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53

公益活动心得篇1

说起做公益,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可以做点平常的事情。最早听说大厨参与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的活动时,我就有所注意,因为他是一位很稳重的人,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投入到某件事里去。有一次我和他详细聊过,大厨说他做公益的出发点就是快乐公益,把自己个人的工作、学习和家庭事务安排好,心理毫无负担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了别人,自己也获得了快乐,何乐而不为?这番话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我也决定参与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一次参加活动是2012年9月16日,我在大华广场献血屋参加值班服务。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就跟着老志愿者一起学习吧。值班服务时间较长,中间有时候也挺无聊的。后来横刀来了,和我交流了一会儿。顾队告诉我,新人通过参加值班服务,是对新人的一种基本考验,也是和社会交流的一个窗口。参加公益活动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去坚持。顾队说自己已经坚持了八年,越来越觉得做公益很平常,只要以平常的心态去做事,就会有很多的收获。顾队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所谓平常人用平常心做平常事,也就是这样的道理吧。

随后,我在安排好工作和家庭事务的前提下,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大约有十几次吧。包括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理念推广、学雷锋实践活动和公益书屋项目的启动、关爱志愿者的免费体检和代表协会参加户外运动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元化,给我们以很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而且协会的管理层凡事都是身先士卒,对我们这些普通志愿者的意愿非常尊重,为我们考虑得很多。我参与这个团队的活动,心情非常愉快。做为普通一兵,服从组织的安排,做好份内的事情,就是我对团队最大的贡献。加入协会不久,我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位随时等待为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我也热爱自行车运动,并且认为这也是践行公益理念的一种形式:减少pm2.5的排放,要从我做起。在小马网的大力支持下,我组建了小马骑行团,每逢世界无车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活动,我都通过参与和组织自行车骑行活动,来表达我们呼吁低碳出行的环保公益理念,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而努力!

公益活动心得篇2

中国台湾地区就当地直销企业的公益现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反映出的事实是,他们并不指望公益直接推动业绩,他们认为让公益单纯化才能拥得真心回馈。而诸多内地直销企业也在从事公益,希望他们也能以此心态坦然对之。

过去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直销事业在媒体上总是负面消息居多,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从业者不仅是正正当当的生意人,更是热衷公益的善心人士,或响应或发起,爱心绝不落人后。如同雅芳中国台湾分公司总经理王子云所言,这类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正面信息,因为时间拖得又长、又没有冲突性,不符合新闻处理的原则,所以企业不仅要花钱做公益,还要花钱做广告、办记者招待会、发新闻稿,为的是唤起大众对弱势团体的关注。

究竟直销从业者多年来在社会公益方面做了哪些付出和努力呢?从对台湾直销企业公益事业的20份有效调查回函中我们看到,仅一家成立3年多的美商公司表示,依照公司的策略,公益活动均由总公司统筹规划,所以目前在中国台湾尚未有任何公益计划,其余19家企业,均做过公益活动,而且有80%是定期且持续性地在进行,12家有固定捐助对象。在经费来源方面,有7家成立基金会,一半以上企业每年编列固定预算,也有的是搭配业绩提拔一定比例,或者发动募款等等。

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

通常企业参与公益活动会有几种方式:

1.捐款赞助:提供经费赞助某项活动。社会上需要捐助的对象实在太多,企业通常会选择与自身目标相吻合的社会公益事业,以提升品牌形象。例如,雅芳锁定女性,诉求乳癌防治;安利为了鼓励弱势激发生命中的无限可能,而为身心障碍者提供了支持性的就业机会;如新将“善的力量”发扬到世界各个角落,非洲、雨林,上山、下海;克缇因对文艺、体育活动的大力支持,成为文馨奖的常客。

2.实物捐赠:将产品或服务捐赠给非营利组织。几乎所有从业者在这部分都相当大方,也相当及时,如921震灾之后、SaRS盛行期间、逢年过节,营养保健品、防御用品、礼物、礼盒,从业者的捐赠毫不吝啬。

3.志愿服务:主动将员工或直销商组织起来,为特定弱势对象提供服务。例如,一日义工、为福利院的儿童圆梦、带罕见疾病病童出游、免费提供健康检查、举办励志慈善活动、义卖等等;从业者出钱又出力,在实际接触与服务当中,更能体会对方的困境、珍惜幸福的可贵,激发奉献、回馈之心。

公益营销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效益?

平心而论,公益活动确实是让企业较易赢得大众认同的一种方式,所以它也常常成为企业用来提升形象、提高业绩的一种策略,称之为“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是21世纪企业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就自发性角度,在企业规模变大、获利之后,自然愿意回馈社会;就消费者角度,当企业具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提高后,对企业的要求不止于提品与服务,而是关怀、照顾社会。从品牌营销的角度,如何将企业的“善行”传达给社会大众,赢得品牌认同,进而赢得长期竞争力,这是公益营销的使命。

虽然说行善不需求回报,但如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效益,则更加功德圆满。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公益营销,第一,可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开拓市场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可以造就企业文化,增强组织凝聚力;第三,获得媒体宣传、政府关系资源的开发等附加效应,毕竟投资公益活动带来的附带宣传比单纯的广告宣传更能获得社会认同,更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从业者并不期待靠公益带动业绩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还看到从业者对于从事公益活动的心态,已超载追求效益的层次,而是真心的回馈与奉献,所以有一半的情形,企业甚至不做任何宣传,只是默默地行善。如新中国台湾分公司总裁周由贤说得更直接:“企业不应该为了得到形象而做公益,一旦动机不纯正,其社会大众很容易分辨、感受到,而对你的诚意大打问号。”再如安利、雅芳、克缇等也表示,经营这么多年,业绩自有公评,已不需要靠公益活动来为企业形象或知名度加分。

而有9家企业则认为,从事公益活动对企业形象的提升“非常有帮助”,也有9家认为“有帮助,但不是十分明显”,更有1家表示“完全没影响”。

再看对于业绩提升方面,认为非常有帮助的仅3家,有12家表示“有帮助,但不是十分明显”,而多达5家业者明确指出“完全没影响”。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并不认为公益活动与业绩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绝大部分企业也表示:“并不会指望靠公益活动来做促销。”“做公益虽然会对形象、业绩多多少少有帮助,但不是行善的本意,公司不会对此有预设立场或任何私心上的期待。”

让公益活动单纯化才是真心回馈

如果以成本和效益的眼光来看,公益营销换得的企业形象需要长期的印象累积,一次一次的媒体曝光就相当于每一次的基石。有公关者认为,这样的活动曝光,为企业主带来的是广告无法达成的传播效益,这些无形的效益,甚至远超过预算规划的品牌资产。

但王子云表示:“每策划一项公益活动,企业都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而且不一定会在媒体上报出,若想靠公益活动来建立或增强品牌知名度或好感度,这样的投资是很不划算的。”公益营销无法让病入膏肓的企业回春,但可以让杰出的品牌更杰出。所以,中国台湾安利分公司公众事务处经理陈功儒建议:“就让公益的归公益吧,目的性太多的,就不算公益了!”

企业从事公益活动应掌握的原则

公益活动需要企业长期投入人力、财力,用心经营,而且不保证会立即产生实质回馈。所以企业在推动公益活动之前,应掌握以下原则:

1.先求生存,再做公益:公益营销需要长期耕耘,不是经营的特效药。先求企业营运正常、有利润,再思考如何扮好企业公民的角色,不要为了面子,伤了里子。

2.量力而为,结合品牌:有多少钱做多少事,选择和企业形象、文化吻合的事情做,才能累积成为品牌资产的一部分。

3.不怕善小,细水长流:企业一旦认养公益活动,只有长期参与,才能产生口碑效益,为企业形象加分。

4.发自内心,不求回报:既是长期投资,就无速效可言,必须发自内心去传达最直接的关怀,进而感动他人,赢得认同,甚至参与。

所有直销从业者都认同也强调,公益活动旨在回馈与感恩,必须长期经营才能获得肯定,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公益营销的极致就是全员营销,它不是老板个人的事,企业应将行善的理念贯彻到全体成员,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颗爱的种子,播种的层面愈广,愈能赢得社会肯定。

公益活动心得篇3

启示一:媒体做公益更需平常心

活动举办最初,齐鲁晚报与浙江中烟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这项公益事业,真心实意地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伴随着活动进行到第10个年头,这一朴素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活动的每一环节。

以新闻报道为例,国内媒体公益活动报道通常有一“通病”,就是较为偏重组织利益而非社会目的,这主要体现在有意放大新闻效应,吸引公众注意。对于媒体而言,通过举行公益活动来塑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本无可厚非,但过于注重公益活动能够带给自己什么,而不是带给社会什么,往往就会偏离公益的正常目标。当前,在国内公益报道中,“明星公益”长期占据媒体公益报道的主流,公益新闻多出现在报纸的娱乐版这一现象,以及郭美美事件对慈善事业造成的重创,媒体自身也应当负有责任。

“阳光助学”活动的报道特别注重避免出现这类情况。比如说,通常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贫困学生在报道后,新闻效应会更大,而在活动举行中,也遇到了不少这样看上去更有价值的报道案例。但齐鲁晚报与企业方有共识,报道上有意识地压缩这样的报道,因为对于这些名校生而言,受到社会资助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其他寒门学子,尤其入学后会得到相对较多的奖学金。因此,在这类贫困生的报道上有意“克制”。而在实际资助中,如果名校生与一般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相当的话,也会优先救助后者。

毕竟资助金是有限的,将有限的爱心资助发放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这是“阳光助学”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组织策划新闻报道,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新闻效应和自身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在连续10年的报道中,企业方也从未向齐鲁晚报提出关于自身宣传的要求。

在10年的“阳光助学”中,除了对个体贫困学子的关注外,报道还对当年发生的一些与受助学子密切相关的热点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性报道。像对“大学收费”、“为什么上大学”、“助学贷款”、“精神扶贫”等报道,体现出了媒体更为高远的公益活动追求和社会责任感,也提升了这个活动的层次。

实际上,齐鲁晚报和企业方在“阳光助学”中虽未刻意追求自身影响力的提升,但正是秉承这种朴素的追求,反而赢得了公众的尊敬和认可。对媒体而言,为社会做公益应该是最终的目标,而塑造自身品牌、提升影响力、巩固读者群等,只是追求这一最终目标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如果本末倒置,相信这样的公益活动不会长久,更何谈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

启示二:“阳光资助”模式取信公众

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不可否认,国内慈善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所营造出的大氛围,也对“阳光助学”活动的发展存在着影响。最近几年的活动中,我们的记者都遇到了不少爱心人士的咨询电话,询问参加“阳光助学”活动收不收管理费。公众最关心的是他们捐的钱,能否一分不差地送到受助学生的手中。在长达10年的助学活动中,活动主办方不仅保证每位受助学子的5000元钱一分不少,而且每一位爱心人士的捐助更一分不差地交到受助学生的手中。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坚持了“阳光资助”模式,严格遵循这一模式,才使得整个助学活动始终处在高度公正、透明的状态下,从而打造公信力。每一位求助的学子,除了必须提供相应的贫困证明外,活动主办方还会派出记者对进入受助大名单的学子进行实地走访。对每年最终确定捐助的100位贫困学子,分五批(每批20名)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学子详细的家庭住址,从而便于公众进行监督。对于加入“阳光助学”活动的爱心人士,活动主办方遵循了尽可能由爱心人士当面将善款交与受助学子的方式,对于自己不愿露面的爱心人士,也向其提供了受助人详细资料,从而保证了所有爱心捐款的公开透明。

对国内公益慈善组织诟病最多的就是捐助善款使用不透明、不公开。周丽萍在《是什么制约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指出,部分慈善组织对资金的筹集、捐赠款项的运用、去向未能如实向社会公布等,直接导致了慈善机构和捐助活动的公信力不足。媒体做公益活动也最为忌讳这一点,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相信再好的公益活动也不会有人喝彩。

启示三:创新带来持久生命力

“阳光助学”活动每年都比上一年有新的变化和进步,从而使得这一公益活动始终保持着新鲜度,吸引了大批读者参与其中。2003年,“阳光助学”开展了“阳光列车”活动;2004年,举办了“知识改变命运”主题征文大赛;2006年,《阳光力量》一书结集出版并成功举行了义卖;2007年,活动进一步提升,开通爱心助学公益网站“爱心飞扬”;2008年,活动又开创性地推出了“阳光学子励志团”活动;2010年,为了鼓励学子们面对生活的挑战,齐鲁晚报特别举办了阳光学子暑期打工招聘会,并邀请了多位两院院士参与阳光学子报告会,激励学子努力进取……

今年,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又重点推出了“1+1助学直通车”活动,“1”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另一个“1”则是主办方、是社会爱心人士、是企业、也是个人。主要形式是呼吁社会爱心人士随同记者一起深入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家庭,寻访优秀学子,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报道他们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今年暑假期间,在泰安、在曲阜,浙江中烟、齐鲁晚报联合网络媒体的记者,一起与寒门学子座谈,并到学子家中采访。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与临沂、潍坊、泰安、济宁等各地地方记者,走遍了济南、淄博、潍坊、泰安、济宁、临沂、聊城、德州、烟台、东营、青岛、枣庄等各地市学子家中,采访、核实学子情况,将他们勤奋求学、勇于担当的故事,呈现给读者、感动了读者,激励更多的青年和社会爱心人士投身公益助学。

利群阳光助学活动一般都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启动,一直持续到8月底开学前结束,让公众对这一大型公益助学活动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心理期待。每年活动启动之前,总有热心读者询问活动的情况,还有的成为社会义工、志愿者,将阳光般的温暖撒播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启示四:将公益活动做成爱心平台

对于媒体而言,做公益活动可谓“有长有短”,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媒体如何走好公益之路至关重要。有较强的社会动员力、品牌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这是媒体做公益活动的长处。在2004年由许琳和张晖所做的《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中发现,公众对媒体报道过的求助者比一般的陌生人的信任度要高出35.2个百分点。但媒体的短处也是显而易见,比如说与正规的公益慈善组织相比,媒体在活动组织等方面算不上专业,参与的人员也不固定,相对而言会对公益活动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媒体扬长避短。

10年来,尽管参与“阳光助学”活动的齐鲁晚报记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一茬记者都是“边学边干”,逐渐成了活动策划、组织的“高手”,承担起了“阳光助学”活动大量琐碎细致的工作。同时,齐鲁晚报也注重对社会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将公益活动打造成一个爱心平台,让社会各界都能够参与其中,为公益活动所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中,齐鲁晚报先后和团省委、济南大学、省科技馆等单位联合举办阳光学子报告会,得到了这些部门的大力支持,也使得这一公益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这些社会优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得这一爱心平台逐渐成形。

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孟伟刚说,最让人高兴的是看到10岁的“阳光助学”已经成长为一个爱心平台。“阳光助学”的价值不仅仅限于每年受直接资助的孩子,更大的价值在于唤起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为爱心活动搭建一个可以信任的平台。

今年,除了利群阳光助学金直接帮助的100名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另有50名学生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每名学生受助金额平均不少于5000元,其中,临沂学子孟祥飞的寒门求学故事被报道后,得到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5万元助学金。利群阳光以自己的热情和诚信,聚拢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改变了自己和整个家庭的生活。

把公益活动当成爱心平台来做,也有助于公益活动的精神传承。在8月26日举行的阳光学子报告会上,近百名往届的阳光学子来到现场,与今年的受助学子进行交流。2004年受到资助的阳光学子发起了“阳光爱心社”这一公益组织,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

公益活动心得篇4

一、工作回顾

一是组织爱心公益活动,关爱老弱贫疾。

1、大型访问义诊活动。5.25官桥活动、512喜迎奥运火炬、517、518为灾区捐款义卖活动等;5.11母亲节诗山敬老院活动、4.27眉山大型活动、4.06英都回访活动、3.23翔云大型活动、3.23在翔云中学成立爱协第一个爱心图书室,3.09康美走访活动、1.26康美走访活动、1.29丰州桃源行、1.27走访南安6家敬老院等。特别是母亲节、喜迎奥运火炬传递、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赢得媒体的关注和群众的赞许。

2、关爱关注老弱病疾。关注官桥白血病患者王志谅、关心官桥四川地震遇难者家属、关爱丰州流浪20年七旬老人黄怡双、关爱英都百岁老人陈洗等。

3、组织延伸向基层,强化爱心团队精神。成立南安站及英都、官桥两个乡镇站。

4、开展户外活动,丰富义工生活。组织5.2东田黄巢山、南山公园户外活动。

二是吸收新生力量,营造良好爱协氛围。

半年来,爱心公益协会南安站除了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外,还积极发展一些新生力量参与协会活动。

1、爱心公益爱协南安、金英论坛、官桥在线、户外大本营、金淘便民网、洪濑便民网、弘农新圩在线、西海岸文学论坛、泉州论坛等网站爱心公益版块的开通和维护。

2、推荐身边好人两位。

3、按时召开每月南安站站务工作会议。

4、组织参与爱协组织的其他活动。

5、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福建日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泉州电视台、南安电视台都有报道南安的活动;新华网等多个大网站报道爱协南安的活动

二、主要经验。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利益于众善友的关爱理解,利益于社会的关注支持。我们的主要经验是:

1、是精心准备,多考虑困难

2、是善于总结,多发现问题

3、是积极主动,多沟通协调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1、参加活动的义工积极性高,主动性和灵活性欠缺,组织活动总是集中在几个人的身上,没有发挥义工大家庭的作用。

2、义工交流较少,素质有待提高,大多仅停留在有空参加活动的状态,活动后少思考,少总结找问题,少心得交流。

3、发展新义工有激情有办法,做好新义工的组织工作,提高新义工的素质,组织新义工参加活动的办法不多。

4、义工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照和共同提高存在问题,活动期间尊重老义工、尊重泉州来的义工,特别是新义工做得不是很好。

5、个别义工认为我们组织活动有序有成效,自以为是,讲话不注意场合和分寸,影响南安义工的声誉,影响爱协的团结。

6、走访的对象务必再“少而精”一些,这样便于我们回访时能做得更到位、更全面。

7、和访问对象接触的时候,义工的视线要尽量做到和他们的视线同等高度,如果高于他们,会给他们一种压力。还有距离,不能太远,那样就有一种敷衍和冷淡的感觉。

8、部分活动的组织策划,管理人员不明确.导致一些活动举办效果不是很明显〖1〗

9、扩大影响力的力度还不够大.

10、没有突出特色。爱心组织有这么多。我们要想要发展就一定要突出我们的特色。比如说,要突出我们的“净化心灵关爱生命”宗旨,通过各种形式的的爱心公益活动达到关爱生命,净化心灵的目的来弘扬中国优良传统美德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1、是积极筹备周年庆活动,展现南安义工风采。

2、是积极主动组织和参加爱心公益活动。

3、是加强义工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义工队伍,加强培训和学习锻炼,提高义工素质。

4、是强化宣传工作,弘扬爱心公益理念和传递爱心活动资讯,争取社会认可和支持。

爱心公益协会南安站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离不开协会领导的关注,离不开各个部门、兄弟站的支持,更是南安站所有的义工善友们协同努力的结果,我相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下,在协会领导的支持下,在南安站全体义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爱协南安站

公益活动心得篇5

一个活动背后的百万个爱心

“今天六一,只要在中午11:00-12:00登陆百度首页,为免费午餐送祝福,百度就以你的名义给山区孩子们送一份午餐。祝大家节日快乐!”六一那天,无论在QQ群中,还是在各微博里,都能看到类似的倡议。同时,百度首页也上线了专为活动设计的Logo以及“您送一份祝福百度捐一份午餐”的首页文字链,广告、Logo和文字链全部指向“公益一小时”活动专题页面。经过网友们的自发宣传,参与活动的人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多。短短一小时内,免费午餐展示量达到3.5亿,参与活动人数达113万,为贫困儿童送去36万份免费午餐,实际产生捐款约108万元。这笔捐款将进入免费午餐整个的公益资金里,由免费午餐每两个月向全国的161所开餐学校进行拨款。

百度相关负责人告诉网络导报记者:“这次活动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网友参与,主要源于百度联盟与60万合作伙伴的同时曝光,展示量大,覆盖面广,可以说‘触及到了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此外,活动自身的特色也为活动效果加分不少,首先网民参与活动的方式简单,门槛低;其次新颖的推广形式,也加深了网友对活动的印象和记忆程度;再加上众多名人明星对活动的认可和自发宣传,所以36万的参与量在我们的预期之内。”

开启互联网公益新模式

据介绍,百度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公益方面的活动,其贴吧公益和专门的百度公益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发起过不少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之中,百度联盟选择与广大联盟伙伴一起携手奉献爱心,推出了百度“联盟·爱”的公益平台,几年来,“联盟·爱”公益平台已经相继发起了一系列助学扶弱的行动。而今年的联盟峰会适逢六一儿童节,免费午餐恰好适合这一主题,又考虑到其在民间公益活动中口碑和透明度较好,所以选择了这一形式。

据悉,本次活动是百度第一次联合联盟合作伙伴,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公益行动。百度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对百度来说也是一次公益创新,将百度联盟巨大的影响力直接转化为公益行动力,最大限度号召成员参与,在最多的地方展示公益广告,被不少媒体称为“互联网历史上最大规模公益行动”。

而在本次活动中,除了宣传范围广,参与方式简单外,明星的自发参与也是一大亮点。此次“公益一小时”活动得到了近百位明星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力挺。截止到1日下午16时,包括姚晨、章子怡、范冰冰、赵薇、吴奇隆、陈坤、韩庚、李准基、薛蛮子、郑渊洁等明星、名人纷纷在微博上发声,呼吁广大网友参与其中,为贫困山区学童送去温暖。其中著名作家、编剧宁财神写道:“这个儿童节有重磅活动!明天一小时里,我们能聚集100万句写给乡村儿童的祝福,换取百度公司的300万元现金吗?如实现,它将是免费午餐史上最大一份单笔捐赠,平民公益又将创造一个伟大奇迹。恳请扩散。”

众人拾柴联盟公益火焰高

其实,六一的免费午餐活动,已经不是一个开始,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结果。早在去年11月,百度旗下的“联盟·爱”已经发起过“免费午餐”公益项目。作为百度联盟发起的公益平台,“联盟·爱”聚合了百度联盟众多合作网站的力量,致力于改善中国贫困地区的医疗和教育现状,打造一个透明、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公益平台。

自2012年2月14日,“联盟·爱”公益平台正式改版上线以来,其对现有成熟的公益项目进行了梳理,更方便联盟会员选择和参与符合捐赠人意愿的公益项目。新增的“公益资讯”版块,汇聚了公益领域最新、最全面的公益资讯,为联盟合作伙伴及爱心网友提供一个及时获取公益资讯的渠道。此外,平台还增设了“互动空间”志愿者在线招募版块,网友及合作伙伴除了可以在线了解公益项目捐赠情况的最新进展,还可以申请成为百度“联盟·爱”公益志愿者,使得公益平台积聚更多的力量。

公益活动心得篇6

【关键词】公益活动;执行力度;改进措施

日前,参与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日益增多,高校的公益性社团的发展也为众多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搭建了更宽阔的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执行力度方面阻碍因素比较多。因此笔者从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出发,思考总结执行力度的阻碍因素,并且提出改进措施。

一、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现状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公益活动的热情都很高,参与度也不错,但是在真正执行过程中问题很多,执行力度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持续性差。从个人角度看,许多大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本着帮助弱势群体的初衷积极加入公益性社团。大量调查表明,在他们参加过一两次公益活动后,每次来参加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日益减少,甚至并不缺少“销声匿迹”的大学生,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志愿者寥寥无几。因此,公益性社团往往呈现年轻型的趋势,除了组织性的负责人,参与活动的基本是大一的学生,能够从大一持续到大四的学生极少。从活动角度来看,许多公益活动并不是可以持续下去的,好则可以持续一年,差则一两次,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效率总体不高。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经常会在一个合适的契机开展,志愿者纪念日、学雷锋日等都是必须有活动的。这些大型活动会有校团委领导参与开幕式,虽然正规,启动仪式之后的活动主题部分却不尽如人意,招募的志愿者一般特别多,存在很多人没事情可做的局面。正如人员冗杂、效率低下的道理,人多难以控制局面,初衷好的公益活动会混乱不堪,效率低、执行力度弱。

二、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的阻碍因素

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弱并不是他们自身造成的,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其应该有的强执行力。

第一,信任危机的频繁出现直接影响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持续性。彭宇案、郭美美事件等丑闻的出现在大学生中引起热议并引发一系列的信任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更多大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付出的意义是否真的和自己的初衷相对应。这是一年的新闻追踪发现的最新的影响因素,但还是有真心热爱公益的大学生遵从内心的那份信念,信任危机只能让大学生给那些肇事者打低分。

第二,时间有限、资金缺乏难以确保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持续性。大学生有许多自己要做的事情,学习是最重要的,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公益活动是情理之中的,需要在受助对象合适的时间招集有主观意愿且时间合得上的志愿者参与并非易事。诸如每周一次的农民工子弟小学的爱心支教活动,多数志愿者表明时间的冲突让活动很难坚持每周一次。资金是顺利开展公益活动的物质基础,高校公益社团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是学校拨款、社会赞助。但是大学的活动丰富多彩,公益社团在拉赞助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学校拨款也有限,资金的短缺会让公益活动的大部分成本都直接或间接的由志愿者承担,时间久了成本比较高,这种成本的转嫁并不是每个无经济来源的志愿者可以承受的,积极性的降低随之而至的是公益活动延续的艰难。

第三,志愿者自身的参与公益活动动机偏离决定不能确保其持续性。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调查显示动机偏离现象并不缺乏。少数志愿者参与其中仅仅为了个人的功利心,他们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会不再参与。另一种动机偏离存在于公益社团的负责人中,高校中的公益社团数目繁多,各大社团希望自己可以吸纳优秀的志愿者、举办影响力大的活动,激烈的竞争让一些负责人本末倒置,抢先招新抢人、过分注重活动的影响力、混淆了宣传意义和活动本身意义的重要性。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的变质举动让真正愿意奉献真心的志愿者无力坚持参与公益活动。

第四,公益活动组织方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活动效率低下。首先,公益性社团对其成员的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的正确性难以考证,人性化管理要尽量考虑志愿者的时间、个人意愿等问题,这是受志愿者欢迎的。但是这样可能滋生随意意识,影响公益活动的执行效率。坚持人性化管理是指导性的制度,其不确定性影响整个活动的效率。其次,公益性社团对志愿者缺少培训制度,志愿者的专业化训练不足,在参与公益活动的时候并不能做得很好,尤其是支教类的公益活动,没有适当的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作用。再者,公益性社团开展公益活动的形式不完善,资源提供、精神服务、成长互助、心理辅导都是常见的形式,一般情况下,公益性社团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即使有多种结合也并不突出。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公益性社团很难做到“公益自助”,那些受助群体被动的接受志愿者的“给予”并不能有长远的、明显的受益。最后,公益性社团缺乏合理的反馈、归档制度。很多活动没有办法存档,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阻碍很大,特别是在社团换届后工作的接洽困难,好不容易建立的互助关系也许因为负责人的不同没办法持续下去。

三、针对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执行力度的阻碍因素的改进措施

目前,高校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总体趋势很乐观,参与者的热情膨胀却伴随着不太强的执行力度,在此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增强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让大学生公益活动开展得更加规范,执行得更彻底。

(一)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良化参与动机,营造有利于公益活动开展的氛围,尽量减少信任危机的影响

公益社团可以通过例会的形式组织志愿者对公益丑闻的探讨评论,交流过后基本会发现那些挑事端的一小撮人并不能代表我国整个公益环境,对于那些现象,学生大可不必记在心上。世界的美好面永远比危机面更广泛,信任危机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主观上却可以做到“世人皆醉我独醒”,任他肇事,奉献依旧。公益社团也可以通过讲座形式帮助大一新生树立正确的公益观念,摈弃功利思想。注重对大学公益性社团的整合优化,重质不重量,重实效不重形式。大学里的公益社团是与同学们联系最紧密的公益媒介,因此应当架好桥梁,做正确的引导,而非象征性的摆设和赚取荣誉的手段。因此社团负责人首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公益观念,办公益活动禁止本末倒置,一定以“公益互助”为目标。

(二)合理安排时间,优化活动项目,克服时间冲突

高校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基本都是短期的,仅仅靠大学生零碎的时间的拼凑。但是有很多公益活动短期是没有效果的,比如每周一次的农民工子弟小学的支教,在不能保证每周一次的频率的前提下就应该优化活动的形式。调查表明大班一起上课的形式不合理,作用几乎为零,志愿者没有时间就没办法保证执行力度。相反,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更合理,公益性社团应该花时间整合公益活动形式,对于那些可行性差的形式必须加以优化,对于占用时间过多却没办法挪出时间的项目直接不需开展,不能保证执行效果的公益活动可以舍弃。

(三)加强外联,拓宽资源,寻求合作,逐步解决举办公益活动需要的资金问题

首先,学校拨款和商家合作是不能放弃的,这两个资金来源目前并不充足,公益性社团在提高自身效率的同时可以向校领导说明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申请更多的资金补贴。与商家合作时,注重对商家的社会效益的创造,争取获得赞助。其次,高校大学生可以与社会上的公益性组织互相合作,如果学校有好的项目,可以寻求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合作,把公益活动做成大规模、强执行力、发挥预期作用的长期项目。再者,可以通过向区政府甚至市政府团委反映大学生公益活动开展的瓶颈,争取能够为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建立专项资金,定期拨款。最后,联系自己大学的校友,寻求有意向帮助公益性社团的校友对公益活动的赞助。

(四)完善公益性社团的管理制度,包括总体核心制度、志愿者培训制度、志愿活动归档制度和评估和考核制度等等,提高公益活动的效率

首先,总体核心制度是对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的规范措施,通常采取的是人本管理,虽然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更受欢迎,但制约性也相对少,容易出现组织松散的问题。所以在坚持灵活性与人性化的同时,不能忽视相应的制度规范。其次,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教会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活动需要注意的细节、讲话的注意事项。如去敬老院,沟通技巧就应该接受培训,不然容易弄巧成拙;如去小学支教,讲课技巧又是重中之重。再次,公益活动重要的不是活动形式能否创新,相反是活动的高效执行。对于举办的常规的、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的公益活动,应该有固定的记录方式,成功案例的归档可以解决换届之后的转移接续问题。最后,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对志愿者的监督与鼓励。据调查了解到武汉大学已经开始把和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某些记录纳入到第二课堂,算入活动学分,这是对那些常年坚持志愿活动的肯定与鼓励。不仅如此,公益性社团应该对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对于那些执行力度弱的公益活动及时提出改正,对于正的志愿者可以剔除公益团队。

(五)完善关于国内公益活动的法律制度,让公益活动逐步法制化,消除信任危机

公益活动并不仅仅属于道德范畴,法制化也是必要的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对公益活动执行力度的增强并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有利于优化我国公益环境,从而逐步消除信任危机对大学生公益心造成的消极影响。香港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香港对慈善事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政府并订有适当的法例规管慈善团体的成立,而且在其运作上施以适度的监管,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保障服务使用者的基本利益,再加上政府所提供的税务优惠,大大鼓励了慈善团体、个人或工商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奉献,都是促使慈善事业在香港蓬勃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些措施对于我国公益环境的改善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松,刘颖,于情.谈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8)

[2]潘翠兰.对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3]田瑞良,游志青.企业赞助对大学课外活动推展之研究[J].学生事务.2004(6):45~56

[4]胡文娟,张志华.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发展的调查研究[J].传承.2009(7):94~95

公益活动心得篇7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历来就与“善”、“德”、“良心”等公益性字眼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中药企业的社会使命也决定了其在公益营销方面的可行性和贴切性。

公益营销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运通公司于1981年提出并使用的,就是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与公益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其权威性、公益性资源,搭建一个能让消费者认同的营销平台,促进市场销售的营销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模式。我们所说的非盈利组织的资源往往都是能让公众广泛认同、信任的,因为他们的权威性可以被最广泛的消费者接受,而他们的公益性又可以得到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利用他们的资源来推动产品销售,这种推动力是不可限量的。

目前探索公益营销的中药企业如步长的“共铸中国心”关爱计划;天士力的“天健康之星天士力行”;羚锐制药的“河南省羚锐老区扶贫帮困基金项目”等。跟所有的营销策略一样,公益营销也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基本操作原则,一般来说,中药企业在探索公益营销提升品牌价值时,笔者认为应当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提升公益传播力

面向终端市场的公益营销本身就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要使这种传播效果最大化,那么首先就要尽量考虑公益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和受益者的代表性。参与者越多,活动影响就越大,传播效果就越好;受益者如果有很好的代表性,口碑的效果和种子的作用也往往会出乎人们的意料。

羚锐制药“老区扶贫帮困基金项目”的成立充分展示了企业关注民生、恪尽社会责任的公益情怀,也展现了企业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积极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该项目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参与抗险救灾、修桥铺路、捐资助学、扶持贫困、保护环境等公益事业。先后向四川地震灾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赠药数百万元。并携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在信阳老区开展一系列捐助和志愿服务活动。该项目及时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各类媒体进行有效传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品牌价值。

选择公益关键点

公益营销的投入与产出并非总是呈正比例关系,但其影响力与受益者受益的多少是呈正比例的。将1亿元投入1亿人与将1亿元投入100万人所产生的影响,往往后者会更大。为什么有的企业投入上千万元做某一领域的公益事业,其社会影响还不及有的企业投入几万元救助一个贫困儿童的影响力?这除了策划水平的差距外,在针对性方面肯定亦有不足。

天士力的“天健康之星天士力行”在走过的7年时间,近万人亲临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城参观,听取著名医学专家的健康讲座,参与互动交流活动。天士力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公益活动,向全社会传播健康理念、制造健康产品、普及健康知识,开创了中国企业回报社会的全新模式。这项全国范围开展的全民健康教育活动,为人民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03年1月18日,该项活动被列入“中国城镇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工程”。

挖掘公益关联点

公益营销的大忌是急功近利和活动过程中对企业(产品)的露骨宣传。为了避免这种难堪,同时又能巧妙地起到提升企业(产品)品牌的作用,在选择公益项目时,注意活动内容与品牌内涵的关联性就显得极为重要。比如云南白药一般会重点选择体育方面的公益项目,成都恩威会选择妇女保健方面的一些项目,这与这些企业的产品特点是分不开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医药卫生领域尤为明显,很多医药专家都在为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大声呼吁,并在自身的医疗实践中身体力行。什么是理念?理念是价值观的一种表达,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则是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步长集团管理者将企业经营的基本理念上升到了公益的高度,这正符合了“医者大德”的普世价值理念。一流的企业需要满足一流客户的需求,而多数企业至今并未认识到医疗界专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中药企业通常不能很快得到医疗领域专家认同的一个原因。

公益大于利益

企业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政府或民间组织出面举办公益活动,永远比以利润为根本目标的企业出面举办公益活动所能得到的响应、所能产生的影响大得多!因此,即使公益点是企业想出来的,所有的钱都是企业赞助的,具体活动是企业安排和组织的,企业也不应该以主办者自居,而应该把政府或民间组织的相关单位推到前台。要借助这些组织的公信力,把公益营销的主题深深地锲入目标消费者的心智之中。

中药企业对慈善公益的理念总结上升为一种经营之道,把内涵真善美普世价值观的公益活动融入营销行为中,赢得了医疗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认同,结果不只是提升了中药企业的企业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医药专家群体纷纷向中药企业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这种创新的营销模式自然会收到超值的回报。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对中医药企业来说,似乎早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公益营销或许另辟蹊径,为中药企业提升品牌价值。

【案例分析】

步长集团“共铸中国心”

公益活动心得篇8

“公益”。每年3月,是我校的“公

益”月。

【叩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孟子・告子上》上有一句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2400多年前的孟子已经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说法。冰心认为:“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儿童生来就是挥着翅膀的天使,善良、同情、关爱几乎与生俱来。

可为什么总有人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众星捧月般长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大,他们不懂得为他人着想,有时漠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我们叩问,怎样才能把孩子潜藏内心的爱唤醒、引流出来,成为温暖的实际行动呢?

朱永新老师说:“公益是一种信念,它承载着前行的动力。公益是一片沃土,它孕育着温暖的力量。公益是一条丝带,它维系着人们的大爱之心。”是呀,精彩人生离不开热情仁爱,公民情怀离不开热心公益。于是每年3月,我们以公益为主题,开展“小金娃公益活动”,以公益为支点,让每个孩子成为看得见的天使。

【濡染】活动倡议――满架蔷薇一院香

“每月一事”实施过程中,要结合重大活动,凸显主题。充分利用生动的德育资源感染学生。它需要鲜明的校园环境烘云托月。著名作家梅子涵说:“童话就像一个太阳,让整个人类有了长大和生活的光亮。”20多年童话教育研究,让我校成了童话的天地。“公益”在童话校园着床,一切都会说话了!

如果您走进校园,会看到倡议书创意十足,图片展耳目一新,童话窗童话壁的公益故事充满童趣,公益板报精彩迭出,小金娃提示语富有关怀。“一墙一窗总关情,满架蔷薇一院香”,营造公益环境的魅力催生出“心欲往而身随之”的公益情怀。

【浸润】专题阅读――天光云影共徘徊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公益精神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的滋养。看,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丰盛的阅读大餐。

一年级:《第一次发现》系列绘本之:《濒临灭绝的动物》《会隐藏的动物》《好看的花儿》《奇妙的植物》(生命的珍贵与神奇)

二年级:《第一次发现》系列绘本之:《地形与地貌》《天空与地面》《地球》《沙漠》《光线》(地球的美丽与脆弱)

三年级:整本书阅读《蝴蝶・豌豆花》(自然的诗意与浪漫)

四年级:整本书阅读《蓝鲸的眼睛》(善良与友谊)

五年级:整本书阅读《小天使海蒂》(关怀与博爱)

六年级:整本书阅读《小王子》(责任与担当)

一年级《第一次发现》系列绘本之生物系列,二年级选读地球系列,午阅时间,孩子们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听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用心亲吻花儿的芬芳,丈量世界的美丽,明白了生命的珍贵与神奇、地球的美丽与脆弱。晨诵课上,三年级孩子诵读着《蝴蝶・豌豆花》,朗朗童声吟唱着自然的诗意与浪漫。《蓝鲸的眼睛》《小天使海蒂》《小王子》诠释了善良与友谊、关怀与博爱、责任与担当。读读,讲讲,演演,孩子们浸润书香,情感在阅读中激荡,思想在交流中共鸣。“天光云影共徘徊”,一个爱意融融、富有温情的世界在心中铺展开来。

【点津】课堂学习――水晶帘动微风起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归顺学生“野性”的情境场,为了让热心公益的习惯、善良无私的品性扎根于孩子的心田,我们精心安排了人生导师课堂。

低年级:《关心老人》《他们需要关爱》《别把花草弄疼了》

中年级:《我的劳动感受》《从一滴水说起》《在公共汽车上》《想想他们的难处》《伸出我们的手》

高年级:《我做志愿者》《伸出我们的手》《公益徽标设计》

学校把人生导师活动与每周五的走班社团结合起来,《别把花草弄疼了》让孩子学会敬重绿色,《我做志愿者》让孩子们懂得了如何参与志愿者行动,《公益徽标设计》了解公益活动,认识到它是一种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志愿行动,他们一边设计徽标,一边宣扬正能量。师生一起在开放自主的课堂中谈公益、学公益,“水晶帘动微风起”,谆谆教诲在孩子们的心湖推波助澜。

【笃行】主题活动――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年3月,我们确定了不同主题的公益实践活动。有“绿色公益实践”,有“环保公益实践”,还有“服务与慈善”公益实践。

在绿色公益活动中,每一间教室都变得绿意盎然。每一棵树都说话了。这是2008年第一次开展公益活动时,孩子们种植童话树的珍贵视频,其中这个穿蓝色毛衣,奋力挖土的孩子,就是我的儿子。而当年六年级学生在江边种植的香樟树防护林,如今已枝繁叶茂。

敬老院里,闪亮的童心灿烂了老人的容颜。公益情怀在蔓延,一个个公益行为成了最美好的风景!

充分开展“公益”主题“每月一事”活动,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公民情怀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8年来,附小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公益故事,我重点和大家分享3个故事:

故事一:为了一棵树

在海师附小童话林里,有5棵银杏树与我们朝夕相处。去年夏天其中的两棵树又如期结满白果,然而一个连绵的雨季与紧跟而来的高温天气,让最西边的那棵树枯萎了。后勤组决定把这棵树挖了。这时,孩子们给校长室写了一封信,他们深情地说:这些年,这棵树结了多少白果,它太辛苦了,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枝枯叶落,一定有什么办法可以拯救它。仅仅是为了一棵树吗?不,我们从中看到了孩子们对校园的满腔热爱、对生命和对自然的敬重,多么美好的童心童真啊!几乎全校师生都加入了拯救这棵树的行列,大家纷纷出谋划策,后来,用生根剂挽救它。看,春天到来的时候,它终于走出生命的冬季,绽出了新芽。“不要在秋冬季节,砍掉任何一棵树”,多么朴素的话语,多么珍贵的哲思呀!绿色公益,让学生珍视生命,学会守候和等待。

故事二:乐当同学小拐杖

三(3)班的周良钧同学腿先天性残疾,走路很困难,上下楼梯更是一种煎熬,崔轩玮同学就自动自发地搀扶他。有一天地面很滑,周良钧下楼梯时差点摔跤,轩玮用力扶住了他,自己却摔伤了手臂。他没放在心上,依然天天帮助良钧,已经快3年了。妈妈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小轩玮告诉妈妈:“我们班还有很多人这样做呢!老师说我们是爱的集体,要关心每一个伙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小轩玮的一次善举是他的天性使然,他的长久坚持却是学校公益活动的潜移默化,是学校立德、追梦效果的

显现。

故事三:金钥匙基金故事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学校领导让童心做主,接受了安琪儿班孩子的提议,儿童自筹慈善公益基金――金钥匙基金成立了。孩子们努力筹集资金,留下了许多校园佳话。

学生陆星伊说起她的经历就兴致勃勃:“张灯结彩中国年,春节前,妈妈说要把家里打扮一下。这可让我发现了挣钱的好机会,我不动声色地问妈妈:‘您打算花多少钱买装饰品呀?’妈妈说一百元应该够了吧!我主动请战:‘妈妈,这一百元就交给我吧,包您满意!’我亲手写了‘福’字和大红春联,用家中废弃的红包和泡沫,做了两个大红灯笼,社团课上学做的中国结,也挂起来啦!瞧,我把家里打扮得喜气洋洋,年味十足呢!亲自动手减少了成本,我净赚了86元,这笔基金可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啦!”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挖笋乐,卖笋乐;爱心与书香充溢跳蚤书市,小小卖花女,勇敢小报童……集腋成裘、积少成多,孩子们施展才艺、快乐实践,用高雅的情趣与高贵的行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童年岁月。

8年来,金钥匙基金把爱的种子,源源不断地播撒到四面八方。

金钥匙基金一次性支出4万多元帮助身患重病的杨丰帆同学,小丰帆恢复了健康,回到了温暖的集体中。

2010年,全国第20个助残日,“爱心书递・心愿直通”捐书活动,“传承知识,传递文明”,文明之泉便能滔滔不绝。

爱心义卖活动、街头公益募捐、与残疾儿童手拉手活动。

去年3月,“情暖大凉山,心系小伙伴”挺进大凉山大型公益活动,我校教师代表满载着准备的衣物、爱心书包、蚊帐、课外读物,满载着全校师生的爱,从海门出发,经过5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到达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火烈乡地莫小学。眼前的一切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双眼,更让我们感到公益之路任重道远。孩子们听了老师的大凉山之行的讲座后,感到震惊、震撼,同情心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们纷纷表示,也要当小小志愿者,走进服务社会扶危济困的慈善大军。看,这是孩子们捐献时写下的一份份留言,这些是孩子们走上社会参加志愿行动的情景。

【省思】反思体悟――一片冰心在玉壶

小金娃公益活动课程的推进已经第9年了,这是2009级毕业生回到母校,参加2015级毕业典礼。回顾往事,他们深深地感到:参与绿色环保行动,筹建慈善基金,投身公益活动,是他们最珍贵的回忆。公益成了我们的信仰和情怀:

把奉献作为痴痴的追求,融进人世间大爱的炽热。我愿是风,拉着春天的手,播种欢笑。我愿是水,拥抱太阳,折射最美丽的时刻。精心地把不幸、苦涩、悲哀,用真情涂上幸福和爱的颜色。

――黄东华

感谢老师把我领上了公益之路,我会一直沿着这条路大步向前,越走越远。也许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大,但是我们的每一次行动将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我们的一个建议将会得到众多的积极响应,只要我们播撒下公益的种子,慢慢地,种下的花会开满大地,那时就会有千万人与我们同行。”

――苏熠坤

所以我呼吁大家都加入到我们的公益活动中来,你参与过,获得的那份真情就胜过一切,这是一种美,它将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公益活动心得篇9

关键词:社交媒体;公益传播;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47-03

一、微博公益传播的缘起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个人爱心转发

我国西南地区在2010年经历了特大旱灾,为帮助当地农民解决难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联手支付宝与新浪网,推出名为“思源―甘泉”的公益活动。在此期间,新浪网利用微博作为自己的公益传播平台,借以名人之势,将本次公益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广。微博公益传播在发展之初,个人140字的爱心微博成为主要形态,来自各地的微博注册用户通过这一平台聚集在一起,助力公益传播。其中梁咏琪、姚晨于2010年分别组织发起“转发一次捐一元”和“一个粉丝一毛钱”的公益活动成为萌芽时期以个人名义在微博开展公益传播的典型代表事件。而从整体来看,在微博公益萌芽时期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一是属于个人公益行为,为期较短;二是公益活动的组织者通常是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拥有大量粉丝。

(二)全民公益阶段――媒体融合传播

互联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微博公益活动接踵而来。在这个阶段,数以万计微博用户以集聚公信力和号召力的组织者为中心,凝聚在一起采用各种方式在微博上进行公益众筹,由此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此时此刻,微博不再是过去仅仅为个人表现爱心的渠道,而成为了众多用户传递爱心的平台。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为更好地开展公益传播,各媒介相互融合。

全民公益阶段,媒体相互融合传播。传统媒体、新媒体相互取长补短,发扬各自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由于不受微博那样的140字限制,往往负责对公益活动进行深度报道,而微博凭借即时性特征,微博公益传播的情状进行实时播报,与粉丝之间进行互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传统媒体与微博等新媒体的相互配合,既实现了公益信息传播的裂变,扩大的传播范围,同时相互监督,避免虚假信息的流传。

(三)成熟操作阶段――专业团队管理

随着微博公益传播的快速发展,在其传播过程中,不难存在由于传播的即时性所造成的虚假信息的传播。为了保证微博公益传播更具透明性、公正性、合理性,同时让公益活动能在微博平台得到长时的活力,不少公益团队开始寻找线上专业管理团队,寻找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实现微博公益传播的最大效应,此外也为新的微博线上产品的开发集思广益,突破以往的单一传播模式,微拍卖正式微博公益传播衍生产品。

二、微博公益传播过程分析

(一)微博公益传播的主体

传播主体因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主动性,往往能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传统公益传播的过程中,公益信息的传达来源于传者去向受众,而传统公益传播的主体往往是例如政府那样的“权威”,他们的发声极具权威性,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常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极少能作为主体进行公益信息的传播。但是在微博公益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传播过程具有“两级传播”的特性,微博用户不仅仅是上级传播过程中的受者,也是下级传播过程中的传者,这样微博公益传播的主体便得到了大范围的扩大,草根用户、名人领袖、企业、机构、公益组织都成为了传播的主体,改变了传统公益传播过程中“权威发声”的局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即使传播主题有所改变,可在传播中主导话语权的大部分仍是政府、公益组织等。

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中,有些微博用户通过实名认证,成为相比匿名活动在微博中的用户更具真实性。同时经过实名认证的往往是社会名人,正因为如此,他们拥有较高的粉丝数,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经过微博官方认证的实名用户,是新媒体平台塑造的新型意见领袖。他们相比其他草根用户较早接触到信息,同时根据他们个人的解读,依靠强大的粉丝群体,将信息传播出去,并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形式影响其他用户。而微博中的李健领袖往往在信息的扩散、舆论的引导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微博公益传播的内容

微博公益传播的内容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历史遗留下来,长期在我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态性公益传播,例如生态环境保护、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二是指以社会中突然发生的例如洪涝灾害、地震、社会安全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突发性公益传播。

在微博公益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其传播主体中有大部分是草根用户,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角角落落,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也许现场就有不少微博的草根用户,他们即时将信息在微博上,通过转发使得大量用户接连知晓。虽然微博公益传播由于传者庞杂、传播快速,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但是撇开这些微博公益传播目前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微博公益传播的内容是快速的,具有时效性。

此外,用户在微博平台能够公布自己的私人事件,同时对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提高了用户讨论程度,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感。人人皆可参与的微博公益传播,虽然被称为“微公益”,赋有个人色彩,但是它却是社会事件的具体表现地小点,折射出普遍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从微入手,以小见大,引起社会关注,从而实现大面积的影响,是微博公益内容的特点之一。

(三)微博公益传播的形式

1.传播符号多样化

传统媒体公益传播时代,保值的公益传播形式就是文字与图片、电视的公益传播形式就是视频。但是微博公益传播的到来,使得传播符号得以多样化。140字的微博进行公益信息传播的时候,将信息碎片化,简单的文字,结合形象生动的图片便将事件能简述给其他受众,使其知晓事件大概。为了更好完善信息传播过程,避免简单的140字造成受众的误会,2011年微博推出长微博板块,旨在对事情经过能通过绵长的文字详细说明,解释来龙去脉,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而如今的微博不仅具有纯文字、图片、长微博还可以上传小视频、附带网址链接,更重传播符号并用,全方位说明受众内心更多的“为什么”。

2.评论功能增强互动

微博进行公益传播时,尤为具有特色的便是评论功能,实现一级传播――传者与受众与二级传播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即时交流。通过评论,大面积的意见交流、情感沟通,促进双方的联系,使得公益信息得到裂变。另外,公益传播主体可以观察当前公益信息传播的动态,以及受众对公益事件的态度。

3.转发功能扩大传播范围

转发功能,使得公益信息如同滚雪球式的扩大传播范围,得到裂变。微博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自己的个人账号进行转发,在经过自己粉丝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公益传播的信息便这样在微博圈进行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是原文转发,不但保留了最原始的公益信息,同时在转发过程中,用户对于公益信息的知情权不断增强,将持续丰富公益信息,使其更加丰富化、具体化。

微博的转发功能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纯的转发目的在于信息的扩散,让更多受众知道公益活动,扩大影响力。另外一种便是转发与金钱挂钩,例如姚晨在2010年发起的“一个粉丝转发一次捐献一角钱”。

4.微访谈提高全威信

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中,组织发起者在一定时间也会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对公益活动进行解说,并于受众深入探讨。讨论中,意见得意实时沟通、思想进行正面交锋,进而加深对事件分析的深度,旨在摆脱微博传播碎片化与浅层化的桎梏,最终实现提高公益传播影响力的目标。

(四)微博公益传播的效果

传统公益传播经常让社会公众觉得其透明度不高,是否存在猫腻。但是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公益组织还是个人所发起的公益活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其过程是透明公开化的。由于微博平台的特性,进行公益传播时,每一个环节、细节都必须公开,其流程也是一步一位,十分清楚。同时,新媒体时代,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活动是受公开监督的。

除此之外,公益理念也进一步得到传播。因为人人参与其中的微博公益传播,强调发言权与参与感。不同于传统的公益传播,以组织、集体为单位进行爱心行为,微博公益传播强调个体,个人的公益观念都得以呈现,无论是草根用户还是政府、企业,人人平等。这样的传播平台少了聚光灯之下的作秀,更多的是由内而发的主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受众的公益理念。

三、微博公益传播的发展策略

国家:由于微博平台言论自由,意见表达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言语尺度过分,因此国家应该出台明文规范微博用语,从而使微博公益传播更为有力、明确与真实可信。

相关网络部门:及时对微博公益信息的传者、内容等方面进行审核,做好“把关”,对于不良信息及时进行剔除,确保公益信息健康、真实。为了更好地推动微博公益传播发展,相关部门对于公益信息的传者必须进行实名认证,使得公益活动更为可靠。

名人意见领袖:名人意见领袖在微博上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与感染力,因此在传递公益信息前,必须了解公益活动的真实性,避免虚假信息引起粉丝的大量参与。

个人:用户个人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里,应时时保证冷静,不要随意跟风,轻信公益信息。同时个人作为传者时,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文明用语。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中国媒体官方微博运营现状的定量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3(1).

[2]王君泽.微博客意见领袖识别模型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

[3]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

公益活动心得篇10

公共精神是看待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维度。人类社会的维系与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状况。如果关于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关系探讨总是着眼于极端情况下的取舍标准,“如在必要时候个体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则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困境中,或纠缠于无休止的个体、集体利益界限的争论中。

现代公民社会孕育出的公共精神正成为一种新的认知维度。社会公共领域语境下,重新看待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摆脱传统二元观点的束缚。在公共领域中,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人,积极融入社会公共生活,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观点、态度以及行为取向成为缔联个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个性化、独立性、自主性等现代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但是,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对个人主义的反复强调和过度解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个人主义泛滥加剧了社会原子化的现象,进而使得个人与公共世界产生疏离感。成熟的文明社会是建立在基本的、真实的社会连结基础之上的,原子化的社会破坏了基本连结,使个人直接面对国家,缺少了社会组织作为中介的二元关系显得更加刚性和脆弱,社会内部结果也变得松散。在这一背景下,公共精神作为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显得尤为突出。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现实意义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是当代大学德育教育重要任务之一。现实社会环境决定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成为一种现实诉求。

(一)传统部族主义的消极影响

中国民间社会传统上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部族主义(tribalism,又作:部落主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度试图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不被侵犯,同时为谋取本家族更多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家族利益或国家整体利益。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民间社会,并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植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因而使得人们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共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先于学校教育,部族主义的影响是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心中。因此,大学德育教育事实上面临着逆转传统不良思想观念在大学生中负面效果的任务的。

(二)个人主义泛滥需要控制

个人主义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和个体价值的倡导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作为一种完整形态的伦理思潮和价值观念体系,个人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在当代文化的国际交流过程中,西方文化以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势文化的有利地位,在中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产生着重要影响。个人主义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种泛滥的个人主义使得大学生易局限于自我中心的认知模式,并强化了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念。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

在传统部族主义思想和现代个人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公共精神的缺失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常态现象。认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表现为自制自律行为规范的缺乏,公共价值理性与公德责任观念的缺失以及环境生态意识的缺失①。因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显得重要。

三、大学基层公益活动是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载体

公共精神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理论式的传授,而要在实践中加以固化和升华。作为德育教育和实践教育主要形式的大学基层公益活动正是培育公共精神的重要实践载体。

(一)基层公益活动的示范效应

不同于一般传播手段的示范作用,基层公益活动的示范效应通过直接参与和直接接触而传播,以此基层公益活动的示范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由于基层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一般比较低,提供的参与机会比较多,而参与成本非常小。因此,基层公益活动,尤其是高校基层公益活动向外界提供的是体验式传播。不同于一般的宣传借助的抽象理念传播,在亲身参与过程得到的个人经验和体会具有无法比拟的说服力。

(二)基层公益活动有助于塑造新的生活方式

公益活动本身不应当是一种特殊性的活动,而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公益事业随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以美国为例,据《theamerican》杂志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过去50年以来,如果将通胀和人口变化水平的因素考虑进来,美国的慈善捐助比国民经济的增速还快:50年内美国人均GDp增长了150%,而人均慈善捐赠数额则增长了190%。特别是,收入最低的美国家庭将其收入的43%捐献给了慈善机构,超过富有家庭付出的其收入的21%。社会中占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更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构成占据着重要位置,英美等国与公益活动相关的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5%―10%之间。其中,仅美国第三部门支出在20年前就达到了50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9%。这些说明现代社会中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构成部分。公益活动不是特殊的社会活动,而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大学中塑造培养的公共精神将极大影响到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及其生活方式的选择。大学基层公益活动能够吸收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使学生接触、感受公益活动。在这种利他主义氛围中,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从中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满足。进而将公益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理念植入学生的内心。

(三)在基层公益活动中凸显出公共精神的实践意义

现代大学教育秉承的“知行合一”理念强调在实践中把握教育功能。一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公共精神理念对于中国大学生实际上是抽象而陌生的,难以通过理论传授的方式进入学生内心。另一方面,公共精神的价值在于在社会生活中的践行。公共精神存在于各种追求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公共精神得到了其实践形态。(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课题: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题目:基层公益组织动力机制研究

编号:15XJS035

注解:

①何植民.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参考文献:

[1]杜汉生.中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