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纠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9:25

网络经济纠纷篇1

>>网络交易纠纷在线解决机制研究论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定位论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联动逻辑与发展方略论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网络域名侵权纠纷与解决机制研究网络团购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在线解决纠纷机制的基本制度研究国内电子交易小额纠纷在线解决机制探究小额网购纠纷在线快速解决机制研究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分析衡水地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自检与争锋: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述评追逐网络文化产业新的盈利支点河北省网络文化产业现状研究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在路上”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民国纠纷解决机制探析特定群体纠纷解决机制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clicknsettle,2013年4月6日访问。

⑩骆东平《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十年发展回顾及展望》,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详细情况见,2013年4月6日访问。

费艳颖黄翀杨超《中国网络域名与商标权冲突的争议解决机制》,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王芸《在线仲裁与网络交易平台购物纠纷的解决》,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3期。

网络经济纠纷篇2

摘要本文以我国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审视我国法律在该方面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实践中亟需改进的地方,提出完善我国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制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购物纠纷消费者权益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购物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子商务行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购物群体的时尚购物标志。但是,由于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流动性、开放性和非直面交易方式,由此导致的网络消费纠纷也不断出现,且增幅之快,堪称消费投诉之首。根据中国电子商会主办的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统计,该网站2009年截至9月共接到网络购物投诉累计25767宗,同比去年增长159.38%。

一、网络购物纠纷的类型

由于网络购物的特殊性以及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和措施,网络购物轻松便捷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的不规范,甚至消费陷阱,往往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网络购物纠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产品质量产生的纠纷

网络购物因看不见真实的物品,消费者无法真实了解该商品的具体情况,不能亲自检查商品质量或者直观感受商品性能,而只能以浏览网页的方式获得商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无法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常常会因为收到的物品与宣传不符,功能欠缺或者商品有瑕疵,甚至是残次品等原因跟商家发生纠纷。

2.因售后服务产生的纠纷

退换货困难、求偿权缺失是网络购物中因售后服务产生的纠纷的集中体现。在网络交易中,由于商品本身的一些特征无法通过网络认识或是经营者故意隐瞒而又不易发现的瑕疵,导致消费者在拿到实物后或使用后才发现,双方又无退换货的约定和法律依据时,消费者要求退货,便构成违约。即使是在“三包”的范围内,由于地域限制,物流速度相对较慢,消费者退换货时间花费较多,这些都增加了消费者退换货的困难,容易使处于弱势一方的消费者权益受损,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经营者对网购商品不承担售后责任的行为,已经成为制约网络购物发展的重要瓶颈。

3.因网络购物安全问题产生的纠纷

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不到保障。目前网络购物的付款方式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问题,由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不健全,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应规范,但不法分子通过程序盗取用户信用卡账号和密码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由于支付系统的不完善,交易安全得不到保证,出现了大量的消费者因欺诈而受损失的事件。

消费者的隐私安全问题也是网络购物的主要纠纷问题之一。对于网络购物来说,一些经营者为了扩大销售额,不惜将以前消费者的信息建立数据库,根据其经济状况、上网习惯等不停轰炸消费者的邮箱以推销自己的商品;更有甚者,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将消费者的信息卖给他人。

二、网络购物纠纷处理的障碍

法律赋予消费者在受到损害时享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通常的解决途径包括: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讼。然而,法律在救济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权利时,却面临着如下障碍:

1.纠纷主体难以确定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买卖双方素未谋面,卖家的真实姓名是否和网络上注册的一致,都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很多网上交易的店铺并没有进行注册登记,这导致经营者在实施侵权行为之后,消费者保护协会只能通过咨询网站所有者、查ip地址、查银行账户所有者等其他途径来侧面查找,难以找到现实中的经营者。即使找到了经营者,由于网络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的特性,超越管辖范围以及法律的适用也都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2.纠纷责任难以认定

由于网络交易涉及多个环节,不仅是交易双方,还包括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还涉及物流商等多个环节。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害,往往不是一个环节造成的,但是各个环节之间相互推诿,就使得侵权责任更加难以认定,消费者获得赔偿权也就更加难以实现。

3.纠纷举证困难

网络商品一旦出现质量纠纷,消费者根本没有能力来证明商品质量和交易真实性,主要是由于消费者手中的购物证据不足。比如虚拟类商品交易,是网购交易纠纷的高发地带之一,一旦虚拟类商品发生交易纠纷后,因为没有实物凭证,且很难取证,导致交易纠纷处理困难,从而延长了处理时间。

网络购物没有发票一直是困扰消费者的问题,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发票是消费者维权和获取售后服务的重要凭据,有的网店经营者不会主动,甚至就是故意不把购货的发票随货物一同寄送。等到商品出现问题,消费者要维权时,网店就以没有发票为由拒绝提供售后服务,消费者因没有合法的购货凭证无法主张权利。

4.纠纷解决成本较高

网络购物所涉及的商品的标的额大多不高,有的甚至只有几元、几十元。这些争议金额小,对消费者来讲,通过打官司手段解决纠纷成本高,费时费力。若采取诉讼程序解决纠纷,需要先行预付案件受理费及其他相关开支,如果纯粹从保护自身权益考虑,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将得不偿失,会导致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结局。无实际诉讼意义。对小额争议问题,目前实行的行业协会接管投诉,权威性和法律强制力都没有保障。

三、网络购物纠纷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

网络购物市场欣欣向荣的同时,我国在对网上交易的管理的制度方面仍是非常欠缺。为了促进网络购物健康、和谐的向前迈进,我们必须从保护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入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增强法律的延展性、执行力和包容性,并强化相应的立法、行政执法,营造良好的网络购物法制环境,彻底改变网络购物“消协没权管、工商无权罚、法院诉讼难”的局面。

1.加强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立法保护

(1)实体法层面的立法保护

第一,加强对经营者主体制度构建。网上开店应实施实名制,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自然人,应当向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其姓名和地址等真实身份信息,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

第二,规定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为确保网络购物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经营者进行网上销售要改变原有的信息披露观念。经营者应充分披露并确保消费者知晓的信息主要有:商家自身的信息;提供的货物或商品的信息;详细的交易信息。

第三,规定经营者信息保密义务。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网络商品经营者和网络服务经营者对收集的消费者信息,负有安全保管、合理使用、限期持有和妥善销毁义务。不得搜集与提供商品和服务无关的信息,不得不正当使用,不得公开、出租、出售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

第四,规定网络交易平台的担保责任。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提供规范化的网上交易服务,建立健全其规章制度,保证交易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因此,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对其网站内的经营者提供担保服务,如可实行网络购物纠纷首问责任制,即消费者在网购中遇到任何交易纠纷,未与卖家达成有效协商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都将一律先行垫赔给消费者,而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再追究经营者的相关责任,如果经营者因此受到冤枉,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将承担此笔纠纷中产生的全部费用。首问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解决了消费者维权困难的难题。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作为中间人承担消费者的一切损失,为消费者网络购物解决了最根本的后顾之忧。

(2)程序法层面的立法保护

第一,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考虑到网络购物纠纷中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存在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以及维权意识、证据意识的缺失,消费者实际举证能力十分有限,如果能在举证责任方面对消费者予以特殊规定,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将可以鼓励消费者通过诉讼途径维护权益。

第二,建立小额争议法庭或设立小额争议仲裁制度。可以为小额消费者提供专门的小额争议法庭,采取较简易的诉讼程序和收取较低的诉讼费用。也可以允许当事人选择开庭(另行付费)或者不开庭(默认较低收费),并裁决败诉方来承担胜诉方律师费和调查费的方式解决小额争议。同时结合网络购物的特点,可设立在线争端解决机制。

2.强化对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

在对互联网和网络交易的行政管理上,各行政管理机关也应进行许多探索和改进。

第一,加强网络购物行政监管机构建设。政府行政部门承担着社会领导责任,有义务对国家各个部门和行业进行全面监管,有责任规范和监管网络购物的运行环境,不断调整网络经济秩序,保障网络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事实上,无论是对网络购物立法还是对网络违法经营的查处,以及对购物网站基础设施的设立和规划,都离不开政府各行政部门的支持,因此,政府行政部门在网络购物领域设置专门监管机构来控制规范网络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加强对网络购物的监管职能。首先,应当尽快确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网络购物的监管职能。其次,赋予工商行政部门对网购经营者的审查登记权和网络行政处罚权。再次,加强公安部门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监控职责。此外,还应当将网络支付平台的许可、登记和监督纳入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范畴。

3.加强对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保护

除了依赖司法、行政手段,消费者还可以重视民间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依靠一些民间力量、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力量以及网络商务行业自身力量来实现监控,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积极性,以此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拓展消费者组织对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职能。目前消费者对于网购的投诉大多集中于交易网站,由网站的人员进行处理。网络购物平台提供商既是网站的运营商,经营着自己的购物网站品牌和形象,又是网站的监管者,审查经营者的信息,还要处理消费者的投诉,难免存在利益纠葛,在解决纠纷时出现不公正。因此,“消协”可以发挥其独立于网站、商家与消费者的第三方的地位,建立专门针对购物网站消费者投诉的全国性“消协”网络,尝试将“消协”引入购物网站内部,接管网站的监管职能。

第二,建立对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监督机制。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对网络购物行政监管机构、网络消费者协会及购物网站平台运营商的监督。为适应网络购物的新特点,最大程度的保障网络购物消费者的权益,赋予了以上三类主体新的权力,例如网购行政监管机构的审查权,网络“消协”的监督执法权,以及购物网站平台运营商的商品审核权等。建立相关社会监督机制是最根本的方法,主要包括行业内部监督,即购物网站平台运营商和网购经营者的自我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即公民言论自由和监督权利的实现,也是促进行政部门公正执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利民.电子商务法律制度研究:冲击与因应.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11.

[2]张宁,穆春香.论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北方经济.2007(4).

网络经济纠纷篇3

本文首先评述域名纠纷的不同形态;然后对“三道防线”逐一阐述;最后探讨如何避免权利的滥用,以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关键词:域名互联网商业竞争社会公益

一、域名和域名纠纷

域名(domainnames)是对应于互联网数字地址(ip地址)的层次结构式网络字符标识。[1]从技术上说,域名只是联接在互联网上各计算机的地址。但域名同时也是联系网络用户和网站所有者的桥梁,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在法律规定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纠纷四起也在所难免。在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域名纠纷的主要形态也有不同:

第一阶段,互联网初涉商业领域,网络经济初现端倪,域名的价值尚未引起人们重视。少数人注册大量以商标为名称的域名,再囤积居奇,高价转让于商标权人或其竞争对手,牟取暴利,即所谓“域名抢注”。在我国,这一阶段的高潮是在1998年5月,国家工商局请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将尚未在“。com.cn”[2]下注册域名的32件驰名商标以CnniC的名义代为注册,以防止对这些驰名商标的抢注。

第二阶段,互联网与经济进一步结合,域名巨大的商业价值也随之日益明显。此时域名成了商业竞争中的又一追逐对象,域名纠纷的形态也更类似于一般的商业竞争纠纷,例如域名对商标的混淆和“淡化”;同名商标在申请域名时“撞车”(若“熊猫电子”和“熊猫洗衣粉”都以商标申请域名);域名的内容侵犯他人权利(如域名中有辱骂他人的字样)等等。

第三阶段,互联网进一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域名也就不再仅和商业集团有关,其价值将逐渐凸显社会公益的要求。国外曾有公司将所有常用的英文姓氏一网打尽,全部注册了域名。[3]虽然不能就此断定这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但在解决类似的纠纷时显然要考虑社会公益(尤其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以上只是着重于各阶段的代表性纠纷形态。在实践中,域名纠纷的情况是复杂的,各种形态都有可能出现。我国目前大致处于第一与第二阶段之间,域名纠纷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域名纠纷的社会公益性也必将越来越明显。

二、解决纠纷的三道防线

(一)概述

有观点认为域名属于特殊的商标,应由商标法规范;也有观点认为域名虽不是商标,但应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受知识产权法的规范;还有观点主张应新创独立的“域名权”以规范相关行为。[4]

域名与商标关系密切,但区别甚大,不宜简单地将商标外延扩展至域名;[5]上文的分析表明,域名纠纷的情况复杂,仅靠知识产权法调节远远不够;而面对新情况,动辄设立新的法律权利,忽视对法律适用的考察和法理分析,在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难免有“朝令夕改”之虞-对于域名纠纷,应分析具体的形态,以确定适用的法律。

从上文考察的纠纷形态中可知,域名纠纷可能涉及的法律包括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诚实信用和社会公益原则。适用这一套法律体系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是层级性,即先看是否违法关于域名的司法解释和管理办法,再看是否违反商标法或不正当竞争,最后看是否违反法律原则。这是遵循特殊优于一般的原则。

其次是防御性。原告只能以此为维权依据,超越这些规范的请求则属于权利的滥用,将造成新的不公平。

层级性和防御性相结合,于是本文将这一法律体系称为“三道防线”。

(二)关于域名的司法解释和其它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7月颁布实施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6],明确了法院受案的管辖权;对于恶意抢注等行为做了明确的认定;并赋予法院认定涉案商标是否为驰名商标的权利(关于驰名商标,将在下文详述)。

其它规定,包括《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中文域名争议解决办法(试行)》,《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等。

以上构成了关于域名的法律规范体系,也是域名纠纷中首先考虑适用的部分。但这些或是司法解释,或是部门规章,往往着重于解决近期的法律焦点问题,不够系统化。对许多新情况,还需要从原有的法律和法律原则中寻找依据。

(三)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域名和商标发生关系有两种情况:将域名申请为商标和以商标申请域名。

前者就是一般的商标注册行为,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完全可以将其规范。[7]没有注册为商标的域名一般不能构成阻止他人注册商标的在先权利,但有时著名网络域名被他人注册人商标,例如美国“Yahoo!”的域名就曾在以色列被他人注册为商标,后经判决撤销了该注册。[8]这种情况若发生在我国,应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二十七条中“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域名所有者的异议通常会被采纳。当然,怎样的域名才算“著名”,应有客观的认定标准。[9]

将不属于自己的商标注册为域名,是否侵犯商标专用权,应区分被注册的是否为驰名商标。

对于驰名商标,回答是肯定的。驰名商标受到严格的保护,只要行为暗示某驰名商标注册人与行为人有某种联系,从而可能使驰名商标注册人的权益受损,即构成侵权。[10]将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显然存在这种暗示。

问题在于驰名商标的认定:根据《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认定驰名商标的权力属于工商行政管理局。到目前为止,经认定的驰名商标只有几十个,许多大企业的商标处于“著名”但不“驰名”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根据《巴黎公约》,[11]成员国有义务对未在本国注册的驰名商标予以保护,而国外通常的做法是法院认定驰名商标。这样,国外驰名商标由司法认定,国内则行政认定,“内外有别”显然不利于经济交流和公平竞争。《解释》第六条明确赋予法院在域名纠纷案件中有认定驰名商标的权力,[12]而在“宜家(iKea)”诉“北京国网”案中,一审法院确认iKea为驰名商标,创下我国司法确认驰名商标的先例。[13]

网络经济纠纷篇4

关键词虚拟财产网络游戏法律定性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性网络交流的增多,我国的网络游戏市场正在迅速的扩张发展。网络游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它在中国发展只有短短数十年,却已经形成一个庞大而且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增长点。伴随着网络游戏与网络市场的产生,由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所引发的纠纷层出不穷,因为我国立法没有对网络“虚拟财产”有明确的界定,所以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迫在眉睫。

一、案例引入

2003年12月18日,全国首例“虚拟财产”失窃案由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该判决将游戏玩家在游戏中的虚拟“道具”、“装备“视为无形财产的一种,并判决支持玩家对该虚拟物品的赔偿请求。此判决一出引起无数争议,究竟“虚拟财产”如何定性,是否是法定上的“财产”?是否应受到法律保护?

自此后,各种有关网络游戏“虚拟财产”引发纠纷的案子层出不穷,牵涉到民事、刑事各领域,但理论或实践中却对此没有统一的说法,所以必须尽快建立对有关“虚拟财产”引发纠纷的法律保护。

二、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界定

(一)相关定义的界定。

1、虚拟财产。

对“虚拟财产”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虚拟财产”是指一切存在于特定虚拟空间内的专属性虚拟财产,包括iD、邮箱、虚拟物品等,以网络银行中的货币为代表的数字化财产,也被纳入其中。而狭义的“虚拟财产”是具备现实交易价值的网络虚拟财产。本文要讲的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就是指狭义的“虚拟财产”。

2、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3、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是指在虚拟的网络游戏空间环境中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包括网游玩家通过练级、买卖装备、购买点卡等手段获得的游戏账号、“装备”、“宠物”及在游戏中积累的“点值”、“等级”等虚拟物。就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本质而言,它是储存在网络服务器当中的各种数据资料及在特定游戏中的内容信息。

(二)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主要特征。

1、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无形性。

无论是网络本身还是网络中所谓的“武器装备”、“账户”“宠物”等这些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它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被当作电磁记录,这些是虚拟一词的表现特征之一,即无形性。

2、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价值性。

虽然网络游戏的虚拟财产与现实生活中的财产不同,但它是玩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产生的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具有一般财产的普遍属性,所以其有价值性。

3、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局限性。

局限性主要从其所有权角度来讲,不同于现实中财产的所有权,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不管是“金币”、“武器装备”“宠物”等事先都由开发商制定,很多规则由运营商在相应的时候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其所有权相对来说是受限制的。

4、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合法性。

现实生活中的民事财产只有具有合法性才会相应的受到法律的调整与保护,那些通过玩外挂与私服,积累的虚拟财产,虽然也可称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但这种取得途径有违公平正义,是不应该受法律保护的。

5、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关联性。

法律是调整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中的虚拟财产只有呈现一种社会性,其才能被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如若它跟现实毫不沾边,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法律也不会去调整规范它。

三、网络游戏“虚拟财产”引发纠纷的表现

(一)玩家与盗窃者之间。

在网络游戏“虚拟财产”引发的纠纷中很常的表现形式是,玩家游戏中的“武器装备”、“金币”被盗。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用木马盗取玩家的账号、密码;第二,采取远程控制的方式控制玩家电脑进而窃取玩家人密码和账户;第三,有些盗贼利用运营商人系统安全漏洞而进行窃取行为。这种盗窃行为应该如何界定,是认定为刑法上的“盗窃罪”还是其它的具体侵权行为,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说法。

(二)玩家与玩家之间。

这种纠纷的具体表现是一方已经在线支付游戏中“虚拟货币”或现实中支付了一定现金,而另一方却没有交付游戏中的标的物,这在现实交易中是典型的欺诈行为,因为涉及到“虚拟财产”在实践中确没有具体法律来规定。

(三)玩家与运营商之间。

当网络游戏因故中止或结束运营,或者因运营商的各种原因将虚拟财物的数据资料丢失后,玩家在游戏中的虚拟财产就会遭受损失,这会不可避免地引发运营商与玩家之间的纠纷。这种纠纷应该怎么定性?怎么解决?

(四)外挂玩、私服的存在与正规玩家、运营商之间。

外挂、私服的存在给正规玩家的“虚拟财产”和运营商的利润造成了极大损失,对游戏世界的秩序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扰乱,虽然国家已经针对此两种颁布了严打令,但对一些玩家来讲这两者的吸引力确实很大,所以现实中相关的纠纷也很多,但相应的法律规制却很少。

四、网络游戏的“虚拟财产”在我国立法现状

在目前已经颁布和实施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当中,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仍是一片空白。

2003年12月25日,成都19名律师联合署名,通过邮政特快专递的方式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交了一份《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立法建议书》,法律界人士呼吁保护网络虚拟财产,这在全国还是首例。

而在我国大陆地区,则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分为两种:一是实践中将其归属于民法框架内,关于虚拟财产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则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条的规定,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另一种做法是适用仲裁方式解决,网络游戏的最终用户协议注明,凡是属于玩家与玩家之间的纠纷,必须通过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仲裁的形式参照域名争议采用网上仲裁的模式。但目前于实践中用的较多的还是适用第一种方式。

我国台湾地区对网络虚拟财产规定,据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220条第3项的规定将其定性为电磁记录加以保护。也就是说,不论用户所看到的是“宝剑”、“盔甲”、还是“金币”,它们在法律上都被定位为一种电磁记录,而非实际上看到的或得到的财产。

五、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正是因为虚拟财产发展引发如此多纠纷,而现实的法律对其又无具体的规定,导致很多相同或相类似的案件出现不同的审判结果,这些都有损法律的权威性,所以对于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法律保护显得极为迫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法律保护:

(一)归入现有的民法框架内。

因为目前法律对“虚拟财产”缺乏具体规定,所以学界对“虚拟财产”的定性与保护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民法通则》、《物权法》、《侵权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有学者提出将其纳入这些不同的法律部门进行保护。笔者觉得应根据《民法通则》第75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将其纳入“其它合法财产”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来扩大扩大其它合法财产的外延,结合上述的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无形性、价值性、局限性、关联性、合法性以此来定性它,参照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具体的纠纷可以参照其它具体部门法来审理,这样在审理的过程中就可以做到有法可依,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二)刑事方面,加强对“虚拟财产”犯罪的打击。

从刑事法律方面看,现行的刑法没有将窃取网络游戏账号及其虚拟物品的定为犯罪,在我国网络空间犯罪的相关概念中“计算机数据”、“服务提供商”以及虚拟财产等缺乏明确而统一的定义,从而造成出现纠纷难以有明确的法律适用,所以应在刑事犯罪中明确“虚拟财产”的定义,对“虚拟财产”的犯罪予以严厉打击。

(三)单独立法。

虽然单独立法的司法成本高,相对来说司法解释是比较简便和快捷,但单独立法在解决问题上更有针对性,同时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无形财产,与有形财产区别明显,“各个单行法律分别对各种无形财产权实行分别的调整和特殊的保护,不仅可以针对各种特殊的无形财产进行专门化的调整,而且也避免了传统民法在法律调整方面所产生的困惑”,有其特有的优势。

(四)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

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对防范、应对、解决纠纷效果很明显。监管体系要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网络身份登记和认证制度;可设立统一的网络游戏身份认证机构,使网上的虚拟身份与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个体建立必然的联系。第二,由国家机关或相关单位协作加强对于网络运行的建设和监管。设立网络虚拟财产交易机构建立起网络交易的运行平台,制定网络虚拟财产交易的相关规则,对交易情况的数据予以统一记录保存,负责网络交易情况的记录和公证,使虚拟财产的交易变得有序化和规范化。

六、结语

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与经济的多元化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加强对其的法律保护有利于维护网络经济秩序的稳定,因为其时代性和自身的特点,所以目前对其法律保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纠纷出现如此多,法律保护呼声如此高的情况下,相应的法律规制会一步步的发展,相信以后在平衡网络游戏各方主体利益,解决纠纷方面会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制,以便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更好的定性,而进一步保护网络游戏“虚拟财产”这部分。

(作者:广东商学院法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旭霞.虚拟财产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4.

[2]薛俊巧.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法制与社会,2010,12.

[3]禹竹蕊.刍议虚拟财产所引发的法律问题.政法学刊,2006,1.

[4]房秋实.浅析网络虚拟财产.法学评论,2006,2.

[5]刘兴华.物权法视野下的网络虚拟财产法律问题保护.法制与社会,2008,1.

[6]雷艳珍.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法制与社会,2008,2.

网络经济纠纷篇5

[关键词]虚拟财产;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6-059-1

随着社会的发展,虚拟财产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网络游戏以及网上一些虚拟账户等都大量存在着虚拟财产。而这些年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我国也出台了一些关于虚拟财产的专门法律《虚拟财产权保护纲要》。这从一定程度上把虚拟财产纳入到了立法规划进程当中了。

一、保护虚拟财产的必要性

(一)保护虚拟财产是行业规范与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网络游戏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阻碍着网络游戏规范化的因素也随之而来。如在网络游戏中存在的色情与暴力;盗版网游的出现;网络游戏中的“私服”、“外挂”行为:对网络环境中虚拟物品的盗窃与诈取等等。随着各种网络纠纷的出现,尤其是在虚拟物品交易中,诸如虚拟财产丢失、虚拟财产偷到、虚拟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玩家合法权益的保护等。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强立法,完善我们的网络市场,切实保护新型财产。使我们的网络市场更加规范化,新型产业的发展重在“导”而不能“堵”,加快对它的立法研究,扬其利抑其弊,方为上策。

(二)虚拟财产的安全性决定着网络游戏经济健康发展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这些风险使我们的网络环境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而网络发展中存在巨额利润,我国也是网民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的网络游戏已经形成规模,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压力的增加网络游戏爱好者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安全性问题不仅关系着个人利益,同时关系着整个网络市场的发展。不难看出,如果不能保证虚拟财产的安全性,将会遏制我们的经济发展。

(三)虚拟财产交易与当前税法的规定存在冲突

我国的当前税法对虚拟财产交易有规定,当时税法中的规定与我们现实中的虚拟财产交易存在一定的分歧。我国国税地税部门认为应当对虚拟财产征收增值税。而根据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条和第23条规定,个人财产转让所得属于纳税范围,必须按照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计算纳税。而在我们用户虚拟财产交易过程中,却认识是个人交易,应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取得收入的人,即卖家应为纳税主体。我们可以看到虚拟财产交易和当前税法的规定存在很大的冲突。

二、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的对策

(一)建立网络仲裁制度

网络游戏的最终用户协议往往注明,玩家中的纠纷,须通过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可以参照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仲裁。现在主要采用网上仲裁的模式来解决域名的争议,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尚不受理网上虚拟财产的仲裁申请,但可以通过该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来对虚拟财产纠纷进行解决。

我认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虚拟财产网络仲裁制度。由各游戏运营商组成一个仲裁联盟,同时下设仲裁委员创建一个统一的网络游戏纠纷仲裁网站,在网站上可以建立实时仲裁平台。由于流动性、不确定性和易删改性的数据信息特点,会在举证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为了使纠纷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在举证责任上被异议人应负有举证责任,要证明其合法拥有所争议的虚拟财产的所有权。

(二)界定网络实名登记制

我认为可以建立网络身份登记与认证制度,以促进我国网络产业的健康发展。虚拟性的网络空间可以让人们的交往变成非身份化交往,同时在虚拟空间中大部分人以虚拟角色交往。可以由国家部门设立统一的网络游戏身份认证机构,统一对网民先进行身份认证和登记,而每个网民在网络游戏或经济账号的注册时必须输入身份证号码来获得认证资格,使网上的虚拟身份与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个体建立直接联系。此外,还应建立起完善的安全体系和网络监管。使虚拟财产的交易变得有序化和规范化。并设立网络安全举报网站,接受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以此促进网络安全运行。

三、结语

网络是我们新世纪科技的推动者,网络环境秩序化发展将有利推进科技创新社会快速发展。针对网络中虚拟财产发生的纠纷,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制约我国网络的发展,所以面对虚拟财产纠纷,我们应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网络仲裁制度和网络实名登记制,解决虚拟财产纠纷,同时从根本上维护好我们的网络环境秩序。

参考文献:

[1]刘万才,王晓敏.论对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J].社会科学论坛B,2005,(14).

[2]秦祖伟.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J].学术探索,2005,(5).

网络经济纠纷篇6

论文关键词:网络侵权知识产权 专利制度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知识产权。知识经济必然带来知识产权保护上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许多发生在技术发展迅速的网络应用上。因为以计锋机网络为基础的互联网具备丰富的信息含量、快捷的传输速度、广泛的传播范围,是现℃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传统的传播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使传统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产生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ju剧了权利和利益分配的冲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面临着调整与变革。

一、网络发展对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影晌和冲击

网络是汁算机信息资源和通讯资源的综合体,与特定的在线汁算机服务不同,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信息媒体。“它所组成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可以将全世界的人及机构、组织、政府联系在一起,使用户可以远程登录,共享数字化文件”。

知识产权的一大特点是“专有性”。而网络上的信息则多是公开、公知的,很难为权利人所控制。

知识产权的本意即在于保护知识产权持有者在传播他们作品时的权利,在于阻止作品的自由流动,以创造一种机制来强化作品所有权,并对受侵害或处于受侵害危险中的知识攸提供一种救济的形式。而网络从诞生起,就致力于方便和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并力图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显然,这一目标直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相对立。

知识产权的另一大特点足“地域性”。而网络上知识传输的特点则是“无国界性”。二者无疑又构成了一对矛盾。

网络的日益壮大发展,引出了知产权保护中最新的程序法问题:即在国际网络知识产权纠纷中,管辖权与准据法的确定问题。过去,绝大多数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均以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为诉讼地,并适用诉讼地(法院所在地)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砹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的侵权内容的汁算机终端等波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但是,在实践中,侵权复制品只要一上了网,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网络的无国界性决定的。如果被侵权人不能直观地找出侵权行为地,必定要借助其他力量,这样就提高了被侵权人的诉讼成本,而且让行为人以其登陆的服务器位于某地的一个网站而受制于某地法院管辖难免有些牵强。所以,这一规定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曾有人提议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来限制网络传输的无国界性,以解决这些矛盾。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极大,同时也有碍网络的正常发展。于是更多的国家、学者,正通过jju速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的进程,通过刳化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来解决这些矛盾。网络上没有国界,从来没有一种传播方式像网络这样迫切地要求各国法律之间的协调一致。

二、网络上的著作权保护

由于网上复制作品的方便快捷,使网络无限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给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尤其是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网络在允许研究者、教育者、艺术家、作者和出版者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他们的市场的同时,也能让任何匿名或者无形的著作权盗印行为将网络上展示的任何东西进行复制和传播。”

我国《著作权法》对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作了列举性的规定,但对喇络传播侵权行为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为了解决复杂纷纭的网络侵权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作了补充性规定,在加强保护作者对其作品依法享有专有权利的同时,特别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网络服务提供者实际知晓或有理由知晓用户利用网络进行侵权活动而不加以制止时,才对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这与当今世界各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比较一致,但对具体侵权责任的规定还是比较“原则”,尤其是对“过错责任”的限制规定非常欠缺。因为,过错责任毕竟只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如何确定其为“知晓”或“有理由知晓”难以直接为外人所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汁算机司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这一规定虽然为著作权人推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过错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要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用户有侵杈行为是很困难的,需要著作权人证明白己拥有有效的著作权,并且提供网络服务提供者所具有侵权行为的证据并向其发出警告,也需要网络服务提供者有承认其知晓侵权行为的外在表现。同时,使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就能够发现侵权行为,也可能采取“鸵鸟政策”战意忽视明显存在的侵权行为。所以,这条规定不但会增jju著作权人维护权利的成本,也可能助长网络服务提供者怠于履行注意义务的倾向。

三、网络上的商标侵权纠纷

随着数字技术臼新月异的发展,网络上形形的商标侵权纠纷愈演愈烈,在商标权保护领域掀起层层巨浪。其中,尤以“链上的商标侵权之争及网上搜索引擎引起的“隐形商标侵权纠纷为最。

在网络上,处于不同服务器的文件可以通过超文本语言进行链接(hypertextlil1ks)。只要在网页上某个标示着链接的字符或图形——“锚”——上轻轻一点,另一个网页或网页的另一部分就呈现在用户的汁算机屏幕上。这是因为锚上嵌着被链文件的网上地址。然而,为了网页的缤纷美丽,网主很少直接采用被链文件的网址作为锚,而是采用文字、标题或标志等作为锚的外表。当它涉及到对它方商标的使用时,就很可能卷入了一场网络商标侵权纠纷。在一个网站上,可能有许多网页,其中的主页就像杂志的封面一样,包含网站的各主要信息。作为许多网站重要收入来源的广告,也多出现在网站的主页上。换言之,主页对网主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然而,链接中纵深链(deeplink)的设置,则可使用户通过点击甲网站上以乙方商标所作为的锚,绕过乙方主页,直接看到乙方网站其他页上的内容。

在美国的ticketmastercooperation一案中,被告微软公司所创建的“西雅图人行道”网站未经同意,采用ticketmastercooperation的商标作为链接的“锚”,而且没置纵深链绕过其主页,使用户在微软的网页上通过点击“锚”直接访问到ticketmastercooperation的订票系统和其它信息。ticketmastercooperation在中指控微软的这种行为构成“电子形式的剽窃”,是对其商标的盗用和滥用,淡化了其商标的价值,损害了其商业信誉。虽然该案最终以双方和解而告终,但是关于链接的侵权之争远远没有结束。

继超文本键接之后,网上商标侵权纠纷的另一热点是由网上搜索引擎(searchengines)引发的“隐形商标侵权纠纷”。某个网主:他人的商标埋置在自己网页的源代码中。这样虽然用户不会在该网页上直接看到他人的商标,但当用户使用网上搜索引擎查找他人商标时,该网页就会位居搜索结果的前列。“正如所有商标侵权纠纷一样,隐形商标侵权纠纷的关键也足是否会造成公众的误认,即公众是否会以为其要查询的商标所在网页与实际访问的网页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要证明误认的可能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隐形使用他人商标时一股并不需要提示被查询的商标与网页经营的产品或服务有任何关系。但是,隐形使用他人商标,靠他人的商业信誉把用户吸引到自己的网页,其淡化、乃至冒用他人知名商标之嫌总是在责难逃。

四、网络对专利制度的挑战

在专利法中一股都规定可以授以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具有新颖性。传统专利制度对新颖性的地域性标准作了如下几种规定:“绝对新颖性标准、相对新颖性标准和混合新颖性标准。之所以有以上不同的地域性标准,关键是各国山于不同的利益而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国情的标准。然而,网络上是没有国界限制的,对任何一项技术而言,只要有人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节点上将其输入了网络,只要我ffj能从国内的节点上访问到该内容,那么就可以推定国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访问到陔技术的内容。依专利法的规定,这样的技术无疑是已经丧失其新颖性的。这样一来,任何人都可以把网络作为一个武器,尤其是发达国家,要阻碍那些采取相对新颖性或混合新颖性标准的国家的发明人在其国内就某项技术取得专利权就非常之简单。只要是将有关技术在网络上,无沦是采取何种标准,最终都肯定会认为该技术已经丧失新颖性。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外非出版公开的技术信息,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为我国公众所知,如果把现有技术中的非出版公开限制在国内已经没有意义了。因而,我国新修订的《专利法》将新颖性的地域性标准由“混合新颖性标准”修改为“绝对新颖性标准。”新的标准扩大了现有技术的范围,提高了专利授权的标准,这样有利于现有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剥于来自国外公开出版的技术信息的证据收集、证据举证方面而言,国外企业可能会运用更强有力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专利经验收集域外专利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请求宣告我国企业的专利无效。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没有高质量的专利检索技术,收集域外技术信息比较困难,对于域外专利证据很难以进行鉴别、举证。这样可能导致我国企业难以获取国外已经公开使片j却能在我国获得专利授权的发明刨造。因此,面列网络这一现代化信息交流手段对专利制度产生的冲击,我们必须调好各国的利益,就网络上的专利保护及新颖性的认定达成国际性的共识。

五、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展望

网络经济纠纷篇7

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个特定的人格形象,从而作出是否进入其网页的决定。域名是网络用户认知网页所有人及其业务的唯一指示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内容的不断丰富,网络正全方位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网络用户也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网页所有者若想吸引用户并为之所接受,在与用户的交流中获得经济利益,就必须向他们提供一种容易识别、便于记忆的指示器。域名正是这种指示器(当然,随着网络搜索引擎的引入和技术的逐步成熟,域名在网络资源定位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被大大削弱了)。由此可见,域名作为网页所有者的唯一标识,其唯一性的特点使得域名成为了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的稀缺资源,对现代企业而言,域名早已成为了网络战场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在一定程度上,其显著性也让域名成为了网页所有者的“名片”和网络品牌,——域名的特性让域名具备了极大的商业价值(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商业价值也可以是潜在的)这恐怕也是域名侵权纠纷时有发生的客观经济原因。三、域名侵权的表现形式及我国域名保护现状分析围绕域名和其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现在企业对域名的激烈争夺战早已打响。域名侵权纠纷的形式主要有三类,即域名之间的模仿纠纷、将驰名商标抢注为域名的纠纷以及域名与普通商标或企业的纠纷。以下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逐一对这四类情形进行分析:(一)域名与域名之间的模仿行为纠纷域名作为网页的网上标识,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让网络用户能够在因特网上精确的找到他所希望浏览的网页。而对计算机而言,只要有一个字母不同或者增减一个符号,就足以区分两个不同的域名。与商标注册不同,域名注册仅仅审查是否已有相同的域名存在,而不会同商标一样有无相似的商标注册在先。相似的域名并不会引起计算机的误认,而对于人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相似的域名可能使用户误认为两个网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而使得那些注册与知名网站相似域名的人获得不正当利益,或者给知名网站的注册者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类域名模仿的行为主要是出于不正当竞争的目的——通过模仿某知名网站的域名,让自己网站的点击率和浏览量因为用户的误解而大大增加,进而从中牟取不正当的利益,例如有人模仿国内知名的腾讯网而注册一个名为的网站,从事QQ号的转让、售卖等业务(甚至是以此为幌子的欺诈行为),会使得用户误以为该业务为腾讯公司所设立,从而使该网站的所有者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注册与竞争对手或知名网站相似域名,在网站上丑化对方,达到给对方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存在。例如美国有家名为“零软”/Zeromicrosoftware软件公司将自己的域名注册为,将微软公司的microsoft中的第二个“o”换成了“0”,意在讽刺微软公司的权威地位名不副实——当然,微软公司立即采取了法律措施终止了该公司对域名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滑稽模仿”;实践中还大量存在着设立抱怨网站(complaintsites)引起的域名模仿纠纷,域名通常是在他人公司或商标之后加上丑化的文字,这类网站常常引起“商标淡化”的不正当竞争纠纷。[③](二)将驰名商标抢注为域名的纠纷这类纠纷主要发生在我国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刚刚崛起的时期,由于大量的恶意抢注行为的发生,许多知名企业和驰名商标无法这册与自身品牌相一致域名的网站而面临着失去未来占主导地位的网络经济大市场的严峻局面。有些域名被抢注后,企业往往被迫斥巨资购买,而如果抢注者将域名转卖给企业的商业竞争对手,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国第一例经法院判决的域名争议案是福兰德公司诉弥天嘉业技贸有限公司恶意抢注域名案,而我国首例判决经济赔偿的因特网域名案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宝洁(美国)公司诉北京国网信息有限公司域名侵权案,一审判决保护了原告的驰名商标。我国首例网络中文域名纠纷案也已于2001年底作出判决。目前,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基本形成了认定驰名商标对域名具有优先权利的原则,基本遏制了恶意抢注行为的频发,对保护驰名商标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着不小的意义。(三)域名与普通商标、企业和商号间的纠纷与将驰名商标抢注为域名相反,一些高知名度的域名同样可能被抢注为商标、企业名称或商号。域名与商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两者运用的技术并不相同,但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域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类似于商标的显著性,因此域名也被形象地称为“网上商标”。但只要该域名符合商标注册的标准和审查原则,就应当能够获得注册——不论商标注册的申请人是否为该域名的注册者。虽然目前此类纠纷尚未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但这种可能的确存在,因此,如何在此类纠纷中保护域名注册者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法律对此尚无名文规定,对域名的保护需要通过进一步立法来实现。同样,现实中也存在着在商号或企业名称中使用他人知名域名的情况。尽管我国在商号或企业名称中使用他人的域名。由于我

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应当使用汉字,不得包含汉语拼音字母(外商投资企业、有对外业务的企业除外)和数字,而注册的域名都是由字母、数字和连字符组成的。但是,在我国有许多非常知名的域名都有其响亮的中文名字:如被称为“新浪”,而被称为“网易”。这些中文名称已经与被网络用户所接受和认可,一旦提到这些中文名称,用户会很自然将其和相关的网站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域名的中文翻译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已成为域名的一部分。而许多域名与其注册者的企业名称并不相同,例如新浪网就是四通利方公司推出的。此时可能就有人会乘机以知名域名的中文翻译作为企业名称来进行注册,比如“新浪网络公司”。虽然《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企业名称不得含有可能对公众造成影响或者误解的内容和文字”,但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目前只对驰名商标的权利人要求撤销他人登记的与其驰名商标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名称持积极态度。这种状况对域名的保护和网络产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四、我国现有域名法律保护制度剖析我国已于1997年颁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④]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这是目前中国域名管理与保护的基本法律依据。其内容对域名注册适用了与商标注册有很大相似性的禁止性条款,同时规定域名注册的申请者必须是具备法人资格的厂商。这种保护模式的优点在于其直接规定了域名的禁用条款,并直接规定禁止了域名的有偿转让和买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域名恶意抢注行为的发生,厘正了一度因为网络经济而产生的紊乱。并且也将企业名称与域名的关系给予了较为全面的考虑。但是这些模式和制度的缺点也同样显而易见——它过于直接和将域名与企业名称以及商标相联系,单纯的认为域名是企业和商标的附庸,而忽视了域名作为网络标识存在的独立性。这一模式可以说完全偏向了对商标权利人和企业的保护,而没有对域名所有者的合法利益给与足够的重视,对网络域名的各种纠纷形式的审理也没有作出详尽的规定。因此这些制度并没有在实质上解决商标与域名的冲突问题,亦不符合网络时代下的实际情况。同时,这种模式排除了域名纠纷的行政解决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仅仅是作为中国域名系统的管理机构,CnniC及与其下各级的域名管理单位不负责任何与企业名称或商标发生纠纷的处理及法律责任。那么,当发生域名纠纷时,权利人就只有通过诉讼这一唯一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却不能向管理机构要求撤销或返还他人登记注册的,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域名。可见,仅仅依靠司法救济,没有办法有效和及时的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2001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对域名案件的受理、管辖、案由、法律适用及法律责任的承担都作出了规定;在认定是否构成侵权或不正当竞争方面提出必备的四项条件;在认定是否具有恶意方面列举了五种情形,但又规定若被告举证证明在纠纷发生前其所持有的域名已经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且能与原告的注册商标、域名等相区别,或者具有其他情形足以证明其不具有恶意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认定被告具有恶意。《解释》还确认人民法院可以对涉案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作出认定。《解释》的出台为正确、及时地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域名侵权的形式要件,在程序和实质两方面规范了域名纠纷案件的审理。而更为重要的是,《解释》初步规定了在特定情形下域名具有对抗商标的效力,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冲突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为域名反向侵夺理论在法律上奠定了基础。然而,域名纠纷之中矛盾集中体现在了域名与商标权利的冲突方面,《解释》并没有对此进行更为详尽的规定,而目前司法实践中,更多的仍然是形成了在先商标权利人对域名的优先保护原则。显然,要应对更为复杂的域名纠纷案件,更好的平衡双方权利人之间的利益,《解释》是远远不够了。五、域名法律保护制度完善的思考虽然我国已有上述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相对于解决域名纠纷的需要而言仍显得不够完善,并不能满足解决日益增多和复杂化的网络域名纠纷的需要。《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作为我国域名管理基本法律文件,它属于部门规章,不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中文域名争议解决办法(试行)》等是由CnniC制定、的,则根本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目前我国对域名保护的法律制度亟待完善。针对我国目前域名法律保护制度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完善意见:(一)明确域名权,将域名纳入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畴首先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域名的法律地位。域名的法律地位是指的域名是否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没有一个国家的立法对域名权作出过明确的规定,域名也没有形成如商标权、著作权等的权利。目前域名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权利,在

学界尚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流的观点反对域名是一种权利。观点认为网络仅仅是企业商业运作的一种新型手段,进而推论出域名不过是一种权利的载体,并不需要重新创制一种新的“域名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下简称wipo)1998年12月23日提出的网络域名处理的其中报告,就域名与商标之间的冲突的法律问题给出了初步的意见,其无意将域名创设为一种新的知识产权,而希望目前现有的知识产权能够使用到互联网中;认为应当着重保护著名商标权利人的利益,给与其排除他人将自己的著名商标注册为网络域名的权利。而wipo在2000年4月30日正式通过的《互联网络名称及地址的管理知识产权议题》综合报告同样表明wipo无意创设新的知识产权权利,也无意给予存在于网络空间上的知识产权以更高层次的保护。美国国会1999年11月通过的《知识产权与电信综合改革法》是直接涉及网络域名的第一部法律修正案,也没有规定域名本身属于知识产权,仅是将域名规定为“可被争议”的对象,“只有当争议行为具有恶意、且给域名持有人造成损害的,域名持有人才可以依据损害赔偿法请求赔偿。”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不应当仅仅是企业商业运作的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群体的日益壮大,互联网正在——同时也必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企业的电子商业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它更包含了文化、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可见,并不是企业的商业行为产生了网络经济,而恰恰相反是网络的综合性与社会性必然的催生了网络经济的蓬勃,从而使域名具有了更大的价值。域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宏观的角度看,于明同样具有知识产权的特性,它应当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客体——这同样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域名摆脱了单纯的技术功能,某些域名在实践中的商业价值和法律价值也已经得到了实现。域名唯一性和显著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域名所有者网络人格的标志和唯一指示器,并进而能够带来利益。可见,域名同样是一种具有商业标识能力的无形财产。因此,民事法律体系应当认定域名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使域名拥有进一步对抗商标、姓名的独立权利。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域名能够对抗商标权利人超越商标法不正当的权利主张。但是,域名权的内容在程度和范围上不同与商标权的禁用权,域名权“主要并非是从注册与他人相同或近似的域名是否构成侵权的角度来认识,而应从域名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判断体系这一角度来认识。”域名应与商标、商号和姓名、名称等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地位。只要是合法注册的域名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未经法定程序,他人不得撤销、改变该注册域名,域名上的无形资产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为防止他人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损害知名域名所具有的无形资产利益,法律应规定知名域名享有排他性的民事权利,这些排他性民事权利应包括:阻止他人在别的种类域名上注册与之相同的核心域名;阻止他人在相同或不同的种类域名前注册容易造成混淆的核心域名;阻止他人在没有优先权的情况下,将该核心域名作为商标、商号等商业性使用。因此,将域名权作为新的独立权利纳入知识产权体系之中,有利于更好的对域名制度进行保护。将域名纳入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范围,就可以将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规定顺理成章地适用于域名权的保护,可以避免适用商标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域名权时所产生的冲突,从而更好地避免和处理反向域名侵夺问题。将域名权明确规定为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后,就可以依法保护域名注册人的合法权利,避免其他知识产权权利人任意劫取其域名。这对于解决域名预商标权之间的冲突,平衡界分双方之间的利益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确立域名权,亦能够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好的解决互联网所产生的民事法律问题。二)明确权利各方责任关于域名权的权利各方应在无有侵权行为的前提下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归责原则:第一,CnniC作为域名注册的管理组织,应当认真维护、管理域名的使用,严格遵守域名注册合同及其他协议,保障网络用户正常使用其域名。由于CnniC的特殊地位,为保障互联网络在我国的顺利发展,CnniC自身与我国的立法部门均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使CnniC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或过多涉讼。因此,对于CnniC来说,除承担其合同义务外,对其侵权行为应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CnniC在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导致域名权受到损害时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应严格遵守域名注册合同,不得有隐瞒或欺诈行为;对于自己注册的域名,应正常、合法使用,不得将其用来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应按照CnniC的规定进行注册、缴费、续展;不得损害他人的域名权,如注册与他人域名的主要标识部分相同或相似的域名造成混淆,故意贬低、污损他人域名等等,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三,中文域名注册服务商负责对用户域名的注册、管理和其它服务,其承担的责任类似于CnniC,故其除了

承担相应的合同义务外,对其侵权行为也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以利于我国互联网络事业的发展。第四,域名注册商必须在注册服务机构授权范围内接受域名注册申请,为网络用户提供各项服务,网络用户进行域名注册申请。域名注册商应认真履行其与注册服务商、网络用户之间的协议所规定的职责,不得有隐瞒或欺诈行为,不得损害他人的域名权。否则,商在权限范围内侵害他人域名权的,应与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三)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通行准则域名具有全球性,因此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院都遵循地域管辖原则对于域名纠纷行使管辖权,然而由于各国所采用的审判原则各不相同,因此这些法院间所作出的判决往往可能是相冲突的。为完善我国的域名法律保护制度,我们同样应当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博采众长。就美国模式而言,其出发点是将域名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形式加以保护,对域名与商标的冲突采取了行政程序与司法救济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既运用行政程序的快捷以保证对域名纠纷的及时解决,又通过司法审查限制了商标专用权的滥用,其基本原则是将驰名商标的保护直接扩大到网络领域。但美国这种直接将商标与域名对应的制度,忽略了商标与域名的非对应性,即同一商标可能因为商品或服务类别的不同以及域名的不同,而被不同的主体同时拥有,可能会导致合法的域名拥有者遭受不合理的限制和损失。iCann模式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缺陷,他要求被投诉的前提是域名注册人就其域名不享有权力和权益。同时,与美国模式相比,iCann模式对商标的保护不直接针对驰名商标,而是视域名有无使消费者产生与商标混淆误认之可能;这一原则可以被认为该模式是将域名作为商标权新的使用领域来对待的,客观上将商标专用权扩大到网络领域。此外,iCann模式在解决域名与商标的冲突上实行政程序与司法救济并行,这种独立存在的行政程序更有利于与网络方便快捷之特征相吻合。所以笔者认为,仅仅使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域名是很不够的。在完善我国的域名法律制度时,我们将应当吸收iCann模式的优点,将域名作为一向独立的权利加以保护,并在域名的保护上采取行政程序与司法救济并行的制度。[⑤]同时,如果有人恶意将他人的同一个驰名商标在许多个国际顶级域名和国家顶级域名之下进行大量注册,那么被抢注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尤其是驰名商标的权利人)就不得不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法院分别提讼,其诉讼成本之高可想而知;由于网络上的商贸活动发展迅速,商机稍纵即逝,所以一旦商标被他人恶意注册,知识产权权利人总是希望能尽快得到解决。更为重要的是,注册域名费用低廉、简便迅速,而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诉讼寻求法律救济却代价高昂,尤其是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维护自己的权益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建立国际通行的域名纠纷解决机制同样势在必行。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加强关于域名权保护的国际公约的制定,并在司法上相互协助,尽量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的损失,稳定经济秩序。同时,国内域名的注册制度同样应当与国际域名注册制度相接轨,保证驰名商标权利人的域名不被在国外恶意抢注;在遭到恶意抢注时,能够要求注册机构撤销或返还他人登记的域名,从而保护驰名商标的域名优先权。五、结语网络时代之下,如何完善我国的域名保护制度,解决域名冲突纠纷,将是我们在很长时间内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确立独立的域名权,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体系;并明确权利各方责任;加强国际合作,建议通用的国际准则——也许这注定将使一条漫长的道路,但相信随着法制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域名的法律保护制度同样将不断完善。[参考文献][1]吴汉东,胡开忠: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吴登楼:析互联网域名与商标名称冲突之解决——中国互联网网络域名注册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J]。[3]朱国华,陈晓琳:浅析互联网中的域名保护,2000。

[①]即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简称tCp/ip,中文译名为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②]

[③]中国法院网《完善inteRnet域名保护制度的法律思考》

网络经济纠纷篇8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调解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集团公司的人民调解工作,为集团公司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集团领导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进行会商,并对照上级司法部门关于加强企业人民调解工作的有关文件和标准化人民调解委员会条件,针对厂里职工素质、调解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集团一、二、三产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情况,使大家认识到,我们人民调解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要争先进调委会。不但要保持先进,更要争创标准化调委会。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集团公司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一是把调解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纳入经济目标责任制中;二是把民调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在一起,作为支部达标升级的评比条件之一;三是决定由一名副总经理分管民调工作,公司调委会13人,8个部门调委会,每个调委会5人共40人,车间调解小组20个,60个调解联络员,并配齐专职调解人员1名;四是公司每年拨出专款5000元用于购买《人民调解》等业务书籍,订阅《人民法院报》等报刊供调解人员学习使用。

二、注重队伍建设,把调委会多项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加强调解工作职能,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我们注重抓了三项建设:

1、抓好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内部的三级调解网络。我公司原调委会有的人每人身兼几职,工作中难免忙前顾后,捉襟见肘。为了确保调解组织的真正落实,公司党总支研究决定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每年度整顿调整组织。从九八年起开始,配备了专职调解干部,并做到专职调解干部相对稳定,使调解组织得到了充实,公司调委会由原来的15人增加到73人,调解小组由原来的5个发展到20个,调解员原来15人发展到113人,形成了一支由副总经理挂帅,支部、工会协管调解工作,车间调解小组、班组调解员组成的三级调解网络。第二,与公司相邻各村建立联合调解网络,我们将企业内部的调解工作延伸到社会,在司法所的领导协调下,走联合调解之路,开展外向型调解工作,我们同辖区相邻的各村组成联合调委会,建立了民调联合小组,组成联合调解网络。第三,建立了纠纷信息反馈网络。公司的各单位以及职工经常聚集的公共场所专门设立了纠纷信息联络点,并设纠纷信息员7人,做到发现纠纷及时联络、及时调解。在去年发生的16起民事纠纷中,由于信息反馈网络畅通,及时捕捉的纠纷信息就达9起,捕捉率达56.2%。

2、注重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调解工作责任制。第一,提出了“六上墙”和“五簿台帐”的要求。“六上墙”即:三级调解人员名单上墙;调解主任职责上墙;调解组织的任务和工作责任上墙;调解工作的原则和纪律上墙;调解的纠纷进度上墙。建立“五簿台账”即:有纠纷调解登记簿,有排查分析纠纷苗头登记簿,有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和非正常死亡人数登记簿,有先进个人事迹登记簿,有法制宣传登记簿。第二,进一步明确了七项制度。即:例会制度、工作责任制度、请示汇报制度、排查制度、登记、统计制度,一一对照落实,并不断充实和完善。对评比奖惩制度公司还专门制订了细则,与经济奖惩挂钩,采取逐级考评,季度兑现,好差分明,奖罚及时,真正把责、权、利三者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级调解员的积极性。

3、加强思想业务建设,提高调解人员素质。公司经常对广大调解人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每年选派部分调解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调解人员进行学习和讨论,使全体调解人员对新时期的调解工作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公司领导也经常抽时间找调解员谈心,关心调解员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并重视提高调解员政治素质。113名调解员中,有96名是中共党员。为了提高调解人员的业务能力,我们在每年年初集中时间对调解人员进行培训,请上级司法部门同志结合调解工作上法律课,针对公司的经营情况,组织营销人员上合同法等法律专业课,抽调民调干部脱产到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参加学习。另外,还组织调解人员到法庭参加民事审判的旁听。我们还针对某一具体纠纷,组织调解人员讨论,各抒已见,集体“会诊”,使他们在理论上长知识,实践中增才干。

三、巩固创建成果,人民调解工作已初显成效

我公司自97年迁至汤泉镇开始,就建立xx集团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至今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委会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调委会除了有固定办公场所外,还增设了调解室。室内设置了沙发、条桌、墙壁贴了“当事人须知、调解纪律”等等。有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场所,在调解纠纷时,其气氛较前良好多了,当事人一些不愿向旁人述说的隐私能说出来,使纠纷得以顺利调解。

2、调解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选拔调解员时,注重职工的意见,选用群众信任,有工作能力的人员到调解员岗位,调动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调解岗位上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如车间民调组长鲍东华,为了能够使纠纷得到顺利解决,常常头顶露水脚踏霜,有时夜里有事就得当即起来,任劳任怨,九九年中成功地调解了两起即将发生激化的纠纷。

3、“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得到全面贯彻。

围绕企业的改革,公司在部署工作中,强调把“防激化”摆在重要位置。在总结评比上,坚持把“防激化”列为重要条件。坚持做到两点:版权所有

第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我们主要采取法制宣传与具体事例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折方法,针对职工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多种形式,对公司干部职工进行了多层次的法律常识教育,先培训业务骨干,然后由业务骨干下车间进行宣传,普及率达90%以上。我们还利用公司的橱窗,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宣传栏,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同时,结合本单位的治安形势和公司生产经营者的实际情况,请政法部门的同志到公司来作法制专题讲座,听讲人员达400人次,促使广大职工知法、懂法,提高守法的自觉性。

网络经济纠纷篇9

一、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1、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容易引发矛盾的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做到“应评尽评”,分类规范简易类、普通类、敏感类、重大类项目,确保源头掌控到位。以规范稳评程序为重点,细化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稳评工作流程。

2、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分析。完善镇村两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员队伍,及早排摸苗头性、预警性矛盾纠纷信息。深入推进“四项排查”,健全重大矛盾纠纷快报、日报、直报、“零报告”以及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及时分析研判矛盾纠纷信息,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建立劳资关系监测化解机制,有效避免因企业主逃逸引发不安定事端。依托“市社会矛盾纠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条块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协作配合。

3、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健全镇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体系,创新公调、诉调、访调、交调、劳调、婚调、物调对接机制。深化专业调解组织建设,重点推进环保纠纷调解组织建设。继续开展人民调解员职称评聘工作,壮大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全面推进“村民联系卡”制度,将其纳入作风效能建设考核,着力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领导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及定期接访下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构建科学、高效、权威的问题解决机制和终结机制。

二、深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4、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快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按照市、区综治委部署要求,探索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在规模型拆迁安置小区推行实施“出租屋房产超市”,努力实现“以房管人”的目标。建立境外来苏人员管理联动机制,加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管理。

5、深化重点人员动态管理。建立刑释解教人员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衔接机制,健全出监(所)时必送必接制度。以镇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服刑人员风险等级评估体系。建立光福镇村(居)民心理健康干预机制,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以及肇事肇祸案(事)件。健全完善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人、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控制。

三、严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6、严守国家安全人民防线。进一步健全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军地隐蔽斗争协作等工作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深入推进同、实际神等的斗争。加强国家全安、维护稳定工作调研,探索研究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完善警民联防防御网,建立健全信息员队伍,并定期开展系统培训,着力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

7、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捣乱破坏活动的情报信息,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渗透破坏活动。组织开展反间谍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策反、窃密活动。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依法惩治制假售假、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逃税骗税、传销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8、严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研判、实战指挥、严打常态化、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加强街面巡逻防控、镇社区村庄防控、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技术视频防控、“虚拟社会”防控网络建设,完善信息研判、实战指挥、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对管理薄弱的区域,因地制宜开展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及时消除治安盲点,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9、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治安联防队员信息库,掌握治安联防队员动态,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加强日常动态管理,确保人员配备到位、工资待遇到位、职能发挥到位。深化“平安先锋工程”、“红袖标工程”、“治安信息员”建设,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充分整合以治安中心户(楼)长为代表的群防群治队伍,构建完善基层治安工作网络。

10、严格公共安全监督管理。坚持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严格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重点企业专业应急救援演练,提升突发事件预警、处置和保障能力。强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物品及枪支弹药管理,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四、规范新型组织服务管理

11、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承担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全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安心就业、安定生活。

12、规范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类组织注册登记,发展地域性基层组织。大力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深化“政社互动”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

13、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推行境外非政府组活动管理备案制度,健全财务监督、业务监督、内部监督工作机制。共同加强重点组织监督管理,强化情报信息搜集,防范打击其渗透破坏活动。

五、规范信息网络综合管理

14、规范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精神,建立网络网址、网民上网、网络互动信息实名登记工作机制,构建实时动态虚拟人口、虚拟社会、虚拟组织和网上重点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社会共同监督的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工作格局。

15、规范网络舆情引导控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建立网络舆情引导、网络监督、网络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响应机制和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与重点网站管理员、论坛版主、博主群主的沟通联系,实现网上重点人员、网上信息舆情、网上重点阵地动态管控,促进网络信息规范有序传播。

16、规范网络业界自我管理。加强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强化网络运营商、网络服务商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和网络信息安全评估机制。完善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加强网上技术手段和力量建设,提高网上网下发现处置、侦察打击、防范控制能力,严防形成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隐蔽性犯罪组织和由网上向网下传导的社会动员破坏力量。

六、推进综治基层基础建设

17、推进综治网格管理。统筹社会力量和资源,深化综治网格化管理,建立“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机制和“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发挥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的骨干作用,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网定责、服务到户,做到遇到问题就近解决,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18、推进创新项目建设。按照“2014年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征集表”,明确牵头部门、协作部门、职责任务、协作方式,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实体化运作。按照“目标阶段化、任务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要求,牵头部门抓好目标任务分解、细化、量化,协作部门主动研究、参与、配合,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整合化、规模化。

19、推进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建立镇村两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村(居)民作用,拓展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功能聚合、工作融合。

20、推进综治组织建设。继续推进镇综治工作中心和村(社区)五位一体”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力争年内再建1-2家区五星级“五位一体”综治办。在规模型企业、大型拆迁安置小区推进综治办(站)建设,切实筑牢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

21、推进系列平安创建。围绕区委区政府旅游服务业提升工作计划,推进光福景区5a创建,深化“平安景区”创建工作。健全一家为主、多家参与、条抓块包、齐创共建工作机制,严格牵头会办、联席会议、领导述职、检查考核工作机制,推进平安村(社区)、平安小区、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单位为重点的基层创建活动。

七、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

2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深化平安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政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考评体系,定期研究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形成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把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23、强化齐抓共管。综治委(办)发挥策划组织、协调推进、指导服务、督查考评的职能作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督促整改存在问题。综治委成员单位组织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做到协作有序、配合有力。切实发挥综治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的职能作用,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每年解决1-2个突出问题。

24、强化考核奖惩。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完善检查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对组织有力、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的村(社区)、部门和单位给予警示,对工作不力导致发生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村(社区)、部门和单位,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负责人责任。

网络经济纠纷篇10

论文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民事法律保护网络仲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虚拟财产方面的纠纷将与日俱增,这也使现有的法律对虚拟财产保护的缺失愈发的明显,目前法律还没有对网络虚拟财产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了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虚拟财产纠纷,有必要弥补现有的法律空白,保护网络玩家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权益。

一、虚拟财产的概念和特点

虚拟财产从广义上来讲,通常是数字化的、非物化的财产形式,包括网络游戏、e-mail、QQ,微博等网络信息类产品,这些信息流和数字媒体都可以纳入虚拟财产的范畴之中,外延广泛。从狭义上来讲,本文主要指网络游戏的虚拟财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游戏日益盛行,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截至目前,中国网络游戏整体用户规模超过3亿人。由此产生了以网络游戏为依托的网络虚拟财产,主要包括网络游戏空间中的游戏账号、游戏货币、游戏武器装备等等,这些虚拟财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现实中的财产。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法律问题。因此,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在网络游戏中为玩家所有的,存储于网络服务器上的,以特定电磁几率为表现形式的无形财产。

虚拟财产是否也应该被列入法律的保护范围,像传统的财产一样受到保护,这就需要对虚拟财产本身性质和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其它传统财产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虚拟财产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虚拟性

虚拟财产是虚拟的,是非物化的仅存在于通过网络才能感知的虚拟世界中,依赖于网络虚拟环境存在的。

(二)有价性

网络游戏用户花费现实货币购买网币,获得游戏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通过大量时间精力练功升级或购买取得各种游戏设备,又可以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买卖将账号装备等虚拟财产转换为现实货币,因而,虚拟财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言而喻。

(三)稀缺性

虚拟财产不是数量无限的,数量大多由游戏运营商掌握,也受商业运营策略的影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网络运营商也会对虚拟物品数量进行控制。

(四)可交易性

虚拟财产的交易主要通过在玩家和游戏服务商之间转让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离线交易的方式在玩家间转让。

(五)时限性

网络虚拟财产的存在是有时限的,它存在于游戏运营服务阶段,受游戏经营状况及市场行情的影响,一旦游戏停止运营,依附于游戏的虚拟财产也会随之消失,因而具有明显的时限性。

(六)可支配性

玩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其虚拟财产进行支配。主要是通过登陆账户对其网络虚拟物品进行支配,以玩家的身份占有、使用,甚至买卖网络虚拟商品。因此,网络虚拟财产是可被支配的。

二、虚拟财产保护的必要性

确认权利归属和保护交易安全是民法的主要作用。但我国目前的民法中没有关于保护虚拟财产的条款。《宪法》也只规定了实体财产,而没有明确的规定虚拟财产的合法性;《民法通则》规定的个人财产范围并没有具体说明包括虚拟财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权利中也没有提及游戏玩家对虚拟财产享有的权利。法律的精神和现实的需要都要求在法律上承认虚拟财产的合法地位并加以保护。有的学者认为,民法中的"财产"不包括虚拟财产,不应对虚拟财产进行保护。但是在网络游戏中一些高级物品往往需要玩家投入时间、金钱、精力所取得,有些网络财产甚至可以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网民及玩家可以在网络之外公开买卖虚拟的物品、货币或账号,甚至还出现了出售虚拟财产的职业。因此玩家为获得虚拟财产所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其实是产生财富的一种劳动,这种合法的财富应该获得法律的认可和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法律对新型的权利的保护也应该与时俱进。

司法实践中,网络虚拟财产的纠纷多是第三人在网络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盗窃等非法方式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侵犯。对玩家网络虚拟财产的侵权,第三人毋庸置疑应对玩家所受损害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往往在追究责任时查找不到第三人,在这种情况下,受害玩家可否请求网络游戏服务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呢?当前有些服务商对玩家提供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不充分,导致玩家账号装备丢失、被盗,没有尽合理限度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这会引起玩家的抱怨不满,甚至升级到过激行为。因此,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立法保护不仅可以为虚拟财产纠纷的解决有法可依,也可以在出现纠纷的时候只要运营商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其已经尽到义务时就可以不用承担额外的责任,明确网络运营商的义务,减轻其负担,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已经在立法上和司法上承认和保护网络虚拟财产,而且这将成为一种趋势。美国、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明确规定,电子数据属于法律保护的财产范围。在网络游戏最发达的韩国也已明确规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独立于服务商品而具有财产价值。服务商无权对游戏玩家的这些私有财产随意的进行修改或删除,只是为虚拟财产提供存放的场所,而这种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与银行帐号中的钱财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立法保护不仅可以为网络纠纷的解决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也符合世界立法发展的趋势。

三、虚拟财产民事法律保护的构想

(一)通过立法明确虚拟财产地位和法律属性

我国现行法律对虚拟财产这一特殊财产并没有明确的立法或司法解释方面的界定。由虚拟财产引发的纠纷也无法通过现行法律予以解决。介于网络虚拟财产纠纷越来越多并迫待解决,笔者建议通过司法解释方式确定其法律属性及地位,以满足信息时展的需要。

因此从立法层面来看主要是完善相关法律及出台相应的法律解释。《民法通则》第75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可以通过对其中“其它合法财产”的扩大解释以明确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③出台相应的法律解释虽然能较快的解决部分问题,但还是需要单独制定一部能够全面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的单行法,比如像法律界人士建议的《网络虚拟财产保护条列》,具体化有针对性的法规才能在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纠纷时有法可依,有理有据。

(二)实行网络实名制来保障诉讼主体的确认

由于大多数网络游戏的注册是面向大众的,很多游戏玩家并没有用自己的真实身份注册,运营商也不清楚玩家的真实身份,一旦虚拟财产被骗被盗或丢失,往往游戏玩家很难追回损失,肇事者却逍遥法外。即使进入诉讼程序,网络用户也往往很难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大部分都面临着败诉的危险。因此,笔者建议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游戏玩家尽量用自己真实信息注册,以避免诉讼时败诉的风险。而且,实名制也能够在源头上控制网络虚拟财产纠纷,规范化网络管理。

(三)设立虚拟财产纠纷网络仲裁机构

现实司法资源是有限的,而随着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网络虚拟财产方面的纠纷也必将与日俱增,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出现的网络虚拟财产纠纷并减少由此对司法机关产生的压力,笔者认为有必要设立针对网络虚拟财产纠纷的网络仲裁机构,例如网上仲裁委员会,发生纠纷后双方如不能和解就可以选择网络仲裁机构进行网络仲裁解决。如果网络仲裁仍不能有效解决纠纷,可以再进入诉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相比较,网络仲裁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较灵活快捷的解决争议。建立网络游戏仲裁机构网站,机构人员可以由网络技术专业人员、以及法律专家组成,用网络会议的形式实现在线开庭,审理案件,仲裁文书可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当事人。网络仲裁机构的成立方案和运作模式,可由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以更有效的解决虚拟财产纠纷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