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40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规划;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荷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28-04

收稿日期:2015-09-28

修回日期:2016-07-22

abstract:Landscapeplanningisabroadandmeaningfulconceptmentionedin2009bythegloballandscapeconvention,itpointedoutthatlandscapeplanningwasdefinedas:responsible,proactivetipsoractionprocesstomanage,improve,protectorrestorethescenery.europehasarichhistoryinlandscapeplanningandadvancedtechnicalsystem.inthisstudy,weanalyzetheoriginsanddevelopment,planningsystemandcharacteristicsoflandscapeplanningofnetherlands.wefindoutthecorecontentoflandscapeplanningofnetherlandsisthedistributionandconsummatingthewayofusingland.Besides,wetakelanduseasthebreakthroughpointtocompareandanalyzerelatedcontentoflandscapeplanningbetweenChinaandnetherlands,inordertofindagoodpositionofLandscapeplanninginplanningsystemnowadaysinChina.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planning;planningsystem;Landuse;netherlands

1研究背景

iFLa世界理事会于2009年10月通过的《全球风景公约》(GlobalLandscapeConvention,以下简称《公约》)明确了风景的概念,也明确了风景规划的定义。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减缓,改造和提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新的建设重点,美好风景的规划和保护已引发了全人类的共鸣与关注。欧洲和中国一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基础,早在20世纪中叶各个国家就已经意识到要合理规划现有景观资源,以永续利用这种资源,而这也是提升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荷兰将风景规划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保证在使用土地时就有着对风景的思考;德国的风景规划则以独立或组合两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国土规划中[1-2]。总的来说,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早,欧洲各国都有着较为丰富的风景规划经验。

2风景规划概念释义

以土地为作用对象的风景规划,核心观点在于对自然和社会这两种属性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并加以融合,其结果在于满足并提高人类的体验品质。这种思路并不是针对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不是土地视角下的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风景规划以提升环境品质为基本出发点,手段方法包括创造美好的视觉场景、保护并恢复具有历史价值的场所、提供丰富活动内容的游憩场所等。

《公约》的通过标志着针对土地的风景规划等相关行为已经得到了全球主导国家的关注与支持,这正是各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走向协作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其统一框架下,风景园林工作者能更加方便并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方向。

《公约》中关于风景规划有两个关键的定义解释,一是“风景”,被解释为“土地、水系统和(或)海洋区域的总称,其面貌是自然和(或)文化因素单方和(或)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这句话阐述了两个关键定义,即风景的本质在于其自然属性,以及风景所表达出来的形象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实则是描述风景的社会属性。二是明确了风景规划的基本内涵,《公约》指出风景规划的四大任务包括管理L景、提升风景、保护风景、恢复风景,以这四大任务为核心共同构成了风景规划的基本内涵[3]。

3荷兰的风景规划

3.1荷兰风景规划发展概述

荷兰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高度发达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交通网络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缺程度。而在荷兰入海的莱茵河、马斯河等,集水面积比荷兰本土大近6倍,由此可见荷兰在进行风景规划之初整体就面临苛刻的条件。20世纪初在颁布了多项土地整理法案后,荷兰政府开始着手实施大规模的区域风景规划和乡村土地整理,整个过程历时大半个世纪。

1924年,荷兰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土地整理法》法案,荷兰农业生产因此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并拉开了荷兰土地整理的序幕。1938年,在原有法案的基础上荷兰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土地整理法》,目标仍然是改善农业用地的使用现状,提出更有效的土地利用策略,增加农业产量,消除零散用地,规整划一。这一法案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奠定了荷兰大尺度农业景观面貌的基础。

1947年,荷兰颁布了《瓦赫伦岛土地整理法》,这开启了从简单的土地重新分配转向更为复杂的土地发展计划,风景规划的要求被逐渐重视起来。在借鉴了瓦赫伦岛土地整理的经验后,1954年荷兰颁布了第三个《土地整理法》,这次法案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其明确规定了风景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必须的组成部分,风景规划也因此获得制度和法律上的支持,法案还指出风景规划必须由林业部门负责。新法案的通过为发展多重目标的风景规划提供了可能,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休闲娱乐等。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多元化诉求开始占据风景规划思想主导地位。1985年《土地开发法》正式取代《土地整理法》,在新法案中这些新的需求被予以考虑,休闲娱乐场地、自然保护区等用地的设定可能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各方利益受到了同等的重视。此时社会的主流认知也开始转向风景规划的相关内容,例如进行大尺度生态关系修复、生态安全格局等方面的研究[4]。

由上述变迁不难发现,自1924年第一个《土地整理法》的实施,到1985年《土地开发法》的替代,风景规划的发展与变迁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在特定时间出台的法案的影响,这种影响意义深刻。从一开始以农业增产为发展目标,破碎的农田被整理,无意间形成了大尺度的农业景观,到后来转变为农业生产与其他方面的平衡发展,最终转变为追求多元化的社会利益,风景规划是随着土地整治目标的转变实现了内涵的丰富(表1)。

3.2荷兰现行规划体系

荷兰作为典型的人多地少、高密度发展的欧洲国家,和我国国情背景较为相似,总体而言其城乡规划体系和我国比较相似,呈现出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模式。但由于荷兰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发展起源有所不同,在现行的空间规划体系中已经将这两者一并考虑,这种思想与任务的转变值得风景规划师思考。

3.2.1自上而下是主要特征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主要分为全国、省级和市级三个层次。全国层面的规划通常被称为全国空间规划,由国家议会批准实施,还包括国家空间战略和规划准则、政策,主要目的是进行全国核心问题决策,例如大型的农业区、保护区、工业区的定位划分。省域结构规划为所在区域提供规划政策和导则。市级层面的规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市域结构规划,二是土地利用规划,也可称作土地分区图则。市域结构规划类似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对目标进行定性规划,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和导则,土地使用规划类似我国控制线详细规划,其核心内容是不同土地利用的分配和使用方案,该规划能够有力地约束地方政府的开发建设行为,是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内容(表2)。

通常情况下,站在约束力和法律效力的角度,市级层面的土地利用规划(municipalLand-useplan)是整个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唯一的法定规划,其他诸如中央政府层面的全国空间规划、省级层面的省域结构规划等都属于指导性规划,并不具备明确的法律效力。

在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宏观层面并不设立强制性规划,相关规划只作为政策指引和规划导则。根据《空间规划法》,地方政府在充分考虑上位规划―省域结构规划、全国空间规划、空间战略等的情况下,独立编制并实施土地使用规划,经由上级政府部门审批后才能生效。规划的修正与改动也必须由地方政府先提出申请,再由上级政府批准后才能组织修编,省域结构规划与中央层面的全国空间规划也有着相似的逐级管制关系,这与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荷兰规划体系表现出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点,在中央政府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前提下,省级、市级政府在决策上仍然具有发言权,实际情况是三级政府之间经常进行对话和磋商行为从而保证规划的科学实施与进行,“民主后的集中决策”可以说是荷兰规划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3.2.2政策保障内容

荷兰在坚持自上而下的大前提下,通过法规、制度、政策等方面来保障规划行为的民主性,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一,君主立宪的行政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规划与决策中相互影响且制约,任何一项规划的通过必须进过议会讨论的形式进行;第二,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权与地方政府的规划许可证发放权之间的相互制约;第三,《空间规划法》明确指出规划是一项协商活动,任何利益主体与规划编制人员有责任创造规划协商的条件,从而确立其法律地位;第四,荷兰空间规划部门内有超过300名的专业规划师来保证各项规划协调工作能够高效执行,人数之多为欧洲所有国家之首。

3.2.3城乡统筹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由荷兰住房、空间规划和环境部(ministryofHousing,Spatialplanningandtheenvironment)制定的空间规划,改变了该国传统上侧重城市的倾向。新版《空间规划法》规定了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必须与地区空g规划相吻合,同时规定自治市政府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的土地使用规划(LandUseplan)须覆盖全部乡村地区,这体现出空间规划对乡村地域的全新关注[6]。

3.3荷兰风景规划在现行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城乡统筹一元结构特征是风景规划发挥其实际作用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荷兰的乡村地区获得了与城市地区同样的关注程度,广阔的农田林地等自然要素的风景价值被重视,从全国空间规划到各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都对风景价值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某种程度上,荷兰各层次的空间规划都是风景规划的具体落实,风景规划并非荷兰的某一个专项规划或某个方面的特别规划,而是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和政策都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

3.3.1全国空间规划中的风景规划作用

在1988年第四次全国空间规划中,荷兰政府除了贯彻紧凑城市的建设思想,并划定了5个部级限制区和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在2004年第四次全国空间规划中明确要求各省级空间规划必须划定“红线”和“绿线”,红线即城市建设空间的范围线,绿线即限制建设范围线,包括自然保护区、重要农田等,在各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对所划红线区域和绿线区域进行符合要求的管控措施。

3.3.2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风景规划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严格划定绿色廊道与城市重要绿色斑块,来体现对于风景规划的考虑要求。豪滕(Houten)是荷兰新城建设的典范,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详细规划了连续贯通的结构性绿化体系与绿道设计。豪滕新城通过连续的指状绿带和中心绿地构成了与乡村空间有机联系且开放的生态系统。同时将自行车交通与结构性的绿化体系紧密结合,形成了新城空间最为重要的功能组织轴线,既构成最主要的景观结构,又构成主要的交通结构。这一宜人的行车环境和空间格局进一步促使豪滕成为荷兰自行车与公共交通使用率最高的城镇。

3.4荷兰的风景划特点

3.4.1以功能主义为原则的美学思维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荷兰的风景规划师们坚持认为只有理性的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发展。荷兰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形成了注重实用主义的特色,而放弃追求形式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古典园林创作模式。在他们的思想中,规划和设计必须以功能实用性为主、饱含理性认知,景观必须反映现代的社会特征。换个角度,风景规划最初的目的正是为了集约破碎的土地,以便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社会结构,由此形成了荷兰特有的农业景观。同时,他们提出景观设计必须基于场地特征,使用地形图作为风景规划的依据。

3.4.2尊重历史文脉与场地的空间逻辑

荷兰风景规划突出从场地中的地形地貌、植被、水系、道路、城镇标志物等要素中,发掘场地内的潜在关系,以此建立景观肌理的空间逻辑。同时,荷兰风景规划也非常注重场地的历史文脉,将场地上的历史特征以新的形式转入到新的景观,使区域景观变得具有独特性。在1931年的阿姆斯特丹森林规划(theamsterdamwoods)中,风景规划保留了原有场地内的圩田和起伏的地形,再加以规整,进而形成了广阔的林地、草坪、水面三者交替出现的场景,在植物配置上也注重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组合,此外还保留了大片场地内原有的野花,延续了该区域原有的景观体验,同时在其中布置了露天剧场、迷宫以及其他装饰元素,赋予了该区域新的使用功能[7]。

3.4.3合理的政策与规划编制机制

荷兰的风景规划是伴随土地整治与土地管理而产生,荷兰的规划职能部门又分为空间规划分部和环境分部,在二战以前空间规划分部承担主要的规划任务,即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土地结构。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工业的发展、环境的恶化,人们对高生活品质的诉求愈发强烈,环境部门不仅承担基本的控制生态环境任务,更趋向于多元化的职能范围。城市空间发展与环境保护永远是二元对立的问题,而荷兰政府要求这两个部门在完成规划任务时须协同工作、商议讨论达成共识,表面看似乎效率较低,但工作取得的成果却影响深远。此外,荷兰风景规划在进行中还有多项国家层面的政策工具,如空间规划与环境政策、城市与环境法、生活质量与环境政策等。

4结语

荷兰具备非常严密且合理的规划体系,风景规划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体系中都有它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而我国在这方面较为欠缺,在现有的城乡规划体系内,风景规划始终处于不明朗的地位,虽然每份规划文件都会提到要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但在执行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进行用地配比等,这与我国现阶段国情有关。由于近20年来我国处于高速建设的运转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忽略一些有可能阻碍城市这个“机器”运行的机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有所放缓,人们开始对过去二十年的建设发展进行反思,风景规划作为一种有着先进思想意识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我国如何将风景规划作为一项重要规划行为来实施,如何处理好风景规划与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现有规划体系内找准风景规划的位置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沙洲,金云峰,张悦文.两规合一背景下基于土地利用的风景规划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825-828.

[2]金云峰,汪妍,刘悦来.基于环境政策的德国景观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14(3):123-126.

[3]刘晓明,赵彩君.全球风景公约[J].中国园林,2011(3):32-36.

[4]mantenaa.Fiftyyearsofrurallandscapeplanninginthenetherlands[J].Landscapeplanning,1975(2):197C217.

[5]张驰,张京祥,陈眉舞.荷兰城乡规划体系中的乡村规划考察[J].上海城市规划,2014(4):88-94.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3

关键词:风景区;景观建设;生态环境;和谐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为了躲避喧嚣嘈杂的都市,呼吸清新的空气,纷纷涌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风景优美的地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旅游热潮,在今天显得尤其明显。

但是由于一些风景区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开发利用过度,造成景区整体生态风貌景观严重破坏的现象。

那么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景区不是不能搞建设,关键是怎么去进行合理的建设。

强调风景区的保护,并不是说固步自封,完全限制风景区的发展。保护风景区的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人类,只有建设和保护相互推进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当然,当保护和建设发生冲突时,保护还是首要的事。因为只有原始风貌的景观存在,才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可能。

在我们这次的胡成岗水库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上述的这些问题,努力找到保护和开发的一个最佳契合点。一方面人为痕迹不宜过重,但也不能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既有适度的开发,又有合理的保护;既突出优势,又保护特色。

该项目立足于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如何在设计中体现风景区的环保理念。

项目位于金坛美丽的茅山风景区内,景观基础良好,优美自然的山水景观资源,现状植被生长较好,群落完整,乡土气息浓郁。(图一)

规划中结合现状,并尊重现状,强调自然化、生态化,在满足布局功能的前提下,对山体、水岸进行生态化、景观化处理,形成生态独特、自然秀美的山区丘陵滨水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植被,基地内现有的大树与植被群尽量保留,规划树种尽量采用乡土植物,进行群落式配置。

问题二如何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

项目中别墅区的开发和一般楼盘有所不同,表现为三方面的利益牵制,即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首先,由于项目位于风景区内,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划控制,因而要体现社会效益;其次,生态环境保护也是规划周边地区一个很主要的控制影响因素;最后则是发展商自身利益,即如何将资源优势最大化。

规划充分协调这三方面的因素,在建设时机成熟与配套建设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开发适当的别墅项目,有利于整体性的商业运作。

规划在尊重自然地形地势的基础上以

用地西侧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用地,其余为风景名胜区用地。所以规划在西侧严格控制商业项目的开发,别墅选址在东侧的山丘上。(图二)

规划以组团化及分散化的模式布置休闲别墅组团,各组团或别墅片区沿中部水体平行展开,与水体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保证每个组团都有良好的外部景观。别墅以较低密度进行建设,避免了大体量、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破坏山形山势,着力于打造纯生态山野别墅群落。

问题三如何解决景区内的建筑风格不伦不类,杂色纷呈,与景区风格大相径庭的问题。

以主体量加上小体量组合为整体建筑群落,采用坡屋顶形式,屋面形象多样变化,建筑群落主从关系明朗,以院落化空间组织群体关系。建筑建议采用暖色石材砌筑的墙面,木材质感的支撑结构、青绿色瓦屋面等趋于自然本色的环保材料构筑建筑,建成后的运作也尽量使用生态能源。通过调和稳定的色调,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相协调,其清新、自然的风格与总体设计构成一个完整、调和的空间氛围,展示度假区独特之景观。

问题四风景区如何进行节约建设。

规划在充分调研现状地形的基础上,对水体利用和竖向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图三)

充分利用基地内现状竖向,结合道路设计,对其进行整理、利用,避免大面积的地形营造,保证区内建设的土方平衡。

滨水地带湿地景观的营造,也充分考虑园区建设总体的土方平衡。

在规划布局完善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较平坦的场地布置建筑与硬质铺装,以延续现有地貌,减少工程量。

结语:

胡成岗水库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吸取以往风景区失败的案例,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在满足人们基本的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既有适当的开发,又有合理的保护。对今后风景区项目的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翟华鸣,女,江苏盐城,本科,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市政所,助理规划师,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88号,210036,13915981610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4

关键词:节约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城市公园是与人们日常休闲、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如今生活品质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都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兴建与发展。本文选择城市公园为载体,对于节约型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展开探讨,以期推动节约型园林在规划设计环节的研究和实践。

1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意义

通俗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1]。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公园是社会的窗口,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城市公园建设不仅为公园本身的规划和建造提出更高的理念和技术要求,并能通过这一载体,发挥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行业示范和公众教育功能,为提高行业及全社会的生态节约意识带来裨益。

2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节约为重的原则

确定生态优先和节约园林理念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土地、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争取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公园与历史、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最优化。

2.2因地制宜,功能协调的原则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脉络、满足绿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观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绿地空间,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2.3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

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并在单位绿地内,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增加乔木种植量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4充分保护和高效利用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原则

公园规划场地内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构筑物等应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等是城市公园特色的基础源泉,要善于深入挖掘和体现,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2.5坚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积极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合理降低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并采纳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

3.1项目概况

山东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青山公园基地位于荣成市工商东街与青山路交汇处北部,占地约100公顷,现状为山地、农田、苗圃、果园和少量民居等,为市级综合性公园。基地东邻烈士陵园,南面、西面是居民区,北部连接新城区。

3.2现状资源条件分析

3.2.1自然资源

(1)现状山体与梯田地形

青山公园依山而建,南坡较缓,北坡较陡。独特的台地地形成场地特色,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山体地表起伏较大,局部存在零散的矿坑遗址、陡坡断崖,丰富多变的地形条件为营造景观多样的山地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现有交通

基地周边道路交通状况良好,园内的道路建设并未成型。山南坡有一条3米~5米宽的不规则环路,可允许单辆小型工程车通行,但路况较差。北部只有一些土路,不可通车。全园目前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与北部青山路和青山小区相连。另一个直通陵园,与青山路相连,路况较好,可通车。

(3)现有建筑

青山公园南部环路内有部分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荣成园林管理处旧址和花圃,另一部分为当地民居,皆以石头房为主,建筑年限在二十年之内。

(4)植被状况

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分布也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黑松、刺槐为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水杉、法桐、苹果、侧柏等植物。基地南部山凹中,植被较为丰富。基地北部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速生杨,除此之外,麻栎和黑松也成片分布于梯田上。

(5)水系

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资源匮乏。山南坡没有大面积水体分布,只在中部山坳处和西南部紧临青山小区边缘处有两条汇水沟。雨季时形成明显的地表径流,平时无水。北坡有一片面积较大的水库,由山体汇水形成。

(6)土壤

基地土壤偏酸性,在沿海地区并不常见。土层较薄,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且土壤贫瘠。

3.2.2人文资源

(1)将军文化

荣成为我国著名的“将军”县,新

②两带:

生态观光带——利用基地原有地形,合理的进行生态植物配植,采用大面积北方花境植物,营造流动多彩的植物花海景观。

康体休闲带——位于基地南部,南邻青山路,通过植物造景,设置康体步道及景观休憩设施,形成城市休闲观赏界面,为市民提供康体健身场所。

③五区:结合现状交通分析和规划功能需求,设置入口广场区,生态观赏区,密林休闲区,果林风光区和园务管理区。

3.3.3环境地形利用——尊重自然,最小干扰

以保护和恢复基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设置和景观营造中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力求创造生态和谐、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宜人环境。

(1)地形

规划力求保留并突显山地特色,尊重并灵活运用原有山地地形,进行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造。

①依托现状存在的道路,并顺应等高线,进行交通规划,将对山体的破坏降到最低。

②在地形复杂且现状植被较为丰富的地方,顺应地形,设立架空栈道,一方面避免了对地形的大面积整改和对树木的过多砍伐,另一方面,高高低低的栈道,在林间和开阔地中不断交叉穿行,为游人提供丰富的步行和观景体验。

③充分发挥山地公园特色,在公园制高点设置?望塔可供登高望远;保留局部坡地梯田并进行景观处理,展现独特的乡土田园风光;利用局部断崖进行艺术改造形成景观亮点。

(2)水体

①基地南侧季节性水系的处理

基地南侧水源匮乏,只在雨季时期,于山谷底部形成不规则的地表径流,水量大小由降雨量决定。由于地形陡峭且植被匮乏,水流流速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设计首先整理山谷地形,形成明显的汇水通道,同时设计自然蜿蜒的岸线,并且与自然石块相结合,一方面丰富水体形态,另一方面为水体的流动增加阻碍,从而减缓流速,增加地表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其次,丰富水底的地表变化,从而形成河流底部横断面形状的变化,使河水深度发生改变,进而创造出多样的生物生息环境,提高了水体自净功能;再次,沿水岸种植耐水性不同的水生植物,丰富水岸空间。一方面利于水土保持,另一方面形成优美的谷底景观,与梯田上的花境植物共同创造花海效果。

②基地北侧水塘的处理

基地北侧有常年存在的较大水面,水量受季节影响发生变化。该水库东侧还存在四个大小不等的小水塘。规划将五个水塘连通,顺应地形落差形成跌水和流水景观,丰富水景层次,促进水体循环和净化,并有利于泄洪防灾。中心水体设计柔和自然的岸线,与各种水边和水上活动相结合,创造亲水的、同时安全性高的、功能丰富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栽植大量的植物,创造和维护水边环境的生态多样性。

3.3.4强化人文资源特色——尊重文脉,注重乡土

根据规划主题,设计以将军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寻求文脉的传承。公园规划力图将乡土精神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特色公园。

例如,将军文化体验区主要景点包括“忆苦思田”、“烂漫童年”、“峥嵘岁月”、“荣归故里”等。“忆苦思田”景点设计,是在原有苗圃地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对地块重新划分,种植当地的特色农作物,保留乡土田园气息,并于其中设置景观凉棚、特色廊架以及农耕情景雕塑,建设成为当地中小学农耕实践的基地,使学生在实践的时候能够忆苦思甜,感同身受荣成将军的吃苦精神,为传承将军文化提供场所;“峥嵘岁月”的景点设计,将当地民居改建为剪纸艺术馆,在剪纸的内容上表现荣成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荣成的民俗风情;“荣归故里”景点设置亲切宜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一方面以景墙壁刻的形式讲述荣成将士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展示卸甲归田的老将军们的晚年生活,并为老年人设计丰富的活动项目,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定期举办老年书画评比展览、盆景艺术展览等活动,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动参与性。

再如,在入口广场内,设计抽象意味的秧歌雕塑,反映浓浓的乡土韵味。除此以外,公园内部的餐饮服务点,也可将荣成当地美食以及饮食风俗作为亮点服务进行推广,传承当地的饮食文化。

3.3.5建筑及小品景点设计——利用现状,功能置换

公园规划的核心景观区是位于基地中部的将军文化体验区,地形相对平坦,是原有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包括园林局办公用房和苗圃等。规划以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形及建筑为主,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调整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成当地民居院落风格,在一个个建筑院落中集中展示并讲述有关将军的成长故事,使市民在鲜活的家乡生活氛围中感受将军文化,提升场地的精神内涵,成为全园的精神核心。

此外,由于曾经的开矿历史,基地东部现存大小不等的矿坑和断崖,地形较为复杂。设计保留其中几个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矿坑,通过巧妙的生态修复和艺术化处理,获得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和利用方式。较大的矿坑在做好必要的排水和安全性处理之后,设计游人可进入的方式,形成别有风味的地下游憩活动空间。较小的矿坑则架设栈道,通过高低不同的栈道进入矿坑内部,让游人获得丰富的游览体验。

3.3.6设施材料选择——绿色环保,减少消耗

公园设计中注重利用乡土材料和乡土技艺,创造易于维护且耐久性高的景观。设计中将荣成乡土建筑形式与乡土建筑材料(海草和石头)提炼出来,运用在景观小品和景观建筑的营建上。例如,休憩凉亭以海草做顶,将乡土石材运用到茶室、滨水建筑等的外立面,形成具有乡土风味且与环境融合的建筑。乡土的石材还用来构筑景观小品,体现乡土将军文化,例如石壁上刻字等。石材因为高硬度耐风化,因此能长久的维持其机能性。而海草本身虽然容易腐化,但用海草搭建的屋顶易于更换,而且取材容易,只要保持低水平的维护管理就可以形成耐久性高的景观。

基地北部通过对台地地形进行整理,种植地被与低矮灌木强化地形肌理。利用风能设计一组风车阵形成景观视线焦点,利用风车发电的原理进行能源的利用试验,建立小型的生态示范园地,兼顾景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3.7植物景观设计——适地适树,乡土为主

乡土植物及群落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条件的植物群体,乡土植物不仅适应性强,植物群落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高,地方特色明显,而且便于后期养护管理,绿地的生命延续周期长,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而有效节约和降低了绿化成本。

①以乡土树种为主,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

基地土壤偏酸性,土质瘠薄,地形复杂。因此公园首先选用基地本身就存在的植物,例如,银杏、水杉、黑松、刺槐等。除此以外,根据基地自然条件选择其他适宜生长的乡土植物,丰富植物种类,包括女贞、赤松、竹子、杜鹃、野蔷薇等。植物种类确定之后,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将生态恢复作用放到首位,力求营造和谐宜人的绿色环境。

②种植能带来丰富季相变化的落叶树、色叶植物以及北方花境植物

公园运用大面积的花境植物作为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在选择花境植物的时候,除了耐干旱、生命力旺盛等参考特性之外,在植物的搭配上充分考虑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选用蓝羊茅、细叶芒、蒲苇、血草等观赏草。除了观赏草的种植之外,在公园其他地方,注重四季植物的合理搭配。例如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时期的开花植物的搭配等,由此创造四季变化的风景。

③挖掘果树花木的景观潜力,开展参与性活动

设计结合基地南侧现有的苹果林、刺槐和水杉,设计果林风光区。按照原有农田肌理进行场地划分和交通组织,增加当地果树品种(如桃树),扩大种植面积,并设廊架,大面积种植葡萄等爬藤植物,同时结合地形设置休闲娱乐场所,使得生产、观光、观果、品果等活动有机结合。

④大量种植北方花境植物,强化山凹梯田地形

基地南坡的中部地形变化复杂,形成不规则的带状凹陷山谷,梯田状地形层层跌落,给人苍茫、壮阔的视觉感受。设计保留并整理现状地形肌理,形成流畅的自然曲线形等高线,种植大面积的北方花境植物,注重色彩搭配和构图,形成层层跌落的、流动多彩的花海景观,展示一幅原生态景观与人类精巧技艺相结合的美丽画面。

4结语

青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力求通过对现状自然、人文资源的归纳和整合,本着生态优先、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在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在当前节约型园林的行业实践中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5

关键词: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齐云山

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1-108-04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dthegeneralsituationandexistingconditions,resource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mentconditions,generalplanandlayoutofQiyunshannationalforestpark,presentedtheproblemsthatshouldbenoticedinthefuture.thepurposewastoprovideideasforplanningresearchanddevelopmentofforestparks,tolaythefirststoneforbuild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nationalforestparks.

Keywords:Forestpark;Generalplan;Qiyunshan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适应了人们崇尚自然的需求。森林公园作为一处受特殊保护的林地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的特定场所,已成为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我国森林公园的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工作在公园建设中的作用已被充分肯定[2]。总体规划既是指导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经营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行业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森林公园依托总体规划,其建设才能协调有序的进行,从而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避免资源浪费[3]。

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原林业部于1993年批复的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一直未编制。规划编制组接受委托后,在前期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规划构想,并在征询各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完善与评审后,形成了最终的规划成果。

1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与现状分析

1.1概况

1.1.1地理位置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南麓,休宁县境内。休宁县地处东经117°39′~118°26′,北纬29°24′~30°02′,东邻歙县、屯溪区和徽州区,南与浙江省、江西省接壤,西与祁门县相邻,北与黟县和黄山风景区毗连。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休宁县国有岭南林场、国有西田林场、安徽省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又称华东大熊猫保护基地、黄山大熊猫生态乐园,以下简称“救护中心”)为依托,总面积6000hm2。

1.1.2地形地貌公园内齐云山以低山高丘为主,总体为北坡陡峻、雄伟,南坡平缓,山体呈近东西向延伸;区内除具有丹霞地貌特征外,常可见鼓形小丘和其它微型地貌形态;山体海拔高度一般在410m左右,其最高峰585m,相对高差在200~400m。国有岭南林场地处休宁南部复式褶隆地带,属黄山山脉,天目山北麓,山体高大,切割较深,山谷多呈“V”字型,最高峰花尖,海拔1264m;最低为下坦,海拔200m,相对高差大。国有西田林场位于五龙山山脉,地处新安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高200~300m。“救护中心”山水相融,岗冲起伏,层次多变,地形最高标高为175.58m,最低为146.50m。

1.1.3土壤类型齐云山地区土壤类型为红壤土、冲击土和水稻土,红壤土是该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广,主要由红色砂砾岩经残积、坡积或堆积风华演变而成;冲击土土壤主要分布在河谷两岸和山间盆地;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丘陵谷地内。国有岭南林场土壤垂直分布明显,800m以下为黄壤,800~1000m为山地黄壤,1000m以上为黄棕壤,局部地区有山地草甸土分布;土层厚度一般在50cm左右,质地疏松、肥沃。国有西田林场土壤以砂岩分化的紫色土为主,土层厚50~80cm,表层有不同厚度的腐殖质层,肥力中等,质地为轻至中壤,pH5.5左右。

1.1.4气候特征公园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雨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7℃,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7.9℃,极端最低气温-8.7℃,极端最高气温38℃,年气温差24.2℃;年降水量1600~

1800mm,年蒸发量1400~1550mm,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约占75%左右,空气湿度75%~80%;年均日照时数为1931h,日照率为44%,年辐射总量为506.5kJ/cm2,无霜期231d。

1.2现状分析

1.2.1建设现状

1.2.1.1齐云山齐云山目前重点开发了月华街景区,其它景区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景区东距黄山市区屯溪33km,北通黄山风景区46km,西临西递古民居12km。环山公路已经修通,屯溪有飞机场,齐云山镇区设有岩前火车站。公交车、自驾车、出租“的士”,一应俱全,交通十分便捷。景区现有登山客运索道斜长800m,已建成游览步道10km,亭20座,楼阁7座,桥8座,坊11座。景区内电网已进行改造,开通了程控电话,修建了五老峰蓄水库,采取泵式提水工程,改造了长生楼等道院3座。景区现有农家乐等小型餐饮点以及商品零售网点,主要沿月华街沿线分布;距景区仅15km的休宁县城有多处星级以上宾馆。

1.2.1.2国有岭南林场岭南林场场部距黄塔桃高速璜茅出口12km,交通便利。2006年,岭南乡政府通过招商在林场周边地区开发了三溪景区,200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景区包括三溪大峡谷、养生河漂流2个景点。景区现已建设游览步道、通往景区的桥梁、公路、售票处、就餐服务中心、旅游公厕、高空滑索等。

1.2.1.3“救护中心”“救护中心”现收养有珍稀野生动物40余种,300多头(只),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多种,中心内已建立初步完备的基础接待设施。

1.2.2旅游现状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已开放的景区、景点为月华街景区、楼上楼景区、“救护中心”。月华街、楼上楼景区为核心景区,以旅游观光及科研为主,2010年全年游客人数约35.57万人次。景区全年均可开展旅游活动,而尤以节假日游客较多,占全年的1/3。在道教活动上,每年农历3月、7月15日至10月15日为集中朝拜期,人数在5万左右。“救护中心”自开放以来,接待游客已达128.5多万人次,其中2010年接待游客19.25万人次。

2森林风景资源特色及公园发展条件

2.1森林景观资源特色

2.1.1地文资源公园内有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地质景观、恐龙遗迹化石以及构造形迹景观。

2.1.2水文资源公园内除了峰岩峪壑间的泉井池涧瀑、山林中的溪水潭池之外,还有北面的横江,南面的紫溪河。园内有江、河、溪5处;湖、池、泉15处;塘、瀑、涧6处。

2.1.3生物资源齐云山在全国植被分区中,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园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植物种群,据有关资料统计,植物种类有173科,553属,1302种,其中木本植物581种,草本植物721种。在这些植物中,拥有不少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以及众多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药用价值、特种经济价值、园林开发价值的植物,这些物种中很多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和安徽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齐云山亦是一座天然野生动物园,据有关资料统计,园内的动物资源有兽类动物49种,鸟类200余种,爬行类45种(类),鱼类17种,昆虫类12目160余科700余种,两栖类20余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6种,其中一级保护的7种;属于安徽省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5种。

2.1.4人文资源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文物荟萃、古迹众多,道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具有许多独特的人文景观。(1)宗教文化: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山、湖北武当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道教文化深厚,道教建筑富有特色。(2)历史价值:方腊寨地势险峻,岩洞宽阔,相传是宋末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安营扎寨的地方(据考证方腊系歙县罗田人)。方腊寨既是公园内一处旅游点,又是纪念农民起义的遗址。

2.1.5天象资源(1)白岳云海:出现于每年的春、秋、冬三季,历称“海阳八景”之首。据气象专家分析,这是由于齐云山环境独特形成一种小气候,是温差所致。(2)齐云佛光:多发生在秋、冬两季早晨7时许,由阳光的折光衍射作用而形成。(3)横江彩虹:多出现于一年之中的夏季。齐云山风景区出现过罕见的晚虹和双重彩虹气象景观。(4)月华日出:齐云山月华街景区座南朝北,东西走向,白岳峰、展诰峰、拱日峰诸雄峰皆位于东部。每当日出之时,诸峰首当其冲,迎接朝阳。

2.2公园发展条件(1)优势分析:公园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联动优势和休闲旅游优势。(2)劣势分析:园内林相较单一、人才缺乏、建设区域分散、交通方式较为单一。(3)机遇分析:国际旅游形势及国内宏观政策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不断升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旅游业再上新台阶;“长三角”经济区的迅速崛起对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休宁县政府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4)挑战分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态环境保护与不合理开发;大众旅游对生态旅游的威胁;旅游企业与当地利益冲突。

3总体规划与布局

3.1规划原则与期限(1)规划原则:保护为先,妥善处理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人为本,围绕六大旅游要素建设;因地制宜,确定各功能区的主体形象;目标明确,筛选重点基本建设项目。(2)规划期限: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期限为10a,即2012-2021年。

3.2森林公园性质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框架,以丹霞地貌、道教文化、奇峰怪石、养生休闲为特色,展现人与植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与意境,以自然美为主旨,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岳型森林公园。

3.3森林公园范围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总面积6000hm2,包括齐云山风景区854.96hm2、国有岭南林场2866.5hm2、国有西田林场2265.21hm2及“救护中心”13.33hm2。

3.4森林公园主题定位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形象定位为:道教文化、丹霞地貌、摩崖石刻、灵山秀水。

3.5功能分区根据森林公园自然地理条件和景观资源现状,坚持整体性、科学性、协调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既兼顾全局,又突出特色,同时考虑旅游接待和服务管理的需要。功能区划分采用森林公园―功能区―景区三级区划系统,将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划分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保育区4个功能区6个景区。

3.6分区规划

3.6.1核心景观区核心景观区包括齐云山风景区的楼上楼景区。范围:该区位于月华街景区的西部,其内峰峦岩洞尤现天巧。开发方向:自然风光、山林水景、探古寻幽等。规划内容:在现有景点的基础上,完善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重点开发洞、石景,沿途增设休息亭。

3.6.2一般游憩区一般游憩区规划划分为6个景区。

3.6.2.1月华街景区范围:位于齐云山镇的齐云山,是森林公园吸引力的核心和景区的精华。开发方向:道教文化体验、静修养生等。规划内容:云山天街、云山茶谷、云霄坛。

3.6.2.2生态观光区范围:该区包括岭南林场和西田林场的部分区域。开发方向:生态观光、保健游览等。规划内容:龙潭瀑布群、观光农业园、珍稀植物园。

3.6.2.3负离子休闲区范围:该区位于西田林场。开发方向:养生休闲、有氧运动等。规划内容:森林浴场、青山河漂流。

3.6.2.4科普体验区范围:该区包括“救护中心”以及岭南林场的部分区域。开发方向:科普体验、生态文化等。规划内容:科研教学基地、“救护中心”增加生物标本科普馆。

3.6.2.5休闲活动区范围:该区位于岭南林场场部以东。利用区内良好的地形、地貌和森林植被,规划开展各种休闲活动。开发方向:休闲活动、户外拓展等。规划内容:野餐烧烤、野外露营地(包括帐篷野营区和汽车野营区)、绿植迷宫、山地自行车、马术俱乐部。

3.6.2.6疗养度假区范围:岭南林场南部区域,利用区内良好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特点,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游客的身心体验,进而提高公园的生命力。开发方向:疗养度假、养生悠闲。规划内容:状元茶苑。

3.6.3管理服务区(1)公园大门:管理服务区规划修建公园大门,位于齐云山景区入口和西田林场山斗附近。入口建筑以徽派建筑形式为主,材料以当地丰富的石材、竹木为主,建筑风格和体量与景区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入口通道两侧以森林、野花为标志,突出森林公园特色。(2)森林公园管理处:规划对岭南场部旧址进行改扩建,设立森林公园管理处,附设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包括旅游服务、多媒体展示等设施。(3)接待中心:规划在管理服务区修建接待中心,包括会议室、多功能厅、餐厅、浴场、精品店、办公管理及山景房客房部。(4)森林人家:充分利用公园的森林生态资源和休宁乡土特色产品,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为游客提供吃、住、游、购、娱等服务。

3.6.4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区包括岭南林场和西田林场的区域,在本规划期内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基本不进行开发建设、不对游客开放的区域。该区仅供观测研究和进行科学实验,建设主要以保护设施为主,设立林火及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系统;在与一般游憩区的交界处设置围栏及警示牌,提醒游客不得随意进入活动,避免由于游憩区的频繁活动所带来不安全因素侵害本区的核心森林资源。

4结语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上接牵涉公共利益的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政策,下接森林公园的具体实际和利益诉求,需要在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2个方面综合协调,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意义[4]。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系统全面研究了公园所处区域及森林风景资源等自身特点,通过规划,将分散的4个区块有机的联系成一个整体,解决了公园的通达性和特色性;对森林公园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有机规划。

今后在进行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时,应坚持以人为本、重在自然、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的基本建设理念,充分体现森林公园的“3大主体功能”和“5大作用”。“5大作用”即自然保护作用、生态教育作用、游览休憩作用、绿色惠民作用和旅游带动作用,森林公园规划必须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森林公园的性质和作用。“3大主体功能”指保护功能、环境教育功能和旅游功能(经济功能)。“3大功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注重“3大功能”统一,才能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艳.山岳型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中的性质定位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2]高文.宁阳县金彩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3]张晓慧,苟小东,王谊.陕西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1):80-83,90.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6

一、城市资产运营情况

1、城市国有土地资产运营方面

2、城市无形资产运营方面

3、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我市具有极其丰富的金文化资源,尽管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2002年我市成立旅游局,确定了旅游发展思路,在铁岭市旅游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重点风景区也都制定了开发建设规划。2000年以来,我市投入近亿元资金完成了兀术城、兀术阁、神龟亭等具有金代特色的旅游景点建设工程及明月禅寺、环山风景路建设工程,同时利用现有的铁煤集团现有的20台蒸汽机车资源,开发了蒸汽机车旅游项目。调兵山风景区2003年通过辽宁省旅游局专家组的考核,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蒸汽机车游览区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区,并成功地协办了两届蒸汽机车国际旅游节。兀术城作为辽金四大古建之一,成为2004年东亚旅游博览会辽北地区主要代表景点之一。200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6744万元,200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7697万元,比2003年增长了14.13%。

4、城市载体运营方面

2002年我市在城区北面建成了2.96平方公里的城北工业园区,投资1185.3万元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起步区1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道路通、供水通、供电通、排水通、通讯通、场地平)。同时,制订了工业园区专项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外地资金进入。目前,园区内入驻企业14家,资产总金额达9亿元人民币,计划明年5月前达到40家企业。鉴于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为了更好地运营城市资产,今年10月末,我市又在城南拿出1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城南工业园区,其中开发区起步区占地5.6平方公里,建成后将主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计划开通中央大街南段和新梨公路两侧,建立工业走廊。

二、存在的问题

1、市、矿两个土地运营并存。我市目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储备、统一收购、统一供地。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市国有土地大都掌握在铁煤集团手中,而且这部分土地有许多黄金地段,铁煤集团的开发利用(游泳馆、万福源超市等)属改变土地用途。从城市建设改善角度来讲,铁煤集团的建设的确推动了我市的城市建设步伐,改善了城市总体环境。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铁煤集团掌握相当存量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自行处置使用,对我市土地使用权市场激活、发展又起到相对抑制的作用。从住宅、商业开发,铁煤集团每年都利用其存量土地在建设,要使其纳入全市土地市场整体运营具有相当大阻力。

2、对土地资产运营的研究不够。比如土地市场运作缺乏规划,地块的选择有盲目性和随机性,何时向市场推出何地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或者论证经不起推敲;对土地的市场价格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非专业人士确定专业价格,不利于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房产隐型交易,必然带来土地的隐型交易,不利于土地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收购储备制度还不完善,由于缺乏资金,政府不能做到对所有的闲置土地全部收购。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7

关键字:城市风景区;城市;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K915

1.基本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提出:城市风景区一般是指同城市毗邻,或接近市区并和市区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可供游览观赏的地区。这类风景区多数在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影响区内。

2.城市风景区的分类

从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相融;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相邻;这类风景区与城市部分相融;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相伴;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相融、相伴并存。如下图所示。

3.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关系

中国风景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全盛―成熟―复兴的历史过程。城市风景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地域关系和文化精神联系不是始终如一的,它经历了一个从相对独立到难解难分的过程。城市风景区是人们在对自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审美意识,加以人化之后才成型的。从空间地域来说,城市风景区总的说来是比较稳定的;城市则一直处于发展壮大之中,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城市用地与城市风景区资源和土地之间、城市建设与城市风景区保护之间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不仅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还要研究城市风景区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历史、相互作用和影响,理解其历史发展脉络,从中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和依据。根据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城景特点、空间关系,可将此过程划分为以4个阶段:城景相对独立阶段;相互促进,城景协调阶段;矛盾对立,城景失调阶段;未来城景重新协调阶段。从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共生―矛盾―协调―再次共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孤立与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演化中。

4.城景协调发展策略

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关系到了现阶段,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对城市风景区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侵占风景资源和风景区土地;城市的生产生活影响城市风景区的环境等。同时,两者之间亦存在相互促进的因素。例如城市能促进城市风景区的形成、发展与文化的积累,以及可以作为风景旅游的服务基地。而城市风景区对于城市来说,则有多方面的有利影响:增强城市吸引力,提高城市知名度;维护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这种互利但又存在矛盾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须从协调两者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两者的关系。

4.1总体规划阶段

现今城市风景区逐渐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风景区与城市的指导思想、原则及内容都具有明显差别,但二者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天然联系,本文重点探讨二者在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绿地系统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

4.1.1土地利用规划

从保护城市风景区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出发,须在城市范围内对产业选择和工业用地进行调整。对于城市风景区与城市完全融合的风景城市更是要有“风景为主,城市为从”的观念,在产业选择上,可以重点发展旅游业,将其确定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利用城市的风景资源优势,在城市中发展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商务会议等服务业,以及利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高度关联性,为城市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其次,尽量避免选择“占地大,污染大,消耗大”的工业,尤其不能有直接消耗风景资源的工矿企业。城市风景区内的工矿企业要逐步搬迁,城市风景区周边要控制污染工业的发展等。

4.1.2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风景区与其所依托城市在空间商紧密联系,为风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正是这种关系,城市必然要分担一定量的风景区交通。因此在交通规划中,应适当增加交通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1.3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由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等组成,如何将这些分散绿地组织成系统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总体规划中,可将风景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基质”,依托风景区去建构城市的绿地、生态和景观系统。

4.1.4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交通干线、过境交通、城市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风景区的不利影响很大,有时是致命性的。它不仅造成风景区植被的破坏,还会影响风景区动物的生长、繁衍;给风景区带来视觉污染和噪声污染;降低风景区景观环境质量和人文价值;并间接引导城市向风景区方向发展。因此,应尽可能避免其穿越、分隔、合围城市风景区。

4.2详细规划阶段

大地表面的地势与地貌是城市风景区的最基本构成,而道路、建筑等则是城市的基本意象。二者的风貌存在本质差别。因此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该本着互补原则,通过历史文化要素强化城市风景区的自然肌理,彰显城市的基本意象。景观之优,不在多寡,贵在特色,在详细规划阶段,不论是风景区还是城市,都需要以突出本地特色为原则。

在风景区场地存在的各种景象,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地域范围内的气候、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化等有关,我们在规划中不能随意地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是要将范围扩展到更大的区域中区寻找各种元素之间的脉络,揭示城市与风景区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5.结语

城市风景区特殊的“城”“区”空间关系,使其同时拥有了先天的资源优势和后天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独特且重要的生态、景观、文化及游憩价值。但是“城”“区”两者在功能定位、规划管理上的不同,也带来了如何协调发展的难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正是保障城市风景区独特、多样价值能够全面、持久发挥的前提所在。因此,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还需要相关政策、法律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本文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贾建中.邓武功城市风景区研究(一)―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园林,2007(12).

[2]张国强,贾建中.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学派;研究;分歧与问题;发展前途

1、引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architecture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9

关键词:陵园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1相关概念与问题

1.1生态陵园的定义

生态陵园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挖掘陵园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构建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殡葬环境与文明和谐的殡葬文化,形成生态良胜循环的以墓葬为主要殡葬功能的公共场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1]

1.2相关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⑴传统陵园多采用土葬的方式,出现活人与死人争空间、争土地资源的情况造成殡葬用地的严重不足,而且也与环境保护的现代文明相冲突。⑵选址布局混乱、随意性明显,许多陵园位于城市中重要的生态保护地段并损坏了城市景观的完整性。⑶陵区风格与景观多样凌乱,建筑建筑布置单一,较多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建设和保护,各种祭祀活动严重破坏周围环境。⑷在陵园的建设、销售、管理上表现出不完善、不健全,随意发展比较明显,环境、社会、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2陵园生态景观的营造

2.1景观总体规划

合理的选址是规划的前提,陵园地址要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时应该考虑环境卫生的问题,不能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立公墓应当选用荒山瘠地,严格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千线两侧等建造墓地。传统风水学中认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即陵园的最好朝向应该向南的坡地上以确保四季都可获得阳光的照射给人生机,并且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冬季又能躲避北向寒风的侵害。在地形上以山坡中间为宜,山顶种植或保留自然山林以巩固整个山体,并适当提供水源,向下能够保证排水通畅以及暴雨时的稳定,并尽量避免选择孤山或者坡度较大的地带以节约开支和破坏环境。水源充足是理想陵园选址的必要条件,清洁水源能够为陵园清洁与植物灌溉提供便利,但同时残留在骨灰中的垂金属类化合物与祭祀焚烧残留物会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选址时应首先利用山顶的森林收集涵养雨水补充水源,并尽量收集净化陵园冲刷后的中水,可以结合景观水体、小湿地等净化后进行排放。土壤上以砂质土壤为宜,保证良好的排水避免对骨灰的影响,还应选择适当的乡土树种,以常绿耐贫瘠植物为主,对山体有一定的修复和保护能力。

在布局上应注意结合地形有1-2条主要的轴线作为引导,纪念性强的目的应当采取对称式布局以突出严肃规则的秩序。也可以将园区分划成各个主题的小园,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可将各种艺术风格分布在各个主体园中以避免混乱,同时结合通过园路的串联,彼此间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道路布局上通过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路为主,在具体功能分区规划上应结合各部分功能确定其内部的用地结构与配套设施,使各个功能分区既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又能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比较全面陵园的功能分区包括入口广场区、服务区、林带隔离区、纪念区、办公管理区、墓葬区,每个陵园还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设置或增加其它功能区。入口广场区是重要的人流集散地,应该设置合理的停车位,广场及车位铺地以透水性铺装为主,考虑人流与车流分离并设置向来园者展示园区文化和服务信息的场所,包括园区位置,园区地形图和游览信息简介等。植物配置上以主题来营造绿化风格,如要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就选用常绿草坪和松柏类常绿乔灌木,并适当结合休闲绿地设置小游园,给人们休憩提供场地。此外还应该结合服务区设置业务用房主要有接待室、洽淡室、休息室、公共厕所、综合服务站、展览室等,主要任务是为殡葬活动者办理业务。林带隔离区为陵园的边界线,一般都以密林或疏林的形成设立林带隔离区,以绿色屏障起到防护作用,并稳固水土,改善陵园的小气候环境,树种主要选用当地的优势树种,搭配种植一些具季节性和观赏性质的树种以丰富陵园景观。办公区应设置包括办公室、财务、后勤、保卫等工作,不对外开放,占地面积小应布局在较隐蔽的区域,周围可结合植物水景观进行围合处理。纪念区中教育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以纪念性建筑,纪念性景墙,纪念性雕塑,纪念性石碑等为主,景观设计中应突出主题,材料选用上以地域性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为主,也可选用废弃物艺术加工或可循环高科技再合成。空间设计上可以增加层次感,将人为聚集活动区域与安静休息、瞻仰、冥想区域结合。墓区是陵园中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是核心,在陵园中位置最佳,风水最好,在墓区中各个区都有独立的步道相连因地制宜,应根据墓群的风格选择适当的景观设计,目前陵园逐渐向花园靠拢,除了传统的松柏等常青树种,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木也被引种到园区中,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给人轻松、舒适、绿色的小环境缅怀亲人。植物景观设计上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确定要通过植物景观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其次是乡土化原则,墓园的植物选择以本土树种为主,本土植被具有适应本地气候,易于成活,适应性强,耐贫痔等优点。再次是多样性原则,陵园的定位是城市现代陵园,应当通过完善生态多样性的途径来解决景观多样性的问题,尤其是利用植物多样性来丰富陵园景观。同时最后应具有可识别性原则,陵园内有不同大小规格的墓地,不同墓地景观个性应当不同并且结构与功能也应结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可通过乔木、花灌草等特色天然植物的景观特性来完成其易于识别的特性,有的应选择宗教植物。

3结语

关于陵园景观规划应当以生态为先,在规划上注重阳光、风、水等因素的最佳,如利用地形与植物多进行雨水收集、净化与景观利用,并且文化上多结合宗教、传统、风水为一体,使陵园拥有艺术性、包容性、生态性于一体。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10

君豪现代生态农业园位于襄城县,隶属于河南省许昌市,距离许昌市区30余公里,距平顶山市20余公里,位于中原城市圈范围之内。襄城县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城在水中、水绕城流、城水相依、人水亲和”,其环境优雅,城秀人和。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hm2,地形丰富。园区地处北汝河北岸,与氾河交汇其周边为农田,地势较低水位较高。氾河在区域水系规划定位中为永久性水系,项目所在地是北汝河水系景观规划中重要节点。其周边秀丽的风光和的充足的水资源为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项目分析

2.1优势分析

交通便利。园区位于襄城县以东,北临省道,南依汝河观光大堤。在城市规划的外环之内。田园风光秀丽迷人,温泉资源丰富,周边乡村风情、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民俗旅游基础较好,休闲服务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客源辐射范围及腹地不断扩张,有利于聚集人气与营造通畅的服务网络。地形丰富。园区外部与城郊地势平坦的农田野林和城市外部河流接壤,其内部地势低洼,水位较高。利用原有地形基础,挖低成河、加高成山,挖湖堆山、塑造空间。打造秀美的山水格局,营造清新桃源的优美意境。良田美景。襄城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种植历史悠久、资源基础良好,农田和果园有着都市农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呈现着一派迷人的田园风格。基于如此良田美景,可结合规划项目对其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潜在优势。丰盈水系。园区南依北汝河堤,北汝河起源伏牛山脉,自古水清势淼,文人墨客倍相咏之。有唐代殴阳詹的《汝州行》:“湛湛清流九曲湾,浮沉澈底似拖蓝。扁舟一叶无人系,风动横移向碧滩。”如今的北汝河堤已建成防洪堤坝和防护林带。行于河堤之上,其绿树成荫花竞相放,不见西湖柳岸却闻汝河莺啼。

2.2存在的问题分析

任何项目的开发和运作都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生态农业园进行分析可以防止一些消极现象的产生。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受时间、空间、劳动力的制约,旅游观光业主要受时间制约。在花果期后游客的数量减少,旅游接待设施闲置,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收入减少,不利于吸纳企业资金的再投入,限制了观光旅游规模的扩大[2],因此如何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丰富产品种类,拉长服务链,提高单位土地的收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解决问题关键。依据国家土壤分类标准。将许昌市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24个土属,45个土种。总土壤面积38.41万公顷,其中中低产田有6.7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褐土和潮土土壤类型上[3]。规划区域其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层浅、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效养分含量低,因此应合理有效的采取措施改善农田的土地性质。人为因素的入侵,交通工具的气体排放,以及噪声污染,会破坏生境斑块。而农业生产同样存在污染,主要来源是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和农村农作物生产废物,其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防治有难度。在生态农业园创建的过程中应着重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3总体规划设计模式

3.1规划设计模式的理念

君豪生态农业园规划理念为“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以循环农业、休闲、生态综合模式的有机融合。突显“青绿新襄、桃园新境”的主题。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展现观光园区的景观特色。通过“以农业带休闲、以观光促生产”的模式,发挥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与观光产业相辅相成,营造园林式的生态农业园区,以探索创意农业的综合新模式。

3.2规划设计模式原则

3.2.1生态性原则在农业园中,主张施用有机质肥料,在“自然”状态下种植、养殖;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外部“低输入”。实现以科技为先领,以生态环保、规模适当为准则,生产绿色产品,探索式发展。生态性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4]。

3.2.2经济性原则观光生态农业的兴起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以农业和旅游业为基础,带动了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协调发展,繁荣了农村市场与农村经济[5]。在规划设计中把经济生产融入到园区的建设中,充分发挥采摘园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注意非采摘季节的景观规划吸引游人,提高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

3.2.3特色性原则农业园的开发应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规划设计要与实际结合,因地制宜[6]。景观规划为园区服务,突出区域的特色,为园区带来更多的旅游价值和经济效益。

3.2.4多样性原则农业园以满足园区经济效益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注重园区多样化的发展,建立以农业生产为主体,休闲服务为辅助的双向经营方式。拓宽农业和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新景观,丰富园区品种,使园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3园区空间结构园区设计模式

与襄城县打造“清绿新襄、市秀人和”水系新景观的举措相符合,设计注重体现中原良田美景的元素,如花果繁茂的果园、速生阔叶林地、鱼荷共存的池塘、色彩丰富花园等,彰显中原现代生态的特色。通过地形整理、集雨灌溉、挖湖堆山、养鱼种树的措施,形成园林式现代综合性生态农业园区。

3.4功能分区

结合不同的设计手段将豪放秀丽的山水风貌强化,形成“山水情怀、桃园意境”的格局。即“一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如图2)。中部—清理河道,整修水形;西部—平地建筑、交通集散;东部—纳土造岭、再造丘陵果园;南部—风景防护林。“一带”—水系景观带:主体水系流向为从南至北,水系支流环绕园中局部,形成园区大的山水格局和小的林荫花溪。围绕水系布置景观,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结合给排水设计和水体生态处理,符合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高档水果种植、观赏、婚纱外景和休闲餐饮;休闲娱乐观光区:休闲采摘、水上游乐、湿地景观、户外休闲、野炊烧烤;林景休憩区:林中小居、花园休憩、迷你健身。

4规划设计模式策略

4.1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君豪生态农业园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科学制定全区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生产、加工、观光、风味餐饮一条龙产业。让人们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和文化。加大现代科技农业、农业科研基地、示范基地、培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力度,同时结合休闲旅游,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休闲体验的活动综合服务园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农业。对原始农业进行新包装,引领农业景观由乡土走向时尚[7]。

4.2注重休闲、景观功能的体现

在农业园规划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某种农业元素放大,农业主题公园、植物专类园、农林作物主题文化园等均是将农业、景观与旅游相结合,以主题特色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农业园的体现形式[8],既具有农业景观、林地景观的农业本质,又具有艺术景观、水体景观、园林文化等的创新特性[9]。本项目根据生产的重要性和活动的性质把园区分为6个功能区,即文化餐饮区、节庆活动区、欢乐水谷区、休闲采摘区、林园小憩区、江南庭院区。文化餐饮区。文化餐饮区包括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生态停车场、珍奇花果树木展示。文化餐饮区是进去园区后的第一站,包含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生态停车场。以君豪商务餐厅和生态餐厅为主体建筑,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具有前台接待、科普展示、水果品尝、采摘打包结算、办公室等功能。其次具有珍奇花果树木欣赏区域,参与园艺艺术的趣味活动。节庆活动区。此区域地势平坦、道路和广场较多,紧邻餐厅。有玫瑰花园、喷泉、观鱼池、欧式小火车、铁轨道、瓜果长廊、音乐休闲吧、灵犀喷泉广场等。设计中有玫瑰、薰衣草等构成浪漫的基调,花海中设置有景观构筑物,如:即如走进了一个浪漫的世界,这里即将成为一处表达爱情、婚庆、求婚等节庆活动,还有企业聚会、寿宴、庆典、户外会议等商务活动。欢乐水谷区。利用周边的高地形和中间变化多样的水体形成欢乐水谷区,其起点为喷泉、欢乐壁泉、林影花溪、荷花池,经过虹桥、情人岛、月光平台、水上游乐、板桥,到达椰林盛景、白沙滩、抓鱼池、芦苇荡等,翻越出水闸而出。一路景致涟漪、一谷欢歌笑语。休闲采摘区。休闲采摘区有爬坡上山、游览观光、休闲采摘、渔翁垂钓、滨水游乐、自助野餐等。利用水系、山体和植物营造山水、桃园、新境的美好愿景。以桃树、梨树、葡萄、樱桃、冬枣为主,具有较长的采摘期;树下的黑皮花生、紫红薯、草莓等保健农作物也丰富了休闲采摘活动。林园小憩区。它处于园区的东南角,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容有林园小居、林内娱乐、林下小观。它是园区的高端游憩产品,能够独自运营接待游客。同时,作为园区一部分,整体风貌也于其它区域相统一,整体景观同样是以林木果树和少量花卉来营造,打造一个环境优雅的林下浪漫意境。主要项目有:林园小居、林内娱乐、林下小观。江南庭院。江南庭院相对独立,服务于宾馆人群。有江南竹韵、凌霄花架、顽石迎宾等。以江南特色为主打造恬静的景观,供游人欣赏。

4.3注重生态建设

园区的建设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的规律,在保护、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确保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达到整体生态协调、功能连通和景观和谐[10]。君豪生态农业园中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殖等理论和技术,形成“果园-瓜菜”、“果园-保健作物”,水体种荷养鱼,水与废弃物循化利用等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通过防护围墙的立体绿化、游泳馆的半地下建设、宾馆建筑的高林遮荫、温室的内部种植、户外小筑引入林下等等措施,创造农业园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