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52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1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接到县城一个老贤士“关于傩文化艺术有快失传绝灭的危险”反映后,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现将江口傩文化传承简史、传承现状以及建议作探索如下:一、傩文化简介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即掌坛师)来“冲傩”。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闭坛)。“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傩祭鬼逐疫。祭中有戏,戏中有祭,通过傩祭酬神驱鬼,通过戏娱人娱神。再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别具一格的傩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每个面具都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掌坛师视其为神祗。正戏中有24个面具,代表24神,在这24神中,又有正神和凶神两大类,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傩戏面具是根据它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刻划出来的,如凶神的主要任务是驱邪打鬼,布面具的形象狰狞恐怖,充满杀气。古老傩戏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是古代民间雕刻艺术瑰宝。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二、傩文化的承传现状傩文化遍及江口七乡二镇76个行政村。20xx年筹建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全县尚有傩戏班20个,具有掌坛资质的土老师24人,傩戏道具制作的民间艺人6人。据传明未清初,由岑巩土老师到河南学法(傩祭)返回后,与河神作斗,挽救了无数无辜妇女的性命,名声大振,波及我县民和、官和地区。受巴楚文化的影响,傩文化从铜仁、松桃传入我县太平、桃映、怒溪、坝盘,从石阡、印江传入闵孝、得旺地区,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模式。清未年间,我县傩文化已传入三百多年。民国时期被禁止,只在偏远村寨留传。解放后特别是期间,傩文化被再度禁止,土老师被批斗,道具被销毁,使传承已久的傩文化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傩文化才被赋予了生存空间,得到了适实发展。20xx年江口傩文化艺术代表胡胜光、邓科发、文启发等10人被邀请到日本访问演出,受到日本、德国、南非等外国友人的赞誉。20xx年,被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定为研究基地。三、傩文化承传保护的建议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傩文化发展的总体形式是好的。但是,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搞傩文化就是搞封建迷信,不敢沾边,忽略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民族性地域特征、历史科考等不可替代的宝贵史料,从而使没有得到广泛发掘和应有的发展空间。二是各界人士的关注力度不够。自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后,很少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导致研究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三是协会工作开展力度不大。研究工作没有得到积极开展,进程比较缓慢,更重要的是培训新生力量有限,不能适应研究的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江口县文化局应加强对江口傩文化艺术协会的领导,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对其布置任务,经常检查,解决困难,正确引导,使之沿着党的文艺、方针,健康发展。2、加大对协会组织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训傩文化艺术的新生力量;3、协会应加大对傩文化艺术的开展力度,认真发掘、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不断丰富和壮大傩文化艺术;4、有关傩文化的原始曲词,在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应整理完整存入档案,提供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真实依据;5、应将傩文化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作为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云舍土家第一村”的建设和保护日程,不断推动傩文化的深入发展。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2

【摘要题】文化遗产保护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立法建议

【正文】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关注始于九届全国人大。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始就有关问题进行大量的立法调研。在广泛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借鉴国外相关法律及参考我国云南、贵州地方立法的基础上,到2003年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第6稿(以下简称《草案》)。日前,该《草案》经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审议通过,即将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日程。《草案》共7章60条,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继承人的保护、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和相关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本文拟将《草案》与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0年5月26日云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通过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及国内外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相比,剖析《草案》的主要特点,并提出有关商榷意见。

一、《草案》的主要特点

(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兼顾保护相关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是国家文化财产的根本性法律,它的保护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传统建筑物群、文化财保存技术、埋藏文化财等七大类[1](p18)。韩国于1962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受日本影响很大,文化财被划分为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纪念物、民俗文化财这四大类[2](p437),可见它也是一部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法律。与日、韩两国不同,由于我国在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是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基本法律,所以只能实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立法的保护方式,即物质文化遗产由《文物保护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即将出台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规调整。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譬如,戏剧的道具服装、音乐的乐器、手工艺的制成品、宗教仪式的场所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物质的承载体,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的物质证明。所以《草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兼顾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其中(1)至(4)项指非物质文化遗产,(5)指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为避免与《文物保护法》的调整范围发生交叉,《草案》第59条规定:“已被确定为‘文物’或‘文物保护单位’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适用《文物保护法》。”

云南、贵州等地的地方法规虽也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物质文化遗产为辅,但没有突出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之间的“相关性”这一重要特点。譬如,《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1)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2)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诗歌、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3)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传统的文化艺术、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活动、文明健康或者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4)集中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5)具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设施、标识和特定的自然场所;(6)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籍、文献、谱、碑、楹联以及口传文化等;(7)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8)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艺术和工艺美术珍品;(9)其他需要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其中的(4)、(5)、(6)项调整的都是物质文化遗产,第(8)项也涉及到物质文化遗产,立法者实际已将许多本该由《文物保护法》调整的遗产类别纳入了这个地方法规的保护范围。

(二)确立了文化部门的行政主管部门地位

存留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极为庞大,品种繁多,保护工作涉及到政府的许多行政管理部门,如文化部门、文物部门、建设部门、宗教部门、民族事务部门、旅游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等,仿佛谁都可以是主管部门,但实际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主管部门。这样既容易造成管理的交叉重叠,致使管理成本加大、效率低下,更容易产生各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不分,相互推诿的问题。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状况主要是因为缺少一部非物质文化方面的基本法律直接对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规定。国务院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4条规定:“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负责全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但事实上,国务院并没有设置一个像文物局之于文物管理、版权局之于版权管理那样的专门部门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究竟哪一个部门是“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该行政法规未作规定。根据国务院的这个行政法规,各地方的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有的继续语焉不详,有的则作出了进一步明确。如《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6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实行监督管理。”《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第4条规定:“市人民政府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及其相关工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旅游、文物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相关工作。”

对这种状况的改变始于《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该法规开始明确由县级以上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文化行政部门共同做好保护工作(第6条)。《草案》吸收了云南、贵州地方法规的宝贵经验,在第6条中规定:“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这样一来,如果此《草案》获得通过的话,县级以上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将会因为法律的授权而成为主管单位,它的主要职责是:1.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认定的具体标准和办法(第2条第2款);2.负责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规划(第11条);3.拟定地方级和部级保护名录(第14条);4.批准命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和传承单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第17、21条);5.受理有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的维权申请,并可提起诉讼(第31条);6.审核外国团体或个人到我国境内进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重大专项考察(第35条);7.建立传承人档案,及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性记录(第41条);8.依法实行行政处罚(第6章法律责任)。

(三)以分级保护管理为原则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彩,种类多种多样,保护工作也应该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对具有重要价值或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应该实行重点保护。《草案》第14条规定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行分级保护的制度,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保护名录,列入部级保护名录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在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珍贵、濒危的项目。这一做法与《文物保护法》相类似。在我国文物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分级管理,根据文物价值的高低,区分等级,保护重点。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上述保护单位之外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分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及上述之外的文物藏品。不过,《草案》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名录只分成两级,即地方级保护名录和部级保护名录,有权拟定地方级保护名录的是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省以下便不再按行政级别建立地市级、县级保护名录了。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新农村建设;开发保护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而贵州的民族文化更是多彩绚丽。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和侗寨;台江姊妹节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反排木鼓舞、侗族大歌和苗族飞歌享誉世界,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誉满全国;民族服饰精美而斑斓;民族节日、民族婚俗、民族歌舞丰富多彩。贵州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贵州黔东南州更是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一、文化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区分各民族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大多数民族文化既崇尚自然的秉性,又有鲜明的独特性。因此,通过自觉有效的发掘、改造与构建,民族文化可以成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只要合理保护,这样的资源既不会消耗也不能被替代。”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就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实现顺利的变迁,而构成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文化要素不但能够完整传承,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和优势,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二者密不可分。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化是一种能够维持本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更是以其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渗透力,不断推进现代经济向以人为本、诚信立人的良性方向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寻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契合点,既要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与保护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又要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发展,既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一是少数民族村寨原有的农具制作、竹器编织、蜡染刺绣、米酒酿制等手工业制作逐渐衰弱。二是就是服饰的变化,绝大数人平时都身穿汉服,只有到逢年过节或是旅游表演的时候一些人才穿民族服装。而懂得制作民族服饰工艺的传承人已经开始后继无人。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织布机、纺车、酒海、工艺品、蓝靛、蜡染、刺绣、服饰等被廉价收购,这导致民族民间实物甚至文物大量流失。

(二)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一是民族节日文化的衰退。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民族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二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民族歌舞也出现了流失和衰退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相的互渗透,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甚至不会表演民族歌舞了。三是民族传统美德的流失。如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礼貌待人等美德逐渐消失。

(三)语言文化的萎缩

对于一些历史上没有记载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20年前,许多民族村寨人都会说少数民族语言,但现在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和孩子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一些人更是以说少数民族语言为羞。

三、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合理开发与保护的途径探讨

在当今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文化碰撞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贵州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方面,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按照“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卖点”的旅游发展思路,加大生态民族文明村镇保护、建设和开发力度。我们认为,这种模式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南边,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2%,居住着苗、侗、壮、瑶、水等19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2005年以来,从江县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

一是进行生态旅游村镇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形成特色风格,使村镇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整理、研究和申报工作,着力保护民族文化原状,着力保护和恢复原生资源,营造民族村镇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是切实保护和改善民族村镇的生态环境。如营造生态林,封管天然林。

四是积极开展以民族生态文明家园为载体的综合治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加快改厨、改厕步伐,加大治理脏、乱、差力度。

这些年来,从江旅游业大规模的开发带来许多积极的成效。如:许多村寨修通了宽敞的公路、修建了明亮而具有民族特设的房子;环境大为美化、外来游客明显增多;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和进步;传统文化也普遍复兴。与此同时,从江民族文化的主流和村寨的原生态环境并没有改变。人们依然隆重的庆祝传统节日和表演传统歌舞,而传统的语言和服饰不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继承,而且有许多民族传统和文化还得到了创新和传承。

近年来,贵州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也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大力打造贵州品牌,使贵州以民族风情特色为标志的文化产业日趋兴旺。《多彩贵州风》的成功运作,让《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岜沙汉》、《好花红》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节目,赢得众多海内外观众的称赞。以及用“民族牌”在贵州举行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型活动,如台江“天下苗族第一乡”、“姊妹节”,“凯里斗牛节”、安顺“蜡染之乡”,还有“布依戏之乡”、“苗药王国”等,这些彰显贵州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不仅叫响了贵州,还为形成和发展贵州的文化产业积累了雄厚的基础,更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因地制宜,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开发与保护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总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要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就要了解它的历史,把握它的实质。而在了解和认识一种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参与者在无意识中已经把这个民族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和传承,同时也在无意识中强化着本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文化创新的形式有多种方式。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性元素;二是文化整合与再造,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三是转换功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迸发新活力,发挥新功能。由此而言,创新是少数民族文化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的自我更新与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维系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不但能够使其得到传承和传播,还能够有效的发掘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促进民族文化的顺利变迁和发展,进而利用这种优势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推行“双文化”教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文化传承,学校则是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者顾明远曾指出:“文化发展离不开创造、发现、选择和传递。”开展“双文化”教育既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又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所谓的“双文化”教育就是在推行汉文化教育的同时,在初级教育课程中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成为中小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门课程。一是让民族地区的孩子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或实地参观了解民族遗迹、遗物、古迹等。如黎平县把《侗族文化艺术简读》作为全县小学至中学初二的在校生的课余必修课。二是专门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歌舞的学习和表演,如榕江县把侗族音乐组织到小学的音乐教程中进行教学。三是学习民族工艺品的制作等,如台江县以私立形式办起了苗族刺绣学校。

推行“双文化”教育首先能够使少数民族孩子具备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其次能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后,推行双文化教育是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一代代传递下去,进而顺利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贵州现在面临的实际是,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基本上限于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双文化”教育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只作为学习汉语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为便于孩子理解教学内容,教师通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来对汉语进行翻译和解释。如在笔者的邻村的岩们村,老师许多时候都用侗语来解释课文内容;还有笔者的邻乡――白市镇的许多小学,老师上课时就用“酸汤话”(苗族的一种方言)来解释课本内容。为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双文化教育”任重道远。

总之,在贵州“工业强省”的大背景下,在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并以当地人和民族文化作为主位,动员和促进当地人参与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才能在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庆中.文化视野中的贫困与发展――贫困地区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陈兴贵.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J].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21卷第41期.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4

关键词文化遗产,近现代遗产,当代遗产,国际现状,国际组织

abstract:modernheritage,contemporaryheritagearebothimportantofourworldheritage.theyarethewitnessofhumansociety,themostdramaticandmostrapidprocessofhistoricaldevelopment.nowthedeclaration,charter,adviceandinternationaldocumentsofmodernHeritagearestilldiscussing.thisarticlethroughtothecontemporaryheritageprotectionsystemonthecurrentsituationofmodernHeritage,itisasimplereviewofthepresentsituationofthemodernHeritage.

Keywords:Culturalheritage,modernheritage,contemporaryheritage,theinternationalstatusquo,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今,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的概念。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近代遗产、现代遗产和当代遗产,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观的鉴证了人类社会中最剧烈最迅速的历史发展进程。

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已经明确了当代遗产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领域重要的保护研究主题之一,但是对于“当代遗产”的确切定义和保护的宣言、、建议之类的国际文件依然处在研讨和酝酿的阶段。目前,国际上很多人对于当代遗产仍然持否定态度,对于当代遗产的保护仍未到达一个由公众认可的统一标准,当代遗产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也并未建立起来。

一、保护历程概述

国际社会最初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宣言,建议以及立法,都是为了保护史前时期的古老遗址;19世纪中后期,人们才开始将中世纪的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列入了保护行列,并进一步包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进入20世纪之后,保护的对象逐步扩展到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近年来,1945年以后的割裂文化遗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际社会不断的涌现出新的当代遗产保护组织,文化遗产年代的界定范围正在逐渐拓展延伸。

表1:当代遗产保护大事记

年份时间

1981在第五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以及悉尼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议案,引发了国际组织对战后建筑和当代遗产保护的关注。

1985巴黎召开iComoS专家会议,研究了有关保护现代遗产的问题

198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了“当代建筑申报世界遗产”的文件。

1989欧洲理事会在维也纳召开了“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振兴”国际研讨会

1991欧洲理事会“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的建议”

1995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保护晚近过去的历史(preservingtheRecentpast)国际会议

1995iComoS在赫尔辛基就20世纪遗产的保护课题召开大型国际会议。

1996iComo在墨西哥城召开20世纪遗产大会

2001iComoS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工作会议,制订了以保护20世纪遗产为核心的“蒙特利尔行动计划”

2002现代遗产区域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拉丁美洲召开

2002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确定为“20世纪遗产”

2003现代遗产区域会议第二次会议在昌迪加尔召开

2007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1973年落成的悉尼歌剧院作为20世纪的建筑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8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德国柏林现代住宅区(BerlinmodernismHousingestates)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表格来源:笔者自绘)

二、国际理论现状

首先从与当代遗产相关的国际组织梳理来看,目前,在当代遗产保护领域,比较权威的几个组织分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eSCowHC)、联合国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20世纪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iComoSiSC20)以及现代运动记录与保护组织(DoComomo),这目前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关于当代遗产保护领域的组织部门。

表2:当代遗产相关国际组织

英文名称中文名称

UneSCowHC世界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

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iSC2020世纪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

DoComomo现代运动记录与保护组织

(表格来源:笔者自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eSCowHC)和联合国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是对于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组织,它们关注的方面非常多,从2001年起才开设了专门的modernHeritageprogram部门来针对当代遗产的保护举办各种会议及其出版物;而1990年成立的DoComomo的出现,最早是对于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各种现代建筑的记录和保护,初衷并不是针对于当代遗产亦或是遗产。但在保护运动的过程中,加入DoComomo组织的国家越来越多,保护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建筑单体到建筑群,城市规划直至目前的文化景观;而在2000年成立的20世纪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iComoSiSC20C)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授权的专门针对20世纪遗产保护的组织,该组织针对当代遗产组织了各项保护活动。

表3:当代遗产相关会议

时间会议

2000—2011modernHeritageprogram的五次大会

2001标识、记录和促进19世纪和20世纪当代遗产的计划

1995赫尔辛基会议

1996墨西哥会议

2001蒙特利尔行动计划

2002世界遗产警报计划

1990-2012DoComomo当代遗产大会

(表格来源:笔者自绘)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5

城市古建筑正逐渐消失

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沉淀使之产生引力,散发魅力。

据悉,国务院于1982、1986、1994年先后3次公布了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政府1991年公布了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1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3个,使得我省在全国较早形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街区、村镇)——历史文化名城”3个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999年7月25日,浙江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二部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此外,杭州、宁波两市也就文物保护、历史建筑、慈城古县城保护等专门进行了立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条例实施13年后,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条例的滞后性和约束力不足等问题开始凸显。

随着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村落、古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历史建筑遭拆除损毁等现象时有发生。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我省古村落仅存300多个。对于这些脆弱的历史文化遗产,省名城条例的保护制度和措施的约束性不足,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了种种限制。

近年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相继出台,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特别是2008年公布施行的国务院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全面和具体的规定。而省名城条例在保护原则和一些具体规定上都与其存在不一致之处。从法制统一的角度出发,省名城条例的修改已迫在眉睫。

保障相关权利人的权益

新条例既延续了浙江省名城条例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又总结了我省十多年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并予以制度化。

鼓励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

近年来,一些地方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大规模拆旧建新、外迁原住居民,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

为了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条例规定,历史建筑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保护性利用。鼓励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和传统作坊、传统商铺等,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内部结构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主体结构和外观,不得危害历史建筑及附属设施的安全。

保护规划必须征求公众意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公众监督的积极性,才能遏制政府和开发商的过度开发破坏行为。同时由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性较强,相关领域专家的介入和提供意见也十分重要,可以防止政府部门的拍脑袋决策。对此,条例在多个环节设置了公众和专家参与机制。

条例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本行政区域的历史建筑普查,提出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并征求利害关系人和专家、公众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建筑的所有权人可以向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确定为历史建筑的建议。

为了使保护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确保公众尤其是利害关系人的参与,条例规定,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30日。保护规划草案涉及房屋征收、土地征用的,应当举行听证会。

此外,条例还规定,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向社会公示,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听证。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6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那么我们将失去这珍贵的资料。所以,我倡议,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石窟艺术代表着宗教文化,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所以,国家号召我们要保护石窟,以免再遭破坏。

关于保护石窟的倡议书

由于人和自因素影响,石窟遭受了严重破坏,我们再加保护,石窟会消失,我们国古代文化枝奇葩会凋落,此,我提出下建议:

1、政府提供充足资金维护保养并且建立支专业化长期负责文物维护队伍;

2、控制参观游客数量轮回开放参观处;

3、采用高科技手段保养石窟造像碑刻、壁画及时探测文物病灶、内伤加修复;

4、采取国际合作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文物保养新技术、新方法;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保护石窟石窟所有文化艺术和研究价值会永远流传。

保护石窟的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千百万年来积累起来的最丰富的连接历史记忆、应对未来挑战的发展资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作为惟一没有中断、连续50XX年发展至今的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这些依附着民族魂魄的珍贵文化遗产,尤其需要我们倍加呵护,依法保护,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的继往开来。

作为长期活跃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的民间志愿者,我们目睹了全国各地在大拆大建中迅速消失的历史文化遗产,深感责任在肩。为了唤起全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切实的落实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作为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奖和年度贡献奖获得者,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克服阻力、排除困难,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呼吁尽快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加大对破坏文物的刑责惩处力度。

第二,停止对历史文化名城核心老城区的大拆大建。将文物保护纳入政府的城市规划中去,对历史城区、街区实施成片保护。设立历史城区、街区保护委员会等机构,以应对非法拆迁对文物的破坏。

第三,对暂时不具备文物身份的历史建筑,采取谨慎处理、保护为主的方针。

第四,加大对文物日常维护的投入。对文物的修复,实行严格监督,杜绝肆意篡改、拆后重建等有悖于文物保护精神行为。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7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倡议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倡议书不是对某个人或某一小集体而发的,它的受众往往是广大群众,或是部门的所有人,或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甚至是全国人民。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倡议书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绿色出行建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绿色出行建议书1

各位市民:

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参加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每位公民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更与每位公民的生活福祉息息相关。

为进一步改善和恢复元谋脆弱生态,建设绿色家园,贯彻落实“组织实施好元谋生态规划,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城美,探索实践绿色崛起之路、生态发展之路”精神,特向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学生、企业家及所有热爱、关心、支持元谋国土绿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倡议:

一、积极响应号召,争做绿色家园的“传播者”。

植树造林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要自觉树立植树造林、关爱自然、善待环境、节约资源的发展理念,大力宣传植树造林和城镇美化绿化的重大意义,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公益性、义务性和法定性,宣传植绿护绿、爱护环境、善待自然、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植绿护绿、共建共享绿色美丽元谋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主动参与,争做绿色家园的“践行者”。

投身新一轮绿化元谋大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山水田园融合、生态宜居元谋的美好蓝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各级各单位和广大公民要从我做起,掀起全民义务植树造林行动新高潮,为“创建绿色家乡,共建美丽元谋”出一份力、建一份功。迅速行动,通过捐赠苗木、义务植树、认建认养、树木保护、植绿宣传等方式,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活动,亲手栽下一棵树,亲手植下一片绿,自觉履行植树造林法定义务,迅速掀起植树造林高潮。

三、积极开展活动,争做绿色家园的“实施者”。

各级各部门要发动和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在积极捐资做好全县义务植树的同时,结合本部门、单位工作职能职责,分步逐年实施管辖范围和单位办公场所绿化、美化。各乡镇要统筹规划好本乡镇辖区内国土绿化,认真做好政府所在地近山面山植树造林;鼓励引导群众开展乡村绿化、庭院绿化和道路绿化。您可通过认捐、认种等方式参与“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家家多种几棵树”和“绿色乡村”、“绿色乡镇”创建活动;也可参加单位、团体、民间组织开展的各类义务植树活动,栽植“希望树”、“幸运树”、“理想树”、“友谊树”,建设“青年林”、“巾帼林”、“纪念林”、“家庭林”、“公仆林”,以树寄情、以树铭志、奉献绿色,为家乡添绿,为元谋增彩。

四、积极呵护绿色,争做绿色家园的“保护者”。

植绿护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我们都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森林,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关爱绿色生命,呵护树木花草,保护绿化成果;多种一棵树,多植一片草,不侵占绿地林地,不将火种带入林区,不盗砍滥伐林木,做一名爱绿护绿的保护者。

植下一棵树苗,播种一片绿色;栽下一棵小树,种下一份希望。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全县义务植树活动中,争做绿色文明使者,争当环境保护志愿者,为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元谋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把广袤群山变为绿水青山、促进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变为推动元谋跨越发展的绿色财富。

让我们携起手来,创建绿色家乡,共建美丽元谋!

绿色出行建议书2

全市青年党员、团员: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号角。近年来,沈阳市推进实施了《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屏障保护规划》,团市委广泛发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连年开展“保护母亲河美丽中国梦”全市党团员义务植树统一行动日活动,号召广大青年积极履行植树、绿化义务,在全社会营造“从我做起建设美丽沈阳”的浓厚氛围。全民植树,人人有责;义务植树,青年带头。为此,我们发出倡议:

一、积极植树绿化,争当义务植树的“排头兵”。

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建设美丽沈阳的重要举措。全市青年党、团员要带头行动,自觉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广大市民和群众作出示范表率。积极完成市委、市政府《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通过人人参与植树,切身感受到造林艰辛,成活不易,成绿更难,绿化成果来之不易,形成全社会全民“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我市掀起全民造的义务植树新高潮。

二、努力引导带动,争当种树护绿的“宣传员”。

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形成“人人种树、家家护绿”的良好格局,需要全员参与,全民协力。全市青年党、团员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生态战略思想,深刻认识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对于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和建设美丽沈阳的重要意义。在企业、机关、高校青年中积极宣传义务植树活动的全民性、法定性和义务性,带领身边更多的人投身植树行动,把全市人民“盼生态”、“要生态”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共建共享的'统一行动。

三、强化管护责任,争当植树履责的“领头雁”。

义务植树造林要按照造林绿化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造林绿化责任制度,做到包栽、包活、包管护、包成林,并实行认栽、认建、认养、认管的管护责任制,确保义务植树成活率。广发发动青年成立养绿、护绿志愿者服务队,做到栽一棵,活一株,植一片,绿一片,提高全民义务植树的实效。

四、自觉保护环境,争当美丽沈阳的“守护者”。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及千秋。全市青年党、团员要从“理解绿色真谛、关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家园”的环境保护的高度,多形式更有效地履行植树义务,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让植树绿化和环境保护成为建设美丽沈阳的自觉行动。

义务植树、青年当先,美丽沈阳、全民共建。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为建设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天更蓝的生态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绿色出行建议书3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广大市民朋友:

万木吐绿,大地回春,又逢植树好时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坚守生态底线,深入开展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广大市民自觉植绿爱绿护绿,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掀起义务植树造林高潮。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创森林家园,共建生态梅州,在第_个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倡议全市各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农民、学生、海内外乡贤、企业家及所有热爱、关心、支持梅州绿化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号召,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中来,为维护我市的生态平衡、擦亮生态良好的梅州名片出一份力、建一份功。您可通过认捐、认种、认养等方式参与“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或者“万村绿”创建活动;也可自行在荒山或城镇、村庄、庭院、小区、路边、山边、水边、房前屋后等任何适宜的地方植树;还可参加单位、团体、民间组织等开展的各类义务植树活动,或者结合家庭、个人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活动种植各类纪念树、纪念林,以树寄情,以树铭志,奉献绿色,为生态梅州增色添绿。

植绿护绿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我们倡议:

广大市民朋友自觉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多种一棵树,多养一盆花,多植一片草,自觉践行低碳生活,共同守护我们的森林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相约郊外,共同为明天种下一抹新鲜的绿色,踊跃投身到“绿满梅州”大行动中来,努力让梅州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以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梅州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梅州贡献一份力量。

绿色出行建议书4

各少先队中队及全体同学们: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明丽的秋天,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新的挑战。再过几天就是共和国63华诞。为了美化环境,净化校园,营造一个干净、整洁、和谐、文明的校园。学校少先队特提出:“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口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校园文明先锋。向全体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1、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模范中学生。

2、爱护学校一切公共财物。

不践蹋草坪,不攀枝折花,爱护花草树木。不刻划桌椅,不故意损坏门窗、安全指示、开关及其他公物。

3、净化语言环境,不说赃话、粗话,不在走廊内追逐打闹,使用礼貌用语。

4、上下楼梯讲秩序,真正做到“礼让右行”。

5、校园内课间不吃零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及废弃物,主动捡起别人丢在地上的垃圾。

6、让绿色走进班级。

班级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主动清理地面和墙壁上的污垢。

7、以节水、节电、节粮为荣,随手关紧水龙头,节省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珍惜每一颗粮食。

8、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能源,维护环境整洁。

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文明环境里,同学们,我们是学校的主人,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增强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让知识在健康的环境中传播,让美好的青春在纯净中飞扬!让我们一同努力,唱响文明的主旋律!

绿色出行建议书5

广大业主朋友们:

小区是我们自己的小区,家园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保护好小区环境,维持好各自楼道的卫生,是我们大家共有的责任。

环境整洁、楼道干净、空气清新能促进业主朋友们的身心健康,能提高小区的良好形象,能融洽邻里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能使我们每个业主朋友享受到好环境催生出来的喜悦心情。

现在我们的小区环境卫生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路面、走道不时有烟头随地抛洒,有的楼道内堆放过多杂物,这样对行走有诸多不便,尤其给上下楼梯的老年人造成了许多困扰,对于这些薄弱的环节需要大家共同关注、逐步改进。

为此,特向小区广大业主朋友们提出以下倡议:

一、共同关爱小区环境,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人人爱护小区种植的花草树木,促进小区绿化工作。

三、人人关心,户户参与,为自己为邻居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楼道环境。

四、人人关心和爱护小区内灯光照明设施和消防灭火设施等公共设施,对毁坏公共设施的不良行为要进行劝阻、制止。

五、人人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丢乱倒生活垃圾的好习惯,以实际行动支持保洁员的工作。

六、对于游商或闲散人员在小区内游荡、贩卖采取抵制的态度,不与其进行商业往来。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8

6月26日,位于北京西城区八道湾11号的鲁迅与周作人故居险被拆迁。随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破坏,在有关部门叫停前,门楼、西厢房已被拆毁,只有正房、倒座房尚存。同时,仅一墙之隔的12号院、哲学家金岳霖的故居也险遭破坏。

一时间,名人故居的“生”与“死”成了舆论高压“聚焦”下的热点话题……

1949年3月,梁思成编制完成《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为作战参考,其中列出的第一项文物,就是“北平城全部”。梁思成的一生,为保护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今,这位泰斗级的古建筑学家和其夫人林徽因的故居“北总布胡同24号院”,也面临被拆的危险,由此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一场京城罕见的笔墨战

7月初,新华社记者王军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北总布胡同正在拆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故居也在其中。他抽空跑去看了一下,不由惊讶:都拆成那样了!

在院子的一角墙壁,拆迁的通告至今仍然可见:“北京市富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30日,依法取得了京建东拆许字[2007]第516号《房屋拆迁许可证》,在北总布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先晓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门牌进行弘通科研大楼项目建设,并实施拆迁工作。”

该项目位于东城区建国门附近,是二环内极为稀缺的地块。在北京市发改委的网站上,该项目房地产开工计划时间为2006年,建筑高度70米,共23层,定位为公寓及商业办公项目。

“这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能接受的事实”。7月11日、12日、16日,王军一口气连发表三篇文章,呼吁“留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文中称“这处中国建筑史的摇篮,就要被荡为平地了”!这些文章,同时发表在《新京报》及其博客中。

相关部门反应迅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立即叫停了拆迁工作。各地媒体也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个院落的命运,同时,网络民意也呈现“一边倒”,支持对故居的保护。

7月21日,异议出现。《北京晚报》突然发表针锋相对的文章,其中引用专家的观点,率先挑起争议:拿名人故居当噱头,对保护古都文化没有积极作用。

在报道中表态的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称,“梁林故居里曾经盖起过一座红砖楼,显然已不是当年的样子……我们不能凭借简单的口口相传,就认定其应受到文物法保护。”“所谓‘故居’如今多已沦为大杂院,破败拥挤,上厕所要走出200米,我们保护的是这座城市,而非简单的一两座房子。”

一位未具名的“资深文物工作者”更在报道中称,“梁林故居只是一个噱头,拿名人说事儿的现在可不在少数。”

争议迅速升级。7月24日的《新京报》发表文章进行反击,称保护此院落有法可依。文末,作者王军还回忆几年前陪同一位外国艺术家探访这处故居的情景:看到故居院落保存不善,这位艺术家当场伤心落泪。

这个感性的结尾迅速成为《北京晚报》回击的口实。当天下午,该报发表的《外国人的眼泪能成为保护的依据吗?》一文,语含调侃:“连专业的文保机构和资深文物工作者的判断都敌不过外国人的几滴眼泪,这样的做法也实在是太不职业了。”文章署名为“未名”。

“搞文物的人出来这么说话,真的让我感到震惊。”王军说。

就某个公共议题进行如此短兵相接的争斗,在京城媒体中着实罕见。

截止7月27日前,在这场针尖对麦芒的论战中,北京市文物局的表态让人感觉更像一家拆迁公司,他们力图要证明的是:放弃保护,有理有据。

两家立场对立的文物局

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的“梁林故居”,到底有何魔力,拨动着各方的敏感神经?

走在东二环内的北总布胡同中,转向东侧的一个小巷直行约10米,一座破败的门楼仅剩骨架,赫然在眼前出现。骨架下是一大堆拆除后的建筑垃圾,穿过它,院子中间兀然立着一座陈旧的三层小楼,楼前的一棵石榴树正枝繁叶茂,映照着周围的破败景象。

北总布胡同24号院,曾经见证了中国建筑研究史的一段辉煌。1930年,梁思成、林徽因租住了这个院落,住在这里将近7年。其间被称为“太太的客厅”的文化沙龙,名骚京城。也正在这个院子里,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也是从这里出发,他和林徽因一起发现了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山西五台的佛光寺等。

“没有他们这段时间的工作,中国的古建筑研究要推迟20年。”王军说。

1988年,这座曾见证荣耀的院子经历了灾难性的劫难。一位开发商买下了24号院里的土地,在其中建起了一座三层的现代楼房,假山、柳树全都被清除,东厢房被拆除,倒坐房的房门被砌死。传统旧院的景象,在工程中逐渐模糊。

“严格意义上来说,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从那时起就已不存在了。”24号院所属的大雅宝社区居委会主任李颖感叹地说。

从建筑价值看,经过那场改造的24号院保护价值并不大。由于房子残破,以及对名人、故居等概念厘定的模糊,北京市文物局称:该院落没有进入被保护的故居名录。

这种态度在业内也得到了一定的理解。梁思成学生、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表示,故居能保护下来是好事,毕竟记录了那段历史。“但北京名人那么多,故居也比较多,又涉及到北京的建设,问题比较复杂。凡是故居都保护,这个也难说。”

文保专家徐萍芳则对北京市文物局的境遇给予了同情。“这个故居没有定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局很难插手,因为它没法可依啊。”

但在保护者的眼里,这不仅仅是一座院子的战斗。

“没有列入名录,就可以合法地拆。这是谁的逻辑?这不是开发商的逻辑吗?现在反倒成了文物部门的逻辑。”王军认为,对待这种破坏严重的故居的态度应该是――“因其残破,才更加爱护它,而不是因其残破,就冷酷无情地抹掉它。”

让王军介怀的是,“如果文物部门早一点保护的话,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他们之前不作为,现在拆成这个样子了,就说没什么保护价值。这成了怪圈。”

著名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是梁思成的学生。他表示,从建筑上来说,北总布胡同24号院已经改造过了,原来的不完整了。“但作为名人故居,主要还不在这个建筑,而在人物。恢复起来又是四合院,又是名人,不是挺好的吗?”

让他真正感到悲哀的是,对于梁思成这样一位卓越的建筑学家,日本都准备为其立像,而在国内,却遭遇“是否名人不好界定”的说法。“日本近期正准备给梁思成立像。二战中,正是他的建议保护了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当地人都称梁思成是日本古都的恩人。”罗哲文说,梁思成不仅是名人,更是世界名人。

从某种程度上讲,此次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引发的抗议,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和致敬。

建国初年,梁思成提出保护旧城的方案被否决。“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梁思成曾向北京市一位官员直言,并哀叹:“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在很多人心里,梁思成已经成为守护北京旧城的象征,当被拆除的命运吊诡地落到他故居的院落,其悲剧感更让人无法释怀。

就在双方相持不下之时,国家文物局7月27日的表态让“保护派”再次占据上风。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像梁思成、林徽因这样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文化名人,其故居应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原址保护。“要着重看故居的精神、文化、社会价值,而绝不能单纯考虑建筑质量和艺术价值。”

这次,站在北京市文物局对立面的,成了国家文物局。如此局面,让人稍感意外。

何为名人?何谓故居?

对名人故居保护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名人和名人故居的界定。

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表示,目前实施的法规政策中没有对名人故居的确切定义,文保单位的统计中不涉及该类,无法给出名人故居占文保单位的比例。

文物专家王世仁坦言,“连名人都无法界定,怎么去认定故居?”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古往今来多少有识之士在此居住,能否算名人谁说了算?有些名人在京租住地有七八处,哪处最有保护价值谁说了算?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都市,如果跟名人沾边就保护,几乎每个院落都能说出点门道,那是不是意味着名城将永远“凝固”?

其实,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北京市政协2006年对北京市名人故居的调查中找到可资借鉴的方法。

参加过那次调查的原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匡国良说:“由于目前对名人和名人故居的概念及认定标准尚无权威性的说法,我们调研中把‘名人’的范围初步界定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某方面产生过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结束前去世的各领域知名人士。”

北京市政协2006年曾对名人故居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四城区的名人故居约308处,被列入全国文保单位的有3处,市级文保单位的40处,区级文保单位的33处,43处被列为保护院落或普查登记文物项目,其余189处故居则未列入上述保护项目,其中近半数已被拆除。

那次调查的结果最后形成了一份“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建议案”,呼吁及早保护名人故居。

这份建议案认为,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仍显薄弱。名人及名人故居缺乏认定标准,缺乏明确的具体主管部门,缺乏适用的管理办法;名人故居失修、拆除情况严重等。因此,有不少名人故居因保护不善而遭到严重破坏。如不加强重视和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将大打折扣。

建议案呼吁抓紧制订《北京市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从争议到契机

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建筑即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故居保护问题。

北京市文物局表示,将采取以下四项措施:一、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二、邀请专家参与指导院落的保护方式、方法,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尽快落实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问题;三、梁思成1946年到1954年的居所位于清华大学内(新林院8号),不仅见证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的历史、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起步,而且从这里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方案。北京市文物局将与规划、校方等共同研究,做好相关建筑的保护工作;四、要求各区县文委的普查队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继续深入调查,统筹做好四合院等传统建筑的调查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列入建设区域的要采取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文物法和文物普查认定的相关标准做好相关建筑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欢迎社会各方对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提供线索并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北京市文物局还表示,将继续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原则,对于旧城胡同四合院提出严格要求,严格按照有关规划及修缮、改善、疏散的原则进行保护修缮。

北京市文物局的这一最终决定让一直为保护梁林故居而奔走的王军感到非常高兴,他说:“永远不要只去抱怨。我在这个事件中,看到了公众的参与,形成了一种机制性的东西,它能改变结果。”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9

关键词: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启示

中韩两国同属亚洲文化圈,且都遵从儒家文化,但又有许多不同,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上有明显的差异。现今,我们深入研究韩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借鉴和吸收其优秀和先进的做法以完善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一)韩国文化遗产保护行政体制

考察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时,我们发现韩国现存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如下。

1.中央行政体制

韩国文化遗产保护行政组织的中央行政机关是文化遗产厅。文化遗产厅厅长是中央级行政机关首长,承担有关文化遗产的保存、管理、利用、调查、研究以及宣传的事务。现文化遗产厅由1官(企划调整官)3局(文化遗产政策局、文化遗产保存局、文化遗产活用局)及13个科室29所所属机关构成。

文化遗产厅的任务如下:①制定、修改文化遗产保护法;②制定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利用计划;③撤销对重要文化遗产的指定;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以及公开修复等的指令;⑤变更文化遗产现状等的许可;⑥扶持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团体;⑦提供有关文化遗产管理的国家补助金;⑧对国有文化遗产进行综合管理;⑨扶持、资助有关埋藏文化遗产的自治团体。

为调查、审议有关文化遗产的保存、管理及利用事项,文化遗产厅中又设立文化遗产委员会。文化遗产委员会由包括1名委员长、2名副委员长在内的不超过120名委员组成,任期2年。委员由文化遗产厅厅长在学识渊博且德高望重的文化遗产界的权威学者当中选任。

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审议事项具体如下:①国家指定文化遗产的指定与解除;②国家指定文化遗产的保护物或者保护区域的指定与解除;③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持有者、名誉持有者或持有团体的认定与解除;④国家指定文化遗产的重要修复及复原的命令;⑤国家指定文化遗产的现状变更及出境许可;⑥为保全国家指定文化财所处的环境,对行为的限制、禁止或设施的设置、去除、迁移等;⑦文化遗产的注册与撤销;⑧埋藏文化遗产的发掘;⑨与国家指定文化遗产的保存、管理、活用相关的专门或技术上的事项;⑩文化遗产厅厅长提议的事项。

韩国为了调查、审议有关地方文化遗产的保存、管理及利用事项,在广域市、道还设立地方文化遗产委员会。

2.地方行政体制

韩国的地方政府有个16广域市、道,260个市、郡、区。各地方的文化遗产行政体制是随着广域市、道的特性而可以有所区别,但是一般设有市、道单位的“文化遗产科”,市、郡单位的“文化遗产界”。

地方文化遗产行政机构的任务如下:①制定、修改文化遗产管理的条例;②对文化遗产进行保存管理以及制定利用计划(与文化遗产厅长协议);③撤销对地方文化遗产的指定;④提议或命令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以及公开修复,等等;⑤扶持与埋藏文化遗产相关的团体;⑥完成复原建造物等国家委任事务;⑦对文化遗产管理提供地方性财政支援及缓解经费负担。

(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规

在法规方面,韩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行政的基本法令是《文化遗产保护法》与同法施行令、施行规则。除此以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令还有《古都保存法》、《乡校财产管理法》、《建筑法》、《国土利用管理法》、《城市计划法》及《自然公园法》等。

文化遗产厅行政指南中有《国家指定文化遗产周边现状及变更基准指南》,《石雕文化遗产保存处理工事指南》,《埋藏文化遗产调查业务处理指南》,《寺庙遗物展示馆建立运营管理指南》,《文化遗产地域水土保存管理指南》,《国家指定文化遗产管理团体业务指南》,以及关于遗迹展示馆等的管理运营的指南,等等。地方政府文化遗产的管理遵循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来运营。

现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法》由8章117条及附则组成。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家指定文化遗产;第三章注册文化遗产;第四章埋葬文化遗产;第五章国有文化遗产的相关特例;第六章市、道指定文化遗产;第七章补则;第八章罚则。法律从国家与地方两大层面立法,国家层面体现在第二、三、四、五章,地方层面则体现在第六章。第七章补则为对前面法律的补充说明,而第八章罚则十分具体地规定了对触犯法律的团体或个人的处罚措施。法律内容详细具体,涉及国境内的一切文物保护。同时重点层次分明,保护有的放矢。

(三)文化遗产的保存管理

1.文化遗产的指定和撤销

韩国将文化遗产按照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遗址名胜天然纪念物、民俗资料、保护物保护区域五大类根据其价值与稀有度对其划分等级并确定其所有者或持有者等。具体如下。

(1)文化遗产的指定和撤销(以国家指定文化遗产为例)。

①有形文化遗产。经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文化遗产厅厅长可指定有形文化遗产中重要的文化遗产为宝物。文化遗产厅厅长出于人类文化传承方面考虑,经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审议通过,可将宝物中具有极大价值并罕见的宝物指定为国宝。同时指定其所有者并向所有者颁发证书。

②无形文化遗产。同样经过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文化遗产厅厅长可将无形文化遗产中重要的文化遗产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并在指定后确定其持有者,若持有者被认定在传授技能或艺能上有困难,则认定其为名誉持有者。认定其为持有者或名誉持有者后,向其发放相应持有者认定书或名誉持有者认定书。

③遗址名胜天然纪念物。同样经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审议通过,文化遗产厅厅长可将重要的纪念物指定为遗址、名胜及天然纪念物(此天然纪念物指稀有珍贵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同时指定其管理者。

④民俗资料。同样经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审议通过,文化遗产厅厅长可将重要的民俗资料指定为重要民俗资料。同时指定其所有者并颁发持有证书。

⑤保护物及保护区域的指定。文化遗产在进行了如上指定后如果出现对保护其起到较大保护作用的事物或区域时,可将其指定为保护物或划定保护区域。同时指定其管理者。(补:当国家指定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对保护或管理国家指定文化遗产有困难时,经文化遗产厅厅长认定,重新指定合适的法人或团体来管理相关的国家指定文化遗产。)

⑥指定的撤销。自对如上文化遗产及保护物保护区域的指定之日起期满十年之前要再次根据文化遗产的保存价值、保护物及保护区域的指定对其财产权产生的影响、保护物及保护区域的周边环境等撤销对其的指定或进行合理调整。

(2)文化遗产的注册和撤销。

为了对未指定的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和活用,经过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文化遗产厅厅长依据文化体育观光部令对其进行注册,并确定其所有者或管理者。若其所有者不明或其所有者、管理者无法对注册文化文化遗产管理,文化遗产厅厅长可以指定地方自治团体或法人、团体中有管理注册文化文化遗产者进行管理。当文化遗产厅厅长认为注册的文化财保藏和活用的必要或有除此之外特别的理由,通过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审议可以撤销对其的注册。此外若注册文化遗产被指定为指定文化遗产,则其注册自动失效。

2.文化遗产的分类保存管理

(1)对有形文化遗产、遗址名胜等的保存管理。

文化遗产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包括法人或团体)负责对相应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管理。在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当文化遗产出现问题需进行相应修理时,则委托在各省或市进行注册了的文化遗产修理技术者、文化遗产修理技能者及文化遗产修理业者进行修复。这里的文化遗产修理技术者负责国家指定文化遗产修理时技术上的工作,并指导、监督文化遗产修理技能者工作。他们均在相关技术领域的文化遗产修理技术者资格考试中合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文化遗产修理技能者在文化遗产修理技术者的监督下进行相关国家指定文化遗产的修理工作。他们也须通过相关领域的修理技能者考试,考试分为实技考试和面试两部分。

一般情况下,文化遗产修理者在修理工程完工之日起10年内对文化遗产的损害负有一定责任。但若修理者和业主之间签订的承包合同中包含合理的特别约定,则按约定负责。

(2)对无形文化遗产、天然纪念物的保存管理。

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国家对重要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培育。文化遗产厅厅长负有对相关重要无形文化遗产持有者所具备的技能和艺能进行传承教育的责任。在费用方面,国家或自治团体可在预算范围内负担传授教育所需要的费用,以传授教育为目的设立的国、公有财产设施,可无偿使用。文化遗产厅厅长还可支付奖学金给接收传授教育者,并可以给予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名誉持有者特别支援金。与此相对应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持有者每年要至少一次以上公开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技、艺能,有特殊事由时可除外。在对天然纪念物进行保护管理的过程中,若其中的动物遇难,市道的相关领导可委托有兽医资格医师的动物医院、畜产管理机关或动物保护团体进行治疗等活动。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在用于动物治疗的预算费用范围内,对治疗费给予支付。

二、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示

(一)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方面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实行多部门管理制度。目前,在国家遗产涉及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城市建设、乡镇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前提下,属于遗产范畴的文物保护归国家文物管理,历史文化名镇归建设部,自然遗产归地质、农业、林业等部门,无形文化遗产归文化部进行管理。这样虽适应了文化遗产种类多样管理复杂的现状,但当涉及到一些需几个部门管理交叉的保护对象时,往往造成遗产保护的权限不清、利益冲突、管理混乱等局面,阻碍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并由于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自成体系,也极易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出现短视行为,破坏文化遗产。

因此在分析韩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过后,我建议设立国家文化遗产部,整合现有文化遗产相关行政部门,形成相对独立的垂直管理的文化遗产部。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我们相信我国通过设立国家文化遗产部,将进一步加快从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强国转变的进程。

(二)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目前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比较全面的法律文件,但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对象只限于文物保护单位和收藏文物,局限性很大,已无法满足现在和将来国家全面保护国家自然和无形文化遗产的要求。

在分析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议尽快制定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全面系统地约束、监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法应在世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观念下对文化遗产进行严格全面的分类,并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负责机构,保护工作的内容,以及对破坏国家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的处罚等内容。

(三)文化遗产修复人员的培养方面

目前我国不仅缺乏修复名胜古迹的专业技术人员,而且对应2000万件陶瓷器、青铜器、字画等馆藏珍贵文物也只有500余专业修复人才。

因此在分析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建立相应的资格证制度,并通过对其注册形成文化遗产修复人才体系。相信在资格证制度下,相应的培训机构也会出现,不仅会有效地缓解人才紧缺的现状,而且会进一步规范文化遗产修复人员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保护文化的建议篇10

20xx年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以及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抓住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影响法律法规实施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聚焦发力、持续发力、联动发力,促进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支持督促“一府一委两院”依法履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关于经济领域的监督

1、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xx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利用人大资源,发挥人大优势,系统全面、务实精准分析研判经济运行走势,就监测指标导向作用的更好发挥提出意见和建议。(责任部门:财经委)

2、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面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推动政府及各部门更加切实到位地转变职能,为民营企业调整转型、减负增效出实招、办实事,营造更加宽松优良的发展环境。(责任部门:财经委、预算工委)

3、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xx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关于20xx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20xx年省级财政决算;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xx年度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规范财政管理,高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更加充分地发挥财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责任部门:财经委、预算工委)

4、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xx省20xx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省级预算,促进政府进一步健全完善计划、预算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为重点改进预算编制工作,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平台建设,强化计划、预算的执行刚性,确保人代会确定的计划、预算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责任部门:财经委、预算工委)

5、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xx年度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审议省政府关于20xx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书面综合报告,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升管理监督水平,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责任部门:财经委、预算工委)

6、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保护和促进台湾同胞投资、深化苏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情况的报告,努力提升保护和促进台湾同胞投资工作水平,推进苏台经贸合作,深化双方文化交流。(责任部门:民宗侨委)

7、围绕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责任部门:财经委)、“一带一路”战略的江苏实践及成效(责任部门:外事旅游委)、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责任部门:预算工委)、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责任部门:农委)等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2项重点工作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组织实施。

二、关于社会领域的监督

1、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促进省委有关部署要求的有效落实,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达到新水平。(责任部门:教科文卫委)

2、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促进有关方面认准阶段目标,重抓薄弱环节,加大攻坚力度,放大政策效应,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责任部门:农委)

3、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和古村落保护情况的报告,推动政府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部门:环资城建委)

4、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xx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促进政府聚焦突出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完成年度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责任部门:环资城建委)

5、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并开展专题询问,促进各有关方面标本兼治,依法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责任部门:环资城建委)

6、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情况,促进全省中医药产业和中医事业发展,造福人民身体健康。(责任部门:教科文卫委)

7、检查《xx省动物防疫条例》实施情况,推动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规范动物检疫工作,努力提升应对突发动物疫情的能力,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责任部门:农委)

8、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xx年民生实事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促进各有关方面切实办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兑现对全省人民的承诺。(责任部门:社会建设委)

9、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情况的报告,促进各有关方面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实现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责任部门:教科文卫委)

10、围绕养老保险费征缴管理使用(责任部门:社会建设委)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1、5项重点工作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组织实施。

三、关于法治领域的监督

1、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政府牢固树立行政管理法治思维,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责任部门:法工委)

2、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促进政府加大统筹协调和工作推进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信用法制体系和标准体系,在诚信江苏建设方面取得更大成效。(责任部门:社会建设委)

3、听取和审议省法院关于开展商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督促各级法院依法正确履行商事审判职能,提升审判工作水平。(责任部门:监察司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