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35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1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金融服务;县域经济;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8-0270-01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我国已连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笔者拟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金融中介机构发展不足

县域中介组织不全,信用担保公司实力不强,创业基金规模小,融资担保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不真实,大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手续费,采取银行内部评定,没有让企业交给真正的中介机构去做;资产验资、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缺乏行业约束,报告失真,少有问责,没有形成应有的市场淘汰机制与行业品牌,公信度不高。

3.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4.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

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对策

1.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联动,畅通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正确认识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强,金融强;金融强,经济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说是风雨同舟、互荣共进、相得益彰、水涨船高的关系。二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金融部门应审时度势,积极行动,摒弃“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为县域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要主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研究,在适度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着力点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县域中小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经常研究和帮助金融部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地为金融部门排忧解难。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定期向金融部门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战略,促进金融和县域经济共同发展。

2.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作为县域金融机构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善于为中小企业营造平等的融资环境。同时,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对信贷需求增大与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财政扶持等,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一批专业性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以尝试由地方和企业出资,地方财政提供启动资金,收取企业会员费、准备金和担保机构的经营收入作为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同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实行市场化运作。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扬,王国刚,刘玉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2]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

[3]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

[4]雷和平,林之诠.对陕西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调查[n].金融时报,2005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一、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论断。而又如何有效地统筹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西部区域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西部地区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12个省区市。中国要实现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实现城乡统筹,重点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则在于西部农村。西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人口多。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75%,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严重依赖于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1.7%,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以及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草地,植物等旅游资源相对都比较丰富,而且这些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的水平还很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

   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有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它还是西部有效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其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9.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肃为例,其县域经济GDp超过29.5亿元的县却只有9个,仅占全省县域单位的10.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其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44.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内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靠是财政补贴。

   1、西部县(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县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部分城镇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更加困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3、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难吸引银行贷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区除了少数大城镇外,许多县域单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资,而且产品也很难外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较低的。

   4、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西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却很难吸引社会投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西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以上原因,综合造成西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而西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许多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

   三、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东部相比,亦没什么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县域经济落后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西部县域经济,有效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及具有战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差异化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其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西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各地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及传统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毒无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3、政府强力介入,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推进科教兴县,释放增长潜力,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驾护航。在新时期,我们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县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少数能人集中,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二要放开一切制约民资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要重点放开传统上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重点放开城镇供水、供气、教育、医疗、电力、农田水利及道路设施建设等领域,以此来激活民间的投资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尽快构建县域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改变县域市场与城市大市场脱节的状况。县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现代流通网络,快速抢占大中城市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壮大农村营销人才队伍,发展各种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形成功能齐全的商品流通体系。另外,着眼与国外,加快引资步伐,面对wto的挑战与对外开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西部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增安.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阻滞因素.学术交流,2001.6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4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截至2008年底,全区80个旗县(不含市辖区)人口达到1777.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3.6%。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经济总量已占全区的“半壁江山”

2008年,全区80个旗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2.31亿元,占全区的56.3%,比2000年提高5.5个百分点,8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高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12个,比上年增加7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34个,比上年增加10个。80个旗县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928.93亿元,占全区的59.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占80个旗县生产总值的40.2%,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5.2个和4个百分点。80个旗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9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4.9%,比2000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有3个旗县,超5亿元的有12个旗县,超亿元的有54个旗县,分别比上年增加1个、7个和10个,在2009年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20个旗县(市)名列其中,占西部百强县市的1/5。内蒙古人围的20个旗县(市)中有14个排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50名。这20个旗县分别是:准格尔旗排名第2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4位、鄂托克旗排名第10位、达拉特旗排名第14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5位、满洲里市排名第18位、托克托县排名第2l位、锡林浩特市排名第25位、达茂旗排名第26位、土默特左旗排名第3l位、阿拉善左旗排名第32位、乌审旗排名第33位、土默特右旗排名第37位、和林县排名第40位、丰镇市排名第52位、乌拉特后旗排名第63位、鄂温克旗排名第66位、二连浩特市排名第69位、乌拉特前旗排名第88位、固阳县排名第98位,另外,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跻身于第几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列第37位和第54位。

(二)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到2008年末,全区已有4成以上的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区80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2705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56元,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22456元和6547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7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39个,占80个旗县的49%。80个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4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84元,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2890元和440元,8年间年均增长12,5%o其中有43个旌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比2007年增加3个,有40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2007年增加3个,占80个旗县的50%。

(三)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2008年,全区80个旗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3.43亿元,占全区的57.2%,所占比蘑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3.5个和1.1个百分点,比2007年增长29.7%,比2000年增长13.1倍,年均增长39.2%。其中,投资超百亿元的旗县有6个,超50亿元的有17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2个和5个。随着同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的不断扩大,旗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些重点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到旗县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区80个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0.5亿元,占全区的38.9%,比2007年增长22.3%,比2000年增跃2.5倍,年均增长17.1%。

(四)城镇化步伐加快

各旗县加快城镇建设,增大城镇产业集聚,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08年,80个旗县城镇人口达到587.04万人,比2000年增长14.6%,城镇化率达到33%,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化率有34个旗县超过平均水平,有26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五)吸纳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蓄水池”

近几年,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区个体、私营等非作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旗县区域已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的“蓄水池”,也是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到2008年底,全区80个旗县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883.87万人,占全区的80.1%,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96.23万人和16.03万人。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六大模式”

内蒙古经济总量和工业快步进入全国中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走在了西部的前列,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县域经济。内蒙古把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作为两大发展战略重点,坚持特色发展思路,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六种。

一是农业产业化推进型。这个模式适合于传统农牧业大旗县,其依据是农业产业化理论、农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农牧业产业化是传统农牧业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最佳发展模式。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粮油及乳肉绒生产基地,农牧业是内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大旗县多数在平原农区和广阔的草原,这些农牧业旗县如何走出经济和财政的困境一直是一个难题,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许多传统的农牧业大旗县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一方面强化优质粮食和畜产品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规模化和基地化特色农牧业,走农牧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从龙头企业到基地再到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链条的架构基本形成,尤其是乳绒两大产业基本成型。乳产业、绒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玉米、番茄、肉羊等产业逐步成为全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成为发展的新亮点。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8.3亿元。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区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达到22个。

二是劳务经济主导型,这个模式适合于边远的贫困旗县以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旗县,其依据是城市化及劳动力转移理论。内蒙古与全国一样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时期,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快速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在异地打工挣钱,在本乡本土消费,有力地拉动本土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的经济能人又返乡创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部分贫困县在资源、资本、产业等方断都处于劣势,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富余劳动力,所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本地区的富余劳动力通过适当培训后有组织地转移到城市或输出到发达地区,走出农村来发展农村,走迂回发展和曲线致富的道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一方面,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强化技术培训,逐步形成特色劳务品牌;另一方面,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吸引有资本、有技术、有市场、善管理的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如赤峰市的宁城县、呼和浩特市的土左旗、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等,通过大量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三是工业突破型。内蒙古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对县域经济而言。因地制宜,培育比较优势,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蒙古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旗县,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工业为突破口,开辟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08年,全区有33个旗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高于全区55%的平均水平。涌现出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阿拉善左旗、托克托县、霍林郭勒市等工业强县(市),2008年,准格尔旗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区80个旗县首位。其中,伊金霍洛旗的人均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居全区的第1位和第2位。

四是资源开发型。这个模式适合于矿产资源和山水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旗县,其依据是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及专业化分工理论。许多县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地科学开发,拉长资源开发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及品牌优势。许多山区县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放大旅游业的产业功能,旅游搭台工业唱戏,以知名旅游品牌为先导大力招商引资,带动资源开发型工业的大发展,形成旅游业和工业两翼发展格局,

五是产业集聚型。这个模式适合于工业强县,其依据是产业集群化理论。内蒙古传统的工业强旗县(市),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阿拉善左旗、托克托县、霍林郭勒市等,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做大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产业集中度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不仅继续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而且已经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行列。

六是都市圈一体化型。这个模式适合于城郊县,其依据是增长极和都市圈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化上始终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矛盾的过程,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走向局部集聚,扩散效应则使集聚逐步向全区域推进,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由集聚到扩散,最后走向一体化,随着全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正在向周边旗县区域快速扩展,中心城市对周边旗县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与周边旗县正在形成良性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都市圈,都市圈必然要求“一体化规划、布局和发展”,一体化的重点是实现产业上的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目标是要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在功能上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专业化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内蒙古不少旗县充分利用紧邻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中心城市都市圈,主动推进一体化发展。例如,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融入呼和浩特市,达茂旗、土右旗加紧融入包头市,喀喇沁旗加紧融入赤峰市中心区域,霍林郭勒市加紧融入通辽市中心区域。总之,这些城郊型旗县通过融入都市圈、推进一体化,找准了发展方向,抓住了发展机遇,拓展了发展空间。

三、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内蒙古部分旗县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虽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克难攻坚,县域经济已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

县域经济发展纵向比,年年都有进步,但与邻县横向比,就有一定差距。无论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与全区平均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内蒙古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一产不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粗放,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目前,全区80个旗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6.3:53.7:30,与全区(11.7:55.0:33.3)相比,第一产业比全区高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区低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区低3.3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还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产业趋同、产品趋同、科技含量低、精品名牌少,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工业的产业链相对较短,附加值低,缺少优势特色的支柱产业。

(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旗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均收缩旗县级以下业务,使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限制,大中专学生回旗县率较低,到县级企业工作的更少。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四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四)农牧民增收任务艰巨,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受金融危机不利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民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导致农牧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农牧业受自然和市场双雨风险的影响,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五)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008年,80个旗县的城镇化率为33%,比全区水平低18.7个百分点,只相当于全区1990年的水平,整整落后全区平均水平18年。同时,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慢于全区,80个旗县

中有2/3的旗县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此外,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08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城镇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还不够完善。

四、实现内蒙古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发展旗县经济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旗县经济转型,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分工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努力推动内蒙古旗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是政府放宽政策引导,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事项,政府应允许各类经济主体、民间资本参与投资,营造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二是培养要素市场。政府在以产业政策导向影响要素配置的同时,要发挥政府职能优势,积极主动培养各类要素市场,三是加强信息引导。县域经济发展要靠投资,投资能否获得好的收益主要在于投资决策。要选好投资方向,需要信息支持。真正发挥政府信息引导功能,增强对经济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本地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二)进一步理清和完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转变传统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将传统的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努力实现以乡村为依托、以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跃升。二是要充分认识县情。要深化对县情实际的认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完善发展思路:要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深度开发:要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走独具特色的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

(三)加大对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各旗县必须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养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二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激活要素市场,增加财税收入,拓宽政府积聚财力和积累资本的来源,着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城乡统筹;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城乡统筹发展计划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不仅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谐社会不仅是精神文明和谐,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正是反映了这一精神理念。此外,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也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优劣。如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那么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金融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城市的经济发展比乡村的县域经济发展成熟些,这也一部分取决于城市金融的发展比县域金融的发展快。要想发展乡村经济就要加强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所以,做好县域金融服务发展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大举措。

一、县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县域金融的发展并不是顺利的,其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不足和缺陷严重的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发展,间接地也使城乡统筹的发展增加了一些困难。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体系的制定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经济领域的改革,都呈现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有发展就有不足和问题。但是任何发展都存在缺陷和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域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协调,造成县域信贷资金的大量外流,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背离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1.县域金融组织不合理。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相关金融组织的发展,金融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这些金融组织的发展存在许多的不足。

第一,商业银行的作用逐渐淡出。我国的商业银行以追求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目标有县域领域逐渐转向大中城市,一些基层的机构组织也逐渐脱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其次,金融发展不完善,因为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金融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缺位,例如最常见的农业银行的借贷,有些国有粮棉油的信贷服务常常是垄断的,金融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触及的领域也有限,为此金融的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最后,是有关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是一个新兴的组织机构,它是为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而设立的,伴随着政策性的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是很健全,它所吸收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2.资金问题。金融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是发展必须的要素。但是对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来说,资金的严重外流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商业银行之外,邮政储蓄的作用也对县域金融有吸收资金的作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使得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其次,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也是造成资金外流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其他的导致资金外流的原因都使得县域金融的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除了资金外流,还有就是县域信贷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3.县域金融发展环境欠缺。一个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金融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县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信用问题,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借贷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经济利益常常出现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问题对于金融的信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更加不利于城乡统筹的建设。

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的质量,促使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一直注重城乡的统一发展,目的在于坚强壮大县城的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壮大县域的经济发展,加强金融的服务,不仅加强银行行业在县城的发展,也是金融行业入县城的绝好的时机。为了达到金融服务的加强管理,应该从农民入手,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对加强农民的收入,产业的发展提出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很快地将完善的金融机构建立起来,加快县城的经济脚步。

1.转变观念,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意识。相关的金融机构应该加快学习,加快思想的进步,提高观念意识,为了做到这一点,先关的机构就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作为服务行业的责任,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保持以客户第一的原则。

2.积建立县域经济体制。作为管理该体制的政府,就要充分了解所需资源的优点和劳动力的资质,培养出特色十足的品牌,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抓住改革开放环境下新经济的时机,还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化的企业,鼓励在多方面引导经营,使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政府主导的体制。国有企业银行要坚定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在追求利润的前提下加大款项的营销力,加强对农业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企业的信贷扶持。

3.加强县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首先,就要保护金融中出现的债权,合理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运用法律的手段,对恶进行制裁。第二,利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媒体,主导舆论的导向,大力宣传,帮助政府和所有的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第三,一步一步的建立公司和个人的信誉体制,这样有助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准确的了解和评价自己客户的信用情况,加强针对性,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出现。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统一城镇发展计划的实行,作为县域经济的集合点的县城和农村,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假设的主要战场。金融虽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却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何开展县域金融服务是目前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很好的阐述。

参考文献:

[1]孙一峰.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2]杨林兴.深化城乡统筹加快丘区发展――对四川省金堂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9(12).

[3]郑晓燕,许晓东,谢元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商业研究,2005(16).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12

0引言

县,一个古老的行政区划概念。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将郡县制设立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导扬风化、抚黎民、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养鳏寡,恤孤穷,务知百姓之疾苦”,这是古代“县”的主要职责。到今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壮大地方经济,则是“县”级行政单位的最大主题。

1发展县域经济的必要性

1.1发展县域经济对国家经济建设有巨大的潜在推动作用

经济建设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中国共有县域经济体2854个,其中县级市361个,县1425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90%以上,全部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四分之三,但人均GDp却只占全国人均GDp的70%左右,并且有相当部分的县域人均GDp只占全国人均GDp的1/3,甚至不到1/3,县域经济体财政收入只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24%。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一旦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将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县域经济是工业资源的重要基地

土地、水源、矿产、劳动力等资源多集中于县域范围,有着明显的自然优势。国家资源需要县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业发展需要原材料供给的合理安排,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发展。尤其是以依赖矿产资源为原料的新兴产业和重工业,以劳动力资源为主体的建筑业等,更加突出需要县域资源的支持。

1.3县域经济发展是拉动消费增长的有力引擎

市场需求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县域人口众多,地域广泛,是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只有千方百计加速发展县域经济,使县域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才能提高县域居民的购买力,消费潜能也才会不断被持续有效开发,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从而有力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目前,国家层面也出台了多项惠农惠民政策,以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加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县域人口的消费潜能。

1.4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

“农业、农村、农民”,解决三农问题首要任务是“减少农民”。减少农民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然而一些综合实力不是很强的大中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毕竟是有限的,并且人口过于集中,会加大城市的就业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压力。因此,减少农民的主要途径就落在农业规模化,农村城镇化肩上。农业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又正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步骤,发展县域经济,剩余劳动力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就地解决,降低了大中城市的人口涌入压力。

2我国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2.1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明显

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县域GDp规模差别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的100个县域的17.5倍,平均财政赤字明显;百强县地域分布不平衡,全国百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数量最多共26个,其次依次为山东21个、浙江18个、辽宁7个、福建6个。与之相反,则有许多西部地区并没有百强县,如:甘肃,广西,贵州,宁夏,等。百强县比例88%在东部地区,10%在中部地区,只有2%在西部地区。

2.2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纵观整个县域经济强县,整个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现代化程度不够,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低,发展水平低。从各产业的发展情况看,第二产业工业经济仍以传统的服装,化工,食品,电子机械制造为主导经济,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对于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浪费,相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等发展严重不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内部结构同样存在发展不均衡,发展封闭,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状况不符。

2.3财政状况问题突出

财政状况―没钱。县级财政入不敷出的现象特别严重,财政赤字面一度高达40%,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县级财政出现普遍赤字现象。据统计,赤字县占全国县域比重大约在3/4左右,赤字总量占这些地方财政总量近80%。县级政府没有财力,在公共服务、支农惠农以及农业规模化方面就显得有心无力。另一方面,由于财政问题突出,为了吸引投资,引进一些高耗材、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圈地建开发区、建工厂、建基地,招商引资饥不择食现象非常严重,严重损害了县域人民的利益。

2.4劳动力素质较低

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县域,然而教育落后、人才不足导致县域经济的人才队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低下等问题,尤其是产业发展急需的有技术、懂市场、熟悉法律知识的这些高层次人才十分匮乏,已经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县域,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43%,县域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2.5土地资源严重匮乏

农民世代在土地上劳作,土地是农民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同时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然而,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政府没有进行合理投资规划,盲目招商引资,对农民土地进行圈占,滥建开发区、工厂、基地,导致平均一个县有多个开发区,农民失地、失业、实利的情况十分严重。

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应该采取的措施

3.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二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注重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才是长久发展之计。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改造第二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新兴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才能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如山东龙口市,虽然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的情况,但从发展态势看,龙口市以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试点县为契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升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表现为以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为代表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以及营业收入上的增长。同时,龙口市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和生活,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总体趋势上来讲,龙口市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2培育特色经济

特色产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市场“亮点”,探索各具特色、彰显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发展奶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如黑龙江省明水县,该县是半农半牧县,该县建设了明水县畜牧产业示范园区、冬祥养殖场、峰平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市级畜牧科技示范园区6个,县级畜牧产业园区1个,乡镇中心园区12个,重点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畜牧业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则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和粮食深加工;如安徽省岳阳县,该县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情浓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常年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连续8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或“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在自然环境优美或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则可以发展旅游经济,如安徽潜山县,该县以旅游城市、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为总目标,秉承“旅游+”发展理念,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力争建设成为旅游强县。在山区半山区,发展特色加工产品和得天独厚产品。如安徽歙县,自然资源丰富,该县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发展诸多名优特农副产品经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品牌,如茶叶品牌黄山毛峰、黄山白茶、黄山贡菊、水果品牌三潭枇杷、文化品牌歙砚、徽墨,同时,该县还将“互联网+”概念运用到产品推广上,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保障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推广。县域经济只有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优势资源条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快城镇化建设

指出,城镇化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二是要保障城镇化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三是要加大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保障资源环境不受破坏。城镇化发展必须科学规划,以提升城镇人气,优化环境,提升城镇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特色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为目的。从而形成以城镇为载体,推动城镇人员就近就业创业,既增收创收,又顾及家庭,稳定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4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指导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打造完备的政府服务体系,搭建更好的政府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办事高效。服务领域上,政府要加强宏观引导,合理资源配置,提供金融支持,完善人才制度,营造友好环境,提供信息咨询,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以安徽太和县为例,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对于返乡创业人才依法从优取得土地使用权,提供资金支持以及技术培训。同时对于返乡创业人才在生存生活,家庭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吸引太和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积极建设太和县经济。

4总结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始终坚持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奇勐,田丫代子.2015年中国县域经济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财富,2016,(2):7071.

[2]李珂,罗顺根.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460461.

[3]李曼丽,杜振和,王明跃.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县域经济发展活[J].山西农经,2016,(1):74.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金融支撑服务创新

一、当前广西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广西县域金融在近几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县域各项存贷款持续增长。至2010年末,广西县域各项存贷款余额比上年分别增长27.74%、33.75%。二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地位逐步显现。2002年-2010年,广西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存款市场占有率由77.71%下降到57.7%,贷款市场占有率则由75.28%下降到50.3%。而同期涉农金融机构存款由22.37%上升到37.3%,贷款则由28.99%上升到44.2%。三是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逐步好转,效益明显回升。其中不良贷款率逐年稳步下降,2010年末,县域金融机构不良率不良贷款比例从2006年末的27.93%下降至2010年末的4.2%。自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转亏为盈,2010年全年实现利润678亿元,整体经营效益明显回升。广西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支持县域中小企业、扶持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广西县域金融体系主要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构成。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商业银行集约化、扁平化管理不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步完成,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有所精简,特别是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上市后加大了分支机构的整合力度,广西金融业机构的数量和网点下降。2009年,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数量为2263个,从业人员21566人,资产总额2153亿元;邮政储蓄机构的数量为921个,从业人员9306人,资产总额582亿元;农业发展银行有92个网点。2002年,广西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有4382个,2009年上半年降为3276个;县域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也从2002年的37865人减少至2009年上半年的30872人。县域金融机构逐年减少,从业人数也相应缩水,有些乡镇甚至没有金融机构,致使县域金融服务缺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当前县域金融服务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县域资金不能用于县域建设,而是被抽调到了城市。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一是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吸收的存款中相当部分流向城市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2010年末,广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比前两年有所下降,但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占广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50%以上。二是邮政储蓄在县及县以下吸收的储蓄全部流出农村地区。据田东县金融办统计,自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以来,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田东县的信贷投放力度,使田东县信贷资金由2008年净流出0.75亿扭转为2009年的净流入1.47亿,相当于使田东县信贷资金增加了2.22亿元。但这一数量远低于邮储一家银行从田东县抽取的资金。邮储银行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年利率达15.84%,比农合行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行的惠农卡贷款利率高7~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大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称,农民工对创业贷款、社会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强烈,但贷款门槛过高和贷款程序繁杂制约了贷款需求的实现。调查显示,农民工认为“回乡创业贷款”得不到满足的占45.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继续居各选项首位;认为“异地创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占18%,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农民工创业信贷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调查统计司分析认为,整体看,金融机构针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贷款满足率太低。其原因一是对农民工的贷款条件过于严格,二是农民工不了解贷款流程及优惠政策,三是缺乏适合农民工的保险产品。

目前广西县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只是扮演了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资金提供者这一单一的角色。广西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储备资金增长,对加工或龙头企业的粮食转换贷款增长,而对农村信用社力所不能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中小企业、龙头企业等大额资金需求缺口不能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

二、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存在的金融支撑问题

当前广西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中存在诸如:信贷业务单一、筹资渠道狭窄、经营困难、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内部管理机制僵化、资金外流等问题,使得其与县域经济发展无法同步。以广西县级农业发展银行为例,农发行支农职能严重弱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有人对农发行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农发行自身决策与管理失误,也不是通过其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从根本上说,由于农发行具有产权主体的单一性和决策权力的相对集中性,其支农职能和作用的强弱,受制于中央政府赋予其履行职责的空间大小。目前广西县域金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伴随着银行行为转变和资金外流现象而出现诸多“贷款难”的问题,尤其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大量中小企业、个体民营企业以及相当多的农民很难指望能从正规的银行机构贷到款。

(二)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融资难成为发展的一大阻碍。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支持;另一种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和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县域经济融资难。一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国有金融机构对支持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二是现有的金融政策和产品对县域经济的推力不足。三是现有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及运作方式无法满足县域终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发展银行至今没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受中央高度重视的战略性产业化组织开设具有专门的合融产品,金融政策严重滞后于行政政策。

2、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攀升,制约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向上浮动区间远远高于其它金融机构,造成农村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城市。广西农信社贷款平均利率曾一度高于同期城市商业银行平均利率水平1.568个百分点,有的农信社甚至一浮到顶,造成借款农户利息过重。同时,农村信用社的利率上浮,还成为民间借贷利率升降的标尺,并由此引起民间借贷利率的上涨。

3、县域特色产业经济不明显。县域经济是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经济。县域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各个县域的士地、气候、水等资源状况不同,人口数量及素质、开发历史长短、原有生产基础、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也不一样,必然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的特色。但广西大多数县域潜在的比较优势没有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在对特色资源的发掘、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和县域内外的合作等方面都有待于加强。由于特色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县市的金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或处于闲置状态,或处于低效率利用中。这样即使扩大了金融的信贷,也无法使该地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三、促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对策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1.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地支持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而且各地区的资源、产业和企业也各具特色。因此,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国家政策,加强对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明确本地区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因地制宜地支持具有特色的产业。

2.广西区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县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长期以来,由于受财政体制的影响,广西财政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以来,由于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造成县(市)级财政出现困难,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大财政对县域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的投入。

(二)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1.建立权责对称的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加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科学界定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起以权责利为中心的经营与发展激励机制,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是要适度下放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二是对基层行清收的贷款,允许留存当地周转使用;三是实行存贷挂钩,新增存款的50%留给县支行使用;四是适当放宽县域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增加授信额度;五是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废除贷款终身追究制,要考虑信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对不可预测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信贷风险不追究信贷人员的责任,以鼓励信贷人员营销贷款。

2.调整信贷策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要把握好信贷增量的投向,重点支持五大方向:一是重点支持县域中小企业;二是突出支持技术创新;三是突出对农业支持;四是突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五是重点支持外向型农资企业。通过“五个重点支持”不断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3.中央银行应适当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再贷款额度,增加再贷款种类,延长再贷款期限,用于扶持和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

(三)放松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

1.当前,广西存在如合会、民间借贷、私人钱庄、互助会等多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在广西县域金融市场中占有不可低估的分量。因此对其不能采取敌视的态度,而应积极引导,承认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并从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入手,使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形式逐步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

2.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县域民间融资行为。明确民间融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间的具体区别和界定标准,将实际存在的民间融资行为合法化。同时,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加以明确。

3.化解风险,完善民间金融监管机制,使民间融资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一是广西有关政府部门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专门办理“民间融资”手续的管理和登记制度机构,科学管理,正确引导。二是建立监测通报系统,及时监测区内民间融资的总量、利率水平、资金来源及运用情况,适时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三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对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融资行为的惩处力度,净化民间融资市场,降低民间金融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隐患。

4.应更多地鼓励自发的民间融资形式,适应县域经济对金融支持的多方面需求,比如私人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由于信息的交流和市场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私人募股权融资不适应在大范围内推广,不能把分散的民间资本大规模积聚起来,但可以在少数范围内集资。此外,县域正规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为民间借贷双方牵线搭桥,使民间融资由地下操作变为规范的市场融资行为。

(四)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1.针对目前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呈现出“三个高度集中”的问题,进一步深化银行机构改革、重组,适当增加对经营行的授权授信权限,争取本地存款更多地转化为本地贷款。其次以新的定位和超前意识做好金融网点设置。如目前随着广西边贸的飞速发展,针对银行开办边贸结算种类和办理边贸结算网点少的情况,可相应增加服务种类和营业网点。

2.针对当前广西县域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收益回报的金融业务品种少,特别是针对港口建设、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经济的个性化服务不多的现状,各金融机构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客户对贷款的需求情况,制定和开发更多的业务新品种。其次是完善现代化支付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加强综合性金融产品的开发,如开办个人创业贷款,向民营企业、私人企业、个体经营者发放生产经营性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等。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调研报告,金融时报,2005.

[2]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R],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

[3]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4]兰国良,赵国杰.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多维视角[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5]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学林出版社,2005.

[6]郑玲.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7]程翻身,郭荣.对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金融支持的思考[J].华北金融,2007(7).

[8]杜晓山,刘文璞.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县域经济政府行为竞争地方保护主义

一、引言

俗话说:县为国之基。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由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来看,依靠外贸出口的中心城市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有很多农民工就地安排工作,那时,有很多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从中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为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1]

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政府行为的合理定位和正确系统的行为导向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可以从个人和体制两个方面来更加透彻的探寻问题根源,并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二、文献综述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和论述,在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中有较多研究,主要在理论分析方面。

“国外关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的阐述主要有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2]实际上我国现在不仅仅在县域经济上存在着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而且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也存在着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只是两者包含的层面不同罢了。不平衡发展理论比较符合中国县域经济目前的发展方向,从全国比较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实例来看,县级政府确实采用了这种发展策略。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门研究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说起,开始主要基于一些调研和工作报告,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着重强调,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了县域经济学分支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向,”[3]尽管如此,县域经济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查阅国内外关于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的研究文献和理论时,“大部分对政府行为的研究都处于静态的规范的研究,例如对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研究、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和分工的研究等,”[4]而对政府行为的研究并不多。那么从理论分析上看,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独立的管辖范围和独立的决策权力,并且可以享受到竞争所获得的收益,所以政府间在发展各自县域经济时出现竞争成为必然,而从现实来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确实存在,综合两个方面考虑,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很有必要。

三、县域经济竞争激烈

“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性内涵。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激烈的竞争法则不仅要在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得以贯彻,而且也必然要在区域之间竞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市场经济法则也无处不在。

(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县域间竞争激烈

为了更好的了解全国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情况,我国自2000年就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开展了评价工作。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关注县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属性,根据各县域的优劣势做出判断,评价结果揭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考察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县域的资源秉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发展基础甚至外部政策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全国两千多个县(市、旗)都被囊括其中,根据总量、均量、速度和效益四类14个指标对其进行具体评价,每年评价一次,从县域经济网相关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年的排名都有所变化,这说明县域之间为了提升自己的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都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和解决民生问题,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二)地方保护主义是县域经济竞争的手段及结果

在我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既要为提高经济绩效又要为争取政治晋升机会而竞争,处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竞争压力下,采取一些极端措施也就在所难免,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县域政府追求地方利益产生的不良结果。其主要表现为对当地优势资源及商品和服务供求市场实施封锁、在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方面形成恶性竞争、为了增加税收提高绩效形象工程比比皆是、对污染企业只见例行管理不见实际成效等。

从对地方造成的危害来看,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封锁市场,人为阻止当地企业参与市场分工和竞争,缩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形象工程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而且重复建设不利于县城的长远发展;对污染企业的包庇和纵容,更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从对全国造成的危害来看,地方保护主义破坏了全国的统一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区域间分工与合作不协调,最终导致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表现

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做研究时,我们不能仅考虑到县域地方政府的行为,因为县域政府的行为是在中央政策方针指导下进行的,那么就要首先分析中央政府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方针和政策目标,在这种要求和引导下,再研究县域政府的行为会更加透彻和全面。

(一)中央政府提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做了明确定位,提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5]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由上可见,中央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了具体规划,这表明中央政府在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已引起足够重视,明显意识到县域经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进一步完善确立市场经济这些经济发展目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体化,这对县域经济竞争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二)地方政府面对激烈的竞争对县域经济的指导

地方政府不仅要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针进行贯彻和落实,认真执行国家的经济政策,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还要在地方经济之间展开激烈的相互竞争。目前政府间的竞争已经在地方政府行为选择中占据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县域政府围绕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展开竞争,以增强本县域的竞争优势。“在这两种相互作用下县域政府的行为就是根据县域范围内特定的地理空间、人文历史和资源禀赋使各地经济发展具有特色化、多样化。”[6]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面对竞争时,一定要将当地具体的区位特点和人文环境与中央的经济政策和指导方针结合起来,寻找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五、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给县域经济带来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因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竞争中的政府行为,从第三部分分析来看这主要涉及的是县域政府间的竞争行为,所以本文接下来着重分析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后果,并紧接着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下铺垫。

(一)县域经济在竞争中的政府指导下产生的问题

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二元结构亟待解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较小且缺乏自主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工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使各县域的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分布不合理,盲目追求效益,不但导致县域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而且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建设方面都留下来一系列隐患。

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县域地区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模式占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农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和科学指导方法。虽然县域政府比较重视发展工业,“但不少地方还是以生产原材料和提供半成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业附加值低。第三产业发展也比较落后,只有一些比较基础的服务部门,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难以满足社会需求。”[7]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

县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除了存在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县际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进入百强行列的强县(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相比之下显得较落后。由于县际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竞相争取引进外资等多方面冲突,地方保护主义在县际间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样一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盲目追求政治绩效,导致缺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在我国地方政府官员主要由上级政府任命,所以就会造成一种错觉,下级政府主要对上负责,期望获得上级的肯定和提拔,从而获得更高的职位与更大的权力,加之我国对政府官员政治绩效的考察越来越依赖于经济绩效的表现即,地方政府官员提升与否主要看其在任期间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8]这两者的作用下,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没哟一个很好的规划,即使有良好的规划,也很难得到下一任的继续贯彻和落实。

建设市场经济缺乏经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但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任务还依然严重,尤其是走建设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没有前车之鉴,我们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同时以前的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明显不符合,这就要求政治体制也要有相配套的改革和完善,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及力度不足,对县域经济指导的地方政府行为难免存在问题,也给地方经济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

六、县域经济竞争中的政府行为界定

在经济建设方面,地方政府确实大有可为。但政府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明确哪些行为是必需的。重要的是政府做好自己权责范围内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运行机制,剩下的交给市场去做,依靠市场机制和要素分配原则自由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完善政治体制改革。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政府始终明确自己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不是生产者、控制者和干预者,而是指导者和领导者,其制定的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机制应该是为了确保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充分和机会均等,保证起点公平,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拥有平等的工作机会。

其次,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发展,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工业化不但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现代县域经济的重要标志。要继续大力发展工业,坚定的执行“十二五规划”中一再强调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商业、电信、金融等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发展,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提高县域经济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协调县际经济平衡发展。[9]要想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就要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协调县域经济平衡发展就要避开产业结构趋同这一经济现象,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民族风情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开展因地制宜的竞争,打造当地特色产业。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使县域经济间具有竞争力和差异性,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最终促进彼此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磊.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5).

[2]杨荫凯,韩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经济纵横,2005,(8).

[3]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王一鸣.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5]段安石,胡小红.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J].求实,2003,(1).

[6]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周克瑜,转轨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的作用和经济行为的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8]牛冬梅.政府竞争理论与地方保护主义[J].理论学刊,2006,(12).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9

摘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障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重点解决观念、规划、科技创新、发展与保护、机制和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

关键词: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同时,党的十八大精神也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我国的土地超过90%分布于县域,县域人口又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自然资源也大都分布于县域,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我国县域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态观念、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总体上不强,生态文化、生态教育发展较为落后,不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进展步伐相对于城市较慢,又由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分布较分散,致使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感受不是那么强烈,还存在较为依赖政府的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眼前利益,短期效应还在左右着许多人的决策,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对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县域生态文明及道德观念还很淡薄。

2.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3.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4.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

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条。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应从县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等,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加大投入、科技引领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课题编号:

L13BZZ007。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钟明春.生态文明研究述评[J].前沿,2008(8).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10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自然及发展思路、地方政策、执行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从目前内蒙古旗县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各类旗县区的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

(一)城郊型旗县区

城郊型旗县区既依托农村,面向城市发展为城市服务的商品性种植业和养殖业,又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距中心城市市场近,比较了解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有城市人口所形成的生活资料市场需求,各方面资源能得到优先开发并尽快形成规模。二是以临近城市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依托,发展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形成能够迅速输送各种物资和商品到四面八方、扩散到城乡各个角落的物流功能;三是依托城市市场、人口和灵敏的信息网络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四是借助于城市招牌,采取各种方式筑巢引凤,全方位的招商引资。特别是在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引进上,能够得天独厚抢占先机。五是部分市郊旗县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后,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与所在城市经济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内蒙古市郊旗县区经济是借助和依托于几个中心城市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城市经济的迅速壮大,市郊旗县区的经济已经融入了城市经济社会中去,与城市相互依存,紧密连在了一起。

城郊型旗县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土地供应紧张,有的甚至连未来几年的用地指标都没有了。好不容易“招商引资”来的许多工业、服务业项目,因为没有用地指标而不能落地。二是产业关联度低,配套性差,现有的经济体绝大多数是面向城市,受城市的辐射并为城市提供服务;三是县域经济普遍存在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产品结构优化度低的问题。一个旗县可能有几十个产业能生产几百种产品,摊多面广,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并且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低。四是缺乏扩张后劲,自主投资能力、外商进入比例都很低,投资和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

(二)农区县域、牧区县域、半农半牧区县域

内蒙古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县域共有68个,是内蒙古县域经济大多数。这几类县域中除小部分旗县因为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新一轮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产值指标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的要求外,其余大部分仍然以农牧业为主。从总体上说大都处在“人口以农业为主、企业以中小为主、财政以吃饭为主、发展以追赶为主”的比较稚嫩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类县域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渐显现,并在发展中形成了明显的共性特征。一是经济总体实力比较弱、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规模小,人均水平低;二是农牧业经济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农牧业还是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工业经济发育不足是最突出的薄弱环节。三是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为经济主体。四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经济特征,比之城郊型县域,实力更弱,基础更差。因此,从总体上说,这类旗县经济是整个全区经济的薄弱环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大多数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刚刚起步。从业人员多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基本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开展小规模经营;从业人员多是农牧民、中小企业职工、个体私营业主,文化程度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少,在整个就业大军中属于“弱势群体”,不具有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处于城市资本、技术、人才辐射之末梢,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较低。总之,城乡经济二元化所具有的“三农经济”的劣势在这些旗县表现突出,是我区县域经济的薄弱环节。

(三)林区县域

林业主导旗县市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林区,其经济特点是以广袤的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林业及延伸产业为主导,在国家大量投资扶持下于“一五”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自西部大开发开始以来,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工业受到冲击出现衰退,林业城市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虽然想了许多办法发展生产,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在发展新型林产业的基础上,找到新的替代性产业。

二、现行环境政策下内蒙古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与发展重点

(一)农区县域、牧区县域、半农半牧区县域的战略选择与发展重点

农区旗县、牧区旗县、半农半牧区旗县,目前农牧业经济仍然是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短期内不能丢掉这个根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依然是这类旗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调整思路,转变方式。借鉴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做法,大力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畜产品的布局建设,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种植高附加值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业。

实施“原产地品牌战略”,走特色农、牧产品市场化之路。有的旗县名优特产品历史悠久享誉四方,具有发展这类产品的传统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确立发展这类地方特色产品的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是现实的选择。

实施合作开发战略,走加工增值之路。有一定的农业、牧业和林业商品性产出是农牧业旗县的共同特点,而因为缺乏投资、技术、人才等现代加工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得不到加工增值是这类旗县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外部投资者解决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合作发展资源型加工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当然,选择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并不是只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

(二)城郊型县域的战略选择与发展重点

市郊县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得益_于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但更多的还是得益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市郊型县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紧紧依托城市,并为城市提供服务。

首先,市郊旗县区应结合城市“菜篮子工程”,围绕建立城市副食品基地,采取适应城市市场需要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市郊农业生产结构。

其次,市郊旗县区应建立适应城乡市场需求的吸引城市工业扩散的生产结构。随着城市工业的行业改组和技术改造,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协作配套产品,必然由城市扩散到市郊旗县区,因此,建立为城市工业协作配套的经济结构应是市郊旗县区经济发展的主导生产部门。此外,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改造,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也需要利用市郊旗县区建筑市场的巨大劳动力资源,直接满足于城市建设的需要。

再次,市郊旗县区应针对城市庞大的人口和较高的生活水平的状况,发展商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确立城市发展的服务地位。

第四,市郊旗县区可从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开发的高度,以城市雄厚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丰富的生产要素为后盾,扩大各种资源的利用,通过建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教育园区等,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林区县域的战略选择与发展重点

这类旗县市发展应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单一产业结构的切入点,以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多方位的发展模式。一是结合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大力发展营林经济;二是审时度势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人造板、烤胶、包装纸等林纸工业;三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黑木耳山野菜等纯天然食品、大棚蔬菜基地、北极狐梅花鹿特色养殖、白鹅养殖屠宰加工、各具特色度假村森林公园等非林木产业;四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三、提升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领导,主体是群众,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内蒙古大部分旗县区,特别是农业、牧业、林业和半农半牧旗县区,50多年来扛着农牧业大旗、走发展农牧业之路,结果却是“农牧业发展了,财政却长期捉襟见肘”。当东部、中部的许多县市于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搞“一乡一品、一县一产”的时候,我们却仍然在“提高粮食自给率”、“增加牲畜头数”和“扩大林木砍伐量”上下功夫。因此,乡镇、旗县区工业始终未在全区层面上有所发育。这应当作为新时期发展县域经济思想观念转变的起点,反思的焦点。要以新型工业化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分析当地在发展县域经济上的优势和劣势,正确选择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工业化从哪里起步上达成共识。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我国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一是通过增加地方财政对农村、牧区和农牧业的投入,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条件,进而夯实县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二是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与农村和农牧业密切相关的项目和企业,大力开发、加工当地资源。这一思路对城郊型旗县区尤其重要。我区个别旗县区在按照这一思路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是发展的共同难题。许多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的农牧业旗县对此更是一筹莫展。这些旗县区首先要强化旗县区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的服务职能,深入研究工业发展别是招商引资每一个环节存在的服务问题,积极探索改进办法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开创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县域经济,不但要借助外力,而且要激活内力。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为了把这个主体做大做强,增加发展的后劲,想方设法激活民间资本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