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42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1

关键词:护士幸福度心理健康压力

有资料表明[1],护理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护理人员由于其服务对象、社会地位、工作压力和工作风险等造成心理健康问题要比一般职业更突出。有文献报道[2],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护士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以及个体自身的健康,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据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等)应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我院100名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以了解我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护理管理者能更好地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一些参考,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各科护理人员100名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3](简称mUnSH):mUnSH由2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是关于情感或体验的一句描述。10个条目反映情感,其中正性情感(pa)和负性情感(na)各5个,另14个条目反映体验,其中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各7个,要求被试根据近期生活感受回答“是”(2分)“否”(0分)或“不知道”(1分)。第19项答“满意”记2分,“不满意”记0分,总的幸福度=pa-na+pe-ne,得分范围-24至+24,为了便于计算,加上常数24,记分范围0-48,国内常模为在职干部常模。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年龄、护龄、学历、职称)。由调查者向各临床科室护士发放调查问卷,详细讲解指导语,由护士自评,为保证资料的真实、客观,要求护士独自完成,不受她人影响,1—2天后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105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95.24%。

1.2.3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方法为均数、标准差、t检验。

2.结果

2.1护理人员一般情况:在接受调查的100名临床护士中,年龄20岁—50岁,平均年龄35岁;护龄1年—26年,平均护龄13.5年;学历:中专66人,大专30人,本科4人;职称:护士58人,护师23人,主管护师15人,副主任护师4人。

2.2护理人员幸福度与常模比较见下表。

护理人员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总幸福度与常模比较(±S)

由上表可见:护理人员的正性情感、正性体验明显低于一般正常人,负性情感、负性体验明显高于一般正常人,总幸福度明显低于一般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3.1我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100名护理人员正性情感得分(2.51±2.36)明显低于国内常模(7.52±1.55),负性情感得分(4.28±3.15)明显比国内常模(1.98±0.39)高,总体幸福度平均得分(20.6±10.8)明显比国内常模(37.70±8.5)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3.2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幸福度是测量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幸福度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四个方面的内容,幸福度标志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正性情绪对成功的体验时间长,幸福感强;而负性情绪对成功的体验时间短,幸福感弱。正性情绪可以推动和引发人的积极行动,而负性情绪使人逃避、悲观和焦虑。正常情况下正性情感(兴高采烈、愉快、满足等)和负性情感(紧张,抑郁、焦虑等)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平衡,当个体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导致正性情感降低,负性情感增加,幸福度降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3.2.1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致临床护士超负荷工作、频繁的轮夜班,扰乱人体生物钟,引起睡眠紊乱,睡眠不足致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容易发生差错,稍有不慎,引起医疗纠纷;据报道[4],河南省护理学会调查192家医疗机构,大多数护理人员严重缺编,缺编率达31.3%,申小梅[5]等调查,89.8%的护士超时工作是常事,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长期的压力,使临床护士有57.4%处于亚健康状态。

3.2.2工作压力大: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繁重的工作之余得不到休息,加上医院管理者重医轻护,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偏见,护理人员的自卑感增强,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增加,社会地位及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产生负性情绪(焦虑、厌恶、愤怒等),幸福度降低,工作满意度下降,如允许再择业,被调查的护士中仅有15.8%再选择护士职业[6]。

3.2.3护理人员年轻化:本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中年轻护士占多数,而年轻护士工作时间短,阅历浅、工作经验不足,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应变能力差,面对患者的质疑,无所适从,导致负性情感体验增强,幸福度降低。

4.结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我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正常人。建议护理管理者在注重护理质量的同时应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地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需求,合理配制人力资源,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护士的待遇,对护士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为护士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充分发挥每一个护士的潜力,减轻她们的生理、心理压力。医院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重视护理工作,使护士能重新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她们的工作满意度。护士本身应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年轻护士),增强业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学会调整心态,注意劳逸结合,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泽娟,李林,胡娅丽.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14(1):11.

[2]周英,尢黎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护理管理者的启示[J].现代临床护理,2003,2(3):53.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90-93.

[4]刘瑞玲.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8):807-808.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Upi;SCL-90

一、问题提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生也是我国人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但有过硬的技术,而且必须有强大的心理来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务。目前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就业等问题上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1]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成立于2012年3月,由原北京卫生学校、北京护士学校和北京市中医学校合并组建而成,以培养大学专科层次高等卫生职业技术人才为主。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学院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于2013年11月对全校高职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普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全体三年制在校高职生,包括2012级和2013级学生。有效被试674名,其中男生130人,女生544人,平均年龄18.8岁。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以班为单位,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测试,实施统一指导语。采用专门的标准答题卡,受试者自己填表后,统一用光标阅读机阅读。用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wJZ2000)进行筛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和统计处理。

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采用1~5的五级评分法,依据统一标准,以因子分≥3分,即严重程度为中度作为阳性检出标准。

Upi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问卷本身,共60个题,作为衡量不健康的尺度,选“是”记1分,“否”记0分,总分越高说明问题越多,其中25题调查是否有轻生的意念;第二部分为辅助题,共4个题,可了解学生对自己身心健康的评价及主要困扰问题。根据分析标准,将参加调查的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需要进行面谈;二类是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属适应不良,但能维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三类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三、调查结果

(一)整体状况

Upi的检测,一类学生有75人,检出率为11.13%。其中,一年级新生检出57人,占被试总体的8.46%;二年级学生检出18人,占2.67%。SCL-90的检测,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40人(任意一个因子分≥3),占被试总人数的5.93%。其中,一年级检出32人,占4.75%;二年级检出8人,占1.19%。符合Upi一类筛查标准,同时SCL-90的任意一个因子分≥3的学生人数为26人,占被试总人数的3.86%。其中,一年级20人,占2.97%;二年级6人,占0.89%。具体结果见表1。

表1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数比率

(二)对照分析

1.专业间对照

学院6个专业,即影像、药剂、检验、中药、康复和护理专业的Upi总分和SCL-90总分的状况如表2所示。图1和图2所示是各专业两个量表总分均值的分布图。为了比较专业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6个专业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在Upi总分和SCL-90总分上,专业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进行多重比较后,两两专业进行对照,发现影像专业学生在Upi总分和SCL-90总分上,明显低于与其他专业,p值均小于0.05。

表2学院6个专业Upi总分和SCL-90总分的状况(±s)

表3专业间心理状况对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2.年级间对照

对12级和13级学生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Upi总分还是SCL-90总分,两个年级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表4)。12年级学生的得分低于13年级学生的得分。

表4年级间心理状况对照分析(±s)

**p

3.性别间对照

分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之间Upi总分存在明显差异,而SCL-90总分差异不明显。

表5不同性别心理状况对照分析(±s)

*p

4.与高职学生常模比较

张宇迪对2001~2010年间的5l项研究,共计43612名高职生SCL-90测试结果进行meta-分析后获得了高职学生常模。[2]与此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在SCL-90各因子水平上,本学院高职生得分均明显低于全国高职生,p

四、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依据Upi问卷的分类标准,筛选出的一类学生总人数为75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1.13%。这一数据处于国内平均水平(10%~20%)范围之内。同时,本学院高职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全国高职生常模。上述结果表明,本学院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积极的、向上的,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但足不容忽视的是,仍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应该给以积极的关注和及时的疏导。结果也显示,将Upi和SCL-90结合起来使用效果较好,不仅可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哪方面的。

不同专业、性别和年级对受测高职生Upi总分和SCL-90总分分布率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和年级不同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3]表2和表3的结果表明,影像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他专业,药剂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低。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年级而言,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12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明显比13级新生好。可能的原因有,13级新生刚参加完高考,因为升学考试不理想,又对新环境不熟悉,所以心理状况不佳。12级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调整了心态,而且学校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学生不良心理状况明显下降,向良性发展。男女生的结果对照,Upi得分有明显差异,SCL-90的性别差异不明显。这与张宇迪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但也有研究表明,在抑郁因子方面,高职女生显著高于高职男生。[4]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对学院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还需要更详细的分析。

五、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根据以往的研究,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5]就学生自身因素来说,高职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不成熟的自我评价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极易发生心理问题。而高考的挫败、入学的适应、人际关系问题和感情问题等,都会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与每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品质等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家庭关系紧张或存在不和谐因素,会对高职生造成负面影响;学校方面,如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会积累了不少心理问题。社会因素,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与本科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目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和本科生、研究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度更大。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安于现状,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使高职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

结合此次调查的结果,借鉴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有针对地开展一些教育对策。

(一)个别辅导结合专题讲座

针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具有年级性、阶段性的特点,可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如对新生进行适应、学习、交友的指导,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恋爱和情感心理辅导及交往技巧的指导,对三年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放松训练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加强专业认同感,减轻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心理筛查,关注那些具有较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通过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咨询等多种形式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解决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

(二)学校与家庭的合力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及家长心理知识的有限,家长对孩子心智成长关注不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认识也不充分。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客观因素,家长不能及时与学校保持联系,与学生关于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等方面的交流也不够。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联系家庭,建立家校联动的教育机制,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多方式、多渠道增强家校沟通。让家长对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困惑有所了解,协助学校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促进学生的自助教育

个体一旦能将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也就为其自身的发展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一切心理素质教育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心理保健员,协助教师定期开展活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指导他们利用已经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开展“朋辈”间的心理互助,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现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2):133-135.

[2]张宇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SCL-90评分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9):705-709.

[3]李惠云.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5(3):9-11.

[4]许士群,刘志强.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32):92-93.

[5]程丽佳.浅析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时代教育,2014(1):191.

[6]李鹤,高蕾等.高职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及人格特质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9):87.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3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收集

在中国知网和Fulink文献资源平台,分别以“空巢老年”、“城市空巢老人”、“心理状况”、“心理现状”、“心理健康”、“SCL-90”和“症状自评量表”组成中英文的题目,主题和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测量工具为SCL-90;(2)研究群体必须是国内城市地区的空巢老人;(3)研究结果至少能够提供SCL-90中9个因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包括样本,各因子平均分和标准差。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不是国内城市地区的空巢老人或者研究针对特殊疾病的群体;(2)调查时间是在重大事件灾害等应激事件后;(3)基本数据不完整,存在明显错误并且无法修正,或者不明确而无法验证。(4)重复发表的论文,相同作者且论文采用同一批数据。共检索到114篇研究。对文献的标题和摘要的阅读和比对进行首次筛选,后在对初选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并进行数据论证查验。经过排除和验证,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共14篇〔3~16〕,总样本量为4179人,样本量最大为634人,最少为48人,样本覆盖全国8个省市。

1.3统计方法

采用Stata12.0完成。鉴于SCL-90分数数据特征,采用加权均数差作为分析的效应指标。通过合并效应量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合并效应量大,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差异大,反之表明二者差异小。在进行元分析时,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SCL-90的9个因子异质性检验均为显著,因此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合筛选的文献特点,部分对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同样进行再次比较分析,并讨论性别因素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保证元分析的可靠性,通过敏感性分析来判断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漏斗图,结合Begg秩相关分析和egger回归分析进行发表偏倚性分析。

2结果

2.1空巢老人与全国常模和非空巢老人及男女空巢老人SCL-90合并效应量比较

与全国常模〔17〕比较,空巢老人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其余4个因子和因子平均分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抑郁和焦虑两个因子合并效应量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余7个因子和因子平均分置信区间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男女空巢老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均为负,其余因子的效应量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但是整体差异不大。

2.2发表偏倚性

因子平均分的散点分布基本对称,egger线性回归分析结果(t=1,p=0.346)说明不存在偏倚性,而Begg秩相关结果(Z=2.26,p=0.024)说明发表存在一定偏倚性。采用剪补法进行识别和校正,剪补前随机效应模型效应量值为〔RR=1.461(95%Ci:1.362~1.560)〕,剪补替代后为〔RR=1.381(95%Ci:1.151~1.611)〕,效应量变化较小,说明虽然存在一定偏倚性,但是结果是稳健的。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4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对儿童护理服务要求的日益增高,加之儿科临床护理具有高风险、高负荷、繁杂琐碎等特点,在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具备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护士素质等方面要求提高。由于工作对象常为不能或不完全能表达自身疾苦患儿及过度疼爱患儿家属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护理人员承受着比其他科室护理人员更大的心理压力,肩负着巨大的职业责任。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日渐显著,直接影响其自身健康、工作积极性及护理质量,稍有疏忽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针对儿科护理人员心理负荷较重的问题有必要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1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心理负荷较重的原因

1.1性别因素儿科护理人员常为女性,郭健[1]研究显示,女性自身具有高度焦虑倾向性,因此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对较高。心理学研究证明[2],普通人遭受挫折后常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若不善于排除干扰因素来减轻心理压力,可影响机体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另外,根据女性生理特点,在月经期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减退、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3],故女性护理人员在经期容易失去自控能力而与患儿及其家属发生冲突。

1.2患者特殊性儿科护理工作的对象为不能或不完全能表达自身疾苦患儿及过度疼爱患儿家属,故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极大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如儿童天性好动,配合度差,常造成液体渗漏,另外儿科用药有单次液体量少、输液频率高等特点,加大了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易产生厌倦、不满情绪。另外,很多期望值过高心态偏激的患儿家属,配合性较差,导致科护理人员心理负荷增高,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下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易出现情感脆弱、焦虑等表现。

1.3缺乏适应职业压力的心理准备对护理工作期待值较高,针对儿科患者特殊性工作内容琐碎、繁重,采用“倒班”的轮换工作制度,针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儿科护理人员一时难以适应。

1.4缺乏专业心理卫生知识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未接受过心理健康专项教育和训练,当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很难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长期焦虑紧张非常容易引起人际关系障碍。包括医患之间、医护之间、上下级之间和护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也是影响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1.5社会心理支持不足首先部分社会人士因为对疾病知识的缺乏,难以对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效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对正常的治疗护理措施往往产生误解,形成挑剔、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对护理工作持有偏见,使护理人员付出的艰辛劳动得不到社会公平认可,导致护士对其职业产生厌倦感。其次社会商品经济的冲击均易使护理人员心理失衡,产生“落差感”。

2减轻儿科护理人员心理负荷较重的对策

2.1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使儿科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在护理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不断的在工作中积累应对困难、挫折的经验,利用“角色置换”方式针对患儿及其家属表现出的不配合甚至不礼貌行为,采取换位思考方式进行自我调节,避免冲突发生。

2.2提高业务素质,拓展知识领域护士应树立不断学习的信念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可利用媒体、网络等媒介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培养和提高自身评价事物能力和增加知识贮备,通过学习培训、经验交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在面对挫折时保持清醒头脑并进行灵活应对,摆脱心理困扰。

2.3充分体现护理管理者的作用采取弹性排班方式,合理安排工作量与休息时间,能够临时调整人员加班,以便减轻护理人员的体力消耗,促进心理压力的缓解。

2.4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儿科护理人员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素质提高,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培养理性待人处事的能力,加强针对困难时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有利于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客观的自我期望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

2.5保持积极健康心态首先应建立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客观、合理进行自我评价,明确社会定位,使心理保持平和状态。培养职业角色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而自觉积极努力工作,即使在受挫或“心理失落”时,也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和周围事物,获得心理层面的自我平衡。其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纾解方式及技巧,来减轻心理压力,如和亲朋友倾诉、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树立正确的护理工作态度,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避免焦虑情况恶化,进行自我压力调整。最后,儿科护理人员应力争做情绪的主人,保持健康向上的工作态度,用积极情绪感染患儿及其家属,提高护理质量。

2.6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予护理人员充分的关怀,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品质,如及时护理、舒适护理、安全护理、舒适治疗、温馨护理;及五心工作法,如热心接待、精心评估、细心计划、耐心治疗、暖心沟通等等。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医疗体制不断改革,有关管理部门应足够重视护士工作压力来源,实施规范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促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临床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郭健.临床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1):1726-1727.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9.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5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 问题提出

贫困生是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置身在繁华的都市里,却过着困窘的生活。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但在解决他们经济危机的同时,却又面临着心理健康的危机。贫困既可以成为奋发进取的动力,也成为不少贫困生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寻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有效对贫困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随机选取我校各年级各专业贫困生210名为研究对象,贫困生均为自己申报、系部调查、学校最后认定的贫困生。

2.2 工具本研究采用王征宇根据Derogatis编制的SCL-90量表翻译的量表。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该量表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用于评定测试者1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施测程序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按统一指导语,在我校计算机网络中心登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进行《症状自评SCL-90量表》的上机测试。

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方差分析,均数比较。

3 结果

3.1 贫困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3.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从贫困生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得分比较,其得分都较高,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多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3.3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本次调查发现,SCL-90量表中因子分≥2即有轻度心理问题者109人,占总人数51.9%。SCL-90量表中因子分≥3即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16人,占总人数的7.62%。排序在前5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41.43%)、人际关系(35.71%)、偏执(32.38%)、焦虑(26.67%)、抑郁(25.71%)。

4 讨论

4.1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贫困大学生普遍具备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优秀的心理特征。他们遇事比较有主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但因为贫困,他们也生活得较压抑。他们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封闭的状态中,相当部分贫困大学生也表现出过分敏感、孤僻内向、焦虑与抑郁、偏激与逆反、自我放弃与自我怜悯的消极的心理特征。他们常常怨天尤人、而且自卑甚至发展为人格偏执和抑郁病症。

4.2 贫困生心理状况成因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包括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当今社会城乡的差别,不公平的社会收入,社会文化中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势利冷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择业竞争,以及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因实施不当等缘故无意中都会加大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学校教育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一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单是每年数千元的学费对于这些贫困生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在大城市中的生活费了。虽然目前高校中实行的“奖、贷、勤、助、减、免”等措施资助贫困生,但资助体系尚不完善,很多贫困生仍然生活在经济压力中。在多年的学校教育中,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仅教他们读好书可以出人头地,却无人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贫困、面对挫折,以及如何化解心理上的不适应。家庭经济条件是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贫困大学生为生活费、学费担心的焦虑心理;贫困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过大,会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很有可能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某些不健康的症状。最后,贫困生本人也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还有些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4.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机构,而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家庭和贫困生本人的努力,才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3.1 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高校、社会在面对贫困学子时,更应该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广泛的关注和认真的研究,完善资助体系,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根本的物质保障。如增大奖学金额度,拓宽勤工助学渠道等。

4.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和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平等、关爱的文明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让学生生活在一种乐观上进、发奋学习、培养才干的良好氛围中,尽量减少社会上金钱、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6

关键词护士心理亚健康康奈尔医学指数研究与分析

“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引起重视可能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由于工作负担重,行业管理严格,人际关系矛盾,角色冲突,护士经常面对患者的痛苦和死亡以及职业的低社会评价等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此效应影响护士的情绪状态,既而影响忽视的健康水平。为了解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对该群体采取有效的干预和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对长春市3所综合医院的护士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长春市(及附属县级)3所医院的在岗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标准:①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②正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及以上;③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告知调查对象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本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9份,回收有效率92.6%。

方法:⑴本研究采用定式问卷的方法,采取整群便利抽样。⑵调查问卷包括:①基本资料问卷。②康奈尔医学指数,根据不同的得分情况分为4个区:Ⅰ区(正常);Ⅱ区(准正常);Ⅲ区(准神经症);Ⅳ区(神经症)。排除神经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后,其余人员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被确定为心理亚健康状态。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护士一般情况:1389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1岁27人,21~30岁744人,41~50岁159人,51~55岁12人;平均年龄33.47±1.32岁。中专学历261人,大专学历720人,本科学历408人。无行政职务1240人,病区护士长134人,科护士长15人。

护士心理亚健康状况:在1389名护士中,根据Cmi神经症识别图判别分类,处于区域Ⅲ的护士516名,对该区域护士进行精神科访谈,其中有6名护士不良心理状况持续时间<2周,最后确定此次调查的护士中有510名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占被调查对象的36.72%。

不同年龄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5.52,p<0.001),随后又做了多重比较(SnK和LSD法),结果显示,31~40岁年龄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其他任何年龄组护士(p<0.0045)。

科室、职称、婚姻状况、是否轮夜班,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都不同,急诊科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任何一个科室(p<0.001)。

临时组护士、合同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正式组护士(p<0.001),不同行政职务、学历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36.72%,高于张清华的调查结果[4]。其原因可能是地区和社会差异或与样本量的大小有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提示有关部门应针对护理职业的特殊性,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加强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因素:在调查中发现31~40岁年龄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最高,这是由于他们正处在家庭和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家庭方面要扮演多重角色,家庭负担较重;在事业方面个人专业需要增加,工作责任感增强,持续高水平的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解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身体平衡失调,易发生器质障碍。

合同与临时护士缺乏工资福利、单位政策、工作环境等保健因素,同时又缺乏成长发展前景的激励因素。按照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的基本需要论、合同与临时护士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没有得到了满足,而当个体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让其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如紧张、焦虑和抑郁等,所以合同与临时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比正式组护士差。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7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117-02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级高中生,测试时间是2004年9月。从所得的有效问卷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0份问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问卷。

测验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即90项症状校核表。使用的测验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译本,测验采用五级记分。将所抽样本数据录入电脑,利用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研究得出,症状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有3名,占总人数的1.4%。在一个或多个因子上检出的人数是45人,检出率是20.5%。据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对初中到高中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很多学生第一次住校,而且进入省重点高中,学生强强相遇,对自己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2)对学习方式变更不适应,高中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由过去初中老师的掌上明珠“沦为”普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3)高中生源的差异较大,农村、城市学生聚到一起,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协调和相互了解;4)经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面对变化后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调整不好就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2.高中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1可知,高中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高中生样本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

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强迫是指主观上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这种强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引起“躯体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闲暇时间有自己的爱好,在饮食上注意调配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强迫和躯体化问题。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检出率中,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经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

从各因子分≥3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在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同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总之,性别的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议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室,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学生实际上是赞成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笔者对阿城一中2005级39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赞成学校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赞成课堂心理教学的占24.6%,赞成集体心理讲座的占27.9%)。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报栏咨询、网络咨询等等。

3.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8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分析与对策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急、危重患者多,病种复杂、抢救和管理任务重的科室,急诊科护士不但要完成三班倒繁重的工作,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急诊科工作节奏快,抢救任务重,在工作中稍有偏差,易产生冲突,尤其是护患之间,经常碰到情绪激动,甚至对护士有过激言行的患者。而急诊科护士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还必须冷静、平和、仔细处理问题,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压抑自身感受,巨大的压力给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急诊科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急诊科护士压力高、身心健康状况差[1]。因此,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是十分重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曾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士(包括正在急诊科工作的护士)32例,均为女性,年龄在19~45岁,在急诊科工作2~15年。

    1.2 方法:采用整体问卷调查方式,以医院急诊科为单位,由急诊科护士长,统一组织调查,对曾在急诊科工作过的护士(包括正在急诊科工作的护士)发放健康整体问卷,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自完成答卷,并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2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94%。

    2 结果分析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本调查应用一般健康问题来研究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精神紧张、焦虑失眠和心情抑郁者发生率高,以致上述症状单独发生或多症状发生,其中紧张症状发生19人、焦虑失眠发生13人、心情抑郁发生17人,分别发生率为63.3%、43.3%、56.6%,其中消极项目出现问题明显多于积极性项目。造成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有以下几方面:

    2.1 急诊护士素质要求高,急诊护士承担着救护危重病人的重要职责。急诊患者病情危急,复杂多变,常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的病变和损害,随时可能突发心脏骤停,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及紧急情况下应急措施,在医师尚未赶到之前,能及时准确实施胸外按压、除颤等抢救措施,由于工作独立性强,知识面要求广,工作技能要求高,值班护士必须时刻准备应付各种紧急情况,使护士容易精神紧张,加大工作压力。

    2.2 急诊科劳动强度大,时间观念强,尤其是晚上、节假日,急重症患者增多,夜班工作量较大,值班护士不仅要完成抢救、护理工作,还要维护环境、就诊秩序,以及承担与其他科室的协调工作,如联系专科会诊、通知辅助检查科室等;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长年的倒班使护士生物钟出现紊乱,如春节、五一、国庆这样的长假无法保证休息,导致急诊护士精神超负荷。

    2.3 急诊科服务对象特殊急诊科的服务对象是各种急重症病人,病人及家属普遍存在急躁、忧虑等情绪不稳定现象,急诊病人的共同心理特点是认为自己的病是最重的,都急切希望一到医院应能得到迅速的救治。这时如果医护人员忙于抢救重病人而暂时无暇顾及其他病人时,就会产生急诊不急的误会。工作的繁重和服务对象的不理解,容易导致急诊护士心理上不平衡,加重心理紧张程度。同时,急诊科作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经常接受垂死病人的状态和死亡现象的刺激,当护士的同情心责任心在频繁受到死亡刺激的同时,无形中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压力。

  2.4 护士经常承担着不应该承担的责任:经常有护士说“工作苦一点累一点算不了什么,我们难以承受的是来自病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如因为医生处方问题,或者药房发错了药的问题,治疗效果不好的问题,医疗费用高等问题,很多病人在护士身上发泄,当护士去治疗时则对护士发脾气甚至谩骂。护士如果理论将遭到服务态度差的评价,甚至投诉,因此很多护士只有忍受着,久而久之的心理压力太大就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2.5 护士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医院各科室均有严重程度不一的护理人员人身被攻击现象,急诊科发生率较高,如在夜间抢救病人而未抢救成功时,如病人家属不能接受事实,一时的愤怒会向护士发泄,如酗酒闹事者等,在护士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 容易产生心情抑郁。

    3 对策

    急诊科护士随时处于危重病人多、抢救多、变化快、自身工作危险性大的环境中,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本次调查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为30%,急诊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其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的危险,有研究表明当外部压力过大,超过心理承受能力时,便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2]。因此,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如何采取合理化的措施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

    3.1 重视自我护理意识,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掌握适合自己放松的技巧.首先应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摆正心态,既然选择了急诊护士这个行业,认识到急诊科护理的重要性和价值性,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心、细心,充满爱心,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做一个病人喜欢的好护士,病人满意了,护理得到了肯定。

    3.2 急诊护士自身还应刻苦钻研业务,各种抢救技术应娴熟,成功抢救病人后,自身也有成就感,能得到病人家属的信任和尊重。

    3.3 应积极主动学习相关心理卫生知识,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正确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的关系。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在工作中逐渐培养自身对应急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包括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及耐受持续刺激的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

    3.4 认真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当感到压力过重时,需积极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可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与关心自己的家属、朋友倾诉,使自己的苦恼通过谈话得到宣泄;使自己感受到同志之间的信任、支持与帮助,同时还能够灵活运用沟通的技巧处理好护患关系。

    3.5 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其中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常规的运动锻炼及充足的休息最为重要。培养轻松、健康的业余爱好,如唱歌、打球、做健美操、画画、书法等。工作中得不到的满足由业余活动来补偿,通过参加文体活动起到松弛精神,促进健康的作用。

    3.6 取得管理层的重视和参与,以提高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 专家认为,提高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方式。护理管理者应关心、重视急诊护士。管理者要给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培养缜密、热情、精细、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通过具体的心理减压措施,如定期组织运动比赛、野外郊游、文艺表演等,放松心理,缓解压力[3]。护理部可定期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对于提高心理护理质量和提高护士心理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 护理管理者应经常倾听护士的心理感受和工作中的压力,及时进行安抚、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组织,如护士心理咨询室、护士娱乐活动中心等[4]。在护士感到身心疲乏时,可以宣泄和调节情绪,放松身体,消除疲劳。

    3.7 强化法律意识,加强自我防护。在医疗纠纷越来越多的今天,护士应该学习医疗事故防范条例,深入学习法律法规,要有敏锐的职业防范意识,培养自己准确的事态发展预测能力。在与病人沟通时要充分注意技巧,在与病人做健康宣教时尽量详细全面,尤其是对于存在着安全隐患的病人。

    4 结论

    在影响急诊科护士健康状况的诸多因素中,工作压力作用最大,因此建议采用降低工作压力:比如缩短工作时间,提倡休假,鼓励娱乐,单位增加健身器材,相应增加护理人员等最基本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急诊科护士的健康状况。总之,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重视,同时护士自身的调整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逢冰结,张曼玲,汪志君,等.护理工作应激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35~438

[2] 石林,古丽娜(译).压力与健康.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0,147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9

【关键词】“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社会变迁、疾病年轻化及犯罪处罚等因素导致“缺损型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这些家庭的学生,最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家庭缺损,成长中最重要场所不健全,必然面临着亲情残缺或教养缺失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出现异常。为了更直接掌握“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现状,面向1015名在校大学生开展了调查。抽取的数据中不同学院的“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在全部学生中占比例从5.33%到12.60%。

1“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共性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但是出现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共性。

1.1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家庭

父母离开对孩子的打击巨大,他们不愿意面对,觉得自己的过去是不幸的,面对好朋友也不愿意提及家庭情况。这给最初的摸底统计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也不利于下一步的教育和干预。统计数据中体现,在将近百人的学院,由于人数少、了解程度高,统计上来的“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占比例最高。

1.2不敢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

由于经历过最亲人的离散,他们害怕身边人离开或者背叛,缺乏安全感,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无法轻易相信周围人。他们不愿意过多的被怜悯和同情,又希望和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样得到理解和尊重,重重矛盾,自我压抑,孤独敏感。

1.3容易将细小事情放大、容易冲动

家庭变故后,有时会钻牛角尖,产生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无法克制,形成冲动倾向或强迫行为。尤其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体现在恋爱过程中,更多的依赖牵绊,而出现矛盾时,女生反应更激烈一些,甚至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行。

1.4人格发展不健全

情感发育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教育缺位,再加上社会交往歧视造成的伤痛,使之情感淡薄,表现为自私、缺乏同情心、冷漠。“缺损型家庭”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缺失,经济上也会受到影响,对比健全家庭,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失落,如果在教育中未能正确引导,会影响到孩子。

2影响“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由于某些因素影响,“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差异性。

2.1家庭缺损时间

大学期间家庭结构缺损的学生占12.2%,这些学生除在事情发生一阶段情绪变动较大外,心理状况正常。这一方面得益于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对易发心理问题的关注,对重点时期的干预,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学生身体和心理趋于成熟,人格基本健全,家庭结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不是颠覆性的。大学之前家庭结构缺损的占87.8%,基本是未成年前就生活成长在缺损型家庭中,家庭结构缺损时间越早,孩子受到影响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特别是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心理出现异常的比例极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异常,需要去心理咨询中心疏导。

2.2家庭经济情况

统计中缺损型家庭学生97%都是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说明父母是工薪阶层的情况下,只有一方抚养并支付大学教育费用很难,另一方面也说明缺损型家庭学生还是不愿意透露家庭情况(统计显示除经济困难学生外缺损型家庭学生仅占3%),而面对经济压力,渴望得到经济帮助,他们必须将家庭情况公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缺损型家庭学生心理带来压力。不同的家庭生活条件,个别“缺损型家庭”大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出现心理问题。

2.3社会支持情况

71.43%“缺损型家庭”大学生与母亲生活,缺失父亲应该行使的关于责任担当的教育与示范,22.45%与父亲生活,缺乏母亲教育中表达的温柔与关爱,而6.12%为其他,缺失父母双方。作为社会人,社会支持好坏直接影响着“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千余名学生中有3名孤儿。一人从小生活在直系亲属家,视为己出,家庭经济条件可以,除回避家庭情况外,其他方面无异常。一人大学时父母双方同时车祸遇难,除事故发生后一阶段,经过调整干预后无异常。而一名从小开始辗转在多个家属中的孤儿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干预时得不到社会支持,出现了反复现象。

此外,性别,城乡等差异,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况。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敏感,农村因为聚集的生活,相对保守的观念,使“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较城市更严重。

3“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1社会因素的影响

虽然“缺损型家庭”的形成与其子女无关,但是社会上很多人还是无法把他们分开来看待,在接触中总是带有标签。也有一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是客气尊重的,但反对自己的子女与他们交朋友。这些或歧视或疏离的做法会给“缺损型家庭”的孩子带来不给的影响,特别是较小的孩子会受到暗示,形成自卑的心理。

3.2家庭因素的影响

健全的家庭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软环境,会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可或缺的。“缺损型家庭”中,特别是离异,犯罪等家庭中,孩子在父母身上接触到大量负面的东西,他们所受的正面教育被消耗,世界被颠覆,破坏过的心理世界重建是很困难的。

3.3学校因素的影响

当前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普查及辅导员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安排学生骨干做帮扶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掌握度,更注重人文关怀,更注意保护隐私,不要让学校再成为带给“缺损型家庭”学生压力的又一个场所。特别是在一些资助和帮扶中要注意方法,考虑他们的自尊心。

3.4学生自身原因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良好,有一些在家庭中支撑家长,在学校表现突出,阳光向上积极乐观。出现问题的学生其自身有一定的人格问题,不能正视现实,不愿意接受现实,一昧与他人对比,怨天尤人。这些学生正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帮助的,通过我们的教育和引导,完善其人格中不健全的方面,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因在家庭,显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已经引起社会和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掌握“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态,找到其心理问题的原因,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为建立健全“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10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级高中生,测试时间是2004年9月。从所得的有效问卷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0份问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问卷。

测验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即90项症状校核表。使用的测验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译本,测验采用五级记分。将所抽样本数据录入电脑,利用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研究得出,症状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有3名,占总人数的1.4%。在一个或多个因子上检出的人数是45人,检出率是20.5%。据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对初中到高中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很多学生第一次住校,而且进入省重点高中,学生强强相遇,对自己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2)对学习方式变更不适应,高中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由过去初中老师的掌上明珠“沦为”普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3)高中生源的差异较大,农村、城市学生聚到一起,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协调和相互了解;4)经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面对变化后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调整不好就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2.高中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1可知,高中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高中生样本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5),强迫极其显著地高于常模(p<0.01),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常模(p<0.01)。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在高中生样本组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常模组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偏执。

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强迫是指主观上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这种强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引起“躯体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闲暇时间有自己的爱好,在饮食上注意调配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强迫和躯体化问题。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检出率中,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经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3。

从各因子分≥3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在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同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总之,性别的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议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室,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学生实际上是赞成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笔者对阿城一中2005级39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赞成学校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赞成课堂心理教学的占24.6%,赞成集体心理讲座的占27.9%)。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报栏咨询、网络咨询等等。

3.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