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司法援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42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1

一、推动大调解工作,提升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

我局开展的大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了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切实有效的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纠纷。与此同时,我局也不断创新大调解工作模式,率先开展了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试点工作以及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1、切实有效的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纠纷。我区开展大调解工作以来,区街两级调处中心共接待矛盾纠纷3499起,受理各类矛盾纠纷共3288起,直接调处1291起,分流到相关部门和调委会共1997起,劝阻群体性上访512起12031人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560次,没有因调解不当或不及时而导致民转刑案件和重大。各级人民调委会共受理纠纷总数4509起,调处4500起,调处成功4320起,调处率99%,成功率96%,劝阻群体性纠纷434起12578人次,防止民转刑案件13起。大量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劳资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升级、激化。成功化解了一批情况复杂、牵扯利益关系众多、社会影响重大的纠纷,如龙潭街道正龙金箔厂群体性劳资关系纠纷、靖安大唐电厂桩基工程保护性施工、迈皋桥街道梁桂英涉法涉诉类纠纷、XX街道老上访户郭平待遇问题、八卦洲造船厂民工工资拖欠纠纷等,充分发挥了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百姓的信任。

2、适时开展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我区劳动密集、外向型企业比较多,受金融危机和《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双重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劳动争议数量多、类型复杂、调解难度大的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我局于今年4月份,在全市率先于区街两级成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截止目前,区街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走访排查区域企业和社区215家,组织矛盾纠纷排查168次,及时排查出矛盾纠纷96件,直接调处78件,调解成功73件,调处成功率94%,防止24次985人次,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劳动纠纷,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解决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的保障作用,发挥出司法行政“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职能优势。

3、率先进行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试点工作。面对日趋增多的交通事故带来的矛盾纠纷,我局和交管局七大队在市司法局和市交管局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磋商,于5月中旬,在全市率先建立人民调解与交通事故赔偿处理协调联动、相互衔接、信息互通、共同化解矛盾的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由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交警七大队派驻成立XX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2名,辅助工作人员2名。在事故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进行公开调解。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并督促当事人履行。同时,为交通事故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在调解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纠纷案件过程中组织开展交通安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运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实效。截止10月份,共受理纠纷169件,已调解成功147件,签订调解协议数147件,在调纠纷14件,进入诉讼程序8起,涉及金额总数达到165万元,其中死亡事故4件,赔偿金额达一万元以上的纠纷24件。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以“应援尽援”为己任,提升法律援助的服务能力

我局继续加强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用统一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大对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的建设和规范力度。

1、加强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工作

打造五福家园社区、青田雅居社区、尧林新居社区、摄山新城社区、白水纤城社区、江畔人家社区、燕华花园社区七家法律援助工作站示范点,工作站的办公设备和人员基本配备到位,达到“四个一”标准,加强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数量明显提高,困难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目前,我局在经济适用房社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7件,其中低保户5件,老年人5件,妇女4件。法律援助咨询接待数量明显提高,困难群众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的能力和愿望不断增强。10月15日至11月15日,我局在全区开展“保稳定促和谐法律援助进万户”主题宣传月系列活动。

2、推进规范化建设及工作站点建设工作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2

一、以专项法律服务为总揽,统筹司法行政职能,服务项目建设

结合我县“项目服务年”的要求,我们组织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和司法助理员认真开展了“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和谐稳定”专项法律服务活动,组织专门工作组进村入户,宣讲政策法律,疏导群众情绪,组织纠纷摸排,开展法律咨询,全力优化项目建设周边环境。抓法制宣传,对涉及项目建设的政策法律优先普及。组织了专门的法制宣传工作组,分乡镇、分片、分项目集中宣传“征拆新政”、《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依法打击强揽工程、阻工闹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工作组逐户上门进行宣讲,逐一解答群众的疑问和困惑,从内心和源头上化解抵触情绪,增强农民群众依法配合拆迁、理性维权的意识。铜官镇司法所参与拆迁74栋房屋,动迁人口288人;丁字镇司法所采取设立无线广播并公示拆迁工作法定程序等方式广泛宣传“征拆新政”;高塘岭镇开展法律法规和征拆新政的培训,确保了征拆工作的顺利进行。抓矛盾纠纷排查,对影响项目建设的矛盾纠纷优先调处。工作组下到基层,认真组织乡镇综治办、司法所和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并对涉及项目建设的矛盾纠纷优先调处,成功调处化解了167件影响项目建设的重大事件和矛盾纠纷。黄金镇司法所及时排查调处龙湖高尔夫群众堵门闹事纠纷,切实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抓法律服务,对涉及工程项目的公证事项优先办理。全县广大律师、法律工作者和公证员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县公证处对丁字工业园建设、船厂大道建设、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园道路建设,铜官重建地安置和高塘岭镇拆违工作进行了公证,确保了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抓法律援助,对项目建设中可能引发的群体性问题优先实施法律引导。我局法律援助中心深入基层,现场受理援助案件15件,法律援助实现了“无偿服务零收费、优质服务零投诉、贴近服务零距离”,重点办理了一批事关民生且可能引发的案件,如县印刷厂69名员工追索劳动报酬案、兴旺印染公司169名职工的劳动争议案,均做到了案结事了、息访息诉。

二、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司法所和规范化调委会建设,年内新建了茶亭、、3个司法所办公楼,新增20个规范化调委会,分层次组织了司法所长、调委会主任业务培训,基层阵地、网络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铜官司法所、司法所被评为全市优秀司法所,铜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为省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行每月一排查,特护期、敏感期、节假日重点排查制度,先后进行了16次大型的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580起。年全县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30起,调处成功1996起,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3%。全县无因纠纷调处不当而引起自杀、民转刑、群体性械斗、群体性上访,“四无”乡镇达90%以上。镇、东城镇司法所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逐村入户排查不稳定因素,变上访为下访,效果非常好。加强三调联动工作。人民调解与法院司法调解联动工作继续推进,驻法院调解室去年共受理民事案件241起,调解结案232起,办案量高居全市第一。人民调解与公安治安行政调解配合联动更加有效,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联手对治安案件实行“三所联调”,有效处置了大量的治安纠纷。调解领域不断拓宽。在县人民检察院设立调解室,推进刑事和解;在县人民医院设立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成功调处了陈球莲欲跳楼自杀等重大医患纠纷;与县劳动局联合成立“维护农民工权益中心”,及时调处各类劳资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全县487名刑释解教人员,人员底数清、台帐齐、电子信息档案全,建档率100%;在黑金刚实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乡镇落实了安帮措施和帮教人员,确保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有人管、思想有人教、困难有人帮,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东城镇司法所对困难刑释解教人员实行“五包”(包米、包油、包生活费用、包住、包铺盖),桥驿镇司法所结合特护期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入户帮教,镇、乡司法所落实帮教措施,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全面启动社区矫正工作。积极筹备召开了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动员会,全面摸清矫正对象底数,为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实施起好了步,开好了局。

三、以提高办案质量、服务质量为抓手,大力推进法律服务工作

狠抓执法质量考评。加强执法质量监督,严肃执法质量检查。在去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执法质量考评中,我县成绩靠前;在全市公证工作质量考评中,我县公证处成绩良好。全年,县公证处共办理公证5734件;县律师事务所和宏大法律服务所共办理各类法律案件238宗,接待来电来访咨询2000余人次,担任法律顾问24家,系统内实现了错假证(案)为零的工作目标。畅通法律咨询平台。建好了“12348”法律服务热线,装好了“12348”电话语音系统设施,以电话和网络为平台,以优质的法律服务为保障,及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2348”法律服务热线成为方便群众解除法律困惑的“绿色通道”。优质高效办理援助案件。法律援助中心继续完善援助站点,放宽受援标准,建立便民措施,发放法律援助便民联系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年共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29宗,办结302宗,其中部分重大典型案件相继被《晨报》、《工人报》、红网等新闻媒体刊载报道,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四、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全员绩效考核为契机,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3

关键词:诉调对接机制;现状;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070-02

一、我国农村纠纷的类型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和生产中的一些特点,农村纠纷大多源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方面。之外更多的农村纠纷如继承、赡养、抚养、扶养、计划生育、合同、侵权、相邻关系以及婚姻、土地征用补偿和村民安置、村务管理等纠纷,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多样的纠纷形式。纠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土地纠纷

眼下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流转规模逐步扩大、流转速度加快、农民有关土地上的权利意识也产生了变化,涉及土地承包经营产生的纠纷越发多见,形式也呈多样性发展,有些甚至会引发群体性纠纷,增加了农村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这些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邻里纠纷

社会的发展导致邻里纠纷的产生,在之前邻里间的沟通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产生,现在邻里之间的交往频率的减少对原有的邻里关系受到强烈的冲击,邻里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这是农村纠纷中占很大比例的纠纷。

(三)婚姻家庭纠纷

家庭是社会的小单元,婚姻家庭纠纷主要涉及家庭的成立、家庭的结束、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婚姻家庭的纠纷是农村最常见也是最多发的纠纷类型。

(四)劳务(雇佣)纠纷、劳动争议纠纷

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人群,近年来,农民工因用工方面的问题不断凸显,涉及方方面面如劳动报酬的追索、社会保险权益、福利待遇等问题,日益成为热点问题。

(五)其他类型纠纷。

除上述类型外,涉农纠纷还包括民间借贷、人身损害赔偿、合同纠纷等。

二、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形式及缺陷

在我国现代农村社会,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还存在并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基层政府以及法院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中去。由此,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应运而生。在农村纠纷所呈现的变化中导致了在现实中发生纠纷,人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当前纠纷的解决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和解

和解所具有的优势有三方面,第一,和解与诉讼相比较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低,通过和解解决问题是最方便的。第二,和解的纠纷解决没有固定的规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第三,和解的纠纷解决基础是在自愿的情形下,谈判的最终达成是在当事人双方利弊权衡后自愿做出的让步,达成和解协议后更容易被接受,对协议的执行具有积极作用。

和解所具有的缺陷主要也有三方面,第一,和解的范围是狭隘的,民众缺乏对和解的理念认识。第二,和解的运用形式单一化,没有与其他农村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对接。第三,和解还未形成系统的基层纠纷解决组织,缺乏协商解决的合理方式。

(二)调解

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中存在三种调解方式民间调节、政府调节和诉讼中的调解,调解靠依托权力机关,才能使纠纷得以解决。由法院解决的诉讼调解案件,也是依托法官的身份促进纠纷的解决。

(三)行政解决机制

我国的行政机关承担着纠纷各种案件申诉的职责,农村纠纷的形式中多种多样涉及的部门众多有工商管理机关、公安派出所、乡司法所等多部门,大量案件的解决积累下有许多经验。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政权力的不断压缩,行政机关对案件纠纷的处理逐渐减少。

(四)仲裁

仲裁是解决农村纠纷的重要方式,适合解决较为复杂的财产权益纠纷、经济合同纠纷、劳动合同纠纷和承包合同纠纷等多种纠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各行业中组成了一些行业组织,依据行业自治,仲裁对农村行业内的农业经济纠纷解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仲裁这种方式在农村还未普及,农村的一部分农民并不了解仲裁。因而在农村发生纠纷,选择仲裁方式解决问题的人很少,但随着不断地发展仲裁这种方式终究会成为主流的纠纷解决方式,被大多数人多认可。

(五)诉讼

诉讼作为公权力的介入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在当代农村社会中,较受人们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们对司法权威的尊重、对司法工作人员的信任。相信司法部门能够给客观、公正的解决。在现代农村社会中纠纷的解决形式多种多样,但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占纠纷解决的很大一部分比例。

三、纠纷调解机制的完善

在非诉中农村纠纷调解制度是典型代表,农村纠纷调解制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从制度从自身建设、具体的制度实施和政府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解决并不断地完善。调解过程中有三对重要的关系,一是农民和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权利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是农村纠纷的调解离不开监督,强有力的监督体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纠纷的解决。三是提高农村调解干部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提高效率。

行政调解在纠纷的解决方面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快捷性、权威性等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完善我国农村的纠纷行政调解制度,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是完善我国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一条道路。首先,要把具体的规范和立法进行统一,我国是制定法国家,构建农村纠纷行政调解制度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增强立法的完善是第一步。其次,需要把法律效力明确化,提高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不断加强行政调解与诉讼的连接,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我国农村纠纷行政调解制度对纠纷的解决能力。

仲裁作为农村纠纷众多纠纷解决中的一种,自身具有简便灵活、快速经济、节省时间的优势,但在我国农村,仲裁这种便捷的纠纷解决方式并不能发挥其优势,近乎处于有而不用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宣传力度上、适用范围进行改革,只有让大多数人了解到仲裁的优势才能让仲裁这种制度真正的在农村大范围普及。

诉讼作为一种保障制度,在农村纠纷解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也具有其缺陷,缺陷的存在导致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效果不同,制度化的完善可以更好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第一,诉讼作为一种有第三方机构介入的纠纷解决方式,司法诉讼是农村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最主要的救济方式。因此,农村多元化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要以司法诉讼为依托。第二,发挥县级法院、不设区的市级、市辖区设置的基层法院的司法纠纷解决功效。除按法律规定由中级、高级、最高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外,其余一切都由具有管辖权的基层法院管辖。我国是个多省市的国家,各省市的社会进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和有着不同,但总体的发展是按金字塔结构以基层法院为主。第三,完善好小额诉讼程序。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司法资源为了顺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各地都在积极进行司法改革,小额诉讼在此种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作为一种便捷的、简易的、低廉的诉讼方式受到广泛的好评,更好运用小额诉讼程序成了现在当务之急。小额诉讼把一部分标的额较小的案件压缩在基层法院,可以减少上级法院的负担,也可以更好地把有限司法资源为大多数人服务。第四,建立健全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农村存在许多弱势群体,这些群体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薄弱的特点,面对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保护好自身利益,更甚者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及时得到有关法律方面的救济,在这些原因存在的情况下法律援助成了重要的救济手段。法律援助可以保证广大农民享有与普通公民同等的法律救济权利,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人权,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法律援助制度的健全可以有效减少涉诉上访案件。

针对农民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薄弱的特点,要广泛且深入地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活动。由乡镇政府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解答农民的法律问题和疑问,并请有关法律援助人员进行各种讲座宣传,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宣传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同时,要保障法律援助的经费,各级政府要将法律援助最低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中,通过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帮扶,落实法律援助办案经费的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由于涉及困难群众的案件多是群体性的比较重大的案件,比如拆迁安置纠纷、农民工的工资拖欠纠纷等影响较大的纠纷案件,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援助机构应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异地协作机制,节省办案成本,提高效率,在办理疑难复杂的纠纷时还可以与妇联、工会、消协等组织联合,使纠纷得到尽快地解决,能够及时有效地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完善法律援助的组织机构,任用具有较高法律知识水平和良好品质素养的法律援助人员,对完善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制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调动职业律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身到农村的法律援助事业中来,为广大农民提供所需的各种法律帮助,使农民都能够以法律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严兴军.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小岛武司.诉讼外纠纷解决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范愉.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何兵.和谐社会和纠纷解决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杨猛.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4

一是围绕推进__法治建设,创新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机制,做好“法治六进”工作。从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着手,进一步抓好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六进”活动。以“法治六进”和“平安__”建设为契机,在州直各县(市)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村村有法律明白人”创建活动,推动了“平安__”建设工作的开展。通过“法治天地”、“阳光—118”、“__法律服务热线”、__晚报“法治视窗”栏目,增强了法制宣传的力度和为各族群众服务沟通的渠道。为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州直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营造了自觉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二是围绕促进社会和谐,创新基层行政工作机制,做好大调解工作。强化基层司法所建设注重规范化建设和达标工作,全面推进“35111”工程,即每个所要有三人编、五间办公室、一辆摩托车、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有条件的司法所全部挂七块牌子,分别是“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依法治乡(镇)办”、“帮教安置工作站”、“人民调委会”、“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全面履行司法行政职责奠定基础。建立州、县、乡、村四级大调解工作模式,形成大调解和谐机制,并向全疆推广伊宁县“大调解”模式。要以人民调解为主线,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强化调解意识,整合调解力量,扩展调解范围,创新调解方法,积极构建以人民调解组织为基础的大调解网络,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唱响“有纠纷去调解”,“有上访找司法”,真正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完善以人民调解制度为基础,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调解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从而更快更多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三是围绕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新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创新法律服务便民工作机制,要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为主题,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要通过法律服务,使更多的群众知法、守法;要通过法律援助,使更多的群众信法、用法。特别是要通过州、县、市建立法律服务顾问团、工作团、志愿团等形式加大对农民、工人、残疾人、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力度,为弱势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广大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工作者、仲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义务,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依法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创新法律援助工作惠民机制。在州、县市两级的工会、团委、妇联、残联、老龄委和各乡、镇、街道设立法律援助工作部(站),与州民政局、工商局、社保局等单位建立法律援助联席工作机制,为农民工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对拖欠工资和工伤类案件不再审核经济状况。同时,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将交通事故、家庭暴力、人身损害等纠纷列为法律援助范围,使更多的百姓享受到法律援助的优惠政策。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5

但很多劳资纠纷需要法律层面的支持,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原有的基础上,安宁市总工会与安宁市司法局共同携手,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职工援助工作站,职工在乡镇工会就能申请法律援助,为广大职工开启了方便之门。

对于法律援助中心的效果,安宁市司法局副局长周亮认为,当发生劳资纠纷时,仅凭借职工个人之力显得微不足道,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就不一样,法律援助中心背后不但有工会和司法局两个单位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有了法律武器作为后盾。

每个乡镇工会联合会都设有职工维权站,当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只要维权站出具一份法律援助审批表,职工就可以获得法律援助中心的法律服务。

近年来,随着入驻安宁的企业不断增多,工伤、欠薪等劳资纠纷也不断增多。

为了方便职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009年底,安宁市9个街道工会联合会都相继成立了维权帮扶工作站,机关、主管局和直属企业工会都明确了1名帮扶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维权帮扶工作的组织实施,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维权帮扶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从2003年9月“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安宁分中心”成立之日起,“中心”每年从市财政拨付不低于20万元(2012年已增至3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困难职工开展帮扶救助送温暖工作。同时每年从财政拨付5万元的专项办公经费,用于“中心”办公设备和工作经费的投入。

“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在安宁,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安宁各级工会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安宁工会干部心系困难职工的具体行动。

但很多劳资纠纷需要法律层面的支持,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原来的基础上,安宁市总工会与安宁市司法局携手,共同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职工援助工作站,职工在乡镇工会就能申请法律援助,为广大职工开启了方便之门。

为职工打开方便之门

这道方便之门有什么好处?段海刚就深有体会。

去年,段海刚在安宁草铺炼油厂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小腿意外受伤,在昆明市住院治疗,伤好之后,段海刚和炼油厂就赔偿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在赔偿金额问题上互不相让。

最后,段海刚来到草铺街道工会联合会农民工维权站寻求帮助。

接到段海刚的求助后,农民工维权站为他出具了法律援助审批表,有了这份表之后,段海刚就可以得到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的无偿援助。

安宁市法律援助中心针对段海刚的伤情,为段海刚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赔偿标准,包括误工费、护理费、伤残赔偿费、后期治疗费等69000元。

面对69000元的赔偿金额,段海刚觉得这个数额太大了,因为当初他和厂方要求赔偿的金额远远低于这个数目。

面对段海刚的顾虑,援助中心对他做出详细的解答,这个数目是怎么算出来的,依据是什么。

事实上,在结果没出来之前,段海刚的顾虑一直存在。

在完成所有的证据收集之后,由安宁市法律援助中心派出律师出面代替段海刚与炼油厂进行协调。

面对法律援助中心有理有据的赔偿金额,炼油厂无法回避责任,最终认可了这个赔偿金额。

这个结果让段海刚感到非常兴奋,更让他兴奋的是在这个协调过程中,还附带了两个对他极其有利的条件,一是由炼油厂派人护送他回家休养;二是休养结束之后,他继续到炼油厂上班,由项目部安排较为轻松的工作,且工资待遇不低于受伤前的工资。

当得知这个结果之后,段海刚满意地笑了。

“原来以为只要涉及到法律上的东西程序很多,没想到法律援助中心有这么方便,我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司法鉴定,其它的事情都是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律师来做,方便!太方便了!”提到去年的工伤维权案例,段海刚显得兴奋不已。

让法律彰显正义

去年,从寻甸来安宁禄打工的杨云会,在蒋友先的花田里搭建花棚时被电击倒,并从2米多高的人字梯上摔下来,导致严重受伤。

事故发生后,杨云会被送到安宁市人民医院治疗,经过医生确诊,杨云会t8胸骨骨折,全身多处被电击伤,经过20天的住院治疗后,杨云会办理了出院手术,在办理出院手术之后,医生告诉她3个月之后还要到医院复查。

经过3个月的休养之后,杨云会再次到医院复查,在复查中医生发现杨云会的t8骨折损伤仍然存在,需继续治疗。

就在这时候,问题出来了,杨云会找雇主协调后期治疗的事宜,雇主表示不再承担后期的治疗费。

在协商无果之后,杨云会拿着医院的病历本来到工会维权站寻求帮助。

维权站工作人员一边耐心听取杨云会的介绍,一边翻看杨云会的病历本,同时按照协调为主的原则,维权站也与雇主取得联系,但雇主不愿意协调。

在事实得到确认,雇主又不愿意协调的情况下,维权站为杨云会出具了法律援助审批表,同时告诉杨云会去司法鉴定中心作一个司法鉴定,有了这个司法鉴定之后,才能为争取赔偿金提供法律依据。

之后,杨云会到了云南司法鉴定中心作了伤残鉴定,鉴定结果为9级伤残。

有了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书和维权站出具的法律援助审批表,维权中心的律师开始行动起来,收集证据、计算赔付金额。很快一份赔偿金额高达126688元的诉讼书递交到法院。

收到法院的传票后,雇主一下慌了神,一改往日拒不协调的态度,主动提出协调。

见到雇主的态度转变后,杨云会也同意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安宁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协调下,杨云会和雇主达成一致意见,由雇主一次性赔付杨云会46600元。

有了这次受助的经历,杨云会一提起这件事就说:“如果光靠我自己去协调,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也不会有结果,但是由法律援助中心来进行,取到的效果就不一样。”

对于法律援助中心的效果,安宁市司法局副局长周亮认为,当发生劳资纠纷时,仅凭借职工个人之力显得微不足道,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就不一样,在法律援助中心背后不但有工会和司法局两个单位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有了法律武器作为后盾。

相对段海刚和李云会的案件来说,邬吉中的经历就复杂得多,邬吉中在一个公司的项目部打工,工程结束之后,却拿不到工钱。

为了拿到自己辛辛苦苦的血汗钱,邬吉中穷尽了办法,甚至到法院,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发现文书竟然无法递达。

面对这样的结果,邬吉中最后找到法律援助中心,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案子出现了新的转机。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6

一、深入推进“五五”普法,努力在普法依法治理上取得新成效

1、进一步抓好重点对象普法,促进全民普法深入开展。一是以提高依法执政意识为重点,推进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二是以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加强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三是以增强引导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为重点,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四是以推进依法诚信经营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五是以村两委干部和农民工为重点,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2、进一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到基层。继续抓好“法律六进”活动的贯彻落实,指导、督促各乡(镇)街道、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法律六进”活动配套方案,进一步完善“法律六进”活动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乡村、街道、单位、家庭,覆盖全市,形成浓厚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重点推进进乡镇、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适时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送普法宣传资料等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企业经营者、教师、学生学法用法意识。

3、进一步深化依法治理,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法治化进程。继续推进依法治市、依法治乡镇(村、社区)、依法治单位的行业依法治理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推进各项工作的法治化管理;着力深化行业依法治理,切实提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着力深化基层依法治理。紧密结合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活动。“民主法治社区、社区”创建面要达到85%。

4、进一步加强普法依法治理调研成果的运用。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理论调研;要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和落实普法依法治理考核评估、检查督促等制度;要积极探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为全面推开提供经验。

二、扎实抓好人民调解,努力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中的基础作用上取得新成效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中的基础作用,扎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要充分发挥司法所在“四级调解网络”维稳机制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涉及民生问题纠纷的(调解,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广泛参与土地流转,环境保护、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等涉及民生问题的纠纷调处,着力化解群体性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在进一步抓好乡村社区调委会建设的同时,加强企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调解水平。要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广深化包案制和“以奖代补”制,激励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落实。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定期分析、评估、预警、排查、调处报告制度,实现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调解阵地、队伍建设、调解程序、调解文书等五个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并试点与通江等地建立省际边界人民调解联调协作机制。

三、创新法律服务机制,努力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各个领域便民服务上取得新成效

1、巩固规范法律服务各项工作。综合运用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服务等途径,积极协助各级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关系、管理社会事务,服务各类市场主体进行贸易、投资、融资等民商事活动,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主动介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城镇化建设等环节,和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领域;围绕推进企业依法经营,积极参与劳动争议案件,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涉法案件,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促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要切实加强对法律服务业的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服务人员办理重大影响案件的指导制度、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主任负责制,加强对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执业经历、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考核和管理,提高大局维稳意识,保持正确的执业方向;加强公证执业监督,严把公证质量关,不断提高公证的社会公信力。

2、扎实抓好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努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在纵向上强化各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在横向上强化工、青、妇、残等社会团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明确工作职责;各法律援助工作站要完成2件以上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重点是抓好农民工和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整合司法行政内部资源,构建大法律援助格局将律师、公证、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等工作纳入法律援助服务范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整合各项职能,形成大法律援助的工作态势。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法律援助工作氛围,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紧密配合,向社会大力宣传法律援助工作意义、援助对象、内容、方式等,把法律援助工作继续推向深入,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健全完善援助机构内部工作机制、业务指导机制和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确保法律援助工作可持续发展。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7

【关键词】矛盾 纠纷调解机制 衔接

如何妥善处理发展中的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平安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市着力推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减少了法院的收案压力,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节省了诉讼内解决纠纷的司法资源;另一方面,提高了人民调解的声望和公信力,减缓了社会关系的对抗性和紧张性,较好地解决了强调通过形式正义的诉讼得到的判决结果与民众基于传统道德、伦理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出现脱节的问题。在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的同时,有关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的问题值得我们再思索。

当前,随着行政法理论的发展,有限政府、服务政府、依法行政、人权保障等观念逐渐为国家和公民所接受,行政调解职能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在解决矛盾纠纷问题时往往陷入僵局,甚至产生对抗行为,非常需要借助人民调解这个平台,而相应的导入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靠“领导批示”。而人民调解的介入,除了“领导批示”,往往也取决于人民调解工作决策者的观念和态度。两者之间的衔接存在着明显的“人治”痕迹,即使现行有些关于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的意见和办法,在具体衔接环节上也需进一步紧固和细化。下面,围绕这一问题,以信访、治安行政调解为例,结合我区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人民调解与信访行政调解的衔接

(一)工作实践

黄埔区从2008年7月10日至11月20日开展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每个工作日安排一名区委常委或副区长到区信访办、区司法局接待群众来访。区司法局采取积极措施跟进信访工作:一是建立跟班工作制度。每个接访日安排一名局领导、一名司法所长和一名司法所干部跟班工作,提供法律服务保障。二是建立无间隙联络和信访调解案件现时移送制度。向区信访办增派一名常驻人员协助工作,并专向对区调处办负责;区调处办同时指定专人与之联络,处理信访协调事务和有关调处案件。三是落实24小时机关值班、分队值勤制度,随时待命。四是实行包案办理制度。局领导、机关职能科室以及各司法所和部分律师,参加区党政班子领导下街道社区开展公众接访日活动,定点、定人,包案办理信访件。截止9月底,区司法局共协助处理信访件196件,办复信访调解案件81件。

近年来,黄埔区在实现人民调解与信访行政调解紧密衔接的工作上,主要建立落实了四项制度机制:一是人员选派制度,由区司法局派出常驻区信访办协助工作人员。二是信访案件移送制度,对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信访案件,或需人民调解参与行政协调解决的信访案件,统一移送区司法局办理,或分流跟踪督办。三是信息共享制度,互通工作情况报告。四是街道综治中心设立司法、信访等服务窗口,接待处理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三会”制度,即:通过听证会,听取群众意见;召开协调会,商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召开调处会,协作调解,在允许的范围内,由街道调委会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

(二)案例评析

今年8月,广州市黄埔区“××鞋业有限公司”,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出现严重亏损,被迫宣布停业解散。该公司在黄埔区经营生产了10多年,在册职工共1299人,其中1195人与公司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限至2008年8月31日止,另104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宣布停业解散后,员工担心资方携款外逃或宣布破产,不满解除劳动合同核计的补偿金,不接受转到中山市安置,推荐代表到区信访办上访。此前,区司法局在今年2月份曾经主持调处了该公司一起因加班费、请假休假最低工资等多种问题综合引发的群体劳资纠纷,随后一直实施不间断的跟踪预控,与积极活跃的员工建立了良好沟通关系,结合“12348”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援助处与员工的信息互动等路径,及时掌握该公司员工的活动情况,打消部分员工准备在奥运期间集体越级上访的念头,组织调处队伍进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先行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解释和安抚稳控工作,并将情况向区信访、劳动社保等职能部门通报,事先告知区信访办该公司员工可能上访的信息。

区政府获悉该公司劳资矛盾纠纷情况,紧急召开调处工作联席会议,成立专案调处工作组,派出区司法局、区劳动局及所在街道、社区联合工作组每日进驻该公司开展稳控工作。区司法局现场提供法律宣传咨询与法律援助服务,向员工代表出具《法律意见书》;区劳动局现场接受员工免费劳动仲裁;区经贸、区财政等部门加强对该公司的资金监控,协助资方解决海外资金快速调入的难题;省、市司法行政和劳动社保等部门亲临现场解难释惑,指导工作。至9月19日,随着最后一批员工争议问题的解决,这起劳资纠纷案件宣告调解成功结束。

这是一起典型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联调成功事例。首先,人民调解充分发挥了贴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排查预防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解决矛盾纠纷等功能优势,及时掌握、报送预警信息,先期做好疏导稳控工作,为解决矛盾纠纷问题赢得先机,把握主动。其次,人民调解与信访、劳动仲裁等行政调解,在情报预警、信息共享、联合行动、调处效力等环节上衔接紧密,相互取长补短,合力解决问题,充分显示出联动联调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功效。最后,司法行政部门积极送法进厂服务,对员工的疑虑、咨询,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悉心疏导情绪,热情给予法律指引和帮助,说情说理与说法相结合的问题处置方式,与行政调解主要依靠政策、经济等“硬”手段的处置方式相比,更显人性关怀,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有的员工说,到信访部门诉求泄愤,到劳动部门讨要说法,到司法(行政)部门消除疑虑,真实反映出群众对人民调解比较信赖。

(三)实践启示

一是通过区委书记大接访平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虽然在时机上略显被动,但仍不失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是确保矛盾纠纷调处不出区最后一道关口。

二是司法行政部门全程、全方位参与大接访工作,听民声、化民怨、解民难,为党委政府分忧,促进解决民生疑难问题,将人民调解与信访行政调解衔接关口前移,将司法行政职能优势进一步向党委政府的关注和社会的需求延伸,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党委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群众的信赖。三是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双利双赢。一方面,行政调解可以借助人民调解平台发挥应有作用,使其在解决矛盾问题时方式更加灵活、结果更容易被接受,调解的结果还可以通过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赋予行政调解结果以法律效力。另一方面,人民调解对当事人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拒不履行已达成的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依据《人民调解若干规定》:“对经督促仍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就调解协议的履行、变更、撤销向人民法院起诉”之规定,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与行政管理有关的事项,增强人民调解协议执行效力。

四是参照街道综治中心的功能作用,区(县)级也应建设“三大调解”日常衔接的运作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运用调处资源,提高调处工作时效。目前,黄埔区司法局正在积极推动司法、信访“法律服务综合大厅”建设,“大厅”拟建在区信访办,厅内初步计划设立信访、调解、法律援助、“12348”热线等服务窗口。时机和条件成熟时也可扩容、升级大厅的功能,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日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是在人民调解中运用法律援助手段是解决矛盾纠纷难题的“杀手锏”。自去年推行司法所与律师事务所“所所结对”工作机制以来,律师为社会服务走上了更宽广的领域,大量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以我区为例,在成功调处“三华劳资纠纷”、“鸿达劳资纠纷”、“3·13”爆炸事故善后赔偿处理、“3·27”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等一批大案要案中,驻所律师、指派律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法律熟、接处案件经验丰富、居于中间人角色群众信赖等特点优势,紧紧抓住当事人的心理,开展法制疏导,加快了纠纷调处进程。至今年9月份,律师已完成了584件法律援助案件。总结一系列法律援助调处案件,凡是运用法律援助手段、引援律师参与调处的纠纷案件,终能解决矛盾纠纷问题。按照实践法则,推行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互助链接,是解决矛盾纠纷尤其是复杂疑难纠纷的好办法,也是司法行政部门责无旁贷的“家内事”。当前尤其要着重解决好“所所结对”运行机制中律师的利益问题,应可考虑基层法律服务所居于司法所与律师事务所中间接合部的有利位置,建好、管好、用好法律服务所,通过法律服务所协作平台,将处在两边政治与经济价值取向追求不尽相同的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结合在一起,将司法行政系统处在基层一线的主要法律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壮大,形成“三所一体”法律服务共同体,以更强的实力,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上,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更周全、更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的衔接

(一)工作实践

近年来,黄埔区积极探索实践“警民联调”工作模式,推动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衔接。一是组织机构衔接。区公安分局、街道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分别派员担任区调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街和社区调委会委员。二是制度机制衔接。制定《黄埔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黄埔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公安部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以及在调处矛盾纠纷中使用警力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三是运行机制衔接。区司法行政部门与区公安部门按层级分别建立对应的日常联系制度,信息共享、互通情报,联合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在调处指挥部或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实施联合行动。对因琐事纠葛、邻里纠纷引发的伤害案件,公安人员在现场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激化,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其后确定矛盾性质。如果必须给予有关当事人相应处罚,但受害方表示愿意放弃追究对方当事人的治安乃至刑事责任、且双方表示愿意接受调委会调解的,委托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对于调处成功的案件,由街道社区调委会出具调解协议书,公安民警协助调委会通过回访制度,监督协议的执行,并把履行完毕的调解协议书送一份给公安部门留档备案。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黄埔区公安部门全年受理治安案件2216件,成功调解144件,调解成功率仅为6%.其中,人民调解受理治安调解案件52件,调处成功49件,成功率94.2%,调处成功率高、协议履行率高、解决成本低、再犯率低,实现了社会、法律、政治综合效果,但受理案件仅占全年治安案件的2.3%,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两者之间的衔接还处于初期实践探索阶段。

(二)案例评析

2007年5月3日,黄埔区文冲街文冲社区村民阿佳(化名)父子不满邻居阿林(化名)向房屋租住人郑某收取4元/吨自来水费,替郑某打抱不平,双方发生争吵。阿佳父子一怒之下,用石灰撤向阿林,施以拳脚,致使阿林双眼及身体其他部位多处受伤,住院治疗花了8万元费用。事发后,阿佳父子畏罪出逃,在外向阿林及其家人求情,取得和解意向后,又托人向街道、社区两级调委会提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问题的请求。街道调委会根据阿佳的请求,征得公安检察机关支持意见,受理调解这起轻微刑事案件。10月15日,在街道司法所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阿佳父子如求免除了刑事处罚,阿林如愿获得经济赔偿,结果皆大欢喜,两家和好如常。

现代社会,许多人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压抑越来越重,一时冲动的不理智行为,往往酿成矛盾纠纷,尤其是发生人身攻击的现象有所增加。对情节轻微的人身伤害赔偿和财产损失,治安行政调解的强处在于可以依法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但如果当事人不愿接受调解或调解不成,除了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外,民事部分只能指导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如果当事人行为不够治安处罚,确有民事争议存在,而又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公安机关也无能为力;如果当事人接受调解达成协议,事后反悔不履行协议,由于《治安调解协议书》不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只能指导当事人向法院起诉,重新启动诉讼程序。与治安行政调解相比,人民调解不具解决纠纷问题的“硬手段”,但人民调解的强处恰恰在其解决纠纷问题的柔和力、亲和力,在广泛奉行“和为贵”的处世哲学文化背景下,多数人更愿意选择人民调解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我区去年治安案件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两个悬殊的调解成功率,可以说明这一点。人民调解的强处还在于达成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如果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法院只需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与认可,而不需重新对原纠纷进行再审。因此,实行人民调解与公安机关治安行政调解的有效衔接,对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减轻公安机关处理大量矛盾纠纷和法院收案的压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和必要。

(三)实践启示

一是公安机关应建立完善接警后审查不够治安处罚的民间纠纷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的程序制度。对当事人发生争执报案,寻求公安机关帮助的,接警人员审查认为不够治安处罚的民间纠纷,应主动向其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特点、优势,告知或建议当事人可由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当事人接受建议的,公安机关接警人员应与所在街道或社区、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取得联系,将纠纷交由街道、社区或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据了解,有些民警在接处治安调解案件时,偏重于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纠纷调处方法比较简单,如果当事人不能接受调解结果,往往直接指引当事人到法院提出诉求,连带增大了法院收案压力。

二是切实发挥兼任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民警在调处治安案件的特殊身份作用。目前,街道派出所、社区警务室都有民警担任人民调解委员,这并非是个虚衔,在接处治安案件时,可以起到特殊的职能作用。如果从实施调解开始,身兼人民调解委员的民警以人民调解作为主体,向当事人申明自己以所在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依照人民调解的内容程序进行调解,接受所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审查,所制作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经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通过人的角色转换实现治安行政调解向人民调解的转换。从这点出发,有必要组织兼任人民调解员的民警进行人民调解业务学习培训,增强人民调解工作责任意识,提高人民调解技能水平。

三是推行司法所与派出所“所所对接”工作机制。在派出所设立街道人民调委会所属的人民调解室,与司法所派出人员建立固定规范的运作制度,协同接处符合人民调解界定级别的治安案件。

四是司法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调处机动队建设,健全和规范值班、值勤制度,实施“110”与“12348”联动,从端口上实现治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8

2009年,*县司法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总揽,把行风评议工作贯穿到司法行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作用,以良好的作风,塑造了司法行政机关的新形象。一、党组重视加强领导为了将今年的行风评议工作抓好抓实,*县司法局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部署此项工作。谋划出了本年度《行风评议实施细则》。司法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志勇同志为组长的行风评议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对司法行政系统行风评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组织协调,并谋划下一阶段工作。司法局还成立了由纪检、政工、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行风评议活动督察小组,该小组负责对基层各股室处所行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行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各基层单位年度行评工作排位后三位的,取消该单位及负责人年度评优资格。同时,局长许志勇代表全县司法干警在电视台向社会作出了公开承诺。二、注重整改建章立制今年以来,*县司法局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狠抓软硬两个方面的环境建设。为了给干警创造一个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司法局党组跑部进厅,先后争取司法所建设资金9万元、争取警用车辆1部、房屋维修资金16万元,使机关达到了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同时局党组狠抓了软环境建设。为了创建“学习型”政法机关,我局先后投资15000余元购置了法律和司法行政工作书籍,并制定了每周三下午业务学习,周五下午政治学习的学习制度,先后学完了宪法、刑法等相关八部大法和相关政治理论,由政治处全面负责学习活动的督导落实和考试考核。为加强考勤管理,每天实行签到制,每月公布一次考勤,半年初评,年终总评,以考勤定奖惩。为了使各项工作和机关股室工作规范,司法局分别制定了政务公开、相关股室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为每名干警制作了桌牌和胸卡,实行挂牌上岗。对于前来咨询和办理业务的当事人实行首问责任制,对于来人来电遵循文明用语二十条和文明接待五步曲。司法行政系统的执法标准,各基层所处已全部张贴上墙,并严格遵照执行,经市局明查暗访,对*县司法局

贯彻落实执法标准给予了高度评价,此项工作走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前列。三、学用结合取得成效*县司法局在向兄弟单位学习行评工作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将所学与司法行政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执法为民意识显著增强。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司法局干警在执法为民方面按照四求四忌、四树四加强的要求和文明用语二十条、文明接待五步曲的行为规范认真加以落实,使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例如:益昌律师事务所主任、法律援助中心援助弱势群体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省、市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分别授予“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个人”。一年多来,法律援助中心克服人员少、办案资金少等困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为弱势群体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6件(办理民事案件208件,办理刑事案件8件),写作法律文书45份,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117人次(含咨询、来访、办案)。为了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在全县构建了以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以各司法所为骨干的法律援助网络。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收到当事人锦旗6面。二是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为了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创建人民满意机关和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切实加强司法行政系统的行风建设,提升司法行政的整体形象。*县司法局年初出台了全县法律服务民营经济十项措施,全力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发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特长,推荐他们担任民营企业法律顾问,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二、主动深入民营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的法律问题。三、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业绩纳入法律服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严肃查处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行为。四、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业务拓展的重心向非诉讼领域倾斜,努力探索为民营企业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的新路子。五、协助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销售、采购管理监控体系,防范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六、帮助、督促民营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尤其是规范高中级人才、技术骨干的聘用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积极实施对困难职工的法律援助。七、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形式,对民营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八、组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民营企业开展各类法律咨询活

动。九、法律服务人员从法律、政策的角度,帮助民营企业分析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诊断”企业经营中存在的症结,为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十、加强对民营经济涉法问题的研讨和交流,及时组织法律服务人员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调研,提高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至目前,*县司法局各法律服务部门已为80家民营企业担任法律顾问,帮助企业制定依法治企规范998条次,举办培训班39期,参训人数达2850人,为企业规范经济合同57项,避免经济损失497万元。三是全局上下一盘棋基本形成。一是下大力狠抓乡村两级调委会的上档升级,现在全县14个乡镇386个村街调委会人民调解员证、徽章、胸卡等实现了统一,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市局下达的三年工作任务,达到了乡村调委会的规范化。二是县乡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围绕春节、全国“两会”、五一节、5.18经贸洽谈会等重点时期,广泛开展“拉网式”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7次,通过深入细致排查,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279件,其中婚姻纠纷41件、继承纠纷25件、赡养抚养纠纷39件、邻里纠纷33件、房屋宅基地纠纷54件、债务纠纷26件、生产经营纠纷13件、损害赔偿22件、其他纠纷26件。成功化解279件。另外防止民转刑案件1件,劝阻群众上访2件12人次。所有案件和纠纷的成功化解有效维护了我县社会的稳定。今年刘街司法所在市局的检查验收中,被命名为“全市示范司法所”。三是在去年利用国债资金新建韩村、别古庄两个司法所的基础上,今年又申报6个司法所争取国债资金33万元,5月份在省厅和市局的检查验收中,受到了两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四是狠抓了“包教育、包管理、包转化”为主要内容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对全县2009年以来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摸底排查,排查出的50名刑释人员逐人落实了帮教措施,并将其个人信息全部登记造册,录入微机,做到情况清,底数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使司法局软硬环境变化很大,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好评,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初至今司法局有25个部门位和39名个人受到国家、省、市县级表彰。司法局2009年司法局获得政绩突出领导班子称号,今年荣获省司法厅“先进司法局”称号,并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被市文明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律师、公证行业至今未出现一例错案、错证,受到了市局好评,法律援助收到当事人锦旗9面,开创了*县司

法局执法为民的新篇章。荣誉的背后,是司法局上下同心努力的结果,更是司法局注重用行评工作指导司法行政工作的结果,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争取将行评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9

【关键词】农民工法律援助困境【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

农民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农民工在服务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提供体力劳动为主。在提供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劳动报酬的支付是否到位,发生工伤事件的时候,如何对伤亡劳动者进行救济等问题至关重要。在诸多劳动纠纷案件中,较为普遍的是劳动报酬纠纷以及劳动保险待遇纠纷。为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我国已基本建成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但在司法实务中,法律援助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农民工法律援助效果甚微的原因颇为复杂,表现在农民工法律援助资金保障不力,为农民工法律援助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农民工法律援助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出路,不仅需要解决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缺口,而且需要众多法律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增强法律援助的服务效果。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困境

众所周知,纠纷的解决方式多种多样,但在众多的解决方式中,协商和解并不能解决全部的纠纷。农民工权益在遭受侵害的时候,协商谈判的方式往往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当私立救济不畅时,他们就只能诉诸于仲裁或者诉讼。相较于和解,仲裁和诉讼具有极强的程序性。因此,单凭农民工自身的力量往往无法实现权益的保障,不得不寻求法律服务,但是律师提供法律服务需要时间成本以及物质成本,而农民工则难以支付高昂的律师费。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保障不力。相对于律师事务所的收费,法律援助补助的标准较低。对于律师事务所而言,法律援助的资金保障不足,往往会对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踩刹车,因为承担过多的法律援助案件,势必影响到其他收费案件的办理进度以及质量。对于律师而言,法律援助的补助较低,使得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效果不佳。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效果评价体系缺失。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中,缺乏应有的评价机制,即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量的优劣,缺乏相应的效果评价机制。因此出现了用心办理与不用心办理一个样的局面,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效果评价缺失导致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堪忧。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监督机制不畅。提供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律师或者法律服务工作者,其监督主体主要为律师事务所或者法律服务所,其与律师或者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在实践中,并未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而法律援助中心的监督机制也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主要表现在监督机制没有形成常态化,监督措施不具体等。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低下。如前所述,由于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保障不力,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评价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案件相对于其他案件而言,办理效果往往不如人意。一些法律援助的案件,由于受到资金因素等影响,往往在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低下,有的甚至仅仅为走走过场。

农民工法律援助困境之因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够。无论是启动农民工法律援助,还是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均需要对农民工法律援助进行宣传。现阶段,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宣传的形式单一,宣传范围狭窄。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需要法律援助的农民工没有及时申请法律援助,影响到其权益保障的实现。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启动机制障碍。农民工在其权益遭受侵害,面临法律纠纷时,如果其资金不足以寻求有偿法律服务,退而其次往往会选择法律援助。在启动法律援助的时候,需要提供诸多的证据以证明其属于农民工,并且收入低下。许多农民工由于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明,往往难以成功申请法律援助。因而在法律援助的启动机制上,不应设置过多的障碍。要求农民工提供t多的证明,会导致需要法律援助的农民工被拒之于法律援助的门外。普遍情况下,有能力支付有偿法律服务的群体,往往选择律师事务所的有偿服务,而主动申请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不高。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调查取证困难。由于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多数农民工在案件形成之前,往往缺乏收集、保留证据的意识。因此,在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案件中,对相关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另外,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调查取证困难是由于农民工出于劳动合同弱势一方,很多的证据由用人单位持有。虽然法律规定劳动纠纷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但是农民工提讼,也应当就其诉讼请求提供相应的证据。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协调机制缺失。农民工权益遭受侵害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险以及劳动报酬纠纷方面,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不给农民工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甚至长期拖欠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纠纷可谓是老大难的问题,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的原因颇多,使得农民工在主张工资报酬的过程中,往往不知该找谁来主张。更严重的是,在主张农民工工资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踢皮球的困境。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健全之策

我国自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以来,法律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应有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解决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困境,应拓宽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源头。在启动农民工法律援助方面,应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关于农民工法律援助过程中调查取证难的问题,还应协调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联动协调机制。对于长期致力于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律师或者法律服务工作者,还应树立典型,为农民工法律援助提供精神食粮。

拓宽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源头。在解决农民工法律援助困境的过程中,保障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最为关键。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不应当仅局限于政府财政拨款,应当转变理念,拓宽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源头。

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宣传培训。现有的执业律师培训以及实习律师培训,少有涉及农民工法律援助领域。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宣传,应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宣传所涉及的领域或者范围。在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培训方面,应将其作为年度考核培训的内容之一。在执业律师的年度考核中,应将法律援助作为其构成部分。

协调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联动机制。农民工法律权益的维护与保障,不仅仅是法律援助中心或者律师事务所以及法律服务所能完全承担的,需要包括工会以及劳动保障部门等多部门的协调。在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的调查取证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予以协调配合。

树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典型案例。在法律实务中,有的律师长期致力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并且成效颇丰。对于长期大量从事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不仅应当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还应当加强宣传的力度,树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典型鼓舞更多的人员致力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而且也是从另一个层面宣传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

我国自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以来,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如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保障不到位,申请农民工法律援助条程序复杂、农民工法律援助协调联动机制的缺失等问题。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同时需要更多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积极付出。

(作者为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贾午光、高贞:《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司法》,2006年第11期。

劳动纠纷司法援助篇10

淮安市淮安区司法局  陈以顺

淮安区司法局涉及“三农”政策调查主要内容清单的为序号49: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一、政策落实情况

(一)序号49,调查要点1: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覆盖面,司法行政工作室、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情况;

2017年,我区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健全15个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体系建设,以及在全区334个行政村、社区强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和建立“一村一顾问”制度,以及开展了“十户联防”等工作试点等活动。2019年7月依托镇(街道)司法所设立“一所五站点”等便民法律服务项目。近年来,全区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化解矛盾纠纷4万余件,提供法律咨询1.8万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200余件,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42件280余万元,办理农村公证案件2000余件。通过完善和强化组织建设,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使大部分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从而使广大农村部分受害群体在生活上得到帮助,在思想上的安慰,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全区和谐稳定。

(二)序号49,调查要点2.在化解矛盾、提供农村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方面的做法和实效。

1.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员”。目前,我区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350个,人民调解员426人,其中首席调解员1名,已录入江苏省人民调解体系426名,他们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过程中,突出重点,把企业单位、城镇社区、商品集散地、大型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调解组织建设作为重点,积极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联合调解组织,在全区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覆盖面。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人民调解网络信息平台。各司法所每月一次在司法部基层管理信息平台上报纠纷调解情况的报表。纠纷排查采取普遍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不定期“拉网式”排查,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近年来,开展排查3300余场次,摸排出纠纷线索21500余条,并及时分类登记化解。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各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后,及时备案,遇到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区人民调解中心汇报情况,并在12小时内制定出解决方案。三是规范工作程序。为使人民调解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我们统一规范了调解程序,统一定制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标识、标牌,统一制作了工作流程图,使人民调解员能够一目了然,便于操作,减少了纰漏。同时严格规范了人民调解协议文本格式,并对其中每一项内容作了详解,力图保障协议书内容的真实、合法、完整。同时我们还坚持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彰显了人民调解的作用。四是加强调解员培训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近年来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51次,培训调解员1278人次。各司法所对辖区内一般性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调解,对疑难纠纷和群体性矛盾纠纷,纳入“多元化解”体系,整合力量重点调处。近年来,共受理各类民间纠纷41312件,调处41312件,调处成功41056件,成功率达99%以上。调处的纠纷涉及当事人82780人,协议涉及金额9659.24万元。五是人民调解指导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区中心依靠60名法律专家和1名首席调解员,对全区性重大维稳案件进行指导,并接受区委政法委指派主持调处重大维稳案件。全区首席调解员共主持调处较疑难纠纷42件,调处成功率达100%;首席调解员主持调处的疑难纠纷,即参与全区性重大维稳案件9件,处置成功率为100%,发挥了重要的法律支撑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

2.建设使用法律援助服务农民“绿色通道”

一是保障农村弱势群体能得到及时、有力、高效的法律援助。我们在区法律援助中心、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的案件,实行优先接待,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及时审查,保证受援人能及时得到援助。特别是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情况紧急的要先行受理,事后补办手续。还要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快速办理,确保农民工应援尽援。努力实现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最多跑一次”。特别是针对广大农民关注度高、诉求较多的案件重点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广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不受损害。

二是保障维护农村老年群体合法权益。农村老年人因空巢、丧偶、智障、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逐渐沦为弱势群体,经济拮据,心疲身弱,更需要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特别是在涉及刑事案件时,法律知识懂得少,怕事推事,更显孤苦无助,更需要法律援助。仅以区中心为例,2017年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案件1020件,其中:民事案件870件,刑事案件150件,其中:老年人案件就有238件,包含老年人贫困者的案件157件,占了较大的比例,也彰显老年人更需要法律援助。

三是保护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农村未成年人因为父母打工、老人托管、撤校并校等原因,更彰显缺少法律服务。因此应该经常组织律师、法律援助志愿者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向广大的中小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使中小学生知道如何守法、如何维权。在他们弱小的心灵中,植入法律公平公正的理念,未来才能成为维护法律公平的使者。

四是拓宽法律援助宣传途径。采取“网络+”的方式,开展智慧法律宣传普法活动,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微信、QQ等工具,便捷普法优化普法方式。我们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开通法律服务热线12348,将热线电话宣传报张贴在村居、街道社区办公场所,便于广大农村群众知晓法律援助热线,在遇到法律问题及时表达诉求,获得法律援助服务。在采取在农民工聚集居住区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法律援助指引、悬挂横幅、提供现场咨询、解读典型案例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帮助农民工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并加强企业、用工单位诚信建设。从源头上遏制农民工欠薪问题的发生。

五是形成舆论援助法律强力声势。通过发达的媒体网络,完善的数字平台,向社会公布“诚信红黑榜”,以此加大对恶意欠薪入罪及各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被公诉和宣判案例的宣传,发挥警示警醒作用。借助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平台,结合律师下乡,“以案释法”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力争让每一个村落每一位村民知晓法律援助这一维权渠道,保障农民群众维权有门有路。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序号49,调查要点1: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覆盖面,司法行政工作室、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情况;

在现阶段的政府农村法律服务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向农村提供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服务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单一性、被动性和程序化等特征。这样的法律服务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村的法律服务需求。因为农村部分农民开始从传统种植性的农业向经济型农业转变,还有部分农民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需要政府主动进行法律宣传与指导,使农民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惠农政策。同时,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变迁与发展过程中呈现一些新的法律问题,需要政府提供法律服务。因此,以法律援助为主的以往农村法律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农村政府主导的法律服务机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制约着农村法律服务中的政府作为成效。例如,目前的司法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具体的职能方面存在交叉情形,没有太多明确细致的分工。而且法律工作人员掌握的法律知识、能力有限,造成司法所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序号49,调查要点2.在化解矛盾、提供农村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方面的做法和实效。

1.农村法律服务主体的单一性

近年来,虽然城区的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和仲裁机构的业务渗透到农村,但没有真正解决农村的法律服务需求。究其根源,在于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和仲裁机构没有设到镇(街道)一级。单靠政府机构解决农村法律服务,具有局限性,在乡村振兴之下,公益型的农村法律服务需求是主流,政府应当提供公益型的法律服务,责无旁贷。如果单靠政府解决农村的法律服务,将给镇(街道)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未经过专门化的法律职业培训,专业技能有限,不能保障农民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需求,不能真正解决农村的法律纠纷与矛盾。而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进步,部分农民需要享受更加优质的市场型的农村法律服务需求。

2.司法救助体系建设不完善

一是司法救助制度还不完善。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司法救助法律,有关司法救助、刑事被害人救助、法律援助、特困当事人执行救助的规定只是散见于相关的司法解释或行政文件中,因此,难以全面对司法救助制度进行规划,不能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制度预期作用。二是司法救助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司法救助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多,而我区法院能够负担起的司法救助很少,司法救助供需矛盾尖锐,不少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因救助金有限而未能获得充分的救助。三是救助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区法院作为实施司法救助措施的机关,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司法救助成本,救助基金全靠法院捐助和募集,数额有限,来源渠道单一。

三、下步打算或建议

(一)对于序号49,调查要点1呈现的问题,建议确定合理的农村法律服务目标与原则。

农村法律服务作为绩效如何,首先在于其目标定位要准确合理。农村法律服务目标定位应体现:实现法律服务的应然绩效,满足农民实际法律需求,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提供法律运行层面保障;通过法律服务,提升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法律信仰,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同时,在完善农村法律服务机制、提升农村法律服务成效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是整体性原则,即具体法律服务机制之间的整体协调;不同类型法律服务主体要相互配合,形成法律服務合力;其二是因“境”而异原则,即体现差别化服务要求,法律服务主体应因服务地域、服务对象与服务领域不同而采取差别化的法律服务的方式、方法;其三是契合农村社会实际原则,即法律服务要体现农村社会实际法律问题及农民自身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在法律服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法律与农村习俗等民间法因素的竞合与冲突。

(二)对于序号49,调查要点2呈现的问题,建议完善政府主导的公益型法律服务,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法律服务建设。

1.农村法律服务需求既体现公益型的法律服务需求,又体现市场型的法律服务需求,这是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部分农民经济生活水平较高,他们需要较高质量和水平的市场型法律服务需求;有些农民经济生活水平较低,甚至靠“低保”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他们需求的是不需要付出对价的、免费的公益型的法律服务需求。从总体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能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市场型的法律服务需求有限。乡村振兴最基本的要求是农村传统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农村,公益型的法律服务需求要大于市场型的法律服务需求,“各级政府在农村法律服务领域应是起主导地位的法律服务主体”。政府作为农村法律服务中的主要主体,是由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发挥政府主导的公益型法律服务是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应有之义,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当前政府的农村法律服务方式主要是法律援助,政府应当拓展和创新农村法律服务的方式,从法律援助扩展到法律宣传教育,以帮助农民塑造法律信仰。法律宣传扩展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各阶段,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农民遇到事情信法用法,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解决纠纷。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法律服务机构可以推行通过微信向农民提供各种法律咨询业务,做到便民利民。针对目前政府主导性法律服务机构的法律服务成效存在问题,首先应当厘清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的职能界限,使主导性法律服务机构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农村法律服务。同时,法律服务机构应当招聘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的人才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总体上提高农村法律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