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的魅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6:07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1

关键词:善良窦娥赵五娘杜十娘

中国的女性是最温柔善良的,是“水做的骨肉”。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崔莺莺、窦娥、赵五娘、杜十娘等,可见一斑。

窦娥是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女主角,是一位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的妇女典型。在第一折【油葫芦】曲子里,窦娥唱出了自己的不幸:“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得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媳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她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磨难,和婆婆过着孤单无援的生活。她生活中留下来的惟一温馨,是和丈夫的感情。她经常思念丈夫,看到烂漫的花枝使她落泪,因为她已失去了蓬勃的生机;圆圆的月亮使她伤心断肠,因为她再也无从享受团圆的幸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过着孤单无望,极其痛苦的生活。窦娥在不幸之中,克守礼教,她安分守己;窦娥善良、温顺、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她的善良不是表现在爱情上,而是体现在和婆婆的关系上――孝道。

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公堂之上,虽然“捱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窦娥却宁死不屈。但是,一旦桃杌太守要对她的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为了婆婆,窦娥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第三折窦娥押赴刑场途中,虽然自己被枷扭得“左侧右偏”,人拥得“前合后偃”,但她却“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因此,哀求刽子手“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当一个人处在顺利优越的环境中,关心别人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当一个人处在最困难的境地,特别是处在生死关头,仍能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关心别人,这就难能可贵的多了。窦娥在自己性命尚且不保的前提下,还想着不让自己的婆婆看见她就戮而痛苦。与婆婆话别的一段唱:“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是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痛苦心情最恰当的表现,既表达出窦娥负屈衔冤而死的凄惨,又反映了几年来婆媳俩相依为命的生活,写出了她们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写出窦娥对她那年轻亡故的丈夫的怀念,体现了她对亲人的爱。窦娥死了之后,她的鬼魂还请求父亲收养婆婆:“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娥的善良,体现出中华民族敬老怜贫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优秀品质。

赵五娘是高明《琵琶记》中的女主角,她善良纯朴,任劳任怨,有美好的品德。然而这位善良的女性却吃尽了世上千般苦。她和蔡伯喈新婚两月,一心向往与丈夫白头偕老,侍奉好年迈公婆。岂料公婆逼丈夫赴京赶考,赵五娘不愿割舍“夫妻好厮守”的安静生活。明知丈夫这一走,自己将陷入“一身难上难”的艰难处境。但她善良孝顺,还是答应在家好好侍奉公婆,让丈夫放心离去。自己在家含辛茹苦,尽心侍奉公婆。丈夫高中状元后,被牛丞相强招为婿,留在京城不归,赵五娘这时实际上已经成为弃妇。按照封建伦理,“娶妻所以养亲”。赵五娘恪守礼教,虽然丈夫不归,她仍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竭力撇开“六十日夫妻恩情断”的悲哀,“轻移莲步,堂前问舅姑。怕食缺须进,衣绽须补,要行时须与扶。”又是“怕”,又是“问”,竭尽心力,毅然挑起了代夫婿独自赡养二老的重担子。不料遭遇灾荒,生活困苦异常,赵五娘陷入了绝境:“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己。”第七出《义仓赈济》,赵五娘早已衣衫解典、囊箧罄尽,身为妇道人家,她不得不走出闺门,抛头露面到官府乞领仓米,又遭到恶吏的欺侮,发出“千死万死不如早死”的哀嚎,要投井自尽,可是当她想到二老会因此招致速死,又辜负了丈夫临行的嘱托,因而虽然力枯形惫也只得隐忍止步。

封建社会,妇女生活在最底层,支撑门户的是男子,但在灾荒年月,赡养父母的不是蔡伯喈,却是赵五娘。她要操持一家三口的饮食起居,还要煞费苦心地调停公婆之间无休止的争吵。为了省下粮食孝敬公婆,赵五娘自己吃糠充饥,结果呕得她“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就这还担心公婆发现自己吃糠心里难过,还得偷偷躲起来吃。然而赵五娘的善良和孝心,却引起了公婆的怀疑和责难,以为赵五娘背地里把好东西都偷吃了。五娘不忍说出实情,“便做他埋怨杀我,我也不分说”。任劳任怨,默默地用自己“软怯怯的身体”独自承担一切不幸和苦难。后来公婆饿死,她孤苦伶仃,无钱安葬,只好祝发买葬,麻裙抱土,自筑坟台,埋葬了公婆,完成了养生送死,才一路弹唱琵琶上京寻夫(怕她的公婆绝后)。等到她和蔡邕团圆,在公婆的坟墓前,还为蔡邕辩护:“百拜公姑,望矜怜恕责我夫。你孩儿赘居牛相府,日夜要归难离步。”在赵五娘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吃苦耐劳、纯朴善良、克己待人,勤苦自立的传统美德和坚忍不拔、忘我牺牲的优秀品质,体现出敬养老人、患难与共、决不半途抛弃的高尚情操。

杜十娘是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角,是一个美丽善良、聪明坚强、多才多艺的女子。在长期的风尘生涯中,杜十娘厌倦了这种被侮辱被蹂躏的“教坊名姬”生活,迫切地想“从良”,过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到妓院来的男人多把她们当作寻欢作乐的消遣品,在他们中间找个赤诚的丈夫比较困难。

杜十娘非常聪明,也非常清醒,知道自己的身份卑微,要找一个爱自己又愿意把自己娶回家的人不容易。她冷静地观察、理智地思考、谨慎小心精心的挑选着理想的从良对象。一面瞒过狡猾的老鸨偷偷攒钱。她用自己七年的青春和血泪换得一个无价的百宝箱,这个暗藏着的宝贝寄托着杜十娘对真情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她所追求的真爱真情的美好未来的保障。

遇到李甲后,杜十娘真诚而热烈地爱着李甲,她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希望和幻想。要借爱情的力量,挣脱苦海。为此,她处处表现出审慎、干练、机智,以积极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先是坚持不再见其他客人,“富豪巨室,闻名上门,求一见而不可得。”当李甲“囊箧渐渐空虚,手不应心”时,杜十娘不但不听从鸨母“打发李甲出院”的话,而且“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因为杜十娘看上的不是李甲的家庭条件,而是他的人。为了李甲,她甘愿受鸨母的咒骂,使计让虔婆同意李甲只用三百金就赎出自己。在李甲“奔走三日、分毫未获”的情况下,杜十娘自己还出了一半的钱,足见其善良、聪明与热情。接着筹划二人今后的生活安排。杜十娘深知礼教的力量,李甲的父亲绝不会让儿子把一个风尘之女娶回来,所以杜十娘对今后的去处作了种种安排。“居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郎君先回,求亲友于尊大人面前劝解和顺,然后携妻于归。”若是能“收佐中馈,得终委托,生死无憾。”

杜十娘对自己前途多舛,本是成竹在胸、裕如应付的,但对孙富的恶毒行为和李甲的忘恩负义却思想准备不足,当她得知自己被苦苦寻找的“有情人”以一千两银子转卖时,万分痛苦绝望。她“大惊”、“冷笑”,她内心的痛苦和悲愤是可以想见的。她该如何应对呢?

李甲之所以会答应孙富,是因为一方面对家庭有个交待,另一方面也使自己能够摆脱钱财无着的困境。那么当杜十娘把自己的百万钱财展示在李甲的面前,李甲看到这么多的钱财,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有这么多的钱,孙富的千金还当回事吗?所以很大可能是拒绝孙富的提议,但在封建大家庭森严的礼法之下,李甲的父亲绝不会让儿子把一个风尘之女娶回来。冯梦龙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妇人之随夫,如花之附于枝,枝若无花,逢春再发;花若离枝,不可复合。”封建社会的女性就处于这种可怜的地位上,传统的道德观念把女性对幸福的追求压制到了最低限度,这要求中没有爱情,没有尊重,而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婚约。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她们要无可置疑的接受其他男人为她们制定的真理和法律,女人的命运是体面的服从。”正因为女性的生命存在没有任何个体价值,完全要依附着一个所嫁的男人,所以婚姻价值甚至比女性本身的生命更为重要。因此杜十娘虽然有百万钱财,她必须得有一个家,有一个爱她的男人把她娶回家。

所以,李甲只能按照杜十娘的策划把她安排在苏州,然后偷偷地奔走在两地之间,或者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与杜十娘断绝关系,让她独自一人长久孤独的居住在苏州某个偏僻的院落中,孤独忧伤地怀着对纯真爱情的向往死去。

再说,李甲本打算卖了杜十娘的,看到杜十娘有了这么多的钱之后,才改变了主意,拒绝了孙富。那么,现在李甲看中的就不是杜十娘这个人,而是她的百万钱财,那么他们的感情就加上了金钱的因素。杜十娘赌上的是金钱的筹码,她得到的也是李甲对金钱的感情,不是对她的感情。感情掺进了杂质,杜十娘对爱情的美好预期也就成了泡影。杜十娘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她非常清醒,感情的媒介不是金钱,婚姻的纽带不是百宝箱,自尊自重的人不借助身外之物增重自己的分量。她虽然痛苦失望,但仍刚强而又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没有打开百宝箱,告诉李甲她拥有价值连城的珠宝,让李甲藐视孙富的千金之资而改变主意;也没有携带百宝箱跟随孙富而去,让李甲人财两空后悔死。

她以一种十分坚毅冷静的态度,故意打扮得非常漂亮,“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香风拂拂,光彩照人。”虽然痛恨李甲的薄情,但杜十娘依然为李甲谋划,告诫李甲:“千金重事,须得兑足,交付郎君之手,妾始过舟,勿为贾竖子所欺。”当孙富的千两白银过到李甲的船上,“十娘亲自检看,足色足数,分毫无爽”,然后才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百宝箱,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痛骂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又指斥李甲“相信不深,惑于浮议”,愤慨自己“中道见弃”,[4]更感叹自己的理想、幸福化为泡影,最后她投江自尽,以死来表达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以死来控诉那个黑暗的封建阶级社会,以死来摆脱自己的商品命运。杜十娘这种宁死不屈的行为,使我们看到了她性格的刚强和坚毅,也看到了她那颗善良的心灵,那是滴着血、含着泪的、让人心酸的善良啊!

纵观以上几位女性,虽然她们的身份不同,但她们都美丽善良、聪明坚强、勇于牺牲。不管她们的出身如何,也不管她们的结局如何,无一例外的在她们身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温柔善良的美德。

参考文献:

[1].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7。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2

【关键词】语言特征形式丰富方法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22-01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生活文化的发展,语言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我们这一瑰宝还再闪耀着其魅力。但是,由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有相当的难度,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对古诗词的教授,大都停留在记诵之层面,所以大多数学生的文言功底较薄弱。对稍有难度的诗词,就望而却步。这一现象导致孩子们对古诗词失去兴趣,那么孩子们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察要求: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

一、认识古典诗词的魅力――从古典诗词语言特点入手

通过《走进古典诗词》的专题讲座,教师带领学生从语言本身的特点领悟诗词的魅力。

1、改变词性,言简意丰。

词性的改变,是古人炼字、用韵、达意的需要。改变句中的某个词的词性,有时会给整首诗词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这个词就可能是“词眼”或“诗眼”。例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悦”、“空”、“绿”都是形容词的使动词用法:“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绘了阳光普照,清晨古寺山林清幽的美景,让鸟儿欢悦起来;望着寺中清澈的潭水,涤荡人心,所有的凡尘往事都可以抛向脑后,顿时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安宁。诗人的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林之乐的隐逸情怀溢于言表。王安石在路过瓜洲,怀念金陵故居时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反复删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到了这个“绿”字。这里,一个“绿”字,把春天江南色彩以及它与春风的关系,非常巧妙、确切而又形象的表达出来了,也传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词语活用的妙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2、把握诗词的色彩,构筑诗情画意。

古人常把诗词画融为一体,以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诗中鲜明的画意,要调动读者的感官,尤其是视觉效应。而触及视觉的文字应属于表达色彩的词了。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的《忆江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红”、“绿”、“蓝”三个词,江南的春天来了,红彤彤的太阳,照在江花上,让花像一团团火焰在燃烧。清澈的江水在花草的衬托下,映着天空,江水变成了蓝色.色彩表胜景,色彩含心情。我们从色彩组合的字眼中体会到鲜明的节奏与浓郁的画意和情感。

3、实词、虚词结合,融情于景。

这里主要说古诗词中的连词、副词与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组合,有强化表意或传情的效果。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中“都”强调了大自然的“寂”,而“但”连接出了“钟磬音”,以动衬静,更衬托古寺的寂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才”,也能突出诗人描绘的是西湖初春的景象。

由此可知,抓住诗词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融合”诗词的情与景,也能很好的体会诗词的意境。

4、语序颠倒,特别强调。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二、课外拓展,让古诗词从课堂走进学生的活动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寻找古典诗词中的乐趣。

1、举行语文活动,搜集整理自己喜欢的诗词资料。

2、书法大赛。

3、利用寒暑假出游的机会,让学生寻找景点中有关对联、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增加见识。开展故事大会。整理成集,发给学生。

4、寒假前,教给学生对联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家里自创对联。

三、方法小结

1、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古诗词。比如店名、广告语、电影名称,学生们喜欢的歌词,作文中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古典诗词的言简意长,笔墨精炼,形象生动,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这一鲜明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其次,选取学生熟悉的诗词,通过专题讲座,从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古代诗词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词的色彩、词的虚实结合、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诗歌语言的组织规律,使学生大致从语言本身的特点体悟古诗词的魅力。走进本质的东西,学生会印象深刻。

最后,把学生自己创作的成果进行汇总、整理,放进成长记录带。比如,《我喜欢的――诗词》作文,大家搜集的有趣的对联、古诗词背后的故事。了解古代诗词名人的资料、手抄报。

2、抓住有效的课堂,增加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从日积月累开始。布置课下背诵,在早读或课堂进行检查、督促。达到量的积累。

其次,课堂点面结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方法。运用习题,训练学生达到潜移默化,举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施行奖惩机制,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初一的学生,大多数好表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于是笔者就借助政教处考核学生的德育量化积分,在语文科目上也采取了与考核挂钩的措施。从初中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就告诉他们要提高课堂效率,最佳的办法就是多说、多思考。只要你思考过的,无论表达正确与否,都会被奖励一颗星。小星换大星,大星换积分。因此,课堂收效甚好。

四、总结

实践证明,应用于生活的内容,才容易渗入学生的意识,无形中也会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的修养。让我们的古典诗词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孩子们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一个小小的力量,汇集到一起,就是一代人的力量。那么在未来的日子,古人留下的古典诗词――这一文化瑰宝,还会继续发挥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修订版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3

关键词:语言;人物个性;细节;结局;享受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90-01

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遗产,它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等,让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读这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对于提高语文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的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本册教材单独设立了古典名著欣赏单元(第五组),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剑》、《景阳冈》和《猴王出世》分别节选或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由此可见教材编者对中国名著的青睐。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扮演突出的角色,引导学生走近名著,“享受”名著的经典。本文就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去语言华丽处,学习经典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关注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其表达形式是古典名著永恒的魅力所在,更值得我们关注。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其语言及特点,一方面可以落实语言训练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猴王出世》一文中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禽有禽言,兽有兽语”等。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简洁的句式、整齐的节奏,突出了环境的优美”,体会到作者的独具匠心。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了,由无意识阅读转变成有意识的欣赏,从语言表达的形式读出了作者的行文意图。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对语言形式的探究和推敲,赋予无声的语言形式以情感,充分联系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语言的内涵。

二、从人物个性处,走近经典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古典名著的永恒魅力。但是由于节选或改编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往往很难全面认识人物的个性特点。为此,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呈现出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要进行文本拓展,弥补节选或改编文本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如,《景阳冈》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单一的文本阅读后,很容易认为武松是个多疑的人物――他对店主的一片好心不但不领情,反而怀疑店家是拿老虎吓唬他的,想要谋财害命。要认识武松的个性特点,还需要从武松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出发。为此,我挖掘原著这一资源,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到:武松身处乱世,盗贼啸聚山林,有关蒙汗药、人肉包子的事件时有耳闻,这使他不得不小心谨慎。所以对于店老板的好意,武松留了个心眼,这与其理解为他生性多疑,还不如认为他是个小心谨慎的人。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武松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不仅是个打老虎的武夫,还是个小心谨慎的细心人。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就更能体会到古典名著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

三、赏细节描写处,感受经典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文本内容、故事情节、形象感悟、语言表达等上面,对于文本的细节描写经常会不经意地一带而过。但实际上,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性格合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它也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可以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如,《景阳冈》一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情景主要分两个部分描写――“老虎进攻,武松躲避”和“武松反守为攻”。前半部分作者抓住老虎的“一扑”、“一剪”、“一掀”三个动作,让读者感受到老虎的凶猛残暴,令人生畏,而武松此时的“三闪”让人感受到情况的危急和武松的机敏。后半部分中,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掀”、“按”、“踢”、“捉”等一系列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这两个部分的细节描写,体味古典名著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之处和精彩传神的语言表现力。

四、在探究结局中,阅读经典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尽管能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古典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通过文本的学习,还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有关故事的来龙去脉。所以,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文本教学结束后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事件结局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古典名著。如,《景阳冈》一文最后写到:“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于是,在教学结束时,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武松下冈并没有扛着老虎下冈,人们怎么知道老虎是他打死的?他下冈后又遇到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我在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武松性格的感知――他不仅是个小心谨慎的草莽英雄,更是个不计名利、不好钱财、忠厚仁德的绿林好汉。

经典名著值得推敲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触摸经典、感受经典的脉动,去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染,学生定会被经典的魅力吸引,语文素养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4

关键词:古典舞教学;培养;学生;表演素质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78-01

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教学的一个代表性学派,在各大艺术学校均有教学活动的开展。就目前而言,古典舞教学的教材是根据老师的教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总结而得出的,但是,可以看出,古典舞的完成不仅是一项动作的表演,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舞者在完成基本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将舞蹈中所传递的情感完美的展现出来才能体现出古典舞的真正的意义。

一、古典舞表演素质概述

古典舞是一种以民族、民间不断传承所流传下来的舞蹈为基础,经过历代舞者的整理、改编、加工、创造所得出的具有古典风范的舞蹈。它具有动作规范性强,技巧性高超,以及程式严谨等特点。

古典舞是经过长期的检验与淘汰后传承下来的经典。就古典舞表演者来说,关键就是要表演者具有如下素质和内涵,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深刻的洞察力。二是,丰富而自由的想象力。三是,活跃的思维能力。四是,超于常人的感受能力。五是,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

二、古典舞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素质的主要内容

(一)表达情感。作为一名舞者,在舞蹈表演的同时,情感的传递同样重要。艺术作为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依据自己的生活和审美进行的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的加工和再现。古典舞作为几大艺术之一,它承载了艺术家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观点。所以表演者要准确的把握艺术家的情感,并且将它表现出来传递给观众,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二)发挥想象力。作为一段古典舞,它的编成需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首先,创作阶段,这是指编导编舞的阶段,这一阶段编导根据自己的思维和灵感进行创作,完成舞蹈的最初的模型。其次,表演者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中,编导通过与表演者进行沟通,表演者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表达将古典舞传递给观众。最后,观众的品鉴阶段。观众通过对古典舞的观看,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思想的共鸣,感受古典舞的精髓。综上所述,古典舞的形成经历的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无形到有形,逐渐精致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只有表演者的想象力才能使构思的唯美与奇妙发挥出来。

(三)打动观众。古典舞表演者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决定了舞蹈是否能够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文学艺术修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表演者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舞蹈表达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提高表演者的文化修养是古典舞者培养的重要内容。

三、古典舞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素质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古典舞不仅需要表演者对于动作和情感的理解,同时还要求表演者进行再创造,不断丰富舞蹈的内在魅力,诠释其中的内涵。创造性的教学能够更新人们的教学观念,丰富想象力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古典舞的教学中,采用民主、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教学的开展。

(二)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古典舞只有准确的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感后才能牵动观众的心,这就说明古典舞中的神韵是其关键所在,同时,舞蹈动作本身作为这种神韵的承载体则是基础。如果一名表演者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基本功,那么再丰富的情感表达都是多余的,观众不仅不能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还不能看懂舞蹈本身。因此,在古典舞的教学中,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中国的古典舞中,对于基本动作的表演要求做到曲线优美、刚柔并进,气质出众。同时,对于身体的各个部分也要求做到各个关节具有特定的要求与标准。

(三)实施文化渗透教育。在古典舞的表演中,神形具备是观众对于舞者的期盼,也是古典舞表演者对于自己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古典舞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文化的培养,进行文化的渗透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出来。首先在对一段古典舞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对舞蹈本身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如介绍这一舞蹈的存在历史年代、文化内涵、产生的民族特色、当时的人文景观等等内容。这可以对学生对于古典舞的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在欣赏完一段古典舞之后,要进行详细的沟通和交流,将大家对于这一舞蹈的理解和不足都提出来,相互学习对方的看法,了解自己没有关注到的方面,这样学生通过彼此的沟通就能更加深入的融入舞蹈之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表演者进行表演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关系到古典舞的发展和光大,所以在古典舞的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培养,更要加强表演素质的培养。不然,学生就只能是单纯的“匠人”,而不是具有灵魂的古典舞表演者。想要跳出吸引眼球的古典舞,那么就要将表演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只有在不断的增强表演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舞出属于中国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5

关键词:文学典型艺术魅力真实性贾宝玉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的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表现出更鲜明的特征性。可以说,文学典型更充分地体现了美学和历史相统一的观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文学典型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凡在文学史上称得上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鲁迅的《阿Q正传》,塞万缇斯的《堂・吉诃德》等等,文学典型可以凭借其身上的艺术魅力长久地活在世界读者心中。

本文以古典现实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为例,论述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它的作者曹雪芹“研血为墨,滴泪成字”、“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以不朽的生命构造了不朽的“红楼”。泪尽血干,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这些人物,上至皇妃,下至村妪,无论男女老少,或是主仆官民,各有各的气质,各有各的禀赋。在他们身上,既烙有特定的时代印记,又显现非特定的时代意义。他们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文学形象,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所以他们才能从古代“活”到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正如马克思评价希腊神话时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又是希腊艺术的土壤。”《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典型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贾宝玉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形象,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魔力的小说人物之一。他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典型。他之所以能比别的贵族少年更多地博取人们的挚爱与悲悯,是因为他以真实的自我抗拒了他所处的时代,揭示了现实关系的真理、真相,进而引起欣赏者的强烈共鸣,即对欣赏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先来看一下宝玉生活的社会环境如何:小说《红楼梦》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崩溃。作者曹雪芹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垂死的气息。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原则,使我们从他所叙的“身前身后事”,也就是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贾家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封建统治阶级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这一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规律,在这部宏大的著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阶级地位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它变本加厉,更加疯狂,泯灭人性,扼杀生命,这便是宝玉生活的社会环境。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贾宝玉必然地成了这样一种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

试看宝玉性情如何:“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第三回《西江月・嘲宝玉二首其一》)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第三回《西江月・嘲宝玉二首其二》)脾气也异常,“怪道有人说他们家的宝玉是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果然竟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疼不疼;大雨淋得水鸡儿似的,他反告诉人,‘下雨了,快避雨去吧。’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儿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第三十回)宝玉更有他的一番怪论,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可见,文学典型确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作者又记述了他周岁时,单单抓取脂粉钗环的故事,这在他的母亲王夫人看来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呆根子”,而在父亲贾政的眼中则被认为是生就的“色鬼”。

宝玉是贾府家系的命脉,也是恋爱故事的核心,这特殊的身份与他那“怪异”的性格(实际是生命真实的体现)时常发生强烈的撞击,而每次撞击之后,宝玉的性格都要前进一大步,人性的张扬也愈加明显。当然,一切还没有结束,更加猛烈地撞击已经开始酝酿,并且会以摧毁一切的气势爆发出来。“宝玉挨打”是全书重要的一回,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忠顺王府的人向宝玉讨还戏子琪官,再加上贾环所说宝玉调戏母婢一事。作为封建卫道士代表的宝玉的父亲贾政,不管他平时如何溺爱宝玉,如何放纵宝玉,此时,是一定要拿出家长的威风,彻底地管教训斥儿子的,因为儿子的行为与他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可谓大相径庭,而他的原则和准则就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以及一切禁锢在人们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封建枷锁、封建束缚。贾政代表着扼杀人性的时代,而宝玉恰是被这样的时代扼杀了的张扬自我的人性。而当时代与人性无法协调时,必然产生猛烈的撞击。在这场非同凡响的撞击中,宝玉被打个半死,他似乎输给了作为封建卫道士的父亲,但最终结果是怎样呢?在贾母的庇护下,宝玉“越发得意了,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的晨昏定省亦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消闲日月。”仔细琢磨,倒是贾母王夫人的溺爱为宝玉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舒展自我,张扬人性的小环境。由此看来,在这场撞击中,宝玉才是真正的大赢家。然而,他的父亲,以至贾母王夫人是不允许他永远这样下去的,而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宝玉编织着一张束缚身心、束缚性灵的罗网,并准备把他牢牢网住,让他走上仕途,成为光宗耀祖的接班人。这一要求与他的性情实在是格格不入。但是,对仕途的冷淡甚至厌烦却更加巩固了他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在偌大个贾府中,黛玉成了宝玉唯一的知己。他们孤立了众人,也被众人孤立。所以,他们的爱情毫无疑问地成了众人打击摧残的对象。黛玉死了,宝玉在痴迷中娶了宝钗。他的心早已随黛玉去了,他的人还在现实中用出家的方式来做最后的反抗。说他“看破红尘”,并不为过,至少他看透了那个社会黑暗的政治,虚假的人际关系,看到了它行将没落的趋势。然而,他却无能为力。作者也只能通过他悲惨的命运引起人们的思考,以警示世人。

总之,当文学典型以它扑面而来的“特征”进入我们视野的时候,便能以它所揭示的现实关系的真理、真相引起欣赏者的强烈共鸣和审美激动,这历来是作家塑造典型的最高追求,也是文学典型艺术魅力的第一元素。

参考文献:

[1]罗中起,李万武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园林从艺术欣赏角度而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一直受到世人的赞叹,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

第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是一颗闪耀着东方神韵的明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自然风貌是统御古典园林的主题,因而造园就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斧斫的痕迹,通过精心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即“妙造自然”。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中国古典园林凭山临水,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的基调。山是园林的骨架,叠石堆山既有伏地千尺的大手笔,也有精妙绝伦的小品。园林假山,讲究“做假为真,以假乱真”,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在很小的面积内,展现出重峦叠障、峰峦起伏的气势,从而增添古典园林的自然之美。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水既可以成景以供观赏,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温度和湿度;既可以种植藕、莲花,又可以划水行舟。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把浓浓的生命力融入了古典园林。水绕山行,山静水流,动中有静,静中伏动,山水相得益彰,赋予了古典园林无穷活力。

第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天成之美,也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巧妙融合,从总体效果上看,园林建筑依存于自然景观,而不是像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处于支配园林整体景观的地位。为了妙造自然,古典园林就要讲究建筑形态的丰富多样,不同的山水条件,不同的地形地势,就有不同的人文建筑与之相称。比如,楼阁是古典园林中的制高点,涵容全园景色,近可以浏览园内风光,远可眺望园外景色;亭有傲立山巅的山亭,有安居水际的水亭,有轻骑隔水的桥亭,由于选址精心,营造精巧,而与山水浑然一体;榭是水边紧贴水面的凌水亭阁,形式自由灵活;廊仪态万千,有游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爬山廊等,环山绕水,灵活别致;桥或如飞虹横跨水面,或曲径贴水而行。总之,园林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装点自然山水,主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古典园林寓情于景,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立意深邃,造景奇妙,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陈从周先生说,中国古典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置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因此,在园林内布局设景,要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遗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园名景名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文人骚客把处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对景物的理解转化成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文字,由此引发他人的思索,激发人的情感,从而使景不单纯成为景,而是融合了人文情怀的景观。扬州有座“个园”,相传是郑板桥的私家园林,“个”是竹的象形,竹有高尚的品德。园林主人的用意既在于标榜其自身的“高风亮节”,又可获得“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景,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的自然美和艺术效果。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第一,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第二,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中国的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第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再造乾坤的审美理念,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其富丽堂皇的大气,杨柳扶风的娟秀,白墙灰瓦的内敛,无不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深邃意境,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欣赏空间和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7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动静态韵律魅力

一、“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呈现

中国古典舞做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她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核心价值。要清楚的展现“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起源。

在欣赏舞蹈中也要求圆圆相扣,虽曲折不断,最终还是要求圆圆满满。因此中国舞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缔造出中国人喜欢的舞蹈艺术的“圆”。何为中国古典舞的“圆”呢,舞蹈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理论

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而“拧”是中国舞蹈身韵美的支柱。从造型,动律,运动线,舞蹈技巧都表现出“拧”的特点。而“拧”的本质是曲线,曲线是圆的变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圆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反映。无论从宗教祭祀舞蹈,还是宫廷宴乐,直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

那在审美上自然仍以“拧、倾、圆、曲”为主要特点,但是由于戏曲舞蹈在元、明、清这样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中产生,自然在舞蹈的审美上也过于压抑与内敛,戏曲舞蹈并不能代表了中国古典舞的全部,尤其汉、唐两代舞蹈艺术奔放、外化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独具魅力的时代。在周、汉、唐、宋的舞蹈虽然不同于元、明、清,但是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至少在舞姿上也是以“圆”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那么中国自古就缺少像西方一样的舞台概念,宫廷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是一个众人在四周的观看形式。民间乐舞的表演更是场所不定像“踏歌”之类的民间节庆联欢舞蹈更是随时随地。到了宋代民间艺人虽然有了固定的场所“瓦子”、“游棚”也是众人围而观之。直到元、明、清杂剧戏曲的出现逐渐有了表演的“戏台”。中国的“戏台”不同于西方的舞台,是一个平面。由左、右上下场,而是一个向前突出的矩形,上下场是由舞台最后墙的两扇向正前方开的门“出将”、“入相”进出。在这样的表演场合下,舞蹈表演不但要满足正面观众的需要,还要满足剩余观众的舞蹈审美要求,那舞蹈造型、动作走向无时都要让180度或360度的观众看上去都是美的。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芭蕾舞只是要满足正面的观众审美需要不同,这样舞蹈主要在一个平面展示。这要求了西方舞蹈者的“开、绷、直、立”而中国的舞者就舞姿上像“圆”一样,从各个角度都是完美的,在造型、舞姿、运动线上也都以“圆”为主要的美学依据。

邵洋老师创编的舞蹈《罗成叫关》就多次运用了“子午相”的舞姿展示手法来塑造人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剧目有几个动作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中,演员一手握拳,一手探撑,形如“山膀”跪地而立,时而运气,时而曲腰始终静止在一个点上用头,肩,腰,臂去划“圆”,表现了主人公罗成将军自感身遭陷害,无语面对苍天的复杂心情,也是“圆”的静态在此剧中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圆”的魅力及展望

中国古典舞作品遵循“圆”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圆”的魅力。舞蹈《罗成叫关》也就是一例,编创老师为制造“圆”专门设计了一根马鞭和一缕长发,这也是该剧目的亮点所在。舞蹈《夜奔》,编导也运用了多颗粒手法,将古代舞者头,肘,手,膝等部位充分调动,其舞蹈的造型到造型,舞姿到舞姿之间都严格遵循了古典舞中“欲动式”以及“三圆”的运动规律。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舞蹈《画卷》也运用了圆的技法,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融为一体,无一不贯穿着“圆”的韵律。

其实,“圆”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划着,中国古典舞也将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为人类世界划出更大更美的圆,正如清人张英所说,“天有不圆,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乃至艺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圆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差异的对立的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了高度协调,平稳,一致的整体。这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就是圆。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高品位的艺术,必须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必须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不仅要把“圆”呈现给大家,而且还必须与观众的心理设想相吻合,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审美快感.因此在运用“圆”的舞台实践中,切忌圆规式划圆,形同机械,味如嚼蜡,不能调动观众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渴望,只有充分的理解“圆”,巧妙地运用“圆”才能真正使中国古典舞这一璀烂的明珠永远放射出她那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8

关键词:枫桥夜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旋律风格;演唱技巧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其显著特征是歌词均源自中国古典诗词,通过古诗、音乐、人声的结合,充分展示古诗优美韵律和语言魅力,它逐渐从对欧洲乐派艺术歌曲的借鉴中独立一家,充分发挥古诗词与中国特有五声调式之韵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社会文化生活及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枫桥夜泊》之意境

《枫桥夜泊》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以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为词所作。张继,唐朝不第书生,本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字句都流露出幽幽的失落惆怅之情。他生平所著不丰,唯有《枫桥夜泊》流传甚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意浓厚。诗中对江南深秋月夜的细致刻画,使人眼前不觉呈现出渔火缀江面,枫叶伴客船的画面,由此从有限的画面中延伸出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首句以“月落乌啼”为诗头,有声有色有情,夜月东升,乌鹊哀鸣,伴着充盈天地的霜气,为这深秋之夜洒下丝丝凉意,作者也触景生情,不免“愁”由心生,江风拂叶,渔火点点,勾起对故土的思念,可面对一片迷茫的前途,诗人心中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当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寒山秋叶对孤舟,诗人聆听钟声阵阵,从之前的入境到“到客船”渐远的出境,也是此诗对人超越自身而达于超脱的彼岸世界之哲学高度的提升。此诗看似写景,却寓意深刻,将诗人主体的感官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人世和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融合,使本诗本曲本作者的意境由此升华。

二、《枫桥夜泊》之音乐

《枫桥夜泊》在音乐上大致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歌曲结构上讲为带附属前奏、尾声的单二部曲式。作曲采用了中国雅乐七声调式,华彩乐段又采用了传统的六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闰的音阶排列方式,运用音乐中传统的起、承、转、合式,使音乐在含蓄中绽放着中国古典民族色彩。其次,歌曲创作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风格特点的同时仍然有现代音乐元素的体现,例如歌曲中大量的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频繁转换调性使音乐的色彩丰富异常,这些元素的运用在当时中国声乐作品中并不多见,因此也为《枫桥夜泊》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的风格定调,使其在同时期作品乃至今日都大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枫桥夜泊》的伴奏;众所周知,歌曲的钢琴伴奏对于作品也有着决定性的因素。本曲的伴奏与旋律融为一体,切合得恰当好处,准确地表达了歌词的情绪和意境。钢琴对主旋律的模仿、对比交织在一起,将诗人凄凉悲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伴奏每一小节都以色彩虚无缥缈的纯五度和弦为始,声声相扣,犹若夜半钟声敲打于心。陈鹏年在《歌曲写作技法》中分析黎英海《枫桥夜泊》写道:“《枫桥夜泊》这首歌是用立体的手法来写作的。引子开始低音层用五度音奏出模仿式的、缓慢的、从弱到中强的钟声,以后每个小节都有,贯穿全曲,直至消失。钟声成为全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法十分巧妙、自然。”而以往为该诗谱曲的作者“到了第三句唱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后才出现几次钟声,以引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手法虽不能说不好,但未将钟声成为艺术构思的组成部分难免有插标签之嫌。”在本曲中的伴奏部分对古寺钟声的模仿演奏亦为本曲重要的音乐特征。

三、《枫桥夜泊》之吟唱

《枫桥夜泊》从整体情感上把握,应当主要突出“愁”字,惆怅的情绪也是全曲的感情基调。琴声起,由远而近,空灵悠远,五度和旋模仿钟声阵阵,作品每句词都以二度或三度的长波音结束,提示歌者应当以弱声吟唱的方式完成句末,犹如内心悲诉。首句“月落乌啼”声色俱备,其中尤其以“落”、“乌”二字倾注悲苦之情,“霜满天”则为本句重点,与前一个音形成八度关系,尤见寒苦之意。“江枫渔火”的出现,似乎在那一江落寞中,诗人渴望借此景得到一丝的平静,情绪和音域上也与前句形成对比,呈现回落趋势;可是看着这秋枫片片、渔火点点,却只能“对愁眠”。正当愁思万缕时,忽听“姑苏城外”的寺庙里传来阵阵钟声;在这钟声中,客船也到达了彼岸,这时随着音乐的平静,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升华,渐渐由入境至出境,闻钟声观离人过客恍若隔世,而在“到客船”的反复吟唱时,歌者情绪有着细微的变化,因此在演唱的同时声音由近及远,仿佛随着离人慢慢消失在这茫茫雾色之中。本曲有一处妙笔,即为每一句词都有二度或三度的音程伴随长波音的出现,呈现空灵之象,因此对歌者气息、技巧、情绪表达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在末句出现的时候,歌者应当以犹若浮丝的弱声加以吟唱法,以体现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给人余音绕梁之感。笔者认为实际上,本曲中吟唱部分的表达方式可以追溯到中国西周,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古代的诗歌最初的形式皆为口头传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歌词;因为当时诗歌主要在民间流传,而民间音乐尚未成熟,因此更无规整的调式调性之说,于是古时的诗歌曲调比较生涩;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音乐和诗歌独为一家,但音乐中的唱词仍然是诗词内容,而当时诗人在诵读作品时受到过去传唱诗歌的影响,仍然是半歌半诵,因此“吟唱之法”便应运而生;吟唱的方式在众多中国古代戏曲中也有其元素的存在,譬如京剧的拖腔。本曲中之所以运用如此之多的吟唱方式,一方面使歌者运用技巧更加完美的在声乐作品中展现,另一方面运用古代吟诵之腔,诗中有歌,歌中有诗,以一种古典的方式表达本诗的意境与情感,可谓点睛之笔,同时也使本曲有着与传统中国艺术歌曲不同的音韵之美,由此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数千年来,它以简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内涵,传达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从音乐创作上讲,古典诗词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由此写下了经久不衰的作品。这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受前人启发将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歌曲创作,那些传颂千年的古诗词成作曲家在创作生涯中不竭的源泉。我们相信,如《枫桥夜泊》一样,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将随着国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2]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提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2.3.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4

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中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基础诗歌的背诵和学习,对诗歌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和学习习惯,因此,为了深入拓展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加大对古典诗歌学习的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必要的诗歌背诵和默写之外,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尤其是引导他们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整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人心态,实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将对诗歌学习的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继而拓展学生们古典诗歌的艺术视野,丰富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笔者认为,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古典诗歌的字词教学

高中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首先是要弄清古典诗歌中相关字词的意义和语法用法,继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诗歌句子意义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到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对他们今后独立完成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字词教学,可以从字词的类别来进行。高中生所学习的古典诗歌主要分律诗和歌行体,对诗歌中各句的结构划分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辨别能力,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对个别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引导学生们对诗歌中的七言歌行进行语法和语义的划分,这种划分基本上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对部分实词虚词的理解,继而为接下来的翻译和鉴赏诗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字词的对仗技巧的角度教授学生们学习古典诗歌字词理解的互文。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会追求对偶的特点,因此,在分析和解读古典诗歌时,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字词分析方法,还可以利用诗歌中的前后文实现对相关字词的巧妙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既是字词解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强大魅力和技巧性。

二、古典诗歌的翻译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完成了基础的古典诗歌字词教学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完成对古典诗歌的翻译。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整篇意义是可以为读者读懂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将古典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力争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针对所翻译的诗歌中的句子,进行重点标记,遇到模棱两可的句子翻译时,应该回归到全文或段落中进行反复对比和思考,继而得出最合适的翻译效果,这就是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精准,也就是信的体现。这是诗歌翻译的基础,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学生们只有做到了正确的诗歌翻译,才能在接下来的诗歌翻译中保证信达雅的艺术层面的标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合理编织现代白话语言完成古典诗歌和诗文的翻译,在保证语言通顺的同时,尽量体现语言组织的逻辑和优美。优秀的诗歌翻译,往往能够进一步升华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相通性。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的准确翻译,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态,以第一人称的翻译视角感受作者的语言写作的张力,继而在现代文的翻译中加以体现。学生们在这种翻译教学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字词类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诗歌写作翻译的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语文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教学

相较于初中阶段古典诗歌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教学,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锻炼学生对诗歌艺术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这是对传统诗歌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现代教育模式下诗歌教学手段更新的体现。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古典诗歌的深入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诗歌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的分析,学习和了解古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严谨性的同时,体会他们语言的表现力。尤其是针对部分诗歌中作者的炼字和炼句的艺术技巧,思考作者选取该类字词的原因和意义,继而从语义和语法的层面探究和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例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诗歌艺术鉴赏时,可以鼓励学生们从诗歌的体裁、语言表达、形式技巧等层面进行分析,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鉴赏和思考的能力。

古典文学的魅力篇10

   有学者认为影响舞蹈线条艺术的表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舞蹈服饰和舞蹈音乐,在舞蹈服饰方面,要想能充分运用舞蹈线条的艺术作用,还必须要讲究舞蹈服饰。不同的舞蹈所展现出的线条形态和艺术效果都不同,并不是舞蹈演员表演时的舞蹈服饰的多少能否展现线条,虽然人在舞蹈的时候本身具有身体的线条美的体现,加之合适的舞蹈服饰的配套设计,能很好地展现出舞蹈线条艺术的美。然而真正的舞蹈线条是整体而和谐的、动态而有节奏、有感染力、有魅力、有情感和灵魂的,是能升华舞蹈艺术效果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整体而和谐的线条要求舞蹈能符合舞蹈演员的个体特征,包括其舞蹈气质与风格、身体条件等,并且符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等;而富有动态和节奏的线条,要求舞者的动作表演能迎合舞蹈基调,富有旋律节奏感,是动静虚实中不断持续变化的;有感染力和魅力的线条要求舞者身心合一,将情感灌注到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勾勒出来的舞姿线条自然顺畅;而有情感和灵魂的线条表达要求舞者能深刻领悟舞蹈的情感主题,仿若自己就是舞蹈的时代角色,达到每一次舞步的变化仿若是舞者心绪的波动,当让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舞姿都富有喜怒哀乐的效果,让舞蹈线条诉说这内心的情感,让观者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舞蹈音乐方面,线条艺术的运用也要讲究舞蹈音乐的配合。任何舞蹈都离不开灵动的音乐,而舞蹈线条同样也离不开艺术的灵魂———音乐。有规律的节奏感是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因此二者都通过对节奏的把握来调整风格,相应地当音乐的节奏发生变化,舞蹈线条也会跟着音乐的节奏变化,在抒情的节奏上,舞蹈线条会逐渐变慢,在音乐的节奏加速时,舞蹈线条也会随之变得更富有动感。因此舞蹈音乐的运用对于舞蹈线条的表达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线条艺术要想发挥其在舞蹈中的艺术升华的效果必须与舞蹈音乐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2线条艺术在中国古典舞中具体的运用———曲线“三道弯”

   线条艺术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运用比比皆是,舞蹈线条的广泛运用让中国古典舞蹈更具艺术魅力。而其中线条艺术中的曲线“三道弯”就是典型的舞蹈线条形式之一,在中国古典舞中也是运用比较广泛,它的运用让中国古典舞艺术更具韵味和魅力。(1)在古典舞中运用的历史。三道弯在普通的舞蹈表演中人们也能经常看到,舞者的舞蹈动作塑造三道弯形态时,其头部和腰部、腰部和臀部、胯部和腿部都是一种反S心态,虽然在现代舞蹈表演中人们经常看到三道弯,但是三道弯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舞伎的宫廷舞,其发展到现在已经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如有陕北的秧歌、安徽的花鼓灯、云南的花灯等都存在三道弯的舞蹈线条形式。(2)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特点。三道弯作为一种典型的舞蹈线条,其在艺术审美上注重通过舞者的肩部和脚部的反方向扭动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舞蹈韵律,并且三道弯通过身体各部分有节奏的动态变化勾勒出富有多变的舞蹈线条,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和快感。而在线条展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上,其不同的舞姿的变化,如不同的表情、节奏、器乐旋律的变动等都可以展现出某种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如我国古典舞《霓裳羽衣舞》,舞者的托掌式利用腕、肘和肩部进行三道弯舞蹈线条造型,通过舞者的身体的左右动感摇摆和拧腰等动态的舞姿配合,展现出富有动感和变化的艺术魅力。三道弯线条的成形也经历漫长的演化。三道弯的舞蹈线条最早只是人们对自然的重复、后来人为地主动模仿、最后经过有意识的文化加工和美化,经历从写实自然到写意人心、从具体形象到抽象形象的演变发展过程。(3)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具体分析。在中国的古典舞蹈历史中,唐代的古典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如甘肃敦煌舞俑中,“直角三道弯”和“圆曲三道弯”舞蹈线条就是典型的S型三道弯曲线。现代古典舞《踏歌》在舞姿的静态线条造型上就借鉴了大量的古代舞姿线条造型,在舞蹈的具体动作上采用了倾斜式舞动的独特舞蹈姿态,而舞者通过圆周式的舞蹈运动平衡一边动的失衡舞姿。舞蹈整体感觉始终处于不断变化运动的状态,旁侧三道弯体态还将三道弯传统的做作风格焕然一新,在相对静态的舞姿线条中蕴含着丰富的动感。三道弯线条的运用有效地带动了舞蹈的旋律节奏、引导了观者与舞蹈的共鸣、升华了舞蹈的情感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