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地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22

能源基地建设篇1

英文名称:energyBaseConstruc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能源基地研究会;煤炭部规划发展司;国家计委技术研究所;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4-1081

邮发代号:22-9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能源基地建设篇2

第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省始终坚持大型化、国际化、可持续原则,十一五”以来。重点推进煤电化、油炼化和能源装备一体化,使能源化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能源开发快速发展,基地建设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呈现出了许多新的亮点。

做大了一批骨干企业,一是把“三个转化”作为战略要求。建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性强的大项目。三个转化”原则体现了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国家能源局对我资源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五年累计投资3973亿元,开工重大项目70个,已基本建成29个,全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煤电一体化项目—神木锦界煤电项目,全国规模最大的兖矿60万吨煤制甲醇、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等一批转化项目建成投运,神华陶氏等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重大转化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同时,基地发展中,也出现了销售收入突破五百亿元、一千亿元的大企业,全省乃至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具有标志性。民营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府谷县的民营企业组建了四个集团公司,联合参与资源深度转化,其模式和经验值得推广。

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项目建设形成了巨大的产能,二是把产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五年来煤、油、气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基本都实现了翻番目标,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5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5.8%比“十五”末增长3倍多;实现利税16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74%较“十五”末增长近四倍,能源化工产业对我省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新能源发展步伐加快。建成风电装机150兆瓦,三是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对大企业大集团的刚性要求。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已达120亿元,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达12兆瓦,虽然总量还比较小,但反映了省能源结构的新变化。昨天,举行了全省青少年低碳教育示范基地”授牌仪式,相信依托这一重要平台和途径,将展示我省建设低碳、环保、绿色、生态能源化工基地的理念和信心,并对推广低碳生活、提升节能意识、创建绿色陕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四是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是否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十一五”全省万元GDp能耗由1.42吨下降到1.136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4%和11.9%,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陕北地区绿色度上升了9.3%绿色也成为榆林的主色调,以实际行动打消了社会上认为开发资源必然破坏环境的疑虑。

交通、水利等制约发展的短板正在变成新的竞争优势。十一五”期间,五是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基地建设的先决条件。共建成7条干支线铁路,营业里程达1200公里。高速公路网络也日趋完善,目前通车里程超过一千公里,除清涧外榆林市每个县都开通或开工了高速。重点水源建设成效明显,近五次基地建设会议至少有三次的重点是讨论解决水资源问题,目前建成了李家梁、瑶镇、采兔沟等水库,年新增供水量1.5亿立方米,建的王圪堵、南沟门、延川黄河引水等工程建成后,将新增年供水量4亿立方米,可以为“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金融也一样,基地建设刚起步时资金是企业的一大困扰,现在各金融单位纷纷在陕北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了金融跟着项目走,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局面。

有力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随着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陕北呈现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社会更加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六是把增强基地建设的带动力作为重要指标。榆林、延安两市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18.7%和32.9%提高到2010年的26.6%和40.9%有3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有7个县跻身全省十强县。前段时间省上召开扶贫开发电视电话会议,十一五”期间全省有8个县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都在延安和榆林,省委、省政府将对这些县给予表彰鼓励。特别值得肯定的陕北一些县区在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也迈出了新步伐,有的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子长、神木、府谷成为卫生部主要领导同志的联系点,榆林市医改工作也成为国家抓的试点,还有几个县率先实现了15年义务教育。

陕北大地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过去的五年。主要得益于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更加开放、包容,更加积极进取,从过去的要钱、要支持变成了要政策、要项目,看准的项目锲而不舍,争先恐后地加快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在座各位的努力密不可分,也与中、省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努力密不可分,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基地建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当然。与内蒙古等周边一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鄂尔多斯比较,2006年延安、榆林、鄂尔多斯的经济总量分别为404亿元、345亿元和367亿元,三个市基本相当,但去年分别是614亿元、1198亿元、1431亿元,和人家的差距拉大了主要原因是二、三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滞后。从第二产业情况看,2005年三市分别是286亿元、260亿元和312亿元,2010年变成了605亿元、1206亿元和1590亿元。从第三产业的情况看,2005年三个市分别为78亿元、159亿元和241亿元,去年分别是178亿、458亿和900亿。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也一样,2006年延安、榆林两个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鄂尔多斯的一半左右,去年这个差距拉大到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个不满意之处,就是原先非常有活力的一些工业园区近几年几乎没有项目开工,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项目建设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反映了工作精神、工作水平和能力。因此,要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清醒地看到存在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做好基地建设各项工作。

第二、促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持续发展

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省建设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要努力巩固和延续我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实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建设“三个上台阶”奋斗目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陕北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能源化工基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看到基地建设面临的难得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增强西部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国家按照“加快西部、稳定中部、优化东部”原则,及时做出了优化能源发展布局,加快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战略决策,明确将我省陕北、黄陇、神东3个大型煤炭基地,陕北、彬长、安康3个煤电基地,陕北煤化工基地,长庆和延长油气基地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基地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奋勇前进,按照总书记“珍惜资源,深度转化”要求,坚持三转化,突出可持续,全力推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更好更快发展,经济总量要靠前,民生改善要创先,为我省“十二五”末迈入全国中等发达省份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要继续加强产能建设。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能建设关系到省在全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尽快新上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提高主要能化产品的产能。十二五”末,全省煤炭产能要力争达到6亿吨,打造全国一流的煤炭经济强省,油气当量要达到7000万吨以上,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

下一步不仅要在总量上继续扩大,二是要推进化工产业高端化。十一五”省的化工产业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和基础。更要在质量上取得突破。要坚持世界领先、示范引领、严格布局、水资源保障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等原则,实施好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中煤煤制烯烃等具有世界领先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推进煤化工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前不久,与勤俭同志专程拜会了国家能源局,能源局领导明确表示支持我省实施具有世界前沿技术的现代化煤制烯烃等示范项目,为全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发挥好引领作用。省上对中煤、兖矿、神华、延长等大企业寄予厚望,希望大家狠抓技术创新和应用,积极抢占世界化工产业制高点,加快推动化工产业和基地建设实现高端化。

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国家优先支持热电联产和上大压小电源项目,三是要推进电源建设大型化。要抓住机遇加快实施,新上的电源项目要以100万千瓦装机为主,神府、靖边火电基地及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要尽快取得突破,加快榆横电厂、清水川电厂等大项目的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电源结构,提高效益。目前,一些同志对实施电源项目还存在不同认识,主要是煤电一体化项目在综合纳税时少交一部分营业税和市县的煤炭运管费。但是要看到通过消耗汽油来运煤,每天还要堵20多公里,实际上很不划算。就此问题我让有关方面算了一笔账,每将1吨煤转化为电力外送,可增加1倍的工业增加值。如果我省将外送原煤全部转化为电力外送,年可增加约600亿生产总值,可提供46万个就业岗位,增加约3500亿元投资,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电源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立体能源结构的需要,兄弟省份电源建设的力度都很大,稍一松懈就会被宁夏、甘肃甩在后面。

必须加快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要和我省实际的特色产业。十二五”要进一步加大兰炭、电石、铁合金等特色产业升级改造力度,四是要推进载能工业特色化。目前载能工业在三个转化”中相对滞后。增强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进有色榆林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同时要积极做大做强铝镁合金、多晶硅等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支持现有的延长、陕煤、长庆油田、神华集团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实力,五是要做大做强能源企业。按照多元发展、打造航母的目标。十二五”末力争再出现一批销售收入达到两千亿元、三千亿元,全国叫得响的旗舰型企业。同时,支持市县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完善和推广“北元化工”模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陕北特别关键。能源开发中必须始终绷紧生态保护这根弦,六是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十二五”生态环境建设上台阶的目标。按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切实做到环保门槛不降低、标准不模糊、监管不放松。要继续强制推行绿化达标,严格按照“开发一块、绿化一片”原则,所有项目都要同时配套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大家都很关心环保的约束性指标,必须狠抓内部挖潜,通过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目前陕北群众家家户户都用煤炭做饭、取暖,如果全部改用天然气,把电价再降低一些,就能置换出很大一块减排指标,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交易。要强化科技对环保工作的支撑作用,重点开展大兰炭煤气脱硫、尾气脱氮、废水处理等相关环保治理技术攻关,切实提高环保科技含量和污染排放控制水平。要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采取地下回填、土地整治、地表绿化等综合措施,对老矿区实施综合治理,新矿区建设要严格落实先搬迁、后开采的规定。

十二五”要再接再厉、做得更好。省委、省政府鼓励各市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行先试,七是要坚定不移改善民生。陕北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省前列。只要对群众有利,只要能够改善民生,就大胆地支持和鼓励。要发挥天然气、煤层气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建设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切实搞好绿色能源县的创建工作,并尽快启动实施“气化陕西”二期工程,推动气化重点向乡镇转移。要大力实施城市热电惠民工程,完成延安、榆林、神木等热电联产项目,同时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十二五”全面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要结合采煤沉陷区群众的搬迁安置,统筹做好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扶贫搬迁、农民进城、重点镇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调研中我看到有些农民进城十几年了还没有户口,必须进一步降低门槛,一定时期内保留承包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让他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解决好运力、水资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前段时间国家审计署对我省提出的整改意见,一个突出问题是有些项目都建成了土地审批手续还没办。各级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要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八是要积极改善发展环境。继续加大铁路、公路和重点水源建设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重点项目要现场办公,全程跟踪服务。

第三、切实推动基地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一个地方长期没有项目开工。就没有了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之所以强调优化发展环境,就是要形成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吸引更多投资加快项目建设,实实在地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今天会后,没有项目的市县和园区都要开动脑筋,集中精力找项目、跑项目、盯项目。府谷县的民营企业组建了四大集团公司,自筹资金建设运煤铁路专线,一般的工作状态是不可能拿到批文的但他做到所以说事在人为。有在建项目的要切实按计划推进,力争快施工、早见效,已开工的特别是这次会议集中开工的项目必须做到实质性建设。对过去已开过工但一直没有进展的项目,勤俭同志昨天召开专题会议作了研究,希望有关方面尽快提出具体的解决意见和推进措施,确实有困难的要实行项目退出机制。

二是全力扩大投资。今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是同比增长25%力争突破万亿元。虽然前两个月的情况还不错。估计到二、三季度资金紧缺问题会比较突出。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及早应对,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投资任务。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要加快财政性资金下达进度,各市要及时落实配套资金,稳定信贷规模,特别要落实好我省“新36条”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千方百计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

三是进一步密切与中、省企业的合作。近年来。与市、县和民营企业同舟共济、合作发展,共同推动基地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希望大家继续坚持这种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进一步加强沟通、深化合作。过去我要求市县政府要为企业搞好服务,今后要把保障关系逐步转变为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比如,对没有配给煤炭资源的老电力企业,可以采取与地方煤矿企业相互参股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既解决电煤供应问题,又促进了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最近山西、福建、湖南等省纷纷加大了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力度,这样的情况下,更要一如既往地加强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前几年省上相继与神华、华电、中煤、大唐、中核集团等央企签署了合作协议,今年“两会”期间,又与中石油等央企就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就近就地配套产业,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等问题达成了一致。希望各家企业认真履行协议,确保完成既定的投资规模。对央企提出的土地、资源、环评等方面的要求,无论是省级各部门,还是榆林、延安两市,都要主动对接、搞好服务。

能源基地建设篇3

一、内蒙古建设大绿色能源基地独具优势,大规模发展的时机日趋成熟

内蒙古风、光资源丰富,区位优越,绿色能源开发成本低廉,具备较强竞争优势。我区风能资源总储量8.9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5亿千瓦,占我国陆地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50%,居全国首位,风电场年等效利用小时数达2200小时以上,全区12个盟市基本都具备建设百万千瓦级、甚至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场的条件;太阳能总辐射1331―1722千瓦时,平方米-年,仅次于,居全国第二位,年日照时数2600―3400小时,是全国太阳能高值地区之一。此外,我区化石能源丰富,煤炭探明储量7000亿吨,天然气储量5万亿立方米,煤层气储量7万亿立方米,石油储量30亿吨以上;土地优势明显,国土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沙地、沙漠、荒漠化和盐碱地约占70%左右,由于人口稀少,绝大部分区域适合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不存在拆迁和人口搬迁问题;区位条件独特,紧临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电网,与能源消费中心京津冀及东北、华东、华中地区较近,输电距离在合理经济半径内,绿色能源开发与智能电网相结合的市场前景广阔。

内蒙古具有较好的能源产业基础,产业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目前能源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2008年全区煤炭产能5.6亿吨,居全国第2位;电力装机近5000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风电装机300万千瓦,在建400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太阳能发电205千瓦,生物质发电7.8万千瓦,还有沼气发电及无电地区农牧民户用风光互补系统;此外已形成了以500千伏为主干网架的电网结构,建成8条500千伏向华北、东北电网送电的输出通道。在煤化工领域,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地下煤气化、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等产业均居全国首位。围绕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发展,已投产或正在实施的风机整机制造规模达640万千瓦,多晶硅、单晶硅在建规模3万吨。风电和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现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清洁能源配额制、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法律政策环境日臻完善,全社会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的意识不断增强。

基于以上条件,自治区已初步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绿色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风力发电装机达3000万千瓦左右,超过三峡的装机容量,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30%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阳能发电并网装机达到20万千瓦左右;抽水蓄能装机达到300万千瓦;煤层气年利用能力达到15亿立方米,国家核准的煤制天然气56亿立方米,褐煤热解及煤气焦油综合利用3000万吨,焦炉煤气综合利用100亿立方米,煤制二甲醚400万吨。

二、建设内蒙古绿色能源基地能有效改变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目前,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而且对整体经济结构转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加快推进内蒙古绿色能源基地建设,可有效推动全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一是增加电力中洁净能源的比例。到“十二五”末,内蒙古风电装机规模规划达到3000万千瓦,占全区电力装机容量20%,年发电量可达到900亿千瓦时,相当于自治区2008年全社会的用电量,同时年可节约标煤3000万吨,节水1亿吨,减排二氧化硫60万吨、二氧化碳8000万吨,如果技术可开发容量都得到合理利用,其节能减排效果将更加明显。二是增加燃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到“十二五”末,内蒙古天然气产能达到230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能力达到15亿立方米,国家核准的煤制天然气56亿立方米,将有效提高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三是有利于推动煤高效洁净利用。建设绿色能源基地将促进煤的集中利用,加快煤制气、煤制油、煤制醇醚和烯烃的步伐,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便于捕捉封存并进行产业化利用,从而减少对气候和环境的压力。

三、建设内蒙古绿色能源基地有利于大范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减轻煤电外送压力

内蒙古有丰富的煤、电及硅、有色金属、盐碱、稀土等矿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使得两种优势结合的潜力日益显现,我区已迅速成为优势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和工业快速发展区。2000―2008年煤炭产量能从0.7亿吨跃升到4.65亿吨,火电从900万千瓦上升到4600万千瓦,有色金属冶炼从19万吨上升到167万吨,pVC从1.8万吨上升到42.7万吨,化肥从35.5万吨上升到89万吨,钢铁从424万吨上升到1211万吨,多晶硅在建规模达到3万吨。同时,围绕煤及矿产资源的加工转化,一批煤制醇醚、煤制油、煤制烯烃、褐煤提质、焦煤综合利用等大型工业化示范项目陆续投产,有力地拉动了运输机械、煤炭采选设备、化工设备、火电和风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兴起,产业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已形成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一深加工,煤-电-pVC-深加工,煤-电-工业硅-多晶硅――光伏发电组件,煤-电-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铝合金一深加工等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综合成本,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这些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都经受住了市场变化的考验,这些产业的集聚进一步推进了产业链条延伸、技术进步和循环经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是内蒙古中西部煤铝共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该类矿产资源分布于我区准格尔、大青山、卓资山煤田,煤中氧化铝含量9%―13%,煤灰中含量40%―51%,煤铝共生矿产资源量近500亿吨,其中潜在高铝粉煤灰蕴藏量150亿吨,相当于我国铝土矿保有储量的8―10倍,是我国重要的铝资源后备基地。目前,大唐国际与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合作,自主研发了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

冶炼铝硅合金的工艺技术路线,并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按现有数据测算,每吨煤中所含氧化铝的价值远高于煤炭自身的价值(目前准格尔煤170元/吨),现在自治区富铝煤炭年产能1亿多吨,约一半运往区外分散掺烧使用,变成环境负担,相当于每年浪费600多万吨优质氧化铝资源,经济价值约150亿元。如采取综合措施,将目前富铝煤炭产量全部就地转化,可变废为宝,产生数百亿元以上价值,并能基本替代我国目前铝土矿和氧化铝进口量,改变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若就地将氧化铝加工成电解铝和铝合金,则每年可消化1500万千瓦的电力,折算年运煤量5000万吨,既减轻了煤电外送压力,又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从而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地区分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快速发展,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稳定边疆地区,致富当地群众。

四、建设内蒙古绿色能源基地需要我国能源供应方式战略转变和输电技术突破的支撑

能源基地建设篇4

关键词:革命老区;国家能源基地;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134-04

一、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提出背景及战略定位解读

总书记曾经指出,加快革命老区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其实,早在2005年7月,总理就作出过重要批示:“扶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201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加强重点经济区开发,支持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形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

(一)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提出与编制概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进程,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出台并提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增强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依托能源、矿产、农业、红色旅游等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及“开展《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编制前期工作”。这是我国自建国以来首个专门针对“革命老区”的国家层面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公布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征求意见稿),《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是以原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核心,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联系和协调发展要求,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的延安、榆林、铜川,甘肃省的庆阳、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固原、中卫,以及陕西渭南富平、咸阳旬邑、淳化、长武、彬县、三原、泾阳,甘肃白银会宁,宁夏银川灵武等8个地级市和9个县(市),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战略定位及解读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战略定位是将陕甘宁革命老区打造成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红色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旱作农业发展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这一重要战略定位主要体现了国家建设和谐社会、谋求均衡发展的理念,能起到引领陕甘宁革命老区转变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战略的作用。把陕甘宁革命老区打造成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就是立足于能源资源优势,按照科学发展、高效循环利用的原则,突出工业强区,着力打造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基地,培育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城市功能方面,在陕西榆林建设陕北部级能源化工基地,在甘肃庆阳打造陇东部级能源化工基地,在宁夏吴忠打造宁东部级能源基地,在宁夏中卫建设新能源基地。《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指出,到2015年,建成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陕甘宁革命老区目前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39%,煤层气资源量占全国16.4%,石油可采资源量占全国6.7%,天然气可采资源量占全国10.5%。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具有比较优势,具备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基础。

从总体上看,陕甘宁革命老区仍然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性和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两高一资”特征十分明显,经济结构单一,资源结构相似,产业关联度低,科技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相当突出,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卖资源、卖矿权的传统能源开发层面。陕甘宁革命老区国家能源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地区能源资源良性开发的问题,把陕甘宁革命老区作为一个整体,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均衡发展。比如在考虑建设部级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甘肃、宁夏基础设施可以统筹考虑,市场建设可以一体化布局,产业配套可以资源共享等等,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投资、盲目建设、恶性竞争。

(三)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测与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规划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63%左右,天然气、水电与核能以及其他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电力消费比重将从目前的3.9%、7.5%和0.8%上升到8.3%、9%和2.6%。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2011年1月15日的《“十二五”中国能源和碳排放预测与展望》报告预测,“十二五”时期能源需求年均增长5.7%。到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6.3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消费总量43.1亿吨标准煤。中国工程院2011年2月28日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图1我国五大能源基地分布状况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

基于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状况和能源消费增长幅度的考虑,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型能源工业加强能源战略储备的同时,还应当加快规划建设适合我国国情且涵盖“煤、电、水、油、核、气、风、光”附加“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具有价值创造和战略意义的国家能源基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逐步形成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和内蒙古、新疆五个综合能源基地,预计到2030年,西部的五个综合能源基地的一次能源的供应能力将占到新增能力的85%,构成中国一次能源的基本框架与格局。上述五个综合能源基地的煤炭、油气、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70%以上。

(四)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资金需求状况

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国煤炭累计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12.8亿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9.3万亿立方米,埋深小于2000m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6.81万亿立方米。陕甘宁革命老区目前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39%,为446.55亿吨;煤层气资源量占全国16.4%,为6.04万亿立方米;石油资源储量占全国6.7%,为20.96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占全国10.5%,为0.98万亿立方米。参考国内有关研究报告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的投资估算,陕甘宁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四个方面的资金需求估算如下:

二、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一)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能源的风险勘探、钻井开采、物流运输、用户使用还是能源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性”和“投资带动型”行业。金融是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本要素,尤其是在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能源产业也已成为金融业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以金融为支撑的能源金融与能源工业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尽管陕甘宁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并不是说有了资源就有了产业竞争优势,如果资源转化程度低,产业链短,或仅仅停留在卖资源、卖矿权、卖初级产品的发展层面上,最终就会导致资源枯竭,难以摆脱贫穷落后的命运。因此,就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而言,必须依赖于功能完备、资源优化、高效运行、风险可控并集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于一体的金融支持体系。通过金融支持促进陕甘宁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生态和谐。

(二)金融支持能源基地建设的国际经验:以鲁尔工业区为例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的中西部、莱茵河的下游,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百余年来一直是德国的煤炭工业基地,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李敏(2006)认为,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在二战废墟基础上迅速恢复并创造“德国奇迹”,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位于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工业区乃至北威州的经济支撑。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工业区乃至北威州发展的主要金融支持措施包括:首先是积极争取和利用国际各项基金,如地区结构基金、欧洲复兴基金等。据统计,1989―1999年10年间,北威州从欧盟获得的各项资金累计21.8亿马克折合30亿欧元之多,主要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改造等。其次是建立各种经济金融机构。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相继恢复和组建了一批行会组织,如工商会、各种行业协会、经济促进协会及驻外联络机构等来提供投融资服务。

事实上,德国鲁尔工业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德国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具体是:首先是价格补贴。这是煤炭政策的核心部分。1996至1998年,联邦政府给予主营煤炭业的鲁尔集团的补贴分别为104亿、97亿和85亿马克。其次是税收优惠。对煤炭企业所得税予以退还、豁免或扣除,还允许煤炭企业加速折旧,促进生产合理化。第三是投资补贴。对煤矿生产合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排转岗人员等提供多种补助。第四是政府收购。为保障煤炭供应,政府收购一定数量的煤炭作为储备。此外,为支持能源基地建设,政府还提供贷款,建立“国家煤炭储备”,支持煤炭工业的生产和销售。

(三)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首先是争取国家财政及税收政策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中央财政提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系数,大幅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度提高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加快在革命老区推行资源税改革,煤炭、石油按5%税率从价计征,资源税分配向基层政府倾斜。这一财政政策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主要资金渠道。除中央财政提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额度之外还应当争取中央财政中长期国债或中央财政设立能源开发专项资金用于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调整并改革现有的税收管理制度,适当降低或减免能源企业的印花税、增值税、房产税和所得税。

其次是依赖政策性银行中长期信贷支持。政策性金融往往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相配套使用,以政策性金融为主的资金来源,减少了为应备周转性、储蓄性存款提取而要增加流动性的要求,可以实现中长期投资。因而,只有政策性金融才能满足中长期信贷的要求。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和再融资手段满足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中长期信贷需求,这也是其获得中长期、大规模资金支持的主要信贷渠道。

第三是构建合理的能源保险体系。能源保险是能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意外或不可抗力因素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并由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加强能源工业与保险业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产融结合,从而逐步提高能源工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国家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应当大力支持能源保险的实施,从推动相互投资、为能源企业提供养老保障、为能源企业提供责任赔偿保障、能源企业贷款保险等方面入手,以促进能源企业的保险供给,降低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可能遇到的经营风险。

(四)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开发性金融支持体系

首先是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中央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在当前银根紧缩的宏观背景下,合理调节放贷节奏,实行适度倾斜的信贷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增加信贷投放。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满足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资金需求。对资金需求较大的重大能源产业项目可以发放银团贷款予以支持。适当降低陕甘宁革命老区商业银行的营业税与所得税,对于支持项目建设的资产业务,缴纳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应当按一定比例返还,用于支持的新增资产业务。

其次是积极争取和引进国际产业基金和财富基金。在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引进活跃在能源、金属领域的国际产业基金,如贝莱德世界矿业基金、加拿大环球矿业基金、欧洲复兴基金、文莱能源基金等。根据能源进出口需要,积极争取和引进具有政府背景的财富基金,如阿联酋、科威特、沙特、卡塔尔等opeC产油国以及俄罗斯、挪威、文莱等非opeC产油国、美国阿拉斯加等盛产石油的独立地区设立的各种财富基金。

第三是探索建立陕甘宁能源开发银行。在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和能源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参考我国设立交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专门金融机构的做法,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选择以陕甘宁革命老区目前经营业绩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为主发起人,联合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共同设立区域性的陕甘宁能源开发银行,吸取存储,集中财力,为该地区能源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第四是发起设立陕甘宁革命老区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根据有关研究,中国产业投资基金业的总体目标是成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产业,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仅次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目前我国共批准了三批十只产业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1200亿元。借鉴山西能源基金等能源类产业投资基金的募集和运作经验,发起设立陕甘宁革命老区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该地区已有一定规模且稳定增长的能源企业,培育发展大型能源集团,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有效结合。

第五是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能源风险投资机制。就陕甘宁革命老区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而言,无论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还是“煤变油”、“煤液化”、“油液化”的高新技术研发,都具有高新技术、高风险性,资金需求量大的特征,也符合国际惯例的“入口―运行―出口”风险投资机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建立健全能源风险投资机制,吸引境内外风险投资资金,引导资金投向能源开发的新技术项目,利用金融手段规避、转移、降低、分散能源开发当中的金融风险,为陕甘宁革命老区能源开发提供金融支持。

三、金融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保障机制

金融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建设,需要金融生态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作为保障。

(一)构建金融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金融生态机制

首先是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根据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发展现状和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规划要求,以“煤、电、水、油、核、气、风、光”附加“新能源技术”为支撑,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和加快市场配置资源进程,加大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力度。重点支持能源工业化、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能源勘探、生产、加工、销售及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应的整体统一,从根本上逐步改善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经济状况,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其实是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借助陕甘宁革命老区地方政府的力量,协调政法部门、金融监管部门,严厉打击涉及金融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和各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提高审计、会计等信息的披露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建设,加强对陕甘宁革命老区内能源开发企业贷款所蕴涵的风险进行监测,降低社会信用环境的风险。第三是构建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政府服务环境的建设是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是政府管理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的集中体现。针对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规划要求,应当树立让位于市场、让位于企业、让位于金融的意识,把工作重心转到创造政府服务环境、提供服务和培育能源市场主体上来,为陕甘宁革命老区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二)构建金融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区域合作机制

首先是从国家层面制定并颁布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相关纲领性文件,推进区域合作。从陕甘宁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十二五规划出发,从国家层面制定并颁布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相关纲领性文件,以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各能源企业和各级政府的优势,逐步提升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这些纲领性文件具体包括建立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项目投资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区域合作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生态保护机制等。

其次是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和投资引导的积极作用,以各政府为主导,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进程。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四个方面的资金需求在35―45万亿元之间,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和投资引导的积极作用,组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上,不论是由财政渠道还是由金融渠道向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提供资金支持,本质上都是发挥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职能。即用财政政策来“撬动”货币政策,指挥各种资源在这一区域内高效率地配置起来,从而实现“有限存量”推动“无限增量”,逐步形成政府推动政府与市场联动市场推动的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

最后,加强陕甘宁革命老区各政府间的协商与合作,联合出台相应的金融法规和政策,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境内外企业就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目前,陕甘宁革命老区7市以“保护生态环境、开发优势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为宗旨,携手打造陕甘宁革命老区部级生态能源经济区这一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遗憾的是,金融机构、境内外企业就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方面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合作。应该在共赢互利、平等参与的基础上以及不影响宏观金融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构建金融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利益协调机制

首先,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坚持利益共享。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各能源企业都会因资源、资产、资本的投入不同,加上所处的利益、价值、体制的诉求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表达方式。坚持利益共享原则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陕甘宁革命老区金融业的实力以及金融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力度,强化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优势,发挥能源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能源产业开发进程,最终促进整个陕甘宁革命老区经济的崛起。

其次,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相适应的利益协调机制。金融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需要有一定的领导机构或者利益协调机构来组织实施,需要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相适应的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中平衡、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陕甘宁革命老区7市已连续三年每年举行一次的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区联席会议已经形成惯例,实现了各地政府高层之间的信息互通和相互合作,可以承担金融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利益协调机构,统一协调金融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相关事宜。

最后,深化能源投融资体制改革,科学设计利益协调方式。“投融资是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对握的最佳结合点,是地方政府执行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要结合点。无论是深化能源投融资体制改革还是科学设计利益协调方式,都离不开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和分享利益,通过政府协调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和落实产业政策。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与互补已成为能源开发的主引擎。只有深化能源投融资体制改革,才能构建政府主导、政企分开、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现代能源投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鸿.金融在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J].经济师,2005,(11).

[2]李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3]付俊文等.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J].投资研究,2007,(01).

[4]魏一鸣等.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及节能潜力预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01).

[5]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近日将获批复[eB/oL].中国广播网(北京)2011-01-03.

[6]王希宁.试论资源开发导向的陕甘宁革命老区能源金融研究[J].金融经济,2011,(16).

[7]王尔德.未来能源消费增速趋缓[n].中国石化报(北京)2011-11-08.

能源基地建设篇5

一、宁东基地工业和经济发展概况

(一)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项目进展顺利

宁东基地煤炭已探明储量270多亿吨,居全国第六位。基地引进了神华、华电、华能、中盐等多家国有大型控股能源企业,2011年项目总投资逾400亿元,其中华电二期首台100万千瓦机组,鲁能、京能电厂一期工程实现并网发电,建成宁东至华北±660千伏直流联网工程、红寺堡风电场及太阳能发电项目已开工,宁东基地“南北互动,优势互补,两翼起飞、竞相发展”的战略格局日趋成熟,并将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国家煤化工产业基地和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园。

(二)经济增长态势迅猛

自2008年起,宁东基地高速发展的工业能源经济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宁夏经济发展的龙头。据统计,每百吨标准煤直接销售可实现工业增加值2.67万元、税收0.61万元,百吨标煤发电消费可实现工业增加值4.03万元、税收0.94万元、政府基金收入0.42万元。仅宁东至山东直流输电工程每年直接增加的税收及政府基金收益就约15亿元。规划到2020年,宁东基地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和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值1500亿元,产业工人将达到10万人,带动沿黄经济区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

(三)重视发展节能循环经济

宁东基地在建设中,注重发展循环经济,除积极完善园区道路、消防设施、防洪排水、环境监测等基础设施外,还完成生态绿化3万亩。计划到2020年,发电煤耗控制在300克/千瓦时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矿井回采率在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工业废水利用率在95%以上,将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环保示范园区。

二、宁东基地金融支持和税收增长情况

(一)能源信贷成为推动宁东基地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自宁东基地启动建设以来,金融机构逐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能源产业与金融业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11月末,宁夏主要全国性银行宁东基地贷款余额355亿元,占这些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8.7%,累计向宁东基地提供信贷资金858亿元,约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0%以上,信贷资金的大量投入成为宁东基地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区内银行大多通过与宁东基地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在基地或邻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做好对项目的前期介入、信贷跟进和配套服务,并结合宁东基地实际需要,积极开展信贷创新。

(二)宁东基地已成为自治区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1.各项税收收入增长快速。自2008年起,增值税以每年101%的速度增长,2011年较2008年增加了22亿元;企业所得税的年均增速为286%,2011年较2008年增加了13亿元;个人所得税的年均增速达到了84%(附表一)。税收收入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税收贡献率明显高于第三产业,中央级收入贡献大,占总收入的70%,地方级收入增长快,同比增长了231%。

2.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的比重日益加大。自2008年以来,宁东基地建筑、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的营业税额大幅提高,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城建税地方税持续增长。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陆续投产运营,以煤炭、电力、化工三个重点项目为基础的增值税、所得税增幅强劲,其他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营业税和政府性基金收入稳步增长,各项税收占全区同类税收的增势强劲,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四大流转税约占全区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资源税约占全区资源税的半壁江山,宁东基地已成为自治区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附表二)。

2011年,宁东基地全年税收收入突破47亿元大关,各主体税种和各级次收入大幅增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增长态势迅猛,其中增值税25.8亿元,占全区的26.7%,所得税13.5亿元,占全区的22.2%,贡献率居行业之首(附表三)。

三、宁东能源基地税收和国库服务特点

(一)个税积数快速增长

宁东基地生产经营规模大,现有职工人10万人,未来5年内宁东基地产业工人人数将达到20万以上,迁移的人口增加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五险基金入库金额将迅速增长,导致个税积数大,日益增长的个税收入入库使得税务和银行缴费压力增大。

(二)税种类型多,分成计算复杂

宁东基地大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大多为跨区域生产经营,仅神华宁煤集团在宁东地区的20多家单位,就涉及煤炭开采、洗选、深加工、出口、矿井建设、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建筑、建材等业务,2011年每月就需缴纳各项税费数千万元,跨区域所得税、预缴所得税等种类多,涉及大量财务会计知识和税收政策,分成计算复杂。

(三)退库种类和优惠政策多

宁东基地多为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的企业,退库种类多、减免优扶政策多,退库类型有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减免退库等,大部分企业享受“三免两减半”、“资源综合利用”和“西部大开发所得税减免”等多项税收退付优惠政策。

能源基地建设篇6

关键词 山区基站 低成本建设 配套电源设备 二次搬运费 分布式基站

1 前言

效益是企业运营的核心,运营商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强化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运营对于增强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规划建设上,运营商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尤其对于山区地市,需认真研究当地市场发展与网络建设的特点,低成本地解决山区的网络覆盖问题,平衡建设投入、网络质量与市场潜力的关系,增强网络竞争能力,为市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在传统移动通信工程建设中,尤其是山区基站建设往往存在建设成本高、工程量大等情况。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在山区应用场景下的基站建设方案研究,探讨如何在保证基站覆盖性能的情况下,节约成本,降低建设投资。

2 山区基站建设的现状

山区基站主要用于解决覆盖,网络利用率极低,山区基站建设成本主要呈现如下两大特点:

(1)单站投资较高:山区基站因施工条件恶劣,二次搬运、交流引入等费用较高,单站投资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如考虑传输线路等投资,山区基站投资所占比重更高。

(2)土建投资额及比例较高:主设备、配套设备价格逐年下降,土建投资额及比例逐年上升;基站土建部分投资(铁塔及基础、机房及围墙以及交流引入、二次搬运等)约占总投资的60%。

移动通信企业在前几年建设了大量的边际网基站,边际网建设初期主设备采用室外型基站,采用交流供电,不建站房,未配置空调、监控等配套设备。这种建设方式在投资紧张、主设备造价较高的情况下,有效地节约了投资,支持了市场发展。但边际网基站与宏基站主设备的网络适用性差距明显、故障率高,而且现阶段边际网价格与宏站已基本持平,所以建设边际网基站已不再适合作为降低山区基站建设成本的主要方案。

3 山区基站低成本建设的基本思路

山区基站低成本建设的基本思路如下:

(1)综合考虑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不能为降低建设成本而造成后期运行、维护成本的增加;

(2)因地制宜,细分场景,优化建设方案,降低建设成本;

(3)努力提高规划方案前瞻性,确保后期不折腾;

(4)高效、可靠的电源系统,是确保山区和室外型基站正常工作的关键。

4 山区基站低成本建设的方案

4.1站址规划

在山区基站的规划选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科学合理地布局基站,做到满足网络覆盖、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基站数量,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借助Googleearth工具软件选点,对当地的地形和基站附近的无线环境等有个初步的了解,获得较为准确的全局性的信息;然后再去现场重点调研拟覆盖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潜力、接收信号电平情况、周围基站的覆盖情况、可以采取的低成本方案等。

山区基站网络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广覆盖、低成本、高速度。因此建设思路有两个方向:一是采用能够最

大幅度简化配套设备要求的主设备建网,因为简化对配套设备的要求,既可大幅度降低网络整体建网成本,又可以降低建设难度,缩短建设周期;二是采用单站覆盖面积大的设备建网,减少站点数,因为减少了站点即减少了投资,同时可以加快建网速度,降低维护难度。

对于拟覆盖区域的人口稀少或者接收信号电平不低的情况,不建议建站。对于拟覆盖区域与现有基站之间没有山体及其他障碍物阻挡的情况,建议采用原有基站使用增强覆盖的方式解决,不建议建站,以减少基站数量。对于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交流引入、传输、二次搬运等费用较少),可以优先建站。在不影响基站布局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距离传输线路较近、电源、铁塔等设施容易得以充分利用的站址。

4.2站型与载频配置

在山区,以下这些地形是比较常见的:盆地型山区、高山、半山腰、普通山区等。在盆地中心选址建站,如果盆地范围不大,推荐采用全向o2站型;如果盆地范围较大,或需要兼顾到某条出入盆地的交通要道,推荐采用S1/1/1或o+S的站型。如果覆盖目标离山较远,或是纯粹超广覆盖而没有具体区域,推荐采用S1/1/1站型,配以高增益天线。在半山腰建站,基站天线的挂高低于山顶,山的背面无法覆盖;因此只需用定向小区,用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覆盖山的正面。普通地形起伏不大的山区,推荐采用S1门门站型,尽量增加信号强度,给信号衰减留下更多的余量。

4.3机房建设

山区基站的机房类型,常采用的一般有独立砖房、彩钢板机房、一体化机房、无机房等。

独立砖房尺寸大、耐久性高、安全防盗性强、保温性好,可满足50年使用寿命。但其一次性投资较大,如建设场地需要二次搬运,建设所需的材料搬运量会很大,且费用较高。独立砖房建设周期较长,一般需要2个月以上;并且施工过程中,需要开挖基础、堆料等,占用的场地较大,且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山区基站可选用彩钢板机房、一体化机房、无机房等建设方式,例如:

(1)基站站址位于山顶,建筑材料很难运到施工现场,即使运到,二次搬运费也非常昂贵,投资增长巨大,可考虑建设彩钢板机房;

(2)基站站址位于风景区等对周边环境有严格要求的场地,建设独立砖房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周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考虑建设彩钢板机房;

(3)对于场地有限、征地尺寸非常紧张的情况,建设独立砖房时,考虑建设基础,而基础开挖受限无法操作,可以考虑建设彩钢板机房;

(4)在景区等不适宜建设机房的区域,可采用一体化机房;

(5)在偏远山区、话务量小的区域,建设机房比较困难的地区,可使用无机房建设,例如建设分布式基站或者直放站。

4.4铁塔建设

山区基站的塔架类型,常采用的有四角塔、双H杆、组合抱杆等。在山区,同样的高度下,四角塔的建设费用远远高于组合抱杆的费用,而且相对组合抱杆,并没有多大的优势;所以建议山区在所需天线高度在25米以下时采用组合抱杆,在25米以上时采用四角塔。在需要设备平台的时候,可建设双H杆。

4.5降低电源配套成本

(1)配套电源容量配置

基站配套电源设备主要包括开关电源设备和蓄电池组,电源设备容量配置主要与设备负荷和蓄电池组后备时间等因素相关。

1)蓄电池组容量配置

由于山区基站市电供应情况相对较差,月平均停电次数较多,每次停电时间较长,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给发电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建议蓄电池放电时间按24小时考虑。山区一个典型的GSm配置的基站,一般情况下-48V系统直流电源负载电流在10a~20a。据此,考虑供电的安全性,可以计算得出蓄电池的容量需求为300ah阀控铅酸蓄电池2组。传统蓄电池组的配置容量为500ah蓄电池2组,因而在市电条件和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适当降低蓄电池组配置容量,每个站点可节省投资12000元。

2)开关电源容量配置

开关电源容量配置主要与设备负荷、蓄电池组容量配置和开关电源对蓄电池组充电电流等因素相关。根据山区基站设备负荷和蓄电池组充电电流统计,综合考虑开关电源设备招标选型情况和后期电源扩容方便,建议机架满配容量选择300a为宜。根据计算,配置3个50a或4个30a整流模块能满足基站近期需求。

(2)新能源解决方案

新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满足节能减排需求,可根据当地气象条件进行配置,包括太阳能解决方案、光油互补解决方案、风光互补解决方案等。

(3)节能技术的采用

节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通过采用一些节能技术降低电源消耗,减少运维成本,包括采用开关电源休眠功能、采用高效率开关电源等。

4.6降低二次搬运费

(1)在建设双H杆时,可采用钢管替代水泥杆,钢管长度短、重量轻。例如搬运时,水泥杆不仅不方便搬运,而且高度有限,容易造成天线被树木挡住的情况。

(2)在山势坡度均匀的地方采用人工开挖滑道,用卷扬机拖拽铁船的方式来搬运材料;在山势陡峭的地方采用架设空中索道,用卷扬机牵引箩筐在铁索道上滑动的方式来搬运材料。通过创新,每站可降低二次搬运费两万元左右。

5 采用分布式基站降低成本

5.1分布式基站对配套投资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宏基站,分布式基站具有施工难度小、对配套设施要求低、节省投资等优点,适用于山区建设。相对于传统宏基站来说,分布式基站可减少下列投资:

(1)机房费用

分布式基站不需要建设专门的机房,所以可节省机房的建设费用,包括相应的基础、机房装修、征地及二次搬运费等,每站可节省投资约5.5万元。

(2)机房内设备费用

分布式基站不需要走线架、避雷器等机房内设备,每站可节省投资约5千元。

(3)天馈费用

分布式基站采用光纤连接,无馈线等材料,每站可节省投资约1万元。

(4)电源投资

按1个中心站和3个RRU拉远站、站距3公里考虑,电源采用交流远供,分布式基站每站可节省电源投资约6万元。

与普通基站相比。分布式基站每站可节省配套投资约13万元。

5.2分布式基站的建设方式

分布式基站以灵活的安装方式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特别在实现低话务区域的广覆盖(公路、乡村、偏远山区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分布式基站如果是中心节点,则需建设机房,可建成塔下房或者塔边房,其建设方式与普通山区基站一样;如果不是中心节点,则不需建设机房,只需考虑电源、天面、传输的建设方案。传输的建设与普通宏基站类似,本文主要从电源、天面两个方面来考虑分布式基站的建设。

(1)供电方案

分布式基站远端RRU设备供电可以采用基站电源逆变拉远供电和就近供电方式,两种方式的比较如表2所示。

两种供电方案各有优缺点,投资主要在于市电引入和电缆,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市电情况、供电距离、施工难度、投资等情况,选择最优的供电方案。当基站附近有比较稳定可靠的市电电源,市电引入容易获得、引入费用不高时,应尽量选择就近供电的方式;当基站附近无市电或市电质量不稳定,市电引入距离较远、引入费用较高,且中心基站逆变拉远距离较近,施工难度不大时,应尽量采用基站电源逆变拉远供电方式。

(2)天面建设方案

在山区可建设组合抱杆来放置分布式基站的天线和RRU及电源设备。组合抱杆主杆为3个塔柱。高度在15~25米,一般设置两层天线支架,RRU可挂在主杆上。组合抱杆基础采用墩基即可,采用拉线的方式固定,所,以基础投资很少,且其重量不大,塔身投资也很少。组合抱杆的基础和塔身的二次搬运量均较小,费用相应较低。

能源基地建设篇7

课程基地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发展平台的确立、架构及建设策略。启东市大江中学于2012年获准为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单位,将发展平台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命脉”,取得了突出成效,开发的科技创新精品校本课程“学会发明”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本文以启东市大江中学实施的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为例,谈谈如何确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与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实践、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及建设策略,以期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一、如何确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应立足课程基地建设的义旨,确立适切的发展平台。平台是一种基础的可用于衍生其他产品的环境和发展载体。发展平台既是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又是课程基地建设的实施途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转型升级的探索,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肩负着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使命,以及时代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平台。启东市大江中学在实施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时,严格遵从课程基地建设的义旨,充分发挥学校传统、特色等教育优势,确立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融合的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实践、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六大平台”,形成了课程基地建设“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如图1),努力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的生态性,教育效果明显。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确立发展平台时,要坚持五个“有利于”:(1)基于校本底色、课程统整、思维品质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在重点打造特色课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学术内涵,发展群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用更加积极阳光的探索心态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奠基”[3];(2)理念、方法、路径融合,有利于设施设备、课程、师资、资源的统一,提升课程教学的内涵,形成资源服务的网络;(3)展现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4)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5)整合单一功能、形式、内容的活动资源,有利于构筑综合、立体、互动、高效的发展平台架构。 

二、“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及建设策略 

(一)课程建模:构筑核心内容教学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基地建设需要科学的课程结构和合理的课程安排。课程的主题来源可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可以是单一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无论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都需要从学生发展和学校实际出发,将现有课程基础与开发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不断试验改进,彰显特色,发掘优势,逐步形成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重点,以相关课程为支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型架构。启东市大江中学通过全面梳理提升“发明创造”等已有校本课程,结合新课程中“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和省市地方课程要求,新开发了“科学活动”等课程,并不断试验改进,打造出“学会发明”等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形成了由系列课程支撑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模型架构(如图2)。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课程体系模型架构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在目标上,指向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顺应时展要求,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在内容上,与现实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与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把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3)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探究与体验,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专业发展、特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事业使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使学校成为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优化、社会资源整合的示范点。 

(二)资源开发:丰富基地课程资源平台 

能源基地建设篇8

一)充分认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中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土面积广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但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严重;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但产业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较强,但社会事业落后、贫困问题突出;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维护大局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拓创新,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消除瓶颈制约;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着眼长远发展。既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又要谋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坚持立足当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转变发展方式。要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前提。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问题。注重改善民生。要把解决贫困问题和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突出战略重点。要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统筹兼顾。加快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加大支持力度。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帮助力度。坚持自力更生。立足自身努力加快发展。针对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打通资源能源运输通道。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实施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实施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发展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预期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省级示范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大力支持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都市经济圈。极推进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把经济区建设成为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中心作用。

七)着力推动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煤炭、油气资源开发步伐。积极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辐射、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嘉峪关一体化进程,构建以平凉、庆阳为中心。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构建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形成东西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八)全面促进区域功能组团协调发展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布局。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功能组团。祁连山生态补偿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着力加强防沙治沙,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农业。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关中-经济区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

九)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尽快打通断头路。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促进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形成。开工建设永登(徐家磨)至古浪、安西至星星峡(甘新界)等国家高速公路。建设至当金山口、至合作等二级公路,省内国道达到二级以上技术标准,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启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强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的连接。加快推进、酒(泉)嘉(峪关)、张掖、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提高农村客运站覆盖率。

十)铁路建设。积极推进兰渝铁路、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宝鸡至客运专线、银川至增建二线、至成都、干塘至武威、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铁路枢纽改造和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抓紧开展至合作、至哈达铺、至格尔木、额济纳至哈密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新开工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开展西宁至成都、平凉至庆阳铁路论证工作。适时启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十一)民航建设增强机场枢纽功能。加快机场改扩建。积极开辟至日韩、港澳等国际和地区航线。改扩建、嘉峪关和庆阳机场,合理规划建设国际航空港。新建机场,适时实施机场迁建工程,开展新建平凉机场前期论证工作。鼓励在设立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通航起降点,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十二)水利建设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加快引洮供水一期、盐环定扬黄续建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引哈济党、靖远双永供水等项目前期论证工作,抓紧实施引洮供水二期及受益区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推动中小型水源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实施渭河、泾河、洮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十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道、省道移动通信覆盖水平。提高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城市发展热电联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扩大农村通信覆盖面。

十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以及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基层政权等公益性建设项目。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十五)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科学实施人工增雨雪,加快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

十六)加快、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实施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保护天然湿地。加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大力推进流域重点治理工程。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巩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结构,采取高效节水、适度调水等综合手段恢复月牙泉和西湖湿地生态功能。积极实施三大内陆河流域盐碱化及沙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区防沙治沙工作,建设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推广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以电控水、以水定地”水权制度,支持建设以河西地区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加强流域生态恢复技术体系的研发和推广。

十七)实施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进一步加大退牧还草、牧区水利、暖棚养殖、饲草料基地、草原鼠害防治和游牧民定居等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力度。研究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支持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启动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加强湿地保护。

十八)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坡改梯和小流域坝系工程。继续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统筹规划,积极建设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以及渭河、泾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加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治力度。加快推进“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十九)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进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和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等重点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着力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五、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发展耐旱节水品种。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动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十一)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支持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扶持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贮藏库建设。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品种改良和野生动物繁育,将马铃薯种植纳入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加强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制种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中药材、酿酒原料、林果、蔬菜等产业。积极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合、苦水玫瑰、黄花菜、鲑鳟鱼等地方特色产品。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沙产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支持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二十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3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集雨水窖、节水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和国有农场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基本实现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加强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二十三)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和劳务经济统筹城乡规划。集约利用土地。加强产业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促进特色产业向城镇集中,引导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整合培训资源,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在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协作,着力打造劳务品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支持完善农民创业园,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研究制定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办法。

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二十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实施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抓紧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青走道水电站、石门河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打造九色香巴拉和临夏穆斯林风情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大临夏州基础设施和商贸流通设施建设力度,尽早开工建设。积极发展高原草原旅游、回藏风情旅游。积极推进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实施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库库区水土治理项目,支持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保安、撒拉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强和政县古动物化石保护,提升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

二十五)定西、等特殊困难地区定西市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带动薯农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定西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加强渭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支持建设引洮供水一期配套工程。市要加快发展以黄金、铅锌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中药材、油橄榄、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及水电、生态旅游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研究解决灾区长远发展问题。

二十六)革命老区庆阳等革命老区要依托石油、煤炭等资源优势。适当扩大原油就地加工规模。大力发展香包、刺绣、民间剪纸等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启动实施会宁县城及北部乡镇供水工程,把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抓紧解决环县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十七)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中央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大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力度。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研究探索创新对口支援方式。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八)优先发展教育巩固“两基”攻坚成果。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民汉合校,加强“双语”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支持与东部地区合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增加部门院校和外地高校在的招生规模,支持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开展东中部省市教师对口支援。支持高校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参与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攻关。

二十九)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地市级医院建设。支持中(藏)医院建设。做好鼠疫防控工作。支持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扶持中(藏)医事业发展。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大骨节病、高氟病等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立西北人口信息中心。

三十)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建设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改善市、县广播影视基础条件。支持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及沿线重要遗址保护,加强省市级博物馆、文物大县和重点遗址博物馆建设。继续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将临夏州及张家川、肃南、肃北和阿克塞等自治县纳入西新工程。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覆盖能力建设。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力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力度。建立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完善古籍保护设施条件。建设一批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场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临洮体育训练基地建设。

三十一)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落实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发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加强公共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养老和孤残儿童护理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镇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确定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国有林区、垦区及城镇棚户区改造。

八、大力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十二)加快煤电化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大型煤炭矿区。实施煤电联营,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加大对地区煤炭资源勘查的政策支持力度。延伸煤炭产业链。建设大型电站,先行启动建设崇信、平凉二期等一批条件具备的电厂项目,开展正宁、环县电厂前期论证工作。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开发利用煤层气。推进庆阳长庆桥、平凉华亭和崆峒产业聚集区建设。

三十三)大力发展河西新能源加快建设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支持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积极研究当地用电补贴政策。适时发展核电,配套建设稳定风电送出的电源项目。支持大型风电制造企业在建设风电装备生产基地。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互补。加快与我国核能发展相适应的核电配套工程建设,加大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稳妥推进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加快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在建筑中应用。

三十四)提升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快西峰、华池、镇原、环县以及等油田勘探开发步伐。提高经济开采年限。充分利用省内外两种资源。建设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加快实施石化大型碳五综合利用、550万吨/年蒸馏装置技术改造和汽柴油质量升级,支持老油田发展。进一步提高石油加工转化能力、原油加工质量标准和附加值。庆阳石化300万吨/年炼油集中搬迁改造等工程,力争到2020年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支持18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库和100万立方米原油生产运行库建设,建设300万立方米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打造西部大型石油、化工原料集散地,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做好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至郑州至长沙成品油管道、庆阳石化成品油外输管道等油气管道建设。

三十五)加强电网建设加快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完善省内330千伏电网。配合能源基地建设。拓展区外市场,加快主网架规划。形成西北电网中心枢纽。加强省内及省际750千伏网架建设,优先建设河西和南750千伏输变电线路,实现与联网。研究论证2020年外送能力和电力市场,完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外送方案。

九、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十六)全面提升有色冶金产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支持白银公司发展铜铅锌生产及加工。兰铝、连铝、华鹭铝业发展铝型材、铝合金等深加工,金川公司发展镍钴铜与贵金属精深加工。酒钢公司发展碳钢镀锌板、不锈钢薄板、中板等深加工,稀土公司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延伸产业链。不扩大现有产能的前提下,支持钨、钼矿产品深加工,建设张掖钨钼生产基地。将金川公司和白银公司纳入煤电冶联营及大用户直购电政策范围。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

三十七)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数控和专用机床、集成电路、中高压电气、石油钻采炼化设备等优势产品。形成以石化通用设备、电机制造,电工电器、机床制造、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十八)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资源枯竭城市改造传统产业。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培育替代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白银公司等开展危机矿山找矿及区域内资源整合。启动实施白银棚户区改造工程。支持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逐步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三十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紧启动实施《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进石化、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清洁生产。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推动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支持和鼓励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企业提高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加强冶炼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通过技术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四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同时。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推进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稀土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化发展。加快发展生物制药。积极发展特色中成药和藏药,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国家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产业化。支持重离子加速器治癌装置等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增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竞争力。

四十一)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艺术、麦积山石窟艺术等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培育《读者》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支持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做大做强以“丝路花雨”大梦”等为代表的歌舞、影视、戏剧、动漫文化品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内外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支持丝绸之路、莫高窟、香巴拉、黄河风情、麦积山、崆峒山、黄河石林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庆阳、会宁、腊子口、哈达铺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加快白龙江、小陇山、祁连山林区森林旅游发展。扩大旅游产业经营范围,扶持旅游产品开发。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十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物流中心、集装箱节点站、现代物流园和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大力推进县城超市及配送中心、乡镇超市、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及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培育和发展金融产业。扶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适当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创造条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大力发展会展业,办好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

十、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四十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建设。对从事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产业项目的企业,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降低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门槛,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务公开。

四十四)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度、定额管理、有偿使用、市场调节”原则。支持建立水权转换制度。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再生水利用,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统筹水务综合管理,创新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发挥农民用水协会作用,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设施管护的积极性。

四十五)完善土地和矿产资源政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土地整治。鼓励对沙地、荒山、荒滩、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加快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优先开展油气资源勘查。合理确定新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加大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资金对的投入力度。做好地区、中部地区和河西地区能源基地后备资源勘查工作。

四十六)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坚持人才强省和科技兴省的路线。加大对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引智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技能人才培养。鼓励发达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单位及社会组织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积极引进科技、教育、卫生等行业紧缺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扶持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连通市(州)和县(区)继续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

能源基地建设篇9

一、中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训基地建设的持续发展与资金不足的矛盾

职教攻坚的形势下,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得到了不少的资金与政策的扶持,但由于资金覆盖面有限,众多的学校的实训基地仍没能解决高标准的建设问题,尤其重硬件,轻软件与基地场所情境建设的现象,仍是基地建设的瓶颈。

主要表现在:教学设备数量不足;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仪器设备匮乏;资金投入跟不上设备更新步伐;实训基地的现场生产性环境和企业氛围缺乏等情境建设问题,总的来说,大部分的中职示范性基地建设与现代企业和用人市场的发展要求仍存在差距。

2.师资问题

一支高水平、数量足够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实训基地功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目前,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公共基础课转轨教师多);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扶持;面对一些高新技术的设备,部分教师还不会使用。

3.管理不善,盲目投资

一些实训基地没有合理规划,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实训基地建设出现一些问题如:资金重复投入过多;奖金使用管理不当,导致实训基地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二、中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1.多途径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加大投入

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主动走出校园,争取政府、行业、企业对校内实训基地在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投入。

2.科学规划,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首先,应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管理的项目建设理念。在立项之前,学校应充分考虑原有的基础,整合资源,紧密结合区域性经济建设的需要,设立管理机构,制定基地建设的规划及相关保障机制等工作,做到人员落实,责任明确。

其次,在建设项目时,应实行项目负责制,基地建设采用政府公开招标,严格实行事前预算、事中监督、事后核算制度,确保建设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最后,要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基地项目建设制度,如完善实训室的维护与安全制度、管理员与实践教学教师的岗位职责、实训基地设备使用登记表、学生实验操作规则等管理机制,使实训基地管理与维护责任明确,运行安全,确保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方案,常抓不懈,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师素质。具体如下:

(1)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及管理体制,结合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校具体发展规划与实际情况,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安排骨干教师到部级培训、区级培训基地学习,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引领专业发展。

(2)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教师理论与技能培训,聘请或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工作,来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

(3)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有利于教师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

(4)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专业教师结对子互助等多途径来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教研、竞赛、讲座、精编校本教材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培养教师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下不断地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教师学习与交流,促进不同区域学校的共同发展的平台。

(6)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在培训进修、职称晋升、优秀评选等方面对骨干教师进行适度倾斜,来提升教师继续学习的动力。

(7)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搭建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有效使用共享的知识资源,如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4.工学结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硬件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推行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学习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途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丰富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2)立足实际,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讲求实效,在资金不充足时,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生产性与仿真性结合等原则进行教学活动:如计算机网络实训设备中的高端路由器的数量不足,以虚拟实训作为补充,沿着“模拟(虚拟)训练仿真实训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这一路径进行模拟教学实践活动,来弥补教学实训设备的不足,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改革教学评估体系与监控体系

以传统的教学评估与监控体系进行教学改革,是导致一些实训基地教学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完善教学监控及评估体系,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估,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成绩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等教学评估与监控体系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5.立足本校,面向社会,资源共享

依据学校及区域性经济特点,采取“资源共享、成本分摊”的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实现教学、科研、校企合作和面向社会培训体系等多维度的资源共享有机结合。

资源共享是采取面向各类学校、企业、个体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向全社会开放,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在设备、师资、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实行共享,满足本校与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需要。

成本分摊是指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及降低建设与维护的成本,具体措施有:利用各方资源如校、政、企共同建设,完成相应的实训、技术研发、培训、生产等。

共享合作模式有:与产学合作、产品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资源共享;与相关学校组成资源联合体,建设共享师资、设备、考证、培训的整合资源;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延伸,不断吸收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建设新的资源;政、校、企合作开发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资源等。

总之,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要在社会中起到示范性作用,需在管理机制、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入手,遵循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规律,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建设出科学规范的示范性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刘振强,赵菁.友好合作互利双赢推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1)

能源基地建设篇10

关键词:地籍测绘国土资源管理服务功能

一、引言

测绘是指以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通过测量的手段获取地面现状的位置信息与图形信息,反映相关设施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大小及其相关属性,为国土资源管理与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依据。地籍测绘是对土地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精确测定,将地表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面积及其他属性准确绘制在图纸上,为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及各项基础业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国内针对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江长喜(2000)阐述了测绘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手段,提升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的功能和水平;余雷(2012)通过分析地籍测绘的作用,探究地籍测绘的经济作用,阐述地籍测绘的土地开发利用等研究了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结果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研究

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相互关系是一个彼此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地籍测绘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中国土整治与开发、土地的归属权、土地纠纷与变更等重要环节提供科学、规范、合理的保障。伴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涵盖国土资源调查信息系统、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地藉信息系统等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而地籍测绘是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材料的精确的科学手段,是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期性、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国家资源的宏观管理、国防建设、城乡规划等提供可靠保证的参考依据,同时使地籍测绘工作的前期性、基础性、公益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地籍测绘技术的发展。综合分析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地籍测绘通过对地块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精确测定,将地表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面积、权属关系和利用状况等属性进行精确的绘制与记录,强化了国土资源管理体系高度的权威性、组织性、纪律性,确保相对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利用每一寸土地,为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资料,与此同时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地籍测绘技术的发展,二者逐步形成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的稳步发展。。

三、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分析

地籍测绘技术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的有效平台,是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辅助决策有效技术手段,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探究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首先,地籍测绘在土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籍测绘对土地属性的精确测定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为区域地形、土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分配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为土地的利用监测与动态的遥感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工程建设上,地籍测绘规范了土地开发的方案设计的资金预算与工程质量,保证了开发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作用,地籍测绘为我国土地的审批、规划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材料,保证了城乡规划的合理开发,强化了土地与建筑物的产权管理;服务于城市的交通道路管理,作用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的更新,有效地对土地进行了动态的监测。再次,地籍测绘技术的科学性、规范性在解决土地归属权纠纷,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城市环保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区划和地名管理都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功能。地籍测绘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地籍测绘是国家对能源、交通、水利以及通讯等设施进行战略投资的基础,是加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保证。综合研究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地籍测绘技术为我国国防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战略方针的制定、土地合理开发决策的实施、城市、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及国土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数据保证服务,推进了现代社会国土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四、总结与建议

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正进入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现代地籍测绘技术能够为我国国家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平台,能够为我国国防建设、城市规划、土地开发与管理以及土地资源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实施提供理论保证,服务于我国现代化、适时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国土资源管理,为促进我国城市、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现代社会实践发展中须完善地籍测绘的相关制度,促使地籍测绘工作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相互融合,保证测绘数据质量的准确度,不断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城市、农村空间数据共享,为国土资源开发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服务,进一步实现国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余雷.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2,(24):27.

[2]安波.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02):70-71.

[3]王玉龙.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4):25.

[4]江长喜.浅谈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服务[J].资源・产业,2000,(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