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典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36

传统古典文化篇1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

然而,在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古典文明正面临着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机。

危机与希望并存,现实与传统共在。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源远流长篇:

从远古的原始图腾,到奴隶社会的刀本文由收集整理耕火种,到封建时期的农牧文明。这些文明,无不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诗歌发展史。

长久以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像四道江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在中国大地。其中,诗歌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样式之一,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起初,《诗经》《楚辞》并称,一富写实精神,一带浪漫气息,构成了诗歌历史长河的两大源头;历经汉魏风骨、齐梁声律,至唐,在集大成的基础上,超迈前贤,成诗歌之盛世,蔚为壮观;其后的宋诗,虽不似唐诗的典雅丰腴、意气浩然,然亦瘦劲冷峭、精细澄澈;与此同时,唐宋词以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宋诗争奇斗妍;元明清三代,以戏曲和小说为主,诗词成就虽不及唐宋,但就具体诗人而言,也还有一些好的作品可供后人欣赏。两千多年来,古典诗词所体现的进步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

魅力无穷篇

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哪种语言,都有他们的诗歌,但不同的民族,诗歌的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诗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所占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诗歌,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真正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基础的。当然,文化的发展也不一定必然促进诗歌的发展,其中必须有适宜诗歌生长的土壤。这样看来我国古代的文化,其适宜于诗歌发展的因素,是极其丰富的。举其大端,如礼乐文明的崇尚、山水审美活动的兴盛、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无不是促进诗歌艺术长期的繁荣并高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诗歌,早期的成绩就十分辉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诗三大系统,作为后来文人诗歌的源头与母体。魏晋时期,进入高度自觉的文人诗发展的时期,此后一直到近代,以文人为主体的诗歌体系,一直在连续发展,其历史之长,诗人之多,诗歌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之深,的确是举世罕见的。这样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艺术,其审美价值之高,自然无需论证。文化与文学的历史既然是无法割断的,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诗词艺术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毋庸争议的。

另外,诗歌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小说散文写得再好,毕竟不利于传诵,因为它们的篇幅相对较长。而诗词却不同。它的短小精悍,它的朗朗上口,它的雅俗共赏,都可以使它轻捷地活跃在文化传播的前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古老优秀的语言文化艺术,它在促使文化繁荣和提升民族精神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文化的历史使命来看,诗词也同其他文体一样,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无一不是战斗的鼓点,冲锋的号角。我们能否认它的价值吗?而且,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它仍然可以不分场合地游走于我们的唇齿之间,增添交流的情趣

转贴于

和品位。它长时间的存在已经昭示了它作为精神产物的特殊魅力。

发扬光大篇

古典诗歌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应试大旗的指挥下,只重试题不重人的教学,使原本情韵飞扬的诗歌也变得干枯无味。这决非简单的教学技巧技法的问题,也决非一个语文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生活中人格教育严重缺失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关注人本身和谐全面的发展,树立起人格教育的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精神文化的古典诗歌,在人格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是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离开了人的培养本文由收集整理,单纯追求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导致古诗教学的干瘪无趣。

传统古典文化篇2

传统居住环境是由传统住宅建筑及其周围的物质要素共同营造而成的一种生活环境,相对于规模大、密度与容积率高、居民高度集中的现代城镇住宅区环境而言,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构成特征与文化内涵。

从物质要素构成来讲,居住环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的物质实体,自然的物质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地质、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路径、种植、堆山、叠石、水池等。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的巧妙、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人工的手法,追求写实性的自然景观,模仿自然,再现自然,将自然的与人工的物质实体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从社会构成来讲,我国传统住宅可分为百姓住宅、文人住宅、官商宅第,直至王宫府邸。阶层、生活爱好或信仰的不同、以及审美情趣的各异,使得传统居住环境异采纷呈。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文人住宅。古代文人深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他们可能是高官富商,亦可能是布衣百姓,只是相对于普通的官宦或百姓来说,他们的知识分子身份及文化成就更为突出。在传统居住建筑的演化过程中,由于普通百姓住宅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严格制约,王宫府邸又需恪守制式,文人住宅则相对活跃,对传统居住环境、对古典文化的影响也更为深刻。

二、传统居住环境奠定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古典文化素以其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隐喻手法,与西方文化相映成辉。强烈的人文意识、细腻的审美体验、曲折的隐喻手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而这个价值取向,可以说最初是由传统居住环境奠定的。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住宅是各类建筑构成与形象表现的一种原型。无论是庙宇、祠堂、庄园、宅第、城镇,其格局都基本遵循了住宅的范型,通过轴线而渐次延伸展开,等级秩序分明。传统住宅及居住环境对于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和百姓的精神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强烈的人文意识

在古代,人们视住宅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黄帝宅经》序)住宅把天与地、阴和阳契合为一个适于人居住生活的整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宅经》卷上,所引出自《子夏金门宅经》之佚文)。房屋的格局中蕴涵着一种宇宙的结构,并加入伦理的观念,“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渊鉴类函》卷一),使住宅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双重意义,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秩”的环境(《渊鉴类函》卷十四)。

这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包含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汉唐以来儒道佛学说,还是宋明理学,都是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宇宙生成模式。它立足于人,指归于人,始终关心人的精神发展和道德发展,关心人的生活意义,主张“厚德载物”的价值理性。

传统居住环境对于奠定古典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扎二》有极其精到的论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居敬而持志”正是我国古典文化中强烈的人文精神的准确写照。

.细腻的审美体验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于美好居住环境的营建是不懈的,富贵之家叠石理水,普通人家莳花种草,或繁或简,都力求将宅院装点得有声有色,古代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与体验在居住环境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传统居住环境中,人们获得了最原始的直觉体验:在听觉上,他们陶醉于自然界的天籁清音,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宋·陆游);在视觉上,他们饱览自然的华彩绚烂,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唐·韩wò@①)、“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宋·苏舜钦);在嗅觉上,他们沉迷于自然的清新芬芳,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在一切可以感受到的琐事细节上,他们体验着生命的愉悦,体察出自然的物性事理,正所谓“耳闻之而得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宋·苏轼)。

居住生活中的闲情逸致,逐渐转化为古典文化的美学主张。儒、道、禅中的重体验、重直觉、重诗化的体验审美心理学,古典绘画中讲求的“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文学中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都与传统居住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厚渊源。

.曲折的隐喻手法

传统居住环境中通过建筑、山、石、水、植物等物质要素的精心配置,一则娱观者之目,二则益人情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例如植物的选择,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记述木本、藤本、草本、众卉、竹木种,或品位高雅,或取意吉祥,大多有其寓意。

我国古代花鸟画的兴盛,并非为了单纯的赏心悦目,更有一定的寓意。宋代黄休复在《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中论道,“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抉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所以,堂前宅后配置的、笔墨描绘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无不曲折、隐晦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和性情操守。

三、传统居住环境是古典文化的表现内容

我国古典文化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文学、绘画等艺术上。文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是传统居住环境作为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表现内容,却始终没有改变。绘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发展源远流长,与传统居住环境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花鸟画起步于人物画、山水画之先,也因草木虫鱼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对象之故。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之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虽然着重于山川自然的描绘,但是也不乏山居环境的表现。

古典文化对传统居住环境的表现,可以剖析为三个层面:在基本层面上,自然的居住环境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直接成为刻画表现的对象;在中级层面上,艺术家借助于特定的居住环境的描摹,达到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及情趣品位的目的;在更高层面上,艺术家所处的生活环境跟他所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个性化的居住环境成就了艺术家作品的标志与特征。

.自然的居住环境直接激发创作灵感

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诠释了环境与创作的关系,“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他认为,感情的抒发,是对自然的相赠;兴会的到来,便有如得到了自然的酬答。面对具体可感的居住环境意象,文人或艺术家由衷地生发出对生活、对自然的感受,因而留下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诗文或灵秀疏淡、生气弥漫的画卷。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人吟讴”(清·张宜泉《题芹溪居士》)是对居住环境的直接表现,居住环境本身就是主题。诗文如晋代陶潜的《归园田居》:“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等,恬静优美的居住环境跃然纸上。画作有唐代王维《辋川图》、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明代杜琼《南村别墅图册》等等。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晋·陆机《文赋》),则是借客观居住环境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一切景语固然皆情语,写景与抒情、说理熔于一炉则更能直抒胸臆。

以居住环境在诗歌中的创作而言,在唐末有一个重要转机,即写景诗由为大自然山川的浑灏的歌咏,转入对人的居住环境更为细腻的描写。宋代以表现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或涉及到居住环境的诗作数量更多,描写亦更为细致,这与宋代人诗材料广泛且诗人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的风气大有关联。

.特定的居住环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及情趣品位

住宅作为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最贵重的不动产,显然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外在象征,不同阶层的人们很自然地在居住环境上分出贫富尊卑。此外,居住环境也是居住者文化涵养、情趣品位的真实体现,可谓“居如其人”。

正因为如此,传统的文艺作品才不遗余力地刻划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作为背景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凸显作品的主旨。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清代小说《红楼梦》,书中对于衣食住行的描述一应俱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是在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书中对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都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其中,怡红院之于贾宝玉,萧湘馆之于林黛玉,蘅芜苑之于薛宝钗,景物与人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被明清文学批评家称赏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以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市井世俗情态,展示了明代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既写家庭生活,就必然写西门庆房屋。评注者认为,“凡看一书,必看其立架处,如《金瓶梅》内,房屋花园以及使用人等,皆其立架处也。”“故云写其房屋,是其间架处。犹欲耍狮子先立一场,而唱戏先设一台。”居住环境的描写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至于绘画作品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世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北宋汴梁(开封)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图中有官府宅第,也有茅篷村舍,整体展现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居住环境及活动场景。

此外,古典小说中的插图对传统居住环境也常有刻画,如明代《西厢记》的版画插图、冯梦龙的“三言”插图等等,直观而细致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居住环境。

.个性化的居住环境标识艺术家作品的特征

大凡文人墨客,其名声总是与作品连在一起,而其作品的主题又与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结果居住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并决定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五代、北宋花鸟画有两大画派,即南唐、西蜀的徐(熙)黄(筌)异体,对于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徐是“江南处士”,所见无非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或者园蔬药苗之类;黄筌年少即入宫中画院,长期见到的是禁中奇花怪石、珍禽异兽。居住环境不同,生活感受各异,意趣也大相径庭,所以取材侧重不同,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亦各成一家。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板桥题画·竹》中记述,“余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做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宋代有“湖州派”之称的文同也是画史上有名的墨竹画家,他生平喜爱竹,认为“竹如我,我如竹”。他常在住的地方广栽竹木,并将住所命名为“墨君堂”、“竹坞”等。

一方面典型的住宅环境景物要素寄寓了居住者的品行操守,另一方面,个性化的居住环境也成为文人墨客成就的重要标志与独特特征。

四、古典文化引导传统居住环境的风气

我国的传统住宅及居住环境,横向来看,在辽阔的疆域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色,但是纵向来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则表现为缓慢的嬗变过程。引发这种更替的缘由,并非自然地理因素,更多地则是古典文化的浸润,集中地表现为:文化哲学思潮对传统居住环境革新的催化作用,同时代的文化艺术风尚对居住环境整体风格的渗透作用,和专业文献对传统居住环境实践的指引作用。

.文化哲学思潮催化传统居住环境的革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由于民族、阶级矛盾交织,战乱分裂,社会动荡,文人们对功名利禄避之不迭,谈玄盛行,佛学、玄学合流。六朝始,文人画家不但受儒家的教养,而且接受道、佛思想的薰染,他们的美学观点,往往熔合儒、道、佛为一炉。这种思想风气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了居住环境上。

北魏末期,贵族住宅的后部往往建有园林,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两晋时,一些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爱好自然野致,聚石引泉,植林开涧,营宅造园,追求一种比较朴素自然的意境。南朝谢灵运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因仕途失意,转而喜研佛学,据《宋书·谢灵运传》记载,他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曾“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放纵为娱,有终焉之志。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谢灵运的“始宁墅”标志着我国山水住宅的开始。

此后,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住宅。中年以后,他因政局变化,且深依禅宗,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隐居于陕西蓝田县西南二十里的辋川别业,专意山水诗作。此处本是宋之问的别墅,据《唐画录王维传》记载,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等。

唐代另一著名诗人白居易,因慕庐山山水,修庐山草堂,著有《草堂记》。“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庐山草堂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对后世山水住宅的思想却影响颇深。

两宋以后,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与束缚越来越严,文人出世之风盛行,好清逸隐避,陶冶于山村田野,寄情于山水。据南宋绘画描写,当时江南一带有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建造住宅的,既是住宅,又具有园林风趣。这时期作为住宅空间扩展延伸的私家园林发展已较为成熟。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一次又一次文化哲学思潮的催化,推动着传统居住环境的革新并趋向丰富多彩。

.时代文化艺术风尚渗透至居住环境的整体风格

住宅和居住环境,作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时代的文学、绘画、书法、工艺等文化艺术相互密切影响,因而时代的审美风尚及工艺水平必然反映到居住建筑及居住环境上。

传统古典文化篇3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具有深远意义。在报告中,同志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对我国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古人们用简洁语言描绘出充满意境的画面和各种情感,这是当今我们白话文永远无法与之媲美的。

诗词本身是一种语言艺术,含蓄精练,字字精雕细琢,富有节奏感,是为天然美。古诗词中大量的名言佳句,似玉液琼浆,令人陶醉其间,回味无穷。因此,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艺术,深刻领悟古诗词的语言美,将有助于形成高雅的语言素养。诗词用最少的、最精炼的文字来表达最深厚的意蕴。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说的都是炼字。所谓“炼字”,即锤炼语言,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贴、最精确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使全诗可以为之增色,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另外,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声交错组合,节奏鲜明,有一种音乐美,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传统古典文化篇4

一、融入古典文学的内容与学情,挖掘传统文化瑰宝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较多,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其中学生觉得学习难度较大的就是古典文学作品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古典文学的理解建立在全面掌握古典文学相关背景和作者背景的基础上,在久远的年代里,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典文学,在表达上载体各异,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内容,这些都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深度挖掘。高中生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上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依然存在许多的困境,在理解上还是比较吃力的。鉴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在讲授古典文学内容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否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学情和古典文学教学有助于他们深入地学习,有助于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优质的价值观念。《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鸿门宴》《离骚》《孔雀东南飞》《劝学》《过秦论》《师说》等等,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含有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其进行挖掘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其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离骚》和《登高》中的浓厚爱国主义情怀,忧国忧民,怀揣天下的胸襟;《山居秋暝》和《归园田居》中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劝学》与《师说》中学贵得法,尊师重教的风尚等等。这些传递出传统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有效的古典文学阅读,感悟深厚的传统文化

对于高中语文古典文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究的课题之一。新形势下,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课程讲授,可以是学生阅读等等。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开展广泛的古典文学阅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对于高中生来说,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也不会陌生,虽然在学习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文章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所以开展广泛的古典文学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地去感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经过时间的淘洗,证明是值得挖掘的。阅读古典文学的过程,就是感悟传统文化,了解作者主旨大意的过程,也是思想碰撞和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更有助于他们被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内化,进而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拿《史记》来说,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其中涉及的成语故事高达几百个,在传统文化的表现中,对荣辱观、价值观、历史观都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考。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一也。”这些都可以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知识,熏陶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有课内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可以适当地拓展课外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三、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写的功效

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除了学习现有的古典文学作品之外,还可以通过写,包括抄写和创作,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一直以来,高中古典文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多数教师在“教”上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对于古典文学来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习的目的贵在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创作,更有利于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古典文学的写作,包括在作文写作中的引用,也包括直接创作。引用是否恰当,创作是否合理,都是考验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了解,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和掌握。如《劝学》可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的论据,亦可作为“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例证;《师说》可作为“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的论据;《烛之武退秦师》可作为“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的论据。

传统古典文化篇5

1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

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950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中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传统古典文化篇6

关键词:家居装饰;新古典主义;风格;特点;设计

我国的家居装饰行业在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影响下,风格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房屋装修,追求简约的风格,而且由于家居装饰品的种类比较少,所以,房屋装修的风格相似度比较高,传统家居装饰讲求的是简洁明快、实用大方,但是装饰的特点是形式大于功能。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家居装饰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装修的风格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为了营造出更加舒适、放松的空间环境,设计师对家居装饰的风格设计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装修风格,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新古典主义的概念

新古典主义的创始时间比较长,但是兴盛时期主要是18世纪中期,其应用在家居装饰设计中,提倡简约大方,反对炫耀奢华,在应用的过程中,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好评。新古典主义体现了理性规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强调思考的秩序,追求精神的宁静。新古典主义的装修结构比较简单,而且比例比较匀称,其在西方国家应用比较广泛。新古典主义的设计理念传到我国后,改变了我国传统装修的风格,设计人员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加入家居装饰中,摒弃了抽象以及贫乏的艺术形象,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袭,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居风格。

新古典主义风格,提倡尊重自然,追求真实,对抽象的艺术进行了改变,将其应用在我国家居装饰设计中,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风俗进行很好的传承,其反对奢华的装修方式,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其脱离了现实的绝对美,而且改变了我国艺术以及传统文化贫乏的局面。新古典主义风格以古代美为基础,可以体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还结合现代艺术的美,做到了新旧历史的融合,可以更好的稀缺不同文化的精髓。新古典主义表达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具有一定的怀旧风格。

2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的特点

新古典主义风格追求的是精致的美以及古典美,其不但具有较强的历史感,还具有精致的现代感。新古典主义做到了对原创与经典的融合,其在家居装饰中融入了多种古典元素,这类装饰细节雕琢更加精致,提升了装修的风格,而且将古典文化的精华发挥到了极致。新古典主义并不是对古典艺术的照抄照搬,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更符合现代人对艺术美的追求。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应用在我国家居装饰中,可以融合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其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也具有现代的创新性,而且不拘束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可以将古典构件与现代手法融合在一起。在学习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古典装饰品都适合我国,比如欧洲新古典的壁炉,在中国并不实用,而中国古典的官帽椅,虽然可以当艺术品欣赏,但坐起来并不舒服。

3新古典主义家居装饰设计思路

户主阅历,决定风格。户主多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住宅空间较大的中产阶级,他们一般有着极为丰富的阅历,见识相当广泛,更注重文化的自主性,崇尚文化精神品味。他们比较喜欢欧式古典主义和中式的传统设计风格,但真正实现传统古典主义的并不多,很多消费者倾心的是经过改良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这种风格摒弃了一些传统风格中的赘饰,更加强调空间的通透性和实用性。在装饰手法上,新古典主义更重视材料本身的厚重质感,多采用硬朗的直线,而传统繁复的雕镂工艺,只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来使用。

中式传统设计风格被去芜存精,只保留了室内设计中注重对称、崇尚庄重和优雅等理念。在装饰手法上,多采用富于中式传统意味的装饰物做点缀,而整体上则以简洁明快的实用主义为主。使用功能渐弱,装饰效果增强。消费者更重视空间整体的装饰效果,而使用功能则往往被放任第二位。为了使其风格与主人的身份相符,最大限度地展现户主个性,住宅的整体装饰效果则需要消费者和设计师多加考虑。

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将古典的繁复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使居室显出大方稳重的贵族气质,并体现温暖气息。居室装修的色彩,白色、黄色、金色、暗红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而红色、金色、咖啡色往往是中式装修的首选色,而将这些主色调中揉入少量亮色,使颜色看来不那么厚重,使整个空间都略显跳跃。

新古典主义风格家具,讲究沉实、雅致,保持永恒、沉静、典雅的古典风格。无论是沙发、餐桌、装饰柜还是睡床,力求在线条、比例设计上充分展现丰富的艺术气息,弥漫着古典怀旧的气息,既注重品质又不过分张扬。除了家饰和材质的融合外,还可以运用玻璃、灯饰、光源、金配件等元素,对总体气氛加以修饰,使气氛营造得更加华丽和谐。细微处往往透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痕迹,细节上的处理更进一步完美整个家居装饰。一个简单的镶花刻金都是整体设计的点睛之作。任何一种设计都是体现主人对生活的态度,所有的设计风格都是在满足业主对房屋设计的要求,新古典主义装修无论是家居还是配饰都体现出优雅、唯美的韵味,体现出主人独特的品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家居装饰,并不是对西方古典装修风格的照抄照搬,其结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实现了装家居装饰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新古典主义将古典元素与现代艺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吸取了东西方古典文化的精华,其运用现代的装修手法,提高了家居装饰设计的质量。新古典主义并不是仿古的风格,其将古典装饰品精致、雕琢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也结合了现代美以及现代文化特点,这种风格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家居装饰风格的追求,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体现了现代生活的热情以及科技性,新古典主义风格应用在家居装饰设计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婷.浅谈客厅装饰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

[2]王海麦.试论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及审美[J].新西部(下半月),2009(4).

传统古典文化篇7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蹈;表演;审美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66-01

我国有着辉煌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在舞蹈大家庭中,古典舞蹈独具韵味和特点,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古典舞蹈不仅汲取了我国的戏曲文化,同时也融入了西方芭蕾舞的特征。在具体表演时,古典舞蹈呈现出形神具备、身心并用的显著特征,逐步形成了气质、形象和意境兼具的表现形式,充分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

一、中国古典舞蹈概述

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特征是其他舞蹈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新的创新元素不断融入,有效整合、重组和加工各个部分的艺术特征,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古典舞蹈。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的总称,在成长的历程中,创新了戏剧舞蹈文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一直以来,中国古典舞蹈重视神态、情感和舞蹈动作的协调,以刚柔兼具的艺术特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古典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感召力。

二、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的审美特点

(一)“圆”与“倾”融汇。“圆”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直观地体现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在古时期,人们通常把“圆”视为固定的规律,普遍觉得“圆”是神圣的,是不容侵犯的,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因此,逐步形成了以“圆”为基础的思想价值理念。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中,演员是按照肢体的舞动而展现出不一样的“圆”,重复着“圆”的运行轨迹,可以说这是思维理念的一种转换,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例如,在古典舞的表演中,身体所有环节的活动处都需要展现出“圆”形,足部在踝关节区域做出勾的姿势,肩关节要给予上臂一定的力量,促使其做出摇臂的动作。“倾”是动静转换的一种趋势,重视的是刚柔兼具,古典舞蹈表演时的全部动作要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归类,例如缓急和刚柔等。

(二)意境和教化的和谐统一。纵观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以强大的包容性和特有的魅力得到世人的叹,意境和教化在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的体现,提升了艺术魅力。人们在观赏中国古典舞时,注重领悟古典舞蹈自身传递出的意境,针对舞蹈气氛的影响研究超出舞蹈自身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古典舞蹈表演还有着教化的作用,这也是古时期教学人员和皇帝实施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中国古典舞蹈的诸多动作是由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舞蹈用具的应用更是增添了古典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袖舞和剑舞,舞蹈用具在古典舞表演中的应用,极大地烘托了古典舞表演的气氛。中国古典舞蹈在表演时注重情感和肢体动作和谐统一,促进意境和教化的和谐,使人们能够在欣赏中国古典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领悟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古典舞蹈的“身韵美”。所谓身韵,即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通俗地讲,即是表演时的肢体工作,属于外部技法,而韵律则是艺术的内涵神采,身法和韵律的融合,充分展现了我国古典舞蹈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是“形、神、劲、律”,彰显了身韵的核心内涵。形神兼具、身心并用、内外和谐统一是我国古典舞蹈的最大特征和艺术灵魂。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编人员充分利用古典舞蹈的动作形态对其内在的动律逐步形成支配,准确把握古典舞蹈的灵魂,充分展现其精髓,为古典舞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突破了题材和戏剧风格的约束。这样的发展态势,不仅仅拓宽了人们的审美境界,也推动了新时代古典舞蹈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在古典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创编人员可以根据舞台的具体情况,在古典舞蹈中融入身韵元素,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在我国古典舞蹈的创编过程中,促使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古典舞蹈身韵充分融合,充分显现古典舞蹈“古舞新韵”的特征,为观众塑造出新的审美形态。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发展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古典舞蹈所传达的文化气息和精神主旨是其审美特征的关键。中国古典舞蹈有着“圆”与“倾”融汇、意境和教化的和谐统一以及“身韵美”的审美特征,并注重新元素的融入,促使了古典舞蹈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传统古典文化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流行歌曲;元素;应用技巧;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05-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及其古典代表元素

提到中国古典元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何为传统文化呢?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广泛吸收融合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有机体系。而中国古典元素就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物象的统称。其中包括中国结艺、京戏及各地方戏曲、皮影、剪纸、风筝、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竖排线装书、如意纹、祥云、凤眼、中国织绣(刺绣等)、彩陶、紫砂壶、瓷器、文房四宝、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太极、中国书法艺术、篆刻印章、中国古代诗词、唐传奇及散文小说等意象和具象。

二、现代歌曲的流行趋势以及研究成果

随着近现代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各国越来越看重大众媒体对于本国文化的宣传效果。各国也纷纷将电影、流行歌曲等现代媒体的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试图将国家文化和精神通过其内容传遍世界的角落。也因此,流行歌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古典元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流行歌曲在产生及发展等方面已经开始了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更为深刻。其中以马树春副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阐释》以及张鹭的《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表现》,张海明的《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宋秋敏的《浅析周杰伦专辑中歌词的传统化修辞》,李新、崔胜利的《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内蕴》,宋秋敏的《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王建浩的《一种“活”的诗歌――谈流行歌曲的文学研究》,宋秋敏的《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苏自勤的《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等几篇相关学术论文为代表。

本文将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古典元素中一个独特的亮点进行深入分析。

三、中国古典元素在歌曲中的应用

(一)应用特点

作为中国“词坛”首屈一指的御用词作家,方文山在词曲创作中,方文山常多采用中国古代诗词中富有特色的意象或典故词语,融入到其创作中,体现中西结合的古典韵味。将中国古典情愫巧妙地融入到了现代流行乐中,从歌曲《青花瓷》中,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这种方法在歌词《青花瓷》的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青花瓷本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象征,加之词中“帘”、“芭蕉”、“骤雨”、“惹”等古诗词中常用且极具特色的字眼,表达了衷肠哀情,是歌曲平添了感伤和古典的韵调。

由此可见,中国古诗词在歌词中的应用,有着常运用独特词语,多化用诗词语句,中表达词曲意境等特点。

(二)具体应用技巧

1.借景。借景抒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表达方式。因此,流行歌曲中借用此种表达方式抒发作者情感的例子亦不罕见。“月”自古就被人们寄予了阴柔、相思、伤情的感叹。以歌曲《白月光》为例,歌词通过“月亮”这一常用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温婉意境,借以表达了对月思人的感伤情怀。

2.化典。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中,化用了楚霸王乌江边死别虞姬的凄美典故。歌曲《霸王别姬》在进行歌词创作时化用了同名典故,描绘并发散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歌词中的“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天纵”,表现了项羽和虞姬生死不惧的爱情;“人世间有百媚千抹。我独爱爱你那一种”表现了项羽对虞姬的“情”;“归去斜阳正浓”说明了楚霸王项羽的“义”。《霸王别姬》这首歌词继承了用典的手法,很好地化用了相关典故,大大丰富了歌词的内涵,增强了这首歌的感染力。

3.比兴。比兴是指通过联想和想象,寄情于物的一种创作手法。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作为诗类文体的一种,在对歌词的创作中实践了这一手法,使得歌词寓意更为深刻,也更加含蓄委婉。仍以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为例。该歌歌词较多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得想要表达的意境更为有韵味。全词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表面上是在描绘青花瓷的工艺及形态,实则吟咏了如青花瓷一样美好的爱人。“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心上人一笑倾城的美丽立见词中。又如:“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也是巧妙地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其的美好赞叹。

四、结语

现代流行乐歌词中对中国古典元素的使用可谓云云。在歌词中巧妙地运用古典元素,不但符合国人对于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是中国文化通过歌曲走向了世界。因此,适时适景适情的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典元素,是大势所趋并值得深入研究,继而不断实践应用的。

传统古典文化篇9

追溯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中国古典舞”概念的形成有其相对复杂性,它与中国舞蹈特殊的历史发展状况及其文化流变密切相关。中国的传统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宫廷乐舞在汉、唐曾达到其高峰;发展至12世纪的南宋时期,由于市井文化的兴盛,加上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乐舞逐渐与戏曲合流,再经元、明、清三代之后,它已融入戏曲,成为传统戏曲表演程式的表现手段之一,舞蹈自身的独立品格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衰退(民间自然传衍的舞蹈仍旧活跃)。从对中国舞蹈历史流变的简略勾勒中可见出,作为传统的古典舞“活体”已经不存在了。事实上,“中国古典舞”实乃今人对中国传统古典舞蹈的复兴与再造,这个过程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也因此,我们在“中国古典舞”前冠之以“当代”二字。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历史的原因及过程。虽然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复兴与再造却并非没有根基与源流。对此,舞蹈理论家资华筠先生曾谈到:“与世界各国的‘古典舞’(CLaSSiCLeDanCe)相比较,我们今天所谓的‘中国古典舞’,既不同于‘芭蕾’,自文艺复兴之后逐步发展,业已形成了具有严格规范、程式的舞种(包含训练方法和语言体系),有国际统一的认定标准;也不像我们的一些近邻,如: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各自有‘现成的’古典舞目与较完整的训练表演体系。所以,发展到今人所称之为的‘中国古典舞’,无疑是具有复兴意义和当代人的阐释。”因此,本文所阐释的当代“中国古典舞”,正是在中国舞蹈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与构建的、具有“再造”和“复兴”意义的“古典舞”。

一、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发展定位

无可否认,今天我们对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认知和探讨出现了一些争议。值得关注的是,争议中我们探讨的对象有时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代中国古典舞”,而是扩大到了完整系统的“中国古典舞”大概念。我以为这种探讨的扩展正是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同步的,即发展到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阶段,会衍生出更多的思考与期待。这种思考,甚至是反思,对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伴随着探讨的扩展,也容易混淆一些概念,模糊一些历史进程,笔者认为澄清两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点不容忽视。其一,对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探讨不能回避其起始于教学的历史事实,因此脱离教学体系去探讨当代中国古典舞就失去了原点。当代“中国古典舞”复兴与再造的过程,实际上是肇始于新中国文艺发展中对舞蹈训练课程的需求,并由此展开探索中国舞蹈教学的体系化构建而逐步形成的。当年,创建这门课程的主要意图非常明确,这就是“结合舞蹈教学对中国古典舞进行研究与整理,并培养出新中国的舞蹈表演艺术人才”。标志着中国古典舞学科建立的第一个专业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以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风格、形式为基础,结合西方芭蕾训练体系的结构框架创建而成的。1962年的第一本中国古典舞训练教材《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古典舞教学已经完成了它第一阶段建设的历史任务。作为支撑其初步体系化建设的主干训练课程,“基训课”所取得的教学成就,以及它在中国古典舞的整个发展进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都是巨大而不容忽视的。

其二,训练价值与审美风格的不断融合与升华,恰恰是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化发展的必然路径。诚然,舞蹈作为一个学科,要完成其教学的体系化建设,一门训练课程的设立只是初级阶段。在基本解决了演员功能性训练的同时,中国古典舞风格化训练模式的确立,就成为了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古典舞学科的风格化训练课程———“身韵课”应运而生。“身韵课”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摆脱了以往单一的以戏曲舞蹈为构件、填充芭蕾结构之框架的做法,由提炼“元素”出发,从追寻“韵律”入手,撷取风格特征鲜明又极富生发性的动作元素,并依据它的运动逻辑及造型规律来加以结构,使其成为既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又体现时代气息的独立的舞蹈动作语言。可以说,“身韵课”的诞生给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模式带来了最直接、也是最重大的影响。正是由于“身韵”的“催化”作用,“中国古典舞”才在解决功能训练的同时,更加关注和强调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身法、技法、神韵、气息以及内在情感等多种因素的高度融合。“身韵课”的创建,既填补了肢体功能性训练之外的形态风格与韵律语言训练,又为“中国古典舞”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审美支点”,使这一舞种的形式、内容日趋丰满与完善,其教学体系的建设也由此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研究领域与支点,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因为中国古典舞历史发展的断层而对当代中国古典舞寄予了某些脱离实际的期望与想象。实际上,我们常说的“古典舞”,在一般意义上,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概念,它是指各国家和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古典舞”具有相对稳定的美学法则和严谨、规范的表演及训练体系,是特定社会及其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经过不断“雅化”而逐渐形成的部分,在这一点上,它是与“民间舞”相对应的概念。因此,“古典舞”在美学上更推崇理性、秩序、规范、均衡、严谨、静谧等等,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审美倾向来表现其民族精神,而且往往被认为是代表了特定国家和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最高成就,所谓“典范意义”也正在于此。艺术中的“古典”还是一种价值观念。关于这点,傅雷先生在其《傅雷谈音乐》一书中有过精当的论述:“‘古典’意义的最高境界是在其价值观念方面追求‘经典’意义,也就是追求历史地位上的独特性及现代意义上的魅力经久性。”

由此可见,“古典舞”既包含了“古代流传”,更强调着“后世选择”———即被后世认作“典范”和奉为“经典”,其内涵实质乃是后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价值取向与判定。因此,“古典”不同于“古代”,后者更具历史的特指性,而“古典”则具有历史流传的典范性,体现的是一种后人的价值判定,更具概括性。可以说,“古典”不仅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概念,同时也属于一个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比如印度古典舞,它由婆罗多舞、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里、奥迪西、库吉普迪等六大体系组成,有其严格、复杂的表演及训练体系;又如,诞生于欧洲宫廷的西方古典舞———芭蕾,以其严谨、系统、规范而著称。而中国古典舞由于与戏曲的合流,弱化了其纯舞蹈的文化特质,也缺少了流传的“活体”,因此当代中国古典舞更加突出的是始于教学的“复兴”与“再造”。在这个前提下,脱离教学体系发展规律的历史虚无与历史想象都是不可取的。那么作为复兴与再造的当代“中国古典舞”,其本体特质该如何界定呢?对此,资华筠先生曾这样阐释道:“它继承了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精粹,提炼了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借鉴了西方舞蹈体系化构建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多姿多彩的风貌。”这一解释从语言体系、审美特质、结构方式这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界定,阐明了该舞种多层次的概念和可伸缩的界面,准确、精辟地揭示了这一“新”舞种的本质属性与理论前提。

描述、分析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构建,也可以基于以上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它继承了戏曲舞蹈等传统文化的精粹”。这种继承并非盲目,而是有选择的。它将戏曲舞蹈中程序化的表演与身段,经过归类、整理并高度提炼,逐一完成规范、分类、组合等不同的阶段性任务,最终将戏曲舞蹈(包括武术)套路化、程序化的表演形式提炼成为元素化、符号化的舞蹈动作。第二,它“提炼了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当代“中国古典舞”在其审美特质的提炼上着重强调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民族共通的历史性、地域性文化特征。它们有别于西方古典舞蹈文化中注重“外放”、“造型性”、“雕塑感”和强调人体线条显现的审美特质,无论在外部形态特征上还是内在的风格韵律上,它都集中、鲜明地体现了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圆润”、“含蓄”、“内敛”、“沉静”等内在之美的艺术特性。第三,它“借鉴了西方舞蹈体系化构建的经验”。这种“借鉴”在相当程度上摒弃了传统戏曲舞蹈“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广泛吸收和借鉴西方芭蕾“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并以此来整合、建构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与表演体系。这个过程并非盲目跟从或全盘照搬,而是充分尊重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并以此为基点,以开放、理性、科学的态度,实现着对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构。可以说,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构建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是当代人根据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精神和传统的古典文化遗产,重新整理、恢复、创造,并融入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观念的“新”古典舞,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续,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二、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研究途径

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业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群设置。其主体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一、解决技术技能方面的“基训”、“技巧”;二、解决风格韵律方面的“身韵”、“袖舞”、“剑舞”、“刀枪舞”、“戏曲舞蹈片断”;三、解决本专业教学理论方面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学科发展史”;四、解决舞蹈理论方面的“舞蹈概论”、“舞蹈教育学”、“舞蹈运动力学与解剖学”、“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传统文化”;五、解决舞台表演方面的“中国古典舞教学舞目”、“作品赏析”、“表演”;六、解决实践操作方面的“舞蹈编创”、“教学实习”、“舞台艺术实践”、“毕业论文写作”等。另外,“中国古典舞”学科的课群建设还进一步向学术与科研的纵深发展,实际教学中渗透着各项学术研究与教学研讨,特别是对已有课程的内部挖掘与深化,是对传统优势课程的补充与完善。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化的确立,既是一种时代的要求,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理论的高度梳理、总结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发展与构建,是舞蹈学科整体建设的组成部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在如何检验中国古典舞是否已初步完成其教学体系化建构这一问题上,资华筠先生进一步谈到:“首先,在技艺层面,它已基本能够轻易而准确地训练学生和使其获得自由的身体;其次,在神韵层面,它已拥有鲜明的东方文化基因特征;第三,在创作领域里,它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洽”的舞蹈语言体系,具有相对完善的审美、表意功能。同时它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科学化教学规律。”[2]从这段阐述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第一、在技术训练上,中国古典舞已具备相对成熟、实用的科学方法,多年来培养出了包括李恒达、沈培艺、官明军、刘震、山翀、黄豆豆、武巍峰、汪子涵、王亚彬……等一大批技艺高超的舞蹈表演人才;第二、由于不断纠正和弥补了创建之初只重“基训”的倾向,更加自觉地追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审美特性,尤其是“身韵课”的诞生,帮助“中国古典舞”从训练与表演上找到了解决其风格化难题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其富于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个性得以鲜明地呈现;第三、在创作上,由创建初期50年代的《飞天》、《春江花月夜》到发展中期80年代的《新婚别》、《木兰归》、《黄河》直至近年来的《秦俑魂》、《扇舞丹青》等等,已经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舞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感表现,在舞蹈语汇上,与以往相比都有了非常明显的突破,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舞蹈风格较为鲜明的动作语言体系。至此,当代“中国古典舞”已初步形成了以基训、身韵、教学法、教学舞目及舞蹈创作为主体并具有互动关系的学科教学体系,同时,还拥有了一系列学科教学体系化的阶段性成果。在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构建与发展中,许多亲历者、研究者都从不同方面对之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阐释,各家(学派)有争鸣,也不乏独到的见解。这些宝贵的学术性思想和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与中国古典舞成果丰富的教学实践相比,其教学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近半个世纪发展的丰硕成果及经验得失,至今尚无系统梳理及全面整合性的论述。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开拓意义。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对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构建进行纵向梳理,以及对现有体系模式的横向性分析研究,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概括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空间进行预测和前瞻。为实现此目标,还需要结合一般历史研究的方法,在对“中国古典舞”发展脉络及其规律性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曾参与这一学科体系建设、并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实践、思想及理论探索———进行理论的梳理与廓清,并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经验与成果,适度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以求科学地提炼出艺术规律,形成对该学科体系的理论阐释。

诚然,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历史的梳理与研究,资料和史实的把握是基础,但历史研究中对方法论的自觉追求与提炼,往往对其最终的研究结果产生根本影响。因此在方法论的运用方面,我们应该广泛借鉴美学、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成果,并运用舞蹈生态学等更贴近舞蹈实践的方法论,探讨更加深入的研究途径和创新性可能:首先,纵观中国舞蹈史研究,既往的治史方式大都是“以事述人(舞)”为主,即以历史文献为最大依据。舞蹈生态学在注重文献史料研究的同时,更强调“以人传舞”的史学方法。资华筠先生提出并主张的“以人传舞”与“以事述人”两者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将文献研究与对相关历史及其亲历者的全方位考察(含文献与采访记录)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实证研究的特点。当代“中国古典舞”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虽然其时间跨度并不太长,但其中涉及的人物与事件却纷繁复杂。结合重大事件,对在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产生重要影响的先驱、亲历者、代表性人物进行较全面、切实的考察,将由此勾勒出当代“中国古典舞”由发轫之初的一堂看似寻常实乃意义重大的“训练课”,直至今日其教学系统化构建已初步完成的整体发展脉络。能够真实、鲜活地记录和还原这一历史过程,证实“以人传舞”之舞史观与方法论的科学性及优越性,将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其次,舞蹈是以肢体运动为主要媒质的艺术种类,因此论述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对其形态特征、审美特质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科学分析。学习并运用舞蹈生态学之形态分析中“因子分解、特征提取”的科学方法,可以对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实践中“元素论”的科学依据进行总结,并对当代“中国古典舞”形态特征、运动规律以及审美特质进行多层次的具体分析。其中包括:

1.以舞蹈生态学之舞蹈形态分析的“因子分解、特征提取”方法,对应中国古典舞业已行之有效的基本元素分析,进行更科学、明晰的阐释。为原有的元素分析寻找到更加层次分明、更具可操作性的重要依据。

2.运用其典型舞畴、舞畴序列的动作“单位”概念,对中国古典舞风格训练主、支干教材中最具基础性、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与组合进行分解、综合及可操作性分析。提取其外部形态特征,概括其自身运动规律。这在中国古典舞动作研究中具有创新性。

3.分别选取中国传统戏曲、西方芭蕾舞的程式化动作作为比较项对照进行研究。这是由于,一方面中国古典舞是从传统戏曲中剥离出来的业已形成独立品格的舞种。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认知其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此外,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基础,借鉴了西方芭蕾体系化模式为其标准。但由于文化背景的深层差异,我们不能完全“模拟”芭蕾,而只是“借鉴”了其形成的科学化过程。以芭蕾作为比较项,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清醒地把握“借鉴”的尺度。两种比较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当代“中国古典舞”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质更加鲜明、突出,同时进一步提升其“系统化”的科学水准。

4.在形态分析、特征提取、舞种比较、规律概括的基础上,综合提炼中国古典舞与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一脉相承的审美特质,以求进一步印证其神韵上拥有的比较鲜明的东方文化审美特征,同时,努力提升该舞种文化传承理念与风格属性的自觉意识,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再次,在学习、研修“中国古典舞”二十多年的历程中,笔者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有着很多的体会与思考,但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这种实践优势不能停留在“局限性、描述性、经验性”的浅层次叙述,而必须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努力探索内在的规律,并予以系统、理性的升华。“中国古典舞”无论是作为一个舞种,还是一门学科,目前都还处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尚有大量空白和未知领域有待探索、研究。对其发展前景的思考,还应该关注以下三点:其一,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应进一步确立其传统审美特质的鲜明性,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扩展其空间;在不断开掘古代历史遗存的同时,创造具有中华民族古典审美标准和风格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其二,打破学术壁垒,促进流派之间的相互吸收,从而进一步整合当代“中国古典舞”;立足戏曲舞蹈,同时扩大视野、解放思想,向历史文化汲取养分,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汉唐舞、敦煌舞的探索具有积极意义,相关实践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发了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法,这些都是对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古典舞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其三,在创作上,由于在作品中过多地直接“引用”训练中的技法性语言,从而导致了舞目的大量雷同。只有进一步确立与完善当代“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作中题材和内容的局限与雷同问题。

传统古典文化篇10

1.古典元素的概念

古典元素是一种符号体现,它把传统文化在设计中体现出来,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古典元素,古典元素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渊源以及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

2.古典元素包含的内容

古典元素包含的内容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传统家具元素、传统文化装饰元素、传统色彩元素和传统设计思想。在中国传统家具的主要表现有:贴合人们情感的人性化设计;符合人体舒适惬意的需求;比较注重对工艺与装饰的考究,是寄托人类情感的依附品;追求和谐,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总之,中国传统家具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又是当代社会设计方面的主流思想。中华文明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渊源流长,传统文化元素所包含的范围也很广,例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皮影、中国漆器、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金元宝、如意、八卦等。在我国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中国传统的色彩元素为红、黄、青、白、黑,也就是所谓的“五色观”,传统色彩元素通过与现代色彩文化元素相结合,运用于室内设计中,主要有三个重要的作用:有装饰性作用、有深刻的文化蕴涵作用、具有深刻寓意的象征性作用。将传统色彩元素合理地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既能满足现代生活,又能够传承中国文化,表达出深刻的民族寓意。传统设计思想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一直都与设计的功能性、审美情趣、精神享受、效用原理等相互渗透,传统设计思想的设计理念是追求实用性、愉悦精神、舒适生活等。传统的设计思想比较注重实质,不追求外表的绚丽。现代的室内设计应该秉承传统设计理念,通过各种艺术手段体现带有民族特色的室内居住空间,陶冶居住者的情操。

二、古典元素与现代化室内设计相结合的办法

1.推陈出新,将古典元素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

设计师要不断地进行尝试、推陈出新,结合传统设计思想,将中国古典元素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传统的中式设计主要采用对称均衡的手法,中规中矩,采用比较朴素、稳重的颜色,木材和石材是主要采用的两种材质,设计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陈旧也比较沉闷的。要想打破这种格局,有所突破,就必须寻求格局中的变化,使空间变化变得丰富;亮色,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带来活泼生气,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要以亮色为主;现代设计的材质种类越来越多,选择性也很多,例如玻璃、不锈钢、岩石、实木等材质;在古典元素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既能增加现代感,又不失中国古典元素的气息。

2.以传统家具为蓝本进行改革,开发使用功能,把传统家具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家具种类繁多、造型丰富、优美,并且中国特色浓厚,如中国圈椅、装饰图案等。现代家具设计中可以把传统家具的一些特点进行融合,使现代家具带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韵味。家具具有时代特征,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还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科学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具造型也变得现代化,它能反映出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家具造型现代化的主要方法有:重构、互融、借鉴等。

3.采用古典文化内涵的陈设设计

室内陈设也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大不相同,其室内陈设的表现形式也大相径庭。在现代室内设计中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陈设品,可以体现出古典的文化内涵。例如:陶瓷艺术品、雕刻工艺品、明清家具、宫灯、诗书画作品等,例如书香门第居住的房间里,墙壁上可以挂一些诗词书画;文人雅士居住的房间面还可以摆一些陶瓷艺术品或者是雕刻工艺品;这些具有审美情趣的陈设元素恰如其分地组合在室内空间里,会使人感到身心舒畅与愉悦,会对室内空间装饰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4.将古典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的相结合

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元素的提炼、取其精华,融合到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习惯中,设计出适合现代人的居家装饰风格,让古典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完美的融合,体现出简练、大气、时尚的特点,使现代家居装饰风格更具有古典韵味,体现出中国古典元素的独特魅力。如今,带有古典元素的现代室内装饰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两种元素相结合的装饰风格在室内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