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监理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16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1

(一)加快消防站建设。根据*省财政厅、公安厅、发改委联合的《*省公安消防部队消防站建设标准》(浙公通字〔20*〕110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若干意见》(台政发〔20*〕1号)要求,20*年*中心站要开工建设,2010年要完成*小型消防站建设。各地要抓紧城镇消防规划的制定工作,以城镇消防安全布局合理、不留先天隐患为原则,做到消防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争取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加快专职消防队建设步伐。按照国家五部委《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公通字〔20*〕59号)、《*省社会消防组织管理办法》(省政府192号令)和《*市贯彻*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三年规划(20*年至20*年)的实施意见》(台政办发〔20*〕3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全面推进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年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且火灾危险性甲、乙、丙类的企业单位,2009年前必须建队配车,最低建队配泵;年产值1亿元以上且火灾危险性甲、乙、丙类的企业单位,2009年前必须建队配车。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联合组建专职消防队。企(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要参照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根据执勤任务需要,逐步配备消防车辆及随车器材。目前,我区共有消防专职队十支,人员101人,车辆10辆,各镇(街道)也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职队。基本上完成了规划中要求的每个镇(街道)都拥有一支专职队的要求。各镇(街道)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加投入,增强其装备水平,使其在镇(街道)火灾的扑救和先期控制、确保全区火灾形势稳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五年内峰江、横街、蓬街要添置一辆中型消防车。

(三)坚持“以建为主、建养并重”原则,加强市政消防设施建设。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市政道路,要依据每间隔120米设置一个消火栓的要求,同步建设消火栓,建成率达95%。城市道路宽度超过60米时,在道路两侧分别设置市政消火栓,道路十字路口在四个转角处分别设置市政消火栓的规定要求和设置原则,在城市(集镇、旧城改造、开发区、住宅区)建设过程中,与城市配套同步建设。对无消火栓或消火栓建设有困难的现有道路,应在一定区域内规划建设消防水池,利用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修建消防取水口,弥补城市人工消防水源的不足。并设有明显标志,以确保紧急情况下的消防用水。对建城区内的市政消火栓原缺未补、新增待建或损坏失效、流量压力不足等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每年由建设、市政、自来水公司等责任单位予以定时定量改造增补、更新设置和维护保养,由公安消防机构负责验收使用,确保随时完整好用,以备灭火救援。现状应由区建设、市政、自来水公司组织普查一次,尽快落实改正。确保市政消防设施完好率在90%以上和确保市政消火栓每年以50个的要求增设。

(四)提升车辆器材装备水平。加强消防装备建设,全面提升消防信息化和装备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骨干和突击作用。按照《*省消防部队消防装备配备标准(试行)》(浙武消〔20*〕131号)要求,在确保按标准配备到位的基础上,优化装备结构,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公安消防部队车辆器材装备建设和常规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建设,20*年底全部达到*省标准,之后按使用年限及时更换,新扩建消防站车辆器材装备,按计划进度逐年增加,20*年前配置一辆五十铃中型水罐,在五年内再增加一辆a类泡沫车。在消防部队个人防护装备和特种器材装备,20*年,按标准100%配备到位,以后每年按使用年限逐年更新,特殊行业特种装备根据部颁标准进行配备,常规装备年更新率不低于总装备数的20%,并着力提高进口装备比例,增加特种装备的技术含量,到2010年特勤装备进口率达到90%以上。20*年消防监督检查装备配备到位。

(五)实施消防通道畅通工程,确保无障碍灭火救援。规划、建设、市政部门在市政建设中要尽量拓宽街道,留足消防通道;在街道狭窄区域要规划建设回车场。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私搭乱建行为的查处力度,凡利用城市道路建设的封闭式集贸市场应予搬迁或取缔,凡占用通道的临时建筑和隔离墩应予拆除。要合理规划建设医院、小区的停车场,开展医院、小区消防通道专项治理,确保医院、小区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二、构建以法律责任为核心的社会化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各镇(街道)、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省消防管理条例》以及《公安部、监察部、国家安监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工作,依法规范社会消防行为,合理调整各消防责任主体的法律关系,依法落实政府、部门、单位、公民的消防法律责任,依法界定和规范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执法和灭火救援工作。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防火责任制。公安消防机构要积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监督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责,确保责任到位。到2010年,在全区基本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社会的消防法律责任网络,确保消防安全。

三、提高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

(一)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消防安全宣传工作的领导。按照公益性宣传原则,将消防安全宣传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总体规划,纳入文明单位、平安社区、五好家庭、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统一部署检查,抓好工作落实。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之中,加强对城市特殊群体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防自救能力,切实推进消防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文物古建筑”活动,形成重视消防、关心消防、参与消防的良好社会氛围。到2010年,全区接受消防教育率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达70%以上,公务员、从业人员和城市居民达80%以上,农村人口达60%以上。

(二)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和社会群众的消防知识培训和消防官兵业务技能培训。完善社会消防安全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专(兼)职防火人员、保安人员以及重点行业职工实行培训考核和重点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到2010年,力争培训考核率达90%以上,持证上岗率达100%。

四、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消防组织建设,强化农村消防管理,建立多户联防等安全管理机制,编制切实可行的农村消防规划,制定防火安全村规民约,实行群防群治。力争到2010年,全区80%的行政村有基本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消防队伍。提高农村自防自救能力。

(二)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小区为单元,重点搞好社区消防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运行机制。到2010年基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社区消防工作管理格局。

五、进一步优化社会消防安全环境

(一)全面加强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依法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和消除重大火灾隐患。要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群众举报、新闻媒体曝光、专家论证、政府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立案销案等制度和措施,切实保障公民对火灾危险的知情、监督、投诉、举报等权利,定期向社会公布本地区重大火灾隐患及整改情况。公安消防机构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件信箱,认真受理并及时依法处理公民对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要切实承担起依法维护相关人员消防安全权益的责任。对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要限期搬迁;无法保证消防安全的,要责令停止使用。在制订近期建设规划和城镇房屋拆迁计划时,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城中村”拆迁改造。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中要严格执法,切实净化消防安全环境,有效预防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加大对建筑工程消防审核、验收管理力度。发改、规划、城建、工商、文化、教育、卫生、安监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对未经消防验收合格的单位不得发放相关证照、办理相关手续;公安消防机构要严厉查处未经消防审核擅自施工或未经消防验收擅自投入使用的单位,责令其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坚决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建筑工程消防设施专项整治活动,整顿规范消防产品市场,严禁生产、销售、进口、使用未取得市场准入证书的消防产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国家明令淘汰消防产品的违法行为。到2010年,力争全区在用建筑消防设施合格率达到80%以上,消防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三)进一步加强派出所消防业务建设。公安消防机构要科学划分并严格落实消防监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派出所监督范围和职责,防止消防监督盲区和失控漏管现象的发生。要进一步规范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加强对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业务的培训指导,建立全区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量化管理机制。到2010年,实现全区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建立完善的消防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消防安全检测技术手段,督促单位实施消防安全检测。积极依托消防协会等组织,规范消防中介服务领域,建立中介性质的建筑消防设施及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状况远程监控中心,培育适应市场需要的社会消防中介服务市场。

六、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将消防工作真正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政府任期目标、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建立消防工作目标责任制,协调解决消防安全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本系统、本行业的消防安全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落实消防责任和责任人员,督促整改火灾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二)加大宣传力度。消防工作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各地要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来认识做好消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消防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形成有利于消防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对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层对消防工作的认识,使其在思想观念、知识水平、管理方式上适应消防事业发展要求。

(三)加大消防经费投入力度。要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体,接受社会捐助、征收消防设施配套费和利用国外贷款为补充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拓宽消防经费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财力支持,推动全区消防事业快速发展。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2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提高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为目标,根据省、市关于开展平安创建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平安*”的部署,将消防平安创建活动作为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的总体要求,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二)总体目标。通过消防平安创建活动,逐步建立起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消防工作长效机制,基本达到消防管理机制健全,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单位、社区和村镇消防安全自我管理,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普遍提高,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进行,全社会抗御火灾事故能力明显增强,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推进消防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三)实施步骤。从*年起,利用2年时间完成消防平安创建工作总体目标。*年,全区60%的乡镇(街道办、开发区)、农村、社区和单位达到创建标准;*年全部达标,消防平安创建工作得到深入持续的巩固和发展,全区消防安全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创建标准

(一)“消防平安”部门标准

各部门是消防平安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在消防平安创建工作中应达到以下工作标准:

1、实行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分工负责制。政府各部门消防工作责任明确,建立健全监管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公安消防、安监、监察、建设、工商、质监等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经贸、教体、民政、交通、农业、文化旅游、卫生、人防、广电等部门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做好本系统、本行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2、城市消防与规划建设同步发展。*年完成《*区城市消防规划》修订工作。*年完成60%的乡镇消防规划编制,*年完成全部乡镇消防规划编制。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划分及相关专业规划的调整,完善城市消防安全规划布局工作。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发改、财政、建设、规划等部门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并确保落实。市政消火栓建设及消防通信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市政消火栓完好有效率达到95%以上。

3、建立完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消防部队装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公安部关于印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防〔*〕300号)和上级有关要求,财政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消防部队业务经费保障标准。进一步理顺消防经费供给保障机制,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装备、消防站建设及其维护资金,公安消防部队业务经费和征招地方合同制消防队员、消防文职雇员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公安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公安消防站装备配备标准》规定和要求,配足配齐侦检、破拆、警戒、救生、堵漏、排烟照明器材和消防员个人基本防护装备,逐步配齐大功率水罐车、云梯车、高喷车、泡沫车、专勤消防车、后援消防车和处置化学灾害事故所需的特种消防装备。

4、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有效。各安全检查部门适时部署和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及时消除火灾隐患,达到火灾隐患“减少存量、不增新量”。同时,建立完善重大火灾隐患举报、公示、挂牌督办、整改责任制等长效机制,重大火灾隐患实行政府挂牌督办,并在限期内整改完毕。本系统无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

5、社会消防宣传教育普及。制订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将消防知识列入科普、普法、就业教育及义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深化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设消防专栏;全面推行消防安全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消防教育基地,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安全培训率达到100%。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和电焊、气焊易燃易爆操作等重点工种人员消防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6、灭火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消防部门建立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完善预案,适时开展演练。

7、消防监督管理体系健全。落实消防监督分级管理制度,区公安消防大队消防监督人员、消防文职人员不少于10人;每个公安派出所建立消防监督室,并设立专(兼)职消防监督员。公安消防部门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公安派出所对“九小场所”及农村、社区的监督管理底数清、情况明,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到位,辅导人员密集场所、“九小场所”开展扑救初起火灾和引导人员疏散的消防安全“两个能力”到位,对责任区单位消防监督检查率、火灾隐患查改率达到100%。

8、在公众聚集场所、易燃易爆等重点单位积极推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将保险费率与投保单位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挂钩,促使投保单位自觉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9、消防科学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加强消防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消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消防应用软件开发和消防信息资源利用,建立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对设有自动消防系统的消防重点单位和要害目标逐步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实施消防监控动态管理。

(二)“消防平安”乡镇(街道办、开发区)标准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是本辖区消防平安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通过消防平安创建,辖区不发生亡人火灾事故和重特大火灾事故,并达到下列工作标准:

1、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健全完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成立消防安全领导组织,消防工作部署、检查、考核、奖惩制度健全落实。

2、乡镇消防规划建设同步发展。各乡镇(街道办、开发区)切实把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之中,与村镇饮水工程、电网改造、能源、公路、信息化等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完成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同步完成消防规划并推动落实,乡镇政府驻地市政消火栓建设率达到应建数的60%以上。

3、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基本健全。人口超过5万、年GDp超过5亿元的建制镇和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按照有关规定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做到有营房、有常规消防车辆、有专职合同制消防队员;其他乡镇组建政府自办、政企联办或依托公安派出所保安队伍的专、兼职消防队,做到有消防车辆器材、有车库、有专职或兼职消防队员。

4、派出所将消防监督工作纳入警务工作室内容,并建立治安、消防联防的工作机制。

5、辖区内所有社区和90%的村庄及85%的单位达到创建标准。

(三)“消防平安”村庄标准

认真落实《山东省农村消防建设标准》,按照“六个一”的要求,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支义务消防队伍、一名专兼职消防安全员、一处消防水源、一套灭火设备器材、一处消防宣传阵地及制定一份《村民防火公约》,积极推行“治安双保”机制,鼓励村民自愿参加家庭财产保险,从保险费中出资组建治安巡逻队伍,形成保险、保安共保安全的农村治安、火灾防控机制。不发生火灾事故。

(四)“消防平安”城市社区标准

认真落实《山东省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标准》,按照“五个一”的要求,达到每个城市社区至少有一处宣传阵地、有一名专兼职消防安全员、有一支义务(志愿)消防队、有一套灭火设备器材、有一份《居民防火公约》,30%以上家庭配有灭火器。不发生火灾事故。

(五)“消防平安”单位标准

认真贯彻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大力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建立消防安全管理档案,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和巡查,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组织单位员工尤其是流动务工人员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机制,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人员密集场所、“九小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分别达到《山东省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建设标准》、《山东省“九小场所”消防安全建设标准》、《山东省易燃易爆场所消防安全建设标准》要求。在商场、宾馆、医院病房楼、寄宿制学校宿舍及公共娱乐场所推行推闩式疏散门。人员密集场所做到消防设施齐全有效、疏散通道畅通、疏散指示标志醒目、员工接受消防培训到位,消防安全“两个能力”落实,并达到“三会”(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引导人员疏散)的要求。单位不发生火灾事故。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消防平安创建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区消防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区消防平安创建工作达标验收标准及全区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为切实加强对全区消防平安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办、开发区)以及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设立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同时,要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量化细化建设标准,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广泛发动部署,精心组织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实施;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督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确保消防平安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消防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消防站;消防安全远程监控

消防专业规划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按照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分布、基础设施配备和地域特点,在分析城市火灾事故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城市火灾风险作出综合评估,确定城市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对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及消防装备建设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提出具体建设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和救灾综合能力提供决策和依据。消防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防灾体系建设的基础。根据《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对消防专业规划要求,组织编制新一轮城市消防专业规划。

1城市基本情况及总体规划概况

四平市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松辽平原腹地。全市幅员面积14080平方公里,总人口340万人,其中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2万人。分铁东、铁西、四平市经济开发区和四平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四平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等称号,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第五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首批成长型创业之城。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确定了将以打造最适合人居、最适合创业、最适合发展城市为目标,突出“南接北融”,承接沈阳以南地区的产业转移,融入长春经济圈,接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确定“一核三带”生产力布局战略,以四平市区和城市周边为主体,形成面积1100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以四平至长春经济带(长平带)、四平(经辽河垦区)至郑家屯经济带(四郑带)、长春外环经济带(环长带)为三个经济隆起带,全面提高四平发展力和竞争力。四平将重点引进低碳环保节能项目、科技先导型项目、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项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项目,并在降低投资成本、搭建金融平台、促进企业成长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做好一流服务。四平正以巨大的发展潜力、蓬勃的创新活力、无限的创业商机,利用独特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转变、加快赶超、加快隆起,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迈进,实现四平全面振兴。

2消防专业规划编制指导方针、原则

消防专业规划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消防专业方面的具体要求,重点加强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提升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提高城市综合抵御火灾的能力,提出一个近、远期有机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发展弹性的城市消防专业规划,建成高标准城市消防安全体系,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既经济合理又切合实际,平衡社会综合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城市消防管理综合水平。

3消防专业规划重点编制建议

消防专业规划除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编制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常规内容外,建议增加天然水源利用、消防站选址、消防站建设形式、公共消防宣传设施、重点区域专项规划、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安全防护、公共疏散设施、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区域高压给水系统及双回路供电系统的设置方面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消防专业规划内容。

3.1充分利用天然水源

四平市位于北纬42°31'至44°09',东经123°17'至125°49'之间,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呈现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初春杨柳吐绿,仲夏百花盛开,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00―500米之间,东部长白山余脉,山峦起伏,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林;中部沃野千里,地势平坦,约占总面积的79%,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西部接壤科尔沁草原,一望无际,草场、风电场风光无限。夏季多雨,全年降水总量平均为578.5毫米,水资源总量23.99亿立方米,境内二龙湖水域浩瀚,库容和水面是吉林省第二大人工湖泊;转山湖景区群山环抱,要把天然水源作为城市消防水源重要来源,规划建设消防车天然取水口,能够保障特定时期的消防用水。

3.2科学规划建设消防站

消防站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消防站的位置规划及消防站装备的配备直接关系到灭火抢险救援能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公安消防队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防站位置规划不仅要考虑灭火实战需要,还应与消防部队参与抢险救援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同长平高速公路,102国道穿境而过,危险化学品年中转能力数百万吨。据统计数据表明:消防部队参与抢险救援次数最多是交通事故和危险品泄漏事故。要对火灾危险源分布、道路交通情况、灭火抢险救援距离,城市功能分区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根据优化结果确定消防站位盆、消防车数量及型号。要将危险化学品储存区作为最高等级保护区进行重点防护,规划建设特勤消防站,相应地提高大吨位干粉、泡沫、抢险救援车辆配备比例,配备防毒抢险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

3.3消防站投资建设、运行形式多样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建设消防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大型电厂、大型港口、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大型企业及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业都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大型工业区内集中的大型企业都要按照规定建立自己的专职消防队,建设、运行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各企业专职消防队训练、执勤备战水平不一,平时很少参加灭火、抢险救援实战,不仅经济上不合算、抢险救援能力也得不到保证。要推进消防站建设投资运行多元化,消防站建设可采取政府出资建设、政府与企业联合出资建设、企业联合建设等方式,企业联合建设消防站可由政府统一组织执勤,由受益企业共同承担执勤费用,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实战中不断提高社会消防救援力量的战斗力,从而提高社会消防救援力量的正规划建设水平。

3.4规划城市公共消防宣传设施

消防工作的基础在于预防,预防的根本在于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素质。首先要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牢固树立预防火灾的思想意识;其次要让公民掌握火灾自救逃生技能;三是要提高全民的火灾防范和扑救初起火灾技能。将公共消防宣传设施纳入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是消防宣传阵地建设的保证。建议规划建设火灾防灾教育馆;依托现有公园或绿地规划建设消防主题公园;规划建设群众互动参与性强的设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新建居民小区要同步规划建设固定消防宣传栏,设置公共消防设施器材。

3.5编制重点区域消防专项规划

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是规划区域中物资高度集中的区域,危险化学品、粮食、木材、煤炭等大宗可燃物资中转量、储存量大,火灾荷载同其他区域相比高出许多倍。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要组织制定区域消防专业规划并实施。建设可视监控系统,对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初起火灾,提高火灾预警能力。

3.6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安全防护

危险化学品储存区数量多、储量大,一旦发生泄漏、火灾或爆炸事故,泄漏的危险化学品极易扩散,特别是发生爆炸影响的可能区域会更大。危险化学品的防护间距不能简单地规定为防火间距,对于原有与危险化学品.储存区毗邻的居民区必须有计划地予以搬迁。要结合绿地、道路建设规划设置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安全防护区域,形成隔离带,设置独立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停车场。设置统一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公共警报装置,定期试鸣维护,编制设置公共洗消站。

3.7设置公共疏散设施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学校、绿地、广场等建设,增加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与城市主次干道网络形成体系,保证大面积火灾、地震、战争等特殊情况下的疏散避难。合理利用道路、广场、绿化带、河流等作为消防安全分隔措施把城市分隔成区域防火分区,防止火灾从一个分区蔓延到另一个分区,减少因火灾、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综合利用城市河流、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的目的。

3.8规划建设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

建设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对设有自动消防系统的消防重点单位和要害目标逐步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实施消防监控动态管理,建设高空望设施,提高火灾预警、处置快速反应能力。结合“数字化城市”工程建设,同步将消防实时监控系统、消防指挥系统、数字地图系统、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控系统、交通道路监控系统、消防控制室数据监控系统等进行整合编制,同步建设。

3.9规划建设区域高压给水系统

高层建筑室内消防用水一般由单位自建消防水池、安装消防水泵来实现,由于系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备用状态,部分单位管理维护不善,供水可靠性较低、单位维护运行费用较高。建议在高层建筑密集的主城新区规划建设统一高压给水系统以满足消防供水需要,提高综合效益。

3.10规划建设双回路供电系统

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烟排烟风机、防火卷帘等消防设施都需要可靠的消防电源供给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消防供电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消防设施,防火、灭火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灭火和抢险救援的成功率;广播电视、供水、供气等单位也都需要可靠的电源供给。建议结合城市电力规划,建设双回路供电系统,提高消防用电的可靠性。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4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省消防条例》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基本实现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城乡消防规划编制内容全部落实,消防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级消防工作责任制普遍得到落实,全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建立火灾及灾害事故综合救援体系,城市抵御火灾事故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火灾形势持续稳定。

二、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

(一)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的消防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城镇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装备、地方消防力量建设及社会消防教育培训、消防经费投入、重大火灾隐患整治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要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经贸、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劳动保障、建设、规划、交通、农业、林业、文化、卫生、国有资产管理、广电、工商、质监、安监、旅游、公用事业等部门组成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督促各部门落实消防经费投入、城乡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及消防宣传教育等消防安全责任。要明确各级政府是消防安全的监管主体,社会单位是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切实落实好消防安全各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和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制,确保消防安全责任制的逐级落实。下级政府每年要将本地区消防工作情况向上级政府专题报告。

(二)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要建立健全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公安消防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职责,及时将重大火灾隐患等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并通报相关部门;教育、民政、文化、卫生、国有资产管理、工商、质监、安监、旅游、人防等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监管职责,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要督促整改或告知公安消防部门处理;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要依法维护相关人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权益。教育、民政、交通、农业、文化、卫生、广电、体育、林业、旅游、人防和铁路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加强防火、灭火、逃生自救等消防安全常识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保障消防安全。市政公用、信息产业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设施完好,信息畅通。

(三)依法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各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的消防组织建设、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消防教育培训、火灾隐患整改和消防经费支出等事项。各单位可根据需要确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具体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实施;要确定消防安全工作责任部门,严格落实消防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要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和巡查,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要定期维护保养消防设施,确保完整好用。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消防安全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发展,开展建筑消防设施、电气设施消防安全检测等业务,全面引入消防设施工程监理,提高建筑消防设施建设的合格率;完善消防安全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范围,促进消防安全从业人员职业化;积极开展对各类企业的消防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完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

三、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消防基础保障体系

(一)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结合消防工作发展实际科学编制城乡消防规划,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时,把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实施、消防经费投入纳入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建设、规划、市政公用等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严格落实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等规划,确保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对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满足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当地政府要及时增建、改建。要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乡建设同步实施,对缺少消防规划或消防规划不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和集镇建设规划,当地政府不予同意。20*年底,市区及县(市)公共消火栓要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到2010年,全市乡镇逐步编制完成消防规划并落实。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消防站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同步。“*”期间,全市要建设1处消防综合训练基地,每年新建1个普通消防站,改造1个营房危旧消防站。

(二)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工作标准化建设。各社会单位要根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的要求,编制消防工作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大力提升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20*年,全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九小场所”及1000平方米以上的多产权多家合用同一建筑物单位,要达到省公安消防总队《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平安创建及“两个能力”建设标准》(鲁公消〔20*〕23号)的要求(以下简称《标准》)。20*年,80%的社会单位要达到消防安全建设《标准》。

(三)加强消防力量建设。“*”期间,消防装备配备不低于“十五”期间水平,配齐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整合社会抢险救援人员、装备、设施等资源,形成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的城市灾害应急救援中心,组建化学危险品灾害事故、地震灾害事故、道路交通事故3个专业救援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安现役部队为主体、合同制和企业专职队为辅助,其他多种形式队伍为补充”的地方消防力量体系。“*”期间,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需要和消防监督工作实际需要,招收合同制消防员和消防文职雇员。进一步加强企业和乡镇专职消防队建设,大型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大型发电厂及远离公安消防队、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其他企业要依法建立专职消防队,配备必要的灭火和抢险救援装备。要大力发展乡镇消防队伍,中心镇必须建立专(兼)职消防队,其他乡镇及有条件的行政村要因地制宜的建立起政府自办、政企合办、企业联办的专(兼)职消防队。公安消防部队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并按照公安部、财政部《武警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财防〔2004〕300号)的规定,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加强公安消防队灭火救援装备和队站、设施建设。

四、构建社会防控火灾体系

(一)坚决整治和消除重大火灾隐患。公安、消防、安监、工商等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治理,全力整治火灾隐患。对确定的重大火灾隐患,当地政府要挂牌督办,公安消防部门负责通报相关部门,确保彻底整改。各级政府要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情况,对未按期整改完毕的,由上级政府备案督办。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上级政府要直接挂牌督办;公安消防部门依法报请当地政府决定责令停产停业的,由当地政府在接报后7日内作出决定,对自身确无能力整改的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有关单位要及时报请本行业或本系统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确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对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确保不留火灾隐患。对不符合城镇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未经审核或经审核不合格的,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未经消防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对申请开办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场所,未经公安消防部门检查合格的,教育、民政、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不得批准其开办。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经营和建筑施工等企业,安监、建设等部门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对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而擅自经营歌舞娱乐、宾馆、饭店、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的,或者未依法获得批准而擅自举办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展览、展销等具有火灾危险的大型活动的,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原已取得消防批准文件但不再具备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必须撤销原批准文件并通报相关部门。

(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公安、科技、民政、建设、交通、农业、文化、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指导、督促农村重点解决好消防安全布局、水源、消防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设施和村民住宅耐火等级等问题;要大力宣传、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青贮饲料等农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技术,引导农民科学利用农作物秸秆,有效遏制焚烧秸秆、放火烧荒等现象;要结合农业收获及冬春季节农村火灾易发特点,适时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倡导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要加强对村庄道路的管理,严禁设置栏杆、隔离桩等障碍物,严禁在道路两旁堆放柴草或搭建窝、棚,保障消防车通行。各行政村要建立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制订《村民防火公约》,因地制宜的组建义务消防组织、配备消防设施器材,每个村设1名专(兼)职义务消防员,具体负责本村的火灾预防和消防组织建设;要定期组织防火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有效提升农村抵御火灾的能力。20*年,全市各行政村全部开展消防建设工作,30%以上的村达到标准化要求,2010年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

(三)加强社区消防工作标准化建设。各级公安、民政等部门要加强配合,认真落实省公安消防总队《社区消防建设标准》(鲁公消〔20*〕45号),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将消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内容,成立由居委会主任任组长、居民小组长、物业管理人员等参加的社区消防工作组,负责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推行社区消防安全主任制度,协助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做好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社区要成立群众义务消防组织,定期组织防火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要制定《居民防火公约》,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保持居民楼和社区内消防通道畅通。20*年社区全部开展消防建设工作,80%达到标准,20*年所有社区达到标准要求。

(四)加强社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每年要制订并组织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进一步推动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单位等活动。每个县(市)区政府都要依托消防站建立一处社会消防教育基地。要将消防安全宣传纳入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司法等部门要将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普法内容。林业部门应当经常向居民宣传林区防火灭火知识。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义务宣传消防知识。公安消防部门要对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人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建筑工程消防设计负责人、消防设施施工负责人、消防中介服务组织的技术服务人员等进行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教育部门要加强消防义务教育,把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日常的教育课程;劳动保障、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电工、电气焊等特种作业人员、导游、保安员等的消防安全培训,并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推行消防安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建立就业促进机制,推动消防安全服务职业化。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员工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制度,每半年至少对本单位员工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

(五)加强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与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依法加大对消防产品市场的整治力度,加强对消防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和维修领域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等违法行为,取消无证经营、维修消防产品等活动。要落实消防产品主动召回制度。公安消防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消防产品在依法处罚的同时,要责令企业对已出售的不合格消防产品主动召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5

一、工作目标

六县(市)、贾汪区完成城市消防规划修编报批工作,切实加强消防站、公共消火栓、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建立城市建筑消防设施及火灾报警远程监控系统;依据《江苏省乡镇消防站建设标准》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消防工作,切实加强镇消防站建设,着力提高农村防御火灾能力;建立多平台、多层次、多元化的消防宣传窗口。

二、实施部门

各级政府应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实发挥消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适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消防执法联动机制,建设、财政、规划、土地、经贸、市政、安监、公安、工商、文化、环保、广电等部门应履行城市消防规划的有关责任。

三、重点工作

(一)*市区域性灭火救援应急中心。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依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苏政发〔*〕105号)、《江苏省“*”消防事业发展规划》(苏政办发〔*〕37号)和《“*”期间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苏政办发〔*〕64号)等有关要求开工建设*市区域性灭火救援应急中心,年内完成应急中心的执勤楼、特种车辆装备库等一期工程建设。

(二)消防站建设。市区新建翠屏山、新城区1号以及*经济开发区等3个消防站,已经列入市城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六(县)市消防站建设:邳州市应做好消防站工程的收尾工作,年内投入使用;丰县、新沂市年内开工建设消防站;睢宁县、铜山县、沛县年内完成消防站的规划、定点、土地等前期工作。

(三)县(市)、贾汪区城市消防规划。沛县、铜山县、邳州市、新沂市于*年11月份前完成消防规划修编报批工作。*于*年11月份前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工作。按照《江苏省乡镇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要求,积极推动镇消防站规划建设,年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或人口达10万人的镇,消防站建设的比例要达到50%。镇保安消防联防队的车辆器材装备齐全且完好率为100%。

(四)城市火灾报警远程监控系统建设。依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苏政发〔*〕105号)以及省政府与市政府签定的《*市*年度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力争年底前市和邳州市、新沂市完成城市火灾报警远程监控系统建设任务,位于铜山新区内的二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同步纳入市区系统建设范围。按照“积极稳妥、突出重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建有自动消防设施的二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年内应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实行联网。

(五)消防车辆器材装备。1、常规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建设。全市消防站的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均达到国家标准;达到使用年限的消防车辆予以报废、更新;所有新建投入使用的消防站应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消防车辆器材装备。2、消防车辆建设。市区消防中队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的配备率达到60%,丰县、沛县各配备一辆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3、消防员个人特种防护器材装备建设。*年8月份之前,全市消防部队一线执勤官兵的个人特种防护器材装备应按国家标准配备到位。

(六)消防水源。按照《*市城市消防规划(*-2020)》的要求,市区公共消火栓建设应达到国家标准,并确保完整好用;*新城区及各地新建开发区应同步建设公共消火栓;*老城区改造及新建道路中,应同步建设公共消火栓;不断加强天然消防水源、取水码头、取水平台和广大企事业单位内部消防水源的建设和利用。

(七)消防车通道。在城市(镇)建设和发展中,结合居民区开发、城市(镇)道路和桥梁改造,进一步畅通消防车辆通道,提高火灾和抢险救灾过程中的消防车通行能力。

(八)地方合同制消防员管理。在完成征招333名地方合同制消防员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省、市政府的要求继续征招地方合同制消防员。按照新《劳动合同法》和《江苏省合同制消防员管理办法(试行)》,抓好合同制消防员的征招规范化、用工法制化、管理制度化建设。落实合同制消防员队伍建设、管理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合同制消防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九)消防宣传教育。1、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在全天候对外开放消防站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消防宣传“六进”活动,营造浓厚的消防宣传氛围。2、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各行各业应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职工培训计划。劳动、安监等部门应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特殊工种人员的安全培训范围。切实加强对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和操作人员等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3、加强多元化消防宣传阵地建设。继续加强*电视台《走进119》消防电视专栏节目建设,强化消防舆论宣传和监督的双重作用。继续抓好《*消防网》网站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权威消防信息,开展网上消防服务,宣传普及消防知识,增进内外工作交流”方面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意识,充分履行消防工作的领导职责,建立科学的消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定期检查考评。要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消防工作职责,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落实相关任务。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6

坚持定责问责,用责任链驱动社会化消防工作

牢固树立“大消防”理念,积极倡导“多元消防”,着力健全“党政同责、部门履责、行业落责、监管尽责、单位主责、倒查问责”机制,准确定位政府、部门、单位、公民的消防工作法律责任,实现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健全消防工作“四主”责任机制。立足消防安全现状,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明确党委政府“主导”责任。改革创新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督促各级政府履行消防工作组织领导、监督管理、设施建设、检查考评等“四项职责”,重点抓好基层消防责任落实。明确职能部门的“主角”责任。发挥县级以上消防安全委员会作用,制定职能部门消防工作职责规范和考评办法,健全消防行政许可前置审批协调、消防安全信息共享、火灾隐患联合整治、灭火救援应急联动等机制,实现社会消防安全齐抓共管。明确消防部门的“主业”责任。发挥消防部门主力军作用,着力推进“双进、三选”工作,即:消防部门各级主官兼任省市县三级政府、公安机关职务,支持官兵参选省市县三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更好地发挥消防部门在消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督办等主要责任。明确社会单位的“主体”责任。探索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以及“四个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单位消防安全自我评价制度,消防部门把单位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抽查的必查内容,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健全消防工作考核督办机制。健全年度目标考核机制。逐级建立政府消防工作考核机制,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文明城市(乡镇、村、社区)创建等考评范围,每年由组织开展消防工作考评,严格兑现奖惩。健全常态督办机制。推动各级政府督查室将消防工作列入日常必查必办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考评内容,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行消防安全“一岗双责”。

健全消防工作倒查问责机制。近几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完善“两线”追责制度,首先是强化对政府部门的消防工作问责力度。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制定了《贵州省消防安全约谈制度》,由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对工作不力的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实施约谈,对履职不力的政府及部门进行严肃问责。其次是强化消防部门工作责任倒查机制。凡是发生较大以上及有影响的火灾,均对责任区消防部门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凡连续三年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对班子进行调整,对监督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强化监督执法权力运行公开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坚持知责履责,用责任链推动火灾防控能力提升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不断创新消防管理新模式,以“责任消防”带动“全民消防”,用“责任链”织牢消防网格,健全联勤联战机制,变被动防范为主动跟进。

密织消防管理网格,将触角延伸至最基础单元。以乡镇、街道或社区、行政村为单元,逐级细化“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员,实现消防工作层层有人抓、逐级有人管。在城镇网格管理上,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服务管理或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创新网格化社会消防管理工作。创立“社区党委统一领导、物业企业规范管理、业主居民自管自治”的消防工作运行机制,真正实现网格化“分层管理、网状监督、以小治大”格局。在农村网格管理上,针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连片村寨众多,火灾防控难度大的特点,依托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伍和村寨配备的消防协管员,承担消防安全巡查,消防器材设施保管、维护和保养以及鸣锣喊寨等职责;村寨推行由监护人、村干、协管员等组成的“高危”人员监护组织,实施日常监管;探索逐步推进“村选乡聘村用”专职村干部工作,设立村安监员负责村寨消防工作,做到网格责任明确到基层、隐患排除在基层。

深化全警消防,聚力提升消防监督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全警消防”,用责任制明确公安机关部分警种承担的消防工作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全警消防”的统一指挥、联勤联动、分级预警、过程管理;推行合同制消防员派驻警务室工作机制,有力提升基层消防监管效能。我省近年来建立了省市县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三级考评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奖惩规定,传递责任压力,仅2013年就对消防工作成绩突出的113个派出所、50名民警了表彰奖励,省级发放奖金38.4万元;市县两级发放奖励经费360余万元,1名所长因工作实绩突出破格提拔;消防监督工作不力的2个市(州)向省公安厅作出书面检查,21名局长、所长作检讨发言,10名公安派出所所长被免职。

强化联勤联战,提高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建立“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综合救援指挥和联动机制,依托各级“119”指挥中心健全完善“集中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综合协同、资源共享、科学处置”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明确各个联勤单位的责任分工,实现前后方协同处置应对、统筹调度指挥;不断拓宽警力增长渠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形成上下衔接、布局合理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在这方面,我省探索出了民兵驻勤消防中队的创新举措,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坚持守责尽责,用责任链牵引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统一的消防规划,通过责任督导、考核奖惩等方式,把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消防规划和每年消防工作目标责任重点,作为一个阶段或每年消防目标责任“一票否决”的内容,促使公共消防设施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实施“融入式”发展战略。必须主动作为,搞好顶层设计,在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编制消防专项规划,同步推进消防队(站)、消防水源、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促请政府在老城区改造工程中,不断改善城市消防基础设施,解决中心城区消防站“定点容易、落地难”,消防栓“欠账多、完好率低”,消防通道堵塞等突出问题。我省近5年来大力推进省政府“5个100”工程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新(改)建消防站63个,是“十一五”期间3.5倍,全省市政消火栓完好率从64.8%提升到92%。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7

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主题面前,全市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和公共消防安全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相适应的两大矛盾相当突出,还有许多不适应甚至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消防工作重视不够,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消防投入不足,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欠账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机制、体制不够健全,全民消防安全素质仍然有待提高;消防安全制度、措施在一些单位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违章蛮干、违规操作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新的火灾隐患不断出现,由此而引发的火灾事故仍很频繁。

进入“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做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实施沿海战略、新型工业突破为核心的“六为主六突破”新举措,最终实现**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这对全市消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一五”期间全市的消防工作,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1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实现全市消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为**市更快更好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健全,责任制落实,消防工作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消防宣传培训机制完善并落实,广大城乡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素质得到增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市区消防规划,各县(市)消防专业规划及中心镇、重点镇消防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和乡村建设实现同步发展,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重大火灾隐患基本消除,消防安全环境显著改善,重特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公安现役消防队伍为主体、地方合同制消防队为骨干、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补充的专业防火、灭火和社会救援力量体系覆盖全市城乡,消防装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消防应急组织和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措施落实;“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1.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区消防规划,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本市及**县等20个县(市、区)和沙河市白塔镇等5个重点镇的消防规划编制任务。到**年,已编制总体规划的城(镇)全部按法定审批程序配套完成消防专业规划的编制任务,并纳入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有条件的乡村,结合乡村规划的制定同步编制与实施消防专业规划。到2010年,全市城乡消防专业规划按国家规定要求全部完成。

——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年,完成一中队改建任务,将特勤中队翻建成一级普通消防站,完成市区1个特勤消防站和1个一级普通站立项、规划、选址、土地征用等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县等12个县(市、区)按二级普通消防站标准完成新建或改建消防站任务;全市共新建市政消火栓187个,新增消防车33辆。

——加强防火、灭火器材装备建设,提高消防监督技术水平和灭火救援能力。**年底以前,消防支队、各县(市、区)消防大队消防监督技术装备全部达到《消防监督技术装备配备》(Ga502-2004)标准要求;增加消防器材装备的种类、数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全市消防部队个人基本防护装备、特种防护装备、特勤装备器材、消防执勤车辆和灭火器材等全部达到配备标准。特勤消防站、一级普通消防站和二级普通消防站执勤消防车辆分别达到8部、5部和3部,超期服役的消防车辆全部得到更新,全市消防车辆达到58部。

——建立完善消防指挥体系。本着实用、成熟、发展、先进的原则,建成以省、市两级指挥中心为主体的“119”消防通信调度指挥系统。到2010年,消防指挥系统达到设备先进、功能齐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标准。

2.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年底以前,县(市)政府所在地中心镇、国家重点镇和GDp超过5亿元的建制镇普遍建立政府合同制消防队,全市消防力量达到600人。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不断扩大队伍规模,人员不足的,由政府招聘合同制消防队员和文职雇员予以补充。到2010年,全市消防力量达到700人。

——加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专(兼)职消防队伍建设,使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提高其独立作战和与现役消防部队协同作战的能力。

——群众义务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覆盖全市城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普遍建立义务消防队,配齐专(兼)职消防人员。

3.城市社区和农村消防建设

——结合平安社区建设,健全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完善、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弱势群体人员的管理、救助措施,配齐配足社区消防器材、设施,消防器材进入居民家庭;新建社区的消防设施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不欠新帐。

——农村消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合理调整消防安全布局,健全消防安全组织机构,配齐符合农村实际的消防器材、设施,落实易燃易爆物品的管控措施。农村全部建立义务消防队和防火巡逻队,满足自防自救要求。

4.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

——整治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年底以前搬迁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对无法保证消防安全的,要责令停产、停业、停止使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城中村”、易燃建筑密集区的拆迁、改造。严格落实重点场所和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对新发现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当年年底以前全部消除。

——切实加强火灾隐患的源头控制。对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行政审批部门要严格依法审批。对不符合城镇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部门不得审批。对消防安全条件未获得公安消防部门审查通过,拟开办的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场所,教育、民政、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不得批准。对不具备消防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和建筑施工等企业,安全监管、建设等部门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对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而擅自经营的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等公众聚集场所,或者未依法获得批准而擅自从事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具有火灾危险的大型活动的,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采取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已取得批准文件但不再具备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必须撤销批准文件。对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电气、燃气等设备,质检部门应制订标准对其防火性能提出要求,生产单位应标明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注意事项。

——严格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严禁生产、销售、使用未取得市场准入证书的消防产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违法行为。消防产品生产企业要实行不合格消防产品主动召回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火灾隐患立案销案和挂牌督办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公安消防等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依法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和消除重大火灾隐患。公安消防部门对检查发现和群众举报、投诉并经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要立案并抄报有关主管部门,及时提请当地人民政府挂牌督促整改;当地人民政府要明确整改责任,责令限期整改。下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情况;对未按期整改完毕的,上级人民政府要明确整改责任并备案督办。

5.消防宣传教育

将消防宣传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社区、新农村建设、应急科普教育、志愿者公益活动结合起来,与公务员培训、技工培训、重点工种培训、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消防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目标。

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领导负责的逐级防火安全责任制,并依法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把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本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切实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负责制。要按照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建立由政府和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和督办,每年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未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审批、监督检查的,或者对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不力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不依法履行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职责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及其他工作人员,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二)切实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依法加强监管

要建立健全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做到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公安消防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职责,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将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以及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等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并通报相关部门;安全监管、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者移送、通报公安消防等部门处理;教育、民政、铁路、交通、农业、林业、文化、卫生、民航、广电、体育、旅游、文物、人防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火险等级的预测,及时相关信息。

(三)依法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

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负总责,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和巡查,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加强对本单位员工尤其是流动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机制,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

(四)加大消防投入,加强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结合“十一五”期间的消防设施建设任务,加大消防经费投入,保障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装备、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资金需要,将消防业务费和建设性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并提高城市维护建设经费投入消防建设的比例,消防事业费的增长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五)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制订并组织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公安消防等部门、单位和新闻媒体要改进消防宣传教育形式,普及消防法律法规,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常识。教育部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开展灭火和逃生自救的实践演习;科技、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和单位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普法、就业教育工作内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单位要在乡村、社区、办公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义务宣传消防知识。

(六)认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消防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有关行业、单位要大力加强对消防管理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检查维护、操作人员,以及电工、电气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易燃易爆岗位作业人员、人员密集的营业性场所工作人员和导游、保安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责成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三、加快推进消防改革与发展步伐

实现全市消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改进作风,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消防工作的新模式。

(一)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全局,结合新农村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城市和打造平安社区战略,在强化城镇消防规划建设的同时,兼顾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消防事业的发展。市、县财政要加大公共消防事业的投入,帮助国家和省、市扶贫开发地区建设公共消防设施,配备消防装备。到2010年,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消防安全保障目标。

(二)注重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手段,建立金融、保险与消防安全的互动制约机制。消防机构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布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评估报告,为金融机构办理信贷、行政部门办理行政许可提供参考,以避免资金和财产风险。要加快推进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的推广普及工作,按照“政府领导,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商业运作”的原则,首先在商场、市场、宾馆、医院、重点旅游景区、学校、歌舞娱乐等高火险场所予以推广,并逐步在其他领域普及。保险人可以根据参保单位的消防安全条件,灵活调整保险费率,并在保险收益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帮助有困难的单位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大力培育健康成熟的消防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消防服务领域,实现行业自律。**年,我市要组织本地相关部门和行业的专家及管理人员成立消防协会,同时分系统、按行业设立专门委员会,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履行有偿服务职责,切实担负起消防安全评估、消防设施检测、消防管理咨询、消防安全培训等职能。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消防中介组织的监督,确保这些组织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四)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立足应对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高层地下火灾、危险化学品火灾以及地震、坍塌和恐怖袭击等公共事件的抢险救援,构筑跨区域作战的应急救援平台。要修订完善市、县人民政府和重点行业的应急预案,整合森林、矿山、医疗、人防、消防等应急救援资源,改善常规装备,增加特种装备,搞好协同演练,形成组织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消防应急救援机制。

(五)推广消防安全技术成果,强化技防措施。按照“集中接警、分散处警”的模式,通过采用图象监控、卫星通信、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加快消防调度指挥系统的扩容改造,建设第三代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实现消防车辆、消防水源的定位监控和通信调度的网络化。组织推广建筑物消防设施远程监控及重大消防危险源动态监控、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简易水喷淋等新型、实用消防安全技术,提高防火工作的整体水平。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8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的力度明显加大,指出要积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农村消防安全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是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积极采取可行措施加强农村消防监督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当前农村消防监督工作现状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农村居民住宅多采用土木质结构和砖木,耐火等级较低,极易易造成火势和灾情迅速扩大,并且农村消防工作盲区大面积存在。大量农村居民无法及时获得消防知识、消防新闻和最新的消防动态,消防安全技能和消防安全意识不足。

农村中的有些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无法实现消防给水。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水资源整体规划不合理,在发生火灾时,延误了灭火的时机,给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影响。农村居民用电线路安装时间较早,线路安装要求低,与当今农村大量使用用电器造成矛盾。电力部门对农村的电力管理不到位,电气线路老化、过负荷用电和私拉乱接现象严重。

2农村消防监督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为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消防监督工作质量与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农村消防监督工作,降低农村火灾隐患,加快社会化进程。

2.1加强农村消防监督指导

为推进农村消防监督工作的高效开展,应当积极加强基层农村消防监督指导。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仍具有一定特殊性,人口面积所占比例较大,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战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积极加强农村消防监督指导,立足大局,??化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农村消防工作,将城市消防工作与农村消防工作进行相互借鉴,促进城市与农村消防工作齐头并进,全面提供农村消防监督工作质量,降低安全隐患。

2.2强化规范意识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消防监督工作质量,应当从教育角度入手,强化农村消防监督工作意识,完善执法制度,规范农村消防监督执法主体及其执法行为,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科学化利用,推进农村消防监督执法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村消防监督执法水平,提高监督有效性,切实降低农村消防安全隐患。

2.3加强农村消防执法人员能力建设

由于农村消防监督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为有效降低农村消防安全隐患,提高农村消防监督有效性,应当积极加强农村消防执法人员能力建设,也就是说,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农村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全面提高其岗位能力,在具备消防监督执法资格的同时,其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应当满足农村消防监督岗位要求,以保证农村消防监督工作的规范开展。

2.4加强农村消防规划工作的指导监督

为切实降低农村消防安全隐患,提高农村消防监督工作质量,应当积极加强农村消防规划工作的指导监督,将农村消防工作中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加以弥补和解决,切实提高农村消防监督的整体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农村各级政府应当讲农村消防规划纳入到城镇整体规划中,保证农村消防工作空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做好农村消防水源等消防基础建设工作,为农村消防监督工作的高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切实保证农村消防安全。

2.5建立现代化的消防组织网络体系

为全面提高农村消防监督工作质量与有效性,应当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农村消防组织网络体系,将消防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具体来讲,在农村消防监督工作中,应当结合农村消防监督的实际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化的消防工作奖惩机制,将农村消防工作质量与相关政府工作相挂钩,强化政府相关责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深刻认识到农村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将农村消防监督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农村消防监督工作中,应当定期对农村消防状况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以年为单位对农村消防工作进行科学化考评,基于现代化的消防组织网络体系开展农村消防监督工作,促进农村消防监督中各项问题的妥善解决。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9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以及《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07〕23号)精神,有效预防火灾事故,减轻火灾危害,推进我市各项消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消防工作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方性消防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消防工作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消防培训机制、制度完善并落实,广大城乡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素质得到增强;城乡消防规划按规定全部编制完成并纳入总体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乡建设同步发展,不欠新账,并全部完成补还欠账任务;火灾隐患、特别是重大火灾隐患有效整改,消防安全环境显著改善,年度火灾10万人死亡率小于0.19,不发生死亡10人(含)以上的重大、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消防应急组织和应急方案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措施落实;各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有大的发展,以现役消防队伍为主体、合同制消防队员为辅助、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补充的专业防火、灭火和社会救援力量体系覆盖全市城乡;消防业务经费满足防火和灭火救援工作需要,消防队(站)、人员、装备等达到标准要求。

二、加强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

(一)建立并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对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政府主管同志牵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部署消防工作任务,分析研究、协调解决重大消防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落实消防安全责任。要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切实履行在经费保障、设施建设、火灾预防、消防组织、灭火救援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对公安机关报告的城乡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设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或者本地区存在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情况,及时核实并组织或者责成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二)建立并落实部门消防管理分工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照《消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消防工作。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将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以及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等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并通报相关部门;安监、建设、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者移送、通报有关部门处理;教育、民政、铁路、交通、农业、文化、卫生、民航、广电、体育、旅游、文物、人防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

(三)建立并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各社会单位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和巡查,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加强对本单位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机制,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要强化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实现“消防设施位置固定化、使用方法明示化、维护责任明晰化、消防宣传经常化、消防管理规范化”,员工具备检查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和自我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和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四)建立并落实消防工作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将消防工作列入政府及有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城市(乡镇、村、社区)和平安地区等考评范围,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检查考评。依法加大对不依法行政、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失职渎职、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不力等行为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对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或者造成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抗御火灾的能力

(一)加快消防规划的编修和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要结合实际编制城镇消防规划,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实施;对于缺少消防规划或者消防规划不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和集镇建设规划,不得批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积极协调发改委、规划、国土等部门加快县城和部级重点镇《2009-2020年消防专业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建设、城管等部门要按照规定设置消防站、消防车通道、消火栓等公共消防设施,保证消防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二)加快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对城乡消防安全布局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应当调整、完善;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要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进行技术改造。对已经设置的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不再符合《消防法》规定的,当地政府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单位限期解决,消除隐患。要按照国家消防站建设标准和城乡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在经济发达的县级市普遍建成特勤消防中队(站)。新建、改建、扩建的消防队(站)要按标准规划设计、建设,配备灭火救援所需的人员、车辆和技术装备。有条件的建制镇、集镇和乡镇工业区、开发区要建设专(兼)职消防队(站)。要按照“补还旧账,不欠新账”的要求,强力推进市政消火栓建设。凡旧城拆迁改造、城市新区开发和居民小区等建设项目,市政消火栓等消防设施必须做到同步规划建设,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要实现消防装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功能型转变,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消防装备体系。负责公共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应当保证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在修建道路以及停电、停水、截断通信线路时有可能影响消防队灭火救援的,有关单位必须事先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三)完善消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坚决按照河北省财政厅、公安厅《关于制发全省设区市级和县级消防部队业务经费保障指导标准的通知》执行,并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消防工作任务的增加和财政保障能力的增强而适时调整、提高消防事业费标准。发展改革部门应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财政部门要确保消防指挥中心、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业务经费纳入预算并保证及时足额划拨;城管部门逐步加大城市维护费在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中的投入比例,并根据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每年的市政消火栓普查情况严格落实维护经费。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把消防设施装备的购置、更新、维护保养、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消防经费纳入本单位的年度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同时,要拓宽其他渠道筹集消防经费,鼓励和提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自愿资助消防事业。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从优待警各项措施,完善消防官兵伤亡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公安消防部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四、强力整治火灾隐患,营造良好消防安全环境

(一)建立火灾隐患整治长效机制。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火灾形势和本单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危险品和建筑消防设施等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要充分发挥消防监督职能作用,认真排查火灾隐患,督导有关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对火灾隐患的知情、监督、举报等权利,定期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的重大火灾隐患及整改情况。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公布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邮件地址,明确专人负责受理并及时依法对群众举报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逐件进行核实处理。

(二)实行领导包案督导和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各县(市)区政府要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整改难度较大的火灾隐患实行政府领导包案督导制度,对于重大火灾隐患实行政府挂牌督办制度。对重大火灾隐患的立案、销案和挂牌督办,要严格程序,科学判定,逐级上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加强对重大火灾隐患的监管,定期向政府报告整改进度,督促隐患单位尽快消除隐患。

(三)从源头上控制火灾隐患。对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公安、建设、文化、卫生、教育、安监、房管、民政、规划等部门要严格依法审批,将消防安全作为行政许可的重要条件,严把“准入关”,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一律不得批准。对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电气、燃气等设备,质监部门应按国家强制性标准执行,生产单位应标明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注意事项。对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火灾隐患严重、不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营业性场所,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函告,由工商、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暂扣或吊销其有关证照。

(四)依法加大消防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会同质监、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强对生产、流通和使用领域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发现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情况,通报质监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监、工商部门应当对生产者、销售者依法及时查处。通过加强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建设,发挥消防产品行业协会及相关中介机构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行为。

五、建立覆盖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提高灭火救援作战能力

(一)完善社会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公安、安监、交通、卫生等有关部门针对当地的火灾特点,制定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灭火救援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为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员、装备等保障,并定期开展综合演练。各地要本着“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和“反应最快、功能较多、处置有效、投入合理”的原则,整合公安、消防、地震、防空、急救、市政、交通、环保等社会资源,大力推进政府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二)加快多种形式消防组织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多种形式消防组织,加强消防技术人才培养,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公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力构建以公安消防队为主体,公安专职消防队、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群众义务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补充,全面覆盖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为解决消防防、灭火力量不足的问题,由政府组织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合同制消防队员和消防文职雇员,充实到一线灭火救援和消防监督执法辅工作岗位。

(三)全面提高灭火救援实战能力。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装备器材,提高或在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各地应当根据实用、成熟、先进的原则,按国家标准完成本级消防通信指挥中心系统建设,完善办公、训练、预警、出警、指挥、处置等各项功能,确保灭火救援实战需要。要进一步加强消防训练基地建设,建立地下隧道、液化气罐、化工装置、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模拟训练设施,强化消防队员在高温、有毒、缺氧、浓烟等复杂、危险情况下的实战模拟训练。要夯实各项战训基础工作,科学制定灭火救援预案,积极开展灭火救援战术研究,规范各类火灾事故的扑救和处置程序,不断提高消防队伍灭火救援及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六、深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一)建立消防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各县(市)区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应当积极改进工作方式,依托消防站、中小学生消防教育培训基地、消防教育馆和警察博物馆等平台,加强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并督促、指导、协助有关单位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各级教育、人事、科技、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为教学、科普、普法、就业教育等工作内容;新闻、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义务宣传消防知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开展对妇女儿童、青少年和企业员工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乡村、社区、办公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通过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扎实开展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工作,形成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化长效机制。

(二)积极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各级政府及其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和社会单位要将消防安全常识和技能,纳入对农村劳动力、农民工等流动务工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内容,各类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培训机构,要把消防安全技能纳入岗位综合技能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对社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人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建筑工程消防设计负责人、消防设施施工负责人、消防中介服务组织的技术服务人员等进行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电工、电气焊等特种作业人员,导游、保安员等的消防安全培训,并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推行消防安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建立就业促进机制,推动消防安全服务职业化。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员工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制度,每半年至少对本单位员工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

(三)深入宣传普及《消防法》。各县(市)区政府应当将宣传普及《消防法》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有关部门将《消防法》纳入普法教育规划,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并结合“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推动《消防法》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不断提高社会和公民的消防法治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正确运用、自觉遵守、依法参与消防安全活动,依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七、强化农村消防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消防组织建设。各地要将做好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村消防建设纳入文明村镇、和谐村镇、平安村镇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农村消防工作逐步实现“七有七并”:有消防管理组织并落实责任、有消防联动机制并及时沟通、有整体消防规划并同步实施、有专兼职灭火队并发挥作用、有消防基本设施并满足需要、有消防宣传教育内容并深入群众、有检查督促并严格奖惩。要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试点工作内容,实行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要成立由政府主管负责同志负责,公安、综治、民政、建设(规划)、农业、教育、文化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建立县级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分级负责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各地村委会和驻村企业及各种经济组织也要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专(兼)职防火人员。

(二)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要将村民住宅与企业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建设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中,并与村容村貌的治理改造同步实施;农村的消防设施建设要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结合农民房舍改造、乡村道路改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工程等同步实施。

消防安全监理规划篇10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有效预防火灾事故,减轻火灾危害,推进我市各项消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消防工作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方性消防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消防工作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消防培训机制、制度完善并落实,广大城乡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素质得到增强;城乡消防规划按规定全部编制完成并纳入总体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乡建设同步发展,不欠新账,并全部完成补还欠账任务;火灾隐患、特别是重大火灾隐患有效整改,消防安全环境显著改善,年度火灾10万人死亡率小于0.19,不发生死亡10人(含)以上的重大、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消防应急组织和应急方案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措施落实;各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有大的发展,以现役消防队伍为主体、合同制消防队员为辅助、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补充的专业防火、灭火和社会救援力量体系覆盖全市城乡;消防业务经费满足防火和灭火救援工作需要,消防队(站)、人员、装备等达到标准要求。

二、加强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

(一)建立并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对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政府主管同志牵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部署消防工作任务,分析研究、协调解决重大消防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落实消防安全责任。要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切实履行在经费保障、设施建设、火灾预防、消防组织、灭火救援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对公安机关报告的城乡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设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或者本地区存在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情况,及时核实并组织或者责成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二)建立并落实部门消防管理分工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照《消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消防工作。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将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以及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等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并通报相关部门;安监、建设、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者移送、通报有关部门处理;教育、民政、铁路、交通、农业、文化、卫生、民航、广电、体育、旅游、文物、人防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

(三)建立并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各社会单位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和巡查,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加强对本单位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机制,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要强化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实现“消防设施位置固定化、使用方法明示化、维护责任明晰化、消防宣传经常化、消防管理规范化”,员工具备检查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和自我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和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四)建立并落实消防工作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将消防工作列入政府及有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城市和平安地区等考评范围,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检查考评。依法加大对不依法行政、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失职渎职、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不力等行为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对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或者造成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抗御火灾的能力

(一)加快消防规划的编修和实施。各县区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要结合实际编制城镇消防规划,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实施;对于缺少消防规划或者消防规划不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和集镇建设规划,不得批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积极协调发改委、规划、国土等部门加快县城和部级重点镇《2009-2020年消防专业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建设、城管等部门要按照规定设置消防站、消防车通道、消火栓等公共消防设施,保证消防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二)加快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政府对城乡消防安全布局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应当调整、完善;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要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进行技术改造。对已经设置的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不再符合《消防法》规定的,当地政府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单位限期解决,消除隐患。要按照国家消防站建设标准和城乡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在经济发达的县级市普遍建成特勤消防中队(站)。新建、改建、扩建的消防队(站)要按标准规划设计、建设,配备灭火救援所需的人员、车辆和技术装备。有条件的建制镇、集镇和乡镇工业区、开发区要建设专(兼)职消防队(站)。要按照“补还旧账,不欠新账”的要求,强力推进市政消火栓建设。凡旧城拆迁改造、城市新区开发和居民小区等建设项目,市政消火栓等消防设施必须做到同步规划建设,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要实现消防装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功能型转变,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消防装备体系。负责公共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应当保证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在修建道路以及停电、停水、截断通信线路时有可能影响消防队灭火救援的,有关单位必须事先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三)完善消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县区政府要坚决按照*省财政厅、公安厅《关于制发全省设区市级和县级消防部队业务经费保障指导标准的通知》执行,并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消防工作任务的增加和财政保障能力的增强而适时调整、提高消防事业费标准。发展改革部门应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财政部门要确保消防指挥中心、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业务经费纳入预算并保证及时足额划拨;城管部门逐步加大城市维护费在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中的投入比例,并根据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每年的市政消火栓普查情况严格落实维护经费。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把消防设施装备的购置、更新、维护保养、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消防经费纳入本单位的年度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同时,要拓宽其他渠道筹集消防经费,鼓励和提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自愿资助消防事业。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从优待警各项措施,完善消防官兵伤亡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公安消防部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四、强力整治火灾隐患,营造良好消防安全环境

(一)建立火灾隐患整治长效机制。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火灾形势和本单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危险品和建筑消防设施等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要充分发挥消防监督职能作用,认真排查火灾隐患,督导有关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对火灾隐患的知情、监督、举报等权利,定期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的重大火灾隐患及整改情况。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公布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邮件地址,明确专人负责受理并及时依法对群众举报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逐件进行核实处理。

(二)实行领导包案督导和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各县区政府要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整改难度较大的火灾隐患实行政府领导包案督导制度,对于重大火灾隐患实行政府挂牌督办制度。对重大火灾隐患的立案、销案和挂牌督办,要严格程序,科学判定,逐级上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加强对重大火灾隐患的监管,定期向政府报告整改进度,督促隐患单位尽快消除隐患。

(三)从源头上控制火灾隐患。对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公安、建设、文化、卫生、教育、安监、房管、民政、规划等部门要严格依法审批,将消防安全作为行政许可的重要条件,严把“准入关”,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一律不得批准。对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电气、燃气等设备,质监部门应按国家强制性标准执行,生产单位应标明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注意事项。对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火灾隐患严重、不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营业性场所,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函告,由工商、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暂扣或吊销其有关证照。

(四)依法加大消防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会同质监、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强对生产、流通和使用领域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发现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情况,通报质监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监、工商部门应当对生产者、销售者依法及时查处。通过加强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建设,发挥消防产品行业协会及相关中介机构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行为。

五、建立覆盖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提高灭火救援作战能力

(一)完善社会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公安、安监、交通、卫生等有关部门针对当地的火灾特点,制定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灭火救援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为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员、装备等保障,并定期开展综合演练。各地要本着“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和“反应最快、功能较多、处置有效、投入合理”的原则,整合公安、消防、地震、防空、急救、市政、交通、环保等社会资源,大力推进政府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二)加快多种形式消防组织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多种形式消防组织,加强消防技术人才培养,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公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力构建以公安消防队为主体,公安专职消防队、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群众义务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补充,全面覆盖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为解决消防防、灭火力量不足的问题,由政府组织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合同制消防队员和消防文职雇员,充实到一线灭火救援和消防监督执法辅工作岗位。

(三)全面提高灭火救援实战能力。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装备器材,提高或在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各地应当根据实用、成熟、先进的原则,按国家标准完成本级消防通信指挥中心系统建设,完善办公、训练、预警、出警、指挥、处置等各项功能,确保灭火救援实战需要。要进一步加强消防训练基地建设,建立地下隧道、液化气罐、化工装置、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模拟训练设施,强化消防队员在高温、有毒、缺氧、浓烟等复杂、危险情况下的实战模拟训练。要夯实各项战训基础工作,科学制定灭火救援预案,积极开展灭火救援战术研究,规范各类火灾事故的扑救和处置程序,不断提高消防队伍灭火救援及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六、深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一)建立消防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各县(市)区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应当积极改进工作方式,依托消防站、中小学生消防教育培训基地、消防教育馆和警察博物馆等平台,加强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并督促、指导、协助有关单位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各级教育、人事、科技、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为教学、科普、普法、就业教育等工作内容;新闻、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义务宣传消防知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开展对妇女儿童、青少年和企业员工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乡村、社区、办公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通过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扎实开展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工作,形成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化长效机制。

(二)积极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各级政府及其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和社会单位要将消防安全常识和技能,纳入对农村劳动力、农民工等流动务工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内容,各类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培训机构,要把消防安全技能纳入岗位综合技能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对社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人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建筑工程消防设计负责人、消防设施施工负责人、消防中介服务组织的技术服务人员等进行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电工、电气焊等特种作业人员,导游、保安员等的消防安全培训,并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推行消防安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建立就业促进机制,推动消防安全服务职业化。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员工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制度,每半年至少对本单位员工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

(三)深入宣传普及《消防法》。各县(市)区政府应当将宣传普及《消防法》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有关部门将《消防法》纳入普法教育规划,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并结合“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推动《消防法》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不断提高社会和公民的消防法治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正确运用、自觉遵守、依法参与消防安全活动,依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七、强化农村消防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消防组织建设。各地要将做好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村消防建设纳入文明村镇、和谐村镇、平安村镇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农村消防工作逐步实现“七有七并”:有消防管理组织并落实责任、有消防联动机制并及时沟通、有整体消防规划并同步实施、有专兼职灭火队并发挥作用、有消防基本设施并满足需要、有消防宣传教育内容并深入群众、有检查督促并严格奖惩。要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试点工作内容,实行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要成立由政府主管负责同志负责,公安、综治、民政、建设(规划)、农业、教育、文化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建立县级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分级负责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各地村委会和驻村企业及各种经济组织也要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专(兼)职防火人员。

(二)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要将村民住宅与企业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建设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中,并与村容村貌的治理改造同步实施;农村的消防设施建设要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结合农民房舍改造、乡村道路改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工程等同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