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十篇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十篇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00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1

关键词:水土保持;城市规划;措施

城市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城市水土流失应采取有效的城市水土保持措施,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成因及危害

1.1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工程建设中,高填深挖、大量弃土弃渣导致“两坡一面”。松散的土体和裸露的创面在无防护或防护不良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城市多建在水土资源丰富、水土保持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在城区不断扩大的同时,伴随着城市周围生态屏障的减小和原有水土保持设施的消失,最终必然会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有的城市垃圾没有统一规划,多采用露天堆放等原始方式处理,资源化水平较低,汛期垃圾将随径流直接进入河湖中,导致水体受到污染。由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多数被露天任意堆放在山坡、沟道旁,若不采取积极的水土保持措施,必将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并在很大程度上阻塞河道,污染水土资源。

1.2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城市水土流失加剧,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会产生土壤流失,而且会在大风天气形成沙尘,增加空气尘埃,降低空气质量,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地表硬化使原地形、地貌、植被等遭到破坏,相关的一些水保设施的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如降雨不能下渗,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阻碍了地下水源的涵养和补充,地表径流汇流时间缩短,强度增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从而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对抗外力的缓冲性能变差,一旦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城市生态景观,危害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防洪安全,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国内外城市水土保持现状

2.1国外城市水土保持现状

为更好地解决和改善城市化给城市水土资源带来的破坏和威胁,有的国家采取了合理节水灌溉、河流恢复等有效措施,开展了大量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城市绿地灌溉用水每年都消耗了大量的水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减少灌溉用水的有效途径:以水资源管理和技术咨询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为基础,对日常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改善计划,同时编写土壤灌溉指导,利用土壤调查数据为使用者提供本地区各种土壤名称、质地、持水能力和吸水率,使用者可以据此决定设计所要使用的土壤及质地。在城市区域,河流代表着潜在的野生生物的走廊、完整生态系统的湿地增殖者、景观资源、靠近居住区的休闲娱乐设施,以及邻近地区与公园的绿色纽带。为了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利用土地利用设计、地貌形态、植被和修建材料等景观设计观点进行河流修复是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保留走廊使得生长植被的河滨地带能够容纳河流天然的蜿蜒曲折、沉积、退化和越堤的水流。通过硬化措施、植被覆盖和水流偏向等对河道交叉部位形状、稳定性和生物栖息地等产生影响。通过降低河道、弯曲内部坡度、种植林木、利用大块石等改善栖息地和景观构造来恢复地貌。此外,国外在城市水土保持资金的筹集、管理,都市野外用火管理及都市森林火灾的防范等方面也做了相当的工作。

2.2国内城市水土保持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城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随着城镇建设开发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城市水土流失也日益加剧。随着城市水土保持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开始对城市水土流失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全国性的土地开发热中,盲目开发土地现象十分严重,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大幅上升,城市水土流失现象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严重生态问题。第一次全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国全面展开,全国各个城市陆续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工作,在城市水土保持的管理模式、功能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还尚不完善,缺乏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支持及方法。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是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地区,因城市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越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城市水土保持管理水平,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目前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尚不完善,正处在探索阶段中,但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乡一体化逐步完善,做好城市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3.1提高城市水土保持管理水平

3.1.1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宣传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首先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提高认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贯穿于监督监测的全过程,按照“三个面向”(面向各级领导、面向生产单位、面向广大群众)和“四个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对内与对外相结合、一般与重点相结合、经常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水土保持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对城市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和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感,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氛围,同时也为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1.2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以指导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旨在通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使之形成生态安全、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使城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以趋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需以城市水土流失调查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景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及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及城市水土流失“三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科学制定各区的管理及防治措施。

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远期规划,包括现有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及远期需纳入城市保护的范围。城市水土流失“三区”是城市水土流失调查的成果,是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近期规划。城市水土流失“三区”与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存在重叠区域,其中重点预防保护区即为现有城市生态保护范围,重点治理区则为远期需纳入城市生态保护的范围,一定时期内,重点治理区经综合治理达标后即转换为重点预防保护区,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远期规划。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包括城市河道防洪保护范围、城市水源保护范围、城市公共绿地保护范围等。根据城市生态防护的重要程度,将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划分为1~3级保护范围,例如将城市河道防洪保护范围划为1级保护范围,将城市水域保护用地根据防护重要程度划为1、2级保护范围,将城市公共绿地划分3级保护范围等。根据划定的不同等级的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制定科学的相应的管理措施,如禁止或限制在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内开发建设项目、占压生态保护区需进行公示、听证制度等,采取切实有效的生态防护措施治理划定的城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重点监督区是指城市开发建设需要重点监督与防治的区域,不在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内,但需采取监督与预防保护措施,防治开发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淤塞城市雨水管道、淤积城市河道河床、恶化城市环境等水土流失危害。

3.1.3建立健全法律体制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健全的法制体系是城市水土保持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各城市应根据现行的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地方特点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而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依法监督、严格执法是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保障。对开发建设项目要坚决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度和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三同时”制度。对公路建设、市政工程、场地平整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项目,必须加强监督执法力度,保证严格执法。

3.2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3.2.1合理堆放弃土弃渣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对于城市开发建设中所需要的石料可进行集中开采,开采后地面可用作其他建设用地;对建设后产生的弃土弃渣、开挖面等要搞好植被恢复工作,防止因城市建设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进行合理处理,防止弃土弃渣淤塞河床,从而减轻城市防洪压力。

3.3.2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为主要目的,栽植适应能力较强、固氮、根系发达、易成活的树种或草种。对短期内无法上马的工程建设用地,应采取临时绿化措施。对公路两旁以及城市边缘废弃地等,应合理利用土地,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进行绿化保护,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对空闲地、裸地等要及时植树种草,提高城市覆盖度,确保城市足够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对城市住宅、庭院及建筑物墙面、屋顶进行绿化美化,增强城市景观效应。

3.3.3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控制城市水土流失

城市水土流失治理除采用生物措施外,还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综合防治,尤其在一般生物措施难以奏效的区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拦渣、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程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这也是对生物措施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有利于发挥其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效益。如在开采场设立弃渣场,专门用来堆放弃渣、弃土,并在堆放场四周砌挡土墙,防止弃渣流失;沿开采面边缘开截水沟,周围开设排水沟,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并在排水口设置沉砂池,将泥沙流失尽量控制在开采区范围内;因地制宜地设置集流槽、排水沟、集水井、碎石渗沟及塑料排水管等及时排除路面积水,防止地表径流对路面冲刷的工程防治措施的实施。

四、结语

建立一个规范、完整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体系,并按照建立的工作体系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从加强治理与巩固治理两方面长期开展下去,将是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城市家园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2

1、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决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城市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破坏了城市及周围的生态系统。城市这种密集的人动、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对城市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严重,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对城市居民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城市的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大气质量日益恶化,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交通、热电厂的矿物燃料燃烧(主要是石油和煤炭);城市水体污染严重。城市工业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污染了水体,当前许多城市遭受缺水之苦很大程度上与水源污染有密切联系;城市噪声污染加剧,污染源主要有交通、工厂生产、建筑工地等,噪声污染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损害人体的健康;生活、工厂及建筑工地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对土壤、水体、大气以及生物体造成污染。

2、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宣传教育,唤醒社会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是做好城市环保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立体手段,抓住一切机会,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进行宣传,避免环保宣传盲区,改变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误区,使环保工作真正实现政府重视、企业配合、人民群众满意、社会效益明显的最优状态。环保无疑是个老大难问题,但只要政府领导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自身政绩的基础条件;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对社会的义务,更是自身发展、生存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就会由被动走向主动。

2.2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应以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为依据,确定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首要污染物,以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

(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采取倾斜政策,提高车辆汽油燃烧质量,从而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

(3)绿化造林。树木能使空气得到净化,从而显著改善城区环境。因此,应加大绿化造林的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绿化面积和绿化率。

2.3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虽然是“无烟工业”,但游客的大量到来,也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水,特别是“白色污染”;旅游区内以大量汽车尾气为主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治理与改善,肯定会影响旅游区及至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同时,应采取措施,减少汽车使用量,提升使用效率,以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保护空气环境质量。此外,在旅游区域宾馆、酒楼的建设要慎重,应尽量做到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减少废水等污染排放,保持城市旅游环境的原生态效果。同时,在进行城市旅游区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卫生工作,才能创建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2.4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措施

城市的生态环境通常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力度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支持与保障。在城市环境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坚持实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还要加强对环境质量及工业污染全过程的监控,通过城市环境目标责任制及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定量考核;按环境功能分区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等手段达到城市环境管理的理想效果。

在城市环境的实际管理中,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通过以下方法使土地原有功能转变受到限制,从而避免土地资源被大量地消耗。一是建议实行土地分区制,即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份,对每个被分区土地的开发限制加以规定。例如,有的只能用于农业生产,有的分区土地只能用于住宅开发,还要将具有重要生态特征的河滩、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分区区域列为重点保护区而禁止开发,这样就能有效的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二是制定完善的公共设施法令。通过提高设定土地开发条件,如以是否已有自来水、下水道、道路等设施,为开发项目的前提条件,该土地才允许被开发。这种前提条件的设置,能成为一种有效控制土地开发的手段,有效的将开发项目限制在能够利用已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土地上,从而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三是通过政策调整,有效刺激农民保留土地的农用功能。同时,针对处于城乡交界的土地开发,可以采取集群式开发的原则,提高该区域的环境保护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水、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通过集群式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自来水、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有效使用功能。集群式开发所保留的空旷场地还能为公园或植树造林提供场地,这对增加地表渗流量,水资源的补给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3、结语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面对,客观分析,有步骤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3

1我国城镇绿化与环境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城镇绿化与环境生态保护是有联系的问题,由于城镇在开发中只见高楼林立,破坏了环境的平衡,因此需要通过绿化来弥补,具体的问题如下。

1.1我国城镇绿化规范缺少科学性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可以拿出城镇的园林规划图,但是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使我国城镇园林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并不协调,尤其是城镇老区内,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稠密的地段,尤其缺少公共绿地,因此对于这些旧城区,急需增加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园林规划应当结合党的的条件,通过科学分析,使城镇绿化在整个城镇拥有合理的分布和均衡的比例。

1.2我国城镇园林绿化管理性问题

尽管我国是五千年的文化古国,但我国城镇园林管理建设确相对落后,就是在首都北京,绿化与环境保护也有许多不足,就不用说其他的城镇了,其他许多城镇的园林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政,在城镇的开发区、各开发商及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管理,自成体系,缺乏全局性的规范管理体制。从中可以看出城镇园林监督机制薄弱,也暴露出城镇园林监督制度的不足,可以看出本身具有缺陷和信息不完全透明的客观事实。在我国,还有很多城镇园林管理部门都未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没有把城镇园林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之中,所以在城镇绿化措施方面的重要内容,还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考核,也没有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我国城镇园林绿化管理性工作欠账很多。

1.3缺乏文化品味,难觅历史文脉性问题

城镇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镇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工作。城镇的绿化措施,应以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为主,同时要考虑将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再将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各方面的优势,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这样才能烘托出城镇环境的文化氛围,达到体现当地城镇特有的人文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不同城镇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与历史脉络城镇园林绿化促使,必须要充分考虑和运用这些文化背景,来进行实施,才会事半功倍。然而近年来,一些城镇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往往偏离了城镇自身的文化特色,没有考虑当地城镇自身的历史文脉,只是各取所用,姑果使人们很难从城镇园林绿化措施中,品味出不同城镇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镇的历史文脉,使城镇不能通过绿化措施,使其建成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2城镇绿化措施与环境生态保护

城镇绿化措施与环境生态保护是有重要联系的。城镇的绿化措施进行的好,其结果必然使环境生态保护得到加强,使当地居民品尝绿色生态的优势。

2.1加强绿色宣传力度有利于环境生态保护

首先,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第一,要提高城镇管理者对绿化环境效益认识:第二,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管理者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是管理于服务之中体现,并以绿化措施为公共利益的工作状态。最后,要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对城镇绿化生态效益的认识。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通过宣传、教育,有效地调动全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树立全民绿化意识。

2.2丰富复层植物群落有利于环境生态保护

在城镇中,各类绿化专用土地价高如金,如多城市也规定,一平方米的绿地改道,主管市场也不能给与批准,因此,要利用好绿地,需要加强科学手段。实践证明:采用乔、灌、草、花相结合进行立体绿化是有效的途径。不同植物高低搭配层次分明:可以有效利用阳光发挥不同植物的效能,乔、灌、草、花如何有机组合和搭配,把园林各种要素统一到园林构图中,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创造出美的境界。因此,合理进行绿化植物配置,是实现绿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只要各种植物合理有效的配置,就会使绿地整体长势良好,发挥理想的生态效益。良好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使植物利用光照、水势、土肥等自然资源,创造出比草坪高数倍的生态经济效益。同时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保障生态系统循环的持续稳定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4

1.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内容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涉及内容能够非常多,包括各种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资源的合理配置等,下面介绍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投入的组成部分如图1。(2)要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加大投资规模,它的发展需要经济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为了城市发展,不是单纯的谋利益行为,而且投资回报效果不是很明显,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要发展福建省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开展活动,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工业发展、城市规模等采取有效措施。政府投资建设生态环境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然后评价各项建设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判断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的合理性。下面介绍生态、社会效益以及国家建设该项目所获得的效益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如图2。(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建设时间进行调整,计算出投资与效益情况,可以采用现价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确定合理方案。

1.2指标结构图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它分析沿海城市的特点,然后综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如图3。

2对策建议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需要注意各方面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①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合理使用资源,资源不是无限的,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建设同样非常重要。②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伤害,环境污染一般都是人为行动造成。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使用,让资源发挥其价值,杜绝浪费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掌握方法。分析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体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

2.1合理利用经济资源

2.1.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的使用可以把法律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保障,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就是希望可以改善目前现状。有了法律保障,可以监督建设工作的情况,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或工厂,可以加大管理力度,让他们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工业污水的排放、废气的排放等。同时可以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对于城市生活中的污染,可以通过给居民讲解污染的危害、对环境的破坏等,让他们在生活中注意各种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工作,严格要求各大企业重视污染问题,发现不良情况,加大惩罚力度。生活中的垃圾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以研发绿色环保产品或者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消费品,这样也可以在一点程度上降低污染情况。2.1.2规划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到经济和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事先制定计划,同样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制定计划。要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需要制定完善的发展目标,什么阶段做什么,目标是用来指导和监督计划实现情况的。在发展福建省经济的同时要对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做到发展、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福建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土地、水的规划,资源、能源合理使用,工业造成的污染处理,绿化建设等。2.1.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和气体,经过国家检测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造成的污染问题。国家鼓励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各种资源比较丰富,可是无节制地使用和浪费现象,最终也会使得资源供不应求,这要求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注意方法,根据福建省各企业的特点采取改善措施。例如有的企业产生的废物可以循环利用。自身企业不能使用,可以给其他企业使用,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采取设备处理污水,然后再循环使用,生活中可以鼓励城市居民注意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还可以把城市与郊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城市资源合理应用。

2.2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

2.2.1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绿化建设是生态环境主要内容,它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问题,美化城市。(1)公路交通两旁和郊区绿化;(2)城市住宅区加大绿化;(3)在河流等地区进行植树造林;(4)主要基础设施场所绿化工作。福建省大面积发展林业,截止到2013年底,建成的风竹林面积就达到50万hm2,工业材料基地达到70万hm2,森林公园80多处,还重点保护自然景区、滨海湿地等,福建省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生态环境发展良好,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水产养殖、生物公园。2.2.2转变福建当前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具体情况,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根据现状进行调整。(1)鼓励农业发展,福建省的农业发展迅速,而且种类很多,由林业、畜牧业、水果、水产品等,加强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2)福建省的传统工业存在污染严重情况,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改善。主要的工业有火电、石化、建材等工业,而且资源比较丰富,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3)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把福建省各个行业结合起来一起发展,形成一条综合发展的道路。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应用先进技术为各行业服务,处理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提高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2.3生态环境建设方案

(1)综合各方面的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确定城市生态环境投资建设的主要项目。(2)分析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各项目情况,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开展项目建设,例如有的项目时间比较长、效益不高,有的项目投入超过实际预算投入等,都需要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建设。(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需要分出建设的先后顺序,主要根据项目的回报率、贡献率和项目具体情况。(4)根据投入和效益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把效益和贡献率最佳的项目优先进行建设,其他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和其他情况进行分析建设。

3结束语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植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不仅影响到城市环境,同时也威胁到生态环境平衡。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号召也越来越强,为了建设出良好的城市环境,就必须加强城市园林植物保护。

1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环境恶化,病虫害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城市生活,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城市人口的增加,势必造成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加,而人们环保意识还不够强,这些垃圾很自然地就会恶化城市环境,进而使得一些病虫不断滋生,影响到植物的生长。

1.2滥用农药,破坏生态平衡

我国现阶段使用的农药品种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以及环境造成污染。当前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当园林植物遭受到虫害的威胁时,人们就会选用一些农药进行杀虫,然而农药中含有一些有害物质,虽然可以消除病害,却也威胁到生态环境,一味地采用农药会破坏生态环境,而农药中的有害物质会随着沉淀在土壤和环境中,污染城市环境。

1.3树种选用不合理

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品种单一,设计人员缺乏基本的植保病理知识,将易引发病虫害的植物种植在一起,造成交叉感染,导致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在园林植物的选择方面,我们要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利用植物间互相制约和调节的性能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2城市园林植物保护措施

2.1加大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加大园林植物保护有着重大意义。为了确保城市园林植物更好的生长,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园林保护工作中。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可将园林植物保护相关技术措施印发成小册,并分发给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认识。

2.2农业保护措施

农业防治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而创造出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消除病虫害的发生,确保植物的健康成长。另外,种植户还必须加强土壤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虫能力。

2.3化学保护措施

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在选择农药防治虫害时,农药必须是经专门机构认定,符合绿色生产要求,并被正式推荐用于绿色生产的农药类产品。例如利用草木灰水防治蚜虫,事先准备好草木灰,按照一定的比例,向草木灰中加入水,浸泡1昼夜。第2天取其上清液,对植物喷洒,达到除虫害的效果。

2.4树种的检疫

针对城市绿化,应当选用一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如榕树、樟树等,并对其进行更加良好的培育以及引种。为防止在幼苗期出现病虫害发生,可事先将播种的树种进行药剂处理。如,将树种放进石灰水中浸泡36h,可有效地预防恶苗病的发生。

3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应当摒弃以往的观念,要提高植物保护的认识,要采用新的植被保护技术,确保植物的绿色成长。同时,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应充分利用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则,使得园林植物与害虫种群以及他们的天敌种群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使得园林植保能够达到一个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6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功能区;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2-01

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及居民精神的依托。从而对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水―具有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和文化心理等综合价值,对凸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识别性、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黑臭水体整治背景

城市水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改善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2、黑臭水体治理指导思想与原则

2.1指导思想

在尊重本底自然条件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秉承“人―水―城”和谐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格局构建、水安全措施保障、水文化整合传承、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2.1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系统性和特色文化性原则。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降渍、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目标,也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要求。注重水资源水环境容量资源、水域与岸线资源等河道相关资源的集约开发、节约利用、管制使用,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高效并与河道保护相协调。

(2)畅通水系、发挥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疏浚局部卡口、束窄段,以及现有泵站、闸坝,通过调度手段畅通水流,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用地布局要求,适当新增、拓浚河道,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完善现有水系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突出重点。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排水、排污口整合方面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创建城市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

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

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分为六个步骤:调查与分析、问题识别、整治方案、重点项目、完成目标。

调查分析包括现状调查:水系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市政设施、污染源、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等;规划梳理: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绿地系统、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等。

问题识别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是提出整治方案的重点。水环境问题识别包括确定水功能区,查找污染源,计算环境容量;水生态问题识别需认清城市水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河栖息地;水安全问题识别重点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沟通。水文化和水资源则要搞清城市水系格局,历史文脉以及城市过境水、雨水利用、污水再生状况等。

在调查分析与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分类。水环境工程:管网截污、污染源控制、生态补水、水系贯通;水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雨洪收集、城市湖泊恢复、控制初雨、增加海绵体;水安全工程:分流排洪、完善防洪围堰、疏通水系、增加排涝能力;水文化工程:梳理文脉、确定主题、构建体系、多彩文化施策、分类整治;水资源工程: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收利用。

4、黑臭水体治理思路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贯彻“全区域统筹、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总体方针,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污染削除原则,按照城市的分区策略,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对河道分级,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污染源解析基础上对河道进行分类,并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确定治理目标,提出分级管控、分片治理、因河施策、分期实施的系统治理思路,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1)分级管控

按照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将区域内水体进行分级:饮用水源地、过境河流、城市内河以及城市封闭水体。对不同水体提出相应管控措施:为重点管控区,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重点管控:重点加强城区污染源管控,逐步完善上游污染治理;城市内河及封闭水体:完善“河长制”,消除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2)分片治理

根据水系和黑臭水体分布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多个片区,并根据汇水区域和水系连通进一步细分为治理单元,最终将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及工程措施落实到各个治理单元。

(3)因河施策

根据水体污染来源和污染因子特点,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水质较好水体以生态修复为主,水质较差河流以“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5、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研究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的河道作为对象,按照水环境现状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将城市地面水水域分类。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划定城区主要河道水功能与水质目标。

根据主要河流现有的水文参数及水质监测数据,参照水质目标,城区景观河流选用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入河控制量计算执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10),计算指标为CoD、氨氮、tp。

6、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是对城市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城市河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能显著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美化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交流的机会;生态科普,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优化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7

关键词: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博弈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要求,而扩充于精神和身体健康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与生态的变化。但在追求舒适的同时,又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城市环境建设,只有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才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针对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及环境污染预防工作并不完善,有待改进。城市环境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和预防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提高环境的修复及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概念论述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形成,是生物及其生存繁衍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并不相同。自然环境的范围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城市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2.1污水处理问题

近年来,工业生产对水质的污染影响不见衰减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升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多城市污水排放仍然不受重视,污水处理设备老旧,处理技术不先进,甚至某些经济落后地区仍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以及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毒害物质、抗生素等不同污染的工业废水不经过滤渗入地下等,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的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对于垃圾处理问题,很多城市缺乏无害化的日常垃圾处理。城区堆积的垃圾和废弃物占据空间的同时孳生病菌并且引发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不及时且不符合无害化的标准,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2.3大气及噪音处理问题

雾霾、pm2.5是近年来的热点词汇,标志着大气污染并没有得到良好地控制,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8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已经超过90%。许多地区煤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秸秆的燃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很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及噪音控制失去了力度,加重空气污染的同时噪音污染日益严重,大规模在建工程项目制造的噪音及空气污染也并没有衰减。大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4城市绿地处理问题

城市绿地包含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3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住宅、道路、工厂等,植被不断被砍伐、清除,取而代之的是稠密的人口和冰冷的建筑物,城市绿地逐渐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其环境功能也逐步丧失,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2.5热岛效应处理问题

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缺少通风廊道或建设不好,城市空气流动性和散热性差,污染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岛效应严重。改进原有城市建筑,耗费大量资金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生态破坏问题,热岛效应得不到良好处理。

3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博弈关系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环境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预防、改善和治理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污染问题来保护生态,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城市环境附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着力点在于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长远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注重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城市环境建设是具体的治理末端生态污染,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环境,从而减少和治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只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正确科学地处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必然性如下:

3.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尚未启动,一味地粗线条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健康发展之路,不能体现城市美学,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个经济持续、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

3.2资源与环境要求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消耗,然而生态环境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就面临着资源枯竭。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重大冲击[1]。城市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能得以良好地控制和解决,环境堪忧,城市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3.3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当代人生活的需求,更是下一代良好生活的准备,一味的粗线条城市化建设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重负,影响人类健康,更让下一代无法生存。因此,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4制约和影响生态环境因素指标的解决措施

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关系到人类能否永续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化生态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环境能承载的破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限度的破坏必将造成人类不可修复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生存。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城市经济必须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如何选择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推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切实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备受关注。

4.1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目前,针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城市环境评估体系,全面考虑生态因素,确定城市环境评估指标,根据指标进行城市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建设评估指标可以用来监督和促进城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同时,能促使相关企业遵纪守法。

4.2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态破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提高能源和资源二次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应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严格管理、杜绝乱丢乱弃,建立垃圾回收系统,对能够二次利用及转化二次能源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此外,可以对政府、家庭及学校等生活产生的污染不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环卫、工业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用水需求。

4.3促进工艺、技术等的发展

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和治理,要求企业优化自身结构、减少高耗能和高污染,并引进先进的排污处理技术,在污染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将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企业要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学习,适时更新设备,保证资源利用率最优化。针对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立相关回收处理部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和回收利用。

4.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以落实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让人们参与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切实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4.5引导生态城市

建设实现城市全面发展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其中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确立城市环境战略,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开发中等城市,并积极加快发展小城市,加大城市基础环保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加强污染监管工作,引导生态城市建设。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一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作用,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倡导社会各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冰,张磊,蒋晓威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视野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16(1)

[2]田甜,成帅,张明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基于2015年长春市居民生态环境满意度空间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7)

[3]汪玲,刘晓东.港口与城市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度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港工技术,2008(6)

[4]李俊,董锁成,李泽红等.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4(3)

[5]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等.城市环境熵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城市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7(6)

[6]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

[7]兰青,陈英.城市环境铂族金属分布特性及生态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5)

[8]杨国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出路———以阳泉市为例[J].环境保护,2008(16)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节能环保;措施;设计;建设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分配不重视,或节能和环保措施不合理,造成一些城市的工业生产大量的污染。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实施节能环保的理念,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2节能环保的概念和标准

节能环保建筑是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选择,造型设计和施工设计要符合生态理念的要求,从建筑设计的生态建设,通过内部和外部空间的物质和因素,达到节能、环保、生态的和谐统一,这意味着,中国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全面覆盖[1]。

3节能环保型建筑目的

节能和环保型的生态建筑,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建筑,主要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结合[2]。节能和环保标准,要建立舒适的空间,而且还要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节能、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统一的建筑思想,但关键是尽量减少建设的影响,如地面上的植被,尊重环境和自然环境,减少浪费。对能源和材料的选择,回收再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节能与环保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工作,在建筑工地,建筑,设计,开发,自然资源与建筑、生态环境等要布局合理[3],以节能环保和发展的问题,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是达到节能环保的建筑。分析三,节能和环保措施3.1充分体现节能环保设计。节能环保的现代建筑设计,是在干燥,通风,光线,噪音等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更注重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时展的需要。合理设计窗口风,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设计室外遮阳系统,同时实现空气的自然对流。3.2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污染环境。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传统建材是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必然导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原料用尽。建筑材料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策略,使用能耗低,没有影响或对环境影响较小、无辐射和辐射污染小的节能环保材料,装饰材料,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和环境的健康。许多新材料的开发,为能量节约和改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能耗材料广泛应用在建筑物,墙壁,门,窗等,许多成熟的技术,如保温,双层玻璃,高效环保节能加热器,真空玻璃,减少冬季热损失,夏季防止窗户外的热浪。一方面,新材料,是新技术的使用。3.3地理环境协调。在安装前,应做管道的布置位置和数量的规划,优化管道安装.管道安装要求高技能工人实行相应的措施,确保安装质量接口。管道安装前,必须对管道输送第二大管径的钢管,还需要交通枢纽项目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安全运输。管道安装的施工人员,必须按照工程和工艺要求进行锈蚀、断管、槽、焊接和其他措施,安装相应的图集,规范要求。管道安装完毕后,必须在阀轴部分,交付运行,便于维修和保养。管道和管道系统的设备接口应确保合格,以避免碎片堵塞损坏。整个系统建设后进行无负荷试运行,试运行系统的准备工作,严格按计划为进试运行。3.4满足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建筑作为文化的另一种形式,见证了传统和文化,历史的沧桑变迁,也反映了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实力,而且是地域文化的结晶。作为建筑材料,也要结合自然景观发挥作用,所在的位置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不仅与相邻建筑单位,而且与整个城市景观要和谐统一,建筑环境作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地理和文化特点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协调应纳入设计,自然景观一起发挥作用。

4环保及节能措施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环境规划的重要性,合理的环境规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城市的规模发展,城市环境质量和节能减排,城市规划必须在保护人类环境的指导方针下进行。随着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尤其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例如数据,水文,气象,环境和地理位置,城市经济和社会条件,如GDp,人口,环境,如噪音、空气、水等。监测数据,对城市环境功能划分和分析。4.2规划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污染现状和趋势、环境和功能区,以减少排放和控制污染。在城市交通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污染物的正确处理。大多数中国的污染是由于汽车尾气和燃煤污染物,路面上的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因规划落后,煤粉燃烧效率低;所以,应该更多地利用地热,太阳能,天然气或没有污染的能源,通过集中加热,以消除任何集群的小烟囱,以加强污染控制,建立无烟区。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降低汽车尾气对城市的覆盖率,种植抗污染性能良好的树木植物,起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4.3减小对水质的污染进行综合整治,主要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最大容量的水体治理程序,对当前水污进行染综合整治,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提高家庭和工业污水处理,使水资源得到保护。4.4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优先使用环保节能材料,禁止低成本的伪劣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5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促进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节能环保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在建设中使用节能环保材料,降低能耗。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以环保节能为原则,与城市建设同步前进,保护城市环境,改善人民生活。

作者:柴圣亮单位:江西省玉山县城乡规划局

参考文献:

[1]杨雪静.浅谈环保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资讯,2013(23):224.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9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7175(2016)02-0047-02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急剧增长,这也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水环境。以北京市为例,在2014年,全市为治理城市河道问题耗资超过20亿元,而全国每年为城市河道治理花费超过2000亿元。所以,重视城市河道水土治理工作,保证城市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关注点[1]。

1城市河道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意义

1)城市河道水土保持工作对减少城市水土资源污染、调节区域气候、净化空气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也是优化城市生存条件,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资源的要求,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城市河道是建设人文景观的重要阵地。目前很多城市都沿着河道建有亭廊、公园等公共场所,这也是城市居民开展集体活动的地方,对塑造城市形象、构建城市及人文景观也有很大意义。3)城市河道对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作用巨大。城市河道其主要作用是防洪排水,我国的地形特点造成很多城市受到的洪灾威胁较大,例如1998年发生在我国的特大洪水灾害造成超过3000人死亡、1660亿元的财产损失。如果每个城市河道其排洪能力能够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多一份保障。所以,城市河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2工程概况

某城市河道开挖于上世纪70年代,从贯穿于该城市,全长超过20km。该河道是以深槽行洪为主的复式河道,承担泄洪、排污和输水重任。自建成以来,河道两岸腐蚀现象严重,河道淤泥堆积严重,大大削弱河道的行洪能力。在2013年,针对该河道进行整治,主要工作包括增大河道行洪能力,改善两岸生态环境。工程总投资为5亿元,设计工期18个月。

3工程和生物技术应用分析

如果河道两岸没有较好覆盖,经过雨水冲刷后会形成沟蚀、冲沟,河道淤泥堆积,所以城市河道水土保持工程对保证堤身稳定、发挥河道防洪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下面进行详细介绍分析。

3.1工程技术应用分析

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包含岸堤浆砌石护砌、堤顶路面硬化等,在治理时应遵循“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原则,保证建设工程不会对当地河流生态造成负面影响。3.1.1浆砌石护砌工程为了防止水流作用对堤防的冲刷影响,导致岸堤的坍塌,设计在堤岸的迎水侧进行浆砌石护砌形式。由于目前该河道两岸存在大量垃圾和杂草,首先要清理至设计基底高程。对部分松散土层利用黏性土进行必要的分层回填,要求岸堤底部的压实细数不小于0.94。在本工程中,设计边坡为1∶3,总厚度为0.5m,从下到上依次为一层土工布、厚度为10cm的碎石垫层和厚度为40cm的浆砌石层。此外,在堤底处设置高1.0m、宽1.2m的基座。堤顶和护坡连接处设置封顶,其总宽度为1.5m,之后在封顶位置设置宽和高都为0.4m的拦水矮墙。护坡上还应设置排水孔,孔径大小为5cm,排水孔间距2m,呈梅花形布置。岸堤的设计示意图见图1[3]。浆砌石护砌工程的主要原料有砌石体和水泥砂浆。本工程要求砌石体材质坚硬、无风化剥落现象,表面干净,色泽均匀。其强度应大于mU30,软化率大于0.75。浆砌石所应用到的水泥砂浆型号为m10,勾缝砂浆型号m10F100。其施工步骤如下:①砌筑前要对石块表面进行洒水处理,保证其湿润度。②本工程浆砌石施工采用坐浆法分层施工。先在基础面上铺设厚度为3~5cm的砂浆,之后进行安放石块。砌筑顺序为角石、面石、腹石。其中角石作为基础层要求形状方正,位置准确。面石的外露面要保证平整,可选长短不等的石块。腹石采用较小石块分层填筑,大面向下,尽可能减少砌石间缝隙,再用灰浆填满[4]。③在砌筑施工完成24h后进行勾缝处理。将缝隙中深度大于2倍缝宽的砂浆除去,用水冲干净,勾缝砂浆水灰比控制在1.1~1.2之间,勾缝要自然美观,严禁假缝凸缝出现。3.1.2堤顶路面的硬化工程控制堤岸顶部路面的水土流失对保证交通通畅和岸堤稳定也同样重要。要求堤顶路面的路肩宽度不小于2m。为保证路面排水能力,设计路面向河道一侧倾斜,斜度不小于2%。路面采用沥青碎石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厚30cm的灰土基层、厚4cm的粗粒式沥青碎石、厚2cm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施工时要保证路基稳定性和压实度[5]。

3.2生物技术应用分析

河道本身就是一处生态园,可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在改造中要充分利用河道的环境优势,创造出自然和谐的生态循环。这也大大有助于保持河道两岸的水土,提高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因此,要积极采取必要的生物措施。下面针对本工程设计一些生物措施来保持河道河道水土。图2本工程生态护坡类型1)城市郊外区域的河道岸堤开始采用生态护坡砌筑,本工程选用的是多边形砖砌筑的生态护坡(图2)。生态护坡的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回归自然”的原则,其结合了工程力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多种学科,是目前城市河道水土保持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其本质是在混凝土砖框内填入土基层和植物种子。其中土基层包括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剂等,草籽选择一种适应本地气候、根系发达的混合植物种子,本工程选择有高羊茅、狗牙根和喜百草等。草种用量计算公式如下:每平方米播种量=平方米设计株数/[发芽率×(1-坡度损失率)×克数]2)进入主城区之后,河道生态就要多一些观赏性,进行必要的美化和绿化工作。在岸堤顶部种植一排法国梧桐,株距为5m,在护坡上可种植苜蓿。迎水坡段要种植一些耐水性很强的草本植物[6]。

4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会增大,河道水土保持越来越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河道治理中水土保持的两种常见技术措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尤其是生物技术措施,可以兼顾河道水土保持和市容美化。但在具体工程中,要根据河道具置进行灵活施工安排。例如在市区应增强河道的观赏性,在郊区可降低在河道美化方面的投资,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

[参考文献]

[1]朱国平,王秀茹.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1(12):23-25.

[2]王雪,田涛,杨建英.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5(10):54-56.

[3]苏强平.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J].北京水务,2009,2(12):35-36.

[4]伍亮,成水平.城市景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34(12):46-47.

[5]项延军,江海东.硬质堤岸生态修复技术--以温州城市河道为例[J].中国园林,2011,6(18):31-32.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篇10

关键词:规划施工环保措施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规划

结合有关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对涉及的城市住宅小区、道路、商业圈、机场、绿地、铁路、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进行建设前规划,禁止擅自改变用途,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并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城市住宅小区、办公楼、商业圈等相关建、构筑物以及城市道路、城市给排水管线、绿化等建设内容应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避免建成后带来不良的后续影响,从规划上杜绝环境破坏因素的产生。

如我国部分城中村中存在的居住环境问题,具体体现为人口密集,房屋住宅违建乱建,无合理设计和规划,居住空间狭小,缺乏通风和向阳条件,空气污浊,阴暗潮湿,污水横流等,居住环境质量比较差。而且大多房屋住宅均属于中低层建筑,土地利用率比较低,这些不但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改善,导致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目前城中村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现已成为我们建设宜居城市、生态文明城市任务中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城中村的改造,应考虑与城市的生态文明居住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环保型社区,做好符合居住、商业和环保等高标准的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通风向阳条件,美化居住环境,完善道路、绿化、电力、燃气、环卫、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合理利用土地,做到既能缓解建设用地紧张与居住人口密集之间的矛盾,又能保持原有的商业繁荣,改善居住环境条件,推动城中村改造后新面貌与城市新面貌的同步发展。

又如我国部分大、中、小城市所面临的城市内涝及城市内河涌污染问题,由于早期城市规划时未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以及未全面考虑远期的规划,导致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排水排污管道没能得到合理的规划设计,未能因地制宜,部分城市地下排水管线过少,孔径小,泄洪能力差,加上城市硬底化的大面积建设,雨水不能直接往地下渗透,不能有效减少地表积水而导致大暴雨来袭时无法及时排泄大量积水,从而形成城市内涝的局面。

所以,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河道和湖泊,合理保留原有绿地;适量设置城市地下小型存水库,雨时可用来蓄洪,日常可用于蓄水养护花草或补充河道、湖泊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有效利用绿地、砂石地面的吸收雨水作用,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研究开发使用道路环保透水沥青;改造拓宽和增加城市排水管道,改善排水系统,为城市蓄水泄洪保留充足的空间。

城市的内河涌污染同样是由于未能全面考虑到城市的排污问题,部分地区无雨污分流管网的设计,污水无经处理直接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河涌,形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导致城市河涌水生物变异或绝迹,周边居住生活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所以应对城市排污排水管网进行分流设计,使城市污水经过污水管道到达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或重复利用。排水管道则与城市蓄排水系统连接,形成统一排水系统。从而降低或消除城市内涝与河涌污染对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

2.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如果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音扩散、光污染、水污染、土壤破坏、建筑垃圾、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建筑范围内外环境美化等保护措施到位,将有效改善建筑施工脏、乱、差、闹的社会形象。

2.1在工程开工前,必须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还必须符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环境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2施工现场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

2.3在城市硬底化、土方开挖和道路铺设等施工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制施工作业范围,保护好中施工现场及周边的水土、植被和管道线路等原环境内容。

2.4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卫部门申报登记,分类存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与所在地垃圾消纳中心签署环保协议,及时清运处置。将有毒有害废弃物应运送到专门的有毒有害废弃物中心消纳。

2.5施工现场应采取绿化措施,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土方作业应采取降尘防尘措施,土方应集中堆放,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土方运输车出场前应清洗干净,出场后不得有掉落、不得有泥水渗流,白天土方运输车辆承载区应绿色遮蔽覆盖。

2.6拆除工程施工时,应采用隔离、洒水等保护措施,在限期内将废弃物清理完毕,建筑物内施工垃圾的清运,必须采用相应容器倒运,严禁凌空抛掷,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做土方回填。

2.7施工现场污水排放要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政管理部门签署污水排放许可协议,申领《临时排水许可证》。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污水经沉淀处理后二次使用或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现场产生的污水、泥浆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河流、池塘、湖泊。

2.8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应优先采用无异味难闻或无毒无害气体散发的施工材料,施工现场内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

2.9现场进行切割、搅拌、锤打、爆破等产生噪音污染和振动类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应按规定报告申请批准外,还应将作业计划、影响范围等有关情况向周边居民和单位通报说明,并采取降噪减振控制措施。

2.10施工现场应有效围挡遮蔽,围挡要牢固、整洁、美观,建筑物施工主体应挂设绿色安全网,并应整洁、美观。塔吊等起重机械应涂新,各类施工安全标识牌和宣传标语应规范,工整。

城市建设施工环境保护措施的完善工作,应涉及到所有的参建单位,各个参建单位都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和职责,有关单位都必须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施工环保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

3建设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建设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是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程序中的重要工作。要有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政策和法制的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广泛、深入、全面地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参建单位和人员的预防环境风险意识,鼓励参建单位和人员依法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维护环境权益,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建设项目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参建单位必须加强环保法制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必须对其有关参与人员进行建设环保法制和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各类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各类参建人员的环保素质和技能,落实环保工作责任制,明确环保工作的分工,从意识和行动上落实完善建设环保工作。

4.结语

城市建设环保工作是建设生态型、资源环境保护型社会和实现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同步推进,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的国际形象。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完善我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