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十篇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十篇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41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1

通过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和研究,笔者认为:美术课堂需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极大的乐趣和求知欲。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内容,采用适应小学生的美术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反思。小学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立足于全体学生和老师,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与立体性,突出了让学生在“做”中“悟”的教学反思之路。因此,作为美术教师不仅仅是引领学生动手画、动手制作、动脑欣赏,也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展开想象,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引领学生在造型表现中“反思”

学生的认知活动一旦伴随着造型表现情感,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主动深刻。造型表现的内容之一是绘画,因此,在绘画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和感受绘画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引领学生克服绘画障碍,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美术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二课《风景写生》中,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把美丽的景色留在我们的图画纸上。强烈的绘画求知欲迫使学生想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先从复习透视知识开始,通过教材上的图例和收集到的图片,讲解有关风景构图知识以及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制作一个取景框。在学生解了风景写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后,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章丘绣源河的堤坝上,通过不断提醒和帮助让学生练习风景写生。学生在画画中感悟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体会简单的构图知识,做到画面的完整和富有美感。这种感悟使学生难以忘怀。在这个内容教学中,教师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过程,通过学习风景写生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到校外实际观察绣源河的风景,自由推进认知过程,经历了风景写生的产生和构图过程,满足了自身的求知欲望,留出了创造的空间。通过回顾一点透视、二点透视的构图知识、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画面完整、是否有美感的“反思”和成功乐趣。

二、引领学生在手工制作中“反思”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三句话用在美术教学中,它强调动手制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的智慧在手上。学生利用各种相关材料,设计制作各种图案和造型,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准确的表象,从实践中去体验美术、形成概念、探究规律。在设计应用课中,以具体形象的实物促进学生探究对美术知识的内在感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不断地完善认知结构,并在制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宇宙之旅》时,教师播放一段中国航天员上天的影片,让学生观察影片中的宇宙飞船的形状特征;通过讲述“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过程,调动学生兴趣;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有关其他宇宙飞船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总结并讲述宇宙飞船的多种造型特征与设计原理;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知识,对学习航天知识和制作宇宙飞船产生了积极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分组绘制草图,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各种宇宙飞船。让学生亲手操作、亲手制作,感受动手动脑、制作宇宙飞船的乐趣,感悟宇宙飞船的基本造型特点。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宇宙飞船的认识生动真切,记忆深刻,这为学生以后学习有关航天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师给学生增加一些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会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丰富他们的亲身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设计应用空间概念,既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内化,又发展了学生的造型能力。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利用材料制作各种宇宙飞船的过程,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航天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反思”精神。

三、引领学生在综合探索中“反思”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社会需求造型基础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开设风景写生课是美术教学的传统,目的是通过写生提高学生的色彩能力,但现实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却是建立在传授和掌握有关“风景画”这一绘画样式上的。从理论上讲,风景写生要遵循诸如“学习和掌握外光下条件色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训练、提高学生整体观察对象及感受色彩、表现色彩的能力”的要求,但由于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这个要求形同虚设。学生怎么画都行,教师只是从中发现一些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就很容易误导学生,即把风景写生课的目的定位于“怎样在画面上实现某种好的效果”。风景写生课实际上不再是提高学生的色彩观察表现能力,而是以完成一个“好”的画面为主,这就把色彩训练的根本目标架空了。

鉴于实际状况,有必要分析风景创作在当今的艺术中还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在欧洲,风景画的出现是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绘画逐渐从宗教、宫廷的实用性中分化产生的。它伴随着当时欧洲社会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反映的是新兴市民、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和要求。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的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拥有能摆脱传统的贵族、大资产阶级影响而能反映他们自己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印象派应运而生。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社会需求,印象派可能就会一直被冷嘲热讽下去,直至最终销声匿迹。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风景画虽然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已和传统的玉雕、刺绣等艺术品种一样渐趋边缘化。由此看来,把美术基础课教学定位于“风景画”创作,这一目标在现代社会没有针对性,脱离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

二、学生的状况与培养

一些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部级的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一般而言,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满足感。大部分本来无望升学的学生,经过几个月的美术突击进入高校,自己和家长都很满意。第二,有进取心。学生在新的环境重新反思自己,会有一种重新再来一次的心理期待。第三,对自己的实际状况、能力不能清醒地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设定就要既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

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搞清地方院校的美术学教学怎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造一个可凭借的基础。这涉及到美术学科的内部问题,主要是两点:当代艺术发展的状况和宏观的美术教育问题。

把造型说成就是画画,未免是狭隘的。先假定有“写实”这样的一种造型形式,那么在基础训练阶段可以把“写实”作为一种“范式”,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写实”本身。“写实”的目的在于训练造型能力,造型能力的发展较“写实”本身更为有意义。在平面中,存在一个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这个抽象的形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心理的基本因素。通常意义上的“具象”或“抽象”是指,是否以某种具体造型样式“模拟了自然”的意思。“模拟了自然”本身并不构成艺术定的语境,而只构成涂绘痕迹对人的心理生效过程的一个次级因素。而上述“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则通过视觉心理、社会心理使涂绘痕迹对人产生有效性。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这个抽象形式中的形状与色彩及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个“抽象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视觉心理、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并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这样一种形式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对基础造型的学习,既是对人类视觉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对自身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改造过程。这是造型基础训练的一个更为积极的目标。因此,虽然地方院校的生源基础要弱一些,但如果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是成功的教学。

三、课程与教学的改进

基于以上的认识,就必须从目的、方法上对课程做出调整:风景写生教学的目的不应定位于风景画上。教学应借助对传统绘画形式的学习以提高学生掌握造型基本要素(色彩的认识和表现)的能力。色彩的训练包括:对色彩理论的学习;对客观色彩的观察、分析方法的训练;通过绘画材料对色彩的表现。通常我们只注意理论学习与画面效果,忽视让学生进行最基本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这就割裂了另外两个环节,其实,观察分析才是最重要、核心的环节。作为色彩的观察与表现,风景无疑是最好的对象之一。取景时,分析要集中在色彩上,对形状中的“具象”因素要忽略,只关注形状对色彩的分割所形成色块之间的明度、纯度、色相的特定关系。这才是“抓大感觉”的过程,也是表现的前提。因为观察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制约下进行的,表现是对观察结果的物质化体现,所以表现效果体现的是观察的质量,反映的是对理论的理解程度。这不只是做到了主动把握和传达客观的色彩关系,因为客观的色彩关系和画面上的色彩关系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把握和传达的过程就是表现作画者对客观自然色彩的感觉、情感的过程。由此,学生经过训练得到的是有效的思维方法,实际的色彩创造能力,而不是“死”的技法。

课程安排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写生时间、地点的特点,灵活具体地安排教学。同时鼓励督促学生积极、热情地进入学习状态,争取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对风景写生教学的探索,也是对美术学基础教学僵化局面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英)R·L·格列高利著,彭聃龄、杨旻译.视觉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瑞士)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3

从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现状看:一般把风景色彩写生课分为校内和外出写生两部分。这两部分在教学上是相铺相成、各有侧重的。校内写生:以课堂理论讲解和个别辅导为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风景写生的步骤和色彩规律运用,在学校附近的一些合适的景点,依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景物绘画,从中体会风景色彩写生对构图、透视、空间、色彩等练习的感受,培养感知能力。此外,还必须进行一定量的作品临摹与欣赏。这是一种比较快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外古今的大师经典的作品中体会精湛的技艺、独创精神。临摹和欣赏作品达到一定量才能丰富绘画知识,对一些好的构图、运色运笔、空间处理、个体物体的画法熟练地掌握和记忆,才能提高绘画审美和表现技巧。例如,学习凡高的骚动的笔触,忧郁的色调,画面的厚重感;学习修拉柔和的点彩;学习印象派莫奈主观感受中的光与影的描绘和独特的构图;学习波拉尔绚烂的色彩和明快的色调等。外出写生:外出写生所处的环境条件复杂,受天气、吃、住、行等客观因素和情绪波动、认识、疲劳等主观因素影响与室内不同,那么学生的收获就是室内教学难以企及的。在外写生让学生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的空气,脚踏着芳香的泥土,欣赏着瞬息万变景物,产生一种新鲜而兴奋的兴致感受物象。外出风景色彩写生的收获也会更丰富,大自然不仅是带个人真挚感彩的形象感受和强烈的乡土生活气息的审美体验,而且,大自然朴实无华的美和形象特征能激发学生考虑用怎样的造型、感光、空间、色彩等色彩语言营造所画景物氛围和境界。

教师在色彩风景写生课程中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倾向:一种是速写性写生,即在面对景物时,能迅速而敏锐地把当时的感受和强烈的景象特征表现出来,追求画面的生动,不必达到完美的程度。这种虽说能达到生动效果,但难免粗糙,属于纯写生习作。另一种是创作性写生,这类作品对景物有较细入的反复推敲,多次深入刻画,在作品内容和语言上有较完美的表现。但反复描绘会磨掉学生的真实感和新鲜感,画面的境界和意味因疲倦和习惯性臆想而变得呆板。怎样才能使这两方面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也是风景色彩写生的一个侧重点。所以要回到生活中去,进行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多观察,从中发现什么是美。学生面对真实风景,通过直接与对象交流的写生,生动鲜活地表现所画物象,构成一种有别于自然的感人的艺术作品。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注重启发学生创造意识,指导学生在自然风景中感受美的意味和形式,并把所看所感转化为画面。

在风景色彩写生时,面对大自然学生会心旷神怡,看着万物生机不由得尽情地挥笔绘画,但在写生绘画过程中不但要有冲动的欲望,学生而且必须注意主观能动的思考。平时我们刚开始画画时看什么就画什么,当完成时却发现画面没有让人有心动的地方而感到遗憾,这是因为下笔时没有好好斟酌。风景画的描绘对象是十分宽泛的,它潜藏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表现力,要想把它画成一幅感人的画画者必须对所画风景认真地观察和思考。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根据艺术需要有所选择,把对比强烈、色彩鲜明的物体作为写生内容。在此基础上提炼、组织画面,也就是把看到的事物发挥想象力通过取舍、位移、剪切、加减、集散等手段,确定所选景物表现的主宾关系,明确表现过程中前景与中远景的关系,物体的形状大小、虚实、节奏、明暗与整幅画的色彩关系。通过构思使画面结构与表现语言整体、凝练、富有生气和精神,达到形体与色彩、刻画与表现、整体与细节等各因素的和谐与统一。让各个绘画因素充分发挥艺术的表现功能,将客观物象形象认识转化为主题的感受和情感的抒发。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风景色彩写生时,学生由于喜好、性格、造型的认识等主观的认识不同,对生活与艺术的理解和感受不一,会从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主观发挥形成写生的不同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如有的学生采取写实表现,按照严格的训练方法作画,风格质朴、自然;有的学生注重形式美带有装饰味;有的学生注重意境,强调美感和境界,采取提炼、概括、简化的手法;有的学生注重光色艺术,色彩斑斓,纯度高,画面明快;有的学生大胆运用抽象因素,用点线面整体组合构成画面。教师站在正确的角度上进行客观的、有意义的引导,使学生在较宽松而严谨的学习气氛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张扬艺术个性,反映活跃的内心世界。不管是具象表现,还是抽象、装饰表现,每一种风格都有各自特点。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培养和发挥他们的绘画个性语言。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大师绘画的特点和思维方式,而且要明白现代艺术思潮和艺术观念都对风景色彩写生有巨大的影响,把新的绘画理念和艺术形式介绍给学生。因为现代艺术的新面貌,闪亮、鲜明的色彩,跃动的时代旋律和节奏,艺术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方向发展。让学生明白现在是学习绘画理论和审美观念等知识的阶段,理论付诸实践,在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发展,从而使自己的绘画思想和艺术审美观念发展、升华到一定程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因此在写生时,学生要从各自的特点出发,根据自己的表现需要,在艺术实践中主动思维,勤于观察,把握规律,抓住物象特质与美,反复实践和探索,用自己的视角去表现心中真切的感受,丰富艺术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色彩写生表现和情感的表达能力,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在风景色彩写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有关知识,而且要以自然美激发学生悟性,引导他们用心去感知世界,陶冶情操,提高绘画能力和艺术素养,结合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探索中完善自我,取得艺术真谛。

油画语言作为油画的外在表现形式历来被油画家们所称道。任何成功的油画家,在运用色彩、线条、笔触、肌理质感、形、构图等油画语言表现形式时都有其独到之处。在各种油画语言中,笔触作为绘画色彩与造型的载体,展示画家个性、气质和内涵,是油画家精神内涵的真实写照,是油画家诉说情感的无声话筒。

1.绘制油画前的准备工作

(1)制作画框与绷布。绘制油画首先要制作画框与绷布,这一点所有的架上绘画都基本相同。画布有条件应尽量选择亚麻布,雨麻布最好,画布的经纬线要整齐匀称,不能有漏织与过大的线头。切忌选用成品画布,因为它上面的底料成分不明,容易渗油、龟裂,甚至变色。采用多次画法最好选用织线细密的细亚麻布,这样最后的画面效果易于平整。画框在画材商店直接就能买到,如不满意可去画廊定制,定制的价钱稍贵,但质量很好。绷布注意保持画布的织线与画框的两边平行就好。

(2)制作画布底子。现在许多作画的人几乎都不注意底子的重要性,好像在什么上面画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然而底子对画作的保存、画面的亮度、画作的寿命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影驹。即使不考虑长远效果,做一个好的底子,在作画时的心情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底子有两种:油底和胶底。胶底不适合多次画法,但油底做起来程序复杂,且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半年左右才可以使用。

(3)放样。采用多次画法作画,如果你对自己的造型能力很有信心,就可直接在画布上起形。如果信心不足,则可以选择做一个完整的素描稿子。素描稿做好后要将其放样到画布上,放样有很多种方法,较原始的有扑粉法、九宫格法,现在有硫酸纸转印法、投影仪投影等。

(4)媒介剂。说到多次画法,就不得不说使得这种画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媒介剂。在前面复杂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没有它我们无法将这种技法进行下去。传统的媒介剂制作方法复杂,且需罗达玛树脂、玛蒂树脂等昂贵材料,画材商店有卖成品的管装树脂媒介剂,但是这种媒介剂很昂贵,且只适合作细部刻画,不宜大面积使用。

2.一般的制作程序

说到制作程序,首先要强调制作程序是就每个艺术家自己的目的、愿望和习惯方法而论的,它没有绝对的、固定的法则。

(1)第一遍铺色。第一遍铺色的主要目的是简练地画出大的色彩区域、大的形体关系,以及为后来的肌理、色层打下好的基础。

(2)逐步塑造。塑造是指在第一遍铺色的大致平面效果上用笔触进行由大到小的体积建立,使形体和色彩逐渐明晰、实在。由于第一遍色很可能将启形的线条几乎覆盖掉,因此我们需要用具有一定色彩差别的重色重新勾画,确定形体的轮廓与结构,同时,进行由暗部向亮部的逐渐塑造。在塑造这一阶段的色彩时,相对第一遍铺色,纯度上应高一些,但不能一下子达到最后效果,同样要为罩染留有余地。相对第一遍铺色,在色相上就可以从大到小地寻求变化和特征了,其中包括亮部、暗部的冷暖变化及固有色的色相变化。

(3)罩染及再塑造。在传统油画技法中,罩染和塑造是交替进行、互为补充的,这使得油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果没有含粉厚色的基础,纯粹的罩染就不可能传达出色彩在纯度上的层次,因为只用透明色是无法表现出各种程度的灰色变化的,更无法表现出肌理上的差异感。相反,只有直接画法的塑造又不可能获得色彩上既透明又具有灰色的灵活性,而且也不能形成色层的丰富感,更不能获得氛围上的整体笼罩感。

(4)全面罩染。罩染分为局部罩染和全面罩染,局部罩染适宜刻画细部,全面罩染则有利于画面的整体关系和整体表面光泽的均匀一致。在我们用反复覆盖、多次罩染进行对物象的塑造、刻画中,免不了会产生对整体关系和气氛的忽视,从形体和色彩上或是肌理和色层上都会顾了局部而失去了整体的关系。这时我们需要用含油量相对浓稠的透明色对整个画面进行全面罩染,色彩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对总的色调的需要来考虑。这样便可以获得一种浑厚、圆润的形体感,一种谐和、明澈的色彩气息,一种亚光而润泽的表面油层。各种丰富的肌理和色层都被笼罩于其中,产生出一种凝重而浑厚的艺术感染力。

3.实践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比较法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几首诗词联合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赏读,能让学生沉浸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悟力得到多重解放,知识面亦能得到瞬间扩展。长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感悟,无疑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体验的良方。

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四“词别是一家”这一板块四首词时,运用了比较教学法,使此板块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且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教”与“学”有效地统一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授《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和《声声慢》时,为了能把握词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笔者着重抓住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比较。

一、思想感情的比较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有同有异的。在进行比较教学前,我精心设计预习内容,并用一课时详细指导学生感悟各首词的情感。

四首词都晃动着孤独的身影,充满了愁思。《虞美人》抒发的是亡国之痛,表现了亡国之君的故国之念。他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的,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蝶恋花》中写愁,兰花泣,帷幕也感到寒冷,燕子耐不住寒冷远飞去,这些景象撩拨着人的离情别绪,令人无可奈何,从而抒发了失恋之苦。但词里未直抒胸臆的情感还有:人在伤心流泪,是主人公在体验着孤独、寒冷和寂寞的情绪。“燕子双飞”、“独上高楼”、“明月无情”其实又反衬主人公的有情但孤独无依。《雨霖铃》抒发的是离别之伤。词中上片实写依依不舍的分别场景,同时又虚写到楚地所见之景,下片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既写出了离别的背景、过程、场面,又写出了离别时和离别后的凄切、怀念、苦闷的情感,词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别之伤。《声声慢》抒发了嫠妇之悲。这首词是李清照身经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独无告的生活的反映。本词以残秋的景色为衬托,集中抒写了词人晚年极度的孤苦哀愁。层层铺写,呜咽满纸。

如果分析到此为止,那只不过是把四首词的思想情感的共性罗列出来,并未涉及作家本人及作品的深层内涵,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远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继续引导,从分析四首词都产生“愁绪”这一共性的原因入手。将产生“愁绪”的原因找出来,再比较四首词的思想情感,其实又可以从同中辨析出异来。

联系作家的人生经历,得知这种共性是作家本人所处的时代、所在的民族、所经历的遭遇赋予的。李煜因自己沉于声色犬马的生活不事朝政而被俘虏,从至高无上的帝王沦为阶下囚,他的生活、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完全改变,这种痛彻心肺的人生之苦让他在《虞美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中对往事的回忆引出了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春花秋月与往事对比,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对比,雕阑玉砌与已改的朱颜对比表达的都是物是人非的思国之痛。

靖康之变,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如果这首词抒发的仅仅是个人私情,就有失偏颇了,因为,读诗一定要“知人论世”。靖康之变,国破家亡的巨变和遭遇,给李清照的心灵留下了永远无法治愈的创伤,也铸成了她后期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伤感离乱、哀婉凄绝的心境和情调。其实,李清照就是那灾难性时代的牺牲品,她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时代的悲剧,她抒的情,写的恨,虽然只是时代悲剧的余绪,但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所以,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言愁唱恨,也是对乱世的揭露和控诉。

柳永才华满腹,最初胸怀大志,后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已近半百才考上进士,可是仕途坎坷并未得到重用,只做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在赴任时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漂泊之感,与情人惜别之痛,仕途失意的压抑交织在一起,写出《雨霖铃》。晏殊在政治上志得意满,他的词是消遣之作。《蝶恋花》渲染离别之情,诉失恋之苦。

四首词抒发的都是愁,但这些愁又同中有异,学生在充分的比较和反思的基础上找到了形成共性的原因,不仅对主题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而且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本人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也从比较中悟出了比较法能让自己更清晰地理解文本。

二、表达技巧的比较

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各有千秋,但作者在选择表达技巧上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再三斟酌。所以笔者在教学时,抓住这一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词中普遍运用的艺术手法,在这四首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虞美人》中选取了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小楼昨夜又东风”、“雕阑玉砌”等以乐景反衬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蝶恋花》中首句景物描写都染上了主人公的主观色彩,“燕子双飞去”、“明月穿朱户”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孑凄清。《雨霖铃》首句中“寒蝉”点出深秋,显出凄清,渲染气氛;“雨”指明天气,暗合下文送别之“泪”;“长亭”是送别之地,从来就是“天下伤心处”。这些景物处处含情,物我双合,情景交融。《声声慢》中,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此时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和浓浓的相思之情,秋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更让人觉出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很难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经过比较四首词中所用的意象都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和谐完整的意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文学作品中的白描手法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虞美人》中李煜不依靠外在的描摹来烘托气氛,而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使一切都笼罩在他的故国之思中。作者抓住客观景物最富特色之处,如“雕阑玉砌”已经“朱颜改”了,从而营造了特有的艺术氛围。《声声慢》中,作者直抒胸臆,感情直率细腻。开篇即用十四个叠字,设置了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对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这些都是白描手法,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

虚实结合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是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词的意象,开拓诗词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虞美人》中的“故国”、“雕阑玉砌”等都是具体所指;“春花”、“秋月”、“东风”等属于虚写,并且“春花秋月”、“东风”在词中已经被感情化了,作者把虚实结合起来,使愁跃然纸上。《雨霖铃》一词上片中前半部分写的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赋体铺陈的手法是柳永率先带入词中的。他按时空的自然状态用铺叙的方法,营造氛围,抒写心绪。《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铺叙之法,构建不同层面:水面飘移不定的行舟,岸边随风拂动的柳丝,空中凄寒如水的秋风,天上暗淡无光的残月。营造了一幅凄清淡净的画面,借以传达作者身不由己、飘转四方的羁旅愁思。《声声慢》也以铺陈之法来言伤说愁。词人从感觉、知觉、视觉、听觉上,共写了六层伤愁的情境,忽寒忽暖的天气,浸透凉意的霜风,空中掠过的大雁,满地怒放的黄花,窗外飘飞的细雨,黄昏时分的梧桐,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生愁、助愁、催愁的,外界的客观景物完全为内在的主观情感服务,可谓因情设景,景随情迁,从而成功地营造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有我之境”。

经过比较学生对借景抒情、白描、虚实结合、铺陈的艺术手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这几种手法,它还要求从四首词中继续挖掘和鉴赏其他常见的艺术手法。

《虞美人》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比喻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了。“春花秋月”和往事(锦衣玉食、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对比,雕阑玉砌与已改的朱颜对比等,在对比中比出了物是人非,比出了浓郁的思国之痛。

《蝶恋花》中比较突出地运用了反衬烘托及拟人手法。“燕子双飞去”、“明月穿朱户”以乐景写悲情,以燕子双飞、明月无情反衬主人公的孤独及有情。词中首句用拟人手法以悲景写愁绪,将古代文人那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因怀念远人而产生的惆怅灌注进这些已获得生命的景物中。

点染烘托是绘画手法,诗歌中“点”即点明情感的内涵,是总说;“染”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是分说。《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的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点”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超越了古今所有人。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很多,这四首词中也运用了多种手法,我根据教学目标抓住了最常见、最典型的手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更清晰更系统地理解这些艺术手法。从中,学生也明白了:勤于比较,读书就能读得主动,读得灵活,读出真谛。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更直观、清晰地理解了四首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也让学生知道了巧用比较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比较教学,就是将“此”和“彼”互为参照,互相作比,从而发现它们的“同”或“异”,以及“何同”或“何异”来,进而获得比其他教学方法求取的知识在范围上更宽广、在程度上更深刻的效果。运用比较法教学,既避免了孤立片面地学习语文,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使语文的“教”与“学”跨越鸿沟成为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风景写生;设计意识;创造力思维

人物、风景、静物是绘画三大题材,风景更以它赏心悦目的情调和意境令艺术家们心领神往,在我国美术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中,外出写生已成为重要的训练课程之一。对于设计专业学生而言,色彩风景写生课应该从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出发,应该适应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而进行训练。而目前在我国多数院校设计专业中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多半是从绘画专业转变过来的,色彩风景写生课也多是沿用绘画专业的一套教学模式。如此的训练势必会影响设计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正常接轨,影响学生的设计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色彩风景写生的意义

色彩风景写生是艺术学习者必修的一课,不管是绘画类的还是设计类的。早在唐朝,张彦远就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艺术家都是直接面对大自然,从风景中找到了抒感、表达思想的手段,并寻求着艺术的真谛。

走进大自然,面对秀丽的景物,每个人的感受都会不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瞬息万变的自然界中捕捉艺术的灵感,感受色彩的变化,体验灵活的构图法则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色彩风景写生课程能训练学生对于色彩的敏锐洞察力,感受色彩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体会自然界丰富的构图形式,培养学生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这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现状分析

刚刚接触色彩风景写生的学生,对大自然色彩的感受是单纯而客观的,而且受入学前所受训练的惯性思维影响,造型和色彩在他们眼中就如同照相机一样忠实地反映客观自然的原貌、颜色,这与我国的教学现状是吻合的。长期以来,由于受印象派和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色彩风景写生主要是为了锻炼用色彩和笔法,塑造各种不同景物的形体和质感的能力,理解自然景色由于环境、季节、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丰富的色调和色彩关系,并掌握其表现规律技法,也为了了解空间、透视、明暗层次对比,色彩冷暖及纯色对比在画面中的重要性,培养出他们对大自然色彩的感受力,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力。经过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写实风格的色彩画家,他能寻找到大自然的色彩之美的同时也能创造出和谐的主观色彩之美,使色彩与人的思想感情之间建立起关联的纽带。所以很多学生在写生作画时把模仿自然景物的造型和色彩当成了自己色彩风景写生的目标。

假如我们一直按这样的训练对学生实施教学,他们内在的创造性思维将永远被封闭,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永远发挥不出来。

三、对当下风景创作的观察

西方现代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不断涌入,风景画呈现出十分新鲜而复杂的局面。

蒙德里安是抽象主义大师。他发现了纽约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整齐严谨的街道布局,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以及夜幕下流光溢彩、闪烁变幻的灯光,等等。于是在《百老汇爵士乐》中,他用无数活泼而跳动的三原色小色块来分割和控制着画面,使画面洋溢着某种前所未有的城市景象。

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传世名作《呐喊》,虽然水依然是蓝色的,地依然是棕色的,树依然是绿色的,只是天空变成了红色,画面上大自然的景物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并没有失去其大致的真实性,但画中无一处不充满动荡感,画面的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大自然的景物被蒙克附上了自己内心极度焦虑的情感。

吴冠中长期致力于视觉艺术形式美的研究和探索,他的风景画非常注意画面中点、线、面的组合与搭配,以及色彩的情感表现所形成的形式感。他的很多表现中国水乡的油画风景就是运用点、线、面的造型手段和我们民间美术的色彩,将国画艺术的意境幻化于油画之中,赋予油画以“东方意韵”之美。吴冠中以心、情作画,这与西方印象派等以客观景物为主体,以科学观察方法为依据的绘画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而这却恰恰与我国传统的绘画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

纵观洪凌的油画,他创立的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的风景世界不再是客观世界中大自然的风景,他将风景作为一种视觉审美的客观空间,将中国精神文化融入其中,并在异质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碰撞、磨合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把风景油画凝聚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质,最终使油画风景更接近于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境界,使中国当代风景油画艺术呈现出独特的光彩。

四、对设计专业风景教学的再思考

对艺术家风景艺术的个案分析告诫我们,面对大自然的景物,我们必须重新对之进行再分析,为以前对景物的理性认识注入感性认识的成分。我们在面对大自然写生时必须带着个人式的自我认识,或是感性的色彩或是情感的表达或是形式的追求等。只有在这些自我认识的支配下才可能激发起内心的某些情感共鸣而产生新的画面形式和新的色彩体系。这种新的画面形式,新的色彩体系生动而富于激情,感人至深,才是艺术设计专业写生在色彩风景写生中必须追求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面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色彩,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把大自然的客观色彩转化成主观因素,甚至可以转变对景物固有色的认识,用主观的色彩取而代之,再融入到画面的形式美之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把握住机会,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并用设计意识去拓宽学生的视野,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色彩风景写生中培养对设计的认识和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把设计意识融入到艺术设计色彩风景写生中,是艺术设计专业色彩风景写生课教学的必然要求。

五、被设计的风景

1.色彩的解放——向野兽主义学习

野兽主义艺术家堪称色彩的舞蹈者。他们长袖善舞地运用直率、浓烈的色彩,并以粗放的笔法绘画出强烈的画面效果。马蒂斯认为无论是和谐的色彩或不和谐的色彩,都能产生动人的效果,他以如此独到的见解去使用色彩,从不局限于色彩的冷暖等所谓科学的色彩理论,他说:“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因此在他的绘画中,他从不如实地使用颜色,而是大胆地运用了非描述性的色彩,他是利用色彩来表现欢乐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这就是马蒂斯“准确并非真实”至理名言的真实写照。

野兽主义对色彩的使用,让我们学习到大自然与色彩、色彩与绘画的关系,自然界的色彩固然丰富绚丽,但绘画的色彩不是客观的反映,只有不苟于自然,并富于想像力地运用色彩,让色彩在画面上自由而独立地绽放,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才能开辟出具有完全不同的独具魅力的色彩风景。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6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著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形态,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就必然产生把握自然美的间接性、模糊性,需要读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引志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朗读法。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你在哪里》,这首诗选择巍峨高山、辽阔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观作为寻觅呼唤总理的处所,展现了一个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朗读时,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亲切深情的呼唤,倾诉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直观法。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图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秋高气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图,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此外还有很多人景法。如类比法、带入法等,不一一赘述。

2.出景。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

由景理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注:王国维:《人间词话》。)况周颐也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注:况周颐:《蕙风词话》。)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图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再如《香山红叶》写香山风景的奇丽和红叶的色与味,抒发饱经风霜的老向导在新社会焕发出自豪奋进的激情,《果树园》开头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来描绘果树园迷人的景色,抒发翻身农民摘果子时的欣喜之情。总之,由景理情是欣赏自然美的基点。

由景想人。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注: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如《风景谈》,全篇由六幅风景图画组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六幅风景图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又如:《白杨礼赞》、《爱莲说》、《松树的风格》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义。“义”是指文章的意义、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中。“画中有诗”。生动的画面又常常由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组成。如《荷花淀》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在抗日战争时期,充满紧张的战斗气氛的课文中,为什么描绘这么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产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既展现了白洋淀优美的风光,衬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纯洁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景物衬托人物;更为重要的是为歌颂水乡人们拿起枪杆保卫家乡而参加战斗这一主题打下基础。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7

湖北省孝昌县职业高中徐晨曦

摘要:美术写生课是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好地丰富和掌握绘画造型的基本规律和绘画技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绘画的主观意识和方法技能。对发展学生的感觉器官,培养学生的注意、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的智能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写生教学要教学生从观察开始,要抓第一印象、要强调观察、要有新鲜感受,强调不要重复用色、不要用习惯性固有色,要注意色彩的冷暖与变化。

关键词:美术写生课;写生教学;色调;造型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20-02

美术写生课旨在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和评价美,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绘画的主观意识和方法技能。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调动其自我心理感应和情绪的参与。因此,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其思维,教师就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静物、人物、风景写生。

写生的过程是发展学生视觉写实表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它不但有培养学生写生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基础能力的教育作用,还丰富和拓展了学生以形式创造来迅速把握那种瞬间即逝的“印象”。对发展学生的感觉器官,培养学生的注意、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的智能更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但这些在教室教学中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教师不能把写生课当作是简单的技法课和单一的色彩训练课来对待。写生课在美术教学中可分为校内写生和户外写生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在写生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

一、校内写生教学

校内写生讲究的是以课堂讲解为主、室外绘画为辅,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景物写生方法,进行透视、光线、构图、造型、色彩等分项写生练习,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写生训练,并在实践中正确地理解、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1.透视的规律。透视是一种推理性的观察方法,通过透视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后汉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也提到“察物近则大、远则小”,并作出了深刻的论述。自然万物在占据空间时都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它一旦反映到观察者眼中,其占据的视觉空间就不是原来的比例关系了。把三维空间的景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在二维空间的纸上,这就是透视过程,形成的画面空间就是透视,它始终是围绕观察点、观察面、观察对象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基本形体变化的造型能力及灵活应用透视原理组织画面的构图能力。在初始阶段选择写生对象时,应选择那些直线结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写生练习,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加大写生难度,使整个过程都变得自然贯通。

2.光线的掌握。光线的应用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光就没有明暗,没有光源就没有可视的物体。明暗的产生来源于光线,正是因为光线才使物体有了明暗虚实的变化,有了明暗造型的教学体系。光本身是一种极其虚幻的东西,时而耀眼时而柔和,光的性质取决于光源本身。因此,室内教学时不能用自然光,要用聚光灯来创造光源,只有在固定的光源下写生到炉火纯青时,才可以开展室外风景写生。因为太阳光线在不停地移动,并随时改变着画面的效果,要想在瞬间掌握住自然光对画面的影响,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

3.构图的能力。在构图中首先要分清主次,每一幅画都有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对象主体,主题是画面内容的中心,也是画面结构的中心,而次体的陪衬更能显示主体的优势。构图讲究的是对称与均衡,对称可以使构图稳定协调,从形式上均衡是对对称的破坏。对比又能使彼此的对立特征更明显,而协调又是变化与统一相结合,虚实是相互对应的因素,节奏和韵律是情调和动势作用的结果。因此,构图时不仅要包含对象本身的形状,还要包含背景的形状,好的构图来源于整体感,它体现的是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个特殊部分,所以画面的关系总是建立在模棱两可、看似矛盾的形态之上。构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造型的基础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具备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处理的能力,练习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形象事物及深刻、准确地表现形象的能力,其中,主动刻画能力包含主观的艺术表现及艺术处理能力。

4.造型的能力。在美术造型能力的训练中,对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把握画面造型、形式、色彩的能力,提高绘画水平,是美术造型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但绘画造型能力是综合作画者各种能力的结果,也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绘画水平。从大体上讲,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与想象能力、表现能力等诸方面的分析,正本清源,使造型能力训练的目标更为明确,从而更好地指导绘画实践与艺术创作。从视知觉观察角度入手去研究造型艺术的形式和规律,应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观察方法应该是美术教学中首先要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学生“怎样画”之前,应该先教会他们“怎样看”,由此,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整体观察是看到物体自身形的同时,也看到物体自身形以外空间的“形”。画面的整体是由两部分构成形体和空间,“形”与“空”是正负形关系,形决定空,空决定形。

5.色彩的理解。色彩向来是写生教学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好的色彩可以传递更加丰富的精神信息以及更多更有意思的感受,如果只讲冷暖色调,形式感对立统一,色彩构成是不够的,因为好的色彩有它的生命、呼吸,好的色彩就像好的造型一样是在画面上体现的,它只有一种生成方式,那就是写生。在中学写生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个理念,即大自然永远不会重复,写生的精华在于抓住瞬间的美。写生的信念就是每一次都是新的创作,从观察到落笔、从严到手、从对象的色彩意味到画面的色彩意味,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可以借鉴。

写生教学要教学生从观察开始,要抓第一印象,要强调观察,要有新鲜感受,强调不要重复用色、不要用习惯性固有色、要注意色彩的冷暖与变化,教会学生正确观察和掌握客观物体的色彩规律。任何物体的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需要整体观察、比较,通过对物体间的色相、冷暖、明度、纯度进行对比,通过分析色彩倾向寻找其变化。色调是一幅写生作品给人的整体色彩印象和色彩对比的倾向,一幅写生作品若色调主次不明,凌乱而不协调,是不会给人留下好感的,因此,好的写生作品就必须具备冷暖、明暗、纯灰、色相上的比例平衡、协调,对比主次分明,不同的色调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写生练习中,首先应教学生从灰颜色开始练习,先画纯度最低的颜色,只有画好灰色,把灰色画得灰而亮、灰而浓郁、灰而不脏,才能轻松地画好亮色。

二、户外写生教学

户外写生与校内写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新鲜而兴奋的兴致来感受对象,外出写生的收获不是单纯呆在画室所能取得的,它是带有个人真挚感情色彩的形象感受和强烈的乡土生活气息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放在大自然的交流之中,倾听它的呼吸、感受它的芬芳,再用笔表现出来,这才是写生的本真。野外不同于室内之处在于其视野开阔,可以尽情领略田园风光,大自然包罗万象、光线色彩随时都在变化,所以作品无论是否成功都是学生对大自然感受的直接体现。

在教学中,根据风景写生的特点,教师必须考虑两种倾向:一种是“纯写生”,即对景写生时,能迅速而敏锐地把当时的独特感受与景象特征表现出来,追求生动性。这种方式虽然能达到生动的艺术效果,但是很抽象、粗糙,跟速写差不多;另一种就是创作性写生,即对景物进行反复推敲,通过多次深入地描绘,使作品在形式语言与内蕴方面都有完美的表现。但这种表现形式学生一旦掌握不好、处理不当,画面就会变得凌乱、僵硬呆板,所以教师要努力将这两种倾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1.要懂得如何“取”、“舍”。在面对大自然时,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写生,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所画的物象,构成一种真实感人而又有别于纯自然的艺术作品。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的创作意识,要指导学生在自然风景中感触到美的意味形式,并能将他们所感受到的、使人激动的场面景物通过绘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大自然中,每时每刻的律动都有所区别,它具有不可重复性,要求手和眼高度协调统一。在绘画教学中,特别要教会学生懂得取舍,风景写生的原则是能不要就不要,只有懂得了“舍”,才知道如何“取”。

2.要懂得如何抓住色彩的变化。大自然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色彩依据,但大多数不具有生动性。在面对丰富的色彩时,学生会心生畏惧,不敢大胆用色,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强烈、鲜明的色彩,通过实践,理解色彩在画面中发挥的作用。写生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和色彩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几分钟内即可打乱最初的色彩意境。因此,动笔前,应通过细致地观察,抓住心中的第一直觉,敏锐、快速地捕捉符合意境的大色调,避免反复涂改,应尽量一气呵成,从而保持画面的通透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大自然丰富的色彩有所取舍,要抓住瞬间的感觉和色彩变化,果断地进行概括,区分出不同的块面,便于拉开空间距离,明确各个元素的形体。在风景写生中,色彩搭配是否对比响亮、协调美观、情景合理直接关乎作品的成败、优劣,而学生在写生时,容易犯两种色彩的表现错误:一是“照相主义”,即追求一丝不苟,要求画的与看到的景物一样,并保证绝对真实;一是“狂想主义”,即不受景色限制、任意发挥、完全不顾画面色调的协调性。这两种都是写生中最忌讳的,大自然的色彩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色相参考和变化的依据,在作画时,既不能“照葫芦画瓢”,也不能胡编乱造脱离“依据”,而应把大自然的复色做适当的夸张想象,其目的是使画面调子对比协调统一、符合审美要求。但也要考虑地域季节的特征,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色彩概括的能力,表现突出的也是能激起审美情感的色调对比。例如,画面中表现的主题是橙红的土路面,就要弱化天空、远山、树木、房舍、水塘等固有色,要大量揉入不同程度的蓝紫色,与画面主题形成色彩的对比与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响亮而富有生气。一幅画就是一曲交响乐,“土路”就是画面的“主旋律”,明快而突出,“天空、远山、树木、房舍、水塘”等就是不同音响的“配乐”,各有各的效果,相互之间不能跨越,更不能抢夺了“主旋律”。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意境构思神似情景交融

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意境品评绘画作品,画作的意境体现了作品的深邃精神内涵,在风景写生中营造意境是教学的重要要求。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它以各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浓烈的画面气氛和超脱自然的客观物象,表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贯通,无比广阔的艺术的化境。

意境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且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偕,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①这指明了绘画的意境。然而不同的艺术家对意境的理解不一,如:北宋郭熙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李可染说“意境”是绘画的灵魂;唐代刘禹锡的“象外之象”“境生于象外”;有的艺术家重“实景”,有的重“真景”,有的重“梦景”,有的重“神景”。在今天的色彩风景写生中,笔者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以景表情,以独特的构思达到画面有序,气氛浓烈,物象神似,感人至深。色彩风景写生时要求充分的投入,完善画面元素优化,增强画面的意境表达。www.133229.Com

写生时营造意境,要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要做到这种境界,就要处理好由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关系,必须在色彩写生时从多方面进行创造。

第一,格调高雅,深思周密的构思。一幅色彩风景写生作品的格调优雅,耐人寻味,它直接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气质,因此加强自我修养必不可少。面对自然景物在营造意境时首先是选景,选择你感兴趣的景,由景生情,以情观景,从而把看到的繁杂的景物在大脑中加工成艺术形象,确定立意和表现形式。立意或是明快的、简朴的,或是秀美的、苍劲的……不同立意应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笔触的运用、色彩的薄厚、调子明度高低……通过点、线、面、色有机变化组合的视觉造型语言营造意境中的具体形象。立意与形式确定后采取相应的构图方式,如边角构图,三角构图,s形构图等。从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净化画面中的各种构成元素,如区分物象均衡、对比、节奏、变化统一、主次、虚实、前后、藏露等巧妙的经营位置,以虚求实,以真求神,以有求无,无限寓于有限之中营造象外之境。在这个过程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的妙境。

第二,画面的色调营造一种气氛,就是说要有境。色彩的不同倾向可传达不同的情境,如倾向大红色调让人感到热烈、兴奋,充满激情,使人联想到中午或夏天等;倾向黄的色调让人感觉成熟,使人联想到秋天;冷色调让人感觉凄凉、阴冷,使人联想到雨天或早晨。不同的色调让人感受和联想到不同情境。色调对于作者更能表现当时的感受和情绪,更能使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画作的整体魅力。

第三,建造画面秩序和情景。提炼所画物象的各种关系,一幅画中所有表现对象的主宾、空间、透视、轻重等各种对比关系突出体现了其思想内容。反之画面对象平均、秩序混乱、思想模糊不清,让人看不清、没启迪,更谈不上美,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我们画画时要从大小、前后、虚实、远近、高低、冷暖等对比关系;视角变化,画幅大小长短等构图的形式,语言表达形式,材料运用及笔触变化等方面,通过概括、加减、聚散、夸张、重叠等艺术手法的处理给画面建造秩序和情景,清楚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情感,使画面有更深的精神内涵。

第四,注重“神似”。神似是中国画的理念,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强调山水画的“畅神”概念,强调主观作用,抒发胸怀,发挥以形似传神的写意功能。在风景写生中自然物的繁杂不可能都画出,这时我们为解决此问题,应简洁地概括追求形似,以画印象,画感觉取代客观对象。在风景画中忽略或放弃具体的自然景物的细节描绘,取而代之的是意象描绘,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强调“意”的表达,不拘泥于“形”似和“笔”到,但有时意到,笔不到,形不似,则减弱意境成分。对于“神似”要恰当地把握,才能加强意境。总之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如北宋范宽的《蹊山行旅图》,树丛掩映之下的小人及驴马,人与自然的比例充分表现了人对自然崇敬的高远意境。西方画家也不例外,如法国画家彼爱尔·波纳尔风景油画《棕榈之枝》的空间意境表现独具匠心,他画中光线强烈,色彩纯度很高,画面中间色彩略有变化的红房子,画面上方棕榈叶从头到尾画出许多变化。远处明亮蓝色背景映衬出高高低低不同的造型,细微多样的描绘使画面层次丰富多彩,近景与远景的区分造成空间气韵,色块对比和光影效果引人入神。画中人物很“虚”,隐约的轮廓造成人物“神似”和蓝色背景相协调,中景的房子清晰可见,这种虚实对比和高纯补色对比,使整幅画处于阳光明媚人物闲逸意境中。画中虚实情境和空间韵致的高度意象化和精神化,有如闲逸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作者心里荡漾。这是巧妙地利用虚与实、藏与露的艺术处理手法造成的一种高境界;相反,则境界愈小。从中外大师物象处理中可以看出,各种物体在情境中相互包容、渗透与变化,从而构成深远的意境,使之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幻觉和相应的情趣。审美的愉悦不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于反映过程中美的再创造。在创造性的意境想象中,审美者能获得无穷之味、不尽之意。意境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融合的结晶,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意境的营造是绘画的灵魂,也是构图艺术的最终目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最终目的,融情于景是构思、营造意境的绘画构成方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苏轼),既达到了意境的造化,又不失构图艺术的美感内涵,借景抒情,完美契合,超以象外。色彩风景写生不论是油画还是水彩画、水粉画,在写生过程中需注重构思构图、情感的融入及意境的营造。写生是一种绘画综合能力的训练,大家要重视结合各知识点的综合利用,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各种因素融合一体。面对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优美动人的风景,画出佳作来,顺利地完成写生课程任务。

注释:

①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p2026.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油画;风景写生;写意精神;图式语言

风景油画写生以客观自然为描绘对象,类似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但由于与传统文化背景的区别,所表达的内涵和呈现的形式有明显差异。油画传入中国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如此,风景油画写生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也面临着与中国传统审美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的问题。风景油画写生写意精神的图式研究旨在写生实践中结合中国传统审美探究新的图式表现语言,因此,需要探讨风景油画写意精神图式语言的影响因素,分析构成画面的审美元素的价值。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风景油画写生写意精神图式语言的问题:

一、主观情感的表达

所谓写意,就是抒写心意,笔触既是绘画语言的载体,又是诉诸视觉的传递情感方式,表情达意。情感的表达是绘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之一,对画面的视觉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写生风景本身是画家情感的产物,写意就是书写心中意境,传达信息,体现作者的思想。近年来,学者从观念和形式的角度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探讨和思考,更加注重对绘画语言自身的研究,逐渐意识到单一模仿对象而不假思索地组织语言是多么虚弱和苍白。风景油画作品写意精神的体现,应该回到风景油画写生自身,风景油画写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系统和价值体系。在实际写生过程中,具体到取景、用色、造型、结构等协调处理问题时,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这些枯燥的理论不成为负担,并融入中国传统审美,以一种恰当的图式语言表现自己的艺术特征,这才是风景油画写生要着力体现的写意精神的价值取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主观能动性,那么风景油画写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哪?在艺术实践中,首先要强调的是看到风景时的精神感受和心理需求。只有建立在这种表现愿望的基础上,观察客观风景,用心组织绘画语言,才能传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也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才是真正有效的表达。就风景油画写生而言,关键在于我们要懂得如何表现其意义,如果只是研究技法,那将是非常被动的。写生实践应强调风景写生中的造型、结构、构图所体现出的内在的意象形式,以及抽象背后所蕴含的个人情感。我国古代画家的造型就不太注重客观的结构,而是强调情感意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是油画风景写生教学实践中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取自于人的心理感受和精神领悟,这样我们理解客观结构的负担便可大大减轻。在风景油画写生中,我们要建立对客观物体认知的心理感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里的所以然,就是我们作画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起因,进而表露出相应的表现形式。所以,在风景油画写生中,关键在于我们对客观物象的心理感受。有的人对于风景油画写生的基础知识了如指掌,但到头来还是画不好,原因就是缺少情感,没有情感和精神感受的知识和逻辑对于风景油画写生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崔国强的《黄土农家系列》《双色土崖系列》《少陵雪》《暖冬系列》等,大笔块垒、恣意纵横,在风景油画写生中抒情。他的写生不再是手段,而是享受风景油画写生的乐趣,当面对风景感觉成为乐趣时,创作与写生就分不开了。如果要超出象外,就必须丢掉只把对象作为固定不变的物体加以描绘的习惯和炫耀技术的世俗性。从崔国强的油画风景创作来看,激情挥洒很常见而刻意反复并不多见。画家钟情于物象,巧妙利用自然变化组织画面。这种视觉效果无不体现出画家的情意。靳之林把自然当做自己的画室,以自然为师,其代表作品《大禹开凿的古河槽》《黄河乾坤湾》等,都留下了画家当时面对大自然的心灵痕迹,那种跳动的笔触和色彩在画布上自然流露,仿佛可以感觉到黄河之水的咆哮声音。画中千年河槽给我们力量感和沧桑感,这种含有意境和情感的混合形态在画家心里萌生,是一种艺术的禅意。面对不断流变的自然,我们一定要运用自身的感受力,造型、色彩等因素同样不可或缺。主观发掘潜在的这种情感因素是风景油画写生审美的真谛。当我们在关注物象、表现风景美的时候,关注的不仅仅是物象外表所体现出的色彩和结构之美,还有通过物象所传达出的精神信息,这种抽象信息是潜在的,不容易获取。这种精神和情感潜藏在笔触或者色彩造型之中,只有我们恰到好处地表现和组织画面语言,才能使作品浮现在眼前。这里的恰到好处,不是绝对客观的准确,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准确,是精神信息在起作用。我们常常说“感觉”,“感”是感官的信息反馈,而“觉”就是觉悟,这就意味着要感觉出常人所看不到的物象的内在本质。所以,读画和画画都需要修养,风景油画写生作品要体现情感和写意精神,更需要磨炼和感悟。

二、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传统美学在当今风景油画写生中依然重要,这也是风景油画写生与社会文化交融的一个方面。当前,中国处于社会发展变革时期,这一变革是时代推动所致,要在中国本土生长、发展出具有地域风格的艺术作品,就不能割裂本土文化背景。所以,风景油画写生作品中的每一个因素,都要追求更合适的表达。民族文化土壤的养分为风景油画写生写意精神的图式语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写生实践中,本土地域风光是风景油画写生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哲学、传统绘画美学。通过了解和学习水墨变化、气韵生动的传统艺术手法,可以在风景油画写意图式语言的积累中,使我们的思维越来越清晰,视野越来越开阔。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色彩关系和肌理变化,同时也看到了笔墨情趣。传统戏曲、古典哲学、小说、青花瓷等都是带给我们灵感的重要源泉。风景油画写意精神的图式语言研究要扎根传统,但也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对西方传统的学习。有了传统基础再深入生活,在把握对象的同时不断发现和领悟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的关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思维与客观碰撞,从而构建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已有的审美经验和真挚情感对绘画意象的生成尤为重要。虽然写生是反映客观自然,但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用图式语言将认识和观念传达出来,是通过外在形式反映内在精神的一门学科,是通过写意精神探索图式语言的本质。因此,只有在中国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汲取养分,风景油画写意精神新的图式语言才能得以发展,创作者才能画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景油画写意画,才能传递出民族精神,真正融入本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立象尽意

油画风景写生除了要强调倾注创作者的情感、意境和民族文化,还要重视写生的介质和手法,也就是形体反映神态的审美因素。客观物象的基本形态一般以自然形态为主,油画风景写生中的取景构图、勾勒形体是表现客观物象的重要手段。形神合一至关重要,画家对于形体特征的理解与把握,是风景油画写生的重要因素。要尽量避免观察对象的基本形状之后就用苍白的语言进行客观再现,长时间深入对象的质感、形态,陷入对客观自然的迷恋与模仿,从而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图式语言。当我们看到一组风景或者面对要表现的物象时,在我们的脑海里首先被物象或风景整体的气势所吸引,正如形容山的雄伟、河的壮阔,这已经不是物象本身的概念,而是一种画家的气质,也就是要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神似。而这种表现的前提就是把所看到的物象和心理感受等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新的图式语言结构,这才是写生前的立意与感受。否则,即便和客观一一对应,其结果也只能是缺乏神似、毫无生机的死风景。机械的再现只有形体和结构,而不是形体结构之下的内在特质和运动、生活等生命信息,这也是写生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吴冠中的《长江山城》中的老重庆山城,很难说房屋结构和透视是客观的,但山城的沧桑感展露无遗。画家成功结合了中国传统构图和西方形式结构,形成了独特的画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城的神韵。

结语

无论是从中国现实油画语言的发展出发,还是从整个风景油画写生与创作的角度出发,对于风景油画写生写意精神的图式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风景油画写生实践在充分释放情感的同时,也期待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风景油画作品反映给欣赏者的不仅仅是视觉艺术,也是文化的熏陶,体现了作品的传承和发展,能够给人们的情感与心灵开辟一定的精神空间,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休憩,在意境中得到启示。形是作品的基本构架,是用来把握表现流变瞬间自然物象的重要载体;神是作品的灵魂,以形写神是创作者探索风景油画写生的精神旨归,是写生实践中心灵与自然交融、概括、提炼的过程,也是我们通过线条、色块、构图等将现实世界通过形式语言组织再造出的具有生命力的哲学体悟,同时还是一种积累素材的过程。只有深入传统,体验生活,取象立意,才能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忻东旺.油画人体.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3]宋涛.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之路——中国油画的写意解读.大众文艺,2010(20).

[4]韩浩.谈油画风景中“中国式”的写意.美与时代(下),2012(9).

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篇10

一了解教学对象

高中美术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合格的后备人才,培养对象有着其自身素质的多样性,他们都很年轻、思维敏捷、易接受新观念和事物,他们中间不乏对美术有着较高的悟性和兴趣浓厚者,也有较好的艺术禀赋和渴求学习美术的愿望。通过2~3年的认真学习,一般可以达到质的飞跃,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我们武宣县二中的美术生当中,有这样两种现状:一种是喜爱美术,对美术有较大热情而忽视文化课的学生;另一种是其文化课学习成绩本身较差,投考其他专业无望而转向学美术的学生,他们认为学习美术不需要较好的文化素养,这显然是片面的。大家都知道,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是一种精神创造,其自身文化修养深浅与厚薄、人品的高低,对今后的深入学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美术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要学好美术,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二基础训练方法

1.加强临摹训练

第一,临摹的意义和要求。临摹是美术基础训练学习的方法之一,也是学习和借鉴优秀美术作品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可以说“花时少,见效快”,能够较快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绘画技能。临摹的要求:从起稿到最后,整个作画过程要清楚,一定要明确目的,从大局着眼,不要照抄小的局部细节,始终要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切勿机械地照抄。临摹的目的是吸收别人的作品思路和技巧,为我所用,借助前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作画水平,避免走弯路。

第二,临摹范画要严格选择。(1)选择自己喜欢的,档次较高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吸取作品中的表现方法、技巧和表现风格。(3)研究作品构图的完美,造型的严谨,绘画的语言、表达方法等。(4)临摹作品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如纯绘画类和设计类,由于画种的不同,要求也就不同了。(5)学生在选择临本的同时,专业教师要给予一定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和应付性(见图1)。

2.加强默写训练

第一,默写目的。默写考试是对考生知识面以及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组织画面和造型能力的考查。

第二,默写的要求。考生要对绘画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物体的基本比例、结构、位置、透视、大小、明暗、组织画面、色调。

第三,默写的内容。默写考试的内容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如罐子、水果、盘子、杯子、酒瓶、花卉、面包、蔬菜、鱼、书等。

第四,默写的形式。(1)全默写:以文字形式说明的,如“橙黄色衬布一块、瓷盘有面包一块及用刀切好的面包两片,水果刀一把,大号玻璃杯内有褐色饮料,两个苹果、一个桶子”等。(2)半默写:提供相关的图片作为依据,提供单线黑白构图,提供物品随意摆放在考场里,由考生自己组织画面。

第五,风景默写。从近年来全国各高等院校色彩考试情况来看,默写的内容基本是以静物为主,但也有风景默写。因此,在考前要做好风景写生、风景临摹、风景默写训练。

3.重视写生训练

写生是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短期的集中写生训练,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体察对象的风貌,并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独立的写生实践。在素描、色彩、速写等写生过程中,老师要根据美术学习特点和学生素质结构的多样性,采用不同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多元并存的写生教学手段,注意引导学生在写生中积累绘画经验,培养他们发现蕴涵在自然物象中的美;要求学生超越表象的模拟层面,进入表现与营造的层面,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视觉的敏感性、表现手段的丰富性以及审美的广泛性。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在自然中寻找、发现、探索视觉表现的各种形式要素,并创作出大量作品(见图2)。

三重视和加强素描训练

1.素描的基本训练与美学教育之间的问题

素描的指导思想离不开艺术修养,教师的素描水平和艺术修养又是基础训练的关键。教师要以自己较高的艺术修养,启发学生发现和表现艺术之美,启迪其艺术思维,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去引导和点燃学生的艺术思想火花,表明其独具慧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素描基础训练从内容上分为:静物几何形体石膏分面像石膏人像真人肖像的练习;从教学手段上分写生、临摹和默写等方法上的训练,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性,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达到基本绘画技法与美学观念的统一。

2.素描基础教学中的基本规律与个性发展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是独特地运用了美学法则的表现,我们在平时的基础素描教学中,在解决基本问题的同时,就应重视培养和引导初学者的绘画个性,它有助于今后创作风格的形成,把绘画者的性格、兴趣、思想感情、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融为一体,在作品中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使其作出的画能给人一种“冲击力”,能触人心怀。

3.素描教学形式多样

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采取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齐头并进、各光源前提下的作业相互结合;并且要在其间安排构图作业,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懂得画面的构成,培养其表现整个画面的能力;提倡画记忆画。

四研究美术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