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9:39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1

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创五年新低,整体处于下行期

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自去年一季度以来,GDp增速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下降。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广告业,灵敏地反映了基本的经济趋势。根据CtR媒介智讯最新的数据,2012年前三季度传统媒体的广告刊登额同比增长4.4%,不及去年同期增幅的1/3,并创下最近五年来新低。

其实,这次广告市场进入下行始于2011年四季度,2011年前三季度增长达14%,而四季度增幅则降到11.7%,11月起就降到了个位数。2012年各季度表现均不相同,第一季度广告刊登额同比增幅仅为1.4%,增长近乎停滞;第二季度市场逐步回升,同比增幅提升至6.2%,环比出现了14.6%的显著增长;第三季度变化幅度收窄,同比、环比增幅分别落在5.3%、6.1%。可见,虽整体市场依然谨慎,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走向虽逐步回稳,但没有摆脱低速增长的困境。

从不同媒体来看,各媒体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增幅均不及去年同期。其中,电视广告刊登额同比增长6.3%,高于市场整体涨幅。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也明显放缓;而报纸是唯一出现刊登额下降的传统媒体,降幅达8.2%;杂志广告表现相对坚挺,刊登额同比增长9.0%;电台依旧是增长最快的传统媒体,同比增幅为11.2%,但与去年同期的30.5%比较,也令人感到寒意;传统户外广告(含地铁)广告刊登额继续小幅增长,同比增幅为2.9%。

以刊例价格统计的刊登额变化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媒体广告收入的趋势,由于媒体刊例价格变动,以及媒体采取不同价格折扣政策,还需要从广告资源量变化角度审视广告市场的趋势。资源量是指实际播放刊出广告的时长、版面量。

2012年前三季度,电视广告资源量下降了9.7%,杂志下降了3.1%,电台下降了12.6%,户外下降5.6%,而报纸下降了18%。电视由于“限广令”限制了广告时长,资源变得珍贵,提价成为普遍的趋势。而报纸在困境中却纷纷降价留住客户,因此-18%的资源量下降更接近报纸广告经营的实态。

报纸已进入衰退通道

中国报业自恢复广告经营以来一路高歌猛进,30多年的历史上鲜见负增长,即使个别年份出现下降也是微降。但2012年前三季度的-8.2%降幅却创了“新高”,更为严峻的是这一下降新高恐怕很快就将成为历史。

2012年报纸广告的大幅下降同样始于上年的四季度,下行的迹象在9月就已经显现,8月报纸广告同比增长率还高达23.6%,但9月就突然降到8%,随后增幅继续下滑,到12月已经是-4%的下降了。在这之后一直到2012年9月,除了2月由于春节不对称的因素带来同比增长外,各月都是负增长。特别是报纸广告季节性增长的高峰月4月、9月都是下降幅度最大的月份,降幅均超过二位数。这是否预示着最后一个高峰月12月,也将令我们更加不安呢?

2012年报纸下降是全国性的现象,但经济发达、广告规模大的地区下降更为严重。前三季度各区域报纸广告都继续着全面下降趋势,广告规模最大的华东地区降幅最大达到-13.0%,广告规模次席的中南降幅为-8.0%,广告规模第三的华北降幅也有-4.0%。此外,西南地区降幅也达-11.1%,东北降幅收缩到-0.1%,西北为-0.9%,全国性报纸则下降了-10.9%。华东、西南和全国性报纸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总体-8.2%的降幅。

从上年的增速下滑到负增长已经持续了一年以上,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次明显的衰退。

报纸关键行业广告几乎全面下降

2012年前三季度,报纸主要行业广告均处在持续下降或持平的趋势中。房地产下降13.1%,汽车下降降幅为8.0%,零售业也下降了13.3%。在其他主要行业中,娱乐及休闲微增0.2%,医疗保健下降4.3%,邮电通讯增长0.6%,金融业增长0.1%。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还有食品-19.0%,家用电器-35.2%,家居用品-22.7%。

前三季度保持了较好增长趋势的只有药品、个人用品(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奢侈品)、酒类和饮料。药品大增了30.6%,个人用品增长14.3%,酒类增长了33.7%,饮料业增长了25.2%。

前三季度房地产广告占报纸广告总量的比重为25.5%,其趋势对报纸广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上半年房地产广告降幅高达17.1%,进入夏季之后降幅有所收缩,8月甚至出现同比环比均增长的现象,使得前三季度降幅收缩到13.1%。

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本来应该由市场因素来决定,但我们的市场却被复杂化了。国家调控政策、地方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投资性需求、刚性需求甚至媒体利益都交织在一起。如此看来,下一步市场的走势无非是取决于各方利益在博弈中产生的新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最为关键的砝码还在调控政策有何变化,而其他利益关系者对调控政策变化的期待和理解则决定着他们的行动。

一切皆取决于调控政策的变化。而在调控政策变化之前,各方市场利益相关者对政策持续或变化的解读和预期,则决定着短期的市场,并影响着广告投放。只要调控政策不变,房地产广告下滑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零售业广告占报纸广告的18%左右,前三季度下降13.3%,与上半年的-9.1%相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这预示着零售业广告的基本面不但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有继续恶化的可能。过去零售业一直是报纸广告中最为稳定的广告资源,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也仅下降1%。但是,就是这样稳定的广告资源在今年也出现了显著下降的趋势,整个报业广告的严峻态势可见一斑。

消费市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且相当深刻的,这里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环境,商业周期的变化,内需拉而不起,网购的快速发展分流实体商业的购买、改变商业流通渠道等。从宏观经济和商业周期看,可以断定,中国消费市场进入了较低增长阶段,这个阶段极可能持续下去。由此,零售业广告的低迷恐怕也将持续一定时期。

汽车广告占报纸广告的10%,是第三大广告资源。汽车产业景气与广告投放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已经被近20年的事实所证明。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2年1-9月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4.98%和3.37%。1-9月,汽车产销1413.12万辆和1409.23万辆。可以预计,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但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低增长阶段也是现实。低增长无疑会影响到广告的增长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纸汽车广告下降了的时候,其他媒体汽车广告却保持着增长,其中,广播增长12.5%,期刊增长7.9%,电视基本持平。由此看出,在车市增长乏力,广告增速下滑的时候,汽车广告的投向在向其他媒体转移。报纸汽车广告正在面临产业景气和广告转移的双重压力,如果车市景气低迷和广告转移趋势延续下去,报纸汽车广告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在增量贡献中,前三季度房地产是负贡献最大的行业,负贡献率达到-43.3%,零售业的负贡献为-30.5%,商业零售业成为房地产之后又一个严重拉低报纸广告的关键行业,使得报纸广告形势更加严峻。汽车负贡献达到-9.8%。前三个支柱行业的负贡献率合计达到-83.6%。

在主要行业中,娱乐休闲提供了0.8%的贡献率。贡献比较显著的还是个人用品4.6%和药品9.5%。此外,增长较快的酒类和饮料分别贡献了5.7%和3.4%。

由于前三个行业都处在下降状态,使前三季度前三行业集中度从上年同期的56%降到53%,而前六行业的集中度也从71%降到69%。

报纸衰退的根源及趋势探讨

2012年报业广告大幅下降是受经济环境影响的短期周期波动,还是持续下行进入衰退期?在这个问题上大概众说纷纭,我认为如何从结果上回答这个问题并非关键,关键是引起此次衰退的根源是什么,尤其是深层根源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这些深层问题清晰了,报业的未来趋势不说自明。

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无疑是此次报业广告下降根源性原因。广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期时,广告的变化更为敏感,这已多次被事实诠释。经济发展有周期波动性,高度增长后的下行并不违背发展规律,它恰恰是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调节的过程。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处于转变期中,经济增速下降并未超出预期和控制。可以预计,中国经济将在转型中步入稳定增长期,广告业也会随之进入稳定增长期。

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报业广告能否与经济增长和广告业增长同步?今年广告业增速下滑,波动幅度超过了经济增长波动,这是广告业更加敏感所致。但是,新媒体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即使传统媒体也只有报纸广告出现大幅下降。这是由于报纸广告对经济环境更敏感吗?我以为不是。2009年金融危机时,报纸广告也出现增速下滑,增幅从上年的18.6%降到9.4%,其增幅仅低于电视而高于其他传统媒体。而这次报纸则成为唯一下降的媒体。

从广告行业资源的变化对比看,前三季度占报纸广告70%的前六个行业与传媒媒体总体的比较数据如下:房地产-9.4%、-13.2%(前数为传统媒体总体,后数为报纸,下同);商业零售业-3.7%,-13.3%;汽车0.1%,-8.0%;娱乐及休闲9.8%,0.2%;医疗保健机构7.6%,-4.3%;邮电通讯3.8%,0.6%。为什么报纸在各个行业都明显劣于传统媒体总体?是因为广告商在转移,报纸在媒介选择中的地位下降,广告流向其他媒体。由此看出,经济环境变化并不是报纸广告下降的唯一原因,当经济恢复稳定增长时,广告转移趋势如不改变,报纸的回升将很难期待。

传媒环境的影响。近几年传媒环境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媒体进入终端时代。2012年上半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38亿,普及率达到40%。而手机网民数量达到3.88亿,占网民的比例达到72.2%。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如此快速的发展毫无疑问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形成强烈的冲击。

多年前经常听报人说是报纸养育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因为那时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主要新闻内容都来自于报纸而且是免费的。或许这也成为报纸在那些年还有成长空间,能与网络共存的理由之一。

然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和网络媒体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则完全打破了传统报纸靠内容资源与网络共存的幻想。如果说传统网络的传播还局限在传统传播方式之中的话,博客、微博这些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就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社会化媒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在从传到受的传统模式中,报纸还有巩固的立足之地,而在多对多,人人都传播的终端传播模式中,报纸的根基完全被动摇了。

人口变迁的影响。人口变迁往往被传媒研究者忽视,其实人口周期也是影响商业周期和传播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变迁改变着社会、政治、经济、人们的心理、价值观,同时也改变着传播和媒体,这些影响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人口周期体现在带群对经济发生的根基性影响,这就是世界性的战后婴儿潮现象。1946-1964年是战后生育高峰期,在美国出生了7800万人口,生育高峰一代人占人口的28.2%,他们曾经是消费市场的主力。但随着年龄增长虽然逐步形成了巨大的老年市场,但需求减少却不可避免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1965-1976年的“生育短缺期”,出生4500万人口,被称作X一代。2010年,这代人的购买力超过了生育高峰一代,但他们基本是上一代市场的延续,并未发生本质变化。

1977-1994年的一代大体是生育高峰一代的孩子,被称作Y一代,有7200万人。这一代人是伴随互联网、移动通讯、电脑游戏长大的。随着他们工作和购买力的增加,在市场影响方面将超过生育高峰一代,成为新的市场主力。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是消费主力的更替,对于社会来说,他们虽被称作“叛逆的一代”,实质上却是革命性进步的一代,因为他们创造并代表了新的社会观、价值观,他们的叛逆在改变社会。而对传媒来说,他们成为对传统媒体致命打击的一代。他们从小就接触新媒体,很少接触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报纸的读者资源只减不增了由此而生。

中国也有人口出生高潮和带群差异。50、60后基本属于婴儿潮一代。70后类似X一代,他们生长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代。80、90后类似Y一代,他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相对富裕,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第一代,是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深度参与者。

中国人口的带群对经济、对市场、对营销、对传播同样发生着根基性的影响。根据CtR的CnRSL连续调查数据,2005年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为36.4岁,而2012年已增加到42.4岁,平均每年增长0.8岁,以此推算,5年后读者平均年龄将超过46岁,报纸将成为典型的老年报。而人口收入和消费趋势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收入最高和消费力最强的人群年龄带在30~40岁,现在80后已经开始进入这个消费群体。而广告商在营销中重点照顾的就是这个年龄的群体。所以,尽管报纸读者依然保有较大的规模,但年轻读者源断流,对广告的引力已经大幅度下降。

上述三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告诉我们,报业的困难将是长期的,2012年的衰退将有可能延续到明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报业的未来

未来是一个时间,是由今天的欲望构成的,是尚未到来的事实的投影。

在困境中报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也不甘心退出。从手机报、电子报、报社网站,到二维码、魔码、云阅读……报业努力地应用一切可以应用的新技术,积极进入全媒体时代。我们相信报业的努力不会付之东流,在持续的创新中报业的未来形态将逐渐显现。

但是,在报业的这些创新中总使人感到不那么踏实。是什么呢?这里有几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是报业目前的创新似乎都建立在一个相同的基础上,即以报纸的优势为出发点。当创新以传统为出发点时,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吗?如果改变的只是传播的速度、效率、品质,把所谓报纸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能融入大媒体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吗?笔者认为,以报纸优势为出发点的创新只能是维持性创新,它可以提高传播效率和品质,但并没有从根基上改变从传到受的传播方式。未来的传播方式将是适应终端的、n对n的全方位传播方式。适应了新的传播方式,报业才能真正长存。

二是终端时代是传媒变化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移动终端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大媒体业的融合时,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等都已经在终端融为一体。这种传播环境下,报纸的创新是改变终端,还是适应终端?在终端时代如何发挥报业的优势已成为新的课题。

三是报业走向全媒体是方向吗?一旦报业集团都实现了全媒体将会是什么样的竞争环境?我们知道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有不同于报纸的传播规律,当报纸都“全”的时候,市场会容纳这么多相似的全媒体吗?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2

每当岁末,业界都会进行回顾和展望,但今年不同以往,对2009年的展望在奥运会之前讨论“后奥运”趋势时就已经开始,而奥运刚刚结束即爆发的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更加重了人们对未来的关注。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怀疑2009年我们将面临的严峻形势,“冬天”成为展望2009年的关键词。但是,“冬天”究竟有多冷?“冬天”给报业广告经营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如何过冬?相信报业经营者都会关注这些问题。

2008年的报业广告市场回顾

对于报业来说,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冬天”的问题,那时是因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根据CtR(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媒介智讯的广告监测数据,2006年报业广告刊登额增长率仅为3.9%,2007年则是-1.6%,而2008年前三个季度却恢复到19.8%。这是否意味着报业广告经营在2008年的回暖呢?

进一步解析2008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的报业广告确实有所回暖,但19.8%的增长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水分。2007年下半年以后,报业广告的广告占版量和刊登额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刊登额(价值指数)逐渐高于占版量(产能指数),这表明了刊登额的增长中存在刊例价格上涨拉动的因素,这就是“水分”。从数据看,这种水分还有扩大的趋势。排除这种水分在技术上相当困难,但如果排除了水分,报业广告的增长率就要打较大的折扣。

即使排除了水分,中国报业广告在2008年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仍然是可以肯定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北京奥运对中国广告市场的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报业广告资源环境的变化。受到全国以至全球高度关注的奥运会,无疑是企业推广和塑造品牌的难得机遇,奥运对广告市场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报纸虽然没有转播功能,但它丰富和独特的报道依然吸引着巨大的读者群体,因此,依赖于报纸的广告商在奥运前普遍加大了投放力度,这使报纸广告在前8个月之前的增长率达到了23.6%。但是,大幅的增长态势只维持到7月,8月以后报纸广告的增长就开始明显减速。

2008年报纸广告主要行业的增长反映了报纸广告资源的变化趋势。报纸广告的资源主要来自房地产、商业、汽车、通讯、金融、食品等行业,前三个行业的集中度高达63~65%,而前六个行业的集中度则达到了80%。因此,这些行业广告的变化主导着报业广告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第四季度后,报业广告增长显的下行,其结果将使全年的增长率低于前三季度的增长率。可以说,奥运的拉动已经结束,国民经济下行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这一次的“冬天”究竟有多冷

“冬天”既然来了,我们就得准备过冬,为了挺过“冬天”,就必须认识“冬天”。

与几年前谈论的报业“冬天”不同,这次“冬天”不是源于传媒行业,而是从金融业扩展到经济实体,从美国扩展到全球,影响到中国。因此,这一次的“冬天”覆盖到了全部媒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接受“冬天”的考验。我们常说,广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国民经济整体都面临着危机的时候,广告业一定会有所体现。虽然现在还不能清楚地判断这次经济危机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广告业会受到多大影响,但是,从广告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可以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世界经济正面临着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受此影响,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增长减速,经济实体面临困难,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国内蔓延,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挑战。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有这一系列举措的保障,中国经济将不会出现其他国家那样的大萧条。但是,中国经济不再是封闭的经济,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全球性的萧条必然给我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一次的影响至少要持续二年以上。因此,国民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对传媒广告业的影响也要持续数年。

其次,传媒业与广告业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传媒是广告的载体,广告又是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传媒与广告的发展依赖于相关行业的景气与否。认识传媒广告的趋势,必须要认识这些行业的兴衰趋势。对于传媒业整体来讲,化妆品/浴室用品、商业、食品、药品、饮料、房地产、娱乐休闲、汽车、通讯等产业是重要的广告资源。前4个行业的广告集中度达到50%,而这9个行业的集中度则高达80%。因此,这些行业的景气与否对传媒广告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对于报业来讲,最大的影响来自房地产、商业、汽车、通讯、金融、食品等。对这些行业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报业广告面临的客户资源环境。

房地产业是广告高依赖度的行业,而且主要依赖报纸广告,因为报纸的房地产广告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最近房地产业不景气是众所周知的事情,2009年房地产业也会延续这样一种趋势。但另一方面,很多报纸广告经营者都感觉到,房子特别好卖的时候,广告反而有所下降,而房子不怎么好卖的时候,广告却明显增长,这就是房地产业对广告的依赖。虽然房地产下滑带来的资金困难会影响广告预算的增长,但如果房地产不出现崩盘式的状态,房地产业还不会成为拉动报纸广告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因素。

商业广告主要指零售业和卖场广告,对报纸来讲,零售业和卖场广告是报纸的重要广告资源,但恶性竞争使这类广告大大降低了含金量。经济下滑带来的收入增长缓慢和失业,不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带来商业的下行。因此,商业广告的增长有可能也处于下行趋势。

目前汽车行业处于相当严峻的局面,汽车越来越难卖,销售利润大幅度下降,广告预算很难增长,汽车广告也将处在下行区。

通讯行业5个集团整合成3个集团的结果是竞争淡化,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都没有新的产品升级换代所带来的广告投放动力,因此,通讯广告将持续低迷的状态。

近两年,金融业广告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报纸广告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奥运之后,金融业的广告投放势头有所下降,而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融业,虽然金融业对广告的依赖越来越强,但金融业广告已不可能再保持前几年那样的高速增长。

2009年食品行业将是报纸广告的一个增长机会。这个机会来自于危机,“三鹿奶粉事件”已经延伸到整个食品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企业通过事件营销和危机营销去重塑自身品牌形象,重新凝聚消费者,是需要投放广告的,没有广告,部分食品企业就有可能垮掉,所以,广告投放一向稳定的食品行业,可能由于危机事件对报业广告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要行业的广告几乎都没有明显的上行动力,因此,2009年的报业广告不容乐观,报业也将面临“冬天”的严峻考验。

“冬天”给报业带来什么变化

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一年四季总是有“冬天”,也有春天。当然,这次的“冬天”也许格外寒冷。寒冷的“冬天”会给报业带来什么呢?

1.“冬天”会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

每当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一批企业生存下来,而且积累了迎接春天的能量,也会看到一批企业倒下去,成为经济危机的牺牲者,市场格局由此而发生变化。经济危机总是通过结构调整、产业重组而渡过去。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经济危机或者产业景气波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传媒业、报业广告市场的格局变化,首先来自于广告商投放策略的变化。为了应对“冬天”,广告主一定会调整投放策略。这一调整一方面是投放量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媒体策略的调整。从投放量来看,会有一些广告主增加预算,但这类广告主可能数量很少,预算增加也有限。大部分广告主一般不会增加预算,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广告主可能要减少预算。而那些在“冬天”消失的广告主将不再是媒体的广告资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广告主一定会精打细算。如果说“一半广告费被浪费”在过去还能勉强容忍,现在就难以接受了,因为在这样的“冬天”,接受一半广告费的浪费也许就选择了死亡。找回被浪费的广告费,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媒体策略的变化。媒体策略变化的核心就是不再“天女散花”式地投放,放弃那些效果不佳的媒体,选择最有效的媒体集中投放。

最有效的媒体即是强势媒体。这些媒体的品牌力、影响力、传播力和渗透力是广告效果的保证,一个强势媒体的广告传播效果往往超过几个弱势媒体的组合。因此,效果不佳的弱势媒体将被广告商放弃。最近,我们在与一些广告商和4a广告公司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在选择区域性报纸时,已经改变了策略,一般只选择前两位的报纸。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媒体的处境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广告投放的集中趋势必然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结果,市场格局将由此而改变。

2.“冬天”不仅有风险,更有机会

经营环境的变化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危机中危险和机会是并存的,广告增长的下滑是危险,广告主投放策略的变化则可能是机会。媒体要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关键永远是广告效果。在经济高涨的时期,企业广告投入普遍增长,报纸几乎都可以借力增长,但在经济下滑的时期,广告市场规模难以扩张,报纸之间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差距就会显露出来。从表面上看,这种差距是广告效果的差别,而从根本上看,差距是由媒体品牌力的积累所决定的。

笔者在两年前曾经提出,中国媒体已经进入品牌时代,品牌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冬天”正是考验媒体品牌力的季节。在前几年的报业“冬天”中,并非所有报纸都随广告市场的下滑而陷入困境,即使是报业广告整体出现负增长时,仍然有一些报纸保持着较高的增长。例如,广州日报、辽沈晚报、现代快报等一批报纸都实现了逆市高速增长。这说明“冬天”也有温暖,机会就在自己手里。

3.“冬天”是冬训的好季节

创造好成绩的运动员都把“冬天”作为冬训的季节,通过冬训提高体能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春天的到来。中国报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前几年的困难,当前又面临着更严酷的“寒冬”,现在是到了冬训的时候了。从逆市成长的报纸案例中可以看出,报业冬训的关键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虽然中国报业随整个传媒业走上了市场化的轨道,但不同报社市场化的程度相差很大。虽然中国报纸面临的管理体制是相同的,报社自身无法改变大体制环境,但成功的报纸之所以能保持持续发展,无不是在宏观体制的基础上做足了报社微观体制的改革。应该说,党和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传媒体制的改革,也倡导着媒体的改制,改革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主动改革体制才能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

然而,相当多报社的体制依然很僵化,一些报社主要领导只是把报社作为“官场”,“官本位”体制造成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依然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不解决,报纸过冬将非常困难。由于我国报业还没有真正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些报社也许可以借此过冬,但失去的市场地位将不再回来。

其次,转换经营理念。市场化的媒体离不开广告,广告也离不开媒体,媒体是广告的载体,过去很多媒体基本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媒体广告经营。而现在这种经营理念已经越来越不灵了。企业的传播已经到了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对企业来说,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广告投放的载体,而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平台。这表明简单地以刊登广告经营媒体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必须适时转变经营理念。

过去我们依据4p的营销理论建立的是媒体传播(向受众销售)和广告传播(向广告商销售)的交易式营销模式,而在媒体过剩和同质化日益突出的时代,仅仅靠销售已不能得到稳定的市场。客户关系和价值回报已经成为新的营销模式的核心,而媒体的品牌力和品牌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受众和广告客户价值的体验和回报来实现的。媒体与受众和客户之间需要建立的是关系式营销模式。

从受众来看,我们过去也进行受众需求研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向受众传播的模式。从本质上看,受众心目中的媒体品牌是他们选择媒体的基本导向,因此,建立稳定的媒体与受众关系,核心是与受众价值趋向的一致性。或者说,媒体价值趋向与受众价值趋向的一致性才是媒体对受众的真正回报。

从广告主来看,过去媒体是通过收视率、阅读率去体现广告传播广度,媒体只是广告的载体。现在看,传播广度已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的传播要求,媒体必须与客户建立更深层的伙伴关系,成为企业整合营销的战略合作伙伴。

已经有一些领先的媒体进入了通过价值回报实现媒体价值增值的营销模式,而更多的媒体仍然处在销售扩张的模式。营销模式的转变都是在市场发生困难的时期实现的,这次的“冬天”也许正是中国媒体实现营销模式转变的时机。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3

一、受众碎片化的出现

“碎片化”是近年来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关注焦点,当社会阶层分化的时候,各个分化的阶层内部也在不断分化成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的群体。在消费领域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碎片化”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即使是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之为“碎片化”。大众品牌影响力的下降和大众媒体接触的减少是大众市场“碎片化”的两大特征。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imi(创研)市场信息研究所从1995年开始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进行调查,至2005年历时十年。数据的跟踪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消费正处在一个“裂变”的过程。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集中―分化―断裂”的数千年漫长过程,浓缩在中国就是短短十年。

消费者“碎片化”是在大众市场基础上,由不同分众市场板块不断撞击而形成。这种“碎片化”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品牌选择、媒介接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展现出的是一个个立体、生动、高度同质化的消费者集合体。如果说物质消费形态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产品消费方面,那么精神消费形态的“碎片化”则主要体现在受众的媒介接触方面。

以北京受众的媒介接触情况为例,1998年至2003年,其电视收视时间和报纸阅读时间逐年增长,而广播收听率和杂志阅读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以后,受众的媒介接触发生了显著变化,收看电视、阅读报纸的时间开始缩短,而接触广播、杂志的比例明显上升。(详见图1和图2)

总之,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而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长和杂志专业化程度的深入,广播、杂志这些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脱颖而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鏊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正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二、传统媒体市场格局转变

电视频道日益增多,广播媒体开始复兴,报纸版面无限扩张,专业杂志层出不穷,互联网的速度更是一日千里,如此迅速而声势浩大的媒介发展将消费者原有的媒介接触时间、接触习惯完全打破。广告从业者正将新兴的媒介通道整合进更广阔的印刷和电子媒介世界中,其目的是将整个系统的销售潜力最大化。他们看出这些技术发展不仅象征着传统广播电视网版图的瓦解,同时还显示出社会凝聚力的瓦解。3

媒介碎片化的增长是对社会分化的直接反应。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那些专向化的期刊已经开始取代大众发行类杂志。现在由三大广播电视网所构成的媒介世界也开始衰微,让位给了多频道的世界。4

在中国,各类媒体的传统地位也已发生改变。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无论覆盖范围还是影响力都可以称作是中国的媒体霸主。然而,从历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的数据来看,以北京受众为例,从1997年至2005年,北京受众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的比例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比例均在40%以下。(详见图3)

另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监测显示,2005年3月成为中国报业的分水岭:我国报业广告的月增长率从此开始同比增速呈现下滑趋势,6月份的同比增幅已不到3%;2005年上半年全国报刊广告额平均仅增长了7.08%,首次低于中国GDp的增幅。而此前十几年,国内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让人担忧的现象是,这种下滑趋势已在国内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纸中普遍出现,过去排名前十位的报纸大概只有一到两家“幸免”,其他报业集团均呈现负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广播媒体和杂志媒体的地位则在提升。电视媒体2005年第一季度广告投放额排名第一的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幅为4.43%,报纸媒体排名第一的《广州日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广播媒体排名第一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32.95%,杂志媒体排名第一的《时尚》(伊人版)增幅也高达20.91%。6广告是媒体兴衰的晴雨表,广告投放额的增减充分说明了“单一媒体垄断向多媒体并存发展”的趋势。

三、新媒体增势迅猛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是普遍认可的传统媒体。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除以上四种媒体之外的能够传递信息的载体,并且使用者达到一定的数量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最典型的新媒体是网络。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2000年底,上网用户数约22507,而截至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网民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7从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的结果来看,2001年北京网民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08.9分钟,2005年增至121.6分钟。四年间增加了12.7分钟。8无论从网民人数来看,还是从上网时间来看,短短几年间,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发展速度惊人,发展势头迅猛。

双向交互性和个性化传播是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两大特点。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普及的手机短信作为另一种信息载体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2000年,中国短信发送量为10亿条。五年之后,2005年的短信发送量达到3046亿条,是2000年的300倍。(详见图4)以每条短信0.1元计算,2005年中国短信收入达300亿之多。短信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依托于短信下载的彩信、彩铃更是受众个性化的最好体现。

在网络和手机短信之外,遍布在楼宇和卖场的户外电视广告又为新媒体的画卷写下浓重的一笔。分众传媒(Focusmedia)是中国户外电视广告网络的创建者。

2005年,分众传媒的液晶电视已经覆盖了全国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在内的54个城市三万多栋商业楼宇,覆盖人流量7000多万的中高端受众;在与聚众传媒

合并之后覆盖75个城市,可以接触一亿多的主流人群,2006年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0个亿。

四、大众――碎片化――分众

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在做大自己“蛋糕”的同时,对传统媒体的威胁也日益加剧。所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争,首先,是技术之争,如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多的服务项目等等,以效率或者成本优势替代原来的媒体;第二,是资本之争,两者势均力敌的时候,资本的投向决定了力量的强弱,而代表市场未来的新媒体往往更加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第三,是受众之争,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

对于受众而言,其实无所谓媒体的新旧,他们关心的是,更加的方便,更加的低廉,更加的丰富。对于当今消费环境发生的变化,只要稍稍留意就能有所体察:人们来去匆匆,闲呆的时间少了,移动的时间多了,集中的机会和场所少了,相反,离散孤独的场合多了。正是这些情况导致新媒体的兴隆。

传统观念中利用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已很难把握愈加捉摸不定的受众市场。专业化、个性化的传统媒体对年轻受众群体仍有很大吸引,而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也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在受众“碎片化”时代,导致受众割裂分化的根源在于受众的生活形态。

以北京消费者中手机短信重度受众(每天发送短信10条以上)为例,其人口统计特征与样本总体相比,10年龄在16~4岁的比例为47.7%,而其他年龄段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短信重度受众。重度受众与样本总体在教育、个人月收入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11因此,很难用人口特征来明显区分短信的重度受众和非重度受众。

表1列出的数据涉及手机短信重度受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样本总体相比,他们在生活形态方面表现出的特点颇为显著,总结如下:

更加偏爱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如参加各类球类运动、利用器械健身、经常上网和打游戏机、经常去KtV包厢;

在休闲娱乐方面花费较高,如去高档餐厅就餐、听演唱会/音乐会、去旅游;

乐于购物,利用电视购物的比例较高,并且去购物中心、超市的频率较高;

非常追求流行,希望过流行、浪漫的生活;

信赖名牌,在商品价格与商品品质中会果断选择品质。

通过以上描述,营销人员和广告宣传人员可以明确勾画出手机短信重度受众的轮廓,将他们从一般受众中“分离”出来。针对这样的“分众”群体,要想使营销、广告有的放矢、直击目标,就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媒介接触情况。

从图5可以看出,北京手机短信重度受众每天接触广播、杂志、互联网的比例明显高于样本总体。即便是接触电视、报纸媒体,也更多集中于专业性较强、受众群较小的频道、报纸,如CCtV-3(24.1%、18.6%)14、凤凰卫视中文台(10.1%、4.1%)、旅游卫视(3,3%、1.8%)、《京华时报》(36.4%、31.2%)、《精品购物指南》(8.8%、4.9%)、《环球时报》(6.4%、2.8%)。15

以上例证正是对前面提到的“受众碎片化”的最好诠释。面对“破碎”的受众,人口统计特征的区隔力越来越弱,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聚集,形成分众群体。他们在媒介接触方面更趋向于新媒体,从而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而新媒体的发展又加速了“分众化”趋势。

五、结语

现代社会的大众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受众呈“碎片化”态势,并且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减少,导致大众媒体影响力下降。传统媒体市场格局转变,电视、报纸地位下降,与此同时,广播、杂志地位上升。新媒体在新技术的驱动下迅速成长,对传统媒体的威胁日益加剧。受众在“碎片化”背景下开始重新聚合,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聚集,形成分众群体。他们对新媒体的趋向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又加速了“分众化”趋势。

“分众化”为市场再细分提供了依据,能否提高营销活动、广告活动的精准度,直击目标,是衡量媒体价值的重要标准。对于广电媒体而言,要大众化与个人化、个性化并存;而平面媒体要向细分化、专业化演变;以户外电视广告为主的空间媒体则要锁定特定空间。媒体的演变趋势将从规模化的“吸引”到零细化“追逐”,再度回到规模化的“狙击”。

1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5历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数据整理

2 数据来源:同1

3 参看《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美]塔洛著,洪兵译,华夏出版社,2003.省略nic.省略/

8 数据来源:根据2001-2005历年imi消费作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数据整理

9 数据来源:news.省略

10 样本总体:被调查的所有北京消费者的全体。下同。

11 数据来源:根据2004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数据整理

12 数据来源:根据2004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数据整理

13 数据来源:同12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4

关键词:甲、乙类传染病;趋势分析;防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志码:a

为了解上海市松江区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传染病防病对策提供相关依据,我们对1953―2008年松江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松江区1953―2008年历年传染病疫情报表及疫情资料汇编。人口资料来源于松江区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

1.2 疾病分类

限于资料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对甲、乙类传染病的划分依据2004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播途径,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甲类传染病中的鼠疫无病例历史记载,霍乱只有20世纪80年代后有疫情数据记载;急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急性肝炎)由于早期未分型,本资料全部归属肠道传染病;性病、肺结核从1990年开始按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

1.3 分析方法

将1953―2008年的疫情数据按不同年代分为6个时段,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eXCeL200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传染病流行强度趋势

1953―2008年松江区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共22种计277753例,死亡病例共13种计15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49.59/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5.68/10万,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递减趋势。50、60年代疫情位居历史高位,其中60年代为最高峰值;70年代后疫情大幅下降,2000―2008年为历史最低值,与60年代峰值相比,平均发病率下降89.94%,死亡率下降91.07%;70年代环比降幅最大,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58.21%和70.97%(表1)。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以1978年各年龄组人口数为标准人口数,对2005―2008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与实际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表现一致(表2)。

2.2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趋势

50、60年代呼吸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历史高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70年代后急剧下降,90年代肺结核开始报告,疫情有回升趋势。若剔除肺结核,9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平均发病率为5.64/10万,2000―2008年为7.59/10万,其最低值与峰值相比,下降99.26%。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自90年代以来维持高度散发水平,其平均发病率最低值与峰值相比,下降99.97%。肠道传染病70年代明显上升,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疫情已大幅下降的呼吸道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80年代后疫情开始呈下降趋势,2000―2008年平均发病率历史最低值与70年代峰值相比,下降88.62%。90年代起实施性传播疾病报告,其后疫情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2008年平均发病率与90年代相比,上升58.39%(表3),报告病种有淋病和梅毒,艾滋病为报告死亡病种。

2.3 传染病谱和顺位

各时段的传染病谱和顺位都有不同。1953―1969年疟疾、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等急性呼吸道和虫媒传染病发病猖獗,是危害我区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70年代后,急性呼吸道和虫媒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而急性肝炎、菌痢、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发病上升,成为当时区域优势病种;进入90年代后,淋病、梅毒、肺结核疫情呈显著上升,新传染病(艾滋病、HiV感染者)突破零报告且有发展之势;流脑、乙脑、出血热的发病率虽得到有效控制,但死亡率仍位居各时段前5位,表现出其较高的病死水平(表4)。

2.4 主要传染病趋势分析

2.4.1 计划免疫相关疾病 白喉、流脑、百日咳、乙脑、麻疹、脊髓灰质炎在50、60年代流行严重。随着免疫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自80年代后白喉无新发病例和死亡报告;自2000年后百日咳无新发病例报告,7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脊髓灰质炎自90年代后无新发病例报告,8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流脑在60年代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145.54/10万,2000年后降至0.11/10万,下降了99.92%,其死亡率从60年代的5.79/10万降至2000年后的0.02/10万;麻疹在50年代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558.10/10万,80年代后疫情得到控制,但2000年后平均发病率呈现回升趋势,9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乙脑虽不是区域优势病种,但其死亡率在1953―1999年均居传染病死亡前5位,2000年后无死亡病例报告(表5)。

2.4.2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相关疾病 疟疾平均发病率在50、60年代位居一、二顺位。60年代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1259.54/10万,70年代疫情大幅下降,2000年以来维持历史最低水平的0.22/10万,7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出血热平均发病率在70、80年代处于历史高位,90年代后疫情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仅有散发病例发生(表5)。

2.4.3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疫情在50年代只有1958年和1959年有报告记载。自70年代以来一直为我区高发传染病之一,70年代为流行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542.91/10万,死亡率为2.14/10万。2000年以来疫情保持历史最低水平,平均发病率为66.41/10万,死亡率为0.35/10万。最低值与峰值比较,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87.77%和83.64%,降幅小于呼吸道和虫媒传染病(表5)。

2.4.4 痢疾 菌痢的平均发病率位居各时段传染病前5位,除2000年后疫情出现明显下降外,其余时段均表现出其较高的发病水平。2000年以来未发生死亡报告。阿米巴痢疾60年代平均发病率的高峰值为50.43/10万,70年代后疫情大幅下降,2000年后平均发病率降至

0.06/10万。死亡病例除60年代有报告外,其他年份均无死亡报告(表5)。

2.4.5 伤寒副伤寒 和菌痢疫情相似,50―80年代伤寒副伤寒疫情呈现高位波动态势,90年代后疫情下降明显,2000年后维持历史低发病水平。8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表5)。

2.4.6 霍乱 只有1989、1994、1995和1999年有病例报告记载,其中1994年报告病例数84例,其他年份均为个位散发病例,无死亡报告(表5)。

2.4.7 淋病、梅毒 疫情均呈上升趋势。淋病2000年以来平均发病率位居各传染病首位,梅毒疫情2000年后上升明显,平均发病率是90年代的16.31倍(表5)。

2.4.8 肺结核 肺结核的平均发病率自90年代以来位居传染病前5位,死亡率在90年代位居死亡顺位第二,2000年后位居第一(表5)。

3 讨论

从本文分析可知,50多年来松江区传染病疫情表现为以下特征:①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递减趋势,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漏报率检查结果显示,我区各级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工作不断加强,自90年代以来漏报率稳定在1%以下,表明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的下降是可信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成就。2005―2008年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结果表明,实际死亡率普遍高于标化死亡率。间接反映出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死亡率的影响。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与实际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表现一致,也说明用实际发病率和死亡率能够合理地反映50多年来我区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趋势。②传染病谱发生变化。50、60年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占主导地位;70年代后转变为肠道传染病占主导地位;90年代后性传播疾病和肺结核疫情明显上升,尤其是2000年后,淋病、梅毒、肺结核成为区域高发病种,疾病谱变化与上海市其他区的报告基本一致;流脑、乙脑、出血热的发病率虽得到有效控制,但死亡率仍位居各时段前5位,表现出其较高的病死水平。③甲类传染病、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一些多发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如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血吸虫病、疟疾、流行性出血热基本消灭或区域性消灭;霍乱、麻疹、流脑、乙脑等得到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痢疾、猩红热、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

综观历史,我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现阶段传染病依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疫情动态又表现出新的特点:①在我区,性传播疾病、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近几年发病率居高不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每年均有新发和死亡病例,且其传播途径也由以前在高危人群中以吸毒、经血感染传播为主转变为主要通过性接触在一般人群中传播。②一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突发事件在学校、幼托机构和工厂企业中时有发生。③随着松江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迅速扩张,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防治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其流动性较大,居住环境较差,卫生知识较缺乏,免疫接种有空白,给传染病的防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其传染病发病也会对本区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跨地区、跨国界传染病的输入,也会使我区出现新发或罕见、少见传染病病人。如近几年报告的登革热、流脑、乙脑、疟疾等疾病,大多为境外输入或省外传人性病例。⑤随着社会发展,民众对传染病高度关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可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面对目前严峻的防病形势,我们应与时俱进,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对策,加强防病工作基础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监测水平。①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对传染病的鉴别和诊断水平,做到对传染源的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②深化疫情监测体系,完善传染病预警预测工作。不但重视来自医疗机构的传统症状监测信息,还要重视收集和分析来自社会媒体、实验室结果、兄弟单位及周边省市等渠道的相关信息,为发现新传染病或警示传染病疫情提供更多途径。③从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的人员建设、制度建立、工作协调、质量考核、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夯实基础预防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平台。提升传染病防制水平,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④开展重点、多发传染病危险因素及防病机制调研,寻找积极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把危害我区人民身体健康的优势传染病控制在最低水平。⑤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民众加强对传染病的自觉防范意识,促进人群健康行为的养成。使其他相关部门能够承担起各自责任,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传染病防病工作的局面。⑥重视来自民众的公共卫生问题呼声,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病工作。⑦经过实践证明,免疫规划工作在传染病防制中具有举足轻重,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消灭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进一步深化和扩大计划免疫工作,让更多的群体能够接种相关传染病疫苗,建立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参考文献

[1]李秀君,康殿民..等.1963―2005年山东省部分法定乙类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5):414-415.

[2]张世宏,王国荣.舟山海岛1953―2006年传染病演变动态研讨[J].疾病控制,2007.11(5):526-527.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5

关键词 收入分布 产业结构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媒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业发展取向并不科学,一方面过度依赖广告收入,一方面盲目将资金投入非相关产业,并屡遭挫折。中国传媒集团的收入分布和基本产业结构正反映了这种产业发展取向所存在的问题。而不同类型乃至不同个体的传媒集团在收入分布及产业结构上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当然也会存在一些共性。要了解中国传媒集团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就有必要理清其收入分布和基本产业结构。

一、广告收入仍然是中国传媒集团的主要收入

据近几年来对媒体的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平均比重的调查,可见广告收入在媒体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平均为71.6%。

不过,从2003年到2005年,这一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分别为75.6%、72.5%和66.5%,而2006年略有上升,为69.6%,2007年升至73.7%。2006年和2007年广告的比重上升,一方面是因为媒体为备战奥运而积极调整广告经营,深度挖掘广告市场的潜力所致。另一方面,新媒体广告收入在近两年的迅猛增长使整个媒体广告市场得以升温,而传统媒体顺应技术变革的趋势,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也使得广告经营的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宽。

在中国传媒集团的总收入中,收入分布大致如下:广告收入占70%,发行或节目收入占20%,多元经营占8%,其它占2%。四大传统媒体中有41.5%的媒体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余媒体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50%-90%左右。广告经营仍然是中国传媒集团的经营支柱,而多元化经营的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这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必然。

二、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出现增长失速现象

广告行业本身波动极大,极易受宏观政策调整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传媒经营如果以广告作为传媒产业的唯一支柱,将使整个传媒集团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且广告市场的“蛋糕”也不可能无限做大,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分食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媒集团广告经营的增长速度必然趋缓。事实上,近年来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失速现象。

1 中国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及其增长率比较

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额在逐年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极不稳定,总体趋势是波动向下。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由“低起点,高速度”转变为“高起点,低速度”,由恢复性的高速发展转为正常的平缓发展。

1998年我国四大传媒的广告增长率首次低于20%:1999年和2000年也保持在百分之十几的增长范围之内;2001年首次低于10%;2002年和2003年有所回升,达到20%以上,这与传媒集团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提高了资源整合效率和垄断利润有关;但2004年广告增长率又大幅下降,仅为5%,是目前的最低点,这与当年国家对广告市场的整顿和广告支柱行业增长放缓有关。

面临危机的传媒集团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过度依赖广告的单一产业结构必须尽快调整,一方面仍极力促进传统广告经营的增长,一边努力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广告收入的比重,一边在抓住奥运等各种契机深挖传统广告潜力方面下足功夫。2005年和2006年,四大传媒的广告经营增长速度恢复到10%以上,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75.6%降到2005年的66.5%,2006年稍有增长,达69.6%。

但继续深度挖掘传统媒体广告资源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传媒集团开发新利润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的实践却还在摸索中缓慢前行。而且,诸多企业为了增加奥运年的广告投放而减缩2007年广告预算。因此2007年四大传媒的广告增长率又降到10%以下,而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却有所上升,达73.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2006年和2007年,传媒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降反升,但广告收入的来源却发生了一些变化。据2007年广告生态调查,媒体主动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对自身不断修正,无论是报纸、电视,传统的户外广告,还是一些新兴媒体,都在内容经营和广告经营方面表现出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样的融合使广告经营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符合市场的不同需求,其增长空间也由此得以拓宽。

2008年,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比2007年略有回升,除了奥运会的强力推动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传媒通过进一步的产业化整合强大了自身经营能力,围绕着大事、要事最大限度地灵活调动广告资源,增强广告专业服务能力,推动了广告增势。不过,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进入理性调整期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2 中国四大传媒的广告经营各具特色

在四大传媒中,电视的广告经营增长率相对平稳,相邻两年的增长率之差没有超过30%的,而且全部为正增长。电视媒体的广告经营额在1996-2008年也一直位居四大传媒之首,这与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电视业的迅速发展有关。也正因为电视媒体在广告经营方面的优势,其倚赖广告收入的程度比平面媒体更甚。

报纸媒体的广告经营除2004年增长率为-5%,与前一年增长率相差34%之外,其它均为正增长,波动幅度也还算比较平稳。2004年报纸媒体的广告增长率首次为负,这与国家对医疗医药广告的整顿、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以及汽车、通讯等广告支柱行业产值增长放缓密切相关。但报纸在广告经营方面仍堪称强势媒体,1996-2008年,报纸媒体的广告经营额仅次于电视媒体,一般占40%左右,与电视广告经营额共占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九成以上。

广播媒体在分众传播中具有出目标针对性强、广告价格低的优势。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广播媒体的广告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在2006年达到47%的高增长率,波动较大。

杂志媒体一般以发行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其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相对波动幅度较大,近十二年来有三年出现负增长,但近几年随着期刊类集团的深入发展和时尚类、财经类、都市生活类等杂志的大量涌现。杂志的广告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2003年还创出60.5%的高增长率。

1996-2008年,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平均增长率依次为:杂志媒体19.4%、广播媒体19.3%、电视媒体17.4%、报纸媒体14.2%。电视和报纸媒体由于原有广告经营额基数较大,又面临新媒体的强力竞争,广告增长势头渐缓,相比之下,杂志与广播媒体的广告增长势头反而更强一些。

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传媒集团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传媒的广告收入只是传媒产业构成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细分市场被忽略了。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的普及,各种媒介资源和相关行业资源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整合,生发出许多新的业务类别和细分市场。整个传媒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构成越来越丰富,其“系统关联性”和“有机互动性”也越来越强,这为传媒产业的各个子产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虽然以广告经营为支柱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必然,但为了应对新的竞争环境,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传媒集团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大传媒产业”的系统关联性和有机互动性来进行适合自己的产业扩张。建构具有价值联结点的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从而改变对广告经营的过度依赖。

1 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及产值变化

传媒产业究竟由哪些产业构成,各个国家统计标准各不相同,而且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对于传媒产业的核心层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应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期刊、广告公司、图书出版、电影、音像、移动媒体(含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和网络媒体(含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等)10大行业,各行业的产值收入构成传媒产业的总收入。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的产值约为4186亿元,0其中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展极为迅速。移动媒体产值占传媒产业总产值的21.2%,涵盖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收入。网络媒体产值占总产值的6%,涵盖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等收入。而在2005年的统计中,还没有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这两项,仅有手机短信和游戏这两项的统计。可见,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非常迅速。数据来源: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广告年鉴》

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的总产值为468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9%。其中图书出版和移动媒体在市场结构中均超过两成,遥遥领先其他传媒。从传媒产业各细分市场的比重变化来看,传统行业中除了有线电视收费外,其他门类的收入均呈下降趋势。占重要比重的门类如图书出版、电视广告、报纸发行、广告公司等,其比重的下降幅度比较大。而新媒体的比重在2006年已达27.2%,2007年则达到产业总量的28.8%。其中移动媒体总收入达1053亿元,网络媒体总收入达297亿元,均比2006年增长18%。教据来源: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广告年鉴》

2008年中国传媒产值估计达5440亿元,比2007年增加16.1%。其中,中国图书出版和移动媒体将居传媒市场前两位,分别超过1300亿元和1200亿元,第三位将是电视广告市场,市场规模约为前二者的一半。此外,被誉为传媒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朝阳产业――移动媒体,将引领传媒业进入无线营销的新时代。“全国新媒体联播网”的成立,也将在国内形成遍布于公交、火车、飞机、地铁、互联网及手机的新媒体联播产业链。根据艾瑞市场咨询以及摩根大通的测算,移动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为18.6%,网络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2008年移动媒体的产值预计为1249亿元,网络媒体的产值预计为351亿元。可以说,新媒体为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 新媒体迅速成长,促进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迅速成长,并使中国传媒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传媒产业各子产业之间出现融合与重组,而且在传媒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电信产业这些关联度较大的产业之间也出现交叉与渗透,即“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由最初的技术融合走向业务融合,再走向市场融合。数字技术实现了所有信息的标准传输形式,使得传媒、电信、互联网等产业的不同形式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明显弱化,从而在业务边界产生了融合,在市场范围也出现了多方位的交叉与渗透,不同产业间形成了交叉竞争又在竞争中谋求多种合作的格局。整个市场将形成多极主体的动态博弈图景。

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中,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拆分与重组特征明显,并不可避免地要破除传媒产业中的原有壁垒,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引发传媒企业在更广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导致传媒产业的整体格局发生改变。

随着传媒产业的融合趋势,我国传媒产业政策也在适应传媒产业融合方面不断地做出调整。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政府对传媒产业的规划力度明显加大,颁布了多个传媒发展规划纲要,传媒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框架和路径被清晰地标示出来。这些由政府主导的产业规划,为传媒产业创新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和可能的空间。

3 传媒集团要通过“融合”与“创新”来调整产业结构

事实上,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新的商业模式与细分市场不断涌现,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媒介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断分割着传统媒体的利润空间,这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传统媒体要想适应整个传媒产业的迅速变化,在新媒体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空间,就必须通过“融合”与“创新”来对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宜的调整,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结合自身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延伸和拓展原有的优势项目,并开发新的业务种类,从而突破产业界限,延伸产业链,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能力互补和效率竞争的角度来看,新旧媒体之间以适当的方式合作可以降低试错成本,提高盈利效率。而内容与渠道绑定的合作模式将成为改变纷争格局的利器。

另外,通过结盟获得“先动优势”,而不是通过大成本的并购扩张是企业的明智选择。这种战略联盟与合作不仅在传媒产业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而且在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都正在加强。这种合作不再是政策性的合并。而是媒体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展开市场化运作的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联合。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强,一些新的媒体形式及其产品和服务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都正在为市场和用户所熟悉。这里有结合媒体本身传播特点进行的融合,也有完全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的资本投资,这也是传统媒介集团资本运作的一个输出口。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6

【关键词】经济危机传统媒体数字化多元化核心竞争力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还在继续,有预言说此次危机将可能持续几年之久,其影响已远远超过战后数次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中国传媒业已经和即将受到何种影响,中国传媒业的对策和出路何在,是当前学界和业界普遍关心并讨论热烈的话题。限于篇幅和为了使论述更有针对性,本文重点讨论经济危机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及中国传统媒体的对策和出路。

一、经济危机下,中国传统媒体压力重重。

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深远而且广泛,全球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文化产业都深受其害。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传媒业在此次危机中也遭遇了空前的挫伤,尤其是传统报纸媒体在这场危机中可谓是伤痕累累:报业股价大幅下挫,几乎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广告收入继续保持负增长并呈加剧趋势;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采取减薪、裁员等手段以降低经营成本;一些报纸开始出现变卖资产、停刊、转网、申请破产保护等情况。

经济危机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也正在逐渐显现并不断扩大,中国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受众流失。近几年来,伴随网络、手机、便携式阅读器等新媒体的出现,中国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的读者群流失严重。而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一流失过程。据《2008年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为1594亿印张,较2007年减少了2.45%,而这也是自1993年以来中国报纸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①另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报业市场订阅数、零售数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这一趋势有增无减,且速度加快,与此同时,一些电视媒体的收视率、点击率也出现下降。

广告收入锐减。广告收入是传媒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广告资源受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循环的影响非常大,经济情况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带来广告收入的相应变化。2009年以来,经济危机对中国广告业的影响逐渐显现,广告收入呈现下降趋势。受经济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大幅度减少了它们的广告开支,其中对传媒广告业影响最大的是汽车、房地产、通讯和商业零售业。以房地产为例,其广告投放增长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是59%,但到了该年第三季度下滑至-4%,而到了2009年1月份,房地产广告投放量进一步萎缩,增长率为-22%。②伴随这些行业广告投放的大幅削减,传媒广告收入出现震荡,下降趋势明显。有研究数据显示,2009年1月除电视媒体外的各类媒介(报纸、杂志、广播、户外)的广告花费同比都在下降,环比也基本处于下降趋势。

再融资能力受阻。传媒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并且需要不断追加资本,这使得融资成为世界传媒业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中国传媒业长期以来一直依靠政府投入,产业化时间不长,加之具有较深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传媒业的融资渠道更加有限,融资能力相对较弱。

二、导致中国传统媒体困境的深层原因

经济危机下,中国传统媒体压力重重,但冷静下来思考,其实这些压力和困难早就存在,只是当前的经济危机放大加剧了这样一些困难。

1、新媒体的冲击

目前中国传媒业处于一个新旧媒体共存共生、此消彼长的时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中的主角之一,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这首先体现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受众的有力争夺上。传统媒体因为成本负担较重、优势不明显等原因,其受众正在逐渐萎缩;而新媒体倚仗它的便捷、及时、交互等优点,正逐渐成为受众,特别是年青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来源。据统计,至2009年1月,中国的互联网网民已达3亿,网络的渗透率接近25%,并且还在不断扩散。手机上网用户在2008年也已达1.176亿人。③另外,伴随2009年年初3G牌照的发放,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动力将更为强劲。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还体现在它们不断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07年,美国报纸印刷广告收入累计下降了15%以上,而自有统计数据的2003年开始,各报纸网站的广告收入却在逐年增加,至2008年5年间增幅超过了160%。④尽管中国传统媒体因受行政垄断等保护,所受到的来自新媒体的冲击相比较而言要小得多,但近年的相关数据也显示,网络等新兴媒体分流了传统媒体重要的广告资源。

2、过度依赖广告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广告收入为主,其他经营方式为辅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在中国传媒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据统计,广告收入大致占到了中国传媒业总收入的70%-90%,在有些媒体甚至高达98%以上,而发行等其他方面的收入比例则相对很小,资源补偿呈现严重的单一化倾向。

经济危机波及之下,传媒广告业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而伴随广告收入的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将是整个传媒产业的摇摆与重创,这一问题在美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影响力的《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太阳时报》在经济危机中纷纷申请破产保护,等等。

3、同质化竞争严重

目前,中国传媒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早期竞争阶段,而媒体经营层面的创新招数几乎殆尽,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且趋于同质化,传媒在内容服务和营销手段上越来越“大同小异”,不少报纸缺乏特色,电视频道栏目重复,克隆成风,媒体普遍缺乏好的产品和服务。

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背后其实是传媒内容创意的不足,文化市场中的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的关注,产品定位及功能单一,未能形成传媒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随着传媒业走向“消费者导向阶段”,竞争将直接体现为对受众的争夺和挽留,受众满意与否是衡量媒体发展的重要指标,核心受众、核心内容、核心人才是中国传统媒体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局,提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三、经济危机下,中国传统媒体的出路

面对这场经济危机,中国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摆脱困境寻求突破呢?根据当前形势和以往经验,加速转型是传统媒体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唯一抉择。

1、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传统传媒转型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中国传统传媒,特别是报业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大概有300家以上的报社和关联产业单位加盟了“报业数字化实验室”,这对于整个传媒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但是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建一个网站,究其实质是要构建起内容的多介质平台,让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能够适应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从而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在以往的数字化转型中,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建立媒体网站,以为这就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其实它们大多只是报纸的电子版而已,有的甚至成为了传统媒体的负担。

此次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会迫使很多传统媒体改变对数字化转型的简单看法,放弃原有思路,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数字化转型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并购整合、强强联手将是大势所趋。

2、多元化转型

多元化又称多角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增加收益机会,减少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过分倚重广告的单一化收入格局使中国传统传媒业具有极高的市场风险,另外,广告占一个国家GDp的百分比是有限的,一般在3%左右,尽管目前我国广告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但在众多的竞争者争夺之下,早晚会出现饱和。多元化战略是中国传统媒体突破单一化收入格局,寻求产业长久发展之道的必然选择。

其实,当代世界传媒业正在走向“大传媒”产业,运作以传媒产品为主,包括跨媒介、音像出版、网络播放权等,再衍生出如主题公园、书籍玩具等后传媒产品。时代华纳、迪士尼等媒体巨头的发展,正是通过以传媒产品为核心的大传媒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整合,逐渐形成跨领域、跨行业、跨媒介、跨地区的综合传媒集团。中国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传媒”产业,必须建构传媒产业的商业运营新模式,重视塑造品牌及产业链,真正提高我国传媒整合产业价值链的能力。

目前中国传媒多元化经营主要采取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进行,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经营来拓宽延伸现有产业价值链。随着产业价值链的拓宽延伸,尤其是后传媒产品的开发,传媒业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游戏、影视等都是传媒业可以拓展的领域。

3、提高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注重品牌等非财富资本的经营

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传媒的生存与发展,在传统媒体数字化和多元化转型过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关键。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它有着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在经济危机和新媒体的双重夹击下,只有把传统媒体的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有可能保住传统媒体现有的资源,引领传统媒体走出危机。而在多元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媒体也应对自身优势和特长了然于心,而不能盲目扩张,不能搞“泛多元化”,不然不但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给自己增加包袱。

在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过程当中,尤其要重视品牌等非财富资本的经营,而这恰恰是中国传媒业长期以来比较忽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最终体现为品牌的竞争。中国传媒业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品牌建设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知名品牌。但从整体而言,中国传媒品牌的实力仍然很弱,至今我们都还没有世界知名的传媒品牌。在同质化竞争日益突出的今天,品牌战略理应成为传媒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

经济危机恶化了中国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但真正制约中国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只是让问题和矛盾更明显、更突出,中国传统媒体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成功地实现数字化和多元化转型,在此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个关键。■

参考文献

①②蔺玉红,《报业转型是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下唯一抉择》,《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

③陈刚,《经济危机下传媒发展的破局策略》,《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2期

④李乾韬,《美国报业破产警示:报纸广告年增速仅3%》,《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20日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7

2013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什么样的新趋势呢?我认为,首先员工薪酬将一直在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SHRm的“人力资本定制对标数据”表明,美国员工规模不等的各类企业中,2012年这个比例的平均值达到42%。在员工薪酬管理方面,特别显著的一个全球趋势是,在企业整体薪酬水平能够有限增加的条件下,管理者更加强调对绩优员工的激励,强调可变薪酬水平,比如各类奖金,与绩效差异的挂钩。员工规模越大的企业,非管理层员工的可变薪酬占其整体薪酬的比例越大。冉博士指出,其后最根本的动力是企业力图建立良好的绩效文化、激励员工创造优秀的经营业绩和盈利水平。

有许多企业认识到了员工激励手段特别是薪酬激励的重要性,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不小的投入。但仍然感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员工的敬业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也没有得到提高。SHRm的调研结果显示,在资金紧张的今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关注非薪酬激励计划的正确应用,包括员工认可嘉奖计划、员工培训和发展计划、职业生涯规划,这在大型和中型企业里尤为突出。采用软性和硬性措施结合的整体激励战略举措来提升员工的保有度和敬业度是今后的趋势之一。

具有战略眼光的管理者总是关注自身企业的竞争力,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也就是企业人力成本投入与经营产出的结果对比。从传统的观点来看,非薪酬激励计划是很软性的东西,人们很难看到它的优势在哪儿、回报如何,所以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同。现在的趋势是,优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正加强对非薪酬激励计划的价值评估,将这些计划同员工保有率、敬业度、劳动生产率、出勤率乃至客户满意度联系起来进行投资回报评估;并且关注并降低员工的聘用成本(cost-per-hire),减少离职率。用数据说话、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投资回报率是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要趋势。

在员工培训方面,SHRm的数据表明,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投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是在2012年已经恢复到2005年的水平。重要的趋势是,现在企业强调有限培训资金的有效和优化使用。相对于派送员工去技能或职业院校培训,企业更注重企业内训、岗位培训和e-learning。冉博士指出,从减少对员工工时的影响和学习有效性、灵活性的角度来看,e-learning以及许多非正式学习平台包括社交媒介、维基、博客等正显示出特有的优势。同时,员工培训的整体规划和企业的支持力度今后将越显举足轻重。员工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员工态度和行为的积极变化,对企业经营贡献的提高。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对企业员工配置战略规划的要求加重,即需要企业在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识别有主动离职意愿的员工、找出现有员工队伍的能力与未来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目前在优秀员工的吸引、保有方面面临挑战,一方面是求职者没有企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岗位空缺数不充裕,不能满足社会的就业需求。SHRm的调研报告表明,80%以上的美国企业难以招聘到工程师、高技能的医务人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方面面临苦难或者相当困难的局面。前往这些企业的大量求职者缺乏岗位所需的批评性思维、解决问题、专业态度、职业道德、沟通、领导力、团队合作等能力。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8

[关键词]广告主广告经营手机短信促销

近年来,广告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卖方市场进人买方市场。广告客户对传媒的选择更趋专业化和理性化;新兴媒体涌现,导致广告竞争形态改变;有的传媒习惯于靠广告价格创造需求,经营成本攀升等,这使得广告经营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但也要看到,我国未来广告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增量空间。2006年我国广告经营单位逾14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04万人,国民人均广告费支出为121元,继续保持上涨势头。正是在这既良好又残酷的广告发展环境中,报纸在面临激烈竞争的同时,应创新自身广告经营策略,壮大实力。

一、广告主广告投放呈现新趋势

如今,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以往的经营方式不足以应对现在的竞争深度,广告主在广告投放途径的选择上也越渐注重效果的评估和测试,广告投放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广告与终端并重

近两年的广告研究数据表明,广告主对促销活动、人员推销、公关和直接营销、口碑营销这几大“线下”广告形式的侧重程度不亚于“线上”广告。广告主在“广告费用”与“终端推广费用”的预期投入都呈增长势头。其中偏重投入促销活动的企业达70.2%,与偏重使用广告的企业比率相差无几。尤其是口碑营销越发得到重视,无论是在工业购买还是在消费品购买背景下做出的研究都表明,在评价和选购商品的最后阶段,言谈交流的作用举足轻重。

2.广告主倾向于综合性使用多种媒体

广告主为竞争需要,实施更具灵活性、前瞻性的媒体战略战术,创新并整合地使用媒介。被调查企业的媒介选择中,除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以外,户外广告、店头pop、展览会等媒体势头强劲,专业行业杂志、交通工具等也在被相当多的企业使用,企业的媒介选择呈多元化态势。

3.广告主寻求媒体使用差异化策略,积极开发使用新式媒体

研究发现,互联网、户外媒体、Dm直邮广告等日益成为广告主热衷开发的广告资源。此外,广告主频繁借力“事件广告”、“赞助活动”等诸传播方式,表现出广告主在营销推广战略战术方面的进步与成熟。手机短信广告、植入式广告等日渐兴盛,都是广告新媒体开发的表现。移动电视媒体广告价值显而易见,如针对性、接收的强制性、受众接触率高等,从而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的加盟。而如今网络游戏的用户数量不断飙升,因此网游植入性广告成为下一个广告金土。

二、创新报纸广告经营策略

1.提供更精确的消费者信息

R3亚太公司和《中国日报》进行的关于广告付费方式的调查得到一组数据:在中国有47%的客户愿意按照佣金制付费、有51%的客户愿意根据广告结果付费。广告行业旧的经营模式围绕的资源是媒介的收视率、覆盖率,追求的目标是记住品牌并促进销售,现在广告主关注的焦点则是投资回报率。这种转型意味着整合营销传播中的核心数据库营销将得到解决,新的广告经营模式是基于消费者数据库的互动的、双向的营销传播,它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支持更为精确的用户数量,以及认知、记忆、行动各个层次效果的反馈。

2.广告传播终端化

如今,广告主不仅仅重视传统媒体的广告价值,而且对人员促销、卖场促销等终端营销也越来越重视。

因此,媒体应该借助自身所拥有的巨大客户资源,帮助广告主实现一对一的终端销售。比如,报纸都有自己的读者数据库,报社发行公司可以在发送报纸的时候对广告客户所对应的客户做一些广告宣传任务。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广告宣传的要素得以延伸、加强和重复,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具体印象,同时避免报纸广告干扰性强等劣势,利用地利之便为消费者购买商品补充更多的认知信息。

3.延伸广告服务形式

无论从广告主需求还是媒体自身经营角度,媒体服务创新都是广告市场中颇为重要的一项发展战略。2002年以来这一动向尤为明显:媒体的服务超出刊播的范围,为广告主的市场开拓提供附加服务。除投放指导等与媒体密切相关的服务,某些媒体还利用熟悉当地市场和当地政府的独特优势提供营销策划与市场调查服务。现在人们更多消费的是服务,这是服务行业日益兴盛的时代。

4.立体化捆绑经营

广告商都追求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倾向于整合营销传播。报业集团下有很多定位不同,风格迥异的报纸,以及路牌、霓虹灯、网络等其他广告媒体,那么集团的广告部门在向广告商推销某一报纸的版面时可以实行几家报纸的捆绑经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向广告商提供广告价格的优惠,报社和广告商实现共赢。

总之,广告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主不断增强的广告意识为传统媒体提供巨大的广告盈利空间,但广告主不断理性的广告经营策略使传统媒体要赢得广告主的支持又变得相对困难,因此创新广告经营方式,为自身赢得更多广告利润,最终形成广告经营品牌。

参考文献

[1]胡作华:我国传统媒体:仍是广告的主渠道.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5月18日.第001版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9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analysisof2004-2015epidemicFeaturesofBrucellosisinLuoyang/ZHUXin,LiUYing,GUoZheng-yin,etal.//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22):059-062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incidenceandtrendofbrucellosisinLuoyangareaandto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itspreventionandcontrol.method:thedataofbrucellosisepidemicfrom2004to2015inLuoyangandrelatedmonitoringdatawerecollected,epidemiologicalstatisticalanalysiswascarriedout.Result:atotalof2723casesofbrucellosiswerereportedin2004-2015,theincidenceratewasraisingfrom0.97/100000to10.66/100000,thecoverageareadistributedfrom8countiestoall15counties,theincidencerateinmalefarmersof30to60yearsoldwasthefirst,theclinicalmanifestationandtherouteoftransmissionweremultiplex,themainlyreasonwasassociatedwithanimalbrucellosis.Conclusion:Strengthenthesurveillanceinanimalsandcarryoutthecomprehensivemethodsarethekeytocontrolbrucellosis.

【Keywords】Brucellosis;epidemiologicalanalysis

First-author’saddress:LuoyangCentre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Luoyang47102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5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畜间布病为二类动物疫病[1]。染病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污染物而感染布病,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2]。布病不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洛阳市曾为以羊种菌流行为主的农业型疫区,上世纪后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进入新世纪后,疫情再度回升,持续扩散,疾病负担严重,防控形势严峻[3]。了解布病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布病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4-2015年洛阳市人间布病疫情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2015年通过中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布病确诊病例,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医疗机构诊疗资料,畜牧业发展资料来源于洛阳市统计年鉴。

1.2患者诊断依据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执行:(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2)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布鲁氏菌病的特点;(3)布氏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4]。

1.3实验室诊断方法采取患者肘静脉抽血3mL,分离血清,对样品进行虎红平板初筛实验检查,初筛阳性病例用试管凝集实验方法检测布病滴度,血清滴度1∶100出现(++)或以上的凝集判为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定为确诊病例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时间分布2004-2015年洛阳市共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人间布病病例2723例,均为实验室诊断病例。2004年报告布病62例,报告发病率0.97/10万(62/639.1752万);2008年前病例报告较少,年发病少于100例;2009年后疫情快速上升,2009年123例,2010年116例,2011年

155例,2012年205例,2013年443例,2014年670例,2015年报告701例,报告发病率10.66/10万(701/657.5984万),疫情呈逐年持续增长态势,各年间发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256.44,p

2.1.2地区分布2004年15个县区中仅8个有病例报告,至2015年15个县区均有报告,9个县显著高于6个城市区。宜阳县为本市布病老疫区,累计报告761例,占全市的27.94%,自2009年以来疫情快速扩散,嵩县(347例)、偃师市(311例)、伊川县(288例)、汝阳县(262例)、洛宁县(180例)、

栾川县(151例)、新安县(121例)、孟津县

(112例)疫情增长较快,洛龙区(85例)、涧西区(40例)、吉利区(37例)、廛河区(14例)、老城区(8例)、西工区(6例),城市区分布明显比县少。

2.1.3人群分布与感染途径2723例患者中,男1997例,女726例,性别比为2.75∶1。从发病年龄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1岁,最大87岁,平均48.6岁,发病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龄组,占77.40%。从职业分布看,农民2167例占79.58%,牧民329例占12.08%,两组者合计占91.66%。与既往本市布病以成年男性农民养羊感染为主一致,但近年来城市居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发病逐渐增多,经流行病学调查,从原来的单纯饲养扩展到养殖、贩卖、宰杀、皮毛加工、餐饮加工等多个行业,布病感染方式未有明显变化,感染者均有直接或间接羊只接触史,感染途径日趋多样化,因食用肉、奶感染时有发生[5]。

2.2临床特征与诊断所有病例均有低热,肌肉、关节疼痛等布病典型症状,文献[6]报道急性期布病关节炎占76.09%,慢性期布病关节炎占55.84%。但由于布病非常见病,临床医生认识较少,确诊依靠疾控中心实验室,2723例患者由各级疾控中心诊断的为2358例占86.60%。由于诊断的延迟,临床误诊、漏诊经常发生,复发也较常见,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6-7]。近年来,布病重型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脊柱炎等合并症多有发生,少见布病性胸锁关节炎,布鲁氏菌病关节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病例时有发生[8-11]。

2.3危险因素

2.3.1畜牧业发展与人间布病疫情布病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人与人之间不传染[12]。笔者收集了洛阳市2000年以来的畜牧业发展资料,与人间布病疫情进行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r=-0.424,p>0.05),年末羊只存栏总量与人间布病发病不存在相关性,见图1。2000-2005年畜牧业迅速发展,2005年羊存栏量高达141.02万只,但此期间人间布病并无显著变化;2007-2013年,畜牧业发展较为稳定,年末羊存栏量维持在75万只左右,但人间病例数持续上升,推测可能为阳性动物数增加有关,也与羊只短期、频繁流动有关。

2.3.2畜间布病疫情与人间布病疫情洛阳市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2014年开展了对动物布病的监测,以患者为线索追根溯源,由患者发现病羊,进而淘汰。2013年累计检测羊9621只,阳性828只(8.61%);2014年检测2576只,阳性395只(15.33%),畜间布病阳性率与人间布病疫情上升趋势一致,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0,p

3讨论

3.1洛阳市布病疫情卷土重来,呈现分复杂化的趋势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境内大部地处伏牛山区,适合农牧业发展,历史上河南省为布病重点疫区[3]。20世纪60-70年代曾有严重流行,通过多方努力,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疫情曾得到有效控制。1996年后,随着防控工作的放松及国内重点疫区布病疫情的全面回升,传染源管理工作的失控,本市及周边地区陆续出现散发病例,且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与全国趋势一致[13-15]。布病主要集中在2-7月,即春夏季节,高峰期在5月,这与其他布病高发区时间分布一致,也与Li等[16]的研究一致。患者多在家畜繁殖、生长旺季感染,这与季节放牧、羔羊接生等高发季节有关[17]。布病疫情渐趋活跃,再度卷土重来,并有复杂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疫情上升速度快,2015年疫情是2004年疫情的10倍;地域扩大,传统的高发区宜阳县依然高发,过去的低发区甚至历史上从无病例发生的地区也有病例发生;虽然仍以成年男性农牧民职业接触感染为主,但是其他人群发病日趋增多,食源性趋势愈加明显[18]。由于布病非本地常见病,随着病例增多,误诊、漏诊,慢性化、重症化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疾病负担严重,必须认真重视,强化防控措施。

3.2羊肉价格持续上升是人间布病疫情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洛阳市布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羊,因此病羊的数量和分布决定了人间疫情的走势。由图1可知,2006年以来洛阳市羊只饲养数量并无明显增加,与人间布病疫情增长不符,可能与统计年鉴仅统计规模养殖场饲养量有关。而洛阳市虽然为畜牧业发达地区,但从布病发生主要在农民而非牧民,可见本市布病疫情集中在羊的散养户中,多以羊只养殖作为副业增加家庭收入,这与表1的结果一致。司智陟等[19]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自2002年以来羊肉价格经过了2002-2005年、2005-2008年及2008-2013年等3个波峰,羊肉价格持续上涨,并且第3个波峰还会进一步延长到2018年,羊肉价格持续上升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导致牲畜交易频繁,流动性大,易造成传染源扩散。与猪、牛、禽类的跨境运输、交易、屠宰需强制检疫不同,羊的流通和上市采取的是主动申报制,对于以散养为主,以快速致富为目标的地区来说,更增加了布病发病风险,预计本市人间布病疫情仍存在上升空间。

3.3应强化畜间布病疫情监测和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针对快速上升的布病疫情,洛阳市采取了高危人群宣传教育加强防护,医务人员培训早发现,检测能力提升早诊断,规范治疗防止慢性化等综合措施[20]。并与畜牧部门联防联控,采取以患者为线索,从患者找病羊,主动淘汰病羊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措施对于传染病防控的第1关控制传染源来说,仍存在滞后性,只有强化畜间布病监测,采取强制检疫,传染源早发现、早淘汰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人间布病疫情。

参考文献

[1]杨晓华,朱鑫,郭正印,等.2012-2014年洛阳市城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7(2):142-145.

[2]杨丽,毕振旺,寇增强.山东2005-2012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14-17.

[3]王燕丽,李蓬,郝宗宇.2008-2012年河南省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288-289.

[4]卫生部.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S].北京:卫生部,2007.

[5]郭正印,吕家锐,郝宗宇,等.71例复发性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调查报告[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3,28(2):57-59.

[6]姜顺求.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41.

[7]李艳艳,马建新.浅谈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的几个要点[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45.

[8]王文卿,郭正印,闫素婷,等.111例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调查报告[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30(3):88-89.

[9]杜玉峰,李冬梅,任学东,等.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72-73.

[10]郭正印,闫素婷.3例布鲁氏菌病性胸锁关节炎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2013,24(6):497-498.

[11]朱鑫,郭正印,李铁川,等.5例布鲁氏菌病关节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2015,26(2):186-187.

[12]刘丽波,冯军.20例布鲁氏菌病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120-121.

[13]郭正印,郝继浩,阎素婷.66例血培养阳性布鲁氏菌病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2011,22(5):359-360.

[14]李晔,余晓花,贺天锋.2004-2010年中国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27(1):18-20.

[15]李淑梅,李东春.绥中县2004-2012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2):237-239.

[16]LiYJ,LiXL,LiangS,etal.epidemiologicalfeaturesandriskfactorsassociatedwiththespatialandtemporaldistributionofhumanbrucel-losisinChina[J].BmCinfectDis,2013,13(1):547.

[17]earhartK,VafakolovS,Yarmohamedovan,etal.RiskfactorsforbrucellosisinSamarqandoblast,Uzbekistan[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2009,13(6):749-753.

[18]徐立青,魏荣杰,崔步云.三江源地区布鲁氏菌病空间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2):176-177.

[19]司智陟,曲春红.我国羊肉市场价格波动研究[J].现代畜牧兽医,2014,43(9):44-46.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篇10

1.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1.1业务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项目研究难度加大,科技项目查新评价的复杂性增加,以往单一化的科技查新报告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多数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机构服务内容和范围仍局限于传统的科技查新,缺少由新颖性评价逐步转变为科技评价、信息分析、信息咨询等面向用户需求的增值服务。查新机构亟须通过系统信息分析重塑自身的竞争优势,即对信息价值的深度挖掘增加科技查新报告的价值。

1.2项目评价狭隘简单难以适应科技评价全面性需求科技查新的起源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科技信息资源的稀缺,使得专业信息检索只能由专业情报机构进行,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科技查新报告评价已难以满足科技管理的需求。目前科技查新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新颖性判定,对于科学研究结果在学科领域的地位评估、技术先进性程度等内容很少涉及,这严重限制了科技查新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在科技项目立项筛选、成果评估、技术交易和知识产权评价等方面,科技查新报告由于评价面较为狭窄,部分相关领域专家对科技查新价值提出了质疑。

1.3认定标准不一导致行业管理缺乏规范化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1]。但是,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认定部门多达10多个,不同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管理细则、人员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该行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国内尚无统一的科技查新管理流程、工作流程和查新报告质量规范标准,并且缺乏行业层面的政府管理和引导,以及对科技查新质量的监督与控制标准,严重影响科技查新业务的发展。

2.医药科技情报发展趋势和特点

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的发展与医药科技情报紧密相连,其业务体系、理论方法和服务对象都源于医药科技情报。科技情报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之后,在科技情报机构改革和学科发展中形成清晰的业务方向,涌现出许多新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和军队医药科技情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有利于更加明晰科技查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2.1医药科技情报紧密结合战略需求目前,科技情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已由主要面向政府决策者和科研机构,转变为面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机构的多维服务[]。在研究内容方面,科技发展动态相关的研究最为广泛,主体研究还包括产业领域发展策略、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预测等。军队医药科技情报的工作主要面向战略决策,围绕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规划需求,开展专项情报调研与前沿技术发展预测。

2.2医药科技情报呈现综合发展趋势情报工作模式已从单一方向的跟踪研究转向综合发展的模式。医药科技情报的工作形式从情报追踪,转变为专项情报调研、动态情报监测、应急情报、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战术情报与战略情报并举,情报产品根据需求对象不同也呈现出多种形式。例如,通过动态性情报产品快速提供技术与战略管理情报信息,通过年度报告对科技进展进行总结,对重大突发事件如日本地震、核泄漏事件等呈交快报、专报与专题深度报告等,立体展现了情报研究的价值,更好地发挥了科技情报的作用。

2.3医药科技情报专业性趋势随着网络化普及与信息化的推进,医药科技情报工作也越来越专业化。在信息收集阶段,情报资源的全面分布与搜索手段更为先进;在情报分析阶段,情报学研究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总结归纳等方法,引入了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内容分析、技术预测、德尔菲法、层次分析、专利分析、技术预见、头脑风暴、趋势外推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科技情报研究与管理学的日渐融合,也推动了情报研究的专业化发展。

2.4研究手段精确化趋势随着情报学方法的发展,情报学模型与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手段定性与定量研究并举,情报决策支持日益精确化。以往定性情报研究方法如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使用较为普遍,目前,定量研究方法如文献计量学和专利分析法等,基于信息分析的研究方法正越来越多地使用,成为支撑科技决策的客观依据。

3.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方向探讨

随着信息环境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医药科技情报在研究方法和产品等多方面都在进化,并结合最新的情报学方法,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情报产品。医药科技情报理论、方法、产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科技查新的发展。科技查新需要根据外部需求的变化,引入新的情报学方法,深化科技评估内涵,面向科技评价和科研管理,延伸科技查新报告产品和相关服务,突破目前科技查新的发展瓶颈。

3.1科技查新报告规范化与分析功能拓展

3.1.1进一步规范科技查新报告目前,科技查新报告虽然已经形成规范化的制式格式,但对于不同科技查新机构而言,在数据库选取、检索策略、文献列举、结论分析和文献附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同一专业领域的查新报告也由于机构和查新人员差距较大。因此,规范和细化科技查新报告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提高行业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1.2深化科技查新报告分析功能科技情报研究定性和定量方法已经融合,而目前国内查新机构其科技查新报告的相关性文献列举与结论多以定性化描述为主。查新报告应借鉴科技情报领域基于文献的新型定量方法,利用文献计量、专利计量等新型科学计量工具,有助于深化科技评价功能并实现精确分析[4]。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数据库科学计量工具及软件,通过定量工具,结合定性判读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查新课题主题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密集度与热点、国内外领先机构的研究特点等信息,使科研人员与审评专家可以通过查新报告获得查新课题领域发展、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格局、查新课题研究在该领域中所处的位置与先进性等立体的评价信息。

3.2业务模式与医药情报和信息咨询相结合科技查新报告现有的单一服务形式已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应在文献信息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附加产品,提高自身的价值。目前多家科技查新机构已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探索项目专题信息咨询、竞争情报、知识产权分析等服务方式,如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搜集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对技术创新动态进行分析,以信息快报或定期报告的形式为科研机构服务;结合企业项目立项,进行技术项目的技术和市场可行性调研,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报告。通过专利侵权检索和分析,为原始创新和仿制创新提供依据。

4.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策略

1992年以来,全军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2002年以来,并未因国家科技部取消查新资质认定而放松对科技查新的管理,连续组织查新咨询单位资质认定、年检与业务考核、查新人员资质认定,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有效提升了军队科技查新管理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但军队科技查新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的重点在于服务总部科技决策与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以科技查新为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才能获得更蓬勃的生命力。

4.1深化科技评价职能,服务科技决策围绕军队医学科研决策,科技查新机构应主动参与科研规划制定、科研立项论证、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及科技人才评价等相关科技评价工作,突破科技查新报告与引文报告的限制,结合软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管理部门认可的系统科技评价实现方法与实施途径。

4.2拓宽信息咨询服务,服务军队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查新机构应将被动等待用户委托转变为主动服务,发挥专业技能与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军队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多种信息咨询保障和情报服务。以信息快报、专题报告、专利分析、立项评估等多种情报产品,保障军队重大项目的成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