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02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1

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读懂艺术就懂得了生活,艺术的秘密也是生活的秘密。在生活中情感真挚,人格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有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嵇康这样中国艺术史上一流的艺术家。达・芬奇是一位具有丰富情感的举世瞩目的艺术家,除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之外,在科学上也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功告诉人们,人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一种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洞察人生的行为模式,用这种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人生,才能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真正体味生命所赋予人生的特殊含义。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21世纪对人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素质教育”,在普通中学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既符合教改精神,也符合年轻人的情感特点。艺术欣赏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带领与宣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艺术表现过程中自由表达的作用,能让学生体验快乐、形成自信,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

广义上讲,艺术教育是一种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艺术教育能引导一个人自觉地完善道德、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并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创造力。狭义上讲,艺术教育主要是艺术知识、艺术技巧、艺术鉴赏与创作的教育。中国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振兴的关键。”爱因斯坦指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载体,所以在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中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没有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为艺术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人性的完善。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艺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充分表现出来。

三、中学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艺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艺术教育。首先是要加强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要重视艺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艺术教育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情感,塑造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中学艺术教育的课程应是面向全体的,它应当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一方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培养人的艺术方面的素质。建议在中学可增加美学、诗歌、戏曲、影视、音乐欣赏、艺术欣赏、声乐、器乐、舞蹈、素描、绘画、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让学生真正感受艺术的魅力、美的魅力。例如:可开设艺术素质教育系列专题讲座、名曲欣赏、音乐艺术概论、音乐基础理论与视唱练习、舞蹈艺术概论与形式表现等艺术素质选修课。一幅好的艺术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讲求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的时代特征及创新点,要注重艺术家的情感和作品的精神内涵。我们要给予学生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使其充分认识到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

当然,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加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修养,并不断深入到社会以及学生中间进行真切的交流,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把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2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 艺术行为 艺术实践 艺术素质

一、艺术教育现状

艺术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1)艺术理论知识;(2)艺术专业技能;(3)艺术行为。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机构大概有师范类艺术院校、专业类艺术院校和综合类艺术大学等。不同的艺术教育机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强调艺术理论知识的,有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还有理论和专业相结合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针对艺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专业技能为目的。过分强调技能训练,最终可能会过分依赖技能手段而丧失艺术创作的真实感和纯粹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教育如果没有技术含量作为保证,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必然导致低水平的艺术创作。就算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实际运用。

二、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必须通过“艺术行为”来体现。艺术教育的现状往往过分强调理论或是过分强调技能,从而将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与艺术对于个人的要求(个人艺术素质)分离开来,忽略了艺术行为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的价值。前文所述的两种观点,无论是重理论还是重技能,笔者认为都忽视了以下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其次,艺术教育应该是以艺术为前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即一种更加强调自我的、开放性的、非形式规定的教育。在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保障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解决艺术对于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及个人的艺术素质。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艺术行为就是通过艺术的各种实践来实现的。艺术应该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所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方面。

当然又会存在一种观点,艺术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不就是艺术实践么?比如声乐练声、绘画练习素描、演员练习形体台词等等。但是这种“实践”其实是片面的。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技能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像普通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而是通过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鲜活的事物,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变为自己的艺术观点、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所以光靠着学生闷在房间里苦练声乐、绘画、形体台词,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学生把审美的思想,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思维方式、观察角度与自己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明确技能和自我的关系、自我和艺术的关系、自我和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修养、个人艺术素质的目的。因此,艺术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三、艺术实践深入分析

为什么要提出艺术实践这个问题呢?笔者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艺术实践不单纯的是一种机械的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者对专业技能的反复熟练,而是必须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带着一种艺术的审美,对视觉、形式的思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冲突等。现有的艺术教学方法一般是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美学概念,或者是教师传授的一些艺术创作经验。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艺术的兴趣和艺术本质思考的过程中。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学生或者艺术创作者,每个人都要有强大的艺术感受力。这种来自内心的对生活对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就要靠艺术实践来实现。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谋和。艺术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表演艺术的学生之所以从声台行表学起,不仅是为学习基本的表演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用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该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专业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答案就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得到确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艺术洞察力、艺术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创作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艺术教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艺术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更加全面的艺术实践的过程。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会独立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会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文化源心的人才。在艺术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特别需要通过艺术实践从各方面用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和表现生活。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职教育;能力;心理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进而健全心理、完善人格。在当今社会,艺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复合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因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从学生的在校教育和长远发展来看,艺术教育都具有其重要意义。

一、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敏感和直觉,使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在不断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并把这种分析能力拓展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艺术基础教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学生在众多艺术学习中发现自己的独特爱好并进行加强练习,进入社会后也可以作为个人特长进行展示。人性中有着被人认同和赏识的渴望,尤其是高职学生,这种渴望尤为强烈。学生在专业能力之外的个人特长,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特色的自豪感,进而认同自己的个人价值;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还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以其本身的自由创造性启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创造灵感。所以,艺术教育对中职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艺术陶冶情操,用修养加强德育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将艺术教育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学生在专心地艺术欣赏中培养了自己的耐性,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而且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用自己深厚的艺术技艺演绎了艺术作品,因而从艺术作品中可以折射出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鉴赏艺术作品,进而从中感悟艺术家的情怀,吸收借鉴艺术家的处世哲学。优秀艺术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将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现代学生与大自然、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学生对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时,能更好地看待自己作为个人的渺小之处,因而对生命充满感激,对与周围同样作为渺小个人的同学和教师拥有更大的包容和理解,加强了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

三、健全学生心理,完善学生人格

高职学生往往受到来自个人、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状态不佳。而美术、舞蹈、音乐等形式多样、轻松愉快的艺术教育,可以平衡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培养的过度重视,改善高职学生的焦躁情绪,消除各种外界影响和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紧张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高职教育的环境中。院校借艺术教育开展音乐会、文化节等活动,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对专业技能学习的热情。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学生提高了感知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能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认识自己,心胸逐渐变得宽广,从而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人生态度。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从多个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对创新思维和道德教育、心理完善都起到了辅助建设的作用,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育途径,并且对学生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长远影响。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完善各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的建设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师范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1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1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冒号):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5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美术;审美教育;重要意义

美术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生素质能力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整体专业性要求较高,尤其针对艺术类课程。通过审美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领悟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通过将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美术审美教育中可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能力提升,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元素更加认同,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学习民间艺术技艺提升自身审美价值,在真正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表达美术思想。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

民间工艺美术重点体现在民间工艺,通过民间工艺体现出的美术价值。通常来讲,民间工艺是现阶段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艺术,同时更加是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常见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编织,陶瓷,刺绣,皮影,紫砂,漆器,蜡艺,书画,文房四宝等。工艺通常是对物体进行加工,其加工类型具有较多,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并且起到美术审美教育价值的则为艺术品的加工技艺。民间工艺中的“民间”并不是指代工艺产品制作的具体场所,而是指工艺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其具备的内涵。使用民间特殊工艺制作出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具有极为观赏的,丰富的外在艺术元素表现,仍然存在诸多内涵,这也是民间工艺在与普通工艺进行区分时的重要标志[1]。民间工艺特点:(1)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利用不同工艺技巧,采用不同材料将其应用到作品设计过程中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特点。例如民间工艺制作过程中会针对质地,色彩以及相应的形态特征完成艺术创作,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同样利用修饰,着色将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进而体现出艺术的妙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具有生动自然且手法别致等特点。(2)民间艺术通常具有其个性特点,其个性特点重点强调,针对地方特色的展示以及民族特色的展示。以剪纸为例来讲,我国剪纸工艺已经在世界上流传,观察不同地域民间工艺特点,即南方以及北方艺术作品均存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南方剪纸玲珑剔透,北方剪纸天真浑厚,南方蜡染对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格有强烈冲击,这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发展中的个性化特点。

二、民间工艺美术对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术审美教育作为目前美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自身创作能力增强起到重要影响,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存在重要价值。

1.以民间工艺美术提升学生美术审美能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变化,逐渐形成了以现阶段民间特色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工艺形成人们艺术欣赏以及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形态。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工艺思想以及工艺技术进而形成了具有多样的艺术形式。大部分民间工艺作品的创作者都来源于基层百姓,这部分基层人员与专业的美术创作工作者存在专业差异化,这种情况下是民间工艺作品的美术表现力,作品审美价值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情感价值均较为丰富。而且相同民间工艺作品在不同地域条件影响下,导致其艺术特点艺术表现均发生变化。将该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与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可使学生在基础审美教育的同时获得“野生”审美教育,使美术审美不再拘泥于条条框框,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深入了解,认识,掌握,并且对其内在创作思维,创作灵感,工艺技能,地域文化进行全面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民间工艺作品,提升自身对生活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美术审美水平[2]。

2.基于民间工艺美术提供学生学习驱动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艺术驱动力,这种艺术驱动力体现在美术作品领悟能力以及学生针对美术审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美术审美教育多为以教师为教学主体,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美术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该种教育模式下极大程度对学生自身思维进行限制,使学生无法针对美术审美进行发散思维。而民间工艺美术由于其创作者源于农民,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具有积极向上的,淳朴的,健康的艺术创作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健康的思维形式,同时对待生活可以更加积极阳光向上[3]。例如泥塑,木雕等均可以在学习中使学生更能走进民间工艺作品内部,吸取内在养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民间工艺美术除了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工艺的奇巧特点,工艺作品无论从作品的工艺创作思路,工艺制作流程还是工艺元素表达,均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创作者的创作智慧。将其应用到学生美术审美价值培养中,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美术实践欲望,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工艺作品艺术情感更好掌握。

3.融合民间工艺美术思想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地域变化下形成的民族文化代表产物,体现了民族历史发展中多形态,多艺术,多技巧的工艺发展进程。民族传统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存在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同时也存在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美术与前两者相比更加具有历史久,奇巧多,美学元素颇丰且极具自然特点,这也是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存在的重要差别。华夏文明发展使民族美术审美水平逐渐升高,人们在生活中增加了对美元素的追求,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均极具美,而且更加展现美。美术教师在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结合民间工艺美术,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思想,对民族文化以及思想传承下来的民族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美术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是现阶段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问题,尽管目前大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均开展了民间工艺美术,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总结了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点原因:

1.实践中教师缺乏对美术审美教育重视力度

美术审美教育是现阶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水平的关键部分,更是现阶段国家开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下学生需要达到的基础水平。提升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使学生对美术审美有深层次认知是美术审美教育中基础内容。但是就现阶段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教师难以站在人才培养以及素质培养角度开展审美教育,认为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在这部分素质能力中其审美能力占比较低,应该将重点的教育指导工作实施在例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等学科上。这种思维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思维,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课程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工作中时间相对匮乏,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开展美术审美教育中,往往缺少有专业性的,具备教学指导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利用自身对美术作品掌握基础为学生开展审美教学。课程教学组织中无法满足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同时教学辅具也无法与学生学习进行匹配。尽管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仍然没有开始真正的美术审美教育,学生艺术创作能力降低,美术审美能力减弱,进而产生美术审美厌烦心理,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造成阻碍。

2.教学中美术审美教育辅具不支持

美术审美教育辅具是教师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育素材以及教学工具。这部分内容的缺乏使美术审美教育只能开展基础内容,无法有效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意识思维以及行为发展能力,而是培养学生这两部分能力,需要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并且利用多方面,多渠道,多内容形式向学生展现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而这种情况下,在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教材以及相关辅助教学工具完成,既要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高超的审美思维,还需要教师能够将作品素材中的审美知识进行迁移,传输,使学生全面了解审美教育素材内部的工艺制品以及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审美思维。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其教学教材更新慢,内容浅显,缺乏审美价值,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美术审美知识[4]。

3.美术审美教育缺乏民族文化内容挖掘

民族文化内容挖掘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我国在经历过社会动荡,经历过民族苦难后形成的具有特色精神的文化代表,更是推动艺术文化起源以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审美教学中其核心为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而这部分素质能力,内在核心要素是学生的爱国能力,以爱国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努力进取拼搏的态度面对生活,实现艺术教育价值。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美术审美素材均缺乏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导致学生在开展艺术审美过程中只能对艺术潜在价值进行探索,无法真正地学习到艺术背后潜藏的精神价值。而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需要充分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特点,进而将其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过度美术作品自身外内容,缺少深层次精神挖掘。

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美术审美教育的科学措施

1.加强学校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

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是民间工艺美术高效融入教学课堂的重要辅助条件。素质能力背景下使社会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素质能力均提高了要求,这是我国民族发展以及民族进步的必然内容。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加大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容中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成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民间工艺美术,了解民间工艺美术内部的文化,技艺,思维,情感。所以将民间工艺美术纳入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部,依据学生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增减民间工艺美术鉴赏作品。以岭南美术版美术教材初一上册《校园风采》课程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中内在构图以及风景表达,同时针对民间工艺-沙画艺术为学生们打开新世界艺术大门,该作品内部充分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将该种情景与校园风光结合,在构图上体现各自价值,使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与社会教育美术相结合。除此之外,开设专门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知识学习更加具有专业性。在长期的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熏陶下,可以使学生对民间文化逐渐渗透,逐渐掌握。

2.美术审美教育中注重多媒体使用

信息技术的优化以及发展使现阶段素质教育更加便捷,尤其是针对美术审美教育,在美术审美教育中融入工艺美术,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课堂上短时间的介绍,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会极大程度弱化民间工艺美术在实际的审美教育中的实施价值。因此需要积极加强多媒体教学,在开展实际的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工艺作品的全景图以及解剖图进行ppt制作,而后对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在课堂中针对美术审美知识通过ppt进行基础讲解,针对重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表达形式,美术创作技艺,美术文化内涵等充分展现,但这样需要教师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前,做好相应的备课工作[5]。但其优势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课堂中,将过多时间花费在黑板书写以及作品介绍,让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民间美术作品美术审美教学中,帮助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民间艺术创作思路,同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民间工艺审美方向,对自身美术创作以及美术领悟能力均有所提升。

3.丰富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

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是现阶段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关键内容,美术审美教学中随着主流群体的审美发生变化审美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而长期应用相同的美术审美教育课本,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升起到严重制约。(1)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与之具有高度适配性的教学课本,由于民间工艺美术起源于民间,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多添加民间工艺元素,结合民间美术大师,传统手艺人,文化传承者等思想,使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具有超高的艺术感,丰富的美感以及醇厚的文化沉淀,这样的民间工艺美术教材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审美能力的见解。(2)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极为强烈的地域性色彩,不同地域下的民间美术作品其文化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审美教育过程中需要融入地域文化色彩,使学生在审美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对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掌握。此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加需要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满足不同阶段的审美教育需求,并且坚持因地制宜,做好地方特色美术审美工作,最为典型的则为南方区域以及北方区域,通过区域文化传承以及弘扬本土文化,可以有效融入南北方地域文化,使其在融入过程中通过激烈碰撞形成更加具有代表性民族工艺作品。(3)定期举办民族工艺美术课程,例如木雕,刺绣,陶瓷,还需要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例如皮影戏。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民间工艺作品,对民间工艺作品更好地表达,将其学习的美术创作技巧融入自身美术创作过程中,基础以模仿为主,随着民间工艺美术教学深入,逐渐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求,同时还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美术审美创作能力。

4.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

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是保证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围绕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想要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应试教育思维,摒弃以语数外,政史地为教学唯一思维,积极加大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挖掘,以课堂课本知识讲解逐渐转变为对民间工艺美术艺术赏析教学,通过艺术赏析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对工艺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创作环境以及创作文化有更深的主动探究性。完成新工艺美术赏析课程后,可以强调对不同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分类欣赏,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类的表现技巧,文化内涵深入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表达,针对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表达行为鼓励,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去探索,这样更能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起到提升。

结语

美术审美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文章中发现利用民间工艺美术可以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对民族文化自豪感均有显著提升。尽管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但通过教育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定期更新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美术鉴赏以及美术创作能力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景青林.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知识文库,2020(18):35+37.

[2]杨寅.试论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30-131.

[3]王向群.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特色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讨[J].大观,2020(02):113-114.

[4]闫萧宇.思政元素融入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1(23):11-12.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艺术教育;艺术价值;艺术审美

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首先需要了解艺术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上理解“价值”概念的尝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亚里士多德把“美德”的概念说成是“达到完善”,并包含在“对某物的一定关系中”。而属于价值的“美德”,它即指健康、力量,也同时指向美。在哲学史上,标明人对世界价值关系的概念在诸如经济、政治、伦理、审美等方面得到不同的解释。这种不同的解释,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们不同的哲学观、不同部门,那就是“价值哲学”。上升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曾被近现代哲学的各种流派———主要是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同时价值哲学同对世界的科学认识相对立。用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亨利希•李凯尔特的话来说,“理论价值的科学,无论同肉体的存在还是同心里的存在,无论同现实还是同理想,无论同感性的现实还是超感性的现实都没关系。作为关于价值的‘纯’科学,它同任何关于存在的科学相对立,它唯一的问题是理论价值的意义问题”。现代美学非常乐意利用“价值”这一范畴,即把美的概念又把艺术本身(艺术价值)列入其中。同时,转向价值范畴来对审美心理进行解释。后来克罗齐•科林伍德概括艺术就是表现。在我看来,这就是把美看作价值,把艺术看作美的价值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经济生活的现象入手,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的二重性。马克思在多部著作中都曾直接论述关于“美的规律”、金银的审美属性、钻石的审美功用和艺术发展的规律等等。即使是在探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时,也同时考虑到其他形式的价值的存在,并对这些价值包括对文学艺术价值都具有非常深刻的论述。那么我们现在究竟该怎么样面对价值这一观念呢?简单地说,所谓价值就是指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赫施在谈到含义和意义的区别时,他的阐释很有启示性。在赫施那里,含义指“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要表达的事物”,意义(Bedeutung)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有关艺术价值的形而上学本质,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此言对艺术的形而上的品质、艺术的价值特性、艺术的精神追求有着非常准确的阐释。何谓形而下?何谓形而上?简单地说,形而下就是事物的物质因素而言的,相对事物的精神因素来说,形而下的物质品质往往指向有限性、遮蔽性和确定性;而形而上是就事物的精神因素而言的,相对某一具体事物来说,形而上的精神品质往往指向永恒性、不透明性和不确定性。两者之争贯穿了整个文化艺术史。就此而言,我们认为艺术价值和某一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不同的,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所体现的艺术价值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艺术价值是在人类的生命存在的层次上发生的,它体现的是艺术对人的生命活动的本原性的功能和意义。或者换一句话说,它是有关人的生命总体的人文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艺术是人的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研究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和现实存在入手的。认为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人类生存上,人为了生存才从事各类物质生产活动,人只有进行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才能慢慢产生生存价值。人类一切社会和国家形式,一切高级的精神活动都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前提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认为,人不是一般的生命个体,而是“有意识的生命个体”,在为满足生存需要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培养和发展了自己的“自由自觉”的特性。由于这一特性,人便从本质上超越了动物界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他能够不断地超越具体的客观对象并超越其自身。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具有向自然界全面展开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可能性,也就是人应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与世界始终面临着三大关系需要处理: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认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指向人对终极真理的精神家园的关怀。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伦理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指向人对社会的伦理意蕴和价值规范。再次是人与其内心的关系,这是人内心的秘密,他直接指向人对情感世界的信仰与追求,因而艺术作为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形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求真价值。所谓求真价值,是就艺术的认知问题而言的,是指艺术对终极真理的向往和追求。人们通常说艺术是无价的,正是从艺术的精神品质上来说的。二是向善价值。所谓向善价值,是就艺术的伦理意蕴来说的,是指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必然隐含着它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向善价值反映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的基本规范,体现着特定社会人们普遍的道德观念,并通过“扬善抑恶”的方式表达出来。向善价值是不同的矛盾和差异。因而艺术的向善价值总是根植于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它的评价也只能以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依据。三是审美价值。所谓审美价值,是就艺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言的,是指艺术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属性。情感疏泄就是使生命个体的情感积累所携带的情感能量得到充分的疏泄从而体现为审美升华。而艺术审美价值更深层次的内涵是使艺术活动主体获得精神的自由。这是一种塑造人的“自由自觉”的审美价值,他使真正的艺术获得永久的魅力。艺术正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由此艺术的三大价值也就同时分别指向艺术所具有的基本社会功能:一是审美认知功能。通过审美认知功能可以使人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生、认识历史,从而达到对人类历史、宇宙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真理性认识。其二是审美教育功能,它主要指通过艺术学习可以使人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熏染,在实践上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受到启迪,审美教育能力发声深刻变化。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三是审美娱乐功能。通过娱乐活动使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情感得到疏泄和升华,从而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激发出几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及其价值指向来看,我们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艺术教育具有审美功能,有利于塑造人生境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审美中去感悟,在认识中得以提升,使其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第二,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感悟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维,发展人的形象思维。第三,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身心健康、增强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提升自我竞争能力。第四,加强艺术教育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多学科融合学习的整体提高,艺术教育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其他学科学习上的不足,提升整体学习能力。最后,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存进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精神境界。

作者:孔繁昕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7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高职类大学生全面发展

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一个“全人”,全人的教育需要完善的知识。人类文明中存在三种知识:教养知识、拯救知识和统治知识。教养知识是指人拥有却不需要意识到的、成为第二天性的知识,它强调人格的充分发展。要想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养知识尤为重要。而艺术教育所提供的正属于教养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倡导在国民教育中实行美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人的教育包括“身育”和“心育”,艺术教育则是“心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高职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对人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道德取向、审美情感的领悟与追求,包括对个性自由的向往与崇尚。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这些都显得虚无缥缈,缺乏实用功能。实际上,人们在实现物质目标的同时,没有精神追求,缺乏人文关怀,就会陷入虚无状态,成为“空心人”。在高职类大学生中不乏这样的“空心人”。

艺术教育就是要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教育实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目的。对各种艺术形态的认识、分析、鉴赏、判断、体验于创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内化、升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高低又会反映在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教育从艺术学习活动中渗透元素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在长期的艺术陶冶中培养学生人性的尊重与关怀、归属感、自我的深刻反省、无私奉献、健康完善的性格、自我调整自我超越的追求观等。这些是人生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艺术教育能够激发、滋养高职类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与创造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备创新意识、拥有创造能力对于高职类大学生尤其重要。创造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诸多能力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歌德认为,创造力的实质在于一种持久的生命活力。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应有两个层面,一是专门的创造能力,表现为发现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某一专业领域发明与创新的能力等;另一层面则是指不断涌动和更新着的生命活力。后者是创造力的基本内涵,是前者的基础和源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接受了长期的艺术教育,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他们在谈到自己的发明创造时常常强调艺术和审美的重要性,认为艺术能够培养他们对自然事物的直觉和认识,能够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提供基础和方向。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包豪斯;艺术设计专业;双轨制;校企合作

包豪斯是德国著名建筑师、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创立的一所建筑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事业而建立的学校,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并且有完善的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艺术设计学院[1]。包豪斯的办学理念对20世纪的建筑和艺术设计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现行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大都是从包豪斯的课程体系演化发展而来。重新审视包豪斯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一)设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回顾包豪斯的办学历史可以发现,包豪斯的办学理念始终紧跟当时德国的社会大环境,并随之不断做出调整。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办包豪斯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受战争的影响,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对于战争机器有着强烈的反感,因而在包豪斯创办初期,他将学校定位于非机械化的、发扬手工传统的、追求中世纪行会制的教育机构。但是随着德国政局的急剧变化以及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约从1923年起,包豪斯的办学理念走向理性主义,开始用较接近科学的方式完善设计教育课程,强调为大工业生产而设计,这和早期包豪斯的办学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时期正是德国工业迅速发展、政治与经济局势趋于稳定的时期,所以包豪斯的办学理念从乌托邦的理想走向理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每一变革都可以看成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所做出的调整。包豪斯管理者当年面临着种种困难,但他们有在困境中奋斗的勇气。他们站在时代高度,克服各种困难,在衣食不保的情况下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索更加理性、科学的教育模式,试图通过教育改革为促进德国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包豪斯的举措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明确自己的使命,立志用设计的力量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这甚至比课程体系建设更有价值。

(二)“双轨制”教学模式

包豪斯追求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看来,艺术和技术应该是一体的,艺术创作一定要为生产服务,艺术家必须学习工业生产知识以便自己直接参与生产,工业家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力,从而使生产出的产品更具艺术价值。因此,他构想“建立一所与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学校”[2]136。在教学上,为使学生更加明确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包豪斯设置实施了“双轨制”工作室教学体系,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负责讲授,注重在传授美术与设计基础的同时又传授技艺与方法。造型教师为学生讲授色彩、绘画、构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技术教师负责讲授技术的运用、材料的认识等内容。包豪斯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还专门建立了与设计教学相关的实习工厂,如金工、陶瓷、编织、木工、纺织等,这些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这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元制”教育制度

1923年前后,包豪斯循序渐进地将各个车间作坊与企业界建立联系,把一些技术上成熟的学徒送到工厂短期工作,实现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对接。学生在工厂学习研究现代工业的生产方法、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等内容,实训结束回校后被分配到包豪斯的研究所。在研究所里他们仍与实习工厂保持紧密的联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工厂中学到的生产技术设计新作品。这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就是当时德国已经趋近成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3]。而且,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还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课题,如此一来,包豪斯便与当时社会上很多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4]。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包豪斯培养出了一批批既熟练掌握技术知识,又能处理艺术造型问题的设计人才,这样的设计人才才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制约因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虽然设计人才需求的增大为很多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但高质量的设计要求也使得高校在设计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显现出与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我国高校急需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反思,以便培养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设计人才。概括地讲,目前制约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因素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传统艺术设计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当下,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单一性特点,教学内容大多是从固定的教材中选择,过于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技法传授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然而,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更新交替的[5]。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很多高校开设了陶艺设计、展示设计、珠宝设计、舞美设计、动画设计等热门专业,课程体系也不断得到完善,但具体到每门课程,都没有采取包豪斯的“双轨制”模式(即由一位造型导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授课),原因主要在于师资力量不足。这种单一性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要么注重艺术的表达而忽视制作工艺,要么沦为手艺工匠而缺乏艺术的创造性。

(二)教学中忽视设计理念的凝练

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一方面作品设计要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另一方面优秀的作品也会对市场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设计制作大多都是假设课题,没有市场调研,没有专业情境,设计的作品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长期以来,高校的艺术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比较薄弱,导致学生有的不了解生产工艺和流程,有的在设计思想的表达上存在不足,以至于学生自认为理想的设计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学生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缺少市场调研和对市场的预测及把握能力,最终导致理论和实践能力相脱节[6]。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设计理念是在虚拟的状态下萌生的,缺乏实践的验证,这样的设计创作无疑是纸上谈兵。

三、艺术设计专业对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借鉴

(一)以培养设计师职业化教育思路为主线改革教育模式

基于20世纪60年代教育理论家雅斯贝斯提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大学都必须满足实用职业的要求”的观点,借鉴包豪斯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双元制”教育制度,笔者认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职业化设计师,而职业化设计师的培养途径应是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形成设计理念、掌握设计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企业产品设计中去。但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应用型、实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目的不是培养只会动手而没有设计理念的工匠,而是培养优秀的职业设计师,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但不能像技术员与商人那样为了利益做出妥协。但是,当前许多处于转型中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味地追求应用型,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设计理论的教学,只强调与企业对接和实习基地的数量而忽略了学生专业化品质的培养。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应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目前不但应该让学生学习经济学、心理学和生产技术方面的科学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了解需求理论和消费理论[7]82。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走得更远。

(二)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帮助学生凝练设计创作理念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设计最终是要通过市场来检验的,所以,市场是艺术设计课堂有效的延伸。包豪斯的“双元制”教育制度使德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趋于成熟,而继包豪斯之后,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又将校企合作推向了高峰。下面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产教融合对学校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在平面设计领域出现的,就是由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师奥托•艾舍带领学生完成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视觉传达和平面设计项目。他们采用方格网型结构作为设计的基底,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包括字体、企业标志、整体形象等视觉传达设计。他们在色彩设计上采用了有特色的镉黄和普鲁士蓝方案[2]129,对比度非常强烈,能使人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这款设计是德国企业形象设计方面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乌尔姆设计学院在此设计中提出的利用方格网型结构作为系统化平面设计的方案也迅速被各国设计教育界所接受,而高校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通过项目带动提升凝练设计理念的做法更值得推广。第二个成功案例是改良布劳恩公司的“SK-4”组合音响。布劳恩公司是在二战之后重建的,最初的产品主要是电动剃须刀、收音机、电子闪光灯等。乌尔姆学院的教师古戈洛特与驻厂设计师迪特•兰姆斯合作,经过反复试验,在1956年推出了“SK-4”组合音响。这款设计使得电视机、收音机、唱机等都可以以模块的方式和“SK-4”自由组合,且因放弃了传统的单体式样而使室内空间显得有条不紊。另外,“SK-4”组合音响在造型设计上以金属和塑料取代笨重的木制外壳,在色彩上则采用了现代主义者倡导的中性灰和白色。“SK-4”组合音响上市之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至今它仍是音响设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然而事实上,这款设计的理念大多是由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通过以上现代设计史上成功的案例不难看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师生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设计的产品可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的教育形式比单一的教学更加有效。另外,包豪斯的“学校+工厂”双轨制教学模式也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当前的转型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传统的从基础教育和训练入手,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最后只能让学生步入社会后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的所学和所需之间有很大差距。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因此,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与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走近当地企业,让企业中的师傅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

参考文献:

[1]蔡振宇.包豪斯教学中“实践性”的原则对当代高职设计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8(12):249―25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詹笑东,陈帆.“双元制”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包豪斯[J].建筑与文化,2013(2):94―95.

[4]陆晓云.从包豪斯教育思想看我国设计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30):102―104.

[5]陈海滨.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改革[J].大舞台,2013(1):237―238.

[6]封永辉.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分析[J].美苑,2008(3):74―76.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9

舞蹈艺术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进行舞蹈教育,对高职学生而言可以陶冶情操,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智力教育智力和学习水平的高低有着一定的联系,智力高,学习效率就高,成绩就相应地提高;智力低,学习效率相对应的就会下降。从生理上讲,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分别位于大脑的左右区域,有着各自的分工,各自的职责,相互联系。舞蹈能够启迪人的左脑,这样就能更好的开发智力,左右脑协调合作,效率更高。学习舞蹈课程,也能很好的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高职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恋爱、家庭、人际关系以及将来就业等种种压力,常常会表现得焦躁不安、失眠、抑郁,从而导致学习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偶尔的放松一下身心,缓解一下学习、生活等带来的种种压力,才能更好的学习。德育通过舞蹈教育,可以培养高职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理想,积极向上的性格,成熟的处事能力。通过舞蹈的魅力,深切体会克服困难的艰辛,以及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后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我国着名舞蹈家吴晓邦说过:“艺术以他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在高职阶段开设舞蹈课程,能够通过具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学习舞蹈的过程当中,去体验、去领悟其中的内涵,感知那份勇敢、坚毅和不屈,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和升华。

舞蹈艺术的各项价值

(一)运动价值舞蹈在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动作,不同的形体和造型,展现的不同的情感和变化,达到自我欣赏和增强体质的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了,才能集中精神去学习。平时男生们可以通过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进行锻炼,女生对于这类大幅度的体能运动可能吃不消,但是学习舞蹈锻炼幅度小,非常适合女生。通过舞蹈动作,不仅能够伸展肌肉,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消化,而且经常锻炼能使人形体曲线变得完美,身体有弹性,整个人变得活力四射,青春向上。(二)心理价值在日常生活当中,经济压力、环境污染、家庭问题等各种问题压在我们的肩上,所以我们的心理素质一定要很强。在有压迫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释放一下。在翩翩起舞的时候,把自身的情感付诸于舞蹈之中,在优美的旋律和优雅的舞曲中将内心的情感迸发出来,转移注意力,使身体带动精神,发泄出来,使精神得到调整和休息,所以舞蹈具有缓解压力、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的作用。舞蹈是一个集体活动,大家一起活动,对于促进人际关系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人与人多交流,大家一起参加活动,养成良好的愉悦心情。(三)美学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就发现了舞蹈的美学价值,把舞蹈视为是洗涤心灵最有效的方法,优美的舞姿,能够指引人向上,给人奋发的精神,使人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现在的体育项目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舞者在跳舞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新的奇迹,让你眼前一亮,刚柔并济,体态轻盈、动作熟练,充分的体现运动精神。个人表演就是一枝独秀,在舞台上展现自身的魅力,群体的舞蹈更是一个繁荣的画面。团体舞,大家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姿势,不同的画面转换,组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将自身的形体美、姿态美、变换之美和优美的旋律结合起来,不仅给观众美的享受,自己也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情感,使它完美的呈现。通过赏析贝多芬创作的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让高职生感受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等,那些动听优美的旋律,使舞蹈和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心灵交流,通过自己的想象,产生不同的情景,体验不同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四)校园文化价值高职校园是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基地。通过校园,能够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德育教育、心理素质的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进行素质教育是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学习的同时,加强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娱乐活动。娱乐活动既要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要使他们懂得一定的道理,寓教于乐,两全其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可设舞蹈教学课程,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形成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组建相应的舞蹈社团,举办不同形式的晚会,丰富校园生活,使学生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升,人格得到锻炼,增强社交能力,总体素质得到提高。舞蹈是运动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活动,不仅使高职学生能够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等,而且能够很有效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全的素质教育环境可以很好地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发展。(五)民族、社会价值勤劳的人民从生活中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文艺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换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了解生活,了解多种多样的人生和丰富多彩的情感变化,并且以此为明镜,来反省自身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模式。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不仅能够十分形象的展示本民族的生活特点,而且有些还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蹈中常常保留着少数民族最有研究价值、最有传承价值的成分,如朝鲜族的《农乐舞》、满族的《莽势空齐》、维吾尔族的《叼羊》、傣族的《泼水节》等。

艺术教育的意义篇10

【论文摘要】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艺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艺术素养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2011-9.

[4]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