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课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27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1

绣品文化背景下的环保教育

三星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教育界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改革,把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建立对环境的正确价值观,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及当今素质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实施本课题研究是开展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

我校地处全国家纺绣品名镇-海门市三星镇。这里个私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这里95%以上的家庭从事绣品加工与经营,形成了独特的绣品大市场。但随着家纺绣品产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

大气污染:绣品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机动车也急剧增加。然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却严重污染了大气;一些绣品加工户随意焚烧绣品边角料,污染空气;大量私企的出现,烟囱林立,排放的废烟、废气也污染大气;特别是多家印染企业排放的污水气味更给大气造成了污染……

水质污染:随着绣品产业的发展,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大量人口产生的生活垃圾、特别是绣品垃圾倒入河中,污染水源;一些印染企业偷排污水严重污染水源;一些私企为了扩大经营面积或为图交通方便,随意填埋河沟,造成水流不畅,从而水质变坏……

土壤污染:飘散的包装袋造成严重"白色污染";抛弃的绣品边角料造成新的"彩色污染";焚烧的化纤品残渣使土壤板结僵硬等……

诸如此类的绣品垃圾污染直接危害着本地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唤起本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1、开展环保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专们人才,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三星本地人才,他们当中大多数的学生将来在三星这块土地上生息、发展。这些人才必须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要求:把我们的接班人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而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教育是培养本地合格人才的需要,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2、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全国环境宣传行动纲要》中提到:“要根据大、中、小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环境教育过程特别注重向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关心他人利益教育,全社会协作治理污染的协作精神教育,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教育,这些教育恰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在进行环保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等。因此.环境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环境教育与科学探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小学科学课中,存在许多可用来帮助学生形成环境意识或环保意识的题材。发掘绿色教育中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小课题,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环境保护的迫切性,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有关的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通过环境教育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环境教育可以丰富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中指出:“中小学要利用活动课教学时间,组织好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竞赛和征文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通过一些具体的大队活动,使环保宣传和少先队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共同关心人类,热爱生活的观念。

环境教育是本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本地经济是否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的大问题,也关系到教育是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并具有现代意识人才的问题,开展环境宣教势在必行,进行环境教育意义深远。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1、研究对象: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我们选取全校三~六学生作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必要的时候把研究对象扩展全体学生及村小学生。

2、研究设计:

本课题实施与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相配合,采用行动研究法,采取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策略,以结合现行教材与《绣品文化校本课程》进行课堂渗透环保教育及社区考察研究、宣传为主,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是:现状调查分析、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学习、明确研究目标——实施行动计划、积累搜集资料——组织研讨交流、阶段总结调整——后期测试分析、完成总结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的目标是从学科的知识和特点出发,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并探索出一条在小学阶段以科学探究进行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小学生养成环保意识,培养小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1、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让学生形成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所谓环境意识,就是人们关于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懂得最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能掌握有关环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是懂得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能正确理解“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的战略方针。

三是懂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当代和后代的严重危害,对我国和全球的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2、不断提高学生的环境觉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一是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把保护环境看作是一种人人有关、人人有责、义不容辞的社会公德。

二是具有为维护良好环境而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具有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在自己活动范围内宣传和推动保护工作。

四是具有与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的勇气,对环境违法行为敢于进行制止或检举、控告。

3、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2

鉴于渤海湾在开放开发中海洋环境受污染的情况,在北部湾新一轮开放开发和建设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已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要建设“绿色”北部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型次区域的战略目标[1]。这一目标的提出,对地方院校做好环境教育师资和生态保护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大责任。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玉林师范学院主动适应北部湾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环境教育师资和生态保护人才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为“绿色”北部湾的建设培养应用型生物学教师及生态保护人才。学校类型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的制订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2]。玉林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以及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的分类系统来看,应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3]。玉林师范学院地处北部湾经济增长区一隅,在该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视野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环境教育师资和生态保护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保障体系的改革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曾遭受过工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类似的毁坏,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目前澳大利亚已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而这种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该国持续不懈的环境教育的基础上,是全民环保意识提高的必然结果。澳大利亚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环境问题已经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值得我国大学生借鉴的关键[4]。玉林师范学院借鉴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生态保护成功经验,根据生物科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教育师资、生态保护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生物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环保意识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物学教师和生态保护人才。1.2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改革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两部分。外部体系主要是指政府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内部体系主要是本科院校自身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主要包括评价体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2个方面[5]。在内部体系的质量保障方面,玉林师范学院引入了社会评价机制,建立了由学校、实习单位、学生自评、用人单位、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该保障体系的制订转变了学校、教师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主体、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单一标准的局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①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或者进修;②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申报科研课题;③在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和实习基地聘请一批教授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如玉林师范学院聘请了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港糖厂、玉林市环保局、玉林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等12所大学6个企事业单位的教授、专家,丰富了专业教师队伍,利于促进实践教学,确保应用型人才的质量。2课程体系创新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构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基础,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依托玉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专业的优势以及与贵港糖厂、玉林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共建的特色,提出“两个加强”和“一个延展”,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延展教学时空的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应用”的课程体系。重点是在生物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环境专业基础课程和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案例,训练学生对环境教育和生态保护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技术、技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科4个教学年中,以“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科研”作为课程模式。第1、2个学年为“通识、基础课程”教学年,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3个学年为“专业课程”教学年,该阶段加强专业必修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4个学年为“专业特色课程、科研”教学年,为专业强化和实践阶段。课程体系由4个模块组成:①通识教育课程模块;②教师教育课程模块;③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增加的环境保护专业课程有: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专业基础必修);环境影响评价、普通生态学(专业必修);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学、环境管理学(专业选修);④实践教学模块。3以立体思维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了解课程之间的内在区别与联系,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既避免生物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与增加的环境专业课程之间的重复,又能使各课程自成体系,使教学得以从较高的起点开始。优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把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必须与生物科学和生态保护蓬勃发展的现状相适应,把教学内容与当前生物科学、生态保护的发展和应用相结合,使教学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贴近,尤其是与学科发展趋势、科研成果相结合,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4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4.1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运用传统的系统讲授与专题分析以及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通常将教材中有关介绍深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学科前沿的内容分成若干专题,邀请在相应领域造诣较深的教师或客座教授进行专题讲授,以增加深度和广度。此外,讲授生态保护相关专题期间,实行开放式教学。如讲解红树林生态专题时,组织学生到广西山口部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其附近的滩涂进行参观考察,然后指导学生撰写与红树林保护相关的论文,从而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4.2使用多媒体教学,延伸教学时空通过运用多媒体、仿真和模拟等新兴技术方法进行教学,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在讲解生态环境、种群动态、群落演替的复杂过程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复杂、抽象的过程以优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及图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动态变化的内涵;讲解环境工程设备的原理、安装、操作以及环境治理方法等难以理解的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动画、模型,强化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实际工程项目实施的认识和体会。4.3环境教育网站的建设结合生物学科和生态保护的特色,玉林师范学院于2003年依托校园网建立了“人与自然”环境教育网站,在时空上延伸课堂教学。通过网站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快速渠道,使学生及时了解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发展的动向和有关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5实践教学的改革5.1校内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多途径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实践教学与学生的认识实习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实践教学中增加了相应的实验设计内容,并安排学生到玉林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进行参观和相关操作,参与包括固体废物的收集、转运、分类贮存,压实、破碎、分选、固化,发酵堆肥,热解、焚烧,填埋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过程。在加深学生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实践技能训练和专业素质拓展训练。5.2校外实践教学的改革校外实习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最直接方式,是学生实现社会应用的最佳途径。玉林师范学院建立了北海海滨、广西山口部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西大明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等8个环境生态实习基地,除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外,还与贵港糖厂污水处理厂、玉林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玉林市燕京啤酒厂污水处理厂、福绵管理区污水处理厂等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不间断地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同时,还与玉林市燕京啤酒厂污水处理厂、福绵管理区污水处理厂合作成立了污水处理研究所,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环节在时间安排上,从一年级到四年级4年不断线,且逐年增加;内容上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模式安排;在质量监控方面,该校成立了监控组织,实施包括教学信息监控,教学督导监控,专题评估监控,以确保教学质量。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6.1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把与课程有关的专题研究、科研课题的构建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融入课堂教学中,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该方法可拉近抽象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增强课程教学的科研活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6.2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教师利用科研课题中的部分实验作为学生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机会,使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实验技能,开阔眼界,拓宽科研思路,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6.3毕业论文与科研链接建立导师制,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教师的研究小组。导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的部分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链接起来。学生加入导师的研究小组后,承担研究助理工作,接受导师“一对一”的指导,在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开展文献检索、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完成诸如原料选配、试剂的配制、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等探究性工作,以拓宽学生的实践创新空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6.4建立学生创新基地学生自主设立“本科生创新性科研项目”,自主聘请导师。玉林师范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召开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中期检查汇报会议和结题验收会议,经过专家组验收合格的项目,教务处为其颁发成果鉴定证书。该校实施《学生创新基地管理办法》6年来,生命科学与教育专业已有122项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进行了申报,经有关专家组评议,其中被评审为院级的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76项,系级51项。7结语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大部分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进课程结构,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育理念,运用“互动式、网络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构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计与社会应用脱节的现象,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3

 

在地理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核心素养”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的逐渐的培养而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主阵地一般是在课堂之上。如何在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高中地理素养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素养的界定和选择”专题研究中,该组织对于“素质”以及“核心素质”进行了界定,并且成为了“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重要的依据。此组织认为,“素养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测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培训。”核心素养“则是在不同的领域之中或者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都不可或缺的必要的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地理学中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的涵养,地理素养主要有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以及地理观念四方面构成,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最能够体现地理这一学科的价值的关键素养,是能够满足终身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地理思维,地理核心素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来看应该包含有地理技能、综合思维、空间视角、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二、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意义

 

2.1环境保护课例中的理论知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不断地过度消耗,不仅阻碍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中,主要强调就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满足全人类的自身需求,强调经济利益的增长方式与破坏环境不冲突。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先解决人类发展时的问题又能够为后代人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与自然的共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协调发展观,在制定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

 

因地制宜理论。因地制宜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进行环境保护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制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培养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

 

2.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想要建立这种社会就必须要求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建立起理论性的知识,并且了解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充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方法。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逐渐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的方法,并将其使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2.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的创新

 

2.3.1优化课程理念,加强学生互动

 

首先,优化原有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向,不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深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确立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其次,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调整学习进度,加强相关联系,加大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学习氛围。课程目标的设置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学生之间创建起平等、和谐、美好、民主的关系,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2创新课程内容,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本教材进行改进,紧跟时展的步伐,优化教材内容,更新教师思想。教材选取体现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特点,分学段安排地理课程内容,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教学建议应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方法等提出指导,为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引方向,成为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还要注重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3.3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以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内化为认知基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为的体现为根本标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教学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追求,以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依托,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现结合的教学就是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难点以及重点化解,这样在师生的辩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具体课例研究

 

接下来我们以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湿地保护为例,针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本文以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其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热爱自然的正确理念。

 

2.过程与方法

 

(1)优化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湿地保护的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消亡了或者即将消失的湿地,应该着眼于寻找湿地消失的原因,分析资料。同时运用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正确的区域认知。

 

(2)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实验,综合条件,提出假设,分析湿地的作用和消亡原因,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堂理论,立足于实践。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阐述,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例研究关键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注重地理实践

 

(3)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例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结束后,案例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精髓的总结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以往对于湿地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湿地的作用和湿地的消亡导致的危害,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关注湿地保护的集体措施,关注有关国家对于湿地保护的立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位世界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意识才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湿地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例,显示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4

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层面人群的教育,它应该是针对全体社会人群的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环境保护问题也成为全球化的问题,我们应提升每个群体人员的环保素质,为环境保护做贡献。中职教育是现阶段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社会输送基础工作人才的关键部分。中职学生大多会成为一线的生产者、经营者、技术工人,结合现阶段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生产现状,提升中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合理控制和改善环境破坏现状的关键措施,对于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结合教材研究性学习

影响环境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环境破坏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气候恶劣、淡水资源减少等。中职学生要想了解化学对环境的作用,首先肯定是通过教材知识了解相关化学与环保的内容。但是书本知识又未免具有局限性,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过程中,将教材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注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行讲解和分析。比如,在学习酸雨的危害时,举出实际生活中取消燃煤锅炉的例子;在学习氮磷化合物时,举出现实生活中提倡无磷洗衣粉的例子;在学习金属铅的相关知识时,举出国家提倡使用无铅汽油的例子等。这些都是对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活实例,将生活中的实际举措与教材知识相关联,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了解生活、了解化学、了解环境保护。

在中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化学实验向学生讲解化学试剂用量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在检验硫酸根离子存在的实验中,加入BaCl2的量不是越多越好,易溶于水的BaCl2是钡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物质,过量的BaCl2排入到水体系统中会产生土壤或者水质污染,水体中含钡最高允许浓度不超过1.0mg/l。在制取氯气的实验过程中,也应该控制各物质的用量。对化学仪器的清洗以及回收也应该特别注意。所以,在化学教学和实验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特别关注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每个人都能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

化学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参与者,在中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环境保护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产生足够的重视。专题讲座的内容可以是收集环境破坏的现状及其危害性。比如,当前世界上正在生产和使用的化学药品有十万多种,仅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一年就能排放近30亿吨的化学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有60%进入了大气,有10%进入了表面水系,剩下的30%进入了土壤。环境是全球化的循环体系,不管化学是对哪个生态系统进行了破坏,最后都会归结到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去,这就是化学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有针对性地举行专题讲座可以举出一些实际危害很大的例子。比如,着名的“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还有我国20年代初的化学药品泄露,2000年后的沱江被污染、松花江大面积污染以及太湖大面积出现蓝藻等,这些都是化学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实例。这些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化学和科学研究进步的同时,对环境破坏的防治也是迫在眉睫的。

在专题讲座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讲解化学污染的危险性,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研究可以转向保护环境的一面。比如,“无氟空调”就是可以减小对臭氧层的破坏的产品。同时,可以研制或使用一系列的环境友好型物品,最大限度地利用无毒害的原材料,节约化学能源,开发新型无公害能源,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对中职学生进行化学环境保护专题研究性讲座,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认识到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素质,起到“从我做起,广泛宣传”的作用。

三、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

通过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理解。社会是研究环境影响的主场地,只有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理论研究的真实性。课外研究活动是对课内化学知识以及课外讲座的补充和实例证明。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当地主要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并让学生们给出自己的解决意见,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对比,并分析相互之间处理方法的不同之处,对不足之处加以点评。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空气可见度、污染物浓度、汽车尾气排放、当地水质、雨水酸碱度等的检测,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净水实验、废弃物收集、废旧电池收集等。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了解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并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提出一些可行的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者意见。在学校内,召开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班会,对实践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根据学生们的建议采取相关力所能及的措施。在学校内举办相关宣传专栏以及环境保护展览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展览,让学生都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并促使学生从自身做起,关注环境保护,关注化学发展方向以及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环境保护问题,为环境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5

1.认识白色污染与生活的关系,树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袋一类的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化学老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塑料的成分,认识塑料对环境的影响,进而探讨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一是减少使用塑料袋;二是循环利用塑料袋;三是使用布袋、篮子等取代塑料袋进行购物,树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

2.认识沼气的形成原理,树立节能的环保意识

沼气是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用来照明、做饭,沼气的利用不仅体现了循环利用秸秆、粪便的节约意识,也体现了使用洁净能源的意识。因此,在讲到沼气时,应详细讲解沼气的形成原理、对生活的影响、利用价值,从而让初中生树立“节能”的环保意识,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变废为宝,走一条低花费、高效能、节约型、环保型的环保之路。

3.通过学习新能源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使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意识

使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人类探究新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是走向环保社会的重要一步。因此,在讲到大气污染时,渗透能量转换和新能源知识,应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新能源,在将来树立开发新能源的远大理想,积极探索新型能源,开创一条低污染、高效能、循环利用的环保之道。

4.通过对H2o的深入学习,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学习化学时,当讲到水的成分时,应渗透水的相关知识,比如水的重要性,地球上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一是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二是可以防止水污染。

5.正确认识拼车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一部分,因此,在讲到大气的成分时,化学老师一定要详细讲解汽车尾气的成分,以及这些有害成分对空气的影响。进而认识大气污染和人类健康、生存的关系,并结合相关视频进行熏陶教育。最后,提出拼车这一环保措施,引导学生认识拼车的重要性,不仅节约花费,还有利于保护环境。

6.结合实验教学,加深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更直观,更现实,更生动,其效果更显著。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研讨实际生活中的保护环境的措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经常要向学生介绍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这时附带讲授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使学生理解环境污染的预防方法。在具体实验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制取化学物质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并掌握污染物回收知识。如铜和热硫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存在,能得到明显的结果即可。如用硫化亚铁和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未排出的气体要用碱液吸收。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统一处理,一定要指定处倾倒或回收,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放,尽量避免有毒气体和液体泄露乱淌。

7.实施假期课题调研,提高环保意识

课外活?邮强翁媒萄У难由旌筒钩洌?在假期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假期里,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既可以补充课堂上教学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使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寒暑假前,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去教学,参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地,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以及尚有哪些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假期开动脑筋,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选取一些紧贴日常生活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像“贵港水泥厂的污染物处理问题研究”“东湖水质检验与分析”、“关于‘凤凰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等等。

(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6

一、重视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

目前,影响人类长期、持续、良好发展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环境污染问题,并且这一问题是全球性的,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对这个问题都非常的烦恼,并且急于解决。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基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资源的滥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我们发现人类之所以有这些不合理,不文明的行为主要还是因为人们的认识不正确。就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中学时期是最为重要的,中学生可谓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不断前进的栋梁之才,因此应该在中学时期就应该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教育。就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科学自身就是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具有无尽的宝藏,对人类的发展有些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可以承受的基础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因此在科学教学的时候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够有助于社会、国家、民族,甚至是到每一个个体的不断进步。

二、教学中要将环保相关知识引入课堂

1.在上课时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添加进来。对科学教材自身来说,很多内容直接与环境关联,这些作为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并且联系有关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学效果必定很好。在有关空气的讲解上,首先要通过教导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作用,其次要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后带来的弊端,如何避免和减少大气污染等等。例如,在华南地区,发生酸雨情况的概率较大,针对这个问题,详细地介绍酸雨到底是什么、酸雨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及酸雨产生的危害。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学生也能够通过这次学习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无形中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

2.将研究性学习联系在一起,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运用调查、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方法来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同学认为浙山绿水,嘉兴地处鱼米之乡,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因此,可以让学生做“关于嘉兴水资源状况调查”的研究性学习。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专门上网收集整理有关我市水资源的信息;有的小组专门实地考察我市的河流湖泊分布状况、采集水样本;有的小组负责对水样本进行简单的水质检验;一些小组通过求助于家长,采访专家,了解本市水资源状况等等。

3.将环境保护教育增添到课外作业里面。课外作业是课堂的一个延伸。开展科学课程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也能延伸到课堂之外,如布置课后作业:硫酸铜的具体制作途径包括哪些?哪种途径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经过课下的探索研究就会发现,铜与浓硫酸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就可以制成硫酸铜,同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本身会污染大气。另外一种制作方法就是首先氧化铜,然后让氧化铜和稀硫酸之间互相作用,制成硫酸铜。这种制造模式就不会造成硫氧化物的产生和排放,一方面硫酸的使用数量可以得到节省和控制,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减轻对空气产生的污染。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水资源的具体分布状况借助于各种渠道进行查询,借助于这个工作学生就能知道:虽然在总量上我国的淡水资源很大,但是人均水平却非常低,甚至还可以被列为最贫乏的水资源国家之一,学生这样就会意识到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多么重要,在生活中能做到节约用水。

4.做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于这些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验,借助于实验也能够很好的宣传环保,比如处理污水、测定空气含有的颗粒物、测定土壤酸碱度等这些实验,都能让学生对环境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实验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更为直观、生动,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来教育学生,通常情况下一个实验的某一个细节就能体现环保意识。如,在做硫磺燃烧等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在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减少实验药剂用量,将实验微型化;对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物进行分类并放入指定地点等。具体到对应的实验中,借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保护教育,能够实现资源节约、污染减少的目的,还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从自身、从小事做起,爱护并保护环境。

5.联系地方环境情况,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育学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很好的素质,也可以为创建一个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出一份力。若在学习初中科学这门课的时候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便能够因时因地的为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做宣传,生态特点可为生活层面的,也可为生产层面的,还可为校园环境,若条件允许,学校应该进行生物园的建造,学习的时候,由学生辅助去管理生物园,让学生经过具体的实践,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认识每一种植物独特的生长机理以及其自然特性,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有什么样的联系,利用学生自己的双手去充实他们的大脑,利用学生自己的大脑去为祖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出一份力量。通过进行这类能够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必定会高涨,既养成了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进步更快。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大了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很多学者也对展开了研究,如韩志倩等人认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培养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并注重道德实践,联系大学生实际提出教育措施才能起到应有作用。龙芳主要研究了我国高校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做好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与意义。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提出了可参考意见,但却缺少与现实情况的联系,部分措施难以被应用,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不足,提出有价值参考意见。

一、大学生环境教育概述

所谓的大学生环境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开展环境道德教育,让大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1]。随着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还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并让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认识,通过大学生逐步完成生态文明国家建设。

二、我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

1.调查对象与结果分析。在研究中将本校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9份,主要了解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与行为。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发现,很多大学生都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如雾霾等。在问及“是否关心生态环境”时,将近70%的大学生均表示十分关心,并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政策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在问及“在看到别人丢弃垃圾时,你是去制止还是直接将垃圾捡起或不管不顾?”,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主动制止,70%的大学生选择直接捡起,只有10%的学生选择不管不顾。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依然有部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不强,这就需要高校继续加大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力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存在问题。虽然我校大学生已经对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一定认识,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现有教育存在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实行素质教育多年,但很多应试教育并没有完全从大学校园中消失,部分高校依然将知识与能力教育作为重点[2]。环境道德教育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成为主要教育课程之一。第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差。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思想情况如何对国家的发展影响很大,然而,我校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认为垃圾的收集与处理有清洁人员解决,自己不需要操心,假设所有学生都存在这种心理,那么整个校园会出现垃圾遍地的情况。第三,缺少必要的行为教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要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虽然我校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但现有教育却以理论教育为主,并没有涉及实践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且正确的思想意识。3.原因分析。之所以我国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不强,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的:第一,教育内容缺失。我国很多高校始终将提升升学率与就业率作为重点,所以,在日常教育中多数均以知识教育与理论教育为主,对于环境道德教育也采用理论教育的方式,并没有将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应用其中。同时,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所引用的内容都是国家环境如何好的资料,而没有将国家生态环境受污染的一面展示出来,在这种教育内容下会让大学生错误的认为我国生态环境还是很好的,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恶劣[3]。第二,教育方法偏差。在信息时代下,环境道德教育应注意多种教育方法的应用,然而,我国高校在环境道德教育中却依然以传统授课为主,试图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多数大学生只有在亲眼看到环境被破坏的场景时才能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但学校却没有给予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而是将学生“关在”课堂中学习,也没有为学生播放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的视频与图片,这样的教育方式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14]。第三,教师能力差。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并不是一份简答的工作,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对生态环境保护有足够的认识,懂得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但我国很多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教师缺没有这样的能力,兼职教师十分常见,由于该教师还需要教授其他科目,所以他们往往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他处,从而轻视环境道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不足,影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做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

1.高校加大重视。学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学校态度如何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学校应极大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开设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以我校为例,在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应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学科,在期末考试阶段采用日常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即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越多,所做贡献越大,考试成绩就越高,相反则越低。在第二学期开始以后每一学期,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转为选修课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学分设定为所有选修课程中最高,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境道德教育中。同时,学校可以组建环境保护社团,让对生态环境保护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该社团中,经常在周末期间组织一些环境保护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还能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学生也可以与自然产生更加直接的接触,正确认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此外,学校还要提高对环境道德教育教师的要求,请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育工作,避免兼职教师的应用,最好让环境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并注意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5]。2.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传播。每个学科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环境道德教育也是如此,为做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要适当融入环境道德教育。对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其中鲜有生态保护与环境道德教育相关内容,在环境道德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应适当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有法律做支撑的,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便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6]。同时,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传播如何更好的践行低碳环保消费理念,倡导学生在消费购物的过程中尽可能以可降解性好的物品为主,东西破损后应以维修为主,减少重新够买的几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还能深化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理解,唤起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重视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做好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应加大对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视,并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7]。现代大学生很多都是在温室中长大的,未曾经历过风雨,尤其是在细节问题上并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如随手关电,让他们认识到在不用电的时候务必彻底切断电源,不要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尽管待机状态中的电器所消耗的电量很少,但中国有14亿人,每个人每晚消耗1度电,那么全中国每晚就要浪费14亿度电。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到水资源保护中,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在环境道德教育中,教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50年后国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可以将这些变化用视频展示出来,让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不被保护的国家,在学生70左右岁时是否还会有可用资源,这些都是环境道德教育中可以采用的方式,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4.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环境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与治理生态环境的信心[8]。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中,可以将实践活动安排在节假日,带学生到一些生态环境较差的地方,让他们认识与了解真实的生态环境,如某地区土地呈现盐碱化,不仅作物长势较差,很多草地也存在空白,该地区可以作为学生生态保护重点,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治理措施,并将自己的成果绘制成报告,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国内外专家学者组织的环境知识专题讲座,让他们在讲座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并了解怎样才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与专家的互动深化他们的思想认识。此外,为调动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设定一些奖罚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践行得好的学生加以表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学生进行惩罚,如破坏花草树木、随意丢垃圾等行为,以此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让他们懂得尊重自然与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但依然有些学生无法形成正确认识,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并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做好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

作者:李军民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科技价值观教育[J].海峡科学,2015,(11):79-82.

[2]林美萍.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教育途径探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04):96-98+103.

[3]王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04):98-101.

[4]韩志倩,李维波,韩阳阳.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175-176.

[5]龙芳.生态道德视域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5,(14):52+54.

[6]齐爱花.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2):92-93.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8

关键词:历史学科;环境素养;环境教育

人类自产生以来,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逐渐加深,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历史学科的教学是对这一进程的阐述与分析。目前国内高校通史教材,大多以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为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环境恶化,导致六七十年代美国出现了环境保护运动,继而促进了环境史学的出现与发展。20世纪晚期,西方出现了环境史,一些国家陆续在高校中开展环境史教学与素养教育课程。但是,中国高校历史学科教材中没有出现相应内容方面的更新。目前,随着人口的增加,在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下,全球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层出不穷,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出现了新冠疫情。因此,高校历史教师应从历史学角度做好对在校大学生的环境素养教育,渗透并强调爱护、保护自然的概念,为世界环境的好转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历史学科开展环境素养教育的原因与条件

(一)历史学科环境素养教育的原因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河流、大气、土壤和气候都发生巨变。据《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2019年,全国地表水监测劣Ⅴ类占3.4%,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1]。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表现在: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臭氧层出现漏洞,面积大于美洲总面积;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即将融化。以上数据表明:全球生态环境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改善环境,其中一项就是对国民进行环境素养教育,培养绿色公民。但事实上,中国大学生的环境素养课程较少,因此及时进行环境史的普及以及环境素养教育,具有特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学生环境保护实践的欠缺。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理论性课程较多,实践课程较少,知行不合一。根据佳木斯大学随机对100名历史专业学生的调研,得到一些基础的数据:学生已具备环境保护观念,有正确的环境保护知识,能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但学生实际环境保护实践行为还是欠缺,例如,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经常网络订餐和购物,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

(二)历史学科环境素养教育的可行性1.英美国家高校环境教育的借鉴。环境教育课程在英美高校中都有开设,但一般不是以专业课的形式,而是渗透到通识课中。随着环境的恶化,很多大学都把环境教育课程作为其核心课程。英美国家除了在大学里给予学生环境教育课程外,还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到社会上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而且经过调研进行立项研究。2.中国国家政策的推进。2011年,我国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2]。2017年,党的报告指出: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与教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唤起民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紧迫感与责任感。3.历史学科具有环境素养教育功能。历史学科的任务是以史为鉴。一直以来,历史学科关注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灾荒、瘟疫的记载。20世纪60年代,学者开始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互动,环境史出现。环境史的根本目的,在于梳理所居住的地球环境的变迁,关心环境的变迁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的变迁对一个国家兴亡的影响。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环境变迁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使得学生有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环境素养教育孕育其中。人类在发展进程中有意无意地对自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意识到环境遭到破坏后又开始保护。历史学科的探究功能在于能够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了解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分布和发展、生物物种以及文明衰亡的影响,从而使它更有借鉴意义。

二、地方高校历史学科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1.积极运用环境史的视角进行环境素养教育。有别于传统史学的课堂教学,21世纪,历史学科更应该注意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与适应,环境对人类的某一社会阶段生存、发展以及灭亡的作用。从环境史的角度来讲授世界史教学内容,从环境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授课学习过程中,积极渗透环境素养教育。例如,两河流域的阿卡德王朝以及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与气候以及人类的第一次环境灾难息息相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水中因为含有盐分,导致土壤中盐分越来越高,粮食产量也越来越少,全国饥荒,考古学家称其“农业土地有限”[3],人民与军队的粮食供应不足,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2.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境方面的书籍。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揭开美国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此书中提到的20世纪中期美国环境状况的历史来反省我国现今的环境现状,例如淮河流域癌症村问题和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问题,都与《寂静的春天》所描述的场景具有相似性。英国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论述了环境在何种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的历史,人类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后果,与佳木斯大学教材中的观点有所区别。教材上的一种典型的观点是,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过程,是人类生产力的飞跃,意义重大;而《绿色世界史》则认为狩猎与采集时期的人类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只是因为气候的改变导致了植物带的巨大变化,加之人口的增加,才使人们迫不得已地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对比,会推动学生从环境史的角度思考问题。3.积极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教学实践探索研究。从2014年起,在“世界史专题”中设计出8学时来简要介绍环境史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发达国家如美英的环境史的发展研究状况、环境史研究及高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意义以及某些有代表性的环境与人类互动进程中影响深远的事件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环境相关的课题有15项,并有多项获奖。重新思考历史,把理论与当前环境现实联系起来,用环境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与理解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二)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研究性学习能力高校世界史学科中渗透环境史教育的研究离不开主体学生,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开展研究性学习。1.培养学生主动查询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能力。授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查找与所学的世界史知识相关的环境史材料。通过鼓励学生去查找与环境史有关的材料推动学生产生史学学习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以往政治、经济和军事史的框架外,从新兴的史学分支环境史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总结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查询和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观点。例如,在讲授希腊城邦形成的原因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到地理环境的因素。希腊地区多山地、少大河和平原,自然资源不够丰富,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在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对于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查阅馆藏书籍,关注地理环境对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环境史的视角来看待此类问题。2.培养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环境调研,例如通过对生态文明意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民居环境的改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变迁等内容的社会调查,学生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逐渐意识到做个绿色公民的必要性。例如,作者曾带领学生到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进行调研。通过学生亲临赫哲族居住地考察,认识到环境对赫哲族生产和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学生认识到赫哲族以打渔和狩猎为生的原因,狗在赫哲族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历史学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中学历史教育,在实习期间就会把学到的环境史的教学内容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用环境史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弥补学生环境教育的欠缺,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历史学科可以通过环境史的教学来解释全球环境问题,直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间接支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保运动的进行,为人类历史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

参考文献:

[1]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eB/oL].[2020-08-28].

[2]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20-08-28].

[3][美]苏珊鲍尔著,李盼译.古代世界史———从苏美尔王表从天而降到古罗马帝国慢慢衰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6.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保教育;价值;意义

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间谋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近年来我国雾霾天的持续进入大家的生活视野,环境保护已经持续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好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吸引人类居住的一个因素,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是实现环境保护,延续我们人类良好生存状态的重要一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一项内容。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在高中阶段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思维,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实现学生自觉地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更好的珍惜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进行了探讨,从意义与价值,方法与对策方面进行了阐述。

1在高中地理课堂对高中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1有利于广大高中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顺应时展需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需要的不仅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提高人才整体的综合素质。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可塑性强,稍加引导就可以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而要担当起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提升道德修养,增加远见卓识,这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通过对高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无疑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树立健康环保的思维意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为维护我们地球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1.2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帮助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精神。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怎样让它得到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个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话题,只有在心中牢固地树立了这个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科学对待身边的环境,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力和预知力。

2在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1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本身就是开展环境教育课的最佳平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在各国国家地理、乡土地理、时事地理、全球环境地理等方面的介绍过程中,与教材相关联的涉及到环境教育的知识,教师可充分发挥这一课堂教学的契机,把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思维,树立环保意识。

2.2充分发掘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走进周边环境当中,在对乡土地理的学习中,增强对环境的亲切感、认知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下,这个环境有着自己的独特乡土地理特征。高中地理教师,就是要学会充分地发掘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带领学生在考察乡土地理的社会实践中,增强对环境的亲切感、认知度,熟悉我们生存的环境,研究这个环境存在着哪些问题,比如空气、水源地、植被覆盖率、野生动物数量、水土保持情况等等,在社会考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学会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研究过程中,认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并为怎样去保护这个环境,建设更美好的家乡作出贡献。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2.3结合时事内容,提高环保意识:作为一名当代的高中生必须做到关心时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关注身边发生的许多事,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知识,才能最终做到学以致用。目前,就我国的时事来看,例如雾霾现象,就是全国人民关心的话题,甚至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那么在我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便可以作为一个探究性话题,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来对这个话题进行研究。从而调动起学生对有关地理环境方面的学习与关注,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高中地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正确人地关系思想,更好地学会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契机,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他们今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靖.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周美芝.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7(05)

[3]徐开刚.利用地理信息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7(09)

[4]郝瑞宽.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12-13.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篇10

关键词:小学环境教育有效途径

环境保护教育是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教育事业的关键组成成分。因此,少年儿童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同时,还要学习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一、创建广阔的教育平台

小学生的绝大多数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里面度过的,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环境教育模式是实现环境教育的基础。一般而言,学校可以创建生物实验室、植物种植园等给学生提供环境教育基地,或者借助社会的力量、企业的支持等来为学生创建一定规模的环境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从而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这样,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师资缺乏的现状,尤其借助他们提供的场所和设施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环境教育得到有效普及。

二、加强实践性研究学习

加强实践性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热情不断提高。在环境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自然里挑选较小的课题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新知识,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培养实践性研究学习的兴趣。在环境教育中开展实践性研究学习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预测结果――找出可能发生的情况――开展活动――处理信息――探讨问题――得到结果――交流经验――发现新情况。例如,学习《动物的生态和环境》时,学生提出“目前,苏南地区进行建设会不会给鸟类带来一定的影响?”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不断的观察、研究和翻阅历史资料,历经三年的时间,学生编纂了学术论文――《家燕繁殖习性的观察》,这篇论文在全国青少年杂志上获得一致好评。

三、借助网络资源,开展环境教育

网络时代的信息和知识相当丰富,小学生如何在知识海洋中高质、高效地汲取营养,避免迷航现象,是网络教育关注的一大重点问题。环境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工具软件和网络平台,开展全校或者某一主题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网站主要借助网络资源,给学生传输与环境保护教育相关的专题知识,借助这一网络资源,围绕一个专题开展网络环境教育学习,可以使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比如,常熟市某小学就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资源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在学习《江南古镇》的时候,该校就专门设置了学习的网站,以江南地区的名胜古迹为依托,研发出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和信息采集于一体的探究式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将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体现出来。设置这样的网络教育平台,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得到升华,还能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获取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解决他们平时无法处理的问题,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实现了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同时整体素质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注重学科渗透,提高实效性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向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其从小就养成他们热爱自然环境的感情和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小学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教育形式。如组织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这样的方法是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的。其中,学科渗透教学对各学科来说都是比较实用的,尤其是重点学科更加有利,如语文、科学、社会等。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将那些和环境保护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融合在一起,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环境保护理论,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开阔。例如,在学习和各种各样动物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学科渗透的教学方法,使环境保护教育的实效性得到较好的发挥,让学生明白它们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做好知识的渗透工作,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的践行者和设计师是教师,学校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投入的精力,在教材里有着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渗透体系,环境教育的不断渗透给教材增添了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Z].北京:教育部,2003.

[2]金.小学环境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环境教育杂志社,2004.

[3]赵国成,鲍荣,童建珍,郑晓丰,王锡华,方晓霞,于佩红,叶巧娥,郑晓,王震.小学环境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J].环境教育,2000(3).

[4]刘玉芳.小学环境教育方法的探索[J].山东环境,2003(3).

[5]季国兵.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环境导报,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