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6:34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1

关键字:知识产权保护、诉前临时措施、临时禁令、欧盟知识产权、tRipS协议。

一、tRipS协议中的临时措施简述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下称tRipS协议)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4)、《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共同组成了wto协议的三大支柱。依据tRipS三个基本原则中的最低保护原则,知识产权保护中,程序法上的最低保护标准也被写入了协议.目前很多国家根据tRipS第50条对知识产权临时保护措施进行的法律移植工作,正是出于该原则的要求。tRipS临时措施所保护的权利类型包括:著作权及其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识、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及商业秘密。依临时措施之目的可将其分为两类:制止侵权的临时措施与证据保全措施。

制止侵权的措施包括制止已经发生以及即将发生的侵害。若任何迟延将给权力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时,法院应当有权在不听取对方当事人陈述(inauditaalteraparte)的情况下决定采取临时措施,防止损害发生或阻止损害扩大。

保存侵权证据实际就是证据保全。证据是确认侵权的根据,是后期诉讼中法院做出判决不可缺少的依据。为保证侵权行为有据可查,尤其是当有关证据显然有被销毁的危险时,法院有权依申请决定采取证据保全措施,保存相关证据。

二、知识产权临时措施在欧盟及德国的适用情况

tRipS在德国的适用,必须考虑欧盟法与德国国内法的双重法律环境。在经历了一段长期的争论后,欧洲议会及欧盟理事会在2004年4月29日颁布了一项关于执行知识产权的准则(Richtlinie2004/48/eG)。其目的在于保证发明人与创作者能够获得因发明或创作所带来的合法收益。Richtline2004/48/eG要求成员国对仿造、盗版采取有效合理的,具有威慑性的制裁措施。tRipS中所提及的知识产权的执行问题,准则中也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tRipS第41条第2款规定的“一般责任”被包含在了准则的第3条中;准则第6条对tRipS第43条中的证据原则进行了更加具体、实用的规定;tRipS第50条防止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临时措施,在准则的第9条中被更加的具体化了;至于tRipS第50条第1款b中所述的证据保全,则在准则的第7条中单独做了详尽的规定。

(一)RL2004/48/eG中临时措施的权利类型

该准则要求成员国必须在2006年4月29日之前公布该准则的国内法适用规定。该准则第2条第1款规定:准则适用于任何一种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根据欧盟委员会2005年最新的法律解释,受准则保护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及其邻接权、数据库制造者的特殊权(SchutzrechtesuigenerisderHerstellervonDatenbanken)、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标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地理标识权、植物新品种权及商号权。

(二)RL2004/48/eG中临时措施的分类

根据临时措施之目的,准则中的知识产权临时措施可分为三类:证据保全措施(准则第7条)、停止侵权的临时措施(第9条)和保全措施(第9条)。

1.根据准则第7条,当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发生或发生在即,法院有权依申请,对申请所涉及的侵权事实采取快速、有效的临时证据保全措施,但以所涉及的机密信息受到保护为前提。证据保全措施可包括两种方式:附带或不附带扣留样品的详尽描述(ausfuehrlicheBeschreibung);对侵权货物实施物权上的扣押/查封(DinglicheBeschlagnahme),必要时可对生产者以及(或)货物经营者必需的原料、设备和附属的书面材料实施扣押/查封。

需要强调的是,证据保全的目的在于保存相关证据,而非预防或阻止侵权行为。当然,如果因证据保全而实施了上述的扣押措施,那么,在事实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阻止或预防侵权的效果。但这并非其目的所在,它与制止侵权的临时措施相区别。

2.准则第9条第1款a句规定:为防止即将发生的或制止已经发生的侵权行为,法院有权依权利人申请做出裁定,对申请中所称的侵权人实施防止或制止侵权行为的临时措施。该临时措施其实与tRipS协议中的“制止侵权措施”原则上是相同的。但该准则还做出了新的规定:只要欧盟成员国国内法有相关规定,法院有权在必要时,裁定通过实施临时的强制性罚款(Zwangsgelder)来制止相应的侵权损害继续进行;或者裁定对继续进行中的侵权行为提供必要的担保,担保后,有侵权嫌疑的行为将能继续进行,但该担保必须足以保证权利人所受的损害能够得到赔偿。这实际就是反担保,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减少因错误临时措施或权力滥用带来的损害,在很多时候也为申请人提供了与扣押相同、甚至更有效的保障。不过,反担保额度的设定还需进一步明确。此外,制止侵权措施的裁定还可以针对中间人(mittelsperson)做出,只要该中间人的行为被以侵害知识产权为目的的第三人所需要时。这一点上,tRipS未做出相关规定。根据准则第9条第1款b句,为制止侵权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可通过制止侵权措施,将有嫌疑的侵权物品进行扣押或归还权利人。

3.准则第9条还明确了另一种有效的临时措施:保全措施(Sicherungs-massnahme)。欧盟成员国有义务赋予国内法院实施临时保全措施的权利。当申请人能够证明所称的损害使侵权赔偿成为问题(即:难以受偿)时,法院可以依职权裁定,对被申请人的动产及不动产实施扣押。保全措施可包括查封银行账号、告知关于其银行、金融、商业的相关资料信息或者告知获得这些资料的方式,以及对其他相关财产物(Vermoegenswerte)实施扣押。实际上,这与我国财产保全措施的效果相同。

依据准则,申请人须提供一切可合法取得的证据证明权利人和侵权事实。为保障被申请人的权利及防止临时措施的滥用,申请人须交纳押金或提供担保。紧急情况下(当任何迟延都会给权利人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时),临时措施的决定可以不听取对方当事人陈述而做出。该情形下做出的临时措施决定可以由被申请人提出复审。复审中,必须听取被申请人陈述,进行言词辩论。法院依职权可更改、撤销、或确认临时措施决定。若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不提起相关诉讼,法院可依被申请人申请撤销临时措施或通过其他途经使其归于无效。该期限可由法院规定,法院没有规定的,以20个工作日或31个日历日中最长的为限。如果临时措施被撤销,或者因申请人的不作为而归于无效,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侵权,被申请人有权主张对因执行临时措施而带来的损害进行赔偿。可见,准则规定的程序是与tRipS一致的。

(三)德国国内法中的临时措施

目前德国临时措施尚停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传统规定上。其民讼法规定,所有的财产权(第916条)都可以通过假扣押(arrest)、临时处分(einstweiligeVerfuegung)和证据保全(Beweissicherung)来进行诉前临时保护。知识产权是典型的财产性权利,所以,无论是专利权还是植物新品种权,都能

得到临时措施的保护。尽管其分类与tRipS及欧盟法临时措施的分类有所不同,但其功能是相通的。通过下表,我们可以概括地了解德国诉讼法中的临时措施。

(表1:德国临时措施分类表,若图表不能正常显示,请点击此处下载原文的pDF版本(zhuominwu.cn)进行阅读)

临时措施分类细分成立理由实施手段

假扣押对物假扣押

(德民诉法第917条)若不实施扣押,将使未来的支付判决或裁定的强制执行受到危险交付保管人保管、命令当事人为一定行为或禁止为一定行为,尤其是禁止对不动产的让与、设置负担或抵押(德民诉法第938条)

对人假扣押

(第918条)仅当对物假扣押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且权利人无任何其它具有相同效果的选择可以保障其损失时拘捕(Verhaftung)及其他限制人身自由

临时处分保障性处分(第935条)(Sicherungsverfuegung)如果现状变更,当事人的权利将不能实现,或明显地难于实现时对争议标的物实施保障性的处分

规范性处分(第940条)(Regelungsverfuegung)只有当该预先性规范对于避免重大损害、防止急迫的强暴行为,或保障权利和睦来说成为必要时,才能对有争执的法律关系实施该种临时处分。对争议中的法律关系进行预先规范,并利于保障“权利和睦”(Rechtsfrieden)

证据保全第485至494a条只有当证据将归于消灭或其使用受到严重影响时目前只允许采用三种证据形式:勘验(augen-scheinnahme),询问证人(Zeugenvernehmung)或鉴定(Sachverstaendigen-begutachtung)

尽管德国诉前措施已经较为详细,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修改。例如:证据保全制度中的证据形式必须扩宽。这一点上,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诉前证据保全中被申请人的赔偿请求权也应当明确。由于德国立法者一贯谨慎的态度,临时措施的立法上迟迟未见官方举措,并不能代表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真的“落后”了。随着欧盟法律的发展,在临时措施方面,他们力求一种高度的统一,从而减少后期法律实践中因各国差异而产生的问题。RL2004/48/eG移植一旦完成,其知识产权临时措施规范将有质的飞跃。

三、中国适用tRipS临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与德国学者提倡的系统化整体修改方式相对,中国在知识产权临时措施方面的改革采取了“一对一”的方式,即:分别针对具体的知识产权类型(如:专利权、著作权等)进行逐一的补充规定和司法解释。自三部主要知识产权法律最新修订以来至2005年10月,全国法院共受理诉前禁令案300件,实际支持率达到88.89%;共受理诉前证据保全案470件,实际支持率达到76.20%。与发达国家相比,比例也是高的.

从框架上看,我国知识产权临时措施的分类很成功。从现有成文规定中,我们可归纳出三种类型的知识产权临时措施:停止侵权措施,财产保全及证据保全措施。这三项措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离开停止侵权措施,财产保全将失去意义,因为损害结果会无限扩大;没有了财产保全,权利人的损失难以得到赔偿保障;而若没有证据保全,其他两种措施就失去了必要的证据支持,后期的判决将很难进行。这三项临时措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权利人能对他们进行灵活的组合运用,其权利将受到很好的保护。明确财产保全在临时措施中的地位,是我国适用tRipS过程中的一个突破。这与欧盟准则中的分类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我国临时措施分类上的前瞻性。

但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临时措施法律规范分布较散,借助下表,我们会有较为清晰的轮廓:(表2:中国知识产权临时措施法规一览表,若图表不能正常显示,请点击此处下载原文的pDF版本(zhuominwu.cn)进行阅读)

权利类型与临时措施相关的法律条文

专利权《专利法》第61条

《专利法实施细则》(2002修订)第87条,第88条3款,第89条11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1)

著作权及其邻接权《著作权法》(2001修正)第49、50条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2)第26、27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第1条,第30条

商标专用权《商标法》(2001修正)第53、57、58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2002),第1条第7、8、9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2)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涉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审判工作的通知》(2001)第1条第4款。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2001),第32条。

适用于以上权利纠纷的相关诉讼法规:

证据保全措施:《民事诉讼法》第7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3条、24条。

财产保全措施:《民事诉讼法》第93至96条、第9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98条

上表所列领域中,临时措施已被明确规定在了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中。但对侵害商号、地理标识、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是否能够适用相同的临时措施,法律未做说明。不过,若纠纷涉及的地理标识是《商标法实施条例》第6条中规定的“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那么,因这类地理标识受到侵害而提出的临时措施应当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来实施。除此之外,包括2005年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也未提及临时措施适用问题。

商业秘密虽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25条中得到了规定,但实体法仍很不完善,临时措施的问题也尚未提及。根据蒋志培法官的观点,要将临时保护措施扩展到保护商业秘密上,目前国内法中仅有一个条款可以作为依据,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第162条.对这两个问题,应当在尽快完善相关实体法的同时,明确权利执行规范。

植物新品种方面虽也未明确临时措施的适用。但2005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5条规定对该类纠纷,法院不受理诉前停止侵权和证据保全临时措施的申请。尽管这只是一个意见征求稿,但它表达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做出这样的规定是适当的。诉前临时措施影响巨大,而植物新品种保护在国际上尚有诸多分歧,它也并非tRipS的保护对象;在国内,对它的保护更多是行政性的,缺乏相关司法实践,所以目前并无必要把保护门槛提得过高。但与植物新品种相关的实体法应当尽快完善。

中国知识产权临时措施程序中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临时措施规范在体现了针对性的同时,牺牲了相应的系统性与统一性。同为临时措施,停止侵权、财产保全及证据保全都有各自不同的适用程序;保护专利和集成电路的停止侵权措施与保护商标及著作权的停止侵权措施也都有部分不同。为了说明存在的程序差异,我们将借助下表来获得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

(表3.中国知识产权临时措施程序详细对比图,若图表不能正常显示,请点击zhuominwu.cn中的《止戈文集》下载原文的pDF版本进行阅读。

停止侵权措施程序证据保全程序财产保全程序

适用的权利纠纷类型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标专用权、著作权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标专用权、著作权所有知识产权

阶段1向法院申请必

(权利人及利害关系人向指定的45个中级人民法院1之一提出书面申请)必须

(权利人及利害关系人向中级人民法院或最高法院指定的初级法院2提出书面申请面)必须

(法院也可主动采取保全)必须

(法院也可主动采取保全)必须

(法院也可主动采取保全)

阶段2举证必须必须必须必须必须

听取对方当事人陈述非必须(由法院决定)——非必须(由法院决定)非必须(由法院决定)

---------

担保必须

(需要时须追加担保)必须

(需要时须追加担保)可要求提供担保会涉及被申请人财产损失的,可要求提供担保必须

反担保禁止原则上禁止

(但申请人同意的除外)————允许

阶段3做出

决定必须

(48小时内;裁定后5日内必须通知被申请人)必须

(48小时内;裁定后5日内必须通知被申请人)————必须

(48小时内;冻结财产后立即通知被执行人)

阶段4执行立即立即————立即

阶段5法律救济复议审查收到裁定后10日内可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收到裁定后10日内可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可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撤销必须

(当执行后15日内未起诉时)必须

(当执行后15日内未起诉时)——必须

(当执行后15日内未起诉时)必须

(当执行后15日内未起诉时)

阶段7对被申请人的赔偿必须必须——必须必须

12002年的数据,参照蒋志培,《入世后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二)》第21页

2400余个中级法院做为一审法院,还有些少量的基层法院经各高院指定,可以受理一审案件。参照蒋志培,《入世后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二)》第21页

注:“——”表示未作明文规定;阴影部分表示存在差异。

通过对比,三种临时措施程序间的差异主要如下:

1、停止侵权措施程序中的差异

停止侵权措施程序总体上是一致的,仅在几个环节中有一些差异,部分差异的存在是适当的(如法院的管辖权),但有的应当避免:

听取对方当事人陈述:原则上无需听取对方当事人陈述。但必要时,法院可要求进行。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9条第2款中对此有所提及:必要时可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讯问。听取对方当事人陈述如何在商标、著作权纠纷中适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笔者认为,规定在必要及条件允许时听取双方当事人的答辩是可取的,只要控制好时间等技术问题,言词辩论会利于法院作出正确的判断。

反担保:这里所称的反担保指被申请人为继续实施其有侵权嫌疑的行为而提交的担保。在专利及集成电路设计纠纷的停止侵权措施程序中,反担保的规定模棱两可:何谓“不因提出反担保而解除”?如果允许反担保,那么在担保后,就应当允许有侵权嫌疑的行为继续。若不允许,就应禁止适用反担保。对于商标和著作权纠纷而言,只要该措施的申请人同意,被申请人可以进行反担保.从保障权利平衡的角度看,只要处理好反担保额度的问题,它可以是一种有益的措施。

2、证据保全程序中的差异

法律未规定法院做出证据保全措施裁定的期限,也未规定措施做出后通知被申请人的期限;未明确裁定是否应像停止侵权裁定一样立即执行;也未明确被申请人是否有权申请复议。目前针对专利和集成电路设计纠纷,只有一个关于诉前停止侵权的司法解释,所以在专利纠纷的证据保全问题上,存在着比商标及著作权纠纷更多的空白。如:商标及著作权纠纷中的证据保全措施执行后,若申请人未在15日内提起相关诉讼,法院应当撤销该裁定。但这一问题未在专利及集成电路相关法条中得到明确;在商标及著作权纠纷的证据保全做出后,法律明确了被申请人的赔偿请求权。但对专利和集成电路设计则没有。专利法方面所存在的这些空白应当尽快解决。就证据保全程序而言,在充分考虑对不同权利类型实施不同的保全方式的基础上,完全可适用一套统一的程序规定,以增强临时措施规定的系统性,避免法律适用中不必要的麻烦。

3、财产保全程序中的差异

由于临时措施中的财产保全程序主要由民事诉讼法第93至96条,和第99条规定,与其它两种措施相比,它的适用程序相对明了和简单。差异主要是:财产保全程序中明确允许适用反担保;现有规定未明确财产保全措施裁定前是否要听取对方当事人陈述;也未明确被申请人在收到裁定后多长时间内可以提出复议。

综观三种临时措施程序,可以用“大同小异”来概括。由于知识产权临时措施程序本质上的一致性,最高法院明确了著作权纠纷中的临时措施可以参照商标法来执行.所以,在充分照顾必要差异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从现有的程序规范中,总结出一套统一、完整而且系统的临时措施程序?其好处在于可减少和避免适用中存在的不必要的差异;降低各地法院在适用临时措施时的困难;减小组合使用三种临时措施时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我们在临时措施问题上确立必要的法律适用原则,增强法律本身的稳定性,提高效率。尽管司法解释是法律适应时展的重要工具,但是,太多的司法解释必将影响法律本身的指导性权威。也会因繁多的解释条文而给法律实践带来最直接的影响。现在,我们已通过临时措施的补充规定和司法解释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并具备了将这些成功经验系统化、原则化的必要条件。所以,应当适时地对临时措施规定进行立法上的整合,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2

[论文摘要]侦查措施,是侦查部门根据侦查活动的需要,为发现、揭露、证实、控制和预防犯罪,依法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侦查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多样性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的侦查措施运用现状是:一些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侦查措施开始适用并逐渐推广,但适用范围尚不够深广,适用效果也有待强化;传统侦查措施的策略性和技巧性大大提高,但仍需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使其更加理性和有效;侦查措施的规范性日益加强,但立法滞后、立法缺陷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侦查措施的进一步规范化。基于这样的现状,侦查措施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是加强和提高侦查措施的技术性、规范性和多样性。

侦查措施,是侦查部门根据侦查活动的需要,为发现、揭露、证实、控制和预防犯罪,依法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侦查措施的选择直接影响侦查目的的实现。侦查措施服务于侦查目的并且服从于侦查目的,而侦查目的能否实现依赖于侦查措施的实施。

一、侦查措施的历史发展轨迹

侦查实践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出现犯罪行为的原始社会后期,作为查明犯罪、惩治犯罪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侦查实践活动就已出现。侦查实践活动与犯罪活动相伴产生,并与犯罪活动的客观形势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犯罪活动的发展,决定了侦查措施的发展。

总体上说,收集证据和查明案情的基本措施大都是现场勘查、讯问、调查访问等,但是,由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不同、犯罪形势不同,这些在形式上都被称为现场勘查、讯问、调查访问等措施,在科学性、规范性、策略性等方面具有根本性的差异。考察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侦查措施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

(一)侦查措施的科学性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科学性不仅指侦查措施的技术性和先进性,还包括其合理性和策略性。

在虽有丰富侦查实践活动但却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古代社会,侦查被视为查明案件事实和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工具性活动,人们对侦查措施的总结和提炼,主要以实用为主,对与实际操作不直接相关的抽象理论几乎毫不关注,对侦查措施的研究也未能超出经验性积累和直观感悟的层次,缺乏抽象理论的升华。例如,在调查访问中比较注重策略性,虽然也有一些心理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等知识的运用,但均带有浓厚的自发性或经验性色彩,因此适用起来规范程度较低,效果也不稳定,可靠性较低。至于需要科学方法做支撑的一些侦查措施,如侦查实验、现场痕迹的分析和鉴定,则更加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往往只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套用,或直观的比较。随着人类社会的科学文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研究成果被运用到侦查领域,提高了侦查措施的科技含量,使侦查措施的合理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大大提升。注重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在侦查领域的转化和运用,使侦查措施从个别的、偶然的经验操作上升为普遍的、必然的规范行为,有力地保障了侦查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除了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侦查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的基础性理论也使侦查措施及其运用更加趋于理性和自觉。

(二)侦查措施的规范性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这里所说的规范性,既指法律对侦查措施的实施作出规定的有无及其完备性,也指实践中侦查措施在不同侦查活动中运用的一致性。

古代的侦查措施同样存在某种程度的规范性,例如,我国古代法律(特别是(唐律))对刑讯的方式、程序等有明确的规定,体现出法律对侦查措施的规范性要求。但是总体来说,法律对各种侦查措施的规定完备程度不高,甚至完全缺乏规定。一方面,有的侦查措施虽有一些规定但却不完备,如强制措施。在古代中国,对强制措施的规定主要是明确官府和司法官员拘留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力,以及不恰当履行这些职责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对拘留和逮捕的期限、关押场所和关押方式等则一般没有规定;另一方面,有的侦查措施则完全缺乏规定,如秘密侦查措施。秘密侦查措施的实施与否及实施限度,可以由有权机关或人员任意决定。由于法律规定不完备或根本没有法律规定,类似的侦查措施在不同案件侦查中的实施方式、步骤不尽相同,侦查措施常常因人而异、因案而异,不具有稳定性和普适性,侦查措施的实施和侦查结论的准确性因而缺乏制度性保障。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侦查措施的规范性也日益提高,突出表现为侦查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诉讼观念的更新和立法技术的提高,法律、法规对侦查措施的实施方式、条件等作出了较为完备的规定;另一方面,司法的公正性也要求在不同案件侦查中的侦查措施在实施方式、实施条件等方面应当保持一致,做到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这一点可以从近、现代各国法律对诸如询问、讯问、辨认、现场勘查、搜查、逮捕等各项侦查措施予以明确规定中看出。

(三)侦查措施的多样性经历了从单一到丰富的发展历程

侦查措施的多样性由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所决定。总体来说,在人类认识能力总体较低和认识手段简单的古代社会,侦查措施较为单一,而在人类认识能力总体较高和认识手段丰富发展的当代社会,侦查措施的多样性也较强。在人类整体认识方式单一、认识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口供是侦查中最有效、最可靠的证据,人们必须或者说不得不重视和依赖口供。侦查人员由于缺乏有效的查明案件事实的依据和手段,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主观推想确认犯罪嫌疑,而证实或推翻这种主观推想的依据莫过于犯罪实施者本人的认可或否认,因此口供成为最有效的证据;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承认犯罪后将要承担的消极后果能够促使人们不胡乱承认自己未实施过的罪行,因此,口供也是最可靠的证据。在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侦查措施就是调查访问和讯问,都是针对人实施的,旨在获得能够直接查明案件事实的人证。而在认识能力较高和认识方式多样化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了探索多种侦查措施的智力前提,同时犯罪形势的发展变化、法治及其要求等也使侦查人员有了探索多种侦查措施的必要性和动力。只有以丰富多样的侦查措施才能满足发现、收集、运用证据,发现犯罪事实和认定犯罪嫌疑人的需要。

从上述侦查措施的发展轨迹分析中可以发现,侦查措施科学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程度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的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侦查活动中的引人和运用;其二,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的法治发展水平,包括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等;其三,特定历史时期的犯罪客观形势,如犯罪数量、犯罪形式、犯罪的智能化程度、暴力化程度等等。总之,在整体智力化发展水平和法治化发展水平不高、犯罪的数量和质量较低的社会里,侦查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多样性均较弱,而在整体智力化发展水平和法治化发展水平较高、犯罪的数量和质量较高的社会里,侦查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多样性也相应地比较强。

二、我国侦查措施的运用现状

从法治观念和法治化建设来说,当前侦查部门有罪推定观念和无罪推定观念兼而有之、口供主义观念和物证主义观念兼而有之、纠问主义观念和程序正义观念兼而有之;从侦查工作的整体情况看,我国正在经历着从适应静态社会条件下以人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侦查,向适应动态社会条件下以高科技手段运用为主要特征的精密性侦查转变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当前我国侦查措施的实施具有如下特点:

(一)一些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侦查措施开始适用并逐渐推广,但适用范围尚不够深广,适用效果也有待强化

近现代的侦查活动一直比较关注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侦查领域的引人和适用,使侦查工作的科技性和智能性越来越强。在我国,在侦查措施的科技性方面,近年来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信息网络技术在侦查措施中的运用实践及其成果。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侦查破案的传统方法,传统的调查摸底工作在许多地方已经被各种信息平台的快速检索查询所取代。侦查的过程转变为各种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研究的过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信息系统和信息库的建立,为侦查破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ma年10月至1999年3月,公安刑侦部门开展了打击盗、抢、走私机动车犯罪专项斗争。在此次专项斗争中,刑侦部门借助“全国盗抢机动车辆数据库”、“全国进口机动车查询资料网”、“全国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对人户、过户的车辆档案资料与被盗抢机动车资料的批量比对;通过全国被盗抢机动车辆数据库与各地车辆管理所的联网比对;通过对路检路查、清查停车场所等处理违章、肇事车辆与被盗抢机动车数据库的比对等方法,破获一大批走私、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抓获一大批犯罪嫌疑人,查获一大批涉车违法犯罪团伙,有效地打击了汽车犯罪活动。可以说,网络技术在侦查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侦查办案方式和侦查部门横向协作的方式,赋予一些传统侦查措施(如并案侦查、摸底排队等)以新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现阶段的侦查措施科技含量整体较低,特别是在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投入的不足、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科技强警意识的薄弱等因素从主客观上极大地制约了侦查措施的科技化,侦查措施的科技性还远远不能满足打击新型犯罪、实现侦查法治化的需要。

(二)传统侦查措施的策略性和技巧性大大提高,但仍需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使其更加理性和有效

在大力倡导侦查措施科技化的同时,侦查人员和侦查学研究者们也注意到,调查询问、辨认等传统的侦查措施仍然是调查取证的重要手段,尽管这些侦查措施公开性较强而强制性较弱,但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展开,同样可能侵犯当事人权利或妨碍案件事实的查明。一方面,对于询问、辨认、摸底排队等传统的、常规的侦查措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比较关注借鉴和吸收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侦查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更富有技巧性和策略性,这既有赖于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是侦查人员应对侦查法治化发展的体现;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传统的、常规的侦查措施,侦查人员和侦查学研究者们已不再仅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而是开始系统发掘这些经验做法背后的理论基础,以此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当然,实践中,调查取证方法简单粗暴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其中固然有观念落后和体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因素,但不善于运用策略和技巧仍是重要原因。

(三)侦查措施的规范性日益加强,但立法滞后、立法缺陷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侦查措施的进一步规范化

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有学者为考察该法的实际执行情况,曾对一些公安机关进行深人的调研。调研显示,各地公安机关均十分清楚和重视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他们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公安干警的整体素质,转变执法观念。有的公安机关邀请参与刑事诉讼法立法起草工作的专家教授讲授立法背景、指导思想、修改的主要内容和公安工作的主要转变;召开有专家学者、各级公安干警参加的座谈会,讨论实施刑事诉讼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求对策;举办由学者和资深警官主讲的学习班、培训班,统一各级公安机关实施刑事诉讼法的思想及具体操作。藉此,广大公安干警强化了诉讼意识、证据意识和严格的执法意识,较大程度地克服了过去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以及“重执法轻监督”等错误观念。另外,各级公安机关为了杜绝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制订了严格的错案追究及办案个人负责制,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公安人员的执法活动。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较刑事诉讼法修正初期,近几年的侦查活动规范性更加强化。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各项侦查措施,法律的相关规定仍不尽完善,存在不完整、不协调甚至空白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秘密侦查措施的实施条件、程序和方式,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调查询问、辨认等基础性侦查措施,法律的规定也常常是语焉不详,不同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有时相互矛盾,使实践中一些侦查措施只能依据侦查人员的个人判断和具体情况采取,规范性有待提高。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侦查措施的丰富与发展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侦查措施的丰富与发展,表现为提高侦查措施的技术性、规范性和策略性,特别是针对我国现阶段侦查措施的不足,并探索改革和提高的途径。

(一)提高和强化侦查措施的技术性

技术,其字义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技艺操作的方法和技能。技术的基本旨趣是控制自然过程和创造人工过程,如果说科学理论重在探求、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话,技术则重在通过某种技巧行为改造客观事物。侦查措施的技术性,泛指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采取的一切旨在收集证据、查明案情、查获犯罪嫌疑人的操作性技能。它既包括针对物实施工作的技能,也包括针对人实施工作的技能;既包括主要借助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而实施的技能,也包括主要借助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实施的技能;既包括依据人的肢体活动及语言实施的技能,也包括依据特定仪器设备实施的技能。提高和强化侦查措施的技术性,就是研究侦查措施如何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满足侦查获取犯罪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和查获犯罪嫌疑人的需要。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侦查实践中的运用,赋予了传统侦查措施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其效率,如网上追逃的方式弥补了传统的专案追逃成本高和采取措施滞后的缺陷,通过网络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实现了获取逃犯信息和采取追捕措施同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全国一盘棋的协作格局,极大地提高了追逃工作的效率。有时,科技手段的运用影响之深远,甚至完全改变了侦查措施的基本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侦查措施,如网上摸底排队。网上摸底排队,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各个信息系统,设定摸排条件,以发现犯罪嫌疑人和侦查线索。它改变了传统摸底排队采用人海战术、疲劳战术等地毯式排查的粗放式工作方式,具有范围大、速度快、应用领域多和排查方式多等优势,不仅改变了以往仅靠人海战术、圈地排查的单一排查方式,形成了网络摸排、多种摸排方式,不仅适应当前职业化、智能化和流窜化的犯罪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警力短缺的问题,成为提高侦查破案效率的新增长点。

综上所述,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在侦查措施中的运用,是提高和强化侦查措施技术性的根本途径。

(二)提高和强化侦查措施的规范性

侦查措施的规范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制度,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完善程度。

当前,我国关于侦查措施实施的法律依据存在着抽象性和弹性过大的问题,侦查人员有可能为了侦查需要而突破法律规定滥用职权,例如连续适用拘传变相延长羁押时限、以涉密为由限制或禁止律师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等;也有可能因为责任不明或为了推卸责任而怠于甚至放弃行使职权,例如在摸底排队、调查访问中敷衍塞责、流于形式;同时,侦查措施实施的封闭性过强,特别是实施依据和实施过程的封闭性过强,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误解和非议。因此,强化和提高侦查措施的基本途径是:一方面完善立法,对侦查措施在实施条件、实施方式、实施范围、实施强度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权力和责任的范围明确化。例如,在讯问方面,明确讯问开始的证据条件、讯问的持续时间、讯问记录方式、讯问中的权利告知程序、讯问时的律师在场规则等,以此明确讯问权的行使及其责任范围,督促侦查人员在责任范围内行使权力。另一方面,加强对侦查措施的诉讼内控制,即建立刑事程序性裁判机制。刑事程序性裁判,一般是指裁判权主体依据刑事程序规则对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问题进行评价、判断,并作出程序性处理。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未决羁押的解除等。“首先,为维护程序法的实施而不惜牺牲所谓的实体公正结果,这体现了一种程序中心主义的游戏规则;其次,法院通过宣告违反法律程序的诉讼行为无效,不仅不再充当警察、检察官和下级法院程序性违法行为的帮凶,,而且还为那些程序性违法行为的受害者提供了为权利而斗争韵机会,这显然有助于司法非正义的纠正;最后,从一种经验主义的视角来看,不宣告违反法律程序的诉讼行为无效,就根本无法促使警察、检察官和法官遵守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程序规则,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3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涉电纠纷以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是供电企业法律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事后救济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防范,如果能够提前防范法律风险,防患于未然,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近几年从事法律工作的经验,就供电企业事先防范法律风险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法律内控制度建设。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当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使其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首先是搭建制度平台,细化涉及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合同管理、企业招投标管理、诉讼项目管理等企业法律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使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在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然后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企业,并积极宣传包括企业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政策在内的各方面法律风险控制举措,确保各流程控制点的全面到位,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律化轨道,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法律风险。比如国家电网公司推行统一合同文本,就可以极大地避免合同类风险的发生。

二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坚持全程监控、全程管理、全员参与、整体把握的原则,对重大经营决策提前进行合法性和法律可行性研究,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保证企业重大举措的风险控制;强化事前预警意识和防范措施,从研究和发现法律风险的成因入手,尽早识别和消除风险根源,规避事前法律风险,杜绝简单的事后补救。比如供电企业在电网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关系,只要涉及跨越居民房屋、砍伐林木等就可能产生纠纷,在提前判定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后,供电企业就可以在电网项目开工前,争取在当地政府或村委会的主持下,与每户居民签订协议,在协议上列明赔偿标准等有关条款,避免居民以未经本人同意或不知情为理由与供电企业产生纠纷。若无法实现与每户居民达成一致意见,在与村委会或其他代表多方意见的单位签订协议时,就增加“已与所有用户进行沟通”等条款,避免因条款规定不明承担责任。

三是建立法律风险分析评估制度。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注重信息化管理,积极运用法律风险控制系统,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排序,划分风险高中低等级,提出化解和规避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实现法律风险的最小化。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逐步变事后法律补救为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对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项目,在正式开始实施之前,都要全方位地开展法律风险评估,根据评估报告,采取得力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确保每项业务流程、每项决策程序都符合法律规定。

四是强化协同监督和问责考核。以科学高效的监督体系,切实规范组织行为和员工行为,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督促指导问题整改,确保依法办事、依法经营。比如电网建设项目在开工前应该办理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供电企业应该及时安排部门、人员检查施工单位的各项手续是否齐全。严格奖惩措施,真正做到有功必奖、有错必纠,对应该预见而没有预见以及预见到而没有采取措施的法律风险,直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主动采取措施防范法律风险并取得成效的,要及时予以奖励,从而调动企业员工事先防范法律风险的积极性。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4

一、立说立改问题

(一)关于加强法律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方面

1、为贯彻落实《司法局关于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等工作。

2、从去年开始,开展“法律服务进农村”巡回活动,每月1次。通过活动,增强农民群众的依法维权和依法办事意识,推进农村民主法治进程。

(二)关于加强综治平安工作方面

1、从去年下发实施《关于集中开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促进保增长保民主保稳定活动的实施意见》。通过1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今年5月,协调区委共青团、区妇联等单位下发实施《关于联合开展“送温暖、沐阳光”帮教活动的意见》。通过活动,干部与全区刑释解教人员结对帮教帮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3、组织督察组实施督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定期整改,成效明显。下发实施《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强化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更好地为基层、为群众服务。

二、2014年需要着力整改落实问题

1、提高思想认识,着力解决在思想观念方面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

整改措施:进一步健全落实党组中心组和支部“”等各项学习制度,按照建设学习型班子、学习刑机关的要求,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教育干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优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着力解决思想不够解放、发展信心不足、责任意识不强、结合中心工作不紧等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为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2、创新发展思路,着力解决自主创新不适应问题

整改措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快知识更新,进一步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认识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调研、不断探索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找准工作切入点。从创新工作方法、方式、效果入手,建立长效机制以点带面,抓出成效。

3、大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

整改措施:坚持分类指导,扎实开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中心城区率先崛起,公正廉洁执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在本系统广泛开展争先创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本系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活跃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的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切实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帮助,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抓好新一轮干部培训工作

整改措施:贯彻落实司法部《关于2008-2012年司法行政系统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提升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一是认真落实干部培训规则。按照分级管理,分阶段类培训的办法,落实培训任务,选送干部参加各级组织的培训。二是加强机关业务培训。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社区矫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的能力和水平。

5、加强对重要部门、重要环节的监督

整改措施: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加强干部任免、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资金使用等涉及权、人、财、物的重要部位、重要环节的监督。

6、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解决统筹发展不适应的问题

整改措施: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工作指导上的科学性与预见性,抓住事关司法行政大局的问题和基层工作难点热点,进一步落实《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积极与区党委、政府、镇、街、党委政府以及机关部门联系协调,力争司法所的办公用房、人员配备、工作经费以及工作机制等问题得到解决。

7、逐步解决司法所独立办公用房建设

整改措施:成立司法所建设领导小组,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组织协调,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财政配套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力争年内有一个独立办公司法所破土动工。

8、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改善民生不适应问题

整改措施:

(1)充分利用广播、新闻媒体、宣传车、宣传栏的作用,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简化审批手续,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力争2010年全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比增5%。

(2)继续抓好基层调委员规范化建设,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人民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行政调解结案率达到90%以上,司法调解结案率(含撤诉率)达到45%以上,全区实现“四无”村居(社区)达到70%以上。

(3)继续开展法律服务“四进”活动,公证处、律师所、法援中心挂钩一个司法所,开展法律帮扶活动,并依托司法所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公证、律师要扩展服务领域,在重大工程建设、民商活动和征地拆迁安置、企业经营中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参与政府处置涉法涉诉问题。

9、改善机关办公条件,从优待干问题

整改措施:

(1)逐步改善办公条件,更新办公设备。

(2)改善活动场所,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干部职工需求。

(3)有计划定期组织干部职工体检

三、需要着力协调解决的问题

1、加强司法所人员配备工作

整改措施:按照省厅的部署,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继续争取新增司法所人员编制,努力实现全区每个司法所二类所配备3名、三类所配备2名工作人员的目标,解决在编在职人员专职专用问题。

2、推进副科级司法所长配备工作

整改措施:积极向区党委及组织部门争取,继续落实副科级司法所长配备工作,力争2年内副科级司法所长全部配备。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5

关键词:护患纠纷;护理质量;服务态度;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86-01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加,其医疗需求和期望值也随之提高。患者在追求疾病诊治的同时,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医疗纠纷增多,其中与护理纠纷有关的护患纠纷也呈上升趋势,给护理人员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探讨护理工作中与护理相关的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尤为重要。

1导致护患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

1.1护患沟通欠缺:在超负荷的工作中,护理人员忽视了患者的身心反应,与患者沟通不够或语言不准确,没有告知或告知不到位,交流方式简单,让患者不理解或误解,在寻求解决途径时,最终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双方的利益得失,使医疗纠纷增加。

1.2因护理行为不当引起的医疗纠纷:①对患者主诉和家属反映不重视,观察病情不认真,一旦病情变化造成不良后果,容易成为患者投诉医院的主要内容;②执行医嘱粗心大意,“三查七对”制度未落实,导致发错药、打错针、输错血等,造成治疗失误;③未按护理级别规定程序执行护理;

1.3护理记录存在缺陷:①写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体温单绘制不规范,医嘱执行后不签名;②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不符;③护理记录与护理措施不相符;④病情记录针对性不强,不能反映病情变化;⑤采取护理措施后不记录效果,记录不连贯,不用医学术语等。

2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2.1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治疗过程中提倡“微笑服务”,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其在住院期间能够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进他们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的发生[1].

2.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在工作中力求每位护理人员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各项文书书写。

2.3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从法律责任的高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4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沟通是所有护理行为的基础,有效的沟通,能使护患双方形成一种理解、信任、合作的关系,增加护理工作的透明度,可以避免不必要纠纷的发生。

3讨论

随着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护患纠纷也日益增多,护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在日常的护理活动中,遵循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提高医德医风和专业技术水平,强化法律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时时处处做到尽心尽责,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件事情,塌塌实实地办好每件事情,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各种纠纷的发生。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6

某某同志认真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自己找、群众提、集体议、上级点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深学细照查找差距,触及灵魂剖析根源,制定问题清单如下:

一、思想清单

(一)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

1、问题:理论学习浮于表面。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强烈愿望,研究专业少,联系实际不够,总认为不是理论工作者,没有必要去深钻细研。

问题表象:平时更多的注重日常工作的开展,不同程度的忽视和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把学习当作一项“软指标”,有时把翻看手机新闻代替自主学习,没有注意扩展延伸,缺乏对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导致学习的实用主义思想和片面性较为严重。

整改措施:认真学习特别是系列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必学篇目,加强《党章》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进一步强化对政策和文件精神的学习、领会与把握,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夯实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2、问题:政治敏感性还需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认识不够深刻、对网上传播的一些负面信息缺乏警惕、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错误言论斗争不够坚决,自觉忧党护党的意识还不够强。

问题表象:对一些敏感时事热点,比如中美贸易战、美国封杀华为等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面上,对背后深层问题原因认识不到位。

整改措施: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不为传闻谣言所惑,不为杂音噪音所扰,旗帜鲜明地批评纠正党员干部不正确的言论。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二)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

问题: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到位。有时觉得只要自己管好自己、管好分管业务口人员做到遵规守纪不出问题就行了,在落实“主体责任”上不够积极,对没有分管领域的人和事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不想得罪人,不敢较真。

问题表象: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抹不开情面,拉不下面子,怕伤害同志之间感情,怕影响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而和气多,批评少。

整改措施:认真学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问责条例等党纪党规,坚持集中学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严把思想防线,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坚持把监督关口前移,把重心放在平时,自觉抵制“四风”的侵蚀,以坚定的政治定力和政治立场,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坚决筑牢抵御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防线。让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规范和约束自己履职尽责、干净干事、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三)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

问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

问题表象: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换位思考。

整改措施:牢固树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宗旨意识,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多了解第一手情况,多向群众学习,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的困难和疾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持续开展脱贫攻坚走访帮扶,切实维护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四)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

问题:作风改进仍不到位。

问题表象:没有严格按照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提升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和道德境界,对“四风”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没有引起足够警觉,不能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存在“只要不碰高压线、不越雷池就安全”的思想,存在“8小时内要求高、8小时外要求低”的现象。

整改措施: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严格廉洁自律。严守党纪党规,不断净化思想、校正行为,坚决纠治“四风”,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二、工作清单

(一)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

1、问题:全局意识、大局意识不足。考虑问题时不能完全跳出个人利益、部门利益。

问题表象:工作中有时还局限在自己单位的小圈子,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站位不高,还存在一定的本位主义,从全县中心工作、发展大局的角度去思考、推进工作还不够。

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及时消化理解并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在如何抓好贯彻落实上形成自己的思路。多读相关著作,联系党史、联系实际、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等方式,边学习边思考,逐步形成理论大局观。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2、问题:把上级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不够。对党的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司法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承担的新任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识不深、不全。

问题表象:统筹思考把握全局的能力偏弱,结合审判职能推出的重大创新性举措还不多,作用不明显,司法调研、司法建议、服务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等举措受惯性思维影响,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整改措施:主动发挥法院自身职能作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成立领导带队,各业务庭长为成员的企业法律服务小组,送法进企业,提高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法律维权意识,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为靖安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二)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

问题:党风廉政建设重视不够。

问题表象:习惯于用老办法做新形势下的廉政工作,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动向新要求把握得不准确、不全面。虽然知道要落实“一岗双责”,但是在抓的时候,还是偏重于业务工作,对廉政建设缺少亲力亲为、一抓到底的劲儿。

整改措施: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廉政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切实加强对职责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做到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营造“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三)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

问题:落实各项司法为民举措还有差距。面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担心方方面面问题而不积极主动等问题,根源在于在工作态度上没有认真想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对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理解的不深不透,群众表达诉求渠道不够畅通。

问题表象:法院搬迁后,还有很多群众不知晓法院新址,偶尔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网上立案平台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晓度不高,导致该平台便利群众、减轻群众诉累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整改措施:结合实际,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开阔思路,大胆创新,丰富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工作。在执法办案中,要按照方便当事人、方便诉讼的原则,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尽量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不必要的负担,依法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以体现法院执法办案的人文关怀。第二,利用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公布案例、庭审观摩、旁听案件审理等形式,加大对法院工作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克服“恐媒、防媒、拒媒”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第三,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法律讲座、召开座谈会、走访交谈、当事人现身说法等活动,让群众逐步深入了解法院、了解法官,从而加强心灵上的沟通。同时不断改进法院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四)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

1、问题: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不足。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采取的工作方式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提供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举措还不能充分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问题表象: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尤其是有的工作下文或开会部署后,对贯彻落实情况督促检查不到位,影响了政策和决策的落地,未达到下文或开会想要的效果,在无形中助长了形式主义。

整改措施:主动对接改革、迎接改革,扑下身子思考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利用现有条件,深度挖掘分析,找准解决自身短板,迎头赶上,工作中对上级部署的工作,有时感到有些不合理,适时主动提出,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执行中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大家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2、问题:片面追求显绩。热衷于抓见效快、各方关注的工作,对人才队伍和基层建设等成效缓慢的“隐绩”工作缺乏“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劲头和动力,思考少、办法少。

问题表象:对法院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也缺少发现、选树、宣传意识,没有树立有分量、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

整改措施:一是搭建培训教育平台,育典型。二是搭建政治业务竞争平台,选典型。三是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学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例,增强全院干警的荣誉感,提高全院干警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整改时限:2019年12月31日前。

3、问题:关心干警不到位。

问题表象:司法改革后,针对员额法官的责任压力,司法辅助人员和行政人员的待遇落差,年轻干警的发展空间等问题,班子成员与干警交心谈心不够,没有及时做好思想上鼓励和疏导,疏远了与干警间的距离。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7

按照省厅、市局提出的“创品牌、出亮点,全省、全国有地位”的总体目标,20XX年医院要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一)增强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安全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医疗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医院全年安全无事故,减少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

(二)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法律意识、服务意识,严格执行“五条禁令”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确保全院民警、职工无职务违法违纪现象。通过市局队伍正规化建设达标验收。

(三)继续开展“四个零”活动。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岗位工作流程,强化检查指导;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面质量控制,通过三级专科医院评审。

(四)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服务无投诉。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规范信息内容和程序,提高科技设备的利用率和操作水平,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市级档案、省厅信息系统验收。

(六)增强科技意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兴院步伐,完成科研立项、科研基层评审各2项。

二、工作计划和措施

(一)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规范强制医疗执法活动

1、认真开展执法教育、安全教育活动,切实转变执法理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法律意识、人权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和为病人服务思想,切实提高“四个能力”。院内每季度定期开展法律教育、安全教育和科室现场执法教育、安全教育相结合活动。

2、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加快有关地方性法规建设,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解决出入院程序、内容不规范,出院难的问题,防止执法不严、不公现象的发生。

3、加强医院窗口服务规范化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严格实行院务公示制度;继续做好创满意活动、百日安全优质服务活动,扩大院内外监督员队伍,拓宽院内外监督渠道,定期召开监督员会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

(二)加强安全环节管理,强化事前预防,确保医院全年安全

4、继续深化管理整顿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发挥技防监督、指导作用,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立体防范机制和事故预警机制。

5、严格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对病人面对面的直接现场管理,强化科室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主动性,提高科室的安全管理水平。及时了解病情,做到对重点病人的一般情况、病情、具体防范措施“三熟知”和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

6、加强重点岗位、重要时间段、重要环节、重点病人和“三未”、“四外”病人的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检查和管理;加强对院内探视、提审程序的严格管理;做到重点突出、动态控制。

7、实行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面落实防范措施。各科室规范每月底定期召开医疗安全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安全隐患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8、加强病人日常养成训练的规范化工作,发挥病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防止各种冲动行为的发生。

9、完成二期监控系统建设,将监控技防系统延伸到全院各重要岗位、重要场所。

10、规范各种安全台帐,做到记录及时,内容详细、准确。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8

摘要:目的总结了内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沟通障碍,护患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是发生护患纠纷的导火线,护理行为中语言不当是护理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结果潜在因素包括:①护理人员服务观念滞后、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沟通、期望值差异以及护理文书记录不规范。②患者及家属因素(自身素质及不良心境)。③社会因素(新闻媒介的误导及医疗费用过高)。防范措施包括:①增强服务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护患沟通、加强危重患者管理以及护理文书管理。②患者及家属因素的防范(面对面的宣教以融洽护患关系)。③全社会及管理者应积极参与护理纠纷的防范。结论医院发生护患纠纷的潜在因素包括护理人员、患者与家属以及社会因素,采用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内科护理护患纠纷潜在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034-02

内科的日常工作是负责门诊病人的输液治疗,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的各种疾病人群,治疗时间短,一部分病人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冲突,产生医疗纠纷。在工作中和管理上深刻体会到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需要每个护理管理者及内科护士的高度重视。现将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内科护理纠纷记录。88例护理纠纷中,沟通障碍引起44例,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引起的各6例,护理诊疗操作失败9例。

2原因分析

2.1沟通障碍

护患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是发生护患纠纷的导火线,护理行为中语言不当是护理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

2.2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忽视了潜在病人健康中的法律问题,对一些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部分护士缺乏法律知识。

2.3责任心不强,护理诊疗操作失败

护士在诊疗过程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未交待注意事项,引起护理纠纷。

2.4服务态度冷漠

在诊疗过程中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冷漠,语言生硬,解释工作不到位,经常有抱怨情绪,引起患者或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3防范对策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提高护士的素质着手,不断强化护士的优质服务意识,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生医疗纠纷,要采取“补救”措施以消除误解。

3.2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护理专业与法律知识,以熟悉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明确护士的法律责任。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避免发生护理差错和事故,减少护理纠纷。

3.3加强业务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

科室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慎独精神、遵章守纪的素质。

3.4正确认识和处理护理纠纷

发生医疗护理纠纷后,应积极协助调查事情的真相,正确处理护患纠纷,防止再次发生。

4讨论

近年来护患纠纷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护患纠纷的发生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因此,对易出现护患纠纷的问题应警钟长鸣,要防患于未然。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法律知识学习,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依法规范护理行为。尤其在护患纠纷发生后,院方要积极主动、耐心地与患者接触和沟通,尽量消除误解。护理当事人要采取冷静、理智、客观的态度面对纠纷,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妥善保管好护理及病案文书等相关证据资料。实事求是查明真相,找出问题以及分清责任。属于院方的,勇于承担责任;属于患者无理要求的,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决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我院通过以上措施的执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护患纠纷,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效地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切实为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总之,医院发生护患纠纷的潜在因素包括护理人员、患者与家属以及社会因素,采用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红菊,王箐,马真胜,等.护士长对护理纠纷产生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7,21(30):2791.

[2]任云琴.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J].家庭护士,2008,6(40):1102~1103.

[3]车淑贞.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家庭护士,2007,5(118):74~76

[4]滚红英.门诊输液护理工作经验探讨[J].当代护士,2003,5(1):12.

[5]陈惠芳,喻备志.护理纠纷的防范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85.

[6]孔维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85.

[7]朱晓红,李淑迦.强化法律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现代护理,2004,10(2):183.

[8]孙秀荣,张佩超,贾汝福,等.浅谈产科护理纠纷的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8):1071.

[9]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9

一、停止侵害

对知识产权权利人而言,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停止侵害”的法律救济具有特殊的意义。鉴于此,许多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均有完善的停止侵害救济制度,如英美法上的禁止命令。停止侵害在tRipS协议的民事救济体系中更是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一)tRipS协议关于停止侵害的民事救济措施

tRipS协议第44条规定了停止侵害的民事救济措施,即司法当局对停止侵权有权作出决定,特别是海关一旦放行,有权立即禁止侵权进口商品在该领域管辖。内进入商业渠道;对于当事人在已知或有充分理由应知经营有关商品会导致侵犯知识产权前即已获得或已预购的该商品,各成员无义务赋予司法当局停止侵权措施的权力;对知识产权无权许可的政府使用或政府授权使用,在考虑经济价值的前提下,仅适用支付使用费的措施;在其他使用情况下,应当适用该协议第三部分知识产权执法规定的救济措施,如果此类救济措施不符合国内法,则应当确认知识产权的权属并给予适当补偿。由此可见,tRipS协议没有要求各成员国将停止已开始的侵权定位于严格责任下而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但要求在行为人无过错的情况下,适用其它救济措施,即使在不能以其它措施救济时,也应给权利人以适当的补偿,以实现公平。这与tRipS协议第45条损害赔偿的立法宗旨是一致的。

另外,tRipS协议第50条用了8款规定了综合性的临时措施,实质上是在更广泛意义上、更周到、更具体地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了停止侵害的完备的法律救济制度。即司法当局有权采取及时有效的临时措施:制止行为人任何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制止包括由海关放行商品在内的侵权商品进入所管辖的商业渠道;制止侵权发生,特别是制止侵权商品进入商业渠道,可以适用停止侵权行为的裁定,也不排除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司法当局有权在开庭前采取临时措施,特别是迟误采取该措施,可能给权利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或者有关证据显然存在被销毁危险的情况下。因此,综合性的临时措施主要针对“即发性侵权”;既可采取行为保全,又可采取财产保全,还有证据的保全;既包括诉讼中的,也包括诉讼前的。充分实现了及时有效的tRipS协议执法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该临时性停止侵害的救济措施还兼顾了公平合理的执法要求。首先,司法当局有权要求申请人提供任何合法取得的证据,使司法当局本身就足以确认申请人享有权利,其权利正在被侵害或侵权活动发生在即;其次,司法当局有权责令申请人提供诉讼保证金或与之相当的担保,以保护被申请人的利益并防止申请人滥用权利;其次,在通知被申请人前可采取临时措施,但之后须保证及时通知相关的当事人并为被申请人提供复议的机会;再次,在合理期限内,申请人未提起诉讼的,应申请人的请求,司法当局应当撤销临时措施,最后,如果临时措施被撤销,或因申请人的任何行为或疏忽而失效,或事后发现始终不存在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或侵权危胁,则应被申请人的申请,司法当局有权责令申请人就被申请人因临时措施而遭受的损害予以适当赔偿。

(二)我国停止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救济措施

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第1款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及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可见,停止侵害是我国民事责任的主要承担方式之一,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停止侵害还表现为tRipS协议所述的临时措施。就知识产权而言,我国停止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救济措施也不仅是案件审理终结时,法院责令侵权行为人承担责任的主要方式,而且是诉讼开始前及诉讼过程中的保全措施,即如果不立即制止某种行为,或不及时扣押争讼的财产,或不马上收集和固定相关的证据,将会给权利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则法院应当及时采取上述措施。许多国家法律中都有关于这类“保全措施”的规定,例如英国有所谓“antonpillerorder”,版权人可以在起诉前申请法院一种要求被申请人停止某种行为或者进行某种行为或者扣押、封存被申请人的财产、债权、证据的强制命令;美国法律也规定,法院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在作出判决之前,对被指控的侵权行为下达禁止令。由此,我们亦可以看出,这类停止侵害的保全措施在知识产权侵权救济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的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对此也已形成共识,我国最近几部重要知识产权法律的修改均涉及这类停止侵害保全措施的完善。

1.《专利法》:《专利法》第61条为此次修改新增加的,即“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人民法院处理前款申请,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3条至96条和第99条的规定”。

2.《商标法》:《商标法》新增的第57条与《专利法》第61条有相同的诉前停止侵害、诉前制止“即发侵权‘’的规定。不同之处在于以第58条增加了诉前证据保全的规定,即”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48小时内做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十五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3.《著作权法》:关于停止侵害的保全措施,《著作权法》新增加了第49条和第50条,与《商标法》的规定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对照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总结如下:

第一,在三部法律修改之前,我国停止侵害知识产权临时措施的采取只能依据《民事诉讼法》第92条至96条的诉讼中及诉讼前的财产保全的规定,及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4条关于证据保全的规定,且该证据保全的规定只能在诉讼过程中应用。对于侵权行为,对于“即发性侵权”的保全性制止,对于诉前阶段的证据保全,我国当时的法律是“无能为力”的。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篇10

医疗风险的估测、评价和识别:组织院内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将近年来院内发生的投诉、纠纷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可能发生风险事件的主要医疗信息,并对这些风险事件的后果进行估测、评价,归类管理。分别制定出风险管理措施和处理措施。

制定医疗风险控制制度和措施:对相关专业科室和相关医疗操作易发生医疗纠纷和投诉的主要项目调查分析后,针对存在或潜在的医疗风险问题,制定每项诊疗活动的操作常规和规范性要求,如医疗安全管理办法、医疗风险控制办法、专业专病管理办法、特殊检查同意告知制度、医疗差错报告制度等,对每项办法或制度都制订出相应的落实措施,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

强化法律意识,注重证据保全:实际工作中,一些医疗机构,法律意识不强,违法执业,病案书写不规范,病历记录不及时,漏记、错记、甚至空白,常规辅助检查不全,辅助检查报告单丢失等[1],这些现象对增加医疗风险发性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医疗风险管理过程中,我们通过加强对职工的法律法规学习教育,风险管理教育,使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得到强化,使之自觉规范医疗行为。同时,要求医务人员书写医疗文件做到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并保存完好。对诊疗质量实行院、科两级专业技术责任制度,急症患者实施分流制度,加强对临床部门的业务支援,尽量减轻一线医护人员工作量,并实施了全院医疗、护理素质与质量保证计划,这些措施的实施,对降低医疗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医患沟通,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充分尊重和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能有效化解或减少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的直接方法是医患沟通。事实上,多数患者医学知识欠缺,与医生比较,往往呈信息不对等[2],所以,我们要求在客观、全面、详尽、耐心告知的基础上,医生必须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切实保障患者得到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情况和权利,不误导患者。

讨论

医疗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疗行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决定了医疗行为的高风险性。要有效避免医疗风险,防范医疗诉讼,就必须实施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意识,消除医疗安全隐患,降低风险因素,提高医疗质量。

实施医疗风险管理以来,收到了患者、职工、医院的互利效果,通过不断整改、不断识别、不断评价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医疗风险,医疗质量呈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都得到不断提高,医疗纠纷和医疗投诉明显减少。

医疗风险管理要因人、因事而异,要注入人文的管理理念,要注重引起医患之间、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共鸣,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识别、评价、整改――再识别、再评价、再整改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方法,并保证每一个循环都有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