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45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1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社区;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8-13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而导致髓核组织的突出的一种疾病[1]。虽然手术治疗该病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术后系统、合理的社区康复护理则能够明显提高与巩固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所以我们加强了对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且均择期进行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社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10例;社区康复护理组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43.21±3.56)岁,病程5d~18年,突出部位:L3~41例、L4~57例、L5~S12例;常规护理组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62±3.53)岁,病程4d~17.5年,突出部位:L3~41例、L4~56例、L5~S13例。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研究方法与社区康复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而社区康复护理则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宣传教育护理、康复训练护理(如下肢肌力锻炼、腰背肌锻炼等)等综合性护理。

1.3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参考[3]: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不小于85°,患者可进行以前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功能得到改善,直腿抬高试验不小于70°;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未改善。腰椎功能评分标准参考install[4]临床评定量表对患者腰椎进行评分,包括疼痛程度、活动范围、日常动作等。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分,x±s)

注:*p

3讨论

所谓社区康复护理是指在社区中,围绕全面康复目标、依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对病、伤、残者所进行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整体康复指导,引导患者能够自觉、正确地坚持康复训练,从而能够减少致残的影响,预防继发性残疾,以致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康复效果,进而能够使患者生活可以自理,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5]。

从本次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的社区康复综合性护理结果可以看出:加强社区康复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者,且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也好于常规护理(p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的术后社区康复护理不仅能够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减轻患者过重的医疗负担,还对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了重要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梦樱,李津.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4.

[2]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1.

[3]武凤英.综合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按摩与导引,2007,23(1):38.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2

关键词:社区护理;沟通技巧;意义

社区护理是基层护理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的、连续的、便捷的健康护理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改变人们的健康态度,最终形成健康行为。因此,有效沟通是社区护理质量的保证,提高沟通技巧尤为重要。

1.注重第一形象,建立社区居民可信的形象

仪容,仪表,服饰,精神状态,情绪表情等外在形象,直接影响社区居民对护士的感知,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对护士做好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微笑,恰当的称呼,和蔼可亲的语气,平易近人的态度,在进行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时,针对不同的对象及心理特点给居民以启发指导,解除思想顾虑和负担,取得居民良好的的信任,有目的有计划的了解居民信息[1]。

2.善于利用好语言,做好人际协调

语言沟通是历史最久,频率最高,传播范围广的沟通方式,有信息传递速度过快,效果好,反馈最直接,最经济等特点。社区护士应抓住交流契机,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和内容,并且有目的,有主题的交流,避免漫无目的的乱谈,并注意礼貌性、准确性,通俗性,情感性。社区护士要善用亲和力,俗话说微笑是沟通的通行证,适当的赞美认可是沟通的剂,你需要宣传的能带给居民什么改变和好处是沟通的发动机,用居民听得懂喜欢听的用词,用与居民同频道的语调状态进行同理心沟通,彼此控制情绪并适当的回应反馈达到有效沟通。

3.掌握聆听技巧,鼓励主动参与护理活动

社区护士应全神贯注聆听倾诉,注意眼神交流,即听其言,观其行,与居民有温和坚定的目光接触(表示被尊重),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适时的同理心点头、复述和恰当的面部表情,挖掘到居民想听什么、想说什么、乐意接受的方式,找到适当的机会场所科学回答问题,进行咨询指导,改善治疗护理水平,取得最佳预期效果,并维护隐私权,让居民倍感信赖与安全,主动参与健康活动中来[2]。

4.善于运用非语言交流,协助慢性病人的康复

社区护士的面目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等细微动作都体现着关心,从中获得居民的信任和配合。慢性病居民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或极少自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等特点,与其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因素有关,切实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病程,以温暖平等的态度,让病人感到舒服。社区护士应用非语言方式进行有效沟通,良好的健康教育,安全用药指导,使病人掌握自我保健的知识[3]。

社区护士在慢性病管理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象更多的是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都影响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可能一个健康的观念要反复很多遍,所以要求社区护士具备高度的耐心爱心责任心,简单的事情反复做,达到效果为最终目标。

5沟通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士重要职责,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居民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分授课、咨询、提问与讨论、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示教与反示教等形式。社区护士必须制定全年计划,明确组织者、授课人及对象、协助者、时间、地址、教具及经费预算、效果评价工具和指标等,连续性干预项目采用居民的知识知晓率、信念持有率等分析效果,不断提高干预技能。这要求社区护士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长时间的临床工作经验,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卫生主管部门制定评价效果制度,定时下社区家庭访视评价社区护士沟通能力,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断反馈完善评价制度。

6体会

沟通是一切人际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使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途经。正确应用沟通技巧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社区护士与居民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收集居民的真实性资料,全面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有利于及时准确的做好慢病管理。同时获得居民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主动参与各项治疗护理活动,配合完成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知识的培训。良好的沟通还有利于建立社区护士与居民的关系,提高相互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是实现“社区居民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银萍.社区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18):1635-1636.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3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社区护理;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17-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基层卫生院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在受到外伤或重力压迫等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症【1】。具有疗程长、康复慢、易复发的特点。基层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治疗好转进入社区后,由于从事田间劳作,往往容易复发,对患者的工作和生存质量(QoL)具有较大的影响。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对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社区护理干预的模式,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出院患者52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23-71岁;病程:1天-23年;初发者15例,复发者11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22-71岁;病程:1天-22年;初发者16例,复发者1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经统计学比较(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均好转出院后,对照组采用门诊随诊的方法,观察组采用社区疼痛护理干预、运动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方法。通过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和生存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①通过6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期间的复发次数,判定其复发率。②我们采用SF-36量评表,在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活力(Vt)、社会功能(SF)方面进行评价其生存质量情况。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统计结果:观察组26例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共有3人次复发,复发率为11.53%,对照组有8人次,复发率为30.7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患者QoL指标结果(见表一):观察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p

3讨论:

基层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非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的组织和由此引发的局部非炎性水肿对马尾神经及脊神经根的刺激,缓解患者症状。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的组织的回纳和修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加强出院患者的护理工作,将护理工作延伸至社区,对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2】。目前,国内评价QoL指标是以中文版的SF-36来进行。它是在1988年Sterartse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的基础上,由美国波斯顿研究所开发的一种对患者生存质量的量化表,具有适用广泛、内容简短、可信度高的特点,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3】。我们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定期下村服务的形式,对26例患者的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我们认为:①社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能力,降低复发率。我们通过对患者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指导,纠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和习惯,正确的保护腰椎,减少诱发因素对其的损伤,降低复发率。②社区疼痛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躯体疼痛症状,提高生理上的舒适度。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我们通过指导患者正确的卧床方式、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及合理的用药,来减轻患者的疼痛,使得患者在生理上感到舒适,提升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活力。③社区运动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腰肌强度,提高其社会功能。我们以先慢后快,幅度先小后大,先局部后整体,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原则,正确的运用直腿抬高、仰卧位拱桥式腰背肌、飞燕点水式背伸肌等运动方式【4】,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运动,来提高患者的腰肌强度,加强对腰椎的保护,使得患者正常的参加社会活动。④社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情感职能。由于该病有疗程长、康复慢、易复发的特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我们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的进行思想疏导,耐心解释使患者消除顾虑,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的融入社会,提高患者的情感职能。

总之,在基层医院采取正确的社区护理干预方式,能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复发率和提升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龙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242。

[2]刘仕娟,社区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的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7):67。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4

关键词: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建议和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疔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疔体制的变革、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疾病多样化的改变、慢性病患者的增加等等问题,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社区护理服务将在提高国民健康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社区护理也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疔护理地点更多地从医院病房移向社区和家庭;未来的护理人才也将由在医院工作的专科护士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因此,相应的社区护理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革新也势在必行;中高职护理专业的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也巳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开展社区护理教育,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社区护理的教学实训和实习环节,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出适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使护生毕业后很快找到工作,安心的在社区护理基层岗位上为民服务,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核心概念界定

2.1社区护理学

社区护理学是在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为适应公众的健康需求,在护理实践过程中综合发展而成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学科课程。主要目标是使护生掌握为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目标人群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全科性的服务方法和手段。具体内容包括社区护理程序、家庭健康护理、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老年人保健、社区常见慢性病病人的保健护理等。

2.2社区护理

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等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和社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疔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是一种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它实现了以疾病护理为中心向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增添了新的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范畴,使护理服务从医院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变封闭式的服务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服务。

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主体;服务综合性;服务连续性;服务可及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分散性;服务自主与独立性。

3.社区护理教学和社区护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着力负责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该文件的颁布,对社区护理的教学和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照该文件的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实践经验体会,归纳出以下存在问题和差距。

3.1社区护理教学起步较晚;实践教学体系滞后;教材难以体现社区护理的特点;课堂理论授课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巳经开始将社区护理课程纳入护理教育大纲中。东南亚等国家的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从法律制度的制定及具体的工作实施,也早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开设此课程历史短暂,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单独设置社区护理的专业。从事社区护理教育工作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极其缺乏,多为从事护理学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多为国外教材的翻译版本,部分章节理论性很强,内容却空洞。案例大多是国外所开展的社区护理工作,很多护理服务项目在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开式,使得多数学生认为这些社区护理工作在我国还遥不可及,以后干这行了再学也为时不晚。另外,社区护理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和内容与临床护理、老年护理课程重复,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巳经有所掌握,因缺乏新鲜感而造成学习兴趣不高,而教师也认为社区护理学的课程难讲。这种不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2社会和各级政府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政策及财政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服务普及率偏低;社区护理人才严重缺乏;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社区护理服务缺少专业特色;社区的卫生服务现状也给社区教学实训和实习以及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社区卫生机构承担。各级政府尚无具体的社区护理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提倡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支持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另外,社区护士角色单一,主要承担起了照顾者角色。而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角色者等社区护理的功能较少。再加之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社区护理服务又缺少专业特色,使得社区的特色护理开展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工作只能求生存,不能求发展。

4.建议和对策

4.1重视并切实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教材和课程体糸;建立以全科护士为主体的社区护理服务专业技术队伍,推动社区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护理教学中把培养适应未来的社区护理人才作为长远的培养目标,在中高职院校开办社区护理专业,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4.2建立校内社区护理实训场地和校外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家庭,直接参与社区护理工作的设计、实施,加深学生对社区护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社区护理素质。使护生真正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疔护理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病人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边缘性学科转变;工作方式从医院院内护理转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的转变。

4.3转变观念,提高政府各级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力支持,改善社区护理工作环境,以吸引护理人员投身社区护理工作。

4.4大力加强现有社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转变社区服务理念,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展社区护理相关理论的研究,借鉴国外社区护理工作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实践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5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疔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疔体制的变革、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疾病多样化的改变、慢性病患者的增加等等问题,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社区护理服务将在提高国民健康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社区护理也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疔护理地点更多地从医院病房移向社区和家庭;未来的护理人才也将由在医院工作的专科护士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因此,相应的社区护理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革新也势在必行;中高职护理专业的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也巳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开展社区护理教育,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社区护理的教学实训和实习环节,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出适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使护生毕业后很快找到工作,安心的在社区护理基层岗位上为民服务,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核心概念界定

2.1社区护理学

社区护理学是在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为适应公众的健康需求,在护理实践过程中综合发展而成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学科课程。主要目标是使护生掌握为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目标人群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全科性的服务方法和手段。具体内容包括社区护理程序、家庭健康护理、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老年人保健、社区常见慢性病病人的保健护理等。

2.2社区护理

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等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和社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疔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是一种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它实现了以疾病护理为中心向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增添了新的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范畴,使护理服务从医院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变封闭式的服务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服务。

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主体;服务综合性;服务连续性;服务可及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分散性;服务自主与独立性。

3.社区护理教学和社区护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着力负责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该文件的颁布,对社区护理的教学和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照该文件的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实践经验体会,归纳出以下存在问题和差距。

3.1社区护理教学起步较晚;实践教学体系滞后;教材难以体现社区护理的特点;课堂理论授课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巳经开始将社区护理课程纳入护理教育大纲中。东南亚等国家的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从法律制度的制定及具体的工作实施,也早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开设此课程历史短暂,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单独设置社区护理的专业。从事社区护理教育工作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极其缺乏,多为从事护理学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多为国外教材的翻译版本,部分章节理论性很强,内容却空洞。案例大多是国外所开展的社区护理工作,很多护理服务项目在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开式,使得多数学生认为这些社区护理工作在我国还遥不可及,以后干这行了再学也为时不晚。另外,社区护理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和内容与临床护理、老年护理课程重复,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巳经有所掌握,因缺乏新鲜感而造成学习兴趣不高,而教师也认为社区护理学的课程难讲。这种不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2社会和各级政府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政策及财政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服务普及率偏低;社区护理人才严重缺乏;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社区护理服务缺少专业特色;社区的卫生服务现状也给社区教学实训和实习以及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社区卫生机构承担。各级政府尚无具体的社区护理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提倡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支持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另外,社区护士角色单一,主要承担起了照顾者角色。而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角色者等社区护理的功能较少。再加之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社区护理服务又缺少专业特色,使得社区的特色护理开展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工作只能求生存,不能求发展。

4.建议和对策

4.1重视并切实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教材和课程体糸;建立以全科护士为主体的社区护理服务专业技术队伍,推动社区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护理教学中把培养适应未来的社区护理人才作为长远的培养目标,在中高职院校开办社区护理专业,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4.2建立校内社区护理实训场地和校外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家庭,直接参与社区护理工作的设计、实施,加深学生对社区护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社区护理素质。使护生真正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疔护理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病人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边缘性学科转变;工作方式从医院院内护理转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的转变。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6

[关键词]社区护理;心脏搭桥;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4)14-139-03

有研究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而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诸如心脏搭桥术等手术也越来越多的在临床上开展起来[2]。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应用血管桥移植手段来改善远端心肌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不适合进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术时,冠脉搭桥可以有效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于心脏搭桥手术患者,其术后康复问题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亦有重要影响[5],而患者术后康复的主要场所就是社区[6]。本研究以我辖区2011年1月~2013年7月间的冠脉搭桥术后康复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就社区护理干预对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做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辖区2011年1月~2013年7月间的60例冠脉搭桥术后康复期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指证,并且同意接受干预。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我们要求所有患者术前未合并有严重疾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在干预期内未发现有恶性肿瘤等疾病,在手术方式方面,需排除进行微创切口搭桥及在术中合并有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者。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与B组,a组30例患者,男20例,女10例,患者年龄57~73岁,平均(62.2±5.6)岁,B组30名患者中其中男21例,女9例,患者年龄58~75岁,平均(62.4±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进行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护理干预。首先,是对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等疾病相关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对症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求患者定期来社区诊室进行复查,如患者实在不方便,也可由医生进行上门检查,如发现患者监测指标有问题,需在积极寻找原因的同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社区护理干预第二部分是运动疗法,应要求患者每天都进行运动,每次不少于20min,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发现,诸如健身舞、太极拳等强度较低的群体运动项目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另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及时发现患者心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心理症状进行有效的干预。

1.3评价指标

1.3.1两组患者心理症状的比较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

1.3.2两组患者疾病康复情况的比较主要包括疾病康复知识、自我护理能力、治疗依从度三个部分。

1.3.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的比较使用wHo公布的wHoQoL-100生活质量量表和我们自制的社区护理服务评价卡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1.10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a、B两组患者组间各指标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期心理症状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得分均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康复期心理症状的比较()

组别n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

a组302.13±0.432.02±0.351.87±0.65

B组302.66±0.322.54±0.472.43±0.31

t5.424.864.26

p

2.2两组患者康复质量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疾病康复知识、自我护理能力、治疗依从度三个方面得分均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康复质量的比较()

组别n疾病康复知识自我护理能力治疗依从度

a组3087.58±5.4891.17±3.3293.26±2.10

B组3080.41±5.7385.47±4.4183.27±7.69

t4.955.666.86

p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得分皆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组别n生活质量护理服务满意度

a组3078.77±8.8691.74±5.47

B组3070.38±6.5884.33±6.60

t4.164.73

p

3讨论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最主要疾病类型之一,在我国,由于人们生活结构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一些由生活方式改变而引起的疾病的发生率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心脑血管病就是一大类[7]。有研究报道,心脑血管疾病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负担[8]。心脏搭桥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其手术效果确切,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会得到极大程度的减轻,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9]。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且缺乏自我护理意识,患者在院外康复的效果并不理想[10-12]。就此,我们在社区心脏搭桥患者中开展了社区护理干预项目,旨在通过护理干预,提高心脏搭桥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使其可以拥有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得分均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脏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其可以降低患者心理症状水平、提高患者康复能力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东生,顾东风.中国1980-2010年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回顾[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1059-1064.

[2]朱雨富.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297-2299.

[3]何丹青,王玲,赵晟,等.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二维斑点追踪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1):65-68.

[4]何丹青,王玲,赵晟,等.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室心肌纵向应变[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2):107-110.

[5]安荣彩.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3):108-110.

[6]高文根,胡大一,汤楚中,等.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随诊管理流程再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1):757-760.

[7]施继红,郝雁红,吴寿岭,等.开滦研究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分布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62-67.

[8]赵冬,刘静.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持续上升,预防任重道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177-178.

[9]陈巧,夏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监护体会[J].重庆医学,2011,40(12):1194-1196.

[10]马跃文,马庆平,杜宝琮,等.康复治疗对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5):332-335.

[11]张俊鲜,王美花.心脏外科手术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5):564-565.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7

目前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社区护理只是初具雏形。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不断推广,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护理专业还不能独立运作,还要依附于医疗或其他社区卫生组织合作,社区护理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找好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社区护理工作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内的作用、地位,也在客观上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和服务体系。

1在调查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护理存在以下缺陷

1.1社区护理概念不清目前社区护士概念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士通过社区护理转岗培训取得社区护士培训证书即称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偏重于以第二级预防为主的、较局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护理。把出诊、下社区量血压认为就是社区护理,与第一级预防为主的护理活动有一定差距。

1.2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具体,社区护理质量考核无标准,社区护士配置不合理。

1.3社区护理服务形式单调现在开展的护理工作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流于形式,为应付上面的检查突击建立个人、家庭健康档案,而且基本为死档。上门护理也仅注重治疗性措施的落实(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忽视其心理和康复的指导。下社区服务也仅是测血压,对于解决社区人群的健康干预有一定差距。

1.4社区护士知识老化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士基本都是院校毕业后直接分配而来,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即可参加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由此无论从理论上、操作上、临床经验上都只能作为一个护士职业的起点。还有就是年龄大的,多年来接触的临床工作也仅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简单的临床治疗,所以显出了现有社区护士知识上的缺陷。

2社区护理的概念及职能

2.1社区护理概念社区护理也可称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以社区家庭健康为中心,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提供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

2.2社区护理的职能

2.2.1预防保健为主社区护理服务宗旨是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主要工作目标。通过一级预防途径,达到促进健康、维持健康的目的。

2.2.2强调群体健康社区护理是以社区整体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家庭及社区为基本的服务单位。收集和分析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

2.2.3社区护理工作范围的分散性及服务的长期性由于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居住相对比较分散,使得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更广,对交通的便利性要求更高。另外社区中慢性病人等特定服务对象对护理的需求具有长期性。

2.2.4综合性服务由于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求社区护士的服务除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等基本内容外,还要从整体全面的观点出发,从卫生管理、社会支持、家庭和个人保护、咨询等方面对社区人群进行综合服务。由此可见,社区护理的面很广、有一定难度,需要护理人员有高水平、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2.2.5可及性护理服务社区护理属于初级卫生保健范畴,其基本要求所提供的服务应是所有社区人群在需要时能得到相应的服务。这就要求护理服务具有就近性、方便性、主动性,以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

2.2.6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广,而且要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来预测和发现人群中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在许多情况下,社区护士需要单独解决面临的健康问题,因此,社区护士较医院护士有较高的独立性,需要具有一定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区护理

发展对策根据以上社区护理的概念和职能特点,结合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以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石发展社区护理的建议。

3.1转变观念,调整社区护理人员结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服务有多种,涉及问题多且护理特点在于以预防保健为主,强调群体健康。护理观更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士具有诊断和处理社区居民对现有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而且社区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爱心,才能使社区护理达到最佳效果。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护士不仅是完成本机构的临床护理,更应该跨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迈向社区,进入家庭,摸清管辖范围内居民的健康状态,对辖区居民的慢五病管理提出干预方案,对各级各类人群进行有效分类管理。以达到第一级的预防为主的护理目标,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个性化、连续化、综合性的服务。

3.2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注重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根据以上社区护理职能特点及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护理人事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护士应提高准入制度,建议由主管护师或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有过三年工作经历,并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应社区护理学专科培训证书的护士才能成为社区护士,以满足独立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区护理工作。或在现有基础上挑选具有敏锐的贯彻及护理评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身心健康的社区护士,学习社会学、心理学、老年学、伦理学、行为医学等边缘学科,通过严格系统的社区和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关学历的全科型护理知识的社区护士,才有资格进入社区,解决并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对于那些资历较浅或脱离临床时间较长的老年资社区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社区健康评估、疾病人群、护士特点进行灵活实用的培训。学习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急救技术等,逐步推行培训和自学相结合,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以传帮带的方式拓宽知识面,提高护理技能,提高社区护士的职业素质,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才均衡发展。

3.3严格社区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由它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尤其在做家庭服务时,一方面因条件简陋操作难度大,另一方面,护士可能会因忙碌、疏忽等造成意外,所以,要特别加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不仅要求社区护士加强责任心,熟练掌握技术,还要制订相应的质量标准、绩效考核、监督与评价标准,根据社区护理的特点,考虑到影响社区护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从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服务质量几个方面着手,运用多方面资料,综合制订出适宜的质量指标,建立可行的社区护理质量,以“以需要编制,以任务定岗,以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以按劳分配和贡献大小”为奖惩原则制定护理人员业绩考评制度,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构建开放、科学的护理模式。

3.4增强社区护理职能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服务职能仍定位在病人和疾病的普查、预防接种等工作上,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少有了解、指导、促进作用。根据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社区护理应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家庭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社区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善终服务等服务项目。社区护士职责应从对个体的疾病护理扩展到对家庭、群体和社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以对群体行为干预达到健康促进为最终目标。

3.5寻找政策上的支持社区护理是一门技术性服务,应当体现她的价值,在家庭护理、探视制度、健康教育等护理项目上有相应的法规,政策的保障以及工作价值的体现。鼓励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主管部门应根据地区情况,制订出诊项目、操作规程、意向协议等,使其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3.6加强宣传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方便、经济的就医、治疗及康复途径。

3.7加强社区护理的研究,拓宽社区护理领域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的新兴领域,健全社区护理必然经过一个长期的探索尝试过程。社区护理应抓住机遇,重新审视市场定位,创造条件,利用资源,改变过去社区护理服务形式单一,“医院化”的护理方法,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发展我们的社区护理事业。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8

精神疾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和及时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1999年,桐乡市被列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县,现根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规定的主要实施指标,对1999年度与20__年度工作进行对比研究。1工作方法1.1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卫生、残联、公安、民政、人事、劳动、工青妇等14个部门组成的市精防康复一级领导小组,24个乡镇和393个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二级领导小组,组成了4003个精神病人监护小组。1.2由专科医院对全市28名乡精防医生和266名村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合格率98%。1.3全市宣传发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治知晓率。1.4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由市政府制订了《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解决特困精神病人医疗费用。1.5普查普治,建档立卡,分类落实防治和监护措施。1.6积极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让病人回归社会,参加工作,实施康复措施。2资料来源按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调查1999年度及20__年度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百分率。采用两样本率比较(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3结果及分析3.1我市共注册登记精神病人4170人,按疾病进行分类:精神分裂症2132人;情感性精神病635人;精神发育迟滞650人;分裂样精神病62人;反应性精神病56人;癫痫性精神障碍143人;癔症性精神病137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91人;其它精神障碍164人,以此进行分类管理。3.2我市两年度总人口数基本无明显差异,而精神病人检出率远远低于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重症精神疾病数据(总患病率为14.28‰,现患病率为12.21‰)[1]。原因可能有两,一为非正规流行病学调查所致的漏检;二为摸底调查与流调的病种有所差异。按我国“九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末期检查的规定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检出率不少于6‰就为合格(1),因此,1999年度未达合格指标,20__年度已达合格指标。3.3按规定:指标监护率达90%以上为一类等级达标,监护率60%以下为最低达标等级[2]。我市监护率由1999年的最低提高到20__年的一级(p<0.001)。3.41999年显好率达三类等级规定指标,20__年达一类等级(p<0.001)。其中病情恶化者由14.9%降至2.7%(p<0.001);病情无变化者由36%降为32.8%(p<0.05);病情显好者由49.1%升为64.4%(p<0.001)。3.5参与社会劳动率[(全劳力+半劳力+简单劳力人数)÷监护病人数×100]由三类等级的75.1%升为一类等级的81.3%(p<0.001)。其中半劳动能力者由34.9%升为39.4%(p<0.005),无劳动能力者由24.9%降为18.7%(p<0.001);而全劳动能力者或简单劳动能力者均无差异。可见总的社会劳动参与率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社区防治康复措施,除服药治疗外,尚未开展劳动能力训练等综合措施,尚未把群众“精神病人只要不吵不闹”的观念提高到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水平。3.6病人服药治疗率由45.6%上升为61.0%(p<0.001);自动停药率由76.4%降为72.0%(p<0.05)。提示维持药物治疗不系统、不正规,不遵守医嘱自动停药,可能是造成病情无变化率和全劳力率无差异的主因。4讨论4.1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传统观念动摇、社会支持系统变化等因素,心量应激急剧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50年代中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1982年,我国精神病时点患病率为10.57‰;1993年为13.54‰;20__年,我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4个县(市)、70个乡镇(街道)、140个村(居委会)中15000名≥15岁的人为调查对象,结果提示调整后精神疾病总的时点患病率已高达17.3%[3](95%ci为16.0%~18.7%)。按国际上采用的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生存年测算,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已成为世界头号疾病。心理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其中老年人12.9%,儿童、青少年为10.9­—13%,中学生为17.3%,大学生为25—30%,因社会、心理、不良行为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4];4.2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基层单位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效。1999年起,政府将此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精神病人的社会肇事率明显下降,实现了精神病人早发现,早治疗要求,通过提高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发生率也有所下降,一举通过了全国的考核达标。4.3发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它可减少因长期住院引起的“住院综合症”。实践证明,大部分病人在医院急性症状控制后,回到社区生活,并得到相应的康复服务,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参加适应生产劳动,对避免精神残疾和早日回归社会是极有好处的[4]。从本课题的结果分析也证实了这一论点。4.4据上海市调查[4],出院即停药者的复发率为23.8%,半年内药物维持治疗者为21.2%,半年至一年内者为11.3%,1-2年服药者10%,长期服药者的复发率仅为2.5%,可见维持治疗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从本课题研究结果可见社区精神病人1999年和20__年度服药维持治疗率分别为45.6%和61.0%,能做到社区中有1/2左右的病人维持用药,是相当乐观和不容易的事。但是服药病人中,两样本分别有74.4%和72.0%的病人不遵医嘱自行停药,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及监护小组监护未完全到位;二是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的认识不到位;三是经济原因。在目前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措施中,还没有实际能力全面推行综合性康复措施的情况下,医生、病人家属、社会能让病人遵医嘱服药的确值得引起关注。4.5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临床精神病学与某些公共卫生学工作的结合,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动员社会力量,并配合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五年来,分别制订了《桐乡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案》、《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和《桐乡市社区精神病人防治康复工作考核标准》等文件,使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达到了全国试点标准。五年中,为137名特困精神病人减医药费32万元,解除关锁精神病人12人,为5%病人办理残疾证,有1500多名精神病人得到劳动安置,为精神病人参与社会劳动,实施劳动康复,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工作实为一项民心工程。4.6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坚持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开放化、社会化、综合化”方法;以“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保障人民心身健康”为主要目标;这些试点经验值得推广。但存在一、二级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全部为无偿服务,开展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已成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政府应加大这项民心工程的投入,以进一步推动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宣传,科学防治,消除偏见,关爱精神病人;外来盲流精神病人的综合防治还是桐乡市防治工作盲点,也造成不稳定社会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监护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9

河北省沧州市中医院河北省沧州市062450

【摘 要】社区护士必须运用健康教育程序,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实施健康教育。加大社区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力度,提高社区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组织开展进社区入户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注重社区护士沟通的能力培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认识社区健康教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持之以恒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宣传;沟通;持之以恒;提高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是把保持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作为目标,而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其内容涉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而完成每一项服务内容都离不开健康教育。护士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护士要根据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点而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来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护士必须将护理健康教育列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浅谈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1社区护士必须运用健康教育程序,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实施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更多侧重在疾病的康复、预防、和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体现一定的普遍性。护士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仅要把知识和技术交给病人或家庭,更重要的是要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护士运用健康教育程序,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实施教育。健康教育程序与护理程序一样要从5个步骤进行:评估阶段,不仅要评估整个社区需求,而且要评估每个参与者的学习需要。诊断阶段,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与学习的准备度,然后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作出诊断。计划阶段,对将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安排,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形式进行教育,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应鼓励学习者参与制定教学计划,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以顺利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实施阶段,是将计划中的各项健康教育措施落实的过程,要灵活机动地施教,因人、因时和和因事制宜,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评价阶段,以预期学习目标为标准,对学习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多因素进行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等决定教育程序是否终止。

2加大社区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力度,提高社区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社区护理教育更是十分欠缺,在健康教育平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目前绝大多数社区护士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规范的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训练,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因而采用的方法较简单,停留在一般的卫生宣传上,且内容泛化,难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必须加大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力度,对正在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或培训,一是对已经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再培训,二是建立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岗前培训制度,使其逐步掌握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比较全面的医学知识,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三是把健康教育作为培养护士的一项基本要求,尽快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社区健康教育及其相关课程,学习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组织开展进社区入户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

3注重社区护士沟通的能力培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区护士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施有效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耐心的解释和真诚的关心能融洽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让沟通更加流畅,并从交谈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存在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达到预期目标。首次交谈要从对方关心、有兴趣的健康话题开始,建立一种互信的基础,根据具体情况控制交谈时间,不要让服务对象感觉到疲劳和不耐烦。学会倾听与引导交谈是有效沟通的保证,始终保持和蔼可亲、聚精会神、姿态自然的形象能让交谈者受到鼓励和得到尊重。引导性格内向、心情郁闷的服务对象将压抑在内心的痛苦、冲突和心理矛盾倾吐出来,使其产生轻松感,最后通过疏导让对方得到安慰和心情舒畅。

4充分认识社区健康教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持之以恒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使受教育对象通过知识改变、态度改变并逐步实现行为改变。但要彻底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不容易,即使是对健康不利或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要做出极小改变也是困难的。因此,社区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人的行为改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开展持之以恒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范震,胥春.患者心理变化与心理护理[J].广东牙病防治,2002(03).

[2]孙洁.运用循证护理指导疗养院护理培训[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03).

[3]钱保侠.循证护理在国内实施中面临的问题[J].淮海医药,2006(06).

[4]李爱夏.5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并发伤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5(06).

[5]李天雅,徐萍,张莉,周勇.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认识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12).

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篇10

【关键词】社区康复干预;干预组;对照组;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3-01

1、引言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颅脑损伤患者的数量多,但限于收入水平和社区护理水平的因素,颅脑损伤患者经过在医院的手术质量或传统保守治疗之后,对患者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及时病情趋于稳定,但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残留神经损伤给后期的康复工作带来了消极作用,尤其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在经历了手术治疗后,往往选择回家等待式的自然康复,但由于缺乏心理辅导和必要的康复常识,往往会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阴影,特别是对于患者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生活理解力方面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和水平。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将对在2011-2013年之间的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进行剖析,对比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和非干预手段在其中的具体作用,以为我国的相关研究贡献微薄之力,论文观点仅作业内研究人士探讨参考之用,不足之处,有待指正。

2、研究对象

针对笔者在2011-2013年间研究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分析,将全部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各25例,一组施加社区康复干预措施,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患者的资料主要有颅脑损伤的原因、类型、部位,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并在干预过程中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问询调查,记录在案,并在疗程内对患者的康复度进行统计评估,主要评估的指标是颅脑患者的理解能力、生活认知能力与生活能力。

3、方法

3.1研究方法

将5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干预组在出院后继续施加药物治疗和社区康复护理训练,对照组则在家中等待自然康复,定时定期的对两组患者进行同等的问询调查工作,研究时间分别以2个月和4个月为统计评估的基准,进行评分对比。干预组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有治疗师向患者和家属事先进行沟通说明,向家属说明护理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并对家属的护理工作进行引导,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患者和家属都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的工作当中来,配合治疗师的工作。康复治疗师和患者、患者家属拟定康复训练的时间表、地点、工作规划等内容。并且康复治疗师要具体的根据患者颅脑损伤的成因,患者外在的功能障碍表现方面,如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理解障碍、心理障碍等具体情况,针对性的拟定康复干预的计划。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摸底,适当的调整康复计划,并组织社区护理人员、家属、患者的分析讨论工作,进行评估论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2)社区康复中心定期组织康复训练培训,成员包括专家、患者、患者家属和社区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培训,主要是针对性的训练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专家则可以进行训练的指导工作,提升护理的常识,并现场答疑,解决家属和护理人员工作当中遇到的疑难点。此间,可以将护理工作当中卓有成效的护理案例进行宣讲推广,相互借鉴操作中的优点。

(3)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定期的对患者和家属的康复工作进行摸底,康复干预的疗程为4个月,每个月3次进行情况摸底工作,没10天为一次。摸底工作主要是针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开展的,其一,训练康复的指导工作,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问询谈话,针对日常工作的训练情况详细了解,如药物的服用情况、运动训练和操作规范方面,及时指正其中不正确的康复动作;其二,是心理康复指导,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失语、偏瘫等严重的疾病会给家属带来困扰,处于对病情的担忧,家属工作当中会有消极情绪,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疏导、安慰,消除患者家属的忧虑和烦躁情绪,另外,患者是病症承受的直接方,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更加明显,烦躁、紧张、性格多变、行为异常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康复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必要的要引入心理咨询师,开导患者,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康复工作的进行,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微小进步也要表扬鼓励,营造健康、乐观的环境,提升其自身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3.2评估方法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2个月和4个月后的测评比较,将日常生活能力指标(aDL)和功能独立性指标(Fim)指标进行打分评估,主要针对患者的理解能力和生活认知能力比较。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软件对调查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认为p

4、结果

2个月和4个月之后的统计显示,干预组的成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时间越长,效果差异越大,其中4个月之后的患者康复程度表现最好,说明社区康复干预措施能够明显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进程,自然等待式的康复不仅速度慢,而且效果并不十分良好。

5、讨论

传统的颅脑损伤康复停留在病情问询阶段,实质性的训练指导和心理干预工作有限,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证明,患者出院后,社区康复干预作用的效果非常明显。主要做到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治疗师组织社区护理人员、患者、患者家属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其二,各参与人员要有信心和耐心,坚持生理康复与心理康复同步进行的原则,并做好长期康复护理的准备;其三,社区组织人员定时定期的问询调查,进行训练和心理开导工作。限于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颅脑损伤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并不现实,因而提高社区康复干预的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和帮助无疑符合当今的生活水平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石坚,李华,刘利辉,等.脑外伤后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处理.[J].现代康复,2001,5(10下):13~14

[2]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第1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