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31

绘画教学理念篇1

关键词:高校美术绘画教学拓展

引言

最近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校学院开始注重对外艺术交流,其相应的教学目标也立足在对学生艺术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的美术院校也逐渐在原有的系科结构上做出了相对应的调整,其建立包含了绘画、雕塑以及实验型艺术等多个学科,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种艺术展现的方法,从而拓展了绘画教学的造型理念。

1、高效美术绘画教学造型出存在的主要现象

1.1色彩教w过多集中在形色单一的训练,忽视了对其本质展现的教学引导

色彩的训练大部分都是以形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运用的都是过于注重透视结构、明暗调子与空间体积等素描要素,极大的削弱了色彩语言表现自身的视觉冲突。又因为长期受到具体形的束缚,学生缺少对西方现代艺术作品图像造型方式的理解,主动吸收借鉴运用到个人作品者微乎其微,对意象、抽象造型绘画缺乏客观的深入认识与解读。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会以老师的要求或老师的绘画样式作为目标,放弃了绘画色彩多种表现的可能性追求,其思维方式因教学制约而趋向于凝固与僵化的局面[1]。

1.2课程设置重视技能训练,却忽视理论知识教学

在造型教学中,教师对中外绘画史不同风格流派的优秀作品提供给学生观摩,并进行赏评分析的课程插入的比较少,造成学生的艺术眼光偏低,艺术信息较为闭塞。换句话说,学生就是缺少对美的思考与判断,这是因为教师不注重个人的理论素养,对艺术问题的看法过于狭隘,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继续胜任教育方面的工作[2]。

1.3素描课太过于单一

当前的素描课堂教学主要建立在写生训练中,立足于对人物造型写实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写生训练的难度与设计的复杂性,而且在其方式上基本延续了国外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体系。这种强调理性与秩序的模式极容易让教学陷入“拼技能”的怪圈当中,且学生不敢轻易尝试改变造型表现的方式,只会满足于按一种技术型套路来完成素描学习[3]。

2、高效美术绘画教学造型理念的拓展

2.1不断培养学生对意象和抽象造型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意象与抽象造型的认识,这是由于外部对事物具有特定的限制,而且还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打个比方,国外的作品都会提示学生,该作品的造型特点主要是对情感的一种宣泄,目的是为了排遣作者内心的压抑与不安,虽然在常人看来感觉太过于夸张,但却是人在精神崩溃边缘的真实写照。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作品大多都是依照自己的情绪状态,画出最喜欢的景物或者人物,然后告诉学生应当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以上所述,可以将国外先进的造型理念与国内传统的文学理念相结合,这样就会加强学生对意象造型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的让他们理解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部分绘画大师作品风格形成的精神来源[4]。

2.2加强对抽象形的最本质认识

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对抽象形本质的认识,就应当多鼓励他们尝试将选定对象物概况为简单的几何图形,然后就可以在其画面中展开分解和重新组合,紧接着就会依照某一种规则构成画面,这样就会产生全新的图像。也就是说,抽象形的训练,能够最大程度的拉近和设计艺术的关系,还会加深学生对各种造型方式的理解与认同,使得从而进一步使得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解放。当然,学生也可以自觉的选取最符合自身爱好与个性表达的造型途径来展开绘画实践,最终可以为其创新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5]。

2.3将提高认识与拓展视野的素养训练和具体的写生课程相结合

为了更好的将拓展训练与其写生课程相结合,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发学生用眼动脑的能力,特别是可以通过图式分析来辨别各种绘画风格与其在造型上的表现形式。其二,通过大量视觉经验的积累,加强学生对造型理念的深度理解,合理配合写生教学提高技能技巧。比如,在素描单元教学中,利用课件将精选的大师素描作品集中展现,作详细讲解和分析,在老师预设问题的基础上

学生自己说出传统和现代绘画写实精神间的差别。然后分析对比西方传统绘画造型和现代绘画造型在美学追求表达上存在的具体差异。通过上述的比较,就可以发觉曾经多次被启蒙老师指认的那些“不合格”的观察方式画出来的作品大多数都可以找到其相对应的模式,只是由于自身没有像大师将当初的疑惑进一步展开下去。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可以启发学生养成随时随地找资料读画册的好习惯,而且还会在课外业余爱好,积极的去临摹传统经典的素描,这样的话就对抽象绘画造型美感的理解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入。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应当是以服务于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前提条件,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为更好的适应时展要求。因而,就需要革除目前阶段残留在高校绘画教学中较为片面的造型理念,同时还要求老师在其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以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终形成新的造型理念拓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商桦.高师美术绘画教学造型理念的拓展[J].艺术百家,2011.

[2]郑艺,莫芷.造型基础・绘画技艺・创作观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艺教授的教学理念[J].中国美术,2015.

[3]朱士峰.高校美术素描教学中的示范与拓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6.

绘画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绘画;教学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很多学科的教学模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每个学科教学所必须的,在美术绘画教学中,也要大力提倡创新理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新形式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绘画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措施,并总结归纳了这些创新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措施

有创新,才有进步。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不断前进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要随时跟随时代要求,改革创新。素质教育下的美术绘画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绘画教学方式,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进行创新,改善美术绘画教学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美术绘画教育者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传统的美术绘画教学理念,很多美术教育者都将绘画技巧和技能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地画画来强化绘画技巧。然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的。要改革创新教学理念,首先需要改变美术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创新。美术教育者要打破传统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目标与理念,在培养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能力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艺术涵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注重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和外在,让学生全面发展。

1.2学科交叉式的美术绘画教学

美术是一门没有界限的艺术,美术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有所体现,反之,其他学科也可以服务与美术绘画教学。传统的美术教学都是按照教材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美术绘画,这样的课堂过于呆板,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扩散,在艺术上缺乏创新精神。引进其他学科,来辅助美术教学,是美术绘画教学的一大创新。例如,将语文与美术绘画相结合,教师可以从语文老师那里收集一些资料,稍加整理后,变成一个美术素材,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将语文素材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科交叉式的美术绘画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古诗《天净沙!秋思》作为绘画主题,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做出一副画。学生对这首古诗非常熟悉,用熟悉的题词作为美术绘画素材,形式新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灵感也会随之而来。

1.3开放式的美术绘画教学课堂

艺术是需要释放天性与灵魂的,需要在自由的环境下去捕捉生活中的美。美术绘画同样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美术绘画教学,可以选择开放式的教学课堂。例如,在下雪的冬季,如果在室内进行美术教学,给予学生限定的美术素材,但学生内心期待着下课,可以出去赏雪玩雪,这时,教师不妨随了学生的意,将课堂搬到室外,在雪景中展开教学。美术教学可以无处不在,绘画对象也不必受到限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发现美,并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每一个美的画面。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式的美术绘画课堂,则提供给了学生一个创新的平台与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2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素质教育下,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种打破传统的举动,这种创新教学方法,对于美术教学和学生本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其次,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最后,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提高了,进而,美术教学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改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与美术素养。

3总结

素质教育改革下,传统的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亟需进行一些有效举措,进行创新改革。在美术绘画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美术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开始改变,注重学生内在涵养和外在技能的培养。此外,美术教师可通过学科交叉式美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阔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美术绘画教学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为学生设立开放式教学,在释放的天性中张扬美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

参考文献:

[1]邓芙蓉.小学美术置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2]江丽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J].成功(教育),2010(03).

绘画教学理念篇3

当前形势下,少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滞。一些美术教师总是根据成人化的美术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从而让教学方法显得过于死板。譬如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皆是由教师示范性地画,然后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画,最后就是教师对孩子们所作的画进行评价,谁画得最像示范画,谁的画色彩最为协调恰当,谁的画最为漂亮。然而这种模式化的美术教育已经完全超出了少儿美术教育的范围,这应是属于以成人为对象的专业基础绘画教育的范畴。长期运用这种成人化的方式教学,会严重钳制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因为这种美术教学方式仅是单纯地传授了绘画技巧与绘画技能,而没有注重开发少儿的美术思维,扼杀了少儿在美术方面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少儿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因此,上述呆滞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少儿美术教育中应该禁止的。

二、提升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在少儿美术教育的进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改变既有的教育观念。在上文中很多家长与美术教师都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只要注重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的培训即可,这是一种世俗态美术教育观念,是片面的,倘若教师按照这一理念教学,家长按照这一理念督促孩子学习美术,会严重钳制孩子在美术上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美术教师与家长必须彻底摒弃这一教育理念,树立以“启蒙”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指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不但要教授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孩子对美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美术所形成的特有灵感,以此调动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美术教师与家长只有形成了启蒙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才能让每个孩子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绘画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观物取象综合绘画综合性绘画教学

我国目前的绘画教学体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以美术教育专业或绘画系为基础,下设国画、油画、版画等工作室或教研室的教学模式;二是各大专业美术院校按材料划分的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为教学单位。这两种体系中,一类以对绘画语言普遍了解掌握为教学目标,另一类倾向于培养专业人才,如油画家、国画家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就当下历史语境来说,这两种教学模式都陷入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上世纪90年代初,与绘画专业进行细化分科教学的方式不同,许多院校成立了综合绘画系或工作室,探索教育模式多样化,突破界限,拓宽绘画的教学实践。近些年来,是延续专业教学的单纯、细化、深度,还是寻求综合、多元、宽度的教学,尝试实践林风眠中西绘画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美术院校教学模式理念上的问题,且各有说法及实验方式。

造型艺术教育细化的划分有助于深入的教学,并有行之有效、成熟的教学体系可用;而如果打破这种模式,打散各画种的框架,承继综合、多元的绘画教学,思维方式确实可以得到突破,但是却没有现成的教学体系可作为具体实施的参考案例,这从林风眠、吴冠中的绘画理念到美术院校近20年来的具体实践来看,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是综合绘画教学一直受到质疑而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所在。

艺术在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

“笔墨当随时代”,谈的虽是艺术创新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暗指一个时代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具体的艺术表现与反映,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不但作品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与观念,教育也“当随时代”。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创作的手段,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这都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人们观看方式的变化带来对于图像的热衷,从创作到审美已经转化为一种多样化互动的形态;同时,绘画美学意义上的认知也正受到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挑战。这些现实的文化特征都对当下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过去,传统的绘画学科从划分到教学,追求相对精确、深入——油画专业的学生在西画领域进行更精细、更专业的创作,培养成为油画家;国画专业的学生在山水、花鸟、人物的范围下系统学习,培养成为国画家……而今现实的状况是,当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更多是在以“跨界”的方式来运用各类艺术语言,以此丰富创作的造型元素。就画种本身而言,油画专业的学生未必今后从事油画创作,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就坚守“笔墨”,并非每一个个体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可变的艺术手段。对教学而言,在大学完成其自身专业的系统学习,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当然是重要的,但是,颇显单一的语言训练,往往会导致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于是,反复被提出与论证的“综合教学”,也就是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先辈提倡主张的“综合性”的教育,虽然在各大院校教学实践的探索效果并不太明显,但是这种模式主张博大,付诸的实践多了一层文化比较的研究性质,更具有艺术史角度的文化意义。

事实上,20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家已经在改变单一的语言方式,如毕加索大量运用着油画、版画、雕塑等语言手法。西方美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也已经融入到视觉艺术的大范畴之中。法国高等美术学院的绘画教学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度,在一个大的绘画工作室框架下实施作品的制作,其材料语言的限制已经没有。

百年来,关于中西文化的话题从没有停止过,在绘画方面,就是油画与国画的问题,无非“中”“西”“中西调和”三个群体,有不断的细化、分类教学,也有不时强调综合、全面的尝试;而综合性绘画是在“中西绘画融和”方面能够以贯通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以为,综合性教学上效果并不显著,是因为其问题是多方面的。

在教学理念上,中西绘画各自有着不同的造型理念与手法体系,这是各自语言的优势。在基础教学时,难免会忽略对传统艺术语言及经典的研讨深度,而对综合绘画的教学要求会更高、更全面,有两种或几种绘画语言均要求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并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其次,中西绘画最直接的区别在于材料不同,因此陷入一个“材料”的潜意识——对材料的关注远远超出对绘画的理解,最终导致综合绘画演变成单纯的综合材料,绘画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脱落,不能在造型层面上形成一种绘画语言。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综合性绘画的宗旨并非简单地跨画种组合,而是在融合中西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力求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不过,如今综合绘画的实验教学正在远离这个宗旨的情境,不知不觉中演化成现在颇受关注的“新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系”的草创。结果是,综合绘画教学如强调艺术语言的深入研究,则有更细化的工作室教学在前;如强调材料与多元性质的探讨,则有更新的实验艺术的教学探索,综合绘画的教学自然就被置于尴尬的位置。

因此,回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原点再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中西绘画,都是在艺术家与对象世界中呈现人与自然的视觉关系。概括而言,即“观物取象”,从而“立象以尽意”。综合绘画的教学也不例外。

“观物取象”告诉人们“观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中认识论的基本规律,而“取象”的手法属于方法论。至于中西绘画,具体选择哪种语言手段来“立象以尽意”才是紧要的,只是综合绘画的教学往往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忽略了这个美学要义,甚至从某种意义而言,“综合绘画”只是一个课程称呼。

历史地看,我们可以重新去解读吴冠中“美术自助餐”①的设想。笔者认为,不管是分科的教学方式,还是“综合绘画”或者“实验艺术”的教学模式,都打破了把学生归于各门类“从一而终”的固定教学,学生根据自身所需,在系统的教学纲要基础上,选择要研习和补充的各类语言,可以随时调整、随时汲取,无论是油画、国画、版画等,还是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文史哲知识。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才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探讨却难以破解的问题所在。

注释:

①即开设中西各种传统课程,学分制,自由选修.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绘画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儿童绘画;自由;纯真;颠覆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及特点

儿童绘画是指儿童通过观察、认识外部世界后,尽情发挥想象力,绘制出来的美术作品。

儿童的绘画活动是儿童真实的自我表现。孩子喜欢的、厌恶的都在绘画过程中直接地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儿童的绘画活动其实就是孩子对自我兴趣的自然展现过程。而兴趣也是促使儿童进行绘画活动的内在动力。同时,孩子在进行绘画活动时,并不像成人那样把绘画当作一种需要认真应付的工作或者活动来看待,他们更愿意把绘画活动当成一次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以游戏的心态对待绘画活动,对于任何一个成年画家来说都是很难得的,只有抛弃现实的功利心,才能画出最感人的作品。在游戏中,孩子纯真的天性和真实的自我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儿童的想象力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彻底的解放,使他们的美术作品具备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粗浅的、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偏差的。他们并不具备成年人所拥有的一套以客观现实为标准的评判逻辑或观念。换句话说,由于孩子不具备成年人的逻辑思维和观念,所以他们在绘画活动过程中,并不受到这些逻辑思维、观念的束缚和左右,使他们的想象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画面大胆、纯真、夸张、毫不掩饰。使得孩子的绘画作品更贴近人们的心灵,也更容易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而令人们感动;这是绘画创作中最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成年画家无法企及的。

作为一名成年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早已脱离了儿童时代的稚嫩,童年时代的自由率真、天真烂漫被成熟的理智取而代之。当他们进行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时,如何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要求的绘画作品,视乎成为横亘在眼前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鸿沟”是每一位成年人都无法逾越的,就连毕加索都说:“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画得像一位大师那样,但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会画得像孩子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儿童绘画时束手无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美术院校学生在儿童绘画创作方面也有其天然的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美术专业基础训练,在绘画造型、色彩应用等方面基本保存孩童时代的稚拙和朴素,这使得他们绘画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更接近儿童的趣味和审美。而他们所缺少的就是儿童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联想,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要求的美术作品,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必须重视的一道教学难题。

二、儿童绘画创作原则

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触儿童绘画的最初,带有一定的个人偏见或误解,他们会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去衡量儿童天真的作品。他们会认为,儿童绘画作品简单粗糙,仅仅是儿童随手草率的涂鸦而已,没有真实的造型空间和色彩质感。如果以写实的标准和手法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偏离了孩子的兴趣趋向和审美喜好,会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便不言自明了。因此,培养学生的儿童绘画创作能力,要注意一下创作原则:

1.稚拙原则

首先要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强调要以儿童的审美需求为创作的出发点。摈弃以写实再现客观存在为目的的绘画理念和手法。写实的绘画作品,力求在二位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立体的真实错觉,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和细致理性的观察分析能力。

儿童的身体及智力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是依靠直觉认识外界的,因此,不能仔细理性的观察外界的事物。而那些被孩子见到过或者观察过的事物,仅仅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了物象特征的模糊的概念。过于严谨、理性的写实绘画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一时期教师和家长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顺其自然,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使儿童纯真的天性得到保存。

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童年时代,尝试以孩子的眼光进行创作。不追究像与不像,真实不真实,只追求稚拙的趣味和奇幻的想象。尽量不以真实的客观规律作为衡量作品的尺度和标准。

2.题材兴趣趋向原则

认真留意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作品比较活泼、可爱。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画到作品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以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内容为创作的题材,这样更容易与孩子产生共鸣,也更利于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3.颠覆性原则

颠覆性原则是指在儿童绘画创作过程中,尽量颠覆正常的逻辑关系、物理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这样可以打破正常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彻底的解放。

颠覆逻辑关系是指在创作中,把本来毫无关联的两种绘画素材进行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画面内容,给人以奇特的新鲜感。例如,动物和植物结合。我们可以画出一棵高大的树,但树上结满的不是果实和鲜花,而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鱼。我们也可以画一头长颈鹿,而长颈鹿身上开满了各种鲜花、生长出各种瓜果。

颠覆物理关系是指以正常的物理关系在画面中进行相反的处理。这种方式可以使观众产生无限的联想。例如,鲸鱼本来应该在水中生活,但在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把鲸鱼画在天上飞翔;火车在陆地上奔跑的交通工具,我们可以把火车画在树干上和花瓣上。我们还可以把人画在云朵上,与小鸟一起翱翔。

颠覆比例关系是指把原本正常的物体比例关系进行放大、拉长,使画面中物体的比例形成强烈的反差。比例关系的应用最容易使一件作品贴近儿童的审美,因为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会在意画面中个主体的比例关系的。例如,把西瓜画得比汽车大;把长颈鹿的脖子画得更长;可以把一群小朋友画在向日葵上做游戏等等。

绘画教学理念篇6

[论文摘要】中国山水画与油画风景两大绘画的形成,归根于他们各自哲学与美学理念的不同,两者存在鲜明的差异性。中国人信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中国绘画注重重心略物,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精神和理想,在绘画中追求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西方绘画遵循天人相胜的哲学观,偏重描绘客观对象的外在形态,采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塑造物体,追求真实再现客观物象的理念。通过相互比较研究,有助于艺术家和鉴赏者运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方法,创造和鉴赏不同民族的绘幽艺术,获得各不相同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油画风景是中西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画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作为中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绘画艺术形式,表现对象都是以自然景观,但绘画形式却采用两种不同的审美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一、油画风景美学观念

    西方近现代文化主要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再经过以希伯来文化为源头的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演变过来的。也就是说,迄至今日仍在西方文化中活跃地起作用的两大源泉,一个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一个是基督教的文化。

    古希腊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方面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艺术在现在看来,它的艺术高度仍是史无前例的。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希腊和古罗马奠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欧洲。”古希腊伦理学和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则表现为尚知和崇理,理智、哲学的沉思被强调为最高的德性。古希腊的艺术表现为“模仿”,主张以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再现自然,情感不占主要作用,而理性因素则占了上风,强调艺术的真实。雕塑和建筑是希腊艺术的最高成就,希腊的雕塑和建筑的立体造型、浑圆厚实的体积、光影下雕塑的明暗变化、雕塑在光影下的气氛、建筑的空间结构、体积等等,充分体现了希腊艺术尚知与崇理的理念,这些都直接的影响了西方传统的写实技法的方向,使西方绘画朝着注重体积、注重写实的方向发展。油画风景亦是如此,追求物像的体积感、真实感、可触摸感,以及物像所在的空间的光感与氛围。画面营造出一种真实空间的感觉,这些无不来源于希腊的雕塑和建筑艺术。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它是西方文明之源一两希文明(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结晶。这也就决定了那时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必然会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那时一切的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都必须服务于宗教。基督教美术的作品内容它以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和讲解《圣经》的故事为宗旨,上帝在他们的眼里是世界与美的创造者,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对上帝一种虔诚的再现。希腊的美普洛丁也在他的《论美》曾说过美是从神那里来的。西方艺术由此形成了以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为依据的美学思想,成为油画风景起源与发展的美学基础,这也就成为西方艺术家以忠实、客观的态度描绘大自然的源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后,教会的信条已失去了原有的绝对权威,人们开始把目光从上帝的身上移开并聚焦在自己的身上,更注重世俗的现实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文化一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普遍关心人自身与周围的环境,大自然的美,于是独立的风景画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形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画家达·芬奇认为:“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看到的东西多加以思考,要运用组成每一事物的类型的那些优美的部分,用这种方法,它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二自然。”[’〕同时,达·芬奇把风景画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创作使绘画从手工艺的局限摆脱出来,还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理论来提高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和重视。他认为绘画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同时能够像数学那样具有严密的论定,既来源于数学又高于数学。《分奇论绘画》中不仅总结了绘画的基础科学理论,而且对绘画的原理展开了全面的论述,为绘画与科学的结合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文艺复兴的建筑师、雕刻家、画家阿尔贝蒂曾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绘画艺术,这种新的绘画艺术应该是这样的: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而透视学则使绘画的数学基础。因为几何学上的盲人,是难以理解绘画的原则的。‑}z7美术理论家琴尼更直接的提出了科学与技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无论何时技艺都是离不开科学知识的。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紧密相连,这是西方艺术传统或者西方传统艺术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艺术要真实的、科学的再现自然,注重空间、结构、比例的和谐,面对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在现实中感受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现真实的大自然,以更真实、更有效、更直接的表现大自然,借此表达他们对大自然与世界的热爱,对现实世界情感的寄托。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绘画体系为西方绘画写实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美学观念

    中国绘画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美学特色,严整的艺术体系,是在代代传承、革故鼎新的历史积累中形成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成与中国人哲学、信仰、处世之道是密切相关的。

    在美学思想方面,受中国古代儒、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家思想极探的烙印。早在春秋时期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美学观,山水喻仁、智高扬人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美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基础。孔子在《论语·述尔》中说道“至于道,据于得,依与人,游于艺”,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艺术批评标准。在孔子看来,艺术品的“美”是以“善”来体现的,“善”是艺术的内容,“美”是艺术的形式,内容可称为“质”,形式可称为“文”。只有这样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必然是统一的,他的美学价值必然很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阶级内部残杀不断,使士族名士朝不保夕。于是士族便纷纷退隐或半退隐,归隐田园山林,以退为进,相机而动,追求清静、安逸、自由的生活,慢慢的人们越来越受用于山林的慰藉,他们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林泉作为描述的对象,“游戏平林,i}清水,追凉风,钓游鲤,一七高鸿。……逍遥一世之上,啤脱?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uai这山水渐渐成为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启发和人生的象征。儒家的思想统治基础因此动摇,他们强调“德行”的政策被取消,出现了以“无为”“自然”、“清静”、“虚淡”的老庄思想适

应了当时的需要。《庄子》中描述了三种隐逸模式:“嫉俗而避世、俱祸而遁世、悠游而出世”,这三种模式在东汉已全部成为现实。在这种玄妙、玄远的境界的追寻中,他们对自然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和感,画家不自觉地把情感投向自然中蕴藏着生命和感情的山水之中,修炼自己的品性,获得一种独特的不同的审美理念,为山水画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推动了文人士大夫对山水画创作的参与。

    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作为创作的最高境界。画家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即天人合一。“最高、最广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人客体,或者说是客体融人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体与宇宙不二的状态。”随着道家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原则。山水是客观的自然,山水画则是大自然的体现。山水本身就是形与象的交融,画中的山水如可游可居的真山水,能使画家在其中任意寄托自己的情绪而落脚于安定之处。这样,不求形似,而意在表现宇宙精神的山水画,成为一种很好的体“道”的方式。“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

    五代画家荆浩提出了“气韵”二字,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而且不要透露自己的笔迹,让欣赏者看不到自己的笔法技巧。经荆浩的发展,运用于山水画上又有了新的成果:在对外在事物的准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又不满足于对外在形象的模拟,不求形似,而要尽量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风神。元代倪珊曾云:“仆之所未画着,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r }6}笔墨是他们的工具,自然景物是作者的对人生态度的载体,笔墨情趣不受自然的束缚,找寻的是“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悠”的艺术境界。要面对大自然要认真地观察和分析,重视深人生活,研究山川自然的特点,在游览山水,俯仰自然天宇之际,将绵远的无限的时空意识与自然变化结合起来,将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山水画家借助自然得以尽兴,主体意识和情感与自然山川的精神的契合,统一在山水画中,于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便成了画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以至于这种艺术观念对以后的绘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束语

绘画教学理念篇7

《指南》出台了近两年,为什么大部分教师至今依旧赞成范画教学?绘画教学究竟需不需要范画?没有范画的情况下老师又该怎样开展绘画教学呢?

笔者曾经在一线有过15年无范画的教学经验,现将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不支持范画的三个理由

1.从绘画的艺术功能来说

绘画,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灵的抒发。由于每个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自然是不一样的,绘画表达也不尽相同。所以笔者坚决不赞成教学时使用范画,把孩子的心灵世界都外化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大大违背了绘画的本源价值。

2.从儿童绘画的教育功能来说

儿童绘画不是艺术,而是表达,是他们这个年龄发展阶段所具备的特殊语言。儿童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所以,我们把儿童绘画,看作是儿童外显表达的一百种语言之一,我们通过这种绘画语言来尝试走进儿童的心灵,了解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映照,引领儿童利用绘画形式尽享想象与创造之乐。

老师应该把儿童的绘画作为读懂孩子的最佳媒介,倾听孩子想告诉我们些什么,进而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孩子提供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如果教学中只给予一张范画,把孩子绘画作为成人化的艺术来约束,势必束缚住孩子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无穷的创造力,远离了孩子的发展需要,还如何谈对儿童发展的尊重呢?

3.从范画明显的教有痕来说

最好的教育是,不需要也不必要告诉孩子,“我”在教你绘画,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用艺术的氛围去浸润孩子的心田。而范画,是在教室前面明目张胆地告诉孩子,你们可以照我这样画,一定要这样画。如此,孩子机械地接受,成为临摹的学习者,孩子的艺术教学被范画克隆成无趣的技能训练。

范画教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如今,《指南》颁布快两年,仍有许多幼教工作者坚持着、呐喊着范画不能丢失。正如论坛所做调查,觉得需要范画的超过了不需要范画这一观点持有者。但我们的确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理念使然。

1.儿童绘画是艺术素养培养

儿童绘画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一种艺术类别。所以在民间,家长一到假期或者双休日就把孩子送到儿童绘画班,让孩子在绘画老师的教导下学得一些绘画方法,得到艺术的熏陶。而“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定要通过范画来进行教学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一下子难以改变,也影响了许多儿童教育工作者的绘画教学观。

2.没有范画,孩子将无法习得绘画技能

范画如若不提供,孩子将无法习得绘画技能――这其实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之后最最纠结的地方。大家知道,我们需要将想象力和创造力还给孩子,让孩子进行自由的心灵抒发与表达、表现。可是,画画是需要技能的,不教孩子,他们如何习得这些艺术表现技能呢,这才是大家的纠结所在。

可是,不知大家知道与否,技能学得再好,再高端,也不过是个匠的级别,终不能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所以,放开心怀,让孩子自由创作吧,每个孩子都可以是“星月夜”的创造者,只要孩子喜欢,他们都可以是中国的梵高与高更。

3.孩子一定是需要我们教的

传统的教育文化中,“师者,授业解惑也。”不传授教师干什么呢,似乎不教就不是教师。因此许多老师觉得孩子是一张白纸,是无能的,没有范画是不会绘画的。许多老师担心孩子们甚至会交上来一张白纸或是一塌糊涂的线条。老师看了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教师责任,大大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而只有看到每个孩子都画出了如范画那样整齐讲究的作品,老师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这些思维的背后牵涉到一个违背现代教师观与儿童观的心态。

在现代教学观中,提倡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激励者,不再是传统的授业解惑也。现代儿童观说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思维、美感,他们不需要成人牵着鼻子一路往前,他们只是需要陪伴,需要你在后面支持、欣赏、激励。所以,提不提供范画,这两种观点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问题。

没有范画我们怎样教学

没有了范画,没有了技能的学习,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家长也会追问老师整天在干些啥,觉得老师懒得都不提供范画。

我们当老师的,需要给孩子的自由表达创造空间,也需要把技能教给孩子,让孩子的绘画作品拿出来好看一点,而不是抽象的寥寥几笔,谁也看不懂。事实上,当今还没有多少家长有时间、有能力能跟随孩子一起遨游他的精神领域。

所以,在不提供范画的前提下,笔者有一些小小的经验拿出来分享,以作参考。

1.绘画前:回归生活

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所以,在绘画前一定要带孩子回归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这样才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底蕴,才可以引导孩子去大胆绘画,如此,小孩子也不会纠结,“我画什么呢,我不会画啊”。

幼儿园目前的课程大都是以主题形式为呈现的课程系统,正像虞永平教授所说,让孩子去观察,去访问,去研究,最后再表达、表现。因此,笔者做主题绘画活动的时候,总是把绘画放在后面,让孩子在有了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观察、收集资料、讨论、研究,如此,很难有孩子说不会画的。最关键的是,老师还可以省下余力把精力花在观察孩子和反思调整下一步活动中。

2.绘画中:作品欣赏

不提倡范画,但我提倡,在孩子创作出现困难、停顿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欣赏一些名画,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老师也可以把同主题的艺术作品拿来给孩子欣赏,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孩子容易发现自己的最爱,找到自己创作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创作灵感。

3.绘画后:同伴学习

范画在前,永远只提供了一种或者有限的几种技能表现手段。但是如果不提供范画,每个孩子都可以拿出自己的想象与创造,每个孩子的绘画作品都会是唯一的。

绘画教学理念篇8

插画在中国俗称插图,是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文字间所加的图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插画的绘制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了数字绘画的方式。数字绘画通俗的讲就是用电脑绘画。当今数字插画作品已遍布出版物、影视海报、企业广告、游戏美术设计甚至t恤、贺年片等方面。数字插画拓展了插画的应用领域,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使得市场出现了一定的人才需求,而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数字插画课程。近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即发展应用型大学。在这种大的形势下,中国民办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民办高校数字插画基础课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授课内容上,应该讲清楚数字插画的概念、绘制工具和软件等内容。在安排学生的实践内容时,应注意减轻学生从传统绘画到数字绘画的适应难度;在教学环节上,注重教师亲自演示,并保证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集体讲评,让学生明确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并相互学习。课程结束时举办结课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肯定,提高学生学习数字插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一、数字插画的概念及绘制工具

数字插画是通过连接数位板并运用绘画软件在电脑上绘制的插画作品。数字插画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与传统插画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制作效率高、便于修改、可反复使用、艺术表现力强、形式多样等。

数字插画用到的两个重要工具就是电脑及数位板,现在电脑配置一般都比较高,基本能够满足数字插画绘制的要求。数位板,又名绘图板、绘画板和手绘板,是计算机输入设备的一种,通常是由一块板子和一支压感笔组成。数位板能模拟各种各样的画笔,例如模拟最常见的毛笔,当我们用力重的时候能画很粗的线条,当我们用力很轻的时候,它可以画出很细很淡的线条。数位板的价位从几千到几百不等,现在数位板的各种参数都很高,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购买数位板。

二、数字插画绘制软件

绘制数字插画用到的软件主要有illustrato、photoshop、painter等软件,其中以photoshop最为常用。photoshop是美国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为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它在图像处理及数字绘画方面功能都很强大,操作难度适中,为大多数数字插画人所使用。数字插画基础课应该安排在photoshop软件课之后学习,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学习过绘制软件,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软件基础教学。绘制数字插画需要了解的软件基础主要有菜单、界面、工具箱、选区等最基础的概念,而软件里用的最多的工具就是画笔和图层,可以先让学生做几个小实例来熟悉软件基本操作。

三、从传统绘画到数字插画的过渡

很多同学在刚开始学习数字插画的时候,很难适应数位板的光滑程度和数字插画的绘制内容。现在数位板的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数位板表面做成磨砂感,极力模仿在传统纸张上绘画的感觉,但终究数位板不是纸张,学生要想适应数位板绘画需要一定的时间。数字插画的绘制内容,大多都是人物、动物、风景之类,有些同学在高考前没有画过色彩人物和风景,也没有画过动物,加上软件使用不熟悉,如果学生一开始就绘制这些东西会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先绘制静物照片。学生对静物比较熟悉,只需要掌握软件的使用技巧和熟悉数位板绘画的感觉就,可以继续学习新内容了。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用数位板绘制作品时,教师应该先教会学生调整压感。刚开始使用数位板,很多同学经常忘记在软件里调出压感的方法,教师应重复强调并经常提醒。photoshop软件有很多的绘画笔刷,初学者应该先选择最普通和最常用的笔刷绘制作品,以避开多种笔刷的选择和使用带来的麻烦。photoshop里最常用的笔刷是柔边圆和硬边圆笔刷,柔边圆笔刷适合画大关系,硬边圆笔刷适合刻画。

教师的演示在数字插画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现场演示能直观的把绘制方法展示给学生。数字插画课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选择最便于操作的绘制流程和方法。

作业集体讲解能让学生了解各自作品的优缺点并相互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结束举办结课展览,学生在作品打印及展出过程中,能充分理解图像模式的不同效果和像素的实际意义。结课展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学生对数字插画的学习兴趣。

四、数字插画背景部分教学安排

背景是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需要绘制的内容经常包括天空、山石、树木、草地、河流和建筑等物体。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技法难度较低的背景作品让学生临摹,并采用最容易操作的绘制流程。先绘制简单的草稿,然后新建图层用正片叠底的图层属性,选择柔边圆笔刷绘制大的颜色关系。再新建图层,用硬边圆笔刷来刻画物体。刻画一遍之后,一些物体的质感还不是很到位,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绘制质感的办法,如贴图的使用、质感笔刷的使用。贴图能很快让物体显示出强烈的质感,但会让作品丢失一些手绘感,所以在贴图之后,需要对贴图进行修改,让贴图有实有虚,并在贴图上用画笔描绘出手绘感,让贴图和作品融为一体。photoshop自带的笔刷数量有限,一些插画师为了提高软件的绘画能力制作了更多的笔刷,这些笔刷种类和数量众多,如模拟传统绘画工具的笔刷、模拟各种风格的笔刷、形状笔刷、绘制纹理的笔刷等。这些笔刷对数字插画的绘制很有帮助,提高了绘制速度,简化了绘制方法,教师应该对笔刷的使用进行演示,让学生把背景画的更加深入和完整。

五、数字插画人物部分教学安排

数字插画中的人物也有很多种画法,从绘制草稿到塑造结束整个过程比较复杂,基础课学生可以先学习用数位板绘制线稿。线稿对线条的质量有较高要求,初次接触数位板的学生很难绘制出符合市场要求的线稿,在绘制线稿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练习一下在软件里用线条绘制人体结构,在记忆结构的同时,对线条质量做一定的要求,而后在绘制正式线稿的时候提高要求,让学生有一个适应和逐渐进步的过程。

六、总结

绘画教学理念篇9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意识绘画创作艺术表现力

一、绘画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

绘画意识:绘画意识是学生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创作理念,是创作者的内心深处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并把这种内心感受通过绘画作品具体表现出来,绘画意识能让作品富有生命力,创作者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高校美术教学,特别是在进行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贯穿和渗透素质教育。绘画教学并非是绘画技术的传授和绘画理论知识的讲述,不是培养学生成为画匠,而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绘画艺术素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最终能够创造美,这个过程其实是到从美的再现到美的创造,所以绘画课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对艺术进行了解、感受和创作的过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美学理论,培养他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要有效的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加强对学生绘画意识的培养。追溯美术历史的发展历程,绘画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绘画技术和理论基础的简单叠加,而是绘画创作的不停向上进阶的过程。从古代绘画作品中,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敦煌壁画,我们可以看到,绘画作品都是不仅仅是简单符号的勾勒,更多的是向人们进行某种讲述,使观赏者感觉到画面的内容就是当时的真实历史,感受到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事件等。在对绘画作品时进行欣赏时,不仅要探讨绘画技法,更要对其中的生活场景进行解读,因为这些绘画作品的功能都是故事化的呈现。通过对绘画作品的阅读,去感知创作者的意识深处,这就是创作者与观众通过作品形成的穿越时代的思想和精神交流,对绘画作品的解读,正是对创作者绘画意识的解读。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绘画意识的培养,正是培养学生创作带有鲜明艺术特色的绘画作品的能力,有了绘画意识,学生才能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

二、培养绘画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绘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绘画兴趣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倾向于对绘画认识、研究获得绘画知识,是主动从内心推动求知欲的内在力量。学生对绘画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绘画水平。纵观我国高校美术生的现状,由于我国艺术生的招收是基础学科的考试分数加艺考成绩,所以就造成了我国的美术生有部分是考前突击提高艺考成绩而来,这部分生源绘画基础比较薄弱,更谈不上绘画意识,另一部分美术生接触绘画较早,基本功也较扎实,但早年的绘画学习,教师针对的多是绘画技艺的培养,而忽略了艺术的熏陶,学生在学习时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就造成了高校美术生在艺术观念上的匮乏。所以高校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应首先提高学生对于绘画的兴趣,可以鼓励学生对世界名画进行多方面的赏析,名画赏析是学生积累绘画只是的重要途径。赏析的作品多了,自然开阔视野,就像上文所说的发现美是创作美的第一步,学生汲取了多方面的名画养分后,在绘画过程中便有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丰富了绘画创作的内容,下笔时自然如有神助,特别是一些名家名作,除了赏析他们的笔法技巧意外,更应深度理解作品蕴含的内涵,比如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不仅每个人物的表情都栩栩如生,更应理解作品创作的故事内容,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这样富有内涵的绘画作品正是学生内心非常喜欢的。通过名作赏析的逐渐积累过程,既让学生既掌握了较多的绘画知识,更提高了绘画兴趣,学生在未来的绘画创作中自然就不感觉吃力。

(二)加强绘画想象力的培养

绘画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老师或者相关学者、绘画工作者通常会说这个创作者的天赋好,作品有灵魂。这里所说的天赋或灵魂是指绘画作品有思想和感染力,绘画者将对绘画对象的感觉,以及创作者本人的自我感觉凝聚为一体,通过想象力将这种凝聚的感觉用艺术方式表达出来,即形成有生命力的绘画作品。绘画对象和创作者这种内在感觉的形成由想象产生,想象力是创作者和绘画对象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绘画者只有依托想象才能培育出良好的艺术感觉,有了这种想象,绘画作品才不是绘画素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幅能够调动人情绪,引起人情感共鸣的有艺术有情感表达的作品。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艺术想象习惯。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下几点方法:第一,让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模仿,由此展开想象,这一点要求老师本身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如此才能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而且,有时在某一点上,学生可能比老师更富想象力,此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而且还要向学生学习,自己进步的同时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第二,尽可能的用道具、语言、音乐等对绘画作品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在课堂中创造出与作品相符合的情境,提高学生在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令学生在作品情境中激发情绪想象。第三,锻炼学生“即兴发挥”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想象力的开发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对绘画对象进行详细了解后,绘画时能够完好准确的将作品表现出来,但是随着绘画环境、绘画者本身的心态可能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稍出现一点意料之外的影响就会感到不知所措,灵感全无,无法呈现出完美的绘画作品。“即兴发挥”对创作者自己的想象力要求比较高,只有在平日多训练,突破自己程序化的思维,令自己的想象力不死板不机械,才能摆脱束缚,从而令自己的想象力拥有无意性的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绘画创作中

绘画创作蕴藏的情感意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对不同的绘画作品进行赏析时就可以解读当时的历史和作者的创作倾向。绘画作品是创作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的作品,其中深含着创作意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在描绘作品的时候应以创作历史为主,使学生明白绘画创作的灵感源自于生活,是创作者思想意识的迸发。而绘画意识的形成需要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对生命对社会有所感悟,赋予绘画意识以生命和活力,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更具有感情色彩。绘画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创作者情绪的起伏对于创作作品不断地加工、修改、完善,其中涵盖的各种创新艺术手法都是创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随着绘画意识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副作品也就产生了。当学生对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有所认识的时候,对于绘画就会形成新的认知,意识到创作的绘画作品是发自心灵深处,源自于对生活的体会。学生此时的作品就会体现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来,富有内涵和生命力,给人的感觉就不是简单绘画而是进行艺术创作。

绘画教学理念篇10

关键词:基础素描教学;绘画艺术教学;意义

一、素描的起源

素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用简单的工具与材料描绘值得纪念的生活场景,这种绘画形式在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都可以寻觅到痕迹。此后,素描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素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艺术创作中,作为壁画或者雕塑的草稿,素描已应用到绘画艺术的方方面面,是最古老的造型艺术之一。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大批对艺术发展影响至深的画家,这一时期的画家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甚至把透视学、解剖学、明暗学等学科的知识直接运用于素描作品的创作中。这一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都是西方艺术大师,他们在进行油画创作前,用了大量的时间绘制大型油画作品的素描稿,留下了一批完整性极强而值得后人研究与学习的珍贵素描手稿。在素描稿的绘制中,大师投入了许多精力,反复揣摩与修改,以求找到最佳的绘画语言表达画面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素描在绘画艺术中的基础性作用,素描是画家完成色彩画创作必不可少的绘画步骤,为画家记录了最直观的艺术情感。

二、基础素描教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素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素描作品包括写实性的人物素描、解剖学范畴的人体解剖素描和探索性的器械设计类素描等,内容丰富,画面细致唯美。此后,素描艺术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的美术学院开始将素描作为造型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张以科学理性主义的思想研究和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包括对研究对象的形体比例、解剖结构、透视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科学、理性的观察方法,以写实的绘画表现形式,真实地再现研究对象的形态,这种写实性素描的教学理念一直沿用至今,仍是许多艺术学院素描绘画训练的基础要求。在写实性素描得以发展并投入教学之后,随着17世纪末现代艺术思潮的到来,素描艺术也有了新的艺术表现语言,原本单一的写实性素描已无法满足人们需要创新艺术思潮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多种素描表现方式的蓬勃发展,这种变革持续到19世纪末时,体现为夸张、抽象、变形等素描表现形式。随着素描风格多样化的形成与发展,素描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增加了另一方面的内容:素描从原本只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训练手段,发展为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独立绘画形式。这一变化直观地体现为完整的素描创作类作品的面世。素描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组成部分,逐渐以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感染着观者。素描是绘画者最直接的情感记录,能让观者直接地感受到绘画者所要表达的思维和情感。素描这种表现情感的方式也可以直接过渡到其他绘画形式中,如油画、国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及设计作品。如,达•芬奇在素描作品中,用优雅的线条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对不同观察对象的神情与形体特征的描绘极其细致、生动,这种绘画手法在其油画作品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呈现。油画创作的时间较长,通过大量的素描作品才得以及时记录生活中让画家感动并被捕捉到的精彩瞬间。又如,伦勃朗的绘画作品中,大量的素描作品记录了画家所画模特的生动神情与优雅的装束,乃至画家不同时期的自画像,都可以在其素描作品中找到相应的艺术呈现。伦勃朗在素描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光影关系的深刻理解与艺术表现力,在其油画作品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组成部分,既可以发展并完善成为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种类,又可以为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提供基础的绘画研究,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基础性的素描教学应用到绘画艺术教学中,其意义尤为重要。

三、基础素描教学的类别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