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9:09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1

我之所以选择加入计算机世界研究院,是因为在这里可以站在技术商业创新的前沿,接触新事物,进行深思考,创造新价值。

我之所以选择研究中国车联网保险,是因为我相信车联网保险将是中国技术商业创新最富活力的领域之一,将给行业和社会创造巨大价值。

那么您应不应该选择读这份报告?坦诚地说,这份报告还远不完美,但绝对值得一读。

如果您是普通车主,您应该选择读一读,因为从2015年开始,中国商业车险保费价格的制定就要开始市场化改革,保险公司在车险定价上会获得更大自。简单点儿说,您的车险保费价格要变了,那么您想不想知道会变得更贵还是更便宜?这份报告会给您一个参考。

如果您是车联网或车险行业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士,我想您也应该读一下这份报告,因为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系统分析中国车联网保险创新的报告,而且这只是我们出的第一代报告哦,后续出到6或6plus都是有可能的。不过报告的迭代需要您的共同参与。希望这份报告里的一些观点能得到您的认同,如果有您不认同的地方,也欢迎您能与我们沟通交流。我的个人微信号是Chandler1001,手机是13521051568,邮箱是.cn。如果您有什么研究上的需求,也欢迎提出。

作为我们针对车联网保险推出的第1代研究报告,报告体系上有些大而全,我们从对车联网保险相关概念的界定,谈到了中国车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又分析了车联网保险分别给车联网行业、车险行业以及普通车主带来的影响。最后我们分析了中国车联网保险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建议。未来我们的研究报告将紧跟中国车联网保险创新实践的节奏,选择最有价值的细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细”。

《中国车联网保险创新发展策略》第一代报告从策划到完成,历时三个多月,其间我们做了不少工作,比如问卷调查、案头研究、专家深访等。在问卷调查上,我们面向保险公司、车联网公司和普通车主三大群体进行了专项调研,在问题的设置上有区别也有交叉。之所以有所交叉,是因为我们想了解这三个群体对同一问题在看法和态度上有何不同。车联网保险本身就需要保险公司、车联网公司和普通车主共同参与,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三方的观点和态度。其实中国车联网保险的探索实践也是如此,产业链参与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只是局限于自己的一厢情愿,要考虑各方的需求与感受,只有站在整个产业的高度和角度,才能把整个产业做大。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2

一是注重对方案的论证评估。从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入手,加强调查,做好预测、计算,并认真进行分析、论证,制定出多个投资方案。对净效益和利弊进行分析、计算和权衡。针对不同的投资方案,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方案,从经济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选出最佳方案。二是注重评审制度建设。根据需要选择专家组成评审组,严格评审前期论证,如果发现投资效益不高,就不能通过。如果发现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必须重新修改调整方案,直到达到最优为止。

2做好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指根据资料,采用相关方法,对投资额进行估算的过程。这是做好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工作,能够为项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投资估算额是最高限额,是控制设计概算的依据,任何设计概算都不可突破这个限额。从我国投资估算来看,其方法多种多样,有从生产能力角度进行估算,或从比例、系数、指数、指标、分类等方面进行估算,这些方法所使用的范围、估算的精确度等有所差异,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一是采用准确度高达投资估算法。根据可行性研究对估算准确度要求很高的实际需要,就必须选用准确度搞的投资估算法,一般用指标和分类两种估算法。这两种方法在同一行业中,因为地区差异性,在定额、费用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不同地区材料品种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二是改进估算编制法。为了提高估算的准确读,在采用指标估算时,可以用主要工程量代替单价指标,以此和地区综合单价相乘,就能得到单项工程量的投资,然后按照系数做出相应调整,就能估算出项目的投资数额。

3做好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投资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投资的决策性文件,是判断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结论是对项目技术是否可行、竞争及获益能力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中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分析论证资料,既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的依据,也是在工程寿命周期内进行事故责任追查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厂址、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经过批准后,就是详图设计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是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必须与法律法规相符合,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才能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从而获得许可。从变形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单位来看,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满足规定的深度及广度。要以石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内外环境为基础,确保分析论证的全面性,对多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确保经济评价的科学性。故此,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托付举报资质等级的单位。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要负责做好监理制度的制定,拟定有效的实施措施。监理单位必须加强对可行性研究的全程监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整改到位后,再进行编制。

4做好风险防范

因为石油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故此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到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制定出预防性的应对处理措施,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一是严格根据石油企业特点论证多种风险。根据石油投资项目的特殊性,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到投资风险,如从勘探、投资环境、工程建设、市场及不可抗击的风险等。二是在进行经济评价过程中,从对财务评价影响的角度,对可能存在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及不确定性分析,将其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找出来,从中找到项目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将风险等级进行揭示,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的策略。要综合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如决策树、敏感性、概率分析等方法,做好定量处理,以此确保决策的准确与科学。三是采用合理的综合评价方式。应构建投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并构建好权重体系,量化分析风险因素,加强对投资风险的评价与判断。在做好可行性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写好综合评价报告,这样就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必须统筹考虑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进行投资风险分析,既要考虑到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从而确保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并综合考虑项目规模、标准、地点、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综合角度,对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最大可能地增强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结论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3

【关键词】资金风险;担保风险;重组风险;资产处置风险

本文所Q财务风险包括货币资金运营风险、担保风险、债权债务重组风险、资产处置风险和日常财务风险。

一、货币资金运营风险管理

货币资金运营风险是指短期货币资金运营中可能存在的法律、资产安全、收益实现等风险。短期货币资金运营包括结构性存款、委托贷款及其他短期投资等。加强货币资金运营风险管理,旨在保证货币资金资产安全,收益实现及时完整。

公司风险管理部是货币资金运营风险的主管部门,负责风险评估及相应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公司财务部是货币资金运营风险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各环节实施风险控制,其他相关部门协助。

结构性存款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提报事项。财务部根据公司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确定结构性存款意向后,将拟进行的结构性存款事项相关资料报送风险管理部。

2.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部对结构性存款事项进行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将其上报公司分管领导,作为决策的依据。

委托贷款及其他短期投资等短期货币资金运营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提报事项。财务部根据公司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确定资金运营意向后,将拟进行的货币资金运营项目情况说明报送风险管理部。

(2)项目调研。风险管理部会同财务部及相关业务部门对被投资单位及其担保提供方、受托方的资产、经营、财务、资信状况等展开调研,编制调研报告。

(3)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部对担保事项进行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出具风险评估报告,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查后,作为决策的依据。

二、担保风险管理

担保风险指公司以第三人的身份为债务人对于债权人所负的债务提供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公司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风险。加强担保风险管理,旨在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产生的债务风险,减少损失的发生。对担保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提报担保事项、风险评估等程序。

公司风险管理部是担保风险的主管部门,负责风险评估及相应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业务主办部门是担保风险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各环节实施风险控制,其他相关部门协助。

1.提报担保事项。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受理担保业务后,业务承办部门将经过审批的《担保业务受理书》及申请资料报送风险管理部。

2.项目调研。风险管理部会同业务主办部门对担保申请人及反担保提供方的经营、财务、资信等状况展开调研,编制调研报告。

3.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部对担保事项进行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出具风险评估报告。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查后,作为公司决策的依据。

三、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管理

债权债务重组风险指债权人与债务人所达成协议的法律风险、偿债资产的安全完整、收益实现等风险。加强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管理,旨在严格控制债权债务重组事项,保证公司权益的实现。

公司风险管理部是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的主管部门,负责风险评估及相应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业务主办部门是债权债务重组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各环节实施风险控制,其他相关部门协助。

债权债务重组事项必须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提报重组事项。根据需要,拟进行债权债务重组时,业务主办部门或所属单位收集拟重组债权债务相关情况说明、拟换入换出资产说明和评估报告、相关资产重组定价、职能部门的审核意见等资料,填写《债权债务重组申请表》,将上述资料报送风险管理部。

2.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部对债权债务重组事项进行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对预计损失超过100万元的债权债务重组事项,必须将风险评估报告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查后,作为公司决策的依据。

四、资产处置风险管理

资产处置风险是指公司对其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出售、报废、核销等行为时,存在的法律风险、收益实现或损失确认合理、及时、完整等风险。加强资产处置风险管理,旨在严格控制各项资产处置,保证公司权益的实现。

资产处置事项必须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保管或使用部门申请。公司或所属单位保管或使用部门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提出《资产处置申请》,注明资产状况(含名称、数量、规格型号、账面金额及其他详细说明)、申请处置原因、拟处置意见等。然后把《资产处置申请》报送机电部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和财务部审核。

2.所属单位审核。所属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对保管或使用部门提报的拟处置资产采用现场查看、资料复核等方式审核后签署意见,将其上报本单位分管领导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经单位研究同意后将上述拟资产处置资料上报公司机电部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和财务部。

3.公司机电部等资产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和财务部共同采用现场查看、资料复核等方式对资产处置风险进行评估,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五、日常财务风险管理

日常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流动资金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偿债能力风险、营运能力风险、发展潜力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加强日常财务风险管理,旨在及时发现并控制重大财务风险,保证公司财务健康运行。

财务部及所属单位财务部门通过辨识、分析和评价风险,确定重大日常财务风险清单,采用定期编制财务指标分析预警表或其他方式对重大日常财务风险进行监控,制定风险应对建议方案,将其报送风险管理部。由风险管理部统一编制风险管理报告,上报公司分管领导,作为决策的依据。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4

关键词:公司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也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很多企业通过公司财务管理,为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控制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经济核算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的经营运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公司内部控制科学研究,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文深入研究阐述了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分析了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策略意见,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保证公司的稳步快速发展。公司内部控制是通过在公司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或职责分工制度的方式,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保护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落实以及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在公司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对控制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序进行。

一、我国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约束

公司治理实际上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就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明确各自职责,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是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

(二)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缺乏内部控制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导致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制定控制程序和标准,并使之成文化,让员工都了解相关的控制程序。而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往往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宣传。

(三)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目前,我国国内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观念意识仍停留在管理层和领导层,员工没有意识到领导所宣传的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个别公司企业文化缺失更造成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环境的薄弱,这都严重影响着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直接导致了风险事件的发生,造成了公司损失。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必要性及关系分析

(一)有利于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公司经营管理带来了强大的压力,面对日益增大的市场竞争形势,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掌握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从而保证公司决策的正确性。公司内部控制是保证信息准确真实的重要途径,通过采取各项管理手段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有利于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

公司财产是保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物质基础,在公司内部控制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公司财产物资进行妥善控制管理。例如,公司内部控制可以对公司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和销售等活动进行有效控制,防止财务管理中贪污、盗窃、、损坏公共财产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公司内部控制的实施有利于确保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

(三)有利于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控制管理活动需要确定职责分工,严格遵循各项手续、制度、工艺流程、检查监督方式和审批流程,这就对该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了有效控制,保证其顺利进行,防止偏差的出现,使得失误和缺点被纠正,从而保证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能够确保公司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

公司内部控制的实施要求公司内部管理决策人员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经营方针、制度和政策,同时将这些政策规范进行切实的贯彻落实。因此,公司内部控制中审核批准及监督检查能够有效确保员工对于政策、方针和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能促进公司管理人员和相关执行人员对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从而保证公司在国家规定的制度法规下严格按照公司的政策方针要求进行经营运作。

(五)能够为公司审计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公司的审计监督工作是公司安全运营的根本保障,必须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作为审计监督的依据,从而检查错误、揭露公司弊端,评价公司的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保证审计监督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信息准确、资料真实的根本保证,是公司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只有公司进行全面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防止公司内部各项资源浪费和错误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效率,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公司内部控制能够为公司的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以促进公司整个运营管理的顺利进行。

(六)完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内在要求

确保财务报告质量的真实可靠是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目标。通过内部控制,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既可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也能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合理地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是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目标。

(七)内部控制是产生可靠财务报告的有力保证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标在于评价经济活动及其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单位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开展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各种形式的有意或无意舞弊的发生。

三、完善内部控制,提高信息质量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深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意识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深刻的风险意识是公司实现内部控制、完成风险管理,从而确保公司顺利经营的基础。风险意识的深化是一个长期、持续、艰巨的任务,必须深入到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员工的理念中,使得人人都具有风险管理理念,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全面开展公司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企业的促进保障作用,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公司必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实行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评、晋升、淘汰等人事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员工具备和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特别应当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是企业领导的责任,同时也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减少由于会计人员本身造成的舞弊。

最后,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应树立内部控制理念。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看企业员工有没有内部控制观念,特别是看管理层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全体员工都树立内控意识,自觉执行内控制度,才能防止包括财务欺诈在内的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相容职务应当严格分离,同时,企业还应当明确规定实物接触和保全制度、内部稽核制度。

其次,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

最后,做好会计控制工作,完善企业的财务报告系统。制定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特别是在实行电算化条件下,更应加强职责划分,并加强对有关数据文件的保护。同时还应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

(三)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是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来完成的,这就需要必须建立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标准和行动指导。在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控制管理下,公司能够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全面进行企业运行的管理,从而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四)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和报告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对外报告,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一方面,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管理当局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做出评估,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上相当于管理当局对内控情况做出的保证或承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自我评估,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可信度,还可考虑由注册会计师进行验证,也可以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加以披露。总之,明确建立并维持内部控制、保证财务报告真实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也是内控制度的目标之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公司发展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尤其是在财务管理问题上,各公司普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逐渐成为公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产物和必然改革趋势,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公司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对于提高公司经济核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公司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公司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

现阶段,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风险管理在整个企业运营管理中相对薄弱。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尤其是在财务管理问题上,各公司普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逐渐成为公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产物和必然改革趋势,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公司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对于提高公司经济核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公司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公司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在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公司内部控制和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机结合能够保证公司资金的安全运行,预防的发现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对于企业管理和运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9(06).

[2]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02).

[3]于忠泊,田高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的有用吗――基于财务报告质量、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0).

[4]田高良,齐保垒,程瑶.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报告价值相关性的影响――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5]方红星,孙.交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与市场反应――基于兖州煤业的案例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1).

[6]薛玉莲,谢香兵,乔薇.实际控制人性质、政府目标与股权转让溢价――基于大宗股权协议转让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11(02).

[7]谢香兵.经营复杂性、所有权特征与董事会结构的内生决定――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09(01).

[8]袁克利,于金亭.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公司债券发行的经验证据[J].金融经济,2012(22).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5

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通常简称年报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最重要的业务。根据新审计准则,年报审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为出发点,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调整审计策略和审计资源分布,使审计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风险的过程。可见审计风险在审计中居于中心位置,与审计过程的许多事物存在密切联系,因此不能孤立研究审计风险,需要从审计风险内在构成要素与外部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审计风险的规律,我们用审计风险结构一词来概括审计风险内在构成要素与外部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审计风险结构的意义

2006年公布、2007年开始实行的审计准则并没有明确提出审计风险结构,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审计准则中还是包含了审计风险结构。年报审计属于鉴证业务。鉴证业务风险在审计准则中被表达为在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提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它包括注册会计师不恰当地提出鉴证对象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守标准的结论的可能性,可分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个等式将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构成项目,视为一个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中间环节,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年报审计风险结构既包括审计风险源、审计风险构成项目与审计失败等审计风险结构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审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外部要素,如直接关联的财务报告错报、投资者损失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审计风险结构对审计理论和方法都具有积极意义。从实务操作来看,审计风险结构连接被审计对象认定、审计证据和审计意见,界定应该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决定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本。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审计风险结构是联系审计目标、审计责任的中间环节,对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权利和义务,研究审计的性质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显然,在现有的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结构的内部要素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相应的审计风险源也被分为两类:审计人员之外的其他主体的事务和审计人员的检查事务两类。审计风险的外部要素也仅仅注意到财务报告自身,没有考虑其他相关的事物,所以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审计风险结构。

二、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结论应该是审计结果而不是审计风险的中间环节

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会使用经过注册会计师鉴证的信息。这样投资者就容易将投资失败与审计联系起来。实际情况可能信息是可靠的,但投资者错误理解了意思;也可能是信息本身确实存在缺陷,但注册会计师却未发表合适的意见。可见,一旦发生了投资失败,为财务会计报告提供合理保证的审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也就自然会成为焦点之一,将会面临更高的审计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审计风险与投资者失败之间存在关联,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投资者的压力。年报审计风险就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未能提示投资人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并导致被追究审计责任的可能性。

有了这个认识后,就需要重新审视审计准则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准则中,注册会计师鉴证的目的按鉴证业务的保证程度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但不管是哪种鉴证保证程度,目的都是使投资者获得比单纯财务报告更为可靠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导目标不是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信赖程度,而是应当告诉会计信息使用者面对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的程度。因为,投资者利用审计报告的最终目标是判断财务会计报告“可用”程度,而不是“可信”程度。

重大错报风险可以分为环境风险和控制风险。其中环境风险实施主体是公司所处的行业和利益相关者,在审计工作实施时,企业内部管理团队与审计人员都对其无法改变,环境风险在审计时已经是一个常量。控制风险实施主体是企业内部管理团队,投资者希望获得的是利益,内部控制状况良好只是实现投资者利益要求的手段,而且不是主要的手段,只是辅助工具。投资者的利益主要来自于未来的收益,所以在审计时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经营活动来改变未来收益。控制风险对审计人员来说,只能通过影响企业管理团队行为才能将其改变。

重大错报风险是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的程度,这不是控制审计风险的中间环节,而是整个审计风险的起因。注册会计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年报存在的错报承担责任,这是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审计报告中是否恰当提示被审年报中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所以在风险结构中,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两者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平等的事务,而且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审计风险是果,重大错报风险是因。

三、重要性作为判断标准应该从属于审计风险,而不是与审计风险对等的、前置的事务

新审计准则单独列示了重要性准则,其中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并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即首先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同时,还应当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便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将增加。在评价审计程序结果时,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可能与计划审计工作中评估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并考虑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准则显然是将重要性水平作为审计风险对等的事务。

结合审计风险来看,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自我设定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用来衡量被审财务报告中的错报是否属于重大错报,即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会导致投资人决策错误。所以重要性并不直接带来审计责任,而是审计风险中的一个判断标准,用来判断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中存在错报漏报的程度。

审计报告的类型包括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除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外,其他三种审计报告说明将要公布财务报告存在三种不同程度的错报漏报,但是重要性水平只有同一程度的,所以重要性作为判断财务报告错报漏报的标准也应该区分为多个层次的具体指标。比如: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或漏报使得相关信息完全不可信赖,审计人员本来应该发表否定意见审计报告,但实际发表的却是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导致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比实际发表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导致投资失败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两种状况中包含的审计风险存在巨大差异。

那么,重要性水平应该分解为三种情况: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使相关信息完全不可信赖,一般投资者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决策;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可能使部分重要信息不可信赖,部分投资者会做出错误决策;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使部分信息不可信赖,少部分投资者产生错误理解做出错误决策。

相应的审计风险就会被分为多个层次:一级风险,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使相关信息完全不可信赖,但审计报告没有提示。二级风险,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可能使部分重要信息不可信赖,但审计报告没有提示;或者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使相关信息完全不可信赖,但审计报告提示为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仅仅使部分重要信息不可信赖在;三级风险,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使部分信息不可信赖,但审计报告没有提示;或者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可能使部分重要信息不可信赖,但审计报告提示财务报告存在的错报使部分信息不可信赖。

由于重要性也被区分为多个层次,审计风险可以更为精确地定义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中表达的被审计财务报告的错报漏报程度比实际状况更好的可能性。可见,在风险结构中,重要性水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审计风险提供判断标准,应该从属于审计风险。

四、新审计风险结构模型

1.审计风险的内在构成要素:检查风险、质量控制风险和道德风险

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始终是一些主体对另一些主体的利益要求或者责任。识别风险应该从这些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审计风险存在于投资者、公司和审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那么会没有主体通过诉讼向审计人员追究法律责任,审计风险实际上不存在,可以说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报告导致投资者失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投资者面临重大损失时,并且审计报告没有提示财务报告中的重要错报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发现并在审计报告中提示被审计财务报告的重要错报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唯一可控的良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凡是能够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向投资人提示财务报告中应有的错报漏报的情况都属于审计风险来源。了解和控制审计风险来源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风险来源按主体特性可以分为:检查风险、质量控制风险和道德风险。

检查风险实施主体是审计人员,指审计人员通过自己的审计检查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质量控制风险是审计单位自身的质量控制程序和监督机制没能发现审计人员未发现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的可能性。审计道德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检查或质量监控中发现被审计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但是在审计报告中未能提示投资者这些错报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检查风险×质量控制风险×道德风险

这三个风险要素不仅仅代表了三个最重要的审计风险来源,也是审计人员可以控制的主要程序,还能够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审计风险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检查风险主要取决于审计小组团队的职业能力,质量控制风险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决定,而道德风险在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面审计意见购买时比较高。

2.检查风险应该进一步细化至具体审计程序执行人

在上述三个内部主要风险要素中,检查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要素,也是审计工作的主要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地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通常无法将检查风险降低为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进行检查;二是注册会计师可能选择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是审计程序执行不当,或是错误理解了审计结论。第二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适当计划、在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恰当的职责分配、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以及监督、指导和复核助理人员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得以解决。

注册会计师工作是团队工作,一个鉴证业务项目往往需要数十人团队协作。工作团队中的工作人员执业能力和素质及所从事的工作将会影响检查风险。如果能够将检查风险分解至具体的审计工作,并据以评价为降低检查风险应该安排的工作人员,而不仅仅是审计程序,那么检查风险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也能够为审计团队业绩评价提供依据。

年报审计的审计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被审计财务会计报告各项认定的检查,那么检查风险就可以分解到具体认定,根据各个企业具体认定的评价检查风险水平,相应的检查风险也就可以细化至执行具体认定检查的审计人员。

3.审计风险的外部构成要素:财务会计报告和投资者决策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6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历史

内部控制的思想和实践历史悠久,其伴随着组织的形成而产生。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框架等四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内部控制都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一)内部牵制阶段。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出现了。苏美尔文化的史料记载中会计账簿数字边的标记、古埃及古物入仓时的职务分离、我国周朝留下的记录——“一毫财赋之出入,数人之耳目通焉”等,均反映了内部牵制的基本原理,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内部牵制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美国著名审计学家蒙哥马利1912年所著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明确表述过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概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这一概念突破了与财务会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局限,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内部牵制时期的账户核对和职务分离逐步演变为由组织机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

1958年,出于审计人员测试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的需要,审计程序委员会又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前者是指与财产安全和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有直接联系的方法和程序;后者主要是与贯彻管理方针和提高经营效率有关的方法和程序。将内部控制一分为二使得审计人员在研究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方式成为可能。由此内部控制进入“制度二分法”阶段。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发现很难确切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而且后者对前者其实有很大影响,无法在审计时完全忽略。于是,1988年5月aiCpa了第55号审计准则公告《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以“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该公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指出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三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从而,内部控制从“制度二分法”步入“结构分析法”阶段,这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改变。

(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9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以及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共同组成的CoSo委员会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C-iF),并于1994年作了修改。该报告重新定义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影响,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组成。同以往的内部控制理论及研究成果相比,CoSo报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客观地指出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而且明确了不同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责任。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自CoSo报告以来,内部控制框架已经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该框架提出改进建议,认为其对风险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朱荣恩、贺欣,2003)。因此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在1992年的CoSo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报告(eRm)。该报告把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影响,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用于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风险管理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在文尾!

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流程

该流程并不代表风险管理的组织流程,但可以从信息流的角度透视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流程描述如下:由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内部环境中的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偏好;董事会与经理层设定包括战略目标及其他相关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企业的风险容忍度、风险偏好以及事项识别环节所确定的机会;确定了目标,企业就要考虑其所面临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识别相关可能带来潜在不利影响的事项(风险);在风险评估部分评价风险损失额和风险发生概率,同时考虑剩余风险;采用组合风险观和其他具体的应对措施来应对风险;在控制活动环节继续落实有助于风险反应的政策和措施,并报告结果。然后,从控制活动环节返回到事项识别环节,重复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这个流程;监控则对上述所有环节的效率和效果进行监督和控制。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比,有以下几种变化:第一,目标的拓展。由iC-iF的三个目标——经营、财务报告和遵循性,扩大到eRm的四个目标——战略、经营、报告和遵循性,两者中只有经营和遵循性这两个目标的定义相同。iC-iF中的财务报告目标只与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而eRm中的报告目标的范围有很大的扩展,包括企业所有对内和对外的报告,报告目标的范围从仅仅关注财务信息扩展到同时关注非财务信息。此外,eRm还增加了战略目标,不仅强调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识别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性,还强调应针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战略制定阶段就考虑一系列备选方案的风险因素,从而使eRm的应用深入到了战略制定层次。第二,要素的增加。eRm增加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这三个与风险密切相关的要素,遵循了“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顺序,充分体现了对风险的关注。第三,对原有要素内容的充实和丰富。在内部环境要素中,eRm更直接关注企业的风险文化与风险偏好。在风险评估要素中,倾向于更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事项发生的后果和可能性进行估计,并将风险与相关的目标联系起来。在信息与沟通要素中,考虑了来自历史、现在和将来潜在的事项和沟通方式,并要求与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此外,eRm还明确了控制活动的目的,指出控制是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风险反应措施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第四,提出了风险组合观的概念,全面贯彻了风险理念。eRm要求管理者以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对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措施使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保持在风险偏好的范围内。因为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而言,其风险可能落在该部门的风险容忍度范围内,但从企业总体来看,总风险则有可能超过企业总体的风险偏好范围。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益融合

实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实现企业目标。内部控制的起源较风险管理要早。最初的内部控制是随着生产的大规模化和资本社会化产生的,是互相牵制的思想,通常采取账目核对的方法,以确保财产安全和账目正确。风险管理则是在新技术和市场条件下出现的,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的自然延伸。关于这点,可以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变化中得到证明。框架最大的变化,就是将企业内部控制更名为企业风险管理,这一变化是有特殊意义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一大套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大到包括对外投资,小到包括差旅费报销等,应有尽有。因此,董事会与管理层往往认为,这些制度的贯彻与执行就是内部控制的所有内容。其实,企业的管理资源是有限的,控制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将企业主要精力放在所有细小的、或微不足道的控制上,往往会舍本求末。如有些企业在差旅费报销的规定上长达数十页,极其繁琐,表面上控制得很好,但浪费了许多管理资源,还会忽视企业重大风险。所以,框架要求董事会与管理层将精力主要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上而不是放在所有细小环节上,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最主要内容,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四、结语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反映了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当今社会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以防范和规避风险。而分析和辨认风险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要素。从CoSo的两份重要报告中可以看出,不论是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还是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均把风险管理作为主要的内部控制要素,强调识别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性,强调企业的风险管理应针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且在企业战略制定阶段就应该予以考虑。英国的特恩布尔报告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为一体,认为两者是近乎等同的概念。可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日益融合,风险导向已是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1]《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课题组:《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有关问题研究》,《会计论坛》2005年第2期。

[2]金彧昉、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3]陈关亭:《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评析与建议》,《财务与会计》(理论版)2006年第4期。

[4]林玮:《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及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审计任期风险控制策略会计稳健性

一、引言

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watts,2003),它可以避免管理层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各种非法行为,如机会主义行为、损害他人的相关利益(Basu,1997)等。对企业而言,财会报告的稳健性可以减少由于企业资产被放大而造成的高额法律诉讼费用(watts,2003)。不合实际的审计报告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报告中没有给出足够的信息或者为了误导投资者而捏造假数据,导致各股东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真实境况,一旦这些问题被发现,那么,责任不仅是管理层的,审计员也是要承担相应风险,所以审计报告必须严格执行,报告绝对不能以被夸大的财务状况为依据。所以,为了减低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确保审计客户的财会稳健性,及时确认各种信息。这被看作是预防诉讼风险的首要防线(Krishnan,2007)。稳定收入需要有稳定的业务来保证,而稳定的业务需要与客户签订长期稳定的合同,这是会计师事务所经常采取的措施。从这点来看,会计师事务所似乎处于劣势,但为了稳定的业务,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听从”企业管理层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便有了包庇客户企业的一些错误行为的理由(Deangelo,1981),而这种出于审计事务所自身利益的包庇或者纵容极有可能让客户企业进一步做出影响更加严重的财务报告。基于以上的分析,审计任期太长会使审计失去合理性、公正性,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定期轮换审计员的方式,国内在2004年开始使用这一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并不能根除问题所在,因为所更换的审计员都是一个事务所的,而审计中出现的欺诈等违规行为更多的是因为事务所的利益所导致,所以,更换审计员并不能改变事务所与客户企业长期合作谋取私利的真相,换言之,就是审计工作中还是会出现违规行为。财务稳健性是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的指标之一,而审计任期和稳健性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上文所述,事务所为了减低自身的风险,需要确保客户企业一定的稳健性,而事务所的这种策略是否与审计任期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而研究这些问题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和财务报告的影响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目前国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审计任期的延长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而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过长的审计任期导致劣质的审计结果。前者的理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员对客户企业的了解加深,其专业能力得到加强,从而审计独立性得到保障,最终审计质量得以提升(myers等,2003;Ghosh和moon,2005);审计工作刚开始时,需要有一段时间去适应和了解客户的具体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掌握了足够的信息的情况下,审计员能够做出合理的审计成果,而如果忽略了客户的特殊情况,往往会导致失败的审计结果(Geiger和Raghunandan,2002);经常更换审计员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每个新接替的审计员需要重新了解客户企业的专业知识,会造成更多的成本,而且审计质量在相比较之下有不及之处(mansi等,2004;Stanley和DeZoort,2007)。而另一种观点的理由认为,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审计员了解到更多的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受到更多的干扰因素,从而影响审计员的客观判断,其中,不排除审计员与客户企业私下“交易”的可能。此外,长期的审计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模式容易使审计员不思进取,在对审计工作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本应有的严谨容易被忽略,从而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二)国内文献我国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没有如国外学者那样完全对立的观点,观点的提出更具综合性。余玉苗等(2003)研究发现,长期的审计任期中,各种因素并存,这些因素有的对审计质量的提高是有利,有些则不然;夏立军等(2005)的结论中,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似乎跟审计事务所的规模大小有关,在大的事务所里,长期审计任期有利于审计独立性的提升,而小的事务所里,其审计质量与审计时间没有关系,其质量较大规模事务所普遍要低。陈信元和夏立军(2006)通过研究得到,审计任期和审计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质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超出这一范围后,质量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刘启亮(2006)得出的结论是,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如果审计质量以审计所提出标准审计建议的可能性作为依据,那么,随着任期的增加,审计所提出这种建议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周冬华等,2007)。可以看到,国内学者在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的关系上还是无法得出相同的结论,要准确地评价审计质量是件困难的事,不管用何种方法,一定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没将审计所的风险管理能力纳入研究范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确保客户以保证第一时间核对最新消息,从而尽量避免资产高估情况发生,这是审计事务所为减低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安信达事件给了同行者一个深刻的教训,在风险管理中人们开始引入盈余稳健性作为一种管理方法(Krishnan,2007)。声誉于审计员就如同水于舟,声誉能成就审计员的事业,亦能毁掉其一生的成就,所以必须谨慎经营好其声誉,。享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员想方设法地去维持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是维护自身权益而应该做的一件事,而不需要其它更充分的理由。既然财务报告的稳健性与审计员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找出可能会影响稳健性的原因,如管理层不合理的会计预测,从而降低风险。事务所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在审计工作的初始阶段对工作格外小心谨慎是理所当然,但这种谨慎会否一直保持到最后就不得而知。长期的审计工作中,随着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审计员难免会出现满于现状的情况,工作没有了动力,审计过程疏于监管,最终的结果就是工作投入量不足,放松了对审计的要求,更有甚者,还会纵容客户企业管理层的一些违规行为(Shockley,1982)。长期的审计任期还有一个问题是审计员在后续的工作中,会习惯性地参考前面的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各项工作计划,这种过度依赖历史信息的行为容易忽略了当中发生的特殊情况,从而造成了工作上的失误与偏差。另外,长期的任期中,审计员了解的信息会逐渐深入,当审计中涉及到客户的风险时,有意降低审计要求,对管理层的武断决策和缺乏稳健的财务报告也更加纵容。正如前文所述,事务所在审计中扮演包庇的角色的原因是为了维持与客户长期的合作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早期用低价赢取客户的策略得到弥补(Dye,1991)。在事务所看来,维护这种长期的合作最好的方法就是迎合客户企业的需求,即纵容他们的违规行为,扮演一个包庇的角色,也就是说,过长的审计任期中,参杂了更多的客户企业的因素,使审计本来禀赋的独立性失去了保障,结果就是降低了审计质量。当事务所发现客户企业的财务稳健性已超出其可控范围时,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或许会考虑终止这项审计业务。同样地,如果客户企业觉得审计所对稳健性的要求苛刻,无法达到其要求时,也会考虑选择其它事务所。所以,稳健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企业对审计服务者的选择。综合上述的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延长审计任期会导致财务报告稳健性的下降

“四大”会计事务所具有享誉世界的良好口碑。为了保持其信誉与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要尽可能避免审核业务所导致的财务纠纷。一旦遇到此类的财务纠纷,将面临大量的财物损失与信誉损失。所以,为了减少审计业务的风险。“四大”在进行审计业务时,会加大人力与物力投入来减少出错的几率。尤其是遇到哪些对对自身财务状况以及盈利水平过度乐观的企业,“四大”将会更加谨慎地处理审计业务。由于“四大”长期建立起来风险控制体系,“四大”具有比其他会计事务所更加优秀的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四大”为了保持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要支出比其他事务所更高的风险控制费用。为了补偿这部分支出,“四大”的审计业务的费用比其他一般事务所要高很多。较高的审计费用会给其独立性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四大”审计业务的对象一般是一些低风险、高盈利率以及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表面看这种类型企业的审计工作风险较小,其实这也带来了更高诉讼风险以及预期损失。所以,“四大”在审计过程中,“四大”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提出较高的要求。由于“四大”相比于其他事务所要强势,而且具有较高判断力。所以在于客户进行交流时,“四大”可以对客户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其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结合上文,本文提出了假设:

假设2:由于“四大”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延长审计任期带来财务报告稳健性的消极影响相比于“非四大”幅度要小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了2004至2010年间的上市公司数据来计算稳健性。选择原因主要有:(1)2004年,关于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准则上做出了调整,新规则取代了旧制度。(2)2007年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开始广泛执行。为了避免不同会计报告准则带来的计算误差,采用了2007年之后的数据。本文对2004至2010年间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筛选,排除了一些特殊的以及不规范的数据,如负债率过高的企业样本,审计数据不健全的企业样本,入市时间小于一年的企业样本以及比较特殊的金融业企业。最终选取了6873个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主要是上市公司年报以及wind数据库。

(三)模型的构建本文关于财务稳健性的模型以Jenkins和Velury模型为基础,具体公式如下:

eSp/p=α+β1DR+β2R+β3DR×R+β4tenure+β5tenure×DR+β6tenure×DR×R+β8Big4+β9Big4×tenure+β10Big4×DR×R+β11Big4×tenure×DR×R+ε

epS表示每股收益,p表示企业年底股票价格,R表示一个周期内的累积超额回报(周期为一年,DR表示哑变量当R0或R=0时,DR=0,tenure表示审计任期,即事务所为该企业已经服务的时间。Big4也表示哑变量,当该企业的审计单位为“四大”,Big4=1,否则为0。如果最后计算结果得出β3为正数,就可以认为该企业的财务报告是稳健的。根据假设1的推断,预期β70。在敏感性分析时,还考虑了更多的情形,一些潜在的因素有可能会对稳健性以及审计任期带来影响。比如说企业的规模大小。本文采用Size代表规模大小的影响,利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控制对其进行控制。此外被考虑到的因素还有负债水平、负债时间。分别用期末总资产负债率和市年份至当年的上市年数对其进行衡量和控制。本文还考虑到不同行业对稳健性和审计任期的不同影响,设立了inds为行业哑变量。采用了11个不同行业(没有考虑金融业)的哑变量。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首先对回归变量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性统计;统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2004年至2010年对审计任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平均审计任期为5.6年左右,其中位值为5年。审计事务所为企业服务的时间的区间在1年到19年之间。从对R值,Size值,Lev值以及age值这几个方面的对比情况来看。这6837个样本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报告稳健性有一些消极的影响。

(二)回归分析本文通过三种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表(2)为三种模型的回归结果。第一种模型是Basu模型。通过Basu模型回归结果,得出结果:在研究年份的中国上市企业,财务报告基本处于稳健的范围。在0.05的水平环境,DR×R的回归系数基本维持在正数范围。这就代表上市企业对风险的反应较为敏捷,这是财务报告稳健的体现。除了对整个时期的数据进行分析外,还对此期间各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的结果也与整体分析结果一致。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对审计任期与稳健性关系进行回归检验。检验的标准为只要DR×R这一指标在0.05仍然能保持正值,则可以证明财务报告是稳健的正如假设所预期,延长审计任期,会对财务报告稳健性带来负面影响。从回归数据上体现为tenure×DR×R的回归系数逐渐变为负数。稳健性的降低的原因可能来自多个方面。本文认为主要原因为:审计任期的延长导致审计人员自我满足,长期重复的审计流程导致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产生厌烦,从而不在严格按照标准的审核流程开展审核工作。审计任期的延长也会导致事务所逐渐失去对此项业务的重视,管理者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怠慢也采取默许的态度。模型2的回归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假设1。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风险管理上做得更好,凭借其在同行中的绝对优势,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多的谈判筹码,可以对客户企业的财务报告提出更高的要求。分析结果显示,模型3交叉变量Big4×tenure×DR×R的回归系数为正,肯定了假设2,即四大事务所相对于其他事务所在风险控制上要表现的好,模型3交叉变量Big4×tenure×DR×R的回归系数为正。通过以上的数据计算以及分析,可以看出表(2)的回归结果论证了假设1与假设2的正确性。总结上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延长审计任期,会降低事务所的风险控制水平以及对财务报告稳健性带来消极影响。(2)由于“四大”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延长审计任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四大”的影响相比于其他事务所要小得多。

(三)敏感性检验在进行敏感性检验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就有契约关系和一些政治因素等,通常情况下,公司的规模大小和负债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度。这就导致公司的审计任期经常会与公司上市时间的长短息息相关,对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也不尽相同。此外,不同的行业其财务报告的稳健性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的行业内部的竞争激烈情况存在差异,各自的经营模式和行业的整体周期也各自不同。如表(3)所示,控制了多种要素,其中包括公司的成立年限、资产规模和负债水平,还考虑了行业内其他因素的影响,再次对审计任期这一因素对事务所带来的风险应该如何控制以及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稳健度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模型4和模型3一样,同样也控制了很多要素,其中公司的成立年限和资产规模等很多因素均进行了控制,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说明: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报告也同样是稳健的(也就是说DR×R的系数明显为正值),但是,通过计算模型可以看出如果审计任期过长,对财务报告的稳健性会有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当tenure×DR×R的系数在0.01以上时,系数明显为负值,和前面得到的结果相似,为假设1提供了佐证。并且“四大”的风险控制效果也明显优于非“四大”,同非“四大”相比较,如果审计任期较长“四大”在独立性和风险控制的下降偏大,也证明了假设2是合理的。为排除初审时高质量的干扰,在选取样本的时候就挑选那些审计任期超过1年的样本,用这些样本做回归分析,参见模型5。当tenure×DR×R的系数比0.01大时,很明显是负值,这也充分证明,如果审计任期延长之后会对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Big4×tenure×DR×R的系数也明显是正值,这也表明了“四大”的风险控制效果要比非“四大”的好。我国对此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在2004年颁发了相关法令要求签字会计师需要定期轮换,在进行样本回归分析计算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2004年至2006年的样本进行筛选,挑出来进行单独处理,参见模型6。利用该模型得到的结果和前面的结果相似,当tenure×DR×R的系数大于0.01时,明显为负值,Big4×tenure×DR×R的系数在同样的条件下也明显为正值,这也给出了更多假设1和假设2的合理性证明。因为审计任期的跨度非常大,最短是1年,最长的以及达到了19年。为了消除这种差异带来的偏差,根据审计任期的长短对样本进行分组,主要采取以下标准分成了4组:任期1年的为一组,任期2-5年的为一组,任期6-10年的为一组,任期大于10年的为一组,根据组别的不同赋值1到4做回归分析,参见模型7。利用该模型得到的结果和前面的结果相似,也验证了本文假设的合理性。模型8和前面几个模型的不同之处,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该模型扣除了不是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据此对样本数据做了回归分析,并加以验证。通过计算可以发现DR×R的回归系数,也一样明显是正值,而且在大于0.01的情况时显得尤为明显。根据tenure和DR×R二者得到的交叉变量回归系数同样也是在相同条件下表现明显,另外,Big4×tenure×DR×R的系数在这种水平下,也明显为正值。综上所述,表(2)和表(3)的计算结果能够验证本文假设的合理性,如果审计任期过长,就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会计稳健性带来不利影响。并且,“四大”的风险控制效果要明显优于非“四大”。

五、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不能很好地审时度势,合理地延长审计的任期,那么很多的上市公司就会更加倾向于施行不稳健的报告政策。目前的“四大”和非“四大”相比,进一步提升风险控制力度,一旦延长审计任期,客户应当遵循的稳健性条件也将降低。稳健性关系到公司的治理情况,对公司未来投融资策略、成本控制以及公平应对利益相关者等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它是决定财务报告整体质量的核心要素。如果公司的稳健性下降,也就会导致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下滑,从全局来看,如果审计任期延长,那么难免不造成财务报告质量的下降。鉴于此,在进行财务审计时经常更换不同的审计事务所是非常必要的,有着积极的意义。现阶段,对事务所风险控制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属浅显,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对改善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控制策略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因本文研究内容相对局限,仅对事务所更换这一问题作出论述,并没有进一步讨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签字注册会计师更换带来的问题,因这一因素也同样会引起信息不对称和审计质量变化的问题。所以,本文论述未免局限,理应进一步补充说明。与此同时,本文已区分“四大”与非“四大”的风险控制的主要特征,但并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继续探讨,比如对全国各地的大所和小所的不同点给予论述。因此,亦可作为一个拓展点,借助其他变量分析预期损失和诉讼风险,分析我国境内因事务所大小不同带来的风险控制差异。

参考文献:

[1]周冬华、周红、赵玉洁:《审计任期、审计质量与投资者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7年第6期。

[2]洪金明:《审计任期与会计稳健性》,《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年第2期。

[3]陈旭东、黄登仕:《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2期。

[4]余莉姿:《审计师变更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7年第1期。

[6]王冲、谢雅璐:《会计稳健性、信息不透明与股价暴跌风险》,《管理科学》2013年第1期。

[7]龙子午:《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分析》,《会计论坛》2010年第17期。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8

1.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xx)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目建设贷款时,会对贷款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平谷,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项目投资方需要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

3.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4.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9

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俄罗斯联邦于1997年7月颁布了第117号联邦法律,即《水工建筑物安全法》.该法律贯彻实施2年多来,对水工建筑物安全实施国家监察,做了大量工作,使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1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

近些年来,俄罗斯有关部门研究了在新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和加强水工建筑物安全工作.在总结水工建筑物安全实行部门监察的实践和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大坝安全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起草了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草案,1997年6月23日获国家杜马通过,1997年7月21日由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签发生效[2].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部在国家意义上调整水工建筑物安全问题的法律文件[3]。

该法律适用于因其破坏可能导致发生紧急情况的水工建筑物.所谓紧急情况是指由于水工建筑物失事,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人员伤亡、健康受损害或者周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情况[2].

该法律规定了俄罗斯联邦政府、俄罗斯联邦主体行政机关、实施水工建筑物安全国家监察的机关和俄罗斯水工建筑物注册登记局的职权;规定了保障水工建筑物安全的总要求和水工建筑物业主和运行单位的义务.水工建筑物业主或运行单位对水工建筑物存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负责;确立了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制度、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和运行活动的许可证制度和由于水工建筑物失事引起损害的民事责任风险义务保险制度(义务保险的具体办法由将要出台的联邦法律进行调整);该法律强调对违反水工建筑物安全法规的行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该法律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俄罗斯联邦一些行政机关受俄罗斯联邦政府委托,对水工建筑物安全实施国家监察.法律赋予监察机关广泛的权力,直至按照法律的规定,作出禁止不可靠建筑物的运行以及拆除或维修的决定,作出关于注销建筑物运行许可证的决定[2]。

为了更好地贯彻《水工建筑物安全法》,1997年8月以来,俄罗斯联邦政府组织制定了一批标准法规,如:《水工建筑物安全国家监察的组织》、《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注册登记局的组建和运作办法》、《对有关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的俄罗斯政府部分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及《关于批准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条例》等.今后还将根据情况制定一些法规.

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法规责成国家监察机关根据水工建筑物的等级、使用特点、结构和运行条件以及特殊的安全要求,制定出各部门的保障水工建筑物安全的标准法规文件和技术标准文件[4,5].

2水工建筑物安全监察体系

为保证《水工建筑物安全法》的贯彻落实,必须实行水工建筑物安全的国家监察.俄罗斯联邦政府决定由以下联邦行政机关承担国家监察职能[1,4,6]:俄罗斯燃料能源部负责对燃料能源综合体的水工建筑物实施监察;俄罗斯运输部负责对航运水工建筑物实施监察;俄罗斯矿山技术监督局负责对工农业生产的残液池的围护水工建筑物实施监察;俄罗斯自然资源部负责对不受上述主管部门监察的一切水工建筑物实施监察.俄罗斯燃料能源部又将对水工建筑物安全实施国家监察的职责委托给俄罗斯燃料能源部国家能源监察与能源保护司,又称国家能源监察局[1,4]。

为了组织对能源建筑物的监察并提供科技保障,俄罗斯燃料能源部成立了国家机关——大坝与能源建筑物监察科技中心(俄罗斯燃料能源部能源监察科技中心),在国家能源监察局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1999年第4季度起俄罗斯燃料能源部着手在能源监察科技中心成立俄罗斯水工建筑物注册登记局燃料能源综合体工程水工建筑物分局[1,4,6].

国家能源监察局在各地区设有地区管理局,各俄罗斯联邦主体也没有国家能源监察管理局.它们的职能主要是对运行单位执行保障水工建筑物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会同国家能源监察局科技中心参加水工建筑物的定期检查和巡视检查,其中包括对事故和事故状态的调查;在国家能源监察局组织下,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监察人员的业务素质[4]。

3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制度

1998年11月6日俄罗斯政府颁布了《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条例》,规定了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的内容、编制方法和对其实施国家鉴定的方式.

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是论证水工建筑物安全性并根据它的等级确定水工建筑物保障程度的文件.已运行水工建筑物,其中包括废弃的和改建、大修、修复或者停用后的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报告由业主或者运行单位编制.正在设计和在建的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报告由履行发包职能的法人或自然人编制.在编制已运行和在建建筑物的安全报告之前,由业主或运行单位组织,并且必须有监察机关代表参加的水工建筑物检查[7]。

已运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报告应由报告人提交监察机关,不得少于5年一次.根据监察机关的决定或报告人的主动要求,如出现了故障和紧急情况,经过改建、大修后以及法规和技术标准发生变化时也应提交安全报告;设计中的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应在设计进行国家审查期间提交监察机关;在建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应在建筑物规定移交日期的4个月前提交监察机关[7]。

安全报告的国家鉴定由国家监察机关组织进行.俄罗斯燃料能源部指定国家能源鉴定局和国家能源监察局科技中心两家作为鉴定中心对能源系统的安全报告进行有偿鉴定[8].鉴定中心成立鉴定委员会,聘请经过俄罗斯燃料能源部进修学院和国家能源监察局培训并确认的高级专家参加委员会的工作,鉴定委员会的工作规则和对委员会专家成员的技术素质要求由国家能源监察局制定[4].

鉴定中心应在规定期限内向监察机关提交鉴定结论,经监察机关批准后,该结论就具备国家鉴定的资格.经监察机关批准的安全报告是进行俄罗斯水工建筑物注册登记和发放水工建筑物运行、启用、废弃、停用和拆除许可证的依据.在安全报告有效期内由监察机关发给上述许可证[7]。

《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的燃料能源综合体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计划》规定将编制133座电站的建筑物安全报告,但相当多的电站将推迟完成,其原因是缺少由设计总负责人参与制定的水工建筑物安全准则,而且各设计、科研单位对安全准则这个概念持有不同观点,故目前尚无统一的部门标准文件;一批老工程缺少部分设计文件和行政文件;许多能源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好,不能为编制报告及其国家鉴定提供必需的业务经费[4]。

4水工建筑物的维修加固

水工建筑物安全的部门监察系统在电力部门运作的28年中,对水工建筑物状态进行定期(每5年一次)检查[5,6],检查结果表明属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的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的状态基本上能胜任工作,是符合联邦法律要求的.但是许多工程在运行中发生的变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以防产生不良后果[5].建筑物有严重缺陷的工程十分重视维修加固工作,近年来许多水利枢纽都做了大量工作.在《1998年俄罗斯联邦电力系统设备和建筑物维修改造计划》中包括有44座水电站和65座火电站,在这些电站中共有215项水工建筑物维修措施,总工作量为2.496亿卢布[5],其完成情况如下:溢流坝、水电站厂房的混凝土维修工作完成了39项计划中的20项,完成的工作量为2432.34万卢布(计划4962.06万卢布);土工建筑物(土堤和主坝)完成了19项计划中的10项,完成的工程量为588.62万卢布(计划962.62万卢布);渠道和输水建筑物尽管只完成28个计划中的14个,费用却达9164.95万卢布,已超出计划;机械设备的更新和防锈保护完成了原定1968万卢布的695.57万卢布.

最近5年来联邦级水电站用于水工建筑物维修和改造的费用的可比价值上升了2倍多.一方面说明电站工作人员重视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进行了大量的维修改造工作;从另一方面讲,说明建筑物的老化问题已显示出来,有些故障和缺陷必须立即排除.预计这方面的费用还将增加[8].

在联邦级水电站用于维修建筑物的费用平均占电价的12.5%的情况下,有些水利枢纽却只占电价的3%~5%,况且它们的建筑物状态远未达到最佳状态,应引起电站领导人员的重视[8].

5水工建筑物安全的科技工作

水工建筑物安全问题的科技工作是围绕俄罗斯燃料能源部和“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的部门《科技纲要》的0.05节“水电站和能源建筑物”和0.11节“能源工程的抗震性”来进行的[5,6]。

1998年10月1日俄罗斯燃料能源部审查批准了国家能源监察局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共同制定的部门《能源建筑物安全纲要》.这个纲要由下列第一层次的课题组成[1]:①完成制定和报送标准法规文件和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纲要》和《危险工业生产工程安全纲要》;②制定和推行能源建筑物安全评价和监控方法;③在俄罗斯国家能源监察系统中,组织对能源建筑物安全的国家监察;④编写检查和监测能源建筑物状态的现代化的技术大纲性材料;⑤制定建筑物失事及其后果的预报和防止方法,包括制定在建筑物上进行预防失事工作的操作方法;⑥研究和实施当能源建筑物的状态不符合安全运行准则时,防止其失事的工程技术措施.上述纲要中的课题必须在2000年前完成,而且与完成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的要求紧密关联.但是由于1998~1999年间缺乏资金,为保障法律实施的科技工作已显得滞后了.目前科研单位要完成的最迫切的任务是:①以现代监测仪器与监控建筑物和地基的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研制监测电站主要建筑物状态的新方法和新设备;②研制分析和预报建筑物状态及其安全水平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研究运行中建筑物及其地基的数学模型,根据原型观测资料校正模型和保证监测静动应力-应变状态、渗透流状态和建筑物与地基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的模型;③研制和应用检查水工建筑物及其地基与设备的现代方法和技术手段;④编制和鉴定计算挡水建筑物失事发生、发展和预报冲击波扩散区可能造成破坏的软件,对具体水电站和火电站水工建筑物包括对灰渣坝进行计算和预报;⑤研究在自然和技术因素作用下,建筑物和结构的构件材料和建筑物地基的性质随时间变化时,它们的可靠性指标的评价方法;⑥研究失事风险的计算方法,其中包括用计算和实验-计算的方法评价各种失事方式的概率方法;⑦研制和应用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监测地震对建筑物和地基的作用以及监测它们的应力-应变状态参数的现代方法和设备;研究和改进计算建筑物和地基的抗震强度和抗震稳定性的方法和软件;⑧对能源工程的建筑物和地基进行专门研究,以确定它们的强度和稳定性出现负面变化的原因、形式和数量特征,并研究实施维修工作的方法和工艺;⑨在电站编制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和对其进行国家鉴定时,提供科技帮助[5]。

6水工建筑物业主民事责任风险义务保险

法律规定建筑物业主或运行单位对失事后果和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5].通过投保,建立因水工建筑物失事引起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资金保障.业生的民事责任赔偿金,一部分是业主的自有资金,另一部分来自按照现行法律和标准法规,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确定的保险金额.如果实际赔偿总额超过该两项总和时,损害赔偿的办法由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2]。

根据俄罗斯燃料能源部的要求,目前正在加快制定联邦《因水工建筑物失事引起损害的民事责任义务保险法》,在联邦法律出台之前,先着手实行民事责任风险的自愿保险.现已制定了《关于水工建筑物业主民事责任风险自愿保险的规定》,并已在俄罗斯财政部进行注册登记.“能源担保人”保险股份公司已取得了俄罗斯财政部颁发的第一份有权进行水工建筑物业主和运行单位民事责任保险的许可证.俄罗斯燃料能源综合体保险家协会的其它保险机构正在办理类似的许可证,依据许可证建立起对其他俄罗斯保险机构开放的保险者联营体[4,5].

目前正在制定上述保险形式的标准法规以及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及其安全等级确定保险收费的原则,为具体能源企业办理保险手续,把办理保险的费用列入电力成本,以及在保险公司内建立保障能源建筑物安全的预防措施基金,作为水工建筑物安全工作的附加资金来源[5].法律规定的民事责任义务保险是促使业主向提高水工建筑物安全措施投资的有效手段.

但是保障建筑物安全工作的资金、建立用于预防和消除失事的物质和资金储备、建立失事后果的民事责任资金保障,其中包括在自愿保险基础上的资金保障等问题目前均未解决[6].

7结语

俄罗斯正处在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年代,但依然十分重视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工作,从法律、监督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科技、经济等多方面保障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他们不仅着眼于运行,还注意到对设计、施工阶段的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管理.既致力于预防失事的发生,还考虑到一旦发生事故时的报警、紧急状态消除和赔偿处理等环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俄罗斯的水工建筑物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其中有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参考,以促进我国大坝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ВарнавскийБП.Оботраслевойпрограмме“Б

еэопасность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и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надэореэабеэопасностью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2000(2):10~12,

[2]王正旭泽.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S].水利水电快报,1999(9):14~18.

[3]ДьяковАФ.Реалиэацияи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обеспечениеФедеральногоэакона“Обеэопасности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2000(2):2~3.

[4]Интервьюс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мДепартамент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надэораиэнергергосбереженияМинтопэнергоРоссииБорисомПетровичемВарнавским[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1999(5):2~5.

[5]БритвинОВ.Основные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правовыеиорганиэационно-финансовыепроблемы,вытекающиеиэФедеральногоэакона“Обеэопасности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путиихрешения[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2000(2):4~9.

[6]БритвинОВ.Оходереалиэациии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мобеспеенииФедераьногозакона“Обеэопасности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2000(2):20~23.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篇10

摘要:内部控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也越来越高效,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做了大量的研究,追求有效的内部控制,但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归纳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界定、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因素、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手段。最后,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有效性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首次以文字的方式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当中。我国五部委在2008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首次建立了我国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于2011年强制对216家试点公司和68家上市公司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早在20年前就已经着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而我国内部控制体系还处于建设阶段,对于内部控制的实务与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有效性概念的理论研究;二是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三是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以概念的界定为基础的,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有效定义为企业管理经营过程中由全体员工参与的动态自我评估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则体现在如果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真实可靠;企业活动遵循法律法规,则内部控制就被认为是有效的。加拿大的控制基准委员会(CoCo)的定义更为简单,如果内部控制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那么这个内部控制就是有效的,以这一定义来看,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是能够为实现内控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这与我国五部委最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所给的定义十分相似,“内部控制有效性就是指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为企业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障。毕马威(KpmG)1999年在其《内部控制-实务指南》中指出:内部控制有效性包含了内控设计的有效性和内控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企业需要一个持续的监督过程来保证其内部控制有效性,也就是说只有上述的两个方面同时有效时内部控制才是有效的,反之则其有效性大大下降乃至丧失。mcmullenetal(1996)提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决定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tommieSingleton(2002)认同了上述结论,他的研究指出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能够实现,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监督和报告机制。

先前研究已经发现,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审计质量和降低审计费用(Doyleetal.,2007;Hoganandwilkins.,2008等)、提高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Li.,2011等)、降低盈余管理水平(Carteretal.,2009等)、减少企业融资成本(Kimetal.,2011等)、减少管理者的冒险行为和企业风险(Bargeronetal.,2010)、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价值(汪.,2012;周守华.,2013)等。

陈汉文(2008)认为内部控制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服务于企业目标,派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两个紧密相关却又不相同的概念,有效的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障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被他定义为内部控制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所提供的相关保障的程度或水平,并且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程度量化为一个0-100%的范围,内部控制体系中每一个要素都相互影响,从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

王海林(2009)指出,目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对内控实施结果的评价存在着不足,他认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应该包括对内部控制实施结果和实施过程的评价。

张颖(2010)根据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发现内控有效性源于内控目标的实现,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为: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实现所提供的保障程度。与刘健(2013)所提出的观点相似,他归纳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五点:提高经营效率效果、保证经营合法合规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源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所提供的保障程度。也就是说为实现目标提供保障的程度越高,内控就越有效,反之,则无效。刘迎(2013)所理解的内控有效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司的政策和措施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二是能否满足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以及可操作性,并能发挥作用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以达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为公司提供可靠的财务报表的目标。内部控制有效性必须要把握住内部控制五大因素合理的设置和管理,才能真正的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理解,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应该同时包括:控制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将内部控制有效性定义为:在合理设计内控制度的前提下,以持续监督为基础,内部控制对完成内部控制计划和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所提供的保障水平或程度。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①法律法规的遵循性;②内控制度与内控目标的一致性;③内控目标实现的效率。

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因素

通过对先前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与报告有关的因素

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年度或季度报告中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报告,这也说明内部控制报告的重要性。thompson(1992),noordin(1997),michaelG.alles(2003)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分别提出对内控有效性的评价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而防范错弊,在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关注风险控制、监督和资源配置。他们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在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对风险的控制、对过程的监督和对资源的配置,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不仅仅要注重业绩、战略、结构、动机以及激励的效果,还应该包括互动、边界明晰以及信任。Hermanson(2000)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密切关系,他发现越是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其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正是这种联系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进。

Collins、Kinney(2005)认为,相较于一般公司而言,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在资金管理、存货储存等方面操作上更加复杂。由于内部控制的披露能加强报告使用者对公司财务质量的信任度,所以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能使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在同行业中更能赢得使用者青睐。赵建凤(2013)指出内部控制有效性披露后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资本成本、股价等,造成一些公司不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但由于存在潜在的诉讼风险,管理层又不得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这使得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的国家。内部控制披露的真实性存在质疑。因此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时不能仅仅只看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述报告,还应通过更多客观的信息来综合评价。

2.与股权结构相关的因素

股权结构决定了所有与股份制企业有关的契约关系,不同的股权结构会造成公司不同的权利分配格局,因此,股权集中制、实际控制人性质、审计委员会性质、董事会和监事会等相关因素都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Hoitash(2009)通过研究董事会特征和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他发现董事会总体水平质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Krishnan(2005)发现审计员的财务知识水平和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呈正相关,减少内部控制问题的发生。张先治(2010)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公司股权集中度和国有控股程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程晓陵(2008)通过研究我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发现股东年终大会出席率、监事会和董事会规模、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公司控股是否国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管理层的德价值观念和诚信、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管理层对员工胜任工作能力的关注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力和监事会与董事会会议频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没有显著的影响。张颖(2010)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发现:企业的资产规模、发展阶段、管理的集权化程度、财务状况、企业文化、道德价值观、管理层诚信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刘亚丽(2011)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控制了盈利能力、成长性和经营复杂性等特征后发现,之前未成立审计委员会和董事长总经理同一个任职的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较差。郝诗萱(2013)认为“人”是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而领导者作为公司的特殊人群,其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除强制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崇拜权、专家权、合法权和奖赏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呈正相关。吴益兵(2009)指出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持股率等指标都会影响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过于集中会影响内控的质量,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与公司自身条件相关的因素

对于公司自身条件是否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国内外都做过相关研究,但是却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Kinney(1989)认为公司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的强弱,朱荣恩(2004)等通过对一百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小规模的企业。张颖(2010)认为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吴益兵(2009)指出公司的成长性、盈利能力、规模、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深圳市迪博公司的研究报告提到:总体来说,上市时间与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负相关,即上市时间越长其内控水平越差。这与Doyle(2007)的结论相反,Doyle认为内部控制质量与上市时间正相关,因为上市时间越长的公司就越能认识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且进行修正。公司的财务状况也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关,Doyle(2006)和Franklin(2007)都认为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公司的内控有效性成正比,因为如果一个公司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其盈利能力都不会很高。

三、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

国内外对内部控制评价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企业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外部评价必须包括对管理层内部控制报告及其责任的评价。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意味着内控制度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规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必须能够既能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又能评价内控制度实施的有效性。CoCo委员会在1999年的《评估控制指南》根据评价的标准设计出了一套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我国财务报告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说明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和报告,但是没有明确给出具体条款,现阶段我国尚未对内控评价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还有待完善。

现阶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要基于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方向和框架进行构建,然后,在定性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和指标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从而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国内外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定性方法

国外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性研究主要基于CoSo提出的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的三大目标和五要素。国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上。吴水澎(2000)从评审最新角度提出了CSa(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张宜霞(2008)认为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基础评价法和详细评价法两种。详细评价法就是以国际认证权威机构所设计的内控框架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找出内控缺陷,判断是否存在重大漏洞,最后综合运行和设计结果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这种方法简易直接,在企业日常评价和内部控制建设初期运用较多,但是因为模式和要素固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容易出现成本高而效率低和结论不可靠等问题。鉴于上述原因,学术理论家又提出了风险基础评价法,现代企业一般使用风险基础评价法,风险基础评价法从另一种思路出发,不是从控制到风险,而是从风险到控制。首先,对评估对象的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评估。第二,确认企业应对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其设计是否有效。第三,找出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并且评价现有的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最后,对内控缺陷进行评估,判断是否构成重大漏洞,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相比于详细评价法,风险基础评价法有明显优势,具有更广泛的灵活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提高效益同时降低了成本。但是由于风险基础评价法在评估和识别应对风险是需要更加专业的判别能力,就对公司的管理层和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定量方法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内部控制缺陷数据披露方面相对不足,因此,国内大量文献都是研究内部控制指数构建,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指数的方式来定量分析上市内部控制质量,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要明确指标的选取。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的选取应该从企业的运营目标和结构出发,将企业的各项工作加以量化,不同类型的工作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确认评价指标以后,就要选取数据模型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来定量分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国内外学者对内控有效性定量评价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iC-Cmm模型法等。我们在表1中列举了主要的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从这些方法的对比可以归纳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法。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单一的指标和模型已经难以对内控有效性进行有效评价,未来的研究发展将趋向于运用综合指标和综合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四、结论

从上述文献回顾看来,我国学术界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已经初具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和研究不够深入等缺陷,大部分通过对国外理论模型借鉴,提出的评价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实证性的文献。当前我国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却没有建立起自身规模优势,缺乏完整的财务控制机制,企业的内控方法零散,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我国学者的研究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集中性,更多的结合我国国情。现对我国未来的研究提出三个建议:

1.开阔思路

多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加强对比研究,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2.重视对内部环境要素的评价

回顾先前的研究忽略了内部环境和非财务部门的评价,建议今后的研究将领域扩宽到非财务领域。

3.研究方法的创新

鉴于现阶段研究的发展情况,未来的研究方向趋于由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由于此方法对管理层和审计员的要求很高,如何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判别能力、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率、加强监控制度和外部评价、如何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我们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同时,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体制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法律,而我国还处于规章制度层面,不能保证内部控制切实实施,政府机构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例如美国萨班斯法案)加强内部控制的法制建设,加大违法违规的惩治力度。

2.统一完善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审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制度标准不统一导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格式混乱,因此,政府应对内部控制规范进行改革,为上市公司全面实施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CoSo,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December,2004.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

[4]张颖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1).

[5]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6]andrewJ.Leone:Factorsrelatedtointernalcontroldisclosure:adiscussionofashbaugh,Collins,andKinneyandDoyle&mcVay,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7,(44).[7]UdiHoitash,RaniHoitash,JeanC.Bedard.CorporateGovernanceand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aComparisonofRegulatoryRegimesaccountingReview,may2009,Vol.84issue3.

[8]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

[9]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

[10]郝诗萱.领导者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1-59.

[11]王希金.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导向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

[12]姚靠华,蒋玲玲.基于aHp的内部控制评价案例索引结构设计[J].会计之友,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