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02

古典文学艺术篇1

人物塑造的意义

李逵无疑是这一系列莽汉英雄形象最熠熠生辉的那一个。作者施耐庵将他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血肉饱满。他出身贫苦,因有命案,逃到江州做狱卒。力大、莽撞,乡中人都叫他李铁牛;面黑生髭须,走路似脚下生风,又唤做“黑旋风”李逵。他手使两大板斧,人见之无不畏惧三分。这个人物生活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黑暗腐朽、封建君主昏庸无道,宠幸奸佞、残害忠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普通百姓忍无可忍,逼上梁山,揭竿造反。李逵正是在这种的社会下诞生的起义农民英雄。

粗鲁莽撞,率直忠诚

李逵淳朴、率直、天真、乐观的优秀品质与其粗犷、莽撞、勇敢的鲜明个性完美地融为一体,他是起义农民杰出的典型形象。他在整部小说里,犹如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所向披靡,勇不可挡。但凡这个人物在小说里一出现,就会让人觉得有趣、清新、欢快。他的出场也与别人不同,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形容再恰当不过。“一日,宋江、戴宗在酒楼上吃酒,忽然听楼下喧闹,经问却是李铁牛,因向酒家借银子不得,便要打人,砸酒家。”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意境全出”。李逵何尝不是,这一个“闹”字便将其粗鲁莽撞、蛮不讲理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备加关注。再如,当宋江提出上梁山时,他第一个热烈地响应,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罢”!便放声大哭道:“干鸟气么!这个也去取爷,那个也去望母娘,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待宋江劝时,却道:“你的爷取上山来快活,我的娘由她在村里受苦,兀的不是气破了铁牛的肚皮!”真是烂漫之处显童心,情真意切之处见纯孝。再看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戴宗的情节。刑场上,监斩官一个“斩”字刚出口,“却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彪形黑大汉,脱的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了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手,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好个艺高胆大的铁牛,唬得“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然后,领众人背着宋江、戴宗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江州城,辗转投到穆太公庄上:“你等如何却打从那条路上来”?李逵道:“我自拣人多处杀将来,他们自要跟我来,我又不曾叫他。”此处说话犹如小儿口语,让人正在紧张时,却不由地轻松一笑。

爱惜贤才,仗义疏财

在李逵粗莽、豪爽、天真的鲜明个性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爱惜贤才、细心,对自己弟兄和受苦人民有深厚的感情的一面。当李逵初见汤隆在街上使铁锤、铁砧、火炉、钳家伙,便寻思道:“这人必是打铁匠人,山寨里正用得着,何不叫他也去入伙”?于是与汤隆结拜为兄弟。在沂水县,当他要杀冒他的名拦路行劫的李鬼时,忽听他说家有老母无人赡养,转以十两纹银相赠。为救柴进,戒酒吃素,被戴宗做神形法,日行八百里,饥渴不能停。又被罗真人使法受磨难,最后亲自下井救柴进,表现了他的侠义情怀。同时,李逵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对统治集团从来没有幻想。当柴进受殷天锡欺负而幻想靠条例打官司时,他说:“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什么统治阶级的法规制度都不在他的眼底。当宋江吟《满江红》一词流露招安情绪时,他便一脚踢起桌子,颠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只要与起义事业相背,他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起义事业赤胆忠心。

艺术典范的作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逵的身上也体现着好乱杀人,不讲策略的特点。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问军官与百姓,投降与不投降,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下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这在江州劫法场一节表现得特别明显。再如,三打祝家庄时,明知扈家庄已投降了,李逵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板斧抡向已经归顺的扈成,将扈太公一家斩尽杀绝后,就连宋江等人都看不下去。

通过以上具体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逵讲义气、忠于梁山事业、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鲜明个性。作为一个农民英雄,伴随他的淳朴、童心、天真、豪爽,李逵也有简单、鲁莽、好乱杀人、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对于一个草莽英雄来说,缺点难以避免,正所谓残缺美吧。他表象的残忍中带着尘封心底深处的善良,他对宋江的忠心,对母亲的孝心,对朝廷的叛逆,对敌人或者他认为的敌人的憎恨,是善恶分明的,也是矛盾交织于一身的。马克思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存在于现实,也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一个浑身上下充满着突出矛盾的李逵,成就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古典文学艺术篇2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广义上就是已经进行长时间传承和传播具有持久价值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主要是相对通俗音乐和轻音乐提出的。一般情况下对古典音乐的内涵进行解读,发现其是一种高度关注音乐艺术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音乐形式。在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其更追求音乐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音乐技巧方面的创新,在具体音乐艺术的呈现形态方面具有复杂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不仅要求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对音乐艺术的良好感知,还希望听众能够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能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由于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造成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也难以感受到其艺术美感,因此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度偏低,甚至部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所以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古典音乐艺术的发展需求开展古典音乐艺术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艺术的程度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看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发现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不平衡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不同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科学生一般接受程度偏高,理科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则有所不足[1]。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无法理解古典音乐,也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审美感受,造成学生的欣赏体验感严重不足,打消了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主动性不足

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喜欢古典音乐并愿意接受古典音乐,就会自觉搜集一些古典音乐加以欣赏,并有意识的从多渠道获取相关音乐素材,尽量创造更多学习古典音乐的机会。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偏低,对古典音乐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获取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素材,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出现了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情况,会影响古典音乐接受效果。

(三)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

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但是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情况,发现存在的明显问题是教师没有为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甚至部分学生学习古典音乐主要是为了附庸风雅、随波逐流,亦或是为了完成学业,学习古典音乐的目标引导性严重不足,会制约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过程中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不利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逐步提升[2]。

三.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建议

在明确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促进古典音乐教育作用的发挥,奠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基础,新时期在指导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改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情况,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为古典音乐教育的落实和大学生广泛接受古典音乐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分析,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想循序渐进的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解读。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

从当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能够看出,目前大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无法对古典音乐艺术形成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听不懂”古典音乐,也难以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3]。针对这一情况,部分教育研究人员提出古典音乐教学应该转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文学化和美术画的倾向,避免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古典音乐的内容。换言之,音乐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能将使用语言文字表述音乐作为标准,而是应该认识到音乐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学生“听懂”古典音乐并使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在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在欣赏音乐时能够体悟和感受到古典音乐旋律的形式美,在高低起伏的音乐中获得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感。如此,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必然会明显的增强,其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也会有所提升。

(二)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文化艺术接受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针对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程度偏低的情况,应该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选修课程的机会,有效对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以强化。在开设专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后,为了保障课程教学作用的系统发挥,还应该注意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到课程考核评价,都应该按照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并且?e极选择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音乐教师对学生实施古典音乐教育,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基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主动参与到古典音乐课程的学习方面,增强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为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培养奠定基础[4]。

(三)积极组件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

在学生艺术社团中宣传古典音乐并组织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接受也是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方法。在高校针对本校学生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典音乐接受需求适当的开设管弦乐团、合唱乐团等,并将古典音乐艺术作为核心组织学生参与排练和演出活动,借助古典音乐艺术活动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丰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5]。同时,在艺术社团中,结合教师的指导也可以有意识的让社团中的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并适当的组织学生结合现代音乐艺术理念对古典音乐进行合理的应用,创编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如此,高校大学生就能够形成对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艺术的距离,增强学生自主接受和自主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知识的意识。

(四)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古典文学艺术篇3

论文关键词:古典主义,风格,形式因素

 

如果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古典主义艺术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秉承古典精神的艺术。而新古典主义,则相对古典主义而复兴的,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所以“古典”这个词充斥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指的“古典”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所指的“古典”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而我们现在谈的“古典”则是指这三时期的精神,由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没有油画,一般所指的古典油画也就以文艺复兴时期为重要代表。而在这里我们所讲述的古典主义油画的形式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形式特点。在一幅画产生的印象中,静穆、伟大和重要等概念将作为决定性要素浮现出来,而不理会所描绘的实际题材,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古典主义油画时形式因素,需要明白画面中所包含的形式特点。下面就从构图、色彩、线条四个方面对古典主义油画中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

1.古典主义平稳的构图

古典主义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对称是平衡画面的总则,古典主义油画构图中最大的特征是三角形构图。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古典原则需要艺术家由理智、艺术、对称、平衡、精选、坚信来引导。”这是古典主义原则的一个强劲的宣言,它奠定了文艺复兴古典艺术大厦的基石。同时,自远古时代就为人类所熟知的黄金分割律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系统的运用,使画面成为一个整体,和谐一致。几何学的严格和科学透视的融合,产生出在构图上无以伦比的平衡完美的作品。古典传统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的。对称是平衡画面因素的总则。几乎所有古典主义构图中最大的特征就是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的底部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下部,拉斐尔的许多作品就是采取这种格式。

古典主义构图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黄金分割律的使用。在远古时期,黄金分割律就为人们所熟知,可是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被艺术家运用到画面中分割形体使得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和谐统一。几何学和科学透视的融合,将会产生出无与伦比平衡完美的作品。所以达芬奇在他的绘画中的科学性中说:“科学与艺术不但不相违背,反而因为彼此相互融合而产生更强的效果。如果没有科学,艺术的表现力将大大失色,它可以通过科学使其更具有张力。如果没有艺术,科学将只能通过逻辑的语言去阐述,失去了更为形象和准确的表现力。”所以,在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1]。

2.古典主义微妙的色彩

就色彩分析古典时期的绘画,冷暖色彩变化极其微弱,几乎谈不上有真正的冷暖色彩对比关系,色彩是素描的附属物。所以古典绘画更多的总是以故事、形象和素描来打动观者,而不是色彩和笔触。西方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就色彩在艺术中的从属地位问题作了决定性的评价。他说,“在绘画和雕塑中构图是关键……给草图添辉的色彩是构图的一部分,色彩以它自身的方式可以给我们观察画面增添一种生气形式因素,但色彩自身绝不能使画变美。”这就是说,色彩不是绘画中的决定因素,充其量只是构图和画面的点缀而已。在康德前后好几个世纪中色彩的地位一直如此。[2]再现绘画体系的发展和写实技法的完善受到了色彩从属地位的制约,随着素描体系发展越来越完备,色彩语言逐渐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3.高贵的线条美和有节奏的韵律美

线条是视觉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之一,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抽取和归纳的主观创造。线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成果,又是人的感觉、领悟和想象的结果。线条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时对经验的一种总结,它包含着人类的智慧。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讲述:“线描风格是由塑形感的清晰性的风格,多半表现固体的

[1]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2]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对象,其平静的、光滑坚实的、清晰的边界轮廓给观者以安全感,以致产生触觉的效果。这种风格的形象具有持久的、可测量的、有限的形式。”正是古典主义油画中高贵的、富有节奏感的线条美使得艺术家对古典主义绘画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正如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所说:“弹性的线条愈独特、醒目和坚韧,艺术品就愈完美;如果线条愈柔弱、模糊,艺术品就显得愈粗糙,想象力就显得愈贫乏,……舍弃线条就等于舍弃生命。”

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表现的观点来分析拉斐尔的线条,与15世纪过于琐细的轮廓线相比较来评述它的极高贵的风采;我们可以在乔尔乔内的维纳斯的线条运动中感觉到它同《西斯廷圣母》的密切关系。两人彼此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代表着十分严谨的线的设计类型。而拉斐尔的崇拜者安格尔对线条的运用更是极为重视,他认为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安格尔喜欢用有?性的∠弑硐秩颂澹有大小不同的∠咦槌傻牟ㄐ蜗撸它的延伸方向缓慢起伏变化,而大大小小的∠呦嗔形成类似音乐般的韵律感,与和谐的古典审美趣味相适合。安格尔在素描中的线条是外显的,他的素描线面结合,线条对于?《西斯廷圣母》拉斐尔

造形体来说,具有很强的归纳性,以线带面,给人明确的形体感,干净利索。安格尔认为:线和形越是简练,就越富有美感和魅力。安格尔的油画充分体现出他在素描上用线的高度技巧形式因素,把线条内化在形体中,这种由弹性线条形成的节奏韵律,像音乐一样流淌在整幅画面中。

总之,古典主义油画几乎孕育了后来油画的所有风格,巴洛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都是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典主义油画在造型上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美感,其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并能加以适当的主观处理。在造型时对形体态做了变形,形成有节奏的曲线,加强流动感,甚至为了符合自己的审美追求对自然形进行夸张改造,以获得古典主义油画理想化的丰满和圆润典雅。也就是说,古典主义油画家在作画时有一套高度的古典主义形式美的形式法则,这种形式法则将抽象的古典美与具象的古典写实技巧发挥到极致。严谨、雄伟和简单明了,加上精细的绘画以及清晰的形式与崇高的内容的完全一致,这一切作为古典主义的要素在诸如毕加索、马约尔和穆尔这些晚期艺术家的许多作品中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2]姚扣根赵骥《外国艺术十六讲》上海百家出版社

[3]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4]唐敏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表现性

古典文学艺术篇4

1.统一的审美标准与既定规则的支撑

所谓的传统即是不断被肯定的惯例,它“需要公认的美善标准和既定的规则来支撑,这些标准和规则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意,进而形成社会的审美价值”。马克思认为艺术品的最高价值是经由其他社会方面的价值一起完成的,包括社会价值、道德价值和宗教价值。这种价值观经各代的思想者通过研究艺术和诗歌来给美作以抽象的定义,用最带普遍性的术语来表达美的标准,为其找到一些普通使用的公式,成为一种审美经验。相应地在艺术创作中便形成了艺术运动的固定原则乃至共同的标准。而在传统社会中,个人生活在传统之中,传统是代代相传不变的经验,古典主义艺术正好符合这种不具有个人色彩、不反映个人观点、不具有过激的创新风格,也不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创作的特征。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人除了自己以外已经对任何价值系统丧失信仰,出现了艺术上的个人主义。人们或是对社会秩序公然表示敌意,或是根本漠不关心,任何形式的限制都被视为是一种局限。但是,这些社会和心理事实已经使艺术家在现实社会中难以立足。也就是说,如果艺术家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事物只要经由他的认可都可以成为艺术,那么艺术就将停留在这种情况下,再无超越和进步的可能了。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已受到认可的古典主义被继承、弘扬,形成先后延承、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

2.哲学与美学的影响

理论对实践起到不可小视的指导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西方文艺实践的发展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就艺术创作上的古典主义传统而言,它的形成是同古典哲学、美学的不间断发展相联系的。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从古希腊诸位哲学家提倡的希腊艺术创作的最高理想—合式原则,到17世纪波瓦洛提出的文艺创作上的理性原则,以及18世纪启蒙运动的滚滚洪流中康德、黑格尔缔造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殿堂,而德国古典哲学也成为现当代哲学的直接源头。现当代西方哲学不论哪个流派,都不能不面对古典哲学这深厚的传统,那些试图从古典哲学中寻找思想资料的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固然会自觉地把古典哲学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

3.文化源头的相关性与古典文化的复兴

就整个西欧范围而言,各个国家拥有大致相同的文化源头,拥有共同的。19世纪之前,在西方美术史的撰写和美术史的教学工作以及欧洲重要博物馆的收藏中,古典艺术仍旧占主流。由古希腊罗马作为古典主义文化的源头,自意大利在14世纪重新热衷于古典主义文化艺术遗产开始,恢复古代文化及艺术风格便成为可能。历经数代,虽然产生了其他艺术样式和艺术风格,但突然出现了惊人的“退化”现象,20世纪的艺术家们,比如意大利新艺术运动的画家卡索拉蒂、未来主义的艺术家巴拉等,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在经历一段激进倾向之后便重新投入古典主义的怀抱。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文明也正是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共同孕育的果实。当艺术作品进入传统的艺术体系之后需要一种来源于艺术史的质量认证的标准,这暗示了恒久的质量需要一种传统性的因素作为参照和比较的框架,而从文化的层面出发,古典主义传统难以更移。

二、造成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传统具有持久性表现的其他因素

古典文学艺术篇5

关键词: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传统文化图像;当代艺术创作

一.中国当实油画中新古典主义的积淀与爆发

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前半期,中国油画的发展是在写实主义的单一模式下进行的,油画在中国所表现的是现实主义主流只是在外部体貌,而古典主义油画的观念、技法、形式追求和审美特性等都没有摆脱对于政治的依附。在经历改革开放后,艺术家们对于艺术本体的探讨,关注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发展的交流学术氛围日益活跃,使得油画进入了多元格局。新古典主义绘画由此产生。改革开放以后中外艺术交流也日趋频繁,艺术家们接触到国外的优秀艺术作品也成为可能。1986年3月29日到4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油画展》可以说是新古典主义首次以群体的力量呈现。以靳尚谊、王沂东,孙为民等的作品凸显了其他众多风格的作品不同。其明显带有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外在表现和风格主义的美感追求,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追求,正式登上了中国艺术的舞台。

二.新古典主义油画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汲取

新古典主义油画虽是学习西方古典油画,但不全是一味的照搬。欧洲作为油画的发源地,其渊博的油画艺术文化是有目共睹的,奠定了其成熟的艺术体系。西方古典油画是科学的绘画学科,涉及到造型、色彩、光影等众多的研究。繁琐的创作体系塑造了不同于中国国画的画种。观众能感受到扎实的油画塑造,画面逼真的写实感和作品传递出来鲜明的文化气息,体会到古典油画所宣扬的浓厚的人文主义的情怀。中国艺术家们在如此完善的西方传统绘画的体系下的洗礼,更好领悟到包括油画在内的西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为典范。学习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中所提倡的崇高美、油画中崇尚古典精神,对“永恒的”、“超时空”的理想化事物的具体描绘。使中国的艺术家们更能保持艺术的“教养”,能更好激发出中国写实油画的深沉积淀。学习西方古典主义的正统的绘画技法,油画的材料和技法的具体环节,表现出艺术家对油画语言关注。他们重新认识西方传统油画,更好的领悟西方绘画文化中的精髓与正确的绘画技法,熏陶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绘画创作能力。力图更好创造出中国的古典主义油画。

中国当代新古典主义油画在审美趣味上和中国传统审美积淀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使得它拥有了一个广大的欣赏群。国外传统绘画传入中国,在特定的条件下爆发,在中国的艺术土地上扎根塑发展出其特有的中国文化。80年代的油画家们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使在前辈的努力的基础上,更深入研究欧洲油画传统,把油画中的造型、色彩等因素更切实的掌握以期待得到纯正的油画语言,在创作实践中,都会改编创作题材来适应对艺术语言纯正性的探索。许多人把目标转向了本土传统文化的理解。艺术家们善于汲取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能代表中国文化理念的东西根植于油画中,并运用成为使得中国新古典绘画洋溢着中国文化气息,或含蓄,或理性的艺术表现恰好。使得新古典主义绘画一出现就获得了普通大众的认同,这源自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

三.新古典主义油画中对传统文化图像的挪用

中国当代新古典主义油画艺术家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本土意识,对本土情感的真挚投入延伸至对在艺术构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图像有意识的挪用,使得他们的一些油画作品中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图像和文化符号。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杨飞云,古典屏风、青绿山水、水墨荷花等等富有中国传统意味的视觉图式被频繁的当作女性肖像画或人体的构图成分。这些构图成分作为艺术家古典精神和唯美主义的装饰成分存在,呈现出“中国之美”。另一位杰出的代表画家王沂东,也同样把西方油画的精湛技艺与中华民族审美意蕴相融合,创造出与众不同质朴的艺术世界,他的作品总是围绕着他儿时成长的农村,描绘出质朴的农家场景。他的笔下描绘的女性肖像大多是农村妇女的翻版,她们多穿着传统的花布上衣,头戴着印花头巾,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他的作品《江南女子》,如图1。体现出中国妇女传统的柔美和庄重感。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艺术被认可,并不是单纯的把传统文化图像置于画面中,他们是带着思辩的立场去有目的的挪用。如同画家孙为民认为的回归传统决不是“回到古代艺术”中去死搬教条,而是“在深切了解和深得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寻求他所需要的独特思想、技法、趣味,并成功地融合在自己对艺术的悟性中”。王沂东这类的艺术家在创作中是从艺术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出发,源自他们对于生活的深刻感受,才能在他们的作品在形式的背后积淀着浑厚的情感力量,也使他们的艺术从形式出发但不空洞的原因。此外,艺术家们还广泛挖掘和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图像,从而将一种极有表现性的异质要素置入西方绘画语言浓郁的油画中,这些传统文化图像和艺术表现手段有机融入西方艺术形式的探索,无疑有力的促进中国艺术的文化特性。

四.结语

新古典主义绘画作为一种油画艺术的演进而登上照顾当代画坛的。是一股对文化层次上的把握和理解的艺术现象,其引导了对艺术本体的深入思考。在审美趣味上与传统艺术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并将代表欧洲绘画传统的油画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并尽可能实现对中西绘画迥异的艺术文化兼容并蓄。引导中国当代油画在中西融合的进程中蓬勃前行。

参考文献:

[1]余丁.新古典风艺术[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古典文学艺术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舞蹈基础上,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多种艺术彤式,经过专业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及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建构依据十分庞大,从文化内蕴到现在的学科建设,从形态特征到审美追求,它经历了坎坷,同时也收获了辉煌。

戏曲:中国古典舞的推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其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庞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而戏曲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国的戏曲舞蹈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舞蹈界开始大规模学习戏曲舞蹈,并对其进行整合、创新,逐渐创立了中国古典舞体系。

正因为此,中国古典舞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其实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中国古典舞中很多强烈、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和戏曲舞蹈十分一致的。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外部形象特征,来表现生活、展现形象、刻画个性,并通过独特的民族形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手段来加以表现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戏曲舞蹈这一母体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诞生的强大推力。中国古典舞一方面保留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基本表演动作,另一方面摆脱了戏曲舞蹈的行当性和戏剧性,形成了一个足以代表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特色的艺术体系。它是表演者对于戏曲舞蹈求新求变、钻研创新的产物。

身段:中国古典舞的缘起

身段一词从字意来讲,“身”是指身体,“段”当术讲。身段就是形体动作的艺术,侧重指外部的舞蹈技术,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论哪一功都是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的。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中国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姿态上的变化特别丰富,手的运用很巧妙,通过手、眼、身法的配合运用,在艺术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身段”从新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舞蹈的姿态,也就是更美化、更精细的舞蹈技巧。身段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戏曲舞蹈,在戏曲舞蹈原有的基础上把它提炼、加工转化为舞蹈,不按戏曲的规范,而是根据舞蹈的特性,按照舞蹈的要求,把它们升华为舞蹈,把技术性的内容,转化为艺术性的内容。

身段不仅抓住了戏曲舞蹈的动律精华,而且加上其与神韵、劲力、节奏、节律等特点的相结合,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美学特征。

身韵: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身韵从字面上解释,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精髓。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表现方式,身韵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有了新的气象。

身韵是对戏曲身段的不断提炼的成果,它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之前“拘于形”的桎梏,实现了从“形”到“神”的飞跃,完成了戏曲舞蹈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意蕴的升华。

身韵的推出,使古典舞的动作、造型和舞姿丰富多彩,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的动作元素并结为一体,为“神形兼备”做了完美的诠释。它以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深得众多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芭蕾:中国古典舞的升华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的基础上,贯彻吸收多种艺术形式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优秀的舞蹈体系不仅仅要具备传统舞蹈特定的艺术规范,更应该在审美特征的要求下突破创新,广采博收其它舞种的优点,根据已有动作元素剖析、分解或综合创新出更多好看而有难度的优美舞姿。

中国古典舞在其起落沉浮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戏曲中提取、还是从武术和民间舞中寻找,面对社会的溶合、进化,它都需要重新树立和建构其崭新的形象面貌。因此,在对人类舞蹈文化大环境的考察、协作中,自然包容了很多其它的艺术成份,这是人类不断发展的艺术意识的需要,也是中国古典舞建构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而芭蕾的引入,则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中不可抹杀的一笔。

芭蕾舞蹈的介入,终止了之前中国古典舞“全盘戏曲化”的训练模式,为其补充了新鲜的内容,包括基本舞姿、跳跃、出腿、转、跳等训练动作,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优秀艺术表演家们,将中国古典舞精髓融入芭蕾舞中,创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格的芭蕾作品,这也使中国古典舞蹈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武术:中国古典舞的意蕴

武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基石,更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形态与理念的重要内容。武术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武术动作的融入使中国古典舞动作舞风更加粗狂、刚武、劲头十足,实现了其在“形”和“劲”上的重要突破。

2.武术中讲究“精气神”“手眼身法步”等,这为中国古典舞的吸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3.武术动作中的静立与流动的对比,高与低的对比、内与外的对比等等,在中国古典舞技巧动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空中闪身、高低起伏、腾空大跃步等等。

4.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动作斜探海、射雁等,正是运用了太极中审美原则的“中和”“以和为美”的含蓄特点,构成了阴阳相生的体态造型。

中国古典舞中武术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古典舞的造型性、技巧性、灵活性与节奏性,而且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精神气质,使古典舞的审美标准日趋完善。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华舞蹈文化神韵的精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通过与其他姐妹艺术的融合和创新,以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以神领形、以形传神”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也是促其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典舞蹈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每位舞蹈工作者能够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地去拓展它,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更为贴近中国舞蹈历史的艺术形式,使其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并且把它的艺术生命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唐满城.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载于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论丛》,1989(2).

古典文学艺术篇7

【关键词】川剧;中国古典舞;行当;功法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欧阳予倩先生首次提出中国古典舞概念,主张“从戏曲中保留下来的舞蹈入手去研究整理中国古典舞”,奠定了中国古典舞与戏曲密不可分的关系。80年代以后,李正一与唐满城二位教授在不懈努力之下,成功从戏曲中提取了身韵元素,编写了身韵教材,拟定了教学大纲,中国古典舞教学从此走上正轨,更加民族化、系统化、科学化。虽然现在中国古典舞学派多样,但新古典舞以它特有的身段形态、身韵风格在古典舞中独领,仍是各高校主要学习体系。由于本人从小居住在四川,因此对川剧尤为关注,同时一直学习和钻研中国古典舞,对一些成功运用川剧元素创作的中国古典舞剧目深感兴趣(如《俏花旦》《百花争妍》《纸扇书生》等),坚信其艺术风格能为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川剧综述

(一)川剧概念。川剧俗称川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这五种声腔于一体,其中尤以帮、打、唱相结合的高腔最具特色。(二)川剧现状。川剧形成至今,其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由于本论文重点不在于此,仅简单说明一下它的现状。近十几年,由于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同时随着时代的日益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观念都有所改变,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的打击,这其中不免涵盖了川剧。国办剧团大量解体,至今仍有所传承的川剧团不到20个;从业队伍急剧萎缩,老一辈的艺术家已垂垂老矣,而年轻一代对川剧并不感兴趣,人才断层极其严重,技艺濒临失传;传统剧目成批流失,历史上川剧的剧目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而当下能演的寥寥无几。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在2006年将川剧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保护,这足以说明川剧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及艺术风格是被全国认可的。近年来,川剧与旅游产业及其他姊妹艺术的有机融合,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每当游客来西部地区时,总不忘领略一下川剧风采,无不为变脸、喷火等高超技艺所惊叹,川剧已成巴蜀地区特有的文化标志。此外,将川剧元素融入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之中,也深受大众好评。如刘凌莉老师编创的优秀作品《俏花旦》《百花争妍》《英姿》,分别采用了川剧的花旦、青衣旦、刀马旦的形象,一登春晚,其新颖大胆的舞蹈创作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笔者坚信未来川剧定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发展势头将会再次复苏,其前景也会越来越宽。

三、中国古典舞综述

(一)中国古典舞概念。中国古典舞实为当代人所创,对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的认知,首先要从“古典”二字入手,“古”从字面上理解为传统的意思,“典”可解释为典范、经典。许多学者认为古典舞只能表现古代舞蹈,应极力将古代舞蹈复现,将“古典”与“古代”混为一谈。中国古典舞是在借鉴传统艺术戏曲、武术的基础上,遵循舞蹈艺术本体的特性和规律,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特征,建立的具有鲜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新型艺术样式。在20世纪80年代,不仅有以身韵为核心的新古典舞,同时还出现了根据壁画、画像砖等文物为创造依据来还原古代舞蹈、揭露古代风貌的敦煌舞蹈流派和汉唐古典舞流派。“百花争鸣,百家齐放”这种现象是好的,我们应提倡多元文化并存,但无论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分支有多少,它的表达内容都应着眼于“古典精神”,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二)中国古典舞创建发展历程。中国古典舞创建历程可大致分为奠基时期、建设时期、升华时期、成熟时期。奠基时期及建设时期主要以欧阳予倩、崔承喜、叶宁为代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并进行艺术实践。这一期间最为重要的是叶宁带领成员于1960年完成了《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大绿本)的撰写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舞教材。这一教学法是在戏曲、武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炼、整理,同时借鉴芭蕾舞蹈科学的训练体系,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80年代身韵的构建则是其升华期,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二者有机融合,令中国古典舞实现了民族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统一,是李正一老师和唐满城老师历经30多年探索出来的训练体系。身韵使得中国古典舞彻底摆脱偏离于民族特性的纯功能训练的影响,它包含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等要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形、神、劲、律”这四个字上,同时身韵的外在形态则以“拧、倾、圆、曲”为其衡量标准,以三圆(平圆、立圆、八字圆)为主要运动路线。90年代之前中国古典舞是从无到有,90年代以后中国古典舞则是从有变多,逐渐步入成熟阶段。这一期间中国古典舞无论是教学体系,还是剧目创作,都越来越完善,并逐渐得到国内和国际的认可,同时其艺术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当前我国古典舞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是李正一、唐满城创建的新古典舞,孙颖创建的汉唐古典舞以及高金荣创建的敦煌古典舞。其中,新古典舞是对中国戏曲舞蹈的继承发展;汉唐古典舞致力于在古代文献与文物中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语汇,同时将创作的视野扩展至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哲学等,以此来把握某一古典时期的整体文化风貌与美学精神,通过舞蹈呈现一种古典文化意蕴和人文情怀;敦煌派古典舞的动作特征以壁画形象为依据,对壁画中静止的形象和造型进行临摹,并借助舞蹈的基本规律使得这些画像与雕塑流动、鲜活起来。由于“一体多元”的现象越发显著,反而令大家想要找到中国古典舞唯一的“核心”,对古典舞的定义产生了疑惑。其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现象,是同源分流的必然结果,当下中国古典舞一体多元的发展模式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是当代人依据自己的审美观念、理解诠释的不同而呈现的多元化现象。而在这“一体多元”的背后就不免包含了中国古典舞与川剧的有机结合,虽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但已出现了不少的优秀舞蹈剧目,笔者坚信在未来它将会成为中国古典舞强有力的分支,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中国古典舞。

四、川剧对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影响

从目前蕴涵川剧元素的中国古典舞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川剧与中国古典舞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新产物”深得业界的肯定与赞扬。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中总结成功的创作经验,这些宝贵的财富对于未来二者形成的“新产物”提供了一条有效快捷的道路。(一)从川剧行当入手创作人物形象。川剧有小生、须生、旦角、花脸、丑角这五个著名行当,而每一行当之中又有不同的分行。这就需要编导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并深入川剧院去体会其性格的不同,之后在舞蹈创作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才更具真实性,才可追溯其舞蹈形象“母体”是源自川剧,而不是京剧、昆曲等其他戏曲。所以在提取行当特点时,一定要找到其独特性,这一点是其他戏曲无法替代的,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属于川剧与中国古典舞二者产生的“新产物”。我们可以先从成功案例——舞蹈作品《俏花旦》中去找寻如何令艺术形象更富有独特性。首先是动作语汇,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刘老师在创作该作品之前,先向老川剧家们学习相关知识,寻找其特有性格及动作语汇,才形成了舞台上舞者那般争奇斗艳、不时地向对手发起挑战的场面,好像在说“你能吗?”那富有孩子气的“洋洋得意”的形象,不由得让人发笑。成功演绎了巴蜀少女之间美好的情谊以及她们不服输的品格,将巴蜀少女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升华到艺术境界之中。其次,在作品中巧妙地采用了川剧的翎子功,它不仅象征着花旦特有的身份,同时将花旦的内在情感借由翎子外化,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技与艺的结合,既提高了该作品的观赏性,令观众产生兴趣及油然的惊叹,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能引发观众与编导、演员的情感共鸣。最后,编导在音乐的选择上也极具地方特色,一出场就采用了巴蜀方言直接点明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同时还采用“肉锣鼓”来打出节拍,赋予整个作品欢快、富有乐趣的基调。音乐的有效辅助,表现出巴蜀妹子聪慧、泼辣、真善美的个性,给观众描绘了一幅地方性民俗特色的画卷。《俏花旦》这一作品在古典舞的基础进行艺术创新,融入了地方戏曲川剧的旦角形象以及特有的翎子功,打破了中国古典舞传统剧目创作的固有模式。该作品的产生有效地改变了川剧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窘境,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同时又没有丢失传统文化底蕴。这无论是对中国古典舞剧目还是对教学体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培养,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典范,形成了另一股分流,虽其流动不如其他三者那么汹涌澎湃,却蓄势待发,其发展势头不可估量。在川剧丑角这一行当,近几年也创作了《滚灯》舞蹈作品。从动作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是丑角,是小人物,所以整体动作的编排不需要多么的正派、大气,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动作特征及情绪心理。例如,剧目中有一组独特的动作是一群小徒弟捏着兰花指、扭着身体、跳着后踢步,在该作品中可谓点睛之笔,既有效准确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还令观众印象深刻。试想一下,如果在其他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看到一群高大的男人做类似的动作,可能会令人质疑甚至无法接受。因此同一动作语言放在不同地方所起到的艺术效果大有不同。同时编导在对师徒二人的形象上也定位准确——是具有川剧丑角特色的师徒关系,不是京剧的,不是昆曲的,也不是其他任何川剧行当的师徒关系。作品为了体现徒弟与师傅的关系以及徒弟特有的年龄思想,通过表现徒弟在学艺过程中爱耍小聪明,与师傅“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滑稽场景。舞蹈《滚灯》在服装和化妆上也对川剧《滚灯》有所借鉴:在服装设计上,徒弟们身着不同颜色的肚兜、宽松收腿裤、腰扎彩绸、脚蹬绣球鞋;在化妆上,则是光头、白鼻梁、红鼻头、红脸蛋。[1]所以在古典舞作品中塑造川剧形象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它的独特性,那么如何富有独特性呢?首先落实在动作语言中,因为在舞蹈艺术作品中动作是传递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的有效途径;其次,在川剧中每一行当都含有自己特有的功法技法,可通过一些道具功法来有效塑造其人物形象;最后可借助音乐、服饰、妆容等外在手段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二)从川剧功法入手创新中国古典舞语汇。川剧的专用功法对于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动作语汇创新及行当形象塑造都起着有效促进作用。它是指一些行当或角色类型,为表达内心复杂的情绪情感,借由一些特殊技能和技法来有效传递给观众。川剧功法一般有翎子功、髯口功、褶子功、水袖功、扇子功、踩跷功、矮子功等。上文已谈到川剧的专用功法对舞蹈形象的促进作用,若将这些功法技法进行有效整理,与中国古典舞身法韵律相融合,形成新的古典舞语汇,也是隶属于二者的“新产物”。例如刘凌莉老师编创的《百花争妍》作品,其中的舞蹈语汇采用了川剧的水袖功,将川剧水袖功的表意性及技艺性特点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将水袖异化为争奇斗艳的鲜花,表现出四川年轻女子如花般的年纪,散发其特有魅力以及骨子里透露出的不服输的气质。这一作品在动作语汇上也给中国古典舞服饰水袖课程带来了一定的思考,如何创作出更为丰富的袖舞语言?如何将袖技与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有机融合?如何使袖技更具表意性?胡岩老师编创的《纸扇书生》舞蹈作品,是以川剧折扇为道具创作的中国古典舞男子群舞。作品分为三部分,分别表现了雅致闲逸的仪节风度、妙趣横生的自娱态度和狂放不羁的逍遥气度等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特征。该作品的初衷是希望从不同角度展现一个立体全面的书生形象。作为一个编导,不能以“形而上学”的眼光看待表面现象,而应以辩证统一的方式多角度地塑造一个艺术形象。因此编导着重从“趣”、“雅”、“狂”三个角度去塑造古代书生形象。“趣”“雅”“狂”既是不同文人之间迥异的性格特征,也是同一文人形象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态,更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下文人的不同情感诉求。[2]运用川剧扇子功的形式表现古代书生的形象,而并不局限于川剧中小生这一行当。该作品中部分动作编排与折扇技法的运用都借鉴了川剧,其源头可追溯至2006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主任王伟老师组织的一次川剧小生扇子功进修课,他们跟随著名川剧演员肖德美老师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肖老师不仅从理论方面细致分析了川剧小生运用折扇时的“手眼身法步”以及极具特色的扇子功法动作语汇,更重要的是把各种不同的扇子用法规范成扇法术语,并编排成短句进行教授。这次的学习极大引发了胡岩老师对川剧小生形象的喜爱以及对折扇技法的兴趣。之后北京舞蹈学院将折扇技法融入古典舞组合课中,丰富了中国古典舞服饰道具课程的内容,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身法韵律、对多样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古代传统道具技术的熟练掌握。技艺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为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发展和创作提供了宽阔的道路。随着对川剧书生形象逐渐深入的认识以及对折扇技法的熟练掌握,胡岩老师历经十年,最终明确了编创动机,希望通过该作品多角度去展现古代书生的人物形象,进而折射出古代传统文化精神。这一作品的创作历程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为以后中国古典舞从川剧艺术汲取养分提供有效参考。在2019年,胡岩老师还出版了著作《中国古典舞扇舞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折扇训练教程,为中国古典舞服饰道具课程又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因此,川剧专用功法不仅为舞蹈作品(尤其形成特有的古典舞语汇)增添了焕然一新之感,而且也为中国古典舞未来服饰道具课程的发展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五、结语

本文从现有成果来分析和总结中国古典舞从川剧艺术中汲取养分的有效路径,希望能有效解决川剧(传播度与受众度)与中国古典舞(民族化与语言的匮乏)现有的窘境,同时能为西部舞蹈高校建设中国古典舞学科提供有效参考。笔者坚信在未来,将川剧元素巧妙融入中国古典舞教材建设与剧目创作当中将获得瞩目成绩。

参考文献:

[1]吕莹.浅析舞蹈作品<滚灯>[J].齐鲁艺苑,2017.

古典文学艺术篇8

【关键词】古典文学欣赏时间因素主体因素

文艺理论家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探索与实践中,对其散发的动人魅力与感染力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与表达。特别是对于古典文学作品在生活体验与艺术表现上的成就,更深深的折服和感动着读者。可见,加大对古典文学作品魅力构成因素的分析,从审美情趣上来解释古典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建构主义从认识论上得出,文学作品在审美意识活动中所传递的心理效应,是建立在审美客体的美学结构与审美主体的心理认知基础上,也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统一。因此,为了探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我们将从时间与主体两个因素来着手,探讨古典文学作品的感人力量。

一、时间因素在古典文学作品欣赏中的作用

从文学欣赏活动来看,心理学家闵斯特堡提出“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开,使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留丝毫余地让其他事物可以同时站在它的旁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结果是无可怀疑的,就事物来说,那是完全的孤立,就自我来说,那是完全安息在该事物上面,这就是对于该事物完全心满意足。总之,就是美的欣赏”。可见,艺术欣赏与自身灵魂在艺术的熏陶与对美的情感升华中,竭力从形象和意境中摆脱狭隘的、庸俗的功利主义,以满足审美主体的超然状态。审美实践与审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入凝神关照的思维境界,从而使得欣赏者获得某种特定的审美陶醉就是对美的追求。时间能够产生审美态度的变化,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中,将不可重现的历史事实进行有序的插入,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读者的功利观,也为读者更好的陶醉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条件。爱之所爱、恨之所恨,乐之所乐、哀之所哀,进而从时间距离中来增强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的理解。与之相对的是,当代文学作品更侧重于对情感的抒发与社会生活的理解,也多为读者呈现更多的现实生活性。由于当代文学对实际问题的凸显,与我们对社会现实的逻辑理解进行了混淆,往往从艺术世界中将自我的思想集中在文学作品中,以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关照艺术作品,进而带来更多的现实性困扰。如我们在读《红楼梦》时,对于该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往往与自身的身心情感进行联系,看着人物角色的命运变迁,感动的不由得泪流满面。相对来说,古典文学作品在现实性干扰上要少于当代文学作品,其时间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难怪朱光潜曾说“艺术是有时间和空间性的”。对于某一时代的作品,看起了距离很近,而作品所反映的距离有时却很远,从而使得文学作品变的更富浪漫色彩。

二、主体因素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影响

美学家在对文艺作品的品鉴中,多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地位与价值上进行判断,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所创作者的艺术审美活动,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读者能够从阅读中来感受文艺作品的情感与艺术魅力。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实践,也是通过对欣赏主体的能动作用来展现其无穷魅力的。首先,从审美主体的参与性上,对于古典文学作品所潜藏的意蕴与魅力,更是古典文学作品的思想与精神内涵。由于欣赏者自身历史文化知识的差异性,同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其所幻化的艺术感染力也不一致,但其创作手段与艺术形象的构建更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人物角色所赋予的开放的性格特征,也为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是提供了富有弹性的思维空间。不同历史时代对审美主体的认知方式与诠释手法也是不同的,审美理解源自审美主体的历史境遇,在不同的欣赏者来说,不同时代所获得的思想与认知也存在差异,所以,同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不同读者的挖掘与思考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及意义,也为不同读者呈现了富有想象的无穷魅力,进而得出文艺作品的意境是无止境的。

相比之下,对于不同时代下的同一古典文学作品,其阐释的思想内涵也是差异的,由于审美主体在对作者的历史境遇的理解差异,其所受的时代性、现实性等观念的制约,以及不同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规范与标准的差异,都给文学作品的欣赏带来不同的观感特征。对于个体的差异性,审美主体是复杂多变的,不同欣赏者因其自身禀赋、修养、观念的差异,在欣赏活动中所调动的情感与心理认知也是差异的,进而古典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图景、作品所反映的情感与思想逻辑也形成了不确定性。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读者面前所呈现的艺术世界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有个体的差异性而带来的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差异,使得艺术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同样也从艺术作品的深刻意义上实现对作者所要领会的意义综合。

三、结语

审美活动是奔流不息的长河,对于每一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也是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作品在审美欣赏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需要从历史的变化与不同时代欣赏者的认知中来构建博大的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一个个丰富的、奇异的感人形象。当它以这样一个崭新面目出现在后一代古典文学欣赏者面前时就显得熠熠生辉、楚楚动人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周全田.论文本意义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古典文学艺术篇9

关键词: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优秀传统

今年是我国的俄罗斯文化年,许多重要的俄罗斯文化(包括俄罗斯优秀的古典音乐文化)的宣传、介绍和鉴赏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优秀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对于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熏陶,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艺术文化素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介绍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经验和特色,设想通过深入发掘俄罗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蓬勃的现代活力,向公众展示一个全面而又生动的俄罗斯音乐艺术大国形象,给俄罗斯文化年提供一个有益的资料借鉴,也揭示出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对于我国现代艺术文化教育的借鉴意义,直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www.133229.Com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还每年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首选。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二、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之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日益深化。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全民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是很有典范意义的,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

(一)深化改革,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要切实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要通过理念更新和课程设置,把音乐艺术教育摆到突出位置。要去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让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现在我们的初中高中学校,音乐课比例很少,音乐课歌声很少,有些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高中阶段,受高考制约,高三学生的音乐活动近乎停止。这是极不应该的。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标准要求,强化音乐艺术教育。同时,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加强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是我们普及全民音乐艺术的关键。

(二)音乐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

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艺术形象的鲜明多样和直观具体,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知觉越深刻,他们思想的飞跃就越有力,他就越渴望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更多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父母和老师要充分调动大自然、言语、文学、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一切手段,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审美修养。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欣赏音乐艺术,鼓励学生投身艺术事业,从事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在中学和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应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政府动员,实现国民音乐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加强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政府的运作。近年来,我国在推行全民体育运动、实现道德纲要目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绩效。我们认为,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养,也需要全民动员。政府可动员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种媒体,包括宣传、文化、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宣传动员,大张声势,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把音乐艺术意识和理念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去,借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晚会、《同一首歌》各地巡演活动、湖南卫视的“超女”海选活动等,都产生过万人空巷的艺术效应,值得总结和优化。

总之,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优秀传统,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可以预料,经过政府的提倡和推进,发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宣传,加上吸引借鉴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秀传统,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注释:

①中国人永远的俄罗斯情结[j].瞭望东方周刊,2006.01.11.

②吕冬.俄罗斯古典音乐嵌入灵魂[j].人民日报,2006.06.28.

③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2.

④网络电子读物./uploadfile/200633175935808.doc

⑤魏兰.俄罗斯传统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及近年来的发展[j].http://202.121.7.7/person/art/kcgg/gwjy/200509/302.html

⑥同②

⑦格林卡(mikhailglinka,1804-1857),为国民乐派的奠基者。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代,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⑧《为沙皇献身》又名《伊万·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⑨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详见《西方音乐简史》,/pdf/12/ts012100.pdf

⑩吴昊.俄罗斯音乐交响曲[j].人物,2006.4

同③,第7~8页

参考文献:

[1]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古典文学艺术篇10

关键词:罗山皮影艺术;茶馆室内设计;应用研究

当下,喝茶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休闲养生方式,在全国蔓延开来。人们在喝茶过程中,除了在意茶叶本身品质以外,对喝茶的地点———茶馆,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茶馆,作为一个提供清幽喝茶环境给茶客的场所,其茶楼外形设计、室内陈设、环境景观等等,都能影响顾客的喝茶体验感及舒适度,所以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茶馆室内设计的应用途径与应用价值。

1罗山皮影的内涵和定义分析

罗山皮影戏,它是起源于河南的一种地方传统戏剧形式,是国家非物质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据古籍记载:皮影戏距今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由河北滦州传入河南,并在清朝中期达到盛世。罗山皮影戏在河南信阳可谓是家喻户晓,它能俏皮有趣的反映罗山县地域的民俗民风,体现这一地区文化精髓。罗山皮影戏,极具地方特色。在唱词、道白中巧妙的融入河南方言,结合民歌小调的方式,具有非常强的地方属性。在罗山皮影戏的制作方面,其特点是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我们对罗山皮影戏的研究,对丰富我们民族的现代设计有现实意义。在造型设计上:罗山皮影戏仅仅凭借着点、线、面最简单的形式进行空间布局,合理运用色彩元素,在平面空间表现出生动的皮影形象;对意象性的表达,皮影戏追求的不是写实和逼真的效果,而是抓住皮影认为的关键特征,运用高度概括的、抽象化的艺术手法进行生动传神的表达。在色彩运用上:罗山皮影戏是依靠着皮影人物造型及色彩共同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色彩运用得当才能使皮影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皮影戏中的色彩运用同传统戏剧一样,都有些固定的套路,而与此同时,又必须根据角色的差异对色彩运用有所区别,使之具备个性化特征。因此,我们深入研究罗山皮影戏艺术构成及文化内涵,对古典茶馆室内设计等其他门类有着重要意义和理论指导价值。

2罗山皮影艺术应用到古典茶馆室内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如果我们想要将罗山皮影戏艺术形式同古典茶馆的室内设计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对二者的内核匹配进行研究,说明二者的联系及是否能深入融合。只有当我们充分研究,弄清这一问题,才能科学、合理的将罗山皮影戏艺术应用到指导古典茶馆室内的设计上。通过具体研究,我们分析罗山皮影戏艺术与古典茶馆室内的设计的联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罗山皮影与古典茶馆室内设计的关联性分析

第一,二者在造型和色彩的运用方面存在相通性。对于设计而言,造型和色彩是视觉美感、设计情感及作品联想作用表达等输出的重要方式、手段。造型和色彩通过视觉手段,使得设计作品具备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能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记忆力、联想力、情感。罗山皮影戏艺术中,造型和色彩得到充分利用,使得皮影人物形象具有生命力;造型和色彩在罗山皮影戏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和方法,对于古典茶馆室内设计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古典茶馆的室内设计师如果能认真领略造型和色彩在罗山皮影戏应用中的精髓,并运用于指导茶馆室内设计,一定能营造出舒适的、诱人的茶馆室内环境。第二,罗山皮影的造型对于“形”和“意”的把握,可谓是罗山皮影戏比较出彩之处。此二者的精妙结合形式和独特的表现方式,非常值得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学习研究。在古典茶馆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如何使场地内环境独树一帜、具有格调,同时又兼顾其场所精神、文化内涵,可以在罗山皮影戏艺术对“形”、“意”的把控形式上,追寻答案。本土化特征根深蒂固的罗山皮影戏艺术,是一座丰富的矿藏,为其他各门类的设计形式提供灵感的源泉和发展动力。罗山皮影戏中的图形、皮影人物色彩、式样等,无不能体现传统的美妙精巧。我们要充分把罗山皮影戏中的艺术形式同古典茶馆室内设计所需的内涵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具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形式。

2.2罗山皮影艺术应用到古典茶馆室内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相关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罗山皮影戏艺术同古典茶馆室内的设计有着非常的关联性,无论是在艺术表达方面,还是其它地方。正是它们之间这种奇妙的关联性决定了古典茶馆室内设计从罗山皮影戏中获取创新灵感的可行性。为了应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首先,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在造型和色彩的具体运用。古典茶馆为要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其室内设计多较为常规化、套路化。所以,应该学习罗山皮影戏中对于皮影造型的“抓特点,表达内在象征意义”特点,及在色彩运用时“因人物角色不同而设定颜色”。古典茶馆室内环境设计,也因把握物设计元素的象征意义,抓住其特点,表达到表现咫尺天涯,一石一山,营造大气磅礴的氛围;在色彩上,也应该根据茶馆的地域、文化等,因地制宜,区分用色,用不同的色彩对应不同地域属性的特点。其次,在二者外在形式的直接借鉴利用方面:罗山皮影戏艺术中,皮影简单、灵动的皮影人物照型,本来就可谓是一种极富特色而又具备历史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艺术品。直接把皮影相关元素,用于古典茶馆室内的相关装饰上,不但能增加其古典的氛围,更使之具有独特性,文化符号。人们置身这样的茶馆,不仅能感受到茶色茶香的茶文化,同时能领略河南罗山皮影戏的魅力;若能,在茶馆室内增设罗山皮影戏表演,更能直接使得茶文化和皮影戏文化直接撞击出最美妙的火花。所以在古典茶馆室内设计融入罗山皮影戏元素,对创新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和传承、发扬罗山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3罗山皮影艺术在古典茶馆室内设计过程中的运用原则分析

3.1提升对罗山皮影艺术的作用和价值认识

很多人对罗山皮影戏的认识只是简单的停留在罗山皮影戏只是起源于河南的一种地方传统戏剧形式,是国家非物质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至于其内在文化内涵及艺术作用、价值知道的比较少。罗山皮影戏与其它大多数的艺术设计形式的审美原则是互通的。在任何其它门类的设计中,注重罗山皮影戏艺术价值的作用,将罗山皮影戏在对皮影角色的造型设计、色彩调配、式样组合等方面的精髓融入自身设计的形式中,对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2设计过程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念的紧密结合

罗山皮影戏艺术是传统戏剧形式的一种,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代表,而古典茶馆为适应现代人生活价值观、审美情趣,更多趋于现代化,因此如果要提升茶馆的室内设计营造水平,就必须解决如何使传统文化同现代化理念结合的问题。在进行古典茶馆室内设计时,随着设计者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强大,我们还应以茶馆茶客的产地体验感,以人为本,做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人性化的设计。茶馆,作为一个给茶客提供清幽喝茶环境的场所,其茶楼外形设计、室内陈设、环境景观等等,都能影响顾客的喝茶体验感及舒适度;同时茶馆又是茶文化的传递者,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所以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更好更合理的茶馆室内设计。在古典茶馆的设计过程中,要始终铭记注重传统文化和现念的紧密结合,科学合理的推进古典茶馆室内设计。

3.3罗山皮影外形与古典茶馆室内装饰风格相协调

罗山皮影戏艺术中,皮影简单、灵动的皮影人物照型,本来就可谓是一种极富特色而又具备历史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艺术品。直接把皮影相关元素,用于古典茶馆室内的相关装饰上,不但能增加其古典的氛围,更使之具有独特性,文化符号。然而,在这种直接外形借鉴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罗山皮影戏的外形要与古典茶馆环境氛围相匹配,与古典茶馆室内装饰风格相协调。我们在运用罗山皮影戏外形元素,要注意选型搭配,使之于古典茶馆室内装饰风格相协调,创造出更好的体验感。

4结语

对于古典茶楼而言,它既是古典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茶楼茶客喝茶品尝的清幽环境。所以,我们对古典茶楼室内设计研究就这样层面上而言就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同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罗山皮影戏艺术是传统戏剧形式的一种,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代表;在罗山皮影戏的制作方面,其特点是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包含绘画、髹饰、扎制、雕刻等手工艺。皮影角色制作:用料讲究、绘画奇妙、雕刻细腻独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具视觉审美感。我们对罗山皮影戏的研究,对丰富我们民族的现代设计有现实意义。我们对罗山皮影戏艺术在古典茶馆室内的设计进行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研究罗山皮影戏艺术形式在对其它艺术形式的作用和影响,对创新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和传承、发扬罗山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童涛.金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茶馆百姓装修最佳店[J].装修天地,2013(12):15-19.

[2]李文龙.中国顶级茶馆设计图鉴[J].设计论坛,2014(1):129-133.

[3]李卫贞.忘却的时尚—皮影戏中人物造型的艺术风格[J].艺术教育,2014(2):19-23.

[4]张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人物造型分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报,2015(3):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