要把视角转向农村,开拓农村艺术教育的新领地,现在大部分农村的中、小学校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音、体、美教师,有的甚至从未开设过音乐、美术等课程。有的就算开了,也是一些不称职的教师兼任,这是令人堪忧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在艺术人才分配上,要采取优惠的政策,鼓励音、体、美等艺术类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播撒艺术的种子;另一方面对农村现有的从事艺术的教学的老师,分期分批送入艺术院校进行深造,经过正规训练达到执证上岗,农村的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增添新鲜的活力。

大部分农村已经富裕起来,有的比城市的居民生活还好。先富起来的农民,他们对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缩小地域的差别,他们希望和城市人民一样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央倡导的“三下乡”活动,早已在农村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但要持续的开展,必须打持久战、稳固战,我们可以选择经济发达的农村乡镇,打开突破口,可以由艺术院校独家经办,也可与当地乡镇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合办,开设艺术教育分校或者以当地的知名品牌设立艺术学校,积累时日,总结经验,然后推而广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多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一个遍布农村乡镇的合理布局的艺术教育网络必将形成规模,这是不容置疑的。

农村蕴含着无尽的艺术瑰宝,很多地方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杂耍、民间工艺、原声态的民间歌舞等等,都深深地在扎根在农村,是这些艺术的发源之地。我们要发动所有从事文艺事业的人员,到农村去,到富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地域特色的地方去,一边采风,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一边带领那里的群众把民间艺术教育开展起来。这样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能使当地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5

一、艺术活动与幼儿教育

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幼儿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艺术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我的感受和情感。通过艺术活动的学习,幼儿能够培养起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由此喜欢和热爱艺术活动并为后续的艺术学习奠定基础。幼儿艺术教育是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熏陶,帮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其审美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完善和社会化发展的一种教育。因此,艺术教育对幼儿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幼儿艺术对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

人类已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1世纪。新的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已由“模仿型”向“创造型”转变。

因此,现代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想象最丰富、最离奇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的关键时期。幼儿园艺术活动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是发展幼儿创造性的最有成效的学科之一。新《纲要》精神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和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幼儿艺术教育既是幼儿教育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起点,更是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领域活动,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以创新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活动对发展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幼儿园艺术活动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适应创新,引导创新,培养创新。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幼儿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天赋,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挖掘,怎样有的放矢地去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对幼儿来说,艺术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不仅能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有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笔者结合自己在艺术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经验,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问题从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两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四、幼儿园音乐活动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1.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了解新的幼儿音乐教育观念,培养幼儿创新精神。

2.教师要明确音乐活动的目标。现在的音乐活动目标是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重视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心里想的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教师让幼儿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着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探索精神。教师设计的活动,制订的目标均注意估计到幼儿的能力,发展及学习方式有不同的水平。教师要追求长远效应,要细心的、反复的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并能发现幼儿蕴藏着的巨大潜能。尽力在交往和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与主动学习的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新能力。针对幼儿独特的个性,我们必须采取与其相配套的教学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4.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充满鼓励和创造的环境氛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他们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并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创造性。例如,在一次《我是一只小茶壶》活动中,笔者让孩子们按照歌曲内容来做动作,孩子们跟着我的节奏进行着他们的创作动作,我发现谢少卿小朋友却跟其他小朋友做的动作有极大的反差,他是夸张的一会儿趴在地上打滚,一会跳上蹲下……我强压住内心的火气,缓和着语气问他:“谢少卿,你刚刚是在干什么呢?你看小朋友都没有像你这样。”“哦,刘老师,开水烧滚了热气往上冒出来了,盖子都盖不住了,所以我要往上跳啊!但是有时候烧滚的水它又经常会往下串,我见到过的,所以我要在地上滚啊……”谢少卿看着我认真的说。你听,他这样说错了吗?当然没有,我又怎么能忍心强行剥夺他的想法,他的创意呢!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并当着所有的孩子表扬了他。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可来劲了,什么样的动作都有,而且兴致比刚开始那会儿还浓厚,音乐的节奏也把握的较好,小伙伴之间还在为对方互相介绍着自己动作的由来。所以在活动中要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幼儿的创新动作,这对开发幼儿的创新潜能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6

一、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

幼儿艺术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其对“美”初步的审定和感受能力,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新一轮课改积极探索的一个改革方向。但是,较多的家长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却对此有着“误解”,极大地阻碍了幼儿艺术教育健康和谐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认识上的误区随着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数众多的家长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机构去接受教育,希望孩子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增加艺术细胞。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也不管孩子接不接受,便将其强制地送到兴趣班或特长班去接受教育,而对孩子学习效果和教师教育的效果一律以“弹得好不好,画的好不好、跳得好不好”或考过了多少级来衡量,完全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他们并不在乎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无提高,使孩子的内心期望、兴趣爱好与现实中家长的强迫相向而驰,甚至越走越远。由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家长产生了较严重的功利化思想。他们只是看到了明星效应,更有甚者是为了圆自己的“星梦”,一味地把重担压在孩子身上,还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对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发展潜力置之不顾。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孩子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存在误区好奇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艺术的探索与热爱也是如此,这本应受到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培养。但是,我们大多的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负面影响,过多地注重孩子对知识经验的技能技巧的掌握,忽视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教育,忽视了孩子情绪情感的主动参与,更忽视了孩子对美自由阐释和表达。这是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主要存在的误区,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幼儿艺术教育理念,找到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以文艺心理学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各项要求,构建幼儿艺术教育的新体系

(一)将单纯的技能技巧性幼儿艺术教育转变成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初步形成和充实性教育上来单纯的技能技巧性教育把幼儿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儿童的正确描述、制作和表演技巧上,完全忽视了幼儿个体对艺术精神的感悟和自主表现,制约了儿童的审美潜能的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主张和当前课改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审美能力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立体方面的基础和能力,包括审美感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具有先天性与遗传性但能力的发展成熟却有赖于后天教育。审美感悟教育是文艺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目的是让其能体验到审美对象传达的含义。它也是引导幼儿感知、理解美的事物,发掘和培养幼儿审美创造潜力的教育。我们在进行幼儿艺术教育时应努力做到:

1.让孩子们充分与大自然接触,了解大自然,通过观摩形态各异的自然景物或自然现象,引导孩子感知事物颜色、声音、位置、空间位置、运动轨迹等,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孩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丰富孩子的校外生活、开拓视野,还能让其逐渐形成对生命运动模式的感悟能力。

2.生活平淡枯燥,但平淡的生活则能孕育出生命与神奇。生活中的千姿百态都是以形象化的状态呈现,孩子置身于生活中,其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感官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活发生交流与碰撞,但这种交流是肤浅的、残缺的,习以为常也就成了漠然和平淡。所以不经引导、点拨,在学生的眼中难以发现神奇的形象,更谈不上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应该给生活注入新鲜与好奇,让幼儿充分感情其内涵与魅力,体味原本平淡的生活竟然如此地有趣,令人着迷,在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挖掘出形象的丰富与神奇,为幼儿步入艺术殿堂铺好第一块砖。

3.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孩子直觉感悟和把握社会中美的事物的本质,提高发现美的能力。社会美是直接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而心灵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说明对美的追求和审美需要是驱动人格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对美的欣赏有助于唤起人的潜能,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幼儿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4.多欣赏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艺术作品,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同样,想象在幼儿的生活中,特别是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更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映象的过程。想象中产生的生动、具体的形象,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比较顺利地掌握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提高、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将模仿教育转变为审美情感教育,突出审美情感的陶冶文艺心理学研究者们主张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而模仿教育把幼儿艺术教育变成简单的机械模仿,改变了幼儿艺术教育“自由创造”的特征,使幼儿艺术教育失去了“情感意味”。艺术情感是审美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艺术创作者融入艺术作品的情感,也包括艺术欣赏者能动的情感体验的情感扩散,它具有独创性、超越性、细腻性和典型性等特征。因此,艺术情感最能感人、动人,一旦被主体接纳,能充分激发和丰富幼儿的艺术情感。培养艺术情感是幼儿艺术教育重要目的之一,为此,必须做到:

1.选择具有丰富情感类型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作品供其欣赏,使幼儿在艺术欣赏中去感受和理解作品,丰富和激发自己情感。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情绪、情感体验,学会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审美情感教育的基础;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3.合理引导幼儿在创作表现活动中通过口头语言、角色扮演、“涂鸦”等有效地表达情感。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的距离,但他们可以借助简单的口头语言、角色扮演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7

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幼师生幼儿艺术体操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幼儿艺术体操课程设置形式以融于体育课为主,单独开设情况为辅;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教材以校本自编教材为主要形式,没有适合幼师专业相对统一的艺术体操教材;教师比例小等相关问题。通过幼儿园开展艺术体操的意义以及幼师生开展幼儿艺术体操的意义,阐述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幼师生幼儿艺术体操现状

一、幼师学校幼儿艺术体操开展现状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抽取问卷调查、进行专家访谈、运用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诸多方法,从现阶段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课程开展、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影响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开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一)教师和学生认为单独开设课程很有必要。幼师学校领导对幼儿基本体操课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不过相对于课程本身,领导更重视比赛和成绩;学生对幼儿艺术体操课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认识有待于提高。

(二)各种音响资料、专业指导书籍等非常匮乏;各学校在教材选择上随意性较强,比较混乱;其研究要远落后于同是幼师专业课程的幼师舞蹈课。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参差不齐,教学内容过于成人化;实际教授内容与学生喜爱程度及幼儿园实际运用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在考核方面,幼师学校仍以传统的固定考试内容以及结果评分制的方法评价学生,相对传统简单,缺乏过程评价;创编能力评价存在疏漏,无教学能力的评价,考试结果不能够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

(三)幼儿艺术体操教师对以提高技能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掌握比较熟练,如讲解法、动作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循环递加法、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法,对当今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以发展学生创新等综合能力的现代教学方法掌握较为生疏;教师在运用小群体教学法时容易出现与分组教学法相混淆的现象;教学模式上,重视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感规律和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运用不够灵活。

(四)幼儿艺术体操课教师占整体体育教师的41.3%,艺术体操教师人数不太满足教学的需求,男教师的数量较少;教师原始专业分配缺乏均衡性,以健美操专业为主,艺术体操和竞技体操专业教师太少,幼儿艺术体操教师学历偏低,以本科为主;教师培训内容以健美操、啦啦操为主,只有一少部分的教师表示参加过有关幼儿艺术体操的培训,资金方面以学校出资培训为主;相关幼儿艺术体操的科研论文较少。

二、幼儿园开展艺术体操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两个小时,其中体育活动一小时”。纲要将“体”放在第一位并设定幼儿户外活动的最低时限,充分揭示了“智、德、美”寄寓于“体”的深刻内涵,这无疑是把幼儿的体育活动视为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奠定良好身体基础,促进他们一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幼儿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体操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并逐渐成为了幼儿健身、健心和健美的最佳运动方式。幼儿体操又分为基本体操和艺术体操等,然而,作为未来幼儿教师主要培养基地的幼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教学开展的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此项课程。目前,关于幼儿艺术体操课的研究成果较少,也无相关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科研成果。因此,加强对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艺术体操是一项徒手或持轻器械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自然性和韵律性行动作为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各类动作体现出优美性和艺术性特征,对于儿童来讲,从小接受艺术体操方面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其协调、韵律、柔美等气质,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而且能陶冶其美的情操,使之从小受到审美教育。

艺术体操能够促进儿童身体发展。艺术体操训练可使儿童形成匀称优美体形,在艺术体操训练中通过各种舞蹈训练、徒手练习或持轻器械练习,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身体姿态。由于在艺体训练中,总是要求小运动员四肢充分展开,动作舒展,身体向上拔立,所以促使了端骨与骨干间软骨的生长,使儿童个子长高,四肢变得修长。各种基本素质练习,又使其韧带、肌肉发育平衡,更好地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因此,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体操训练,可促进其形成四肢修长、匀称优美的体型。

三、对幼师幼儿艺术体操开展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开展应加大宣传,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幼儿艺术体操课的重视程度,转变学生认识,注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优化调整,科学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改善教学场馆及配套设施条件,科学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科学调整考核办法;加强学习,适当引进,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编排适合幼师生的艺术体操教材;定期组织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幼儿基本体操创编能力比赛、学生课业展示、毕业汇演及社团活动等。

参考文献:

[1]黄波,刁在箴,徐永生.论中国艺术体操软化发展趋势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82.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8

幼儿舞蹈教育质量

幼儿舞蹈教学内容由于简单、短小、形式多样、比较实用,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幼儿教育的重视,目前在世界各地幼儿教育领域内,幼儿舞蹈教育已成为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体发育成长具有很大作用,尤其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怕量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领域里,广大幼教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积极进行了有关幼儿舞蹈教育的探讨,其目的就是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塑造幼儿健美的形体姿态,培养幼儿健康、向上、活泼、愉快的气质,使幼儿终身受益。所以,我们必须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关注幼儿舞蹈教育,积极扶持,因势利导,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一、提高对幼儿舞蹈教育的认识水平

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表演,使舞蹈动作能符合音乐的情感要求及表现。

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积极主动地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

3.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掌握运用简单的道具,并能用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流。同时,幼儿舞蹈的选材要符合幼儿的生活情趣,必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

二、树立正确的幼儿舞蹈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而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家长和从事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艺术门类,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天性和创造力。家长和老师应更注重艺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发展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因此,幼儿舞蹈教育要以提高幼儿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我们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舞蹈学习所必需的条件和技能知识,还要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他们对舞蹈的领悟力,使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地与他人合作进行舞蹈创造和表演的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三、加强规范管理

1.规范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家长的教育意识;教师的人格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塑造;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状况,怎样规范我们教师的教育思想、规范家长的培养意识,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控制规模,加强对幼儿舞蹈教育的管理。各级教育、文化部门应把社会的幼儿舞蹈培训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加强管理、依据标准、分类指导。对不同形式开设的幼儿舞蹈培训实行统一考核,制定量化标准,逐渐淘汰不规范的舞蹈培训,切实将教育质量保障落到实处。

3.规范教学,材。在目前全国尚未有统编的幼儿舞蹈教育指导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可选用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考级教材;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编写一些地方性试行教材,使幼儿舞蹈培训教育有纲,教学有章。教育部亦应尽快编出一套高质量的示范性舞蹈教育教材。

四、加强舞蹈美育体系建设

我们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美育教育体系,制定艺术教育标准,完善舞蹈美育基础理论。资华筠认为:美育不同于一般美学课程,也并非只是传授某种技艺,它是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普通学校的舞蹈普及教育,都应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要明确舞蹈美育的宗旨、作用和科学化标准,才能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多的潜在功效。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

教师是幼儿学习舞蹈的引领人,其作用尤为重要。舞蹈教育要发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队伍。从事幼儿舞蹈教育的教师不但应懂得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其他知识修养。舞蹈不但融会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因素,还和其它艺术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们非常缺少有文化修养、有能力的舞蹈教师,许多舞蹈教师要么是外聘专业人员,要么是由学校音乐教师兼任,而他们都存在着许多缺陷。

在缺少师资的情况下,除了适当引进专业人才外,还可以聘请各大院校专业人士做兼职教师,更重要的是,应加大对现有舞蹈教师的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舞蹈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我们舞蹈教师队伍的素质。在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专家进行指导培训,加强舞蹈教学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舞蹈教师队伍,是舞蹈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六、提倡家园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建立一种稳定、协调的合作关系。作为幼儿舞蹈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运用各种方法让家长了解有关的舞蹈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

作为幼儿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搞好每次参与的舞蹈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只有这样一个充满信任、相互协调的家园关系,才能对幼儿舞蹈教育中起积极促进的作用;才能使孩子们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积极搭建展示平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不是艺术的生活,就不是艺术的教育。”他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必须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接受艺术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到熟练、亲切,其感受也更深刻,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效果就越明显。

幼儿舞蹈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扩大少年儿童的舞蹈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成功感,使他们更加喜爱这项教育。因此,我们教育机构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交流、展示机会,促进他们的艺术发展。

八、结束语

舞蹈是门综合艺术,是儿童发展艺术素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幼儿舞蹈培训的广泛普及是时代的产物,它积极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已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大力发展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需求。只要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据舞蹈教育的规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扶持,社会各界给予大力帮助,舞蹈教育将会在儿童美育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理想人才。

参考文献:

[1]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刘晓梅.浅谈幼儿舞蹈教学[J].教育革新,2008,(06).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9

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是指家长对3-6、7岁儿童进行的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方式和内容的审美教育。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精神生活,注重对艺术的追求,幼儿家庭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艺术特长加分政策,文化部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许多家长和孩子投身其中,成为一股推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各种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使家庭音乐教育短期得到迅速普及。此外,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少儿才艺表演节目,媒体的参与,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实践平台,更调动了家长对家庭艺术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刺激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所拥有的心态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2、功利心理。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2、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3、消除功利思想。

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要有着明确的认识,学艺术是为促进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升学加分、为了赶时髦、为了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从众”“、跟风”。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

少儿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有(相同的规律,都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但与成人舞蹈相比,少儿舞蹈的动律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提高国民素质,关键在于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多才能全面的发展。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纳入全面教育之中,使之和谐融为一体,达到“合格+特长”的培养标准。“特长”是指学生具有主体精神,智能得到发展,有一技之长。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双休日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特长。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舞蹈教学有多重功能,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加强少儿的记忆力,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当前我们的舞蹈教学面临学生年龄跨度大,训练时间短,间歇时间长。通常只是每周训练两次,每次就一两个小时。对于这种情况就要靠学生的记忆力了,通过调查,舞蹈跳得好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这说明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

二、舞蹈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儿的生理素质

少儿舞蹈训练有利于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孩子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表现生活的美,歌唱生活,并借此陶冶人的情操。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少儿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基训中的压腿、踢腿、下腰等都和体育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长期训练有效提高他们的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动作的协调性训练还助于少儿大脑的发育。形体训练,则有助于少儿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但在舞蹈教育和体育训练中要注意同一个问题,就是运动要适量。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我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注意提醒他们自觉地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经过舞蹈训练的少儿,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一代新人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美好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少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玻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现在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心理,学校要举行活动自然要选拔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好胜,爱表现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为了上台展示才艺,表现自己,他们都会积极地、主动投入活动中,认真做好参赛准备,竞争精神自然形成。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四,舞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舞蹈是众多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愉悦感官的娱乐作用、激励情绪的情感作用和审美的教育作用,在大众娱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儿童舞蹈正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儿童的想象和联想,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将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相结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儿童对它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渴求的心理,是儿童愿意接受的教育形式。通过儿童舞蹈的训练,能使孩子们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增强儿童的审美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推动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使她们身体正常发育,动作协调发展,为其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少儿舞蹈教育过程中,少儿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少儿的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这种美育教育方式有助于少儿形成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使少儿形成内外美的统一。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可以通过广泛的舞蹈教育,培养和不断提高少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少儿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孩子们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可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表现美。

五、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幻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脱离本身的模式,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通过舞蹈动律表达现实生活的一种状态和情绪,在舞台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人物和情感对于对现实生活充满热爱。教师应充分发挥舞蹈教育中创新教育的功能,大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幼儿的潜能。

总之,加强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培养他们对舞蹈的感情,是普及舞蹈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中小学了解舞蹈艺术,并且使其形体、行为、举止、性情等方面,会得到良好规范,影响他们一生。但目前在小学教育中只有音乐、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则在少年宫,极少数和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还未普及。为此很多教师,家长呼吁在学校中增加舞蹈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也渴望把舞蹈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这一愿望,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热爱舞蹈。兴趣,是儿童学习舞蹈的基本动力,是儿童与舞蹈保持密切联系、用舞蹈美化人生的前提。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要根据儿童好幻想、好奇心强、好提问等心理特征,设计好趣味性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舞蹈的本领,在玩乐中享受舞蹈的美感,在愉快的心境与环境中与舞蹈建立密切联系,并用舞蹈美化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在愉快的舞蹈学习中提高艺术素养,在舞美的阳光沐浴下,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建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