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道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20

对茶道的理解篇1

关键词:茶文化;和解;心理分析

收稿日期:2011-11-01

作者简介:司书娟(1986―),女,山东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183-03

1引言

从魏晋南北朝的“以茶养廉”[1],到唐朝的“茶道大行”[2],从宋代茶文化的深入发展,到深邃淡雅的明清茶文化,作为我国国粹之一的饮茶,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为人们生活所必需,也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一种艺术。而茶文化则是除了对茶的认识,更多地是体现人与人、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关系,其涉及范围宽广。

2“和解”心理

荣格在《心理类型》一书中指出了和解的意义。他认为生命的最适度越来越撤离了相对立的极端,寻找中间道路,正因为对立是理性的和意识的,其中间道路就必定是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的。既然作为一种对立之间的和解功能,中间状态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它仍然是无意的,那么,在西方,它就会投射到中介的神的形象中。而这种两者对立取中间道路的思想在中国表现为道的形式。人变成与道合一,与永不止息的创造性的绵延合一[3]。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道”的诠释的多样性。如道教的思想认为道被分为阳和阴的基本的二元对立,作为一个微观世界,人即是对立的和解。而儒家的思想,则认为“中庸之道”为之和解、中和等。此外,中国文化中的“和解”心理体现在对立面统一与平衡、事物多样性统一与融合、万物生长发展的源泉等各个方面。

基于这一特点,本文则将中国的和解心理“道”界定在儒家和道家的诠释基础上,即事物间或食物内各要素取得协调一致、保持均衡稳定的心理状态。茶文化中的“和解”则主要体现在各种对立元素的统一平衡上,不管是从茶之源、之器、之饮,还是从茶礼茶道角度,都能看到这些寻求和解中立的轨迹。人们通过使茶文化中的众多元素体现“和解”,而寻求心理上的平衡,获取生生不息的活水动力。

3“和解”在茶中的具体体现

3.1“茶之源”中的和解

3.1.1生长环境的“阴阳”和解

陆羽《茶经》中认为“阳崖阴林”是茶树的最佳生存环境,指出茶树适宜于向阳山坡有树木隐蔽的生态环境。而且宋代赵佶也指出:“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滋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4]先人王充主张“阴阳和则万物育”[5],即他认为自然界阴阳交感调和,就使万物生长、繁茂,若长期阴雨或干旱,阴阳失调,万物就不可能繁茂生长。通过协调茶树生长环境中的阴阳元素,使其处在一个最佳的生长状态中。

3.1.2“刚与柔”和解的茶性

茶之制作,焙制使干,其体性坚、硬、刚,兼之使其性寒严,故而文人好以茶寄托其刚直坚正之品格、操行。苏轼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咏茶之德性与高洁之趣为:“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读。“将茶赋予苦硬刚耿的品质。但是《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又将茶极具柔媚之性展现地淋漓尽致。

3.1.3药用价值中的“和解”

我国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中还论述了茶的药理,他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或降则上清矣。然火油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3]热与寒的和解,就体现在茶性之中。两者相济相生,故能得其中和。这些治疗措施,都是为了纠正偏失。通过平衡体内阴阳,使生理机能恢复达到和解平衡稳定状态,茶的药用价值无疑与中医的“中和”思想不谋而合。

3.2“茶之器具”中的“和解”

陆羽认为烹茶时,风炉上五行皆备,风炉外形美观古雅,精巧别致,在炉脚上刻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等。这两句话就阐述了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配合和谐、达到平衡的过程这一事实: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6]。自西周末年以来,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被认为是生万物的源泉[5]。多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相配合达到和解的现象被称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5]。这样“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风炉,就带来了“去百疾”的结果。

此外,有些地方将茶壶称作“茶娘”、将茶杯称作“茶子”[1],如子母暖壶等,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束柴三友壶”,取“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素中透着美韵。无论是五行的相生相克,还是茶器的阴阳调和、自然风韵,都散发着一种平和稳健自然的气息,饮茶之人关于“静”内心体验也是不言而喻的。

3.3“茶之为饮”中的“和解”

茶是茶叶与水的和合之物。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品茶之源,是茶道之源。水为茶之母,好茶须好水。茶与水的关系,注重的是一个“和”字[6]。而优质的茶水也是注重“资阴阳之和”。正如秦观《淮海集》三十八《龙井记》道:“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7]这不仅是泉水好的理由,而且是做一个“有道之士”的理由。既不受过于阴性的环境所熏染,也不受过于刚性的环境所压迫,最终却呈现出一种阴阳调和的中间状态。“水为茶之母”的说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苏轼烹茶重“活水”(《汲江煎茶》),唐庚在《斗茶记》中明确地要求:“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活水的基本条件是流动,然而并非流动之水都是活水。“活”的标准,在于缓急的和解。正如在《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话本中,王安石命苏轼取中峡之水的原因为上峡之水太急,下峡之水太缓,而中峡之水在缓急之间,堪称“活”水。

“茶之为饮”的“和解”体现在其阴阳调和、缓急的平和。只有达到这两点的中和,才能说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茶水,是神与形的交融合一。换言之,茶缘于水,水是茶的寄托,茶是水的溶化;茶与水相依相托,相辅相成,相续相禅,生死与共,才成就了中国茶道,积淀了中华茶文化的“和解”心理。

3.4茶道中的“和解”

不同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如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等。但是,“和”却是众多学者公认的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的灵魂。“和”的内涵广泛,可以指天人和合、家庭和合、身心和合,可以指和为贵、祥和、谦和、和况处世、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本文则认为茶道中的“和”即“和解”着重体现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孔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8]、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9]。

中庸思想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是解决纷争与矛盾的方法。做人应以一种宽容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的精神来对待宇宙万物中发生的问题、将矛盾双方保持在统一体之中,使两者不断联结、渗透,在互补中达到平衡统一。对于人们的情感,喜怒哀乐的感情不要表露出来,内心要处于虚静恬淡不偏不倚的境界。这种中和就是人们的通达之道。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文人植根于社会中儒家思想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人们常将香茶喻作“太和”之汤,殊不知,茶有酸甜苦涩之味,水有甘洌咸苦之分,器有精美拙劣之别,但恰恰是习茶之人通过洗水、择茶、取器,而后经过“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烹茶技艺,展示着尚和的茶[10]。此外,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

通过饮茶,使饮茶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态度,行为得体,不冲动、不偏执、不做过分之举。而茶道所提倡的质朴而不粗野,文雅而不虚浮,泰然自信而无傲气,威严而不凶猛,宽和而不放纵,庄重矜持而不固执,这些中正宽厚的品德,都是中庸“和解”心理的体现。

3.5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和解”

(1)《本草纲目》中提到:酒,是天之美禄,面曲之酒,少量饮用可和血腥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叙情合欢;痛饮就会伤神耗血,损胃亡津,生痰助火[11]。其中,烧酒是纯阳毒物。烧酒与火的性质相同,与火便燃,颜色如同硝焰。北方人一年四季都饮此酒,南方人夏天不喜欢喝此酒。烧酒味道而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米酒气味苦、甘、辛、大热,有毒;葡萄酒气味甘、辛、热,微毒。这些记载都表明,酒是一种阳性的物质。而苏轼则明确提出:“姜助阳,茶助阴,姜茶消暑,解渴祛毒,且一寒一热,能跳步阴阳”[12]。

(2)茶和酒,又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的象征[5]。儒家主进取,倡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似酒。道家主静观,宣扬“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生哲学,似茶。茶和酒,似乎还对应着西方美学中所谓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一盏清茶,使人由浮躁转为冷静,由冷静而生发对现实清醒理智的反思,由反思而现出洞察人世后的一缕微笑,此种品茶境界,正得日神精神之神韵[10]。两种不同精神,却在醉与醒上达成和解。酒代表醉,茶代表醒:饮茶使人清醒地认识到“人生如梦”,故而对人生忧患不是采取酒醉式的实解二是采取茶醉式的虚解,化对抗为虚无。

(3)饮酒,比之饮茶,它要随意得多。酒性本狂烈,且饮酒本是助豪兴、增豪情、暂除尘世羁绊之举。品茶比饮酒更讲究,它包含对茶叶和泉水的选择,也包含对茶具和环境的选择。有时候这种选择近乎苛刻,但不可否认,这种对茶叶、泉水、茶具等一丝不苟的讲究和洞幽烛微的精细鉴别。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盛行以及并行不悖,无疑是“和解”之道的最佳体现,是阴阳之合、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融合的诠释。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4结语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作为一种饮料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唐人斐汶对茶性的体验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13]。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产生冲淡、简洁、高尚、雅清的韵致。也正是因为其“和解”思想的传承载体――机体强大的,盛于久长,茶文化才能成为不老的精灵、成为说不尽的话题。不论是从其茶、茶水、茶树等物质形态还是从茶道等文化形态,其无处不流淌着和解的血脉。世人在茶文化中体验着“和解”之道,并与之结合、与永不止息的创造性的绵延合一。

参考文献:

[1]

王玲.最经典的茶道、茶艺、茶文化读物: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2]李飞.唐宋茶道大行之原因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5):61~65.

[3]荣格.心理类型[m].吴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程静宁.中国传统中和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刘畅.和-中华茶文化的灵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7]胡晓明.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J].文艺理论研究,2007(1):77.

[8](春秋)孔子.家藏四库系列图解论语[m].北京:万卷出版社公司,2008.

[9](战国)孟轲.孟子.崔钟雷[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10]张忠良,毛先颉.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11](明)李时珍.图解本草纲目[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对茶道的理解篇2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S5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52-02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2.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①茶文化思想可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及通过对茶德思想的领悟,可调节心态,这样就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对维持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茶德思想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迪。②茶道精神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茶文化是以德为中心,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茶文化最大的影响是可以使大学生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学习了茶艺,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提高文化素养。

3.茶文化的美学功能。中国茶道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在安静幽雅的品茗环境中进行茶事活动,感受茶之美、器之美、艺之美、人之美。在此种意境中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大学生学习茶文化,会把茶文化作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4.茶文化的保健功能。饮茶有益人体健康,从神农得茶解毒始已有几千年历史。现代科学发现,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茶能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清热降火、止渴生津、溶解脂肪、帮助消化、醒酒解毒、杀菌消炎、预防龋齿、消除口臭、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降低辐射危害、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这些功效已不只是古代相传的偏方和经验,而是从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加以证实。

二、茶文化在大学生中推广的措施

1.在大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茶文化课程。目前有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大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掌握茶的种类、制茶的基本理论、泡茶技艺及茶叶保健功效,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艺,可以陶冶情操,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每年不同地区举办的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

3.根据茶文化,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相关的研究、调查等。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扩展旅游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对各地、各民族茶俗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通过以上的措施,在大学生中进行茶文化的教育与宣传,让大学生补充知识,开阔视野,完善思维,陶冶情操,平和心态,怡情悦性,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启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思想与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想融合,以及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这样不但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可将一种潜在教育渗透到学生身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

[4]张凌云.试论“茶文化体系中的素质教育功能”[DB/oL].省略

[5]沈佐民,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2,(2).

[6]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

对茶道的理解篇3

1.《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旅游市场中我们发现,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做好茶文化和茶道艺术旅游文章对于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旅游景区的专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因此,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茶道艺术的实践操作。茶文化包括茶、茶文化的历史,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如儒家、道家、佛教等学派的精神,让学生的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让茶文化与生活、就业结合起来,成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茶道艺术的教学,主要包括对茶叶的冲泡、品尝、鉴别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茶道艺术的精髓——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学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旅游业中,这正是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期待。因此,对于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教学,是为了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激发起对本专业的挚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成为全面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更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2.我国的茶文化在旅游品牌的重要作用

几千年来,茶文化深邃、宁静、悠远的特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直到今天,人们对于茶的喜爱和对茶文化的追寻也时常贯穿于我们的生命当中。中国人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其实在于人们看到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浮浮沉沉,在淡淡的清香和缭绕的烟雾中感悟生命。闲暇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淡淡的人生哲理。俗话说名山名寺出名茶。人们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旅游,希望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游客希望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能给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比如四川峨眉山盛产名茶,人们到峨眉山旅游,一定不会忘记到峨眉山品“雪芽绿茶”。“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这就是陆游对雪芽绿茶的赞誉。雪芽绿茶不仅可以健胃开脾,提神醒脑,还能养身静心,悠然减压。现在,峨眉山的天然有机茶公司将峨眉山的茶叶品牌做得更大更强。让峨眉山的茶叶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品牌深受广大游客的认同。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江苏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等也都是茶叶中的精品,同时也是旅游品牌。有茶叶品牌的旅游市场比没有这个品牌的市场更加红火,茶文化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中国茶文化在打造旅游品牌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即将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来说,做好一名专业人才,对于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名湖、名茶是从事该行业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是旅游行业打造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3.茶道艺术对发展旅游品牌的作用

泡茶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各地在打造旅游品牌过程中,将茶道艺术与旅游产品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到茶艺馆观看茶艺表演,或者到茶吧进行体验。游客一边观赏精彩绝伦的茶道表演,一边品茶休息。让游客自己动手参与到泡茶的过程中来,体会到泡茶的乐趣,既休闲又能感悟悠久的茶文化,愉悦身心。这才是旅游的目的。因此,开设茶道艺术相关的课程,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各地茶道艺术,不仅为他们以后从事旅游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为发展旅游品牌埋下重要的伏笔。

二、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方式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因此,只要有茶文化的旅游景点对于旅游品牌的打造离不开茶文化和茶道艺术,因此,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相当必要。下文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发展来讨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必要性。

1.开设该课程是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

旅游专业人才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导游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礼仪、旅游地理等各种专业知识,以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为目的。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专业的学生进入旅游业之后的发展取决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的程度和涉及的知识全面程度。现在的旅游行业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并让这个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相当不容易,这就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一样。只有拥有了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才能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的将是旅游市场中的一席之地。旅游景点风光迷人,气候怡人等特点足以吸引广大游客前往旅游。但是,如果再配上好茶醉人的话,那这个景区就更好了。有好产品,还需要专业的运作和销售,这就是旅游专业人才肩上所应该担负的责任。学生从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进行学习,毕业后从茶文化中创造出卓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好的为旅游产品的打造服务。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茶文化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为进入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足的意义。另外,学习茶道艺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茶道艺术的学习和展示,为旅游市场提供一个优雅的发展环境。学生毕业后进入旅游行业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学习《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旅游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

2.开设该课程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现代旅游和传统旅游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们更愿意利用休闲时间来体验生活,回归自然。在我国南方很多旅游胜地,成片的茶园不仅让游客具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到茶吧中品味茶文化和观赏茶道艺术更是很多游客的目的。因此,对于旅游行业的品牌开设来看,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作为旅游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开发内容逐渐被旅游行业所认同。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神农,兴盛于唐宋,具有几千年的传承。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都认为茶是好东西。因此,各地在打造茶文化品牌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人们所追求的愿望、情趣,挖掘出茶文化中的礼仪、风俗、茶道艺术。逐渐成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余的一种休闲健康的生活享受。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饮茶就是绿色生活方式之一。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风景名胜,各种各样的茶楼、茶文化交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作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茶作为旅游的重要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文人雅士的情怀,理解居民商贾的清闲潇洒与融洽。同时,为让更多的让了解茶文化提供科学的服务平台,把茶文化的推崇与风景名胜的宣传紧密相连,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成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因此,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三、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课程教学思考

对茶道的理解篇4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对茶道的理解篇5

本文简要叙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中西茶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从课堂导入、创建情景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渗透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当中,以期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够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茶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学生对英语知识更为理解。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若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便不能正确应用英语。茶文化是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之间差异的文化之一。教师通过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区别引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令学生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为了解,英语知识的掌握也更为纯熟。

1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文化起到重要的影响。大部分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如果没有语言的存在,也就没有文化的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是对文化的反映,故而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其形成既包含了这一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也包含了该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综上所述,文化与语言之间既互相影响,也相互作用,所以理解文化便需先对语言有一定了解,而要真正做到了解语言,还需学习其民族文化。故而教师在教授大学生英语的过程中,也必须将文化渗透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历史不同,所用语言不同,所以要做到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英语,并不容易。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即使两者所用的语言均为英语,但也容易产生诸多误会。如中国人喜欢关心别人,若客人来访,会说:“您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转换为英文便是“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但在西方,西方人更倾向于他人夸赞其年轻、强壮,中国人关心的言语往往会被其理解为质疑自身身体状态,有可能产生不悦。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输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在之后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发误会。

2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

茶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还衍生出茶道这一文化。中国人饮茶以热茶为主,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煮茶以及饮茶的流程,而整个过程也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以及闲适的气氛,供人们在煮茶以及饮茶的过程中探讨交流,显得极为和谐。人们对茶的了解以及依赖也无分等级与层次。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茶依然已然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质。事实上,中国人饮茶的目的在于茶道,将伦理、哲理、道德均融入饮茶的过程当中,从而形成了茶道,透过茶道,中国人可以修养心性、品味人生,从而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茶道属于中国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别,其更倾向于感性思维,所以茶道并没有特殊的公式或是物质进行定义,往往凭借个人悟性无止境的贴近或是理解。对中国人来说,饮茶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解渴,更多的是领悟其内在文化。中国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而茶文化也受到三者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茶道精神。中国古代人普遍认为茶可以助兴以及清谈,进而与天地沟通,故而,儒家通过饮茶以证廉洁,道家通过饮茶以求和静,佛家则通过饮茶以悟佛理,中国的茶早已超出其物质本身价值。西方人在饮茶方面与中国人差别较多,以美国人为例,其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饮冰茶,而非热茶。其在饮用之前,先将冰块放在茶中,或是将茶放置在冰箱当中冰镇,之后取出。这样的茶闻起来更为清香,解暑效果良好,饮用更为爽口,一瞬间觉得身体清凉。然而,西方人饮茶,其目的是为了解渴,所用茶叶也以速溶茶叶为主,故而少了一种感情在其中,没有中国茶道的高雅以及悠然,情调大大降低。西方国家也有将饮茶衍生为一种文化的国家,英国便是其中之一。饮茶是大部分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所表现的精神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其饮茶强调的是绅士风度以及礼仪,而非悠闲以及随意。最初,英国人只是皇族于家中使用高级的茶具饮茶,随后逐渐发展为朋友之间聚会的平台,即茶会。随着这一活动的逐渐普遍,英国人设定了更多礼节性的规定,如对茶会中所使用的茶具、烛台以及插花灯的要求。同时要求茶会需要伴有一定音乐以及悟道。通常情绪下,英国的下午茶会安排于下午4点至5点之间,要求配有一定的甜点。时至今日,英国人的下午茶更偏向于吃点心,而茶仅作为一种辅助饮料存在。由此可见,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人追求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内涵,而西方人更追求茶叶本身的价值,即使是英国茶文化,也只是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之后逐渐转化为餐饮,同中国的茶道文化完全相悖。

3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熟练,之后的学习也难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意义,还应教授学生如何在交流过程中加以运用,教授学生西方文化的交际模式,避免学生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在教授大学英语课程时,便可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入教学当中,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单词。教师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忆词汇,并对词汇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如教师可在课堂当中询问学生:中国较为常见的茶都有什么类型?学生会回答绿茶、红茶等类型茶。之后教师提问学生,绿茶用英语怎么表示?部分学生回答:greentea。教师继续提问:那么红茶怎么用英语表示?部分学生便会按照绿茶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即redtea。此时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告知学生红茶的英语表达为blacktea。同时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更为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更为注重茶汤的颜色。红茶茶叶颜色较深,逼近黑色,故而西方人称其为blacktea,直接翻译为“黑茶”。而红茶茶汤颜色偏红色,故而中国人称其为“红茶”。教师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使学生理解红茶被西方人称为“blacktea”的原因,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教师通过该方式教学,也可令学生的记忆更为牢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利用中西茶文化引申新的单词,如教师在教授中西茶文化过程中,便可问学生,茶属于什么类型的饮料?对茶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便能回答:茶属于软饮料。此时,教师继续提问,软饮料用英语怎么表达?若学生不清楚如何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柔软的英语表达方法为soft,而饮料的表达方式为drink,所以软饮料的表达方式为softdrink。教师以中西方茶文化入手,较为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也为之后学生的听力练习以及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

3.2创建实际情境,锻炼学生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即英语成绩颇为良好,但实际应用能力低下,具体表现为无法与西方人流畅地进行交流,听力能力较低,难以即时理解对方意思。除此以外,部分学生还存在所用英语与实际情境不符,或是出现中文式的英语的现象。尤其以英国为例,英国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与中国对茶文化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如果对英国茶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其英语用语便容易出现问题,缺乏得体性,无法在实际情况中使用。作为教师,应积极将西方饮茶文化介绍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英国茶会使用较为频繁的用语,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以便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以及相关研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的茶会,令学生直接感受英国茶文化。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英国茶会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设计对话、服装以及部分情境装饰。其次要求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还原英国茶会的状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确认对话的合理性,保证对话中英语语法等方面的正确性。比如,学生将黑茶同样翻译为blacktea,教师便需进行纠正。其二,文化方面,部分学生虽然对话方面没有错误,但其部分流程或是文化方面存在问题。如西方人在吃下午茶时,服装类型为smartcasual,虽然不用着正装,但也不可以穿着牛仔裤或是套头衫等过于休闲的服饰。而部分学生有可能穿运动鞋或是凉拖鞋进行表演,这显然不符合西方文化,及时应当给予指正。除此以外,部分学生在搅拌茶叶时,会发出较大的声响,这也不符合英国对礼仪的追求,教师应告知学生:勺子需放置于杯中6点钟方向附近,之后手握茶托,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勺子,几次过后,勺子依旧停留于6点钟位置,将其拿出,放置于茶托之上。切记不要洒出茶汤,也不可在勺子还留在杯子当中时,饮用茶汤。其三,礼仪用语。中国人为表示亲昵,往往忽略“请”,“谢谢”等用语,但西方人并非如此,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please”以及“thankyou”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同时,不可提到“13”以及“3”两个数字,学生在设计对话时也应注意。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情境,指出学生英语使用方面的错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知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也令学生对西方文化有进一步了解。

作者:张晶晶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对茶道的理解篇6

关键词:茶文化;儒家;道家

一、茶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记载表明我国已在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利用茶叶,并且古人就对喝茶有很多种称呼如喝茶、饮茶、吃茶、用茶、品茶等。记录最早最全的就是唐代号称“茶神”陆羽的《茶经》。唐代诗人斐汶在《茶述》中记录:“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些就使茶叶能经久不衰绵延至今的原因,甚至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使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被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可想而知茶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茶的功效

茶如人生,苦尽甘来方可大气天下。茶可代表一个人素养一个人的文化底蕴,而茶文化的追随可达四五千年前的历史,据说神农时代人们就发现茶叶并开始使用茶叶泡于杯中饮用,茶的功效有很多。首先饮茶可以提起精神,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喝茶可以帮我们提神,而且不会像咖啡伤身,饭后一小时后喝茶还可以有助于消食、健脾胃,这可以帮助人们消去食物的油腻感,还可以去除肠道壁的油脂有助于健康和瘦身减肥,在当代随着每家每户生活质量提高三高人群年龄降低,而茶就有降血压降脂的功效。

如:铁观音可抗动脉硬化、抗衰老、抗癌症等;普洱茶可清热解暑、通便排泄;武夷茶可解暑、醒酒等;龙井茶可净化血管,预防中风和心脏病;碧螺春可瘦身减脂、防龋齿、清口臭美颜效果等;诸多茶叶可以预防很多疾病这也是茶被国内外人群欢迎喜爱的原因之一。

三、古今茶叶的制法

茶从古至今受人所喜爱,但茶叶的煮茶方法是与现今煮茶方法截然不同。唐朝以前并没有制茶方法,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初唐,人们是将茶叶从茶叶取摘下来还有黄豆、芝麻、姜、盐直接煮成茶粥来饮用,这种做法叫“茗粥”。唐代杨华《善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将,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宋代苏轼《绝句》:“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缏汲清泉。天风吹月入栏干,乌鹊无声夜向阑。”清代唐孙华《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三:“日携一卷书,潇洒送炎燠。忘忧代萱苏,破睡调茗粥。”到现代煮茶分很多步骤:温杯,将茶杯洗干净后开水稍微烫过;醒茶,把茶叶放入高温烫过的茶杯里用开水泡,水盖过茶叶即可。等茶叶展开后把水倒掉。这是为了引出茶叶的本色本味;冲泡,将茶叶放壶中把开水倒入其中(水温最好80

四、茶文化与儒家文化

我国从古代就讲究礼仁两字。古人以礼待客、以礼待人,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以礼达仁是古中国来调整人际关系的根本和行为规范,是一种人生追求的理想形态。。生活中我们有意无意的来体现出礼教文化,Y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态度,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对人们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礼是表现和谐,而茶也表现的是和谐,因此茶礼就变成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来客之时都会拿出茶叶以表敬意,交谈中泡上一壶茶和他人分享,在茶余饭后和朋友一起喝茶,如董必武的《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杯人韵》:“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晋代王蒙的:“茶汤敬客”、桓温的:“茶果宴客”、陆纳的:“茶果待客”,传承至今的佳话。唐代诗人钱起的《与赵莒茶宴》中:“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北宋陆游《幽居初夏》的:“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清代高鹗《茶》诗中的“清窗分乳后,夜寒客来时”,至今都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用茶敬客的佳句,这已是我们来客敬茶的礼仪习俗,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内心里。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对自己要求“廉”“洁”“俭”,而古代文人墨客对茶的文化情结淋漓至今,因为茶清廉、高洁的品质,茶在养廉、雅志和俭朴等方面是由古至今,君子饮茶将自己比喻为茶,茶的品格和自己融为一体,更有甚者提出“以茶养廉”,这正合现如今反腐交相呼应,现如今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人民的民义》中各大小官员以引用茶水来体现出自己如茶般清廉,从而修身养性,来对抗腐败之风。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说过:”君子爱茶,因为茶行无邪。”茶正是象征着凡世的纯洁。

儒家的“和”之道中认为茶是体现最为高贵醇厚,茶文化中包含这和的思想,和谐已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思想,茶可以调谐人际关系,在品茶过程中营造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自古以来,宫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居家茗饮更是皆有礼仪制度。比如明代《家常礼节》中提倡奉献茶明礼敬尊者,影响了民间茶礼,深入人心,绵延至今。茶的礼仪还包括婚礼和祭祀,茶的特性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的传统观;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等等

五、茶道与道家文化

茶道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即含有茶艺的优雅与大方,还有种茶人的对茶细致入微的照护使茶叶吸取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精气,还有能工巧匠制作的超乎想象精美的茶具。泡茶之讲究,饮茶之细节,更还有古代文人墨客为其之点缀。茶道更是与道教密不可分的,道教将茶的地位看得很重。道教信奉的是三皇之中“农业之神”。“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草本经》。明朝隐士罗廪《茶解》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山海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被道教信奉者们誉为“神仙道教”之美号。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古代仙人早就服用过了。唐末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得”,分别都包括:“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所以茶道与道教惺惺相惜密不可分。

六、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在当代茶叶可随处所见,但对茶文化所知少之又少。这就引出关键所在“为什么我们品茶饮茶而不知茶的文化?”我个人认为现如今饮料随处可见,但饮料种类中能否看得见茶类饮品,并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有很少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去泡茶饮茶,只能在超市中挑选零星几种的茶类饮品而且这些茶类饮品中含有的成分相当的多,这也使茶的地位大大降低,在日本的饮品中茶饮品种类繁多而且真材实料。这些令我们反思怎样宣传我们自己的茶文化,根据调查我们对当代大学生了解茶文化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不了解,有少的一部分了解。我们应该重视茶文化,在大学生里宣扬茶文化精神,而且我们也做茶文化研讨会,对中国现如今的大学生“能否每周饮一次茶”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能否再休息时间进行饮茶,是否长时间购买茶类饮品,等诸多问题。在对身边同学、朋友和家人进行提问,在同学、朋友中他们很少饮用茶饮品多数饮用碳酸饮料、诸多果汁饮料和咖啡等,在家人询问老辈中男性多为饮酒女性多为凉白开。从中我们感到悲哀,时下一些“可乐文化”、“咖啡文化”等一些不在亚洲文化精神里的西方文化充斥着当代青年,而在父辈中酒桌上以酒论人品却不是品茶论英雄,其实中国茶文化已经崛起很长世间,只是我们被主流文化充斥的今天茶文化的声音还是微乎其微,然而现在国内的茶刊书籍几乎是寥寥无几,如《饮茶十德》、杂志《中国茶叶》、《百茶联》和日本的《茶道的美学》等,而其中日本的《茶道的美学》对日本的茶文化进行了很全面的概括,可以说是对日本的茶文化、茶工艺、茶具等总的概括,这本书中茶道蕴含着日本传统审美观。其实我认为茶文化和茶道中蕴含着历史、哲学、审美、价值观和人生等内容。正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相亦如茶。

七、茶文化的发展

茶道和茶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当代大学中缺少的就是对茶文化的介绍,正因如此我们对同学们推广茶文化和茶道。并且在学生食堂组织一次茶饮品尝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积极推广茶文化,使更多的同学们了解茶文化和茶道的精髓,我们把不同品种的茶给同学们品尝,如普洱茶,茉莉花茶,等,同学们品茶时透露出安心、快乐表情中虽然含着苦,但当他们细细品尝时却是由心往外的散发出幸福快乐满足的表情,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交流不同认知的茶文化和自己对茶道的理解,我们既是朋友也茶友。茶虽苦但心中甜,通过茶了解别人和自己,通过茶达到自律,懂茶可懂天下。

随着当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全国各地的茶馆像是雨后春笋不断涌出,随着中国一代一路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各国乃至世界各国形成密集的商业往来茶文化活动频繁不断茶也被越来越多人们所喜爱,,同时,传统茶文化也可以发展旅游业,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一个新经济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发展,也是中国一步一步摆脱外国文化的控制向世界发展本国文化的好时机。目前,全国的茶文化组织也积极进行茶艺师的考评和资格认证工作,这是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的直接推动结果。中国茶文化走向更广阔、更深入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结语

饮过一杯茶可更加的审视自己、达到自律的效果,并且也可以清楚看待自己身边的人,理解e人。通过一杯茶可以加固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坐下来饮一杯茶化解忧愁和烦躁,君子与君子饮茶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对茶道的理解篇7

日本茶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规矩多。时间控制、流程安排、动作要求、言谈对答等处处顾虑。其繁缛、隆重而似乎缺乏实质口腹内容的茶事活动,在不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魅力的人们看来,堪称“枯‘水厄’”。然而,这些拘束的表面现象传达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正是日本茶道强烈的仪式感。如何去理解这种仪式感的存在,是理解日本茶道的重点之一,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推广方式,也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所谓“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仪式”之所以成为“仪式”,是源于它控制的是人们思想层面的象征意义,而非生活中的直接实用价值。“仪式感”则是近年来网络上的流行语,“好生活需要仪式感”、“应设立国家阅读节,用节日唤起阅读仪式感”等创意性网文标题,暗含着“仪式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潜台词。那么,具体到日本茶道,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仪式感存在的意义呢?

1977年,古川彻三在《茶道美学》一书中,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他指出:所谓艺术的隔离性是有意识地与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离开,以此来确立艺术世界自身的独立性。这个定义既可以用于对茶道文化的阐释,也可适用于各种艺术性活动。如京剧需要夸张的扮相、身段和唱腔;交响乐需要明亮的舞台和观众的盛装。就连时下流行的行为艺术。也要借助道具和超乎想象的夸张创意,来将自己的艺术与生活闹剧相区分。

在日本的日常饮食习惯中,正如同中国的“开门七件事”一样,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世俗饮料。日本惯用语中,用“日常茶饭事”一词来形容生活的琐碎庸常之事。甚至有字面意思为“用肚脐煮茶”、“茶叶袋子压咸菜缸”这样的俗语存在。可见饮茶习惯,贯穿着日本人生活的各个细节,茶在日本民众生活中也并不是高高在上。

那么,一直定位于贵族化的交际与修养方式的茶道文化中,又是如何将茶与现实生活相区隔,赋予茶事活动以应有的艺术性呢?如同书法前要静心研墨,礼佛时要上香跪拜……这些用固定的仪式性步骤来调整心态,进入境界的手段。它们符合人们的心理习惯、审美取向甚至生理科学。

同样,一场茶事活动中,从客人们开始步入主人精心设置的茶庭,便已经进入了暂时脱离俗世生活的心理准备阶段。进入了一个只有主人、客人、各种等待着被鉴赏的珍贵茶道具、茶饮食所组成的小世界,融入了一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去感受彼此之间平等敬重、珍视诚意的氛围之中。当客人进入主人精心设计的、清幽雅致的茶庭中,曲径通幽,欣赏了处处别致的景致,再进入茶室特意设置得非常低矮的小门,以示放低身姿之后,眼界另开,茶室内各种和风精妙的道具,禅意的挂轴,庄重奉客的主人,尽在眼前。一系列颇具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后,大家都完整地进入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中。

茶事活动的进行中,有很多看似无端的规矩。细细深究,均有其背后的深意,也参与了这种仪式感的造就。如主人撤污水罐要从身子左侧进行;并排而坐的四名客人,位首的主要客人离席时要左转身,其余两名次要客人转身时要向右转身。左右之别令人迷惑。其实这皆出于“代表脏污或隐私部分要尽量少停留在别人的视线中”这一原则罢了。欣赏茶碗、茶勺、茶罐等茶具的时候,要先向茶具鞠躬致礼;有图案的茶具摆放的时候。要将美丽的正面图案面向别人,让茶具的背面朝向自己;用有图案的茶碗喝茶时,应避免在茶碗有图案的一面“下嘴”;吃小巧而精美的茶点心时要一口吃尽,不可把咬得破败的点心放回盘中……只要你能以一颗体贴而敬重的心,把茶具茶点也当做灵物来敬惜,将它最美好的形象展示给别人,避免将它不美的状态曝露于众,那么就会发现,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习惯。

至于点茶的手法、拿茶具的方式、甚至主客在茶席上行走的步伐、品用茶汤茶食的具体步骤……这些环节,是在长久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为稳妥有效的路径和程式,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上消弭人们的慌乱、避免拿递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失手,防止自己的行动干扰了下一个步骤,将自己的所有举止都包含在一个最为配合默契、行进顺畅的、有效率的流程中。

类似的“规矩”,在茶道活动中数不胜数。茶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按部就班的加以演练,习惯成自然后,不明就里的人们会忘记了他原本真实的用意,而当做机械的规矩来学习。一方面,这增加了学习与演练的难度,但是,一丝不苟的仪式感,也增加了人们对茶事的敬畏之心,而将茶道中的茶,与浸泡在日常凡间生活中的“茶”形成了有效的区隔。

对茶道的理解篇8

关键词:美学文化;茶文化;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10-02

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生命的真实性作为创作主体,以真实的故事为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示,展现客观性和真实性,使人们对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的思考。在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主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等,作为文化的主体,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和电视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一个“中国形象”的又一个代表作品。纪录片《茶》可以看作是继《瓷》《丝绸,重新开始的地方》等又一个典型代表作。

一、茶文化的纪录片传播的形式美

纪录片《茶》在美学上的成功,不论是从客观上来说还是从主观上来说,此纪录片美学上的传播成功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

1.传播的语言美

全片的语言是诗化的。例如:一片树叶飘到了水里,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纪录片中到处都有这样诗一样的句子,那么美妙、灵性、深刻的解说词,《茶》中的解说词具有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复调的特点,很多句子已经成为经典。例如: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此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直接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土地与手掌的温度》的结尾处,布朗族老王子最后犹如启示录般的语言。虽然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真实、坚毅,余音袅袅。

2.传播的节奏美

导演对作品节奏的把握,往往决定了这个作品的成败。艺术作品内在的律动是节奏,说不清楚讲不明白,非常微妙,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茶》的节奏感把握的十分到位。往往是一中一西,一快一慢,一张一弛,一阴一阳。比如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讲到广西山沟沟里的打工妹采完茉莉花,回到老家收包谷喂猪,平实动人;下一个镜头就立即切换到了美国,去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寻找茶人马修了。这种节奏的变换,让我们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跨度和张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在一碗茶汤中又如此融通。

3.传播的结构美

观看《茶》这部纪录片,最好能够静下心来解读,如果只是茶余饭后猛一看,就会如同在一个极其精密、复杂的整体面前一时会措手不及。《茶》的每一集都有精密的结构层次,比如第二集“路的尽头”,第一个层面要在地理版图上讲清楚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饮茶风貌,包括边销茶和茶马古道历史;第二个层面要讲清楚中国的“非茶之茶”,虫茶、花茶、奶茶;第三个层面,在于对茶人的描述,表现他们的命运、情感乃至信仰;最后,在这一集的整个文化理念上要有一重阐释,那就是茶文化有着无限的包容性。此纪录片共有六集,这六集之间同样有一个大结构。第一集讲中国的六大茶类,第二集辐射到了整个中国的边疆,第三集传播到了东南亚,以日本茶道为重点,第四集传播到了印度、俄罗斯与非洲,第五集转播到西方世界,以英国下午茶为重点,而最后一集则全部讲茶人。从茶开始,走遍世界,由人结束。虽然有很多爱茶人士渴望看到续集,但是就这部作品目前的结构来看,除非完全另辟蹊径来做,否则是根本无法再续的。

二、茶文化传播的独悟茶道与人生的内容美

品茶养性,领悟人生,体味生活。其实喝茶讲究会品茶,品茶使人性格变得不冲动,更加理智。品茶使人心情变得舒畅,因为喝茶时看到清新的茶叶,犹如身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中的树木河流和谐一体。从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感悟到茶道与人生的传播的内容美,此美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传播的自然美

透过此片我们把从中国到世界的各个茶产区的自然风貌看了个过瘾,世界茶文化自然景观之美尽收眼底,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国家地理”。?茶文化的千姿百态是本片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世界茶文化的各种风貌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了,云南烤茶的质朴美,潮汕工夫茶的古典美,英国下午茶的优雅美,成都老茶馆的闲适美,龙行茶的武术美,茶马古道历史的苍茫美,泰国拉茶、广东凉茶的时尚美,藏族酥油茶的信仰美,日本茶道的枯寂美等,作品之丰富实在无法一一罗列。另外,在民间茶文化的基础上,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茶文化是完美的,这才是最大的误解茶。

只要说到茶,我们联想到的都是高雅的人士端着精致的茶具,细细回味茶的画面,让很多观众误以为,茶文化似乎是与茶有关的茶余饭后人士谈论的话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纪录片《茶》可以带领观众,走入到最为真实的茶文化世界,让老百姓对茶文化有全新的理解。除了走入最古老的茶馆、茶园外,《茶》还走访了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最普通的茶人,他们既不是精英,也不是文人,仅仅因为喜欢茶而成了片中的主人公。

2.传播的情感美

我们看到大量真实、丰富的茶文化人文风貌的同时,常常被茶与人所感动。感动,被认为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且这种感动很本质、很深层,并非煽情。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的点上流泪,这也是茶特有的感性之美。第二集中那位日本老太太已经年逾八十,我们看到她一直收养一群智障儿童,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茶道,以此感恩社会。同一集中,我们也看到同样是制作蒸青绿茶的中国恩施聋哑小伙子,无比专注的制茶镜头。再比如,第六集中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丹下流茶道家丹下明月,她的父亲曾是一名侵华战犯,她对着镜头非常平静的叙述说:“二战结束后,我的父亲被处决了”。其中蕴藏着多少家国历史、个人命运。从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很高的感动,这种情感同样是茶带给我们的,它远远超越了国家、民族的范畴,是深刻的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东西,诚如雨果所言,一切主义之上有一个人道主义。这是茶的情感大美,体现了普世价值。

三、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格调决定品质

从形式到内容,综合这一切美感的,是作品的格调高。天下唯有格调高。不错,无论绘画、音乐、建筑、雕塑乃至影视,一切艺术皆然。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可以解决,那是“祖师爷赏饭吃”,只有格调是无法言传的,那是“老天爷赏饭吃”。

笔者曾经读过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悟》,他提出读红楼有三个层次:论、辩、悟。笔者觉得这个方法论很有启发,我们欣赏、解读《茶》这个纪录片多么相似。可以“论”,用一套专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理解作品,结构、语言、镜头、画面……。也可以“辩”,有扎实的茶文化的考据、探究,正本清源亦或咬文嚼字。但笔者认为最要紧的恰恰是“悟”,可以供我们悟的作品原本是寥寥无几的。“悟”是用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审美方式,不用“悟”的方法在审美上是很难达到这部作品的,因为作品的完成也是基于所有的创作者对茶与生命的“悟”。作品拍好了一个茶的主题,而人们得到的启示却是关于宇宙整体的思考。

《茶》的播出会普及茶知识、带动茶文化热、促进茶的产业和经济。但在审美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终极坐标,不只是在茶知识、茶文化、茶产业上,它奉献给人类的,是一个性灵之作,是属于生命、属于灵魂的宇宙整体,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它的坐标就是茶本身。

2.人生哲理与“茶文化”的完美升华

纪录片《茶》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京剧》《丝路》之后又一部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时代活力的代表作,此片的亮点就是通过讲述普通茶人的故事,以表达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关怀,对全世界的人文诠释与对时代的思考。

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太姥山白云寺的长净师父说到,茶代表着万法回归内心,生活回归平淡方为真谛。泡一杯茶,起先浮在水面上,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就沉淀了。在纪录片《茶》中,饱含哲理的解说词有很多。例如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第二集,路的尽头,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广袤的大地,中国人因茶而交融在一起。茶将中国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这么饱含哲理的解说让观众对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QQ空间里,会有好友转发或收藏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片,这说明,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美的追求,再比如当下国内,有许多爱美的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去做整容手术,不论社会还是个人生活,抛开物质方面,我们生活在很糟糕的世界里,包括对爱情的感受,都是冷淡漠然的。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完美,但是完美却可以在某一瞬间出现。例如日出和日落,一段美好的爱情,人与茶,将茶或一杯茶,获得完美的体验。也许,茶的深意,就在于平和中的完美吧。

在此纪录片中,大量真实可见的的草根茶人被大胆运用,没有了呆板的专家说教式的阐述,拉近了茶与观众的心灵距离,甚至片中偶尔出现的名人竟然给了人们格格不入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是以学术的视野来看,这部纪录片是很好的,毕竟,是探索苛刻的学校,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茶文化爱好者。茶的主旨还是给每个爱好者带来和谐与快乐。

参考文献:

[1]牛宏宝.美学概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对茶道的理解篇9

关键词:茶道思想;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要将其“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融入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将茶道思想中的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元素注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之中,提升大学生清廉、节约、朴实、勤俭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

1茶道思想的源起与内涵分析

茶道思想历史悠久,由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可谓是中国传统茶道思想的渊源和鼻祖,成为古代人们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在唐宋年间得到极为广泛的流行,到达中国古代传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和阶段。茶道思想在古代极为讲究和注重饮茶环境、饮茶礼仪、煎茶程序等,达到了超凡的境界,有极为深邃的哲理和奥妙之处。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程之中,中国传统茶道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哲理思想,推崇“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观点,并提炼为“和”、“静”、“怡”、“真”的茶道思想精髓。在儒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中庸和谐的人格修养的意境,讲究谦和之仪、中庸之美,借茶表达情意和创设气氛,并在不同的茶事活动中显露出其“和”的本意和初衷:泡茶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道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宁静无为淡泊之意,显露出返朴归真的终极追求和人生理念,并注重养生养性,主张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在佛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心性的修行,通过饮茶参禅悟道,直指人心。

2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2.1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的缺失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大学生容易在个人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上产生摇摆状态,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粗俗文化的诱惑和影响,缺少对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

2.2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的重视度欠缺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将视线集中于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竞赛、硬件设施等方面,而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显现出薄弱的现象和问题,由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时间周期较长、收效较慢,难于外显,为此,高校的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无足轻重。

2.3高校的文化传承较为薄弱

在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对于文化的传承大多固定于既有的模式,大多是以团结、创新等大而空的话题为主,而缺乏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这就使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优秀积淀无法得到传承和弘扬,无法充分彰显出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涵和要义。

3茶道思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探索

茶道思想和精神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功效,尤其是当前大学生之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不良心态有积极的修正作用,可以较好地将茶道思想中的“茶人精神”渗透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引领大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将中国传统茶道思想中内蕴的朴素道德观念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客观和理性的探索,更好地树立牢固的人生信仰和理念,形成高雅、随和的人格魅力。

3.1茶道中的礼仪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现代多元化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要依循生活中的既有礼仪,如:见面时的揖、拜、顿首礼仪等,认识中国传统沿袭而来的以茶待客的生活礼仪和习惯,并着重了解和学习茶道之中的礼仪文化,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不同茶艺礼仪更好地展示出来。1)茶艺礼仪。在茶道之中的茶艺礼仪之中要求泡茶者衣装齐整而得体,行为举止要端庄而优雅,其行姿、坐姿、站姿均要优美自然而大度,不可过于拘谨和随意,大学生尤其要注重茶艺环境中的服饰穿戴、行动姿态、动作等方面,保持良好、优雅而端庄的姿态礼仪,完美地解读和诠释厚重深邃的茶道思想和文化内涵。2)茶人礼仪。在茶艺表演中的茶人不仅要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如:诤器、置茶、润茶、敬茶、品茶等,还要具有亭亭玉立的站姿、优美典雅的坐姿、轻松怡然的走姿,以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茶艺解说吸引和征服欣赏者。具体来说,茶人应当具有的礼仪主要包括鞠躬礼、伸手礼和寓意礼,其中:鞠躬礼可以分为行跪式、坐式鞠躬礼仪,在行跪式及坐式鞠躬礼之中要将双手置于膝盖前,在行站式鞠躬礼中则要将双手自然朝下。伸手礼则是在向客人介绍茶叶、茶具、递茶时的礼仪,要将手指并拢、大拇指朝内、手心朝上,自然地向前伸出,并表达出“请君观赏”的邀请。寓意礼要注意的是在放置茶壶时切忌将壶嘴对准客人,因为壶嘴对准客人意为驱逐、请人离开之意,而通常是反复三次将水壶高冲低斟,名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向客人三鞠躬之意。通过这些茶艺活动中的礼仪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含意和人文素养,由此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增进对茶道礼仪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3.2茶道中的“和”的内涵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和思想之中,倡导和推崇儒家文化中的“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提炼并形成了“谦和中庸”的茶道精神,将其应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在和平、和睦、和善、和谐的茶道思想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茶道精神所倡导的仁爱、宽厚和诚信观念,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参禅悟道,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修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实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可以让大学生欣赏和阅读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如:唐寅的《品茶图》、卢仝的《七碗茶歌》、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等,使大学生在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面前,感受到茶道思想和文化的馨香,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气质和审美境界。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感受和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

3.3茶道思想对于大学生修德养性的培育应用

茶道思想渗透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精髓,折射出道家思想中的“慎独”和“自省”的理念和哲理,通过对大学生的茶道思想的渗透,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渗透茶道思想中的崇德弘毅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生汲取茶道思想中的精髓,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的自觉性,培育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积淀和精髓,可以将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使大学生体会和感悟茶道思想的内在文化内涵和哲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李丹.茶道文化对提高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探讨[J].福建茶叶,2017,39(08):162-163.

[2]罗薇薇.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04):289-290.

[3]方立琴.中国茶道之谛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启迪[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01):139-141.

[4]吴薇,蒲海燕,蔡雄彪.略论茶道的艺术化[J].农业考古,2011,(03):344-346.

[5]李敏.浅议茶文化与女大学生修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208-210.

[6]何哲群.高职的茶道教学与学生的道德修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73-74.

对茶道的理解篇10

1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留下来的精华,发展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推崇。认真回想书籍中有关采茶、饮茶方面的诗词歌赋不难发现,茶文化和音乐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历代人们所传颂。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词》、《宿杜曲花下》、《鹧鹄天•汤词》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筝等一系列古典乐器的应用。与此同时,当代茶楼中经常播放的音乐也均以古典歌曲为主,奉行了“茶适合净室与古曲”这一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的文化与旋律。茶艺与茶道即是能够培育人们精神情操的艺术形式,也是能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美学形式。因而,茶道学习不仅可以利用沏茶、赏茶增进茶友间的沟通与友谊,[1]同时,还能够通过品茗让自己树立求真、温婉、廉洁、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为能够提升气质且极具意义的美学仪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茶文化和音乐是相生相容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采茶歌。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戏等,且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戏,其为我国有且仅有的独特剧种。即便是在现代生活中谈论到茶文化和音乐的相容相生时,很多人也会想起一些经典的传统采茶歌,如《请茶歌》、《采茶舞曲》等。当然,当代音乐在吸收传统茶歌的基础上,也极其重视对其的发展与创新,促使茶文化和当代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推动了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更好发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艺表演中,将水从壶中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动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

2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2.1增强审美感知力

音乐属于声音艺术的一种,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茶诗歌、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蕴含深厚的审美意境与茶道精神,而且还要增强动作的“神韵”与美感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聆听与观赏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美的享受。[2]伴随着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提升,促使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茶道精神、表达意境等,进而提升其审美感知力。

2.2有效拓展想象力

从某种角度去讲,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指从对象的表现形式中获取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茶文化应用于当代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以及拓展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增加想象的弹性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科学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深入理解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文化蕴意。例如,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习作品《十二月采茶》时,蕴意饱满的曲词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茶农愉悦欢快的心情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虽有无奈但却毫不气馁的伟大精神,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茶园的景象、茶农的情感及辛勤劳作的画面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想象力。

2.3建立健全高尚人格

茶自古就被中华民族视为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象征符号。因而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均是在茶的陪伴下洞悉事故人情,领悟清净为怀、虚怀若谷的道理,将茶作为支撑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当然也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茶诗词、采茶戏、茶歌曲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与茶息息相关的作品,对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与音乐本质有极大帮助。[3]古代人们对茶味、茶秉性的解读实质是对茶的意蕴与精神的赞美,是为了塑造更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情操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3.1增加教材的茶文化内容比重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常被列为“副科”,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也是长期未得到调整与创新的陈旧教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音乐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材开展教学,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应用,需要相关人员紧扣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材进行改进与创新,适当增加教材中的茶文化内容比重。譬如,在教材中详细介绍我国各地区比较经典的采茶歌,将茶艺、茶道与当代音乐教育内容相融合,提升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注入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才能让学生对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2发挥多媒体的音乐教育功能

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多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当代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开展。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诸多音乐教师仍以“唱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性,而且易于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现象。[4]然而,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果当代音乐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示范的精准性与逼真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茶文化音乐的音频、视频以及有声读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

3.3开设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

在当代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中极具特色的有关茶的舞蹈、歌曲或词曲等作品,以此当作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茶歌》、《全唐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茶中杂咏序》等。同时,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民谣改编而成的歌曲,即民谣经过文人墨客的整理、配曲与雕琢,再放置于民间进行传唱,如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茶歌曲《贡茶鲥鱼歌》;同时茶歌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由茶工和茶农自己创编而成的山歌或民歌等,如在清代的武夷山采茶区广为流传的劳工歌等。通过鉴赏这些描述茶文化的音乐曲目,可以增强学生的歌词理解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感悟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与文化气息。[5]另外,当代音乐教师在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茶文化的赏析及见解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切领会中国茶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鉴赏茶文化音乐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基础的文化赏析水平与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然的万物等融入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进而创作出经典的、触动心灵的现代音乐。

3.4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组织

加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化的音乐选择水平与能力。学生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之后,已经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选择、音乐形式等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音乐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感悟音乐中的茶文化精髓,实现音乐感知与音乐能力升华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有效开展当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与茶文化学习,更好的树立形象思维和鉴赏思维。诸如,教师可以举办赏乐茶会、音乐茶谈会、茶音乐竞技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应用茶文化的音乐能力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训练,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层次化的练习,甚至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茶会等活动,全面展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6]这种实践模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记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为提高当代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发挥重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茶艺表演的具体类型,选用最为合理的音乐曲目,然后在音乐茶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总而言之,历经数千年的茶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全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茶文化还影响着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茶文化形成。当代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科学引入到课程之中,则可以有效巩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从微观视角去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审美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整体素养;从宏观视角去看,也是传播与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路径,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精神文明等有突出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作者:王芳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

[2]杨韶军.粤北采茶戏及其音乐歌舞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9).

[3]陈茶凤.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意义和教学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8).

[4]林晓洁.不可替代的魅力———浅谈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