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7:05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1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企业价值网络;创新架构;创新路径

前言: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中,我国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时应将重点逐渐向网络创新上转移,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势及手段的转变造成的,现阶段网络战略的对抗成为企业展现自身综合实力的方式之一,单一的企业竞争几乎不复存在,对公司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利益等存在较大联系。本文从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创新架构和途径入手,对新时期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方法展开了研究。

一、创新架构

(一)核心企业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需要搭建一个有效的竞争平台,核心企业就是该平台的组织者,同时也能够引领各项网络战略的实施。在互联网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它的引领者地位得以巩固。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中,产业地位和企业创新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反馈机制,这就导致核心企业的战略决策愈发重要。传统经营模式中,企业只要创新价值网络即可,网络经济条件下,核心企业还应当担负起重要的引领责任。因为新的经济环境中,给企业造成重要挫折的机会增多,例如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包含了极大的威胁性,如果新的商业模式能够顺应经济发展趋势,会促使旧模式完全失去作用,如传统的图书销售受到当当网的网上图书销售的严重冲击等。同时核心企业在引领价值网络创新过程中,还应当在理念及目标上进行创新,即该核心企业应当在不断的发展中,运用自身的成就促使价值网络在技术和理念上及时更新,相关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要想解脱产业结构化的束缚,就应当重新构建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等,同时在对节点企业进行吸纳过程中,要对战略资源和创新能力进行充分的考察,同时设立科学机制来鼓励信息和交易的互动等[1]。

(二)节点企业

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中,价值网络体现出模块化这一重要特征。它指的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自动将该系统分成不同模块,各模块之间应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重组并发挥重要功能,从而提升整个网络的核心竞争力,在某一领域当中形成独特的优势。该模块具有可重组和拆分的功能。当经营者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现自身无法从多个领域获得经济效益时,就会将自己的经营固定在专一领域中,提高竞争力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规模和技术等进行创新。模块化能够将经营领域中的专业性进行提高,同时能够将分工中的过多成本减少。在模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型生产方式出现了多级多类的模块供应商,在优化该模块的创新途径中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单个模块优化时,供应商应给出完成的方案来发挥模块的整个功能,下移决策点的创新,对于开发制造商相应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载体,价值模块能够极大的推动产业融合,单个模块中拥有大量的不同种类技术,这样一来就更有利于促进创新的产生,从而提高价值网络竞争力[2]。

二、创新路径

(一)制度方面

价值网络是否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同网络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创新具有重要关联。对制度进行创新,首先体现在治理方面,提高治理机制应用效率,从而促使不同节点企业之间,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及时有效的调整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网络效率。利益分配机制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建立在充分掌握其内容的基础之上,例如,对交叉持股、长期合同和共同投资等方面的详细了解,从而核心企业在对其构建和引领网络平台组织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利益分配机制在构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单一企业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利润衡量,更无法促使经济效益的快速产生。运营中的价值网络,跨企业边界是实现企业创新的基础,这就导致激励制度更加复杂。同时,在内部机制的创新方面,可以说企业职工拥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推动互联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模块化的互联网经济中,企业经营者能够运用更佳的地位及更快地速度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不断鼓励职工为实现自身梦想而大胆进行创新。在先进的内部创业制度下,能够将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提供给相关员工,同时为优秀职工提供保险,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业,如果失利还能够重新回归企业进行工作[3]。

(二)管理方面

针对价值网络而言,对管理方式的创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首先,管理大数据。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数据大量产生,对其进行收集过程中应积极使用先进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及时将各种信息提供给用户,还能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不论是针对单个的社会经济主体还是针对企业价值网络都应当对大数据进行创新,过程中可以创新价值主张和业务流程等。同样,在对大数据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核心企业仍然应处于引领地位;其次,物联网管理方面。在对互联网经济运转形势进行转变的过程中,物联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网络成员的工作效率,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现阶段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云计算和云储存对于提高信息利用率更有较大的作用,物联网能够促使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换,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现阶段对于物联网管理的创新有职能控制、识别和运营等,价值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拥有更高的效率,有助于对成果的创新并获得更高经济效益[4]。

结论:企业在实施价值网络运营过程中,受到了互联网经济的重要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跨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管理开始出现,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节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出现了模块化特征,这一特征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较高的创新机会,新时期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的创新途径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文基.商业模式研究及其在业务系统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2.

[2]杨玲.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培育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2

 

1“互联网+”对于改造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腾飞,从财力、物力、智力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长久沿袭下来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从业人员数仍然占我国农业人数80%以上,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1.1“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

 

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1.2“互联网+"助力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大统筹

 

“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构建了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对于解决我国农产品销售流通所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提高我们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1.3“互联网+”助力农业农村“六次产业”大融合

 

“互联网十”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通整个农业产业链,达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 类、开发农业功能,为全产业链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1.4“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信息,为消除自然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农民丰产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环境,使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协作经营服务平台,将农业研究专家、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5“互联网+’’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大发展对于在农业领域曾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

 

置不优、公共服务成本过高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此外,“互联网+农业”还能够把城市的公共服务低成本的辐射到广大农村,降价城乡之间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能够加速新农村的建设。

 

2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何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2.1“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挑战

 

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如果各自为政,大家埋头各干各的,到头来整个“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定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协调的,对整个农业经济的改造和提升也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急需政府出面对整个“互联网+农业”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从而达到统一规划、逐步推进,平稳向前发展的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改造提升国家农业经济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2“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挑战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亟需加强,至今还没有通宽带的村庄就有5万多个,没有计算机的农户家庭在60%以上,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只有30%左右。另外,在农村,农业数据、农业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低下,即便有些应用,也只是停留在实验示范阶段,不能做到普及推广,如何把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当下面临的挑战。

 

2.3“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挑战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受到整个社会政治

 

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农业问题也变得错综复杂。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把农业现代化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制定一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3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路径研究3.1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国家“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

 

基于“互联网+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国家要尽快实施针对“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从国家层面,搞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互联网十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防止信息孤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研发路线图,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创新;加强“互联网+农业”立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技术人才培养等,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2优先布局,推动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在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尽量实现村村通宽带,并且研发出适合在农村退关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开发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开发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3.3传统农民向新农人方向的转型

 

在互联网新的背景下,对于新农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自组织基因。

 

3.4在农业生产方面,设计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系统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可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C02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等信息,通过GpRS网络传输到云计算中心,经过作物生长模型分析,可远程或自动控制喷淋滴灌、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C02气肥机等设备,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同时可以根据作物长势或病虫草害情况,由农业专家给予远程农技指导。农户可以通过手机、pad、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环境信息和作物长势,同时可以通过信息终端远程控制温室大棚环境调节设备,从而实现温室大棚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减少病害发生,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

 

3.5在农产品交易平台方面,开发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未来农产品电商平台将出现四种,第一,依托原有互联网优势扩张到农产品领域的电商平台,如京东,第二,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形成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如被誉为农批市场转型电商标杆的重庆香满园电商平台;第三,有实力的农产品企业自主打造垂直农产品电商平台,并逐步扩张品类,如泸州老窖商城;第四,个性化高端产品形成的小而美轻模式。

 

3.6在农产品销售方面,通过互联网推进产品品牌化模式

 

淘宝出现之后,服装等早期触电品类快速涌现了一大批淘品牌,现在,农产品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褚橙、三只松鼠等品牌借助网络营销的力量,快速完成了传统农产品几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积累和宣传推广效果。由于农产品整体的品牌缺位,比其他品类具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间,所以,未来品牌农产品电商将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之,农业和互联网融合,绝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全产业链的融合和创新,达到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优势互补,甚至是创造全新的产业模式,以此来改造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10).

 

[2]杜晓群.互联网时代广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2,(06).

 

[3]齐莉.物联网农业智能测控系统的特点、优势及其在温室大棚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

 

[4]宋俊成.农资电商如何做?——三种可操作的农资电商模式分析[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4,(15).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3

[关键词]“互联网+”;实体经济;营销路径

1研究背景

通俗地来讲“互联网+”是基于创新2.0而衍生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新形态。相对于互联网理论,“互联网+”更加注重于实践,它是将互联网和传统实体经济的一种结合体。互联网凭借其创新型优势向传统实体行业进行融合,以此来改造出一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最早在2012年首次提出,并在2015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从而表明“互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1],对于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几年来产能过剩、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实体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过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托于消耗现有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上,这种发展模式虽然迅速但是并非长久之计,并不符合以后的发展观。步入21世纪后,更应该由依靠消耗大量物资向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营销路径革新的方向转变发展,就是向高科技、员工高素质、密集化营销等方向发展。因此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效应以及传输的效率性和传统实体经济在社会中的扎根性及其宽度、深度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于是衍生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2苏宁云商发展概况与主要问题

苏宁云商是中国实体零售企业的领先者,经营商品涵盖传统家电、消费电子、百货、日用品、图书、虚拟产品等综合品类,线下实体门店1700多家,线上苏宁易购位居国内B2C前三,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引领零售发展新趋势。2.1初期发展战略(1990—1999年)。战略定位:打造自身品牌,努力成为全中国最大的经销商。战略前期:1990—1996年,苏宁专心做空调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销售商,苏宁凭借批发行业的服务,强化了在空调行业的领头地位战略后期:1997—1999年,正式转型连锁经营模式战略理念:20世纪90年代,苏宁云商确定空调的差异化战略,创建售后,开设连锁。苏宁抓住机遇,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革,奠定了在空调行业的龙头地位。优势:通过差异化战略奠定基础,赢得市场。不足:努力打造自身品牌的同时,也限制了苏宁的进军领域。2.2近期发展战略(2000—2019年)。战略定位:全国连锁战略。家电行业,供大于求,但苏宁努力适应环境变化,坚持以服务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向连锁产业不断发展。2002年,“1200工程”的第一次启动为苏宁奠定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基础。2004年,苏宁正式在深圳证券中心上市,奠定了苏宁的经济基础,准确而又有效的战略策划,得以巩固全国商业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2]。战略商业模式:服务模式+自营模式。苏宁公司从创建初期就倡导“以服务为中心”理念,其自营模式成为其新的营销路径。通过直面消费者,全方位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从商品的包装、定制、销售,进行全面研究,对消费者进行密集型营销,并且同供应商一起研究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切实为消费者服务。优势:相比于其他企业较为突出的服务水平,人才的补给,对自身的不断创新。不足:线下门店的极速扩张,可能会导致资金流转出现问题。2.3未来发展战略(2019—2030年)。战略定位:“互联网+”零售营销战略。苏宁未来的营销战略主要以“一体两翼三云四端”,即升级改造零售实体店,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两大平台,开放共享物流云、数据云、金融云,融合布局poS端、pC端、电视端和移动端。商业模式:云商模式。苏宁线下营收下滑的背景,促使苏宁向线上转型。为了适应转型的需求,苏宁增加了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的强化。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线下销售与服务。2.4苏宁云商转型战略的主要问题尽管苏宁云商在“互联网+”时代率先进行了转型,但是仍未使苏宁云商在电子商务方面取得盈利,苏宁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对苏宁云商的收入方面依旧是负面影响。进入21世纪后,家电行业饱和度极高,其零售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萎缩,尽管苏宁云商的规模很大,但其规模不够经济,收入节奏不断放缓,已经进入了阶段性的亏损,经营效率的提高,对苏宁未来的发展尤为关键。苏宁云商并非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其本质仍是传统的零售企业,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作为传统实体经济的苏宁云商的电子商务转型将要冒更大的风险。苏宁云商在上市以后取得良好反响,资本市场对其寄予厚望,但公司目前的营收状况仍属于赤字,一旦新的转型模式无法实现其价值,资本市场会予以放弃,届时苏宁云商将面临更大危机。

3“互联网+”时代苏宁易购营销内外部环境分析

Swot分析见表1。

4苏宁易购营销路径优化与启示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企业营销信息传播讲究的是流量优先,其目标在于吸引消费者眼球,而线下实体零售业在此背景下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同时,传统实体店在受到干扰的同时也会受到同行业的恶性竞争。在此背景下,还会遇到营销成本上升、销售困难等种种问题。特别是像美的、苏宁这种规模巨大的企业转型会更加困难。[4]所以苏宁转型需要深思熟虑。从苏宁内外部因素分析,可以为苏宁提供了一些转型优化的建议。4.1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与领域,提高核心服务力。苏宁云商作为老牌实体经济体,产品的储存量与质量还是相当完善。这就为苏宁云商发展o2o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线上线下产品一体价,更加利于苏宁站稳同行业线上销售地位。苏宁云商在物流、售后服务、产品质量方面升级服务,不去依赖别的企业,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品牌服务,例如核心产品物流自营、渠道自营等,做到高质量的售前售后一系列完整的服务。4.2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消费者创造新的营销模式。为了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苏宁云商可以将线上和线下互动结合起来,提高服务质量,使线上线下要相辅相成,将线下服务的不足,通过线上来解决。而改善目前模式则是当下苏宁云商转型的关键之所在。利用“互联网+”背景,改变两者结合方式,将两者的信息通过云数据方式进行交换,创造出以数据交换为基础的新的合作模式。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产品的营销成本。4.3全面挖掘技术人才,着重进行技术培养。每种营销转型都是要通过策划人员密切筹备后才进行的,若是没有互联网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那么转型就很难赶上潮流。只有将人才技术的培养融入到转型之中,才能将营销路径的转型可持续化。4.4重新打造企业文化,迎合互联网信息潮流。传统的实体经济营销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了,产品需要新颖的形象与渠道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所以苏宁云商需要重塑企业文化,打造自身独特的品牌影响力,根据互联网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拓宽线上线下消费渠道。并且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品牌植入到各类app当中去,抓住互联网零售核心价值,吸引大量忠实粉丝,迎合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4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我国“互联网+农业”产业大肆兴起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解析“互联网+”及“互联网+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持基础,并结合这些优势畅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的主要实践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经济;创新;支持基础;实践路径

1“互联网+”及“互联网+农业”内涵

“互联网+”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信息挖掘、技术升级、信息与技术充分应用的数字化技术。利用“互联网+”的辅助,可有效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互联网+农业”是在“互联网+”功能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技术贯彻落实到农产品计划、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的产业。其中,“+”代表的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直接拼凑与组合,而是结合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农业与互联网全面融合,进而促进农产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使互联网为农业生产与运营提供有效支撑,全面推动农产品实现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简单而言,“互联网+农业”,就是将传统农业产业链以互联网的方式转化成新型高效的农业经营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向新业态方向继续发展。当前,“互联网+农业”主要实行了三种相对有效的模式:①在生产领域,结合物联网技术,打造涵盖范围广的智慧农业模式,从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精确化,减少劳动力及农产品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农产品的时空分配效率,为农民、农业争取最大化的经营效益;②在流通领域,接入互联网,构建农业电商模式,使农产品流通由原来的线下单一渠道转化成线上线下共同流通的渠道,进而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生产、高效销售;③在产业链方面,使互联网与农业实现深度融合,即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农业产业链中,使更多人的能够获取农产品信息,包括农产品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等,并不断完善法律服务和融资服务,从而全面提升“互联网+农业”的竞争力。

2“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基础

2.1农业生产愈加趋向规模化,农业发展需互联网支持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集约化生产利用局面形成。尤其是在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规范化后,我国农业生产与经营明显趋向规模化。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规模化还不够成熟,粗放管理现象严重。尤其是在资金周转、农资产品大批采购方面,缺乏有力的信息化管理。基于这个农业生产与发展现实,我国农业向前发展亟需取得互联网的支持。尽管我国已有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构建生产资料电商,但其经营模式还不够完善,互联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2.2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农业向前发展

我国中央机关曾在2015年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粮食与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了生产发展的重点。同时,中央部门高度强调,必须要积极贯彻落实农业科技,使互联网农业转化成解决农业发展困境的主要方向。而后,相关部门为推动互联网农业落实,又提出了一些意见,明确提出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使农村农产品能够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良好的农业服务,推动农村电商加快网上购销对接,进而全面降低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还特地出台了清扫“互联网+农业”发展障碍的相关政策,为农产品实现互联网化提供了较良好的优势环境。直至今日,我国各地依旧高度倡导支持农村电商向前发展,使“互联网+农业”真正落实到农产品的实际生产与经营中,实现“互联网+农业”更上一层楼,并反过来助推农业经济向前进步。

2.3农村网络普及,农业产业互联网技术条件具备

近年来,随着网络迅速普及,农村居民家中几乎都配备了完善的基础信息设备。如当下,光纤、宽带进村,农村宽带提速工程全面开展等,就是在农村网络普及理念下执行的具体工作。其次,我国大部分农业经济产业都已开始贯彻落实云计算、遥感等互联网技术,农业经济已由原来的技术荒漠转变成了新兴技术“当家作主”,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再者,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工具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我国农业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融合速度,线上线下互通,共同推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趋势明显。而且据电信机构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成为了网民增量最大的地带。随着未来互联网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农业”将拥有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3“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3.1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农业

在“互联网+”视域下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首先要在现有“互联网农业”的基础上创新智慧农业。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举措:①将互联网及其技术落实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施肥灌溉的效率,节约农业经济成本,并保护环境。如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能够使农业经营的每个步骤,包括育种、栽培、灌溉、收割、加工等都实现数据精细化,进而提高农业经济创新效率;②利用物联网的功能加快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一方面,物联网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将农业经济信息采集、通信等集合为一体,使规模化农业经营者能够通过远程控制等方式管理农业生产、销售等事宜。另一方面,农业物联网体系实现了感知技术、GiS技术等技术的集成,有利于各地区农业机构的数据共享与农业数据智能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率;③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如引进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加快农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在农业物联网基础上构建符合畜禽生长实情的优化调控系统;建成集智能感知、传输等为一体的农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与生产效率;打造专门监测农田水利、病虫害情况的智能信息化系统,提高农产品生产环境的监测能力。

3.2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

如果说创新智慧农业是农业经济创新的首要步骤,那么构建并完善农业电商则是最直接的创新表现。构建并完善农业电商,并不是帮助农民更好地买卖农产品,而是帮助农业经济更好地明确其消费导向。即市场需要什么,农业才生产什么;消费者需要多少,农业才生产多少。由此可见,创建与完善农业电商的最主要目的是转变农业经济的传统经营观念,使农业经济纳入互联网思维。据悉,目前,部分农村已开始构建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农产品网络交易愈加活跃。而且,部分农村地区也逐渐回归到市场端口,全面扩展网购市场,企图利用推广网购来提高农业经济的水平,使农村资源能够在市场上找到足够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在创新农业经济过程中,还可设置具备中介性质的、专门解决用户低订单密度问题的“中转站”,使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实现有效流通。通过这种设置,农产品销售速度还可适当加快,规避农产品买卖信息的不对称风险,提高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

3.3借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

在“互联网”视域下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必须要先明确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产业链。首先,毋庸置疑,借助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重新塑造农业产业链,能够解决传统农业产业链问题。如解决传统产业链中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脱节问题、农产品销售的合同问题等。据悉,在传统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买卖时,双方一般以口头协议为主,违约风险较大。但依托互联网构建的农业产业链则不同。它不仅为农产品买卖合同提供了良好社会信用监督环境,还能够通过搜索、索引等方式借用其他同行的电子交易条款制作纸质合同,实现农产品交易双方良好合作,规避不必要的买卖争执,提高农产品买卖效率。其次,借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还要特别注重培育具有较强资金、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全面提高龙头企业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增强龙头企业的信息专业化程度,进而推动龙头企业成长为一个竞争力强、影响广泛的企业。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改造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优化生产过程,确保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效率与质量能够同行;四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形成相对较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五是在农业经济生态圈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农村电商,并使金融业务逐渐和农村经济相互挂钩,实现大数据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从而有效满足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

3.4构建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

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是实现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在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数据资源,构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农产品市场相互衔接的准入机制,扩大追溯范围;②结合无线射频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打通农产品的“种子”到“舌尖”流程,实现信息互通,上下游质量追溯无缝对接;③以标签的方式记录农产品所有环节的数据,并尽可能让扫描终端全面读取农产品标签,包括农产品的生长区域、生产环境、质检报告等所有信息;④针对该互联网追溯体系存在的漏洞,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以确保农产品质量的追溯有法可依;⑤加大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作用的宣传,向消费者全面普及相关的质量安全知识。同时,若在农产品质量追溯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通报全社会,使农业各生产环节都能意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4结语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不管是二三产业,还是农业,其产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都离不开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支持。可以说,依托互联网而生的农业运营模式乃至农业经济融资方式,都将大大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因此,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坚持在“互联网+”视域下,构建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机制。

作者:刘树磊毕鹏王欣兰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5

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企业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以电子数据传输为主要形式的电子商务日渐兴起,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方式。

1互联网经济推动网络营销发展

互联网的产生和出现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巨大,根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已经达到6.32亿,超过了美国全部人口的总和,域名总数达到1915万个,网站总数达到273万个,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达到83.4%。

与互联网经济发展相对应,大量与网络有关的新概念与新名词不断出现,包括网络支付、网络社区、搜索引擎、网上银行、个人博客与微信等。在触“网”以后,我国庞大的网民数量为互联网营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网络营销被赋予了全新的认识和定义。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我国网民的理念革新,新网络概念的渗透又反过来为网络营销提供了发展的热土。互联网已经不断影响到我国居民的衣食住行、行为习惯,以及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互联网经济成为一种有蓬勃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新兴模式。通过互联网购物,消费者能够足不出户而获取海量的商品信息,并准确定位目标商品,由此催生了电子商务。在居民日常消费习惯被互联网改变的同时,网络营销也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企业通往消费者的重要平台。

2我国现有的网络营销模式分析

2.1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是将传统的广告活动与网络信息平台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强大的传播能力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网络广告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互联网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呈指数增长的态势,广告公司看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潜力,开始逐步在网络平台中投放广告,网络广告也凭借自身准确性、多媒体性和交互性的优势得到了飞速发展。与传统广告形式相比,网络广告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网络广告的广泛性。互联网是一个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综合性信息交流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广告商可以全天候得把广告信息传播到全世界的各个国家与地区。二是网络广告的非强迫性。传统的广告形式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广告受众难以选择广告的种类,而网络广告则具有极大的可选择性,受众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是否进一步了解广告信息。三是网络广告的感官性较好。网络广告以多媒体为信息传播载体,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表现广告信息,广告效果也将大大提高。四是网络广告可以精确统计访问量,从而准确掌握广告效果。网络广告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当前常见的广告形式包括旗帜广告、多媒体广告横幅、插页式广告、付费搜索广告,多种形式的广告形式也推动了网络广告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网络广告仍存在强迫性广告较多、缺乏专业的效果评估、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

2.2电子邮件营销

电子邮件(e-mail)营销模式是以电子邮件为传播载体,将相关图文、声像、网址以及其它多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的一种网络营销模式。电子邮件营销模式的营销成本极低,操作方便,传播快捷,易于信息的快速推广。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电子邮件营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通过电子邮件的自动发送及回复功能,可以将信息快速地发送给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二是电子邮件营销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此种营销模式不需要投入较大成本,只需要在客户来源信息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有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信件传送相比电子邮件营销能够节约98%的费用。三是电子邮件营销能够嵌入相应的网络链接,通过此类网络链接,能够进一步提高营销效果。电子邮件营销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电子邮件广告:将图文、动画、视频等广告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客户,从而达到相应的营销目的。②邮件列表营销:通过将各类网站加入自己的邮箱列表来了解各类信息,邮件列表营销正是基于此类互联网社区形式,从而达到传播营销信息的目的。企业的电子邮件营销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是仍然需要注意进行许可电子邮件直销、制定系统的营销方案、对常见问题有统一的答复等问题,以保证电子邮件营销的质量与效率。

2.3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是为网络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搜索内容涵盖互联网各个web站点中的信息资源,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服务时,该网站能够给出所有包含此类关键字的网址。而搜索引擎营销正是基于搜索引擎的一种网络营销模式,通过分析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相关信息,通过科学的分析技术及策略系统,将相应的营销信息传递给客户。搜索引擎营销模式与网络广告、电子邮件营销最大的不同在于,搜索引擎营销将目标客户从普通消费者转变为企业客户等付费用户。当前搜索引擎营销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一是出售搜索技术,主要是向门户网站收取少量的搜索要求费用。二是搜索引擎优化,通过对特定用户搜索习惯的分析,来得出有针对性的搜索结果,从而达到相应的营销目的。三是关键词广告,即在搜索结果页面显示广告内容,具有极高的定位性,主要有固定排名及竞价排名等两种销售形式。与传统营销策略相比,搜索引擎营销的成本低廉且宣传广泛,易于管理,便于企业开展网上市场调研,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广泛推广,也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网络营销模式。但是,当前搜索引擎营销中仍然存在搜索引擎平台高度垄断、搜索引擎营销服务的效果难以评定等问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不断优化搜索引擎服务平台,大力监管搜索引擎营销服务,建立一个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

2.4微博/微信营销

微博、微信营销模式是一种新近出现的网络营销模式,主要通过微博、微信作为信息平台来传播产品信息从而达到相应的营销目的。随着微博、微信用户的不断增加,微博、微信平台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宣传力量,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微博、微信营销具有自主性、实时性、知识性等特征,其营销策略的确立需要基于自身的知识资源水平。②微博、微信营销与其它网络营销模式相比,其表现形式更为灵活,更加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③微博、微信营销的操作方式简单,信息传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且营销成本低廉,风险较小。④微博、微信营销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方式简单,易于营销信息的广泛传播,宣传效果较好。正是由于微博、微信营销主要以上几个特征,也使得网络营销模式向简单化、自主化、低成本化发展,并通过丰富的网络平台增加了商家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可能性,也进一步提高了营销效果。

2.5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是以相应的电子商务网站为平台,建立卖方与买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企业营销目标的网络营销模式。电子商务平台营销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一是BtoB(BusinesstoBusiness),及商家与商家之间的电子商务活动,不同商家之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一定的买卖关系。二是BtoC(BusinesstoCustomer),即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也是最主要的电子商务形式,企业以相应的网络商务平台建立电子商铺,并以此为媒介与消费者建立买卖关系。三是CtoC(ConsumertoConsumer),即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关系,消费者之间通过相应的在线交易平台,可以进行商品的竞价、拍卖等交易行为。电子商务平台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网上购物已经渗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电子商务平台仍然具有网络自身存在缺陷、交易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电子商务的相关立法落后、物流水平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等诸多问题,相关企业及政府机关需要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解决相关法律问题,加快现代化物流的建设步伐,为电子商务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我国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外部网络营销环境对企业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开展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网络营销模式研究,必须通过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进行准确而清晰的定位。

3.1宏观环境

3.1.1政策和法律环境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经济和网络营销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企业通过互联网发展新型营销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同时,国家不断规范互联网经济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对互联网营销的立法,1994年以来,我国出台了40多项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规制电商企业的公平竞争,以期维护网络经济消费者的利益,推动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

3.1.2网络经济环境

网络经济依托互联网的发展平台,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914.1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了49.8%,其中,B2C交易比例达到44.2%,比2013年同期也提高了5.4%。互联网经济保持了旺盛的高速增长态势,为企业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广告、e-mail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微博/微信营销、电子商务营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2微观环境

3.2.1网络消费需求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网络消费正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改变了国民生活。“没人逛街不代表没人上街”成为网络消费的常态,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纷纷出现,我国居民的网络消费需求逐年递增,并对传统的实体营销带来极大的冲击。与传统的消费方式相比,网络消费者的主动性更强,且对个性化消费和差异消费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使得互联网时代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模式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3.2.2网络营销文化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相对含蓄内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营销文化也不断变革,在外界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网络营销文化百花齐放,文化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我国的互联网网络营销开始与世界接轨,在发展理念、营销策略、实施路径等方面都在不断创新。

4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正以迅猛的势头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Sem网络整合营销技术、3G/4G技术、onlinetooffline技术为切入点,可以总结出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模式如下:

4.1Sem网络整合营销模式

Sem网络整合营销对中小企业尤其有利,注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和全方位的网络资源整合营销,企业在进行Sem网络整合投放时,通过多种媒介的整合营销,实现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Sem的网络整合投放平台包括:百度、谷歌、搜狗等常用的搜索引擎;阿里巴巴、赶集网、58同城等知名的大型B2B交易平台;微博、论坛、视频网站等营销推广手段。

Sem网络整合营销能够高度聚合互联网信息,企业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交易平台、网站营销、电商网站等渠道,对消费者的消费爱好、习惯、需要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消费市场细分,精准营销目标客户。目前网络营销的广告形式还是以弹出广告、漂浮广告为主,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庞杂,但这种强制弹出的广告很难精确锁定目标受众,广告的效果相对较低。而Sem网络整合营销能够根据消费受众的需求和关注点来进行广告推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互联网的聚合状态下进行精准投放。

例如,某亲肤洗衣液借助湖南卫视2013年大热的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进行了一次成功的Sem网络整合营销。《爸爸去哪儿》以野外综艺为节目定位,通过明星亲子互动提升节目关注点,该节目在进行广告招商时,之前并不被广告商看好,某知名家电品牌原计划冠名《爸爸去哪儿》,由于预估不足而临时决定放弃冠名权,该亲肤洗衣液就拿到了节目冠名权,并邀请某明星父女为节目代言,借助亲情的定位和偶像效应为产品宣传,《爸爸去哪儿》节目通过搜索引擎、电视、网络、视频、微信、微博、软文等方式展开全方位的宣传,针对年轻的父母和小朋友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定位。伴随《爸爸去哪儿》播出后的大热,该亲肤洗衣液的知名度由于节目效应而得到大大提升,成为多种社会化媒体营销、移动营销、Sem网络整合营销的经典案例,此后,各种婴儿用品、家庭用品等纷纷选择在节目播出的间隙进行插播。

4.2基于4G技术的无线网络营销模式

与3G技术相比,4G(4rdGeneration)技术传输速度更快、信号也更加的稳定、覆盖范围广,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4G技术为互联网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根据4G技术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4.2.1终端植入模式

4G技术使得通过手机植入广告突破了技术瓶颈,智能手机中视频广告的播放更加流畅,能够提供更加直观清晰、绚丽多彩、感染力强的广告,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手机用户平台,将企业营销信息通过短信、图片、屏保、铃声、游戏等表现方式进行终端植入,从而完成商家的投放计划。终端植入营销必须强调广告的创新性和感染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抓紧客户的注意力。

4.2.2小区短信息广播模式

小区短信息广播模式是指通过广播方式在小区内传播商家的促销、打折信息,借助移动通信商的媒介,来拉近实体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通过小区短信息广播,消费者能够及时获得商家的打折信息,并有针对性的购买目标商品,而商家则能够通过小区广播来传播营销信息,到对应的目标人群,而作为中间商的移动通信商,能够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得利益,从而实现了三赢。

4.3基于o2o的营销模式

o2o(onlinetooffline)是指从线上到线下,通过o2o离线商务模式,能够将线下的实体商家与线上的互联网用户紧密结合,通过打折、提供信息、服务预订等方式,将线下商户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发送给线上消费者,从而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沟通、互联、交易作用。

o2o模式自产生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以58同城、拉手网、啊呀呀等网站为代表,出现了一大批经营o2o的专业网站。“窝窝团”作为美食团购网站,成功转型o2o模式后,集成了多个团购项目,其成功案例“兰会所”在三个月内销量突破600万元,吸引了共10万人参与团购,取得了极大成功。

近年来,随着微信客户的大幅度增加,“二维码”的“扫一扫”方式也为o2o离线商务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二维码”,消费者能够将购物决策从电脑一直到手机,而企业能够通过展示二维码来提供服务,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获得便捷的一站式购物消费服务。基于此,二维码的发展已经成为o2o营销模式对于移动支付技术的关键市场价值增长点。

o2o离线商务模式更加适合一些必须到店消费的商品或服务,例如:餐饮、健身、电影、演出、美容、美发等。o2o的营销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商品是线下的实体服务,具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商品的质量也能够得到保证。其次,o2o营销的结果可以查询并实时跟踪业务动态。此外,o2o营销基本为同城服务,不具有时间和地域限制,也不存在物流的时间差。由于o2o营销模式的特色是线上联系,线下服务,必须将强化服务作为营销重点。因此,进行o2o营销的企业必须分析所经营的商品的服务特点,形成消费者和商家均通过“从线上来,到线下去”的格局。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6

关键词:电商平台;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经济

一、引言

电商平台是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平台构建,建立合理的销售道路,使得双方沟通更加便利,过去的电商平台,像是淘宝、京东商城,最近几年发展迅猛。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天猫双十一的总交易额分别为912亿元,这些数字充分显示,我国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质。如今,消费者需求更加多样化,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纷纷崛起,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型的电商平台发展迅猛,使得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很多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也是以电商平台为锲机,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大学生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选择

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长期存在,供求失衡的严峻状况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势,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高校都在积极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控制、学校推荐、用人单位和学校双方融合的模式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为缓解这一社会现象,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环境,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同时,鼓励有创新创意想法的大学生,成立技术型创业企业,不仅可以创造劳动岗位,而且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三、基于电商平台的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经济

现在电商平台的业务范围包含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有房屋销售资料、餐饮娱乐、招聘资料、废物收购、汽车销售、旅游信息、沟通交友、兼职服务等相关生活信息,几乎占据了中国所有大中城市。

1.“互联网+”思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种子

一是可以利用“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土壤。国务院于2015年3月11日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比如杭州市推出了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小镇,作为与传统的园区、开发区不同的创新载体,在理念、机制、模式等方面全面升级。后来,在全国掀起了“特色小镇”热潮。杭州梦想小镇作为首个“互联网”+“特色小镇”的探索,展开了一系列创新引领下的城乡发展转型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后续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二是积极培育项目丰富的互联网+创业新模式,树立典型,引领大学生创业。前不久一位85后大学生刘海鹏和他的合伙人开了一家“互联网+”面皮店。“互联网+面皮”的营销思路有更胜一筹之处。该大学生看中商机:白领上班族、注重品质时尚的休闲人群是走街串巷寻美食的资深吃货。根据互联网+思维,该大学生认为,外卖服务距离不能超过5公里,否则时间太久了,会影响面皮的物理性质。他们的外卖服务不适合抵达的范围,提供真空包装面皮,在公司自己的网上商城可以选购。这是这位大学生从不同维度给出“互联网+面皮”的差异化营销思路。

这支年轻团队相信“互联网+”的神奇。在互联网时代,产品用户是消费者,也是传播者。产品做好,消费体验好,口碑就会好。传统行业要依靠互联网口碑的力量自建流量,从而赢得更多用户。实体店好比地面作战,一对一吸引消费者,而线上市场好比是空中力量,能实现一对多的覆盖。线上线下互补,不可偏废。线上是宣传销售渠道,能吸引粉丝增加用户黏性,还可以实现二次营销。

2.电子商务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

在现在的就业模式中,电子商务是很多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领导表示,网络创业主要是支持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加强创新力度,并且给大学生提供实验场所,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拥有很大的潜力,在目前的1000多万家大中小型企业中,已有80%能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进行贸易活动,而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加盟,将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进一步发展锦上添花。因此,大学生创业者们要在这个良好的全民自主创业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抓住机遇,拓宽思路,勇于尝试,学会创业。

3.网络经济为大学生创业提拱土壤

首先是国家扶持政策化。一方面,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大学生创业格局的形成。有关高校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建立优秀导师人才库,配齐配强专兼职教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和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举办讲座论坛等活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高校建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平台。高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各类资源,原则上要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落实大学科技园的税收优惠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校内新型孵化机构纳入创业孵化基地管理范畴,并按规定享受孵化基地相关优惠政策。

其次是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平台或者是网络营销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从产品的构思、设计、制造,到产品的包装、运输、销售,认真思考这种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大学要深入挖掘新业态创造的就业机会。各高校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金融租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生活业就业。

最后是市场趋于国际化。移动互联网使得以前分裂的区域性市场统一成虚拟化的全球大市场,相关部门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为重点,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为支撑,以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为保障,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协同推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向全世界拓宽,就业空间要进一步增大。

四、结语

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创业的时候,要构建适当的用户沟通群,限定目标客户,对商品质量进行评价,政府要积极优化电商平台的创业环境,推动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谢文超,支晓慧,温明凤等.大学生群体对电商平台的选择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6):262-263.

[2]季绍斌.我国高校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新探--以温州大学生跨境电商创业活动为例[J].中国商论,2015,(30):175-179.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7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互联网金融结构调整风险创新

一、经济“新常态”基本特征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经济“新常态”是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新常态”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10%以上过渡到6%、7%。第二是结构发生变化,出口拉动、投资驱动增长模式可能在未来会有一定的转变。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被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取代,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第三是经济增长动力由以前的政府主导转变为未来以私人部门和以创新为主导的方式,目前也是在过渡的过程中。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种模式。其中,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模式指各大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平台实现网上转账、网上投资理财、网上资金借贷、网上证券和保险交易等业务的模式;第三方支付指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与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解除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为双方提供支付服务的模式;大数据金融指依托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海量的、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专业化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模式;p2p网络借贷模式指资金供求双方直接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的模式;众筹模式指资金需求者在互联网上展示创意和项目,并提供回报、募集资金的模式;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模式指建立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销售金融产品或为销售金融产品提供服务的模式。

二、经济“新常态”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发生转变

2013年6月到2014年上半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销售兴起开始引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浪潮。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迫使传统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逐步实现金融的互联网化,比如,多家商业银行正在利用自身在金融数据积累方面的优势积极部署自己的电商平台,筹建直销银行,甚至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或直接进军互联网金融,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在线服务,如平安银行“陆金所”和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等。互联网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向金融业务渗透,同时传统商业银行也开始推出电商平台。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促使传统银行业在社交金融、电商金融等方面作了尝试。因此,在“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竞合”将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主流关系。

(二)经济增速的放缓加剧了互联网金融风险

受潜在增长率下滑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必然导致各类金融价格的换挡。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以及信贷增速的放缓都是经济增速回落情况下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增加的必然结果(陆岷峰,2015)。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金,而银行存款利息较低,人们不愿把钱存在银行,并且随着投资理财观念的增强,人们更愿意把钱作为收益较高的投资,互联网金融成为人们闲散资金的很好去处。但是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人们的投机心理吸钱、洗钱,增加了信贷风险,人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现阶段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已然“渗透”发展,互有牵连,外界环境的改变对两者发展的影响几乎同步到达。因此,经济增速放缓对传统金融的影响通过二者的“渗透”关系作用于互联网金融,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中,中小企业是创新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并主要依靠互联网金融融通资金。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有形封闭的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大、管理弱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监管措施也应随之完善。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催生金融新常态的背景下,金融管理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逐步完善,政府包容的“观察期”即将结束,指导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即将出台,以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与传统金融的合作力度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如此之快的情况下,未来实体商业银行会更加去应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去尝试着推动移动金融和电商金融的发展,有条件的银行甚至会主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在线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将不断地线下化,在新常态下,电商会积极与商业银行展开合作。以苏宁云商为代表的金融平台已经获得民营银行牌照,可以完全控制信息流和资金流,这是当前比较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互融合的模式。互联网金融在地区应用中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领域完全可以朝着农村金融的方向发展。

(二)全面深化互联网金融创新

(1)加快网络化数据化步伐。金融机构必须更快地进行自身调整,积极以各种形式尝试转型,利用互联网思想和技术创新盈利模式,改善客户体验。各机构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改进目前业务开展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促进信息的双向良性互动,增强平台的灵活性、模块性和智能性。

(2)大力提升内生能力。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战略中,从金融和互联网的特性出发,不断大力深化科技与业务的高度融合,持续提升科技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需要大力完善业务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内部业务流程的合理再造,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确保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一致性与准确性。内因决定一切,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3)加大外部开放合作力度。面临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大力加强与各大电信运营商、金融同业以及监管机构等的全面合作,积极拓展和不断深化与外部机构的合作领域,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业务发展的合规性。同时,各互联网企业必须具有国际眼光、世界战略,积极加强与国际互联网金融的连接和合作,实现国内外中小企业充分合作。

(三)打造完善的自律体系

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要有企业家精神,忠于职业操守,并切实履行对客户、社会和全民的责任。在传统经济发展条件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盲目追求效益,其“野蛮生长”的结果是问题频发,同时客户权益受损,是不负责任的自我膨胀式发展,整个行业属于混乱无章的发展态势。而在金融新常态约束下,互联网金融行业要强化责任意识,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强化内部控制。同时加强行业自律,不仅依靠互联网金融协会,更应同时建立各细分行业协会,以便有效发挥行业的自律机制。

(四)加强互联网平台的安全保障

为了更好地实施金融监管,保障国家经济金融运行安全,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首先从政策层面来规范其发展,才能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健康、规范发展。首先,当前我国相关领域的立法进程与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还极不适应,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不多,急需新制定一批引领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法律。同时,有些互联网金融业务起步早、发展快、涉及广,早期出台的如有关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的相关法规、规章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的变化,需要废除或更新。一些涉及网络支付和网上保险领域的政策虽然内容较为完善,但是贯彻落实还必须加强。涉及网络借贷和网络金融超市的监管几乎为真空状态,风险点多,涉及面广,亟待出台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a.montolioandF.trillas,Regulatoryfederalismandindustrialpolicyinbroadbandtelecommunications[J],informationeconomicsandpolicy,2013.

[2]Grody,a.SystemicRisk_it’sStillallabouttheData.intelligentRisk,2011,(2).

[3]黄琼.p2p借贷行业的发展与风险控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4]陈作章.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4,(20).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9

[关键词]苏州与杭州;互联网平台经济;平台经济集聚区;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StudyofSuzhouandHangzhouinDevelopingplatformeconomy

ClustersSupportingbymobileinternet

LinGShouxing

abstract:onthebasisofinvestigationthecurrentsituationoftwocities,SuzhouandHangzhou,indevelopingplatformeconomyclustersrelyingonmobileinternet,thestudycompares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ofthetwocitiesfromsixaspects,mobileinternetcompetitiveness,ecologicalsystemofindustries,industrialleaders,supportivepolicies,publicinfrastructure,andtalentpoolbuilding.accordingtotheadvancedexperience,itputsforwardfivespecificdevelopmentstrategiesintermsoftheoveralldevelopmentplan,institutionalinnovation,buildinganindustrialecosystem,growingleadersofplatformenterprisesandstrengtheningonlinetransactionserviceplatforms.

Keywords:SuzhouandHangzhou,internetplatformeconomy,platformeconomycluster,mobileinternet

一、引言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企业纷纷涌现,互联网平台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4月,为推动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了《关于加快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从2015年到2020年江苏将大力扶持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并建成10个主导产业突出、层次水平较高的集聚区。苏州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地区,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区发展成绩突出,苏州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成为国家首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同程网、绸都网、食行生鲜等网络交易与服务平台影响力逐步增强,常熟服装城、吴江东方丝绸市场、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等传统大型专业市场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进行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进入“互联网+”、“工业4.0”时代,影响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区发展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杭州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成功促进了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其成功经验值得苏州借鉴。

二、苏州与杭州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的现状比较

为掌握苏杭两市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的现状,研究人员进行了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其中苏州选择了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吴江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昆承湖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产业园、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4个调研对象,杭州选择了东方电子商务产业园(杭州网商园)、下沙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西溪谷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区、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4个调研对象,以点带面展开全面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在对发展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依据产业集聚区发展核心要素,从移动互联网竞争力、产业生态体系、产业龙头企业、规划扶持政策、公共基础设施、人才支撑水平六个方面对苏州与杭州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竞争力比较

据全球著名的移动互联网调研机构艾媒咨询《2015中国移动互联网城市竞争力调查报告》研究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城市竞争力受城市竞争实力、资本实力、行业人才、产业配套设施、政策及产业集群、产业氛围、网民规模等因素影响,苏州与杭州两市均入围中国十大城市,其中杭州得分69.18,排名第5,苏州得分49.2,排名第9,见表1所示。

表1苏杭两市移动互联网城市竞争力排名

资料来源:imediaResearch,2015

由表1可知,苏州行业创新指数7.45,高于杭州5.65,行业包围指数、产业政策支持指数、行业人才指数、资本实力指数、网民规模指数均远远落后于杭州。究其原因,一是杭州有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带动,移动互联网行业创业氛围较好;二是政府对信息经济、智慧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等实施了专门的扶持政策,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高;三是杭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赢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资本实力指数高。

(二)产业生态体系比较

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是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关键要素,是集聚区竞争能力的主要体现。2014年苏州平台经济集聚区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商贸、电商平台、物流配送、金融支持等产业生态体系。但通过研究人员对苏杭两市的发展现状调研发现,苏州平台经济集聚区的产业生态体系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本地化、全球一流的网络交易与服务平台不足(详见表2所示),尤其缺乏商贸公共服务平台,很多中小企业信息获取不及时,产销难以有效对接,政府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二是优质便捷的专业服务机构不足,平台经济集聚区内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不足,急需it、网络美工、Ui设计、信用认证、物流配送、金融信贷、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相比苏州而言,杭州在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上,一方面合作阿里巴巴等龙头平台企业,打造全球领先的B2B内外贸、B2C进出口、在线支付、教育培训、金融信贷、智慧物流等完整产业链(详见表2、表3所示),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吸引了苏宁云商、emS、考拉海购等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快速集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竞争优势明显。

因此,未来苏州应着重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通过外引内培强化平台经济专业服务机构的聚集,推进实体经济嫁接移动互联网平台,促进平台经济产业生态体系的完善。

(三)龙头平台企业比较

通过调研,发现苏州与杭州影响力较大的龙头平台企业如表2、表3所示。

表2苏州影响力较大的龙头平台企业

表3杭州影响力较大的龙头平台企业

通过表2与表3的比较,可以发现:苏州平台经济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影响力较小,而且行业分布较为分散,缺少像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的辐射带动。相比苏州而言,杭州龙头平台企业大多全球性或全国性领军的龙头企业,且多属阿里系企业,力量集中,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社会影响力大,具备电子商务产业生态链集聚发展的独特优势。因此,未来苏州应充分依托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总部经济的传统优势,大力支持苏州本土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平台企业成长壮大。

(四)规划扶持政策比较

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达城市,苏州与杭州都高度重视信息化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扶持,为进一步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人员从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总部经济、发展信息经济、人才引进四个方面对苏杭两市的专门扶持政策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见表4、表5所示。

表4苏州相关平台经济规划与扶持政策

通过表4、表5比较,我们发现杭州平台经济相关扶持政策更多、更细、更新,苏州在信息经济政策、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方面尤为滞后。2014年杭州从市政府到区政府共了三个推进信息经济发展政策;从人才引进方面,苏州对平台经济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还引用的201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姑苏人才计划的若干意见》,而2014年杭州推出了《西湖区关于引进海内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325”计划实施意见》,2015年1月杭州推出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因此,未来苏州应强化信息经济政策与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方面的推进。

(五)网络基础设施比较

2011年至2015年,苏州在“数字苏州”基础上实施了“智慧苏州”建设“369计划”,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任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六大平台,智慧交通等九大工程,有效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截止2014年底,苏州全市移动基站数、wiFi热点覆盖数、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均位列江苏省首位;苏州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800G,传输骨干网带宽达7000G,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目前,苏州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强大,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建设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杭州于2012年成为中国首个跨入4G时代的城市,移动互联网承载能力非常强。在智能管道建设方面,目前杭州拥有8万个4G基站,城市人口覆盖率超过95%;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4G+网络加速商用”和“4G+高清语音”业务,建成了以2G、4G、光宽带为主的高速、优质全覆盖网络。

因此,作为江浙两省的经济龙头城市,苏州与杭州两市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应用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

(六)人才支撑水平比较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杭州优势明显。杭州拥有985高校1所(浙江大学),211大学2所,拥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一般本科院校21所,拥有高职院校17所。而苏州目前拥有211高校1所(苏州大学),拥有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7所,拥有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16所。无论从苏杭两市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毕业生质量等,杭州都明显强过苏州。

从人才引进吸引力来看,杭州作为省会城市,阿里巴巴龙头企业的带动、优质的生活环境与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创业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虽然苏州同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但由于地级市城市的制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仍较杭州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政府对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来说,杭州力度更大、政策更新、规定更细。2015年1月杭州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非常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与团队扶持,并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分为aBCDe五类,具体为国内外顶尖人才、部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等五类,并且从加大国内外智力柔性引进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保障、加强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培养、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产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规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

三、苏州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发展规划,建设高层次水平集聚区

加快编制苏州平台经济集聚区发展规划,选择主导产业突出、交通条件便利、信息技术发达、集群优势明显的区域,规划建设平台经济集聚区,并明确集聚区布局、目标、功能与规模,力争到3-5年内建成3-5个产业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的高水平集聚区。重点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改造以常熟服装城、吴江东方丝绸市场、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的嫁接,把传统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具有现代信息经济特色的平台经济集聚区。二是充分发挥苏州作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首批试点地区的政策优势,加快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三是积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金融总部、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打造综合性互联网金融集聚区。

(二)加强制度创新,营造平台经济发展环境

当前,苏州应尽快梳理现有相关扶持政策,根据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发展需求,加强制度创新,及时、整合、优化、更新各种相关扶持政策。主要建议如下:一是优化信息经济政策保障环境,可参照杭州经验,整合优化相关信息经济促进政策与专项扶持措施,制定发展信息经济的专门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国际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等信息产业,确定信息经济在苏州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二是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对平台经济集聚区重点项目、龙头平台企业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在土地租金、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完善中小平台企业融资环境,支持江苏中服焦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苏州淘豆食品有限公司、江苏随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创新型、成长型平台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稳步扩大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券发行规模。四是加强平台经济人才引进培养,参照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制定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引进与培养政策,逐步改变现有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碎片化”问题,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的城市。

(三)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完整产业生态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平台经济集聚区建设与发展,苏州应充分整合资源,打造集移动电子信息制造、移动电子商务、研发与技术服务、软件开发、金融信贷、信用认证等覆盖平台经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产业生态体系。由于苏州平台经济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已有良好的基础,建议未来苏州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形成优质便捷专业服务体系,支持平台企业与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相关服务企业合作,着力引进一批与平台经济发展相配套的it、信用、检测、信贷、代运营、培训等优质服务机构,构建覆盖产业链全程的、便捷高效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商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苏州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获取信息难、产销对接难、技术技能不足等实际状况,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同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推动常熟服装在线、东方国际纺织城网上商贸平台等商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强化外引内培,大力发展龙头平台企业

杭州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阿里巴巴的辐射与带动,当前,苏州的龙头平台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综合影响力都与杭州有很大差距。因此,苏州可通过外引内培,大力发展龙头平台企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支持本土平台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可把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江绸都盛泽电子商务信息有限公司等平台企业培育成国际一流的龙头型平台企业,可把江苏中服焦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苏州淘豆食品有限公司、江苏随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成国内一流的龙头型平台企业。二是引进国际一流平台经济总部,依托现有集聚区优势和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有针对性地招商,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的平台经济总部,有效拓宽平台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支持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苏州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同程网、绸都网、淘豆网、食行生鲜等本土平台企业针对细分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形成独特优势,提升平台竞争力,鼓励苏州传统婚纱、丝绸等产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条件成熟的平台企业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支持苏州铭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平台企业进行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形成一批商业模式先进、示范能力强的平台企业。

(五)加快创新升级,壮大网络交易服务平台

创新升级是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关键要素,在实践中要依托龙头平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争抢技术发展制高点,壮大发展苏州各类网络交易与服务平台。建议现阶段苏州着力打造以下平台:一是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将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吴江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服装城、绸都网打造成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二是打造一流消费细分服务平台,把同程网打造成国际领先的旅游业电子商务平台,把淘豆网、食行生鲜等生活消费类平台打造成国内领先的生活服务平台。三是发展综合化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力支持“东吴在线”等苏州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四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通过政策扶持,3-5年内建成1-2家国内领先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提升苏州在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丁宏,梁洪基.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竞争发展战略--基于双边市场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4):118-127

[2]赵怡昕.试述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8):360-361

[3]张军涛,黎洁岑.基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的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115-119

互联网经济研究篇10

一、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定义及显著特征

1.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定义

当前对于互联网金融尚无权威定义,学术界基本上通过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对其进行描述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是指一切借助互联网媒介提供的金融服务及互联网技术下的资金融通(王石河,2012)。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是指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传统金融行业,并通过手机、网路平台等实现支付清算、资金融通、金融信息中介等功能的金融服务模式。本文以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定义作为研究范围。

2.互联网金融的显著特征

与传统的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其一,平台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摆脱地理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平台上操作更为简洁,用户能够利用分布更为广泛的终端,甚至是移动终端,就能够完成信贷、融资等金融业务,而不需要再跑到网点办理相关业务;其二,平民化。互联网金融用户极为广泛,对比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针对企业或者高收入人群,而互联网金融行业则面向更多的普通用户,而且借贷的额度、周期等更加灵活,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具体可参见余额宝等“零门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其三,风险性。存在其特殊的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引入了互联网工具,其不但具有传统金融行业中的利率市场化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而且还存在技术风险和网络欺诈等虚拟风险。

二、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类型

1.信息失真的风险

信息失真的风险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一种比较典型的风险类型。通常,会计信息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出金融活动的所有行为,是金融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一点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也一样。为了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实现互联网金融影响范围的扩大,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做好互联网金融信息的管理,保证信息的质量尤为重要。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因为部分组织和人员在相关利益的驱使下,不能够严格的执行互联网金融管理的相关措施。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不重视对互联网金融信息的有效处理,甚至故意隐瞒部分信息,使得信息失真,不能够为客户的投资管理提供决策和依据。这使得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真实、不客观,导致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真实信息被掩盖,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程度,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技术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业务要应用到不同类型的技术,这对保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确保金融业务体系有序、合理的实施尤为重要。但是,在应用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相应的技术问题,使得互联网金融运转受到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系统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系统安全风险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应用有效性等直接相关,当前常见的系统安全风险主要包括:(1)系统加密技术存在漏洞。应用计算机系统运作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只有在互联网系统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若其安全系统存在漏洞,一旦受到黑客攻击、病毒侵袭,则其保存的相关信息会受到窃取、破坏,从而使得金融系统受到冲击。(2)tCp/ip协议安全性能较差。当前,互联网采用的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其主要特点在于信息交流畅通,但是存在安全程度较低的问题,使得当前互联网金融安全管控效果不佳,相关信息容易在传递过程中被盗取。

(2)互联网金融机构抵抗风险能力较差

从当前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较快,该行业企业的数量在迅速的增加,但是大多数的企业持续时间较短,大量的企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利率、股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较传统的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互联网金融的生存发展面临考验。

(3)金融监管不及时导致问题频出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初期,监管机构在制度建设,法律规范方面不够健全,特别是针对部分“创新金融产品”超出原有传统金融产品运作框架,一度成为监管真空区域,同时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还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直接盗取客户的信息,通过违法操作而谋利,这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局部出现了问题,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1.构建并完善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一个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建设需要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交易各方的相关信息必须真实、完整、有效。由于当前存在信息失真、交易方信息造假等现象,在交易之前必须确保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是要求交易相关资料经专业部门与机构核实验证,同时对其出具可被查证的相关报告;第二,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方在接受申请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并要求对方提供全面的资产负债情况信息,提前做好相应的预测工作。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实现风险可控;第三,在运营互联网金融体系过程中,要执行全面准确的信息记录,通过记录在整个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行为、信息,避免信息不全导致的决策不合理情况。

2.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完善、健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能够显著的提高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的安全性,降低由此而导致的金融风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优化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

为了确保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得到有效实施,应该强化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密保等安全防护措施,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由于其受到黑客、病毒等侵袭,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2)强化数据管理工作

为了保?C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涉及到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得到合理保护,且不会出现丢失、被窃取等情况,必须制定一个统一、合理、高效的技术标准规范。后续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基于该方案进行。利用该方式能够提高互联网金融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合理性,减少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