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23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1

【关键词】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研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G26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历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不是新型的行业,但在现阶段的文物保护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对文物的保护范围不明确、文物保护的方法不科学、文物运输及储存方式不合理等等。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进行讨论和研究,旨在明确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含义,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原则进行明确,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发展。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概述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含义

文物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历史遗留物,由于文物的数量有限且年代久远,现代技术无法给予复制,因而文物是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研究,是一项具有十分现实意义的工作。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是对文物保护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的专门学科,涉及的科学范围广泛,在进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几个条件。明确什么是文物,文物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物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界的珍稀遗留。文物的范围应当给予明确的界定,这样在进行文物保护时能够明确文物保护工作的对象是什么,防止范围不明确而造成部分文物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而损坏或者在非文物上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对文物保护学也要进行研究,文物保护学涉及历史、材料、化学、力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多领域融合的专门学科,文物保护需要根据文物种类、年限、材质等情况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对珍稀文物的保护应当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提高文物的保护力度。对文物保护学进行研究是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的重要措施,也是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对文物保护学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同时,也要明确文物保护学的实际研究目的,文物经历了长时间的保留而传承至今,文物保护的目的也是为了其能够长久的保存下去,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同时尽可能满足让文物得到更好的研究的需求,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

(二)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探讨的意义

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文物是承载着国家厚重历史的文化遗留物,对于历史学家对国家历史进行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文物属于不可再生的物品,无法通过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完全的复制,因此,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是文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进行讨论和研究,是对现阶段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一次梳理,并且重新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思考,从文物保护的目的出发,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明确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对现有工作的不足进行反思,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的研究力度,对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进行探讨,是针对我国对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进行申明,根据相关的文物保护原则对相应范围内的文物采取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进行保护,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

(一)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

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是对文物完整性及其原始状态的保护。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涉及文物的出土、运输、建档研究、储存等多个方面。文物的出土是文物保护的最初环节,文物的出土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措施来执行,工具的使用以及操作流程应当严格规范,在特殊情况下应当以保护文物为原则进行相关的处理,防止对文物造成较大的损害。文物的运输需要对文物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尽力减小因人为因素而对文物造成的不必要的破坏,破坏文物价值。在对文物进行建档研究时,应当以保障文物安全为前提,文物在出土阶段就需要对其做好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记录,在建档研究阶段,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文物的建档工作,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对文物进行研究。文物的保存环境对文物具有深远影响,应当根据文物的材质、年代等自身情况来对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选择,深入分析可能对文物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宜的环境来保存文物,将环境对文物影响降低到最小,提高文物的存储质量和寿命。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文物保存质量和寿命的关键,在相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现代化技术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二)对文物修复技术科学的研究

在我国文物历史发展至今,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文物中,能够完好保存的文物在文物总量中占有的比例是极少数,文物修复技术科学是对出现不同程度损坏的文物的修整和复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物的保存时间,防止文物因破败不堪而面临被毁灭的风险。文物的修复主要包括对文物的材料以及对文物工艺技术的修复,其中需要对文物进行清洗、除锈、杀虫、干燥等多种操作。文物的材料修复需要根据文物的原始材料情况来进行修复材料的选择,在进行材料修复时,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文物的天然性,不破坏文物的原有价值,同时提高文物的抗老化能力,延缓老化速度,提高文物对保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保存寿命。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需要对文物修复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可研究新型的文物修复材料,提高文物原貌的修复呈现效果。文物的修复工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性,关系着文物修复的成败,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文物的毁灭,因此,在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之前,要仔细分析文物的原始状况以及预期修复成果,从而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文物修复方案,真正达到文物修复的目的,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三)对文物材料的科学研究

对文物材料的科学研究是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的重要方面。文物的各项保护措施的研究是对文物造成影响的外因进行的研究,而对文物材料的研究则是对影响文物保护的内因的研究,因此文物的材料状况是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常见的金属类文物是金、银、铜、铁四类金属材料,由于材料本身的金属活动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储存中金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经历较长的历史仍能够保持原始的状态而不被环境改变,而铁器则由于其易氧化,加之古代的制铁工艺有限,因而保存至今的铁器大多锈迹斑斑,甚至难以见到历史久远的铁器能够保存至今。在对文物的材料进行科学研究时,要分别对文物组成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进行研究,并且对组成材料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老化过程以及老化机制进行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水平。

三、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活动是指为了保护历史遗留物及其历史环境而进行的全部活动,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原貌不受改变,保护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历史价值能够完整地保存并延续。因此,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不能改变文物的原始状态。在文物保护领域普遍认同的原则是对文物所有的保护和修复措施,都应当有足够的研究资料作为证明,并且避免对文物的结构上和装饰上进行任何改变,确保文物在此类人为活动中能够保持原貌,尊重历史的赋予。即便是相关的研究人员无法揭示的文物信息,也不能对其进行任何改动及有破坏性的研究,应当将其完整的保存下去,以便后人对其继续研究。

(二)关于文物及其现场保护的科学研究原则

出土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葬,在土地中与周围物质存在一定的作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因此在对文物进行出土作业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方法来进行操作,遵守保护考古现场的原则,防止文物由于考古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在文物出土时造成文物的损坏甚至毁灭。在文物出土后,需要对文物进行现场的临时保护,保护材料需要根据文物状况进行选择,临时保护的目的是在文物出土后到文物运送到实验室之前,防止文物因光照、运输颠簸等原因造成文物的损坏,在文物到达实验室进行专业研究后,需对文物更换更为专业的保护。

(三)文物保护中对材料的选择原则

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中,需要用到许多保护材料,随着我国材料学研究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逐渐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推广并应用,在文物保护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有金属材料、木质材料以及使用频率日益提高的高分子材料等等,在材料中应当选择文物保护属性的材料,提高保护的安全系数。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常用到清洗剂、黏合剂、除锈剂等修复材料,应当避免多次修复,重复使用修复材料对文物造成损伤。在选择文物保护中所用到的材料时,要根据文物的特点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材料来对文物进行保护。

四、结语

我国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因而新旧出土的文物数量及其种类繁多,在文物的收集、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人为的行动均会对文物构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对文物进行必要的保护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物的修复技术也是挽回文物破坏损失的重要举措。在文物研究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文物材料的作用同样是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措施。以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为指导,明确文物保护研究的内容及范围,尽力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坤.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J].价值工程,2013(18).

[2]王小玲.试析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及基本原则[J].科技致富向导,2013(8).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2

abstract:itintroducesthescientificdefinitionof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ofarchitecturalheritages,analysesthefeatureofthe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establishestheconstructionmanagementsystemof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ofarchitecturalheritagesonthebasisofthetheoryofconstructionmanagement,usespDCacyclemodeltocreatethe"4e"objectivemanagementmodelfor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atlast,itgivesthreesuggestionsfor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managementofarchitecturalheritages.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工程;管理系统;“4e”目标管理模式

Keywords:architecturalheritages;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managementsystem;the“4e”objectivemanagementmodel

中图分类号:tU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050-03

0引言

古建筑修缮工程是指以保护古建筑为目的,在保持古建筑现状的基础上,为恢复古建筑原状而进行的一系列修正和维护活动。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延续息息相关[1]。古建筑修缮是延续我国物质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目的是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再现其历史及美学价值。

1古建筑修缮工程特点

1.1严格遵守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2]。国际上通行的文物保护准则主要有“最小干预原则”和“尽可能多地保持历史文化信息”。也就是说,在进行古建筑修复时,除了保证修复构件合格之外,还应做到在施工过程中对原构件最小的干预,不随意增加新材料或修缮范围。例如,进行砖墙面修缮工程时,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修缮复原时应尽可能采用原有砖构件,尤其是带有文字等历史较高的构件。而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换原材料,只是为了对原材料原结构进行补强或加固。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国际通行的“最小干预原则”与“尽可能多地保持历史文化信息”的具体理解上,我国古建筑保护传统方式与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我国文物保护准则中的“做旧如旧”原则。例如,在彩画修复工程中,为了讲究传统的协调统一,我们在修复时通常会装饰一新,尽量做到天衣无缝以假乱真的效果;西方则相反,他们会尽量让彩画新旧分明,让人能清晰的分辨出哪部分是原有的,哪部分是修缮的。

1.2修复方法的多样性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对损坏的构件,基于“最小干预”原则,通常能修复的都尽量不用替换。若必须需要替换时,新构件的材料应在色彩、质感及外观方面与原材料尽可能保持一致。若修复部分已经缺失的,应以原有的历史记录和形象为依据,在外形确认和材料选择上不能凭空臆测。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3

历史信息的载体、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这都依赖于文物建筑。文物建筑自身含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所以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其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就在于其历史价值的保护,现存的文物建筑实体体现出来其含有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保护该建筑的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从而切实保存其真实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任何一个文物建筑一经破坏就不可能重建,它的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加上各种自然和人为方面的因素,有些文物建筑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它自身的历史信息,所以对文物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不少高校由于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沉淀的历史底蕴与美丽的校园环境成为近年来高校旅游的热点。一批批渴望感受校园文化氛围的旅游者纷至沓来,不少影视作品也将其拍摄选景放在了高校。吸引人们目光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些有着历史质感和文化气息的美轮美奂文物建筑。

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留下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它们在经历百年沧桑后,仍以其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独特的空间结构,美轮美奂的建筑立面,以及长期历史变迁发展积淀起来的文化遗产,体现了浓厚的历史感和认同感。浙江大学现有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单位4处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原之江大学旧址。浙江大学旧址系美国长老总差会在中国创办的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之江大学堂的基址,位于钱塘江北岸的秦望山上,1911年初步建成投入使用,后权属屡迁、校名相更、建设历续,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之江大学旧址是中国最早具有明显西方校园规划设计特点的高等学府之一,是第一批由国外(主要是美国)建筑师规划师主持设计的中国高等校园,也是近代中国由传统建筑体系走向西方建筑体系这一转型期中的重要实例,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极为难得的一个完整案例。同时,它也是教会大学由传教为主转向以教育功能为主的历史过程的实体记录。丰富了钱塘江南岸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了沿江景观的质量。之江大学旧址内现存近代建筑二十余幢,大多保存完好,整体格局亦基本为旧状。

之江校区现有文物建筑22栋,历史建筑8栋。本文所述主楼即为22栋文物建筑的其中一栋。

本文将通过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主楼修缮的实例,将文物建筑修缮的原则贯穿于整个修缮过程中,从而达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主楼总况及修缮内容

该建筑始建于1910年,1911年竣工落成。是之江学堂在新校址建造的第一批8幢主体建筑之一。是之江大学时期的一座教学大楼,也是当时唯一的一座教学大楼。现名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行政楼。原名为之江大学主楼,又名之江大学主教学楼、“总讲堂”、“慎思堂”,因由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赛佛伦斯(L.H.Severance)先生及夫人捐资18500美元修建,故又称为赛佛伦堂或赛佛伦斯堂。赛佛伦斯先生为美国实业家,曾在银行、石油等行业任职,退休后从事教会工作,先后任克利夫兰林地大街长老会长老、克利夫兰长老会联合会主席等。

该建筑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为三层砖木混合结构,砖墙承重,屋架为木桁架,地上主体三层,局部地下一层,坐北朝南建造。建筑总面积2062平方米,建筑高度17.06米。该建筑总体保存良好,外观原真性保持完好。室内除门厅采用灰色水泥石地面外,楼面为条形木地板铺设,木质楼梯做法简约。内墙面为白色石灰粉抹面,装修简洁实用。原巴洛克式拱形山花在80年代被改为平直形式,其余部分原真性均较好。因1912年孙中山曾与之江学堂全校师生在此楼香樟树前合影,故此处构成校园的标识性风景。

经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主楼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外挂空调、电线和植被等对墙体造成一定的破坏;红色清水砖墙的外墙体落水管处侵蚀较严重,底部砖面部分风化,多处被钻孔;南立面中段改建及入口柱式门廊颜色更换,与历史原貌不符,原有山花丢失;北侧底层窗上增有构件,室内墙体为砖墙和灰板隔墙,局部有粉刷层剥落现象,部分走廊和房间内墙曾被二次装修后加三夹板墙裙;室内三层楼地面均为木地板,存在不同程度的糟朽现象,其中一层地板糟朽、表面脱漆严重(主要由于潮湿,白蚁蛀蚀造成)。天花吊顶局部面层剥落,一层保存相对较好,二层多处被改造为石膏板,三层糟朽严重,多处塌陷。建筑门大部分保存完整,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窗变形影响开启,窗框风化、油漆剥落严重,部分窗扇、窗框被白蚁蛀蚀,较多窗扇玻璃被油漆涂刷。屋顶梁架为三角木桁结构,局部柱有移位,曾被铁件加固处理,个别梁架糟朽严重,出现白蚁蛀蚀痕迹。屋面存在多处漏水,大部分瓦件存在不同程度风化,望板保存较好,大部分可利用,屋面出檐椽子霉变严重,部分缺损。建筑四周落水管损坏,架空层铁隔栅缺失,室外台阶为青石台阶,分化严重,局部断裂。

2010年2月浙江大学开始对主楼进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教学办公功能不变,作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办公用房。对文物建筑的修缮本着遵照国家《文物保护法》要求,对建筑物原有格局、名称保持不变的原则。突出修缮工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修旧如旧,外观上保留原有风貌,内部设施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修缮内容主要包括结构加固,外观恢复原状,室内恢复原建筑格局,室内作为教师办公用房,按其功能要求增加了空调、网络、电话、消防、安全监控等建筑智能化设备。

文物建筑修缮的原则

为了达到“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对主楼的修缮保护整个过程中,需要在对其历史资料严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兼顾保护、修复与选择性替换的处置,尊重年代感及岁月在材料上留下的痕迹,在满足新功能需要和建筑整体性的前提下,总体效果达到历史识别性,美学价值和科学性等多方面均衡完美。并在修缮中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原真性原则。坚持文物修缮保存现状与恢复原状。这是文物建筑修缮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任何一座建筑物最初建成时的面貌,就是它的原状。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最初建成时的原状呢?因为文物建筑是历史的产物,反映的是历史当时的情况,只有它的原状才能说明问题,才最有价值。之江大学旧址建于清末民初,历史信息丰富,建筑规模较大,见证了教会学校的兴起及衰落。而主楼更是之江大学旧址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现状的保护,其目的就是要保护真实性、完整性且不被扰动的这一历史信息。维修以清除无价值的改建、添建物;消除安全隐患;抢救恢复各类历史信息,根据历史资料,修补残损构件,保护并传递其真实的历史信息。在保护好文物建筑、历史环境等物质文化要素的同时也要保护好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2最少干预原则。文物建筑都是经历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物,损伤难以避免,因此在文物建筑上常常看到几个不同时代的布局、结构、构造和附属文物,这是历史的变迁造成的,虽然不是文物建筑创建或重建时的原状,但都是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保留至今的状态,其多数是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应随意拆除和改动。但在文物建筑上拙劣的添建和修补,将贬低该建筑的环境风貌、造型结构和观者视觉。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应科学辨析,区别对待。对主楼的修补、加固措施均以保护历史信息,保证安全为限度,尽量少更换原构件,尽可能多的保留原状、原物,劈裂者加固,残损者茸补。因为这是保护建筑原真性的关键。保护好反映其历史风貌特征的重点部位、构件,拆下来的构件应及时维修并加以保护,待修缮完成后恢复原位。大木构件采用逐根修补,整体加固;局部设间柱加固,非到万不得已,不得大面积拆除、重砌。

3原工艺、原尺寸、原材料的原则。为保持主楼独特的建筑风格、特点,除设计别注明外,所有维修部件均应使用与原维修对象相同的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原做法。为安全加固使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对建筑无害。

4合理利用与永续性保护原则。文物的修缮工作要协调使用功能与历史传统的结合。建筑是供人们使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内部功能设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现代化的需求,要在主楼这样一栋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物中一一将其实现以满足现代教学办公的要求。要协调好现代功能与历史传统的结合,抓住建筑的核心特征,确实保持原来的建筑风貌。恢复主楼的教学办公的使用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其可利用价值。在主楼的修缮中,我们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前提下,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品质,实现教学办公现代化应有的功能作用,以达到适度发展永续保护的目的。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4

关键词:馆藏文物;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G265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什么是文物

所谓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明和艺术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有宫殿、寺庙、石窟、遗址等。馆藏文物方面有金属器物、陶器、瓷器、漆器、木器、石器、玉器、纺织品、纸质文物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和结晶,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类文物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如金属文物锈蚀、陶器、瓷器破碎,石雕残崩,木器和竹器干裂、皱缩,出土的纺织品、纸张文物腐朽。所有这些历史文物都要进行抢救和修复才能长期地保存下去,这就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所在。意大利人布兰迪在他的《文物修复理论》一书中说道:“所谓修复,是为了维持某件物品物质性上的无欠缺性、为保证其文化价值的保全、保护而实施、处理的行为。”我国的馆藏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手段,为了博物馆能办出高水平的展览,我们应当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发展文物修复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三、怎样才能做好馆藏文物修复工作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众所周知,首先要有正确的修复理念,其次是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物本身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再进行实际的修复操作,最后要做好文物修复档案的整理记录。笔者认为其中最应该注意的几点如下:

第一,是对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文保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人类重要的文化财富。文物工作者在接触到文物时,要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心,谨慎再谨慎。另外,文物修复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由于文物的受损情况千变万化,它要求修复人员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结合科学的保护措施,灵活运用。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具有历史学、考古学、美学、人类学、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充分了解和研究拟修复的文物,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去认识艺术,这是修复的基础。

第二,分析和研究是做好馆藏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前提。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多样性、时代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决定了实施保护技术必须万分审慎。如果修复失当,破坏了文物身上的各种历史信息,文化信息,艺术信息,那将是无法挽回的遗憾。为了避免经验主义,以既定的模式干预文物,更为了杜绝文物越保越坏,错误地选择不当的理念、方法和材料,对文物今后的长期保存留下后患,我们必须以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作为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干预的前提和基础。要以可靠性、确定性、持久性的通用标准选择最佳保护方案,不是简单地只对文物表征进行观察,而应更深入了解文物各个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研究。

第三,要特别重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资料的记录存档。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记载了文物上的各种信息,而且还记录了保护修复工作的全过程。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需要,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笔者认为一切工作中决定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当一件文物拿在手上,如果对它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毁灭文物上的历史信息。所以在修复保护过程中,文物工作者应严格遵守“不改变现状”的原则,不能凭主观想象改变原物风貌。对于每件待修复的文物,都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采用先进科技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修复时尽量采用原有制作工艺和方法,不能轻易把不成熟的技术草率地应用在珍贵文物上。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后,制定出最佳的修复方案。然后依照方案来操作,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保护修复的目的,不给自己和历史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5

[关键词]纺织品文物;材料属性;保护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16-03

我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便以丝绸古国闻名于世,但是我国对纺织品文物的考古及保护修复工作却是由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开启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考古收藏、科研、保护修复等工作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1991年以来,平均每年十大考古发现中都有一项以上为纺织品的出土,我国也成立了第一家以纺织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为目的的专门机构──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之后又有很多从事纺织品文物的科研及保护修复实验室成立,如2001年,随着法门寺地宫出土纺织品的保护工作的开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一起成立了纺织品保护实验室。

欧洲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强国包括英国、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美洲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少数南美国家。国外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特点主要是重视预防性保护、谨慎科学地对待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保护修复方法的选择,并且也会对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相关的社会、文化、宗教、种族等因素进行探讨,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工作探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刺绣的国家,丝绸更是我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但是这些文物由于材料属性使其保存困难且易受损坏,加之气候、环境等外部因素,许多出土的珍贵织物由于无法保护和保护不当而毁损。因此研究保护修、复纺织品文物的方法对妥善保护我国丰富的纺织品文物资源、更好地研究我国的纺织和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纺织品文物的材料属性

纺织品文物主要有丝织品、毛织品、棉制品和麻织品。在距今500年前后的史前时代出现的丝绸曙光,发达于商周时代。西汉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创造人类新文明,均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丝织品则是当时开启通往世界大门的钥匙。丝织品由蚕丝加工而成,蚕丝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是由蚕体内绢丝腺分泌出的丝液凝固而成,主要含有丝素、丝胶及少量其他物质。丝素、丝胶蛋白质中的主要氨基酸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等。因此,丝织品易损、易氧化、易在水解作用下发生变质,这对丝织品的保存时间及质量有严重影响。在现存文物中,发现最多的纺织品文物就是丝织品,并且有很多文字、图像等均记载于丝帛之上,所以对丝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科技考古所用。

古代毛织品的原料主要有羊毛、兔毛、牦牛毛、骆驼毛,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天然蛋白质。我国发现最早的毛织品文物是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古代丝绸之路的罗布淖尔孔雀河古遗址发现的粗毛织品。1978年秋,在新疆哈密地区五堡遗址有精美的毛织品出土。这说明当时哈密地区的毛纺织染技术已有很高水平。

最早传入我国的棉花是原产非洲的草棉和印度木棉。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较差,种植面不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仅限于新疆。印度木棉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一些,它结核多,产量高,棉花的纤维一般长1寸左右。中国发现的棉制品文物有:1959年在新疆民丰东汉遗址出土的棉织品有蓝白印花棉布、白布裤和手帕等残片,1964年吐鲁番晋墓出土的一个布俑以及1959年在巴楚脱库孜沙来晚唐遗址出土细密的棉布等。

我国古代人民最早使用的纺织品就是麻绳与麻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商墓、西周墓、战国楚墓等都出土有麻布,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苘麻的双股麻线和三股草绳、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两块大麻布残片、陕西宝鸡西周墓里出土有平纹麻布等。这些文物说明当时已经有绕线框、斜织机等较先进的织具。

无论是植物纤维还是动物纤维的纺织品都有一定的吸湿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蛋白含量,所以非常适宜微生物的生长,也就很容易导致纺织品发霉腐烂,但是每种纺织品材料上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又不尽相同。因此,纺织品文物的材质属性的判断对保护和修复非常重要。

二、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国外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上有着丰富的沉淀,虽然受体制、人力、资金的限制,但是得益于他们对保护修复实用技术的开发、交流和推广的重视,不时有大的文物保护技术突破或科技创新。而国内现在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国外同领域相比,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专职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数量有限;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教育培训体系落后;绝大多数纺织品文物保存环境差,保存设备和材料落后;专业保护修复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数量少等。因此,总体来说,国外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水平要高于国内。

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具体文物进行具体处理的技术,另一类是可以标准化的规范性技术。前者主要包括考古处理、清洗、加固各环节中的技术,而后者主要是在文物进入博物馆后的修复、保存等技术。

(一)揭取技术

纺织品通常由植物纤维(棉制品和麻织品)或动物纤维(丝绸和毛织品)组成,植物纤维中的纤维素易发生水解,动物纤维中的蛋白质易发生酶解和降解。当其从埋藏环境中发掘时会加快氧化反应,使有机纤维炭化;紫外线会使纺织品中的丝纤维氧化降解,使之断裂、褪色;高温则会使织物发生霉变。而且地下的环境通常湿度大、缺氧,可能会使纺织品水解,不堪提取。因此,当出土文物中有纺织品文物时,最好先整体移到避光的室内,再进行揭取等操作。

李玲、张晓梅等人对古代丝绸的老化和保护做了研究,刘秋香、吴顺清等人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古代丝织品的降解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丝织品经过长时间的地下环境的影响,其质地不再致密均匀,丝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钛键、碳键断裂,结晶度变小,热稳定性变差等,使古代丝织品失去了原有的强度和手感。因此纺织品揭取要掌握好揭取时的干湿程度。如果含水率过高,织物会呈烂泥状;如果纺织品湿度过低,纤维无弹性,不耐折、压。这时揭取,也会造成织物断裂,甚至成粉末状。在揭取出土织物时一定要掌握好干湿度,将织物用卷曲的方法,进行揭取。其总的原则就是通过温湿度的改变逐步使织物之间的粘连强度改变,进而进行揭取。

(二)回潮技术

回潮法对于抚平褶皱、展开折叠、剥离粘连、去除印痕及校正扭曲变形等操作有很好的辅助效果。回潮法指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法,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可觉察的湿气而非潮湿或饱和湿气为物态来增加纺织品纤维的含水量的技术操作。在回潮操作之前,应考虑纺织品的湿度敏感性、回潮中的发霉及外观变化等问题;在选择回潮方法时需考虑文物大小、结构、纤维强度及回潮时间等因素。

回潮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密闭式和敞开式两种模式,简易帐篷式回潮法是最简便的密闭式回潮方法,主要的加湿手段有容器水挥发法、饱和盐溶液法、硅胶法、水含体释放法和超声波加湿器法。密闭式回潮还有湿度自动控制回潮箱回潮、低压吸力操作台回潮和半透膜回潮。开放式回潮方法主要有房间环境控制法、冷膏状含水体法、蒸汽法、加湿器法和化学试剂法等。

(二)加固技术

加固是近年来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取得成果的一个方面,主要用于粘附在器物之上的纺织品。首先要去掉织物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用丝网贴在采样的织物上以防止散落。起初是利用稀疏的锦纶丝网,下面填以棉花或丝棉。例如,在保护修复一件1821年产的彩绘镀金旗子时,将丝绸绉纱染成旗子颜色,在绉纱表面涂上粘合剂,并加热粘合在旗子上,使脆弱且已断裂成许多块的旗子平展完整地展示出来,效果良好。后来由湖北省的文物保护人员改进为用微生物法来加固脆弱丝织品,主要原理是利用乳杆菌分解丝绸角质化的物质为糖类和有机酸,并将这些代谢物用醋酸杆菌转化为纤维素,从而达到加固无强度丝绸的目的。稍后,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理工大学开始尝试用丝蛋白来加固脆弱丝织品。

(四)清洗技术

国外有的专家就纺织品文物表面的有些污渍该不该洗掉以及洗掉的利弊进行了讨论,有的对纺织品文物该不该用不可逆的湿洗操作发出了质疑。但是,不清洗就可能使该文物继续遭受泥土等所带来的病害隐患,对文物的长期保存不利,因此清洗处理过程是保存文物原真信息或者保护文物本体材质的选择过程。一般情况下本着布兰迪的最小干预性修复原则进行判断,对文物施加的技术手段越少,干预越少,文物保留的信息越多,为后人留的空间就越大。

在纺织品文物保护初期,由于条件所限和认知不足,对清洗文物的水质因素没有进行考虑。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多种经过不同处理的水曾被用于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用水的质量和要求逐步提高。路智勇等人对这些用水的水质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普通自来水含有杂质和重金属盐,若用于纺织品文物的湿洗或回潮操作,不但会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效果,还会带入新的污染,并可能对纺织品纤维的水解、织物染色的稳定性和老化产生影响;软化水的水质并不高,并且其中存在大量钠离子,对某些染色纺织品文物是非常有害的;纯净水较高的电导率标准、含有机物及偏酸性,矿泉水含有多种金属阳离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宜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纯度较高的蒸馏水基本适宜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但它的溶解力很强,使用时需要进行判断;使用去离子水时也需要考虑纺织品文物及其附属材质的老化程度和保存状况。

(五)针线法技术

对纺织品文物进行修复常用针线法技术,缝线的材质、染色、强度和粗细,缝针的材质、粗细、弯曲形状,缝线在文物残破区的应用针法、分布区域和密度选择,以及对不同类型织物服饰所应采取的针线处理方法都是针线法技术的考虑范围。简言之,针线法修复就要对其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进行选择。总的来说,修复材料及修复工艺的选择应与纺织品文物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尽可能的相同或相似,但修复后效果也应有所区别,以体现布兰迪修复理论中的可辨识性修复原则。

(六)染色技术

染色技术是纺织品保护修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将优质的丝绸、棉、麻等纺织材料或缝线经过恰当的预处理及染色后,用于文物背衬托护、表面覆护,或用作展览背景及包装材料等操作是纺织品文物保护常用的方法。国外对纺织品文物的染色非常重视。美国纺织化学与色彩学研究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纺织品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1994年,瑞典学者对古代织物上使用的红色染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2004年,瑞士阿贝格基金会博物馆发表了关于古代织物染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染料化学组成、来源与分类的研究结果。国内由于缺乏对纺织品保护修复过程中染色技术的认知和重视,没有相关的修复染色实验室,也缺少对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在染料选择、织物材料选择及预处理方面的认知,在文物染色上的使用成果不是很让人满意。

纺织品文物保护实验室染色过程通常包括对纺织品的预处理、具体的染色过程、染后清洗和整理。染色技术在染料、添加剂及染色工艺的选择都应该以不会对文物带入新的有害物质,有好的色牢度及耐老化性为前提。纺织品的染色预处理是用来降低现代纺织工业使用的添加剂对织物的老化速度的。我国古代纺织品的着色剂分为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两大类,而相应的染料施色方法称为“草染”和“石染”,“草染”是利用染料分子与织物纤维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染色,而“石染”则要借助粘合剂使颜料与织物结合。染色的方法主要包括:染液煮染法、染液浸染法和染液蒸染法,其中煮染法的操作最为简单。

(七)除霉技术

纺织品的纤维原料主要成分纤维素和蛋白质,它们是微生物的理想营养源,因此防腐防霉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方面。要控制纺织品文物保管库的湿度、温度,以防止织物腐烂与霉变。对出现腐烂霉变的纺织品文物,应该根据纺织品文物性质及害虫的生命特征进行处理。纺织品文物常用的防腐杀菌方法主要有物理及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冷冻法、去氧充氮法、微波法,化学方法主要有熏蒸发。

三、结语

加强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是当前纺织品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加强纺织品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交流、总结,培养专业人才。这样,我国的纺织品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智勇.国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3).

[2]刘秋香,吴顺清,赵宇等.古代(战国)丝织品的降解特征初探[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3).

[3]路智勇,惠任.纺织品文物回潮方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3).

[4]戚军超,胡继芳等.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在承德皇家丝织品文物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3).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6

关键词:河道;污染;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2402

1引言

河道是包括河堤、护坡、河床、水体、微生物和动植物的复杂生态系统,既是防洪排涝、引水抗旱的重要通道,又是休闲娱乐和观赏旅游的场所。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加上河流管理和维护的缺失,河道普遍出现形状单一、河道结构硬化、水环境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河道景观严重散失等问题[1]。然而,河道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何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建设是当前河道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进步对于河道生态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河道生态修复的原则

河道生态修复是在坚持自然原则、生态原则、整体景观原则的基础上达到改善河流水质、优化河流景观、设计合理的空间的目标[2,3]。

2.1自然原则

自然原则是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河道生态修复材料的选择方面应尽量运用自然材料,例如,运用木桩、抛石、沉石进行护坡护岸,在河堤上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河道内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生物栖息环境来净化河道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河道污染的现状,缓解河道污染的问题。

2.2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在采取因地制宜发展稳定塘、人工湿地及生物栅等处理技术的同时,应重视河岸植被建设,为水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合理空间,确保水体适合分解微生物的生存。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提高水域生物净化能力,从而有效控制水体污染物,使河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良性状态。

2.3整体景观原则

整体景观原则,就是从整体景观的宏观概念出发,整体上把握河道景观的现状以及河道污染情况,将治理、修复、净化与环境景观美化有机结合,进行立体修复,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河道生态修复主要目标是净化水质、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目前改善河流的水质主要技术手段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3种方法,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包括生态工程修复、生态护堤和河道景观设计等措施。

3.1净化河流水质技术

3.1.1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主要是采取各种工程措施改善受污染河道的水文条件和底泥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河道生态修复的目的[4]。目前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底泥稀释和冲刷、引水换水、机械除藻、水力调度、气体抽提、空气吹脱等技术,这些技术有目的明确、见效快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治理不彻底等不足。

3.1.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就是向受污染的河道中投入化学改良剂,通过药剂学改良剂能够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环境无害的中性物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该方法常用于处理突发性水污染,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但治理效果不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化学修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理手段。

3.1.3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的吸收、降解和转化作用,将水体中的有害污染物浓度降至最低,实现河道水质生态恢复的目标。

(1)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法是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其净化机理是植物的直接吸收、植物根茎部释氧、生物化感、植物根系微生物降解。研究表明,水麻、一年蓬等植物能高效吸收重金属镉;水芹菜、马尾草等植物能富集水体中n、p;金鱼藻、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向水体中释放的化感物质能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5]。

(2)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不仅能够清除水体污染物,对水中营养成分的循环也起着重要作用,一些有特殊分解转化能力的微生物在河流生态修复中倍受欢迎。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加营养物质或曝气增氧等方式,目的是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另一方面是直接向水体中投加高效降解菌。目前应用广泛的有:①微生物强化法(通过调控污染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pH值、营养盐浓度等,促进土著微生物吸附、吸收和降解河道中的污染物);②生物膜技术(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组成生物膜,通过与污水充分接触,降解其中的污染物);③投菌法(向污染水体投加针对不同污染物性质的高效菌种,如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些技术在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6]。

(3)复合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都是单独研究植物和微生物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发展的河道水质净化技术,单独运用某一种植物或微生物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会将各种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整合,多种生物合理配置,从而使修复效果达到1+1>2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复合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人工浮岛技术(由人工设计建造漂浮在水面上供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栖息繁衍的生物生态设施)和人工湿地技术(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上面的多种水生植物组成)[7]。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基质填料、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水体中绝大部分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进行分解吸收,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8]。

3.2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

3.2.1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生态工程修复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降低边坡坡度;二是配置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塘;三是修建池塘。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塘的交替出现,一方面增加流水的紊动,促进了河水充氧,另外,浅滩、深塘和池塘的底层有大量底沙和淤泥,为水生动物提供了主要栖息地和保护区,以及觅食空间,保护了生态多样性[3]。另外,河坝、混凝土河道等对河流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应尽量避免。有很多新兴生态环保材料,如生态砖、生态水泥和生态混泥土等都能够提高河流的生态效益。

3.2.2生态护堤技术

生态护堤技术分为植物护坡技术和植物工程复合护坡技术。植物护坡主要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效应(深根锚固和浅根加筋)和水文效应(降低孔压消弱溅蚀和控制径流)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还能进行景观造景[5]。生态护堤技术可以防止单一工程型护坡技术带来的呆板和负面生态效应,极其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同时也具备传统护坡的防范、保护功能。生态护堤技术将河流的安全防护和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是确保河流安全和生态环保的良好措施[7]。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廖思红,等: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自然与生态

3.2.3河道景观设计

河道道景观设计包括河道形态设计和河岸的绿化美化。河道形态设计首先保障河流安全防护,降低河水流速、削减洪峰流量,在此基础上应提高河流的空间异质性,为各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9]。例如横断面上避免混凝土和浆砌石的硬质护岸;纵断面上设置蛇形曲线,合理布置深潭浅沟,尽量恢复河流的生态原貌[10]。在流经城市的河流修复中,河流绿化应考虑将河水和植物合理搭配,从而使得河流生态与城市整体景观和谐统一。

4展望

河流的污染和结构的破坏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加强河流的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热点问题。鉴于每一条河道治理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应充分考虑“一河一策”的修复理念,关注多种修复技术的联合作用。尤其倡导以生物修复技术法为主导,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相结合,最大程度实现河道的污染治理、河道景观美化和沿河居民生活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黄明生,陈振楼.城市内河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1~142.

[2]Cechtv.principlesofwaterresoursehistorydevelopmentmanagementandpolicy[m].newYork:Johnwiley&Sons,2003:101~135.

[3]王春亚,徐剑.浅析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J].中国水运,2013,13(2):68~69.

[4]江惠霞,肖继波.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3):138~143.

[5]王雪芬,李志炎.水生植物对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11(2):97~101.

[6]马媛媛.城市河流污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65:120.

[7]william.mitsch,JeanClaudeLefeuvre,VirginieBouchard.ecologicalengineeringappliedtoRiverandwetlandRestoration[J].ecologicalengineering,2002,(18):529~541.

[8]伍亮,成水平.城市景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90~16792.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7

[关键词]日本;文物保护;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K8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90-02

在最近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曾多次与来自日本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工作交流。通过交流,逐渐对日本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在日本,除了大型博物馆之外的一般中小考古队和博物馆里都没有我国博物馆普遍设置的技术部、修复室等专职部门,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大多由另外的专业机构、公司承担。京都科学公司是日本文物保护修复公司的代表。1785年,为了普及科学教育,该公司在成立的岛津制作所中设有“标本部”。二战后,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京都科学标本”,业务从以理科教育为中心内容逐步扩展到医学、护理教材的开发,文物、学术资料的复制,仿照、修复、保存技术处理,文化设施的展示等领域。1988年,更名为“京都科学”。现有教育机器部、工艺部、科学展示部三个部门和相关的企业,已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本文主要以京都科学公司为例,简要介绍日本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一些技术。

一、文物复制技术

通常采用硅胶树脂制取模型,程序为:实物观测―制模―制作成型―加工修饰―敷彩。以陶塑为例,一般先取型,为保护文物,用锡箔保护文物外表,用硅胶树脂制作母型,填以不太收缩的成型树脂和玻璃纤维制作复制品,然后对照实物进行细部修整。最后,对比实物进行着色,力求相似。这种方法还可对陶器、金属器、雕塑、遗迹、窑址等诸多文物进行复制,甚至可以复制出一些重要文物的出土场景、环境及保存状况。一些重要又特别的文物,则采用复合复制技术。如一个唐代的铜镀金舍利球,可采取内部用数脂、外部铜镀金,再用手工作业表现铜锈和金层剥蚀等氧化效果。

在日本,为了保护重要文物又使其实际使用不受影响,往往对一些现在仍发挥作用的文物采用以复制品代替的方法,如寺庙中有重要铭文的铜钟、易破碎的陶器等用复制品,还有石造像、金铜佛、雕塑等艺术品等亦用复制品。为保证众多博物馆展览和科研机构研究、教学的需要,许多精美的艺术品采用复制品,既可保护文物,又推广了文化传播,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此类复制一般先在雕塑上贴上锡箔,全部贴完后涂以硅胶树脂,用石膏取模型,然后剥去石膏外范、树脂、锡箔,恢复文物原状。一切都必须在现场作业,不能使用空调等设施,以免因为温、湿度变化而产生不良影响。等回到公司后再制作成型、补色,完成一件复制品。对特别巨大的摩崖石刻、石窟寺等,采取分块复制,组合成形后再作细部修整。如此一来,可以将野外露天的石刻、造像等在室内陈列,便于交通不便的人们参观欣赏,又可获得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以阙特勤碑为例,这块石碑因刻有汉文与突厥文铭文,受到唐史、中亚民族史、文字史、世界史等方面研究者的关注,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因此碑一直矗立在蒙古草原上,风吹日晒,碑体已经开始风化、剥蚀。京都科学公司受蒙古国政府委托对之展开保护工作,先对碑体进行强化处理,在表面损伤、开裂部位加固树脂,然后涂上具有防水效果的药品;经过一星期的干燥后,仿制石碑模型,回国后制作,现在日本已有了石碑的复制品。

对平面文物如书、信、画、帖等纸张类的复制,则采用特殊色彩制版的高精细印刷以及摹写技术。首先,用计算机对文物进行数码拍摄,分析处理、订正,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其次,用特殊的无网点照相制版,传统网点方式难以再现的细部特征,也可以准确表现出来。第三,调配出与文物同样颜色的油墨,每个文物所特有的纸色、污点、墨的不同色泽等相合的油彩也可调制出来。最后,在高精度细密印刷后,手工补色。由于平面文物的独特性,在无法完全适用印刷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时使用丝绸印刷技术。

二、文物仿造技术

文物仿造技术的工作程序是:资料调查―使用原材料研讨―试验―仿照。以铜镜为例,一般先铸型,然后敷上粘土,入窑焙烧后,制成空腔铸范,再熔铜浇铸,取除外范,去掉边缘多余物。

因为是仿造,不必着色,也未必完全如真品一样,求其大体近似而已。当然也需认真制作,尽可能相同或相近。也可仿造漆器、玻璃器、木器、金属器等,只是加工技术有所不同,同时也可印证一些古代传统技术的实施方法,争取复原一些已失传的技艺,如他们制作的脱胎漆塑像,技术就是由中国传入的,但目前已失传。而类似泥塑类极易破损、污染、无法接触表面的文物,则采取测量观察法仿造。以仿造一尊造像为例,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里收藏有一尊日本镰仓时代金铜造像艺术精品――观音菩萨坐像,繁华缛丽,线刻图案精细。日本就集中了铸造、雕金、镀金等许多领域的专家,预先制定出一个完整计划,在无法接触实物的情况下,用分解照相技术和实际测量结果制作出模型,加上细密的錾刻花纹以及腐蚀和污损状况,可仿制出一尊精美的造像。

三、文物修复、处理、保护技术

在日本,金属制品文物的保存处理一般采用适当的技术抑制有害锈的产生,延缓文物劣化的速度。工作程序为:现场摄影、X线摄影―清洗―脱盐处理―树脂含浸―粘接、复原缺损部位―制作保护用的匣、盒―完成技术报告。

由于日本的土壤条件与我国不同,陶器多为夹砂红陶或黑陶,硬度较差,陶器的保存处理则采用清水冲洗后粘接修复。首先,将陶器碎片按照花纹、色泽、厚度、碴口等基本因素核对,在两片可以拼合的陶片上用色笔作出记号,拼出陶器的大致形状。然后进行粘接,工作程序为:将碴口部位表面清理干净,涂上适当的胶水,拼对粘合,手持数分钟后用重物做支护固定,数小时后完全粘接牢固;用一种医用白色网状材料,在电吹风的加热下剪裁、塑形,作出缺失部分的形状,以胶水粘接,形成支架。全部完成后,用两种硬化剂液体混合搅拌均匀,将灰色和土黄色耐火材料粉末搅拌成泥状,填补缺失部位,并捏塑出表面花纹。经过以上程序,可将一堆碎陶片修复、粘接成为一个可以搬运、展示的立体陶罐。

对于漆木器的保存处理,基本办法是置换出文物中的水分等物质,从而使其保持稳定状况。因为发掘出土的漆木器长期处于被水淹渍和泥土埋藏状态中,若自然干燥就会扭曲分解变形。其工作程序为:现场记录(摄影、绘图等)―清洗―浸入ラクチト`ル(一种特殊的大分子处理剂,成分有乙醇、丙酮等。)液体中―取出水洗―置于ラクチト`ル粉末中―除去粉末―水洗后轻轻拭去水分使其干燥―完成技术报告。保存处理,是用糖类中的ラクチト`ル置换水分的办法,不用有机溶剂,是对人和环境都有益的优秀办法。

日本的文物修复观念有维持现状修复和复原修复之别,但若涉及原则性的残失之处后无法判断众多制作者的原本意图时,则不采用复原法。基于以上理念,比照文物损伤状态,与有关单位订立协议来采取修复方针。若有决定整体分解修复的工程,要有防止剥落、保存处理的材质加强等各类应急修理的准备。下面以木雕像的修复为例予以说明,其工作程序为:第一,调查,即事前调查,实物观测;第二,修复方针提案,即计划立案;第三,文物借用,即包装、运输;第四,复制,即保存修复前的形象;第五,文物分解,即将后画彩去处,切断粘接布,拆解成单个部件;第六,修理,即将糟朽部分用同种木材替换,填充裂缝、空洞部分,修整、粘合各部位,组装成形;第七,对残损部位填充修整,补上彩绘,重新做一个中空台座,将原来拆下的台座收纳于其中;第八,验收即将塑像手中原持物品更换为更符合其时代的仿制品;第九,完成报告,即制作工作报告,附上详细工程图。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8

法、英建筑保护学派的理论虽然存在一定缺陷,因而备受争议,但其中也包含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建议。维奥勒—勒—杜克要求负责修复的建筑师要熟悉各时期各流派的风格,强调修复工作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根据可靠的文献记录实施修复计划;莫里斯等英国建筑保护学家认为,建筑遗产是历史的纪念碑,价值超群,而建筑师对文物建筑保护认识的局限性破坏了建筑的历史价值。这些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大规模展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并提出自己的保护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派开始形成。意大利派的奠基人、著名建筑师波依多(CamilloBoito)教授认为,对历史建筑应该实施保护(Conservation)而不是保存(preservation)。他说:“加固一幢建筑优先于维修,维修优先于恢复。任何现代的干预都应该被发觉或标记;更新或附加的部分应被看作结构的整体组成部分;被拆掉的任何碎片或要素都应悉心记录,并且,如果可能就保存原址。”①意大利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文物建筑保护学家贝尔特拉密(LucBeltrami)指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事先进行历史的、考古的研究,要证据确凿地进行修复,不能仅仅靠自己的感官进行分析和推断。艺术史学家阿洛瓦斯•里格尔(aloisRiegl)也强调,古建筑应注重保护(conservation)而不是恢复(Restoration)。意大利派是一个后起的学派,它借助法国和英国两个派别的一些观点建构了自己的理论,认为:建筑遗产具有多方面价值,保护过程不仅要尊重原生态建筑物,而且要尊重后来添加、改动的部分;文物建筑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缺失也是一种历史,不应轻易补缺;对于实际已经破损的建筑物,不能像维奥勒—勒—杜克那样去“创造”原本不存在的风格;此外,文物建筑的环境也要得到相应保护。应该说,意大利学派的理论具有总结性意义,正因为如此,后来的一些国际性建筑保护法规更多是在这个学派的理论上形成的。“敬重历史”的必然逻辑是“留住历史”。而“留住历史”正是对历史的最好敬重。早在19世纪,英国的约翰•罗斯金就说:“建筑应当成为历史,并且作为历史加以保护”,应“小心呵护看管每一座老建筑,尽可能守卫着它,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着它不受破坏”。“留住历史”并非将历史上已有破损甚至毁坏的建筑重新复原。因为复原意味着仿造,不仅欺骗了当代,也欺骗了后人。所以罗斯金说:“所谓的修复,其实是最糟糕的毁灭方式。”②在他看来,废墟同样是一种景观,破损和毁坏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诱发人们的思古幽情,有利于教育后人。古代建筑如雅典卫城、罗马斗兽场,中世纪城堡;艺术作品如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等,既已残缺,就应原样保存,这才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先进、可行的理论只是实施遗产保护的初始条件,在理论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方能使历史建筑得到保护。而得不到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常常一遇障碍便难以排除。随着理论的成熟,英、法、意三国在建筑保护探索过程中实现了由理论到法规的过渡。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立法的国家。1913年颁布的《历史纪念物法》是法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的基础。在这部法令中,保护范围仅限于文物建筑和与其有直接关联的部分。随着对古建筑价值的认识的提高,范围逐渐扩展到“历史保护区”。1943年颁布《纪念物周边环境法》,规定,古建筑周边半径500米以内的环境必须进行保护。1962年又制定《马尔罗法》(malrauxLaw),以“保护区”的形式加强了对历史环境的保护,指出,历史建筑与周围环境须一同实施保护,而且强调这种保护须从城市发展的高度进行;1887年出台的《历史性建筑法规》(HistoricBuildingsact)则强调了法国政府对保护历史性建筑的权力。为了保证历史保护区的地位,法规还规定了历史建筑等级划分制度,对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文化遗产实行不同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政策。另外,法国十分重视专家在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法规授予建筑师与规划师以很高的权威性。他们可以充分行使专家权力,参与遗产建筑和周边环境的管理,直接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③。在理论形成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制定了许多官方文件,如国情介绍、文化主管部门的年度报告以及政府的《英国年鉴》等,并相应颁行了一系列法规。1882年颁布《古迹保护法》(ancientmonu-mentsact),是英国第一部关于遗产保护的法规,首次将一批建筑确定为历史古迹。1900年,《古迹保护法》进行了修订,将保护范围扩大到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普通建筑物。1953年颁布《古建筑及古迹法》,进一步确立了建筑保护制度。1967年出台《城市文明法》,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列入保护范围。以上法规无不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放在首位,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将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存,以创造新的文化产品,为公民提供更多的享受文化遗产和现代艺术的机会①。同时,英国政府还制定了专门古建筑保存条例,规定,1840年以前的建筑物,一律加以保护,且不得更改外观;1900年前后的建筑物,根据是否有保留价值而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若不能加以利用便可以进行重建②。此外,文物登录制度是建筑保护中的重要环节,是欧洲各国普遍采用的制度。英国政府于1947年颁布《城乡规划法》(townandCountryplanningact,1947),确立了登录制度的框架,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有权不经过财产所有者的同意便可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登录在册。爱尔兰古建筑保护法规的诞生稍晚。20世纪50年代,爱尔兰的古建筑一度面临被摧毁的命运。当时无论公众还是政府都还没有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也没有专门资金用以维护,所以常见开发商把价值几百万英镑的建筑推倒而将地皮用作他用。

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保护意识的提高,专家与公众的呼吁开始影响政府决策,有关古建筑保护的政府文件和法律法规遂陆续出台实施,对古建筑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城堡成为现在爱尔兰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游览。意大利的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自20世纪40年代起就居于世界建筑遗产保护的主导地位。由于意大利派形成较晚,这个学派吸收了19世纪英国派和法国派的建筑保护理论,所以相对来说更加科学、合理、可行。1872年,意大利制定了第一部文物建筑保护法。这部法律源于教育部1870年拟定的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条例,法律将保护对象划分为两级,即部级和地方级,分别由中央政府和地市政府或大区政府负责维护。同时规定,不得任意破坏文物建筑的完整性和稳固性③。1932年又颁布了《文物建筑修复标准》,提出了建筑维护和修复的基本标准,并对现代材料在古建筑中的应用做了详细规定。同年,在这些法规的基础上,国际建筑保护会议制定了《文物建筑修复的意大利》(简称《罗马》),成为指导文物建筑修复的国际技术规范。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国际法规都源于意大利派的理论。如前所论,在《威尼斯》制定以前,英、法、意三大派别就已经出台了很多建筑保护法规。后来随着一些建筑保护国际组织的建立,许多文件、宣言、法规、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具有权威地位的建筑保护法规体系。在这些国际组织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CouncilonmonumentsandSites,iComoS),这是一个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它颁布的许多法规和目前仍具有指导性意义。主要有④:由上表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遗产保护焦点开始由单体建筑逐渐扩展到广义概念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城市、历史园林、甚至无形遗产等。回顾过去5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可以看出国际保护组织平均每10年致力于解决一到两个主要问题,同时关注新的问题。60年代形成了统一的理论准则;70年代对遗产进行集中估价;80年代对遗产地进行管理;90年代则采用了新的遗产分类,如文化景观、宗教圣地、乡村聚落等,引发了人们对原真性的激烈讨论;进入21世纪,由20世纪90年代的讨论引发的关于无形遗产保护领域的探索开始受到广泛关注①。这种理论的形成和转变促成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对历史建筑整体环境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欧洲本土保护组织如欧洲理事会(Councilofeurope),也颁布了大量宣言、决议和,并举办了一些旨在推动建筑保护工作开展的活动。1975年,推出了“欧洲建筑遗产年”活动,欧洲各地踊跃参加,对于历史建筑、历史城镇及城市的保护具有划时代意义②。这次活动制定了《关于建筑遗产的欧洲》和《阿姆斯特丹宣言》(theDeclarationofamsterdam),强调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in-tegratedConservation),标志着遗产保护由单体到整体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此后,建筑遗产范围不仅包括品质非凡的单体建筑、周边整体环境,还包括城镇乡村等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区。建筑遗产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地区都应视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予以保护③。

现代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始于20世纪初。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际组织已经颁行了很多国际和公约等文件,其中涉及建筑保护与修复的举世公认的法规文件主要有《雅典》和《威尼斯》。《雅典》是第一份有关历史遗产保护的国际性文件,首次提出了古迹修缮中的“可识别性”原则④。《威尼斯》是国际文物建筑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国际历史遗产保护运动的里程碑。它总结了欧洲各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可行的修复方法和原则,规定:补足的部分必须与整体保持一致,同时又必须与原有部分明显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①。也就是说,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以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其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任何添加的部分都要跟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哪些是修复的、当代的东西,哪些是过去的原迹,以保持历史建筑的可读性和艺术的真实性。而关于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定义,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也作了明确规定:物质上保持原始或真实的建造状态,并保留随着时间消逝留下的老化和风化痕迹②。欧洲各国实际建筑保护工作遵循国际法规,严格执行了雅典原则和威尼斯精神。英国温莎城堡(windsorCastle)的维护就严格遵循着上述原则。温莎古堡是一座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的英国王家城堡,属于国家财产,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居住城堡,无论是女王宴会厅还是会客厅,都保留了当年的风格,给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1992年,城堡部分房间在一场大火中烧毁,对于这样一座极为敏感的历史建筑,一开始皇家建筑师和皇室就承认,原封不动复原城堡已不可能,因为它的一部分已经在火灾中消失。于是在不改变外观的基础上,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20世纪的印记便留在了城堡之中。在法国卢浮宫的保护工程中,建筑师贝聿铭采用新要素介入历史建筑的方式扩大了建筑内部空间,这些改造全部融入卢浮宫古老的内部结构中,是古今对比的成功案例之一。在建筑立面就可以看到加建部分的年份和建造者,有助于后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增建的“金字塔”式入口将过去和现在完好地融合在一起,在艺术上实现了古与今的对话。卢浮宫改建成功后,游客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这样,所得资金就可以部分用于日常维护,无疑是解决昂贵维护费用的最好办法。意大利维罗纳城堡博物馆也是贯彻执行雅典原则和威尼斯精神的典型案例之一。博物馆的原型是一座建于1354—1356年的城堡。这座建筑曾一度陷入改建误区,直到建筑师卡诺•斯卡帕接手,才开始遵循整旧如旧、修新以新的原则,最终成为建筑改造中较成功的作品。19世纪时,拿破仑曾将城堡改建为防御工事及营房。20世纪早期,又改造为中世纪艺术品博物馆。当时的建筑师试图重建城堡使其恢复原状,以杜克的“风格式修复”理论为指导,结果彻底混淆了原真性与可读性。当斯卡帕接手进行重建时,他不主张恢复原貌,因为在他看来历史正是在与现实的对话甚至冲突中才能充分展现出存在的意义和美感。这次改建留下了多个历史层面,原有肌体与新增部分保持一定距离,游客可以清楚地辨认新老元素,从而使新旧并置与对比在此形成了富有张力的历史对白③。再如,米兰的斯弗尔查城堡的改建,建筑师将城堡公爵庭院的一层改造为一个十分前卫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很多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与古朴庄重的城堡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流。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9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修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河流开发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问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河流要发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等传统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实现水利功能和生态修复功能的统一,并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河道渠道化,传统的护坡工程侧重于工程安全和人类单方面的需要,设计时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质结构,对河流的环境效应和生态补偿重视不够。因此修复河流生态和优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决条件。基于这一观点,从河流健康的理念出发。对河流的现状、发展及治理进行分析。

1河道现状

1.1河道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仍有区域性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水生态退化、洪涝灾害等问题尚待解决.流域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公众参与不足等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改变了原有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河流干涸,水生态环境消失;河流功能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因此.基于环境变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河流治水方略,修复河流生态刻不容缓。

1.2存在问题

大多数集镇、村庄、农田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零星分布在河道两侧。由于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不足,占用河道水域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早期河道的建设规划受历史因素的限制,河道行洪断面偏小,与集雨面积不成比例,甚至出现倒置现象。另外,由于历史上对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林育林力度不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此外,防洪堤、堰坝等河道建筑物大多建设年代久远.已运行了30—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工程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2河道治理原则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河道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提供生存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论文参考,河道整治。除满足渲泄洪水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样化。为此,河道的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考虑,既要修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论文参考,河道整治。

2.1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2.1.1平原河道特点

平原河道纵向坡降较缓.横断面一般呈复式,河道较宽,阶地、河漫滩较发育,水深较浅。枯水期河道内水量很小或无水,洪水期河势变化剧烈,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复杂,河床冲淤变化无常。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径流量减少,河床、河滩裸露,有的河段行洪区域内栽植了大量树木及高杆作物,致使河道行洪断面缩窄.影响河道正常行洪。

2.1.2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治理平原河道,要求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又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所以应根据岸坡稳定、正常行洪、表面异质、材质自然、内外透水、成本经济等原则进行。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使工程结构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不仅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而且要创造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多样性空间。治理原则为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的多自然型河道。

2.1.3生态护坡技术

平原河道护坡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先采取自然的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等各种浅护坦.为水生植物生长、繁育及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和生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可设置防护带,以确保堤防安全。常用的生态护坡形式有抛石护坡、混凝土预制件护坡铺砌、生态砖和鱼巢、土工织物袋、格宾网护砌等。河北省近年来河道常用的护坡形式为格宾网生态护坡和草皮护坡。从工程效果看,格宾网生态护坡优于草皮护坡,且观赏性强。从生态环保方面.格宾网生态护坡属生态环保型护坡,透水透气性好,一定时间后易于植物生长;又由于其柔性结构,故整体性较好.适应变形能力强.能满足河道较大流速对岸坡的冲刷,适应冻胀变形,不易破损,尤其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是理想的护坡材料。

2.2山区河道治理原则

2.2.1山区河道特点

山区河道纵向坡降陡.横断面一般呈“V”或“U”字型,阶地、河漫滩不发育。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河道洪枯变幅大,枯水期流量小,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时间短。山区河道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强度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危害性不容忽视。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2河道整治原则

山区河道治理中.要统筹上下游及整个流域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发挥天然河道功能。所以在规划治理中。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堤身结构和型式应尽量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由于山区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道趋于自然形态。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

3水质改善及污染源的处理

在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面源污染,强调源头治理。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改善末端治理,对于必须排出的污水,应逐河段进行总量控制(即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确定后的河段最小环境容量)。必要时需进行深度处理。提出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对于易积累的有毒物质,要坚决制止排人河流。根据河流径流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自净规律.合理规划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按实时水情调度.合理利用水体的环境容量,达到逐步改善水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可娜.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及其枯河流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国家图书馆一博士论文库.2005.

[2]李宏伟,赵艳丽.宜阳县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J].t程建设与管理,2009,(9).

[3]余国庆,朱雯,邱美娟,等.淳安县山区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3).

[4]董哲,孙亚东.生态水利t程原理与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篇10

(西柏坡纪念馆,石家庄050411)

(XibaipomemorialHall,Shijiazhuang050411,China)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目前我国博物馆油画藏品保存修复面临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对油画的稳定产生危害。这些影响因素时时刻刻的存在,如不采取限制消除它们,最终会使油画毁坏,达到无法修复的程度。详细论述博物馆要怎样永久性保存修复好油画的方法。要求博物馆对油画作品精心保管,避免因为意外事故和人为的原因而遭到毁坏,通过对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以减慢和推迟老化的进程,使藏品寿命得以延长。

abstract:thispaperbrieflydiscussestheunfavorablefactorsofChina′smuseumoilpaintingpreservationandrestorationcurrently,whichaffectthestabilityoftheoilpaintings.itnotwelltreated,theoilpaintingswillbedestroyedandcannotberestoredatlast.thisarticleexpoundsthemethodsformuseumtoprotectandrestoretheoilpaintingspermanently.itrequiresthemuseumtoprotectthepaintingscarefullyandavoiddamagescausedbyaccidentsorhumanfactor.Byusingmaterialandskills,theagingprocessofoilpaintingscanbesloweddownandthelifeofthecollectionscanbeexpanded.

关键词:博物馆;油画藏品;保存;修复;湿度

Keywords:museum;oilpaintingcollection;save;repair;humidity

中图分类号:G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224-03

作者简介:郭文乾(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文博。

0引言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重要画种,后经“油画之父”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Vaneyck),(1385年-1441年)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在明代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到了近代油画多用亚麻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油画在中国在中国艺术市场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2013年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多达到四千多家,随着社会对油画艺术品的青睐,各个博物馆也热衷于油画的收藏,但随着油画藏品的不断增加,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加以重视对油画的保存和修复将使我们馆藏油画作品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对油画作品保护这一项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如果油画有污垢或破损,不仅仅只就会影响视觉审美,它经济价值也会打折扣,也就无法留传后世。

1博物馆馆藏油画面临的问题

致使油画老化和损坏的因素包括温湿度、尘污、昆虫、微生物、紫外线等等,这些都会对油画的稳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缓慢而持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如果不采取限制措施来消除它们,它们会慢慢的逐步累积,最终使油画毁坏,达到无法修复的程度。博物馆要使一幅油画永久性保存也不是不可能的。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技法的运用正确,以减慢和推迟老化的进程,使油画作品的寿命得以延长。这就要求博物馆对油画作品精心保管,避免因为意外事故和人为的原因而遭到毁坏。一幅油画作品面貌能够被世代传承,这就要博物馆管理者和修复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危及馆藏油画保存安全的因素和解决的方法:

①博物馆应建立专门的油画库房来保存油画作品。但是我国四千多家博物馆中仅有极少数建有油画库房。油画库房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温度保持在20±2℃,相对湿度控制在50±5%为宜,昼夜的温差不能超过2-5℃,相对湿度差不能超过3-5%。调节温湿度时,风速应和缓、均匀,不能太强,更不能直接吹向油画,防止避免库房整体空间温湿度不符合要求,油画表面出现过干或过湿的情况。

油画保存环境湿度的剧烈变化,会导致藏品画面膨胀或收缩,由于油画各部分受膨胀系数不同,吸水性较强的麻布、木板、纸板等基底,对干、湿的反应比较敏感,油画底子和色彩层反应则比较缓慢。麻布、木板、纸板等基底受潮后会膨胀,在湿度降低时会收缩,此时油画画布背面的张力就会增加,而正面的色彩层张力的变化不明显。基底的缩胀,和底子、颜料层对画布的缩胀现象的限制,会往形成两种不平衡的力,底子和色彩层因此脱离基底发生部分隆起,反应到画面上会产生龟裂和油彩的翘起和剥离。

木板油画同样也受湿度变化的影响。在湿度较大时,对油画画面的色彩层有一定的阻隔作用,此时湿气会从木板的背面进入画体,在对湿度降低时水分同样会从背面蒸发,其后果使木板油画的背面膨胀系数远远大于正面的膨胀系数,导致油画基底凹凸变形,色彩层为了适应这种变形就会产生破裂。

博物馆馆藏油画在制约油画保存的各种因素里,潮湿的破坏性是最大。不但可以引起物体膨胀,还会使光线产生破坏作用,使颜色变化,引起画面褪色,加速锌、镉、铁、铜、锶、钛、铅等油画颜料的氧化。使颜料中的油介材料发黄变白的现象。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霉菌生存的最佳湿度为80%~90%。因此油画库房相对湿度不要能超过65%。[1]

温度和湿度对油画藏品的保存起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作用。在密闭的库房中中,温度越高,湿度会越高,温度越低,湿度会越低。为了使油画长期保存好,避免温湿度巨变,给油画藏品带来损坏,有条件的博物馆必须建立设有恒温恒湿系统的在库房。

②油画在陈展时,展厅的温湿度应该和库房保持一致,光照度为50勒克司[2]这样才不会对油画造成损伤。展厅的温湿度达不到库房的要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重要的作品,应放在专用的恒温恒湿展柜里。在布展或撤展运送作品过程中,对库房和展厅之间的路程和时间,要足够重视。使运送过程温湿度与库房、展厅保持一致,如果温湿相差悬殊,则应对油画进行必要的包裹或采取其他方法,以尽量避免因温湿度的聚变给油画带来的损害。

馆藏的油画作品如需外出展览,不管是远近,都要先了解当地气温和展厅具被备的条件。展厅的温湿度也要要做出具体的要求,假如展厅不具备恒温恒湿的环境,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油画作品的展出安全。从国内的天气情况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南方的地区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展览时间应当选择在此地一年中气候稳定,温湿度适中的时间段展出。

③人为的疏忽遭成油画作品的毁坏。也有一些博物馆馆藏油画的损坏是由于工作人员疏忽和缺乏科学保存知识所造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工作人员有责任心、有科学知识。在管理上要科学化、规章化,杜绝人为因素对油画作品造成毁坏。

2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修复

油画从传入中国已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并于当下成为收藏界的宠儿,我国的博物馆油画藏品在馆藏数量绝对占有重要位置。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油画收藏历史自始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馆藏油画作品大约有2000多幅藏品,主要为近代作品。馆长王璜生说,算起来油画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其实几百年,但由于其间材料工业和保存技术比较于西方都远远落后,时至今日,各美术馆面临的修复问题已经令专业人士感到焦虑。[3]这种状况下必然使我们对油画的保护做出慎重的思考——在“消费”和享受油画作品给我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视觉愉悦的同时,是否想过,怎样来科学地保护这些油画艺术作品。

预防性保护是对油画作品进行主动性、积极性的保护行为,此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在罗马的国际文物保护会议上提出。泛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特别是对温湿度的控制。值得庆幸的是如今这一概念越来越被重视,已延伸至管理者的宏观决策、保护资金投入、博物馆位置的选址、保护和陈展材料介质上的选择、博物馆库房和展厅缓冲地带的建设,以及藏品保存环境、陈展环境的恒温恒湿、照明、防尘、防虫害等方面。并且还包括对油画藏品的出库的提取、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安保设施、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等。

油画藏品应紧扣预防性保护原则这一宗旨。对油画藏品保存环境、陈展环境运用有效的、科学的监管方法,消除各种环境因素对油画藏品的损坏,使藏品时刻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尽力做到阻止和延缓作品的物理性与化学性“病变”乃至最终劣化,最终达到油画作品长久保护、保存的目的。

在博物馆藏品保护与修复领域内,油画的保护与修复并不是新鲜话题,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修复是指利用技术和设备进行必要的修理和挽救,消除不利因素对油画造成的损害,例如油画作品材料的自然老化,工作人员管理上的疏忽和人为损坏以及的存放环境引起的种种原因。修复并不是保护油画最好的方法,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不得不采取这种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提前消除隐患,为油画藏品提供一个良好保存作品的环境,这便是预防性保护的核心。

世界科学修复理论奠基者、意大利著名学者切萨莱·布兰迪(CesareBrandi)1963年撰写出版了《修复理论》,在此书中提出了现在被文物修复界公认的的三原则:修复理论中材料的三个特性可逆性、兼容性、可辨识性。“可逆性”要求在修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可以逆施的,可使作品恢复至修复前的状态,也称作可去除性原则;“兼容性”指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原作材料能够匹配,尽可能相似,避免因材料间的差异而带来新的问题;“可辨识性”是针对缺失部分的补全修复提出的,补全部分应当与原作整体保持和谐,色调保持一致,但也应注意要区别于原作。[4]国内从事油画修复工作人员在修复过程中都会遵守着这此原则,这种复理论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抢救性修复能起到够缓解、延长油画作品寿命的作用。主要是运用修复技术和材料对作品进行修复,修复流程如图1所示。

抢救性修复对损伤迫在眉睫的油画藏品确实起到了缓解、延长藏品寿命的作用,但是修复带来的一些不利后果及修复自身身的因素都承担着极大的风险。任何一项修复活动都有可能对藏品原状造成破坏性的保护,或者酿成千古遗憾,使得艺术品面目全非,或者是严重地偏离原作的气象,貌合而神离。

国内油画修复人才匮乏,从事修复工作人员少之甚少。现在国内博物馆在油画修复领域仍是空白的不在少数,越是成立时间早的博物馆在此方面设置越滞后,越是成立时间晚的博物馆,越是采用现代化标准来打造,在设置方面更合理。我们把油画修复设为一门独立科研也就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事情,据可查询到的资料显示:1999年,广东美术学院才成立了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2001年中央美院建立中国油画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心;2010年,央美美术馆成立修复工作室。除了我们自己培养的修复人员外,还有一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个人成立工作室。这些人对国内早期油画作品的修复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们的努力挽救了不少珍贵的油画作品。如2005年,李福长主持抢救性修复安徽省博物馆馆藏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众的油画,历时近7个月,对108幅油画进行修复、矫正和更换内框。[5]

3结语

当下我国博物馆应当重视油画藏品预防性保护,因为修复的最终目的还是了保护。而目前国的文博保护修复行业的从业员配备少之甚少,无论在精力,还是在业务水平上还是不能胜任的。藏品需要修复的工作还是要找外援,这种状况也不可能马上改变,只能是加速培养从业者,从简单容易的事情慢慢做起。我们的博物馆应当选择自己的侧重点和主攻方向,这样就会形成各自的专长。通过行业内的资源整合,使我国博物馆油画修复的面貌就会有一很大的提升。油画保护和修复的意义和重要性一定会受到关注、重视。当然“油画保护与修复”研究发展一定同学校、科研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同心协力,共同同改变现在面临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周理坤,彭祥凤.馆藏文物霉菌综合治理方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

[2][英]S.t.赫德逊,a.m.马斯登主编.灯与照明[m].轻工业出版社.

[3]曾焱.油画修复的秘密[J].三联生活周刊,2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