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共建共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55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1

论文摘要:通过对现行城市网格化管理中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网格化管理所需达到的目标,进而给出了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以达到完善网格化管理资源共享机制的目的。



1城市网格化管理中资源共享的现存问题

(1)城市管理资源分散,职能交叉,城市管理顽疾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2)城市管理处置力量各自为政,存在着“既多又少”的怪现象。

一方面,各专业局都建有自己专业的巡视、处置队伍,总人数超过实际需求量;另一方面,每一个专业局又都反映力量不够,无法满足管理任务的需要。

(3)网格化管理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指挥、调度、决策的效率较低。

2城市网格化管理中资源共享的优化目标

(1)整合优化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全时段监控、全区域覆盖的城市管理体系,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解决城市管理模式中资源分散、责任不清、重复作业、浪费资源等问题;

(2)按照资源网格的要求,设计良好的“随需应变”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根据城市管理案件的发生规律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技术水平、共享能力与调配效率;

(3)通过资源共享的优化实现区政府、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相关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城市管理主动、精确、快速、统一的目标。

3城市网格化管理中资源共享的优化手段

(1)完善现有“两轴”组织体制,强化两轴的权威性,统筹协调各职能管理部门。

要彻底解决管理资源共享难的问题,必须整合政府管理职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派遣中心,对城市管理资源实行统一指挥调度。建立“两轴”管理体制是整合政府职能,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职能管理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到位现象的必然要求,应出台相应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文件,明确指挥、监督中心的职责,从城市管理流程、部件和事件的处置上强化两个中心的职能和权威性。

(2)加强城市管理巡视队伍的整合。

城市管理力量分散是制约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整合,一是整合城市管理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建议由区监督中心与各专业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加强对网格化巡视员的培训,适当改善其待遇,力争将全区域的巡视任务承担下来,尽量减少专业管理部门的巡视任务。二是整合城市管理专业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的处置力量。建议由指挥中心协调各专业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将其全面整合在一起,形成条块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共同对全区的城市管理负责。

(3)强化网格化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

从三个方面加强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①市、区、街道三级信息平台建设要明确重点,合理分工、规划设计促进三级层面信息共享;②网格化信息平台与各专业部门平台要互连互通。两者要在功能配置、信息流转方面设置相应接口,确保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③加强共享数据库的规划。规划建立可充分反映城市管理基本特性的、统一的、及时的、可共享的城市管理数据库。

(4)建立资源共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资源共享机制长效化。

首先要理清各个职能部门参与网格化管理的资源共享成本收益。即职能部门采取单独管理和资源共享管理两种做法的成本和收益,并以此建立科学的财政预算补偿机制,对资源共享行为进行激励。其次要在绩效评估体系和控制机制中纳入资源共享的评价指标。如设立资源共享程度指标、业务协同指标,对跨部门资源共享的业务增加评分权重等。

(5)引入服务外包与政府购买服务策略。

通过服务外包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资源与成本的问题,不断提高运行效率。建议根据需要购买如下服务项目:市政设施养护、污水处理、路灯设施维护、环卫清扫保洁、水资源监测、城区绿化养护等。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政府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而且还能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管理和建设。

4结语

资源共享是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一大优势所在,是网格化管理顺利运作的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共享的范围和深度也会有越来越不同的需求,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陈平.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成果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高楼林立背后,古城风貌在渐渐流逝。文明要传承发扬,文化靠积淀晕染,发展中的扬州一直没有放松对古城精致秀丽风貌的保护。纵览全城,鲜少见到15层以上的高楼,漫步街头,令人倍感轻松惬意,2006年,扬州因此而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扬州人对古城有一份别样的情怀,总希望她能再“美”一些:书卷人文、古朴建筑,与聪灵巧雅的瘦西湖相得益彰……然而不知何时起,不经意间仰望天空,会发现一座座公众通信基站高矮不一地竖立在本来就不高的楼顶,硕大的钢筋铁骨瞬间破坏了古城典雅精细的美感――这副不协调景观让扬州人民皱起了眉头。

民情民意,政府所注。公众通信基站建设无序、铁塔天线给古城造成的视觉污染,被领导们看到眼里、急在心上。2010年4月,扬州市长谢正义提出“当前基站建设与精致扬州发展不协调”,并强调其关乎民生,是建设精致扬州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作为无线电管理职能部门,扬州市无线电管理处积极响应市长与上级领导号召,以服务民生为宗旨、拓展管理内容为导向、创新发展为思路,迅速开展了扬州城区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创新工作。

创新,谋为先

扬州无管人下定了决心:要彻底解决基站景观化难题,还古城一抹美好的空中视觉!

创新开局,与前期好的筹谋设计密不可分。2010年9月,扬州市无线电管理处首先会同市建设局、规划局以及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分管领导赴上海调研,学习借鉴大都市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的工作经验,从中摸索出一条适合扬州古城开展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创新的道路。

随后,扬州市无线电管理处召集市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召开协调座谈会,比对核实在册登记的城区通信基站数目、分布位置以及共享情况,重点了解古城区、主干道以及风景区的基站分布建设情况。

工作人员实地勘察了扬州市区的基站分布数量,通过拍照记录以及走访周边群众获取第一手资料。经摸底调查了解:目前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通信运营企业在扬州市境内建有公众通信基站2200个,其中城区基站520个。

这些基站的建设,使扬州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增强,为扬州信息化水平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此同时,快速增长的通信基站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建设资金投入大。三家通信运营商各自规划、分头建设通信基站,资金投入很大;二是资源占用浪费大。由于市区古城保护,可供架设基站的高层建筑不多,通信运营商在获取基站站址后,常与站址业主单位签订排他性租用协议,独占站址资源,妨碍基站共建共享,甚至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三是基站建设矛盾多。由于部分基站建设手续不全,有的基站建设被有关部门阻止,有的被周边群众阻拦,甚至上访;四是对古城景观影响大。由于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规划管理相对滞后,城区架设的公众通信基站铁塔、天线与古城景观不协调的现象比比皆是,形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

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扬州市无线电管理处的全体同志下定决心:一定要还扬州古城一个美好的空中视觉!于是2010年年底,一份精心制定的《扬州城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被递交到市政府,为2011年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工程实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创新,干为实

好的创新,与真抓实干密不可分。2011年伊始,谢正义市长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再次强调:城区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改造,对“四城同创”、“精致扬州”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会议原则通过了扬州无线电管理处递交的《扬州城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扬州无管人更喊响了一个口号:“干工作就是要象无线电波传播一样,速度快,效率高。”

这句口号喊出了扬州无线电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激情。他们首先确定在2011年基站美化改造计划中分两步走:截至2011年4月18日,一期工程计划改造共享美化基站21座;截至2011年12月31日前,二期工程计划改造共享美化基站121座。改造方式根据原有基站建造地点、方式的不同,分别采用改变造型、隐蔽天线、缩小体积等方式对重点区域的基站天线进行美化,对符合开放共享的基站进行合并。

管理处要求各通信运营商组织专业规划设计单位对上述区域内各自所属既设和待建基站及天线,按照保证信号覆盖和共建共享集约化、天线架设景观化的要求,结合市区街景改造和“五路一河一环”环境整治进行规划设计,逐个对基站、天线提出具体施工设计方案和效果图,做到改造后的基站和天线与古城风貌和谐匹配。而针对同一地点有多个基站铁塔的,原则上只保留一个,由通信信道数最多的单位负责牵头进行基站集约化改造和天线美化。

2010年10月,扬州无线电管理处针对“今后新设通信基站如何规范化管理”的问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了《扬州市公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初稿完成后,工作人员先后征求了城市规划、环保、房管等18个部门和单位意见,并根据反馈情况,专题给市有关部门,和移动通信经营企业进行磋商对接,进一步听取相关意见建议。在充分修改论证的基础上,该《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以市政府第76号令颁布实施,为后续基站建设和规范管理提供了规章依据,得到了广大群众和通信运营商的支持与拥护。

在推进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工作中,常常碰到业主对公众通信基站改建持抵触情绪,管理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解释:向业主阐述公众基站通信原理、讲解电磁环境测量数据符合国际标准,一次、两次、三次……通过苦口婆心反复做工作,最终打消了业主顾虑。

在协调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站址纠纷时,管理处秉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城市规划理念,建立了“一家牵头建设、开放共享,多家联合管理”的运行机制;在选择新建公众通信基站站址时,他们规定了党政机关及公共建筑配套优先的原则,强化与城市其他公共设施的集约共享建设。

创新,绩为尺

创新工作的说服力,与阶段性的成绩密不可分。截至2011年8月31日,列入扬州市城区公众通信基站前期美化改造共享工程的41座基站已经全部竣工,并通过了市财政、市纪委联合验收小组的工程验收。

改造后的基站铁塔一改往日“外表铁灰、身躯臃肿”的传统形象,旧貌换新颜:有的外表采用了白色藏族转经筒式样,将西域风情融入了扬州古城;有的一改往日“伫立”的原始造型,“羞答答”地穿上了仿古建筑的美化外罩;有的将身形“浓缩”成了排气管造型;还有几个集中“抱团”、变形为葡萄架式的花样结构,为古城楼宇又添几分浪漫。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一期工程基站验收过程中有过很多小花絮:一位家住基站附近的居民看见验收小组一行人站在楼下,对着楼顶上经过美化的基站景观塔指点比划,便上前询问“原来楼顶上那个‘铁疙瘩’哪儿去了”,当得知那个充满异域风采的楼顶“雕塑”原来就是自己平时怎么看都不舒服的“铁疙瘩”后,其连连赞叹“想不到,想不到,真的很漂亮”。

风景美了,老百姓对城市的视觉感观提升了,通信运营商们的移动通信覆盖、话务传输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呢?扬州市三家通信运营商反馈出的信息显示:一期工程21个基站自4月18日改造完毕以来,通信质量总体良好,少数由于天线高度降低、美化外罩等原因,单基站通信信号覆盖面有所收窄,通话质量稍有下降,但仍在标准范围内。运营商们未接到用户关于话务质量的投诉,但针对这一瑕疵,扬州市无线电管理处表示将在二期工程中通过进一步的集中网络优化、站址科学规划来逐步加以解决,确保百姓、通信运营商都能够满意。

创新,效贵久

好的创新绩效要持续,离不开好的规章制度做保障。扬州无管人知道,只有实施长效管理才能产生不断完善创新、开拓创新的动力。所以,管理处通过狠抓《扬州市公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使基站监督管理逐步形成了由一家牵头,多家联合管理的运行机制,基站设置的审批流程有序科学,基站设置的前期规划、设置审批、后期管理等公开透明,有效改变了过去“经营者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遇有矛盾纠纷和重大干扰,政府部门常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从根本上提高了对公用通信基站设置与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办法》的颁布实施也为公众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规章依据。如《办法》中规定“站址布局、选址与其他经营者的基站设置有重复的,或不符合无线电管理邻频共用设台的要求,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规划、环保、城建等部门联合审查论证,给予协调处理。”特别在城市公共设施区域,一方面,管理部门要为各方移动通信经营者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任何经营者不得通过与管理者签订排他性协议等方式达到独占基站资源的目的。需要协调的,由市无线电管理处会同市建设部门在工程设计时组织进行。

眼前的成绩固然令人喜悦,但今后的长效管理任重而道远。扬州市无线电管理处通过回顾阶段性工作,认真总结出基站共建共享和天线美化五个方面的经验。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3-0022-02

城市地理与规划专家姚士谋指出城市群是一个集合体,是以城市群中的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圈域经济现象,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一体化,共同进行分工合作。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城市圈的概念,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带。

2003-2004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提出了“组团式城市群”的概念。现在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这三大经济圈均属于“组团式城市群”。省政府在2004年《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文件,文中指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及实施的基本思路。对于城市圈内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资源封闭的现状,构建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以改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不完善的现状。如果城市圈政务信息资源可以共享会大大增强地区经济的竞争力,本文就武汉城市圈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做如下分析。

1城市圈内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平台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数据共享对于政府各个部门都有需求,但由于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行政体制条块分割的结构现状,各部门对公开本部门的职能信息仍存疑虑,城市圈内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无法实现所有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从政府各部门的业务办公的信息共享需求,及社会公众信息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考虑面临的问题:

1)电子政务建设涉及的四个基础数据库——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里包含的信息是否能完全共享出来。部分重要数据,恰恰是各部门普遍需求的,例如人口及地理信息数据等。这关系到九市的自然资源数据、九市的企业单位的数据能否全面共享出来的问题。

2)城市圈内信息资源共享的规范、标准尚未明确,规章制度严重缺失。政府需要对网络信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泄露共享数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明确规定对共享数据拥有的合法性等。这些保障会直接影响着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完善和维护工作。

3)公众在城市圈门户网站获取信息能力表现薄弱。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的湖北省,信息化程度较逊于沿海发达城市,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市民更加习惯于从传统媒介上获取信息。网民们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如百度、谷歌、搜狐等)信息提供商的门户网站获取信息,很少选择政府门户信息。所以从实际应用上来看,网站上的公共检索接口,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检索需求。而社会公众感兴趣的一些重要数据,如经济方面、统计方面的数据,也未能即时更新,所以城市圈的门户网站公众可参与的业务数量有限的,固而显得极为冷清。

因此,政府工作人员要认识到这一点,政府的职能部门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数据共享要加强重视,积极关注于本单位项目的实施,业务信息的即时更新,更好的为市民、为企业提供在线服务。

2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平台设计中的数据集成与传递

共享平台建构中,数据集成的中心是梳理政府网络化管理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可分解成若干业务环节,每个环节又可分解成具体细微的业务活动。层层分解之后,业务活动就成不可再分的基础单元。

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中的数据信息来源广泛,因此必须对原有数据进行数据结构的再设计,进行数据转换与集成、数据存储管理和数据仓库的元数据管理。根据城市圈内市民、企业、政府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分析城市圈内电子政务数据信息管理模型。

图1武汉城市圈内电子政务数据信息集成模型

圈内共享数据信息集成方式,是通过政府内部的成碎片状态的各项系统数据信息(日常办公、各项会议、文件档案、人事管理、审批流程、公文流转、领导决策等)集成的,已有的应用软件系统有电子政务门户(portal)、办公系统(oa),内容管理系统(CmS)等,要放弃这些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实现整合电子政务数据的前提下,可采用webServiceS技术来实现应用系统对已有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作无缝整合。

网络管理中信息资源集成的实现路径,共分三个层次:数据层集成、应用层集成和业务流程层集成。三种集成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在同一系统依次进行的。

城市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经过数据级、应用级和业务流程级集成,以网络应用作为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数据传输,确保城市圈内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城市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数据传递服务结构图如下。

图2城市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数据传递服务结构

3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平台总体设计框架

通过一个共享平台,城市圈内九个市、各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可以实时的相互查询和访问,打破信息孤岛,共建统一标准。共享的数据发挥信息化的实时和准确的特点,为企业、市民、政府提供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提供领导决策的实时数据。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采用Java语言开发,选择J2ee技术路线。如中间件技术、应用集成技术、元数据技术、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业务流程管理、全文检索技术、webService、XmL技术、目录服务技术等。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平台数据交换结构图如下。

图3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平台数据交换结构图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九市政府机关及辖区的职能机构、组织部门的原始信息数据的供需关系、业务系统状况、软硬件设备状况以及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共享数据的需求分析。

根据圈内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需求,达到覆盖城市圈内所有市级政府职能机构和各部门的共享系统要求。

系统技术实现架构从上至下由展示层、应用层、共享交换平台、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构成。整个架构集中体现出以信息资源为依托,以应用层和共享交换平台为核心,通过展示层,全面为各方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服务。各个逻辑层次相对独立,既降低了系统复杂性,又实现了系统的灵活性,为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4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总体框架图

4如何保障共享系统平台安全稳定

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性建设如下。

1)安全建设首要的是保密,保护信息。信息在本地存储时,要使用加密技术或者控制使用权限,信息需要加密才可在网络传输。

2)用户权限控制,授权用户、通过验证的用户可以获取信息资源。权限用户可以约束存取者、存取的时限、方式和条件。

3)确认访问者的身份。无论是人或者程序均可能是访问者,对于这些访问者进行身份识别与验证,要求其提交身份识别标志,目前网络系统较常用的身份识别与验证技术有口令识别、指纹识别等。

4)容灾信息的备份以及恢复,保证数据的完整与安全。重要数据要实施的异地备份。

5)信息数据确保完整。访问者未经授权不得修改使用数据,网上传输数据时,须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浏览的信息没有被修改。

6)数据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传输中保护双方(接收方与发送方)的信息发送与接收。

在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安全服务很重要,可以通过使用安全服务中间件来实现,如动态管理加密、解密、验证、签名、证书等的加载和卸载,使系统更灵活、安全、易用。

5结束语

城市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以促进城市圈区域信息互通。区域间政府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问题,需即时通过政务信息沟通来协商解决。政务信息共享可以快速提高信息传达的速度,解决政务信息透明化的操作问题,便于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共享系统的构建及有效运行能明确彼此的目标和任务,解决各自矛盾与困难,实现圈内区域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圈内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稳定的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可以有效地为城市圈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170,234-254.

[2]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6.

[3]刘彦,邓志刚.电子政务安全中间件构成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28.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4

关键词:地下管线系统框架组织设计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平台简介

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以开放地理信息联盟规范的全国产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为基础,融合了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众多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统一、完备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通过GiS技术对地下管线(如电力管道、燃气管道、通信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自来水管道、工业管道等)信息进行管理,同时依托数据库技术建立起海量地下管线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而建立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通过构建地下管线信息实时更新机制,实现对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在城市当中,地下工程管线的网络布局是动态的,每天都可能发生变化。要保证系统中管线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对地下管线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因此对所有发生变化的地下管线要及时、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这些信息应采用四维数据模式,其中包括平面坐标、高程和时间。所采集到的管线信息要及时更新入库,确保实现数据库中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科学性、即时性与准确性。

2.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数据库技术、数据发掘技术、网络技术、测绘技术、运筹学、规划学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应用系统。它的建设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处理,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2.1.系统框架

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建库系统、综合运用系统、专业管线权属单位管理系统(具有动态更新功能),内网和外网公众服务系统等5个专业系统。为满足不用的应用需求,和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共享平台框架的需要,要求各系统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体系。通过各系统的有机组合构成以数据管理为中心,同政府有关部门、各专业管线权属单位等互联的远程通信网,构成分布式应用和集中式管理的城市数字化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2.2组织设计

本平台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地下管网信息的管理、查询、统计、输出功能,另外还应保障管网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与维护工作。设计的市政工程管线种类有给水、排水、燃气、电信、电力管道等,为确保管线数据的共享性、准确性,需要经过对数据认真分析,形成合适的数据组织结构。

2.3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是整个共享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对现状地下管线进行全面普查,从而获得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然后将地下管线普查或竣工测量的成果输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预处理、检查和纠错,形成具有内在关系的数据表格。通常,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线数据量非常庞大,涉及的数据项目也非常多,数据的普查和预处理工序相当复杂。因此,地下管线数据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大量信息的准确普查和收集;

依据信息内在规,律进行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对错误信息的现场复核和入库信息的更正;

多种管线信息的有效拼接。

2.4各子系统的操作管理和联通

每个子系统都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对不同的子系统还需要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每个子系统都要经过数据中心进行连接。如何实现不同权限多用户共同访问和各自的联通,需要从组织结构上加以解决。

2.5专业化的管线分析

对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来说,不能够仅为了实现管线信息的浏览和查询功能,还要尝试如何实现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模型对不同的管网进行深层次的整体分析,如管网的安全,爆管分析,管线横纵断面分析,交叉口竖向分析等,使该平台具有辅助决策的功能。

3.政策支撑

为保证平台建设,以及建成后的有序运行,还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性辅助措施:

(l)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起一套统一协调的规章制度,并加强规章制度的制约性。从而避免相关规章制度的缺位、越位及交叉管理现象的出现。通过相关制度和法规来明确规定各部门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防止逾越本部门管理范围的越权行为,以及由于各管理主体权责不明确,而导致执行过程中产生交叉和冲突行为等情况的发生。

(2)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来服务和规范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投资、建设以及收益分配等都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规划、投资、受益等主体均由多个部门构成,因此为规范各自行为以及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障城市地下管线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建立一整套与之适应的法律法规。

(3)明确管线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使管线规划得到应有的重视,避免重主体(主体指城市规划)轻管线行为的发生。规范申报、审批、施工、验收及管理阶段的程序,保证管线建设各阶段资料的完整准确。

(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素质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整个管线队伍的总体专业水平。

4.构件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

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和管理水平,为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利用提供信息支撑,为相关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力促进城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对以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二级结构设计,可以有效保证平台基础数据库中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实时更新;其中的互动式设计可以真实反映用户需求。平台建成后,将为城市地下管线实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发掘技术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依托该数据共享平台,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不仅仅可以有效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促进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还为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提供科学、完整的基础资料,并有效促进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地下管线的科学有序发展。规划管理部门通过设在其内的地下管线综合系统,可以全面把握各种管线的实时动态信息,从建设时间上实现对各种专业管线的统筹规划,避免出现对道路重复开挖的现象。设置在专业管线主管部门内的单体专业管线系统,可以为共享平台的运行维护提供健全的管线档案,和地下管线信息的及时动态更新,由各专业管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管线竣工资料的及时录入更新,还解决了地下管线信息收集难的问题。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5

关键词:中小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组织设计;系统架构

1概述

兵团中小城市分布在新疆的南北疆区域,是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信息最丰富、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也是兵团屯垦戍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桥头堡和重要的支撑点。

兵团中小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是兵团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框架的核心,其具有公益性、整体性、基础性和权威性的特点。目的是为兵团中小城市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统一的、权威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各部门的分散数据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同时有效地解决现在存在的诸如多套地理坐标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使兵团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

2基础空间数据组织设计

结合兵团城市特点,可以将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硬件和软件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认证层和应用层。

2.1软硬件支撑层

系统网络由GpRS/CDma无线网络、公众因特网和政务内网三种类型的网络组成。系统硬件设备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移运通信服务器、web服务器、存储系统、防火墙、各类终端显示和操作设备等构成软硬件支撑层。平台软件系统采用oracle作为系统的数据库软件,根据兵团信息化搭建情况,GiS平台采用国产的SupermapGiS平台。GiS平台中需要包括四类GiS软件:桌面式GiS软件、组件式GiS软件、webGiS平台和嵌入式开发平台。系统整合采用JaVa提供的JmX技术,它定义了一个通用的规范,并给出了远程端口的默认实现。

2.2数据库层

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等空间信息和非空间数据等构成及相互独立又相互叠加的数据结构层。

基础地理信息空间信息数据包括:城市各类基础比例尺地形图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构筑物数据、兴趣点数据等;数字城市专题数据包括:城市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数据、门前三包数据、重点工程数据等。非空间数据主要包含工作流数据库、元数据库、城市业务数据等属性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空间信息数据、非空间数据通过空间分区、专题分层的数据组织方法,用GiS管理空间数据,用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

2.3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

以兵团师(市)为单位建立实现地理信息统一管理和对外服务的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主要负责提供对空间数据进行更新维护服务,数据提取以及日常管理。功能设计上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用户认证模块。

2.4专业应用层

兵团城市建立时期相对较晚,根据城市发展情况,项目建设初期,专业应用系统主要针对各个政府机构,完成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基础信息、基础服务、城市资源等相关领域。(具体来说,主要是国土局、规划局、城管、招商、110、120、卫生局、应急等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最为常用或关心的信息部门)。

3系统架构关键节点

3.1引入公众服务平台,打通市民参加城市建设的信息化通道

在数字城市公众服务门户网站上,设置专题窗口,适时更新内容,与市民有机互动,拓宽数字城管为民服务的空间。通过多种设点形式、多种渠道的社会宣传,打通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信息化通道,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3.2开设政府部门专用系统,推进政府办公信息化

结合兵团城市实际特点,针对政府各部门业务需要,制定开发专用系统,提高政府业务处理效率,推进政府办公信息化。

3.3把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与城市应急相结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数字城管有着极为详细的城市部件资料,以数字城管为平台,把城市应急抗灾网络延伸到各街道、社区及有关部门,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统一管理,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和政务专网实现无缝信息沟通,提高城市综合应急抗灾能力。

3.4划分核心框架数据和扩展框架数据

根据面向服务对象不同,有针对性的将框架数据集内容和形式,划分为核心框架数据和扩展框架数据集。核心框架数据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包含测量基准、各类比例尺电子地形图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地理信息。扩展框架数据集主要是指社会各部门需要共享的专题数据和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如:土地利用数据、规划用地与控制线数据、地籍数据、不动产数据以及环境、地下空间设施、综合管网等数据,及其相应的属性数据等。

3.5管理功能立体化

城市管理功能组织立体化是未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必然趋势。框架将核心框架数据和扩展框架数据进行集成,形成城市地形地貌、构筑物等对象的三位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属性等信息按类型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利用管理功能立体化,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空间数据的效用,为应用组织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基于空间信息的服务。

3.6高性能跨平_的SupermapGiS网格环境技术

SupermapGiS是国内开发的基于Java开发语言的大型组件式GiS开发平台。给出了面向网格技术的开发环境,具有易开发、性能高、独立分发运行等性能。支持Unix、Linux和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支持SUn、iBm、Hp等高端Unix/Linux服务器,也是目前兵团GiS信息化运行中比较成熟的技术系统,在兵团其他中小城市地理信息框架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7富客户端的应用系统可视化、零代码开发

在专业分析方法模型库的支持下,采用可视化的方法建立界面风格的模版库,按照“服务层-模型层-连接层-表现层”四层软件结构自动生成系统框架,把相应源码进行动态装配,实现面向客户端应用系统的快速搭建需求。

3.8空间数据的“分建共享”机制

空间数据在逻辑上集中式管理,物理上分布式存储,各专业部门各自管理和维护各自的数据,在空间数据资源共享架构及目录体系下,通过web服务调用方式,实现异构空间数据的互操作,从而使物理上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实现共享,为跨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审批提供了可持续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传递的技术支撑。

4结束语

通过采用面向服务方式的GiS技术,建立城市市域范围覆盖完整、内容形式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构建兵团中小城市空间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建立各相关部门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兵团各城市地理信息“一张图”资源整合模式,带动政务地理信息应用,以应用来完善平台,以平台支撑应用;实现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服务、综合应用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龚健雅.当代GiS的若干理论与技术[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1.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6

国务院总理指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社会治理服务水平可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催生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为“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创造了条件。

一、“智慧城管”的产生背景及意义

“智慧城管”是基于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利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探索城市智慧化发展、智能化管理、均等化社会服务,最终实现一个集信息获取和处理、全过程监控督办、分析决策、视频监控、应急联动、联合指挥调度等多位一体的智慧化、全覆盖、全流程的综合性城市管理平台。

顺应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目前,中国多数城市正步入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后期,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城市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挑战。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城市管理能力及水平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特征也是重要保障。以物联网等网络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城管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服务水平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军。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城管”重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正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因此,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形B。要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发挥物联网撬动城市管理转型的支点作用,推动城市管理方式转变,推进智慧城管和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共治共享的市民期待。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共治共享城市管理的门槛降低、意识增强。当前,城市管理及运行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与市民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把握城市发展新机遇,满足共治共享需求,进一步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和城市宜居度,对城市管理及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物联网在苏州市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一)数字城管

苏州市按照“城区先行、循序渐进、延伸联动、整体提升”的原则,构建了标准统一、资源共享、精简高效的“数字城管”平台,实现系统整合、数据整合和管理整合,实现了12345便民服务热线呼叫平台、规划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民政部门的地名数据库、市政交通部门的基础部件、市容市政诸多业务监管平台、机动车辆信息资源等平台的信息共享。

平台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实行“两级监督、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数字城管体系。市级平台全面受理来自12345便民热线、巡查上报、来信来访、110联动等各渠道的城市管理问题;区级平台受理的问题中凡涉及市级部门的问题上报市级平台予以协调,同时对各级平台进行监督指挥;区级平台同时受理各自巡查队伍上报的问题,对各街道的平台进行监督指挥。

数字城管平台通过电子政务网络与各有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换,通过信息共享、业务整合、流程再造,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城市管理服务信息化机制,形成面向社会、条块结合、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实现城市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的综合效能。

(二)智慧城管

苏州市“智慧城管”(简称“微城管”)是以“美丽苏州全民共管,城管大数据信息惠民”为目标打造的集互动参与、诉求表达、便民服务、宣传引导和“互联网+政务”为一体的智慧城管公共服务平台,涵盖城市大家管、找公厕、帮停车、公共自行车、新闻动态、市民活动、便民通知、人行道违停查询以及掌上办事等综合实用功能,为市民提供全面、统一、快捷、主动、精准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

苏州市“微城管”建有数据中心、应用中心和管理中心三个中心,包括智能终端应用、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交换、平台管理、应用维护等5个子系统;建立了手机客户端app、微信公众服务号、支付宝城市服务、微信城市服务等四位一体的公共服务门户渠道,方便市民上报城市管理相关问题,并对市民上报的有效信息进行积分奖励,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三)智慧环卫

智慧环卫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信息科技、创新管理和智慧决策为核心手段,实现环卫全过程、全方位、全视角的动态化、可视化、智慧化、便民化管理,提高环卫服务附加值和居民生活质量。

苏州市积极编制《苏州市智慧环卫发展规划(2016-2020)》,为未来环卫信息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探索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环卫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苏州“环卫混合云”进行重要数据开放云管理;建立以公众服务为导向的“一站式”互联网平台,形成以微信、微博、网站、分类游戏app等为特色的“一站式”公众互联网服务模式;推进苏州市大环卫管理模式建设,建立由市级综合指挥调控、区域协调管理、属地业务精细管理的市区两级平台,形成覆盖市(县)、区范围的“大智慧环卫”系统。

(四)渣土管理平台

为加强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2014年6月,苏州市市容市政部门牵头建立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平台。平台由1个中心、3大基础平台和7个应用子系统组成,应用物联网等技术对建筑垃圾的产生、收运、处置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提高了监管效率。

(五)智能停车

苏州市以“信息惠民”建设为宗旨,将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GpS定位技术、GiS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城市停车位的采集、管理、查询、预定与导航服务,构建智慧停车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停车资源实时更新、查询、预定、导航服务一体化,有效缓解了城市停车供求矛盾。

三、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城市管理理念尚待进一步转变

工业经济时代“命令-服从”意识和以行动格局为代表的城市管理理念,已无法适应城市规模快速扩大、管理复杂性几何级增长衍生出新矛盾、新问题的现状,服务意识还未自觉内化为服务行为,制约着城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行,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碎片化管理及机制尚待理顺

与城市发展的规模和可持续性对照,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尚待理顺。一是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尚不够健全畅通,涉及多部门、长链条管理服务部门的领域,治理中联动频率、互动方式、管控有效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元主体协商机制搭建不够完善,如在涉民决策中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参与质量,成为提高城市管理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三)城市管理模式存在路径依赖

在“互联网+”时代,多数城市的管理运行在数据化、集成化、一体化方面,无法满足、匹配和引领城市规划定位和发展需求,对过去的管理模式存在路径依赖,总体上处于碎片化和“刺激-反应”格局,相当部分工作仍在利益驱动、问题倒逼的轨道运行。

四、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先进理念引领,树立智慧城市管理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构建智慧城市来完善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

(二)突破信息壁垒,加部门共建共享,构建共享服务平台

建设“智慧城管”要突破信息壁垒,打破信息孤岛,加强部门共建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及功能平台,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构建大城管数据共享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整合公安、城管、住建等部门资源,建立集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执法指挥协调中心。一是整合公安110接警平台、寒山闻钟、市长信箱、数字城管等监控系统资源,推进城市管理大数据综合分析;二是推进部门数据和信息互联互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形成一整套数据共享体系和共享合作机制。

建立智慧城管服务平台。引入智慧城市管理理念,拓展城市管理业务应用,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打造一个涵盖城市管理问题上报、停车诱导、公共自行车查询、公共卫生设施信息、便民摊点、行政审批(许可)办理、道路及地下管线施工信息于一体的强大的公众城市管理服务平台。一是增强平台服务互动,将以政务类应用为主导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应用,逐步向市民互动类应用倾斜,通过微信公众号与手机app拓展,实现对外服务,拓展与广大市民的沟通渠道;二是构建公共服务应用中心,深度优化整合现有的移动终端应用,以“云应用”的模式推出面向公众服务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建成一批面向市民服务的手机、pad类智能终端应用,提供功能一体的智慧城管公共服务系统,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交互与业务穿透管理。

(三)以人为本,推进社会共治,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注重宣传和市民参与,畅通市民参与渠道,建立多主体参与联动机制和多元化矛盾调处机制,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模式。一是发动全民参与,借助市民城管,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二是引入第三方服务管理经验,实现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由“全能型”治理向社会共治转变,由“独角戏”向“全民大合唱”转变。

(四)立足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数字化动态监管,实施网格化城市管理

提升基础设施管理、市容监测、应急联动与处置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指挥系统,推动网格化管理全覆盖。运用空间网格技术,将全市地下管线、道路桥梁、绿化园林等市政公用设施所在区域划分为单元网格,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实现责任范围内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确和高效。一是通过全市监控摄像、测速系统、GpS定位系统,实现城管车辆、环卫车辆、渣土车辆的监控,实时掌握监督员和各种城管资源的分布情况,实现高效的指挥调度;二是加强动态监测,建立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三是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建设,建立畅通、高效、规范的网络监督主渠道,提升网络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五)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构建“大城管”格局

规范管理体系,实行高位监督协调。一是进一步理顺市(县)区、街道、社区的管理职责,形成互相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二是协调各级城市管理部门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立会议、研判等制度,发挥城管委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作用,发挥城管委例会对重大疑难问题的协调解决作用,避免部门推诿,提高行政效率。

(六)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7

[关键词]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资金协作

山区与沿海一体化,繁华的闹市与偏僻的乡村一体化,这是我们的理想,在这一体化的进程中,教育不能滞后。让边远山区每一个渴望求学的人,都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都享受到最优质的城市教育,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而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这一崇高愿望的桥梁。在这知识爆炸、数字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如何利用网络达到资源共享,积极为山区培养人才,成为我们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

管理是配置教育资源的中枢,实现城市、山区资源共享必须制度先行。山区教育人力、财力相对缺乏,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机制健全完善了,才能做到事事有人抓、管理能到位,教育资源共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要建立高效精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以成立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委员会,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做到有科学规划、有实施规范、有严格流程、有考核标准。要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潜力、不同个性特征的学员创造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提供因人而异的教育,提供最优质的资源,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努力形成科学开放、齐全规范的资源共享系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引进、开发与运用。

2.要明确机构职能和相应人员职责。一是决策职能,加强城市、山区资源建设的科学决策,建立评估监测系统,确保教育资源高效运行,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有效合力。二是宣传职能,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电话、广告和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提高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三是开放职能,创造开放条件,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使用教育资源和参与建设的机会,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联系职能,加强山海联系、校校联系、城乡联系、校企联系、校政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教育资源互补共享;五是组织职能,组织学习名校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更新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资源共享对国家、学生以及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形成一支能使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效益的技术队伍,保证通畅的服务。

3.要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第一,要在借鉴和引进先进院校资源管理成熟制度及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修订现有的教育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第二,要制定相应的管理与技术规范,突出某些教育特色,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山区教育可以采用以享为主、交换为辅、适当开发的模式。有些地方已经建立简易的教育资源交换平台,教师可以把课件、教案、导学计划、课程实施细则等上传到网络,分享教学经验,交流工作体会等,但在交换和使用教育资源时应有一定的规则,以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更新制度,充分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第四,要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制度,引导和激励其利用共享的教育资源,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职工的考评也应体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成果。第五,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培训与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各名牌院校、示范院校的带头作用,分期分批对山区、乡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缩小师资配备的地域差异,使优秀师资在城市、山区之间流动起来,在资源共享中追求共同的发展;逐步完善城市、山区资源共享动态监测系统,丰富监测手段,逐步推行教育资源共享督察员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资源共享进行监督,为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做出贡献。

二、统筹解决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不仅仅是某个院校的问题,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贫困山区的情况更加严重。我国的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低于3%,而发达国家的均值为5.7%,与我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平均为4%,世界各国的均值为3.6%。即使这低于3%的教育投入也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农村的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不少地方甚至负债运行,不仅抑制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因此,在资源建设方面,应该统筹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

1.要加强资源建设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财政性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数量指标,并根据国情逐年增加,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资金以生源多少为标准的分派原则,而不是越上层资金越充裕、越下层资金越短少,城市投入大、山区投入小,或者重点院校投入多、一般院校投入少。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的立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要拓宽广大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弱势群体、来自乡村、来自山区、来自基层的意见;要体现公平正义,统筹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推动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试验区的改革实践;要处理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2.要加大教育执法的监督。凡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支出未达到法律规定指标的预算,各级人大专门机构应不予通过;资金分配不合理,要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还要加强对资金是否确实到位的督查。加大教育执法的监督,是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大教育执法的监督,要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要关注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和制度,努力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3.要统一资金的管理制度。将目前分散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教育经费汇总,划归教育部统一调控。统一资金管理制度,应在法规政策、管理程序、使用服务、透明监督等环节构建一整套规范的运作模式,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透明,并可以适当均衡。如拨出专项资金,让人力、财力、物力雄厚的城市学校,拿资金开发教育资源,无偿提供共享;让人力、财力、物力匮乏的山区学校,拿资金添置网络设备,开启获取资源的通道。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可以减少资金闲置,降低资金成本,充分发挥整体资金的规模优势,有助于更好地管控风险,最终实现资金留存和运用的合理化。资金集中管控作为资金管理的一个有效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要建立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要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流程,要健全财务信息集中管理系统,提升财务报告、分析、预警系统。

4.要拓宽资金投入的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才能保障和支撑教育资源的各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投入的主力军仍是政府,但促进教育质量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用人单位发展的基础,因此,用人单位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也有责任和义务,应使用人单位成为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投入的生力军。此外,还应鼓励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为教育资源建设投入资金。教育资源建设要积极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动作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格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上的城市、山区资源共享。

三、围绕共享核心协作创制教育资源

目前,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组织正积极地引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材料,以及国外其他学校的先进技术、优质课件、教学手段等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的教育资源共享。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应该让有教育需求的社会成员都能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课件和资料。但是,如果所有的教育单位都来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必然会出现一些内容陈旧、形式简陋的劣质课件和网站。同时,从原材料中加工提取良好的教学材料是很费力费神的,每个教师都尝试着自己去做一切事情,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山区院校的条件不可能单独大规模的开发教育资源,但可以集中力量开发一门或几节。因此,应提倡围绕共享核心,尝试协作创制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网络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协作前景,利用现有网络为人们提供的交互机会,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带来的可能与便利,尝试与不同时空的教师协作开发教育资源。具体来说,应该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同的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应有各自的特色。人力、财力、物力充足的名校,可以坚持自己开发为主、交换为辅、适当外购的原则;人力、财力、物力居中的院校,应坚持多引进少开发、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的学校应坚持借鸡生蛋、无偿使用的原则。

2.要合理分解,集中使用。先进的现代化通讯媒体必须与优秀的教学内容完美统一、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也没有形式,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果教学内容落后单一,即使用最先进的手段传播,也没有学生乐于接受。因此,必须科学地、有计划地制作优质课。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全国各地知名院校特色专业的知名教授进行优质课的示范,当场录像后集中使用推广,彻底改变教学程序单调的现状;也可以让有条件的山区院校进行优质课的尝试,培养其教育资源建设的意识,使其体验分享、参与、合作的快乐。通过这种合理分解、集中使用的办法,用最现代的教学形式传播最先进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播知识和交流合作的全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公开与共享的项目或计划,这对于解决素质落差、促进知识进步无疑起到重大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山区的教育资源建设,让山区愿意学习的人能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得参加学习,这必将为山区的人才培养带来广阔的前景。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琨.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资源共享探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2(7).

[2]刘中宇,李延霞,杨艳萍.基于交互决定论的网络教育资源互动平台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3]程本强.信息技术与教学“专题资源库的分类与整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3).

[4]赵欣.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J].青春岁月,2012(10).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8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以系统、完整、动态的数据为依据;透明,以各个部门、环节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信息对称为前提;现势,以最小的时空差、最高的运行效率为特征;集成,以各类管理、设施、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运行最佳效能为目标。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更多地依托于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化的本质是: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效益明显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征,是城建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托。信息化在城建领域的扩散与应用,有利于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带动管理、设施、服务等实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迫使城市管理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闭向透明、静态向动态、局部向整体转变,在此基础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质提高。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制订并实施建设系统信息化规划纲要,对于城建工作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行动纲要》目标时限到**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实施,重点安排前三年行动计划,衔接五年管理要求,达到八年管理目标。

一、发展历程、现状与方向

**建设系统的信息化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世纪**年代,建设系统已开始应用计算机。经过40多年的应用实践和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从单一的结构分析,渗透到勘察、设计、施工等辅助生产、管理中,进而拓展到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应用技术,从最初的科学计算,扩展到CaD设计、自动控制、遥控遥信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iC卡等诸多技术。

目前,建设系统信息化的状况为:一是基本具备实现电子政务的条件。全系统各部门都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网站,架起了政府与社会市民信息沟通的桥梁;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建立了机关局域网,基本形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二是大致形成面向城市管理的GiS应用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在建设系统试用以来,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也由基础资源建设逐步向资源整合、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发展,基本形成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相关标准。目前,全系统各职能部门利用Gi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面向城市管理的应用系统。三是初步开辟服务社会公众的信息化途径。水、气、公交、出租等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电话与网上受理的服务热线,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一卡通”覆盖了本市公共交通领域,迄今发卡650多万张,日均使用250万人次以上;智能化小区建设开始推进,有100多个智能化小区通过了设计评审,10多个即将建成。

根据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在发展方向上,必须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应用的领域由全面展开向重点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转变;二是进一步提高层次,应用的方式由自成系统为主向资源整合、综合集成和提高整体效能转变。按照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做到“三个加强”:

第一,加强城市管理与信息化的结合。城市管理者要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善于按照信息化要求组织和协调管理;信息技术工作者要更多地了解业务工作,善于应用信息技术支撑城市管理,使两者得到更加协调、有机的结合。

第二,加强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建设与维护。既要注重技术的先进性,更应加强基础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基础资源数据库,要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现势性,以适应和满足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城市的要求。

第三,加强信息化辅助决策支撑能力的建设。既要注重应用系统所储存微观数据的开发利用,更应加强反映行业总体情况的宏观决策数据及相关评价指标的储存与开发利用,为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和**市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围绕“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以及“以管理统帅建设”的思想,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的方式与技术创新,通过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实施原则

一是服务与促进城市管理并重的原则。立足于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效能,加强信息化与城市管理的结合,尤其是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全过程的应用与渗透,既作为服务于城市管理重要的辅助手段,又作为促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和管理流程再造的重要动力。

二是聚焦阶段目标与整体协调推进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城市管理3年、5年、8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阶段性目标,既有每个阶段重点突破的环节,又把各个阶段作为有机的整体加以推进,做到可见、可控和可实现。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适应城市管理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要求,把资源整合、综合集成作为本轮信息化的重点之一。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由各单位分别开展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时,以“基础平台”为载体,开展各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构筑资源共享平台。

三、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到**年,以网上办事为重点的比较完备的电子政务系统全面运行、城市管理的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发挥作用、政府宏观决策的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全面形成为标志,建成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形成城市管理数字化的格局。

(二)任务

1、三年主要任务

以构筑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为重点,在电子政务建设、资源共享建设、重点应用项目建设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

(1)电子政务建设

网上办事

--全系统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须在网上各类政务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机构介绍、管理职能、政策法规、标准与规范及行业动态等信息。同时,应根据政务信息内容的变化,及时给予更新。

--全系统各职能管理部门须在网上公布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加快推进网上办事进程,努力实现“一办到底”的要求,加大网上办事的后续支持力度,并根据行政审批事项和要求的调整,及时对网上办事内容进行更新。

--深化、完善已开通的设施报修、意见投诉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拓展社会、市民对城市管理热点问题的信息化参与途径,及时与社会、市民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网上办公

--完善建设系统各职能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丰富内部网站的信息内容。全面实现以公文流转、工作安排、会议通知和信息浏览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业务应用。

--拟定建设系统各职能部门之间网上公文传输的制度及操作细则。利用公务网的基础设施,实现建委机关与建设系统各局机关之间的公文传输。

--建立、完善建设系统各机关内部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统计报表等基础资料的数据库,为网上办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辅助机关内部的事务处理。

(2)资源共享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扩充道路、道路路段、道路节点和街坊等基本地理统计单元与标准编码,充实基础数据平台中电子地图、遥感图的信息内容。

开展全系统信息化基础性标准研究,建立适用的分类编码体系和元数据标准,完成各行业分类编码和元数据的建设,基本形成全系统信息化基础性标准体系。

建设涵盖市政、环保、绿化、市容环卫、水务、交通、港口、房地产、建筑建材、综合执法等十大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规划及管理对象的地理位置、基本情况和其他需要共享的信息,并相应开发具有编制专业规划、运行管理、日常维护、应急处置和数据更新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十大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构筑各行业信息资源能横向连接、纵向迭加,可面向城市管理综合应用的信息共享平台框架。同时,建立建设系统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信息共享的管理办法,设立相应的共享管理协调机构,以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

(3)重点应用项目建设

城市道路交通

--按照本市发展智能交通的总体考虑,建设**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系统,实现中心区城市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共享和。

--以公交客运调度和停车管理为重点,初步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挥调度系统,促进公共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城市交通运行组织。

--制定**市公共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促进自动售检票系统装备的研发和形成系统装备国产化的能力。

供给保障和应急处置

--整合建设系统现有的服务热线资源,逐步建立面向社会公众涵盖燃气、供水、排水、公交、出租、环保、环卫、绿化、综合执法等服务的“一线通”系统,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改造、完善覆盖中心城区的燃气、供水、排水SCaDa系统,优化对燃气、供水、排水的网络监控与调度。

--集成防汛、抗震、道路交通、地下干管、建设工程、公园及大型绿地等基础信息资源,构建**建设系统防灾救灾的应急处置系统,提升城市管理应急处理能力。

房地产与旧区改造

--结合城市遥感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建设、旧区改造的动态监控系统,加强对城市房屋土地资源、住宅建设的综合管理。

--建立全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的信息平台,构筑房地产市场的诚信体系和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

城市环境与综合执法

--建立对水资源、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绿化等城市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初步实现对城市整体环境状况的自动化监察,为相关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中心城区、景观道路等重要市容市貌的电子监察系统,初步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执法能力,提高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2、五年主要任务

在前三年信息化工作基础上,联系**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结合城市管理的资源整合和管理流程再造,将信息化应用覆盖到建设系统各管理部门,贯穿于各主要工作环节,基本实现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

(1)电子政务建设

全面实现网上办事,有条件的审批事项要做到网上办事“一办到底”。整合办公自动化与行业管理信息化应用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办公业务和管理业务的互动操作。完善社会、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途径。

(2)资源共享建设

完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各部门重要管理环节和内容上的应用,建成面向城市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管理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促进管理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3)重点应用项目建设

建成**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挥调度系统、城市管理服务的“一线通”系统、**建设系统防灾救灾的应急处置系统、房地产市场的预警系统、城市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市容市貌的电子监察系统,并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实际效用。

3、八年主要任务

在前五年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已建成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借助城市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经验,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归纳,研究制定能掌握总体情况、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的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为各级领导服务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实现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

到**年,**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工作将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形成能够摸清家底、掌握动态、找到规律、科学决策的“城市管理数字化”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明确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制

首先,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协调与推进,重点是负责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审定及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决策。其次,明确各单位主管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及相应的工作职责。主管责任部门要负责组织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本系统重大的信息化项目,组织开展人才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具体责任人主要是负责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参与和配合、实施进程的督促检查及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

(二)结合管理流程再造,建立数据的更新维护机制

根据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同步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应使管理过程中产生或变化的数据,成为信息化应用系统重要的数据“源头”。处在各管理环节中的人员,应在管理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完成对数据的更新维护,并把它纳入日常管理的轨道。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落实各部门和人员对数据进行更新维护的责任。建立稳定的信息提供网络,形成数据动态维护的机制。

(三)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

各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工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从局部看,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总体看,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产出的效益远大于对它的投入。因此,各单位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应把信息化建设视作硬件工程项目统筹落实资金。在安排年度科研项目的经费中,要扩大信息化项目所占的比例。另外也可设置信息化专项资金,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9

一、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出的背景

(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和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的日益觉醒。首先,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共享信息资源。档案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大量信息,记载和延续人类文化,在社会信息化和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已迈入有法可依的阶段。作为政府公众服务机构之一的档案馆,应满足利用者需求,维护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二)区域一体化对民生档案管理提出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其中以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区域比较典型。以下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分析。

国务院于2008年底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市为主体的珠三角地区发展给予了新的战略定位。根据规划,珠三角地区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为总体目标,共同建立区域生活圈,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珠三角的“城市边界”日渐消融,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的经济圈层间的融合明显,出现了同城化趋势。由此,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原有的档案的管理将面临挑战。

1、共享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进一步融合,人员流动和交往更加频繁,生活和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本地居住和异地上学上班等现象更加普遍,区域一体化的特征和发展将越来越明显。当前,珠三角各城市间档案管理仍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阻碍着档案信息的共享。利用者利用档案信息一如既往到异地获取资料,获取档案信息的成本并未降低,享受不到一体化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种种便利。如交通出行存在违章或事故,则从信息查询到交纳相关费用及理赔等,需要不断异地往返奔波;老百姓关注的失业保险等社保档案,如不能在区域范围或更大的范围内异地缴纳和使用,就会出现难以接转和续交的困难,等等。

2、共享规划有待制订。民生档案包含户籍档案、房地产权档案、社保档案、婚姻档案、教育档案、劳动就业档案、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制定民生档案共建共享规划,可以提高民生档案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档案专业服务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珠三角正在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档案部门应积极应对,争取尽快把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纳入发展规划。

3、共享标准有待建立。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度不高,档案整理、保管、检索利用及相关管理系统等缺乏统一标准。此外,各地区行政的相对独立,政府机构实施垂直管理,注重纵向的领导指导关系,许多单位的档案只能向上级主管部门档案机构移交,造成了横向的馆(室)与馆(室)之间信息的相对封闭,导致档案保管存在的分散,不利于民生档案的共享使用。

二、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影响

目前,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政府信息网和档案信息网已建成并开通,档案信息共享所依托的设备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提供了共享的客观条件。此外,数字化发展迅速,通过各种形式将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文字、声像等多载体形式下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为民生档案信息上传、对外、提供利用等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一)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档案部门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当前,档案馆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一直以来,档案馆的服务宗旨以国家利益为重,对社会公众的需求与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来源多样化,信息意识普遍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馆必须在为用户提供权威信息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否则,档案馆的价值就会降低,档案馆的存在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其次,档案纸质载体的统治地位被打破,视频、图像等数字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用户变得乐于通过网络访问档案信息资源,档案馆的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对象与范围社会化。传统上门查阅档案进一步弱化,利用者寥寥无几;第三,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生产活动受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影响,资金、人才等的配置受这一规律支配,由供求关系决定其生产和发展。虽然档案馆作为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不是物资生产部门,但一旦其存在的价值普遍受到质疑,原有资源的配置必然弱化,档案馆的生存必然出现危机。

因此,区域内档案部门应打破地域界线,创新合作,推进档案的一体化建设,推进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必将引起民众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拓宽经费来源,促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有利于为区域内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便捷服务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共生、互补性强,而且人文相通,政府、企业、民间往来频繁。区域内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域多次调整变更及经济交融等因素,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许多单位和市民经常需要跨市查询房地产权、婚姻、户籍、学籍、人事等档案。同时,区域内城市间的政府部门就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等进行统筹、协调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互相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在合作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新的档案资料。

因此,档案信息尤其是民生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将给区域内的档案利用者在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交流、合作等方面带来便利,使其真正享受到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成果。

三、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

当前,珠三角地区各城市间正加大合作力度,积极探索进行产业、交通、城乡规划、警务、工商、劳动、旅游、金融、户籍、环保等对接和合作的研究和论证。如推动“一卡通”、“一证通”等互通工程,以公共交通ic卡的互联、互通、共用为突破,逐步推广应用到其他社会公共领域;推动社会保险的信息互通,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推动医保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等等。档案部门必须重视区域内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为一体化建设服务,也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

(一)共享管理机制构建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为利用者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2、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协调对象之间相互促进、均衡发展,就是注重形成发展的合力,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入手,促进共同发展。珠三角各地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可以通过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的平台,促进共同发展。

3、平等互利原则。平等是相互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最大利益是共同追求的,双赢最为理想,对于相互间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在推进民生档案信息共建共享过程中,合作各方主体平等,共同受益。

(二)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

1、建设领导机制

(1)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各地政府的行政壁垒。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面临一样的问题。因此,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珠三角各市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目标任务,明确单位和工作要求,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2)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统筹。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加强与珠三角各市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从整体着眼,向各市有关部门宣传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意义,为各市有关部门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组织提供有益参考,并进行有效协调,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以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服务中心。在信息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应以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工作服务中心,领导和指导本地区档案工作,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化。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各市间的连接纽带,也统一负责和协调本市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并负责进行开发、传播与服务。

2、建设合作机制

(1)合作思想。开放是档案信息共享的前提。珠三角各市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合作的观念。在合作中,坚持平等、互惠、发展的原则,主动提供自身的信息资源,本着既有利于开放又严防泄密的原则,正确处理档案开放与保密的关系,尽量让关系民生的档案信息得以开发利用。

(2)议事制度。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拟定相关议事规程,确定合作方向,主持召开相关会议。或由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签定合作协议,轮流主办,确立档案部门的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协商合作议题。

(3)合作重点。当前合作的重点是各自建立民生档案的目录中心,实现民生档案目录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全文检索。同时,实现民生重要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提供档案异地查询和利用服务,实施同城化管理和同城化待遇。

3、建设运行机制

(1)统一规划。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尚处于探索阶段,档案部门应抓住当前珠三角正在编制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以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会同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等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部署,保证共建共享的有序进行。

(2)统一标准。应建立相同的民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和制定一套通用的数据规范。各地信息化建设采用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应用系统等不相同,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上的壁垒,无法形成信息互访机制,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在建设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规范,避免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现象产生。

(3)统一模式。首先,在各市采取集中的档案管理模式,由各市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对外服务。其次,在各市间采取分散的档案管理模式,各市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在多方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各市间档案信息网站的互联互通,利用网络进行民生档案信息,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张荣斌:《从“民生档案”着手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上海档案》,2006(01)。

2、黄东霞:《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与建设》,2008(11)。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10

关键词:数字城市;公共平台;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内涵

“数字城市”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描绘一个城市的地形地貌、地理分布、行政区划等信息,用地理空间数据表述全市的自然资源信息和经济社会人文信息,从而,准确掌握城市的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

2006年,国家测绘局首批六个试点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示范项目”,目前山东省烟台市平台建设已经完成,该平台数据内容丰富,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数字线划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专题信息数据库等。以下相关数据参照“数字烟台”简要介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推广应用的意义、功能及其应用模式、应用实例。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推广应用的意义

随着政府部门对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共享需求的日趋强烈和相关应用的逐步推进,一些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如基础性、共享性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获取、更新和维护的可持续性及机制问题;各部门数据标准不一,难以共享问题;共享缺乏统一平台支撑,跨部门共享成效低;社会经济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整合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而解决这些突出、共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从标准、机制、安全、数据内容、共享服务平台与技术支撑手段、应用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市统一的规范和指导意见,使各部门的工作在同一个框架体系下有序的开展工作,从而推动全市基础性、共享性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服务和应用。

(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是打破全市“信息孤岛”壁垒的现时需求。通过构建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服务应用体系,形成一个全市统一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可以有效解决数据标准不一而导致难以共享等问题,有效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平台是实现“全市一张图”的前提条件。随着地理空间信息跨部门应用的日趋增多和深入,对统一地理框架数据需求日益强烈。只有将各部门、各领域的社会经济信息置于统一的时空框架之下,才能实现信息的交互、整合,才能使各部门的数据、分析成果具有可对比性,否则只能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指挥无从谈起。因此,必须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遥感影像、电子地图等基础性、框架性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服务,才能为全市开展各类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统一的时空框架,即为全市各部门共用同一政务地理底图,构建起“全市一张图”。

(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是推动地理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形成的客观需求。通过建立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与共享服务应用体系,可以形成完善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共享机制,从而推动政府各部门对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如各部门信息图层的梳理和建设,不仅有助于政府各部门实现“职责清”、“数据准”,更重要的是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导决策等重大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基础信息,为促进空间信息产业链的发展解决了最重要的数据源问题。

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功能和应用模式

(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功能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干部分,是其他空间和社会经济信息定位、集成及交换的基础平台,主要提供四种功能服务。

1、基础数据服务。平台集成了市区建成区1:500比例尺、市区及城乡结合部1:2000比例尺、全市域1:10000比例尺的电子地形图;全市域0.3米分辨率高清晰影像图;全市域1:10000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式等其他专题数据。各类数据以目录树的形式进行分类组织,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由定制。

2、数据应用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空间数据浏览、空间量算、不同查询条件的数据检索与统计、空间分析、专题地图的配置与显示。

3、数据加载服务。针对专业用户,平台提供两种类型的专题数据加载功能。对于已具有空间坐标的专题数据,可通过平台内嵌的转换工具直接叠加到地图上;对不具有空间坐标的专题数据,可通过地名或地址匹配服务,实现非空间专业数据段快速加载。加载后的专题数据,可进行查询、统计与分析。

4、数据交换服务。可为共享各部门公开数据,提供分布式多源数据的、引用功能,能够对各部门分散存储维护的数据进行实时调度,实现了各部门分布式可共享的专题数据的逻辑集成。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应用模式:

1、直接调用。直接键入网址,自动获取电子地图服务,并可叠加本部门的专题信息,时间基于空间位置的专题分析应用。本模式适用于部门对空间位置需求较为简单的部门。

2、二次开发。平台提供标准的二次开发接口,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应用要求开发,可进行基本功能定制、业务模型的开发。本模式适用于需求相对复杂,对空间数据应用较为深入的部门。

3、数据源调用。公共平台的数据完全遵循oGC国际组织的相关规范,与第三方商用GiS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兼容,可以在这些软件中直接调用。

4、内嵌应用。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业务系统,可以通过公共平台的快速链接工具实现地图嵌入,以辅助业务办理,而不需对原有的系统作任何改动。

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应用实例

烟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公共信息平台是支撑烟台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开展了国土、房管、公安、城市网格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积极为社会建设提供数据服务,解决了跨部门数据共享和跨部门行业应用的问题,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服务社会化收到了初步成效。

一是为“数字化城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地理数据服务。数字化城市信息管理系统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城区划分为1千多个单元网格,形成市政府、区政府、街道、社区和万米单元网格五个层次的分级分层管理体系,实行网格化城市管理。将20万个公共部件按地理坐标标注在1:500的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每个部件都有一个8位“身份证”,由城管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这种管理法不仅使责任进一步细化,还把原来十几个人共同管理一个地段缩小为现在每人管理几个网格,大大减少了管理的流动性和盲目性,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的转变。

二是为“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利用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提供的数据和服务,以房产交易、房屋权属登记为基础,建立了图文合一的房产管理信息平台,为全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较为准确的房产基础数据,实现了房屋登记准确、及时,档案查询方便、快捷,数据统计全面、合理,数理分析科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