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57

纺织行业研究篇1

文章运用了altman的Z计分模型,通过对我国12(其中有6家为St上市公司)家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后发现自2009年至2012年,现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的Z值指标正在逐年递减,这表明纺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正在逐年上升。另外文章还分析了财务风险上升的主要原因,并建议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及早树立风险意识,在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同时,注重克服行业普遍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服装纺织行业;财务风险;Z值模型

服装纺织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比较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2008年际金融危机,我国纺织行业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本文对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成因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

1纺织业现状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种,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中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我国纺织行业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了非常严重的困难局面,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升级,在2009年开始稳步的回升,从整体上看,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保持良好。然而近两年,我国的纺织业先是经历了棉价“过山车”,再是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最难的则是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各种因素导致纺企成本不断上升,而纺企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行业经济风险也逐步增加。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种,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中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2纺织行业财务风险模型的构建

2.1Z计分模型研究方法简介

本文采用广泛被使用的“Z计分模型”计算我国20家钢纺织企业市公司及纺织行业总体自2009年至2012年的Z分值,根据此判断我国纺织企业现在存在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该模型是运用五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的模型。Z--Score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变现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来预测财务危机。其中,X1表示营运资金/资产总额,是公司的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本关系的一种衡量。X2表示留存收益/资产总额,该比率反映企业累计获利能力。X3表示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总资产比率可以衡量除去税收或其它杠杆因素外,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X4表示权益市值/负债账面价值,综合所有股份(优先股和普通股)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权益,负债则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债务。X5表示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资产周转率是一种能够反映公司资产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可以用来衡量公司在竞争环境中的管理能力。

altmna通过对Z计分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为Z=2.675。若Z值高于2.675表示企业较安全,破产的可能性就会极小。若低于2.675代表企业则存在财务风险。如果一个企业的Z值低于1.8,则表示该企业已经存在潜在的破产危机,如无有力措施,将很难摆脱困境。Z值在1.8~2.675之间时,代表企业处于灰色地带且企业财务状况很不稳定。

通过采用大量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和研究,证明Z-Score模型在国内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同样有很强的适应性。

2.2我国纺织上市公司的Z值计算

本文选取的12家纺织上市公司的Z值计算,结果如表1。

2.3我国纺织上市公司的Z值结果评述

2.3.1从结果来看,我国纺织上市公司的Z值这三年年处于逐年下降阶段,2011年Z值就已经小于1.8,说明纺织行业整体破产的危险非常大。

2.3.2为了清晰地分析我国纺织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本文还将对Z值各取值区间的企业个数及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Z值高于2.675财务风险小的企业个数除2010年高达6个,占企业总数的50%之外,2011年、2012年均都稳定在3个左右,占纺织企业总数的25%;Z值在1.8~2.675之间财务状况不稳定的企业个数逐渐正在减少,但减少的原因是因为企业加入了潜在破产行列;Z值小于1.8,已经潜在破产的企业个数则正在上升,至2009年已经有超过7家,总数50%以上的企业已经潜在破产,短期内将很难摆脱此困境。

3我国纺织企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上升的原因分析

3.1纺织企业行业盈利能力下降

行业利润下降是纺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

一是欧美等主要国际市场乏力致使国际市场的需求减少,严重的影响出口增长。欧债危机持续升,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又在上升,作为国际市场消费主体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低迷,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制约了发达经济体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二是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今年来来棉花价格不断上涨,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疯狂的棉花”。面对棉价疯涨,从而引发了相关原材料价格的普涨受影响的主要是外贸出口型面料企业和上游的棉纱生产企业。三是人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同时到来的“用工荒”也是导致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而著称的纺织服装企业利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2成本费用上升

成本费用上升是纺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上升的直接原因

一是原材料成本上升,纺织产品原料主要是棉花和化纤。自2008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企业成本大幅上涨。随着我国的郑棉期货、电子撮合连续不断上涨,缺口很大的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已经出现上升的迹象,而近年来来价格持续下降的聚酯行业,也开始止跌反弹,呈现出大涨的势头。而与纺织原料在纺织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重最高,因此,纺织原料价格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影响将十分巨大。

二是水电汽能源涨价推动成本上升,计划体制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被扭曲了,涨价也是对过往价格过低的纠正,是回归市场的必然选择。而纺织行业能耗高、污染较重、资源利用率低水电汽能源价格上涨必将加大企业的负担。加之,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对于企业环保成本的增加。这些因素既与国家政策走势,也行业发展趋势相悖,未来将会带来巨大大的风险。

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在人力成本逐渐提高,但纺织行业大多是以手工方式进行生产的,这种低端产业率水平很低,必将导致人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不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人力成本,使企业成本的增加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因此,若不采取有力措施,纺织行业极有可能整体步入亏损行列。

3.3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外部环境政策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经济形势变化而引起的对某一行业或某一方面的政策的改变,从而影响了该行业整个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该行业所有企业的财务经营都产生影响的共性风险。

4风险研究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纺织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财务风险,这一方面是该行业特点和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表明纺织服装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周期,竞争者越来越多,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是很小。因此若St公司想要处于良性的发展态势,必须要调整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规避财务风险。在此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克服行业自身存在的缺点和特性。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关于纺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是,财务风险管理是贯穿于公司经营、投资、筹资的整个全过程,企业应树立财务危机的观念从企业战略角度和日常运营角度综合进行风险管理,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二是,综合考虑企业的宏观经济状况,与公司业务紧密结合。宏观的政策对纺织企业具有明显的影响,巩固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把握市场动态,适应宏观政策改变的能力。

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管理。一方面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安排将风险内部化,或者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实现避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altmane,HaldemanR,narayannp.Zetaanalysis-anewmodeltoidentifybankruptcyriskofcorporation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77

[2]向德伟.《运用“Z记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3]路英.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管理观察2010,(16):29-30,

[4]徐继红.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8,(4)3-5.

纺织行业研究篇2

论文关键词:纺织行业,资本结构,财务质量

一、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爆发后,财务质量的研究逐渐的替代经营业绩,开创了现财学新的研究领域。财务质量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绩效,而且关系到资本市场的理性和有效运转。财务质量是企业通过企业对财务资源的合理而有效的配置、整合和安排、有效的管理和经营运作,其所产生的财务效果能够满足现实或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特性的要求的程度。

(一)、关于财务质量的研究

目前关于财务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评价。王建华、杨素芹采用沃尔比重评分法对河南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进行评价,提出河南省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重视并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增加河南上市公司数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以此促进河南经济的整体发展。朱雪珍在进行财务质量综合评价中引入了因子分析法,并用SpSS软件对苏州市20家境内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提供财务质量综合评价的定量测试方法,以期为投资者、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古劲松、晓芳提出的公司财务质量评价体系运用了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从公司的盈利质量、资产质量、资本质量、现金质量和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五个方面入手对公司财务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价与分析。

(二)、关于资本结构的研究

资本结构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实证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并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证研究上均受到了国外研究的影响。在资本结构理论方面,主要是介绍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演变并进行评价的综述类文献,或者介绍某个资本结构理论的专述性文献。实证研究方面,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二是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三是资本结构的经济效果研究。而在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是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也有总结国内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成果的文献。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资本结构与财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很少,作者选择一个特别的角度对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财务质量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财务质量的影响,从而发现有效的改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途径。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分析的需要,本文以深沪股市上市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研究所用数据取自于巨潮资讯网、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等网站,选择各公司2009年末的数据。

(二)、构建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考虑到收集数据的可行性,定性财务指标数据很难收集且难以量化,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定量财务指标中,故本文只研究量化的财务指标。本文选取了总资产增长率、应收账款与收入比、存货与收入比、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资产规模、每股收益和净利收现率14个指标建立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选择因子分析法评价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

财务质量评价方法包括杜邦综合分析法、沃尔沃综合评分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这些方法有自身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由于本文选取样本较大,克服一些方法的主观性,因此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来评价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因子分析法不仅赋权客观,而且相对简单、运用方便。经过调查研究和统计,搜集到纺织行业48家上市公司2009年末14个财务分析指标数据,将数据导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中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得出因子综合得分,如表1所示。

表1财务质量综合得分

行业代码

综合得分

行业代码

综合得分

行业代码

综合得分

600645

-26.45

000813

9.62

600220

11.92

000779

6.04

000045

9.63

600273

12.26

000809

7.34

000803

9.63

600137

12.65

002015

7.66

002036

9.64

600630

12.74

002072

7.95

000810

9.65

600576

15.04

000971

8

002127

9.65

600626

15.69

000976

8.08

002087

9.84

002327

16.13

000018

8.5

600483

9.91

600156

16.52

600448

8.53

000158

9.94

002293

20.59

000712

9.07

600987

9.94

600232

32.83

600677

9.16

600370

10.05

600152

41.33

002070

9.19

000726

10.15

000036

75.83

600070

9.23

000955

10.2

600220

11.92

002193

9.39

002042

10.49

600273

12.26

002034

9.44

002083

10.59

600137

12.65

000982

9.6

002144

10.64

600630

12.74

第四,资产负债率的标准差最小,差别幅度不大,平均值0.45。此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差距很大,这可能与行业内的特点有关。纺织行业整体的财务质量平均值不高,充分说明了,纺织上市公司的整体财务质量不高;另一方面,48家上市公司的短期与长期偿债能力不是很强。这些充分说明了研究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质量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的必要性,以此为依据找出两者之间的规律,为做合理的资本结构决策并提高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财务质量提出可行性的指导性意见和解决方案,为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做出贡献。

(四)、资本结构与财务质量相关性分析

资本结构历来都是财务管理界研究的主题与核心部分之一,因此,本文所做的回归分析的原假设(H)是资本结构和财务质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备择假设(H)是所选的资本结构与收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y=λ+λx+λx+λx+λx+λx+ε

y是收益质量系数;λ是常数项;x(i=1,2,3...)是第i个自变量;λ是第i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ε是随机误差项。

1、对所有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

表4主成分的统计信息

成分

特征值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3.368

80.346

80.346

2

0.689

16.427

96.773

3

0.102

2.422

99.194

4

0.022

0.532

99.726

5

0.011

纺织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服装纺织行业;经营绩效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文献综述

近年来,中国服装纺织行业受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出现了消费市场需求动力减弱、综合成本上升、内外棉价差较大等各种压力,但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运行,服装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持续稳步推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一直对无形资产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对无形资产投资比例较低,无形资产结构管理不到位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完善等方面。无形资产作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元素,因此研究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迫在眉睫。

1、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aboody&Lev(1998)通过对1987-1995年163家英国软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进行研究,发现软件行业无形资产支出的资本化成本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和盈余质量产生正相关关系。

薛云奎、王志台(2001)通过对1995-199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的股票进行研究,发现无形资产对企业生产能力、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化成、卢闯、李春玲(2005)通过对1998-2002年沪深a股3940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无形资产的整体价值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产生正向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向影响越发地显著,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邵红霞(2006)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2001-2003年152家沪深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盈余质量和无形资产整体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不同。

2、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的评述

以上研究结果充分地显示出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应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完善无形资产的披露制度。迄今为止,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还是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尤其是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驱动作用、未确认无形资产的作用等,仍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分析。

二、样本选取、数据来源

1、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服装纺织行业发展势头较好的五年(2010-2014年)做为研究区间,对60家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为保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了被特别处理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完全的上市公司。

2、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到的无形资产信息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于锐思(ReSSet)金融研究中文数据库、东方财富数据库、新浪财经数据库和中国证券网。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SpSS18.0版软件。

三、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1和表2),可以发现企业已认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比例。无论是无形资产的绝对数还是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每年都是呈上升趋势。但是,这五年间,无形资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也在渐渐地拉大,表现在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发展不均匀,这是由于企业之音发展状况和企业规模不一的原因。

从表1无形资产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可以看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入力度加大了,无形资产绝对值的变化趋势是逐年递增的。从2010年均值17265.54万元到2014年均值31470.77万元,增长了82.28%。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企业意识到无形资产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大了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从2010年均值3.8170%到2014年均值4.4304%,上升了16.07%。这可以反映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重视无形资产结构的管理。

四、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

1、研究假设

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挖掘无形资产的潜力,是当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拥有无形资产含量的较量。本文提出假设: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2、研究设计

借鉴aboody&Lev(1998)研究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和王化成、卢闯、李春玲(2005)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中的模型,本文设计以下模型验证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模型

opinCt=a0+a1opinCt-1+a2ppet+a3intant+a4LiaBt+

a5aSSett+?着t

其中:opinCt为本年度营业利润;opinCt为上年度的营业利润;ppet为第t年度的固定资产净值;intant-1为本年度的无形资产净值;LiaBt为本年度的总负债;aSSett为本年度的总资产自然对数;a0,a1,a2,a3,a4,a5为回归系数;t为2010至2014年。

实证结果显示R方为0.975即拟合优度特别高,说明解释变量无形资产净值对被解释变量营业利润的解释程度非常高,由此可知,实证研究结构具有很强的可信度。从表2营业利润与各解释变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Sig是0.084,这说明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正向影响且比较显著。

五、研究结论、建议

1、研究结论

在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进程中,无形资产是重要的生产力元素。从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对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无形资产具有无限的潜力,挖掘其潜力,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还可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创造力等等。

2、研究建议

(1)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拥有无形资产含量的较量,无形资产的多寡对应着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加大无形资产投资力度,是当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2)完善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还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比较松散,管理制度不完善。即使有些上市公司设置了相关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加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必须完善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

(3)完善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制度。在搜集无形资产数据时,发现很多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即使有些上市公司披露了无形资产信息,但是很笼统,没有对无形资产具体项目详细地披露。鉴于此,我国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完善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制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无形资产信息。

参考文献

[1]aboodyD、B.Lev:thevaluerelevanceofintangibles:thecaseofsoftwarecapitaliz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8(36).

纺织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纺织工程;研究探索

apreliminarystudyandexplorationoftutorialsystemforundergraduatestudentsoftextileengineering

GaoDa-weiwanGLiliLVLi-bingwanGChun-xiaLinHong-qinJiaGao-peng

(instituteoftextileandGarment,Yanchenginstituteoftechnology,YanchengJiangsu224051,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tutorialsystemisanewemergingexploratoryeducationmanagementsystem.inthispaper,thesignificanceandnecessityofimplyingthetutorialsystemforundergraduatestudentswasstudiedandexploredbasedontheactualsituationofourcollege.also,themaincontentsandfuntionsofthissystem,wereanalyzed.atlast,somenewideasandoptimizationstrategiesonfurtherimprovingthetutorialsystemweregiven.

【Keywords】Undergraduatestudents;tutorialsystem;textileengineering;Researchandexploration

0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在我们国家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招生的扩张,培养大学生的质量普遍有所下降,教育质量与扩招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并且高校正普及学分制和选课制,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已刻不容缓,这就是我院纺织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和前提。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目前这个时期学生一是社会阅历少,知识面偏窄。高中生所掌握的课程主要为应对高考,而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很少,对纺织工程专业更是了解甚少。第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接触社会少,有些人或自以为是,或自卑自弃,这些都是独生子女的常见弱点。

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正是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应运而生的,这种制度的实行能够给学生更多、更具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成为社会合格人才。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2.1保障学分制改革顺利进行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导师更加成功的完成教学、探索并完善学分制以及推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交流互动时间的增加使得导师可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2.2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大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主动灵活地选修自己喜欢的课,这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学分制允许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角色转换,并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与服务,使他们将所学的课堂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身素质修养。

2.3促进教师进步的有效途径。

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学生交流和为学生更好服务的平台,把教书、科研和育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导师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

3实行导师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1帮助学生系统规划学习与生活

引导或指导学生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大学学习与生活,分析和解决其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2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导师不只是学生的良师而且也是益友,导师有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相应学习计划,积极鼓励并耐心指导学生多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自己所学专业,提高自己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正确地做人做事的态度,所以导师应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恰当的做事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3.4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接触和理解较少,心理方面还相对不太成熟。而导师在与学生长期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关系,导师可以及时发现并协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防微杜渐,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

4完善导师制的设想和优化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处于试运行及探索的阶段,还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4.1人尽其才

近年高校扩招直接导致高校教师比较紧张,致使指导效果不尽人意。对此,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的老师充实到导师队伍当中去;另外可以让退休教师加入丰富导师队伍,甚至可以考虑聘请有经验纺织企业或公司的技术人员作为导师。

4.2个性化辅导

导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和学习成绩等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并协助学生完成人生规划。

4.3考核与奖励并进

导师制实行后,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验证。因此,对于导师这一较为特殊工作的考核应该尽量细化和量化,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5结语

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推行导师制是一种旨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尝试。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主要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导师制的实行也会全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研究,2005-01-75.

[2]王艳峰.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2-110.

[3]刘培蕾.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再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9-147.

纺织行业研究篇5

王天凯:加快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

王天凯在讲话中说,2012年以来,纺织行业整体运行压力较大,生产、销售、投资、出口、效益等与去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同样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二是要素成本增长过快。金融危机以后的几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资收入增长年平均在15%以上,2009年增长26%,2010年增长17%,2011年增长15%。劳动力成本上涨是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的必然,这种上涨的势头还在持续。三是纺织行业特有的问题——棉花体制问题较为突出。国内棉花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1/3,导致棉制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进口大量增加。

对于2013年以及今后纺织行业的发展,王天凯指出目前核心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王天凯说,如何从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环境消耗型发展模式,切实转到创新驱动增长模式上来,是我们行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十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要用全球视野来谋划行业发展,增强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纺织创新之路怎么走?一是要围绕重点技术,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在未来要加大创新力度。王天凯说,要建设纺织强国,我们要关注四个重大技术的攻关:纺织新型纤维材料、纺织新型装备、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新工艺。二是对订单转移趋势继续存在、出口压力持续增大做好思想准备,大企业要做大做强,中小企业要做精做专做特,实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公平连接、共同发展、和谐共荣。在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处境艰难。大量的中低端订单的转移的趋势还会继续,要为中小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对于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王天凯建议,研究会要着力于行业转型升级、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特别是在推进区域结构调整方面,加强能力建设,推进自身品牌建设。

规划研究会积极参与行业调整振兴规划

纺织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国外学者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sirmon和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80%,国际市场约占20%。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16]。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比如,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于2009年4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2010年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00亿元。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96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839?16亿元。2011年1月至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0?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较上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22]。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1%和27?5%(高于东部10?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7?8%和25?9%(高于东部16?6%的增速)。“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2010年的17%提高到28%[23]。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lq)法。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一般来讲,lq=(eij/ei)/(ekj/ek),其中eij指i地区产业j的工业产值,ei指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k产业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k的工业总产值。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当某一产业的lq值大于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某产业的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至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1: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

假设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不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企业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品牌的创建意识,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能力。其次,应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通过引进品牌资产来实现品牌的扩张和延伸。最后,应加快推进我国纺织企业的品牌化进程,开展纺织品牌企业创建工程,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吴迪.纺织业科技攻关六大重点[j].毛纺科技,2009(4):2829.

[2]顾志群,沈友娣,康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4648.

[3]罗国勋,汪少华.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7072.

[4]卞继红.基于绩效棱柱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1):6063.

[5]宁军明.产业集群的结构、治理与绩效[j].企业经济,2008(4):115118.

[6]姜鑫,罗佳.中国工业产业集群的结构行为与绩效数量化评价研究———基于scp范式的产业集群主成分分析

[7].工业技术经济,2008(1):108111.

[8]吴义杰,何健.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81184.

[9]黄速建.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0]卢锐,杨忠.市场开放、产业集群与东陇海工业园的战略转变[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14.

[11]黄建康,蒋伏心.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苏南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2):14.

[12]王娇俐,花磊,王文平.基于集群企业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1(8):6468.

[13]蔡绍洪,陆琳.基于主观博弈的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5):4246.

[14]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5]西安纺织产业园区列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eb/ol].[20120506].

纺织行业研究篇7

 

在3月24日举行的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纺织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表示,“十二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发展高端纺织装备和优质专用基础件,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加工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展望“十三五”,纺织机械行业将进一步为纺织工业提供高质量、智能化的新型纺织装备,支持纺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

 

《意见》在对纺机行业“十二五”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纺机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意见》提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结构调整为主线、质量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行业自律的基本发展原则,“十三五”期间,将产学研结合研究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研发新型纺织机械成套装备及专用基础件,并加快行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纺织机械行业将从以往高速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为以创新为动力的增长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期间将研发、推广一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先进纺织数控技术和智能化纺织装备,《意见》中列入了“十三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9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34项。

 

回望“十二五”:增速放缓创新升级

 

“十二五”期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国产中、高端纺织装备发展较快,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欢迎,纺织机械行业整体运行稳中有增。

 

5年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历史性地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2015年,纺织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179亿元,5年中年均增长3.64%,接近《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中提出的1200亿元的目标。与此同时,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国产纺织机械延续“十一五”期间形成的销售势头,市场占有率保持在70%以上,出口金额从2011年的22.45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89亿美元,年均增长8.3%。

 

在我国纺织工业增速降低、内需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持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努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较好的出口业绩,使全行业保持平稳发展。

 

《意见》在分析“十三五”期间纺机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后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十三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发展时期,行业将放缓规模扩张速度,主营业务收入将在稳定的基础上增长;而伴随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创新力度的加大,国产纺织装备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金额将会增长。

 

“十三五”行业经济运行目标为: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国产纺织装备出口金额超过35亿美元;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意见》提出,“十三五”行业经济运行目标为: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国产纺织装备出口金额超过35亿美元;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展望“十三五”:装备智能化引领新趋势

 

装备产品与制造智能化。在数控技术被广泛采用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主要技术研发方向是纺织装备产品智能化和装备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是通过提高纺织装备主机的数控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以及研发智能化辅助系统,为下游纺织用户提供智能化生产解决方案。

 

装备制造智能化是通过引入智能化机床和辅助机器人等设备,改进与优化自身生产过程。两方面的智能化都将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干扰,提高生产效率,稳定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优等品率。

 

装备制造与应用的信息化。传统制造与云平台、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结合,将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纺织装备制造与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实现机器的集中控制、联网管理与远程监控制造过程,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消耗;在品质控制环节,通过对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有助于优化生产工艺和改进产品的质量;在销售与售后阶段,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行成本。

 

装备制造服务化。纺织装备制造企业可向下游延伸服务,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维护与在线支持,提供纺织品生产整体解决方案和个性化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发展精准化的定制服务,从单一的供应设备,向集融资、设计、施工、项目管理、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的一体化服务转变。

 

大型纺织装备制造企业应掌握系统集成能力,开展总集成与总承包服务,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发展远程故障诊断与咨询、专业维修、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形态。

 

发展的可持续性。纺织机械及专用基础零部件质量和可靠性的稳步提高,是纺织生产高效连续运行的保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制造与装配新技术、新工艺、轻量化新材料的应用将成为纺织机械企业关注的重点。对环境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的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关乎纺织机械行业的未来。

 

四大关键领域为行业走向高端化打牢基础

 

随着纺织新工艺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促使纺织机械行业创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走高可靠性、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发展路线。高端纺织装备在中国纺织产业链中逐渐占据核心地位,其发展水平是纺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保证。

 

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

 

智能化连续纺纱生产装备。加快研发智能化纺纱生产关键技术,建立智能化、连续化纺纱工厂,实现纺纱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夜班无人值守。清梳联合机实现智能化管理,条并卷机与精梳机间棉卷全自动运转、自动生头,粗纱机与细纱机之间实现多台机间粗纱满、空管自动输送,细纱机粗纱空管与满筒粗纱自动交换,细纱机与自动络筒机间实现多台机组集中控制,实现设备生产过程、故障的远程控制、诊断。

 

采用智能化搬运机器人和运输设备,实现工序间物枓自动输送。数控机织装备。采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建立具有全面监控能力的数字化机织车间,实现机织车间的织机群控管理。

 

新型纤维材料生产装备。建立从纺丝、后加工到产品包装运输的全流程智能化长丝生产线和物流系统,实现化纤的生产、收集、检测、运输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数控节能环保型印染装备。建立智能化印染连续生产线和数字化间歇式染色车间,实现对机械参数、生产工艺参数、能源消耗和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机台或单元机实现闭环控制;集成染化枓自动配送系统,智能化废气、废水排放监控系统和能源回收监控系统,形成覆盖印染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系统。

 

数控非织造布生产装备。面向产业用纺织品,研发多种工艺在线复合成型和混合型非织造装备,研发宽幅高速梳理、铺网与针刺设备,研发与其他非织造技术结合的水刺装备。

 

智能化针织装备。通过数据网络将针织设备与生产管理系统联通,实现对设备的集群智能控制,对设备状态、生产数据、工艺数据和花型数据进行在线监控。集成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通过系统联网传送编织文件、设置编织参数、控制编织过程,实现机器分组管理。

 

纺织专用基础件生产装备与纺织仪器。研发量大面广的纺织专用基础件的高效复合加工专用数控装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稳定,提高纺织专用基础件的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和噪声。

 

智能化服装生产线。开发智能化服装生产线,研发数控服装生产关键装备,建立包含验布、裁剪、缝制、熨烫、检验、包装、储运等全部工序的自动化生产线,达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开发专用服装生产数字化控制系统,使设计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服装生产制造系统。

 

纺织机械关键共性技术

 

纺织装备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开展纺织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在基于信息化架构下的纺织装备设计技术平台、纺织装备的人因工程工业设计、碳约束下的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装备设计和纺织装备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物联网设计四个方面开展。

 

纺织装备复杂系统及其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开展纺织生产过程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提升国产纺织装备的性能、效率及加工质量,包括开展纺织装备中的专用传感器、纺织装备的多单元协同控制系统、纺织工业机器人、纺织装备网络监控系统的研发。

 

纺织装备专用基础件制造与强化技术。纺织装备专用基础件的种类繁多,用量大,对纺织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纺织装备专用基础件精度控制、表面强化、新材料的应用等技术的研发。

 

互联网与装备制造智能化

 

纺织机械制造与互联网。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纺织机械制造技术,推动装备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研发纺织机械制造过程的互联互通体系和关键支撑工具,建设装备制造工业云平台,为纺织机械设计、制造、营销、经营管理、远程监控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撑和服务保障。

 

纺织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构建面向纺织机械制造的CpS体系,重点研究三个方面:推进纺织机械数字化设计和生产,研究纺织机械数字化设计、仿真优化与验证集成体系和纺织机械数字化工厂相关技术;建立纺织机械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包括智能物流系统、智能加工系统、智能自动化装配一集纺织机械整机智能测试与质量控制系统,实现纺织机械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互联互通;建立面向纺织机械制造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对制造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储存、挖掘分析。研发企业应用软件,具有在线监控、预防性维护、物流预测和智能决策等功能。

 

纺织机械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工作

 

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开展纺织机械智能制造基础通用标准、评价规范的研究。加强制造与装配现场的管理,加强装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检验。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提高加工装备和质量检测仪器的技术水平和精度等级。提高行业质量监督水平,为企业提供包括标准宣贯、质量检测、咨询等全面质量服务。

 

标准化工作方面。完善纺机机械与附件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充实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提高标准制修订水平。标准化工作与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密切结合,紧跟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起到促进纺织机械行业技术创新与规范行业竞争的作用。重点开展新型纺织装备的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在跨领域新技术标准方面,开展纺织机械与附件社会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纺织行业研究篇8

项目名称:新形势下纺织工程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完成单位:东华大学

完成人员:郭建生、邱夷平、王府梅、王璐、章倩

随着我国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纺织类专业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与调整,以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同时,由于大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专业内涵不断丰富,需要各层次和多元化专业人才,而不是千人一面。因此,早在2008年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就针对纺织行业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大众化高等教育等新形势、新挑战,对纺织工程类专业进行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等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现代制造业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物流、产品贸易、批发经营、零售加制造的“6+1”模式理念要求,对纺织类专业的内涵进行改革与充实,对相关专业及柔性专业方向进行调整与建设,实施纺织类专业分流培养,满足专业学生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兴趣和个人专业发展的定位。同时,纺织类专业多年来持续根据社会和行业需要调整柔性专业方向,实施按大类招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教育。

纺织类专业从2008年开始实践分层次培养,切实落实学生的多元化成才途径。先后设立了纺织学术实验班和纺织品设计实验班。纺织学术实验班实践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准研究生”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营造“视野宽阔,自主发展”的培育环境。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纺织品设计实验班实施“艺术”与“工程”结合、产品与市场结合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选拔新生中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在学习工程基础上,加强艺术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全面艺术素质,具有图案设计、纺织品造型的设计能力,获得纺织品设计原创能力。

通过成功申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功能材料专业,更大程度地与交叉学科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具备坚实的医用纤维材料、纺织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基础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材料、工程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功能材料、医疗纺织品、卫生保健用纺织品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教学、管理及贸易等方面工作的具有与多学科(多领域)对话能力的全新的复合型本科人才。

为了使纺织专业学生能多了解国外(境外)纺织学科发展,开拓眼界,学习不同纺织院校的特色知识,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积极拓展与境外相关院校的本科校际交流项目,学生在完成3年的学习后,可前往交流学校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学习,学习了解境外纺织学科情况,扩大国际视野。

纺织工程类专业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纺织工程类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交叉学科的吸引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职业发展潜能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同时,境外校际交流学习增强了学生对国外(境外)纺织学科发展的了解,学到了不同纺织院校的特色知识。

校企合作、知行合一、五位一体培养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项目名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五位一体培养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完成单位:东华大学

完成人员:赵晓康、刘长奎、王晓峰、张科静

本项目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求,立足管理人才综合培养的规律,依据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探索形成了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理论教学+案例研究+仿真训练+实战活动+经验分享”五位一体的纺织服装行业管理人才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授课方式,引入国际著名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方法,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建立了多家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基地和合作项目,从企业征集“活生生”的管理问题带到学校课堂,并把部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现场开展“头脑风暴”研讨;依托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将企业竞争决策和创业经营加以仿真,实现了学用的有机结合,并带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校企合作对接纺织服装产业需求,定制化产业发展所需课程和项目。成功举办高级工商管理人才(emBa)“纺织高峰班”,与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密切合作,引入定制化目标明确的教育培训项目(如零售管理、时尚营销),以及特设纺织系列讲座,形成了管理教育与行业融合驱动的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效解决了传统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接地气”的缺憾。

同时引入用友集团开发的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结合校内管理决策仿真实训课程,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团队合作,避免了学生拿真实企业“练手”一旦失败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更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愿,大大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2)建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研究生实践基地和教学基地,引入国际知名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和研究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在应用中理解、巩固、反思、创新。头脑风暴、小组激辩、网上探究、书本精读,多元化构筑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创新思维的迸发。

全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将理论知识隐藏在案例里,由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抽丝剥茧加以提炼,训练其分析问题的思路,实现了师生角色互换,达成了布鲁姆教育目标由“知道”向“领会”乃至“分析”的迈进。

(3)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体系的平台化融合,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基于真实项目的模块化教学培养方式,解决了工商管理“分科式”教育与管理实践“综合化”需求不匹配问题,部分完成了“应用”、“综合”以及“评价”等更高层次的教育目的。

平台化融合打破了原本专业间固有的藩篱,解决了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难题。以真实项目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将已有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以解决问题的需要为导向,综合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若干门课程的内容,由若干学习项目组成,针对企业在战略、市场、财务、运营等领域的真实而具体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学生在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于应用中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多元化构筑学生知识来源体系和能力培养途径。现代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外,经验分享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当前分享主义盛行的时代,知识、经验的获取早已突破了学校的“篱笆”,个人分享的强烈欲望已经战胜了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邀请商界成功人士、学界精英和杰出校友现身说法,定期开展工商管理知识、方法、技巧等方面的经验分享会――系列讲座、文化节活动和专题沙龙,分享成功经验、研究成果或是学习感悟,极大地解决了管理经验和技巧缺少传播载体的问题。

项目实施以来,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连续3年为东华大学蝉联上海市创业项目数量第一名做出突出贡献。该项成果除广泛应用于校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外,定制化的课程还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不但参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得到显著更新,课程受学生欢迎程度也普遍提高。

纺织类研究生“333”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项目名称:纺织类研究生“333”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完成单位:江南大学

完成人员:魏取福、王鸿博、王潮霞、黄锋林、蔡以兵

目前,纺织产品由服装用向装饰用和产业用发展,要求纺织技术与材料工程结合;纺织生产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要求纺织技术与控制技术结合;纺织贸易由国内向全球化发展,要求纺织技术与国际贸易结合。显然,纺织工程研究生培养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已无法应对行业的发展需求。

针对纺织行业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能力不足以及国际合作经历缺乏等三大问题,该项目通过建设“学科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和国际联合培养”三大实践平台,构建“交叉学科理论、企业教学实践和国际化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参与“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项目、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三大课题的“333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造“加强交叉,注重实践,力求创新、面向全球、服务行业”的高层次纺织人才。

(1)以行业共性技术为创新导向推动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以“研有所学,研为产用”为研究生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推动研究生在“教学-研究-产业化”三位一体培养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同时打造与材料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国际贸易等学科交叉创新实践平台。

依托部级特色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浆料检测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研究生创新实践。并以江苏省成果转化项目和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项目为依托,将产学研合作成果进行产业化,提升了研究生创新实践的水平和能力。仅2012年就获得纺织类产学研合作创新基金项目10项,立项占全省同类项目70%,凸显产学研合作的成果。

(2)以研究生工作站为基础构建产学研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项目以“研学融合、产学合作、做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依托已建立的31家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立研究生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研究生实践教学课程群,实践基地群以及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合作项目,共同打造纺织创新型企业。

依托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建立了江南大学―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纺织工业产品检测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企业型实验室,并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形成校内―校外互动培养的“校内外333人才双师培养制”,造就了一批具有鲜明工程实践背景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项目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研究生研究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及研究生自主创业技能的培养,闫彦红等同学在国内外1000多所大学参与的“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殷允杰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和第六届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

(3)以联合培养为契机构建产学研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地。为引领和支撑纺织科技和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项目结合国际化留学渠道的多样性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教育方案,构建了产学研国家化合作平台。研究生留学攻读学位、联合培养、短期交换和项目合作等多层次培养模式,同时加强产学研国际合作基地的建设,培养出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如成立了中德经编研发中心等国际产学研基地,利用承担的教育部外国专家“学校特色项目”,聘请在纺织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公认的较高造诣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来学校任教、合作科研和联合指导研究生。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完善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共申报获得了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2项。

该项目思路新颖,实施成效显著,构建培养模式对同类高校具有示范性和借鉴性,为现代纺织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途径。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经过应用实践,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化培养模式不断拓展,研究生在自主创新、开发和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纺纱工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项目名称:《纺纱工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江南大学

完成人员:谢春萍、徐伯俊、刘新金、苏旭中、张洪

《纺纱工程》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的基础性专业课程。我国纺织工业的全球化需要大量的现代工程师,而实践动手与工程技术的综合素质一直是用人单位反映的弱项。因此该项目立足于《纺纱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本着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弥补目前本科教学中的实践难点与不足,强化学生工程适应能力,从而达到真正造就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首先,该项目构建了全新的《纺纱工程》课程体系以及优化改革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深化到教学每个环节中去,宽口径教育将学生知识链条拓展到纺织工艺最终生产产品中,解决了纺织工程专业人才普遍不“专”的问题。

同时,实施《纺纱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构建纺纱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境,融合现有校内外优质实践教学平台,解决专业实践教学严重弱化的问题。

其次,注重知识的实时更新与网络共享课程教学的结合。该项目成功构建国家精品课程――《纺纱原理》,该课程同属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程平台,实现了网络视频教学,让学生在课余能够随时随地开展专业知识的补充。

更进一步地,该项目改革了以往学生教学仅限于课堂传授的方式,创新性地指导学生展开企业实践计划,以国内一线纺织企业为基地,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配备一线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企业指导老师,坚持学生独立动手的原则,有问题现场解决。

该项目通过革新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教学;通过构建纺织工程本科实践教学虚拟工厂,提高了学生的工程适应性;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该项目成果还实现了教学资源、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4个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1)教学资源形式多样,类型丰富创新性突出。以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程――《纺纱原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纺纱工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新型纺纱》为依托,教材内容凝练有内涵,涉及课程中的引导性资源、过程性资源和巩固性资源,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的立体化结构。

(2)构建了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以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支柱,在构建纺织工程专业实践实验工厂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践生产基地相结合,实习顺次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专业教学库平台对课程教学资源实施动态的管理和更新,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对教学资源库进行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同时拓展资源突出强化实践效果。

(3)网络资源与企业生产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网络资源内容部分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应用,既有供教师教学使用的资源,也有供学生课后学习的资源;基础资源建设面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

纺织行业研究篇9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建于1998年,主营业务为高档羊绒面料、染整机械装备及数控机床制造。公司成立之初是专业生产粗纺、半精纺面料的企业,多年来始终把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国际品牌放在首位,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之后,公司又将版图扩张至印染机械行业,并且再一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康平纳从面料到纺机,一次又一次缔造传奇,受到整个纺织行业的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评价其为“康平纳模式”,究竟康平纳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康平纳模式”又该怎样解读?本刊记者专访了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队范,深度剖析了康平纳成功转型至印染机械行业背后的关键点。

中心点:装备与工艺的有机结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五年前就在行业内提出:“中国印染装备的制造水平并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差,但却老是跟不上需求,其最大的根源就在于装备和工艺的结合出了问题。”行业内做设备的人不完全了解纺织工艺,负责纺织工艺的人又不懂设备,这样的现象使得中国的印染装备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此,康平纳陈董感慨良多,他坦言:“在长期从事毛纺面料生产的过程中,我们整个团队都体会到要想提升毛纺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必须更新装备,尤其是纺织染整装备。2003年公司从德国、意大利、英国引进了世界先进染整设备,性能优良、自动化程度高,搭建了国内毛粗纺行业最高水平的装备平台。在更新公司纺织染整装备的过程中,通过出国考察和比较,我们看到了中国纺机与国外的差距,更加深刻了解到设备工艺的先进与否对于下游产品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引进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降低企业技术改造成本投入是满足企业产品升级的最大需求。”

作为一个面料企业,康平纳在长期从事高档面料的研制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染整生产经验,对制约产品质量的行业共性问题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在纺机研制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关键技术点,从市场的角度分析生产什么样的面料需要什么样的机器,深知纺织新品种的加工特点和印染新工艺对机械、电气、自控的要求。陈董介绍:“我们凭借自己对工艺的独到见解,确保开发研制生产的设备首先要保证满足所加工印染产品的工艺质量要求,再者更加注重的是性价比、可靠性、稳定性,同时要求设备尽可能多适应一些工艺的变化,做到一机多用,另外还要做到操作方便、直观,可维护性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康平纳开发出的新设备,一定会先在自己企业的生产线试运行,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设备的性能,使其达到最佳效果,真正确保产品工艺与设备工艺的有机结合。

助推点:利用优势资源坚持产学研结合

纺织新材料、染整新工艺、染整装备是一个涉及纺织、印染、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现代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凭一己之力显然不太现实。陈董清楚的认识到康平纳在技术力量、知识领域以及研发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局限性,决定借助“外力”走产学研合作道路,集团先后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大学、东华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技术层次高、实验设备先进、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吸引先进科技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切实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2002年起,康平纳就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承担了两项国家863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10月通过了863专家组的验收,研制的高精度大范围自动配料称送系统与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为了实现863项目的产业化,2006年康平纳又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共建现代纺织染整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此陈董坦言:“公司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合作为公司的染整设备研制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后续服务打造了平台。”

产学研的合作是很多依靠技术创新企业所选择的道路,但是在发展中往往存在种种矛盾,科研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但是有些企业往往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最终的合作搁浅。康平纳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了已经七个年头,陈董说道:“在前期研究阶段确实是看不到经济效益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我们互助互信,相信双方的实力,愿意为此投资,我们相信这样的合作、这样的投资是双赢的。事实也证明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确实把他们的研究优势和我们企业的工艺有机结合,通过双方的精诚合作、协同创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陈董还谈到:“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纺织行业的科研机构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科研机构相对较为薄弱,因此,纺织行业急需加强各级科研机构建设,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康平纳集团近年来也非常重视各类研发机构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拥有“山东纺织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山东省首批院士工作站”和“山东省现代数字化染整装备工业设计中心”四个省级研发机构,还有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成立的“纺织染整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与青岛大学联合成立的“染整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突破点: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在谈到近几年康平纳遇到的最大困难时,陈董说出两个字“人才”,以人为本,人才是一个企业不断持续进步的有力保障。陈董说:“这些年公司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梯队建设、后备人才储备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产业技术更新及终端多领域应用不断创新的需要。”

康平纳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引聘培养、借助外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陈董介绍了近年来康平纳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首先是通过大专院校,引聘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高薪引聘高科技人才,公司先后从意大利、日本、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引进数位纺织专家和机械专家。三是依托产学研合作,培养引进人才,双方在进行技术合作的同时,建立了稳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目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以单忠德博士为首的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常年在康平纳,与一线技术骨干进行研究开发;青岛大学的徐维敬教授常住康平纳,与公司的研发人员一起进行新材料的开发研究与设备工艺的有机结合工作。他们的加入带动了企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康平纳的技术力量更加增强,工艺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提高。除此之外,公司还会派出优秀人员前往合作院校进行培训学习。2012年5月10日山东大学在康平纳设立了“山东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科学技术研发、科研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不但为企业解决未来人才短缺问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高校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起到了有利保障。

近几年来康平纳不惜余力的吸引高科技人才,始终坚持实施人才战略,用优势产业聚集人才,用高科技项目吸收人才,用事业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留住人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浓厚氛围,积极构建人才成长创业的载体平台,引导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建功立业,实现企业、个人的双赢目标。

延续精彩创造辉煌

康平纳围绕自身对纺织工艺的全面理解,结合产学研合作方式,大力引进人才。通过近十年的创新建设,集团在现代纺织数控化染整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自行设计制造出国内首台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成套技术与装备(全自动筒子纱染色生产线)、智能化微波干燥机、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双面湿刷定型机、染料自动计量系统等多台套设备。其中智能化微波干燥机是国际上首次将微波烘干技术应用于纺织上,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设备是国际首条全自动染色生产线,成为染整行业未来装备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有力竞争产品,经鉴定智能化微波烘干技术及设备和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技术与装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余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有力地促进了纺织染整行业技术进步。符合国家纺织产业振兴规划要求,有两个项目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重点项目,成为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为促进纺织染整行业产业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对于康平纳今天取得的成就,陈董,一个实实在在的山东汉子感恩的说道:“康平纳做到现在,离不开国家各部委领导和协会领导的大力支持。记得我们当初刚有想法打算转型做纺机时,就先向行业有关领导做了汇报。行业领导帮助我们分析了行业形势和今后发展前景,对康平纳转型做纺机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公司加快步伐,抓紧落实好各项工作,进一步做好做强机械装备。”

纺织行业研究篇10

基础研究往往需要经历从原理到实验室技术实现再到工业化产品的漫长过程,最终才能造就重大创新。作为此次获得一等奖的基础研究项目,“纤维/高速气流两相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便经历了化茧成蝶的漫长蜕变。该项目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郁崇文教授及其团队潜心研究16年完成,16年磨一剑,为纺织技术创新固本强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速气流在纺织行业内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业内对纤维/高速气流两相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还相对薄弱,难以为高速气流技术的纺织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这种背景下,项目研究团队于1995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上海市等科研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围绕纤维/高速气流两相流动力学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评审验收,研究工作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形成了数项自主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针对纤维/气流两相流动中的刚性圆柱杆和椭圆形颗粒模型无法体现纤维柔性和弹性特征的不足,构建与完善了基于柔弹性特征的“珠-杆”链式纤维模型和基于有限单元法的纤维模型,新模型不仅可合理描述纤维的位置与取向,同时可有效表征纤维的弯曲、扭转、拉伸等变形情况。

实现了纺纱喷嘴内高速气流场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测试。国内最早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纺织工艺中(如喷气纺纱喷嘴内)高速气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通过激光多普勒(LDV)技术和同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以及高速摄影等实验流体力学方法进行了测试,获得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揭示了纤维在高速气流场中的耦合作用特性与运动变形规律。采用拉格朗日-欧拉法构建了纤维/气流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纤维在喷气纺、喷气涡流纺、气流减羽等喷嘴中运动的数值模拟,获得了纤维运动、变形特征及其与高速气流场的相互作用规律。

理论成果的应用研究。借助基础研究成果,对喷气纺与喷气涡流纺加捻成纱工艺进行了系统优化,并研究了气流喷嘴减少纱线毛羽的机理,实现了对成纱质量的预测,设计开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纺纱喷嘴;模拟了熔喷聚合物纤维在高速气流场中拉伸成形过程,并设计出新型熔喷非织造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