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38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1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技能培养知识体系,实训中心建设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入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构建现代化实训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入、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的观点。

一、建设方案

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实训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人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现代化实ijl}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人、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在内容上以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低污染、无人身设备事故,因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素材采集均以规范、标准型号的设备和标准操作控制为依据,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岗位操作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是计算机仿真十真实装置。仿真培训在国内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装置的制造都有仿真模型的产生,以便对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人员上岗之前通常需通过仿真培训,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在职和r’馆`u培训。但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计算机仿真都是基于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的培训,而职业技术类院校是面向多专业、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网络化的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培训平台规划和目标,以此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实验实训效果,同时提高经费投人的性价比。

3.在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把各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再配以实际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仿真效果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院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学生多、设备少、在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内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进行操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平台。由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素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设定,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培训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训平台的培训,再结合一些真实装置的操作,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规划原则

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训要求,配置、规划、建设好电子教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另一方面着重规划技术研发中心,锻炼并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科研队伍。

基本方案: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的理论部分(应知)和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应会)。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手段,把应知和应会内容分别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件)和仿真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理论学习、机理研究中的实验(验证型和研究型)和对问题的理解主要用教、课件描述,而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同一动作过程精细、准确、稳定性的培养则采用大型仿真培训软件培训。

三、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实现方案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录、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装置结合方案的主要特点

1.投入大大下降,实验实训效果大大提高.没有实训平台时:(1)设备投人一个标准班10组(每班40人计);(2)设备需维护、维修(需投人人力、物力);(3)设备的更新、淘汰快(财力不断投人);(4)实验实训的能耗和耗材。有了实训平台后:(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5)在线考试系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2.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1)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2)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3)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4)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等均可以实现。

3.满足培训和专业调整后,新建、重组实验实训环境。(1)培训: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全日制、成人)和各类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从国内外高职学院典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各类培训年学生数一般都超过学历教育的年学生数,同时不难算出各类培训的经济效益更高,其培训的特点是岗位多、专业广、同阶段学习人数少。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岗位方向的培训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达到在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进行培训的要求。(2)专业调整、新建、重组后的实验实训投人不大,建设周期短。

4.计算机网络方案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合法用户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更方便。

五、结论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采取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的方案,在专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仿真包括:基理仿真—机理的研究和教学过程(课件教件)。即通过教学课件、教件、电子教材等进行仿真,其中动作原理与理论原理是真实的,而学习对象的动作过程是模仿的;操作仿真—操作技能的培训、岗前实训、实践能力的训练,其中操作实践过程是真实的,而操作对象是模仿的;环境仿真—模拟各种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便对真实环境下的事物展开研究,其中实验基理现象是真实的,而实验设备对象是模仿的。实训场所再配以实际装置设备后,可以同时解决仿真无实物对象存在和仿真可能与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2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培训部门,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各类培训,力求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来实现企业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但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对培训学习重视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学习应用性不突出、课程针对性不强、评价激励性不明显等几方面:

1.1缺乏足够重视

企业管理层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缺乏足够重视。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虽然也重视员工培训,但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类应用型技能的学习仍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员工大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通过实践应用掌握这项技能,不需要由公司组织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而员工受到管理层的影响也会轻视对这方面的学习,在参与培训时不能认真对待。

1.2工学矛盾突出

工学矛盾是在职培训中最为常见的问题。组织员工参与计算机技能培训,对于企业及员工个人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利的。但培训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若选择在员工工作时间安排培训,势必会对员工及其所在部门的日常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若选择在员工的非工作时间内安排培训,又可能会引起员工的反感和抵触。如何协调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中的工学矛盾,是决定培训是否能够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1.3培训课程缺乏应用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在实际培训中必须要突出应用性。但就当前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实际情况来看,重理论轻实践、学用分割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一些企业在开展计算机网络培训时,常常是培训教师在前面示范讲解,员工记下培训要点,再自行在计算机上进行技能训练。这样,员工很难将所学习的技能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真正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受到影响。

1.4培训课程缺乏个性

课程设置缺乏个性也是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项通用技能,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庞杂。因此,在制定培训技术方案时应当与企业的业务领域、员工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使培训的教学内容更具实效性。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所开展的培训仍偏重于对普遍性、基础性网络技能学习,个性化特征仍不明显。

1.5培训评价缺乏激励性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中的评估手段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效果,也降低了企业及员工对培训的认可度。在培训实际中,往往是以拿到培训合格证为目的,对于培训内容不是十分重视;而培训结束后,对于培训效果也不并不关注。使得一部分员工在参与培训时只是敷衍了事,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

2企业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相关策略

2.1提高对培训的重视

要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视,使其真正意识到此类培训对于企业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应将培训纳入到企业年度工作计划之中,形成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的培训机制,制定更为合理的培训计划、优化培训流程,协调并安排好培训工作,为培训提供更多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支持,鼓励员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时能够全心投入、认真参与。

2.2采取有效培训手段

当前,网络培训已经成为重要的培训方式。企业可以尝试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在线培训,可以将专门的网络学习课程上传至企业网络平台,或者与专门的培训公司合作开发设计在线学习资源库,由员工自行安排学习。通过在线学习方式,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计算机网络培训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突出问题。

2.3科学设计培训方案

培训方案是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开始之前,要对企业的业务范围、作息安排及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合理选取培训内容,科学设计科学培训方案,对培训方案进行论证和完善,最终选择最佳培训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及时微调,以确保方案实施的稳定性及有效性。

2.4强化培训的应用性

实践性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要特征。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教师要强调员工对技术的应用,在应用中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要引导员工将在培训中将所学习的技能与自己的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提高技能的应用性。

2.5加强对培训的考核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实训基地就业影响

高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场所,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它承载着培养合格高职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的重要任务。全面落实高职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和保证办学的基本条件,促进高职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的就业思想,就必须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活力。基于这一点,作为高职计算机类的核心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由于其专业实践性强,对其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流程、技术含量以及和外界信息及时接轨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1高职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高职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牵引,以网络应用培养定位为核心,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教学、面向学生、面向市场。”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太强,在网络实训教学制度、实训人才队伍、实训教材体系和实训设备设施这四大方面的建设应该同步协调进行,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的基础上,根据网络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训内容要求,确定网络实训基地的具体建设。

由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因此在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宽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复合型网络人才,是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实现基地建设和管理。开放式网络实训基地可为师生提供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使实训变成思考、探求、感悟的实践过程。因此网络实训基地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立足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开放式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局限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的开放,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重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2开放式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和步骤

2.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网络实训教学和管理体系

(1)逐步建立“一条主线、四层次实训”的网络实训教学体系,这种体系结构,重点在实践,目的在就业。一条主线是素质培养与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训分别是:网络基础技术应用实训、网络强化技术应用实训、网络核心技术应用实训、应职应岗实训。具体内涵见表1。

(2)改革原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为适应学生的就业,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在网络人才培养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建立实训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化到能力培养。

①除教学大纲上已明文规定独立的实训课程外,配合正在实施的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网络实训课及实训学时的安排与设置问题,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实训内容重复、实训方法简单的问题。

②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确保网络实训教学质量,要逐步建立实训教学检查制度、实训报告批改制度、实训教学考试制度,切实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

③督促鼓励网络实训教师的自学能力。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技术,应该鼓励网络教师能根据发展形势,积极探索网络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训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促使网络实训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训教学工作活力。

2.2建立和健全网络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1)完善网络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设备是学校的高端设备,在网络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学校只注重网络本身的先进性甚至是建设网络实训基地引起的轰动效应,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成后的应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引起初始投资和资源闲置的双重浪费。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很有必要。

(2)完善毕业实习(设计)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毕业或实习训练,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技能的提高,因此学校的管理中心和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师应该加强对网络实训学生的管理。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实习,必须让学生深入到专业实践一线,切实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为学生的零距离上岗打下深厚的理论和实际基础。

3打造校内和校外网络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决定了该专业实训基地的重要性。校内实训基地只能提供该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训,不能代表当前网络发展的高科技前沿,为了让学生技能和社会发展潮流接轨,校外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表2、表3提供计算机网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简表。

4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就业力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高职计算机网络的实训基地建设处处应该体现以当前技术发展为准绳,以方便学生就业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训,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这样既减轻了社会的就业资本,又为行业培养对口专业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些优势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4.1增强了学生就业的信心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体现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其新设备层出不穷,功能也不断完善。高职的网络实训基地,虽不能牢牢跟上网络的发展步伐,但校外网络公司和企业基地上的实训,至少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见识,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就业的信心。良好的影响带给高职学院的,不仅只是就业率,也直接带动了该专业的后继学习者。

4.2减少了学生跨行择业的机率

当前,就业仍然是高职学院急待解决的瓶颈。专业的大众化,教学的传统化,造成了当前社会一方面对行业人才的渴求,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对口专业学生无处可去的局面。很多毕业的高职学生不得不面临刚刚毕业又择业的尴尬境地。这里固然有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实训机会不够珍惜的个人因素,但高职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否合理、实训教学管理是否到位存在着巨大的关系。基于以上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设分析,可以大幅度减少该专业学生跨行择业的机率,对高职学院提升专业的品牌,打造特色的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影响力。

4.3高就业力推动了实训基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

一直以来,职业学校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作出了各种努力,其目标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如何使计算机网络专业更迫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是最好的途径。

一、校企合作,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的改革

1、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缺点

一是由于实训项目基本是通过教材的安排来制定的,而教材由于受其系统性影响,每个实训项目往往只会根据单一知识点安排;而教材又是因技术类别的不同而编写的,因此,实训项目由于知识的单一性而造成了技术的离散,这极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

二是实训项目由于只为知识的掌握而设成,且教材的编写大多都落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实训内容往往与现场技术有脱节,或已大大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应用,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所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性。

三是过去的实训,由于多是随堂进行,单独为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因此往往只注重实训的结果,不注重实训的过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校企合作改造技能实训课程

现在,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全而推行了项目教学法,其中,具体的项目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制定的。学校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办学,共同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责任,分享利益。我们引进企业技术规范,合作改造技能实训课程。

1)与联想合作开设台式机组装维修技术课程

从联想的维修中心的阳光服务职业规范,到台式机维修流程、故障排除技术,都被引进我们的专业组装维修课程,在教师系统授课的基础上,由联想公司的维修工程师,结合自己的丰富维修实际案例,分析演示各类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企业与教师合作授课,实效突出。

2)与神舟数码合作改造网络专业核心课程

经过努力,我校网络专业获得与神舟数码合作的机会。我们与企业交流达成共识,校企合作重点研究神舟数码网络产品的技能应用课程。

二、校企合作,促进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促进学生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能的掌握,必需经过学生的反复操作,不断训练习才行。但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实习室,不可能和企业网络中心等同,学生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习室实习,总有“实习机会少”、“实习场地局限”等问题。同时,学校往往也找不到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准确定位,不能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上下更大的功夫。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能使我们明确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能让我们找到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从而避免了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跟着技术人员学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多了,并且,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计算机网络行业的氛围、行规、要求,从而促进了学生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的提高。

2、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还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的积极性不高的难题。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科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计算机网络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工作。但计算机网络理论较抽象,纯粹的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很枯燥,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高,无心向学,上课经常睡觉,甚至逃学。但经过校企合作后,他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求知欲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学好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为提高计算机网络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促进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1、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校每年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每年顶岗时间2个月以上。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特点,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集中到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顶岗重点是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本专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努力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2、充分利用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优质资源

我校主动邀请有关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到学校兼任一定职务,共同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参与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发;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校就业指导顾问,开展就业咨询、就业讲座,向学生提前渗透先进的企业文化;邀请技术骨干担任学校计算机网络课改指导,参与学校课程开发;邀请技术骨干担任计算机网络技能教学指导,指导学校技能教学。

3、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改公关,反哺企业,促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

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每年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当然,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这两者可以获得双赢的合作。在对学校有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利益。学校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办学,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生学完相应的知识,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后,输送到企业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又为企业加工生产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总之,校企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提高了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了毕业生业率,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和实际的岗位中进行更加规范的技术操作,这种边学习,边生产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促进了高职学生成长为高技能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5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事厅关于"十五"期间开展在职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人发[2002]11号)文件精神,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全市在职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的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加快经济建设和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我市党政机关自动化办公系统(oa系统)和各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开通使用,在"九五"期间我市开展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通过新一轮的培训,使我市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熟练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将我市建设成为信息强市提供人才保障。

二、培训对象

全市在职公务员(含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单位的人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已在有关院校计算机专业培训结业的人员可不参加培训,但必须参加考核。如考核不合格,要重新参加培训。

凡在大、中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和通过国家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资格及水平考试取得证书者,可免培训和考核。

三、培训内容和形式

培训统一使用广东省人事厅与广东省科技进修学院联合组织编写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一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知识,因特网操作与网页设计的基本技能,电子商(政)务,windows98基本操作,文件编辑,电脑日常维护,oa系统操作等。

培训以脱产为主,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实行分类施教。

a班:已参加过市人事局举办公务员计算机初级班培训的,或已经接受过电脑专业培训、基本掌握电脑操作并经市人事局验证认可的人员,培训时间为一周(50学时);

B班:除参加a班学习之外的其他在职人员,培训时间为两周(90学时)。

四、培训时间和地点

时间安排:2002年3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一期培训(每期培训时间另行通知),争取用2年时间完成。

培训地点:**市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心(台城镇桥湖路29号三楼)。

五、考试考核办法

考试由省统一命题,学员在计算机上操作答题,实行无纸化考试。考试成绩不合者,要参加下一期培训考核并由个人补交培训费用,直至成绩合格为止。公务员考核成绩登记在《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更新知识培训"栏,作为公务员本人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考核的成绩登记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作为接受继续教育的凭证,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包括以考代评)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一项条件。

六、培训经费

根据省、市有关教育培训经费规定,适当收取培训费、上网费、教材资料费等费用,具体按市物价局核定的培训收费标准执行。

培训费用原则上由学员单位支付。

七、培训要求

1、培训工作由市人事局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培训场地、教学设备、教员和教学管理与实施。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20-0000-0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内高职院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it职位需求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这表明it人才供不应求,但近几年来,从网络到纸质媒体盘点高职就业“红黄绿牌”专业榜单,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直被亮黄牌专业。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特长不专,学生三年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本文拟就该专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给予解析,提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从专业方向选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模式、技能训练、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配合我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围绕职业岗位(对应于企业的岗位群或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我们最近对我校08、09、10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发现本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问卷问题涉及学生接触专业课程的时间、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形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环节的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教师教材以及学生从事计算机领域工作的胜任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调查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问题:

1.1基础课与技能课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一主要是公共课,大二上学期学习基础课,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一般上10周课)才涉及专业课。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二下才开始接触专业课,时间太迟,并且大约25周(二个学期)内要学完多门较深的专业课程,时间集中且短暂,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1.2基础类课程比例过高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模块,公共课的比例占33%,基础课的比例占到28%,专业课的比例占到10%,选修课的比例占到6%,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占到23%。公共课、基础课占的比例太重,同时开设的课程门数太多,受学时总数的限制,每门课课时数相对较少,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系统地讲解,学生也未能有机会深入下去。

1.3培养目标宽泛,课程设置繁杂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具有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数据库、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网络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与组网、网络操作系统及配置管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编程、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Flas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偏多,职业技能课偏少,且基本涵盖计算机所能涉及到的所有领域,电子技术、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处理等领域。从形式上看,这种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宽广的就业去向,事实上,涉及的广泛和学制的有限性,使得学生三年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有学会,无一技之长立足于企业。这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今岗位逐步细化,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背道而驰。

1.4课程设置的模板与本科类似,仿佛是“学制袖珍型本科”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采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即便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调整提高了实践课的比例,但理论与实践仍然缺乏有机衔接。

1.5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而实验实训是学生获取技能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基于高职特色的实践环节不落实,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缺乏。一是学校口头上重视实验实训,但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很难付出实施。二是校内实训条件简单,缺乏职场性的设计,只能满足高职教学简单实验实训要求。三是实训项目缺乏针对性,只能满足实训课程的课堂内操作。四是用模拟软件的实训代替真正的实战训练。

1.6教与学缺乏高职特色,教学方式陈旧

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理论知识偏多、偏深,过于重视公式的推导。验证性的实验代替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启发性教学、技能拓展性教学,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7“校企结合”模式流于形式

学生走进企业,给企业解决了一些人力资源的问题。企业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的,企业出于对生产效益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很难给予学生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真正锻炼的机会。实际上的“校企合作”都是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打工而已,不能满足理想的校企合作形式,即满足学生“半工半读”。

1.8师资数量匮乏

师资力量不足成为目前制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教师数量不足,造成的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占比例过大,“双师型”教师缺乏且培养体系缺乏创新性;三是教师技能不高,大多数现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高职教育对技能教学的要求;四是引进高质量、高学历人才机制不健全,且人才容易流失。

1.9教材建设泛滥

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材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材,更不能借用中职教材。教材建设泛滥表现在:一是高职开办初期借用同名称本科或专科教材;二是中期使用校内自编教材,而这些教材不能体现以“应用”为宗旨,教材内容脱离市场,实践指导性不高,更新速度慢。三是近几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因图书出版业逐渐向市场接轨,而使各种版本教材冠以“高职”字样,但并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确定专业方向

通过对武汉富士康、长飞、普胜科技、鑫人达科技、汇众网络、中地数码、晓通网络、东湖高新开发区等30余家大中型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企业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群是计算机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计算机产品生产及管理员,楼宇、物业、酒店通信网络的安装、调试、保养人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等。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校情及学生的基本状况,在繁杂的岗位群中,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企业专家论证,我们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定位在“网盾工程”应用能力上,以此为核心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从第一学期开始就接触“网盾工程”职业课程,将“网盾工程”课程均匀分布在各个学期。

2.2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路径。从企业对“网盾工程”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设计课程:职业岗位要求对应职业课对应职业技能课够用的基础理论课必需的公共基础课,力求实现课程与岗位需要的更紧密衔接。“网盾工程”职业岗位设置四个模块,①计算机软硬件训练;②局域网搭建、逻辑层次布局训练;③网络安全管理;④网络部署。与每一模块对应职业课程3-5门课程,职业技能课2-4门。删除与“网盾工程”无关的课程,在保证必需公共课的基础上,专业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相应增大“网盾工程”技能课的比例。

与“网盾工程”职业岗位模块对应的课程:(1)计算机软硬件训练。计算机组装与维护、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2)局域网搭建、逻辑层次布局训练。Linux桌面应用、Linux系统配置与管理实训的配置、路由器与路由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线局域网组建实训、无盘网络组建与调试实训、交换机与中级路由及实训。(3)网络安全管理。病毒与黑客防范、计算机病毒防治实训、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实训。(4)网络部署。无线局域网基础、无线网的配置与调试实训、应用密码学、Linux网络服务与管理、Linux架站实务。

新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设置课程,着眼于岗位职业能力,重点突出网络应用能力,课程设置实用性强,学生三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2.3技能的训练

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提高的原则,“网盾工程”设置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到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阶梯实训教学模式。

(1)“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完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文件和打印机资源的共享设置能力;网线制作能力;网络布线能力;网络工具及设备的使用能力等,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2)“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配置能力;网络操作系统安装配置能力;网络应用软件工具的配置与使用能力,训练一定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技术应用能力。(3)“职业能力”训练:主要完成小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建、维护能力,无盘网络组建与调试能力;无线网的安装与调试能力。训练一定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主要完成中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安装、运行、维护能力;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深化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从中掌握职业技能。根据调查,企业需要的新员工要求动手能力强并能够快速投入工作,不需要进行更多的业务培训。为了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技能型人才,我校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设置专用机房,所有需要用计算机操作的相关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上课,实施“边讲边练”的渐进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把机房营造成“专业+公司”的模拟公司,布置成企业环境,一切依照公司的管理规定来运作。进入模拟公司,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了主管和员工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在模拟公司上课既解决了教师讲授理论时的抽象,以及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操作步骤的难题,也改变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状况,更有利于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

同时学校投入百万,购置二套CiSCo网络实验设备,包括CiSCo路由交换设备,CiSCo防火墙设备、CiSCo无线设备等,实验设备可进行路由交换、网络安全、无线网络、ip电话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安全、Voip、综合布线等方面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实训室可以“真枪实弹”训练。

2.5校企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些企业主要有:武汉富士康、武汉普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鑫人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对促进产学合作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我们聘请武汉普胜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骨干担任特聘教授,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对学生现场岗前培训,逐渐适应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公司的主要岗位上学习,有的是网络安装、网络调试、网络安全管理等,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职业技能提升的锻炼,而且为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利用我校师资力量,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支持企业发展,这样互惠互利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

2.6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安排他们下企业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新知识。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关键,扶持专业教师从事产业开发或者走进生产经营第一线,以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行业第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活动,指导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是提高教师待遇。以事业激励人,以情感关爱人,以待遇留住人,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稳定教师队伍。

2.7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教材建设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防止高职教材泛滥。有关主管部门应建立教材编写、审定分离制度,聘请专家、学者、一线的教师以及行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二是要突出高职的核心----应用、实用、实践。高职教材的编写符合高职学生群体认知水平,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环节,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和企业的实际案例来组织教材的内容。三是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及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是构建教材的立体化。在配齐教师参考用书、学习辅导书、练习册、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配套教材的电子教案、音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或网络教材。

3结束语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作者简介]许丽婷(1974-),女,江苏徐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与分布式系统方向的研究。(江苏南京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面向职业岗位群的高职it类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LX201104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9-02

在网络技术、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还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来开展教育教学,培养出的网络人才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保持基本理论和技术不大变的前提下,必须根据当前网络技术的新动向,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方向及相关岗位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我院对分布在长江三角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企业、机关、公司、学校等部门的应用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调整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使其更合理,适应时代的需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面向职业岗位,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从事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或it行业,从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规划施工、网络工程管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网站建设及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的开发和工程设计的研发工作以及it产品销售、市场的技术支持与维护维修服务。

二、改革方向

首先,基础理论课程数量及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合并、压缩、调整原有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时开设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课程。例如,高等数学开设的难度不要太深,可去掉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然而,英语教学要贯穿始终。在网络设备的操作和调试中,常会遇到大量英语词汇,并且有些网络设备和技术来自国外,如Cisco的设备和技术、Unix操作系统等。如果搞网络技术的人不懂英语或英语很差,可能会给工作带来麻烦。故继大学英语课程之后,仍需开设专业英语。如果采用双语教学,那么,双语教学的课程一般应选择比较简单的课程进行,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其次,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工学结合。为此,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强化实验环节。我们在课程教学完成后,增加针对性较强的综合性项目专题实训,按照就业岗位群的要求,选取适当的实践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纳入课程领域。第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网络实训室的建设。例如,2006年我校与福建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网络工程实验室。2011年我校再次投资组建综合布线实验室和信息安全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中可以完成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网络跳线制作、链路端接、智能化设备安装、入侵行为检测、weB服务蜜罐部署、企业典型网络安全架构部署等一系列的实验,既增长了知识,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第三,我校计算机类专业采用了“2.5+0.5”教学体系模式,也就是说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学校将安排半年的校外工作体验,即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将学与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课程体系紧跟最新技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提高“新”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突出“新”技术在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对发展迅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尤为必要。结合学校已有教学和实训条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的无缝连接,让学生做到所学即所用。例如,我们提高了网络安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除了网络安全课程外,又开设了病毒防护、信息安全项目实训,使学生对当前最新的安全技术有较深入的学习。我们还新开设了无线网络技术、网络新技术应用等新型课程。另外,开设选修课也是弥补职业技术课程和网络技术发展缝隙的重要方式。此类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工作所必需的网络技术的新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专业各阶段课程分布在高职学生的5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当中。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保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群,紧扣专业的核心技能,对课程体系中陈旧和重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增加了“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方面的课程;压缩了“网络编程与应用”在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删减了一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关系不大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合并了内容相近而又互有交叉的课程,如把计算机通信课程并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拓宽基础知识面,适时地把一些反映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来,建立以“网络技术及工程”为主要技能培养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与“网络编程与应用”为辅助技能培养线的一套实用、科学、系统、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能适应相当一段时期的技术更新,课程之间的内容具有连续、递进和外延展宽的特性。

“网络技术及工程”是网络专业学生主要的工程技能,其主要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网络设计与实施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网络施工管理及简单的网络方案设计等工作岗位;二是网络管理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对网络软环境的管理能力。其前期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奠定网络工程的基础;中期的课程是tCp/ip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交换机路由配置与管理等,这些课程是掌握网络工程系统集成技能的关键性课程。在这两种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单位网络设计与施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故网络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windowsServer的网络管理方法,更要熟悉网络服务器上经常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或Unix操作系统,具有在真正的网络操作系统下配置、管理及实施网络服务功能的能力。

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多,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管好网络,就要熟悉各种网络环境下基本的安全防范方法和安全实施技术。因此,要开设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课程,如网络安全、病毒防护、数据安全等,让学生学习如漏洞的类型和修补方法等内容,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及数据文件的加密和备份等内容,全面掌握这一目前非常热门的课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缩短课程体系与实际技术发展之间的距离。

“网络编程与应用”区别于研究生、本科教育培养的网络软件技术开发师,应大力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公司、学校、行政事业单位的网站开发设计员。目前,用于开发的工具种类繁多,不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全部掌握,作为编程人员至少要熟练掌握一种语言,能熟练使用一种开发工具和环境。可以将网络编程类课程划分为两个主线的教学,一个主线是网页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JSp开发与weB应用;另一个主线是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在这两个主线的教学中,前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网站建设及维护能力,后者则着力于培养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由于我们学院有专门的软件开发教研室,故根据培养目标,我们专业选择了前者开展教学。实践证明,前者更容易掌握,使学生能较好、较快地掌握网站建设方面的知识,在毕业设计中许多学生建设的网站功能完善,界面亲和力强。

学生修完以上三条人才培养线的课程后,将接受网络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信息安全以及网站建设及维护的项目专题实训。这四个项目实训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涉及的相关核心技能,模仿工作流程组织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使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积累最初的项目经验。这样,学生无论是毕业设计还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都能快速进入角色。

此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把“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区分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向全院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通过调整,把网络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内容区分。网络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内容更深一些,偏于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讲述,而其他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要浅一些,偏于应用。

选修课可以将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教育(如微软的网络管理员、计算机三级、思科的CCna等)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课程和综合训练后,能够参加、通过并获得相关证书。选修课也可以是一些网络新技术的介绍或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一些补充。例如,在网络编程与应用方向上选择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JSp开发与weB应用的教学主线,则可以将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作为选修课开设。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自学能力,以便毕业时能够很快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

四、结束语

完备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一套相配套的教材。由于教材建设本身是一项耗费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因此,保持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相协调是课程体系改革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离散性,如果知识点之间关系亲和,则内容可集群。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只有本着“建立社会需要、紧跟最新技术、相对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高效合格的网络技术实施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黄永元.职业教育中网络专业的规划及课程设置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3).

[2]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3]翟宏群,冯茂岩.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4]李康乐,解晨光,张明辉,等.高职网络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何文霞.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6]杨文艳.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8

[关键词]高职网络培养方案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引言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9

在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谁就是真正的强者,但开放的网络环境,使信息安全日益复杂与严重,对安全人才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同志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强调“网络安全对国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建设网络强国,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培养信息化人才,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这指明了培养掌握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网络安全组熊四皓处长讲到“人才已成为制约信息安全健康发展的‘短板’”,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在网络安全领域有义务培养众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不容乐观,严峻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对网络安全课程进行改革,使培养的人才很快能适应岗位需求。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本身因素。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包含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物理和法律等领域知识。总体上分为网络攻击技术和网络防御技术,只有全面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2.适合高职学生特色的教材少。

我国高职教育自1996年从法律上确定其地位至今,在国家大力投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本科来讲,还是个新生儿。大部分高职教师在编写网络安全教材时,由于没有直接参与过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岗位活动,没有从高职学生能力的特点出发,而是以本科教材内容为模板,选取相关知识构造了高职教材,内容偏重于本科特点的教材,理论较深,语言阐述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同时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改制而成,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短时间内教育教学理念难以转变,以致编写的教材内容与高等职业资格要求衔接不足。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环节。

网络安全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体会。高职教育飞速发展,重视数量,没有重视质量。许多中专改制而成的高职,没有延续在中专时的专业特色,不断申报专业、增加学生数量,建设规模盲目“求大”,专业设置一味“求全”,根本不考虑师资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的蔓延,使个性化和特色丧失。很多高职院校竞相开设与网络有关的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但教师教学时偏重理论知识,在教室满堂灌,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同时,网络安全实践环境要求较高,许多高职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与机会,更不用说提供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模拟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是高职教育的初衷。

4.缺乏网络安全实训所必需的设备和条件。

网络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很多学校因教学经费短缺问题没有建设专门的网络安全实训室,更谈不上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无法开展课程中所要求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和理论知识结合得不合理。所学知识衔接和相互支持不够,学生接受吃力,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动手能力差,课堂学到的知识难以应用。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

高职学生录取分数低,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制力不强,欠缺养成教育。对于这样的高职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多而杂,需要学校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花费心思选择教学内容,抛开本科教材的影子,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首先按照“理论够用,实践要强,岗位需求”的原则,以“加强基础,培养素质,突出创新”为目的,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具体情况优化选择教学内容,真正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将学生培养成网络安全方面的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根据多年讲授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体会,笔者认为学习内容应包括网络安全概述、网络物理与环境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密码学基础知识、防火墙技术、数字证书及相关应用、网络安全法规等内容。内容确定后,授课教师一定要设计好理论授课过程和学生实训环节步骤。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很快,新知识和新概念层出不穷,新的内容要随时补充给学生,让他们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前沿状态。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高职学生自控能力很差,课外基本没有自主学习习惯,要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授课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内容,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设置问题情景、组织讨论、启发式等。教师要动脑子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活跃课堂的热情,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能以课堂讲多少知识论成绩,而要以学生会了多少知识为评判课堂效果的标准。

3.完善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开发虚拟实训,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学生对网络安全技术缺乏感性认知,校内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跟不上,就无法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教师要参与实训室的规划、建设和技术维护等环节,精心构建网络安全实训内容、情形和步骤,引领学生完成实训操作。如数字证书实训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在淘宝网注册用户,下载、安装、使用、维护和注销证书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理解数字证书和公约密码体制的理论知识;还有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的实训,学生动手安装操作系统,接着对系统进行安全设置和漏洞补丁的安装。对于如密码技术实践操作不强等知识实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发虚拟实训,利用仿真实训环境,完成验证性实践操作,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重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对接企业,提升教师实践指导水平。

网络计算机开发培训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校本培训 教师 专业化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推动了我校计算机校本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引领我校计算机校本培训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来,我校在这项工作中,坚持常抓不懈、不断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形成我校“全员参与,全员应用”的一大特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展计算机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我校教师计算机现有水平分析

为了了解我校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及熟练程度,使之有效服务于教学,我们课题组举行了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活动,在活动中暴露出以下问题:

1.不能突出课件的主要作用和使用性,大部分课件出现了“书本或黑板”搬家现象。

2.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色彩搭配不当,文字与背景颜色搭配不合理。(2)选择图片质量太差。(3)素材处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下载的素材未经处理。(4)没能运用pVF自身的丰富的功能。(5)动画设计不合理。

3.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较差,整体设计显得杂乱无章,目的性不突出。

4.原创内容较少,整体抄袭现象比较突出。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基础较差,有的甚至连打字、制表等简单文本操作都不会;真正做出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品不多。因此,为提高教师整体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计算机校本培训势在必行。

二、培训思路与目标

1.教师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够利用技术来开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

2.全员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必须涉及所有的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及教辅人员,以切实提高全校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

3.结合网络教研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师生需要为重心。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应该与教师所教的课程结合起来,也应该与学生所要学习的技能结合起来。即教师学会信息技术来教学,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用来解决问题和达到学习目标。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学会使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自制投影教具、录音资料等,要求每位教师初步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

二、培训具体实施过程

1.转变观念,强化教师主体地位

为了激发教师参培的内驱力,我们不失时机地对教师进行参加培训学习重要性的再认识、再提高,营造一种主动自觉、紧张而有序的学习氛围,经常组织教师观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优质课录像、优质课教案和课件。使他们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同时,自觉地提高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的学习、快乐的学习。要求每位教师具有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具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追求,用新的理念作指导,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样,引发教师明确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新型人才的如何培养,教师应该怎么办,从而强化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构建适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2.分类培训,分层提高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坚持基础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在近几年内对现有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分层提高,通过培训,使新教师迅速成长,使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目标确定后,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计算机校本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计划中突出确定学校培训的内容和操作的具体方法以及培训时间。培训的具体内容围绕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优质课课件展示、自主学习为主要培训形式。培训i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2011.3-2011.10)

信息技术方面:(1)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中文处理、powerpoint等内容进行培训。(2)网络应用的培训。邀请有关计算机专家来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内容有网络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网络教室的正确使用,使教师对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有一个总体了解。

专业知识方面:

(1)利用“网络教研”,对教师进行分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第一阶段内容)。(2)将课题内容渗透到教研当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教育理论水平。

第二阶段(2011.11~2012.6)信息技术:

(1)课件制作的高级培训。陆续选送一些教师到校外专业计算机培训中心学习。经费采用学校补助与个人自理相结合的办法,参加authorware、Flash5.0、Frontpage,网页制作等软件使用的系统学习。(2)利用以点代面的方法,用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Frontpage或其它网页制作软件。

专业知识方面:(1)利用“网络教研”,对教师进行分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第二阶段内容)。(2)以“课”的形式具体讨论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研型教师。

第三阶段(2012.7--2012.9)

信息技术方面:

(1)网络知识培训。这次培训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学会下载课件,要能实现利用网络交流各自的教学思路,传送课件以及一些网络安全知识。(2)计算机简单故障排除。如果在上课过程中计算机出现故障,教师能根据情况解决简单问题,让课堂在最快的时间内回到学生身边。

专业知识方面:

(1)利用“网络教研”,对教师进行分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第三阶段内容)。(2)邀请专家或利用本校已有教师资源,指导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理论知识强的教师利用电子邮件方式指导修改论文。提高骨干教师的指导能力,培养专家。

三、培训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计算机校本培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所有的教师都会上网浏览网页、使用搜索引擎、发电子邮件、查资料备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教学等,100%的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30%教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涌现出了许多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

实践证明,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开展计算机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郑文勉,雷晓云,途中之思――教师专业发展个案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卢正芝,校长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