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的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21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1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突然,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极高的疾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偏瘫、失语、恢复期长、致残率高,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要了解和理解脑卒中在康复训练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如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家庭和社会状况,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新回归社会。

临床资料脑卒中病人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40岁~80岁;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6〕,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脑梗死15例,脑出血20例;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12例,伴失语1例;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的下降。经急性期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脑卒中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病情稳定,病程<于3个月。本组脑卒中病人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允许的(>24小时)情况下开始康复训练指导。

恢复期由熟悉病人,掌握病人病前的适应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订并实施心理护理。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忧郁;而心理上的支持与治疗脑卒中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康复训练中观察患者情绪表现,实施因人而异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给予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接受治疗,主动与其交谈,询问生活情况、治疗效果、对康复是否充满希望等,并耐心倾听家属意见,详细了解、分析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并给予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发现有妄想、幻觉的患者及时向医师汇报,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自杀倾向的重症患者,要检查患者有无收藏危险物品,加强巡视,做超前的心理护理,并告知家属,共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告知病情能治愈,但需要很长时间,说明积极主动锻炼的重要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向患者指出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使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许多年轻患者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们受到疾病折磨时,会顾虑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牵挂着老人赡养和子女的教育,又惦念着自身事业的进展和个人的成就,担心今后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常为此焦虑不安。所以,应把患者的心理活动跟其家属交流,让家属以平和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患者,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对家庭所遇困难的无奈,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医疗费用的拮据,消除其焦虑情绪的诱因。。

脑血管病人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施护,善于疏导,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完成每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尤其要注意进行各种功能训练时心理反应,如训练时摔倒、关节疼痛、卒中复发、尿路感染或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等,均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应引起护理人员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针对早期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法,做病人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状况,尊重、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告知病人所有症状通过顽强锻炼,均可在1年~3年内逐步改善。请“老病人”给他们讲解恢复的过程,解开病人心中郁结,使病人摆脱烦恼,保持积极心态,要以宽宏、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能以情乱气,不要过怒、过思,只有心平气和才利于疾病康复,积极因人制宜实施心理护理。使病人积极主动进行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提高病人的恢复质量。

在康复训练中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进行护理培训。脑卒中病人恢复期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易使病人及其家属失去信心。要向他们讲解康复训练中心理护理的必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更顺利的完成康复训练。

促进病人与病人的沟通,振奋患者精神鼓励患者与病友接触交谈,请病友与患者交流经验,同时鼓励其他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以振奋偏瘫患者的精神。

讨论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争取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心理护理计划,发现各种阻碍训练的心理问题,及时调整心理护理理计划,并争取机会,尽早介入,取得较好的康复训练效果的。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谢财忠,陈光,杨芳,刘亚红.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缺血患者的经颅超声Doppler和脑电图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6).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探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45例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脑卒中患者45例,全部经Ct或mRi证实,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将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康复组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72.2岁。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71.5岁。病人无明显精神和意识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吞咽障碍。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治疗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根据病情进行常规运动锻炼。康复组按脑卒中康复训练计划护理,康复训练方法根据Brunnstrom提出的偏瘫恢复6个阶段的理论对患者进行评估,收集有关资料,分段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强化护理干预。在生命体征稳定2~3天后即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采用Barbath技术,包括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训练,按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康复运动。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3

3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指导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锻炼干预,指导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应用Fugl-meyer评定法(Fm)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评定患者生活能力,随访6个月,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康复训练动作达标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第2、4、6个月的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结果:指导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为93.33%,对照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为6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指导组第2、4、6个月Fm、mBi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康复指导性训练;脑卒中;偏瘫;平衡功能;生活能力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applicationvalueofrehabilitationtrainingguidancein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rehabilitationexercise.method:60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wereselectedfrommarch2013toJune2014inourhospital,all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guidegroupandcontrolgroup,30casesineachgroup.twogroupsweregivenroutinerehabilitationexerciseintervention,theguidegroupwasgivenrehabilitationtrainingguidanceonthebasisofthat.Fugl-meyerratingmethod(Fm)wasusedtoevaluatethebalancefunctioninpatients,modifiedBarthelindex(mBi)wasusedtoassesspatientslifeability,followedupfor6months,allpatientsrehabilitationtrainingexercisestargetrate,thebalancefunctionandlifeabilitybeforetreatmentandaftertreatmentof2,4and6monthswereanalysed.Result:therehabilitationtrainingexercisestargetrateofguidegroupwas93.33%,controlgroupwas66.67%,theformerwashigherthanthelater,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ftertreatment2,4and6months,theFmandmBiscoreofguidegroupwerebetterthan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Rehabilitationtrainingguidance;Stroke;Hemiplegia;equilibriumfunction;Lifeability

First-author’saddress:RehabilitationHospitalofDongguan,Dongguan52311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8.014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是指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导致机体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患者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1]。偏瘫是该病最常见的后遗症,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脑卒中的发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其致残率则呈上升趋势,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3]。目前,脑卒中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管循环功能和临床症状,但治疗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平衡和生活能力严重低下。因此,治疗后患者需长期性持续性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以提高和维持机体正常活动能力。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功能康复锻炼对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本院通过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给予康复指导性训练,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指导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3岁,平均(56.28±6.16)岁;病程3~24d,平均(13.58±5.27)d;依据疾病类型分为脑梗死22例,脑出血8例;依据病变部位分为左侧10例,右侧2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1岁,平均(56.48±6.25)岁;病程4~22d,平均(12.96±5.18)d;其中脑梗死23例,脑出血7例;左侧9例,右侧2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伴有偏瘫症状;②首次发病且入组前无任何康复锻炼;③年龄40~80岁;④发病时间

1.3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锻炼干预,指导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常规康复锻炼所有患者主要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神经促通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疗法,具体应用反射抑制模式“控制关键点”本体感觉和皮肤感觉刺激"站立与步行训练,上下台阶等康复锻炼,同时教导患者进行相关穴位按摩,所有患者出院后不给予任何锻炼指导。

1.3.2康复指导性训练

1.3.2.1指导方法所有患者在教导完成后进行演练,康复医师观察其动作是否到位并对错误动作予以纠正,此外患者每2周进行一次40min的指导性讲座和复诊时复查患者康复锻炼动作完成情况,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增加或减少锻炼内容和指导。

1.3.2.2指导内容(1)肌肉训练:肌肉牵伸,坐位牵伸小腿三头肌5min;(2)训练:卧位髋伸展训练两组,每组各30个,凡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2小时辅助翻身1次,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3)站立训练:提踵训练、下蹲训练各30个;(4)言语和呼吸训练:通过张口、伸舌、鼓腮等刺激面、舌和唇肌,并进行呼吸控制练习(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5)行走训练:随着患者站立平衡和负重能力的提高,即可进行迈步、步行和上下阶梯训练,条件允许者可进行障碍跨越训练;(6)床边坐位平衡训练:正确的坐姿,保持身体平衡,包括躯干前后左右和旋转各项活动。

1.4观察指标和标准所有患者通过电话和复诊方式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应用Fugl-meyer评定法(Fm)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评定患者生活能力,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康复训练动作达标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第2、4、6个月的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康复训练动作达标标准:在无提示下,可独自完成训练动作90%为完全达标,达标率=(达标例数+完全达标例数)/总例数×100%[4]。Fm评分评估标准:80分为生活能力完全正常,61~80分为生活基本正常(轻微障碍),60~41分为需要帮助(轻度障碍),40~20分要较多帮助(中度障碍),

1.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校正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情况比较指导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为93.33%,对照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为6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2,p

2.2两组治疗前后Fm得分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的Fm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Bi得分均呈现上升趋势,指导组第2、4、6个月Fm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治疗前后mBi得分情况比较治疗前,指导组和对照组患者mB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指导组和对照组患者mBi得分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指导组患者第2、4、6个月mBi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主要临床表现有突然头晕、手脚麻木、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突然性昏迷,一侧肢体抽动,甚至死亡[7-8]。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由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脑中风称为脑梗死,由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中风称为脑出血,但无论何种类型脑卒中均极易发生永久性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即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10]。因此,多数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治疗后,须在院外持续性进行康复锻炼治疗以维持和恢复机体各项功能[11-12]。

有文献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在结构、功能上存在代偿性和功能性自然恢复力,因此患者患肢的功能恢复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13]。而汤春玲等[14]研究表明,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通过患侧肢体学习健侧肢体运动功能可有效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进而恢复大脑对肢体的控制能力,使患者逐渐恢复运动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而本研究通过在本院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给予康复指导性训练,结果显示,治疗前,所有患者之间的Fm、mB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所有患者Fm、mBi得分均明显增高,此结果与国内侯智[15]研究相符,表明康复锻炼对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的患者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的患者,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的患者各时段Fm、mBi得分明显优于常规干预的患者,表明康复指导性训练可更为有效规范患者的康复锻炼动作,使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帮助患者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研究还发现,在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过程中,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锻炼,可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有利于监测患者病情和发现患者在康复锻炼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康复锻炼以提供更为有效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有效地加速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极大限度发挥了脑的可塑性。同时通过指导训练,增强了患者的信心,间接提高了患者对康复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持续性促进大脑皮层功能重组,恢复对运动的控制能力,最终增强了康复锻炼对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作用。

综上所述,康复指导性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有利于提高康复锻炼的效果,持续性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HaoZw,LiJm,ZhaoYn,etal.theeffectofLokomatlowergaittrainingrehabilitationrobotonlowerlimbfunctioninhemiplegicstrokepatients[J].modernpreventivemedicine,2013,40(8):1558-1559.

[2]BoelmanC,Lagman-Bartolomeam,macGregorDL,etal.identicalatp1a3mutationcausesalternatinghemiplegiaofchildhoodandrapid-onsetdystoniaparkinsonismphenotypes[J].pediatricneurology,2014,51(6):850-853.

[3]wangY,YuL,FuJm,etal.RemoteintelligentbrunnstromassessmentsystemforupperlimbRehabilitationforpost-strokebasedonextremelearningmachine[J].JournalofBiomedicalengineering,2014,31(2):251-256.

[4]肖坤.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偏瘫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6(8):161-164.

[5]LiuQ,Yanm.acusectorjointsemiconductorlaserandrehabilitationtreatmentof68casesofhemiplegiaafterstrokecurativeeffectobservationofshoulderpain[J].LaserJournal,2014,35(7):115-116.

[6]Zhangw.effectsofearlyrehabilitationinterventiononelderlypatients’recoveryofupperandlowerextremityfunctionandactivitiesofdailylivingwhoarewithacutephaseofstroke[J].medicineHealthcareapparatus,2014,21(5):637-638.

[7]GaoSH,ZhuYX,wangm,etal.theanalysisontheeffectsofrehabilitationtrainingcombinedwithdrugsinpreventionfromsecondaryosteoporosispatientswithhemiplegiacausedbystroke[J].JournalofClinicalmedicineinpractice,2014,18(5):113-115.

[8]GaoXY,DaiL.investigationoncognitionofrehabilitationnursingto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amongclinicalnurses[J].modernpreventivemedicine,2014,41(6):1147-1149.

[9]SerinoD,CamasseiFD,Delalandeo,etal.HemiconvulsionCHemiplegiaCepilepsysyndromeassociatedwithinflammatory-degenerativehystopathologicalfindingsinchildwithcongenitaladrenalhyperplasia[J].europeanJournalofpaediatricneurology,2014,18(3):416-419.

[10]HendrikR,Holgert,andreaso,etal.Heterozygousde-novomutationsinatp1a3inpatientswithalternatinghemiplegiaofchildhood:awhole-exomesequencinggene-identificationstudy[J].theLancetneurology,2012,11(9):764-773.

[11]pengB,YuQ,LiYbinedrehabilitationtraininganddrugtoimprovequalityoflifein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J].practicalJournalofClinicalmedicine,2014,11(5):114-117.

[12]ZhangY.effectobservationofindividualizedrehabilitationphilosophyinimprovingtherehabilitationandtreatmentattitudesofpatientswithstrokehemiplegia[J].JournalofClinicalmedicineinpractice,2014,18(20):19-21.

[13]ZhengXY.Clinicalanalysisof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in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J].attendtopracticeandResearch,2014,11(6):152-153.

[14]汤春玲,范咏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4,34(5):582-583.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晚期康复;预后

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预后直接关系其以后的生存质量,本文对36例不同程度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于治疗前后采用Fim评定以观察康复开始的时间不同对偏瘫肢体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2006年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36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男性32例,女性4例;年龄53~78岁,平均67岁;脑梗死24例,脑出血12例。36例根据病程分为早期组25例和晚期组11例。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针灸、理疗、心理康复及康复治疗。早期组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平稳(12~30d)遂进行床旁康复治疗,后转我院接受康复治疗;晚期组患者偏瘫异常模式已经形成(3~5个月)才到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内容包括手法按摩瘫痪肢体、被动运动、床上变换、四肢关节主被动活动、坐位平衡训练、起立、站立及步行训练等。

1.3评定标准两组均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进行Fim量表评定,其中躯体功能13项,语言功能2项,社会功能12项,认知功能2项。功能独立为126~108分;轻度依赖为107~90分;重度依赖为89~54分;

1.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表示,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Fim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治疗1个月时,早期组2例患者功能独立,晚期组无;2个月后早期组67%功能独立,晚期组仅22%。留有重度偏瘫、生活完全依赖、Fim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Bach倡导脑的可塑性理论,指出脑可通过学习和训练以完成因病损而丧失的功能,并使相应的皮质代表区扩大。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本文早期组患者康复治疗后Fim评分明显高于晚期组,表明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进展后同样可以早期开始康复训练。有的认为急性期开始康复训练症状可能恶化,如脑水再出血等,但王玉芬等[2]将30d后脑梗死患者分为a、B、C三组,均进行康复训练,结果a、B两组Fim评分明显高于C组,说明脑梗死后3个月的患者,康复治疗仍有效,本文晚期组治疗2个月后,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部分患者从重度或完全依赖提高至轻度依赖和功能独立,说明错过最佳康复时机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治疗,应以神经系统病理和功能水平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训练程序,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作为一线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康复医学知识的认识,让康复治疗早期介入,使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3-184.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脑卒中;生活能力;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在心理上消除患者的依赖心理,增强独立自主精神,争取生活自理,并可进行必要的家务和户外活动等。包括日常生活动作的熟悉和生活辅助器的使用等,一般在坐位训练开始的同时即可进行,使其在最大程度上重返家庭,回归社会[1]。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本科对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2例。全部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4±11.2)岁。

1.2方法32例患者应用内科常规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从坐位训练开始的同时进行。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家属的密切配合和护士的耐心指导。①进食:一般单手可以完成,必要时使用自辅助工具。例如,在用患手进餐时,可用粗柄的勺子以便抓握,用有支架的筷子便于两支筷子分开,用可套在手指上防止筷子滑落的带套圈的筷子。水杯要轻且便于抓握,必要时用吸管饮水。为防止餐具滑动,可在餐具下放防滑垫子。每日三餐都要训练。②整容动作:包括洗脸、刷牙、剃须、梳头、化妆及剪指甲等。病后早期就应鼓励患者用单手进行,当患者可保持坐位后就可以去洗手间。各种用品位置要便于患者取放。毛巾要小,可套在水龙头上用单手拧干;刮胡须可用电动胡须刀。③二便:早期要在床上进行,在患者学会床椅转移后,则使用床边坐式马桶。一旦患者学会操纵轮椅或可步行就可去厕所排便,便器应是坐式的,旁边有扶手,手纸长度应适宜。④更衣:当患者可保持坐位时就开始练习穿脱衣服和鞋袜。衣服要宽松,裤带可改为松紧带或使用尼龙搭扣。鞋要轻便宽大,鞋带改为尼龙搭扣,鞋后部缝上小环,以便于穿脱。穿前开口衣时,先穿患侧至肩部,然后健侧,脱时相反;穿套头衬衣时,先穿患侧袖子,套头再将健手通过袖子,脱时相反。在床上穿裤子时,取叉开腿坐位,先穿上患侧裤腿,再穿健侧,随后躺下用健腿支撑抬臀把裤子提上来,再系腰带。椅子坐位下穿裤子时,先将患腿放在健腿上套上裤腿,放下患腿穿健侧,再站起将裤子提起来系腰带,脱时相反。穿患侧袜子和鞋时也是把患腿放在健腿上进行,必要时使用穿袜器等助具。⑤床椅转移:在患者能保持坐位平稳后开始训练。把椅子或轮椅放在床边健侧,患者坐在床边,用健手先扶住椅子或轮椅扶手,站起后旋转身体坐下。由椅子转移到床上时动作相同。⑥洗澡:坐在椅子上进行较为安全方便。可用长柄刷洗后背,拧毛巾时可把毛巾夹在患侧腋下或缠在患侧前臂上,水温不宜太高,时间宜短。

2结果

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值由训练前平均44.5分增加到85分。aDL采用Barthel指数[2]。其中出院时生活能完全自理者20例,生活部分自理者11例,1例仍完全依赖他人照顾。

3讨论

康复的目的是改善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重新回归社会生活。为了使患者的aDL能力得到切实的改善,笔者选择早期即坐位训练开始的同时即给予正确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把功能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从自我照顾活动开始,使患者的行为与环境交相感应,可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脑卒中偏瘫患者不仅在患侧,甚至在健侧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废用,成为预后不良的原因。经过日常生活运动能力训练,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自主运动的控制与协调,而且能有效地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的产生,避免肢体痉挛和非麻痹侧的肌萎缩[3],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通过代偿和使用辅助工具,以争取患者早日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成文,慕学荣.运动、作业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37.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康复机器人;平衡功能

平衡功能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也是影响患者获得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重新步行和回归社会的信心,因此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恢复其平衡功能是主要的康复目标之一[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为首发的,单一病灶的脑出血或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36~78;平均(56.26±7.82)岁;脑梗死52例,脑出血8例;病程2个月,下肢肌力≥Ⅲ级,坐位平衡、立位平衡≥Ⅱ级,有一定的步行能力,如可借助行器具移动。排除以下情况: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智力障碍(mmSe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①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②桥式训练③坐位平衡训练;④患侧负重训练;⑤重心转移训练;⑥起立训练;⑦步态训练:平衡杠内行走,向前行走、向后行走、转身、侧方行走、上下楼梯等。物理因子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生物反馈等;

1.2.2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患者在进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时,手尽量离开扶手保持平衡,30min/d,6次/w。

1.3评价方法康复训练前及训练6w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评测平衡功能;用motricity指数中下肢肌力积分来评价下肢肌力[3];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assessment,Fma)评测下肢运动功能。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分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远动功能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

注:a:与治疗前比较,p

3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平衡功能障碍,容易引起运动功能失调和跌倒,使患者害怕站立、行走,甚至不能步行[4],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及神经恢复[5]。平衡功能的维持有赖于感觉器官如视觉[6]对人体所处位置信息的正确接受,中枢系统对这些信息的整合,运功能系统对中枢系统的正确反馈;此外,维持静态、动态平衡还必须有充分的骨关节功能、下肢肌力及肌张力[7]。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在感觉无障碍的情况下,下肢肌力是影响平衡功能主要因素之一,对患侧肢体进行肌力训练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8,9]。有文献报导[10,11],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明显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

现代脑损伤恢复理论认为,患侧肢体反复进行有目标指向性的训练,可引起接受训练的身体部位在皮层的支配区域扩大,传导兴奋的神经回路传递率明显提高[12]。因此强化训练有利于新的神经回路和正确动程序的建立,另一方面,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增强下肢各个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为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步行能力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aDL)改善。因此,偏瘫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除了采用神经促通技术之外,进行肢体的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立典,郭晓琳,陶静。针刺治疗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36-139.

[2]中华神经内科学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6):381.

[3]DemeurisseG.,Demolo,Robayee.motorevaluationinvascularhemiplegia[J].eurneurol,1980.19(6):382---389.

[4]张建,早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9):795-796.

[5]张静,陈静,陈新武,等Frenkel训练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观察[J].武警医学,2006,17(3):209-211.

[6]朱琪,乔蕾,杨坚,等.视觉代偿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43-144.

[7]汪霞,人体平衡能力的评定及应用现状(综述)[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册,1992,12:45.

[8]pohlpS.StartzellJK,Duncanpw,etal.Reliabilityoflowerextremityisokineticstrengthtestinginadultswithstroke[J].ClinRehabil,2000,14(6):601-607.

[9]Duncanpw.RichardsL,wallaceD,eral.arandonmized,controlledpilotstudyofahome-basedexerciseprogramforindividualswithmildandmoderatestroke[J],Sroke,1998,29(10):2055-2060.

[10]翁长水,毕胜,田哲,等.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aDL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94-696.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假性延髓麻痹

【关键词】脑卒中;假性延髓麻痹;康复护理

0引言

假性延髓麻痹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1].常为大脑延髓以上部位数次或数处脑卒中的后遗症.表现为该组颅神经所支配肌肉的完全或不完全瘫痪,咽喉舌肌运动困难,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讲话困难等,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如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促进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的恢复,更好地提高日后的生活质量,是康复训练护理的重要课题.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组32(男22,女10)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平均年龄65.0±2.6岁,脑梗死16例,脑出血9例,混合性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言语功能障碍.

1.2方法

1.2.1心理支持指导患者患病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易怒,情绪易变化,加之对所患疾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与认识,病后不能进食或易呛咳,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或呼吸困难.言语障碍又使得医患之间、护患之间、患者与家属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最初的护理问题应给予心理支持,对其进行宣教,心理疏导,要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发生、转归及恢复的基本知识,关心、体贴、爱护和尊重患者,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可根据医嘱配合抗抑郁药物如“百忧解”等的治疗.

1.2.2吞咽功能的训练指导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在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早进行,对于完全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饮食,但应注意吞咽动作的训练,嘱其作咽下的动作,特别在咽肌未发生废用性萎缩时开始,有助于吞咽功能恢复;舌肌及口唇运动训练:指导患者伸舌、卷起、舌头上翘等动作以训练舌肌的食物搅拌作用,并配合张口、闭口、收拢口唇动作.开始困难时可用手帮助或医护人员协助训练,增强舌肌、口唇肌之间的动作的协调性,同时加强咀嚼动作.待具有一定的咀嚼和吞咽功能后进行进食训练,开始可用流食,适应之后以无渣半流食为宜,如无呛咳,可少食多餐,逐渐增加食量至正常.进食时宜取半坐位或坐位,便于患者咳出或及时吸出误吸物,以免发生窒息.同时可配合针炙、理疗、穴位封闭及按摩等物理疗法,促进其康复[2].

1.2.3言语功能训练构音肌的训练,令患者发“啊”声或唇音训练或用咳嗽、吹纸、吹火柴等方法诱导发音,唇音的恢复一般较易.对镜训练,让患者先随指导者发音或讲简单的词汇,以后自己发音,在视觉帮助下对镜训练构音器官的位置或口型,由易到难、由短到长.衔接性训练,由患者对数字单词或短句进行复述,由指导者诉上半句,患者述下半句.此方法对于已有初级言语能力患者效果较好.听语、指图、指物、指字训练,让患者执行口令看图、看物后说出其名称,轻者可组织2~3人集体训练,重者可单独一对一训练,切忌患者用手势或动作表示语言,由于言语障碍,交流时患者惯用点、摇头或手势,应纠正这些不良习惯,使患者先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如吃、喝、不、好等.

2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康复训练指导、采取各种措施的综合训练和护理,在改善功能缺失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全身体能,经l~2mo康复训练,提高进食能力和言语功能,32例除2例合并重度血管性痴呆恢复较差外,其余患者基本达到自行吞咽和进行言语交流的能力.

3讨论

假性延髓麻痹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加之患者遗留偏瘫,严重者四肢瘫痪及智能障碍.对此类患者康复训练需付出超常人的耐心与毅力,其康复计划,必须制定在患者可接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康复训练;高压氧;脑卒中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病率极高,致残率高达80%[1]以上,该病常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有关研究[2]称: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本文探究了康复训练辅助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36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节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将所有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2.1±1.21)岁,脑梗死13例,脑出血5例,实验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62.2±1.10)岁,脑梗死15例,脑出血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和高压氧进行治疗。在患者入院时,给予患者常规的药物和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压缩空气加压至0.2mpa吸纯氧1h,1次/d,持续治疗20~30d。实验组运用康复训练辅助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实验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在患者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后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每天训练45~90min,5d/w,训练的强度应控制在以第2d不会感到疲惫为标准的范围内。具体训练活动有:迟缓期良肢位摆放;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立位平衡;行走和步态训练等。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使用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别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依据[3]将疗效结果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减少91%~100%;显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低于17%。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比例、显效比例和有效比例之和。

1.4统计学分析对本实验所得的全部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均用例或者百分率(%)表示,用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疗效的比较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6.67%,试验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3讨论

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为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为痉挛、运动功能受损、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该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常规的西药和护理配合高压氧的方式,研究发现[4]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伤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这为康复训练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康复训练是临床上运用最广泛的训练方法,对于训练肢体运功功能有显著地疗效,通过反复的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收到正确的运动功能信息,从而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中也显示:使用康复综合疗法辅助高压氧治疗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评分远远高于只用高压氧进行治疗的患者,且治疗的总有有效率显著提高[5]。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综合疗法辅助高压氧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评分,同时提高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奕丰,王文志,刘红梅,等.北京市和上海市抽样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18(01):5-9,13.

[2]黄素芳,黄素坤.探讨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6):216.

[3]孔磊,谢金萍,宋献丽,等.高压氧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04):332-334.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9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综合康复训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213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据调查,大约有30%~7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障碍并发症[1]。本次研究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常规内科治疗+综合康复锻炼,取得显著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5.9±11.4)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6.3±12.5)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指导、病情观察、并发症处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主要内容为:①基础训练。让患者对着镜子反复进行口唇的闭锁训练,缩唇、吹气、发音。a.进行下颌运动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多张口,使得下颌松弛并向两侧运动。b.进行舌训练。将冰棉棒逐步刺激软腭、腭弓、舌根以及咽后壁,边刺激边做吞咽训练,每次做10min左右,每日早中晚各做1组训练。c.进行呼吸道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憋气并咳出,提高患者的咳出能力以及预防误吞现象。同时让患者努力咳嗽,尽量将气道中异物咳出来,改善吞咽功能[2]。②进食训练。让患者采取端坐位,若无法坐起的患者则将床头抬高30°,取仰卧位,并指导患者将头部前倾,选用较小的表浅汤匙,在汤匙入口后先在舌前的1/3处稍微向下后压,让食物顺利从健侧嘴角入口,进食速度稍慢,每餐进食时间控制在45min左右。进食完后让患者继续保持现有约15min,预防食物反流。③代偿训练。让患者取一定,改变咽喉部的形态。通过改变食物入口的方式和方向来减轻患者的吞咽障碍,逐步提高吞咽效率以及减少误吸。如:让患者进行反复吞咽、侧卧位吞咽、用力吞咽等训练。④声带训练。让患者深呼吸,屏住呼吸,然后用力吞咽,接着自主用力咳嗽;还可以做吹哨子运动,先深呼吸然后吹哨子,重复进行10次。通过反复的训练增加声门闭锁[3]。

1.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的吞咽障碍消失,且进行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有效:吞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且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无效:吞咽障碍未缓解或加重,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治愈19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91%,

对照组治愈13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0.4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2,p

3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痛苦,患者无法正常进食,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吞咽障碍使得患者容易出现误吸现象,进而容易引起肺部感染,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吞咽障碍是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受损引起,一般中枢神经受损后无法修复,但是经过长久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在受损后还能进行一定的重组和可塑,只要神经元未彻底受损,那么其轴索、树突、突触就可以发芽再生和重组[4]。

根据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病机理,对患者采取综合康复训练,通过对口、唇、舌、颊部等构音器官进行反复的功能康复锻炼,逐渐增强口腔的自主运动能力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能力,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在康复训练的时间上,wHo推荐当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且神经系统症状停止发展48h后开始进行早期综合性康复训练,此时患者不存在意识障碍,能严格遵照护理人员的指导进行各个功能锻炼,逐步恢复吞咽功能[5]。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出现吞咽障碍后,其心理发生较大变化,大多数患者会产生焦躁、绝望等心理,护士则在综合康复锻炼前给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产生的原因给予心理疏导,让患者认识到吞咽障碍只是暂时的,通过循序渐进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以本院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还可邀请本院最近收治的已康复的吞咽障碍患者来给现身说法,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训练。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康复训练,从基础训练、进食训练、代偿训练、康复训练几个角度开展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吞咽障碍中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诗丹,陈启波,李荣祝,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569-573.

[2]安晓蕾,郭亮军,李彦梅,等.针灸电刺激康复训练结合因时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15(18):2190-2193.

[3]廖喜琳,钟美容,蔡超群,等.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及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8):2036-2038.

[4]施加林,鲁俊玲.吞咽言语诊疗仪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2014,31(1):62.

卒中的康复训练篇10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营养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症状之一,急性期发生率为51%[1]。吞咽障碍可以影响患者水及营养摄取,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由此引起的误吸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出现肺部感染甚至窒息危及生命。所以对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锻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共有76例,入院后经吞咽功能评估和营养风险评分(nRS评分)。筛选出有吞咽障碍并且存在营养风险(nRS评分≥3分)病例36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试验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和行吞咽康复锻炼。对照组行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康复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5±6.37)岁;对照组16例,男8例,女8例,平均年龄(64.6±6.6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营养风险筛查

采用丹麦肠外肠内营养协会专家制定的评分方法[2]。患者的评分方法依据疾病严重程度和营养状况分为2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4级。正常(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两部分分值相加后总分≥3分考虑存在营养风险。

1.2.2吞咽障碍的评价

才藤氏提出的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3]:7级正常范围:摄食咽下没有困难,没有康复医学治疗的必要。6级轻度问题:摄食咽下有轻度问题,摄食时有必要改变食物的形态,如因咀嚼不充分需要吃软食,但是口腔残留的很少,不误咽。5级口腔问题:主要是吞咽口腔期的中度或重要障碍,需要改善咀嚼的形态,吃饭的时间延长,口腔内残留食物增多,摄食吞咽时需要他人的提示或者监视,没有误咽,这种程度是吞咽训练的适应证。4级机会误咽:用一般的方法摄食吞咽有误咽,但经过调整姿势或一口量的调整和咽下代偿后可以充分的防止误咽。3级水的误咽:有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也不能控制,改变食物形态有一定的效果,吃饭只能吃咽下食物,但摄取的能量不充分。2级食物误咽:改变食物的形态没有效果,水和营养基本上由静脉供给,因单纯的静脉营养就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稳定性,这种情况尽管间接训练不管什么时间都可以进行。直接训练需要有专门设施进行。1级唾液误咽:连唾液都产生误咽,有必要进行持续的静脉营养,因为误咽难以保证患者的生命稳定性,合并症的发生率很高,不宜行直接训练。疗效判定用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改变的程度代表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提高到7级,摄食咽下无困难;显效:吞咽障碍提高3~5级。但未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1~2级,但未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变化。

1.2.3康复训练的方法

1.2.3.1间接吞咽训练[4,7](基础训练)

对中度、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有针对性开展口咽部肌群功能训练。主要包括:①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让患者空咀嚼、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伸舌作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②咽部冷刺激:用冰冻的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提高其敏感性。③空吞咽训练:让患者作空吞咽口水、小冰块及果冻训练,这有利于患者吞咽模式的恢复。④呼吸功能训练等。

1.2.3.2直接吞咽训练[4,7](摄食训练)

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和训练为主,对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经过基础训练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主要方法有:①取利于进食的:常用有2种,半卧位:躯干上抬30°,头颈前屈,患肩用枕垫起,这有利于口腔期障碍患者食团向咽部运送;坐位: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坐起时无性低血压反应,就可取坐位进食,这样容易引起吞咽反射。②把握好一口量:一口量过多,口腔控制困难,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以少量试之(3~4ml),然后酌情增加。③强调食物的性质: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所选择食物的温度、质地、体积和口味要能够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难以咀嚼或容易分散的食物。④强化意念运动训练:引导患者再识记摄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吞咽动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新建立。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计量资料均以面,i,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由计算机执行,统计软件为SppS16.0。

2结果

2.1实验组经过康复训练后按照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法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试验组经营养支持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住院天数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注:p

表2

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

3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影响营养摄入和发音,产生悲观心理,致使生活质量下降,重则造成严重营养不良,导致吸人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年龄大的脑卒中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常常存在营养风险,需要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营养风险评分简易适用,可以对入院患者常规护理评定时行营养风险评分,为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吞咽的全过程分为3个时相,即口腔时相、咽时相、食管时相。重度脑卒中患者,舌的随意运动常受限,因此吞咽训练重点在前两个时相。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作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即可进入饮食治疗。训练应循序进行,不宜操之过急,按程序有目的地训练与吞咽有关的肌肉,使有关肌肉运动逐渐到位,防止误咽及呛咳。吞咽功能改善后,可考虑拔除鼻饲管,增加进食量和种类。通过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以缩短拔管时间,提高拔管率。

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容易存在营养风险,营养风险评分筛查简单可行,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对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行营养评分和康复锻炼护理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亚娟,张群.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5,16.

[2]JensK,Henrikhn,oleH,etal.nutritionalriskscreening(nRS2002):anewmethodbasedonananalysisofcontrolledclinicaltrials.Clinnutri,2003,22(3):321,336.

[3]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7级功能分级评价.现代康复,2001,5(10):7.

[4]高丽萍,霍春暖,瓮长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4,346.[5]张臻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1(19):86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