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综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4:30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综合化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各国经济逐步复苏,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更多挑战,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也成为转型的必经之路。银行业务综合化作为金融综合化经营的一部分,指银行突破传统的业务范围,开展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相关业务,逐步实现银行、保险、证券各行业产品边界不断融合这一有机结合过程。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过渡,在资产负债表外开拓经营领域,包括投资顾问、融资委托、现金管理等,从而扩大手续费收入,增加盈利来源。下面从几方面具体介绍: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发达,商业银行通过基本的存贷款业务维持高额利润已不再现实。从国内外来看,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势在必行。

从国外发展来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给国际各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影响。全球经济放缓,实体经济也受到冲击。然而,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创是由公司治理失效及过度的激励机制,缺乏严格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等原因造成的。次贷危机的冲击并不意味着国际金融格局会回到商业银行一统天下和分业而治的状态,与此相反,金融机构内部各业务线条及不同性质机构之间将更深入地探索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路径,新的综合化经营模式将成为主流。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外经济逐步恢复,我国商业银行依旧面临着外资银行的冲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单一的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金融业的开放,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正接受开放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对已经实行综合化经营,并在金融危机后恢复的国际金融控股集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综合化业务是必要的。

从国内发展来看,首先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挑战。我国银行业金融资产已超过120万亿元,每年利润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在其巨大规模下,高利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存贷利差。以2009年第三季度为例,下列四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均同比下降了,说明银行靠利差获得利润的趋势正逐渐减少。

2012年6月8日,央行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利差进行盈利,商业银行需通过业务综合化发展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降低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弥补利润缺口,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其次,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加重,在金融管制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近年来我国间接融资渠道逐渐变少,直接融资地位上升,一些优质客户通过自己的信用发行股票、证券等,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更多居民将银行的储蓄存款转移出去,追求收益更高的金融资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数额也受到影响。

从企业国际化、居民财富表现形式多样化方面看,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给予大力支持,近年来财税、外汇、保险等优惠政策出台,国内企业急需与业务流程和经营策略配套的跨国金融服务,这就需要银行提供相关风险管理服务,咨询顾问服务等。同时,我国高收入人群扩大,家庭财富快速增加,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把握客户需求,创新业务种类,全面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不仅如此,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并非在混业经营本身,而是金融监管缺失下的过度混业经营及投资银行盛行的金融市场环境。因此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投行、信托等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是必要的。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的发展现状

从国外来看,综合化经营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以德国、瑞士、英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该模式下,银行可全面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保险销售等业务。另一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此模式下,由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并购或投资控股独立的子公司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而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环境和监管状况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更可取。在此模式下,子公司仍实施专业化管理,在集团层面是“全能”的。

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步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截止2012年末,在上市银行中,8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10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6家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机构,3家设立了消费金融公司。其中,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参与了投资银行、基金、金融租赁、保险、信托五项业务。

在五大行中,中国建设银行表现突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年报显示,截止2012年末,建行已拥有境内外8家经营性子公司和26家村镇银行,业务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资银行等多个行业,该行子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608.39亿元,同比增长了28.9%,全年实现净利润21.39亿元。具体到各项:建信信托净利润增长78.4%;中德住房净利润增长72.9%;建信人寿净利润增长50.4%,建信基金利润增长15.9%。

其他各行在综合化经营中也各有亮点。交行作为五大行中综合化经营牌照最齐全的一家,截至2012年,控股子公司资产总额达915.90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2.74亿元,同比增长了17.96%,其中交银国信存续信托规模达人民币1564亿元,较2011年末增长了111%。此外,工行的工银租赁2012年末总资产为1190.49亿元,净利润为11.66亿元,增幅达34.8%。中银集团人寿去年实现净利润6.15亿港元。作为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部分之一,城商行试点设立基金公司也在逐步实施,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将与部门配合,目前已同意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投资设立基金公司事宜,两家银行正在履行其他行政许可程序。

三、中国民生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状况

中国民生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1月12日。虽然与国有五大行比,股份制银行获得牌照相对较难,但民生银行仍是综合化经营的积极者。近年来,民生银行通过在2008年设立民生金融租赁公司、民生加银基金管理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业务综合化发展模式。2013年1月份民生加银基金管理公司全资子公司――民生加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主要负责打通一二级资本市场、股权与债券市场,这意味着民生银行向全功能金融集团又迈进一步,民生银行综合化发展进一步加强。民生加银资产管理公司的加入,加速了基金公司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进程,其业务类型涵盖委贷、票据、股权质押、资产收益权等,涉及能源、旅游、金融、房地产等众多行业。此外,中国民生银行还设立了27家民生村镇银行。

民生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贷款、综合化业务发展创造了高利润。从2012年年报看,民生银行集团(包括民生银行及民生银行控股的民生金融租赁公司、民生加银基金公司和民生村镇银行等附属机构)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有375.63亿元,同比增长34.54%。

四、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中的利弊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存在着诸多优势。首先,综合化发展产生的协同效应不仅包括运营成本降低、销售收入和总体收益增加,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联合或集团化后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整体价值创造会增强。业务综合化可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需要为其设计更多元化的产品组合,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可以进一步共享客户信息资源并改善银行资产结构。

其次,综合化经营有助于商业银行适应资本约束的要求。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风险监管的脆弱性,加强更严格的监管已达成共识。《巴塞尔协议iii》提高了资本监管的标准,严格限制银行表内外业务增长。新办法的出台预计会使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1-1.5个百分点,这就需要增加资本或减少信贷投放。商业银行通过业务综合化发展有助于解决这一挑战。

当然,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还存在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缺乏能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内部防火墙也未完善,在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缺位。同时,这其中存在大量风险,包括:商业银行从单一业务经营的风险管理方式扩展到证券投资、基金等多重领域,带来的风险种类增多,风险的识别、管理、分析和控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综合化经营不善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很难控制。附属机构的风险很容易传递到母公司,其风险事件或丑闻的产生会给整个集团带来声誉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中风险的评估机制、管理的内审机制、跨行业子公司的预警机制等都不完善,潜在的风险还较多。

五、对商业银行综合化发展提供建议及趋势展望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风险,为保证综合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关键是有力的完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制度。其中包括建立综合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综合性风险管理的职责。健全监管制度,细化具体监管内容,如要求银行集团内各附属公司在业务合作中必须坚持法律责任独立、关联交易合规的原则,以免附属公司间的连带责任风险及客户、银行集团整体利益受损的情况。同时应增强防火墙机制的定量指标,增强其隔离风险的可操作性。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综合化中,应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突出各商业银行的自身优势,从需要角度选择适合本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应从相对熟悉的业务领域进入,循序渐进,稳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在积极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融合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并防范风险。在政府监管方面,应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来看,今后我国商业银行也将继续稳健地推进综合经营,不同银行在选择上可能会有所偏好。其中保险业务由于涉及的专业保险内容较多,在管理上,保险经营风险的大数法则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商业银行更可能以投资、并购等方式进入保险行业,如2012年11月27日,农业银行收购嘉禾人寿51%股份获批。预计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会再提速,除五大行外的其他商业银行也会扩大综合化经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的发展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商业银行自身、政府、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努力,会为人们带来更适宜的金融服务,为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江鸿.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法制与实践的互动[J].金融论坛,2011,(12).

[2]杜金.银行综合化经营雏形已现加快发展有待破题[n].金融时报,2013.4.8.

[3]蔡宁伟.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四点思考――基于“四化”的管见[J].金融会计,2012,(6).

[4]袁宁.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监管创新[J].中国金融,2011,(2).

[5]马陆方.马锦.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现状、发展趋势及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12,(8).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2

综合化经营是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必然之路

国内外银行实践表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通过经营多领域金融业务,可以实现资本节约、收入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的要求。

综合化经营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迅速发展。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之间加速相互渗透,金融机构业务界限逐渐模糊。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综合经营,促进了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综合化经营的发展,除中国之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面进入金融综合经营阶段。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程来看,综合化经营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还有效地分散和降低了经营风险,并最终增加了盈利。

综合化经营是国内商业银行应对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国内多元化金融市场的发展使融资“脱媒”趋势更加明显,大量优质产业、优质企业融资从商业银行信贷转向债券、上市ipo和配股等方式,商业银行传统客户基础面临日益明显的分流压力。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直接影响就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不断下降: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类净利息收入占比的均值目前已降至65%左右。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长期同质化经营的国内商业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市场风险越来越大,银行息差空间进一步收窄,银行作为融资中介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企业和居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转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化,企业越来越需要银行为其提供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咨询、融资顾问等多方面的服务;企业并购、重组活动的增多需要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各种相关的并购贷款、方案设计、中介等服务;同时,随着国家利民、惠民政策的不断实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财富积累和中高收入阶层的壮大需要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多样化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消费信贷、信用卡等服务。

综合化经营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断深化改革,加快战略转型,优化客户定位,创新产品和服务,调整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日趋明显,来自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方支付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深化战略转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综合化经营之路。

综合化经营是重塑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盈利模式是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是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显著增长;二是存贷款利差基本稳定;三是不良贷款水平保持较低。但是,未来经营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银行息差收窄,要求银行更加重视风险、资本、市值三大核心问题,解决这三大问题都离不开综合化经营。

综合化经营有助于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过去过于依靠投资和进出口拉动高速增长向以内需拉动为主的平缓增长的过渡期,过去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积累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在加速暴露。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证券、投资、保险等业务,可以降低信贷业务比重,优化资产结构,有效降低信用风险;通过开展适度的表外金融产品业务,可以降低市场风险等。

综合化经营有助于商业银行适应资本约束的要求。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风险监管的脆弱性,采取更为全面、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已成为全球共识。“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资本监管标准,设置了逆周期缓冲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引入了动态拨备和杠杆率等指标,严格限制银行表内外业务的增长。美国出台《多德-弗兰克法案》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限制银行自营交易。欧盟和英国也制定了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我国2013年1月1日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特点就是:监管标准更高、监管资本更严、监管指标更广、监管口径更紧。预计新办法实施后,我国大中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普遍下降1~1.5个百分点,意味着银行将面临两难的境地,要么增加更多资本补充,要么相对减少信贷投放。但是,增加资本与现在资本市场的低迷形成冲突,而减少信贷投放又与“稳增长”的要求相背离。应对这种挑战,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全方位开展收费型业务,以较少的资本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资本回报;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拓展低风险、低资本消耗的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科学调控风险加权资产总量,满足监管资本的硬性要求。

综合化经营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市值的稳定增长。国际上通常把净收入作为银行的短期目标,把市值的稳定增长作为银行的长期目标。市值的稳定增长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绩效的根本评价标准,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稳定增长的市值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银行自身的条件看,包括经济资源的持续投入、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业务结构的合理布局,特别是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等。商业银行通过介入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结构,不仅可以实现从单一的利差收入向收入多元化的转变,而且有助于建立长期的持续稳定的利润增长机制,提升银行的市值水平。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结算网络、社会信誉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已成为各类金融产品销售的良好平台;在资产质量、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具备了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基本条件。

国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现状和特征

在现实的实践中,我国目前已经涌现出多种类型的综合化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形成的控股公司;第二类是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控股公司;第三类是一些地方政府整合当地金融机构组建的综合化经营机构;第四类是由商业银行搭建的综合化经营平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务相互交叉融合的时代正在到来。其中对中国金融业转型影响最大的是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潮流。

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现状

目前,10家银行设立或者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3家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6家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都已成立证券、保险、租赁、基金类公司。工行、中行、交行已拥有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中行、交行则拥有资产管理公司;建行、交行拥有信托公司;农行、交行拥有财务公司;中行还拥有投资公司及消费金融公司。浦发银行拥有租赁、基金管理公司;兴业有证券、租赁、信托公司。通过打造综合经营平台,一些商业银行正在加速从传统单一的商业银行向综合经营的银行控股集团转变,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战略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向基金业渗透。截至2013年3月,累计共有工行、建行、交行、中行、农行、招行、浦发、民生、兴业、北京银行等10家银行投资设立或参股10家基金管理公司。到去年底,银行系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占基金公司总规模的17.88%,但数量占比只有11.42%。(如表1所示)

向保险业渗透。2008年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和保监会《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同意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后,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务的步伐明显加快,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有工行、建行、交行、北京银行四家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申请获得银监会批准,四家银行通过收购方式先后将金盛人寿、太平洋安泰、中保康联、首创安泰纳入旗下。(如表1所示)

向租赁业务渗透。近年来,我国融资租赁规模余额已经从2007年的24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万亿元以上,租赁公司已经达到300多家。自2007年银监会颁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以来,已经有工行、建行、交行、招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大中型银行成立了金融租赁公司。目前,作为中国银行业第三集团军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在加紧涉水金融租赁业务。金融租赁业务的重点开展包括飞机、船舶、工程机械设备、工业设备等的租赁业务。(如表1所示)

向信托业渗透。自2007年监管机构批准交行通过收购湖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组建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以来,先后有建行以67%的股权比例控股合肥兴泰信托(更名为建信信托)、兴业银行控制73%的兴业信托股权。2011年1月,兴业银行收购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福建华投投资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合计持有的联华国际信托有限公司51.18%的股权,并更名为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公司。之后,兴业银行又收购永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所持兴业国际信托4.9%的股权,持股比例增加至56.08%。(如表1所示)

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特征

银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加大。许多商业银行对旗下非银行子公司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增强子公司在相关业务领域的影响力。一些银行控股的子公司在母公司的支持下经营实力进一步增强,比如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规模已经占据了金融租赁行业的半壁江山。

充分发挥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商业银行一方面借助集团的优势,支持非银行金融子公司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在充分利用子公司对银行集团业务的补充作用,实现银行利润的稳步健康发展。

重视全球范围内搭建综合经营平台。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利用海外附属公司,开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信托投资、保险服务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加速打造境内外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方向和策略

综合化经营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必须制订和实施科学的综合化经营发展战略,强化综合化经营的体制机制建设,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综合化经营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原则

要合法遵规。综合经营必须接受“一行三会”的监督、指导;银行集团内各金融子公司要接受所在行业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在各金融子公司之间共享客户资源应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的要求。

要保证整体利益最大化与市场化相结合。银行集团内各金融子公司应在利益的分配、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的共享以及成本投入等方面顾全大局,力求集团金融业整体利益最大化。要结合市场化原则,努力实现金融子公司之间的互惠互利。

收益与风险平衡原则。银行集团内各金融子公司在开展综合经营工作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工作。

银行集团各子公司自有品牌与综合经营统一品牌相结合原则。金融子公司在开展综合经营工作中,在充分发挥自有品牌优势同时,应逐步导入综合经营统一品牌的宣传和运用。通过综合经营统一品牌的优势充分发挥金融业的协同效应。

选择可行的综合化经营模式

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合作开发交叉产品和销售开展浅层次的业务合作;二是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控股公司,实现集团化经营;三是通过与外资合作合资模式开展综合化经营;四是通过境外机构并购开展综合经营;五是通过设立专业性公司如基金公司开展非银行金融业务。以银行为母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如下优势:以银行为母体的控股公司通过发挥资本控股权,可提高整个金融集团的综合竞争力;控股公司可利用不同子公司的合并纳税及交叉销售降低成本;整个金融集团整合在同一品牌之下,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集团内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业务平台共享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经营效率;符合分业监管的政策。

强化不同种类金融业务之间的交叉互动

对公业务合作的发展方向

一是大力在投资银行领域展开合作。目前一些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都设有投资银行部门,业务内容上存在一定交叉,需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充分考虑金融公司不同的业务特点和优势,结合国内外同业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认真研究并制订金融综合经营中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规划,对不同投行产品的风险承担及相应的收益分配机制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规划,重点突破,形成规模。重点在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企业年金、财务顾问、企业中长期融资等业务方面,加强与控股平台下其他金融子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地获取各种最新的业务资讯及产品信息,完成对重要客户需求的深度开发和全面服务。

二是在中小企业金融和融资租赁业务方面开展合作。中小企业是未来银行重要的客户群体,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应考虑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以切合目前银行金融服务方面的战略定位,使中小企业金融获得综合经营支持。同时应组织和探讨银行金融子公司积极开展金融租赁业务方面的可行性及合作机会,实现银行、信托、租赁公司等在行业、技术、人力等资源上的全面共享。商业银行要按照银监部门申报新业务所需提供的业务定义及范围、组织架构(操作层面、人员配备)、市场分析、盈利分析、岗位职责、操作流程、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要求编写业务可行性报告。当金融租赁需要资产证券化时,就需要联合证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把已形成的租赁资产打包、销售、监管等,合作前景广泛。

三是深化与各子公司的托管业务合作。商业银行要继续为证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提供优质的托管服务,加大企业年金托管行资格的争取力度,以期同各金融子公司一道开拓企业年金市场。另外,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基金、QDii等产品的托管人不能与管理人存在关联关系,市场一般采用资源互换的方式,银行集团内部要将资源统一调配,以实现资源互换,达到共赢。

对私业务合作的发展方向

一是强化在产品销售中的关系。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银行和证券、基金、保险等控股子公司的关系,继续利用自身颇具规模的分支网络为各控股子公司产品销售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各非银行子公司提供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性,发挥各子公司联动优势,提高银行集团在对私市场的影响力。

二是完善创新协作机制。商业银行要继续注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围绕理财这个市场热点,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完善和发挥各金融子公司的协作创新机制,加强跨金融市场间产品的研发和交叉销售,持续推进理财产品的创新和营销。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来提升金融各子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在私人银行领域展开有效的合作。私人银行是专门为高资产净值客户提供的财富管理和财富保障服务,包括理财规划、资产管理业务,信托和不动产业务,托管业务,信贷业务等等,是一项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且,私人银行客户一般拥有自己的企业,私人银行除了提供个人的财务规划,还要协助客户的企业寻找融资和投资渠道,甚至是企业托管、并购、出售的财务方案,私人银行服务因此要对自然人和法人进行一体化服务,是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业务领域。私人银行是零售银行业务“金字塔”的顶端,是利润回报最为丰厚的业务领域,对银行的品牌和形象有很大的烘托作用,将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未来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因此,需要在控股公司的协调下,各金融子公司通力协作,办好私人银行业务。

强化综合化经营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目前,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系统基本上是在分业经营框架下建立起来的,一些现有的业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系统无法满足综合经营的要求,必须尽快更新或升级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建立起多元化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系统、复合型产品创新和销售的信息技术平台,以及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加强银行综合化经营激励机制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客户资源及信息共享机制。银行集团内各金融子公司的客户资源既存在着交集,也有各自的客户群体。对于共享的客户群体,各子公司要密切配合,突出综合化金融服务。对于各自的客户群体,要建立有效的客户资源及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营销互动,促进各子公司业务的相互渗透,扩大银行金融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明确综合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由于各金融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具有各自的经济利益,需要一套公平合理的机制对收益进行分配,以利益为纽带促进综合化经营合作,提高各子公司综合经营的积极性。在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过程中,要侧重确立银行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必要时在控股层面上设立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比如协同管理部,推动各金融子公司的有效互动,实现银行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3

概念释义

1.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的狭义含义只限于某些资本市场,着重指一级市场上的承销、并购和融资业务的财务顾问。

广义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的广义含义包括众多的资本市场活动,即包括公司融资、兼并收购顾问、股票的销售和交易、资产管理、投资研究和风险投资业务,而商业银行中的投资银行业务则因体制不同而有所不同。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其投资银行业务是广义的范畴,包含了投资银行的全部内容;而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其投资银行业务则主要指不超出分业经营模式的涉及经营牌照的中介顾问和资金业务。

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主要包括公司融资、并购重组顾问、债券承销、资产管理、投资顾问、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但并不开展涉及经营牌照如股票承销、非金融企业的股权直接投资、风险投资等业务、

2.商业银行的投行与纯粹的投行有什么区别

纯粹的投资银行机构包括证券公司、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这些机构包括专业化的投行和综合化的投行。专业化的投行机构其仅经营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的市场或领域,如基金公司主要做股票和债券的投资。综合化的投行机构如证券公司,除了经营承销与经纪业务,也开展并购重组、直接投资、资产管理等业务。与商业银行相比,这些纯粹的投行要么更专注于某些领域;要么拥有业务经营牌照优势;或者是点与面的差别,或者是准入方面的差别。不论有何种差别,投行业务实质就是一种中介顾问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便是区别于传统资金与业务的新兴业务范畴。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关系

1.商行与投行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从体制上说,商行与投行相互独立;而从业务上说,两者又相互联系。

在体制上,除了美国等少数国家以外,欧洲和我国的金融业大都施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有明显的分界线,彼此之间有严格的防火墙制度,即便是混业经营的美国银行体系,也都在商行业务和投行业务中设置了防火墙,这就从体制上决定了商行业务与投行业务有各自独立的体系与模式。

在业务上,两者又相互联系。现代的商业银行所从事部分业务,也在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投行领域,如并购贷款。从商行角度,这是一笔贷款业务;而从投行角度,这是并购业务。这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商行业务与投行业务的交集与融合。

2.商业银行为投行业务发展提供平台和资源

作为商业银行的新兴的业务领域,无论是理念、模式、产品、服务、管理、队伍,都将是依托于商业银行现有的渠道和平台,并依赖于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逐步发展的。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而言,这样的平台和客户资源,无疑是孕育的襁褓、成长的摇篮。商业银行多年的经营与积累,设立了众多的分支机构,拥有大量的结算客户与信贷客户。这些分支机构,将成为有力的营销的前线阵地,搜集和反馈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信息与需求;大量的结算客户与信贷客户,随着其不断的经营发展,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出更多、更高、更综合化的需求,包括并购、债务重组、夹层融资、产业链扩张、资源整合、资产管理以及综合性的顾问等需求。而这些信息,将通过众多的分支机构传递上来,这些需求则是银行系的投资银行业务的“食粮”。

3.投行业务拉动商行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体系内的投行业务,也许会分流小部分传统业务领域的资源,但更多的是投行业务成为了一把尖刀破冰而行,其对商行业务的拉动效应远远大于对商行业务的分流效应。目前的商业银行,由于一些制度性和经营理念的原因,其传统的产品线较为固定与饱和,可模仿性较高,服务的可提高空间也不大。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多,产品逐渐趋同,银行之间竞争加剧,使传统的商行产品与服务落入了拼价格、拼关系的恶性竞争中,银行的经营苦不堪言。

投行业务则不同,投行的产品与服务大多为个性化(非标准化)、综合化、专业化,可模仿性不高;或者模仿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与时间,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形成了竞争优势。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一般也不具备市场定价参照物,不会落入拼价格、拼关系的局面,并且可以多方面、多层次解决客户的需求。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无疑在获得业务资源的同时,赢得客户信任,进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因而,投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突破“价格、关系”僵局、获得优质业务资源、赢得信任与赞誉以及最大化获利的尖刀。通过投行业务和手段介入客户需求,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如贷款、结算、销售、保管等业务即可顺势进入,形成了投行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拉动效应。

4.商行业务发展后对投行业务的反哺

通过投行手段切入,商行跟进服务,商行现有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均能实现对企业的支撑,支持其经营与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其经营上、管理上、资本运作方面又会提出更高、更综合、更专业的需求,这又为投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形成了“割韭菜”的业务。

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必要性

投行业务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扩大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对商行业务形成了强而有力的拉动效应,所以投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缺投行不可,投行将在这条道路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1.投行业务的优势

其一,理念优势。相区别于商业银行的业务思维,投行业务的开展需要预判市场、预测未来、预估发展态势,并且需要动态的调整模型、数据与结果,需要有一种前瞻性的理念,否则将会因准备不足而与转瞬即逝的机会失之交臂。而这种理念,则需要培养超前意识,不断的跟踪观察市场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为到来的机会做好准备,这将在业务上形成先发制胜的效果。

其二,营销优势。投行产品与服务是非标准化的,投行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是基于需求去拟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创设产品与交易,综合化匹配需求的。相对于推销即便是组合式推销固有的产品而言,这种模式更切合客户的要求,更能受到客户的认可,更有利于获得业务机会,营销的优势就更明显。

其三,产品与服务优势。投行的产品与服务基于各种各样的需求,个性化的拟定方案,创设产品与交易解决问题。很多时候,这些产品与服务需要非常强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经验,需要解决的是一揽子的综合需求,这是既成的商行产品模式所无法替代与完成的。

其四,效率优势。投行业务中非常注重的一点是机会的把握能力,除了前瞻性预判做好准备外,还需要灵敏的反应和快速高效形成解决方案,并且很可能需要在瞬间出现转机时刻快速执行。因此,高效性亦成为了投行的一个有效竞争优势。

其五,效益优势。作为投行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化以及所形成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与难复制性,该项业务的收费将可带来商业银行的最大化收益,并带动其他传统业务的开展,拉动效益显著。

2.投行对商业银行的促进与完善

投行基于其具有竞争性的优势,在发挥其自身效应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业务与体系形成了促进与完善。

其一,加剧竞争,分化阵营。开展投行业务将直接加剧商行之间的竞争态势,并决定在竞争中的位置。纵观国内商业银行,较早、较好开展投行业务的机构如工行、建行,其通过投行手段“俘获”的客户就较多,议价能力就较强,中间业务收入就较多,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就越强。

其二,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趋于同质化,仅能拼价格、拼关系的产品与服务推销环境下,融入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化解决方案与创设产品交易,便能在竞争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投行开路、商行跟进,进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其三,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用好投行这把尖刀,引入资产流动性管理的理念,将收益较低的票据、贷款等卖出的同时,将收回的资金投向于收益更高的资产,支持贡献度更大更优质的客户资源,大大提升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

其四,分散风险,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投行业务组成部分的资产证券化、表外理财业务等,通过将自身持有的债券、贷款、票据等资产证券化卖给其他投资人,实现资产的出表(资产负债表)或表外管理,如银行将期限较长的城建贷款卖出或证券化。腾出信贷规模向多个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从而降低资产的行业集中度和期限集中度,实现风险分散,并可通过资产流动性管理,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其五,完善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实现综合化经营。并购顾问与融资、股权投资与融资、资产与债务重组、夹层融资、债券承销、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战略顾问、经营管理顾问、综合性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无疑将大大丰富并完善商业银行的产品线和服务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多方面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得更多的业务收入。既有投行业务,又有商行业务,既可以满足一般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又可以针对特定客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的需求提供顾问服务与产品服务,还可以实现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降低风险、提高资产收益,进而实现综合化经营。

结论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4

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与一般的内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不同,由于其涉及到外资,因此会比照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规定,并存在对不同行业的投资限制。实践操作中,由于投资行业和投资方式的不同,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需受诸多监管限制。结合实践情况,我们对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部分问题作如下分析。

主体资格条件

主体资格条件限制废止

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0年第6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五条及第六条,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境内再投资需满足以下条件:1、注册资本已缴清,开始盈利,依法经营、无违法经营记录;2、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其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自身净资产的50%;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根据《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工商外企字[2006]81号)(以下简称“《执行意见》”),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不再执行上述限制性规定。

行业资格条件限制

实践中,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在同一领域的,应无过多限制。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在与其自身经营范围不同的领域,则会存在限制,一般要求其具有相关行业直接或间接经验,在某些特殊领域尤其如此。

如在医疗行业,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要求中外双方均应具有从事医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而设立中资医疗机构,则无该要求。实践中,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设立医疗机构,应需比照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关于外方投资者的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若无从事医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则较难以再投资设立医疗机构。

特殊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主体资格条件

对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企业等特殊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为专门从事投资的企业,其设立和投资均适用关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的特殊规定。

目前,关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商务部(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和外汇管理局于2003年颁布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2003年第2号),对其设立及投资问题进行了规定。但关于外商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相关监管部门尚未颁布全国性的规定,仅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地方出台了部分地方性规定。

投资领域限制

禁止类

《暂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不得在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投资。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应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进行确定。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于2011年4月1日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前正处于修订中。

限制类

根据《暂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比照执行《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于限制类领域的,需向商务部门申请审批;且商务部门收到申请后,按照被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会征求同级或国家行业管理部门的意见。

实践中,行业管理部门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某些领域的问题,一般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但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该等领域的,是否需参照该等法律法规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

如在医疗行业,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医疗机构属于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限于合资、合作,并未规定股权比例限制。但根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合资、合作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根据《暂行办法》,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设立医疗机构,只需比照《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对于中外双方的股权比例是否需符合《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未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鉴于目前医疗机构属于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根据《暂行规定》,若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设立医疗机构,需经商务部门审批,且商务部门会征求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应会比照《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因此,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于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不仅需比照《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实践操作中,仍需参照该行业管理部门有关外商直接投资该领域的相关规定。

鼓励类和允许类

根据《暂行办法》,外商投资企业在鼓励类或允许类再投资,向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公司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即可,而不需商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批。

实践中,行业管理部门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于该等鼓励类和允许类领域可能出台相关的规定。若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于该等领域是否需参照适用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外商投资企业可能亦无法在鼓励类和允许类领域任意进行投资。

如在广告行业,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广告企业属于鼓励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产业;根据《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管理规定》,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投资广告企业,要求外方需具有经营广告业务的经验等条件;但设立中资广告企业,则无该等要求。因此根据《暂行规定》,由于广告企业属于鼓励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设立广告企业,应只需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即可,而不需行业管理部门和商务部门审批。但实践中,如不需参照《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管理规定》,则将存在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方式规避上述监管要求的情形。

资金来源

对一般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境内再投资的影响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汇综发[2008]142号)

(以下简称“142号文”),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应当在政府审批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除另有规定外,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商务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境内股权投资,其资本金的境内划转应当经外汇局核准后才可办理。

根据上述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资金不得为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金本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需慎重考虑其资金状况。对于人民币资本金或人民币利润不足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境内再投资存在投资资金限制。

对特殊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境内再投资的影响

总体而言,上述外汇资金本结汇用途限制对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进行境内投资存在较大障碍,但在某些方面和区域,也有相对放开的趋势。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进行境内股权投资有关问题的批复》(汇综复

[2008]125号),经商务部批准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可在经营范围内以外汇资本金进行境内股权投资。

根据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lo年12月的《关于本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沪金融办通[2010]38号),获准在上海试点的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可使用外汇资金对其发起设立的股权投资企业出资,金额不超过所募集资金总额度的5%,该部分出资不影响所投资股权投资企业的原有属性。外商投资股权投资试点企业可至托管银行办理外汇资金境内股权投资事宜。

据报道,目前北京关于外商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的外汇资金本结汇问题,也已获得与上海相当的结汇额度,可在经批准的额度范围内,利用外汇资金本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进行境内股权投资。

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直接投资问题

商务部于2011年10月12日了《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商资函[2011]第889号,允许外国投资者以境外合法获得的人民币依法来华开展直接投资活动。该规定突破了目前外国投资者只能以外币进行投资的法律限制;根据该规定及上述142号文,若外国投资者以境外合法获得的人民币直接在境内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则该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境内再投资应无上述资金来源的限制。

外资并购涉及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相关问题

根据《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商务部令2009年第6号),外国投资者通过其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合并或收购境内企业的,适用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相关规定和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相关规定。同时境内公司、企业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设立或控制的公司名义并购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境内的公司,应报商务部审批,当事人不得以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方式规避上述要求。因此该等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要求与一般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不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2011]6号)规定,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境内企业股权属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情形之一,根据其投资行业的情况需经商务部进行并购安全审查。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5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

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6

进入2007年,我国金融业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面对加入wto后日益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形势,惟有不断创新,才能铸就商业银行的持久竞争力。工商银行是国内第一家开办投资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目前国内监管框架、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内外部经营约束条件的投行业务发展道路,形成了咨询顾问类、重组并购类、资产转让与资产证券化类、直接融资类等四大投行业务线,投行业务收入从零起步持续跨越式增长到2006年的27.6亿元,并在重组并购、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领域初步树立了品牌。工商银行的实践表明,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做大做强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大有可为。

时势的必然选择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国际上来看,各大投行早期业务主要是承销、交易和经纪业务,随后逐渐扩展到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衍生产品交易、股权直接投资等业务。承销业务是高端和品牌投行业务,对其他业务有带动作用,但并非多数投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历年来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国际投行的承销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比重基本在10%以内。我们认为,投资银行业务范畴不应仅限于狭义的承销和交易服务,而应包括前述各项业务。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除了不能开展交易所市场的证券承销、经纪和交易业务之外,仍然可开展大多数投资银行业务,包括银行间市场承销经纪与交易,以及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衍生品交易等。此外,随着金融创新和综合化经营改革的推进,股权直接投资等新兴业务也有望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可涉猎的投资银行业务。

当前,我国银行业已对外资全面开放,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国有银行也已成功实现上市,金融业综合化经营正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正逐步实施。面对这些新形势和新挑战,商业银行有必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应对融资格局变化和收益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然选择。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资本市场得以较快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扩大。证券市场股票、债券和资产管理计划等直接融资产品发行额不断提高,2006年a股融资2422亿元,发行企业债券约1000亿元,比上一年度有显著提高。银行间市场以短期融资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业务正在兴起,2006年发行短期融资券2943亿元。从国外银行的情况来看,直接融资对银行的冲击首先体现在大型优质客户信贷业务方面。如汇丰集团从大客户那里获取的利息收入仅占全部大客户收入的38%,花旗集团从大客户那里获取的利息收入也远小于非利息收入。德意志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在1998年之后也是逐年下降的。与西方国家转型阶段的情况相似,随着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大型优质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将逐步降低,用贷款价格竞争大型优质客户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商业银行应深入拓展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战场的投行业务,通过参与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直接融资,发展资产证券化、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应对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目前,流动性过剩的矛盾依旧突出。今年国际收支双顺差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国内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高位运行,继续刺激国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有可能造成资产价格的膨胀。这为国内商业银行提高资金营运效率、控制信用风险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今年1月初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未来存贷利差可能大幅收窄,利率的波动性也可能逐步增加,对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和防范市场风险带来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利用投行业务撬动资产业务,拓展新的盈利来源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部分银行开始试行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考核分配办法,投行业务在节约经济资本和创造经济增加值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

完善服务功能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业务同质化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商业银行陷入规模扩张和低水平同质竞争的泥潭。而随着市场环境和客户金融意识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银行提供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而要求银行提供包括重组并购、企业理财等投行业务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尽快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加快发展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投行业务,健全企业服务功能,成为商业银行摆脱低水平同质竞争、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以投资银行等业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新兴业务,其发展情况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团队等内源性优势,通过先发战略确立市场地位后将在较长时期内形成商业银行在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在创造直接效益的同时也将带动其他业务的发展,体现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关联效益,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综合化经营和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国金融市场已经按照wto协定全面向外资开放,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高盛、美林等国外大型金融集团将以各种方式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为高端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全方位金融服务,这进一步挤占了国内银行的业务和利润空间。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体还是贷款、清算等传统银行业务,而国内的外资银行则能够通过其混业经营的母公司,获得综合化的业务支持、客户资源和信息共享,在为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竞争中形成明显优势。当前,各大银行已经通过改制上市大大增强了资本实力,完善了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强了风险和内控能力,在规模、网络和客户资源上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应对外资的挑战,有必要组建能够同国外金融集团抗衡的大型综合化经营金融企业。以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收购或设立证券公司,全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是较为可行的一种综合化经营模式。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加大跨市场综合产品创新,由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继续为客户提供重组并购、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结构融资、资产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通过适时收购证券公司,获取证券市场业务牌照,作为对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

业务发展的亮点

相比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具有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首先是品牌和产品优势。大型商业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品牌和知名度,具有较为完善的产品结构,在清算、、现金管理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易于提高客户对投行业务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其次是资金优势。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在风险隔离的情况下适当互动,可以为开展投行业务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是银行间市场的主导地位。大型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最主要参与者,这为开展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以及将来的中长期企业债券业务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第四是客户和网络优势。大型银行拥有完备的海内外机构网络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在长期的业务经营中与大部分客户和地方政府建立了稳定、互信的关系,对于客户需求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尽管与国际顶尖投行相比,国内大型银行尚不具备机制、人才、经验以及国际化网络等方面的优势,暂时还难以与其在特大型企业的海外上市、重组并购等领域进行直接的正面竞争,但在企业境内资产证券化、银团安排与结构化融资、重组并购、股权私募、上市发债顾问、常年财务顾问和企业资信服务等方面仍具有相对优势。工商银行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只要定位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做大做强投行业务。

业务收入持续大幅增加。2002年工商银行成立投资银行部,当年全行境内分行实现投行收入1.9亿元。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实现4.82亿元、10.34亿元、18.02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153%、114%、74%,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6.1%、9%、13%,成为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增长点。2006年,工商银行境内机构实现投行业务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3%,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达14%,已发展成为与、结算和银行卡业务并列的第四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和第三大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来源。在国内股票市场异常火爆、证券公司经纪和自营业务收入远超正常年份的情况下,工商银行27.6亿元的投行收入也已经同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接近500%的国泰君安(37.3亿元)银河证券(33.63亿元)、中金公司(32.77亿元)、国信证券(27.5亿元)、海通证券(25.3亿元)和中信证券等国内一流券商相若。

品牌建设稳步推进,精品项目不断涌现。四年多来,工商银行在重组并购、银团及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等主要投行业务领域积极开拓、努力探索,承揽、运作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影响力大的重大项目,投行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在重组并购方面,工商银行相继营销运作了宝钢并购八一钢铁、张裕股权转让、晨鸣控股企业改制、大唐移动股权私募、山东电力集团以及苏州大学债务重组等一系列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工商银行向大型央企、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投行服务的能力得到业界认可。在银团及结构化融资方面,工行完成了江苏海力士-意法7.5亿美元、江苏利港电厂三期、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工程等大型银团项目以及河南中原高速股份公司107.75亿元结构化融资银团,并推动铁道部武广铁路等结构化融资项目。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完成了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推出近20亿元的国开行优质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并积极运作了浙江金丽温高速公路理财计划、浙江交投集团高速公路理财计划、重庆渝涪高速公路理财计划等项目,提供包括结构设计、交易执行、中介机构协调和担保等的一揽子投行服务。在短期融资券方面,先后完成上海石化、大众交通、中铁工程等十多家企业的尽职调查工作。在企业上市发债顾问方面,完成江苏亚洲环保上市顾问等项目。在常年财务顾问方面,为江苏太平洋建设、华西村、新科电子等大型客户提供了综合顾问服务。

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创新不断出现。2006年,随着工商银行投行业务产品创新步伐的加快和品牌类业务市场竞争力的持续增强,投行业务收入结构取得显著改善,以重组并购、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私募上市顾问等为代表的品牌类业务合计实现收入13.97亿元,在全部投行收入中的占比超过50%。从投行项目实现收入看,2006年全行完成单笔收入超50万元投行项目854个,累计入账收入11.40亿元,在全部投行收入中的占比超过40%,其中超过100万元的项目有360个,超过500万元的有4个。在咨询顾问类业务中,常年财务顾问业务已逐渐探索出四种主要服务模式,即针对高端客户的以咨询业务为主的模式,针对中小客户的以研究服务和一般业务咨询为主的模式,针对潜力客户的常年财务顾问业务先导模式以及以财务咨询为主的专项咨询模式。2006年常年财务顾问业务签约客户达到6144家,实现业务收入9.3亿,成为密切银企关系、创新投行服务的重要手段。

处理好发展中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道路日渐清晰。继工商银行之后,建行、光大、民生、浦发、兴业、中信等银行也纷纷成立投资银行部门,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更快更好地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国内商业银行还必须依据自身条件,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关系。

发展路径选择。借鉴国外银行业发展投行业务的经验,综合考虑监管政策取向、金融市场趋势以及内部经营约束条件等因素,围绕经营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整体发展战略,工商银行选择了从“以内为主”到“内外并重”的投行业务发展模式,拟定了“两步走”的发展路径。第一步是“以内为主”阶段。在监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行内设置的投行部门为主体发展与商业银行业务关联性较强的各项投行业务,包括咨询顾问类、重组并购、资产转让与证券化以及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类业务等,从而更好地利用商业银行资源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管理协同效应。与此同时,根据证券市场环境、监管政策以及自身需要选取恰当时机、恰当方式组建证券公司,获取直接投资、证券承销、交易和经纪、受托资产管理等全面境内投行业务牌照,完善投行服务功能。第二步是“内外并重”阶段。继续在商业银行内部稳步发展咨询顾问、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重组并购、资产转让与证券化、银行间市场债券承销等业务,并在监管政策、金融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条件支持的前提下,通过行属投行机构全面开拓股票债券发行承销交易经纪、直接投资、资产管理等传统牌照类投行业务,促进行内外各项投行业务齐头并进,行内外投行机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投行产品体系,逐步使投行业务成为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列的重要业务板块,投行业务成为大客户金融服务的主要手段及盈利来源。

资金优势与投行业务的关系。国际金融机构往往将过桥融资、担保资源作为撬动并购顾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手段,反过来投行业务也能成为拉动贷款和其他融资需求的重要因素。比如,高盛认为自己能够赢得客户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能够集战略咨询、市场知识、风险管理专长和融资、交易技能于一身,并提出了“将资本用作市场营销工具”的理念。融资成为高盛市场营销和服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并购业务、融资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直接投资业务的协调配合。资金优势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有利条件。国内商业银行在担当优势企业的并购活动时,可以在合规经营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考虑单独拿出一定的专项并购贷款额度,严格经信贷决策流程审批通过后用于并购等业务。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利用担保业务资源撬动投行业务机会,提高综合收益。一方面在所有与资产收益计划、企业发债、结构化融资(如信托贷款)等投行业务相关的担保业务审批流程中,将投行部门出具的投行结构审查意见作为必须的辅助审查环节,从投行业务角度防范担保业务风险;另一方面可变被动为主动,合理利用担保资源配合直接融资业务的发展,为企业设计可以替代资产收益计划、企业发债等的融资方案,提升商业银行在企业直接融资中的参与程度和角色地位,提高银行的整体收益。

人才和机制。投资银行是智力密集型的业务,优秀的人才和有效的机制至关重要。经过几年的摸索,工商银行已初步建成由总行投行部、各分行投行部以及行属投行公司组成的投行业务组织机构,并初步培养形成了一支总分行专业团队以及分散在各分支机构的兼职投行团队。要促进投资银行业务的更好更快发展,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组织结构,加快投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首先是在总部形成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高水平投行专家团队,建设重组并购、银团贷款与结构化融资、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直接融资等业务中心,组建一支优秀的投行分析师团队,针对大型客户开展并购、承销、证券化等品牌类业务,并为顾问类业务提供研发支持。其次是在投行收入较多、投行业务资源较为丰富的分行成立独立的投行部,配置专职投行人员。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做到能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7

经查,被告富丽高尔夫有限公司系中外合作企业,其中中方某农工商公司V2+地使用权出资,占30%的股份,外方郡山综合建设株式会社(韩国)占70%的股份。在诉讼过程中,原告申请冻结第二被告在合作公司中的股权,法院给工商部门下达了协助执行通知书。第一被告获悉后,向法庭提供了一份股份转让协议,该协议称:1998年8月14日,第二被告将其在富丽高尔夫俱乐部有限公司的股份全部转让给庆山开发株式会社(韩国),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法院判决:被告郡山综合建设株式会社于判决生效10日内给付所欠原告工程款1,050,000元及1997年10月14日始的利息,并承担诉讼费和保全费。

本案表面看是原告胜诉,但这种胜诉不能给原告带来任何利益,至少目前来看,此案根本无法执行,因为第二被告在工商局登记是以外国企业承包工程的名义进行的,现其将在合作公司的股份全部转让后,已撤离回国,而我国与韩国没有相互承认与执行判决的双边条约或共同参加有关的国际条约。本案暴露了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令人深思,本文拟对加入two后,加强外资立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加强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的监管,防止逃废债务

本案不能执行的主要原因是韩国郡山综合建设株式会社转让股权后金蝉脱壳。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发生,避免更多的债权人遭受损失,应该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出资时,必须同时转让债务。而1997年5月28日对外经贸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只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需向审批机关报送下列文件:投资者股权变更申请书、企业合同、章程及其修改协议、企业董事会关于投资者股权变更的决议、各方认可的股权转让协议等,这里根本没有要求必须报送债权债务清单。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转让出资逃避债务成为无人监管的环节,这无疑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不仅该条例如此,我国《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公司法》也都未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不法商人有空可钻。结合本案来看,如果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出资时必须债权债务同时转移,审批机关在审批时就会把住这一关,被告郡山综合建设株式会社就不会一走了之;或者法律规定要求转让方将股权转让协议予以公告,债权人申报债权后,审批部门才能批准也能使企业免受损失。笔者认为,加入wto以后,我国建筑业利用外资规模会越来越大,形式会多种多样,我们在强调给外资以国民待遇的同时,应提高管理水平。

二、内外资立法应该统一、协调一致

《外商投资企业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3条规定:“企业股权变更应遵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本规定经审批机关批准和登记机关变更登记。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股权变更无效。”这一规定本身就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它首先强调股权变更应经审批和登记,言外之意是未经审批和登记则无效;接着又规定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股权变更无效,也就是说,变更登记不是必要的程序。这种矛盾导致司法实践中认识的不一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为,股权变更必须经过登记变更这一程序,所以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当其收到法院要求其不予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时,予以积极的配合。但有关审判人员对该条款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即只要审批部门批准了,股权转让就生效,登记机关的登记只是备案,所以法院转而又以公函的形式告知工商部门可以为被告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结果工商机关在接到法院公函后为第二被告办理了股权转让登记,使第二被告成功逃避了债务。这里固然有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理解不同,但从根本上讲,也是立法不统一造成的o《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登记的,应当自股东发生变动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这说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更未经登记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适用本法,有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但我国没有针对三资企业登记的特殊规定,因此,三资企业的登记应适用《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即股权的变更1)2212商登记为准,否则,在我国就出现内外资企业在工商登记方面的不同标准。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我们急需解决对策,通过立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管理,防止其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三、恶意逃避债务者应受法律追究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原告方的人在工商部门的档案中查明被告郡山综合建设株式会社注册资本金未到位。根据合作企业合同规定:自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1年内缴足出资额8,期000,000美元,占注册资本100%。然而,截止1999年12月31日仅投入资本3,175,458,39元,占注册资本39.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20条规定:“合作各方没有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缴纳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限期履行;期限届满仍未履行的,审查批准机关应当撤消合作企业的批准证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吊销合作企业的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这说明在本案中,如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审批机关监督到位的话,就不会出现郡山转包工程的情况,也就不能造成原告如此重大的损失。显然,两被告都知道合作企业注册资本不到位,应属于被撤消和吊销执照之列,在这种情况下,被告郡山将自己承包的合作企业的工程转包给原告,无疑是转移风险,尤其是明知有外欠债务却将全部股份转给庆山株式会社,其逃债目的很明确;作为合作企业的出资方承包自己投资的工程再转包给他人,拖欠工程款之后又转让股权,其欺诈目的昭然若揭。在诉讼过程中,原告方曾提出要求一审法院确认第二被告转让股权行为无效,理由是我国《民法通则》158条规定:“债务应当清偿”,第一被告的行为属于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但审理本案的有关人员认为确认股权转让无效是另一种法律关系,要求原告另行起诉。那么,本案原告如何能避免损失吗?事实上很难,因为我国《公司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均没有规定债权人有申请法院宣告债务人转让股权无效的规定。如果依据《民法通则》第158条的规定申请法院宣告股权转让无效,应属于确认之诉,依法应由民事审判庭审理。但股权变更之初又经过了政府外经贸部门的批准,法院的民事审判庭有权撤消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吗?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想避免本案第二被告逃避债务的现象不再发生,还须在源头上加强立法,堵塞漏洞,明确规定债务人规避债务的情况下转让股权的行为无效。

四、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应当废止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8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定位与建设综合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商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1998年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教育部批准的目录外专业”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2011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国际商务专业由目录外专业变为管理学院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2010年我国开始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目前已有78所高校获得了招生资格。然而作为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在2011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却被划为经济学门类。本科与硕士的学科归属不一致,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建设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探讨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很多学者针对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

1.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林关征(2012)认为财经类高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应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实践指导老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刘志娟(2010)针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人才难寻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现象,提出应当从专业能力素养、创新应职能力、技能水平、通用能力等方面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杨丽华(2011)从高校扩张后就业问题越加凸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国际商务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方向和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并提出了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李龙(2011)分析了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着主管领导不重视、投资不够、师资不优、课程不科学、素质教育差等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此专业教育的主要对策是改革办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

2.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吴建功、周庭芳(2010)研究了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理念与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模式应当借鉴西方经验。姜军(2011)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角度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建议。杨丽华(2012)认为二本院校应当根据资源禀赋的特征将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区别,以“企业走向世界”及走向世界后的“跨国经营管理”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钟娟(2012)建议从跨文化管理、科学课课程、实践能力三方面打造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邱璐轶(2011)认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跨文化交际与独立学习等软实力的培养。施锦芳(2012)从国际化培养的角度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关于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性与应用性,但是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并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不少学者仍然认为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这一认识不利于我国培养真正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及专业建设现状

1.国际商务专业设立的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从80年末开始,众多高校、高职高专类院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得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开设学校最多的经济类专业,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贸人才。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全球的贸易与投资出现了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成为全球贸易与投资的主体。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在加快实行“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在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同时,扩大国际投资的规模。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三位。因此,我国对涉外商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地需要精通国际市场、了解跨文化的差异、懂得国际企业经验管理、贸易与投资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因此从90年代开设设立国际商务专业是符合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的。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转型升级,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具有较好的商务沟通能力的学生将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很多发达国家,国际商务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专业,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活动发展起来的,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工作”,以适应跨国公司的需求。但我国院校多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外国语学院下设立国际商务专业,以至于我们目前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更多地偏向于精通外语,而在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能力较弱。

2.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现状。

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分为高职高专、本科、硕士三个层次。

(1)高职高专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数量较多,大多是将国际商务人才按照外贸人才进行培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注重进出口贸易实务能力的强化,例如单证、报关、报检等。这种将国际商务等同于国际贸易的建设思路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国际商务人才的界定非常狭窄。

(2)本科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学校较少,目前我国只有40多所本科院校设有国际商务专业,招生数量不到所有本科招生的1%。本科院校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也是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外语类专业为基础的,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偏向于经济或外语,真正按照教育部归属的管理类进行培养的寥寥无几。

(3)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职业型商务专门人才为目标。目前招生高校也都以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适当改变部分课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仍然有较大差距。尽管78所高校获得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招生的资格,但并非所有的高校都招生,已招生的学校每年的招生数量也有限,与学术型硕士相比招生规模偏小。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目标定位上几乎无差异;本科与专科的专业定位较为相似;不同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未能明显拉开层次。这些都说明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方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仍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的偏多,课程设置上以经济类课程居多,国际市场分析、国际法律法规、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相对缺乏,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相比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明确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专业是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需要,适应企业的跨国经营需要而设立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专业建设的定位必须围绕“国际化”,但不应该局限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而应当面向全球市场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所培养的涉外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外贸知识,还需要具备国际投资与融资、国际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拥有商务分析、商务沟通和商务管理的能力。

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经济与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国际投资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考虑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跨文化交流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课程以外,还有必要开设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商务谈判与礼仪、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国际供应链、物流管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广告学等课程,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国际商务人才而言,外语能力尤为重要。在加强英文综合能力课程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有助于学生跨国交流能力的提升。

五、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点

1.课程应当强化综合性和应用性。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应设置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因此需要较广的知识面,课程应当包含经济与管理类的基本理论知识、国际商务的相关知识与一定的实习实践经历。在通修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提高开放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这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知识构架和多样化的选择。(1)分方向设置模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每一类模块课程可包含6~8门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例如,从强化商务应用能力的角度开设商务管理模块,包括电子商务、国际供应链、国际商务环境、跨文化管理、国际广告与媒介、物流管理等课程。(2)设置跨专业选修课程,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专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设置学科拓展类、就业创业类选修课程,增加实习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应当鼓励学生参加辅修课程,提升复合应用能力。

2.教学方式应当创新,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1)强化小班讨论课程。讨论课与理论课相结合是应用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并思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小班化讨论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2)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3)使用综合实训与模拟训练。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软件进行综合实训和模拟训练能迅速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国际商务专业而言,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能力可以使用eRp沙盘进行模拟;进出口业务可以使用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金融交易中外汇交易、股票交易、期货交易、贵金属交易都有相应的模拟软件;国际商法可以模拟法庭,熟悉处理国际企业纠纷的流程与相应的法律法规。(4)走出教室,参加实习与实践。除了企业实习这一常规途径外,还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例如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主题市场调研,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研活动并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这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提高市场分析能力。这些活动也可以跟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联合举办,既能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又能增强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5)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国内外专业、实务界人事都可以为主讲嘉宾,内容可以涵盖国际商务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从更新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打造合适的教学队伍,提高师资的综合应用能力。

国际商务许多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使课程不至于大而泛。因此,打造一支合适的教学队伍对于保证课程质量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理论功底较为扎实,但综合应用能力普遍不足。为此,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需要丰富师资来源,并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较为可行的做法包括:(1)聘请实业界人士担任主讲教师,可以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与校内教师开设拼盘课程,或者举办主题系列讲座。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业界人士可以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跟学生分享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2)鼓励专职教师去企业兼职,开展各类横向科研。通过企业实习或者担任企业顾问等形式,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丰富实务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并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4.开拓国际化培养思路,利用国际交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商务专业比较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与中国的高校开展各种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包括针对学生的交换生、2+2、3+1、3+1+1项目,针对教师的访问学者、短期访学、客座教授、科研合作等项目。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阔视野,体会文化差异,接触不同的教学方式;也能促进师资交流,引入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和新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授课模式。国际化培养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关征.财经类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6-49.

[2]刘志娟.对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128-129.

[3]杨丽华.二本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99-202.

[4]姜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30-32.

[5]杨丽华.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情况及所需技能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241.

[6]吴建功,周庭芳.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10(2):94-96.

[7]李龙.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1.

[8]钟娟.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J].河南教育(中旬),2012(6):48-49.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9

一、外商投资我国零售业的现状与趋势

(一)投资规模普遍较大

由于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外资企业大都资金充足、实力雄厚,所以投资规模普遍较大。

1.从数量上看:迄今为止,国际上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2/3进入中国。中国商业联合会的《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披露,到2001年底,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已发展到362家,其中110家法人单位,252家活动单位。港澳台投资零售企业有100家法人企业,134家活动单位。

2.从销售额上看:2001年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占中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零售业总额的5.29%,占中国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的1.46%。在外商投资零售业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外资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该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和8.9%。

3.从采购额上看: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纷纷将全球采购中心移至中国内地,中国已成为国际零售业的重要采购基地。如沃尔玛每年有100多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往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沃尔玛出售。2001年沃尔玛的直接采购额超过100亿美元,家乐福为35亿美元,麦德龙则达到50亿元人民币。采购额呈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

(二)投资区位选择

1.宏观的地域选择: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开放区域已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有巩固现有零售市场并逐步向中西部发展扩张的势头。

2.微观的店址选择:在国外零售业被称作是“选址的产业”,店址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销售额和利润。外资零售企业普遍重视选址,遵循着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多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利用GiS系统,对商圈周围的人口信息、消费水平进行集成。

(三)投资业态选择

目前外商在中国零售市场避开了已出现过度竞争的百货店和中国式的食品超市,所经营的零售业态形式主要为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会员店。大型综合超市同时具备了食品超市和百货店的双重功能,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多选择、更低价位、更优质量的商品。到2001年底,家乐福已在中国开设了27家店,沃尔玛已开设了19家店,麦德龙已开设了15家店,继oK店之后,7-11便利店也拿到中国第一张外资连锁便利店经营牌照。

(四)外资进入我国的策略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主要采取合资、自行开设新店、给予特许权和并购四种策略。这些零售巨头在决定采用何种战略之前,通常会对这个市场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进入障碍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做出选择,而且这四种策略常常混合使用。

此外,外资为了避免中央政府繁琐的审批程序,部分选择了各种渠道。如地方政府自行批准一些外商独资的零售企业、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国内一些零售企业委托、聘请或承包给外商进行管理的企业。中外合资,实际上由外方公司进行管理,中外双方成立合资的商业咨询公司,直接管理国内商业企业以及外资提供专用品牌等等。

二、问题及其成因

外国零售企业在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诸多方面优势明显。它们通过全球计算机网络的统一管理,使管理成本大大降低;通过全球采购,得到供应商的折扣和返佣;通过高薪或其他手段挖走中国零售企业的优秀人才,抢占中国市场。

(一)外商投资我国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业态和地域过于集中,导致商业网点的地域性分布严重不合理。根据国家经贸委内贸局最近对全国27个城市零售业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和超市中,外资企业零售额的比重已达到23%,在百货店中外资所占的比重为6%。外资零售企业绝大多数都避开了已过度竞争的百货商店,而选择位于高端的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型综合超市,并且近80%的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在东部城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对其周围的大,中、小零售企业的销售额有不同程度的冲击。

2.地方越权审批严重,部分外商违规开店,经营。虽然中国自1992年零售业才有步骤地对外开放,但各外商投资企业已采用各种途径进入了中国市场。全国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致使全国有2/3的城市出现了违规审批行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中央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只有21家,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近300家。例如:2001年家乐福未获中国政府批准,独自在全国各地开设超市27家,这违反了我国有关外资企业的规定,家乐福被要求停业整顿。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股权不得超过65%。而家乐福1家沈阳分店、2家大连分店却拥有100%的股权。2002年6月份,家乐福被勒令将其全资拥有的三家东北超市至少35%的股权出售给两家中国公司。

3.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对我国流通主渠道的控制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外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流通利润,更是为了能够任意销售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商品,进而能够销售其国外母公司生产的商品,能够销售国外其他公司生产的商品。大型综合超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它往往占据有利地形,拥有巨大的人流,具备一个相对完善的物流系统和销售网络,对商品的成功展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对想依靠大型综合超市占领市场或走出国门的我国生产企业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外资零售企业牢牢掌握淘汰供应商的大权,通过大量的采购,迫使我国的供应商提供“物美价廉”的超低价商品,使我国的生产企业靠极低的利润惨淡经营。而且一旦外商控制我国的分销领域,我国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会沦为外商的加工车间,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利润,很难再大造民族自身品牌。

(二)问题的成因

1.投资国本国零售市场的过度饱和或过度竞争。零售业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且近年来随着国内并购活动的频繁,零售业的集中度也相对提高了,人工成本和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零售企业的增长停滞或较为缓慢。而所有这些都促使外国零售商主动开拓全球市场。我国零售市场的逐步开放,为外商零售企业纷纷进入我国零售市场提供了条件。

2.中国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足够的人口规模和良好的经济前景,促使外商零售企业纷纷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使我国零售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又因为零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成本低下,外商更愿意分享我国的制造业优势。

3.竞争优势明显。在经营规模方面,外资在中国的单店投资额达到3亿多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在中国的单店平均建筑面积达9.455万平方米,大大地高于我国零售企业的水平;在商品零售价格上,外资零售企业多采用低价策略,这对收入不高的中国消费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品牌经营方面,许多外资零售企业经过长期发展,正经营管理,服务、企业定位和购物环境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特点,他们早已被世界各国的消费者认可,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家乐福集团是欧洲最大、全球第二的零售商,它们在世界31个国家拥有9200多家连锁店,去年的销售额达到780亿欧元。从1995年开始,家乐福相继在我国的16个城市开设了28家大型综合超市,并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大连等11个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全球采购基地。

三、规范和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的对策

(一)按照国际惯例,渐进开放零售市场

对中国零售市场规范和完善并不意味着国家力图保护民族零售业,限制对外开放。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培育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发展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我国零售业的长期目标。

1.集中审批权。随着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有效监控的条件下逐步下放审批权。消除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渠道审批引进外资的混乱现象,保证中央政府对零售业的开放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全国零售市场的均衡发展。

2.加强对外资零售企业的管理。一方面提高引资标准,让那些具有资本、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零售企业进入我国零售市场。注重外资企业业态结构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做好外资零售企业可能并购我国上市商业零售企业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市场准入规则,并对违规进入的外资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查处。对提前违规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要停止其再开新店,直到其现有违规店数量达到原定批准数量后才能再开新店。

3.逐步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中国有关主管部门要在短短的保护期内,努力加快创造均衡的竞争环境,这是中国流通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国家应该在宏观政策层面,对开放服务贸易持理性态度,缩小内外资企业在优惠政策上的差异,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新建、扩建、改建大型零售商业网点的市场准入制度,以避免浪费资源,重复建设

1.根据国际惯例,地方政府可根据其具体情况颁布一些地方法规。各地政府应把商业网点的建立纳入到城市规划中进行综合管理,行业协会组织听证会,根据周围已存在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零售业态的结构,当地居民的人口和收入状况实际等情况,对零售企业(含外资零售企业)是否设立,新建建筑物的外观、面积、高度是否合理提出明确的要求。

2.对于外资进入的新的流通领域,应扩大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促进零售业的规范发展。如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经营管理办法必须加快研究制定。

3.利用外资,优化我国零售市场的总体布局。鼓励外资零售企业到我国中西部投资,尽量改善我国零售市场东西部差距巨大的布局结构。

「参考文献

[1]刘小燕。《服务贸易总协定》与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J].国际贸易问题,1999,(10)。

[2]麦克尔。利维,巴顿a.韦茨。零售管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

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经央行审批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内探索投资银行业务拥有了巨大的实践空间和发展空间。

一、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大意义

1.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更好满足客户的需要

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也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大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又需要更多和更好的金融需求,需要有实力的银行对其给予帮助和支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2.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完全打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对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造成不小的冲击。

随着外资银行的逐渐进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从事投行业务有利于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通过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提高风险规避能力;通过对客户提供存贷款传统服务的同时,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上市财务顾问等多种需求,提高银行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等。

3.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业务转型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符合未来综合经营的中间业务、增值服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实现,而投资银行业务则是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具有占用资本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盈利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分析

1.平衡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关系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业务,其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取得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新的收入来源;其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占领新兴市场、竞争高端客户、营销优质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解不良贷款和保全信贷资产等,带动并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

因此,在兼顾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促进,实现各项业务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主体业务,注重和追求投资银行业务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依托传统业务促进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带动传统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初衷。

2.以投资银行部为核心,建立与行内和行外机构的有效合作

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需要与公司业务、同业业务、资金业务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在竞争中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大多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在保证自身权利的同时,应该多向外资银行学习这方面业务,多开展一些相互交流学习的活动,借鉴他人的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己。

另外,投资银行部可与行外金融机构建立策略联盟,并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间接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以满足客户对综合性投行业务的需求。

3.提高投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塑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的投资银行家团队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智力密集型金融中介业务,需要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所以,商业银行既要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又要引进证券、法律、营销、it通讯、房地产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塑造一个具有“能力纵深”并具有合作精神的业务团队,是实现投资银行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

4.金融主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但目前国内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仍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应尽快予以完善,商业银行也应该规范自身业务,积极参与相关法规的讨论与建设。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融合,需要有效隔离风险。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根据其主要业务范围确定具体监管部门,负责对整个控股公司的监管,同时各个子公司监管部门负责对其范围内的监管责任,明确其业务范围,禁止一些风险大的业务。建立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注意培养员工职业道德和风险防范意识,在业务流程上建立健全风险约束机制、建立内部防火墙,规范内核制度,积极研究创新改善和转换风险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