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59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管理学说课

时代的进步、社会人才的需求呼唤高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新课程理念也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入高校。下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管理学》课程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学懂”目标

“学懂”目标,即要求学生学懂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管理学基本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管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即课程的理论目标。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实践规律的科学,管理学中的任何概念、理论和方法都来源于实践,是实践规律的总结,任何违背规律的管理行为都注定遭受惩罚,实现理论目标、达到“学懂”目标是实现下面两个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二)“会学”目标

“会学”目标,即要求学生不但要能跟着老师学习管理学,还要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可仅侧重于其“然”,还要侧重于其“所以然”;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可以不时地以一些章节作为实例传授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加强师生互动,逐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学会”目标

“学会”目标,即在管理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能够灵活应用管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践问题,即提高学生应用理论于实践的能力。只会理论、不会实践,犹如纸上谈兵一样虚无缥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可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实干型,另一种是潜在型。实干型实践能力在亲身实践中体现出来;潜在型实践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某项工作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但由于环境、条件、性格等因素的限制而没有体现出来的从事某项实践的能力。潜在型实践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可以转化为实干型实践能力。

二、说课程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管理类课程常见的有两类相反的教学模式,这两类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中是各有利弊的: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谓之“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式”等。这类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思考和发言,许多问题按照教师的思维被给出了一个惟一标准的答案,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不被提倡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抹杀了;学生们各自为政地听课、做作业,很少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得不到培养;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考试也侧重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情况,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漠不关心,导致一大批高分低能学生的产生。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下,单纯以学生为主体,必然使教学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具备柔性和多元性的,能够折中融合、取长补短的,根据教学环境适时调整的“以教师学生为双重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广义地理解,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柔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逐步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各课程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

三、说课程的教学方法

综合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管理学》课程可以用到的教学方法很多,例如:演绎启发法、引例法、案例教学法、简单介绍重点讲解法、情景模拟法、案例续编法、参观实习法等。

演绎启发法,即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除了自己讲,还要帮助学生讲,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想、多看、多发表意见。引例法,即在讲解理论时插入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同时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些。案例教学法,即通过给学生提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实践性强的,并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要求全班分析讨论或分组分析讨论,必要时要求上交书面报告。简单介绍重点讲解法,即精确抓住重点、详略得当,通过灵活应用“简单介绍”和“重点讲解”提高教学效果。情景模拟法,即设计一种管理情景,请若干名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拟现实,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实践中的真实情景,并通过解决设定问题提高实践能力。案例续编法,即给学生一案例,要求学生根据管理规律续篇案例。参观实习法,即到现实企业中参观实习。

如何综合应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呢?以格外“枯燥无味”的第一章第二节管理理论的讲授为例。首先从管理思想入手,谈谈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精华,其中着重谈谈中国的《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因为这两部名著是学生所熟悉的,之前他们在自己阅读时,可能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管理思想。教师边讲授边启发学生思考,并且引用两部名著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这两本名著,让他们有一种“我当初怎么没想到”的感觉,这儿用到的教学方法是演绎启发法和引例法。接着,教师提问:“前面提到的这些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吗?”等待学生反应之后回答:“对了,不是。中国早期虽然有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却没有形成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升华和系统化,……。”逐渐引入管理理论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管理活动的关系。接下来讲授古今重要的管理理论。这部分教材有较详细的叙述,教师面临的难题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吗?担心学生抓不住重点、理解不透,一遍学下来,也许还是一片茫然。按照教材讲解吗?学生一定又会感觉相当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好。怎么办呢?这时可用简单介绍重点讲解法,精确地抓住每个理论的重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间插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并以实例示范如何灵活应用管理理论。接着,应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案例《管理理论真能解决实际问题吗?》,促进学生“学懂”“会学”“学会”管理理论。如果时间许可,还可以应用情景模拟法进一步促进“学会”。章节结束,一定要布置复习思考题,将章节的重点再次突出来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四、说课程的考核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课程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本课程除按照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闭卷考试之外,还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如:专题研究性学习报告考核、案例分析考核、情景模拟考核等。加大日常案例分析、讨论、模拟、研究性学习报告等的分数比重,可以促使学生在“学懂”的基础上重视“会学”和“学会”,有利于课程三大目标的实现。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防止高份低能现象,课程闭卷考试卷中题型、覆盖面、难易程度、测试侧重点及各题型的分值比重也很讲究。建议:单项选择题30%,多项选择题30%,判断题10%,案例分析题30%。注重各章节知识点的合理搭配,既突出教学重点,又有一定的覆盖面,题量和难度适中,并侧重于能力测试,避免死记硬背的题型,要求学生做到“活学活考”。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2

【关键词】学生管理创新教育

绪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我国教育事业也处于蒸蒸日上的主导地位。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的新时期,高校的整体体制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也都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日常管理机制。然而高校在重视教学改革和学校体制建设的同时,日常管理工作和理念却不能与之发展相适应。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和完善新时期下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发展趋势,我们应着重关心大学生日常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动态,努力探索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新思维,创新理念从而进行人性化的和谐管理。下面我将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1.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社会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为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但在学习娱乐的同时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生活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元化,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上也更加开阔自由、敏捷灵活,知识面和探索欲更加宽广。这给大学生日常管理带来了新的难度和挑战。但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对高等教育的的意义却是重要非凡的,他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质、价值定位,也对人格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塑成作用。日常管理的完善有利于大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有利于实现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对高校教学任务完成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及学风,是能否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关键。

2.当前我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

2.1缺乏自我管理

新时期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来到大学校园前大部分缺乏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也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薄弱、过于自我不合群等问题。当面对困难时也往往缺乏独立面对和调整自我的能力;面对学习生活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律性较差。这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要适应的新特点。

其次大学生心理尚不够成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缺乏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到细致全面,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拦截式的硬性管理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和时代变化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方式方法的变革。

2.2管理方式落后

许多日常管理工作依然在依靠导员进行,但是大学生在校内人数庞大,导员并不能做到全面关心。这时我们就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管理体制,例如建立班级委员职能工作小组,让共同生活学习的同学、班级干部来了解班级同学动态。还可以开展一些“寝室氛围大赛”、“大学生艺术节”、“寝室文化节”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也可以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定位。

另外,日常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大学生是网络技术应用的主流军,作为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学习和利用网络,来寻找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创新方式,使得管理方式方法和形式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特点、兴趣爱好等,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利用班级群、聊天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传递,让学生获得健康积极的信息;辅导员也要重视网络媒体对思想观念的影响,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并利用网络得到新的启迪和升华,获得积极、健康、优质的网络思想文化。

3.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策略研究

3.1实行自我创新管理模式

(1)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具备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因此高效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禁止,更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自我创新管理模式就是将师生、管理部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独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成熟的心智以及自我学习突破的能力,并意识到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要从自我管理创新开始,在导师和管理部门的配合下确定自我目标、履行自我责任、坚持自我监督。培养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以往的“被管理”模式发展成自我管理的新模式。此外要学会增加自我激励,和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不服输的精神和意志力,通过对自身惰性的积极克服,来实现自我的日常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以此完成自己的梦想和计划。

(2)在快速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将管理模式转换成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要实现高校教育观念及管理观念的转变。并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实践,增大感情投资,拉进学生与管理者的情感关系。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感受,还是教学、教育、后勤服务都要进行人性化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感情,避免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有利于完成大学生日常管理创新模式的建立。

3.2主动探索,理念创新

在创新管理思想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也应该积极配合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实施新的条例办法和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理念创新进行有序实施。管理制度也促使大学生日常管理能够得到有序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大学生日常管理机制的完善,亦保证了日常管理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校以及管理者对自己的用心良苦。

另外,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主旋律是学生,为了更好对新时期教育、管理改革进行建设和完善,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既要井然有序又要具有鲜明特点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以此来促使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创新工作较为复杂和繁琐,对于日常管理者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时刻把握住社会发展创新的命脉,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努力培养自我监督、自我学习、行为自律、决策独立、品德高尚、心智成熟、情感自强的,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云刚.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235-236.

[2]高婷婷,刘慧卿.浅读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艺术[J].世纪桥,2010,(13).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3

关键词: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效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Fo-4;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57(2016)01-0103-02

根据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合理选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与路径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促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有着极大影响。

一、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

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人才体验式教学产生的效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方面

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效果的快速提高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重点,因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等,是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目前,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发言等,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知识,从而在师生互动、通信互动等过程中,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方面

根据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情况来看,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练习,让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因此,将构建主要的学习理论迁移到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验式教学上来,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重要影响。

(三)学生公共行政能力方面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工作环境会变得更加复杂,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才能促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未来良好发展。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合中真正体验到各种决策、执行的流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决策、执行技巧有着极大作用,最终促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二、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路径

培养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的正确选用,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各行业所需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总的来说,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路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案例的认真讨论

在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中,采用合适的公共管理案例来进行认真讨论,有利于增强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进技能、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最终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因此,在选用公共管理案例时,教师要让学生对公共管理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分析、思考,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合理确定案例主题,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一周进行案例编写。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小组,经过激烈讨论和辨析以后,推选一个人来发表小组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论和打分,将案例中涉及的公共管理知识剖析给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温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公共管理主题的合理评论

在对各种主题案例进行认真讨论以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公共管理主题进行多向性、全方位的评论,从而在评论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因此,案例讨论和主题评论有着一定差异性,一般将公共管理主题放在公共热点上,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和解读整个过程,从而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展现自我能力、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所以,公共管理主题的合理评论,允许每个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一些不同寻常的思路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公共关怀意识等目的。公共管理主题的合理评论不但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还可以在学生集体活动、班会活动中进行。

(三)顶岗和科研方面的实训练习

顶岗和科研方面的实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公共管理各种流程的操作顺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顶岗实训是采用设置公共管理各种场景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而科研实训则针对学生今后发展设置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研究能力等有着极大影响。目前,顶岗实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毕业实习的方式参与各种岗位的练习,在学生代替正式员工开展工作的情况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种是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通过设置合适的教学场合,让学生对整个流程进行模拟。

(四)社区和专业性活动的参与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处理能力,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各种公共管理问题。因此,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社区、专业性的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为学生构建一个课程、社会、提升能力的综合平台。例如:在“社区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中、“公益项目策划大赛”的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基层社区服务、学生活动中,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各种工作、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提升意识。

三、结语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加强公共管理主题的讨论与评论,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区活动、专业性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提高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苏卉,牛世红.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JD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8):58-59.

[2]王晶晶.“项目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公共英语专业化课程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6):368-369.

[3]励莉.创新导向下物流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5,(09):315-316.

[4]尹来盛.卓越行政人才培养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以新兴的城市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39-141.

[5]杜学敏,张颖.创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5,(07):56-63.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学分制;自我管理;主体性

作为一种新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大学生社区管理与学分制的实行是密不可分的。学分制的实施对于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学分制,学生社区的形成和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型和先进的学生社区理念和管理方式对于学分制的实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能由此引导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理念的发展。

学分制首创于19世纪70年代的哈佛大学,指的是以一定的学习时间分量为单位,计算某一教学活动量,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是:是否取得规定的学分,学生修习的课程成绩是否合格,如果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数后,即准予毕业,而不考虑修业年限。在我国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和通用型人才相结合的混合学分制。学分制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概念,使得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和自由支配时间大量增加,同时需要有不同以往的“大而全”的管理方式与此相适应。学分制的多样性、自主性和灵活性顺应了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式的需要,是最适合当下社会需求的高校教育模式之一。与此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带来了高校教育理念与管理运行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便体现在管理方式的转变上。在管理模式上,以往的固定班级的划分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宿舍为管理单元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一词经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引入中国。而学生社区则是“伴随大学规模扩大和学分制的实施而产生的新的社区形态”;“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在高校学生社区中,学生以群居性的生活形式,进行着较为规律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活动。高校学生社区有其在人口和结构要素、区位要素、运行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作为一个学习型社区,它不同于普通的、只是一个生活场所的社区,而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社区是具有诸多共性的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肩负着“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情感认同、价值认同、道德认同、文化认同、学习驱动、创造驱动”的重任。在高校管理中引进社区管理的概念,并对其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的融合学校和社会。

当代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其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得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以实现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之下,学生社区建设的对象包括社区的内部组织结构、对外交流结构、文化结构等;通过一个长期和有序的改进方案来提升社区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管理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以人性化的灵活管理为学生营造了社区中互助友爱的氛围,创造了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社会对高校学生需求的教育环境。在高校学生社区中,学生可以预演今后步入社会所将遇到的种种情况,学习基本的工作技能、人际交流技巧以及处事方式,是他们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绝佳舞台。

高校学生社区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处:第一是社区的同一性,即青年学生的群体属性具有相同的特点;同时,社区组织活动同社区成员之间又有参与性;再又,高校学生又有其流动性和差异性;这些特征都给学生社区的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社区的设计和管理,代表着高校的价值追求,反映着管理者的教学管理理念,体现学校的办学精神。同时,在学生社区的管理中要体现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坚持服务理念、学习理念和发展理念,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保护学生的利益为己任,营造优秀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氛围,突出沟通和融合的社区特点,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将社区精神作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作为社区租住的工作导向;并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作为社区组织构成的依据。

然而,作为一个较新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社区的建立和实施同学分制的实行之间还需要磨合和协调,以达到最快的管理效率和最好的管理效果。在学生工作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学生工作要以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咨询服务体系为目标,因而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如下:学生社区管理拟定由后勤管理机构、社区党团委机构、学生管理与自治机构组成。后勤管理机构负责公寓管理、社区服务、保卫等事宜,注重社区的日常管理;而社区党团委机构则以社区的思想教育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为己任;同时学生管理与自治机构则是社区中最为核心的体现,在勤工俭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法律服务与保障等方方面面给学生提供引导的同时,又以各类兴趣社团、自我管理办公室等形式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我监督能力,并且建立楼委会来落实以宿舍为最小管理单位的运行模式。社区管理要以实现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于一体为目的,努力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思想,提高服务质量,不仅仅将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学生喜爱的生活起居的场所,营造良好的交流和探讨的气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出高校学生在有序管理下的自主性。高校学生社区的设立和管理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就要求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建立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专业教育与人格教育、理论教育与生活教育之间的关系,构建能满足学生社区功能要求的组织运行体系。

简而言之,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要求既要以学生为本,又要坚持民主与自治、管理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原则。其建设应该在系统性和专业性原则的指引下,坚持整体规划、组织实施、总结、反馈等步骤,同时要注重通过评估手段来检验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效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5

论文关键词:课外活动 管理 实践

论文摘要:项目化管理正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改变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文章从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出发,阐述了目前高校课外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建设性的提出了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框架设计。

项目管理最早发源于美国,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技术。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开始被人们关注,当时项目管理专家将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划分为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等6个领域。现代项目管理主要特点:(1)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运作(可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运作);(2)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3)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特殊性(临时性、柔性、强调协调性);(4)项目管理的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5)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6)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7)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开放性。[1]项目管理正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突破传统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常规管理的系统性方法和改变传统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在高校课外活动管理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正是顺应时展,创新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1.高校课外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项目化管理(projectmanagement),通常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的管理者,客体涉及到项目的工作范围,最终目的是成功地实现项目的目标。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指在学生主管职能部门的宏观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下,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开发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通过招投标制度进行申报立项,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一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方式。

2.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框架设计

2.1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特点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以落实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为目的,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以资金的合理使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员的有效合作为原则,以资金管理为主要手段,采用招投标制度,实施全方位的目标化的管理。

2.2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制度

2.2.1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招投标制度

沿用企业招投标模式,通过确定高校课外活动申报单位投标范围和招投标方式,规定高校课外活动项目评审和答辩程序,制定对评定审核结果争议的处理办法,建立健全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招投标制度。

2.2.2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检查监督制度

按照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的特点,将项目分成长期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分层次、有步骤的检查监督。对于长期项目,不参加项目的招投标,只需在年初按项目化管理的规定上交本年度项目计划书,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审查;对于重点项目,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实施全程监督;对于一般项目,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实施间接管理,重点监控项目运行的结果。转贴于

2.2.3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评优激励制度

制定高校课外活动项目等级划分细则和评优细则,综合项目整体完成情况、项目影响力、项目投入、项目总结、项目级别等因素,对高校课外活动项目进行评比表彰。

2.3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程序

2.3.1招投标阶段

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在学校课外活动管理指导委员会和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制定《课外活动计划建项》,下发《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指南》,由各二级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着手成立项目组,开始项目立意、规划等准备工作,并分长期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在学期初统一投标。对于特别体现创新精神的项目,则可在整个学期任何时段随时投标。

2.3.2标书评定阶段

收到标书后一周内,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对投标书进行分类汇编,对于明显不符合标准的项目,直接将其列为落选项目;对于符合标准的项目出示初审意见和修改方案,提交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审批。经审批后,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在收到标书四周内公布中标项目名单,并根据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的意见核定与拨付项目启动资金。

2.3.3中标项目的宣传阶段

在中标项目公布后,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牵头,各中标单位具体承办,召开项目会,进行项目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2.3.4中标项目运行阶段

这是项目化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充分体现最真实的团队实力,真正实现项目设计目标的关键阶段。为此,各二级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实施项目负责人联系制度,遵守项目投标书中的计划,对项目确定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不允许随意变动。同时,围绕“目标管理”这一核心,各项目组成立督标小组,负责记录督标日志,在项目组和管理部门间及时反馈信息,并对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

2.3.5项目总结、评审和反馈阶段

项目结束后,由各项目负责人向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上交项目总结及图片、音像材料,配合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对项目进行审核、验收。同时,由专家组和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对项目进行最终评审和反馈,评选出优秀项目、合格项目和不合格项目,拨付项目后期资金,组织总结表彰与经验交流会。

参考文献

[1]JD费雷姆.组织机构中的项目管理[m].郭宝柱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16-17.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6

关键词:CDio理念;项目管理;三维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82-02

一、引言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国,后由华罗庚教授在50年代引进中国。20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还只是局限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但因为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项目管理开始全面得到应用。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学科地位获得国内外的普遍认可。为了适应现代项目管理在各领域、各行业深入应用的需要,目前我国财经类、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大都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它以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以不同领域行业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或行业背景为基础,培养将现代项目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本领域、本行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理论和方法,还应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实务工作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仅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未能达到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为了能更好地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CDio教育理念,简要分析《项目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措施。

二、CDio教育理念

CDio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缩写,即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学生主动、可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和老师之间协作进行,基于项目实际运作的,项目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和交流,一起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知识的学习的方式。CDio教育理念是典型的“干中学”模式,以学生的团队合作为中心,以项目的完成为目标,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围绕项目的实施,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促使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1]。

这种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存在明显差异。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的方式,通过项目的实施,促使和带动学生主动的学习,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的问题。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工合作,模拟真实项目管理,锻炼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课程所需教授的基本技能,完成《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项目管理》课程概述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是以项目及其资源为对象,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管理方法体系[2]。《项目管理》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并重实践,是偏技术型和操作型的课程。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包括项目概述、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组织、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以及project2007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指南等内容。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制作ppt,大量给学生灌输课程概念和理论,少量运用相关案例和提问进行教学,内容多而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效果也不好。同时,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一般以闭卷为主,考核内容一般是概念性和理论性的题目,考试卷面成绩占到最后总评的70%左右。学生只要把课本知识突击记忆,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最终成绩,并且对课堂教学不重视,逃课率较高。导致课堂教学环节不活跃,课终考核失去约束和激励作用。

四、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明显不足,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以及相关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借鉴,基于CDio理念,从理论教学环节、协作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考核环节三维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协作学习相结合,实现一种学生主动的、可操作的和实践的课程教学方式。教师在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及答疑者[3,4]。

1.理论教学环节。该环节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理论教学可让学生获知《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打好理论基础。理论教学环节教师传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要求教师把握《项目管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基于传统口述和提问教学方式,引入并合理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主要目的是通过组内交流的方式对《项目管理》课程理论知识难点进行讨论学习,老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答疑。具体做法是:①课堂教学之前由老师布置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内容,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目来引导学生作好课前准备。②课堂教学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由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课前准备情况,以组内交流的形式开展对疑难知识点的学习。③对学生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交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分析[3]。

案例分析: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项目管理案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点,并理清在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①教师选择若干项目管理案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并分析。项目管理案例紧密结合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点,偏向学生熟悉的案例,例如讲授“项目的团队建设”知识点时,可以以唐僧师徒为案例。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教师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和引导。③做好案例分析点评和疑难讲解,以及评价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案例中项目管理知识点的理解。

情景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情景教学,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寓教于乐,活泛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项目管理知识点有深刻的体会。具体做法是:①在《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借助一些优秀案例,精心设计若干场景。例如讲授“项目沟通的管理”知识点时,设计一个沟通训练项目让学生完成。②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通过角色在特定场景的演绎和互动。③做好情景互动的点评、评价和总结,归纳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问题、难点的解决技巧,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

2.协作教学环节。该环节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提升环节,通过协作教学培养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协作教学环节以学生项目讨论与模拟决策论证为主,教师引导和答疑为辅。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单元,以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将每一个学生置身于一个项目团队中,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计划、分析和模拟实施,从而达到让学生以“干中学”的方式对项目知识点可以活学活用的目的。这种实战演练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项目管理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项目管理方法、规范的适用环境。学生通过逼真的演练过程,掌握面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具体做法是:①开课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两个寝室为单位,男女寝室各一个,形成男女基本各半、10人左右的项目团队。各团队选出项目经理,及项目管理核心模块如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负责人。②项目团队自主选择一个可行的模拟项目,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为主线,围绕项目管理的核心模块,穿插项目管理实战演练,比如项目计划与章程的制订,项目启动大会的召开,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创建,项目进度和成本管理计划制订等。有序模拟实施项目管理全过程。③各个“项目经理”进行项目推进阶段性小结和汇报,以便及时了解和协调各模拟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可以让学生交流经验和体会。同时,各项目经理和任课教师分别对阶段性小结和汇报打分,从而形成各项目管理团队的阶段性评价[5-7]。

3.课程考核环节。《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一套注重实践的考核方式,侧重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由过去占总评成绩的30%提高到60%。平时成绩占比增加,考核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课程评分标准及各项权重在第一堂课时就应公布。

这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做法:①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学生的出勤情况得分和课堂表现得分加总获得。学生出勤情况得分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给出,占总评成绩的10%;学生课堂表现得分可以围绕课堂综合表现、平时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10%。②项目团队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由项目团队整体得分和项目成员得分加总获得。项目整体得分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经理互评和任课教师给分,占总评成绩的20%。项目成员得分由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互评获得,占总评成绩的20%。③期终课程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通过闭卷考试得分。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重视课堂表现以及学习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最终达到使学生将课本知识深度消化、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可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基于CDio理念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环节、协作教学环节和课程考核环节进行优化改进,突出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导向的教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在《项目管理》课程中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方法技能的掌握上、团队的分工和合作意识上都得到了强化。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是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进,但在实际课堂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不完善、教师的项目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仍需在今后教学改革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保婵.基于CDio理念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12):195-196.

[2]骆,等.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王涛.三阶段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94-196.

[4]孟曙艳.高校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1,(02):36-37.

[5]赵志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211-212.

[6]甘大力.“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06):116-119.

[7]吴瑛.以项目为导向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04):81-82.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7

关键词:营销管理;营销管理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85-02

一、营销管理课程概述

营销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既要掌握丰富的营销管理理论,又要具备市场调研、营销战略制定、产品推广和销售、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实践能力;既要具备分析决策能力,还要养成较强的沟通能力。该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和其他课程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要求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体现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二、独立学院营销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从独立学院教学对象特点分析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该专业学生相比,大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方法不科学,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独立学院的教育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独立学院不可能采用传统的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营销管理的教学。独立学院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

2.从营销管理课程特点分析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第一,《营销管理》课程主要研究组织营销管理活动的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包含的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只有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企业的经营实践中,才能显示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二,营销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营销管理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明确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营销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艺术,则是强调营销管理的实践性特点。由于营销管理环境、对象、条件的不同,这就要求营销管理者在营销管理理论的指导之下,从自己所面对的营销管理实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营销管理活动,充分显现营销管理者的管理艺术,达到预期目标。第三,营销管理理论是能够教授的,而成为一个营销管理者还必须接受培训。这说明营销管理人才的成长,既需要理论学习,又需要实践培训,两者都重要。新经济时代呼唤新型的创造性人才。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和营销专业的专业课《营销管理》,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应体现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和素质,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

3.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由于独立学院教学对象和营销管理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中心。中国的高等教育偏重于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从单纯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可以看出,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上课兴趣不强、积极性不高;二是营销管理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三、营销管理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1.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个“导”。(1)导目标。向学生勾勒营销管理课程总体逻辑线条,明确目标。主要介绍课程名称、类型(必修或选修)、学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各章节总体描述、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出学习目标、阶段性自学目标等。(2)导资源。向学生介绍可运用的课程资源,包括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参考书籍、期刊、电子图书和网络资源等。文字资源列出出版事项,网络资源列出网站名称、网址和资源获得方式。(3)导重难点。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及考试要求,结合营销管理的内容,形成每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并将其明确地告知学生。(4)导方法。教会学生运用好各种学习资源。在了解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在多媒体教室演示运用e-mail、论坛等方式互动交流的方法,运用百度、goggle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运用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查找资料的方法,运用提供的网站名称、网址查找资料的方法等。

2.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地整合,实现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使多媒体用的恰到好处。以《营销管理》教学大纲为主线,将图、文、声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接近社会的立体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充分有效的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对优化《营销管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交互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重难点提示、典型案例、情景模拟、营销管理故事交互使用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将课程内容具体分为几讲,明确每一讲的教学内容,然后提领出每一讲的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故事法等进行教学。

案例是根据事实作出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重在研讨,妙在“引发思索、集思广益”,巧在学生现身说法,亲历现场,进入角色,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第三章《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管理过程时,如果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便可以很快地理解整个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管理市场营销活动。讲解市场营销计划的内容时,如果直接选取一个实际企业的市场营销计划书讲解,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内容也更容易理解记忆,可以轻松地达到这一讲的学习目标。

模拟教学法对培养营销管理者在不同情境的思考、决策、动手、动口能力上很有用武之地。它包括模拟公司、模拟项目、模拟谈判等。以模拟公司为例,公司总经理由指导老师担任,副总、部门经理由学生担任,各自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采用模拟公司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即模拟公司为企业完成营销任务,有偿服务,大部分报酬,作为学生业绩提成奖励,小部分留作模拟公司发展基金。学生服从模拟公司的统一管理,为企业提供规范化服务。

在导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相关管理理论和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以及关心营销管理信息的兴趣,从而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营销管理教学实践的再开拓。(1)创建“营销管理模拟实验室”。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依据经济学、营销管理和相关动态分析方法,对现实营销管理活动进行仿真模拟及“网上决策”、“虚拟交易”等,使营销管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营销管理模拟实验,旨在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体悟与从事营销管理实践。而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对营销管理理论定性描述的多,定量分析的少,尤其是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动态地分析实际问题更少。(2)重视“营销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通过“营销管理模拟实验室”学生可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收录现实中各种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案例,以丰富有关管理课程的内容。学校也可与兄弟院校合作,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和对案例进行推陈出新的动态管理。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形成一个为营销管理教学服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营销管理案例库”,给营销管理教学提供有力支撑。(3)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营销管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营销管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也不能只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完成,而要更多地注重、有效地运用理论研究企业实际问题。要解决学与用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营销管理教学与企业联姻。我们可以考虑和尝试实行教师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空间和学习场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以运用各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比如,或结合企业的研究课题,或对企业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或请企业资深营销管理人员来校讲课,或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扮演一个角色等。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作为一个营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训练。

营销管理课程的教学是一门学问,只有在不断地摸索和探讨过程中才能逐步完善。我们期待着此文能引起共鸣,大家共同努力,使独立学院营销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李爱伶.论营销管理的课堂实践――市场学案例教学方法[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3).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马慧琼.提高营销管理教学质量之我见[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8).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8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特点。本文选取管理基点、管理方式、管理价值取向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中西方管理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对比彼此的优缺点,以探求实现中西方管理互补效应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中西方管理差异管理基点管理方式管理价值取向

管理学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它是人们共同协作用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为重要和特殊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必然会产生出风格各异的管理活动和理论,管理思想也深深地镌刻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中西方的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维模式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等等,对管理本质的解读和认识也就会产生差异。随着中西方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管理的互补效应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态势呈现在人们面前,现代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这种互补为基础。因此,研究中西方管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差异性,对于实现二者的进一步融合,推动现代管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西方管理在管理基点、管理方式、管理价值取向几个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一、管理基点不同

中国管理更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管理更强调个人主义。

一个国家和地区管理思想的基点是注重集体主义还是更强调个人主义是受其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影响的。

从社会结构角度分析。中国,一贯“以农立国”,虽然历史上经历了许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却一直延续下来,而这种农业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管理更注重集体主义。农业社会是由大量分散、小型、雷同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村落和城镇组成的。要维持这种社会结构的稳定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集权管理体制存在。这种管理体制强调社会和谐,避免纷争频发;强调整体效果,忽视个体利益;强调严格一致,抹杀个性差别。反映在管理价值目标上就是对集体主义的追求。相对而言,西方国家进入工业生产阶段的时间较早,管理形态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发展起来的。

二、管理方式不同

中国管理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假设,在管理方式上强调的是以“道”引导;而西方管理以人性本恶为前提假设,在管理方式上强调的是用“术”规范。

对于人性的认识是管理的基础,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衍生出不同的人性认识,就是这些认识构成管理理论的基石。

三、管理价值取向不同

中国管理把动机的好坏作为评价管理优劣的出发点,重义;西方管理把效果的优劣来作为评价管理优劣的出发点,重利。

从管理思想史来看,在管理评价标准方面,中西方主张以行为动机为评价根据及主张以行为效果为评价根据的思想家都不少。但从传统管理实践来看,中国人更倾向于从动机好坏来评价管理行为,如果动机正确,即使效果不佳也可以接受。相反,如果动机不佳,即使最终效果不错,仍然是要受到批判的,因为出发点即错误。这种现象是和中国“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分不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把“义”看作仅次于“仁”的又一重要立身处世原则。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如孔子明确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命题,他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为利”还是“为义”作为区别小人与君子的唯一价值标准。而荀子也认为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在这种义利之辨的结论之下,中国管理在价值评价上更为强调道德价值而轻视功利价值,使经济运行和管理操作始终服从于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更注重将效果作为衡量管理价值的标准,这和西方人务实和功利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四、结语

以上就是中西方管理差异的具体表现。概括来讲,中国管理强调集体主义;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假设,习惯采取以“道”引导的管理方式来实现管理价值;把动机的好坏作为判断管理优劣的出发点。而西方管理文化更看注重个人主义;以人性本恶为前提假设,习惯采用以“术”规范的手段来实现管理价值;把效果的好坏来作为判断管理优劣的出发点。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是由中西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等条件决定的。并且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中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价值观各具长短,优劣共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长处和短处,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中西管理文化的交流、移植和融合,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丹尼尔・a・雷恩[美],《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金福凯、徐祥运,《科学管理新论―――管理中的哲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9

关键字: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可行性

1建筑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的着重点

建筑给排水系统由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及生产生活用水、消防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生产生活排水、循环冷却水系统、回水系统三大方向六小方面构成。由于给排水管道安装的隐秘性、普遍性、涉及社会政府等公私机构的广泛性等特点,对于安装的技术几乎甚为严苛。主要分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前期准备工作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本点对施工技术进行编制、施工技术的准备、施工图纸的审核、施工任务的划分、质量的前期规划等的有条不紊及超标完成。

第二,施工阶段需要我方对施工的质量、规格、进度、实际意外难题、存在的技术难题长期跟进并及时与专家组进行会谈处理紧急突发状况。

第三,验收工作主要涉及管道建设的质量、安全、合理性等方面的细微安全和后期居住的舒适度和方便性能方面。

最后,关注后期服务,提高客户消费满意度、甚至后期施工完成后的维修工作、社区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恒久地规划、安排和管理。具体对给排水管道系统的气密性、强度、焊接的完备性,以保证管道能在后期正常运行,以保证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完美融合。

1.1给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难点

该项目中所含的给水管道、排水管道、供暖管道、空调管道、消防管道、喷洒管道等安装管的大小、材质、方式及安装点等都极为重要。

第一,从整体的合理性上出发,管道安装隐藏于墙体等暗面及屋面和小区地底等安装地点的材质及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防腐、与紧邻设施的协调性、后期维修的便利性及管道输送水工程的噪音处理技术所欲要的相关产品及设施的合理使用都应被提前安排好及做好危机处理的应急准备。

第二,从邻近的相关建筑角度出发,应在考察设施附近单位的管道及作业设备在公共地域及我方所需施工地点的相关地域做出合乎多方当期利益、长期利益及后期责任划分到个人的施工方案。以保证后其意外情况的及时、有效的处理。

第三,从工程涉及的环境特点看,应在考察附近环境的特点的前提下,对工程的相应方面做出合理的调整;例如管道的铺设路径、铺设技术、铺设的工艺等。例如在经过一处湖泊时,考虑到若从湖水中铺设管道,应前期检查湖水的酸碱度、动物的危险性、其下游湖水的使用途径、及各个季节湖水的深度等系相关问题。

第四,对于非建筑内的管道一般需要依据环境土壤的盐碱性、酸碱性、物质成分组成、生活在其中动物对于管道的腐蚀程度、土壤的结冰说深度及途径此地的道路给予的压力和其他工业生产基地的化学试剂污染物对于管道材质及使用年限的客观影响。最终,对于管道的保温措施的管理,由于液体的凝结点时常高于地区冬季的最低室外温度,保温设施的高质量也至关重要。总的安装都存在着焊接方式的不同,与处理的要求、及安装中的链接问题等。

1.2室内、室外供水系统管道安装的着重点

首先,供水系统管道分为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两方面。两种水的用途虽不同但都来自供水厂,其加工工艺也相应存在差异。由于后期使用用途的不同,一般正常情况下,都应分开安装且诸如材质、焊接方式、管道的嵌入方式等安装工艺也存在着诸多细小的差异。

生产生活用水的管道存在与建筑的各个区域,划分好不同区域的主要难点技术性工作是高效率的直接根本保证。

其次,对于室内的生产生活用水系统管道的安装主要技术难题是保证整体的协调性的同时也保证焊接、链接点的使用年限的超长性,室内用水管道较高的美观性能、方便性能的为满足住房区域用户的消费好感度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同时,对于生产类型的建筑,主要依据建筑的性能、用水量、用水范围、用水的频率、及用水的纯净度,对水管的材质、链接方式、焊接技术、架设地点、施工的具体操作都需作出相应调整。对于室外水管的架设,则需依据总条款中的问题做出主要关注。

1.3排水系统管道安装的着重点

由于排水系统中的水经由生产生活活动的利用,生活中的用水一般伴随着各种杂质及异味,生产活动中的用水的排出后大多数都伴随着有毒、有腐蚀性或有色化学物质。对与这两种情况,管道的材质、链接方式、管道大小都需着重重视。

生活用水的管道大小应给予最大关注。需注意建筑物旁边的居住人那群的密集程度、人员的生活用水的方式,从而对管道大小及管道的安装方式给予相应的建设性变化。

生产用水是污水事件的罪魁祸首,所有经报道的环境污染事件生产营利性企业都无法抹去他的拙略行迹。因而,在生产性建筑的施工工程中,企业生产排出污水的成分对排水管道施工的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对于质量要求、材料要求都提出了技术性的难题,从古至今都成为建设过程中的致胜点。

1.4循环系统管道安装的着重点

循环系统管道安装上的技术难题与供给排水系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因而不做累赘复述。

2建筑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的相应着重点的解决方案及可行性

管道的安装要求。在建筑过程中诸如排水、水暖、消防、中央空调管道等需要贯穿墙体、楼层的水平面、楼体的外层墙都需要配备管套。处于方便实用的角度考虑,应采用材质为钢的管套来固定管体,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2.1总体管道技术的实施要求

第一,采用平行于墙体的方式安置穿墙的套管,而对于楼板中的套管应采用其下部与楼板平齐的方式安装。而对于高出地面50mm的要求适用于有防水要求的房间的管套,其他房间则应高出20mm。还应确保管套均匀,而且对外部采用腻子封堵的工艺。同时防火工艺也应相应的给予重点关注。防腐处理的部位主要位于钢管的内外表层及两端,平征切口。对于镀锌等套管,则应注意其放置方式的规整、连接是采用咬人工艺、对于非咬口、捆扎方式则应严格予以禁止,以保证材料的完整性。同时需要钢筋予以附加的固定、保证与墙体的宽度一致。钢筋不应与该管套焊接到一起。通风及柔韧性的各项指标也应达标。同时杂质的清理工作也应在此之前处理好,包括管道中,及建筑物即将安装管道的地点。对于安装过程出现的断裂及破损现象,应及时给予上报或随及要求相关人员进行补休工作。

第二,对于链接问题中的主要问题的解决。诸如法兰链接的相应问题。首先,其要求对接平行、平行、紧密,同时保持管的中心线垂直、焊接时也需要双面焊接工艺的支持。这些要求保证了螺丝的长短及朝向的一致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对角紧固、螺母的露出部分为螺栓的直径一半。其次,在焊接工艺上,法兰也有着诸多的注意事项。如,需要链接一定长度的直管后,再将直管链接到弯管或着玩头上。法兰对接时需要保持水平或垂直上的链接等的相应要求。

此为整体上的大致解决方案。特殊情况,则处理方式作相应改变。

2.2给排水中的安技术装工艺探讨

此处雨水收集过程的管道安装的技术工艺的讨论中,着重与顶楼的雨水及房屋四周建筑物的各个面对于雨水的收集及后续处理管道安装的处理。对于正常的房屋来说,房屋的雨水收集管道首先应具有良好的防水工艺,其此接口处的防腐蚀性也应的提高。对于防水工艺应在管身内外涂上防水层,同时在接口处增加防腐蚀工艺的精度。对于建筑四周的雨水处理管道,应加强稳定性功艺的精进。共募集排水系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额日常生活,因此过分的关注总是标志着此类事物的重要性。在消防水供给中,应注意管道设施的防火效果及供水的持续性。此类应不受温度及环境的影响,能及时对此类状况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2.3循环水系统中安装技术工艺的探讨

循环水系统的管道的工艺施工技术与给排管道喜用的安装工艺息息相关,而此种最重的内容,除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的内容外,还有及与自然及人造环境的有机协调。此外物其余的重点注意对象,因此,不做复述、

3总结

作为维持城市正常生活的基础设施,给排水管道系统从根本上杜绝了众多生活隐患,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居民的生活安全构造完美的堡垒,是我们至死不渝的追求。记得一位著名的美国籍世界级设计家在《商学院》的采访中说道:“优秀的设计总是最容易被人类忽视的,由于设计的最终目的便是带给广大人民便利的使用体验。”作为城市生活最基础生活设施的建筑者,本着这一目标必定带给工作最具创意的体验。而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的完备性和合理性、高效安全性对于该项目的后期完工效果的影响是直观而残酷的。关注整个项目的每一细小点是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实际性成败点。

参考文献:

[1]王慰.试论高层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2).

[2]沈亮,吕惠芬,顾伟庆等.试论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工艺要点[J].科技展望,2015,(9):31-31.

[3]陈斗书.试论现代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注意事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

[4]王项.试论高层建筑给排水管道的安装与施工要点[J].中国房地产业,2013,(4):529-529.

[5]谢日典.论建筑给排水管道防渗漏的施工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6]于雷.论建筑给排水管道设计方法[J].中国房地产业,2011,(6):247,243.

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篇10

(一)法商学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概括来说,法商学院的学生身上既具有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更有该群体本身鲜明的特点。

1.家庭经济环境较好,但学习基础薄弱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备了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庭收入能够承担比普通高校高两三倍的学费。大多数学生的家境是比较好的,其中部分学生甚至自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开着跑车上学,选择上大学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意愿更多于自己的意愿,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第二,学习基础薄弱。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弱,缺乏自信,加上学习动机不明,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容易出现得过且过、松懈厌学等情绪。

2.社会能力较强,并渴望得到认同

法商学院的学生虽然在高考成绩上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很多学生从小家境较好,生活优越、见多识广,因此他们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而且头脑灵活,善于走出校园,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很强。在学校的各项比赛、晚会等活动中,许多学生能自主联系赞助商,成功解决活动经费的问题,并且擅长驾驭型的组织活动,从中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经常主动邀请老师以评委或嘉宾身份参加活动,以肯定他们的能力。

(二)法商学院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1.教师教学任务重

随着高校的扩招,法商学院在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是,与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相比,法商学院师资的数量却没有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法商学院师资的数量增长与独立学院学生数量的增长不同步,师资数量的增长远远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使得法商学院的师资数量日益呈现紧缺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法商学院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法商学院教师的超负荷工作,难以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不利于独立教学改革的进行。

2.师资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法商学院青年教师年龄大部分在35岁以下,母体高校委派的教师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导致独立学院师资的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状。其中,法商学院的青年教师大都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为法商学院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但是,由于青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大都是在从书本到书本,在书本中探讨教学内容,缺乏生产、管理、服务的实践,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此外,由于青年教师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整个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利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其教学重点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法商学院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1.教学管理重点与教学改革的不一致性

法商学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十分重视教学秩序的管理,具体来说对于课堂的形式、时间、课时、纪律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空间与自由。

2.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不一致性

针对教学管理的重点,在教学评价上更多的以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为首要的评价因素,也即是以上课时间,课堂管理,教学任务的完成为评价重点,教学效果更多的以学生的主观评价为主,这样无形中给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增添了极大风险与压力。

二、法商学院金融学本科教学方式方法转变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滞后、能力不足和精力有限。具体表现为:

(1)陈旧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观念滞后。

相当部分老师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认识停留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上,认为只是教学手段、教学技术问题,没有认识到教学方式方法关系到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

(2)教师实际能力提升空间小,能力不济。

相当部分老师接受培训、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等提升机会少,在合理、正确组织实施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能力不足。

(3)教师精力有限,不愿意投入。

近年来,随着法商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普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及教务工作,导致部分教师或无心或不力尝试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另一方面,从学院管理的角度来看存在的难题是僵化的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具体表现为:(1)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多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在实践上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激励机制。目前教师面临的状况主要是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创新风险大,这使得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研究并未形成一种氛围。(2)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教务管理的重点在于保持教学秩序,强调教师准点上下课、学生到课率、课程作业、课堂管理等,缺少系统化的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是否掌握基本教学方式方法,主要靠教师的自行摸索。

三、对法商学院金融学本科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应该以学生为本

1.教学方式方法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法商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活泼,价值选择多样,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和他们平等讨论,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去吸引学生,引导他们从多种选择中整理出一个核心价值观,而不是“灌输”什么观念。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不能回避学生反映的问题

任何改革都无法保证一定成功,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保证改革的效果,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必须直面学生在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有好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法方法应该以教师为主体

完成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就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营造出教师大胆创新,积极转变的态势。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方式方法对教学的重要影响。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采用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2.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注重学科融合互补,加强通识教育。

教无定法,教无定规。可以采用“导入式”、“导学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安排好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上下呼应,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同时,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做到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完成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该以教学管理改革为保障

1.转变思想观念与管理理念、提升教育管理思想

教学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照搬,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由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现代的管理理念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政策指导、检查监督的职能,逐步将教学管理的中心工作由教学过程转移到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管理和教学结果管理为主的体制上来。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新的管理意识,要由过去的约束型管理转变为引导型管理,由指挥转变为服务,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学管理意识。

2.建立激励与约束检查机制,促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积极性

(1)建立激励制度

增加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积极性。例如,实行教学改革评估与奖励,培养、选拔创新课程带头人,实行课程建设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

(2)建立约束检查机制

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积极性。例如对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坚持进行检查制度,坚持领导听课制度,开展督导组听课制度,教学方式方法工作评价考核、奖励制度等。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