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49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1

关键词:鸡;呼吸道疾病;防治;养殖效益

鸡呼吸道疾病主要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都具有发病急、传播快、范围大、危害重等发病特点。本文主要介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鼻炎。

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由病毒引起,可分为呼吸型、肾型、腺胃型,多发生在雏鸡和育成鸡,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延误防治的最佳时机,可造成鸡雏大量死亡。

1.1呼吸型传支气管炎。多发生在雏鸡,发病雏鸡多在病后1~2天开始死亡。并且死亡率迅速上升,1周后逐渐下降。发病雏鸡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张嘴呼吸、鼻腔有分泌物,还多伴有甩头动作。发病成鸡其他症状不十分明显,但产蛋率显著下降,产出的蛋蛋壳粗糙、畸形,质量差,10天后产蛋率和鸡蛋质量逐渐恢复。

1.2肾型传支气管炎。多发生在20日龄左右的鸡,死亡率较高,一般在10~20%。病鸡多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骤降、拉灰白色稀便。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或呈一过性。

1.3腺胃型传支气管炎。多发生在40~80日龄的鸡。发病鸡精神、食欲都不佳,下痢,也伴有呼吸道症状。病程长,多在20天以上。病死鸡非常瘦,死亡速度比呼吸型传支气管炎和肾型传支气管炎要慢。

1.4危害。发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会造成严重影响肉鸡生长速度,蛋鸡和种鸡的产蛋率降低、畸形蛋增多、种蛋孵化率降低、健雏率下降。

1.5防治措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因复杂,提前预防、及时治疗是关键。日常养殖过程中应遵循以预防为主、重在预防的原则,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加强鸡场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和饲养条件,卫生清洁工作要做好,每日坚持通风换气,并要定期对鸡舍、用具、鸡场进行消毒。保证饲料质量、饮水清洁卫生。饲料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确保鸡群每日能够摄取到充足且平衡的营养物质。养分缺乏或不均衡,极易造成免疫系统的发育障碍,使病原体乘虚而入。高温、多雨季节,要避免饲料霉变、饮水变质。严格控制好养殖密度,控制好舍内的温度和湿度,温差不宜过大。及时消灭虫害、鼠害,鸡场内尽量避免闲杂人员随意进出,养殖人员要注意服装、鞋帽的卫生,从源头降低各类病源、病菌的传播及危害。养殖场内要做到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另外,要定期带鸡消毒,将病原体数量降到最低,提高鸡群自身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病几率及传播机会。

药物防治。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目前还没有没有特效药物。科学及时的采用抗生素控制支原体、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继发感染,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呼吸型传支气管炎可用新城疫传支二联苗。肾传支气管炎和腺胃型传支气管炎可选择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可选用支原净。种鸡和蛋鸡产蛋前添加80%支原净250克/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100%支原净125克/吨),每月连续使用3天,开产后连续添加80%支原净50克/吨料,至产蛋高峰结束,既能降低发病率,还可提高产蛋率、孵化率和健雏率。对1~14日龄和21~34日龄肉仔鸡,在饲料中各连续添加80%支原净60克/吨,15%金霉素1千克,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和增重率。

2鸡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由细菌引起,是冬季高发的常见病之一,多发生在育成鸡、产蛋鸡,其它各年龄的鸡也会发生。发病后传播速度快,仅几天时间就可波及一个鸡场内的适龄鸡群。病鸡初期(发病2~3)食欲变化不明显,2~3后食欲不佳,精神不振。鼻腔有分泌物,常甩鼻。蛋鸡产蛋率急剧下降,肉鸡增重迟缓。发病10天以上,死淘率明显增加。鸡群精神、食欲逐渐好转,产蛋率、增重逐渐恢复。病死鸡多由继发症导致,如鸡白痢、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

防治措施。加强鸡场日常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适时清运粪便垃圾,并用清水处刷干净,保持舍内地面清洁卫生。杜绝扬尘清扫,适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防治有毒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甲烷等超标,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机体组织缺氧,引发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同时,还要及时预防、科学防治,可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保证饲料质量和饮水清洁,加强饮水用具、鸡舍内外的消毒。养殖人员应严格执行更衣、洗澡、换鞋等防疫制度。另外,季节交替时要注意调控好舍内温度,避免气候、温度的变化,给鸡群带来的影响。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2

[关键词]鸡呼吸道疾病鉴别和防治方法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9-0232-01

引言

鸡呼吸道疾病是多发于家鸡群中的一种严重的疾病,而且具有高发性,复发性,而多次发作的鸡很容易导致生长减慢,而养殖户不得不采用药物治疗,也明显提升了养殖的成本,这需要提高对鸡病防治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鸡病的发生,为养鸡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1鸡呼吸道疾病的分类和鉴别

1.1细菌性疾病的分类和鉴别

1.1.1沙门菌病:沙门菌病高发于雏鸡群中,主要是由鸡白痢沙门菌引发,通常病鸡会表现出精神颓靡、羽毛松乱、喜欢呆立、呼吸急促且有伸颈动作,同时粪便为白色较为稀软,也叫“鸡白痢”,该病死亡率较高(在60%左右)。

1.1.2传染性鼻炎: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副鸡嗜血杆菌引发的鸡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有季节限制,即秋冬时节或者早春寒是高发期。发病症状主要为鸡眼睑出现红肿,如果进一步恶化很有可能导致鸡的眼睛出现肿大,然后伴随的呼吸困难、咳嗽(有音)且鼻孔出现红白色液体、鼻腔炎、鼻窦炎等卡拉性炎症,即干酪形状物处在鼻窦鼻腔中,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是其严重性不容忽视。

1.1.3禽霍乱:禽霍乱的发病主要是在成长期的家鸡群中,即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鸡在出现禽霍乱时,通常会呼吸短促同时伴随“咯咯”声,同时可以发现其口鼻腔有较多黏液存在,鼻窦会出现肿胀,而蛋鸡会终止生产,发病周期为1-3天,此后鸡会因为气管衰竭致死。根据相关资料解剖显示,病死的鸡肝脏都会有充血肿胀的问题,而且有灰白色的条纹状坏死病症,此外还有十二指肠处出现的出血问题,皮下呈现出多个出血点,其鉴定方法可以通过收集病亡鸡的肝部,无菌环境下以涂片瑞氏染色,然后通过镜检以发现两极有色的杆菌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确诊标准[1]。

1.1.4曲霉菌病:该病也是一种雏鸡高发病,病原体为烟曲以及黄曲两种霉菌,染病初呈现出急性和普遍性,随后就会渐渐转为慢性。病鸡的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呼吸障碍以及肉髯发绀,呼吸时出现音。而根据病亡鸡解剖结果:其病变位置为肺部气囊,即存在较多黄白或白色结节,而微生物的主要检测方法为干酪样结节无菌检测,镜检出现菌丝体以及孢子就可确诊。

1.1.5败血性支原体:该病为一种慢性病症,发病没有季节限制,而且极易传播,一般鸡发病时都会出现流涕症状,而且呼吸会张口同时伴随音。这种病症的形成主要是养殖环境卫生较差所致,例如养殖场通风效果不好,氨气浓度时常过高,饲料营养不均衡(维生素a、D缺乏),养殖数量过多等。不过该病存在单发性,而且发病周期长,传染度不高,病鸡症状也多为隐形症状,但是并发肠杆杆菌、新城疫等混合感染较多,资料解剖结果表明:病鸡肺部气囊存在浑浊以及白色絮状物,腹腔有泡沫产生,出血点则聚集在喉头位置[1]。

1.2病毒性疾病的分类和鉴别

1.2.1传染性支气管炎:该病主要是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发,该病毒多见于病鸡呼吸道和分泌物,发病时通常鸡群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雏鸡症状最明显,然后出现整群染病,一般发病时,鸡会出现食欲不振、羽毛乱散、精神萎靡伴有喘息、音、喷嚏等症状,有干酪状物分布在气管以及支气管处,出现“花斑肾”(肾脏肿胀且具有色斑),蛋鸡卵泡呈现充血、出血等急性症状,卵黄留存在腹中[2]。

1.2.2传染性喉气管炎:该病病原体为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于急性疾病,感染多为接触感染,一般成年鸡方较多,而且传播较快,死亡率高。一般症状为鼻腔出现分泌液,呼吸急促,病鸡出现低头缩颈、甩头现象,时常出现咳血,而死因多为血块阻塞喉部呼吸道引发窒息[3]。

1.2.3新城疫:新城疫的发病病原体为副黏病毒属新城疫病毒,发病没有限制,病症为咳嗽、呼吸障碍、神经问题以及下痢等,一般病鸡正常呼吸会出现“咯咯”喘息,粪便呈绿色稀状。如果蛋鸡出现呼吸道病症,首先需要诊断是否感染新城疫,即根据产蛋进行判断,如果出现软壳蛋或者滞产,则可确诊。新城疫剖检结果为咽喉有出血点,气管粘液多且黏膜过厚、小肠出血性溃疡以及输卵管或卵泡有充血问题等。

1.2.4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以禽流感病毒为病原体引发,具有急性和高接触性的特点,发病没有规律性,多发于蛋鸡群体病初为败血症以及呼吸道感染,时常呈现咳嗽、打喷嚏以及下痢,同时生产效率下降或者活动停止,病期较长。剖检结果显示:病鸡所有器官几乎都有出现现象(即出血点),病因与环境条件及气候变化有较大关联。

2鸡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对于鸡呼吸道防治可以通过四个方面进行:1、优化管理:即控制鸡群的规模,同时定期清洁和通风,如果在冬季可以配比硫磺粉0.2kg/m3撒入,适当采用消毒灯照明消毒;2、饲料管理:提高饲料质量,同时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进行药物防治,例如阿奇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以及环丙沙星等等;3、免疫接种,特别是一些急性传染疾病的接种方面,要对鸡群定时进行疫苗接种,如果鸡群规模过大,则可以采用喷雾免疫的方式;4、药敏试验:据相关资料显示鸡呼吸道疾病多为混合感染,所以需要根据地区疾病的情况开展药敏试验,避免新城疫以及禽流感的误诊。

3结语

呼吸道疾病是鸡群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病因多、病类多、高发性、高传染性的特点,而对于养殖户来说,防治的手段还是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免疫接种、优化管理以及饲料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如果针对已经出现的疫情,要及时保证诊断的准确性,以便对症下药,及时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培飞,张晓晓,陈雪丽.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02(02):249.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3

[关键词]土杂鸡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4-0273-01

一、土杂鸡特点

土杂鸡范指我国地方土鸡导入隐性白羽、黄羽等速生肉鸡的血统系统选育,或采取与速生肉鸡配套方式生产而成的鸡苗。该鸡具有地方土鸡外貌,生长速度介于地方土鸡和速生肉鸡之间,一周的体重可达初生重的2.5倍以上。土杂鸡具有地方土鸡和速生肉鸡血统,疾病抵抗能力介于地方土鸡和速生肉鸡两者之间。

二、土杂鸡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

病鸡咳嗽、甩鼻、打呼噜、单侧或两侧眼红肿、流泪、有的头肿、发病初期白天不易被觉察,夜间清晰可闻。多数鸡群在12日龄左右出现呼吸道症状,并伴随零星死亡。18日龄左右症状加重,病鸡精神不振、怕冷,表现咳嗽、呼噜、张口呼吸,采食量下降,中后期体重较大的鸡死亡较多,日死亡率可达到5-10%。

三、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气管充血、出血或有黏液,鼻腔内有黏液,肺不同程度充血、淤血,腹腔气囊混浊或腹腔内有泡沫状物,小肠黏膜充血、肠壁肿胀、盲肠、扁桃体不同程度肿胀或充血,腺胃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

四、防治措施

1.选择健康雏鸡

选择两眼有神活泼好动、反应灵敏、脐部愈合良好没有血迹、泄殖腔附近干燥没有黄白色的稀便粘着、叫声响亮清脆的雏鸡。

2.加强对育雏舍及其设备用具消毒

育雏前要对育雏室彻底清扫干净并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液的喷洒顺序为顶棚、墙壁及设备,最后为地面,不能有漏喷部位。最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开窗48小时待用。

3.选择合适的育雏湿度和温度

低温高湿,雏鸡容易发生感冒和胃肠疾病;高温高湿,鸡体热不易散发,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抵抗力减弱;高温低湿,雏鸡体内水分大量散失、卵黄吸收不良、绒毛干枯变脆、眼睛发干,易患呼吸道疾病。一般1-7日龄湿度要达到70%,温度29-31℃,8-14日龄湿度应降至65%,温度为27-28℃15-21日龄湿度降到60%,温度为24-25℃。

4.定期投喂预防药物

4.1雏鸡在1-2日龄:饮用多维葡萄糖温开水(28℃左右),全天候饮用。

4.2雏鸡到3-8日龄:饮水中添加氟本尼考粉预防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

4.3雏鸡到9-12日龄:饮水中添加硫氰酸红霉素可溶性粉预防喉气管炎、支气管炎、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各类呼吸道疾病。

4.4雏鸡到13-16日龄选用地克珠利或马杜霉素,连用3―5天,预防球虫病。

5.加强带鸡消毒和环境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6.加强饲养管理,饲喂不低于21%的全价饲料,水温最好与室温一致,做到定时开窗,勤换垫料。

7.做好疫苗的免疫工作

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疫苗免疫效果比较好的鸡群,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较低。建议在5-6日龄用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二联活疫苗点眼、滴鼻。

8.药物治疗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4

关键词肉鸡;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肉鸡呼吸道疾病是指肉鸡呼吸系统发生障碍,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罗音,口鼻有粘液,气管充血或出血,肺充血水肿,严重者咳血,伸颈,上气不接下气。

1垂直传播(种蛋带病)

1.1发病原因

有的苗鸡一出壳就发病,主要是孵化场污染及父母代种鸡染病所致。种鸡染菌,则该批次种蛋孵出的苗鸡就会带有病原,肉鸡在生长过程中就会发病,这种内源性疾病是垂直传播造成的。

1.2防止措施

(1)购苗要选择产品质量稳定的、防疫措施好的大公司苗鸡。经检测,沙门氏菌阳性率在5%以内。

(2)运输途中做好保温措施,保温与换气兼顾。但要防止贼风,苗鸡运输过程中若受寒,也会造成呼吸道疾病。

2温差

2.1发病原因

肉鸡育雏温度要求1~3日龄33~35℃,4~6日龄30~33℃,以后每2d降1℃;昼夜温差不要超过5℃,如果温差超过5℃以上,就会造成肉鸡生理应激,对呼吸道黏膜刺激太大,从而发生呼吸道疾病。

2.2防治措施

按照肉鸡饲养的温度标准施温,特别是夏秋交替季节昼夜温差大,要做好鸡舍保温与换气的协调工作,鸡舍内的昼夜温差不要超过5℃。育雏后期,饲养员一般因疲劳等原因会放松对鸡舍温度的管理,这时场长、技术员要加强对鸡舍的巡查工作,防止温度出现大的波动。

3空气质量

3.1发病原因

鸡的排泄物在鸡舍内产生有害气体,如nH3、H2S、CH4等,如果浓度高,就会刺激鸡的上呼吸道黏膜。黏膜长期在有害气体的刺激下,会发炎、充血、出血、发生病变或弱化其功能;当上呼吸道发生病变,会影响到肺部气囊,若气囊病情加重,会影响正常的气体交换,导致肉鸡腹水症,诱发CRD、nD、iBD等疾病。

3.2防治措施

在做好保温的同时,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任何极端低温都不能将鸡舍的边窗、天窗全封闭,一定要保持空气清新;鸡舍内垫料不能太湿,垫料越湿,氨气浓度就越大,要及时更换潮湿的垫料;垫料中鸡粪越多,氨气浓度也越大,当垫料中鸡粪达到50%时要更换1/3~1/2垫料,既能保持垫料中微生物菌群正常,又能减少鸡舍内的有害气体。

4饮水卫生

4.1发病原因

饮水不卫生,细菌、病毒随饮水进入鸡体内,会引发疾病。饮水污染,鸡群最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病,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一旦肠道发生疾病,必然会波及到呼吸系统。

4.2防治措施

做好饮水消毒工作,保持水中余氯含量4~6mg/kg,能够抑制大肠杆菌数量,杀灭全部病毒。每天擦洗2次自动饮水器,将洗后的余水倒去,自动饮水器管末端是重灾区,每天排污1~2次。饮水器的高度平鸡背,水位保持1cm左右。

5灰尘

5.1灰尘致病原因

如果鸡舍内垫料过于干燥,通风量偏小,则灰尘大,灰尘进入鸡的气管,附着在黏膜上,影响黏膜上纤的正常运动,长期大量的灰尘滞留在气管上,会造成异物性气管炎、肺炎,此病在临床上很难用药物治疗。

5.2异物性气管炎、肺炎的防治措施

秋冬及初春是垫料较干燥的季节,可以用洒水壶在垫料中洒一些水,或用一根细水管插入垫料中,让水在垫料下面,沿水泥地面均匀渗透,再用铁锹翻动一下,使垫料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样鸡舍中不容易扬尘,在保湿的前提下,适当加大通风量,也会减少舍内的灰尘。晴天在午间带鸡喷雾消毒,也能兼而降低灰尘。减少舍内灰尘,是防止异物性气管炎、肺炎的最有效办法。

6疫苗反应与免疫接种

6.1发病原因

有的疫苗接种后反应较强;部分传染病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5

【关键词】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策略

1小儿哮喘临床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儿科中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等。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效果不好;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控制小儿哮喘已经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1]为了观察小儿哮喘的临床症状。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3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1资料与方法

1.1.1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3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例,对照组患者26例。这些患者中男孩30例,女孩23例,患者的年龄在19-54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这些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了,肝肾及心血管功能严重损害患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患者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包括常规应用抗生素,补液,抗过敏及激素治疗,必要时行氧驱动雾化吸入;实验组2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根据患儿哮喘性质,分别采用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及六安煎等治疗;疗程均为2周。[2]

1.1.3疗效标准:根据《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儿童支气管哮喘分为四个等级即: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童支气管哮喘总有效例数为患儿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1.4统计学处理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1.2结果: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3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例,对照组患者26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单纯的西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并且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92.59%;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喘息、咳嗽及咳痰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肺部哮鸣音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讨论:小儿哮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儿呼吸困难、咳嗽,且肺部能够听见哮鸣音,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医学界认为小儿哮喘可能与小儿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当小儿气道受到感染时,病菌能够诱发、甚至加剧支气管高反应性,为哮喘病的形成营造了基础因素,且由于这种疾病多为儿童,他们免疫功能还不够健全,导致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中医认为小儿哮喘属喘证,这种疾病在儿童体内会有胶固之痰内伏,如遭受外邪,痰随气升,痰气相搏,壅阻气道,肺气郁闭于是喘促气鸣,发为哮喘。[3]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4]。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院8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2.1资料与方法

2.1.1基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月在我院8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例,女34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2.1.2方法: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实验组: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1)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4)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2.1.3观察指标: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2.1.4统计学分析: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p

2.2结果: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

2.3讨论: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和清.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55-56.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6

[关键词]家禽呼吸道疾病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1-0225-01

引言

冬春季节是家禽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由于天气干冷,禽舍一般封闭的比较严,导致内部空气得不到很好的流通,很容易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由于家禽呼吸道疾病具有发病快、传染快、疾病持续时间长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在呼吸道疾病发生后,继发腹水综合症、肉鸡大肠杆菌病、蛋鸡的非典型新城疫、雏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对家禽的安全造成影响,也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

一、引起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原因

家禽呼吸道疾病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此外还有家禽自身生理因素,和病毒传染性因素几个方面的影响。

1.外界环境因素

外界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禽舍内部温度的控制不当,会导致家禽的呼吸道疾病。因为秋冬季节,禽舍对温度要求较高,需要用燃煤进行维持,而煤较高的成本就导致了养殖利润的下降,部分养殖者为了降低成本,缩减禽舍取暖煤的用量,将正常育雏温度40℃降到30℃,从而降低了雏鸡的成活率。有些由于室外黑白温差较大,室内温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导致温度不稳定,引起家禽的应激反应,而引起呼吸道疾病。

其次,对室内湿度不够重视,冬春季节天气干燥,而禽舍又由煤取暖,就导致室内的湿度降低,家禽缺水,而燃煤产生的粉尘及有害气体也会进入禽舍,时间长了会导致雏鸡的气管堵塞现象,引发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再次,禽舍过于密闭,导致通风不畅,这是在临床经常出现的现象。特别是冬春季节,为了室内保暖而忽略了通风问题,使室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含量增加,容易刺激家禽呼吸道粘膜,进而引发呼吸道疾病。

第四,室内饲养密度过高。由于室内饲养密度过高,导致氧气含量降低,容易引起大量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最后,疫苗选择不当或者免疫不合理。例如首免时选择较强毒性的法氏囊疫苗等,或免疫剂量超标,或者使用的疫苗被外源性病原污染,安排的免疫时间不合理等都会导致家禽呼吸道疾病。

2.家禽自身生理因素

由于家禽自身的生理特点,极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家禽主要采用气体交换的脏器是气囊,而非肺脏。而且禽类不会咳嗽,没有隔膜,呼吸道与外界相通,极易受到外界有害气体及粉尘、病毒的侵害,导致呼吸道疾病。

3.病毒传染因素

诱发家禽呼吸道疾病的病原有很多,临床常见的有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引起这些病的病原各不相同,但是在临床表现上都有呼吸道症状,而且经常是两种或者更多的呼吸道病原体同时或者先后作用于家禽的呼吸道,比单一病原感染更为严重。特别是遭受免疫一致性疫病时,如白血病、禽流感、新城疫等,患病家禽又存在免疫抑制病原体时,呼吸道疾病的表现会更为严重,而且无法人为控制。

二、综合防控措施

家禽呼吸道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在防治方面也就必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在疾病发生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处理,防止更大范围的扩散传染。

1.环境控制

良好的环境卫生是家禽健康生长和疾病控制的前提条件。禽舍的环境卫生条件是预防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先决条件,对家禽呼吸道粘膜的影响很大,而家禽呼吸道粘膜是其呼吸道健康的保护屏障,在平时可以有效清除进入呼吸道的粉尘及微生物等。所以适宜的禽舍环境对家禽呼吸道疾病防控意义重大。

温度的控制,按照家禽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适宜的温度。并保持一个恒温的环境,避免温度忽高忽低,特别是在家禽出壳后的21天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还没有发育健全,羽毛的保温能力较低,需要室内高温进行保护,所以要注意保持温度,特别是在温差较大的冬春季节,禽舍内部恒温对家禽的生长是很重要的。

湿度及通风的控制:冬春季节,天气干燥,所以要采用带鸡消毒法或者喷水加湿法进行加湿处理,同时按照家禽不同的生长期进行通风,保证禽舍内外压力持平。

密度控制:比较科学的进鸡密度要根据鸡的不同生长期来定,一周龄的每平米30只,两周龄25只,三到四周龄20只,五到六周龄15只,七到八周龄8-10只,不应密度过大,否则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严格的饲养管理制度和卫生消毒

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保持良好的卫生消毒程序,消除环境中的病原体微生物。在消毒剂的选择上,需选择刺激小,杀菌能力强,且无毒副作用的消毒剂。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保证良好的卫生条件。

3.合理免疫及药物预防

对于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做抗体检测,及时做好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工作。针对大肠杆菌及支原体,需要采用抗毒、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增强家禽的抗病毒能力。并在易发季节,使用慢呼康等中成药对家禽做好保健工作,尽量避免呼吸道疾病。

4.发病后的处理

在呼吸道疾病发病后,要及时的进行有效治疗,如对一般的症状,使用慢呼康及健易得即可。当病毒性疾病较为严重时,要配合使用度灭获和呼特。当更为严重,如呼吸高度困难,伸颈呼吸比较多时,可采用氨茶碱等,并同时控制呼吸道症状。在治疗的同时,要保证鸡舍的温湿度并及时通风,做好彻底消毒工作,预防大面积的传播。

三、结论

冬春季节是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多发期,所以需要养殖者做好疾病防范工作,加强日常管理,给家禽创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生长环境,在保证家禽正常的营养需求的同时,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保证家禽安全,健康的生长,同时为人民群众的饮食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登堂,徐辉,王海峰:《家禽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防治》,疾病防治,2008.5

[2]张淑萍,王成达,王芳:《浅谈家禽呼吸道疾病综合防控措施》,吉林畜牧兽医,2011(12)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7

关键词:鸡慢性呼吸道病诊治霉形体

鸡的呼吸道病在养鸡生产中是比较复杂的,疾病的种类也很多。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有的是由细菌和支原体引起的。因此,鸡的呼吸道疾病在养鸡生产中是不容忽视的一类疾病。呼吸道疾病之所以重要,一方面经常发生,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另一方面是发病率高而且容易引起多种疾病的继发感染,可使雏鸡生长发育迟缓,成年鸡产蛋下降和引起各种日龄的鸡只死亡。为帮助大家现场做出初步诊断,现将各种呼吸道疾病以及具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多发常见病介绍如下:

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本病各种日龄的鸡均可发生,但以雏鸡和育成鸡多发。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

此病有三种类型,即呼吸型、肾型、腺胃型。

1.呼吸型传支

雏鸡多发,发病后以呼吸困难为特征,有的呈张嘴呼吸,鼻腔有分泌物,常常甩头。病鸡精神、食欲很差。病后1~2天鸡只开始死亡,并且死亡呈直线上升,约1周后死亡开始下降。成年鸡发病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是产蛋明显下降,产出畸形蛋,蛋壳粗糙,蛋的质量差,蛋黄与蛋清分离,蛋清稀薄如水。10天后产蛋逐渐恢复。

2.肾型传支

以20日龄左右的鸡多发,发病鸡精神、食欲差,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或呈一过性。拉灰白色稀便。死亡快且呈直线上升。死后变化以肾的变化最为明显,肾脏高度肿胀、苍白,由于尿酸盐的沉积,呈“花斑肾”样。死亡率可达10~20%。

3.腺胃型传支

40~80日龄的鸡多发。鸡群发病传播速度较上述两型要慢,病鸡精神食欲差,有呼吸道的症状,比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呼吸道症状明显且严重。下痢。死亡比较缓慢,但拖延的时间长,可达20天以上。死亡的鸡非常瘦是明显的特点。解剖后的变化以腺胃的变化最特征,腺胃肿胀明显,有的可呈圆形。胃壁增厚,腺胃周围出血。其他变化无诊断价值。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病毒病,治疗上没有特效药物。在发病时给予抗生素主要是防止鸡白痢、大肠杆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继发感染。关键是搞好预防工作。呼吸型传支可用新城疫传支二联苗。肾传支和腺胃型传支可选择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二、鸡慢性呼吸道疾病

该病是由鸡毒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支原体广泛地存在鸡体内,可以说在各种品种的商品蛋鸡群中,均有一定比例的鸡体内带有这种病原体。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其他疾病发生时,这种支原体不会引起鸡群发病。因此,支原体能够引起鸡群发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或者说必须在多种应激因素的作用下,才可能发生。

鸡群发病主要的表现:本病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慢,病程长。在没有其他疾病发生时,只是由于气温的变化、饲养密度大、鸡舍通风不良时发生单纯性感染,多数鸡只精神、食欲变化不大,少数鸡只呼吸音增强(只能在夜间听到)。上述发病因素过强也可使多数鸡只发病,这时饲料消耗减少,在鸡群中可以看到有些鸡眼睛流泪,甩鼻,颜面肿胀。眼睛流泪多为一侧性,也有双眼流泪的。如果治疗不及时转为慢性,鸡的食欲时好时坏,眼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有的如豆子大小,严重时可造成眼睛失明。少数鸡由于喉头阻塞窒息而死。如没有继发感染死亡率低。死亡鸡解剖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气囊炎。成年鸡发病对产蛋的影响是呼吸道疾病中影响最小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本病发生后常继发大肠杆菌,尤其是在肉鸡更加明显。结果使病情复杂化,鸡群死淘率增加。因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而死的鸡,解剖后可见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有的还出现卵黄性腹膜炎的病理变化。多数情况下该病出现在多种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因此,死亡鸡只解剖后的病理变化还可见到原发病的变化。

本病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由于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诱因,因此预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在预防工作中,首要的是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精心地管好鸡群,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一年四季都要做好鸡舍的通风,给鸡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条件。

该病一旦发生,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去除发病诱因,改善环境。这样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如果有其他的病毒性疾病发生,则以控制病毒性疾病为主。

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尤以成年蛋鸡多发。传播速度比较快,但是发病率不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那样高。

病鸡呼吸极度困难,比任何呼吸道病的症状都明显。可见有的病鸡伸颈张口吸气,低头缩颈呼气。在鸡舍随时可听到怪叫声。有的病鸡咯出血痰。

鸡群发病后很快出现死鸡,解剖后在喉头和气管处见有含血的分泌物,这一变化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病程长的死鸡在喉头和气管常不见出血变化,但经常被分泌物阻塞窒息而死。

发生本病后,可给鸡群投予抗生素,控制鸡白痢、大肠杆菌和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如若继发症控制的好,死亡率不高。

对本病的防制关键是做好鸡群的免疫工作。鸡50日龄时免疫一次,90日龄时再免疫一次。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的毒力稍强,鸡免疫后有一定的反应,希望大家注意。

四、鸡传染性鼻炎

它是由一种叫做副鸡嗜血杆菌的细菌引起的疾病。任何年龄的鸡均可发生,但育成鸡、产蛋鸡多发。本病在寒冷季节容易发生。一旦发生传播速度快,几天内就可涉及全群。在一个鸡场中的适龄鸡群无一幸免。

病鸡鼻腔有分泌物,常见甩鼻。多见一侧颜面肿胀。在鸡群中可发现有的鸡肉垂水肿。发病后2~3天鸡的食欲尚可,随后食欲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产蛋急剧下降,大约要持续10天以上。发病的早、中期鸡只死亡少,随着鸡群精神、食欲的好转、产蛋量的回升,鸡的死淘率明显增加。死亡的鸡大多数是由继发症而死(如鸡白痢、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产蛋恢复后,产蛋量接近原有水平。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8

[关键词]肉鸡饲养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原因综合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256-02

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由鸡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危害鸡养殖产业最主要的病害。患病之后,鸡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和逐渐消瘦等症状,解剖发现鸡的气囊十分浑浊,气囊壁增厚,在气囊内存在湿性或者干酪性的渗出物。该种疾病具有地区流行特点,在各地鸡群中都有可能发生。肉鸡感染该种疾病后,进食量降低,饲料消耗率增高,影响养殖场的生产效率,发病严重时,还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肉鸡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分析

1.1疾病因素致病

在肉鸡饲养过程中,养殖场内部的支原体病菌没有清除干净,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发生。雏鸡患病后,出现严重的肺炎症状,造成雏鸡咳嗽,发生甩鼻。其中引起肉鸡出现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其是引起鸡出现气囊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此外,新城疫、法氏囊病也会导致肉鸡出现呼吸道症状,导致肉鸡出现严重的气囊炎和气管堵塞等情况,使得鸡窒息死亡。

1.2疫苗免疫因素致病

雏鸡出生3~5周后,是进行疫苗接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疫苗接种十分频繁,雏鸡生长的应激因素不断增多,不正确的免疫接种手段,尤其是法氏囊病和新城疫等疾病疫苗免疫间隔期时间较短,一旦出现应激反应就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而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临床症状不好区分,经常被作为其他感染而错误处理,最终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雏鸡在接种了法氏囊疫苗免疫后,鸡体产生抗体应答会出现较大的副作用,这个时期如果再注射新城疫、支原体等疫苗,会显著增强疫苗的毒性,对疫苗作用的发挥将会产生巨大的干扰作用。有的饲养户长期使用中等偏强的法氏囊疫苗,导致了鸡群中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不当的疫苗接种方法将会对疫苗免疫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1.3日常管理不科学

鸡舍通风情况不好,排风口大而进风口小,导致了鸡舍内部的空气十分稀薄,有害气体含量如硫化氢、氨气以及一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高,鸡舍内气味十分刺鼻。鸡舍内的空气湿度较小,导致了鸡舍内尘土飞扬,造成了鸡呼吸道粘膜受损。在夜间饲养管理过程中,为了尽量保证饲养温度而不通风换气,忽视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对鸡群的影响。此外,影响鸡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的因素还有鸡遗传基因的影响。肉鸡的生育周期一般都比较短,新陈代谢旺盛,抗病能力较差,这也是肉鸡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于蛋鸡的主要因素之一。

2做好日常的预防工作

2.1防寒保暖,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圈舍内需要保持较高的温度。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相差较大,这时既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又好保证圈舍内的温度。鸡舍要求具备较高的防寒性能,要达到冬季保温的要求。防止因为气温较低,雏鸡堆积挤压致死的现象发生。在冬季进行通风换气时,要保证鸡舍内温度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内,不要忽高忽低,防止因为气温差距过大而导致鸡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通风口应该高于鸡群背上方1.5m的位置设置通风口。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养殖户一定要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要勤换垫料,一般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期进行通风。雏鸡出生六天后就可以适当开窗通风了,随着日龄加大,应该加大通风的量,保证鸡舍内空气新鲜。雏鸡进入鸡舍前应该做好预热工作,鸡舍内的温度一般需要维持在34度左右,雏鸡进入鸡舍之后,做好升温工作,一般维持在36度左右,在饲养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雏鸡的生长情况,如果出现张口喘气、饮水量增加,说明温度过度,应该适当降低温度,如果雏鸡不活跃,挤在一起取暖说明气温较低,应该适当调高气温。

2.2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

首先,雏鸡进入鸡舍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采用冲刷、消毒、熏蒸等方法将用具、衣帽和鸡舍进行全面消毒。根据肉鸡的生理特点,雏鸡入舍之后,先饮水后开食,对于长距离的运输而来的雏鸡应该及时补充水分,对于不愿意运动的雏鸡应该采用人工措施,轰赶他们强制运动。光照时间应该短,不宜过长,不能随便更改光源的位置。光照时间、强度都应该保证均匀一致;其次,地面干燥时,要做好洒水和清扫工作,保证地面通透,干燥不返潮。要选择好垫料,选择新鲜、干燥、柔软和不容易霉变以及吸水性能好的垫料,保证垫料平整均匀,松软;最后,控制好饮水。要满足肉鸡的饮水需求,但是要控制好肉鸡饮水量,因为过多的水分会导致垫料潮湿,不要在鸡舍内清洗用具和贮藏水,防止垫料吸水返潮。此外,还要控制好饲养营养比例,控制好脂肪含量,保证蛋白质配置合理,避免饲料应激导致鸡出现慢性呼吸道疾病。

2.3做好药物防治工作

治疗本病的药物很多,但较难根治,往往有的鸡治愈后又发病,或成为带菌者撒播病菌。用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土霉素、红霉素等治疗效果都较好。泰东菌素等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为了防止本病的抗药性,用药量要足,最好选2~3种抗生素交替使用,在同一鸡群中不要长期使用一种药,加强通风换气,鸡舍用1:400的百毒杀喷雾消毒。对于个别鸡群可以选择使用链霉素,成年鸡每只鸡每天用20万国际单位,或者用卡那霉素每天1万国际单位,分2次注射,连续注射2天~3天。全群给药可用消咳、呼咳奇效等。用饮水给药的方法,连用4天~5天。如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则以用治疗大肠杆菌病的药物为主。该种疾病也可以采用中药防治,可以选择使用麻黄、杏仁、石膏、桔梗、黄芩、连翘、金银花、金荞麦根、牛蒡子、穿心莲、甘草,共研细末,混匀。治疗按每只鸡每次0.5~1克,拌料饲喂,连续5天,其对预防肉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顾菊芳,陈建琼,方锦民,吕方,王仲荣.土鸡慢性呼吸道病防治浅析[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2(01)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9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尖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据卫生部门2005年疾病死亡构成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其他因素,使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有效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必要。

1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粉尘,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蛋白变应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原发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见;吸入各种变应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炎;吸入生产性粉尘可致尘肺,造成肺纤维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气体,可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2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物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内潮湿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风差的地下室,因潮湿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室内煤烟或油烟也可引呼吸系统疾病。

3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以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烟雾还污染空气危害他人,使被动吸烟者发生肺癌和CopD的机会增加,国外一些调查表明,丈夫吸烟,不吸烟的妻子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夫妻均不吸烟的2倍,其危险度随与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4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其发生的季节性极为明显,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较少。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因而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寒冷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细菌的能力大为减退。这种变化使上呼吸道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发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还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与人们对疾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保护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不必然,关心和防治老年病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加强环境保护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积级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呼吸道疾病防治篇10

过敏――哮喘发作的祸首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哮喘发病的原因比较复杂,虽然它与遗传、感染及过敏等因素均相关,但引起哮喘发作的祸首是过敏,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故称其为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十分恰当。这是有关专家对哮喘病的最新定义。

常见的过敏物质,包括花粉、尘蝇、职业粉尘、霉菌、动物皮毛、空气污染、房屋装修、某些药物和食物、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和气温大幅度变化等,均可能成为诱发哮喘的致敏原,其中寒冷的刺激尤为重要。

但令人头痛的是,哮喘的过敏原有着极其复杂的混合性、多重性,因而要找出明确的过敏原就比较困难。医生只能推测上述这些物质与哮喘有关,而不能明确过敏原,这就使得哮喘病的防治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

治疗――缓解期更重要

不少人认为,哮喘在发作时才需要治疗,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哮喘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如果在缓解期(哮喘未发作期)不进行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哮喘就会反复发作,久而久之会引起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的并发症。

目前,抗炎防过敏成为治疗哮喘的首要原则。这无疑指出了哮喘现代治疗的重点,应放在缓解期。通过适宜的锻炼、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通过对缓解期上呼吸道等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对可疑致敏原的预防,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彻底消除气道内的炎症,降低过敏原对气道的致敏反应,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哮喘的发作。

对于小儿哮喘,治疗越早越彻底,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因为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患儿成年后,将失去治愈哮喘的机会,从而使哮喘成为终身疾病。

预防――让呼吸变通畅

做好哮喘的预防工作,对减少哮喘的发作和缓解病情十分重要。

注意日常自我保健生活有规律,营养要合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有效的睡眠,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注意防寒保暖,防病治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保持居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减少污浊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忌食对自身有致敏作用的食物以及其他生冷、辛辣和肥腻的食物。还要注意戒烟戒酒。

进行家庭吸氧家用的供氧装置有压缩氧气瓶、制氧机、液氧罐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练习吸氧。当哮喘没有发作时,在家中吸氧一般以多次、短时间、低流量的氧疗效果最好,可于每天早、中、晚各吸低流量氧30~40分钟;当哮喘发作时,可立即给予中等流量的氧气吸入。

勤做呼吸操立位:两手叉腰,深呼吸,延长呼气阶段,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一倍左右,即吸与呼的时间比例是1:2。吸气用鼻,呼气用口,口唇缩起作吹口哨状,把气从齿缝或唇间呼出。

坐位:双手抱颈,左右扭转腰部,以保持和增强胸肋和腹部的灵活柔韧性,从而有助于呼吸的深长。动作要缓慢平稳,扭转幅度不可过大,尤其是遇到头晕时,更应减缓扭转速度。

卧位:平卧,全身放松,双手轻轻置于腹部,随着一呼一吸的呼气时,双手稍稍用力按压腹部,以锻炼和增强呼吸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